KR5c0107 道德真經取善集--李霖 (master)


[007-001a]
道德眞經取善集卷之七悲二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王元澤曰反本則靜靜乃能動譬如秋冬
 能起春夏也
 蘇子由曰反者復也復性則靜矣然其寂
 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之所自
 起也
 仰觀乎天四時之行斂藏於冬而蕃鮮於
[007-001b]
 春俯察乎地五行有水反流全一而動善
 時天地之道以反爲動故能長乆人一受
 其成形馳其形性潜之萬物終身不反悲
 夫
弱者道之用
 舒王曰道之用所以在於弱者以虚而已
 即在天者而觀之指我亦勝我䠓我亦勝
 我則風之行乎太虚可謂弱矣然無一物
 不在所鼓舞無一形不在所披拂則風之
 用在乎弱也即在地者而觀之决諸東方
[007-002a]
 則東流决諸西方則西流則水之託於淵
 虚可謂弱矣然處衆人之所惡而攻堅强
 有莫之能先則水之用在乎弱也又曰反
 非所以爲動然有所謂動者動於反也弱
 非所以爲强然有所謂强者蓋弱則能强也
 雖然言反而不言靜言弱而不言强言動
 則知反之爲靜言弱則知用之爲强天下
 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亦若此而已矣
 弱之勝强道之妙用如水至弱能攻堅强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007-002b]
 河上公曰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
 故言生於有也天地神明皆從道生道無
 形故言生於無
 吕吉甫曰唯有爲能生天下之物而無又
 能生天下之有則道之動在於反而其用
 在於弱可知已然則欲反而弱者無他致
 一以極乎無而已矣
 此章之意反本而靜則動不失已莊子所
 謂靜則動動則得矣是也用無不利則不
 爭而善勝經所謂弱勝强是也然則欲反
[007-003a]
 弱者無他致一以極乎無而已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御註士志於道者也上士聞道眞積力乆
 至誠不息
 李榮曰信道彌篤强行有志寒暑變而不
 革其心金石銷而不移其操始終常堅確
 乎不拔上士勤行也
 上者至高之稱士者以道爲事上士了悟
 聞斯妙道信道彌篤强行有志行與實相
[007-003b]
 相應若出若處若行若住常依實相不離
 眞際念念增修心心不懈故曰勤行也問
 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上士何以聞之答
 曰耳聞其言心行其道眞聞之也孔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舒王曰中士者知道之爲美而不知所以
 爲道也知道之爲美故若存大音不入俚
 耳
 李榮曰素絲不恒逐玄黃而改色中士不
[007-004a]
 定隨奸惡而異心聞眞道存身以安國則
 存道而忘俗見財色悦性以娱情則存俗
 而忘道也
 中士可上可下則有疑心焉疑心生則用
 志分故聞道治身以長存治國以太平欣
 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譽或於情欲而復
 忘之也則不能勤而行之一出焉一入焉
 耳若子夏出見紛華盛麗而悦入聞夫子
 之道而樂是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
[007-004b]
 王元澤曰道大似不肖淺見者所不識故
 笑誠如下文云豈流俗所能睹乎
 志琮曰下士聞於妙道無相無名不來不
 去非生非滅既不信從翻生違背所以拊
 掌大笑謂爲虚誕
 下士受性下愚恣情多欲智不足與明識
 不足與知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
 志氣欲盈若不得則大憂以懼夫道無聲
 色滋味之可得則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
 也遠矣聞恬惔寂漠虚無無爲之道則大
[007-005a]
 笑而非之
不笑不足以爲道
 羊祜曰下愚昏昩貴華賤實上道深奥虚
 無清遠不爲淺識所笑不足爲深遠之至
 蘇子由曰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不
 先知萬物之妄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免
 於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爲荒唐謬悠而
 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亡出没而疑之惟
 了然見之者然後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
 曰語之而不情者其回也與斯所謂上士
[007-005b]
 也哉
 與俗同時與道乖經曰知我者希則我貴
 矣
建言有之
 纂微曰建立也將立行道之言謂下文也
 舒王曰孔子嘗曰述而不作竊比於我老
 彭蓋老子稱古之建言者古之人嘗有此
 三者之言故老子述之而已
明道若昧
御註若日明之光照臨下土者明也豐智
[007-006a]
 源而不示襲其光而不耀故若昩
 王元澤曰大明若晦
 志琮曰内有智慧爲明外無炫耀爲昩
進道若退
 李榮曰聞道勤行是進大成若缺是退
 吕吉甫曰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爲是之謂進道若退
夷道若類
 李榮曰緬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塵若纇
 也
[007-006b]
 唐明皇曰夷平也類絲之不匀者夫識心
 清靜塵欲不生坦然平易與物無際而外
 若絲之有纇
 杜光庭曰達士治身内則夷坦外示同塵
 履苦遇樂隨時應跡若絲之有纇也
 道則一致物有萬殊體道之士内則平夷
 一定而不易外應萬殊隨物變動故若纇
上德若谷
 御註谷虚而受受而不積谷虚而應應而
 不竭
[007-007a]
 陸佃曰至無以供其求至虚而應其感故
 曰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李榮曰廉而不穢大白也混同於濁若辱
 也
 陸佃曰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故
 曰大白若辱
 大潔白之人内懷清靜明白入素滌除玄
 覧而無疵大白也韜光晦迹混俗同塵處
 衆入之所惡若辱也
[007-007b]
廣德若不足
 孫登曰其德深廣則通疏見遠遺略小節
 如智識不足故良賈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
 志琮曰夫上德功濟十方莊嚴萬物德化
 無窮名之爲廣雖云有德恒自若無德即
 無德故云不足
建德若偷
 唐明皇曰建立也偷盜也言建立陰德潜
 修密行如彼盜竊常畏人知故曰若偷
[007-008a]
 車惠弼曰聖人建立衆德濟度羣生妙用
 潜流玄功密被不令人覺故云若偷
 此二說偷竊之偷
 蘇子由曰因物之自然而無所立者外若
 偷惰而實建也
 王元澤曰偷苟且也區區欲速務有所建
 豈足以爲德唯因時任理視若偷惰者其
 建大矣莊子曰不得已而後起
 此二說偷情之偷
質眞若渝
[007-008b]
 王元澤曰體性抱神以遊乎世俗之間者
 萬變從俗而其道常眞故物莫知其眞彼
 漢陰丈人孑孑然以眞爲己任而别乎世
 俗乃子貢之徒所驚而聖人以爲假修渾
 沌者豈所謂質眞乎
 蘇子由曰體性抱神隨物變化而不失其
 眞者外若渝也
 質性質也眞淳一也渝色變也言道德行
 人質眞淳而無假飾若可渝變與物同波
 而和光
[007-009a]
大方無隅
 御註大方者無方之方也方而不割故無
 隅
 李榮曰震宇有象故有方也至道無形故
 無隅也
 吕吉甫曰大方體之無南無北爽然四解
 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此大方之無隅也
 王元澤曰大方道之體也若有四隅則形
 盡於所見其小乆矣
[007-009b]
大器晩成
 御註大器者不器之器也不益生不助長
 故晚成
 陶弘景曰積德道成謂之大器非日可就
 故曰晩成
 陸佃曰其行身也徐而不廢故曰大器晩
 成
 大器者法身之器也法身大器積功而證
 非一朝一夕故曰晚成莊子曰美成在乆
大音希聲
[007-010a]
 御註動之無方而感之斯應故希聲
 王弼曰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
 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宫而商矣分則
 不能統衆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志琮曰希聲者猶無聲也夫聖人一音說
 法遍滿十方發蟄開蒙導凡誘俗雖復教
 滿十方即言恒寂教即無教言即無言以
 此之義名曰希聲
 䟽曰道能應衆音大音也聽之無聲希聲
 也
[007-010b]
大象無形
 鍾會曰無象不應謂之大象既無體狀豈
 有形容
 大象者無象之象也象既無象豈有形狀
道隱無名
 纂微曰道本無名而强名曰道今道又隱
 焉而名何有此眞所謂滅跡匿端也
 吕吉甫曰凡此者皆道也然謂之明而若
 昩謂之夷而若類謂之進而若退以至音
 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相反者以道
[007-011a]
 隱於無名而以名名之則常若相反故也
夫唯道善貸且成
 顧歡曰先與後得謂之貸物得成道謂之
 成成之則歸道道得之也
 志琮曰今凡夫之生是道以生貸汝汝應
 悟生復歸於道何乃執生爲生而不反本
 邪
 舒王曰善貸者萬物資而不匱是也然復
 歸於所自生故曰且成
 此章言道深微妙隱奥難見自明道至於
[007-011b]
 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
 形求可謂隱矣道之體隱乎無名而用乃
 善貸且成上士悟之特然勤行下士聞之
 所以大笑誠如篇中所云豈流俗所能識
 乎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陸佃曰道生一太極也一生二陰陽也二
 生三沖氣也有陰有陽而陰陽之中又有
 沖氣則萬物於是乎生矣故曰三生萬物
[007-012a]
 李榮曰一生二清濁分陰陽著二生三運
 二氣構三才三生萬物圓天覆於上方地
 載於下人主統於中何物不生也
 谷神子曰大道自然變而生神神動而成
 和和散而氣結氣結而成形故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爲天濁重爲地沖
 和之氣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河上公曰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回心而
[007-012b]
 就日
沖氣以爲和
 陸佃曰道家謂之沖氣醫家謂之胃氣有
 陰有陽然後胃氣生於其中
 負背也抱向也沖中也凡幽而不測者陰
 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有生者莫不背於幽
 而向於明然萬物獨陽不生獨陰不成必
 有陰陽之中以和之然後物生莊子至陽
 赫赫至陰肅肅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
 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007-013a]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
 纂微曰夫孤寡不穀者柔弱謙卑之稱乃
 流俗之所惡嫌也獨大人君子之所以自
 謂者乃所以有王公之貴耳是法沖氣之
 爲和也損心志之强梁而求益於道德者
 也
 孤寡不穀者不祥之名也王公居尊極之
 位取人之所惡以自名者處謙卑法柔弱
 以適陰陽之和也故下文云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007-013b]
 李榮曰有道以富貴而稱孤寡損也謙光
 日新益也無德處貴爲自益也才下位高
 必至傾覆損也
 疏曰故者仍上之辭也言王公稱孤寡以
 自毁損則爲百姓樂推尊敬而事之而致
 益也或益之而損者若王公貴寵其身居
 上而驕則爲下人離散而致損也易曰滿
 招損謙受益斯之謂也
 舒王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唯其益謙故能
 損者乃所以爲益唯其虧盈故其益者乃
[007-014a]
 所以爲損然則王公所稱乃所以致益而
 處貴高之道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河上公曰衆人所教去弱爲强去柔爲剛
 言我教衆人去强爲弱去剛爲柔
 人之所以教人者當以我柔弱之義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河上公曰强梁者謂不信玄妙背叛道德
 不從經教尚勢任力也不得其死者爲天
 所絶兵刃所伐王法所殺不得以壽命而
[007-014b]
 死也
 嚴仙曰强秦以專制而失大漢以和順而
 昌强梁者失道剛武者失神生主已退安
 得長存
 字說曰屋梁兩端乘實如之物之强者莫
 如梁所謂强梁者如梁之强人之强者死
 之徒也子路好勇不得其死羿善射奡盪
 舟俱不得其死然是皆失柔弱之義也
吾將以爲教父
 李榮曰不從君父之命不順聖人之教貪
[007-015a]
 榮以守勝尊己以凌人强梁也違科犯法
 不盡天年中道而夭不得其死也物皆合
 道聖人無不設教凡情失理化主所以興
 言由仁義之華彰道德之實因强梁之性
 演柔弱之法也
 此章言道生一氣一氣生陰陽陰陽生冲
 氣物得冲氣以爲和冲和之氣柔弱之義
 王公法柔弱以孤寡爲稱是損之而益也
 衆人好强梁而不得其死是益之而損也


[007-015b]
 大聖辯此以爲教父信其然矣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李榮曰有象之至柔者水也無形之至柔
 者道也水至柔而能銷金穿石破彼堅强
 道至柔而能遺彼忘我破兹固執言人若鑒
 之於水體之於道足能洞於人我經於丘
 山微妙玄通都無滯礙此謂馳騁至堅
 至柔者水也至堅者金石也水能貫堅入
 剛無所不通水至柔故幾於道而況無形
 至柔之道包裏天地貫穿萬物此柔之所
[007-016a]
 以勝剛也馳騁猶貫穿縱任也經曰天下
 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
無有入於無間
 河上公曰無有者道也道無形質故能出
 入無間通於神明濟於羣生
 嚴遵曰有形銛利不入無理神明在身出
 無間入無竅俯仰之頃經數千里
 無有者神也神之所爲利用出入莫見其
 迹透金貫石入於無間神舍於心心藏乎
 神虚心以存神存神以索至直而推之曲
[007-016b]
 而任之四方上下隨其所寓往來無窮周
 流乎太虚上際下蟠六通四闢無入而不
 自得也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
 御註柔之胜剛無之攝有道之妙用實寓
 于此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兹所
 以爲有益也
 王弼曰柔弱虚無無所不通至柔不可折
 無有不可窮以此推之故知無爲之道有
 益也
[007-017a]
 李榮曰道無形物得生聖無爲人得化此
 乃無爲之益也
 柔者道之本無者道之用至柔無有者道
 也道無爲而萬物自化是以知無爲之道
 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御註不言之教設之以神無爲之益不虧
 其眞聖人以此抱樸而天下賔無爲而萬
 物化故及之者希
 顧歡曰法道不言而風俗自移故言不言
[007-017b]
 之教法道無爲而人物自化故言無爲之
 益
 此章言法道之柔弱虚無以不言行教無
 爲化民天下及此道者不亦希乎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御註夫兩臂重於天下則名與身孰親生
 者豈特隋珠之重哉則身與貨孰多至願
 在我名非所親也至富在我貨非所多也
 惟不知親疏多寡之辨而殘生損性以身
[007-018a]
 爲殉若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
 于東陵之上豈不惑哉
 李榮曰身形是成道之本故爲親名聞是
 虚假之法故爲疏世人不能爲身以損名
 只爲名以損身
 王弼曰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貪貨無厭其
 身必少
 吕吉甫曰烈士之所徇者名也而至於殘
 生傷性則不知身之親於名也故曰名與
 身孰親貪夫之所徇者貨也而至於殘生
[007-018b]
 傷性則不知身之多於貸也故曰身與貨
 孰多
 名虚名也貨財貨也身爲成道之本豈不
 親於名而多於貨乎名顯身危蒙莊固辭
 楚相寧爲曳尾之龜天師不就大夫願學
 軒轅之道是知身親而名疏也
得與亡孰病
 纂微曰此釋上兩句也夫虚名浮利得之
 乎輕羽性命形神亡之若太山達人校量
 孰者爲病
[007-019a]
 李榮曰名者外之稱譽貨者俗之財帛身
 爲忠孝及爲修至道而弱喪者不返逐欲
 者失眞爲名以煞身因財而害己迷淪者
 衆聖人詳問爲得名貨與亡身者誰爲病
 矣
 吕吉甫曰所徇者名則世謂之君子所徇
 者貨則世謂之小人君子小人之所徇雖
 或不同而亡其所存則一也然則得名與
 貨而亡其存則不知亡之病於得也故曰
 得與亡孰病
[007-019b]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唐明皇曰甚愛名者必勞神非大費乎多
 藏貨者必累身非厚亡乎
 劉進喜曰貪欲無厭謂之甚愛欲甚喪身
 故云大費
 吕吉甫曰愛名欲以富貴其身也以甚愛之
 故並其良貴而失之是大費也蓄貨欲以
 富其身也以多藏之故並其至富而害之
 是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乆
[007-020a]
 唐明皇曰辱損累也殆危亡也夫不邇聲
 名知足也不殖貨財知止也知足故名當
 其實而無過分之累知止故貨不多藏而
 無貪求之害既不辱不殆乃可長存而乆
 壽也
 李榮曰不分外以求名遠恥辱也不非理
 以䂓財無危殆也外之於名利遠之於危
 殆治國可以長存修身可以長乆
 吕吉甫曰夫唯有德者知至貴之在己而
 無待於名也故知足而不辱知至富之在
[007-020b]
 己而無待於貨也故知止而不殆不辱不
 殆則可以長乆
 此章之意欲學長生乆視當先絶利忘名
 若名利不除身心俱役不唯有妨於道乆
 必於身爲患是以古之得道者不邇聲名
 不殖貨利雖三旌之位萬鍾之禄棄之若
 弊屣視之如浮雲或樂簞瓢或居圜堵國
 卿不能識天子不得臣林宿巖居松飡澗
 飲豈以蝸蠅之浮幻害性命之至眞此最
 爲學道之至戒修身之要務故引古爲證
[007-021a]
 欲修眞之士脱此韁鎖而已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御註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體道之全故
 可名於大無成與虧是謂大成不有其成
 故若缺知化合變而不以故自持故其用
 不弊此孔子所以集大成而爲聖之時
 河上公曰謂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滅名
 藏譽如毁缺不備也其用心如是則無弊
 盡之時
[007-021b]
 纂微曰缺破也弊困敗也大成謂全德之
 君子也夫德充於内者故能包荒含穢支
 離其形若器之缺玷罕見其用故得保其
 完全而無困敗之弊也
 功成者虧功成不居是以不去名成者隳
 無爲名尸其名不去至人睹成壞之相因
 去功與名還與衆人其道大成而常若缺
 也唐堯有成功而自視缺然爲五帝之盛
 孔子集大成而不居其聖爲萬世之師其
 用愈乆愈新豈有弊耶
[007-022a]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御註充塞無外瞻足萬有大盈也虚以應
 物沖而用之故施之不竭其用不窮良賈
 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
 吕吉甫曰萬物酌焉而不竭是盈也然益
 之而不加益故若沖唯若沖故其用日給
 而不窮
 羅什曰智無不積爲滿空而能正曰沖言
 大滿之人能忘其滿雖滿若虚虚則不竭
 用能如此則無窮極
[007-022b]
 月盈則虧志滿則損至人知盈虚之有數
 雖盈而常若沖也
大直若屈
 王弼曰隨物而直直不在己故若屈
 羅什曰理正無邪曰直隨物曲成爲屈
 身可屈也道不可屈也大直者屈身以伸
 道也柳下惠直道三黜而不去
大巧若拙
 蘇子由曰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之自
 然雖拙而巧
[007-023a]
 劉進喜曰匠成萬物鑪錘羣生有大功巧
 而忘功用晦迹同凡故曰拙也
 大巧在所不爲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作無
 巧功賦物之形方圓曲直不睹其妙故若
 拙刻彫衆形而不爲巧非其驗乎有如梓
 慶之削鐻非若宋人之刻楮
大辯若訥
 御註不言之辯是謂大辯惠施多方其辯
 小矣
 羅什曰智無不周爲大辯非法不說故稱
[007-023b]
 訥
 蘇子由曰辯而不訥其辯必窮因理而言
 雖訥而辯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
 吕吉甫曰夫寒熱者天地之所爲有形之
 所不能免也而一躁焉可以勝寒一靜焉
 可以勝熱一時之躁靜猶可勝天地之所
 行況夫體無爲之清靜以爲天下正安往
 而不勝哉
 此章之義先言諸大終之以清靜爲天下
[007-024a]
 正老君言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悟道之人
 必靜必清唯見於空乃能如上諸大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
 御註以道治天下者民各樂其業而無所
 爭糞其田疇而已
 有道者謂人主有道也却者去也走馬者
 馳走之馬也糞者糞田也言有道之君臨
 莅天下少欲知足無求於外兵甲不用偃
 武修文無戰逐之事唯本業之修故却去
[007-024b]
 馳走之馬以治農田治身者意馬不馳丹
 田自實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温公曰貪欲無厭舍内競外
 天下無道之君縱欲攻取戰伐不止故兵
 戎之馬寄生於郊境之上乆不得還也邑
 外曰郊躁競之夫不能少欲知足遂使坐
 騁走馬奔馳聲色之郊
罪莫大於可欲
 御註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人之有欲至於
[007-025a]
 决性命之情以爭之罪之所起也
 唐明皇曰心見可欲爲罪大矣
 張君相曰前境美麗稱可欲心故言可欲
 然境能適心是起罪之縁縁境不止必獲
 大罪
禍莫大於不知足
 御註平爲福有餘爲禍知足不辱何禍之
 有
 王元澤曰外求無厭失性生禍
 不知性分之至足而貪求外物則使遭濁
[007-025b]
 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眞道禍莫大
 於兹矣
咎莫大於欲得
 大孟曰得中求取而又得又不厭得中故
 更欲得心既無涯必招大咎此言無道之
 徒縱性任情殃咎斯至積惡不已存亡俱
 累罰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孫禍也上誤祖
 先咎也
 纂微曰咎殃咎也夫物之經目猶有限也
 天下之物見與不見咸欲得之使盡在己
[007-026a]
 而摩有孑遺者此無道之甚也豈唯禍及
 一身抑亦殃咎來世夫罪者言人違於禁
 令初犯其非名之爲罪道家悔過經曰初
 犯爲罪亦名爲過過言誤也犯過一千八
 百爲禍禍重於罪矣犯過二千一百六十
 爲咎咎又重於禍矣此三者皆無道君子
 之所爲也
 天下之物見與不見所欲必令皆得欲而
 得之人所咎也自取戾曰罪違神而爲禍
 違人而爲咎由可欲至於不知足不知足
[007-026b]
 則欲得也有罪則有禍有禍則有咎咎則
 獲戾於衆人也罪莫大於禍禍莫大於咎
 此次序之然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御註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
 欲得則爭端起而禍亂作泰至則戎馬生
 於郊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無所
 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而已何爭亂之有
 舒王曰墨子曰非無安居也我無足心也
 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萬物常至於足
[007-027a]
 而有所謂不足者以其無足心也得道者
 知其足心足財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王元澤曰各盡其性分則何不足之有
 此章言以道莅天下者内自知足外無貪
 求故絶爭戰之事無殃咎之禍修身者少
 欲知足意馬不馳丹田自守乃爲有道之
 士矣




[007-027b]
道德眞經取善集卷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