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79 道德真經疏義(一)--江瀓 (master)


[001-001a]
道德眞經䟽義卷之一
    太學生江澂䟽
 徽宗註曰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
 自得道者亘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而
 常存老子當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書
 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謂之經其辭簡
 其㫖遠學者當默識而深造之
 䟽義曰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爲物
 無乎不在亦無不通天地爲大未離其内
 秋毫爲小待之成體囿於域中何莫由斯
[001-001b]
 道也況於人乎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制
 字者以道與道路之道同字蓋以人所出
 入不能外是故也則道者人之所共由可
 知道之在我之謂德德之在人有生皆全
 有分皆足有一未形物得以生不藉外而
 修不因人而致於己取之而已矣豈他求
 哉楊子曰德以得之制字者以直心爲德
 蓋所謂德者非謂其得彼也自得而已則
 德者心之所自得可知且道無盡而德可
 脩夫惟無盡故歷古今而自若非時數之
[001-002a]
 所拘新新不窮未嘗終也經曰道乃久亘
 萬世而無弊者此也夫惟可修故擴四端
 之所有更萬形而不易育而充之未嘗離
 也傳曰德者性之端充一性而常存者此
 也夫道有升降德有盛衰時方既治則道
 隆而德盛時之末治則道降而德衰當周
 之末大道既隱而德又下衰散爲百家之
 曲說蔽於諸子之異論不該不徧不全不
 粹道術於是爲天下裂爰有老氏念妙道
 之無傳憫生民之莫悟以清靜爲宗以無
[001-002b]
 爲爲本法自然之極數著書九九篇以明
 道德之常俾誦其書者得以見天地之全
 古人之大體此其書異乎諸子而爲經也
 蓋經有一定之體故爲常經如經星之經
 麗天而不動如織之有經履機而不易道
 德之常無以異此故謂之經焉觀其爲書
 該括衆妙廣大悉備而多不過五千餘言
 其辭可謂簡矣當年不能極其變終身不
 能究其業其㫖可謂遠矣學者苟不知因
 言以究其意得意以忘其言未見其有得
[001-003a]
 也語曰默而識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
 道欲其自得之也道德之常非言音所能
 該非淺見所能測惟心悟神解自得於言
 意之表識之以不識而資之深者於是書
 爲庶幾焉是以聖製於首篇闡發道妙開
 明士心有學者當默識而深造之之訓也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徽宗註曰無始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又
 曰道不當名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時
[001-003b]
 焉當可而應代廢代興非眞常也常道常
 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伏羲
 氏得之以襲氣母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
 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䟽義曰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至道之精
 與物相去遠矣故不可以言論仲尼見温
 伯雪子目擊而道存者爲是故也莊子載
 無始之言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此之謂
 歟泰初有無無有無名物成數定然後有
 見可名道不囿於物不墮於數視之不得
[001-004a]
 見也夫敦得而名之莊子所謂大道不稱
 是已無始又曰道不當名此之謂歟且天
 下之理有所謂可者而不可者已形有所
 謂不可者而可者已兆方可方不可方不
 可方可物無常宜事無常非事物之迭盛
 迭衰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更旺更廢隱
 化而顯顯化而隱成已俄壞壞已俄成昔
 是而今非先迕而後合適時之宜過而不
 守則以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時焉當
 可而應代廢代興非眞常也雖然有名有
[001-004b]
 實是物之居可言可意言而愈疏道雖不
 可言有不道之道存焉名雖不可名有無
 名之名存焉不道之道所謂常道也無名
 之名所謂常名也常之爲義以其成而不
 變久而不已也道所謂常經言獨立不改
 是已名所謂常經言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是已彼物之生必有本根而常道常名無
 所本根彼物之生本乎天地而常道常名
 先天地生雖氣有聚散而此無去來雖形
 有生滅而此無存亡所謂自本自根未有
[001-005a]
 天地自古以固存也得此道者上爲皇故
 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夫太初者氣之始
 元氣之母得以襲之則能遊乎太初矣經
 所謂旣知其子復守其母幾是已可以長
 生故西王母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
 終夫其始無首其卒無尾者道也能體道
 則敦原其所始孰要其所終經所謂旣得
 其母以知其子幾是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徽宗註曰道常無名天地亦待是而後生
[001-005b]
 莊子所謂生天生地是也未有天地敦得
 而名之故無名爲天地之始有天地然後
 萬物生焉故有名爲萬物之母
 疏義曰道之至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
 求雖欲名之不可得也道之爲名所假而
 行命之曰道特强名爾此道之隱於無名
 者也所謂道常無名者以此易有太極是
 生兩儀天地者有形之大而有形生於無
 形則天地安從生一本於道而已所謂天
 地亦待是而後生莊子所謂生天生地者
[001-006a]
 以此無名無實在物之虚有物混成先天
 地生亦虚而已則未有天地敦得而名之
 雖然天地者萬物之父母則萬物待天地
 而後生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則天地待
 道而後行萬物資始雖本於乾元之大萬
 物資生雖本於坤元之至推其所以維綱
 一元者果何物哉同出於道而已所謂有
 天地然後萬物生焉者以此此道之顯於
 有名者也夫道一而已矣合則成體散則
 成始自其本宗言之則隱於無名斯謂之
[001-006b]
 始自其生出言之則顯於有名斯謂之母
 言雖異而本則一也雖然天地始者今日
 是也誠能於道有見則未有天地可得而
 知矣此聖人所以後天地而知天地之始
 歟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徽宗註曰莊子曰建之以常無有不立一
 物兹謂常無不廢一物兹謂常有常無在
 理其上不皦天下之至精也故觀其妙常
 有在事其下不昧天下之至變也故觀其
[001-007a]
 徼有無二境徼妙寓焉大智並觀廼無不
 可恍惚之中有象與物小智自私蔽於一
 曲棄有著空徇末忘本道術於是爲天下
 裂
 䟽義曰無動而生有有之所以爲利有極
 而歸無無之所以爲用有不離無則無實
 非無無不廢有則有亦非有建之以常無
 即不無之無也建之以常有即不有之有
 也不無之無無適非無不有之有無適非
 有雖變化無窮而其立不易兹其所以爲
[001-007b]
 常也莊子載老氏之道術言建之以常無
 有而其書首篇言之蓋深得有無之理也
 是以方其滌除萬有雖聖智仁義猶將絶
 之則不立一物兹謂常無及其建立萬法
 雖事法形名猶皆存之則不廢一物兹謂
 常有常無在理未始有物隱而難知雖有
 神視莫見其形故其上不皦有見於上小
 而妙焉則以入乎神而小故也故爲天下
 之至精常有在事兼該衆美顯而易見職
 職陳露匿而可爲故其下不昧有見於下
[001-008a]
 大而徼焉則以出乎明而大故也故爲天
 下之至變孔子作易於將有爲將有行言
 非天下之至精敦能與於此則以自無適
 有理則然也於三伍以變錯綜其數言非
 天下之至變孰能與於此則以攝有歸無
 事則然也常無常有同出於元至精至變
 一本於神名雖異而理則一也雖然有無
 一致利用出入在有亦藏在無亦顯曰徼
 曰妙特所寓爾惟大智觀於遠近知有本
 非有彼執之而有者無亦寓焉知無亦非
[001-008b]
 無彼釋之而無者有亦在焉惚兮恍中有
 象之可見恍兮惚中有物而混成冥有與
 無以道觀盡則周盡一體無不可者世俗
 之人小智自私闇於大理或蔽於道之靜
 則棄有著空淪於幽寂以非無爲無或溺
 於道之動則徇末忘本滯於形器以非有
 爲有或使莫爲在物一曲百家衆技各矜
 所長此道術所以爲天下裂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徽宗註曰道本無相敦爲徼妙物我同根
[001-009a]
 是非一氣故同謂之玄世之惑者捨妄求
 眞去眞益遠殊不知有無者特名之異耳
 䟽義曰眞一之原混淪完具無象之象體
 盡無窮惟徼與妙漠然無分則道本無相
 孰爲徼妙自道而降差數斯覩昧者執我
 膠物而物我之見生此是彼非而是非之
 情立不知物自無物我亦非我有乎生而
 莫見其根根則同也彼亦因是是亦因彼
 變芒芴而有氣氣則一也物我同根是非
 一氣歛萬殊會於一原果孰有孰無耶故
[001-009b]
 同謂之玄世之惑者以無爲眞以有爲妄
 捨妄求眞去眞益遠殊不知無即妙有有
 即眞無名相反而實相順爾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徽宗註曰素問曰玄生神易曰神也者妙
 萬物而爲言者也妙而小之謂玄玄者天
 之色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
 玄之又玄所謂色色者也玄妙之理萬物
 具有天之所以運地之所以處人之所以
 靈百物之所以昌皆妙也而皆出於玄故
[001-010a]
 曰衆妙之門孔子之作易至說卦然後言
 妙而老氏以此首篇聖人之言相爲終始
 䟽義曰風生木木生肝在天爲玄在人爲
 道道生一故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一生二
 故玄升而入入而生神神之爲用無方無
 體周遍無外輕清爲天待是而運重濁爲
 地待是而處冲和氣者待是而靈以至萬
 物職職皆待是而咸昌焉則妙萬物者無
 非至神所以生神者一本於玄故爲衆妙
 之門也蓋出則大而赤入則小而玄小而
[001-010b]
 妙謂之玄以入而小故也若所謂玄德以
 德之入而小也若所謂玄冥以入乎冥而
 小也玄雖小而妙猶未離乎色易所謂天
 玄而地黄莊子所謂玄天則玄者天之色
 也玄之爲色有赤有黑赤爲陽黑爲陰萬
 物負陰而抱陽而玄能陰能陽則凡域於
 陰陽者果能外此乎又況所以爲玄者哉
 所以爲玄是爲玄之又玄列子所謂色色
 者也萬物有乎出而莫見其門盡在是矣
 雖然孔子作易至說卦然後言妙而老氏
[001-011a]
 以此首篇者易之爲書自窮理盡性以至
 於命蓋以言入道之序攝用歸體也老氏
 之書以歸根復命爲先蓋以言行道之頓
 從體起用也易託象數以示神老氏同有
 無以示玄言雖不同而相爲始終雖設教
 不倫其揆一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
斯不善已
 徽宗註曰道無異相敦爲美惡性本一致
[001-011b]
 孰爲善否有美也惡爲之對故曰天下皆
 知美之爲美斯惡已有善也不善爲之對
 故曰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世之所美
 者爲神奇所惡者爲臭腐神奇復化爲臭
 腐臭腐復化爲神奇則美與惡奚辨昔之
 所是今或非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則善
 與不善奚擇聖人體眞無而常有即妙用
 而常無美惡善否蓋將簡之而弗得尚何
 惡與不善之能累哉
 䟽義曰天下無二道自其同者視之美惡
[001-012a]
 之名俱泯一性無性自本觀之善惡之端
 不立然有上而下爲之亞故有美而惡爲
 之對有左而右爲之亞故有善而不善爲
 之對欲有彼而無此是欲有陰而無陽也
 奚可得哉世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以神
 奇爲美以臭腐爲惡而美惡容心以此爲
 是以彼爲非而善否相非殊不知大化無
 常瞬息不停正復爲奇善復爲妖臭腐神
 奇迭運更化初無美惡理無常是事無常
 非或是或非隨得隨失初無善否一生一
[001-012b]
 殺一予一奪亦相分也亦相繼也烏可以
 差殊觀哉惟聖人覺此而冥焉極物之眞
 而守其本命物之化而守其宗雖無爲而
 不廢於有爲體眞無而常有也雖事事而
 一出於無事即妙用而常無也夫然故泯
 好惡於一致而付是非於兩行美者自美
 吾不知其爲美惡者自惡吾不知其爲惡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恢詭譎怪
 道通爲一雖欲簡之不可得也尚何惡與
 不善之能累哉
[001-013a]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
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徽宗註曰太易未判萬象同體兩儀旣生
 物物爲對此六對者群變所交百慮所生
 殊塗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自出
 者也無動而生有有復歸無故曰有無之
 相生有涉險之難則知行地之易故曰難
 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若尺寸是也高下
 之相傾若山澤是也聲舉而響應故曰聲
 音之相和形動而影從故曰前後之相隨
[001-013b]
 陰陽之運四時之行萬物之理俄造而有
 倏化而無其難也若有爲以經世其易也
 若無爲而適己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
 天之自高地之自下鼓宫而宫動鼓角而
 角應春先而夏從長先而少從對待之境
 雖皆道之所寓而去道也遠矣
 䟽義曰太易之先一氣未見渾淪完具玄
 未判離萬象所以同體也易有太極是生
 兩儀道立於兩有對有待物物所以爲對
 也眞常散而爲群變一致分而爲百慮同
[001-014a]
 歸别而爲殊塗未有逃此六對者是以申
 於東南則無動而生有屈於西北則有極
 而歸無一有一無若循環然有無之相生
 如此先難者後必易多易者終必難有涉
 險之難爲天下之難事則知行地之易斯
 無難矣難易之相形如此布指知寸布手
 知尺非尺之長無以見寸之短所謂長短
 之相形也山殺痩澤增肥非山之高無以
 見澤之下所謂高下之相傾也聲動不生
 聲而生響則聲舉而響應矣此聲音之相
[001-014b]
 和也形動不生形而生影則形動而影從
 矣此前後之相隨也自其理其事其形其
 勢以至其聲其數分而爲陰陽列而爲四
 時散而爲萬物無非六對者俄造而有有
 生於無也倏化而無物不終有也襲諸人
 間知有爲之匪易退藏於密覺無爲之非
 難登高不可以爲長長非有餘性長非所
 斷也居下不可以爲短短非不是性短非
 所續也高高在上固非人爲天之自高也
 隤然處下亦非或使地之自下也以聲律
[001-015a]
 相召則或宫或角隨鼓而動其隨序相理
 則四時長幼各有其倫凡涉於對待之境
 雖皆道之所寓不離於道而於道相去遠
 矣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徽宗註曰處無爲之事莊子所謂無爲而
 用天下也行不言之教易所謂以神道設
 教而天下服也爲則有成虧言則有當愆
 曾未免乎累豈聖人所以獨立于萬物之
 上化萬物而物之所不能累歟
[001-015b]
 䟽義曰匿而不可不爲者事也無爲之事
 則爲出於無爲是乃所謂無爲而用天下
 也蓋用天下則已接於事矣惟本於無爲
 則雖事而未嘗涉爲之之迹舜之不事詔
 而萬物成其得此也脩道之謂教不言之
 教則以身教而人從之是乃所謂以神道
 設教而天下服也蓋設教則既交於物矣
 惟出於神道則雖教未嘗發言之之意王
 駘立不教坐不議其得此也且無爲則眞
 有爲則僞從事於務涉於人爲果且無成
[001-016a]
 與虧乎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上說下教
 强聒不舍未免乎有當有愆矣聖人朝徹
 見獨體道之無應物之有於事則無爲而
 成於教則無言而心悦舉天下萬物之多
 曾不足以芥蒂其胸次彼六對者烏能爲
 之累哉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不
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徽宗註曰萬物並作隨感而應若鑒對形
 妍醜畢現若谷應聲美惡皆赴無所辭也
[001-016b]
 故曰作而不辭自形自化自生自色各極
 其高大而遂其性孰有之哉故曰生而不
 有𩐎萬物而不爲戾澤及萬世而不爲仁
 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爲巧故曰爲而
 不恃四時之運功成者去天之道也聖人
 體之故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已認而有之
 亦已惑矣故曰功成不居有居則有去古
 今是也在己無居物莫能遷適來時也適
 去順也何加損焉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
 去
[001-017a]
 疏義曰以一身對羣動之至以一心膺萬
 務之求物或採之不得六出事或迫之不
 得不動如鑑焉應而不藏如谷焉虚而能
 受妍醜美惡無所辭也若是則其於泛應
 酬酢蓋有餘裕矣苟或猒紛趨寂懼有樂
 無則物何自而開務何自而成天下何賴
 焉是之謂萬物作而不辭自生自化而生
 生化化者不尸其功自形自色而形形色
 色者不擅其成有形者以形自奮有性者
 以性自適認而有之則亦惑矣是之謂生
[001-017b]
 而不有聖人應世無心而已其𩐎萬物非
 有心於𩐎之也凄然似秋而綽乎其殺故
 殺之而不怨其澤萬世非有心於澤之也
 煖然似春而與物爲恩故澤及萬世不爲
 愛人天無不覆吾有道以覆其所覆地無
 不載吾有道以載其所載一根荄之細若
 與之扶疏一蠛蠓之微若與之承翼雖非
 物刻而雕之其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若刻
 雕衆形焉是豈智巧果敢之列哉夫𩐎萬
 物也澤及萬世也覆載天地刻雕衆形也
[001-018a]
 未免乎爲矣然而不爲戾也不爲仁也不
 爲巧也則爲出於無爲而不恃其成矣是
 之謂爲而不恃四時殊氣運而無止戊出
 則丁藏甲旺則癸廢相爲消息相爲盈虚
 過而不留天道已行矣聖人與天爲徒蕩
 蕩乎民無能名而巍巍乎其有成功雖無
 意於立功而天下歸功焉方將去功與名
 還與衆人不以爲己私分夫豈認以爲實
 而固有之哉是之謂功成不居停燈於釭
 前焰非後焰借明於鑑今形非昔形以往
[001-018b]
 者爲古以今者爲今心未及言所謂今者
 已遷而爲古矣以有居則有去也蓋神無
 尸而無居尸焉而居人爾惟聖人執神而
 固不傾於物故在己無居物莫能遷不係
 累於方來知適來時也不留情於既往知
 適去順也曾何加損哉故曰夫惟不居是
 以不去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

[001-019a]
 徽宗註曰尚賢則多知至於天下大駭儒
 墨畢起貴貨則多欲至於正晝爲盜日中
 穴阫不尚賢則民各定其性命之分而無
 所夸跂故曰不爭不貴貨則民各安其性
 命之情而無所覬覦故不爲盜莊子曰削
 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而天下之德始玄
 同矣旅獒曰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䟽義曰尚者别而向之之謂以賢爲尚則
 愚智相欺善否相非民始惑亂至於天下
 大駭儒墨畢起所謂舉賢則民相乹也貴
[001-019b]
 者曰而人之之謂以貨爲貴則歆羡之心
 生不足之慕起見得忘形見利忘眞至於
 正晝爲盜日中穴阫所謂難得之貨令人
 行妨也惟不以賢爲尚則實而不知以爲
 忠當而不知以爲信民各定其性命之分
 孰肯内于外大以爲夸其行不正而爲跂
 哉各止其所而無所爭斯已矣莊子所謂
 削曾史之行天下之德始玄同者此也惟
 不以貨爲貴則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民各
 安其性命之情孰肯有見於豈而爲覬有
[001-020a]
 見於俞而爲覦哉舉滅其賊心而不爲盜
 斯已矣莊子所謂擿玉毁珠小盜不起者
 此也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徽宗註曰人之有欲决性命之情以爭之
 而攘奪誕謾無所不至伯夷見名之可欲
 餓於首陽之下盜跖見利之可欲暴於東
 陵之上其熱焦火其寒凝冰故其心則憒
 亂僨驕而不可係道至於聖人者不就利
 不違害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則
[001-020b]
 敦爲可欲欲慮不萌吾心湛然有感斯應
 止而無所礙動而無所逐也敦能亂之孔
 子四十而不惑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
 䟽義曰衆人見物不見道故所見無非欲
 者聖人見道不見物故所見無可欲者所
 見無可欲者則以所見勝所覩也是以靈
 臺有持而外滑舉消所見無非欲者則以
 所覩勝所見也是以逐物忘返失眞湛僞
 蓋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之於味鼻之於
 齅是人之所欲也妄庸之人不知五色亂
[001-021a]
 目五聲亂耳五味濁口五臭薰鼻决性命
 之情以爭之攘奪誕謾無所不至累於厚
 利者以身徇利累於名高者以身殉名若
 伯夷與盜跖一則死名一則死利凡以見
 名利之可欲故爾其熱焦火得之則喜其
 寒凝冰失之則懼不能操之而存其心至
 於憒亂僨驕而不可係是猶以隋侯之珠
 彈千仞之雀也豈不惑哉聖人異乎此不
 就利不違害知利害之同源不榮通不醜
 窮以窮通爲一致欲慮不萌一毫不攖吾
[001-021b]
 心湛然物莫能摇感而遂通能定能應止
 而無所礙不膠於靜動而無所逐不流於
 動覆却萬方陳乎前不得以入其舍孰能
 亂之孔子之不惑孟子之不動心其得此
 矣
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徽宗註曰谷以虚故應鑑以虚故照管籥
 以虚故受耳以虚故能聽目以虚故能視
 鼻以虚故能齅有實其中則有礙於此聖
[001-022a]
 人不得已而臨莅天下一視而同仁篤近
 而舉遠因其固然付之自爾何容心焉堯
 之舉舜而用鯀幾是矣心虚則公聽並觀
 而無好惡之情腹實則贍足平泰而無貪
 求之念豈賢之可尚貨之足貴哉聖人爲
 腹不爲目腹無擇而容故也志者心之所
 之骨者體之所立志强則或殉名而不息
 或逐貨而無猒或伐其功或矜其能去道
 益遠骨弱則行流散徙與物相刃相靡胥
 淪溺而不返聖人之志每自下也而人高
[001-022b]
 之每自後也而人先之知其雄守其雌知
 其榮守其辱是之謂弱其志正以止之萬
 物莫能遷固以執之萬變莫能傾不壞之
 相若廣成子者千二百歲而形未常衰是
 之謂强其骨莊子曰同乎無知其德不離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聖
 人之治務使民得其性而已多知以殘性
 命之分多欲以汨性命之情名曰治之而
 亂敦甚焉故常使民無知無欲
 䟽義曰室無空虚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
[001-023a]
 則六鑿相攘古人之貴夫虚也如此是以
 遠取諸物如谷之應鑑之照管籥之受近
 取諸身如耳之聽目之視鼻之齅皆以虚
 故也蓋虚者實之對實則有礙虚則無間
 外之萬物内之一身有實其中則有礙於
 此以不能無間故爾聖人不得已而臨莅
 天下兼愛無私則一視而同仁推此加彼
 則篤近而舉遠因其固然無所决擇付之
 自爾無所去取遣息衆累而冥於無有夫
 何容心哉若舜之聰明文思堯非不聞也
[001-023b]
 必待師錫而後舉之若鯀之方命圮族堯
 非不知也亦因衆舉姑以用之蓋聖人無
 心因物爲心則舜不得不舉鯀不得不用
 也何則虚非無也無實而已心無所不包
 意其有而非有實無所包意其無而非無
 則心本虚矣惟盡心之本而致虚之極則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公聽並觀
 而無好惡之情豈賢之足尚哉務内觀者
 取足於身務外游者求備於物求備於物
 則常憂不足取足於身則歆羡不起聖人
[001-024a]
 不利貨財不貴異物者以取足於身而實
 其腹故也實其腹則收視反聽精神内守
 故贍足平泰而無貪求之念豈貨之足貴
 哉此聖人爲腹不爲目也在心爲志則志
 者心之所之也形以骨爲體則骨者體之
 所立也志强而不弱則以顯爲是或殉名
 不息以富爲是或逐貨無猒自伐而無功
 自矜而不長其去道也遠矣故欲弱其志
 骨弱而不知强則行流散徙而中無所守
 與物刃靡而外無所勝胥淪溺而不返倀
[001-024b]
 倀然莫知所適從其何能自立乎故欲强
 其骨聖人之用志卑以自牧每自下也而
 人高之持後處先每自後也而人先之知
 雄守雌而物莫能勝知榮守辱而物莫能
 汙弱其志者知此正以止之萬物莫能遷
 善建而不拔也固以執之萬物莫能傾善
 抱而不脱也深根固蒂長生乆視而不壞
 之相與天地爲常若廣成子修身千二百
 歲而形未嘗衰强其骨者如此多知爲敗
 故使民無知養心莫善於寡欲故使民無
[001-025a]
 欲同乎無知則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其德
 不離矣同乎無欲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是謂素樸矣素則不雜樸則不散素樸而
 民性得矣聖人之在天下民得其性斯已
 矣孰使多知以殘性命之分多欲以汨性
 命之情哉
使夫知者不敢爲也
 徽宗註曰辯者不敢騁其詞勇者不敢奮
 其忮能者不敢矜其材智者不敢施其察
 作聰明務機巧滋法令以蓋其衆聖人皆
[001-025b]
 禁而止之此所謂使夫知者不敢爲也九
 官咸事俊乂在服豈以知爲鑿也行君之
 命致之民而已
 䟽義曰辯者不敢騁其詞無所用言也勇
 者不敢奮其忮無所用力也能者不敢矜
 其材以不使能故也智者不敢施其察以
 不用智故也黜聰明去機械省刑罰凡作
 聰明務機巧滋法令以蓋其衆者皆禁而
 止之雖有知者敦敢爲耶若舜之時臯夔
 稷契之徒九官咸事而百僚師師俊乂在
[001-026a]
 服豈務間間之小爲察察之明以智爲鑿
 哉聽倡而行視儀而動行君之命致之民
 而已
爲無爲則無不治矣
 徽宗註曰聖人之治豈棄人絶物而恝然
 自立于無事之地哉爲出于無爲而已萬
 物之變在形而下聖人體道立乎萬物之
 上總一其成理而治之物有作也順之以
 觀其復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成豈有不
 治者哉故上治則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
[001-026b]
 則鳥獸草木遂其性
 䟽義曰治天下者一於無爲而不知有爲
 則若聚塊積塵無爲而非理一於有爲而
 不知無爲則若波流火馳有爲而非眞夫
 惟有爲不離於無爲無爲不廢於有爲而
 爲出於無爲其於治天下有餘裕矣豈棄
 人絶物恝然自立於無事之地哉今夫形
 而上者謂之道自道而降莫逃乎物則萬
 物之變在形而下矣惟明乎物物者之非
 物則與道無間總攝萬殊同於一理立乎
[001-027a]
 萬物之上總一其成理而治之也是以物
 有作也順之以觀其復經所謂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是已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
 成楊子所謂君人成天地之化是以故仰
 觀於天則盈縮有常數伏見有常度在上
 則日月星辰得其序俯察諸地則飛是動
 植各得其宜下治則鳥獸草木遂其性若
 然則不治天下而天下既已治矣


道德眞經䟽義卷之一
[001-02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