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446 吳文正集-元-吳澄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呉文正集巻一
             元 吳澄 撰
  雜著
   四經叙錄
易伏羲之易昔在皇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
當是時易有圖而無書也後聖因之作連山作歸蔵作
周易雖一本諸伏羲之圖而其取用葢各不同焉三易
[001-1b]
既亡其二而周易獨存世儒誦習知有周易而已伏羲
之圖鮮或傳授而淪沒於方伎家雖其説具見於夫子
之繫辭説卦而讀者莫之察也至宋邵子始得而發揮
之於是人乃知有伏羲之易而學易者不㫁自文王周
公始也今於易之一經首揭此圖冠于經端以為伏羲
之易而後以三易㫁之葢欲使夫學者知易之本原不
至尋流逐末而昧其所自云爾
連山夏之易周禮太卜掌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
[001-2a]
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或曰神農作連
山夏因之以其首艮故曰連山今亡歸蔵商之易子曰
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徴也吾得坤乾焉説者
以坤乾為歸蔵或曰黄帝作歸蔵商因之以其首坤故
曰歸蔵今亡
周易上下經二篇文王周公作彖象繫辭上下文言説
卦序卦雜卦傳十篇夫子作秦焚書周易以占筮獨存
漢志易十二篇葢經二傳十也自魏晉諸儒分彖象文
[001-2b]
言入經而易非古註疏傳誦者苟且仍循以逮于今宋
東萊先生吕氏始考之以復其舊而朱子因之第其文
字闕衍謬誤未悉正也故今重加修訂視舊本頗為精
善雖於大義不能有所損益而於羽翼遺經亦不為無
小補云
書二十八篇漢伏生所口授者所謂今文書也伏生故
為秦博士焚書時生壁蔵之其後兵起流亡漢定生求
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八篇以教授于齊魯之間孝
[001-3a]
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欲召生時年九十餘矣
不能行詔太常遣掌故晁錯徃受之生老言不可曉使
其女傳言教錯齊人語多與頴川異錯所不知凡十二
三畧以其意屬讀而已夫此二十八篇伏生口授而晁
錯以意屬讀者也其間闕誤顛倒固多然不害其為古
書也漢魏數百年間諸儒所治不過此爾當時以應二
十八宿盖不知二十八篇之外猶有書也東晉元帝時
有豫章内史梅賾增多伏生書二十五篇稱為孔氏壁
[001-3b]
中古文鄭冲授之蘇愉愉授梁栁栁之内兄皇甫謐従
栁得之以授臧曹曹授賾賾遂奏上其書今考傳記所
引古書在二十五篇之内者鄭𤣥趙岐韋昭王肅杜預
輩並指為逸書則是漢魏晉初諸儒曾未之見也故今
特出伏氏二十八篇如舊以為漢儒所傳確然可信而
晉世晩出之書别見于後以俟後之君子擇焉
書二十五篇晉梅賾所奏上者所謂古文書也書有今
文古文之異何㢤晁錯所受伏生書以𨽻寫之𨽻者當
[001-4a]
世通行之字也故曰今文魯恭王壊孔子宅得壁中所蔵
皆科斗書科斗者倉頡所製之字也故曰古文然孔壁真古
文書不傳後有張霸偽作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
稷五子之歌𦙍征湯誥咸有一徳典寳伊訓肆命原命武成
旅獒冏命二十四篇目為古文書漢藝文志云尚書經二十九
篇古經十六巻二十九篇者即伏生今文書二十八篇及武帝時
增偽泰誓一篇也古經十六巻者即張霸偽古文書二十四篇
也漢儒所治不過伏生書及偽泰誓共二十九篇爾張霸偽
[001-4b]
古文雖在而辭義蕪鄙不足取重於世以售其欺及梅賾二十五
篇之書出則凡傳記所引書語註家指為逸書者收拾無遺既
有證驗而其言率依於理比張霸偽書遼絶矣析伏氏書二十八
篇為三十三雜以新出之書通為五十八篇并書序一篇凡五
十九有孔安國傳及序世遂以為真孔壁所蔵也
唐初諸儒從而為之疏義自是以後漢世大小夏侯歐
陽氏所傳尚書止有二十九篇者廢不復行惟此孔壁
傳五十八篇孤行於世伏氏書既與梅頥所增混淆誰
[001-5a]
復能辨竊嘗讀之伏氏書雖難盡通然辭義古奥其為上
古之書無疑梅賾所增二十五篇體製如出一手采集補綴
雖無一字無所本而平緩卑弱殊不類先漢以前之文夫千
年古書最晚乃出而字晝畧無脱誤文勢畧無齟齬不亦
大可疑乎吴氏曰増多之書皆文從字順非若伏生之書詰
曲聱牙夫四代之書作者不一乃至二人之手而定為二體其
亦難言矣朱仲晦曰書凡易讀者皆古文豈有數百年壁
中之物不訛損一字者又曰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伏生偏
[001-5b]
記其所難而易者全不能記也又曰孔書至東晉方出前
此諸儒皆未見可疑之甚又曰書序伏生時無之其文甚弱
亦不是前漢人文字只似後漢末人又曰小序决非孔門之
舊安國序亦非西漢文章又曰先漢文字重厚今大序格
致極輕又曰尚書孔安國傳是魏晉間人作託安國為名耳
又曰孔傳并序皆不類西京文字氣象與孔叢子同是一
手偽書盖其言多相表裏而訓詁亦多出小爾雅也夫
以吴氏及朱子所疑者如此顧澄何敢質斯疑而斷斷然不敢
[001-6a]
信此二十五篇之為古書則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
故今以此二十五篇自為巻袠以别於伏氏之書而小序
各冠篇首者復合為一以寘其後孔氏序亦并附焉而
因及其所可疑非澄之私言也聞之先儒云爾
詩風雅頌凡三百十一篇皆古之樂章六篇無辭者笙
詩也舊葢有譜以記其音節而今亡其三百五篇則歌
辭也樂有八物人聲為貴故樂有歌歌有辭鄉樂之歌
曰風其詩乃國中男女道其情思之辭人心自然之樂
[001-6b]
也故先王采以入樂而被之絃歌朝廷之樂歌曰雅宗
廟之樂歌曰頌於燕饗焉用之於㑹朝焉用之於享祀焉
用之因是樂之施於是事故因是事而作為是辭也然則
風因詩而為樂雅頌因樂而為詩詩之先後於樂不同其為歌辭
一也經遭秦火樂亡而詩存漢儒以義説詩既不知詩
之為樂矣而其所説之義亦豈能知詩人命辭之本意
哉由漢以來説三百篇之義者一本詩序詩序不知始
於何人後儒從而增益之鄭氏謂序自為一編毛公分
[001-7a]
以寘諸篇之首夫其初之自為一編也詩自詩序自序
序之非經本㫖者學者猶可考見及其分以寘諸篇之
首也則未讀經文先讀詩序序乃有似詩人所命之題
而詩文反若因序以作於是讀者必索詩於序之中而
誰復敢索詩於序之外者哉宋儒頗有覺其非者而莫
能去也至朱子始深斥其失而去之然後足以一洗千
載之謬澄嘗因是舍序而讀詩則雖不煩訓詁而意自
明又嘗為之强詩以合序則雖曲生巧説而義愈晦是
[001-7b]
則序之有害於詩為多而朱子之有功於詩為甚大也
今因朱子所定去各篇之序使不淆亂乎詩之正文學
者因得以詩求詩而不為序説所惑若夫詩篇次第則
文王之二南而間有平王以後之詩成王之雅頌而亦
有康王以後之詩變雅之中而或有類乎正雅之辭者
今既無從考㨿不敢輙為之紛更至若變風雖入樂歌
而未必皆有所用變雅或擬樂辭而未必皆為樂作其
與風雅合編盖因類附載云爾商頌商時詩也七月夏
[001-8a]
時詩也皆異代之辭故處頌詩風詩之末魯頌乃其臣
作為樂歌樂歌以頌其君不得謂之風故係之頌周公
居東時詩非擬朝廷樂歌而作不得謂之雅故附之豳
風焉
春秋經十二篇左氏公羊榖梁文有不同昔朱子刻易
書詩春秋四經於臨漳郡春秋一經止用左氏經文而
曰公榖二經所以異者類多人名地名而非大義所繫
故不能悉具澄竊謂三傳得失先儒固言之矣載事則
[001-8b]
左氏詳於公榖釋經則公榖精於左氏意者左氏必有
按据之書而公榖多是傳聞之辭况人名地名之殊或
由語音字畫之舛此類一從左氏是也然有考之於義
的然見左氏為失而公榖為得者則又豈容以偏徇哉
嗚呼聖人筆削魯史致謹於一字之㣲三家去夫子未
久也文之脱謬已不能是正尚望其能有得於聖人之
㣲意哉漢儒專門守殘䕶闕不合不公誰復能貫穿異
同而有所去取至唐啖助趙匡陸淳三子始能信經駁
[001-9a]
傳以聖人書法纂而為例得其義者十七八自漢以來
未聞或之先也觀趙氏所定三傳異同用意宻矣惜其
予奪未能悉當間嘗再為審訂以成其羙其間不繫乎
大義者趙氏於三家從其多今則如朱子意専以左氏
為主儻義有不然則從其是左氏雖有事迹亦不從也
一㫁諸義而已嗚呼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甚欲因啖趙
陸氏遺說博之以諸家㕘之以管見使人知聖筆有一
定之法而是經無不通之例不至随文生義以侮聖言
[001-9b]
顧有此志而未暇就故先為正其史之文如此若聖人
所取之義則俟同志者共講焉
   三禮叙録
儀禮十七篇漢興高堂生得之以授瑕邱蕭奮奮授東
海孟卿卿授后蒼蒼授戴徳戴勝大戴小戴及劉氏别
録所傳十七篇次第各不同尊卑吉凶先後倫序惟别
録為優故鄭氏用之今行於世禮經殘闕之餘獨此十
七篇為完書以唐韓文公尚苦難讀况其下者自宋王
[001-10a]
文公行新經義廢黜此經學者亦罕傳習朱子考定易
書詩春秋四經而謂三禮體大未能緒正晩年欲成其
書於此至惓惓也經傳通解乃其編類草槀将俟䘮祭
禮畢而筆削焉無禄弗逮遂為萬世之闕典澄每伏讀
而為之惋惜竊謂樂經既亡經僅存五易之彖傳象傳
本為繫辭文言説卦序卦雜卦諸傳共為十翼居上下
經二萹之後者也而後人以八卦爻之中詩書之序本
自為一編居國風雅頌典謨誓誥之後者也而後人以
[001-10b]
冠各篇之首春秋三經三傳初皆别行公穀配經其來
已久最後註左氏者又分傳以附經之年何居夫傳文
序文與經混淆不惟非所以尊經且於文義多所梗礙
厯千數百年而莫之或非也莫之或正也至東萊吕氏
於易始因晁氏本定為經二篇傳十篇朱子於詩書各
除篇端小序合而為一以寘經後春秋一經雖未暇詳
校而亦剔出左氏經文併以刋之臨漳於是易書詩春
秋悉復夫子之舊五經之中其未為諸儒所亂者惟二
[001-11a]
禮經然三百三千不存葢十之八九矣朱子補其遺闕
則編類之初不得不以儀禮為綱而各疏其下脱槀之
後必将有所科别决不但如今槀本而已若執槀本為
定則經之章也而以後記補記補傳分𨽻於其左也與
彖象傳之附易經者有以異乎否也經之篇也而以傳
篇記篇補篇錯處於其間也與左氏傳之附春秋經者
有以異乎否也夫以易書詩春秋之四經既幸而正而
儀禮之一經又不幸而亂是豈朱子之所以相遺經者
[001-11b]
哉徒知尊信草創之書而不能探索未盡之意亦豈朱
子之所望於後學者哉嗚呼由朱子而來至於今将百
年然而無有乎爾澄之至愚不肖猶幸得以私淑於其
書實受罔極之恩善繼者卒其未卒之志善述者成其
未成之事抑亦職分之所當然也是以忘其僣妄輙因
朱子所分禮章重加倫紀其經後之記依經章次秩叙
其文不敢割裂一仍其舊附于篇終其十七篇次第並
如鄭氏本更不間以他篇庶十七篇正經不至雜糅二
[001-12a]
戴之記中有經篇者離之為逸經禮各有義則經之傳
也以戴氏所存兼劉氏所補合之而為傳正經居首逸
經次之傳終焉皆别為巻而不相紊此外悉以歸諸戴
氏之記朱子所輯及黄氏䘮禮楊氏祭禮亦㕘伍以去
其重複名曰朱氏記而與二戴為三凡周公之典其未
墜於地者葢畧包舉而無遺造化之運不息則天之所
秩未必終古而廢壞有議禮制度考文者出所損所益
百世可知也雖然苟非其人禮不虚行存誠主敬致知
[001-12b]
力行下學而上達多學而一貫以得夫堯舜禹湯文武
周孔之心俾吾朱子之學末流不至為漢儒學者事也
澄也不敢自棄同志其尚敦朂之哉
儀禮逸經八篇澄所纂次漢興髙堂生得儀禮十七篇
後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禮經於孔氏壁中凡五十
六篇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與儀禮正同餘三
十九篇藏在秘府謂之逸禮哀帝初劉歆欲以列之學
官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竟不得立孔鄭所引逸中霤禮
[001-13a]
禘于太廟禮王居明堂禮皆其篇也唐初猶存諸儒曾
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惜哉今所纂八篇其二取之小戴
記其三取之大戴記其三取之鄭氏註奔䘮也中霤也
禘于太廟也王居明堂也固得逸禮三十九篇之四而
投壺之類未有考焉疑古禮逸者甚多不止於三十九
也投壺奔䘮篇首與儀禮諸篇之體如一公冠等三篇
雖已不存此例盖作記者刪取其要以入記非復正經
全篇矣投壺大小戴不同奔䘮與逸禮亦異則知此二
[001-13b]
篇亦經刋削但未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經文殆
皆不完然實為禮經之正篇則不可以其不完而擯之
於記故特纂為逸經以續十七篇之末至若中霤以下
三篇其經亡矣而篇題僅僅見於註家片言隻字之未
泯者猶必収拾而不敢遺亦我愛其禮之意也
儀禮傳十篇澄所纂次按儀禮有士冠禮士昬禮戴記
則有冠義昬義儀禮有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禮戴記
則有鄉飲酒義射義以至燕聘皆然葢周末漢初之人
[001-14a]
作以釋儀禮而戴氏抄以入記者也今以此諸篇正為
儀禮之傳故不以入記依儀禮篇次稡為一編文有不
次者頗為更定射義一篇迭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
射雜然無倫釐之為鄉射義大射義二篇士相見義公
食大夫義則用清江劉原父所補並因朱子而加考詳
焉於是儀禮之經自一至九經各有其傳矣惟覲義闕
然大戴朝事一篇實釋諸侯朝覲天子及相朝之禮故
以備覲禮之義而共為傳十篇云
[001-14b]
周官六篇其冬官一篇闕漢藝文志序列于禮家後人
名之曰周禮文帝嘗召至魏文侯時老樂工因得春官
大司樂之章景帝子河間獻王好古學購得周官五篇
武帝求遺書得之蔵于秘府禮家諸儒皆莫之見哀帝
時劉歆校理秘書始著于録畧以考工記補冬官之闕
歆門人河南杜子春能通其讀鄭衆賈逵受業於杜漢
末馬融傳之鄭𤣥𤣥所註今行於世宋張子程子甚尊
信之王文公又為新義朱子嘗謂此經周公所作但當
[001-15a]
時行之恐未能盡後聖雖復損益可也至若肆為排觝
訾毁之言則愚陋無知之人耳冬官雖闕今仍存其目
而考工記别為一巻附之經後云
小戴記三十六篇澄所序次漢興得先儒所記禮書二
百餘篇大戴氏刪合為八十五小戴氏又損益為四十
三曲禮檀弓雜記分上下馬氏增以月令明堂位樂記
鄭氏從而為之註總四十九篇精粗雜記靡所不有秦
火之餘區區掇拾所謂存十一於千百雖不能以皆醇
[001-15b]
然先王之遺制聖賢之格言往往頼之而存第其諸篇
出于先儒著作之全書者無㡬多是記者旁搜博采勦
取殘編㫁簡㑹稡成篇無復詮次讀者每病其雜亂而
無章唐魏鄭公為是作類禮二十篇不知其書果何如
也而不可得見朱子嘗與東萊先生吕氏商訂三禮篇
次欲取戴記中有闗於儀禮者附之經其不係於儀禮
者仍别為記吕氏既不及答而朱子亦不及為幸其大
綱見於文集猶可考也晩年編校儀禮經傳則其條例
[001-16a]
與前所商訂又不同矣其間所附戴記數篇或削本篇
之文而補以他篇之文今則不敢故止就其本篇之中
科分櫛剔以類相從俾其上下章文義聨屬章之大指
標識于左庶讀者開巻瞭然若其篇第則大學中庸程
子朱子既表章之以與論語孟子並而為四書固不容
復厠之禮篇而投壺奔䘮實為禮之正經亦不可以雜
之於記其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六篇正
釋儀禮别輯為傳以附經後矣此外猶三十六篇曰通
[001-16b]
禮者九曲禮少儀玉藻通記大小儀文而深衣附焉月
令王制專記國家制度而文王世子明堂位附焉曰䘮
禮者十有一䘮大記雜記䘮服小記服問檀弓曾子問
六篇記䘮而大傳間傳問䘮三年問䘮服四制五篇則
䘮之義也曰祭禮者四祭法一篇記祭而郊特牲祭義
祭統三萹則祭之義也曰通論者十有二禮運禮器經
解一類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一類坊記表記緇
衣一類儒行自為一類學記樂記其文雅馴非諸篇比
[001-17a]
則以為是書之終嗚呼由漢以來此書千有餘嵗矣而
其顛倒糾紛至朱子始欲為之是正而未及竟豈無望
於後之人與用敢竊取其意修而成之篇章文句秩然
有倫先後始終頗為精審将來學禮之君子於此考信
或者其有取乎非但為戴氏之忠臣而已也
大戴記三十四篇澄所序次按隋志大戴記八十五篇
今其書闕前三十八篇始三十九終八十一當為四十
三篇中間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第六十一四
[001-17b]
篇復闕第七十三有二總四十篇㨿云八十五篇則末
又闕其四或云止八十一皆不可考竊意大戴類稡此
記多為小戴所取後人合其餘篇仍為大戴記已入小
戴記者不復録而闕其篇是以其書冗泛不及小戴書
甚盖彼其膏華而此其查滓耳然尚或間存精語不可
棄遺其與小戴重者投壺哀公問也投壺公冠諸侯遷
廟諸侯釁廟四篇既入儀禮逸經朝事一篇又入儀禮
傳哀公問小戴已取之則於彼宜存於此宜去此外猶
[001-18a]
三十四篇夏小正猶月令也明堂猶明堂位也本命以
下雜録事辭多與家語荀子賈傳等書相出入非専為
記禮設禮運以下諸篇之比也小戴文多綴補而此皆
成篇故其篇中章句罕所更定惟其文字錯悞參互考
校未能盡正尚俟好古博學之君子云
   孝經叙録
孝經漢藝文志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孝經一篇
十八章長孫氏江翁后蒼翼奉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
[001-18b]
文皆同惟孔氏壁中古文為異隋經籍志孝經河間人
顔芝所蔵漢初芝子貞出之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
書同出孔安國為傳劉向以顔本比古文除其繁惑而
安國之本亡於梁至隋秘書監王邵訪得孔傳河間劉
炫因序其得䘮講于人間漸聞朝廷儒者皆云炫自作
之非孔舊本邢昺正義曰古文孝經曠代亡逸隋開皇
十四年秘書學生王逸扵京市陳人處得本送與著作
郎王邵以示河間劉炫仍令校定炫遂以庶人章分為
[001-19a]
二曾子敢問章分為三又多閨門一章凡二十二章因
著古文孝經稽疑一篇唐開元七年國子博士司馬貞
議曰今文孝經是漢河間王所得顔芝本至劉向以此
校古文定一十八章其古文二十二章出孔壁未之行
遂亡其本近儒輙穿鑿更改偽作閨門一章文句凡鄙
又分庶人章從故自天子以下别為一章以應二十二
之數朱子曰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説疑孝經引詩非
經本文初甚駭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信而孝
[001-19b]
經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之沙随程可久丈程
荅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為此書多出後人傅㑹
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審其論固已及此又竊自幸有
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言之罪也又曰孝經獨篇首
六七章為本經其後乃傳文皆齊魯間儒簒取左氏諸
書之語為之傳者又頗失其次第澄曰夫子遺言惟大
學論語中庸孟子所述醇而不雜此外傳記諸書所載
真偽混淆殆難盡信孝經亦其一也竊詳孝經之為書
[001-20a]
肇自孔曾一時問答之語今文出於漢初謂悉曾氏門
人記録之舊已不可知武帝時魯共王壞孔子宅於壁
中得古文孝經以為秦時孔鮒所蔵昭帝時魯國三老
始以上獻劉向衛宏盖嘗手校魏晉已後其書亡失世
所通行惟今文孝經十八章而已隋時有稱得古文孝
經者其間與今文增减異同率不過一二字而文勢曾
不若今文之從順以許慎説文所引及桓譚新論所言
考證又皆不合决非漢世孔壁之古文也宋大儒司馬
[001-20b]
公酷尊信之朱子刋誤亦㨿古文未能識其何意今觀
邢氏疏説則古文之為偽審矣又觀朱子所論則雖今
文亦不無可疑者焉疑其所可疑信其所可信去其所
當去存其所當存朱子意也故今特因朱子刋誤以今
文古文校其同異定為此本以俟後之君子云
   中庸綱領
程子謂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盖嘗思
之以首章而論之始言一理者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是
[001-21a]
也中散為萬事者修道之教以至戒慎恐懼慎獨與夫
發而中節致中和是也末復合為一理者天地位萬物
育是也以一篇而論之始言一理者首章明道之源流
是也中散為萬事者自第二章以下説中庸之徳知仁
勇之事厯代聖賢之跡及達道五達徳三天下國家有
九經鬼神祭祀之事與夫誠明明誠大徳小徳是也末
復合為一理者末章無言不顯以至篤恭而歸乎無聲
無臭是也今乂分作七節觀之第一節首章言性道教
[001-21b]
是一篇之綱領也繼而致中和中是性和是道戒慎恐
懼是教也第二節二章以下總十章論中庸之徳在乎
能明能行能擇能守明其所謂道所謂教也二章説君
子小人之中庸三章説民鮮能中庸四章説道不行不
明五章説道不行由不真知六章説舜之大知能取諸
人七章説能知不能守由不明八章説回之真知能擇
能守九章説能知仁勇之事而不能中庸十章説子路
問强以進其勇十一章言索隐行怪半塗而廢唯聖者
[001-22a]
能中庸第三節十二章以下總八章論道之費隐有體
用小大申明所謂道與教也十二章言道費而隐語大
語小此説費隐由小至大也十三章言道不逺人十四
章言素其位而行十五章言道如行逺自邇登髙自卑
以上三章論費之小者也十六章言鬼神為徳之盛此
説費隐由大包小也十七章言舜其大孝十八章言無
憂者文王十九章武王周公達孝以上三章論費之大
者也第四節二十章以下總四章論治國家之道在人
[001-22b]
以行其教也二十章説哀公問政在人又當知天二十
一章説達道五達徳三以修身二十二章言天下國家
有九經以治國平天下二十三章説事豫則立誠者天
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明知仁之事第五節二十四章以
下總六章論明誠則聖人與天為一也二十四章言誠
則明明則誠二十五章言至誠能盡性致曲能有誠二
十六章言至誠可以前知二十七章言誠自成道自道
故至誠無息二十八章言天地之道為物不貮生物不
[001-23a]
測二十九章言大哉聖人之道苟不至徳至道不凝三
十章言愚而無徳賤而無位不敢作禮樂宜於今及王
天下有三重焉第六節三十一章以下總三章論孔子
之徳與天地為一也三十一章言仲尼之道同乎堯舜
文武天時水土三十二章説至聖為小徳川流三十三
章説至誠為大徳敦化第七節三十四章始之以尚錦
惡文之著説學者立心為已為立教之方潛雖伏矣説
慎獨之事不愧屋漏説戒懼之事以明修道之教之意
[001-23b]
無言不顯明率性之道之意民勸民畏百辟其刑予懷
明徳明修道之教之效篤恭而天下平説致中和之效
終之以無聲無臭説天命之性之極此盖申言首章之
㫖所謂末復合為一理也今復述首末章之意以盡為
學之要首章先説天命性道教為道統中説戒慎恐懼
為存養慎獨為克治後説致中和則功効同乎天地矣
盖明道之源流也末章則先教次克治而後存養繼説
其效終則反乎未命之天矣盖入道之次序也此中庸
[001-24a]
一本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學者所宜盡心玩味也
   原理有跋
天地之初混沌鴻濛清濁未判莾莾蕩蕩但一氣爾及
其久也其運轉於外者漸漸輕清其凝聚於中者漸漸
重濁輕清者積氣成象而為天重濁者積塊成形而為
地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也地之成形者水火土石也
天包地外旋繞不停地處天内安靜不動天之旋繞其
氣急勁故地浮載其中不䧟不墜岐伯所謂大氣舉之
[001-24b]
是也天形正圓如虚毬地隔其中人物生於地上地形
正方如博骰日月星辰旋繞其外自左而上自上而右
自右而下自下而復左天之積氣為辰凡無星處皆是
猶地之土也積氣之中有光耀為星二十八宿及衆星
皆是猶地之石也日月五緯乃陰陽五行之精成象而
可見者浮生太虚中與天不相係著各自運行遲速不
等天左旋於地外一晝夜一周匝自地之正午觀之則
其周匝之處第二日子時㣲有爭差盖周匝而過之觀
[001-25a]
天者定其濶狹名曰一度每日運行一周匝而過一度
至三百六十五日三時有奇則地之午中所直天度始
與三百六十五日以前子時初起之處合故定天度為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有奇日亦左行晝行地上
夜行地下晝夜一周匝但比天度則不及一度盖日之
行也與地相直處日月齊同無過不及而天之行也與
地相直處一日過一度二日過二度三日過三度故厯
家以日之不及天而退一度者為右行一度盖以截法
[001-25b]
取其易筭爾天傾倚於北如勁風旋繞其端不動曰極
上頂不動處謂之北極髙出地上三十六度其星辰常
見不隠以偏依於北方故曰北極下臍不動處謂之南
極低入地下三十六度其星辰常隠不見以其偏近於
南方故曰南極南北二極相去之中天之腰也謂之赤
道日所行之道春秋二分正與天之赤道相直故其出
沒與地之夘酉相當是以晝夜均平春分以後行赤道
北夏至則去北極最近故曰日北至而其出沒與地之
[001-26a]
寅戍相當是以景短而晷長晝刻多而夜刻少夏至以
後又移而南至秋分則與赤道相直秋分以後行赤道
南冬至則去南極最近故曰日南至而其出沒則與地
之辰申相當是以景長而晷短晝刻少而夜刻多冬至
以後又移而北至春分則又與赤道相直日極於南而
復北則為冬至上年冬至至下年日道極南復北之時
三百六十五日餘三時不滿故天度一周之時三百六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有餘日道一周之時三百六十
[001-26b]
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不足天度有餘日道不足故六十
餘年之後冬至所直天度率差一度是謂嵗差月亦左
行猶遲於日一晝夜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盖
日行疾於月而退度不及天一度反若遲然月行遲於
日而退度不及天十三度有奇反若速然日之行三十
日五時有奇而厯一辰則為一月之氣月之行二十九
日六時有奇而與日㑹則為一月之朔每月氣盈五時
有奇朔虛六時不滿積十二氣盈凡五日三時不滿十
[001-27a]
二朔虚凡五日七時有奇一嵗氣盈朔虚共十日十一
時有奇將及三嵗則積之三十日而置一閏日之有餘
為氣盈月之不足為朔虚氣盈朔虚之積是為之閏餘
五星之行亦猶日月其行有遲速其行過於天則為逆
其行與天等則為留其行不及天則為順日月五星之
與天體相值也由北直南而從分之謂之度由東至西
而横截之謂之道月之行也二十九日半有奇而與日
同度是為朔十四日九時有奇而與日對度是為望合
[001-27b]
朔之時從雖同度横不同道若横亦同道則月掩日而
日蝕對望之時従雖對度横不對道若横亦對道則日
射月而月蝕其蝕之分數由同道對道所交之多寡月
朔後初生明時昏見于庚下明上暗象震上弦時昏見
于丁下明已多而上猶暗象兊望之時昏見于甲全體
皆明象乾望後初生魄時晨見于辛下暗上明象巽下
弦時晨見于丙下暗已多而上猶明象艮晦之時晨見
于乙全體皆暗象坤地西北髙而多山東南下而多水
[001-28a]
先天方圖法地乾始西北坤盡東南故天下之山其本
皆起於西北之崐崘猶乾之始於西北也天下之水其
流皆歸於東南之尾閭猶坤之盡於東南也天有四象
地有四象日月天之用星辰天之體水火地之用土石
地之體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日陽
中陽月陰中陰星陰中陽辰陽中陰水柔中柔火柔中
剛土剛中柔石剛中剛錯而言之則天亦有剛柔地亦
有陰陽日陽也月陰也星剛也辰柔也水陰也火陽也
[001-28b]
土柔也石剛也日火之精為夏之暑月水之精為冬之
嵗寒星體光耀為晝之明辰體昏暗為夜之晦水氣下
注而為雨火氣外旋而為風土氣上蒸而為露石氣内
摶而為雷人禀氣於天賦形於地耳目口鼻為首猶天
之日月星辰也脈髓骨肉為身猶地之水火土石也心
膽脾腎四臟屬天肺肝胃膀胱四臟屬地指節十二合
之二十四有天之象焉掌文後髙前下山峙川流有地
之法焉物有飛走木草四類細分之十六飛飛者鴻鵠
[001-29a]
鷹鸇之屬性之飛飛之性也飛走者鵞鷄鴨鳬之屬情
之飛飛之情也飛木者佳鳩燕雀之屬形之飛飛之形
也飛草者蜂蝶蜻蜓之屬體之飛飛之體也走飛者蛟
龍之屬性之走走之性也走走者熊虎鹿馬之屬情之
走走之情也走木者猿猴之屬形之走走之形也走草
者蟻蛇之屬體之走走之體也木飛者松栢之屬性之
木木之性也木走者樟櫸之屬情之木木之情也木木
者棫樸荆榛之屬形之木木之形也木草者楮榖木芙
[001-29b]
蓉之屬體之木木之體也草飛者竹蘆之屬性之草草
之性也草走者藤葛之屬情之草草之情也草木者蒿
艾之屬形之草草之形也草草者菘芥之屬體之草草
之體也陽本實陰本虚也陽為氣隂為精陽成象隂成
形陽主用隂主體則陽反似虚陰反似實是不然天之
積氣雖似虚然其氣急勁如皷皮物之大莫能禦故曰
徤曰剛曰靜専曰動直則實莫實於天地之成形雖似
實然其形疎通如肺氣升降出入其中故曰順曰柔曰
[001-30a]
靜翕曰動闢則虚莫虚於地然則陽實陰虚者正説也
陽虚隂實者偏説也
 往年因郝仲明見問一時答之之辭如此聴者不能
 悉記吾言故命史從旁書之皆先儒之所已言非吾
 之自言也有人傳録以去題其名曰原理殊非吾意
 今廬陵士郭成子又逐節畫而為圖可謂有志然此
 特窮理之一端爾人之為學猶有切近於已者當知
 所光後也泰定丁夘六月朔臨川呉某識
[001-30b]
   邵子叙錄
邵子書今所校定謹第其目如右其一皇極經世書十
二巻為書六十二篇附之以觀物外篇二其二漁樵問
荅一巻為書二十二章附之以遺文六其三伊川擊壌
集二十巻為詩千四百九十八首附之以集外詩十三
後録一巻曰正音者先生之父天叟所作曰辨惑者先
生之子伯温所述先生之學窮理盡性至命者也孔子
以來一人而已吾友夏㓜安盖嘗味先生之言而有發
[001-31a]
焉是書嗜之者鮮傳之者謬誤最多乃為整齊其篇章
文字㓜安命工刻版以與世之學者共觀是書者誠能
因其言得其意則象數皆備於我賛化育參天地可也
書云乎哉
   太𤣥叙録
揚子雲擬易以作太𤣥易自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
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太𤣥則自一
而三三而九九而二十七二十七而八十一易之數乃
[001-31b]
天地造化之自然一豪知力無所與於其間也異世而
同符惟邵子皇極經世一書而已至若焦延夀易林魏
伯陽參同契之屬雖流而入於伎術尚不能外乎易之
為數子雲太𤣥名為擬易而實則非易矣其起數之法
既非天地之正又强求合於厯之日毎首九賛二賛當
一晝夜合八十一首之賛凡七百二十九僅足以當三
百六十四日有半外增一踦賛以當半日又立一贏賛
以當四分日之一吁亦勞且拙矣子雲此書未能見重
[001-32a]
於當時後世雖有好者亦未可謂大行也宋大儒司馬
公愛之甚嘗有集註晩作潛虛以擬之以邵子範圍天
地之學卓絶古今之識而亦稱其書要之惟朱子所論
可以為萬世之折衷本經八十一首分天𤣥地𤣥人𤣥
三篇盖擬易之上下經經後十一篇則擬夫子之十翼
而為太𤣥之傳晉范望始依周易彖傳象傳附經例升
首辭於經賛之前散測辭於各賛之下首測兩篇之總
序無從而附則合為一以寘經端其牽綴割裂無復成
[001-32b]
文殆有甚於易經者易經有晁氏吕氏定從古本而朱
子因之故今於此書亦俾復舊而第其目如右兼以讀
經者病其揲法不明驟觀未易通曉復為之别白其辭
以著于後雖非願為後世之揚子雲亦欲使後之學者
知前人之作不可以已意妄有易置按法言序篇監本
共為一篇繼十三篇之末今本亦如書之小序各冠篇
首併為考正於子雲之書盖不無小補云
   東西周辯
[001-33a]
東西周有二一以前後建都之殊而名一以二公封邑
之殊而名昔武王西都鎬京而東定鼎于郟鄏周公相
成王宅洛邑營澗水東瀍水西以朝諸侯謂之王城又
謂之東都實郟鄏於今為河南又營瀍水東以處殷頑
民謂之成周又謂之下都於今為洛陽自武至幽皆都
鎬京幽王娶于申生太子宜臼又嬖褒姒生伯服欲立
之黜宜臼申侯以鄫及犬戎入冦弑王諸侯逐犬戎與
申侯共立宜臼是為平王畏戎之逼去鎬而遷于東都平
[001-33b]
以下都王城曰東周幽以上都鎬京曰西周此以前後
建都之殊而名也自平東遷傳世十二而景王之庶長
子朝與王猛爭國猛東居于皇晉師納之入于王城入
之次月猛終丐及踰半朞而子朝又入王辟之東居于
狄泉子朝㨿王城曰西王敬王在狄泉曰東王越四年
子朝奔楚敬王雖得返國然以子朝餘黨多在王城乃
徙都成周而王城之都廢至考王封其弟掲於王城以
續周公之官職是為周桓公自此以後東有王西有公
[001-34a]
而東西周之名未立也桓公生威公威公生恵公恵公
之少子班又别封於鞏以奉王是為東周恵公父子同
諡以鞏與成周皆在王城之東故班之兄則仍襲父爵
居于王城是為西周武公以王城在成周之西故自此
以後西有公東亦有公二公各有所食而周尚為一也
顯王二年趙韓分周地為二二周公治之王寄焉而已
矣周之分東西自此始九年東周恵公卒子傑嗣慎靚
以上皆在東周赧王立始遷于西周即王城舊都也史
[001-34b]
記云王赧時東西周分治今按顯王二年已分為二不
待此時矣其後西周武公卒子文君嗣王五十九年秦
㓕西周西周公入秦獻其邑而歸是年赧王崩次年周
民東亡秦遷西周公於&KR1222狐聚又六年秦㓕東周遷東
周公於陽人聚此以二公封邑之殊而名也前後建都
之殊者以鎬京為西周對洛邑為東周而言也二公封
邑之殊者又於洛邑二城之中以王城為西周對成周
為東周而言也大槩周三十六王前十有二王都鎬京
[001-35a]
中十有三王都王城王城對鎬京則鎬京在西而王城
在東其東西之相望也逺季十王都成周赧一王都王
城王城對成周則成周在東而王城在西其東西之相
距也近一王城也昔以東周稱後以西周稱夫周未東
西之分因武惠二公各居一都而名王則或東或西東
西之名繫乎公不繫乎王也邵子經世書紀赧王為西
周君與東周惠公並而西周公無聞焉則直以西為王
東為公矣知東之有公而不知西之亦有公也知王之
[001-35b]
在西而不知赧以前之王固在東也戰國策編題首東
周次西周豈無意哉二周分治以來顯王慎靚王二代
五十餘年王于東赧一代五十餘年王于西先東後西
順其序也近有縉雲鮑彪注謂西周正統不應後於東
周升之為首巻於西著王世次於東著公世次盖因邵
子而誤者既不知有西周公且承宋忠之繆以西周武
公為赧王别諡反以徐廣為疎是未嘗考於司馬貞索
隐之説鮑又云赧徙都西周西周鎬京也嗚呼鎬京去
[001-36a]
王城成周八百餘里自平王東遷之後不能有而以命
秦仲曰能逐犬戎即有其地鎬之為秦已四百年于兹
其地在長安上林昆明之北虎狼所穴而王得往都于
彼哉髙誘注曰西周王城今河南東周成周故洛陽辭
㫖明甚鮑注出髙誘後何乃以西周為鎬京也乎鮑又
云郟鄏屬河南為東周殊不思此昔時所謂東周也於
斯時則名西周矣斯時之西周與鎬京郟鄏對稱西東
者不同顧乃一之何與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001-36b]
夫鮑氏之於國䇿其用心甚勤而開巻之端不免謬誤
如此讀者亦或未之察也與夾谷士常程鉅夫偶論及
此二公命筆之遂為之作東西周辯
   老莊二子叙録
老氏書字多謬誤合數十家校其同異考正如右莊平
君所傳章七十二諸家所傳章八十一然有不當分而
分者定為六十八章云上篇章三十二字二千三百六
十六下篇章三十六字二千九百二十六總之五千二
[001-37a]
百九十二字
莊氏書内篇盖所自著外篇或門人纂其言以成書其
初無所謂雜篇也竊疑後人偽作讓王漁父盜跖説劔
勦入寓言篇中離隔寓言之半為列禦冦篇於是分末
後數篇并其偽書名為雜篇以相淆亂云爾今既從蘇
氏説黜其偽復以列禦冦合於寓言而為一篇庚桑楚
以下與知北遊以上諸篇不見精粗深淺之不侔通謂
之外篇可也夫莊氏書瓌瑋參差不以觭見之唯駢拇
[001-37b]
胠篋馬蹄繕性刻意五篇自為一體其果莊氏之書乎
抑亦周秦間文士所為乎是未可知也故特别而異之
以俟夫知言之君子詳焉蘇氏所黜四篇亦存之以附
其後或曰史記稱莊子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
之徒當時去戰國未逺也而已莫辨其書之異同矣且
其書汪洋恣縱乎繩墨之外而乃規規焉局局焉議其
篇章得無陋哉曰得意固可以忘言将欲既其實而謂
不必既其文欺也楊倞註荀卿書定其篇次讀者咸以
[001-38a]
為當予於莊氏之書亦然
   葬書叙録
𦵏書相傳以為晉郭璞景純之作内外八篇凡一千一
百五十八字世俗所行有二十篇皆後人增以繆妄之
説建安蔡元定季通去其十二而存其八亦既得之然
就其所存猶不無顛到混淆之失惟此本為最善篇分
内外葢有㣲意雜篇二俗本散在正書篇中或術家秘
嗇故亂之也此别為篇倫類精矣覧者詳焉
[001-38b]
   驛舟
壬寅秋官辦驛舟遣送上京師舟一日或一易或再易
或三易其易也得一舟設飾完羙從者輙有喜色遇一
舟設飾敝惡從者輙有愠色予心笑而諭之曰舟雖甚
羙所寓止一二時若三四時久則半日又久則一宿斯
去之矣雖甚惡亦復如是奚以喜愠為也夫喜也者非
以其有益於已而喜愠也者非以其有損於巳而愠也
而一時之情自不能以不然噫人之寓此世亦猶寓此
[001-39a]
舟耳多者百餘年少者數十年驟革而數遷倐來而忽
往何常之有哉而乃以目前之所值移其胷中之喜愠
者何也九月二十五日午時舟中書時已過新安驛未至
吕梁驛
 
 
 
 
[001-39b]
 
 
 
 
 
 
 
 呉文正集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