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77 管城碩記-清-徐文靖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管城碩記卷三   翰林院檢討徐文靖撰
  書一
尚書序云魯共王壊孔子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夏商周之書皆科斗文字科斗書廢已乆時人無能
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𨽻古
文更以竹簡冩之
 按尚書有古文者倉頡書也孔壁所藏者是也今文
[003-1b]
 者漢𨽻書也伏生所授者是也古文尚書孔安國為
 之作傳定五十八篇㑹武帝末國有巫蠱事用不復
 以聞書𫝊散失於民間終漢之世諸儒皆未之見孔
 氏曰劉歆作三統厯論武王伐紂引今文泰誓云丙
 午逮師又引武成越若來三月五日甲子咸劉商王
 受並不與孔同是不見孔傳也後漢初賈逵奏尚書
 疏云流為烏是與孔亦異也馬融書序云經傳所引
 泰誓泰誓並無此文又云逸十六篇並無師説是融
[003-2a]
 亦不見也服䖍杜預注左傳亂其紀綱並云夏桀時
 服䖍杜預皆不見也鄭&KR0975亦不見之故注書序舜典
 云入麓伐木注五子之歌云避亂於洛汭注𦙍征云
 𦙍征臣名又注禹貢引𦙍征云厥篚𤣥黄紹我周王
 又注咸有一徳云伊陟臣扈曰又注典寳引伊訓云
 載孚在亳又曰征是三朡又注旅獒云獒讀曰豪謂
 是酋豪之長又古文有仲虺之誥太甲説命等見在
 而云亡其汨作典寳之等一十三篇見亡而云已逸
[003-2b]
 是不見古文也至晉世王肅注書始似竊見孔傳故
 注亂其紀綱為夏太康時又晉書皇甫謐傳云姑子
 外弟梁柳邊得古文尚書故作帝王世紀徃徃載孔
 傳五十八篇之書晉書又云晉太保公鄭冲以古文
 授扶風蘇愉愉授天水梁柳柳授城陽臧曹曹授郡
 守子汝南梅賾又為豫章内史遂於前晉奏上其書
 而施行焉時已亡失舜典一篇晉末范甯為解時已
 不得焉至齊蕭鸞建武四年姚方興於大航頭得而
[003-3a]
 獻之議者以為孔安國之所注也值方興有罪事亦
 隨寢至隋開皇二年購募遺典乃得其篇焉
堯典寅賓出日蔡𫝊曰賓禮接之如賓客也蓋以春分
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識其初出之景也
 按寅賓寅餞孔傳曰賓導也敬導出日平均次序東
 作之事以務農也餞送也日出言導日入言送因事
 之宜蓋出日納日以初春初秋而言日中宵中乃以
 二分而言也北史李業興傳天平四年使梁梁武問
[003-3b]
 堯時以前何月為正對曰自堯以上書所不載實所
 不知梁武云寅賓出日是正月日中星鳥是二月此
 出堯典何得云堯時不知用何正然則鄭𤣥注云寅
 賓出日謂春分朝日寅餞納日謂秋分夕月其説非
 矣蔡傳宗之而以為識其方出方納之景抑豈敬授
 人時之實乎
象恭滔天孔傳曰貌象恭敬而心傲狠若漫天蔡傳曰
滔天二字未詳與下文相似疑有舛誤
[003-4a]
 按竹書帝堯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
 鯀治河則鯀未命以前四十一年中治河者皆共工
 也時帝問誰順予事而驩兜羙共工之&KR1989功帝謂其
 治河外若貌承君命而洪水仍致滔天與下文浩浩
 滔天同一義也
朕在位七十載孔傳曰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在
位七十年時年八十六疏曰徧檢今之書傳無堯即位
之年傳言年十六必當有所案據未知出何書
[003-4b]
 按竹書帝嚳髙辛氏四十五年帝錫唐侯命六十年
 帝陟帝子摯立九年而廢帝堯陶唐氏即位居冀元
 年丙子命羲和厯象計命為唐侯之年至帝即位之
 年二十有六年矣傳言十六年誤也又按前漢地理
 志中山國唐縣堯山在南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
 堯山在唐東北望都界後漢郡國志中山唐縣劉昭
 注引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
 有望都山即堯母慶都所居計堯封唐之年當十有
[003-5a]
 餘歲安在嗣摯即位之年僅十有六乎
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孔傳曰文祖者堯文徳之
祖廟蔡傳曰文祖堯始祖之廟未詳所指何人也
 按隋書牛𢎞傳曰今檢明堂必立五室者何尚書帝
 命騐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升白曰
 顯祀黒曰𤣥矩蒼曰靈府康成注云五府與周之明
 堂同矣是文祖蓋明庭之南府非謂堯始祖廟也竹
 書帝堯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終於文祖七十四年
[003-5b]
 虞舜初巡狩四岳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舜典所
 載大半攝位時事也舜格于文祖以後則帝舜在位
 事耳
五十載陟方乃死孔傳曰方道也舜即位五十年升道
南方巡守死於蒼梧之野而𦵏焉蔡傳曰陟方猶升遐
也陟方乃死猶言徂落而死也
 按竹書帝舜三十二年帝命夏后總師遂陟方岳四
 十九年帝居于鳴條五十年帝陟夫陟方在十八年
[003-6a]
 之前五十年乃死豈可以陟方訓為死乎吳都賦曰
 烏聞梁岷有陟方之舘行宫之基晉庾闡揚都賦曰
 天包龍軫地奄衡霍𤣥聖所遊陟方所托水經注曰
 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於湘江皆以陟方為
 巡守方岳蔡氏注以為升遐謂升遐乃死可乎
大禹謨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帝曰咨禹惟時有苖弗
率汝徂征蔡傳曰神宗堯廟也林氏曰禹征有苗蓋在
居攝之後而禀命於舜禹不敢專也
[003-6b]
 按竹書帝舜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於神宗三
 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即是事也神
 宗傳以為堯廟尚書帝命驗曰帝者立五府黄曰神
 升蓋神宗也如明堂之太室也
益稷云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蔡傳曰漢志堯處子
朱於丹淵為諸侯丹朱之國名也罔水行舟如奡盪舟
之類
 按竹書帝堯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於丹水
[003-7a]
 世以其為帝子而尊之雖食租衣税未嘗為諸侯也
 竹書舜二十九年帝命子義鈞封于商封之則列於
 諸侯放之則不得為諸侯也舜即位乃始封朱於房
 又罔水行舟蓋所謂陸地行舟而論語奡盪舟則非
 此先儒皆誤解也奡寒浞之子春秋傳作澆竹書夏
 帝相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澆帥師滅斟灌二十七
 年澆伐斟鄩大戰于濰覆其舟滅之天問覆舟斟尋
 何道取之謂此耳豈可以為陸地行舟乎
[003-7b]
夏書禹貢序云禹别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孔傳曰
此堯時事而在夏書之首禹之王以是功蔡傳曰夏禹
有天下之號也禹貢作於虞時而繫之夏書者禹之王
以是功也
 按竹書帝舜三十三年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復九州
 禹制九州貢法作于虞時孔傳云堯時非也帝王世
 紀曰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水經注曰河
 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蓋禹貢
[003-8a]
 作於虞時時禹為夏伯故曰夏書何得謂夏為禹有
 天下之號
禹貢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蔡傳曰岳太岳也山南曰陽
即今岳陽縣地也蓋汾水出於太原經於太岳東入于
河此則導汾水也
 按朱長孺曰此岳陽謂霍山之南所包者廣蔡傳專
 指岳陽縣言非又按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而
 西流注于河郭璞曰至汾隂縣北西入河漢志太原
[003-8b]
 汾陽縣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隂入河蔡𫝊云東
 入河非
大陸既作蔡傳曰大陸孫炎曰鉅鹿北廣阿澤河所經
也程氏曰鉅陸去古河絶逺河未嘗逕邢以行鉅鹿之
廣阿非是按古河之在貝冀以及枯洚之南率皆穿西
山踵趾以行及其已過信洚之北則西山勢斷曠然四
平蓋以此謂之大陸乃與下文北至大陸者合故隋改
趙之昭慶以為大陸縣唐又割鹿城置陸澤縣皆疑鉅
[003-9a]
鹿之大陸不與河應而亦求之向北之地杜佑李吉甫
以為邢趙深三州為大陸者得之
 按山海經敦與之山溹水出於其陽而東流注于泰
 陸之水郭璞曰大陸水也名勝志敦與山在趙州臨
 城縣南七十里吕氏春秋九藪趙之鉅鹿髙誘曰廣
 阿澤也漢志鉅鹿縣禹貢大陸在北則大陸在趙即
 廣阿明矣魏收地形志殷州治廣阿劉朐曰北齊改
 為趙州隋改廣阿為大陸唐天寳二年改為昭慶以
[003-9b]
 有建初啓運二陵也蔡傳以為隋改昭慶為大陸謬
 矣唐志邢州鉅鹿縣有大陸澤深州束鹿縣本鹿城
 先天二年析鹿城置陸澤金史志深州靜安縣有大
 陸澤是也蔡傳謂隋唐以来皆疑鉅鹿之大陸不與
 河應則是非邢之鉅鹿非趙之大陸乃以邢趙深三
 州為大陸者得之何也
九河既道蔡傳曰九河爾雅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
馬頰四曰覆鬴五曰胡蘇六曰簡絜七曰鉤盤八曰鬲
[003-10a]
津其一則河之經流也先儒不知河之經流遂分簡絜
為二自漢以来講求九河者甚詳漢世近古止得其三
唐人集累世積傳之語遂得其六歐陽忞輿地記又得
其一要之皆似是而非無所依據至其顯然謬誤者班
固以滹沱為徒駭而不知滹沱不與古河相渉樂史馬
頰乃以漢篤馬河當之鄭氏又以為九河齊桓塞其八
流以自廣河水可塞河道果能盡平乎惟程氏謂今滄
州之地北與平州接境相去五百餘里禹之九河當在
[003-10b]
其地後為海水淪没故其迹不存又上文言夾右碣石
則九河入海之處有碣石在其西北岸今兗冀之地既
無此石而平州正南有山而名碣石者尚在海中去岸
五百餘里卓立可見則是古河自今以為海處向北斜
行始分為九其河道已淪入於海明矣
 按郭璞注爾雅朱子注孟子陸氏釋文皆以簡絜為
 二蔡傳以簡絜為一非也班史地理志勃海東光縣
 有胡蘇亭又成平縣虖沱河民曰徒駭河平原鬲縣
[003-11a]
 平當以為鬲津又般縣師古曰爾雅説九河云鉤般
 水經注般縣般河蓋亦九河之一也此虖沱即徒駭
 之别名漢書溝洫志許商以為古説九河之名有徒
 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
 徒駭間相去二百餘里今河雖數移徙不離此域者
 也假令皆淪於海則所謂見在者何地也蔡傳以滹
 沱不與古河相涉而譏班固為不知非也成帝鴻嘉
 中孫禁以為可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至海五百
[003-11b]
 里水道浚利假令九河淪海則此五百里亦應入海
 所謂故篤馬河安在也哀帝初平當使領河隄奏言
 九河窴滅王莽時徴能治河者韓牧以為可略於禹
 貢九河處穿之縱不能為九但為四五宜有益則九
 河之未嘗淪海可知也漢志大碣石在右北平驪城
 縣西南若果淪海五百里所謂在縣西南者何山封
 禪書北至碣石廵自遼西若果淪入于海所謂北至
 者何石明一統志碣石山在永平府昌黎縣西北離
[003-12a]
 海三十里其為卓立可見者宜矣蔡傳以碣石在海
 中去岸五百餘里尚卓立可見然耶否耶
雷夏既澤蔡傳曰雷夏地志在濟隂成陽西北今濮州
雷澤縣西北也山海經云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
其腹則雷然則本夏澤也因其神名之曰雷夏也
 按郡國志呉郡呉縣震澤在西劉昭注引越絶書云
 湖周三萬六千頃又有大雷山小雷山山海經本文
 雷澤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呉西此葢記震
[003-12b]
 澤在呉西有大雷山小雷山澤亦謂之雷澤非禹貢
 雷夏既澤在漢濟隂成陽縣西北之雷澤也蔡傳引
 之大誤
灉沮會同蔡傳曰許慎云汳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蒙
為灉水水經汳水出隂溝東至蒙為狙獾則灉水即汳
水也
 按蔡傳所引狙獾數百年無有辨其誤者何也據水
 經汳水出隂溝於浚儀縣北東至梁郡蒙縣為濉水
[003-13a]
 獲水出汳水於梁郡蒙縣北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
 于泗則狙乃沮之譌而獾乃獲之譌也
浮于濟漯逹于河蔡傳曰按地志漯水出東郡東武陽
至千乗入海程氏以為此乃漢河與漯殊異然亦不能
明言漯河所在未詳其地也
 按水經注云桑欽地理志曰漯水出髙唐余按竹書
 穆天子傳稱丁夘天子自五鹿東征釣于漯水以祭
 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東征食馬于漯水之上尋
[003-13b]
 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髙唐也據穆傳天子飲于漯
 水之上官人膳鹿獻之天子郭璞注曰漯水今濟隂
 漯隂縣音沓是漯水在濟水之隂也水經漯水逕髙
 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漯隂縣故城北故兗州貢賦
 浮濟浮漯以逹河也
淮沂其乂蔡傳曰沂水地志出泰山郡蓋縣艾山今沂
州沂水縣也曾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酈道元謂
水出尼丘山西北徑魯之雩門亦謂之沂水水出太山
[003-14a]
武陽之冠石山亦謂之沂水而沂水之大則出於泰山

 按漢志泰山蓋縣沂水南至下邳入泗蓋縣無艾山
 也左傳隠公六年公㑹齊侯盟于艾杜預曰泰山牟
 縣東南有艾山蔡傳以艾山在蓋縣沂水出誤矣又
 按水經注沂水又南逕臨沂縣故城東郡國志琅邪
 有臨沂縣有洛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陽縣之冠石
 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洛水所出應劭地理風俗志曰
[003-14b]
 武水出焉蓋水異名也據此則出冠石者洛水曾氏
 以為沂水誤蔡傳漫引之亦誤
泗濱浮磬蔡傳曰泗水名濱水旁也浮磬石露水濱若
浮於水然或曰非也泗濱非必水中泗水之旁近浮者
石浮生土中不根著者也今下邳有石磬山或以為古
取磬之地
 按左傳隠八年公及莒人盟於浮來杜預曰浮來紀
 邑東莞縣北有邳鄉邳鄉西有公來山號曰邳來間
[003-15a]
 後漢郡國志琅邪東莞有邳鄉有公來山或曰古浮
 來水經注沂水又東逕浮來之山在邳鄉西故號曰
 邳來之間也浮來之水注之據此則古以邳為浮浮
 磬即邳磬矣蓋當時泗水之濱實有邳國産此磬石
 邳與浮同故曰浮磬路史國名記有浮來國云即邳
 來是也又按九域志泗州西至濠州百七十五里胡
 三省注通鑑曰濠州東九十里有浮山山下有穴名
 浮山洞則浮磬在泗濱者不得謂浮生土中明矣
[003-15b]
浮于淮泗逹于河蔡𫝊曰淮泗之可以逹河者以灉至
于泗也泗之上源自泲亦可以通河也
 按漢志山陽湖陵縣禹貢浮于淮泗逹于河水在南
 陸氏釋文曰河如字説文作菏云水出山陽湖陵南
 尚書日記曰淮入海泗入淮淮泗不與河通此班氏
 許氏皆疑為逹于菏也據酈元注水經云禹塞滛水
 於滎陽下引河東南以通淮泗宋河渠志云張洎曰
 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為隂溝引注東南以通淮泗至
[003-16a]
 大梁浚儀縣西北復分為二渠一渠元經陽武縣中
 牟臺下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鑿以灌魏郡謂之鴻
 溝文獻通考曰官渡直黄河也故袁曹相距沮授曰
 悠悠黄河吾其濟乎是禹時淮泗原與河通諸儒疑
 之皆失考也又鴻溝之名不始於秦據國䇿蘇秦為
 趙合從説魏王曰大王之地東有鴻溝陳汝南則鴻
 溝之名自古有之可知
三江既入蔡傳曰唐仲初呉都賦注松江下七十里分
[003-16b]
流東北入海者為婁江東南流者為東江併松江為三
江其地今亦名三江口
 按山海經岷三江首大江出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
 出髙山入海在長州南有北有南岷江為中江可知
 故導江謂之中江漢水入江又在中江之北故導漾
 為北江不言南者松江合東婁二江入海即南江也
 漢志南江從㑹稽吳縣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
 東北至㑹稽陽羡東入海北江從㑹稽毗陵縣北東
[003-17a]
 入海此為禹貢之三江無疑蓋三江既入入海之道
 有三非謂入震澤也蔡傳以松江婁江東江當之蘇
 子瞻曰三吳之水瀦為太湖湖之水溢為松江歸震
 川曰松江源本洪大故别出而為婁江東江然則三
 江皆太湖之委又近在數十里内合為一江以入海
 無所謂三江既入者也安得據以為禹貢三江
九江孔殷蔡傳曰九江即今之洞庭也今沅水漸水元
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資水湘水皆合於洞庭意以是
[003-17b]
名九江也
 按漢志曰豫章郡鄱陽鄱水餘汗餘水艾縣修水新
 淦淦水南城旴水建成蜀水宜春南水南壄彭水並
 入湖漢湖漢水東至彭澤入江太康地記曰九江劉
 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漢志又曰廬江郡尋
 陽禹貢九江在南應劭曰江自尋陽分為九道今彭
 蠡湖口所入之江即尋陽江也竹書康王十六年王
 南廵狩至九江廬山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
[003-18a]
 九江宋支曇諦廬山賦縈以三湖帶以九江唐書地
 理志江州尋陽縣有廬山九江可移而九江之廬山
 不可移胡周父謂九江在洞庭蔡傳乃從而信之非
 矣
沱潛既道蔡傳曰爾雅水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潛此則
荆州江漢之出者也今按南郡枝江有沱水然其流入
江而非出於江也華容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亦謂之
沱若潛則未有見也
[003-18b]
 按史夏本紀沱涔已道索隠曰涔亦作潛漢志南郡
 枝江縣故羅國江沱出西東入江師古曰沱即江别
 出者也胡三省注通鑑曰江水於枝江縣西别出為
 沱而東復合於江蔡傳以為非出江誤矣漢志武都
 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又
 隴西氐道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為漢師古曰養本
 作漾據此則夏水自漢出而入江蔡𫝊依鄭氏注以
 為首出江誤矣蓋鄭氏之誤以氐道為蜀郡湔氐道
[003-19a]
 江水所出不審其為隴西氐道縣乃漾水所出也又
 按尚書埤傳曰王氏炎曰隋志南郡松滋縣有涔水
 涔即古潛字今松滋分為潛江矣考承天府志漢水
 自鍾祥縣北分為蘆洑湖經潛江東南復入漢此為
 古潛水甚明蔡傳依鄭氏注謂潛水則未有見皆失
 考也
滎波既豬蔡𫝊曰滎波二水名濟水自今孟州温縣入
河南溢為滎在今鄭州滎澤縣西敖倉東南也波水周
[003-19b]
職方其川滎洛其浸波溠爾雅洛出為波山海經婁涿
之山波水出于其隂二説不同未詳孰是
 按水經濟水東逕敖山北又東合滎澤注曰瀆水受
 河水有石門謂之為滎口石門也而地形殊卑蓋故
 滎播所道自此始也水經洛水出上洛縣讙舉山又
 東門水出焉注曰爾雅所謂洛出為波也洛水自上
 洛縣東北於拒城西北分為二水枝渠東北出為門
 水也門水又東北歴陽華之山山海經曰門水至於
[003-20a]
 河七百九十里入洛水鄭樵通志門水在靈寳縣西
 南北流為𢎞農澗即禹貢之波水矣山海經婁涿之
 波字本作陂郭璞曰世謂之百答水金史志河南新
 安縣有陂水即此非自洛出之波也
導菏澤蔡傳曰菏澤地志在濟隂郡定陶縣東蓋濟水
所經
 按宋河渠志導菏水自開封歴陳留曹濟鄆其廣五
 丈乾徳三年京師引五丈河造水磑即此也又杜佑
[003-20b]
 通典濟水因王莽末渠涸不復截河過今東平濟南
 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
 合流亦曰濟河蓋因舊名非濟水也蔡傳以為濟水
 所經謂滎澤濟河雖枯而濟水未嘗絶流非也
沱潛既道蔡傳曰此江漢别流之在梁州者沱水地志
蜀郡郫縣江沱在東汶江縣江沱在西南潛水地志巴
郡宕渠縣潛水西南入江酈道元謂宕渠有大穴潛水
入焉通罡山下西南潛出南入于江又地志漢中安陽
[003-21a]
縣灊谷水出西南入漢灊音潛
 按爾雅疏曰郭氏音義云沱水自蜀郡都水縣湔山
 與江别而更流所謂水出自江為沱也徐士彰禹貢
 攷曰江漢二水源出梁州夾蜀山而行江在山之南
 漢在山之北自梁至荆山行數千里凡山南谿谷之
 水皆自江而出山北谿谷之水皆自漢而出其水衆
 多不足盡錄故南總為沱北總為潛蓋當時之方言
 猶今言谿谷云爾後之讀爾雅者誤以江漢為沱潛
[003-21b]
 所出之源不知其為沱潛所出之路也禹貢言岷山
 導江東别為沱沱猶言它也蓋江之發源在岷山極
 西處自江源而東凡别水之來㑹者皆為此江之沱
 不得自為一水也今蜀江沿岸谿水合猶有鑑沱勾
 流沱明月沱歸鄉沱之名當可推見當時命名之意
 云又按庾仲雍漢水記云墊江有别江出晉夀縣即
 潛水也其南源取巴西是西漢水也蜀都賦注云潛
 水從犍為郡江陽縣南流至漢嘉縣入大穴中通罡
[003-22a]
 山下西南潛出今名復出水據此大穴在漢嘉今雅
 州名山縣也蔡傳引酈注宕渠有大穴今順慶府渠
 縣也又水經潛水出宕渠縣注云潛水蓋漢水枝分
 潛出故受其稱耳今爰有大穴潛水入焉豈即謂宕
 渠有大穴哉𫝊又引安陽縣灊谷水據漢志漢中安
 陽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漢在谷水出北南入漢在谷
 鬵谷皆谷水之名豈可以鬵谷水為即潛水哉
蔡蒙旅平蔡傳曰蔡蒙二山名酈道元謂山上合下開
[003-22b]
沫水逕其間溷崖水脉漂疾歴代為患蜀郡太守李冰
發卒鑿平溷崖則此二山在禹為用功多也
 按一統志蔡山在今雅州城東五里一名周公山圖
 經云諸葛亮南征夢周公於此立祠祀之因名又有
 周公水水源自榮經縣瓦屋山流經蔡山故因同受
 此名也名山縣在州城東北四十里蒙山在縣西一
 十五里又有地名旅平在州城東一十里夏禹治水
 功成旅祭於此今其地俗呼為落平禹貢蔡蒙旅平
[003-23a]
 是也水經注云沬水出岷山西東流過漢嘉郡南流
 衝一髙山山上合下開沬水逕其間山即蒙山也沬
 水自蒙山至南安而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歴代
 為患據此溷崖在南安漢志蜀郡青衣縣禹貢蒙山
 谿大渡水東南至南安入渽者也漢南安屬犍為郡
 蒙山在青衣屬蜀郡蔡傳移鑿開溷崖於蔡蒙二山
 之下殊失考也又酈注謂山上合下開乃蒙山也與
 蔡山無涉蔡傳謂於此二山用功為多亦少分别
[003-23b]
和夷底績蔡傳曰和夷地名嚴道以西有和川有夷道
或其地也晁氏曰和夷二水名和水今雅州榮經縣北
和川水夷水出巴郡魚復縣過夷道縣北入江
 按唐志雅州盧山郡有和川城明一統志天全司南
 有和水即其地也漢志越嶲郡蘇示縣&KR0642江在西北
 師古曰示讀曰祇&KR0642古夷字此禹貢梁州之夷水也
 水經注夷水導源佷山東至夷道入江佷山漢屬武
 陵郡夷道屬南郡皆荆州地與和川為太逺恐非也
[003-24a]
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蔡傳曰漢武帝時人有
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張湯問之云褒水通沔斜水通
渭皆可以漕從南鄭上沔入褒褒絶水至斜間百餘里
以車轉從斜下渭如此則漢中穀可致經言沔渭而不
言褒斜者因大以見小也褒斜之間絶水百餘里故曰
逾然於經文則當曰逾于渭今曰逾于沔則又未可曉

 按郭璞曰白水源從臨洮之西西傾山經㳫中東流
[003-24b]
 通隂平至漢夀入潛是西傾貢道直與潛通故禹貢
 因桓是来即繼以浮于潛也鄭康成曰西漢水即潛
 水也應劭曰沔水下尾與漢合乃入江水經沔水出
 武都沮縣孔安國曰漢上水為沔是也葢漢水不與
 渭通所隔祇一大散闗大散闗之水北流為渭南流
 為漢故梁州貢道多從南鄭上沔入褒逾褒至斜從
 斜入渭渭與河通沔不與渭通若逾渭入沔則無由
 亂于河矣蔡傳謂經文當曰逾渭非酈氏所稱不乖
[003-25a]
 入渭之宗復符亂河之義者矣
漆沮既從蔡傳曰寰宇記沮水自坊州昇平縣北子午
嶺出俗號子午水下合榆谷慈馬等川遂為沮水至耀
州華原縣合漆水至同州朝邑縣東南入渭既從者從
於渭也水經漆水出扶風杜陽程氏曰杜陽今岐山普
潤縣之地其水入渭在灃水之上與經序渭水節次不
合非禹貢之漆水也
 按前漢書匈奴𫝊涇洛之北師古曰此洛即漆沮水
[003-25b]
 也史記魏世家築雒隂郃陽正義曰雒漆沮水也括
 地志雒隂在同官西延安洛記曰洛水出慶陽環縣
 經延安甘泉縣經鄜州宜君縣子午嶺至中部縣入
 西安界經耀州及同官縣至富平縣合沮水歴蒲城
 同州至朝邑縣東南入渭據此則蔡傳云漆水自同
 官界來沮水自子午嶺出至朝邑東南入渭乃所謂
 洛水也水經注曰昔韓使水工鄭國間秦鑿涇引水
 謂之鄭渠渠水上承涇水於中山西瓠口所謂瓠中
[003-26a]
 也鄭渠故瀆又東逕嶻嶭山南又東逕南原下北屈
 逕原東與沮水合分為二水一水東南出至白渠與
 澤泉合俗謂之漆水又謂之為漆沮水絶白渠東逕
 萬年縣故城北為櫟陽渠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
 又西南逕郭&KR1668城西又南入于渭水也程氏雍錄曰
 雍境漆水凡四惟雍州富平縣石川河當為禹貢漆
 沮此則渭水東㑹于涇又東過漆沮其先後莫此之
 詳悉也
[003-26b]
三危既宅三苖丕叙蔡傳曰三危即舜竄三苗之地或
以為燉煌未詳其地三苗之竄在洪水未平之前及是
三危已可居三苗於是大有功叙
 按史夏本紀三危既度三苗大序索隠曰鄭𤣥引河
 圖及地説云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㞶山相連後漢
 郡國志隴西首陽縣有鳥鼠同穴山渭水出劉昭注
 引地道記有三危山三苗所處水經注曰渭水東歴
 大利又東南流苖谷水注之地道記云有三危三苗
[003-27a]
 所處故有苗谷相如大人賦直徑馳乎三危張揖曰
 三危山在鳥鼠之西與㟭山相近此所謂三危當指
 隴西而言若以為燉煌則在沙州厥田惟上上厥土
 惟黄壤沙州有之乎通鑑前編堯七十六載竄三苗
 于三危當猶是竄之隴西之地其有桀驁不悛者復
 又竄之于燉煌故𤓰沙之地亦有三危昭九年左傳
 先王居檮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姦居于𤓰州杜預曰
 允姓之祖與三苗俱放于三危𤓰州今燉煌也後漢
[003-27b]
 書西羌傳注三危山在沙州燉煌縣東南是也韓非
 子曰三苖有成駒亡國之臣也其逺竄於𤓰沙者葢
 此軰耳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蔡傳曰積石地志
在金城河關縣西南羌中今鄯州龍支縣界也龍門山
地志在馮翊夏陽縣今河中府龍門縣也西河冀之西
河也雍之貢道東北境自積石至西河西南境則㑹於
渭汭言渭汭不言河者蒙梁州之文也
[003-28a]
 按易氏袚曰河自廓州積石軍北東北流一百五十
 里至化成縣南八十步東流一百四十里至鄯州龍
 支縣西南六十里積石山在縣西九十八里又三百
 九十里至河州枹罕縣南五十里積石在縣西北七
 十里今人目龍支縣山為大積石此山名小積石明
 一統志西寧衛境廢龍支縣南有積石山是大積石
 也又按漢志夏陽縣今同州韓城縣也龍門山在縣
 北八十里宋河中府龍門縣今蒲州河津縣也自龍
[003-28b]
 門上口至此一百八十里縣北二十五里亦為龍門
 口故縣氏之非龍門山即此縣山也西河為冀州之
 西史記淮隂侯傳涉西河注曰即同州之龍門河從
 夏陽渡者經所謂龍門西河是也孔傳曰積石河所
 經也沿河順流而北千里而東千里而南此東北謂
 河道之所行非貢道也積石在河關西南若貢道浮
 于積石於雍為西北安在為東北乎經明言至于龍
 門西河㑹于渭汭蔡傳以為言渭汭不言河者蒙梁
[003-29a]
 州之文也豈西河獨非河乎
織皮崐崘析支渠捜孔傳曰織皮毛布蔡傳曰三國皆
貢皮衣故以織皮冠之崐崘即河源所出在臨羌析支
在河闗西千餘里渠搜蓋近朔方之地
 按爾雅氂罽也舍人曰謂毛罽也經言織皮蓋織獸
 皮之毛為布耳晉載記云&KR0008㲜唐地志云交梭彌牟
 布元史云青速夫皆毛布也梁州織皮𫝊曰織金罽
 以毛為罽故用織若皮衣何假織為崐崘在臨羌汲
[003-29b]
 冡書曰穆王十七年西征于崐崘丘見西王母王充
 論衡曰漢得西王母石室因立西海郡水經注曰金
 城郡王莽之西海也南有湟水出塞外東逕西王母
 石室石釡後漢書竇固出燉煌擊崐崘塞注云崐崘
 山名在今肅州酒泉縣西南經所云崐崘即此非河
 源所出之昆侖也
 
 管城碩記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