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5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 (master)


[1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衍義卷九十九
  大順之徴
   臣/按經文以以順天下發端因述五等之孝而總
   結之以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蓋因心而行横塞無
   際雖云隨力盡分而施化實待聖人能左右之曰
   以也自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以下朱熹定以為
   傳而傳亦首申以順天下之㫖經注云孝者德之
[101-1b]
   至道之要也先代聖德之主能順人心行此至要
   之化則上下臣民和睦無怨傳注云順此以施政
   敎則不待嚴肅而成理也臣/故首述德道敎歸重
   於居至握要天明地察之聖人次諸侯卿大夫庶
   人各行其孝而以大順終焉順之之事盡而順之
   效著矣
 易乾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耿南仲曰乾道所以變化者隂陽而已各正性命者
[101-2a]
 隂陽之定分保合太和者隂陽之冲氣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程頤傳曰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太和也天
 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彚
 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
 咸寧也
  臣/按此卦為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
  天以元統萬物聖人以仁統萬民首為元首首即
[101-2b]
  元也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是聖人之順天下保合
  太和乃利貞是天地大順之徴也利者順也必言
  貞者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即為禎祥一極備㓙一
  極無㓙即為災異也程傳以為王為萬邦之宗而
  西銘亦言大君者天之宗子大君體天地之道即
  宗子所以體父母之心經曰愛敬盡於事親而德
  敎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語其實則萬國咸寧徴其
  象則保合太和也
[101-3a]
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師乎
 程頤傳曰以豫順而動則天地如之而弗違况建侯
 行師乎天地之道萬物之理唯至順而已
  臣/按順以動者順理而動以致人心之和猶經言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也故天地如之者
  與之合德自然弗違隂陽調而風雨時山嶽奠而
  河海清猶經言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弟之至通
  於神明也而况建侯行師乎者諸侯軌道兵革不
[101-3b]
  試猶經言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也孟子
  曰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
  化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豫之時義亦自順親而
  底豫始乎
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張栻曰通於天者河也有龍馬負圖而出此聖人之
 德上配於天而天降其祥也中於地者洛也有神龜
 載書而出聖人之德下及於地而地呈其瑞也聖人
[101-4a]
 則之故易興於世然後象數推之以前民用卦爻推
 之以前民行而示天下後世也
  臣/按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
  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
  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數朱子
  啓䝉首取孔氏之説蓋所謂龍馬神龜非甚鬼怪
  之物也當其未則之前不可以名圖書也當其既
  則之後則羲之圖至周猶寳藏之顧命所云是也
[101-4b]
  禹之書箕子陳之洪範是也歐陽子以圖書為不
  足信然尚書所載甚明夫子又有河不出圖之嘆
  其為神物何疑乎此古初之世大順之徴也據經
  之言祥瑞不過如此其他稗官小説讖緯之書所
  載蓂莢蒲箑等事蓋不足取
變化云為吉事有祥
  臣/按先儒言變化天道云為人事變化之祥則景
  星慶雲醴泉芝草之屬是云為之祥則動容中禮
[101-5a]
  語嘿適時之類是臣愚以天道逺人事邇而天人
  相感之理甚速美瑞必非虚至如使人之云為自
  柔聲婉容下氣怡色以至一出言一舉足不忘父
  母始於閨門放乎四海皆和氣之流行而星雲泉
  草為之流光動色易味移形有不待占之而知來
  者之爾昌爾熾矣
書大禹謨惠順/也道/也吉從逆凶惟影響
  臣/按在人為吉㓙在天為災祥順則吉而逆則凶
[101-5b]
  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故咸有一德言惟吉凶不
  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也以順對逆而言經言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亦
  是順吉逆凶相對之辭也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
  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
  姓刑於四海是以順示則而民則焉者也若夫愛
  非所愛則悖德而逆矣敬非所敬則悖禮而逆矣
  此固自居於凶德者也吉則天下和平凶則災害
[101-6a]
  並至此自然之理不待推測而知者故經言孝悌
  之至通於神明也
惟德動天無遠弗届至/也
 孔頴達疏曰德之動天經傳多矣禮運云聖人順民
 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寳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如
 此之類皆德動之也
至諴和/也感神矧况/也兹有苖
  臣/按此益之贊禹欲其修德致逺因言自滿者人
[101-6b]
  損之自謙者人益之是天之常道舜初耕厯山之
  時為父母所疾日號泣於旻天及父母克己自責
  負罪引慝敬以事見於父悚懼齊莊父亦信順之
  先言德能動天次言帝能感瞽天元遠而瞽頑愚
  皆言感也天即神也覆言動天而不覆言瞽者唐
  孔氏以為天神事與人隔感天難於感瞽故舉難
  者以况之其實天與瞽俱言難感以况有苖易於
  彼二者臣/以為舜之難在感親耳號泣於旻天於
[101-7a]
  父母而父母亦信順是感神感親無二感也班師
  振旅誕敷文德以格有苖是推愛親敬親之心而
  不敢慢惡於人以感神感親之感而感有苖也書
  於禹謨之終篇特書曰有苖格此大順之徵也
益稷簫韶九成鳯凰來儀
 蔡沈傳曰或曰笙之形如鳥翼鏞之虞為獸形故於
 笙鏞以間言鳥獸蹌蹌風俗通曰舜作簫笙以象鳯
 蓋因其形聲之似以狀其聲樂之和豈真有鳥獸鳯
[101-7b]
 凰而蹌蹌來儀者乎曰是未知聲樂感通之妙也匏
 巴鼔瑟而游魚出聽伯牙鼔琴而六馬仰秣聲之致
 祥召物見於傳者多矣况舜之德致和於上䕫之樂
 召和於下其格神人舞獸鳯豈足疑哉
  臣/按麟鳯龜龍謂之四靈而龍之為帝王之瑞多
  矣禹因神龜而叙疇孔子感獲麟而絶筆文王之
  時鳯鳴岐山至若來儀於庭則惟舜之德之至䕫
  之樂之和有以感召之此夫子所以有感於鳯鳥
[101-8a]
  不至也呉季子曰雖甚盛德蔑以加矣聖人之德
  無以加於孝大順之徴無以過於鳯凰來儀故後
  世雖有作者虞帝其弗可及也
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
錫元圭告厥成功
 孔頴達疏曰言五服之外又東漸入於海西被及於
 流沙其北與南雖在服外皆與聞天子威聲文敎時
 來朝見是禹治水之功盡加於四海以禹如是故帝
[101-8b]
 錫以元色之圭告其能成天之功也
  臣/按經言刑於四海復引文王有聲之詩曰自西
  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與禹貢所云漸被暨訖
  者相似禹之成功在於治水而傷其父功之不成
  八年勞瘁過門不入夫子稱禹為無間然蓋亦以
  其愛敬之盡孝弟之至也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以
  其順水之性彛倫攸叙以其順人之性也考工記
  曰天謂之元元圭之錫以告天功之成天之所助
[101-9a]
  者順也東西朔南皆順則天亦助其順矣
伊訓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災山川鬼神亦莫
不寧暨鳥獸魚鼈咸若順/也
 孔安國傳曰雖㣲物皆順明其餘無不順
  臣/按是所謂作善降之百祥也微物皆順則天下
  之大順可知百祥者可致之物莫不畢至也陳氏
  大猷曰人君為天地鬼神萬物之主而德者天地
  鬼神萬物之理所謂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焉者
[101-9b]
  也是故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高宗肜日高宗肜日越有雊雉
 孔安國傳曰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周曰繹蔡沈傳
 曰雊鳴也於肜日有雊雉之異蓋祭禰廟也
祖己日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傳曰言至道之王遭變異正其事而異自消
  臣/按高堂隆曰大戊有桑穀生朝武丁有雊雉升
  鼎皆因災恐懼側身脩行故號曰中宗高宗興也
[101-10a]
  勃焉今按祖己云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
  於昵則武丁之所以致譴告者可知矣夫禰廟之
  豐本所以致孝其親而於自仁率親自義率祖之
  道有未協其宜者即不可謂之順不順而譴告隨
  之順則休徵應之矣故曰正其事而異自消也
洪範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
各以其叙庶草蕃廡
 蔡沈傳曰徴驗也廡豐茂所驗者非一故謂之庶徵
[101-10b]
 雨𤾉燠寒風各以時至故曰時也備者無缺少也叙
 者應節候也五者備而不失其叙庶草且蕃廡矣則
 其他可知也
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乂時𤾉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
寒若曰聖時風若
 孔頴達疏曰人君行敬則雨以時而順之人君政治
 則暘以時而順之人君照晢則燠以時而順之人君
 謀當則寒以時而順之人君通聖則風以時而順之
[101-11a]
 休咎皆言若者其所致者皆順其所行故言若也
  臣/按朱子言人主之行事與天地相為流通故行
  有善惡則氣各以類而應然感應之理非謂行此
  事即有此一應統而言之一德修則凡德必修一
  氣和則凡氣必和固不必曰肅自致雨無與於暘
  乂自致暘無與於雨但德修而氣必和矣分而言
  之則德各有方氣各有象肅者雨之類乂者暘之
  類求其所以然之故固各有所當也蓋朱子之意
[101-11b]
  以為五事之得失參預敎化之㣲妙既不當如漢
  儒之膠固軌滯亦不得如王安石之訓若字為如
  為似作譬喻不足感應也休徵言順咎徵亦言順
  者至德要道以順天下而天下順之者堯舜之民
  比屋可封是順其順也反是而悖德悖禮而民亦
  順而從之者桀紂之民也比屋可誅是順其逆也
  五事之得失下及於民而上見於天時之順是亦
  順其順恒之順是亦順其逆也然則大順之徵亦
[101-12a]
  徴之於其貌言視聽思而已孝子之視於無形聽
  於無聲與夫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言於
  人其斯以為大順之徵而已矣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
終命
 朱子曰休咎徵於天則禍福加於人福極通天下人
 民而言蓋人主不以一身為福極而以天下為福極
 民皆仁壽堯舜之福也民皆鄙夫桀紂之極也五福
[101-12b]
 以人所尤好者為先
  臣/按疏以為五行傳有致極之文無致福之事反
  此而言王者思睿則致壽聽聰則致富視明則致
  康寧言從則致攸好德貎恭則致考終命蓋鄭氏
  之説強以福極配五行是未達於一德修則凡德
  必修一氣和則凡氣必和之理也德曰至德道曰
  要道豈必為某事致某福歟通天下之人而言福
  所以為大順之徴
[101-13a]
金縢為請命之書藏之於匱緘之以金/不欲人開之遂以所藏為篇名秋大熟未穫天
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
弁以啓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説
所藏請/命冊書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太公/召公命邦人凡大
木所偃盡起而築之嵗則大熟
 孔頴達疏曰鄭元引易傳曰陽感天不旋曰陽謂天
 子也天子行善以感天不迥旋經日故郊之是得反
[101-13b]
 風也
歸禾篇名/今亡
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於東
作歸禾
 孔安國傳曰唐叔成王母弟命邑内得異禾也畝壟
 穎穗也禾各生壠而合為一穗㧞而貢之異畝同穎
 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周公東征未還故命
 唐叔以禾歸周公
[101-14a]
嘉禾篇名/今亡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孔安國傳曰已得唐叔之禾遂陳成王歸禾之命而
 推美王善則稱君天下和同政之善者故公作書以
 嘉禾名篇告天下
 孔頴達疏曰後世同穎之禾遂名為嘉禾由此也
  臣/按經言嚴父配天周公其人此其制作之盛盡
  愛敬而有以致應感之福也金縢之書請命三王
[101-14b]
  願以身代固足以動天地感鬼神其書晦則成王
  未知公而天為之風雷偃禾其書顯則成王已知
  公而天為之反風起禾又所謂陽感天不旋者也
  而得嘉禾者又為王之母弟所以示一本同氣唐
  叔之於成王猶公之於武王孝弟之至通於神明
  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是以又獲斯應也二篇之作
  朱熹亦以為在金縢已後蓋制禮作樂致太平皆
  在公歸已後之事以此為大順之徵矣
[101-15a]
詩周南麟之趾篇/名
 小序曰關睢之應也關睢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
 雖衰世之公子皆仁厚如麟趾之時也
其一章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孔頴達疏曰陸璣疏麟麕身牛尾馬足黄色圓蹄一
 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吕行中規矩遊必擇地詳而後
 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不羣居不侣行不入陷穽不
 罹羅網王者至仁則出
[101-15b]
 南軒張氏曰麟出於上古之時葢極治之日也以紂
 之在上而周之公子振振仁厚不減於極治之日故
 詩歌之以為是乃麟也周公取之以為關睢之應
召南騶虞篇/名
 小序曰鵲巢之應也鵲巢之化行人倫既正朝廷既
 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
 騶虞則王道成也
其二章曰于嗟乎騶虞
[101-16a]
 毛萇傳曰騶虞義獸也白虎黒文不食生物有至信
 之德則應之
 朱熹集傳曰南國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齊家以治
 其國而其仁民之餘恩又有以及於庶類詩人述其
 事以美之且嘆曰此其仁心自然不由勉強是即真
 所謂騶虞矣
  臣/按麟趾騶虞皆以瑞應之仁獸為喻文王之仁
  德既洽而公子之仁無以異於麟趾諸侯之仁無
[101-16b]
  以異於騶虞蒸然太和之象矣所以致此者其始
  於文王之脩身齊家乎以言乎男教則父王季而
  子武王也以言乎女順則母太任而嗣太姒也人
  倫既正敎化自行故序以二詩為關睢鵲巢之應
  臣/以為大順之徵也
小雅天保篇/名其一章曰天保定爾亦孔之固堅/也使/也
信/也厚何福不除開/也俾爾多益以莫不庶泉/也
 孔頴達疏曰作者見時人物得所王業日隆歌而稱
[101-17a]
 之以告王言天之安定汝王位亦甚堅固矣何者天
 使汝誠信厚愛天下臣民即知何等福不開出與之
 天又使汝每物皆多有所益以是之故物無不衆多
 也每物衆多是安定汝王位甚堅固也此章言福謂
 王得福也下章乃言臣民受天禄耳言開者若有閉
 藏蓄積今開出然
二章曰天保定爾俾爾戩福/也禄/也罄無不宜受天百禄
降爾遐逺/也福惟日不足
[101-17b]
 孔頴達䟽曰言天安定汝之王位故使所福禄之人
 朝廷羣臣等盡無有不宜其舉事者皆得其所而受
 天百禄羣臣之外天又下與汝廣遠之福及天下之
 民汲汲而欲下之維恐日日不足言天之使汝臣民
 俱受天福是安定汝也
三章曰天保定爾以莫不興盛/也如山如阜大陸曰/阜土山如岡
如陵山脊曰岡大阜曰陵則岡為/山之高者陵為阜之大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

[101-18a]
 鄭康成云無不盛者使萬物皆盛草木暢茂禽獸碩
 大山阜岡陵言福禄委積高大也川之方至謂其水
 縱長之時也萬物之収皆增多也
六章曰如月之恒弦/也如日之升出/也如南山之壽不騫虧/也
不崩如松栢之茂無不爾或承
 孔頴達疏曰此章説堅固之狀言王德位日隆有進
 無退如月之上弦稍就盈滿如日之出稍益明盛王
 既德位如是天定其基業長久且又堅固如南山之
[101-18b]
 壽不騫虧不崩壊故常得隆盛如松栢之木枝葉恒
 茂新故相承代常無凋落猶王子孫世嗣相承恒無
 衰也
  臣/按天保詩共六章其四章五章陳祭祀之事致
  孝敬於先君而予以無疆之壽者也然祭祀乃定
  保以後之事其所以致此者由於博愛廣敬天明
  地察神明既彰而向所閉藏蓄積不輕畀人之介
  福今盡開出予之也單訓誠信經所謂敬親者不
[101-19a]
  敢慢於人也厚訓厚愛經所謂愛親者不敢惡於
  人也二章三章乃自羣臣而及於民物其亦愛敬
  盡於事親而德敎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之意也卒
  形容保定堅固之狀如是而致其孝享則祝史非
  矯誣而嘏辭豈虚設乎葢聖王之所以順天下者
  莫著於此詩也
大雅文王篇/名其六章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101-19b]
 鄭康成曰王既述脩祖德常言當配天命而行則福
 禄自來
  臣/按文王詩屢言命矣據隆盛則以新命美其祖
  考陳勸戒則以配命告其子孫故曰帝命不時時
  是也言帝命豈不如是乎是自人事而推天意也
  曰天命靡常以天常命商使有九有之師矣由其
  子孫言之可見天命靡常也是亦以己事而慮未
  然也故曰天與之者豈諄諄然命之乎或問於朱
[101-20a]
  子曰受天命如何朱子曰命如何受於天只是人
  與天同到此時人心奔趨自有不容已耳故念爾
  祖在於修厥德修厥德則必能合天理合天理則
  必能得人心盛大之福從愛敬而來也
旱麓篇/名其卒章曰莫莫葛藟施於條枚豈弟君子求福
不回
 鄭康成曰喻子孫依縁先人之功而起不回者不違
 先祖之道
[101-20b]
 孔穎達疏曰此言脩先祖之德言莫莫然而延蔓者
 是葛也藟也乃施於木之條枚之上而長也以興依
 縁者此太王王季也乃依縁己之先祖之功業而起
 也太王王季既依縁先祖則述脩其業是即樂易之
 君子其求福禄不違先祖之正道言其脩先祖之正
 道以致之是謂申以百福干禄焉
  臣/按旱麓之篇小序以為文王受其祖之功業也
  申以百福干禄亦小序之文孔氏曰申者重也太
[101-21a]
  王王季道德高於先君獲福多於前世故言重也
  經六章皆言太王王季脩行善道以求神佑是申
  以百福干禄之事也蓋樂易之君子自然為神所
  勞來而獲福禄之多在詩人以為得所以干求之
  道在君子則法先祖之正道率循之而不敢違初
  非有意於得福禄也夫通於神明者神所勞矣洪
  範福極通天下臣民言之豈弟君子之福即天下
  之福也不回其先祖是即所以順天下也君子指
[101-21b]
  太王王季朱子以為指文王詩人之意在於先揚
  祖業足為子孫之美則序言愛祖而經不及文王
  以見太王王季依縁后稷公劉文王依縁太王王
  季君子指太王王季者得之矣
下武篇/名其四章曰媚兹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
嗣服
 嚴粲曰天下媚愛武王而應之以順德謂天下化之
 也孝者德之順故又言武王永言孝思昭昭然能嗣
[101-22a]
 先世之事也序所謂能昭先人之功也
 輔廣曰天下之人皆戴武王而所以應之者維是順
 德焉順德即孝之所感也上以孝感下以順應尤非
 一朝一夕暫行復輟之所能致也
卒章曰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黄氏曰孝弟之至則通於神明光於四海而得萬國
 之歡心此所以受天之祜四方來賀也
  臣/按順德之義嚴氏輔氏論之詳矣黄氏以為受
[101-22b]
  天之祜通於神明以四方來賀為光於四海得萬
  國之歡心也佐者助也佐則兼天與人而言之易
  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武王成王
  者之信於天下天下化於武王之永言孝思而應
  之以順德雖於萬斯年可也
音權/曲也大陵曰/阿篇名其九章曰鳯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
生矣于彼朝陽山東曰/朝陽菶菶萋萋梧相/之貌雝雝喈喈鳯凰/之聲
 毛萇傳曰梧桐盛也鳯凰鳴也臣竭其力則地極其
[101-23a]
 化天下和洽則鳯凰樂德
  臣/按書君奭召公/名云我則鳴鳥不聞孔安國以為
  鳯也疏云鳯是難聞之鳥必為靈瑞之物故以鳴
  鳥為鳴鳯孔子稱鳯鳥不至是鳯鳥難聞也此詩
  歌成王之德而云鳯凰鳴矣鄭康成以為因時鳯
  凰至故以為喻而蔡沈以為鳴於高岡者乃詠其
  實皆謂成王之時鳯凰至也自虞書言簫韶九成
  鳯凰來儀中間數百年絶響直至文王時鳴於岐
[101-23b]
  山而成王時又鳴於高岡舜時雖因韶樂之美其
  實奮至德之光者由於瞽之底豫也岐山高岡由
  於敎化之和協其實孝思維則世德作求者又教
  化之所因也鳯凰食竹棲梧經所以并言梧桐被
  温仁之氣生於山岡之朝陽而茂盛也先儒皆以
  此詩為太平之實騐其為大順之徵無可疑者
周頌思文篇/名曰貽遺/也我來小/麥大/麥帝命率循/也養/也無此
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101-24a]
 鄭康成曰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於舟出涘以燎
 後五日火流為烏五至以穀俱來此謂遺我來牟天
 命以是循存后稷養天下之功而廣大其子孫之國
 無此封竟於女今之經界乃大有天下也用是故陳
 其久常之功於時夏而歌之夏之屬有九書説烏以
 榖俱來云穀紀后稷之德
  臣/按此亦雜見於書而鄭引以釋經雖未可據然
  興王之瑞亦難以茍信耳目而非傳記也穀紀后
[101-24b]
  稷之德即以表武王纘乃烈祖之孝烏有孝名武
  王卒父業故烏瑞臻當歸渡孟津之日天保未定太
  平未洽天下尚未得謂之大順而其徴已先見萬國
  之歡心已得故頌於周公行郊祀后稷之禮而追
 美焉
篇/名曰燕及皇天克昌厥後
 鄭康成曰文王之德安及皇天謂降瑞應無變異也
 又能昌大其子孫
[101-25a]
   臣/按曹氏曰安及皇天則隂陽和而風雨時日月
   光而星辰靜無錯行妄動之變蓋大順之徵也克
   昌厥後則繼繼承承常膺天眷矣此所謂綏予孝
   子者也
 
 
 
 
[101-25b]
 
 
 
 
 
 
 
御定孝經衍義卷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