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5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 (master)


[075-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衍義卷七十三
  天子之孝
   厚風俗
   臣/按先王省方觀民法象於風行地上觀之九五
   大觀在上中正以觀天下者而其爻曰觀我生
   此中庸所謂風之自也經不云乎父母生之續莫
   大焉此我生之所從來也故夫成孝敬厚人倫斯
[075-1b]
   足以移風俗矣京邑四方之極孤卿六卿之師禮
   興賢能莫先興孝刑糾不率莫先糾不孝嚴於正
   已詳於治内貴若宮闈賤若市師被服飲食端其
   所尚太師陳詩方岳輶軒采風民間以别貞淫以
   一道德廣敬之終事也述厚風俗
 易蠱卦/名象傳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孔頴達疏曰山下有風者風能揺動散布潤澤今山下有
  風取君子能以恩澤下振於民養育以徳振民象山下
[075-2a]
 有風育德象山在上也
  臣/按吳澄曰蠱之象非美也君子以之則取其美
  風在内而能振動外物則象之以振動其民山在
  外而能涵育内氣則象之以涵育其德振者作彼
  之善新民之事也育者養己之善明德之事也疏
  義主於育民以德而吳氏以為育己之德者惟己
  有是德乃足以振起聳動民之觀聽所謂風之自
  也程子曰風遇山而囘然則在上之山宜以象君
[075-2b]
  子在下之風宜以象民而書君陳曰爾惟風論語
  曰君子之德風者育之者君子振之者君子此山
  下有風是謂山之風矣
卦/名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
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程頤傳曰君子從化遷善成文彬蔚章見於外也中
 人以上莫不變革雖不移之小人則亦不敢肆其惡
 革易其外以順從君上之教令是革面也至此革道
[075-3a]
 成矣小人勉而假善君子所容也
  臣/按此君子小人指風俗已成之後而言也由其
  豹變文蔚則命為君子由其革面順從則謂之小
  人何也九五順天應人之時自新新民之極六二
  正應君臣咸有一德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事
  者在五則未占有孚在二則已日乃革早已炳其
  虎變之文矣乾之二五皆為龍則革之二五皆為
  虎皆大人之事也此君子小人皆在舊染汙俗之
[075-3b]
  中者其文蔚者文細而相映蔚明不大變要是勉
  而遷善也已而又有下此者其心終未革也勉從
  教令而已洪範曰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
  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謂之君子之
  革可也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
  斯其惟皇之極謂之小人之革可也然則時固不
  能無小人也何以為革道之成曰唐虞四方風動
  而有苗弗率尚在大禹之謨成康三紀風移而殷
[075-4a]
  頑未殄見於畢公之命蓋惟彼下愚甘自外於聖
  王之化既能革面乃僅免於後夫之凶也哉
洪範無偏無陂音/祕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
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音/盪無黨無偏王道
平平音/駢無反無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
 蔡沈傳曰此章蓋詩之體所以使人吟咏而得其性
 情者也夫歌咏以協其旨反覆以致其思戒之以私
 而懲創其邪思訓之以極而感發其善性諷詠之間
[075-4b]
 恍然而悟悠然而得忘其傾邪狹小之念達乎公平
 廣大之理人欲消熄天理流行㑹極歸極有不知其
 所以然而然者其功用深切與周禮太師教以六詩
 者同一機而尤要者也後世此意不傳皇極之道其
 不明於天下也宜哉
  臣/按有韻之言人易誦習故古之聖人以詩教人
  使其吟諷之間足以和平其心氣而語言之下有
  所觀感懲創而放僻邪侈之意不覺其自化也然
[075-5a]
  而䕫之典樂周之司樂皆以教國子而皇極之敷
  言為凡厥庶民而作故初無艱難之辭深隱之意
  迴易反覆不過數字使委巷之中阡陌之上婦人
  䜿子聞之誦之無所苦難久之天機鼓舞短歌微
  吟自叶音韻轉換一二遂疊篇章蓋敷言之體如
  是故也其秀民靜女其詩往往可傳故太史陳之
  以觀風也故曰在上為政教在下為風俗經曰移
  風易俗莫善於樂樂固虞庠之教凡有韻之言皆
[075-5b]
  可依永和聲而敷言皆四言不為長短句則又其
  便於誦習者此所以教萬民也臣/故因蔡傳之義
  而申之如此
君陳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
  臣/按宋夏僎曰修者簡别之不使與不修者混不
  修者亦簡别之不使與修者雜良善者進用之則
  不良者知所愧慕蓋簡别之使不見異而遷也然
  徒有其令民弗從也敬典在德是君陳之所已能
[075-6a]
  者成王始勉之曰尹兹東郊敬哉終勉之曰爾克
  敬典在德敬之一字化民成俗之本咸與維新偕
  之大道斯其福之厚名之長亦以之矣
詩國風大序先儒相承謂子夏所/創毛萇衞宏潤色曰上以風化下下以
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
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
變雅作矣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
[075-6b]
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者謂之雅
  臣/按集傳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謡
  之詩也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
  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風之動以有聲而其聲又足
  以動物也是以諸侯採之以貢天子天子受之而
  列於樂官於以考其俗尚之美惡而知其政治之
  得失焉舊説二南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黨邦
  國而化天下者也十三國為變風則亦領在樂官
[075-7a]
  以時存肄備觀省而垂鑒戒耳今由大序觀之則
  極其所以動天地格鬼神者先之以夫婦父子君
  臣之三綱而後及於天下之風俗何則三綱淪則
  人倫皆斁人倫斁則教化不美非獨不能移風俗
  而主教化者反為風俗所移矣故正變不同也然
  而黍離而下風也即正大小雅變大小雅皆風也
  故序以繫一人之本四方之風互言之但其為一
  國之事與天下之事則有别耳苕華草黃而後則
[075-7b]
  不復言天下之事也一國之風豈不繫於一人之
  本哉詩之為用主於移風俗也審矣孔頴達云序
  言詩能易俗孝經言樂能移風俗者詩是樂之心
  樂是詩之聲詩樂同其功也
周南召南
 小序曰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南言
 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
 所以教故繫之召公
[075-8a]
 鄭康成譜曰周召者禹貢雍州岐山之陽地名今屬
 右扶風美陽縣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周之先公太
 王自豳始遷焉而修德建王業商王帝乙之初命其
 子王季為西伯至紂又命文王典治南國江漢汝旁
 之諸侯於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雍梁荆
 豫徐揚之人咸被其德而從之文王受命作邑於豐
 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
 公之教於己所職之國武王伐紂定天下巡狩述職
[075-8b]
 陳誦諸國之詩以觀民風俗六州者得二公之德教
 尤純故獨録之屬之太師分而國之其得聖人之化
 者謂之周南得賢人之化者謂之召南言二公之德
 教自岐而行於南國也此謂風之正經
  臣/按二南之化始於房中而及於家國天下諸侯
  有奉先之孝大夫有自公之忠兔罝野人其賢可
  賓閨門女子其儀足法㬥民不作獄訟不興征役
  不怨雖千百世以下歌弦其詩猶足以感起人心
[075-9a]
  而動末俗况當日乎朱子謂文王意誠心正之功
  不息而久其薰蒸透澈融液周徧自不能已誠哉
  是言也人君誠熟復於二南之篇則修齊治平一
  以貫之矣
邶鄘衞
 嚴粲曰關雎鵲巢為三百篇之綱領風之正也反乎
 此者變也邶鄘衞風也衞禍基於衽席覃及宗社居
 變風之首二南之變也
[075-9b]
 鄭康成譜曰邶鄘衞者商紂畿内方千里之地其封
 域在禹貢冀州太行之東北踰衡漳東及兖州桑土
 之野周武王伐紂以其京師封紂子武庚為殷後三
 分其地置三監尹而教之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
 之鄘東謂之衞武王既喪三監導武庚叛成王殺武
 庚復伐三監更於此三國建諸侯以殷餘民封康叔
 於衞使為之長後世子孫稍并彼二國混而名之七世
 至頃侯衞國政衰變風始作故作者各有所傷從其
[075-10a]
 國本而異之為邶鄘衞之詩焉
  臣/按邶鄘衞乃紂畿内之地漸染於商俗之靡靡
  者久故有康叔武公之德則變而至正尚不能固
  遇宣惠之淫則變而之邪尤為甚易也

 鄭康成譜曰王城者周東都畿内王城方六百里之
 地其封域在禹貢豫州太華外方之間北得河陽漸
 冀州之南始武王作邑於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
[075-10b]
 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既成謂之王城是為東都今河南是也召公既相宅
 周公往營成周今洛陽是也成王居洛邑遷殷頑民
 於成周復還歸處西都至於平王以亂故徙居東都
 王城於是王室之尊與諸侯無異其詩不能復雅故
 貶之謂之王國之變風
 蘇轍曰其風及其境内而不能被天下

[075-11a]
 鄭康成譜曰初宣王封母弟友於宗周畿内咸林之
 地是為鄭桓公今京兆鄭縣是其地也為幽王大司
 徒以周難之故從史伯之言寄帑與賄於虢鄶其子
 武公卒取二邑及鄢蔽補丹依疇歴華八邑之地右
 洛左濟前華後河食溱洧焉今河南新鄭是也武公
 又作卿士國人宜之鄭之變風又作鄭并檜檜風/已作故云又
 朱熹集傳曰鄭衞之樂皆為淫聲然鄭聲之淫有甚
 於衞矣故夫子論為邦獨鄭聲為戒而不及衞蓋舉
[075-11b]
 重而言自有次第也詩可以觀豈不信哉
  臣/按鄭武公徙封虢檜之地右雒左泲食溱洧焉
  土陿而深山居谷汲男女亟聚㑹然則如采蘭水
  上祓除不祥固其舊俗而以為淫風者如朱子於
  漢廣詩云江漢之俗其女好遊漢魏已後猶然如
  大堤之曲可見當其王化盛行之時則溱洧之女
  子豈必與漢廣之女子殊其貞潔哉惟其兵革不
  息男女相棄各無匹偶故淫佚之情不能自持至
[075-12a]
  於斯極也夫子論為邦則放鄭聲非以其俗終不
  可化也世有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之王者則溱
  洧其先變矣

 鄭康成譜曰齊者古少皥之世爽鳩氏之墟周武王
 伐紂封太師呂望於齊地方百里都營丘成王廣大
 邦國之境而齊受上公之地其方域東至於海西至
 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其子丁公嗣位於王
[075-12b]
 官後五世哀公政衰荒淫怠慢紀侯譖之於周懿王
 使烹焉齊之變風始作穆陵屬楚境無棣在遼西/此乃征伐所至非封域也
 朱熹集傳曰太公既封於齊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
 利民多歸之故為大國
  臣/按齊俗工商之業魚鹽之利固不始於管子也
  故管子變而加厲則甚易及其俗之既極則返而
  適先王之道甚難也至若還與盧令二詩皆刺其
  時從禽而無厭國人好之遂成風俗習於田獵謂
[075-13a]
  之賢閑於馳驅謂之好故道民不可不愼也謝枋
  得曰千萬人之習俗原於一人之好尚千百年之
  敝化生於一時之放心齊俗好田亦其所由來者
  漸矣

 鄭康成譜曰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在禹貢冀州
 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其封域南枕河
 曲北渉汾水昔舜耕於歴山陶於河濱禹菲飲食惡
[075-13b]
 衣服卑宮室此一帝一王儉約之化於時猶存及今
 魏君嗇且褊急不務廣修德於民教以義方其與秦
 晉鄰國日見侵削國人憂之當周平桓之世魏之變
 風始作
 孔頴達疏曰魏俗趨利實由地陿使然人君當知不
 可而以政反之今君乃儉嗇且褊急而無德教至使
 民俗益復趨利故刺之
  臣/按魏本舜禹故都其民儉以能勤是乃聖賢之
[075-14a]
  遺風也然而儉之敝為趨利趨利則至於貪詩中
  葛屨至十畝之間刺儉伐檀碩䑕刺貪孔頴達以
  為其事相反非也以故俗之儉而其末失之貪本
  相因也然而奢之俗難反而儉之俗易救其君茍
  示之以禮則俗何以不虞夏乎季札聞歌而曰大
  而婉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為明主亦此故也褊
  急乃婉而大之反云然者詩人知刺褊急則為憂
  時憫俗而不胥與為類故嘆美也亦其樂之音然
[075-14b]
  與

 鄭康成譜曰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曰太原晉陽堯
 始居此後乃遷河東平陽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
 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其封域在
 禹貢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至曾孫成
 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陽焉昔堯之末洪水九年下民
 其咨萬國不粒於是殺禮以救艱厄其流乃被於今
[075-15a]
 當共和之時成侯曾孫僖侯甚嗇愛物儉不中禮國
 人閔之唐之變風始作
 元劉瑾曰自堯至於周蓋千餘年矣而其風化流傳
 固結於唐人之心故其民間質實勤儉之習親愛和
 樂之思警戒之情備見於詩此其俗之所以為厚也
  臣/按前漢志言河東本唐堯所居有先王遺教君
  子深思小人儉嗇合十二篇之詩觀之班固之言
  得之矣蟋蟀一篇固深思之君子為之故楊時以
[075-15b]
  為當是時風雖變而堯之遺風未亡也

 鄭康成譜曰秦者隴西谷名於禹貢近雍州鳥䑕之
 山堯時有伯翳者實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
 舜命作虞官掌上下鳥獸草木賜姓曰嬴周孝王使
 其孫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封為附庸邑之於秦谷
 至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侍御
 之好國人美之變風始作秦仲之孫襄公平王之初
[075-16a]
 興兵討西戎以救周平王東遷王城乃以岐豐之地
 賜之始列為諸侯遂橫有西周畿内八百里之地其
 封域在荆岐終南惇物之野至元孫德公又徙於雍
 云
 張栻曰讀車粼駟鐵之詩則知秦之立國自其始創
 不過盛其車馬奉養之事競為射獵之為而已蓋不
 及於用賢制民也則其風流亦習乎是而已
 朱熹集傳曰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槩先勇力忘生輕
[075-16b]
 死故其見於詩如此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
 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
 未㡬而一變其俗至於如此則已悍然有招八州而
 朝同列之氣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
 無鄭衞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興起而篤於
 仁義以猛驅之則其彊毅果敢之資亦足以彊兵力
 農而成富强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嗚呼後世欲
 為定都立國之計者誠不可不鑒乎此而凡為國者
[075-17a]
 其導民之路尤不可不審所之也
  臣/按一岐豐之民也文武導之以忠厚而卜過其
  厯秦人導之以武勇而再傳即隕蓋其變風之作
  以至於并吞混一其習尚者甲兵車馬射獵攻戰
  而已故婦人女子亦能備言小戎之制也臣嘗疑
  堯舜禹之遺風尚存於唐魏而文武之遺風有宣
  王以振之不應至於是時而泯滅殆盡也無衣三
  章隱然有敵王所愾之思或者比閭族黨相保相
[075-17b]
  愛之民不忘王室乃如是也傳之既久而秦之習
  俗已成則其弊至於如賈生之所歎息者誠哉導
  民之路不可不審也

 鄭康成譜曰陳者太皥虙戲氏之墟帝舜之後有虞
 閼父者為周武王陶正武王封其子媯滿於陳都於
 宛丘之側是曰陳胡公以備三恪妻以元女大姬其
 封域在禹貢豫州之東其地廣平無名山大澤西望
[075-18a]
 外方東不及孟豬大姬無子好巫覡禱祈鬼神歌舞
 之樂民俗化而為之五世至幽公當厲王時政衰大
 夫淫荒所為無度國人傷而刺之陳之變風作矣
 孔頴達疏曰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媯滿於陳是為胡
 公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巫覡故其俗
 好鬼者也
  臣/按輔廣曰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
  忘善忘善則惡心生理勢之必然也陳國之地廣
[075-18b]
  平又以大姬之化故其俗遊蕩無度已見於宛丘
  之詩其逸甚矣故繼以東門之枌男女聚會歌舞
  棄其所業相與悦慕各有所贈以交情好動其淫
  欲者亦勢之必然也臣觀唐魏之幽思勤儉由於
  其地之陿隘豳人之耕饁桑麻由於其地之苦寒
  此則沃土之民所以好淫瘠土之民所以思義之
  明驗也大姬武王之元女又有太任太姒邑姜累
  世之母訓不應其好巫覡鬼神歌舞之樂至於民
[075-19a]
  俗化而為之也陳之變風作於幽公之時自胡公
  至幽公五世矣株林澤陂為詩變風之終然則陳
  靈之淫亂為十二國之風之所無而世變於是乎
  亟其詩於是乎不足録矣陳風以宛丘東門始以
  株林澤陂終靈之淫亂幽公啟之陳之亡幽公兆
  之胡乃言大姬之化哉

 鄭康成譜曰檜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檜國在
[075-19b]
 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居溱洧之間周夷王
 厲王之時檜公不務政事而好潔衣服大夫去之於
 是檜之變風始作
  臣/按羔裘之詩序檜小而迫君不用道潔其衣服
  逍遥遊燕而不能自强於政治故作是詩故輔廣
  以為志於大者宜遺於小溺於小者無暇於大檜
  君所好如此則不能自强於政治也宜矣無政治
  何以成風俗此季子所以自檜無譏也然而號為
[075-20a]
  欒欒之棘人而作詩者以庶㡬一見素冠為幸則
  其薄恩廢禮而衣服之華是安亦化其君之所安
  也

 鄭康成譜曰曹者禹貢兗州陶丘之北地名周武王
 既定天下封弟叔振鐸於曹今曰濟陰定陶是也其
 封域在雷夏菏澤之野昔堯遊成陽死而葬焉舜漁
 於雷澤民俗始化其遺風厚重多君子務稼穡薄衣
[075-20b]
 食以致蓄積夾於魯衞之間又寡於患難末時富而
 無教乃更驕侈十一世當周惠王時政衰昭公好奢
 而任小人曹之變風始作
  臣/按檜之匪風曹之下泉皆亂極思治之詩居變
  風之終程頤以為如剝卦諸陽消剝已盡獨上九
  一爻尚存如碩大之果不見食將有復生之理然
  則人君誠詳味於此二詩轉亂為治如剝之受以
  復則聖人繫詩之意也然而治亂循環之運不過
[075-21a]
  君子小人進退之間誠用君子則得輿之慶即國
  家之福也用小人則剝廬之傷亦國家之凶也正
  變之故存亡之際其必由之矣

 鄭康成譜曰豳者后稷之曾孫公劉自邰而出所徙
 之地名今屬右扶風栒邑公劉以夏后太康時失其
 官守竄於此地猶修后稷之業勤恤愛民民咸歸之
 而國成焉其封域在禹貢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
[075-21b]
 至商之末世太王又避難而入處於岐陽民又歸之
 皆能守后稷之教不失其德成王之時周公避流言
 出居東都二年思念公劉太王居豳之職憂念民事
 至苦之功以比序已志後成王迎之攝政致太平其
 出入也一德不囘純似乎公劉太王之所為太師大
 述其志意主於豳公之事故别其詩以為豳國變風
 焉
  臣/按豳風首七月周公所作而太師題之曰豳風
[075-22a]
  者周公居其地見豳民風俗之厚本先公之遺澤
  因念王業之所由起而比序己志也以大雅篤公
  劉綿綿瓜瓞之二詩叅之則先公之所以君之宗
  之或出或入而其民相與忠愛其君之意有不僅
  安常處順之時躋公堂而稱萬壽者也然而大雅
  之所陳者主於王業之所以盛而農桑耕織早晚
  之候衣服飲食供奉之宜在所略焉而七月所云
  至纖至悉也宜其為風也繫豳風於下泉之後亂
[075-22b]
  極思治剝盡復生必使列國之風俗如豳民之於
  豳公豳公子則其民可與安常處順如公劉太王
  之使其民弗忍他去然後可以履危蹈亡然所以
  致此者自有道也必有農桑耕織以勤其生然後
  得衣服飲食以厚其養此豳詩之大較也自太王
  遷岐而豳民從之岐之風俗一豳之風俗也自岐
  而豐自豐而鎬一豳之風俗也以至化行南國一
  豳之風俗也故二南至於豳風始之終之終之始
[075-23a]
  之者也豈非其變而克正之理與
禮記王制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
所好惡志淫好辟
 孔頴達疏曰王巡狩見諸侯畢乃命其方諸侯太師
 各陳其國風之詩以觀其政令之善惡若政善詩辭
 亦善政惡則詩辭亦惡命典市之官進納物賈之書
 以觀民之所有愛好所有嫌惡若民志淫邪則愛好
 邪辟之物民志所以淫邪由在上教之不正此陳詩
[075-23b]
 納賈所以觀民風俗是欲知君上善惡也
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
 陳澔集説曰典禮掌禮之官考時月定日即舜典所
 云協時月正日也律禮樂制度衣服皆王者所定天
 下一君不容有異異則非正矣
  臣/按詩所以言志風所以從上詩言之哀樂足以
  見民風之厚薄民風之厚薄足以知上政之得失
  故命太師陳詩焉然而唐虞五載周十二嵗則所
[075-24a]
  陳之詩不必在即時也物賈則即時之事而志淫
  好辟則民風所由以壞也然而所以正之者則不
  得屑屑焉於市師正之也敬授民時先正之以天
  道也律者萬事之根本也禮樂之僭制度之踰衣
  服之不衷所以為淫辟也此雖未至於變禮易樂
  革制度衣服之甚而不可使其稍有參錯也正風
  俗者正此而已矣同風俗者同此而已矣市賈不
  期平而平矣國風之和平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此
[075-24b]
  所以九州萬里之逺而教化之行均平齊一治其
  守土之侯而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不待治之而自
  無不治者也
樂記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
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衅許靳/反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
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
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散軍而郊射郊學/之中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甲鎧/也
[075-25a]
射息也裨冕音皮天子諸侯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皆裨服裨衣而著冕故云挿/也笏而
虎賁之士説音/脱劔也
  臣/按古之用兵者合之而能離聚之而能散固由
  其制之善而武王大聖人其識見作用更不同也
  後世以兵取天下及事已之後不知宿兵無事之
  可虞獷猛之性之難制暴悍之習尚將以成風俗
  之隱憂而未能一旦決然舉馬牛車甲干戈之類
  散者散藏者藏也報勞賞功修文偃武亦未能有
[075-25b]
  以保全之勸誘之也故近則目前有不戢之禍遠
  則累世仍殺伐為事也武王濟河而西散牛馬藏
  車甲干戈更不再需時日美之以建櫜之名所以
  立收將帥之兵權禮之以脱劔之服所以立解虎
  賁之凶器此其聲靈亦足以震讋於天下矣天下
  之人亦足以知其所尚之在彼不在此矣而其末
  失猶且諸侯强大夫僭列國兵爭禮射息而貫革
  之射獨行於時况乎其馬上得之而欲以馬上治
[075-26a]
  之也
坊記子曰夫禮者所以章疑别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
賤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
 葉夢得曰章疑異於決疑疑者似同而異章言其顯
 也決言其成也别微異於明微微者似有而無别言
 其辨也明言其既著也以其顯疑故貴賤有等以其
 辨微故衣服有制
  臣/按讓者爭之反也爭讓者理亂之大端也文王
[075-26b]
  之民耕者讓畔行者讓路所以成二南之風化洙
  泗之間齗齗如也夫子以為魯俗之衰矣然而貴
  賤之等衣服之别朝廷之位非不章且别也民皆
  有競心焉何哉爵以詔德而貴賤不必以爵列也
  服以顯庸而衣服不必以功賜也故朝廷之位從
  而不足以辨分定志也故古之受爵服者雖量其
  德與庸足以當之而未有不讓者也傳曰范宣子
  讓其下皆讓未有朝廷之上推賢讓能而民不興
[075-27a]
  讓者也民興讓則風俗歸於厚矣
緇衣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
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愼也是民之
表也
 陳祥道曰言之化人也淺故不從其所令行之感人
 也深故從其所行故好惡出於正則彼皆從而正好
 惡出於非則彼皆從而非猶表端而影端表枉而影
 枉也故謂民之表
[075-27b]
  臣/按此節即大學傳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之意可見一人之仁暴為天下風俗之厚薄也然
  則大學傳文簡此文正可為其義疏
儀禮鄉飲酒禮鄉飲酒之禮主人諸侯之/鄉大夫就先生鄉中/致仕
者/而謀賓介處士/賢者
  臣/按先儒皆言鄉飲酒凡有四一是天子之鄉大
  夫獻賢能於王一是諸侯之鄉大夫貢賢能於其
  君一是州長習射一是黨正蜡祭貢獻賢能皆三
[075-28a]
  年一行春秋習射一嵗兩行蜡索一嵗一行也自
  漢以來斯禮已不能盡復而猶存其梗概亦足以
  使尚賢尊長之義不盡泯沒夫子所謂我愛其禮
  豈不然哉
周禮地官司徒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
人州長每州中大夫一人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族師
每族上士一人閭胥每閭中士一人比長五家下士一
人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縣正每縣下大夫一人鄙
[075-28b]
師每鄙上士一人酇長每酇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
一人鄰長五家則一人
  臣/按天子之三公至貴尊而人領二鄉焉鄭註云
  内與王論道中參六官之事外與六鄉之教其要
  為民是以屬之鄉焉六遂之官命數皆卑於卿一
  等鄰長亦治五家而不命之士為之其三孤為三
  公之副又不使之與六遂之教於此可見教化之
  行風俗之成自内而外自近及遠六鄉之教三公
[075-29a]
  之教三公之教天子之教而已矣自遠郊以達於
  畿中則法此教而已矣三代以下畿輔之民五方
  雜處游閒無事機巧奸利故漢之京兆號為難治
  奸雄游俠倚有勢者為窟穴莫敢呵問古之鄉老
  鄉大夫以三公六卿為之亦以其位尊權重其文
  書禁令非豪家貴族所得而阻撓之者也意深哉
左傳晉侯景公/儒請于王周定/王戊申以黻冕命卿/之服命士㑹
將中軍且為太傅士㑹帥師滅甲氏及留吁獻/俘於王而請之故有是命於是晉
[075-29b]
國之盜逃奔于秦羊舌職晉大/夫曰吾聞之禹稱善人不
善人遠此之謂也夫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
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賞不僭刑/不濫也諺曰
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宣公十/有六年
  臣/按晉盜奔秦而羊舌職以為國無幸民此王風
  所謂畏子不敢夫子所謂免而無恥者也經不云
  乎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
  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
[075-30a]
  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
  民知禁如此者固將使盜其先變而豈曰奔諸鄰
  境乎士㑹以上將主兵用師不已晉既滅/潞氏窮極黨
  類志存逐利殘忍不仁故春秋貶而書人則士㑹
  之去盜也其與㡬何其為政亦必以武健嚴酷為
  勝其任而愉快者也雖然季孫賞盜而魯之盜不
  可詰其敗壞風俗在於俄頃之間則夫晉盜奔秦
  亦轉移風俗之一機也
[075-30b]
論語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
用之則吾從先進
 輔廣曰時俗易逐流而徇末聖人欲補過以就中
  臣/按夫子之言蓋以轉移風俗之權自任也大聖
  人一人之從違亦足以變革一時之所好尚從先
  進正所以進於周之盛時文質得中者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程頤曰漢自高惠至於文景黎民醇厚㡬致刑措庶
[075-31a]
 乎其近之矣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饒魯曰此仁字是教化浹洽無一人不貫徹與其他
 仁字不同蓋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須漸民以仁
 摩民以義節民以禮和民以樂使其化薰蒸透徹融
 液周徧以至四海之内無一人不歸於善如人一身
 之間生意貫徹四肢百骸無少痿痺相似故謂之仁
 且如堯舜之世固是黎民於變比屋可封然苗頑猶
[075-31b]
 未即工亦是堯舜之化未貫徹處必三苗既格然後
 東漸西被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無處不貫徹方是
 堯舜致治之仁
  臣/按尹焞曰以為勝殘去殺不為惡而已善人之
  功如是若夫聖人則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文
  景之致刑措成康之興禮樂善人王者功化之不
  同可見勝殘僅乃足以勝之去殺則㡬乎其未可
  以去也仁則浹於肌膚淪於骨髓無不達之幽隱
[075-32a]
  無不馴之頑梗經所謂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
  不通者也夫子之告曾子首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順天下於大夫之孝亦三稱先王又曰先王見
  教之可以化民也又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
  也又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
  地察一經之中重唏累歎蓋傷時俗之慘刻而思
  古之王者復作也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税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
[075-32b]
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
門户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
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臣/按孟子此章與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
  而知榮辱者不同蓋以菽粟為富而不以金玉錦
  繡為富其風俗之淳樸可知使民富無外於易田
  疇薄税斂二者而用財之節即所以為教也時即
  曽子之言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者也經
[075-33a]
   言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在庶人之
   謹身節用則聖人以禮範圍之而不敢過也故自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以至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
   其子而胥天下皆仁矣不然而倉廩之豐盈適足
   以資其淫侈衣食之充裕亦漸以生其驕佚則富
   且不可保而安能與所有而無顧惜乎
 
 
[075-33b]
 
 
 
 
 
 
 
御定孝經衍義卷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