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5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 (master)


[074-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衍義卷七十二
  天子之孝
   制國用
 漢靈帝好為私稸收天下之珍貨每郡國貢獻先輸中
 署名為導行費先入此費以為引/導然後收受貢獻吕強上疏諫曰天下
 之財莫不生之陰陽歸之陛下豈有公私而尚方斂諸
 郡之寳中府積天下之繒西園引大農之藏中廐聚太
[074-1b]
 僕之馬而所輸之府輙有導行之財調廣民困費多獻
 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弊書奏不省
   臣/按古之王府内府非私藏也西漢財用有大農
   少府水衡三所而以少府水衡為私藏則失之始
   矣王府掌王之金玊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共
   王之賜遺者乃是式貢之餘財所作非分其正税
   也内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之貨賄良兵良器以
   待邦之大用是朝覲之頒賜也以其不常厥事不
[074-2a]
  得繋於一嵗故别藏之耳自漢時府藏有公私之
  别而乃有多蓄私藏如靈帝者皆濫取於正税之
  外矣
唐明皇天寳八載引百官觀左藏賜帛有差是時州縣
殷富倉庫積粟帛動以萬計楊釗奏請所在變糶為輕
貨及徴丁租地税皆變布帛輸京師屢奏帑藏充牣古
今罕儔故上帥羣臣觀之賜釗紫衣金魚以賞之上以
國用豐衍故視金幣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
[074-2b]
  臣/按漢隋二文唐太宗皆躬履朴儉以富其國而
  武帝焬帝明皇皆以侈肆耗之故曰用之有節則
  天下雖貧其富易致也用之無節則天下雖富其
  貧易致也
舊制天下金帛皆貯於左藏大府四時上其數比部覆
其出入及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時京師多豪將求取
無節琦不能制乃奏盡貯於大盈内庫使宦官掌之天
子亦以取給為便故久不出由是以天下公賦為人君
[074-3a]
私藏有司不復得窺其多少校其贏縮殆二十年宦官
領其事者三百餘員皆蠶食其中蟠結根據牢不可動
楊炎言於徳宗曰財賦者國之大本生民之命輕重安
危靡不由之是以前世皆以重臣掌其事猶或耗亂不
集今獨使中人出入盈虛大臣皆不得知政之蠧敝莫
甚於此請出之以歸有司度宫中嵗用幾何量數奉入
不敢有乏如此然後可以為政上即日下詔凡財賦皆
歸左藏一用舊式
[074-3b]
  臣/按楊炎片言之間回徳宗之意使天下財賦皆
  歸左藏亦得根本之計矣但兩税之法則是量出
  為入耳徳宗之好利習與性成彼見内庫向之充
  積與夫取給之便一旦悉歸左藏則大盈幾致於
  一空别求所以盈之之法則不待懲奉天儲蓄之
  窘惑於裴延齡之誕妄而未嘗忘向日之大盈必
  以聚斂為長策矣故追維其咎則第五琦之奏貯
  内庫乃為禍始罪甚於延齡葢以天下之公賦而
[074-4a]
  為人君之私藏宜其取之愈多而求之愈無厭也
  善哉陸贄之諌㮄行宫貢獻之物為瓊林大盈庫
  也曰天子與天同徳以四海為家何必撓廢公方
  崇聚私貨降至尊而代有司之守辱萬乘以效匹
  夫之藏又曰陛下誠能近想重圍之殷憂追戒平
  居之専欲凡在二庫貨賄盡令出賜有功每獲珍
  蕐先給軍賞如是則亂必靖賊必平徳宗雖聞贄
  言命去其榜其後贄極論延齡之惡則不悦贄而
[074-4b]
  益厚待延齡其所㴱嗜篤愛者固不可奪也馬端
  臨曰司馬温公有言天之生財止有此數不在民
  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潦則秋旱善哉言也後世多
  慾之君聚斂之臣苛征横斂民力不堪而無所從
  出於是外則擅留常賦以為進奉内則妄指見存
  以為羡餘直不過上下之間自相欺蔽耳徳宗借
  軍興用度不足之名而行間架陌錢諸色無藝之
  征斂乃復不能稍豐涇原軍士之廪餉以致奉天
[074-5a]
  之難至委其厚藏以遺朱泚泚平而府庫尚盈人
  皆追怨征斂之横而帝方懲奉天儲蓄空窘益務
  聚蓄此唐之所以不振也
唐憲宗元和二年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上之總計天
下方鎮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縣千四百五十三其
鳯翔鄜坊邠寧振武涇原銀夏靈鹽河東易定魏博鎮
冀范陽滄景淮泗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
外每嵗賦税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
[074-5b]
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户比天寳税
戸四分減三天下兵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天
寳三分増一大率二戸資一兵其水旱所傷非時調發
不在此數
  臣/按朱熹嘗言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
  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後世之制國用
  所以難於古者以是故矣夫古之世葢未嘗有養
  兵之費也然而用邦財者莫大於軍旅之事以古
[074-6a]
  之軍旅之事當後世之非時之調發而以一嵗財
  入之數十分之二當古之九式弔用充府庫者是
  後世之制國用自養兵之外凡皆當以古之十之
  二為率而尚未能於其二分之中留其四分之一
  以為三十年之蓄也如元和國計簿所載二户資
  一兵者其税户之消息有時固不可以執一而論
  而熹所論天下之財什八養兵計設兵之數多少
  之不同雖事異勢殊亦無能甚相懸也載按文獻
[074-6b]
  通考言李吉甫為元和國計簿及中書奏疏以天
  下郡邑户口財賦之入較吏禄兵廪商賈僧道之
  數大率以二户而資一兵以三農而養七游手夫
  以國家之置吏以治民通商賈以利民皆古之所
  有而今之所不可無者設兵以衛民是古之所無
  而今之所不得已者獨柰何佛老之徒宫室衣服
  飲食坐耗夫耕織工作之人乎古者重游民之罰
  而後世從而崇長之籌國計者如之何其不為之
[074-7a]
  所也夫國用之不足大故在於養兵而軍旅之興
  徃徃兵不可用是所養者無異於游手之僧道也
  僧道之耗民也驅而之於耕織工作斯已矣而千
  百年來猶且難行而况于執干戈弓矢之屬乎夫
  善養兵有道焉使吾之執干戈弓矢之屬不至游
  手而不可用則一旦有事固無待於益兵而兵之
  所聚或未能卒觧則軍屯之法雖未足補失業之
  農之賦入要不至於盡糜帑藏而坐待其匱也
[074-7b]
宋太祖開寳元年詔諸道給舟車輦送上供錢帛
 馬端臨曰上供之名始於唐之中葉宋興既已削州
 鎮之權命文臣典藩奉法循理而又承平百年版籍
 一定大權在上既不敢如唐之専擅以自私獻入有
 程又不至如唐之隳亂而難考則雖按籍而索錙銖
 皆入朝廷未為不可然且猶存上供之名取酌中之
 數定為年額而其遺利則付之州縣椿管葢有㴱意
 一則州郡有宿儲可以支意外不虞之警急二則寛
[074-8a]
 於理財葢陰以恤民承流宣化者幸而遇清介慈惠
 之人則上供輸送之外時可寛假以施仁不幸而遇
 貪饕縦侈之軰則郡計優裕之餘亦不致刻剥以肆
 毒所謂損上益下者也嗚呼仁哉
六年令諸州舊屬公使錢物盡數繫省毋得妄有支費
以留州物盡數繫省始於此
 陳傅良曰自唐末方鎮厚斂以自利上供殊鮮或私
 納貨賂即名供奉至是始盡繫省按後唐天成年宣
[074-8b]
 命於繫省麴錢上每貫止二百文充公使同光二年
 租庸院奏諸道如更妄稱簡置官員即勒令自備請
 給不得正破繫省財物則繫省之名舊矣然初未嘗
 立拘轄鉤管之制要不使妄費而已淳化五年十二
 月初置諸州應在司具元管新收已支見在錢物申
 省景徳元年復立置簿拘轄累年應在雖有此令不
 過文具三司使丁謂奏立轉運司比較聞奏省司進
 呈増虧賞罰之法然承平日久國家益務寛大諸郡
[074-9a]
 錢物往往積留漕臣靳惜吝於起發而省司殊不究
 知其詳魏羽在咸平則言淳化以來收支數目攢簇
 不就名為主計而不知錢出納王隨在景徳則言咸
 平以來未見錢物著落諸州受御指揮多不供申或
 有申報多是鹵莽以致勘會勾銷了絶不得范雍在
 天聖則又言自太平興國以來未嘗除破更有椿管
 倍萬不少天聖至嘉祐四十年間理財之令數下徒
 有根括驅磨之文設而不用以此見得開國以來訖
[074-9b]
 於至和天下財物皆藏州郡祖宗之㴱仁厚澤於此
 見矣熙寧五年㸔詳編修中書條例檢正五房公事
 判司農寺曽布奏伏以四方財物乾没差謬漫不可
 知三司雖有審覆之名不復省閲但為空文自天聖
 九年上下因循全無檢㸃縱有大段侵欺亦無由舉
 發為弊滋多遂乞専置司驅磨天下帳籍自専置司
 繼以㫄通目子而天下無遺利而公使錢始立定額
 自二百貫至三千貫止州郡所入纔醋息房園祠廟
[074-10a]
 之利謂之収簇守臣窘束後屢有奏陳後又以在州
 諸色錢類為一體封樁入便以便不盡錢起發初嘉
 祐茶通商於是以六路茶本錢茶租茶税錢封樁入
 便若輙有支動即當職黜降不以自首遷官去官赦
 降原减之限至是遂以七路諸色錢並依通商茶法
 矣元豐五年又以上供年額外凡𤨏細錢定為無額
 上供葢自繫省而後有應在司有應在司而後有封
 樁有封樁而後起發葢至熙豐繫省初無窠名應在
[074-10b]
 司最為冗長此元祐羣臣所以㴱罪王安石之紛更
 也
  臣/按巽巖李氏言唐分天下之賦為三曰上供送
  使留州宋之上供其名如故而繫省錢乃留州送
  使錢也觀陳氏馬氏所論知宋之祖宗之制其為
  之吏與民者皆寛然有餘力焉至於元豐熙寧之
  間而興利之臣借先王以文其説其計筭析於秋
  毫四出候望同於壟斷矣自是蔡京王黼又為畫
[074-11a]
  策愈密愈急而天下不勝其病以至於靖康之變
  葢財之在上在下損此益彼未有别自天降地出
  者也然而上供之與留州送使同是既取之民者
  也而存留之與觧發其疎密緩急不啻倍蓰其故
  具如陳氏馬氏所論著仁人君子固當以宋之祖
  宗朝之寛大為法而以熙豐以後小人之術為戒
  矣或曰周官會計鉤考甚嚴而顧使州郡得以乾
  没可乎曰州郡也異於庫藏之吏庫藏之吏財出
[074-11b]
  財入固不可使乾没也而州郡亦不使之得而妄
  費豈欲其漫無訾省哉且也古之民天子之所長
  養其家之器械馬牛皆可以周知其數而後世能
  若是乎莫若以優裕之意簡易之法休息之政治
  之而已朝廷寛大則長吏必不至於刻覈長吏不
  至於日憂負課之黜則小民不至於日受催科之
  困自然之理也
孝宗乾道三年詔孫大雅奏漢制上計之法朕以為可
[074-12a]
行于今令侍從臺諫叅考古制進呈先是秀州知州孫
大雅置本州拘催上供錢格目表上且言漢制盡郡國
詣京師奏事至中興則嵗終遣吏上計于正月旦天子
幸徳陽殿臨軒受賀而屬郡計吏皆覲以詔殿最今也
不然未嘗有甘泉漢宫/名上計之制而臣始為之葢法漢
之大司農郡國之四時上月旦見錢榖簿其逋未畢各
具列之意以為書也於是監察御史張敦實劉貢言一
縣必有一縣之計一郡必有一郡之計天下必有天下
[074-12b]
之計天下之計總郡縣而嵗考焉周官所載最為詳密
天官冢宰之屬理財居其半掌財用而言嵗終則會者
凡十又太府之職嵗終則以貨賄之入出會之小宰之
職嵗終則今郡吏致事鄭氏註云若今之上計也漢承
秦後蕭何收其圖籍知張蒼善算於是令以列侯居相
府領郡國上計者此則漢之初制専命一人以掌天下
所上之計也至武帝建元三年詔吏民有明當世之務
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註云計者上計簿
[074-13a]
使也郡國每嵗詣京師上之至宣帝黄龍元年二月下
詔曰方今天下少事而民多貧盗賊又衆其咎安在上
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令御史察計簿疑
非實者按之使真偽無相亂是則在宣帝之時郡國所
上計簿已不能無弊矣光武中興嵗終遣吏上計遂為
定制正月旦天子幸徳陽殿臨軒受賀而屬郡計吏皆
在列置大司農掌之其逋未畢各具列之今孫大雅所
陳者是也然西漢言郡國上計東漢言屬郡計吏則遠
[074-13b]
方者在東漢未必皆至矣漢之大司農則今之戸部也
竊見户部掌天下之財計有上限中限末限之格法有
月催旬催五日一催之期會每於嵗終獨以常平收支
戸口税租造冊進呈而於州郡諸色窠目尚畧焉是於
三代嵗終則會與兩漢上計之法為未備也然而去古
愈逺文籍愈煩在西漢已不免文具之弊况今日能盡
革其弊乎在東漢止於屬郡之内况今日川廣之遠能
使其如期必至乎臣等愚見莫若嵗終令户部盡取天
[074-14a]
下州郡一嵗之計已足未足虧多虧少之數並皆造冊
正月進呈兼採漢初之制丞相選差一人考覈户部所
上計而明州郡之殿最則三代兩漢之制兼該而無不
舉之處矣詔户部措置其後户部言諸路州軍嵗起上
供諸色窠名錢帛各有條限年額數目本部每年預期
行下逐路監司及州軍依限催納其嵗終具常平收支
并税租課利㫄通繫取前二年數戸部本年數造冊進
呈内不到路分次年附進今來張敦實等奏陳嵗終令
[074-14b]
戸部盡取天下州郡一嵗之計已足未足虧少虧多之
數造冊正月進呈縁諸路州軍地里逺近不同切慮次
年正月未能盡實申到若候取會齊足攢造亦恐後時
今欲立式遍下諸路州軍各以本州每嵗應於合發上
供窠名錢帛粮斛數目置籍照條例鉤考發納嵗終開
具造冊湏管次年正月畢詣闕投進降付戸部叅攷將
拖欠州軍取㫖黜責施行上曰如此措置甚善從之
  臣/按此止是合發上供粮帛銀錢而留州者雖繫
[074-15a]
  省而不在鉤考虧欠黜責之例至其所造已足未
  足虧多虧少止是一郡一州之總計而非逐戸覈
  其完欠也然而周官之所以詳密者諸侯國内得
  民税大國貢半次國三之一小國四之一亦是存
  留者多發觧者少也唐之上供送使留州三項之
  分則發觧為一項存留者有二項也由周而後由
  唐以前則其所承授可知如漢之計簿則亦止是
  上供之目以計吏等之充庭之儀以為朝賀之盛
[074-15b]
  觀而因而殿最之則亦古之不修職貢之罰也今
  按乾道始行上計之法而措置之不苛急如此馬
  端臨曰是年宰執進呈戸部収支細數見管只四
  十二萬而未催之錢乃二百八十餘萬是知乾道
  仁民之政不盡斂以歸國而財賦之藏於州縣如
  此
元世祖二十五年置徴理司遣使鉤考諸路錢榖
 初僧格摘委六部鉤考百司倉庫財榖復以為不専
[074-16a]
 其任遂置徴理司以主之時理算之計行入倉庫司
 錢榖者無不破産及當代更人皆棄家避之十月僧
 格又言湖廣錢榖已責償於平章約蘇穆爾他省欺盗
 必多請以叅知政事實都等十二人理算江淮江西
 福建四川甘肅安西六省耗失之數給兵以衛其行
 詔皆從之既而行臺侍御史程文海入朝言天子之
 職莫大於擇相宰相之職莫大於進賢宰相不以進
 賢為急而惟以貨殖為心非為上為徳為下為民之
[074-16b]
 意今立尚書省鉤考錢榖以割剥生民為務所委任
 者率皆貪饕邀利之人江南盗賊竊發良以此也臣
 竊以為宜清尚書之政損行省之權罷言利之官行
 恤民之事僧格大怒留京師不遣奏請殺之者六帝
 皆不允
二十八年罷徵理司
 詔下之日百姓相慶而各路鉤考猶未盡罷既而御
 史言鉤考錢榖自中綂至今餘三十年更阿哈瑪特
[074-17a]
  等當國設法已極而其黨公取賄賂民不能堪不如
  罷之便詔從之仍命取昔逋負錢穀文牘聚置一室
  非上命而竊窺者罪之
   臣/按葉適論曰財之多少有無非古人為國之患
   所患者謀慮取舍定計數必治功之間耳非如今
   日以一財之不足而百慮盡廢奉頭竭足以較錙
   銖譬慵夫淺人劫劫焉徒知事其口腹而已者也
   適此論指熙豐以來中興以後財愈多而事愈不
[074-17b]
   足之弊可謂切矣夫以量入為出當無見詘之時
   量出為入終無見盈之理觀夫子之去兵去食而
   春秋譏説畝田賦丘甲豈不然哉若僧格之事又
   何異焉元世祖之不罪程文海未幾而罷徵理司
   真不溺於言利之臣而有仁人之度矣
   以上制國用
 
御定孝經衍義卷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