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5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 (master)


[056-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衍義卷五十四
  天子之孝
   重學校
   臣/按古者教胄子於國學教萬民於鄉學教法有
   所不同而孝徳紀於三徳孝行首於六行是則同
   也故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
   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然以鄉學計之則古閭門之
[056-1b]
   内皆有學矣其為數至多以國學計之天子諸侯
   卿大夫士之子與夫庶人之俊秀鄉學所教成之
   材乃與其間其為地至重夫以五等之人皆出於
   學是以五等之孝各盡其事也惟天子綂天下之
   孝故使天下之人莫不興于學所以廣敬也述崇
   學校視先聖先師于學之中而有釋奠釋菜之祀
   以報焉貴老為其近于父也敬其父則子悦附養
   老
[056-2a]
詩小雅菁菁者莪篇/名
 小序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
 下喜樂之矣
 鄭康成注曰樂育材者人君教學國人秀士選士俊
 士造士進士養之以漸至于官之
其一章曰菁菁盛/貌者莪蒿/也在彼中阿大陵/曰阿既見君子樂
且有儀
 鄭康成注曰既見君子者官爵之而得見也見則心
[056-2b]
 既喜樂又以禮儀見接
四章曰汎汎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鄭康成注曰舟沉物亦載浮物亦載喻人君用人文
 亦用武亦用於人之材無所廢
  臣/按莪蒿在大陵則易長遂士升于學則易成材
  故自二十五家之塾以至於天子之大學自比閭
  族黨之書其徳行道藝以至大樂正之所論之秀
  莫不在於學之中於是乎入使長之出使治之而
[056-3a]
  天下之人材未有不出于學校者矣五士者升之
  以漸接之以禮而又隨其材而用之用其文者又
  用其武者俱致在朝如楊舟之載物沉者浮者俱
  浮水上此所以兔罝之武夫虎賁之侍衛皆有士
  人君子之行而無有以不學未成之材姑試之而
  卒敗者也古者諸侯之學小學在内大學在外故
  王制言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以其選士
  由内以升於外然後達于京師故也天子之學小
[056-3b]
  學居外大學居内故文王世子言凡語于郊然後
  於成均取爵于上尊以其選士由外以升于朝故
  也然則成周盛時兼用四代之學以教天下之士
  而天下之士所以興起於學校之中者於菁莪之
  詩猶可想見之也
大雅文王有聲篇/名其六章曰鎬京辟廱自西自東自南
自北無思不服
 鄭康成注曰武王于鎬京行辟廱之禮自四方來觀
[056-4a]
 者皆感化其徳心無不歸服者
 朱熹集𫝊曰此言武王徙居鎬京講學行禮而天下
 自服也
  臣/按張載曰靈臺辟廱文王之學也鎬京辟廱武
  王之學也又曰辟廱古無此名其制葢始于文王
  及武王有天下遂以名天子之學而諸侯不得立
  焉葢武王廣文王之聲聞自豐遷鎬即建立辟廱
  雖用武之時徙都之際教學為先也周先王之崇
[056-4b]
  學校者如此
禮記王制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宫
 鄭康成注曰尊卑異學名辟明也廱和也所以明和
 天下頖之言班也所以班政教也
  臣/按辟廱之教東西朔南無所不暨而建立諸侯
  復命之教而立學者士自外而升于内也此道徳
  之所以一也
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
[056-5a]
羽籥皆於東序學字俱/音效
 鄭康成注曰干戈萬舞象武也用動作之時學之羽
 籥籥舞象文也用安靜之時學之
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商學樂祖/在焉故名秋學禮執禮者詔
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虞/學
 鄭康成注曰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陽用事則
 學之以聲隂用事則學之以事因時順氣於功易成
 也周立三代之學學書于有虞氏之學典謨之教所
[056-5b]
 生也學舞于夏后氏之學文武中也學禮樂于殷之
 學功成治定與己同也
  臣/按陳祥道曰此言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王
  制言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者言書禮則
  知誦之為詩弦之為樂言弦誦則知禮之為行書
  之為事也葢春秋陰陽之中而禮樂皆欲其中故以
  二中之時敎之凡皆合而教之也分而教之則誦
  詩以春弦樂以夏學禮以秋讀書以冬古之時大
[056-6a]
  學小學並立文事武備兼肄教之以詩書禮樂則
  未嘗不教之干戈羽籥也
天子視學大昕旦明日/將出也鼔徵所以警衆也
  臣/按天子視學者謂仲春合舞季春合樂仲秋合
  聲於此之時天子往視學也釋菜釋奠祭之輕者
  而天子必親往觀禮於昧爽之時擊鼓以警衆聴
  所以使有司與學士不以舉常禮而忽之也
學記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
[056-6b]
  臣/按集説此又非仲春仲秋視學之禮方慤曰禘
  葢五年之祭未五年不視學所以優游學者之志
  故也且中年考校乃當視學之年五年視學則再
  視學乃當大成之年矣葢春秋之視學所以警之
  五年一視學所以游之聖人之教不亟不徐者然
  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
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
[056-7a]
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
以尊師也
 鄭康成注曰嚴尊敬也尊師重道不使處臣位也武
 王踐阼召師尚父而問焉昔黄帝顓頊之道存乎意
 亦忽不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王
 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
 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
 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之言
[056-7b]
 方慤曰以一人之貴而師匹夫之賤以四海之富而
 師環堵之貧此嚴師之所以為難也嚴師者人嚴之
 人嚴其師則師道嚴矣師所以𫝊道故師嚴然後道
 尊學所以為道故道尊然後民知敬學以神言故為
 尸則弗臣以道言故為師則弗臣
  臣/按古帝王皆聖人而無不尊徳重道者未至于
  聖而好臣其所敎其治之所以不古帝王若也陳
  澔集説以為嚴師如孝經嚴父之義謂尊禮嚴
[056-8a]
  重之也夫敬親者不敢慢于人而況道徳髙厚為
  之師者乎嚴師之心一敬親之心也
漢武帝時董仲舒對䇿曰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
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
者賢士之所闗也敎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衆
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絶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
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

[056-8b]
元朔五年夏六月詔曰葢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
壊樂崩朕甚閔焉其令禮官勸樂興禮以為天下先於
是丞相𢎞等奏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第
其髙下以補郎中文學掌故即有秀才異等輙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下材輒罷之又吏通一藝以上者請皆選
擇以補右職上從之自此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
之士矣
  臣/按董仲舒之對策以太學養士為教化之本原
[056-9a]
  卓乎巨儒之言漢朝一人而已武帝發徳音下明
  詔慨然有志於勸樂興禮公孫𢎞請置博士弟子
  員於是六藝之學蔚然興矣惜乎濂洛諸君子不
  得生乎其世與諸經師學士上下其議論使先王
  之道燦然復明而當時儒林經師僅以詞章訓詁
  𫝊也雖然使後之君子得從先王之遺文以極乎
  窮理盡性之玅者漢儒為有功焉固不得以其未
  純而議之也三代以後之君能崇學校者以漢武
[056-9b]
  為稱首矣其後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
  六枚議者以為善祥劉向因言宜興辟廱設庠序
  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讓之容以風化天下成
  帝以向言下公卿議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按
  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而罷時又有言孔子布衣
  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
  三千人嵗餘復如故向號稱博極羣書有骨鯁之
  節操班書贊為直諒多聞古之益友葢董生之流
[056-10a]
  亞其言先後同揆而成無武之雄才大畧是以卒
  不果行也
世祖建武五年初起太學帝還視之
  臣/按東京再創初起太學車駕臨幸稽式古典修
  明禮樂煥然文物可觀矣明章之際崇尚經學石
  渠虎觀博徵羣儒孝質本初之元太學增盛三萬
  餘生則諸王大臣子孫四姓小侯皆遊學校矣故
  東都文學之盛以明章為稱首而非西京之所能
[056-10b]
  匹也
桓帝時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泰賈彪為其冠與李膺
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
彊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臣/按太學生徒互相褒重臧否人物不避患禍雖
  不無太激固皆合于是是非非之公厯晉唐宋之
  世如稽康之戮陽城之去李綱之逐丁大全之横
  其出身排難頌言於朝者皆太學生也此可以見
[056-11a]
  當時清議猶出於學校有古者遊鄉校以論執政
  之意而輓近世教化益微勸導不備墮窳敗業者
  日聞而激揚清濁以名敎自任者罕矣則以其途
  日雜其地日輕而其人材每日陋也
魏畧儒宗序曰從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
懐茍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後新主乃
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壊備博士之員錄
依漢甲乙以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
[056-11b]
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至太和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懐
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學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
博士率皆麄疎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
冬來春去嵗嵗如是又雖有精者而臺閣舉格太髙加
不念綂其大義而問字指墨法㸃注之間百人同試度
者未十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來求浮虚者各競
逐也正始中有詔議圜丘普延學士是時郎官及司徒
領吏二萬餘人雖復分布見在京師者尚且萬人而應
[056-12a]
書與議者畧無幾人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
其能撡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嗟夫學業
沈隕乃至于此
  臣/按此序言學校之壊極矣然是時所進之塗猶
  未雜也自後世有納粟監生固皆飽食之徒也豈
  能復責之操筆與辨字指墨法㸃注哉聚不學之
  人而敎之學難矣故不如清其源也
晉元帝時征南軍司戴邈上疏以為喪亂以來庠序隳
[056-12b]
廢議者或謂平世尚文遭亂尚武此言似之而實不然
夫儒道深奥不可倉卒而成比天下平泰然後修之則
廢墜已久矣又貴遊之子未必有斬將搴旗之才從軍
征戍之役不及盛年使之講肄道義良可惜也世道久
喪禮俗日弊猶火之消膏莫之覺也今王業肇建萬物
權輿謂宜篤道崇儒以勵風化從之始立太學
  臣/按古之敎學者藝有射御舞有干戈皆所以寓
  武備于文事也記言受成于學詩言在泮獻馘則
[056-13a]
  自出師以至凱旋始終不離乎學校矣其軍士則
  比閭之民其將率則公朝之卿大夫所謂殺敵為
  果致果為毅者不過尊君親上死長之義知之明
  而守之固耳子衿佻達學子散去鄭風所以刺也
  而髙克之師逍遥河上未嘗禦敵潰散而歸此豈
  無駟介二矛之威怒哉亦孝弟忠信之風微矣夫
  子相定公㑹齊侯於夾谷具左右司馬以從所以
  却萊兵而返侵地者雖聖人徳盛化神之事亦以
[056-13b]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故也平世尚文而不廢武遭亂
  尙武而不廢文所由適于治者同出於一原也所
  造就人材而致于用者皆出于一途也古之建國
  君民敎學為先葢亦謂王業肇建萬物權輿之日
  也三綱五常之道未嘗一日熄於天下仁義禮智
  信之徳未嘗一日不在於人而政敎廢弛禮樂崩
  壊則誠有不可以倉卒而成者戴邈之論知本哉
魏顯祖時初立郡學置博士助敎生員從中書令髙允
[056-14a]
相州刺史李訢之請也
  臣/按魏自世祖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奉孔子祠
  立太學置博士依漢世試五經課試之法矣至是
  從髙允李訢之請立郡學置博士助敎生員凡書
  初者美惡不嫌於同辭此則深嘉而亟予之者也
  李延夀曰江左草創日不暇給以迄宋齊國學時
  或開置而勸課未博建之不能十年葢取文具而
  已然則魏之為魏乃獨優乎大抵南北數姓之君
[056-14b]
  國祚既促於學校尤開置不恒又往往雜以老莊
  虚無文史浮靡之敝梁武天監四年有崇尚經術
  之詔於是置五經博士各主一館有數百生給其
  廩餼未嘗非盛舉也然以其篤於奉佛之心而乃
  飾此崇儒之事其于辭章之學且不能有以挽江
  湖日下之勢則所謂數百生一館者毋乃非先王
  之所取所養者乎
隋文帝仁夀元年詔以天下學校生徒多而不精唯簡
[056-15a]
畱國子學生七十人太學四門及州縣學並廢殿内將
軍河間劉炫上表切諫不聴
唐髙祖武徳元年置國子太學四門生合三百餘員郡
縣學亦各置生員
武徳七年上詣國子監釋奠詔諸王公子弟各就學
  臣/按隋文帝混一天下不思廣厲學宫而簡汰生
  徒毁壊學校與暴秦何異其不能延于再世審矣
  隋之所廢唐之所置雖欲勿興得乎
[056-15b]
太宗貞觀十四年二月上幸國子監觀釋奠命祭酒孔
穎達講孝經賜祭酒以下至諸生高第帛有差是時上
大徵天下名儒為學官數幸國子監使之講論學生能
明一經以上皆得補官增築學舍千二百間增學生滿
三千二百六十員自屯營飛騎亦給博士使授以經有
能通經者聴得貢舉於是四方學者雲集京師乃至髙
麗百濟新羅髙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升
講筵者至八千餘人上以師説多門章句繁雜命孔穎
[056-16a]
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疏謂之正義令學者習之
  臣/按唐太宗之崇學校如此所以成貞觀之政也
  穎達等所撰定五經正義於性命精微之理雖未
  有以深造而發明之然六代淫靡破析聖義則漢
  人訓詁之學亦幾於晦矣得穎達為之反覆推䆒
  援據精詳斯其有功於漢人之箋注始足以資有
  宋諸儒之討論也今文孝經分十八章者即石臺
  本太宗之所定也先儒雖有今文不若古文之論
[056-16b]
  然其尊聖法成孝治使學者的然信為孔曾授受
  之書無疑者以帝王之尊而親為講説比於漢世
  虎賁羽林之士皆得明習尤為躬親倡率使人知
  所信從也
周太祖如曲阜謁孔子廟既奠將拜左右曰孔子陪臣
也不當以天子拜之帝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師敢不敬
乎遂拜之又拜孔子墓命葺孔子祠禁孔林樵採訪孔
子顔淵之後以為曲阜令及主簿
[056-17a]
   臣/按以孔子之後為曲阜令主簿葢亦待以不臣
   之禮宋太祖亦以孔宜為曲阜簿奉孔子祠葢五
   季以來襲封廢絕斯為曠典今上公之封世守而
   曲阜之令即用其所推擇於尊事孔子之禮為有
   加矣
 
 
 
[056-17b]
 
 
 
 
 
 
 
御定孝經衍義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