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5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 (master)


[047-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衍義卷四十五
  天子之孝
   法祖宗
   臣/按一王之興必原本於祖功宗德如后稷公劉
   之遺訓豳風猶傳述者是也開基之始作則埀憲
   貽於後王如六官之典傳久雖小有更革而大故
   相沿不變者也蓋祖宗之于子孫君親臨之矣其
[047-1b]
   創物之智則又聖人之法君親聖皆孝子之所祇
   承也故廣敬之道在法祖宗
 書五子之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寧
 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
 見是圖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
 何不敬
  蔡沈曰五章非盡述皇祖之訓然其先後終始互相
[047-2a]
 發明
  臣/按五子作歌首述大禹之戒在於勤民蓋祖宗
  之仁心仁政未有不以民事為亟者也其下四篇
  丁寧反復而皆本諸此矣
太甲若虞虞/人弩/牙張往省括矢/括于度法/度則釋發/也欽厥止
率乃祖攸行
 孔安國傳曰止謂行所安止君止於仁子止於孝
 陳櫟曰罔不祇肅湯之敬也欽厥止率乃祖攸行勉
[047-2b]
 太甲盡敬以法先王也
  臣/按伊訓太甲咸有一德皆伊尹之所以訓嗣王
  者始終勉之盡敬以法祖而已伊訓作於太甲未
  有過之先也史臣序述其奉嗣王祗見厥祖乃明
  言烈祖之成德以訓於王而以三風十愆為戒篇
  之將終又稱嗣王而告之曰祇厥身念哉孔傳曰
  言當敬身念祖德也此時太甲之不德未著而篇
  末乃以墜失宗廟為戒其辭嚴矣大甲上篇作於
[047-3a]
  太甲有過之時既以祇爾厥辟辟不辟忝厥祖切
  責之矣復婉其辭而取喩於虞人之射既張其機
  必省括于度而後發以見天下之事亦莫不各有
  其度義理之所當止即其度也而烈祖之所行皆
  義理之所當止者也中篇作於悔過之初既喜幸
  其然而復曰王懋乃德視乃祖烈無時豫怠是始
  終欲其視烈祖為準的也而又明言曰奉先思孝
  蓋思孝則不敢違其祖矣下篇作於改過之後以
[047-3b]
  慎厥終為難而稱先王以臨之曰先王惟時懋敬
  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緒尚鑒兹哉亦欲其
  鑒視先王而懋敬厥德也咸有一德作於致仕告
  歸之日一篇之中反覆陳戒欲其德之精純誠一
  法先王以綏天祿總不出乎欽厥止率乃祖攸行
  二句之義而稱烈祖稱先王皆言其止之度言視
  言思言鑒皆所以為省先後數十百言省括于度
  之喻亦足以貫之矣
[047-4a]
説命鑒於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蔡沈傳曰言德雖造於罔覺而法必鑒于先王先王
 之成法者子孫之所當守者也孟子言遵先王之法
 而過者未之有也亦此意
  臣/按此傅説與高宗論學而亦以法祖宗為要歸
  也前言學古訓則云有獲此言鑒先王則云無愆
  蓋學古訓是明其理鑒先王是善其事理者古今
  之所同故二典三謨所載皆修身治天下之要學
[047-4b]
  之當必有獲然未可便謂之無愆者舉而措之天
  下推而行之以盡其利則有祖宗之典章法度在
  為子孫者所當世守必體䆒力行非但不得而廢
  墜與不得而紛更已也說之意蓋以為聖敬日躋
  事事如乃祖成湯而後所謂無愆者僅乃得之爾
洛誥篤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汝往敬哉
 孔頴達疏曰正父謂武王言其德故稱正父厚次序
 汝正父之道而行之令其為武王之政也
[047-5a]
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陳櫟曰作周恭先為周家恭敬之王之先以恭而率
 先後之為王者也
  臣/按正父猶易家人言嚴君大誥言厥考翼也篤
  叙所以致其敬也周公居攝篤厚次序武王之道
  天下皆奉而行之矣今成王往新邑亦能篤厚次
  序武王之道如公居攝之時則天下不敢廢棄王
  命常奉而行之也公因王之留已而又言王當治
[047-5b]
  理天下新其政化為四方之新君與後人為軌訓
  為周家恭敬之王後世所推先蓋戒成王使為善
  政而後王崇重之是正父之後復有正父猶詩人
  言君子既孝而嗣子又孝也
無逸周公曰嗚呼我聞古之人猶胥相/也訓告胥保惠順/也
胥教誨民無或胥譸誑/也誕/也為幻變名易實以/眩觀者曰幻此厥不
聴人乃訓之言於古人之事而/不聴信人乃法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正/法
也至於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
[047-6a]
 蔡沈𫝊曰先王之法甚便於民甚不便於侈縱之君
 如省刑罰以重民命民之所便也而君之殘酷者則
 必變亂之如薄賦歛以厚民生民之所便也而君之
 貪侈者則必變亂之厥心違怨者怨之蓄於中也厥
 口詛祝者怨之形於外也為人上而使民心口交怨
 其國不危者未之有也此盖治亂存亡之機故周公
 懇懇言之
  臣/按人主率由舊章用咸和萬民必中正之臣訓
[047-6b]
  告保惠教誨之也人主變亂舊章使民違怨詛祝
  邪人佞人訓之也中正之臣輔其主以嚴恭寅畏
  邪佞之臣導其主以逸豫耽樂其道相反也文武
  之政布在方策懷保小民惠鮮鰥寡省刑薄歛乃
  其大者埀之後世以為正法賢明之君聴用中正
  之臣而遵守之世之所以治且安也愚闇之君信
  任邪佞之人而變更之世之所以亂且危也無逸
  所以分别此二者之善惡以戒嗣王也
[047-7a]
詩豳風篇/名其一章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
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歳三之日于耜四之日
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詩序曰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
 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
  臣/按詩之變風以下泉終而即次之以豳風蓋變
  之終即治之始也故程頥于剝之上九碩果不食
  之象以為類下泉之詩蓋剝則必復七月所以次
[047-7b]
  第而及也創業埀統之君所以始基之者有似于
  一陽之復而其勤愛百姓習之艱難實足以為祈
  天永命之本後之子孫有天下而世守勿失斯即
  保泰之道也
大雅緜篇/名其一章曰緜緜不絶/貌𤓰瓞𤓰大瓞小/先小後大民之初
生自土沮漆二水/名古公號/也亶父名/也陶復重/窑陶穴土/室未有
家室
  臣/按緜之詩一章言在豳二章言至岐三章言定
[047-8a]
  宅四章言授田居民五章言作宗廟六章言治宫
  室七章言作門社八章九章乃言文王興之事首
  章言未有室家而周公作鴟鴞之詩亦曰予未有
  室家在緜則慶幸其有而云未有在鴟鴞則危失
  其有而云未有其為推本祖烈訓戒後人之心一
  也周原契龜固為興王之兆而其制度之善亦為
  後世所因如立臯門後遂為天子之郭門立應門
  後遂為天子之正門立冢土後遂為天子之大社
[047-8b]
  以此推之六官之典為大王之所肇基者必多也
下武篇/名小序曰武繼文也武王有聖徳復受天命能昭
先人之功焉
 孔穎達疏曰經六章皆言武王益有明知配先人之
 道成其孝思繼嗣祖考之迹
其五章曰昭兹來許繩其祖武
 鄭康成注曰來勤也武王能明此勤行進於善道戒
 慎其祖考所履踐之迹美其終成之
[047-9a]
  臣/按武為受命之王而詩人但美其配先人之道
  踐祖考之迹雖創制顯庸改玉更步不足為武王
  鋪張然則開創之初固無事不取法於祖宗也而
  況于繼體守文之主乎
文王有聲篇/名其八章曰豐水有芑草/也武王豈不仕事/也
厥孫去聲/順也謀以燕安/也敬/也成王/也武王烝哉
  臣/按詩人言豐水無情之物猶以潤澤而生芑菜
  為己事祖宗之恩澤及後人其情至無已也武王
[047-9b]
  豈不以遜順之謀傳之子孫為事乎聖人所謀之
  事行之則必順天下之心子孫敬事能遵用其道
  則得安也必言敬事者若子孫不敬則不能行之
  不能行則不得安故安敬並言之
嘉樂篇/名其二章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鄭康成注曰成王之令德不過誤不遺失循用舊典
 之文章謂周公之禮法
 謝枋得曰不愆則無聰明亂舊章之過不忘則常有
[047-10a]
 繼志述事之心
 彭執中曰率由舊章如春秋之時晉侯請隧㐮王以
 王章而不許魯災命藏象魏而季武子以為舊章不
 可忘蓋成王周公制禮作樂秩然成章傳之萬世可
 以遵守
  臣/按成王時之所謂舊章當謂顯承其祖考者是
  也文謨武烈子孫千億固宜勿替引之然文王大
  統未集武王君天下之日淺未遑制禮作樂之事
[047-10b]
  周公居攝作六典之職謂之周禮七年致政成王
  以此禮授之蓋周公本文王之意而為是六官之
  典在成王當日亦不過目前行事而詩人遂謂之
  舊章者其精心厚意萬世常新而譲徳于天譲善
  于親則以為此乃文武之大經古昔之典刑故謂
  之舊章也成王有嘉樂之令德而率循之以宜於
  人民豈其復有過誤遺失而詩人則以惟其如是
  僅乃得之蓋雖公尸所告亦無溢美之詞也觀彭
[047-11a]
   執中引証㐮王不許晉侯請隧及季武子藏象魏
   又可以知春秋之法即周官之典周官之典即文
   武之政當夫子未筆削之先而韓宣子見魯春秋
   以為周禮在是曰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
   王也況又經化工之筆乎然則春秋之所取皆法
   祖宗之事春秋所譏皆不法祖宗之事如左氏所
   斷禮也非禮也禮即周公之禮也夫
 
[047-11b]
 
 
 
 
 
 
 
御定孝經衍義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