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94 格物通-明-湛若水 (master)


[085-1a]
欽定四庫全書
 格物通卷八十五    明 湛若水 撰
   漕運
漢文帝時賈誼上疏曰天子都長安而以淮南東道為
奉地鏹道數千不輕致輸郡或乃越諸侯而遂調均發
徵至無狀也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輸將繇
使逺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為都輸
將繇使逺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輸者不苦其繇繇者不
[085-1b]
傷其費故逺人安及秦不能分人寸地欲自有之輸將
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賦數十錢之費不輕而致也上之
所得甚少人之所苦甚多也
 臣若水通曰此漢賈誼上文帝之疏也長安即闗中
 也夫闗中漢之所都也漢都闗中則固資淮南以為
 奉地矣然自淮至闗中數千里甚逺地之輸將類皆
 費數十錢始能致一錢之賦其間或有越諸侯之境
 而調均發徵者是以所費者多而所致者少至無謂
[085-2a]
 也夫古天子諸侯地不過千里百里都其中土四面
 輸將其道里天子止五百里諸侯止五十里爾至秦
 併天下都闗中去海有數千里之逺其輸將由邊海
 而至都又數十錢之費乃致一錢矣然則人君不可
 不以節財用為先務也臣故揭之以為後世規焉
漢武帝元光六年春大司農鄭當時言穿渭為渠下至
河漕闗東粟徑易又可以漑渠下民田萬餘頃春詔發
卒數萬人穿渠如當時䇿三嵗而通人以為便
[085-2b]
 臣若水通曰鄭當時穿渠之利有二焉一則可以通
 漕粟一則可以利漑田暫勞而永逸論者至今稱之
 蓋由當時講求水利毋邀近功無惜小費毅然任之
 而不疑然非武帝之明决未必不沮之於群議廢之
 於慮始也然則啓之者當時之功用之者武帝之明
 是宜並書之
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夏汴渠成河汴分流復其舊迹
 臣若水通曰軍國之儲屯種為上漕運次之飛輓為
[085-3a]
 下海運則不得已而用之也蓋費力漸多則漸為下
 䇿爾史稱明帝時河汴决壞久而不修至是遣王景
 發卒修汴渠隄十餘里隄旣成則河東北入海而汴
 東南入泗兖豫之民得以安居而運道通矣明帝之
 為國計也不亦善哉
漢後主建興十二年二月丞相諸葛亮勸農講武作木
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息兵休士三年而
後用之
[085-3b]
 臣若水通曰蜀地出褒斜不通舟楫轉運甚艱故亮
 為木牛流馬之法今其制不可考而蜀道﨑嶇飛輓
 咸集要非尋常智謀所可辦者非振古之竒才其孰
 能神其術如是哉
晉惠帝永寧元年四月成都王穎表稱大司馬前在陽
翟與賊相持旣久百姓困敝乞運河北邸閣米十五萬
斛以振陽翟饑民
 臣若水通曰國之儲積為軍國計也穎表運河北邸
[085-4a]
 閣之粟十五萬以振陽翟饑民者何哉蓋軍國之所
 以存亡勝敗以其有民也故曰民為重社稷次之君
 為輕而况軍國之需乎穎之計可謂有深長之慮矣
 後之人君為瓊林大盈之積或乃多聚内帑以為私
 財而不恤民饑者亦何心哉
晉惠帝永興元年正月羅尚遣别駕李興詣鎮南將軍
劉𢎞求糧𢎞綱紀以運道阻逺且荆州自空乏欲以零
陵米五千斛與尚𢎞曰天下一家彼此無異吾今給之
[085-4b]
則無西顧之憂矣遂以三萬斛給之又遣治中何松領
兵屯巴東為尚後繼時流民在荆州者十餘萬户羈旅
貧乏多為盜賊𢎞大給其田及種糧
 臣若水通曰綱紀𢎞之幕官也夫天下如人之一身
 四肢百骸氣相通貫則為康强否則病且死矣世之
 為人臣者多以分職自私不相應如痿痺之人血氣
 不貫其不悞人國家者鮮矣荆州巴涪相為唇齒巴
 涪軍乏固荆州之憂也劉𢎞不以分職自私慷慨許
[085-5a]
 尚以漕米三萬可謂公以存心忠於所事矣噫賢矣
 哉
唐都闗中嵗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時用物有節而
易贍水陸漕運不過二十萬石
 臣若水通曰李唐創業之初漕運不若繼世之多而
 主國計者未嘗以財屈告何也用之有節也是故天
 之生財有限人之運力有窮不可不節也使用之無
 節焉則雖罄民之貲竭民之膏而其用亦有所不足
[085-5b]
 矣故運事無善節用其善為人君者可不究心哉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上將征髙麗敕閻立德等詣洪饒
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載軍糧以韋挺為饋運使又命
蕭銳運河南諸州糧入海
 臣若水通曰太宗親征逺夷預為足食之計命官造
 船置使督運可謂輕民命而暴民財矣夫以中國之
 命之財而事帝王所不治之逺夷譬猶竭心腹氣血
 而以益於指爪皮毛不可得也其不亡亦幸矣臣特
[085-6a]
 書以為人君逺運虚内事外者之戒焉
唐𤣥宗開元二十一年闗中久雨穀貴上將幸東都裴
耀卿謀之曰臣聞貞觀永徽之際歳漕闗中一二十萬
石足以周贍今若使司農租米悉輸東都自東都轉漕
以實闗中則闗中有數年之儲而水旱無憂矣且吳人
不習河漕請於河口置倉使吳船輸米而去官自雇載
分入河洛或開山路車運而過則無留滯矣上深然其

[085-6b]
 臣若水通曰耀卿此謀節級轉運不滯於逺船不疲
 於逺輦雖用民力而民不知其勞誠為轉運之良法
 也開元之盛君子彚進雖轉運之司而其建明有如
 此者其可嘉也夫
開元二十二年裴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於河口置
輸場於輸場東置河隂倉西置栢崖倉三門東置集津
倉西置鹽倉又令江淮舟運悉輸河隂倉更用河舟運
至含嘉倉及太原倉自太原倉入渭輸闗中凡三嵗運
[085-7a]
米七百萬斛省僦車錢三十萬緡
 臣若水通曰耀卿轉運之計善矣省僦車錢三十萬
 而官不告乏凡三四遞運而民不告勞其獲效多而
 所費少自漢以來莫之過也開元天寶間海内富實
 而京師之府庫益充非斯人之功也哉
天寶元年正月陜州刺史季齊物穿三門運渠
 臣若水通曰齊物鑿砥柱為門以通漕開其山巔以
 為輓路自以為計得矣至於棄石激水舟不得入乃
[085-7b]
 候水漲而以人輓之曠日久而用力多非徒無益而
 又害之也卒之賂宦官以蔽主其人烏足齒哉臣故
 書之以為後戒
天寶二年江淮租庸等使韋堅引滻水抵苑東望春楼
下為潭以聚江淮運船役夫匠通漕渠發人丘壟自江
淮至京城民間蕭然愁怨
 臣若水通曰堅之計非欲便於國益於民將以飾觀
 視之美而逢君之欲也𤣥宗見其連檣數里珍貨滿
[085-8a]
 目則侈然自足矣而復恤其民怨而國危乎天寶去
 開元無幾而轉運之弊如此乗輿播遷豈徒歸諸天
 哉噫可以為世鑒矣
唐肅宗乾元二年諸軍屯戍日久財竭糧盡叚秀實獨
運芻粟以奉鎮西行營相繼於道
 臣若水通曰兵以食彊也食足則兵足而民信之斯
 無往不利矣食盡則兵憊士心必貳其果能信乎秀
 實獨運芻糧以給行營其知當務之急者歟
[085-8b]
唐代宗廣德二年三月劉晏為轉運使以江汴河渭水
力不同各隨便宜造運船教漕卒江船達揚州汴船達
河隂河船達渭口渭口達太倉其間縁水置倉轉相受
給自是每歳運穀或至百餘萬斛無升斗沉覆者
 臣若水通曰劉晏轉運之法世稱理財之善也蓋由
 躬執籌算自昕逮晦雖休澣不費務其專精於此也
 久矣而又取濟於鹽利宜其事之易辦而成其功也
 雖然大學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
[085-9a]
 義其事不終者也晏亦專利之臣爾未聞以仁義之
 利事其君者故曰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然則晏亦非國家之大利也
唐德宗貞元二年四月闗中倉廩竭禁軍或自脱巾呼
於道曰拘吾於軍而不給糧吾罪人也帝憂之甚㑹韓
滉運米三萬石至陜李泌即奏之帝喜遽謂左右曰米
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時禁中不釀命吳坊市取酒為
樂又遣中使諭神䇿六軍軍士皆呼萬歳時比歳饑饉
[085-9b]
兵民皆瘦黑至是麥始熟市有醉人當時以為嘉瑞人
作飽食死者復五之一數月人膚色乃如故矣
 臣若水通曰經曰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
 也德宗以聚斂為良臣以掊克為長䇿而不節無度
 旣已久失人心而肇禍亂矣播遷之餘乃至倉廩匱
 竭上下乏食是不守其富矣韓滉運米至陜而帝有
 得生之喜軍有萬歳之呼然則非良運則寃怨生變
 即有不得生之禍矣轉運之利於國家豈小也哉昔
[085-10a]
 者公劉好貨詩曰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槖于囊思
 戢用光帝之好與公劉同而其效相反者蓋天理人
 欲之不同情爾人君可不以德宗為戒而以公劉為
 法哉
陸贄奏議贄告德宗曰陛下誠能聽臣愚計不受沮傷
百日之間收貯緫畢轉運常行之務旣無失於舊規太
倉歳入之儲亦不闕其恒數圖慮至熟更無所妨謹具
楊𣙜上陳惟陛下留意省察舊制以闗中王者所都萬
[085-10b]
方輻輳人殷地狹不足相資加以六師糗糧百官禄廩
邦畿之税給用不充所以控引東方歳運租米冒淮湖
風浪之弊泝河渭湍險之艱所費至多所濟蓋寡習聞
見而不達時宜者則曰國之大事不計費損故承前有
用一斗錢運一斗米之言雖知勞煩不可廢也習近利
而不防逺患者則曰每至秋之時但令畿内和糴旣易
集事又足勸農何必轉輸徒耗財賦臣以兩家之論互
有短長各申偏執之懷俱昧變通之術其於事理可得
[085-11a]
粗言夫聚人以財而人命在食將制國用須權重輕食
不足而財有餘則弛於積財而務實倉廩食有餘而財
不足則緩於積食而嗇用貨泉若國家理安錢穀俱富
烝黎蕃息力役靡㢮然後可操羨財益廣漕運雖有厚
費適資貧人三者不失其時之所宜則輕重中權而國
用有制矣開元天寶之際承平日久財力阜殷禄食所
頒給用亦廣所以不計縻耗勵贍軍儲至使流俗過言
有用一斗錢運一斗米之説然且散有餘而備所乏雖
[085-11b]
費何害焉斯所謂操羨財以廣漕運者也貞元之始巨
盜初平太倉無兼月之儲闗輔遇連年之旱而有司奏
停水運務省脚錢至使郊畿之間煙火殆絶都市之内
餒殍相望斯所謂覩近利而不防逺患者也近歳闗輔
之地年穀屢登數减百姓税錢許其折納粟麥公儲委
積足給數年田農之家猶困穀賤今夏江淮水潦漂損
田苗比於常時米貴加倍甿庶匱乏流痡頗多闗輔以
穀賤傷農宜加價糴穀以勸稼穡江淮以穀貴民困宜
[085-12a]
减價糶米以救凶災今宜糴之處則無錢宜糶之處則
無米而又運彼所乏益此所餘斯所謂習見聞而不達
時宜者也今淮南諸州米每斗當錢一百五十文從淮
南轉運至東渭橋每斗船脚又約用錢二百文計運米一
斗緫當錢三百五十文其米旣糙且陳尤為京邑所賤今
據市司月估每斗只糶得錢三十七文而已耗其九而
存其一餒彼人而傷此農制事若斯可謂失矣頃者每
年從江西湖南浙東浙西淮南等道運米一百一十萬
[085-12b]
石送至河隂其中减四十萬石留貯河隂倉餘七十萬
石送至陜州又减三十萬石留貯太原倉唯餘四十萬
石送赴渭橋輸納臣詳問河隂太原等倉留貯之意蓋
因往年蟲旱闗輔荐饑當崔浩作相之初懲元琇罷運
之失遂請每年轉漕米一百萬石以贍京師比之中途
力殫歳盡所以節級停减分貯諸倉每至春水初通江
淮所般未到便取此米入運免其停滯舟船江淮新米
至倉還復留納填數輪環貯運頗亦恊宜不必每歳加
[085-13a]
般以増不給之費所司但遵舊例曽不詳究源由邇來
七年積數滋廣臣近勘河隂太原等倉見米猶有三百
二十餘萬石河隂一縣所貯尤多倉廩充盈隨便露積
舊者未盡新者轉加歳月漸深耗損増甚縱絶江淮轉
輸且運此米入闗七八年間計猶未盡况江淮轉輸船
次不停但恐過多不慮有闕今歳闗中之地百穀豐登
京尹及諸縣令頻以此事為言憂在京米粟大賤請廣
和糴以救農人臣今計料所糴多少皆云可至百餘萬
[085-13b]
石又令量定所糴估價通計諸縣貴賤并雇船車般至
太倉穀價約四十有餘米價七十以下則一年和糴之數
足當轉運二年一斗轉運之資足以和糴五斗比較即
時利害運務且合悉停臣竊慮運務若停則舟船無用
舟船無用則壞爛莫修儻遇災凶復須轉漕臨時鳩集
理必淹遲夫立法裁規久必生弊經畧之念始慮貴周
不以積習害機宜不以近利隳永制不貴功於當代不
流患於他時慮逺防微是其均濟臣今所獻庶近於斯
[085-14a]
减所運之數以實邊儲存轉運之務以備時要其於詳
審必免貽憂
 臣若水通曰陸贄論轉運一事變通盡利至為詳悉
 視此處歳穀之豐歉餘乏以為彼處轉運之盈縮多
 寡達時宜而不溺於見聞防逺患而不狃於近利贄
 可謂通達國體者矣後之人君講運事者宜采擇焉
宋定都於汴漕運之法分為四路江南淮南浙東西荆
湖南北六路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師陜西之粟自三門
[085-14b]
白波轉黃河入汴至京師陳蔡之粟自閔河蔡河入汴
至京師京東之粟歴曹濟及鄆入五大渠至京師四河
惟汴最重
 臣若水通曰汴梁四衝八達之地也宋建鼎於此故
 其運道所至凡四路蓋因其勢而為之也若漢漕仰
 於山東唐漕仰於江淮則異於是矣是故法無古今
 便民者為良法也
元史食貨志元都於燕去江南極逺而百司庶府之繁
[085-15a]
衞士編民之衆無不仰給於江南自伯顔獻海運之言
而江南之糧分為春夏二運蓋至於京師者歳多至三
百萬餘石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豈非一代良
法歟
 臣若水通曰虞集云至元十二年旣平宋始運江南
 糧以河運弗便至元二十九年用伯顔言初通海道
 漕運抵直沽以達京城立運糧萬户府三以南人朱
 清張瑄羅璧為之初歳運四萬餘石後累増及三百
[085-15b]
 餘萬石春夏分二運至舟行風迅有時自浙西不旬
 日而達於京師内外官府大小吏士至於細民無不
 仰給於此臣愚亦以為此一代之良法也夫所謂法
 之良者豈直以為足國之用而已乎蓋其法有三利
 焉夫漕河係於地者也舟輓係於人者也海運係於
 天者也係於地者地或得以阻之係於人者人亦得
 以玩之係於天者惟能順天之時地阻人力不得而
 與焉是故有順天之利一也無漕河之阻二也免輓
[085-16a]
 舟之勞三也此所以為良法也雖然今之漕河疏濬
 地利已非元之比矣督運嚴密人事已非元之比矣
 此其萬世之經也若夫海運之法費力甚少而致粟
 甚多其説亦不可廢必不得已而用之其亦權一時
 之變乎
程顥曰饋運之術雖自古亦無不煩民不動搖而足者
然於古則有兵車其中載糗糧百人破二十五人然古
者行兵在中國又不逺敵若是深入逺處則决無省力
[085-16b]
且如秦運海隅之粟以饋邊率三十鍾而致一石是二
百倍以來今日師行一兵行一夫饋只可供七日其餘
日必俱乏食也且計之須三夫而助一兵仍須十五日
便回一日不回則一日乏食以此較之無善術故兵也
者古人必不得已而用者知此爾
 臣若水通曰程顥謂一夫可饋一兵七日而計三夫
 助一兵蓋有見乎運餉之難至精密矣是故古者慎
 於用兵非獨不忍驅無罪之民而置之鋒鏑之下也
[085-17a]
 亦以饋運之難耳蓋用兵所以利民也至於疲其力
 傷其財則是以其所利之者反害之矣故古之用兵
 須精而少靜而制動蓋為省饋餉之費爾
張栻云北邊方用兵總財賦者議調西州民轉餉張棁
謂有三不可西州賦重於三路不待調夫民力已疲矣
自蜀至利役夫徒手走千里始得負糧而行又千里乃
至西和古人以為千里饋糧士有饑色今且倍矣獨奈
何且劒利調夫一人之費為錢八萬西州道逺費必倍
[085-17b]
以一夫十六萬錢計之直米五十石致六斗之粟利害
又相絶矣卒寢其議
 臣若水通曰轉餉之役病民以二千里之逺而轉餉
 又病民之至者也張棁三不可之説深見其病可謂
 能知時務者矣若以為不達時務而泥於守常者豈
 知棁者哉後之為國計者當如棁之深稽其弊然後
 可以謂之永圖也
列傳記楊時陳時政之弊有曰燕雲之師宜退守内地
[085-18a]
以省轉輸之勞募邊民為弓弩手以殺常勝軍之勢
 臣若水通曰轉輸之事用民力則病民者也地愈逺
 則為病愈甚宋運江淮以南之米去燕雲甚逺矣時
 言退守以省民勞募邊民以為弓弩手可謂知兵食
 之至計者矣
楊時上淵聖皇帝書其畧曰祖宗設制置發運司蓋得
劉晏之遺意朝廷捐數百萬緡與為糴本使總六路之
計通融移用以給中都之費六路豐凶更有不常一路
[085-18b]
豐稔則増糴以充漕計饑凶去處則罷糴使輸折斛錢
而已故上下俱寛而中都不乏最為良法自胡師文以
糴本為羨餘以獻而制置發運司拱手無可為者此直
達之議所從起也今復轉般而糴本乃取之諸路昔者
諸路每歳一路所得鹽課無慮數十萬緡自鈔法行鹽
課悉歸𣙜貨務諸路一無所得漕計日已不給今又斂
取之非出於漕臣之家亦取諸民而已
 臣若水通曰運餉之法莫善於轉般莫不善於直達
[085-19a]
 是時雖復轉般之名而直達之實猶在諸路漕米至
 真揚楚泗未嘗入厫徒為取支文具而已夫鹽法與
 轉般相因以為利也久矣自直達行而鹽法隨變所
 謂相因為利者咸失之矣今復轉般之名而無轉般
 之實豈非徒然哉此楊時之論所以有感於時弊而
 為後世變法者之戒矣
國朝洪武二十六年八月上命崇山侯李新往溧水縣督視
有司開臙脂河上諭之曰兩浙賦税漕運京師嵗實浩繁一
[085-19b]
自浙河至丹陽捨舟登陸轉輸甚勞一自大江泝流而上風
濤之險覆溺者多朕甚憫之今欲自畿甸疏鑿河流以通
於浙俾運輸者不勞商旅獲便故特命爾往督其事爾其
臨事雖勤役民勿暴新頓首受命而行曁河成人皆便之
 臣若水通曰食者軍民之大命而漕運又朝廷之大
 命也聖祖命李新往督開臙脂河且諭之以轉輸之
 浩繁與夫輸輓覆溺之勞苦遂欲河流大通往來獲
 便所以利國計而寛民力者至矣然是特運於南都
[085-20a]
 者爾今日都北自揚淮至於㑹通而達京師其道路
 之遙洪閘之險浩繁勞苦又不可勝言者矣聖明宜
 體皇祖之心以備國而恤民使其所養者皆有功於
 國有益於民之人不徒費可也不然何以苦我有用
 之民而養彼無用之人為彼無益之事哉誠使授一
 官興一役費一物必以此為念而痛為之撙節焉國
 用其有不給民生其有不安者乎伏惟聖明留意焉
洪武三十年海内運糧七十萬石給遼東軍餉永樂初
[085-20b]
海運七十萬石至北京至十三年㑹通河通利始罷海

 臣若水通曰此國朝罷海運之始也夫轉運糧米取
 以資京師而已今之漕運盡善而盡美也至於海運
 一切罷之臣竊以為非所以備意外之虞而示人以
 不可窮之計也故漕運以為萬世之經海運所以備
 一時之變二者並存斯得之矣然欲舉海運必屬之
 近海之藩司庶乎知海港之勢而為操舟趨避之方
[085-21a]
 則萬全無失可使一費而収百利矣
國朝諸司職掌凡有軍馬去處所需錢糧等項本部必
先查考某處蓄積有餘某處歳用不給量其水陸路程
地里逺近難易計其人夫多寡明白具奏差官於糧多
去處撥運缺糧衞分支用
 臣若水通曰轉運之法國家大計其在歴代行之其
 法不同然大要不過隨其地之豐歉量其里之逺近
 難易而權宜之而已矣此不易之法也我朝著為法
[085-21b]
 令提其大綱挈其要領可謂至約而愽矣
永樂四年六月廣東布政司奏每歳海外番夷入貢方
物水路以舟楫運載惟南雄至南安舟楫不通自今請
用民力接運太宗曰為君務養民今番貢無定期而農
少暇日假令自春至秋番夷入貢不絶皆役民接運豈
不妨其農事自今番夷入貢如值農務之時其方物並
於南雄收貯俟十一月農隙却令運赴南安著為令復
顧侍臣曰民不失其養雖勞之鮮怨民失所養雖休之
[085-22a]
不德
 臣若水通曰古之王者不以邊逺窮人之力故禹貢
 之制止於甸服千里之内猶曰百里賦納總二百里
 納銍三百里納秸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因其地之逺
 近為之輕重而於侯綏要荒之外則無賦也晁錯曰
 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蓋以為民也觀
 我太宗之言誠有以合古帝王之意繼世而有天下
 盍以太宗為法乎
[085-22b]
 
 
 
 
 
 
 
 格物通卷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