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94 格物通-明-湛若水 (master)


[027-1a]
欽定四庫全書
 格物通卷二十七    明 湛若水 撰
   進徳業二
詩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脩厥徳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䘮師克配上帝宜鑒於殷駿命不易
 臣若水通曰周公戒成王脩徳而曰永言配命者何
 盖人與天地萬物一體也命即天理也天理者即吾
 心本體之自然者也未發即性已發即情即道即事
[027-1b]
 之得其中正者也合而言之所謂徳也故脩其徳云
 者以脩乎此而已然脩徳不必求之髙逺索之茫昩
 惟顧諟天之明命察見此天理而誠敬以存養之戒
 慎恐懼勿忘勿助自一念之存存以至萬事之應酬
 無徃而非此天理之流行則吾心之本體以全而盛
 徳以成是謂脩徳之至矣嗚呼天理二字乃千聖傳
 心之要法脩身格物之大端周公發之於此真聖學
 大頭腦處也人主有志於聖學者其學諸此爾
[027-2a]
禮記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臣若水通曰敬者主一之謂乃禮之本也曲禮三千
 無一而非敬也茍一時不敬則皆為虚文故主一於
 心而無事無時不敬可也由心而形於身則容貌之
 端儼而若有所思則敬心存於容貌之禮矣由心而
 發於言則辭之安定而不躁妄則敬心存於言辭之
 禮矣由心而見於臨民之時脩己以安百姓則敬心
 存於莅民之禮矣是則毋不敬自容貌而言辭而臨
[027-2b]
 莅徳業交脩而敬以貫之脩身之要孰有加於此哉
 為人上者所宜法焉
曲禮博聞强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臣若水通曰博聞强識開發吾之聰明也而讓焉則心
 虚矣敦善行擴充吾之徳性也而不怠焉則行實矣
 心虚則受善也無窮行實則進善也不息知行並進
 則徳崇業廣此所以為君子也
禮運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脩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
[027-3a]
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臣若水通曰此言人情即指性之發孟子所謂乃若
 其情則可以為善矣而以為田即此可耕治者也故
 禮者理也禮以治心者也理以治之則人欲日消如
 田之耕破草萊開土脈而可種矣義者宜也以制事
 者也宜以處事則道生不息體立用行如田之布種
 而可耨矣講學則訂去其偏而養其中正如田之治
 去稗莠而可收聚矣仁者天理之純本仁則衆徳聚
[027-3b]
 於心如田之收成而可安矣樂者樂此者也學不至
 於樂則不安終非已有故作樂以安之如田之入為
 已有也此自得之學也自得之則居之安也於是乎
 治性情之功畢矣由是觀之聖賢之學不過性情焉
 而已爾性情者不過天理焉而已爾仁義禮樂學問
 之功豈外此而别有所致力哉
玉藻曰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徳焉
 臣若水通曰玉者和氣之所鍾也天下莫不貴之者
[027-4a]
 以其衆善之備也君子有䘮則廢去䘮則佩將以比
 其仁知禮樂忠信之徳也語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
 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先儒謂如良玉温潤而栗
 然惟隂陽合徳者可以比之矣盖有善比玉於君子
 者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所以貴純也曰有羙玉於
 斯韞匵而藏諸所以致用也曰瑾瑜匿瑕所以示廣
 也曰如玉如瑩爰變丹青所以敦素也自古以來比
 徳於玉者多矣非徳業純全者其孰能與於此
[027-4b]
學記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
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
 臣若水通曰學何以知不足也師於人然後知已所
 未至也教何以知困也無以應人人之求然後自知
 困辱也知不足則必反求矣知困則必强學矣書曰
 惟斆學半故教學相長然後徳業交脩焉
學記大徳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
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027-5a]
 臣若水通曰君子之學務本而已天下之本見大而
 已大者天理之全體也以其得於心而言則謂之徳
 以其由於事而言則謂之道以其實而言則謂之信
 以其發而當可而言則謂之時其實一大而已此大
 本也不官者非一職可盡也不器者非一材可拘也
 不約者信在言前也不齊者非可執一求也此大用
 也大本立而大用隨之矣志本者學之至也大學曰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故學以務本為貴
[027-5b]
樂記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
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
於身體使耳目口鼻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臣若水通曰君子之學脩身而已脩身之事徳業而
 已和志順正徳之進也比類行義業之脩也徳主乎
 心業見乎事體用合一之道也其於徳也志之不正
 其性鑿也情流之也故反其情使合乎中而不至於
 流則性定而心志和矣其於業也行之不當心忽之
[027-6a]
 也故擬議於心比心而擴充之觸類而長之則行可
 成矣進脩之具禮樂而已姦聲亂色惰慢邪辟淫樂
 慝禮不使亂吾之聰明身體心術之㣲順正立而徳
 可久業可大故義行而大用備矣
雜記君子有三患未聞之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
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臣若水通曰語云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言進脩知行
 貴及時也聞而學之識其所有也學而行之養其所
[027-6b]
 有也故知行並進則徳日崇而業日廣君子有弗患
 矣
經觧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徳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
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
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珮之聲升車則
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皆
其序
 臣若水通曰天地人物之理一而已矣故配天地兼
[027-7a]
 萬物照四海而無不感通者固其所同然也是故人
 君之徳業在所養而已矣故道仁義以養其心也聲
 音以養其耳也居處進退以養其身也閑邪存誠此
 徳業之所以盛也百官萬事莫敢不正徳業之至矣
哀公問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故仁人之事
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臣若水通曰仁人孝子之心盡分而已矣父母全而
 生之子全而歸之所謂不過物也事親事天其道一
[027-7b]
 也是故可以言成身矣成身者徳業之至也人君有
 事親事天之責者可不致力乎
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
足也俛焉日有孳孶斃而後已
 臣若水通曰道者天理而已學以見理為先則其趨
 不能已矣何者知之真也鄉道而行則亦中道而廢
 無真知者也日有孳孶斃而後已真知者也是故君
 子之學莫大乎體認天理是以進不能自已
[027-8a]
緇衣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之精知畧而
行之
 臣若水通曰質猶實也畧猶簡也天理至約行之則
 一故曰畧多聞多志所以開發聰明而覺吾心之天
 理知也守所以行之也行之力故日親切多聞多志
 即知之精也守而親之則行不支離則行之一也是
 故知行並進而徳業成矣
冠義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
[027-8b]
後可以治人也
 臣若水通曰孝弟忠順道也何以言為人也道者人
 之所以生也可為人何以可治人也成已者斯能成
 物也是故人己兩盡而徳業一矣
論語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
之本歟
 臣若水通曰所謂本者何也天理是也吾心之本體
 也所謂天下之大本也君子之學惟用力於此隨處
[027-9a]
 察識而培養之則大本以立而達道行矣故曰本立
 道生然所謂本者何也人之本心也故指孝弟以為
 仁之本者盖孝弟乃人之初心也乃人之真心也孟
 子所謂良知良能此天理之本體也朱熹曰良心之
 發最為切近而精實者即此體認其真心尤為易得
 故擴充之則親親仁民愛物無不由此本心流出隨
 處貫通浹洽而天下之達道在是全體大用無虧矣
 故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徳業之大原而
[027-9b]
 學問之至要人君脩身以盡齊治平之道者不可不
 深致力焉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髙鑚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
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己
 臣若水通曰此顔子之進脩所以造於聖人者也仰
 鑚瞻忽顔子初以心思想像聖道而無得者也博文
 約禮顔子得聖教而學之有得者也孔子曰吾嘗終
[027-10a]
 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在知行而
 已博文而曰博我者開發吾心之良知也知也約禮
 而曰約我者存養吾心之良知也行也皆謂天理也
 故自詩書六藝以至於凡理之顯設者皆文也自三
 千三百之致一以至天理之至要者皆約也亦豈必
 既博之而後約哉隨博隨約察見天理而即涵養於
 身心博約兼致知行並進而皆不離乎我我者本心
 也天理也用力之久則天理自然呈見如有所立卓
[027-10b]
 然於前矣欲從末由歎未能有之於已也此章聖人
 之學最為切至希聖希賢者茍能心顔子之心學顔
 子之學尚何卓爾之地有不可到哉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臣若水通曰仁者心之生理徳之全也徳之進學問
 思辨篤行而已故君子之於仁也學以覺之問以辨
 之思以通之篤志以存之則心存理得而仁在我矣
 此聖門之學知行並進之功也說者謂此未及乎力
[027-11a]
 行而為仁惑矣噫子夏以文學名而其言如此然則
 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後世徒區區於章句之末
 者烏足謂之文學乎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
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已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臣若水通曰易云君子以虚受人孔門之所從事者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虚聖賢之
 進徳脩業在虚而已故小賢則小虚大賢則大虚少
[027-11b]
 有未虚則子路之聞過未必喜大禹於昌言未必拜
 大舜之取善未必其能樂也喜拜而樂焉皆本於虚
 虚則能受益受益則能光大矣徳業有不崇乎是故
 君子之學固當虚其心以為進脩之地欲致其虚者
 非深見道體之無窮則亦不能强也
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027-12a]
 臣若水通曰廣居謂仁正位謂禮大道謂義皆天理
 也以其存於心謂之廣居以其履於身謂之正位以
 其行於事謂之大道其實一理也居之立之行之者
 皆體認於心身也得志與民由之同此理於人也不
 得志獨行其道藏此理於已也君子惟有此學故徳
 業之盛而心純天理之公富貴貧賤威武外物無與
 於性分何足以貳其心哉夫天理在於一心之㣲爾
 謂之廣居謂之正位謂之大道而皆謂之天下又謂
[027-12b]
 之大丈夫許大徳業皆本於一心道豈逺乎哉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
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臣若水通曰孟子此章之言明自得之學也深造謂
 造詣之深也道者進為之方如顔子之博文約禮孟
 子之勿忘勿助是也博約者知行並進之功勿忘助
 者中正自然之法也如是則人心本體之中正有不
[027-13a]
 假絲毫人力而自然優㳺厭飫而得之於心矣心與
 理一故居之安漙博淵泉故資之深體立用行故左
 右逢源深造以道者自得之功居安資深逢原者自
 得之效由是觀之古人之學惟在自得而已矣此心
 此理人所同得後之學者惟不得其道爾子貢曰得
 其門者或寡矣程頤曰學以至聖人之道也然則失
 其道不得其門雖竭終身之力不能至於自得矣可
 不講乎
[027-13b]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强恕而
行求仁莫近焉
 臣若水通曰人心與天地萬物同體故其理無不備
 於我也上智之資明得盡渣滓便渾化誠純乎天理
 人已兩忘天地同體故曰樂莫大焉此仁也其次則
 如其心一念善端之萌體認擴充以求復天理之全
 體故曰近仁此知之成功一也中庸曰誠者天之道
 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言其
[027-14a]
 理一也有志於徳業者尚其擇諸
中庸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
三者則知所以脩身
 臣若水通曰知仁勇達徳雖有三者之殊求之吾心
 惟此天理而已見之分明即為智存之純熟即為仁
 行之果確即為勇非有二也然此何以至之哉在好
 學力行知恥而已故困知學知者學問思辨求覺乎
 天理雖未及生知之大知然而去知不逺矣勉行利
[027-14b]
 行者加篤行之功存存勉勉而不間雖未及安行之
 至仁而去仁不逺矣不能不愧怍於天人而以不如
 仁知者為恥雖未及於聖人之大勇然而有奮發果
 敢之志而去勇不逺矣所謂近者何也以其理之一
 也由是而不已焉則知仁勇之域可至矣學者知此
 好學力行知恥為入徳之門則達徳立而達道行所
 謂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之要在是矣於脩身何有哉
 此進徳脩業之大端孔子為其君哀公告也然則為
[027-15a]
 人君者其可以不知乎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
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
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雖柔必强
 臣若水通曰此孔子告哀公以明善誠身之道也五
 之字皆有所指即天理是也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027-15b]
 者皆求察見乎此而已矣謂之篤行即時察見即時
 操存自念慮以達於事為皆是也豈學問思辨之外
 别有所謂行也哉故曰知行並進者如此或謂今日
 知明日行或謂讀盡天下之書窮盡天下之理然後
 行徒見其支離間脫窮年卒嵗無力行之日也弗學
 以下因上言其目而此言其下手處也學問思辨與
 行弗能弗知弗得弗明弗篤而不措至百倍其功者
 乃所謂學之博問之審思之慎辨之明行之篤也能
[027-16a]
 盡其功則雖困者且知勉强者且能而况學知利行
 者哉愚而明柔而强氣質之變化也故學在乎變化
 氣質而已變而化之則士可賢賢可聖聖可天矣魯
 之君臣能然則亦文武之君臣而文武之政可行也
 惜乎魯哀徒羙其言而不行遺千載之一歎耳
故君子尊徳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臣若水通曰此子思言脩徳以凝道之功也性即天
[027-16b]
 命之性此徳性至貴忘之則忽助之則䙝皆非尊也
 勿忘勿助尊之至也道由也由乎學問乃有以知其
 徳性之真也佛教亦言心性以不事學問故差也盖
 尊徳性行之也道問學精之以知也天下未有不精
 於知而能行之不差者也廣大髙明心之本體禮即
 理也皆謂徳性也致之極之敦厚以崇之皆以在心
 而言所以尊徳性也精㣲中庸舊聞皆心之應事者
 盡之道之温之而使日新所以問學也在心為性在
[027-17a]
 事為學尊徳性為行道問學為知知行並進心事合
 一而脩徳之功盡矣徳脩而道自凝矣此聖門合一
 之學後世支離之弊寖興朱熹與項平父書曰子静
 專尊徳性而熹平日道問學為多臣謂二者㑹其全
 無獨用之理也雖以朱陸大儒未免此說而况於他
 者乎有志於聖學者誠不可以不講焉
 
 
[027-17b]
 
 
 
 
 
 
 
 格物通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