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93 中庸衍義-明-夏良勝 (master)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中庸衍義卷十五    明 夏良勝 撰
  三重之義 命官之制/兵戎之制 審刑之制/崇勲之制 田賦之制/
舜典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工三載考
績三考黜陟幽明庻績咸熈分北三苖
 蔡沉曰二十二人四岳九官十二牧也周官言内有
 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盖百揆者所以統庶官而
 四岳者所以統十二牧也既分命之又總告之使之
[015-1b]
 各敬其職以相天事也考核實也三考九載也九載
 則人之賢否事之得失可見於是陟其明而黜其幽
 賞罰明信人人力於事功此所以庶績咸熈也北猶
 背也其善者留其不善者竄徙之使分背而去也命
 二十二人之後立此考績黜陟之法以時舉行而卒
 言其效如此也
王制曰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
 陳澔曰監者監臨而督察之也自王朝出權亦尊矣
[015-2a]
 一州三人則二十四人也
 臣良勝曰君人者如天運於上若無所為也然而代
 之以有為者若星垣日月度次分抄不能差忒而後
 運化行焉故内有公卿外有列侯州長可謂専矣而
 方伯領之方伯帥州可謂尊矣而三監制之職上於
 大夫所謂王人雖微列於諸侯上也天子命一大夫
 猶足以制方伯逆邪心窒亂源體統益嚴而天子之
 尊為何如哉漢制萬户以上令秩千石郡守二千石
[015-2b]
 刺史十三州行部才六百石而六條檢察一治强宗
 豪右其五皆治二千石不法秩卑以期於進權重以
 責其成此王制三監之遺也唐置觀察則尊官矣而
 養尊自愛卒與藩鎮比而為禍宋以前宰相典郡置
 帥而以清望為監司不過臺省寺監官藩臣一事不
 法即按劾以行猶漢制也聖朝守令統之於方伯周
 制也監司按察唐制也重臣撫治宋制也又以御史
 代巡守而監察之亦七品官爾則漢制之本於三監
[015-3a]
 者也是所謂斟酌歴代之善而取其尤者真萬世常
 行之法也
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嵗决獄幾何勃謝不
知又問一嵗錢榖出入幾何又謝不知汗出沾背上問
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陛下即問决獄責廷尉問錢糓
責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謝曰宰相上佐
天子理隂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
内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帝稱善於是勃
[015-3b]
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謝病請歸相印上許之平専為丞

 臣良勝曰自成湯之時伊尹仲虺為左右相至周則
 設三公如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無獨任也至是以勃
 之謝病止置一相權専位重其禍滋深至宋太祖始
 置參知政事以分其權而専决之政卒難改於其舊
 故有如檜如似道者卒以殃人禍國如是也大端宰
 相須用讀書人綘侯勃織畚人爾宜其出陳平下也
[015-4a]
 而貽之𨼆憂亦至於此其後董贒治哀帝喪一無所
 知太后乃召王莽謂明習故事遂信向之代漢之事
 成於賢矣人君置相亦慎之於始哉
漢宣帝詔曰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不能以化天
下今膠東相王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治有
異等之效其賜成爵闗内侯秩中二千石未及徴用會
病卒官後詔使丞相御史問郡國上計長史守丞以政
令得失或對言前膠東相成偽自増加以蒙顯賞其後
[015-4b]
俗吏多為虚名云
 胡寅曰甚哉事之難乎核實也史稱宣帝拜刺史守
 相考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者必知其所以
 然而王成以偽増流民占田之口遂蒙顯賞後帝因
 問上計長史既知其妄而不追改王成詔書自是俗
 吏多為虚名而棕核名實之政其疵多矣夫所謂虚
 名者乃人臣聾瞽君上之奸術也為君者深居九重
 堂下之事逺於千里而況四海九州之大乎故寄心
[015-5a]
 腹於一相而託耳目於臣隣欲其莫我欺也人君不
 好名而篤實則宰相務實而去華在下者皆盡忠赤
 莫敢誕謾朝廷内外歸於一實而天下之理得矣惟
 人君不篤實而好名也於是宰相尚華而廢實在下
 者靡然成風為欺為㒺如幻如戯朝廷内外歸於一
 虚而天下之理亂矣實則聚歛而名曰理財用實則
 掊尅而名曰抑兼并實則開邊而名曰討不庭實則
 尚同而名曰一衆志移囚於外舍而奏囹圄空水旱
[015-5b]
 不以聞而稱大有年諫諍路絶則曰無事可言賢才
 盡廢則曰小人退聽人君樂其名良是也使之誇頌
 太平玩心宴安而不知天變實章地變實著人心實
 離雖禍亂自此而起則雖家置一喙汗竹南山亦不
 足以掩蔽矣故為天下國家者貴實則益隆虚則損
 自古不易之道也
章帝詔曰夫俗吏矯餙外貌似是而非朕甚厭之甚苦
之安靜之吏悃愊無華日計不足月計有餘如襄城令
[015-6a]
劉芳吏民同聲謂之不煩雖未有他異斯亦殆近之矣
夫以苛為察以刻為明以輕為徳以重為威四者或興
則下有怨心吾詔書數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
失職其咎安在勉思舊令稱朕意焉
 戴溪曰甚矣俗吏之為民患也以辦事為功以稱職
 為能以刻為威以察為明以政化為髙論以風俗為
 迂濶當其初也百姓畏其威令行禁止所求者遂所
 欲者得有所任使不避劇易皆能成功故朝廷之上
[015-6b]
 翕然以為能以此馴致大位典領方面徃徃如是天
 下之士争慕效之翕然成風離散民心破壊國體斵
 喪元氣而風俗自此耗矣古之君子深嫉俗吏如仇
 者惡其為民患也夫天下善人君子安静不擾悃愊
 無華其政悶悶若不足以快人意而愷悌慈祥寛洪
 廣大將以感動民心扶持教化薫烝和氣與一世共
 躋於仁夀之域舍斯人其誰與共治哉
唐太宗謂魏徴曰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
[015-7a]
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對曰然天下未定則
専取其才不取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

 范祖禹曰太宗以治亂在庶官欲進君子退小人此
 王者之言也而魏徴之所為才行者不亦異乎夫才
 有君子之才有小人之才古之所謂才者君子之才
 也後世之所謂才者小人之才也髙陽氏有子八人
 天下以為才其所以為才者曰忠肅恭懿宣慈恵和
[015-7b]
 周公制禮作樂孔子以為才然則古之所謂才者兼
 徳行而言也後世之所謂才辯給以禦人詭詐以用
 兵邪僻險陂趨利就事是以天下多亂職斯人之用
 於世也在易師之上六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象曰
 小人勿用必亂邦也未濟曰髙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小人勿用王者創業垂統敷求哲人以遺後嗣故能
 長世也豈其以天下未定而専用小人之才乎夫有
 才無行之小人無時而可用退之猶懼其或進也豈
[015-8a]
 可先用而後廢乃取才行兼備之人乎徴之學駁而
 不純故所以輔導其君者卒不至於三代之治也
唐𤣥宗時姚元之嘗奏請序進郎吏上仰視殿屋元之
再三言之終不應元之懼趨出罷朝髙力士諫曰陛下
新總萬幾宰相奏事當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上曰
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當奏聞共議之郎吏卑秩乃一
一以煩朕耶會力士宣事至省中為元之道上語元之
乃喜聞者皆服上識人君之體
[015-8b]
 臣良勝曰𤣥宗以専任宰相不預除吏固為得體然
 不自言於宰相而與宦官言之為大失體矣使力士
 變換其言元之何所從質方懐疑震懼之際非去則
 死而已此奸臣欲固權寵必預結左右以刺人主意
 好惡喜怒無不知之而先意承迎如李林甫盧杞元
 載之儔皆𤣥宗有以啓之也
唐髙宗時少常伯裴行儉有知人之鑒與貟外張仁禕
設長名姓歴榜行銓注之法又定升降官資髙下其後
[015-9a]
遂為永制無能革之者大抵唐之選法取人以身言書
判計資量勞而擬官始集而試觀其書判已試而銓察
其身言己銓而注詢其便利已注而唱集衆告之各給
以符謂之告身
宋真宗時冦凖為相用人不以次同類頗不悦目吏持
例簿以進準曰宰相所以進賢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
職爾
 臣良勝曰冦凖之郤例簿真宰相事也而積日取貴
[015-9b]
 自漢以來便之以為茍禄聖書崔亮始立年格専以
 倚解日月為斷而薛琡上書曰選曹惟取年勞不簡
 賢否義均行雁次若貫魚執簿呼名一吏足矣同列
 欲進例簿者崔亮之格也凖之意薛琡之議也雖然
 惟凖行之則可以其無所私也是以上信之下服之
 也其後王安石變法吕恵卿軰以為不取衆不悦者
 驟用之無以震動人心一時少年新進倖門大張而
 作福作威之術隨地而布故有不須用人特㫖御前
[015-10a]
 處分金字牌指揮紛然並出而賞罰紀綱於是大壊
 是又不可不慮也故曰資格以畜常調聞望以待異
 才二者並行而不相悖此叙官之大要也
仁宗時范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
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况進退近臣凡超格者
不宜全委之宰相吕夷簡不悦
 臣良勝曰人主之職在論一相相擇十使十使擇其
 刺史縣令之賢此姚崇之論官人之最簡而易者也
[015-10b]
 以漢宣之核於名實未免王成之欺至章帝而厭苦
 之吏治之得人亦難矣哉必若唐太宗𤣥宗為命官
 之主裴行儉冦凖當審官之局又必有主張公議如
 仲淹者以正其後如是而有官不得人民受其弊未
 之有也
漢靈帝時開西邸賣官入錢各有差二千石二千萬四
百石四百萬其以徳次應選者半之或三分之一於西
園立庫以貯之或詣闕上書估令長郡縣好醜豐約有
[015-11a]
賈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然後倍輸又私令左右賣
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初帝為侯時常苦貧及即位每
嘆桓帝不能作家居曽無私錢故賣官聚錢以為私藏
武后時引見存撫使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髙者
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貟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
書郎試官自此始時人為之語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
斗量欋槌侍御史盌脱校書郎有舉人沈全交續之曰
&KR2914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
[015-11b]
 臣良勝曰先是官爵之濫故有曰爛羊頭闗内侯竈
 下飬中郎將又曰貂不足狗尾續然未有拾遺補闕
 御史校書清要之秩亦濫至此盖武曌以匪人竊位
 惟恐人不已附以兹清秩為餂人之具也
中宗時安樂長寜公主及皇后妹郕國夫人上官婕妤
等皆依勢用事請謁受賕雖屠沽臧獲用錢二十萬則
别降墨勅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肅宗時
府庫無畜積朝廷以官爵賞功諸將出征皆給空名告
[015-12a]
身自開府特進列卿大將軍下至中郎將聽臨事注名
其後又聽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異姓王者諸軍但以
職任相統攝不復計官爵髙下及清渠之敗復以官爵
收散卒由是官爵輕而貨重大將軍告身一通纔易一
醉凡應募入軍者一切衣金紫至於朝士衣金紫稱大
官而執賤役者名器之濫至是而極焉
 范祖禹曰官爵者人君所以馭天下不可以虚名而
 輕用也君以為貴而加於君子則人貴之矣君以為
[015-12b]
 賤而加於小人則人賤之矣肅宗欲以茍簡成功而
 濫假名器輕於糞土此亂政之極也
 臣良勝曰物之敝以漸而至也官制亦然始若漢靈
 君自壊之次而后壊之又次而近習壊之其初猶官
 貴而貨賤有一官而至千萬至肅宗大將軍告身才
 易一醉則官輕而貨重矣
皇明祖訓曰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曽設立丞
相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
[015-13a]
所用多有小人専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
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
相壓事皆朝廷處之所以稳當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
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劾奏將
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臣良勝曰聖祖此訓所謂洞視千古貽謀萬世者也
 但洪武六年命編修張淮等十人入文華堂肄業宋
 濂為之師聽政之暇輙幸堂中取其文親評優劣光
[015-13b]
 禄給酒饌皇太子親王迭為之主給冬夏衣時賜鞍
 馬盖有微意在也文皇縁此遂簡解縉等七人入内
 閣掌制誥備顧問參預機務秩上五品仁皇以後加
 師保殿閣隆名先臣丘濬謂不與以相之名而與以
 相之實也臣又嘗聞宋儒胡安國曰古者三公無其
 人則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師保之任禹自司空進
 宅百揆是也宰臣或闕亦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周
 公為師而位冢宰正百工是也然則聖制宏逺盖將
[015-14a]
 追復乎有虞成周之盛而秦漢以下不足法也
洪武四年以李守道詹同為吏部尚書聖祖諭之曰吏
部者衡鑑之司鑑明則物之妍媸無所遁衡平則物之
輕重得其當盖政事之得失在庶民任官之賢否由吏
部任得其人則政理民安任非其人則瘝官曠職卿等
居持衡秉鑑之任宜在公平以别賢否毋但庸庸碌碌
充位而已
永樂元年四月吏部尚書蹇義奏請明選官上諭之曰
[015-14b]
爾等職専銓部辨别邪正但當揆理不當任情揆理則
以是非為進退任情則以從違為取舍慎之慎之又曰
用人之道各隨所長才優者使治事徳厚者令牧民盖
有才者未必皆君子有徳者必不同小人
文皇又諭吏部尚書蹇義左都御史陳瑛等曰為國牧
民莫切於守令守令賢則一郡一邑之民有所恃而不
得其所者寡矣如其不賢當速去之盖吏部選授出一
時倉卒未能悉其才行必者察所行乃見賢否其令巡
[015-15a]
按監察御史及按察司凡府州縣官到任半嵗之上者
察其能否亷貪之實具奏
永樂二年九月上謂蹇義等曰徃者慮各處守令未必
皆得人故命御史分巡考察比聞御史至郡邑但坐公
館召諸生及庶人役於官者詢之輙以為信如此何由
得實如入其境田野闢人民安禮讓興風俗厚境無盜
賊吏無奸欺則守令賢能可知無是數者則守令無所
可取矣且詢言之弊非一端好惡不同則毁譽亦異若
[015-15b]
只憑在官數人之言以定賢否其君子中正自立小人
賂遺求譽而即墨與阿之毁譽出矣故孟子論取舍必
徴諸國人自今御史及按察司考察有司賢否皆令具
實以聞
永樂十三年正月遣御史吳文等分行天下陛辭上論
之曰百姓艱難有司蔽不以聞爾等受朕耳目之寄宜
悉咨訪凡朝廷所差人及郡縣有貪刻不律者執之闒
茸不職及老病者悉送京師惟布政司按察司堂上官
[015-16a]
以狀來聞毋枉毋縱必合公道軍民利病宜一一奏來
爾不恭命爾則有罪
 臣良勝曰守聖祖之諭則選舉之法無弗公明者也
 守文皇之諭則考課之法無弗精核者也上下各盡
 所長内外交修其職如此而吏有弗稱民有弗安太
 平之治弗能逺紹於唐虞三代之隆者皆臣下守法
 弗䖍之過也若我祖宗立法之意無以復加者從古
 人君諭下固亦多端惟我祖宗獨舉其要而唐太宗
[015-16b]
 克舉其詳然有互相發者臣敢附録之以備考焉其
 諭左僕射房𤣥齡曰卿為百司之首佐理隂陽朕有
 不逮宜矯其失吏部尚書侯君集曰職在選舉發言
 朕聽宜屛黜不肖進用賢才户部唐儉曰朕情存兆
 庶誠不懈怠宜知其疾苦體其虚實工部杜楚客曰
 人君欲竒服異器以散府藏當諫而勿為也鴻臚卿
 劉善固曰今逺方之人朝貢不絶來數則煩迎送拒
 之便絶通和宜處之以道令懐而不怨嗚呼由唐宗
[015-17a]
 之詳而執我祖宗之要審官之道幾於舜典周官矣
  右衍命官之制
舜典曰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
贖刑𤯝灾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蔡沉曰象如天之垂象以示人也典常也示人以常
 刑所謂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之正也所以待夫元惡
 大憝殺人傷人穿窬滛放凡罪之不可宥者也流宥
 五刑者流遣之使逺去如下文流放竄殛之類也宥
[015-17b]
 寛也所以待夫罪之稍輕雖入於五刑而情可矜法
 可疑與夫親貴勲勞而不可加以刑者則以此而寛
 之也鞭作官刑者木末垂革官府之刑也朴作教刑
 者夏楚二物學校之刑也皆以待夫罪之輕者金作
 贖刑者金黄金贖贖其罪也盖罪之極輕雖入於鞭
 朴之刑而情法猶有可議者也此五句者從重入輕
 各有條理法之正也肆縱也𤯝災肆赦者𤯝謂過誤
 灾謂不幸若人有如此而入於刑則又不待流宥金
[015-18a]
 贖而直赦之也賊殺也怙終賊刑者怙謂有恃終謂
 再犯若人有如此而入於刑則雖當宥當贖亦不許
 其宥不聽其贖而必刑之也此二句者或由重而即
 輕或由輕而即重盖用法之權衡所謂法外意也聖
 人立法制刑之本末此七言者大畧盡之矣雖其輕
 重取舍陽舒隂慘之不同然欽哉欽哉惟刑之恤之
 意則未始不行乎其間也盖其輕重毫釐之間各
 有攸當者乃天討不易之定理而欽恤之意行乎其間
[015-18b]
 則可以見聖人好生之本心也㨿此經文則五刑有
 流宥而無金贖周禮秋官亦無其文至吕刑乃有五
 等之罰疑穆王始制之非法之正也盖當刑而贖則
 失之輕宜赦而贖則失之重且使富者幸免貧者受
 刑又非所以為平也
噬嗑亨利用獄
 朱熹曰物有間者齧而合之也為卦上下兩陽而中
 虚頥口之象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齧之而後合故
[015-19a]
 為噬嗑其占當得亨通者有間故不通齧之而合則
 亨通矣又三隂三陽剛柔中半下動上明下雷上電
 本自益卦六四之柔上行以至於五而得其中是知
 以隂居陽雖不當位而利用獄盖治獄之道惟威與
 明而得其中之為貴故筮得之者有其徳則應其占
 也
 臣良勝曰天下之患皆自間而生之也近莫若夫婦
 以妾媵間之而失其夫婦者多矣親莫若父子以嬖
[015-19b]
 倖間之而失其父子者多矣至於君臣其勢既逺而所
 以間之者日有至也則君臣之保全能幾何哉故噬
 嗑之象取於治間治間用獄之大者也若幽王之褒
 姒晉獻之驪姬不特附喉之癭其何能治平勃之於
 産禄五王之於諸張太子重俊之於三思其成也亦
 大幸矣必如是而後明威之用為廣豈但勅罰議獄
 之足云哉
漢文帝除肉刑詔曰盖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
[015-20a]
以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
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徳之薄而教不明與吾甚自愧故
夫訓導不純而愚民䧟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
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
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
之痛而不徳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
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為令
 陳季雅曰古人肉刑之法所以使民易避而難犯也
[015-20b]
 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夫以古人用法之意若此而
 文帝乃以為可畏易之以笞法殊不知此法一立上
 之人輕用之下之人輕犯之按刑法志文帝肉刑之
 除乃在於刑措之後自是而下以至人輕冒法而文
 書盈於几閣不足以勝奸矣
 臣丘濬曰三代以前所謂肉刑者墨劓剕宫大辟五
 者是也至漢時僅有三焉黥劓斬趾而已文帝感淳
 于少女緹縈之言始下詔除之遂以髠鉗代黥笞三
[015-21a]
 百代劓笞五百代斬趾自是以來天下之人犯法者
 始免斷肢體刻膚肌萬世之下人得以全其身文帝
 之徳大矣
景帝减笞法詔曰加笞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
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既减笞法笞者
猶不全乃更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定箠
令自是笞者得全然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輕民易犯之
讞獄詔曰獄重事也人有知愚官有上下獄疑者讞有
[015-21b]
司有司所不能決移廷尉有令讞而後不當讞者不為
失欲令治獄者務先寛
 臣良勝曰史稱景帝刻薄任數得於晁錯為多今觀
 其減笞法定箠令下讞獄詔務先從寛其本心之仁
 者文帝之遺也其用刑之刻者晁錯之過也君子謂
 秦用商鞅法以毒天下而子孫自受其斃則朝服東
 市之誅亦錯自服其辜也與
宣帝時廷尉史路温舒上書曰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
[015-22a]
獄之吏是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絶
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
不然上下相敺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
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太
平之未致凡以此也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
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詞也惟陛下省法制
寛刑罰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上善其言
 臣良勝曰獄吏之苛固然也所以使之至是者宣帝
[015-22b]
 明察之過也不然趙盖韓楊之獄亦吏之為哉善乎
 劉徳威告唐太宗曰人主好寛則寛好急則急吏各
 自愛競執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爾噫吏
 之弊也久矣獨漢唐為然乎
唐髙祖入京師約法十二條及受禪命劉文靜等損益
律令武徳三年頒新格伍十三條太宗詔房𤣥齡復定
舊令𤣥齡以為肉刑既廢今以笞杖徒流死為五刑而
又刖足是六刑也於是除斷趾法
[015-23a]
唐太宗謂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必從寛恕有司
覆一獄必求深刻作何道理今得平允侍中王珪曰但
用公正善人為法官則奸偽自息帝曰古者斷獄必訊
於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是也今後大辟罪結正
更取公卿議之
帝嘗覽明堂鍼炙圖見人五臟皆近背針炙失所其害
致死嘆曰箠者五刑之輕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輕
之刑而或致死詔曰罪人無得鞭背
[015-23b]
 胡氏曰太宗誠有意於養民者也故耳目所接其心
 必在於民禁笞囚背亦可謂善推其所為矣
宋太祖嘗讀二典嘆曰堯舜之罪四㓙止投竄何近代
法網之宻乎謂宰相曰五代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者
朝廷置而不問人命至重姑息藩鎮當如是耶自今諸
州決大辟録狀聞奏付刑部覆視之著為令
仁宗詔曰獄者人命之至重也故刑罰不中則民無所
措手足方盛夏長養之時有司其蠲煩獄出輕繫以奉
[015-24a]
天時夫以苛為察以刻為明豈所以稱哀矜之意
孝宗詔曰比年以來治獄之吏大率巧持多端隨意援
引而重輕之卿等其革巧習之弊明審克之公使奸不
隱情罰必當罪
聖祖吳元年命中書省定律令初以唐宋皆有成律惟
元不訪古制取一時所行之事為條格胥吏易為奸弊
自平武昌以來即議定律至是臺諫已立各道按察司
將巡歴郡縣欲頒成法俾内外遵守乃命丞相李善長
[015-24b]
詳定諭之曰立法貴在簡當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曉若
條緒繁多或一事而兩端可輕可重使奸貪之吏得以
夤縁為奸則所以禁殘暴者反以賊良善非良法也務
求適中以去煩弊卿等宜盡心叅究凡刑名條目逐日
來上吾與卿等面議斟酌之庶可以為久逺之法
聖祖諭臺官劉基章溢周禎等曰紀綱法度為治之本
所以振紀綱法度則在臺憲爾等執法上應天象少有
偏曲則紀綱廢弛而民不得其安況或深文以為能苛
[015-25a]
察以為知若寗成郅都周興來俊臣之徒巧詆深文恣
為酷虐終亦不免若于公隂徳子孫乃至貴顯天道昭
然深可畏也
 臣良勝曰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三代之政因時損益
 有不可泥焉者也昔鄭鑄刑書而叔向貽書子産曰
 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夏有亂
 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
 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臣竊謂叔向子産皆春秋之
[015-25b]
 季人也議或如是若盛王之世創制立法以酌乎前
 而垂於後刑典有可廢乎虞舜之時象以典刑固亦
 明示之也周禮懸法象魏安得謂獨無刑章也況世
 衰道微吏守於令民徴於法而髙下其手其害滋深
 自漢髙入闗蕭何定律令張蒼定章程歴代因之但
 通變宜人固有隨世而更者聖祖受命之初首事乎
 此頻經更定一恊于中又以繼元紊法之後不能一
 日安于煩苛之政故也是謂法天立道孰大於此者
[015-26a]
 至於諭臺臣者明舉善惡之應以為勸戒嗚呼好生
 之徳洽于民心其在斯乎
刑部奏決重刑聖祖諭之曰朕嘗命爾等凡有重獄必
三覆奏以人命至重恐不得其情則刑法濫及而死者
不可復生也故必欲詳審今爾等槩以重刑來奏其間
固有瀆倫亂法罪不可原者亦有一時過悮情可矜者
必當分别若一槩言之則輕重不分矣自今凡十惡非
常赦所原者則云重刑其餘雜犯死罪許聽收贖毋槩
[015-26b]
言也
淮安府山陽縣民有父得罪當杖請以身代聖祖謂刑
部曰父子之親天性也然不親不遜之徒親遭患難有
坐視而不顧者今此人以身代父出於至情朕為孝子
屈法以勸厲天下其釋之
永樂六年三法司言大辟囚三百餘人已覆訊皆實請
決文皇令行人持節諭之有寃抑者許自陳又召五府
六部六科官諭之曰三百餘人未必人人皆得其情實
[015-27a]
有一不實則死啣寃爾等更從容審之一日不盡則二
日三日十日亦何害必使其無寃大抵人之實情難得
有言語便捷輙駕虚辭掩實者有訥於言語懐實情而
口不能發者須詳悉以聽亦不可以刑迫之
都督程逹有罪文皇特宥之命隨西平侯沐晟立功自
贖遂勅晟曰都督程逹犯死罪今惜其才特宥之使從
爾立功盖其才足當一面其餘文武官有罪發立功者
各量罪之輕重察才之髙下而用之用當其才成功可
[015-27b]
必既而顧侍臣曰君人之道犯極惡則不宥有小善亦
不棄人孰無過論小過而棄大善則為善者怠亦孰無
才若録小才而免大惡則為惡者肆故惡之難容者乃
不論其才才有可用者乃畧其小過如此則善善惡惡
皆不失矣
 臣良勝曰繄我祖宗之祥刑也其立法也明慎若此
 其用法也平恕若此而矜疑弼教審訊惜才徃徃行
 乎其間無俾大舜専美有虞為法吏者能守立法之
[015-28a]
 常而推廣用法之意信乎天下無寃民矣
皇明祖訓曰朕自起兵至今日十餘年人情善惡真偽
無不歴涉其中奸頑刁詐之徒情犯深重灼然無疑特
令法外加刑使人知所警懼不敢輕易犯法然此等權
時處置頓挫奸頑非守成之君所當用以後子孫做皇
帝時並不許用黥刺剕劓閹割之刑敢有請用此刑者
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臣良勝曰制法有經用法有權故虞書象以典刑經
[015-28b]
 之謂也周官治亂國用重典權之謂也聖祖承前元
 之亂權以用法撥亂反正之義也而經常示後有如
 此訓創業垂統之仁也是以聖子神孫休平翔洽至
 我孝皇又刪定明例以輔律令率用平國中典之意
 所以衍宗社靈長之慶者端在於此臣故結言之以
 申重祖宗好生之徳因以警夫興事之臣輙請嚴刑
 以濟督責之術者
  右衍審刑之制
[015-29a]
繫辭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耜
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諸益
 朱熹曰天下之益莫大於此
 臣良勝曰耕穫之益益在下也貢賦之益益在上也
 惟下之益上乃益矣
禹貢曰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
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蔡沉曰甸服畿内之地也甸田服事也以皆田賦之
[015-29b]
 事故謂之甸服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
 也禾本全曰總刈禾曰銍半藁也半藁去皮曰秸謂
 之服者三百里内去王城為近非惟納總銍秸而又
 使之服輸將之事也獨於秸言之者總前二者而言
 也粟榖也内百里為最近故并禾本總賦之外百里
 次之只刈禾半藁納也外百里又次之去藁粗皮納
 也外百里為逺去其種而納糓外百里為尤逺去其
 榖而納米盖量其地之逺近而為納賦之輕重精粗
[015-30a]
 也此分甸服五百里而為五等者也
 臣良勝曰此貢法田賦之制止於王畿五百里則逺
 於五百里有土貢無田賦矣至後秦漢漕粟闗中率
 二十鍾而致一鍾盖有賦之於千萬里之逺者無復
 以五百里為限矣
公劉詩曰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迺岡相其隂陽觀其
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

[015-30b]
 臣良勝曰周之興也自豳始也易於剥象曰君子以
 厚下安宅於益爻曰利用為依遷國然則非剥不遷
 也非益不遷也公劉居邠迫西狄之禍匪居匪康其
 剥甚矣今而遷豳相土地之宜為田宅之利為益大
 矣若其測景以正位相岡以候氣就灌溉之源立井
 田之法三軍之賦於是焉定百畆之徹於是焉立雖
 遷國邑而居然經制有天下之畧有萬世之規在故
 後文王作豐曰豐水東注四方攸同武王遷鎬曰自
[015-31a]
 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周公體國經野田以是
 食賦以是兵徹法之行率循公劉之舊至於相度之
 宜亦遵用而不能廢其卜洛則曰澗水東瀍水西惟
 洛食大司空土圭測騐則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
 交也風雨之所㑹也隂陽之所和也是故相其隂陽
 觀其流泉之遺也若衛文望楚與堂降觀于桑韓獻
 子謂郇瑕土薄水淺有沉溺重膇之疾新田土厚水
 深居之不疾又周公卜洛之遺也惟我聖祖龍飛淮
[015-31b]
 甸而劉基曰鳳陽雖帝鄉然非置都之地乃卜金陵
 則郭璞所云江東分王三百年之應也文皇遷于北
 都雖因潛邸適當朱熹所謂冀州風水之域盖山脉
 自雲中發脊為祖脊以西水西流入于河脊以東水
 東流入于海華山聳右泰山聳左嵩山居中而前又
 前列淮南諸山又前列江南諸山又前列五嶺按圖
 審勢今所都為最協或曰熹所云盖古冀州則又曰
 河東地形極好乃堯舜禹之故都今河中府是也嗚
[015-32a]
 呼聖王繼統立極固有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
 時者南都之建先天者也北都之遷後天者也相度
 之宜亦公劉周公之遺法也臣叙田賦而牽比及於
 遷都者貢法甸服皆以王畿為中而禹都朔南暨聲
 教訖則五百里亦存其法制之常非必四方均正如
 是今所都猶禹制也商制無所考見而公劉度田本
 乎商助又為周制徹法之始故牽連書之以存其故
 焉爾
[015-32b]
初税畆
 公羊氏曰初者何始也税畆者何履畆而税也初税
 畆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履畆而税也何譏乎履畆
 而税古者十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十
 一大桀小桀寡乎十一大貊小貊十一者天下之中
 正也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用田賦
 左氏曰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曰丘
[015-33a]
 不識也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
 不言也仲尼不對而私於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於
 禮施取於厚事舉其中歛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
 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
 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
 又何訪焉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
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
[015-33b]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朱熹曰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有
 若深言君民一體以止公之厚歛為人上者所宜深
 念也
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畆而
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
 朱熹曰夏時一夫受田五十畆而每夫計其五畆之
 入以為貢商人始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畆之地
[015-34a]
 畫為九區區七十畆中為公田其外八家各受一區
 但藉其力助耕公田而不復税其私田周時一夫受
 田百畆鄉遂用貢法十夫有溝都鄙用助法八家同
 井耕則通力合作收則計畆均分故謂之徹其實皆
 什一者貢法固以十分之一為常數助法乃是九一
 而商制不可考周制則公田百畆中以二十畆為廬
 舍一夫所耕公田實計十畆通私田百畆為十一分
 而取其一則又輕於十一矣竊料商制亦當類此而
[015-34b]
 以十四畆為廬舍一夫實耕公田七畆是亦不過十
 一也
 臣良勝曰三代之制足民以田足國以賦中正之道
 此其大較也然自宣公税畆而十取其二哀公用賦
 而軍足於農賦民之政壊矣至戰國時諸侯兼并惡
 經界之病已有去其籍則受田之制壊矣由賦政之
 壊而有鄭子産之丘賦魏文侯之増租田制之壊而
 有李悝之盡地力商鞅之開阡陌天下後世無復先
[015-35a]
 王之舊矣臣於冉求有追責焉魯國之政惟在季氏
 桓子之卒遺言必召仲尼康子乃召冉求今而加賦
 必命以訪仲尼則其心有慕而不安於所為也哀公
 又問於若亦心有所疑而不安於所為也使求於季
 氏能申仲尼之意而善道之則田賦之用已矣且哀
 公之謂用不足者非直以年飢也以是為名爾魯國
 分於三家季氏盡征其二叔孫臣其子孟氏臣其子
 弟之半而貢於公固宜公之有不足也有若對以盍
[015-35b]
 徹則正賦治徹於是焉一舉而正私家張公室乃仲
 尼所謂周公之典在則宣公之失可救而後之效尤
 者亦或省矣知不及此而徒以加賦附益為能此仲
 尼所以曰非吾徒也臣故曰於求有追責焉
漢光武詔曰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十一之税
今軍士屯田粮儲稍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税一
如舊制
 臣良勝曰賦民之薄未有甚於漢制者也然自漢文
[015-36a]
 恭儉國用以饒故或賜民田租之半或通賜焉而當
 時家給人足都鄙京師粟陳貫朽塞下積貯人行晁
 錯之策而邊食足支五嵗率以受爵免罪取充於田
 賦無與至景帝而三十税一以為常議者或謂非中
 正之道不可以常然而君子之取民也與其失之厚
 也寧薄
光武時以天下墾田多不以實自占又戶口年紀互有
増减乃詔下州郡檢覈於是刺史太守多為詐巧茍以
[015-36b]
度田為名聚民田中并度廬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優
饒豪右侵刻羸弱時諸郡各遣使奏事見陳留吏牘上
有書視之云頴川𢎞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帝詰吏
由吏不肯服祇言於長夀街上得之帝怒時皇子東海
公陽年十二在幄後言曰吏受郡敕當欲以墾田相方
爾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陽不可問對曰河南帝
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凖帝令
虎賁將詰問吏吏乃首服如東海公對
[015-37a]
 臣良勝曰以光武起自民間周知物情而覈田之令
 吏恣欺㒺有如此者則在其極闇弱聽人所為如方
 田保甲之令祇擾民爾但當時究心民隱故王成偽
 増户口興此弊端皆於奏使得之庶幾幽隱必逹後
 世髙拱穆清而曰所貴乎人主者人不識其面乂當
 何如
董仲舒䟽曰古者税民不過十一其求易供使民不過
三日其力易足民財内足以養老盡孝外足以事上供
[015-37b]
税下足以畜妻子極愛故民説從上至秦則不然用商
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
貧者無立錐之地又専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滛越
制踰侈以相髙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
得不困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嵗屯戍一嵗力役
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或耕豪
民之田見税十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
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無聊亡逃山林轉為
[015-38a]
盜賊赭衣半道斷獄嵗以千萬數漢興循而未改古井
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塞兼并
之路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除専殺之威薄賦歛省徭
役以寛民力然後可善治也
師丹䟽曰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孝文
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後天下空虚故務勸農桑帥以
節儉民始充實未有并兼之害故不為民田及奴婢之
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貲類鉅萬而貧弱愈困盖君
[015-38b]
子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
亦未可詳宜畧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孔光大司空何
武奏請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闗内侯吏民名
田皆無過三十頃奴婢無過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
入官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貴戚近習不便也
 臣良勝曰觀二䟽則漢之民田無幾而民之困賦亦
 甚文景寛征之後厄於武帝之虚耗賊莽紛更之後
 宜有光武之復初也嗟夫一治一亂理數之常然必
[015-39a]
 極而後變變而通之存乎其人以莽奸雄竊㨿狹小
 漢制更為踈濶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不
 得買賣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隣族
 君子謂不可以莽所嘗為而指以為非固也然臣以
 為莽實未嘗為假虚器以飾名爾其號阿衡啓金縢
 作大誥更王田無非託周公故迹以文奸豈其實有
 是政而可非哉信有之必無光武復漢制之詔也
唐髙祖初定均田租庸調云丁中之民給田一頃篤疾
[015-39b]
減十之六寡妻妾減七皆以十之三為世業八為口分
每丁嵗入租粟二石調隨土地所宜綾絹絁布嵗役二
旬不役則收其傭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
其調三旬租傭俱免水旱蟲霜為灾十損四以上免租
損六以上免調損七以上課役俱免
唐太宗嘗讀周官書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
為民極之言慨然嘆曰不井田不封建不足以法三代
之治
[015-40a]
 臣良勝曰太宗亦有志於井田封建之治者封建沮
 於羣臣之議而井田遂不復有所施張惜也但其言
 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
 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矣故其致治斗米三四錢行
 旅無賫粮外户不閉裕民之政固亦效矣
李翺平賦書曰人皆知重歛之為可以得財而不知輕
歛之得財愈多也何也重歛則人貧人貧則流者不歸
而天下之人不來由是土地雖大有荒而不耕者雖耕
[015-40b]
之而地力有所遺人日益困則日益匱是謂棄天之時
遺地之利竭人之財如此者雖欲為社稷之事建不朽
之功誅暴逆而威敵國徒有其心豈可得耶故輕歛則
人樂其生人樂其生則居者不流而流者日來居者不
流而流者日來則土地無荒桑柘日繁盡力耕之地有
餘利人日益富兵日益强四鄰之人歸之如父母雖欲
驅而去之豈可得耶是以與之安而居則富而可教危
而守則人皆自固孟軻所謂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
[015-41a]
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秦滅古法隳井田而夏殷周
之道廢相承滋久不可卒復翺是以取可行於當時者
為平賦書而什一之法存焉凡為天下者視千里之都
為千里之都者視百里之州為百里之州者起於一畆
之田六尺謂之步二百有四十步謂之畆三百有六十
步謂之里方里之田五百有四十畆十里之田百萬四
千畆百里之州五十有四億畆千里之都五十有四百
億畆方里之内以十畆為之屋室徑路牛豚之所息葱
[015-41b]
韮蔬菜之所生植里之家給焉一畆之田以彊并弱水
旱之不時雖不能盡地力者嵗不下粟一石公索其十
之一凡百里之州有田五十有四億畆以一十九億四
萬有四千畆為之州縣城郭通川大塗畎遂溝澮丘莽
郷井屋室徑路牛豚之所息䓤韮蔬菜之所生植餘田
三十四億五萬有六千畆畆率十取粟一石三十四萬
六千有六石以貢于天子以給州縣凡執事之禄以供
賔客以輸四方以禦水旱之灾皆足于是矣
[015-42a]
劉晏以户口滋多則税賦日廣其理財常以養民為本
先是運闗東糓入長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
至者則為成勞受優賞晏以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
隨便宜造運船教漕卒江船逹揚州汴船達河隂河船
逹渭口渭船逹太倉其間縁水置倉轉相受給自是每
嵗運糓或至百餘萬斛無斗升沉覆者船十艘為一綱
使軍將領之十運無失授優勞官
 歐陽修賛曰人生之本食與貨而已知所以取人不
[015-42b]
 怨知所以予人不乏道御之而王權用之而霸古今
 一也劉晏因平準法幹山海排商賈制萬物低昻操
 天下贏貲以佐軍興雖治兵數十年歛不及民而用
 足唐中僨而復振晏有勞焉可謂知取與矣
 胡寅曰劉晏言利之臣君子所不道也而其言有不
 可廢者一曰集衆務在得人勾檢簿書出納錢糓必
 委之士類吏惟書符牒而已此不可獨施之轉運事
 也二曰户口多則貢賦廣故其理財以養民為先此
[015-43a]
 雖為守為令皆當力行者也三曰官多則民擾但於
 出鹽之郷置監官自餘州縣不復置故雖天下吏員
 皆當減省不貴多也四曰論大事不計小費凡事必
 為永久之慮此又合孔子所謂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無逺慮則必有近憂也五曰事無閑劇必于一日中
 決之凡獄訟文移自上行下未有不以決遣為利滯
 淹為害者也此晏可法之五事也
後周世宗嘗夜讀書見唐元禎均田圖慨然嘆曰此致
[015-43b]
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
習知之期以一嵗大均天下之田
 臣良勝曰世宗有志於復均田之制似非五代主也
 且其延儒學考制度修禮樂正刑統皆存逺畧毁佛
 寺三千三百三十陸所即儀鑄錢斷識不疑王環以
 不降賞劉仁瞻以堅守録棄馮道疎張美好惡予奪
 皆非衰世之所宜有司馬光以為近於王道之無偏
 無黨則似過矣世宗以明察威世用法過嚴羣臣職
[015-44a]
 事小有不舉必寘之刑是以七齡嗣帝而託孤寄命
 更無其人終歸於亡而已
宋真宗時陳恕久領三司使帝命條具中外錢榖以聞
恕久不進屢詔促之恕對曰陛下富於春秋若知府庫
充實恐生侈心是以不敢進也帝嘉之至是以疾辭帝
曰卿求一人可代者聽卿去爾恕薦冦凖凖檢恕前後
改革興立之事類以為册及其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
恕第請判押恕亦不讓一一押之自是計使無不循其
[015-44b]
舊貫
 龜鑑曰陳晉公不答錢穀之問而曰天子富於春秋
 若知府庫充實恐生侈心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何其
 簡而切婉而直邪嗚呼丁謂上景徳會計録而封禪
 定林時上祥符會計録而天書成陳公之為慮逺也
 臣良勝曰宋興田制無改於舊故太祖受命但聞賑
 貸諸州勸課農桑而已積三世至真宗而恕之所掌
 必甚殷富是以不上恐生侈也大端太祖立國之初
[015-45a]
 恒任義理而諸臣亦多以儒學進率恥言利故恕不
 具聞準亦循其故案無所興革但循其故而足非惟
 恕之事君可法而凖之繼恕亦可法也丁謂林時已
 不足言安石用於神宗方欲以經術為經世務而首
 事青苗錢大變舊章而祖宗之法幾於大廢非特恕
 凖之罪人又謂時之罪人也
蘇洵田制論曰今雖使富民皆奉其田而歸諸公乞為
井田其勢亦不可得何則井田之制九夫為井井間有
[015-45b]
溝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
為一成成間有洫其地百井而方十里四甸為縣四縣
為都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為一同同間有澮其地
萬井而方百里百里之間為澮者一為洫者百為溝者
萬既為井田又必兼備溝洫溝洫之制夫間有遂遂上
有經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
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萬夫之地盖三十二
里有半其間為川為路者一為澮為道者九為洫為塗
[015-46a]
者百為溝為畛者千為遂為經者萬此二者非塞溪壑
平澗谷夷丘陵破墳墓壊廬舍徙城郭易疆隴不可為
也縱使能盡得平原廣野而遂規畫於其中亦當驅天
下之人竭天下之粮窮數百年専力於此不治他事而
後可以望天下之地盡為井田盡為溝洫而又為民作
屋廬於其中以安其居而後可噫亦已迂矣井田成而
民之死其骨已朽矣
 臣良勝曰若洵之論則井田之制決不可復也臣愚
[015-46b]
 以為今雖井田克復如三代之舊決不能行也古者
 封建諸侯世國大夫世禄不若後世郡縣吏禄之煩
 也兵農為一不若後世邊鄙兵衛之養也力役有數
 家征三人嵗不過三日不若後世征輸調發供億之
 浩也故臣愚以為欲行井田須自復封建始復封建
 則必削郡縣罷官吏省兵衛弛貢舉諸凡供億力役
 一切革絶而後可言也迂儒曲士恒欲法古以徼時
 論而不知深究以益時惑幸聖明裁察
[015-47a]
林勲本政書曰國家兵農之政宜倣井田之制使民一
夫占田五十畆其有羡田之家毋得市田其無田與㳺
惰未作者皆驅之使為𨽻農以耕田之羡者而雜組錢
榖以為什一之税每十六夫為一井每井賦二兵馬一
匹匹婦之貢絹三尺緜一兩非蠶鄉則布六尺麻二兩
其後朱熹甚愛其書陳亮亦曰此書考古騐今思慮周
宻世之為井田之學者無加
理宗時賈似道以國計困於造楮富民困於和糴思有
[015-47b]
以變法而未得其説知臨安府劉良貴浙西轉運使吳
勢獻買公田之策似道乃命侍御史陳堯道正言曹孝
慶上疏言一事行而五利興帝從之詔買公田置官田
以劉良貴提領陳訔為檢察副之良貴請下都省嚴立
賞罰究歸併之弊帝曰求免和糴無如買逾限之田為
良法然東作方興權俟秋成施行似道憤言上疏乞去
何夢然陳堯道力勸帝勉留帝遂詔似道視事帝曰當
始於浙西諸路視以為則似道乃條陳其制帝悉從之
[015-48a]
似道首以己田在浙西者萬畆為公田倡
 臣良勝曰青苖之法實亡北宋而安石主之時則有
 若吕恵卿為之附和李參為之倡首也公田之法實
 亡南宋而似道主之時則有若劉良貴吳勢為之獻
 策陳堯道曹孝慶為之役徒也㨿其初論猶為足軍
 餉省和糴停楮幣平物價安富屋有所利也其後至
 抑買民田大損其價假以度牒告身遂成公奪有司
 爭相迎合以買田多者為功皆偽増租數至有不足
[015-48b]
 復取足於田主六郡之民無不失業蕩家者至似道
 竄逐而葉李贈言曰公田闗㑹今何處仔細思量真
 自誤似道俯首謝之悔何及焉人臣謀國務於變法
 奪民尚戒之哉
聖祖謂中書省臣曰予嘗親厯田野見人民凋弊土地
荒蕪失業者多盖因久困兵革生息未遂譬之觸熱者
思得清凉冒寒者思就温燠為之上者固當念之且如
太平應天宣城乃吾渡江開創之地供億先勞之民其
[015-49a]
有租賦宜與量免少甦民力省臣傅瓛對曰恤民王者
善政主上念之及此真發政施仁之本也民之受賜如
大旱之得霖雨其善當何如聖祖因嘆曰吾昔在軍中
嘗乏粮空腹出戰歸得一食雖甚粗糲食之甚甘今尊
居民上飲食豐美未嘗忘之況吾民居於田野所業有
限而又供需百出豈不重困於是免太平府租賦二年
應天宣城等租賦一年
洪武三年濟南府陳修上言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
[015-49b]
蕪宜召郷民無田者墾闢户率十五畆又給二畆與之
種蔬有餘力者不限頃畆皆免三年租税其馬驛巡檢
司急逓舖應役者各於本處開墾無牛者官給之守禦
軍中逺者亦移近城若王國所在近城存留五里以備
練兵牧馬聖祖從之
 臣良勝曰元政不綱賦政無藝聖祖繼治視之先代
 革命可以因其故習者萬倍其難也然觀其賜大平
 諸郡之租則所以寛南方之民可占也觀其從濟南
[015-50a]
 之議則所以來北方之民可占也聖人之心真天地
 之覆幬也然以輿圖既廣户厯為難而當時奉行之
 吏寛嚴異志其間貢賦厚薄庸有未盡當於聖心者
 即如處州之賦舊額一萬三千石及軍興而加至十倍
 御史中丞章溢言之聖祖曰吾勞處民久矣遂從其
 舊尚書周忱撫治江南亦奏減官田額八十餘萬石
 宣廟可之故天下之賦因時損益如是類者甚衆
 然終不敢損上供之數吾民得遂生養於今百七十
[015-50b]
 年誠不知帝力何有於我也
  右衍田賦之制
師貞丈人吉无咎
 朱熹曰師兵衆也下坎上坤坎險坤順坎水坤地古
 者寓兵于農伏至險於大順藏不測於至静之中又
 卦惟九二一陽居下卦之中為將之象上下五隂順
 而從之為衆之象九二以剛居下而用事六五以柔
 居上而任之為人君命將出師之象故其卦之名曰
[015-51a]
 師丈人長老之稱用師之道利於得正而任老成之
 人乃得吉而旡咎戒占者必如是也
六月詩曰六月棲棲戎車既飾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玁
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朱熹曰成康既沒周室寢衰八世而厲王胡暴虐周
 人逐之出居于彘玁狁内侵逼近京邑王崩子宣王
 靖即位命尹吉甫帥師伐之有功而歸詩人作歌以
 叙其事如此司馬法冬夏不興師今乃六月而出師
[015-51b]
 者以玁狁甚熾其事危急故不得已而王命於是出
 征以正王國也
 臣良勝曰師者聖人之所甚重也故師出以喪禮行
 命下之日三軍涕泣無非以哀敬為本也宣王興衰
 撥亂之主而六月出師豈其所得已哉當玁狁内侵
 宗社安危所係疆宇之大變生民之大患有不能以
 一息以自安者是以寧冒出師之戒而不忌也禮稱
 墨衰絰而即戎伯禽有為為之也是門庭之冦雖視
[015-52a]
 䘮而金革之事無避也李晉王薨梁兵壓境而莊宗
 有夾寨之師周太祖殂契丹入冦而世宗決髙平之
 戰君子曰君行為顯親臣行為愛君況宣王之師宗
 社安危所繫又何以時月之制為限哉然曰以正王
 國非正王國則古制固有不可違者亦詩人之微意
 也
周官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
 蔡沉曰夏官卿主戎馬之事掌國征伐統御六軍平
[015-52b]
 治邦國平謂强不得凌弱衆不得暴寡而人皆得其
 平也軍政莫急於馬故以司馬名官何莫非政獨戎
 政謂之政者用以征伐而正彼之不正王政之大者
 也
 臣良勝曰玩易之占則知用兵之常也考詩之故則
 知用兵之變也守周官之職則知兵務之重而不可
 輕也
周禮司馬法曰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
[015-53a]
二人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乗士十人徒二
十人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四萬井
戎馬四萬匹故稱萬乗之主春振旅以蒐夏茇舍以苖
秋治兵以獮冬大閲以狩講武事焉
齊桓公用管仲作内政而寓軍令五家為軌軌為之長
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郷郷有
良人以為軍令是故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五軌長率之
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
[015-53b]
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郷故二千人為旅郷良
人帥之五郷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郷之帥帥之
成公元年三月作丘甲
 胡安國曰作丘甲益兵也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地方八里旁加一里為成所
 取於民者出長轂一乗此司馬法一成之賦也為齊
 難作丘甲益兵偹敵重困農民非為國之道其曰作
 者不宜作也唐太宗問李靖楚廣與周制何如靖曰
[015-54a]
 周制一乗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以二十五人為
 一甲凡三甲共七十五人然則一丘所出十有八人
 積四丘而具一乗爾今作丘甲者即丘出一甲是一
 甸之中共百人為兵矣
 汪克寛曰兵制之變始壊於齊之内政而家一人焉
 繼壊於晉之州兵而家五人焉長勺之戰桓公自謂
 帶甲十萬車五千乗楚薳啓疆有晉十家九縣長轂
 九百其餘四十餘守四千叔向亦謂寡君有甲車四
[015-54b]
 千乗則兵制之増益於古可知矣厥後楚之乗廣魏
 之武士秦之戍卒窮兵極詐以快貪殘而孫吳商白
 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然兵農既分更
 歴千載雖有明君賢臣不能復古亦可嘆哉春秋作
 丘甲之書垂戒深矣
漢髙祖踵秦置材官於郡國京師有南北軍南軍為宫
城兵衛尉主之北軍為京城兵中尉主之南北二軍不
出民兵散在郡國有事以羽檄召之以偹軍旅有輕車
[015-55a]
騎士材官樓船之别平地用車騎山陵用材官水泉用
樓船以秋後講肄課試之
文帝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官之士騎射上
林講習戰陣聚天下精兵於壩上棘門細栁
武帝平百粤内増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
虎賁八校外有樓船皆嵗時講肄
光武以幽兾并兵定天下始於黎陽立營領兵騎常千
人以謁者監之號黎陽兵而京師南北軍如故
[015-55b]
唐髙祖置府兵其制始於西魏後周而備於隋為十二
衛帝因之置驃騎車騎兩將軍領之析闗中為十二道
皆制府兵以𨽻後改道為軍其法一寓於農每軍置將
副各一人以督耕戰以車騎府統之及天下既定廢十
二道改驃騎為統軍車騎為别將
唐太宗更號統軍為折衝都尉别將為果毅都尉諸府
總曰折衝府兵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二十四而闗内二
百六十有一皆以𨽻諸衛凡府三等兵千二百為上千
[015-56a]
人為中八百人為下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
尉各一人長吏兵曹别將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
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
長每人甲兵裝粮皆自備并其介胄戎具藏於庫有所
征行則視其人而出給之
唐𤣥宗時宰相張説請一切募士宿衛號曰彍騎分𨽻
十二衛總十二萬人為六畨
 唐兵志曰夫置兵所以止亂及其弊也適以為亂又
[015-56b]
 其甚也至困天下以養亂而遂至於亡焉盖唐有天
 下三百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
 後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及其末
 也强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師曰
 禁軍其後天子弱方鎮强而唐遂以亡矣
 范祖禹曰唐制諸衛府兵有為兵之利而無養兵之
 害田不井而兵猶藏於民後世最近古而便於國者
 也開元之時其法寢隳非其法不善盖人之失也張
[015-57a]
 説不究其所以而輕變之兵農既分其後卒不能復
 古則説之為也夫三代之法出於聖人及其末流亦
 未嘗無弊救之者舉其偏以補其弊而已若并其法
 廢之而以私意為一切茍簡之制則先王之法其存
 者幾何天下之務常患於議臣之好改舊章此所以
 多亂也
 吕祖謙曰太宗既分天下為十道以軍鎮城戍之兵
 為十二道而置使處之總之以都督者此其為方鎮
[015-57b]
 已成之兆特待時而張爾以天下之極邊為天下之
 重鎮而撫之以都督其品秩與十六衛將軍同乃在
 六尚書之上而與左右僕射為一流所謂五大不在
 邊者果若是乎天寳之際沿邊置十節度經畧使凡
 鎮兵四十九萬馬八萬餘匹而安禄山遂以范陽反
 當是時府兵之法已再壊矣其初壊也張説募兵補
 之謂之彍騎又其壊也折衝諸府無兵可交李林甫
 遂停上下魚書但有兵額存爾而六軍宿衛皆市人
[015-58a]
 不復受甲更此二壊掃地無餘於是外兵盛强其反
 者以鎮兵討平之者亦以鎮兵而居重御輕之意不
 復存矣今謂唐兵三變之説者曰府兵變而為彍騎
 則可謂彍騎變而為藩鎮特未之考爾
 蘇軾曰唐太宗既平天下分四方之地盡以沿邊為
 節度使而范陽朔方之兵皆𢃄甲十萬上足以制邊
 鄙之難下足以偹匹夫之亂内足以禁大臣之變而
 將帥之臣常不至於叛者内有重兵之勢以預制之
[015-58b]
 也貞觀之際天下之兵八百餘府而在闗中者五百
 舉天下之衆而後能當闗中之半然而朝廷之臣亦
 不能至於乗隙伺釁以邀大利外有節度之權以破
 其心也故外之節度有周之諸侯外重之勢而易置
 從命得以擇其賢不肖之才是以人君無征伐之勞
 而天下無世臣暴虐之患内之府兵有秦之闗中内
 重之勢而左右謹飾莫敢為不義之行是以上無逼
 奪之虞下無誅絶之禍盖周之諸侯内無府兵之威
[015-59a]
 故䧟於逆亂而不能以自止秦之闗中外無節度之
 援故脅於大臣而不能以自立有周秦之利而無周
 秦之害形格勢禁内之不敢為變而外之不敢為亂
 未有如唐制之得者也天寳之際府兵四出而徳宗
 之世禁兵皆戍趙魏是以禄山朱泚得至于京師由
 此觀之唐之衰其弊在於外重而外重之弊起於府
 兵之在外非制之失乃後世之不用也
肅宗以内侍魚朝恩領神策軍悉以其半歸禁中然尚
[015-59b]
未得與北軍齒至是魚朝恩以神策軍從上屯苑中其
勢寢盛分為左右廂居北軍之右朝恩既典禁兵寵任
無比勢傾朝野上令元載為方畧擒而縊殺之
 胡寅曰古今皆謂宦官難去者以其掌兵也是則然
 矣而或不然輔國元振朝恩相繼掌兵氣勢隆重然
 代宗去之而無肘腋反噬之變是知宦官非難去顧
 人主之喜怒何如耳其至於無可奈何者以人主無
 意於可為之時及不可為然後為之故也
[015-60a]
宋太祖監五代方鎮之弊聚勁兵於京師定軍制紀律
詳盡其軍制親衛殿禁之名其營立龍虎日月之號分
領於殿前侍衛二司尋詔二司揀其驍勇者升為上軍
瘦弱者退為剰貟令諸路選所部兵送至闕下以補其
缺後復簡强壯者為之兵様散降諸道令依様招收長
吏部送詣闕分𨽻諸軍帝御講武殿親臨試之其法刻
木為箭鏃褁以氊罽命引强者兩兩相射又以木挺為
馬撾施韋鞘俾馳騎相擊皆取其不避者分等級以遷
[015-60b]
𨽻之又出内庫錢募諸軍子弟數千人鑿大池於京城
之南引蔡水注之造樓船選精卒號水虎㨗習戰池中
又詔諸道選材力技藝過人者收𨽻禁軍以備宿衛厚
其粮賜常躬自較閲訓練皆以一當百
太宗親閲諸軍叅考勞績升詘之曰兵雖衆茍不簡閲
與無兵同先帝訓練之方咸盡其要朕因講習漸至精
鋭倘統帥得人何敵不克又幸金明池觀習水戰曰示
不敢忘戰爾
[015-61a]
 臣良勝曰漢武帝時征越嶲欲通身毒國而為昆明
 所蔽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故武帝鑿池象之以習
 水戰期必取之也太祖之鑿金明池以習戰者為取
 江南猶武帝意也太宗相承以為習練之常其後真
 宗復選江淮水軍習之而淮南諸州亦選教習欲何
 為哉是乃為南渡之兆爾
神宗以唐李靖兵法無全書而見之通典命王震解釋
又令内侍李憲以馬步教習之謂憲曰黄帝制八陣武
[015-61b]
侯造圖桓温以為常山蛇勢盖即九軍陣法韓擒虎以
授靖時知者多故作六花陳八陳即九軍九軍方陳也
六花陳即七軍七軍圓陳也陳以圓為體方陳者内圓
外方圓陳者内外俱圓六軍者左右虞候各一軍為二
虞候左右廂各二軍為四廂軍與中軍為七軍八陳者
加前後二軍共為九軍朕采古酌今營陳同一法止曰
營行曰陳營為正陳為竒也
 臣良勝曰神宗垂情兵事亦已久矣思欲試而用之
[015-62a]
 故王韶上平虜策即以為竒謀而安石揣知其意青
 苖保甲無非假足食足兵以為熈河之役之費也故
 韓琦曰始為陛下謀者必曰祖宗以來因循茍且治
 國之本當先富强則可以拓土宇収復唐之故疆可
 謂得其心矣然當時文武重望不乏其人而制法典
 兵一付之内侍李憲此其不足以有為即是可占至
 契丹使至剖地畀之而不知有所制馭則平時坐談兵
 陳何為也哉
[015-62b]
聖祖經理淮甸親閲將士命鎮撫居明率軍士分隊習
戰勝者賞銀十兩其傷而不退者亦勇敢士賞銀有差
且徧給酒饌勞之仍賜傷者醫藥因諭之曰刃不素持
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傾溺弓馬不素習而欲攻戰
未有不敗者吾故擇爾等練之今爾等勇徤若此臨敵
何憂不克爵賞富貴惟有功者得之顧謂起居注詹同
等曰兵不貴多而貴精多而不精徒累行陳近聞軍中
募兵多冗濫者吾特為戒之兾得精鋭庶幾有用也
[015-63a]
 臣良勝曰立法彷古也而議法有不必泥於古者也
 守法從古也而行法有不必泥於古者也古以井田
 具賦農夫為兵時有車戰之法也約日交綏曲直勝
 負兵用而不用將戰而不戰以農為兵而可也自荀
 吳敗狄毁車崇卒乗為參伍後世變詐相尚若復籍
 農以兵是驅犬羊以填飢虎之喙也古無重鎮置大
 帥不在邊時有封建之制也秦當西戎晉當北燕趙
 當東夷吳楚當南粤周室居中無重鎮而可也自秦
[015-63b]
 罷侯置守無所専統疆場之患王室當之若無専使
 是土崩而瓦裂之也古者兵無用養器具自偹至張
 説募兵宿衛而唐始困民以養兵京師旬日募十三
 萬而鎮兵四十九萬開元之前嵗供衣粮費不過二
 十萬天寳以後嵗用衣千二十萬匹粮百九十萬斛
 公私勞費已不克堪至宋蘇軾又曰自唐以來民不
 知兵兵不知農農出糓帛以養兵兵出性命以衛農
 天下便之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酌之古今參之論
[015-64a]
 議則兵戎之制固有權度於胷中如聖朝之制參伍
 錯綜皆擇善而從之者也若京營禁兵𨽻十二萬即
 宋集勁兵于京師之制也而别有親軍宿衛捕卒班
 操又漢南北軍之制也薊州保宣定府三鎮連十萬
 衆並實畿甸呼吸可應即秦闗中重内之制也遼東
 鎮兵七萬有畸以制東徼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四鎮
 聨絡一十八萬以禦西北五鎮分𨽻僅足以當京營
 畿甸之數雖建帥府而兼以文吏統之即唐藩鎮之
[015-64b]
 兵而非藩鎮之帥也南郡中都留守𨽻衛兵八萬有
 畸山東入衛京班餘三千三百有畸山西一萬九千
 五百有畸陜西二萬三千九百有畸河南入衛京班
 餘一萬五千九百有畸浙江三萬九千九百有畸江
 西一萬二千七百有畸湖廣七萬一千六百有畸四
 川九千六百有畸福建四萬八千二百有畸廣東三
 萬九千四百有畸廣西一萬二百有畸雲南八萬一
 千四百有畸貴州三萬二千九百有畸卒𨽻衛所即
[015-65a]
 唐府兵之制而都司所掌猶折衝府之遺也宣調應
 時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萬無尾大不掉之患所養
 之費皆出於民而邊鎮之儲又兼之以鹽𣙜飛輓則
 亦不専於民也北衛之有班操南衛之有漕卒習勞
 居守水陸應援率有長慮深識行乎其間叅之既徃
 殆無遺慮矣祖宗貽謀真萬世之長策也法久而弊
 雖三代亦所不免要之用法之弊非立法之弊也凡
 今言弊者必曰京軍不可用邊軍不可缺二者而已
[015-65b]
 盖以京軍習於晏安掌於貴將一旦驅以從事更須
 邊卒䕶持萬有成功攘奪稱首邊伍時發清勾多是
 南方孱弱不耐寒勞尋復逃散屢補屢逃逓年幇解
 誠為無益於軍有損於民者也然而法不能以盡廢
 伍不可以長虚若在邊用曹瑋以廢地募軍之法則
 舍餘軍餘補其正伍全粮全賞足以養生餘力餘地
 可致殷盛人或樂從原額可足其驍騰慣戰視新補
 罷卒一人而當十矣何患邊卒之多缺乎京營之將
[015-66a]
 必選久厯戰陣之人或用种師道銀的教射之法處
 以優任免其輕罰日久人慕技業専精宋初禁軍一
 以當百何今日京軍獨不可用乎二弊之除正煩方
 尺之令爾但臣嘗聞范祖禹曰天下之患每生議臣
 之好亂舊章是則又有可憂者
御史中丞章溢子存道部郷兵萬五千人從李文忠入
閩閩平詔存道以兵從海道北征溢持不可曰鄉兵農
人爾許以事平歸農今復調之是爽信也繼論曰兵已
[015-66b]
入閩者俾還鄉里昔嘗叛之民宜籍為軍使北征一舉
而恩威著矣上喜曰孰謂儒者果迂闊哉非先生為朕
一行無能成此事者
永樂十八年將西征親藩奏江西所垜集民兵可徴
出奏示學士楊榮對曰陛下已命罷之今復徴非信遂

 臣良勝曰孔子有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
 死民無信不立信之重於兵也審矣國初君臣當戎
[015-67a]
 馬急遽中而論議施罷必主於信真得孔子之心也
洪武四年春正月聖祖謂中書省臣曰今日天寒有甚
於冬京師尚爾況北邊荒漠之地氷厚雪深吾守邊將
士甚艱苦中書其以府庫所儲布帛製緜襖運赴蔚朔
寧夏等處以給將士省臣對曰守邊將士衣襖嵗有常
供無庸再運聖祖曰將士雖有常供朕固知之特以今
天寒異於常時故命加給爾古人一夫不獲引咎在躬
況守邊將士尤朕所深念者其給之勿緩
[015-67b]
 臣良勝曰天下之兵一也聖祖獨優厚於守邊者盖
 有深意存也自封建制廢而天下之禍每起於外自
 漢以後募民徙塞至於遣戍雖宰相子弟亦必應行
 唐時衣襖皆自宫中製之人君雖深居九重之中而
 憂念及萬里之外此邊士所以㤀死也我朝邊士皆
 有定籍無更畨之擾有衣粮之厚而聖祖推念又復
 加賜若是昔楚莊巡撫三軍有如挾纊矧兹實賞其
 感激效死當何如哉
[015-68a]
文皇謂忠誠伯茹瑺兵部尚書劉㒞曰太祖髙皇帝嘗
戒飾諸將校曰軍士家屬既衆月粮有限衣食不足不
免飢寒加以爾等無惻隱之心侵漁私役徃徃逃亡缺
伍故當時私役者一日追工錢一貫仍論其罪今切慮
内外將校不能撫恤軍士比昔有加所以逃亡者衆自
今計其逃亡之數以論罰如百戶有逃一人者減其俸
之半十人者全不給降充總旗四十人降充小旗五十
人發充軍其千戶逃軍十倍於百户指揮逃軍五倍於
[015-68b]
千戸者減俸逓降一如百戸之例
 臣良勝曰方今負經世之畧者必曰軍伍日寡法不
 能以追補軍官日濫勢不能以裁革故清查條例日
 以繁多責數勾解重貽民累一言裁損怨議沸騰宣
 廟嘗諭兵部尚書張本曰近年有訴妄解充軍乃有
 司之過彼意謂朝廷所重在軍不知民乃國家根本
 則清補之弊在昔巳然不知今日又何如也英廟時
 軍官俸一季支銀一十四萬餘兩大學士李賢言曰
[015-69a]
 軍官有増無減如人有生不死無處著矣自古軍功
 者雖以金書鐵劵誓以永存然其子孫不一再犯法
 即除其國豈有累犯惡罪而不革者今若因循久逺
 天下官軍多民少供其賦必至困窮而邦本弱矣上
 曰此事誠可慮當徐圖之則軍官之濫在京既然不
 知在邊境在天下又何如也臣愚以為存聖祖優厚
 邊士之心而舉文皇督責軍職之例又何軍伍日寡
 軍官日濫之足憂哉清查之例可以日省俸粮之給可
[015-69b]
 以日裕所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盖不必别創新
 法過為危論一取𠂻祖宗之法而自足也
周官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曰種馬戎馬齊馬
道馬田馬駑馬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
種家四閑馬二種
漢文帝初年廐馬止百餘疋下取給於邊郡班氏居塞
則致馬數千羣橋桃居塞則致馬千疋其後邊郡之盛
則三十六苑分置西北邊其良者以給乗輿
[015-70a]
武帝征伐繁興益盛養馬以西河上郡為萬騎太守而
馬政始掌於郡二千石矣蓄積廐馬至四十萬自遣衛
霍之師頻出塞馬大耗焉
唐髙祖得牝馬三千疋於赤岸澤徙之隴右命太僕張
萬嵗掌之萬嵗善於其職自貞觀至麟徳馬蕃息至七
十萬疋分八坊四十八監置使以領之
𤣥宗時牧馬二十四萬匹以太僕卿王毛仲為内外閑
廐使少卿張景順副之至四十二萬匹帝東封以牧馬
[015-70b]
數萬匹從色别為群望之如雲錦焉
徳宗建中元年市闗輔馬三萬實内廐元和中命中使
以絹一萬市馬河曲始置四十八監㨿隴西金城平凉
天水員廣千里繇京度隴置八坊為會計都領其間善
水草腴田以給貧民及軍吏
宋太祖以五代時監牧多廢官失其守國馬不蕃息時
但有左右飛龍院帝始置養馬二務嵗遣中使詣邊州
市馬自是閑廐始充
[015-71a]
太宗時内廐馬既充牣始分置諸州牧養雍熈初禁邊
臣於邊外市蕃馬勿得虧其直自河北洛陽至許州鎮
凡十八監通利軍十牧草地圖慮多侵民田乃遣中使
檢視畫其疆界又於諸州畜牝馬萬五千匹逐水草放
牧不費芻秣所生駒可資軍用
真宗羣牧司總内外馬政嵗遣判官一人巡行諸監取
孶生駒二嵗以上者㸃印之
仁宗時丁度謂羣牧吏上言天聖中牧馬至十餘萬其
[015-71b]
後言者以天下無事遂廢八監陜西河東嵗市馬一萬
二百猶能補京畿塞下之闕自用兵數年所市馬比常
嵗特三之一請下令河東京東京西淮南籍丁壯為兵
處有能畜一戰馬者與免二丁仍不升戶以偹緩急
神宗留意馬政樞宻使郤亢以牧馬餘田修稼政以資
牧養之利而羣牧司言馬監草地四萬餘頃今以五萬
為率一馬占地五十畆大名廣平四監餘田無幾宜且
仍舊而原武軍鎮洛陽沙苑淇水安陽東平等監萬七
[015-72a]
千頃可賦民以芻豆從之
 臣良勝曰兵政以馬為先周官以命夏官之名可知
 也厯代修令其法備矣國家法古為治集其善者在
 内設太僕寺以總天下馬政率用士人而在外苑寺
 長貳亦然時有異擢特用以勵之周命伯冏為大正
 其不輕而重可知也市馬於河西猶昔也嵗遣巡行
 猶昔也攷駒㸃印猶昔也牧地畫疆猶昔也占畆之
 數猶昔也芻豆之賦猶昔也分養諸州猶昔也然而
[015-72b]
 征行大耗亦猶昔也以為無事而廢監亦猶昔也考
 其故而今之利病從可知也臣嘗聞仁廟時兵部尚
 書李慶言民間畜馬蕃息請令朝覲正佐官領馬嵗
 課其駒學士楊士竒奏言非貴賢賤畜之意此令之
 失非小遂止已領者准官貟乗馬例不責生息由此
 觀之則當時馬之充牣將無所容近年以来内廐所
 畜損價發賣以省芻秣國馬大耗卒有軍興増價市
 補而不得矣諸省之備用畿輔之寄養其弊滋深將
[015-73a]
 至民逃地廢而莫之為所是不能不煩經國之議以
 厪聖明之決也臣敢牽連附議于末曰大叚今之馬
 政襲用宋人保馬之法而弊或甚焉宋人聽民願領
 今則計戶論丁而配與之宋人免其體量錢及他征
 役今則征輸如故也使其有損於民而有益於官猶
 或可也今所養馬多不堪乗朋戶輪餵芻秣不時外
 瘦中乾馳驟中土已為不任況驅以馳騁於邊塞乎
 且養馬著令生必報數死必責償死者未償而生者
[015-73b]
 揑報嵗嵗増陪家家困敝朋錢買補公私費耗殆數
 十金及領給官軍月支芻豆那移剋減馬随瘦傷展
 轉相仍均為虐政故諺云馬領於官者有名而無實
 馬養於民者無益而有損或者建議清出原額牧塲
 水草必為兩便太僕等官誠得如王毛仲張景順者
 考其遺法通以時宜昔在民者官牧而給之今在官
 者比伍而養之在民粮草照地起科以為買給之費
 在軍倒死同伍買償以防剋料之奸縱使未獲其利
[015-74a]
 亦或可省其&KR0675矣臣嘗聞宋臣文彦愽曰議者欲賦
 牧地於農民歛其租課散國馬於編戶責其孳息即
 不知所賦之地肥瘠皆可耕乎所歛征賦豐㓙皆可
 得乎復不知戶配一馬縶之維之皆可蕃息乎既不
 蕃息後將何繼乎此皆老成長慮若為今日預言之
 者臣故敢并録以為聖明獻
  右衍兵戎之制
盤庚曰兹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作福作災
[015-74b]
余亦不敢動用非徳
 蔡沉曰兹我大享于先王爾祖父亦以功而配食于
 廟先王與爾祖父臨之在上質之在旁作福作災皆
 簡在先王與爾祖父之心我亦豈敢動用非徳以加
 爾乎
 臣良勝曰人臣而配食于先王之廟此崇徳報功之
 盛典也盤庚推言及其後人亦不敢動用於非徳況
 當其身乎
[015-75a]
洛誥曰伻来毖殷乃命寧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
稽首休享
 蘇氏曰以黒黍為酒合以鬱鬯所以祼也宗廟之禮
 莫盛於祼王使人來戒勅庶殷且以秬鬯二卣綏寧
 周公曰明禋曰休享者何也事周公如事神明也
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為有勲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
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乗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
天子之禮樂
[015-75b]
 王安石曰周公能為人臣所不能為之功故可用人
 臣所不可用之禮樂
 程顥曰是不知人臣之道也夫居周公之位則為周
 公之事由其位而能為者皆所當為也周公乃盡其
 為臣之職耳豈得獨用天子之禮樂哉成王之賜伯
 禽之受皆非也
 臣良勝曰成王昔命微子於宋以賔王家必曰慎乃
 服命以率由典常其慮至深逺也盖偪生於僣僣生
[015-76a]
 於疑宋爵上公又王者之後尤易於僣偪而可疑者
 故所以命之必慎服命以守典常庶免於僣偪之患
 豈其於魯而命其僣越至是哉故先儒有曰成王於
 宋謹慎如此必無賜周公以天子禮樂之事豈周室
 既衰魯竊僣用託為成王之賜伯禽之受乎
漢髙祖封功臣爵誓曰黄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
爰及苖裔
 臣良勝曰髙祖定天下列元功十八侯位次而譬之
[015-76b]
 於獵曰諸將狗也蕭何發縱指示人也可謂明而公
 矣沙中偶語張良猶曰所封皆故人所誅皆仇怨是
 以其後異姓王者八人侯者一百四十四人其封誓
 之詞若此盖欲其傳之永永與國咸休也終髙祖世
 七王皆絶惟吳芮尚存至武帝時列侯存者止四人
 則山河帶礪之誓亦安足恃哉縱曰世禄之家鮮克
 由禮多自取敗然在武帝時以酎金爵奪者一百六
 人意有不樂而文致之者亦多以蕭何首功至景帝
[015-77a]
 時以祀絶乃封其孫嘉為後庶幾存一綫之緒足盖
 前人之愆爾
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圖其人於麒麟閣凡十一人法其
形貌署其官爵姓名惟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博
陸侯姓霍氏次曰衛將軍富平侯張安世車騎將軍龍
額侯韓増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丞相髙平侯魏相博
陽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陽城侯劉徳
少府梁丘賀太子太傅蕭望之典屬國蘇武皆有功徳
[015-77b]
知名當世是以表而揚之
 吳養心曰定策如博陸濟治如丙魏靖邊如充國寘
 之前列夫誰曰不然安世以謹厚聞延年以安和著
 蕭望之梁丘賀以文學顯其他如韓如劉不過一藝
 一能之士未見有卓然之功也而蘇武大節凛然乃
 寘之於羣臣之後帝豈無見於此哉盖麒麟之圖繪
 正逺人觀聽之所係彼其平日之所畏慕者知有武
 而已一旦顧瞻傑閣厯數元勲而疇昔敬畏之人乃
[015-78a]
 居羣臣之後必相顧駭愕私相告語以中郎之大節
 如此且居羣臣之下則凡偃然其右者功徳顧可量
 與將益信中國人才之盛而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
 矣
 臣良勝曰是非優劣每公於無所弊而已而好惡不
 可以有所欺也宣帝寘蘇武於末謂足以誇示外藩
 而重中國也彼博陸之尊崇若此獨不知乎赤族之
 慘夫誰不知崇虚禮以掩之將無起刻薄少恩之議
[015-78b]
 乎是近於欲盖而張之也且夫長吏賢否於府史市
 卒或不能得而深山窮谷耕樵之夫乃稱量銖兩而
 不失以其無所蔽也外藩於中國人才無所忌也無
 所爭也何所蔽乎耶律防至王徳用與射玉津園防
 曰天子以公典樞宻而用富公為相將相得人矣及
 司馬入相則曰中國相司馬慎無生事朱熹在潭州
 曰朱先生安在是諸賢之在中國時或毁譽失真而
 外藩定論乃萬世之不可易則凡是非優劣豈得而
[015-79a]
 欺之也哉故曰中國之待外藩亦推其至誠可也
明帝思中興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宫雲臺以鄧
禹為首次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耿弇杜茂冦恂傅
俊岑彭堅譚馮異王霸朱祐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
盖延邳肜姚期劉植耿純臧宫馬武劉隆又益以王常
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馬援以椒房之親獨不與

 臣良勝曰君臣之際相成之難而相保之尤難也榮
[015-79b]
 於當世為難而榮於嗣世尤難也晉文從亡在外十
 有九年介子推不及禄而竟灰於緜上勾踐范蠡﨑
 嶇戰鬭而五湖扁舟未免弓藏狗烹之慮也豈獨白
 馬之盟血未乾而爼醢繼之哉光武功臣終身保全
 而明帝繼治復追崇之斯功臣之大遇也是以鄧景
 之後與漢始終視麒麟閣之繪不克全於霍氏者亦
 為優矣獨馬援以椒房之親不與是避嫌之過也使
 其功之足崇雖途人而可也如諸將是也如其不足
[015-80a]
 崇雖貴戚而不可也唐太崇以長孫無忌為司空無
 忌固辭曰臣忝外戚恐天下謂陛下為私太宗曰吾
 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今日之舉
 非私親也後世不以太宗為私則固知明帝之過也
 雖然臣又有以發帝之微者帝隂后子也隂識其舅
 也亦有賢名於光武時而非功臣列也馬后明帝后
 也圖援而不及識將無有厚薄之疑因援而及識懼
 無以服功臣之心矣然則帝之是舉非不私馬后之
[015-80b]
 過也乃私隂后之過也終歸於私而已矣
安帝詔曰建武元功二十八將至此未逺而或至乏祀
朕甚閔之其條二十八將無嗣絶世若犯罪奪國其子
孫應當繼後者分别置狀以上明年二十八將絶國者
皆紹封焉
 臣良勝曰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髙祖裂土侯王
 連城兼郡皆所不惜盖攫取他人之有而棄之不甚
 惜侯王驕侈自敗故誅除削奪亦不甚惜光武有徴
[015-81a]
 於此以髙宻首功而分土不過四縣與朝請叅決政
 事者不一二人是以保全髙帝之後克紹髙帝雖文
 景亦不甚矜容至武帝而國除者若棄孤雛腐鼠皆
 髙帝之流禍也光武之後恒思光武明帝追崇至安
 帝復繼其絶世皆光武之遺澤也故曰作法於仁其
 後猶忍作法於忍其將若之何
唐太宗圖功臣於凌煙閣長孫無忌趙郡元王孝恭杜
如晦魏徴房𤣥齡髙士廉尉遲敬徳李靖蕭瑀叚志𤣥
[015-81b]
劉𢎞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徳張亮侯君集張
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叔寳凡二
十四人
唐𤣥宗天寳六載南郊禮畢詔太廟配享功臣髙祖室
宜加裴寂劉文靜太宗室加長孫無忌李靖杜如晦髙
宗室加禇遂良髙季雅劉仁軌中宗室加狄仁傑魏元
忠王用侯文武之道既惟並用宗敬之儀不可獨闕
宋髙宗詔圖像功臣趙普曹彬薛居正石希載潘美李
[015-82a]
沆王旦王曽李繼隆吕夷簡曹瑋韓𤦺富弼曽公亮司
馬光韓忠彦十六人配享景靈宫
理宗詔太常寺繪配享景靈宫功臣趙普以下十六人
増趙鼎吕頥浩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益以趙
汝愚二十四人于昭勲崇徳閣
 臣良勝曰朱熹嘗謂九廟之制既廢惟景靈都宫别
 殿門制亢嚴猶存古廟之制臣謂配享之臣若唐𤣥
 宗之文武並列宋髙宗理宗之創業守成並存最為
[015-82b]
 得體視専祀武功創業之制為大偹矣臣嘗具疏請
 建廟如文武世室之制與増祀守成輔相功徳之顯
 者以集先代之成且足以厲守成君臣之志時為當
 事所抑遂寢議焉臣之志未巳也俟别陳之
洪武二年聖祖勅中書省臣曰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朕
倡義臨濠以全郷曲繼率英賢度大江遂西取武昌東
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
念諸將相從損軀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覩其成
[015-83a]
建功而未食其報追思前勞痛切朕懐人孰無死死而
不朽乃為可貴若諸將者生建忠勇之節死有無窮之
榮身雖沒而名永不磨矣其命有司立功臣廟于雞鳴
山序其封爵為像以配之
文皇即位之初享太廟畢遣官祭功臣于雞鳴山廟先
是禮部侍郎宋禮言功臣自有廟請罷太廟配享但於
本廟祭之文皇曰先帝所定配享不可罷此皆佐命開
國之臣既自有廟俟太廟享畢亦别遣官即其廟祭之
[015-83b]
於義可也著為令
 臣良勝曰在易有曰雲從龍風従虎聖人作而萬物
 覩文王之興而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漢髙受命而一
 時佐命皆豐沛故人聖祖飛龍濠梁勲舊𢎞名義烈
 輝映山川廟祀報功後先隆稱慰精靈於九京啓忠
 魂於萬世視韓彭不保其終房杜不恤其後度量相
 越豈不逺哉
  右衍崇勲之制
[015-84a]
 
 
 
 
 
 
 
 
[015-84b]
 
 
 
 
 
 
 
 中庸衍義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