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87 涇野子內篇-明-呂柟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涇野子内篇卷十     明 吕柟 撰
  鷲峯東所語
章詔問嘗與朋友講論國家有三大患一邊方之害二
宦官之禍三閘河運道之苦先生曰是固然所謂大患
者尚不在此詔三請答曰當今大患只是士習不正耳
蓋天下國家所恃以治安者惟人才若士習不正則其
患何可勝言自是屢言及此蓋深探其本也
[010-1b]
先生謂詔曰古之聖人只是虚心取善如堯則稽衆舍
已舜則好問好察大禹聞善則拜孔子好古敏求且以
舜之聖知何如也歴山雷澤河濵之人其微賤又何如
也舜與之羣居並處而其人之有善尤樂取之未嘗自
以為聖亦初不見其人之微且賤也則舜之心廣大何
如哉厥後孔門獨有取於子賤為君子以其能尊賢取
友以成其徳也既宰單父猶師事賢於己者有五人用
成不下堂之治孔子嘆之曰堯舜聽天下務求賢以自
[010-2a]
輔惜乎不齊之所治者小也若子貢則夫子但許其器
固未至於不器之君子矣他日夫子謂其日損則好與
不賢者處也子賤其可法乎
問為學難曰學者切要工夫只在克己克己之要須自
家密察此心一有偏處即力制之務有以通天下之志
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詔問講良知者如何先生曰聖人教人毎因人變化如
顔淵問仁夫子告以克己復禮仲弓則告以敬恕樊遲
[010-2b]
則告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蓋隨人之資質學力所
到而進之未嘗規規於一方也世之儒者誨人徃徃不
論其資禀造詣刻數字以必人之從不亦偏乎
問今學者論舉業徳業為二可乎先生曰舉業中即寓
徳業試觀所讀經書及應舉三塲文字何者非聖賢精
切之藴仁義道徳之言試以是體驗而躬行之至終其
身不易徳業在是矣
詔毎以先生常言學者甘貧改過從事頗有功曰然能
[010-3a]
甘貧則凡一切浮雲外物舉不足為累矣能改過則可
以日新而進於善矣大抵過失亦多生於不能安貧中
來貧而能安過亦可少觀於顔子可見矣雖以成湯之
聖而猶曰改過不吝秦穆公霸者之君耳其伐鄭歸而
悔過自誓之言乃列於書之終篇與帝王並稱也過只
不宜頻復貴於速改
學者問天下事事物物俱要理㑹過可乎曰一事不知
儒者之耻如禮樂制度錢榖甲兵獄訟之類皆當究心
[010-3b]
庶幾他日可以應用至於各年通報諸臣條陳政務亦
各有善處可覽記之但不可騖其心騖其心則本心之
仁已亡所多識者猶口耳也亦不足以應務
語莆田林賢曰學者人倫日用冠婚祭射之禮尚未能
行却輒言論高逺且為學當有轉移活法若説只閉門
澄心便了了天下事恐未必能了也
或問朋友講論多不相入先生曰須要心氣和平使人
聽服不然則至爭辯面頸發赤雖講之善亦是不善也
[010-4a]
所謂學安在哉
先生語基學曰朱子平生只以正心誠意四字告君格
心之學誠不出此但執定此法恐人君資禀學力有所
不逮便生捍格要當有入手處或隨其偏處救之或就
其明處通之方是心意活動
基學論日月明學者只惟學其明處不必學其照處先
生曰何不學天日月亦天之運用者耳茍為雲霧所障
則明掩矣若天地日月風雲雷霆霜霧皆所馳使運行
[010-4b]
者也
問講學曰切不可執泥已説如此等人則雖有善言執
而不悟人亦不告之矣學者須去此病使聽得四方九
州之言始於己有聞善之益不然則聞見狹而遺乎善
者多矣惡在其為學
問致良知先生曰陽明本孟子良知之説提掇教人非
不警切但孟子便兼良能言之且人之知行自有先後
必先知而後行不可一偏傅説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010-5a]
聖賢亦未嘗即以知為行也縱是周子教人曰靜曰誠
程子教人曰敬張子以禮教人諸賢之言非不善也但
亦各執其一端且如言靜則人性偏於靜者須别求一
箇道理曰誠曰敬固學之要但未至於誠敬尤當有入
手處如夫子魯論之首便只曰學而時習言學則皆在
其中矣詔曰此可見聖人之言約以𢎞辟之於天諸子
則或言日月或言星辰或言風雲霜露各指其一者言
之若聖人則言天而凡麗於天者舉在其中矣然言天
[010-5b]
之道於穆不已君子之學當自强不息此希天之道也
若是則前所謂靜所謂誠所謂敬與禮者一以貫之矣
詔鄙見如斯未知可否曰然
先生曰今日諸生相聚皆四海九州之人一旦於此講
學非意氣之孚不能若此講論道理乃天下公共之理
若有未善當極其辯論以求其是毋吾以也
問聖賢教人之方曰大學乃是立定規矩條目使人有
所持循論語則多因門人弟子問答及君臣相與之言
[010-6a]
各就其資禀造詣與夫人之病痛處言語孟不必同於
中庸中庸不必同於語孟拘拘執一者非也
論格物致知世之儒者辯論莫太高逺乎先生謂若事
事物物皆要窮盡何時可了故謂只一坐立之間便可
格物何也蓋坐時須要格坐之理如尸是也立時須要
格立之理如齋是也凡類此者皆是如是則知可致而
意可誠矣又曰先就身心所到事物所至者格久便自
熟或以格為量度亦是
[010-6b]
先生曰子見齊衰者與瞽者甚敬之至於冕衣裳者施
敬一等緬想其心堯之不侮鰥寡舜之不虐無告文之
惠鮮鰥寡其揆一也所謂老安少懐者即此氣象學者
果能視尊貴與鰥寡者無異則其心即前聖之心蓋自
至公至仁處得之也
先生謂諸生曰學者只隱顯窮達始終不變方好今之
人對顯明廣衆之前一人焉閒居獨處之時又一人焉
對富貴又一人焉貧賤又一人焉眼底交遊所不變者
[010-7a]
惟何粹夫乎故嘗贈以是言學者須知此意
問讀書作文先生曰學者雖讀盡天下之書有高天下
之文使不能體驗見之躬行於身心何益於世道何補
故學者不貴於文藝當涵養本原修其徳業其文學自
著矣
先生謂詔曰學者須盡知天下之事通得天下之情如
在一鄉須使一鄉之人可化縱是愚夫愚婦亦可與之
相接説得話不見舜之耕歴山漁雷澤陶河濵人皆親
[010-7b]
之化之何故
問儀禮曰此先王經世之書廢於後世久矣學者不可
不講而習之如冠婚祭射等篇既講究之尤當習演其
事非惟檢束身心宛然可復見先王時景象故嘗語學
者當先學禮
問顔子簞食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如父母何曰當時
顔子父母在必能諭之於道不然則以簞瓢奉親而親
或不悦則顔子雖欲樂得乎以是知求手舞足蹈之樂
[010-8a]
有處也先儒謂周茂叔令程子尋顔子之樂處所樂何
事伊川只答或人云若説有道可樂便不是顔子此語
極好夫顔子心胸何等𢎞大何等灑落視世之富貴貧
賤利害殀壽舉無足以動其中者此誠見大心泰無不
足也顔之樂處正在於此
問顔子之學曰天資極高不易學學者且當學曾子曾
子以篤實之資動皆守禮學之有所依據如禮記所問
與夫子論孝等篇皆其隨事精察而自有得一日三省
[010-8b]
尤見切實之學故夫子之一貫亦因學有所得而語之
其餘門弟子不能及也故曰曾氏之傳獨得其宗世之
儒者不問學者之資禀而槩以聖人一貫上達之理告
之則是誣之而已矣
問逝者如斯曰程子謂有天徳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
謹獨此義極精蓋人心本與天地相通如西銘所云者
茍其心少有私意扞隔把天理間斷了便是不能謹獨
與天地之化徃而不息者異矣何有乎天徳則王道安
[010-9a]
從而行故惟聖人之心至誠無息
詔問程子嘗言學者須大其心辟如為九層之臺須大
做脚方得先生於抄釋曰人須思如何能大其心詔以
為欲大其心莫先於克己先生問如何為克己詔曰人
之心本自廣大但為私意蔽之則狹小矣故學者之心
一有偏私即務克去庶以復其廣大之體如何先生曰
固是必如曾子之𢎞毅西銘所謂民胞物與始得且如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人雖或力量
[010-9b]
不逮却不可無是心如張子見皇子生則喜見餓莩則
戚的心方好然此心安從生詔未及對他日又問曰只
是預養仁心自無已之可克矣
先生曰灑掃應對雖下學事然詩曰灑掃廷内維民之
章程子曰從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貫通只一理又曰
是其然必有所以然辟則子貢答太宰言夫子之聖又
多能也則以多能為聖之外事固非太宰之意矣至夫
子乃謂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言不是多皆性分中事則
[010-10a]
多能又不在聖之外矣又乾坤之理何其廣大夫子繫
易乃比於門户闔闢之間可見道理至近切不必逺求
闔闢只是動靜甚易簡斯可見灑掃應對精義入神無
二也
問治六經先生曰此皆聖賢精義妙道所在學者非徒
以資辯博也蓋聖賢前言徃行固有後學心思所不及
躬行所不到者誦其言將以廣其知識增益其所不能

[010-10b]
問王道曰只當以養民為先如孟子五畝宅百畝田雞
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
寒然後謹庠序之教申孝弟之義此正是王道之大為
治切要誠不出此後世敷陳王道者雖千萬言而不足
不知其要安在
問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夫舜在當時止用五人遂幹
盡天下之事而成於變風動之休後世用數千百人中
間豈無豪傑而天下治卒不古若何也先生曰五人之
[010-11a]
徳固不可尚而其心至公無私其賢能彼此相讓略無
一毫嫌忌間隔之私而舜又以至聖之徳臨之五人之
用各當其才而五人之所舉而用者又皆五人之才君
臣上下同一公心耳詔因嘆曰此隆古何等氣象後世
人各一心有賢能者多為人所妬嫉且才者非所用用
者非其才舉措失宜勸懲無所於用况君臣情隔上下
道暌如何可復三代之治
大學絜矩不必拘拘以傳中次第言之便當如身任天
[010-11b]
下之責欲行絜矩必先理財使民生得遂欲理財以養
民須要用人欲用得其人須公好惡公好惡則善人在
位不肖者屛去舉賢必先退不善必逺如是庶善惡知
所勸戒若求大道得失之幾則惟在於忠信驕泰而已
諸友侍坐因論及天下之事詔問曰方今民窮財屈有
憂世之志者當何所先先生曰莫先於講學何謂也曰
且如此數人者講學既明果能同心同徳他日措以致
治無難也詔曰學者必心術明學術正得行其志則以
[010-12a]
幹天下之治而濟天下之民誠有推之而自裕者先生
曰然
問今天下守令多不愛民者何先生曰守令於民最親
茍得其人則民生自遂守令欲行仁政則惟在克己在
知言不能克己則心又偏私不能知言則言之是非得
失無以辨不免為下人蔽惑奸人欺罔其弊何可勝言
宋室當天下甫定之時則藩鎮之為禍在所當懲若高
宗時土地為金人侵削甚矣故李剛上疏令臣下能復
[010-12b]
一邑者與之邑復一郡者與之郡雖亦藩鎮之意正所
以强宋也此誠謀國之大權惜奸邪汪黄沮之不行為
可恨耳豈惟守令要克己知言乎
詔嘗怒一惡人先生聞之戒曰學者要當以涵養徳性
為本暴怒切不可輕發若恣性直行動與物忤中間便
生多少怨尤此等人固可惡以吾儒何所不容何足與
較夫我則不暇於此矣故曰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所
以學者治情為難若事雖是義君子固以為質了尤當
[010-13a]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若徒以為義而徑情直行便少禮
行孫出工夫故君子於事至吾前必詳審斟酌而後行
之庶幾無悔詔即自痛悔因思徃日惡惡太甚偏於剛
隘適招怨尤無益也書以自警
詔問處宗族有不善者如何先生曰若可化則以禮義
諭之使之自悟如不可化亦當委曲容之可也故門内
之人寧使恩掩義
問蓍龜卜筮之事曰龜卜則用三人故曰三人占則從
[010-13b]
二人之言必其人心至公無私公則明明則自能察其
休咎茍心非虛明何以知之若蓍則全要誠意感格方
可揲故龜所以教人心之公蓍所以教人心之誠非規
規於卜筮也其實公則無不誠誠則無不公
唐虞之世刑官只是臯陶為之明五刑以弼五教而已
豈似後世刑官以為極大極重之事又或逞其智術有
能斷一訟得一情則喜甚至煽威恣虐嵗煆月煉略無
哀矜憫恤之意彼安知刑之本只在斯民生養之遂教
[010-14a]
化之敷誠使之各遂其生而知禮義則刑自然省矣
戴時化問鳶飛魚躍活潑潑地謂學者體此當必有事
焉詔曰若此心常存則道體常在目前故程子謂其要
只在謹獨正是此意先生聞之曰爾兩人如此講論却
見用功切實
論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言即其所陳之事如闢土地
治田野養老尊賢等是也乃因其言之善而明考其功
謂詢事考言聽言觀行是也若是則自無所毁譽世至
[010-14b]
春秋毁譽不公時君莫辨惟齊威王烹阿大夫封即墨
誅賞嚴明齊國大治可謂善矣後至西漢猶有成周遺
風故多循良之吏如黄霸守潁川八年致鳯凰神爵之
祥魯恭宰中牟能致三異即是而擬之古昔鳥獸之巢
可俯而窺者亦為庶幾此前古何等氣象諸生正宜將
此想像體貼如居一鄉則必化一鄉之俗他日治一邑
一郡則必有此意方好庶不負今日所講矣
詔因辭謝久庵公與講論陽明之學公謂朱子之道學
[010-15a]
豈後學所敢輕議但試舉一二言之其性質亦似太偏
昔唐仲友為台州太守陳同父同知台州二人各競才
能甚不相協時仲友為其母與弟婦同居官舍晦翁為
浙東提舉出按台州陳同父遂誣仲友以帷薄不修之
事晦翁未察遂劾仲友王淮為之奏辨晦翁又劾王淮
後仲友亦以帷薄不修之事誣論晦翁互相訐奏豈不
是太偏乎詔聞此言歸而問於先生先生曰訐奏事信
有之但仲友雖負才名終是小人安得以此誣毁朱子
[010-15b]
是非毁譽初豈足慿久之便自明白朱先生劾仲友事
見台寓録仲友誣朱先生事見仲友文集可知其是私

壬辰五月九日詔自北回謁先生於鷲峯東所亟詢經
歴道途生民休戚詔對以自離張家灣武清縣至景州
安陵地方餓莩盈途旱蝗蔽天先生蹙額顰眉嘆曰誰
當以此轉聞於上以急救此無辜之民聞陜西地方旱
荒尤甚詔曰嵗凶如此猶見貴官行舟過用人夫糜費
[010-16a]
供億全無憫惻之心似未嘗讀書然不知何也先生曰
蝗旱為災細此等為災大蝗旱之災實此等所致也
先生語諸生曰民生不安風俗不美只是學術不正學
術不正只為惟見功利一邊鮮知道義所以貴於講學
者又不在言語論説之間惟在篤行道義至誠轉移而

詔問於先生曰學者只怕壊了心術如浮泛之人雖有
文才無些實用於世何補若心端則行確此等人才出
[010-16b]
而見用必有益於蒼生先生曰然
先生毎語諸生曰若等既以道義相聚必皆意氣相孚
務以平日之所講者發揮於言行之間善相勸過相規
有一言一行之善即稱勸之以厲其志有一言一行不
善即規正之以速其改如是便能興起向道庶不負此
良會
先生謂西漢人才還是重厚如周勃耻言人過丙吉擁
立孝宣至死不伐故能養成漢家忠厚之風非後世可
[010-17a]
及也
惟熙問克伐怨欲何以能使之不行先生曰即程子明
理可以治懼數語例看可能也蓋人之好勝者多由其
心之弗虛故虛心可以治克人之自矜者多是為人故
為己可以治伐人之動輒忿怨者只是不知命故知命
可以治怨人多嗜欲者只是不能見理分明故明理可
以治欲其究惟在求仁耳
或問程朱之學同異先生曰程朱之學皆近孔門但朱
[010-17b]
子之著述太多耳然其躬行亦未嘗一日少怠當其造
詣清苦亦庶乎原卜之間矣
先生謂漢武帝初年無所不好神仙征伐財利文學其
人各以類而至惜一仲舒真儒也却不好而又斥之故
其治駁雜幾於大亂耳詔問西漢之時去古未逺何真
儒之少而只一仲舒耶先生曰只縁未能興學耳詔曰
莫縁秦坑儒之後加以漢高輕儒嫚罵是以道學不明
於世故士之知學者益鮮耶曰亦其然
[010-18a]
吳佑問思慮紛擾何以除之先生曰夫心不妄動之謂
靜若思慮紛擾是妄動也只當先知所止則心自定靜
矣李宗本曰是亦由於不能安貧中來耶先生曰亦是
若能安貧則雜念自除詔曰亦當先安於義命則能安
貧而思慮自除先生曰然安貧即是安義命
允生謂明相宗本在監當擇好友常相與講論善道方
好二子謂朋友中志向亦有不能盡同者先生曰只虛
已下人誠以待之如郭林宗之在當時自能化人若茅
[010-18b]
容之避雨樹下孟敏之墮甑不顧皆林宗感化之人也
蓋以善道語人而人或不信服者猶是已之誠有未至
也不必責人
詔同惟時謁先生因論沈繼祖誣毁朱晦翁以不孝不
忠不能正家等事然則詆毁之言雖聖賢有不免且如
近時有二縉紳先後任太守俱有才名只因不受囑於
士夫而痛懲豪右遂謗毁大興一則落職歸一則自陳
養病嘗見士大夫被求全之毁者十常六七而縉紳毎
[010-19a]
論及此徃徃有不平之嘆將如之何先生曰只管行已
之道彼肆謗者將自消矣是非真偽久之自白豈足為
賢者累哉其他則在執政者公且明耳執政者公且明
也其謗亦難興乎
先生常論王道只以養民為本後之仕者却又辦簿書
急催科理獄訟善逄迎事上官者為賢甚至貪殘肆無
畏忌乃習成一様虛套遮飾哄人至於養民之事漠然
畧不加意哀哉斯民如之何不窮且盗也如今只要不
[010-19b]
謟諛不貪錢不説謊者便可以安百姓
詔問曰臯䕫稷契何書可讀其道徳事功竟非後世之
所能及後世書愈多聞見非不廣無乃人才務末而忘
本故徳業愈不逮古歟先生曰臯䕫稷契親受堯舜精
一執中之傳聞一善即得一善見一善即行一善何等
專確况聖賢傳心之要既親受之又何用書籍後世書
雖多看一部即丢過一邊求其以書中聖賢之言實體
而躬行者有幾况既不得聖賢心法其所讀者不過口
[010-20a]
耳記誦而已聖學不明士習浮靡又安望徳業如古人

詔問天下之民所頼以為養者惟土田然天下之田畝
甚不能均國初丈量田地攢造魚鱗册以均其田税庶
絶通弊使小民不致重累然欲丈量只在得人然尤貴
於得法田地既清他政自舉不識如何先生曰然近時
有蘭州人段紹先者見任南京兵部職方郎中先尹河
南杞縣亦嘗如此量之彼令田户報實畝數各四至揷
[010-20b]
標於田中畫為數區毎區之中各註毎人之田若干畝
數於册及親臨其田地隨他掣簽量之驗畝任糧遂得
一縣田地清而税糧均誠哉天下事只在得人詔又曰
且尤不可畏其難以為不可為將使斯民永無安養之
日矣曰然
詔問陸象山論心不論性亦以心為之主宰性情固在
所統歟又歐陽永叔謂教人性非所先者其亦夫子罕
言性命乎先生曰性命理氣固要講明必措諸躬行方
[010-21a]
是親切性命自在其中庶不為徒講也陸歐之言亦有

詔問士大夫作古文只宜平易典雅今多尚竒可乎先
生曰漢人有一事便説一事有一言方説一言皆是心
中發出無些粧㸃枝詞蔓語所以近古下逮六朝晉魏
之文只是浮詞粉飾辟如醜婦全藉脂粉原無本體殊
為可厭夫天下之治平雖不盡係於詩文然文章實與
時高下其文如此則世道可知矣他日與易伯源論文
[010-21b]
曰人若有養發之文詞無非説理自不暇為靡麗浮誕
之詞伯源曰古文溺意於文者其聞道便少方今靡心
日盛故本末輕重之間學者尤宜决擇
詔問夫子答子貢以博施濟衆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他處言仁甚大此則必歸之聖似有小大之差者何先
生曰此仁字當指仁心而言今人有仁愛之心而恩不
能徧及於下民者亦多矣若聖人則不惟有是仁心其
作用處自别要亦不外於用人故謂之聖者其間自有
[010-22a]
裁成輔相的意其堯舜猶病者堯舜之心固猶有不足
於此可見博施濟衆之難非獨仁者之所不能也即如
今有司賑濟的一様如發倉廪散財以賑民亦可謂博
施矣然或不能立法或用不得人致使奸人作弊故有
饑民而不得領者有方領二三錢先已用去大半者所
以斯民全不沾其實惠便是不能濟衆故學者以克己
復禮為仁能見之施為運用處方可
詔問天下所恃以為用者人才耳然今學校之所養與
[010-22b]
科目之所舉者亦未可盡謂得人愚意在上者一轉移
之以振起其道義之風嚴加考訪將三等簿著實舉行
務先徳行而後文藝庶人心警勸先生曰祖宗設立卧
碑及命提學官勅諭亦是此意但奉行之人多玩忽耳
且自童生入學及生員科舉時皆須里鄰重甘保結但
有平素行止不端者不許入學不許科舉古者鄉舉里
選之意亦不外此若如今或𨽻卒之子犯十惡之家但
有輕儇子弟畧會讀書便營求生員以抵門户師生貪
[010-23a]
其厚賂一槩縱容全無顧忌大壊學校正此輩也士風
安能得厚
鄒際虞問國家解軍之法備矣其何更有許多之弊且
如今年軍士逃的各年清軍查出解役便費許多錢糧
亦無到役者如何先生曰未盡然亦在我們講學的人
問軍士與講學何與曰在總理這些軍職官的茍能使
這些軍士人人飽煖則軍士之赴役如行者之赴家雖
逐不去矣今軍職官賄賂總理官營求管事這些財是
[010-23b]
何處出皆是削軍之脂膏以償也際虞又問軍士既缺
糧當有餘然亦無積餘何也曰雖有積餘因公扣除者
亦多矣田大本曰在湖廣邊上昔日指揮千百户只有
數人今日指揮便以數十計千百户便以數百計昔日
之軍皆變為官矣先生曰此難以執一論如在邊上有
首級便以課功如南京便無此只是掌軍官不知憂恤
故逃耳際虞又問如前日見分布疋銀兩那些指揮千
百户爭分彼此攘奪總理官亦莫如之何曰怎麽不在
[010-24a]
總理的他把這些軍官區處停當依時分布如有爭奪
者則重懲以警其餘又曰際虞勿以予言為迂你纔説
軍士之弊要盡救無階又與總理官説亦不信只好講
明這道理預養吾仁心他日得志措之天下可也
先生因朋友在監疾久不愈者謂諸生曰人多是思慮
紛擾襟懐不舒展故疾難愈若屏絶思慮放開襟懐此
便是却疾之方可以勿藥自愈也學在其中矣
詔問克伐怨欲不行夫子不許其仁何耶先生曰學者
[010-24b]
惟於仁處下手做工夫則雖克伐怨欲亦易去矣且如
司馬君實何等忠誠何等才學當時欲去青苗之害至
免役之法亦欲去之蘇軾諫之不聽乃曰公昔能諫韓
公刺義勇公今執政乃不容人諫耶及開封尹蔡確逄
迎其意而奉行之君實遂悦而不知其奸矣詔對曰竊
嘗謂君實雖是純誠豈其於仁猶未能盡純耶陳昌積
曰吾輩今日雖講明正學使他日在位或疾惡太甚安
保必無此失乎先生曰更當上達子發問何謂曰無意
[010-25a]
必固我耳
 
 
 
 
 
 
 
[010-25b]
 
 
 
 
 
 
 
 涇野子内篇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