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85 讀書劄記-明-徐問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劄記巻七
             明 徐問 撰
禮經解言六經之教石梁王氏以為孔子時春秋筆削
 未出又曰加我數年卒以學易性與天道不可得而
 聞以此知决非孔子之言其論甚是縱使言及易與
 春秋亦不必槩及他經而悉數其學之得失文辭煩
 促如此也然其潔靜精㣲等語亦得易之本㫖宜
[007-1b]
 不可廢
伊川先生以易傳示門人曰只説得七分後人更須自
 體究盖造化道理無窮須如此説大抵伊川易傳説
 盡物理易之本也晦翁本義則兼卜筮言之易之用
 也要之非卜筮無以觀玩而知占非物理無以致用
 而成務二先生之言實相表裡學者宜並觀之
伊川曰看易要知時凡六爻人人有用聖賢衆人學者
 君臣無所不通此正謂易者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
[007-2a]
 也
又曰作易自天地幽明至於昆蟲草木微物無不合大
 抵理無大小其本一也邵子皇極以易大義在意言
 象數左傳所謂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人物之/象滋多
 滋而後有數亦此意也
易坤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䘮朋安貞吉盖西
 南隂方柔得從以類行然獨隂不能成也東北陽方
 柔失類而從之然後可以利萬物故曰乃有慶也然
[007-2b]
 以正合如震一索得男而坤以安正待求乃為得吉
 若姤之取女則非安貞矣觀彖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一節正意若與本義不同惟程傳與彖義合當以
 傳為定
遯小利貞本義以為小人利於守正不可以浸長之故
 而遂浸迫於陽遯義本為君子謀小人非能正者其
 浸長於下勢猶未甚君子尚可小貞其道以維持之
 大象不惡而嚴之謂也若否之不利君子貞正利貞
[007-3a]
 之義質之程傳較順
明夷以明見傷利於正固聖人雖為垂世明道而作然
 其實豈非文王羑里之時乎周公諸爻之辭曲盡其
 義豈非克商之事乎用拯馬壯赦西伯也得其大首
 商倒戈也獲明夷心崇侯譛也箕子明夷微指其實
 至上六而言益深切矣孔子彖傳亦以文王箕子為
 言厥有㫖哉
渙九二陽居隂位宜有悔者然當渙二乃得中之位九
[007-3b]
 來居二而得其中是陽奔就机慿以為安不窮於上
 也故亡悔程傳以初為机二為馬二與初雖非正應而
 當渙時皆無應與但以隂陽親比相求二急就于初
 以為安與本義不同然據彖之剛來而不窮則此爻
 之義從本義為是
六三傳以為質隂柔才不中正雖有上九為應居無位
 之地豈能極時之渙止於其身可以出險而無悔耳
 不能及人者也愚以大凡有所樹功立事非陽剛之
[007-4a]
 才德弗克如建侯之利於屯利渉大川於頥棟隆於
 大過朋來於蹇俱陽剛之爻本義以六三居得陽位
 志在濟時能散其私而無悔然散財恐非隂柔不中
 之人所可能也又當以程傳為定
夬以五陽去一隂上六居窮極之時為國家菑害去之
 不可以不决九四以陽居隂而不中正欲止則衆陽並
 進於下而勢不安欲進則居柔失剛而志不决本義
 謂若不與衆陽競進而安出其後則悔亡以釋牽羊
[007-4b]
 之㫖傳以羊者群行之物牽者挽拽之義言能自强
 而牽挽以從羣行可以亡其悔然既處柔必不能也
 雖使聞是言亦不能信用矣以戒不决之人為得去邪
 勿疑之義今當從之
易簡之善配至徳本義兼以為人事言之但此章本賛
 易之廣大天地四時日月對待交舉如云與天地合
 其徳日新之謂盛徳天地之大徳曰生之類皆至徳
 意與易易簡同參諸本文頗順
[007-5a]
吉凶貞勝盖剛柔變通之間則為人事之吉凶惟貞固
 常久之理則可勝理勝則凶變為吉矣與下天地貞
 觀日月貞明天下之動貞夫一理皆以明貞勝所謂
 君子修之吉是也
六位成章卦之六爻初剛二柔為地道三仁四義為人
 道五陽上隂為天道天地人之道既立迭相為用則
 天地人文燦然備矣
本義發揮卦體卦徳卦象卦爻隂陽之位吉凶之占而
[007-5b]
 繫以人事之得失言約而義精矣稍可疑者存之以
 俟知者辯焉
堯典欽明文思允㳟克讓是欽明在内而允㳟在外也
 文思只如文理宻察之謂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與賛堯義同通明為聖濬哲非聖之事乎言外温
 恭則内欽明可知矣聖人純敬之徳與傳心之要萬
 古如新要無有二義也近世學者忽於用敬之説可
 以自悟矣
[007-6a]
朱子曰古史之體可見者書春秋而已春秋編年通紀
 以見事之先後書則每事别記以具事之首尾意者
 當時史官既編年紀事至於事之大者則又採合而
 别記之愚謂五帝以前人主無甚失徳故史臣大槩
 紀其一代事業與三王以下授受治水革命大事書
 而藏之如周之藏冊金縢是也至春秋時王者跡息
 諸侯横恣孔子欲存天綱人紀乃具得失於各國各
 君之下以詔後世故不得不為書王及編年耳抑史
[007-6b]
 官至周禮始備天官之屬太史御史以下多數十百
 人故列國諸侯皆有史官以掌記君臣政治得失如
 春秋傳晉董狐書趙盾齊太史氏書崔杼弑君至兄
 弟爭死以守其職可見
按孔子孫騰見始皇㓕先代典籍始壁藏尚書孝經論
 語於夫子舊堂壁中濟南伏生為秦博士亦壁藏尚
 書漢定天下伏生求尚書止得二十九篇孝文求能
 治尚書者伏生時年九十餘老不能行詔太常掌故
[007-7a]
 鼂錯徃受之伏生使女傳言齊人語多與頴川異錯
 畧以意熟讀而已孔頴達以泰誓非伏生所傳武帝
 時始出故云二十九篇也又魯恭王好治宫室壞孔
 子舊壁其藏始出止得尚書至説命諸篇今書註稱
 古文為孔氏所藏其字古𨽻今文無𨽻盖以漢書為
 今文也
凡讀史先須看其道徳而後及其功業如堯典首曰欽
 明文思克明峻徳而後光被昭格以至睦族平章皆
[007-7b]
 自内及外也其治則天時為始人事繼之故命羲和
 厯象授時以允釐百工熈庶績皆功用也舜典自濬
 哲文明温㳟允塞至於愼徽五典咨四岳命九官惟
 亮天工以至眀目達聰皆事業也盖其充積之久感
 通召驗治臻於變時雍四方風動就是中庸言至誠
 無息久徵悠逺博厚高明分明畫出唐虞體信達順
 篤恭而天下平之象及至禹謨世承極治水土平後
 專以民生食用為急故以徳以政歸於養民而修水
[007-8a]
 火金木土榖為六府惇教以正徳器物以利用衣食
 以厚生為三事合而為九功使皆得理而不亂故曰
 惟敘而九功之徳皆可歌也然其治則比唐虞固有
 間矣至於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治定之初立
 中建極以王天下湯誓惟有慚徳曰恐來世以台為
 口實泰誓牧誓武成尤為費辭商奄啓釁非有周
 公以聖匡救周鼎㡬搖盖遭其時之所難非二君得
 已也後世非無古建官立政綱紀規模只無本源流
[007-8b]
 出如翦彩為花畫工繪像雖若可觀而終不如他天
 然精采血脉觀之諸史君臣言行治功可見
武王泰誓數紂罪惡辭意諄複若非聖人之言恐孔壁所
 亡之文而漢雜之也武成篇孟子時已有血流漂杵
 之語實為古文盖記事之過所不盡信者也至謂文
 王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則是武王伐紂
 為利天下實非奉天討罪以弔其民而文王之至徳
 荒矣兹又可盡信乎
[007-9a]
箕子洪範以人君主天地民物而天時人事其理實相
 表裏故先言五行而即繼以君徳五事其施莫先乎
 民故八政次之政以授時為要故五紀次之君道以
 正身為則故建極次之然用人行政須剛柔得中斯
 無折廢故三徳次之事必通於幽明合於鬼神而後
 可行故稽疑次之其得失感通效驗各以類至故庶
 徴次之五福六極又指其徴驗之實若有勸懲於其
 間感應幾㣲如響斯答雖未必一一盡然要其理之
[007-9b]
 所有不可誣也人君致治注措之詳莫切於此然皇
 極則曰歛福錫民無作好惡三徳則曰臣無作福作
 威休咎徴則曰卿士惟月家用平康不寧又君臣民
 庶之所同也可不慎哉
書周官先儒疑周禮六官無三公三孤意方條治事之
 官而未及師保之責今按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謂
 之三公論道明曰官不備惟其人少師少傅少保曰
 三孤貳公𢎞化而後及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
[007-10a]
 空明曰六卿分職是三公無定位而六卿有定職也
 惟冢宰如曰冢子曰統百官盖為六官之長綱紀百
 司自當推重也又疑司空為周公未成之書今既曰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固當一時並建豈得先
 立此空名獨於官屬未置迺遽適當周公之沒哉恐
 無是也是知司空一冊亦經秦火亡失無疑漢儒補
 以考工記惟以工人造作為言殊非設官之意又謂
 法制有未施用恐或然耳朱子曰漢自古文尚書出
[007-10b]
 方有周官篇伏生口授二十九篇無周官故漢制太
 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而無周之三公三少本以師道
 輔佐天子只是加官周公以太師兼冢宰召公以太
 保兼冢宰是以加官而兼宰相之職也其説為得之
 愚又按漢初置左右丞相亦三公之任太尉為秦官
 當時所重漢興因而襲之又以司徒司空參用雜置
 已非其法惟唐六典亦得周六官之遺而知政事參
 議朝政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參知機務同平章事並
[007-11a]
 宰相之任已變公孤之制矣趙宋因用翰林承㫖陶
 榖謂唐有參知政事之説乃以直學士薛居正侍郎
 吕餘慶參知政事遂使一代官方變易名義疑舛元
 有中書令國初因之尋復釐革專重六部而省其屬
 之多員内閣如中書省多以卿銜而兼學士久則以
 公孤為加官乃得周制云
按蘇氏以書顧命康王冕服事為非禮朱子但引太甲
 元祀以見康王當然亦不言蘇之非是愚以天子傳
[007-11b]
 受天位上承宗廟百神之主兼以顧命而繫天下臣
 民之望中杜睥睨非常之隙所以代統向離以新庶
 聴君臣之分定於厥初數言非以為一身之圖而已
 故太保承介圭太史秉書俱由阼階隮御王冊命王
 三祭三咤上宗曰饗以告神也王出在應門之内曰
 王義嗣徳答拜盖以䘮禮見成為後者以著代也既
 而羣公聴命趨出王反䘮服於天子變禮未為失也
 胡氏春秋例人君嗣立逾年必改元臣民之心不可
[007-12a]
 曠年無君改元以著新君即位之始故曰大居正若
 授冊受戒俱於䘮次則何以承天受代正統定分以
 一衆庶之耳目哉况召畢諸公皆當時賢輔必能審
 酌先王禮義之中而察於社稷相傳之重决不以草
 率而廢禮也又周制期䘮達乎大夫則諸侯亦在所
 略安得引庶人將冠子齊衰大功之䘮而例之天子
 乎非謂天子之尊不行勢有不可耳惟三年之䘮達
 乎天子此古今貴賤不易常經而漢文乃有以日易
[007-12b]
 月之制後世踵而行之則可憾已
按穆王吕刑之可取者折獄則曰兩造具備師聴五辭
 簡孚有衆惟貌有稽用法則曰上刑適輕下服下刑
 適重上服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如大禹謨
 所謂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周官所謂刑新國用輕典
 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是也至於贖刑則本
 虞書金作贖刑之説不諒其係於鞭朴之下情輕而
 為之若墨劓剕宫大辟有疑自當末减豈有罰自百
[007-13a]
 鍰六兩/曰鍰以至千鍰是使殺人大憝皆可不死貨利充
 盈而人命如草菅音/奸矣况疑之一字又足以啓汚吏
 高下出入之門作法於貪而欲救末流之弊其將能
 乎此周室所以遂不競也
漢毛享作毛詩訓詁以授毛萇故史記謂之大小毛詩
 然多隨文訓解或斷章取義不能攷究時代推明大
 意以得詩人之心得朱子解而始著
孔子嘗謂伯魚學詩其教門人亦以興詩為始盖不知
[007-13b]
 興詩意思終不和暢古詩温淡和平莊重典則雖感
 時托物不失性情善惡可感可創諷咏之久自有以
 潜消湮鬱渣滓歸於動盪性情和平之真暢於道徳
 之意程子云興於詩是興起人善意汪洋浩大可謂
 善得詩人之㫖味者
朱子云先儒所謂刪後無詩非謂不復作也但謂夫子
 不取耳康節云自從刪後更無詩亦此意蘇氏云陳
 靈以後未嘗無詩之說似可取失之大快無先儒敦
[007-14a]
 厚氣象不奈咀嚼愚謂周盛時采録及制作皆列之
 樂官或用於郊廟朝廷或用於房中閭巷邦國以達天
 下所以風化天下者也王跡熄則化不行而詩響絶
 矣春秋傳燕享間歌多古詩知後雖有作盖亦不復
 采矣
又曰孟子謂詩亡然後春秋作先儒謂東遷後黍離降
 為國風而雅亡矣要識此詩便知周南召南當在豐
 鎬之時其詩為二南後來在洛邑之時其詩為黍離
[007-14b]
 只是自二南進而為二雅自二雅退而為王風是也
夫子刪詩以二南正家化國之始故列之於首程子謂
 二南猶易之乾坤龜山以為一體而成是也與邶鄘
 衛十三國並存以寓感發監戒之意抑諸侯采之以
 貢于天子天子受之以列于樂官於以考其俗尚美
 惡而知政治為得之
左傳吳季子札聘魯見叔孫穆子請觀周樂十五國風
 咸有譏評二南曰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邶
[007-15a]
 鄘衛曰憂而不困王曰思而不懼豳曰樂而不淫齊
 秦稱其大魏唐稱其逺鄭陳知其亡自鄶以下無譏
 焉愚按朱子以二南為正風十三國為變風季子猶
 未慊於二南之化至於邶鄘衛齊秦以下有處變怨
 思之懐有惰曼淫靡之習有超軼悍强之氣有鄙嗇
 急蹙之情若此者顧猶亟稱之何哉盖以文王之化
 止於江漢南國其幽冀濟兖青梁之間皆為紂地猶
 未洽也下比列國季世雖多失徳而姜姬内媛變而
[007-15b]
 知常情以止義其臣尚思西周宗社播遷其民猶知
 興復桑田大夫感懐離黍則以先王敎化禮義之澤
 宛然如存齊秦本無可稱而推表太公原其功也曰
 周之舊原其地也魏唐儉嗇憂思原其遺也豳風雖
 在君臣疑懼之時而俗本先公辭出聖理其美信矣
 鄭陳靡曼蕩蔑禮法國歩斯蹙理固宜然情之邪正
 道之汙隆俗之美惡皆于是乎見之可以興矣至於
 二雅小大本出於朝廷賢臣碩輔禮樂之懿冠冕之
[007-16a]
 詞而燕饗㑹朝或通於下或專於上時代升降正變
 因之孔子刪而兼取焉可以觀治也然小雅則曰周
 徳之衰豈以其制作皆出於代商之後大雅則美文
 王之徳豈因其詩多追述文王者乎孔子嘗謂武未
 盡善而稱文為至徳季子或得諸此矣三頌歌辭特
 稱曰至自直而不倨至於五聲和八風平以為盛徳之
 所同也今觀商周之頌辭莊義邃音律和平魯祀
 后帝已非其禮而誇艷太過古風寖㣲意者歸重商
[007-16b]
 周兹可略已
伊川先生序春秋傳以為抑揚予奪乃制事之權衡揆
 道之模範盖三代盛時天經人紀既明夷夏大防復
 正班爵等威皆有定制而不可易其有陵犯僣叛則
 王者誅討之而已春秋之時諸侯雖知有周而王政
 不綱貿亂滋甚其間得失小大又自有不相掩者故
 春秋因魯史之舊各㣲辭以書之其抑揚予奪㣲闡
 寓於一字之間如持權衡以定輕重而所存以不墜
[007-17a]
 者實天地之常經百王之大法故曰揆道之模範也
伊川云詩書載道之文春秋聖人之用詩書如藥方春
 秋如用藥治病盖藥方是人無病時但知有此可治
 病用藥盖因人病危急而治之所以保全命脉也此
 喻極切
又曰五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春秋傳為案
 經為斷又答黄聲曰以傳考經之事迹以經别傳之
 眞偽
[007-17b]
延平云春秋且將諸家熟看以胡文定解為凖玩味當
 必自有㑹心處又曰春秋一事各自發明一例如觀
 山水徙歩而形勢不同不可拘以一法然所以難言
 者盖以常人之心推測聖人未到聖人灑然處豈能
 無失邪
 
 
 讀書劄記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