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9 讀書錄-明-薛瑄 (master)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續録卷七      明 薛瑄 撰
通天地萬物之理皆善也人胡不為善
用之則行最難自聖人以下雖大賢用之未免有過不
及處
聖人見㡬明决未有至於事㡬之難處者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天理人事精粗無二致故下學人事即所以上逹天理
[018-1b]

大哉乾元元者性善之源也
千載之下得易之本義者朱子一人而已
孟子言性善擴前聖之未發程子性即理也與張子皆
論氣質之性又擴孟子之未發至朱子會萃張程之論
性至矣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道莫大乎是
孟子之後道不明只是性之一字不明
[018-2a]
朱子論專言偏言之仁皆本於程子四徳之元猶五常
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之語其論性命皆本
於程子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之語其論本然之性
皆本於程子性即理也之語其論氣質之性皆本於程
張論氣質之性如論致知格物之類皆本於程子
居處恭即吾心之天對越在天之天如顧諟天之明命
畏天命尊德性皆是恭之實
雖明善而反諸身不誠終未有得也
[018-2b]
程子曰性即理也發明性善無餘藴矣
性無聲臭不可以物形容之
理無形只是事物所當然已然者
朱子之後諸儒有失朱子之本義者至魯齋許氏尊朱
子之學至矣
忠信所以進德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業之存於心者
為德德之見於事者為業如仁義禮智是德行仁義禮
智之徳見於人倫事物之實為業徳業非有二也
[018-3a]
漢文帝即位之後除收孥相坐律却貢獻定賑窮養老
之令除誹謗妖言律以至免租之類皆仁政之大端也
三代以下誠為賢君
孟子言左右逄其源即自得之者
理即在氣中不可脫去氣而言理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人之所得以為心即專言仁則包
四徳
隂精陽氣聚而為物神之伸也即人之始而生魂游魄
[018-3b]
降散而為變鬼之屈也即人之終而死此所謂人者鬼
神之會也與
用之則行最難所以孔子言行義以逹其道未見其人

仰之彌髙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此言性也性
無窮盡無方體朱子謂之道道即性也
但當循理不可使氣
非知周乎萬物者不能辨天下之惑
[018-4a]
繼之者善性之原也成之者性善之在人者也
動靜者隂陽也所以動靜者道也
中庸惟聖人能之所謂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鬼神之屈伸伸之極為屈屈則伸之氣已往而遂盡其
屈而復伸者乃方生之氣非藉夫已屈之氣復為方伸
之氣也程子曰不必將旣屈之氣復為方伸之氣生生
之理自然不息朱子亦曰徃者過來者續
見到至處人或可及行到至處人鮮能及也
[018-4b]
明本然之性氣質之性與喜怒哀樂未發已發之性情
了然無疑此本領之學也
古之學者為已顔曽之徒是也
中庸不可能者以天命人心之理極其至也博學而詳
說之將以反說約也約乃理之統會一原上天之載無
聲無臭至矣
為學能使理勝氣則可以變化氣質之性而反天地之
性若氣勝理則不能矣
[018-5a]
雖盡明五經四書之理而反諸身不誠猶未有得也有
人談道理浩博無窮至其心則無實得處故其行事與
所談者無一句相合即程子譏韓持國如談禪者是也
程子之門人論未發之中無致知格物皆失程子本意
至朱子發明至矣
朱子大本原皆得程子之學
就氣質中指出仁義禮智不雜氣質而言謂之天地之
性以仁義禮智雜氣質而言故謂氣質之性非有二也
[018-5b]
有氣即有性有性即有氣性雖不雜乎氣亦不離乎氣
人之物欲淺深由於氣質之有清濁也氣質極清者自
無物欲之累其次雖或有之亦淺而易去氣質極濁則
物欲深而去之也難
氣質之拘最大變化之功極難然亦不可畏其難而不
加變化之功也
孟子曰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此亦言氣質
之性
[018-6a]
至善之所在在天為元亨利貞在人為仁義禮智在人
倫為五常以至一事一物莫不有天理之極是皆至善
之所在也
夏書止四篇商書稍多周書最多
人心通貫天地之心
得聖學之真則知異學之妄
重外輕内學者之通患
朱子盡得程子之學故曰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
[018-6b]
衛武公年九十五猶作懿戒以自警
朱子稱陶淵明有髙志逺識
黙識性與天道内外合一無處不有無時不然
孟子曰知其性則知天矣天者性之所自出即天命之
性也
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言氣質昏濁則天地
之性為其所蔽故為氣質之性善反之而變其昏濁則
[018-7a]
天地之性復明若氣質本清則天地之性自存初無待
於反之之功也
性情得其正者聖人也
大徳敦化理氣之一原小徳川流理氣之殊泒
造化宻移無一息之停常在目前人自不察精義入神
乃知至之事致用所以行其知也
道理物我無間天人一致
堯舜之治不可及已君德盛氣化盛也
[018-7b]
灑掃應對亦精義入神致用之事
吾德性之善念念不忘
人曰用之理性情而已
漢唐歴代以來賢人君子雖鮮克聞道而其嘉言善行
髙風偉節見於傳記者多矣不可謂世無其人也
言乾則元亨利貞已具言性則仁義禮智已具
道則萬古不易氣化則日新
萬物皆有始終惟道無始終
[018-8a]
先儒論孟子言齊魯之封皆方百里與王制同與周禮
異然孔子曰安見方六七十里五六十里非邦也者則
孟子所言為是後來齊魯之大皆兼併而然非始封
之制矣
凡聖賢之書皆先知先覺覺後知後覺之言讀其書而
無知覺可乎
堯典舜典首言其徳禹謨則言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
帝所言有不同矣
[018-8b]
詩曰其人如玉君子之徳必如玉斯無一毫之㸃汚氣質
之性以理在氣中而言氣質之濁者理為之蔽性固有
不善氣質之清者理無所蔽性焉有不善乎
未能盡顔子之學則不能知顔子之樂
滿天地間皆中庸之理人自不察
性與天道無内外無限量無止息
元者善之長亨利貞皆善也仁為善之長禮義智皆
善也性命一理也有善而無惡也明矣
[018-9a]
禀氣之濁者心不開明善言不能入
見外物重則氣象卑矣
好仁者無以尚之顔子簞瓢陋巷不改其樂與
細思千古以來窮奢極欲者漠然無存矣但留不令之
名於不泯耳
漢唐間英主大抵能用言則能成事功
人之吸極而呼者退極而進柔變而趨於剛也呼極而
吸者進極而退剛化而趨於柔也既變而剛則闢矣既
[018-9b]
化為柔則闔矣張子曰人之有息蓋剛柔相摩乾坤闔
闢之象其斯之謂與
朱子解孟子孔子登東山章言聖人之道大而有本即
天命之性也
朱子曰已升之氣便散矣觀此言則方生之氣自是新
者非既散之氣復為方生之氣也程子論呼吸亦如此
釋氏出世法天地隂陽古今皆世也而可出乎
沖漠無朕之中萬象森然已具竊意萬象如人與鳥
[018-10a]
獸草木昆蟲之類莫不有一定之象具於沖漠無朕之中
及隂陽流行之後其可見之象即沖漠無朕中之象也
是則人物之偏正通塞雖曰禀氣賦形於有生之初各
有不同然其已定之理固已具於沖漠無朕之中矣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盖以氣質言也故朱子曰生
知者氣質清明義理昭著
程子曰陽無可盡之理蓋陽即乾元之氣也又豈有盡

[018-10b]
堯典春夏秋冬之四仲即乾之元亨利貞也
孟子言取之左右逢其原即天命之性也性無時不發
見於日用之間故取之左右逢其原原如水之有來處
人物之生各接得天賦之命以為性
勢亦甚大如趙宋之有遼夏勢不可去若欲以力勝即
有患惟若古帝王修徳以來之則無患矣
論語曰吾莫如之何也已矣言人自絶於善雖聖人之
教亦無所施也
[018-11a]
不輕妄則重厚不昏塞則虚明其要在主敬
東漢之季雖使陳竇得行其計可復治乎朱子有言
意盖如此
漢髙惠文景皆少私欲故程子謂其近於善人為邦之

朱子曰心有善惡性無不善若論氣質之性則有不
善宋理宗雖崇理學而不能行理學安得有致治
之效宋理宗用賈似道卒至僨國此任小人之效也
[018-11b]
 
 
 
 
 
 
 
 讀書續録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