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9 讀書錄-明-薛瑄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續録卷一      明 薛瑄 撰
  往年因讀張子心中有所開即便劄記不思則還
  塞之矣之言遂於讀書心中有所開時随即劄記
  有一條一二句者有一條三五句者有一條數十
  句者積二十餘年乃成一集名曰讀書録蓋以備
  不思還塞如張子所云者近年又於讀書時日記
  所得者積久復成一集名曰讀書續録但有即録
[012-1b]
  不覺重複者多欲皆删去而意謂既亦以備不思
  還塞則辭雖重複亦可為屢省之助云河東薛瑄
  謹識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造化生物皆乾為之主而坤則無
所為惟順承天施而已
造化人事皆以靜為主造化非專一翕聚則不能直遂
發散人心非寂然不動則何以酬酢天下萬事哉
天地常久之道元亨利貞而已天下常久之理仁義禮
[012-2a]
知而已
天地萬物皆自微以至著張子曰其來也幾微易簡其
究也廣大堅固
乾元是氣之統體無所不包故曰統天
只於鼻息之間可見屈伸相感之理吸之極為屈感得
呼來為伸呼之極為伸又感得吸來為屈吸又感呼呼
又感吸呼吸屈伸相感無端與晝夜寒暑相感屈伸同
一理也
[012-2b]
朱子太極圖解曰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
機也此易之變易流行者也又曰太極形而上之道也
隂陽形而下之器也此易之交易對待也朱子所謂易
有兩義者如此
凡人動為震靜為艮健為乾順為坤與夫入為巽説為
兌之類皆易之用故易之於人也周徧而無窮民之於
易也隨取而各足
聖人作易因隂陽之實體為卦爻之法象是則卦爻之
[012-3a]
法象無非模寫天地隂陽之實體而已
卦爻未畫時至虚至靜之中而卦爻之理已具及卦爻
既畫而天地萬物之理皆具於卦爻之中故曰易與天
地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卦爻分明是天生的聖人不過因其自然者畫出
太極性也隂陽氣也論太極而不言隂陽則徒知太極
為至善之性而不知氣有昏明清濁之殊故曰論性不
論氣不備論隂陽而不言太極則徒知隂陽之氣有昏
[012-3b]
明清濁之異而不知太極為至善之性故曰論氣不論
性不明雖然太極即在隂陽之中隂陽不在太極之外
理氣渾然而無間若截理氣為二則非矣
靜聞鳥鳴風韻以至萬響皆至理寓焉
泛觀天地萬物之有形者何往而非是道之所寓程子
所謂顯微無間者當黙㑹之
禮曰君子不盡人之懽不竭人之忠所以全交也此言
有易道存焉
[012-4a]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舎晝夜是就水言道之往
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也所謂道體正在水上水尤
易見道體故發以示人
邵子詩𤣥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乃形容陽稚之意
元者善之長也即亨利貞無非善矣
仁道至大是萬物皆仁也看來天地之道只一元字都
括盡人道只一仁字括盡
朱子論無極而太極所以動而陽靜而隂之本體也動
[012-4b]
靜無時不然而太極無時不在
太極即是中正仁義非四者之外又有太極也
太極之有動靜即天命之流行也天命即元亨利貞也
中庸章句序繼天立極繼字是從易繼之者善字來蓋
天理流注到聖人身上聖人以身立極於天下故謂之
繼天立極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竊意艮其背
一句是統説艮止也惟止得其止故靜則不有其身動
[012-5a]
則行其庭不見其人故彖傳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
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也可見艮其背一句是綱下靣却分作兩支説艮其背
是止之本下靣兩支是止之效
朱子曰忠者誠有是心而不自欺也恕者推待己之心
以及人也推其誠心以及人則其所以愛人之道不逺
於我而得之矣此忠恕違道不逺也
忠恕違道不逺道即其不逺人者率性而已
[012-5b]
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故忠恕違道不逺
所為悖理悔吝之應如響故曰從逆凶
四陽在内二隂在外為大過四隂在外二陽在内為小

得意忘言乃知讀書不可滯於言辭之間當㑹於言辭
之表
言所以述理不述理之言其可尚乎
天地之徳只是元聖人之徳只是仁元於四徳無不統
[012-6a]
仁於萬物無不該
理學不明無往而不陷溺於異學
心術不正即事事不正
理明心正即所見所行皆出於正
聽人之言即知其人之邪正所謂知言知人也
春秋書楚子入陳納公孫寧儀行父左氏曰書有禮也
夫二人皆淫亂之賊陷君於惡楚不能討其罪而戮之
復納於陳謂之有禮可乎左氏學識之淺深可見矣
[012-6b]
程子曰知義之為用而不外焉可與語道矣蓋道即仁
而義即仁之用得其宜處非仁之外又有義也故程子
云然
非知周萬物者不能辨天下之惑
河圖之數木火土金水春夏秋冬元亨利貞在人肝心
脾肺腎仁義禮知信萬理咸備
文王後天圖離南坎北震東兌西正河圖火水木金之
位也
[012-7a]
河圖之數一隂一陽一竒一偶以兩其五行五行木火
陽金水隂就五行觀之一行又各具一隂一陽如天一
生水地六成之一為陽而六為隂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二為隂而七為陽之類又如木之甲乙火之丙丁之類
皆一行各具一隂陽也
四夷來王本於無怠無荒乃知人君一心之敬雖微而
逺人歸往之效甚大
聖人篤恭而天下平二帝三王之治皆原於此
[012-7b]
邵子所謂畫前有易者即朱子所謂已定之形已成之
勢則固已具於渾然之中而不容毫髮作為於其間也
畫前之易即冲漠無朕之中萬象森然已具也
涵養吾一一即主敬也
致中致和為難涵養不可不深省察不可不密
體用一原顯微無間黙而觀之
凡事分所當為不可有一毫矜伐之意
伊傅周召王佐事業大矣自其心觀之則若浮雲之漠
[012-8a]
然無所動其心
天之道公而已聖人法天為治一出於天道之公此王
道之所以為大也
程子曰謂之變則堅者腐存者亡輪迴之説何其誕邪
必首出庶物而後萬國咸寧也
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天理發見流行之實所謂天理即
元亨利貞是也聖人一動一靜莫非妙道精義之著所
謂妙道精義即仁義禮知是也在天為天理在聖人為
[012-8b]
妙道精義其理一也
天理發見流行於四時行百物生不待言而可見妙道
精義著見於聖人之一動一靜又豈待言而後顯哉
須要實見得天理發見流行與妙道精義之實處一一
體認得分明乃可見道
觀太極圖皆天理流行發見之實聖人定之以中正仁
義而立人極以至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徳合明合
序合吉凶皆妙道精義之著
[012-9a]
太極圖包括天地貫徹古今
偶見日影之移與川流之意同
鑿穿孔也枘刻木端所以入鑿也不量其鑿而納枘其
能入乎
太極形而上之通也隂陽形而下之器也即是充塞天
地太極本然之妙也動靜所乗之機也即是貫徹古今
太極即理也性也故朱子太極圖解節節指出性言之
太極性理之尊號
[012-9b]
在天為元亨利貞在人為仁義禮知太極不外乎此也
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仁義禮知皆中也此
專言中也周子言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此中
只是禮之一徳偏言之中也專言之中是未發之中偏
言之中是時中之中
天人合一流通往來之理無間
好善優於天下若自用己能惡聞人善何以成事功
有一毫矜飾即心馳於外而氣象卑陋矣
[012-10a]
不知仁義道徳為美其所事者皆外物也心役物不可
役於物
只循理而餘悉聽之天
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即畫前之易也
用人不可不慎才不稱事事何以立
聖人謂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正欲人各舉其
所知也必欲舉人皆出於己何以公天下取人之道乎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知易者莫若孟子
[012-10b]
率仁義禮知之性謂之道聖門專論求仁為本心之全
徳求仁得仁即仁義禮知在其中而率性之道不外是

只循理便是行道
程明道曰中有主則實則外患不能入此實字指主敬
而言主敬則天理存而心實外患自不能入伊川曰中
有主則虚虚謂外邪不能入此中有主即主敬之主主
敬則理雖實而心體常虚虚謂外邪不能入又曰中無
[012-11a]
主則實實謂物來奪之此實字指外物言中無主謂不
主敬即中無主而天理不存外物皆得以入故曰實實
即物來填塞於中
敬而和處衆之要
處己事上接下皆當以誠敬為主
有不合當知幾而不可妄求易曰浚恒貞凶
霍光小心謹慎沈靜詳審可以為人臣之法
易於十二月臨卦二陽方長之時已為八月遯卦二隂
[012-11b]
初長之戒聖人之逺慮如此
春秋不言事應而事應具存天道真可畏未有虚發於
前而不應於後者視天為茫茫不足與言天道
聖人凡事皆謹於微姤初六坤初六之類可見
道者率性而已皆出於天之元亨利貞故曰道之大原
出於天
本領之學天命之性是也
守約施博體用之謂也
[012-12a]
守約歛之退藏於密施博放之彌滿六合
學到口不言而心自得者乃可言自得也
造化萬物皆從虚中來故程子謂老子𤣥牝一章最善
亦謂虚中生萬化所謂谷神也
伊尹周公但能輔其君為太甲成王而已固不能輔之
為成湯文武也
學易最要知時識勢不然茫茫不知吉凶悔吝之機
無極而太極便是元亨利貞天命之全體渾然而未分
[012-12b]
者動而生陽靜而生隂即天命之流行也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聖人以道體
告子貢而子貢未喻也
黙識心通活潑潑地無物不有無時不然不為物累覺
得身心甚輕
自古以來汲汲於外物之求者併與外物漠然無存矣
外物果何益哉
天地之塞氣也形而下者也天地之帥理也形而上者
[012-13a]
也氣也理也渾合而無間者也
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蓋義與正為靜中與仁為動
以中與仁為動是以中仁之用言也
只為外物所累太重便不能有為
清心省事為官切要且有無限之樂
靜坐中覺有雜念者不誠之本也惟聖人之心自然真
一虚靜無一毫之雜念
莊生各有儀則謂之性朱子有取焉
[012-13b]
隂陽迭為消長夬之後姤即繼之泰之後否即繼之剝
之後復即繼之此即吉凶貞勝之理
嘗提省此心勿令昏蔽妄馳即處事少錯矣
無忘無助即天理存
心切不可外馳
未應事時常持守此心勿失應事時省察此心勿差既
應事了還持守此心勿失
常主敬則心便存心存即應事不錯
[012-14a]
切不可聽人之言而随和之故聽不外馳即無知誘物
化之失
視聽言動善惡吉凶悔吝之幾皆由於此檢察身心只
在視聽言動上用工夫
聽人之言而随和之而不知其言之是非得失此修已
第一失也
自秦漢以來不知自何時易之圖象不傳於世如王輔
嗣作易解只自乾元亨利貞經文以下皆不論其圖象
[012-14b]
至邵子得先天圖於希夷而後圖象始明
易圖象本原至邵子復明
因見園中花草茂盛曰此即顯諸仁也
窮通醜好之説士大夫所當知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萬狀彌滿於天地之間皆顯諸仁
也而其所以然乃藏諸用也
粲然者顯諸仁隱然者藏諸用
君子思不出其位而天下定矣
[012-15a]
四夷來王本於無怠無荒故知以威武服逺人者末也
三風十愆遵其戒則治違其戒則亂
二五事之疇貌言視聽思恭從明聰睿肅乂哲謀聖乃
踐形盡性之學
朱子曰道則天人性命之理天命元亨利貞也人性仁
義禮知也理統性命而言天人之學貫於一
收斂檢束身心到至細至密至靜至定之極作事愈有

[012-15b]
凝定靜密自不外馳
不知操持此心則馳騖出入無一息之寧靜虚則萬理
咸具於寂然之中動直則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聖所
以可學也與
欲寡而理明則心虚而自無克伐怨欲之累
人之一動一靜即隂陽之動靜也一動一靜之理即一
隂一陽之道人能順動靜自然之理即與隂陽動靜之
道相合矣
[012-16a]
朱子曰聖人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靜無適而非中正仁
義之極蓋太極動而為中與仁靜而為正與義即太極
之全體也
循理即率性也自一身之耳目口鼻手足百體各順其
則以至人倫庻事各得其宜皆循理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化者天地之化一過而無迹如隂陽
之變化是也知隂陽之變化則凡率性而行見諸事為
之間者無非天地之事猶孝子之善述其事也窮神則
[012-16b]
善繼其志神者妙而不測如天命之神明是也有以窮
之則吾性之全體無非天地之志亦猶孝子之善繼其
志也化以氣言故曰知化則善述其事志以理言故曰
窮神則善繼其志謂之知猶知化育之知黙與之契非
但聞見之知也謂之窮則洞見天地之心猶易所謂通
神明之徳心與之相合無一毫之間也知天地隂陽五
行變化之道體之吾身而有動靜五常之道則所行者
無非天地之事矣通天地元亨利貞神明之徳體之吾
[012-17a]
心而有健順五常之性則所存者無非天地之心矣然
神者天地之本化者天地之用必窮神而後知化也知
天地之變化而行事循乎天理皆知化而善述其事也
知天道之本原而存心純乎天理即窮神善繼其志也
剝上九碩果不食言陽有復生之理夬上六不言隂有
復生之理十月純坤而初六之中陽已生至十一月冬
至成一陽爻為復聖人則言復亨四月純乾而初九之
中隂已生至夏至成一隂爻而為姤聖人則有羸豕躑
[012-17b]
躅之戒聖人扶陽抑隂而贊天地之化育者可見矣
致中是窮神繼志之意致和是知化述事之意
剝窮於上而陽生於下夬決於上而隂生於下以此見
陽固未嘗有息而隂亦未嘗可絶隂陽消息相因之理
微矣
仁義禮知道也道出於天之元亨利貞故曰道之大原
出於天
天人一理也天有不能為人所為者人有不能為天所
[012-18a]
為者此其分殊也
太極者性理之尊號道為太極理為太極性為太極心
為太極其實一也
不可於中正仁義之外求太極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舉中庸之義而約言之是無
極太極之理中庸言之備矣道是自然之理不待盡己
推己而後然未至於自然之理誠能盡己之忠推己之
恕則至自然之理為不逺也
[012-18b]
天命之性太極之理也
天之晝夜隂陽人之語黙動靜皆與道為體運行而不
息也
仁即道也能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道也
明道作字甚敬曰非欲字好只此是學推之凡事皆然
河圖木火土金水即人心所具肝心脾肺腎之形仁義
禮知信之徳是人心上自有一河圖也
河圖之數五行一隂陽也隂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
[012-19a]

萬化之本原中也一心之妙用和也聖人之能事致中
和天地位萬物育也學問之極功言復聖之事也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
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王道不過如此
此理在天未賦於人物謂之善己賦於人物謂之性故
朱子太極圖解曰其動也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
所資以始也其靜也誠之復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
[012-19b]
性命也孟子言性善指理之在人心者而言易言繼之
者善指理之在造化者而言其實一也
時中即性之發而為情中乎節者便是性即未發之中

太極既無聲無臭而又可圖之乎當黙識於圖之表
勿忘最是學者日用切要工夫人所以心與理背馳者
正緣忘於所有事耳誠能時時刻刻不忘於操存省察
等事即心常存而天理不忘矣
[012-20a]
萬物惟其同一氣故皆同一理
一氣一理渾然無間萬物各得一氣一理分之則殊合
之則一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主靜即中庸立天下之
大本也
三綱五常為萬事之本綱常立而萬事舉唐虞三代治
天下之道不外乎此
中是道理得其恰好處
[012-20b]
太極即易書詩春秋禮記四書所言性天道之理非性
天道之外别有太極也
守約是守此心性之理施博是推此心性之理
誠者自成也天命之性也而道自道也率性之道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之事小人反是
誠是性之真實无妄非性之外别有誠也聰明睿知生
知之資而具仁義禮知之徳即性之之聖人也
萬物並育道並行大徳敦化太極之體也不害不悖小
[012-21a]
徳川流太極之用也
天道流行而賦於萬物其流行者即繼之者善也賦於
萬物者即成之者性也
渾然性理無方所無内外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性命合一即學貫天人矣
天人之理同條而共貫者也
格物致知到豁然貫通處即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而
性無不在也
[012-21b]
天地萬物分雖殊而理則一所以可格而致其知
中者天地萬物所全具之理和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
道只中和二字包括無窮之理其要只在心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始者氣之始
生者形之始萬物資乾元為氣之始即資坤元為形之
始是則坤元之氣即乾元之氣坤無所作為惟順承天
施而已
朱子曰道者天理之自然中而已矣是則中者其道理
[012-22a]
之總名與
朱子曰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
以盡其力千古聖賢之學只是學於此而已舍此皆是
俗學
讀易謹察象占二字斯得易之本義
荀卿之托身黄歇揚雄之失節莽賊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其知幾乎
一本萬殊萬殊一本於太極圖見之
[012-22b]
一貫即中和之義
程子言忠恕所以明聖道之體用
一貫之妙於太極圖見之
直書其事其義自見此實春秋之本義
顔子幾於無我觀曽子之言可見
即至著之象顯至㣲之理無物不然
程子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天地以生物為
心朱子論仁本於此
[012-23a]
咸其輔頰舌艮其輔言有序悔亡發言之得失可見
天地自然之易所見皆是
天地隂陽晝夜四時人物男女萬物始終皆真易充滿
六合貫徹乎古今也
象數自河圖始滿天地間無非象數也而理在其中
顔子犯而不校蓋不知物我之有間
常人纔有觸即有不平意只是量小
犯而不校最省事
[012-23b]
只可潛修黙進不可求人知
待人而人不信只可自反其忠
禮運曰人者其天地之徳隂陽之交鬼神之㑹五行之
秀氣也與此言與太極圖頗相合
律呂律法也述也呂助也助陽以宣氣也統天地萬物
一氣之變化
天下古今萬物萬事皆隂陽之變化而理為之主
天地間只一氣因有動靜故有隂陽剛柔之分先儒言
[012-24a]
之詳矣
舉目皆實理實氣此外無一物
程子言天本廓然無窮知此則道大無窮可知矣
只順理而行都無一事之勞擾
順理心安身亦安矣
易簡處事自無勞擾
事來只順應之不可無故而先生事端
進修皆分内事與人何所干渉而求知乎為善求人知
[012-24b]
者皆非為己之學也
韓子曰未聞響大而聲㣲者也故君子務求響之大而
不可急於聲之大
易曰震無咎者存乎悔動其補過之心可以無咎此日
新之要
又曰憂悔吝者存乎介介即周子所謂幾也於此憂懼
豈復有悔吝乎
凡事皆能謹於幾微則不至於差之大矣四時行百物
[012-25a]
生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息也
太極自能生兩儀四象八卦加倍生生而不容已所謂
生生之謂易也
卦爻皆隂陽竒偶之變易皆氣也而太極理也理不雜
乎氣故一卦一爻皆有太極焉
卦爻形而下之器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
朱子解曾㸃言志處有三節其曰曽㸃之學蓋有以見
夫人欲盡去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故其動靜
[012-25b]
之際從容如此此一節言其應對之際也其曰而其言
志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
人之意此一節言其言志也其曰而其胸次悠然直與
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
此一節又是想象曾㸃言外之意與聖人之志同處便
是天地氣象也
誠者聖人之本誠為太極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
行也天命為太極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性為
[012-26a]
太極一隂一陽之謂道道為太極聖人定之以仁義中
正而主靜立人極焉仁義中正即太極以主宰而言謂
之帝帝即太極以妙用而言謂之神神即太極以理而
言謂之天天即太極徳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
于克一一為太極喜怒哀樂謂之中中為太極心統性
情心為太極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衷為太極繼之者
善也善為太極太極者至大至極至精至妙無以加尚
萬理之總名也與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012-26b]
易言繼之者善也此善字實指理言也孟子言性善此
善字虚言性有善而無惡也然孟子言性善實自繼之
者善來因繼之者善故性有善而無惡也
無適而非道但當隨時隨處識得分明行得切實耳大
傳曰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虚
行朱子曰方道也始由辭以度其理則見其有典常矣
然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也是則凡聖賢之書無非度
天下之理必神而明之則人與理為一不然則書自書
[012-27a]
人自人耳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融㑹貫通之謂也
神而明之亦足以發之謂也
至神而明之乃有得矣
隂陽有實體有實氣天地者隂陽之實體也寒暑者隂
陽之實氣也然實體實氣非有二也
知言則知人纔聽人之言便知其於是理有是非
常存心於義理久久漸明存心於閒事即於義理日昧

[012-27b]
無忘無助長最切於日用之功而無忘尤急
處事最要妥帖定善即無瑕隙之可議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須謹
守此訓斯無失言之過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在子貢尚如此况
不及子貢者乎
交馳於聲利之塲而此心存焉者寡矣
一切外物放下緊緊於身心上用力斯得近裏之效矣
[012-28a]
放下一切外物覺得心閒省事
人心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元亨誠之通寂然不動者
利貞誠之復天人合一之理也
理之散在天地萬物各殊者小徳之川流理之本於一
源深逺不已者大徳之敦化小徳者即大徳之分大徳
者即小徳之具體用一源非有二也
朱子曰鬼神謂凡竒偶生成之屈伸往來者蓋生也伸
也來也皆神也成也屈也往也皆鬼也
[012-28b]
嘉言罔攸伏萬邦咸寧古之聖君賢臣皆樂聞善言以
成善治若君臣皆惡聞正言有可慮者矣
窮理者窮人物之理也人之理則有降衷秉彞之性物
之理則有水火木金之性以至萬物萬事皆有當然之
理於衆理莫不窮䆒其極而無一毫之疑所謂窮理也
窮得人之理必須盡仁義禮知之性窮得事物之理必
須使事物各得其宜所謂盡性也理也性也皆天命之
元亨利貞也窮理盡性與天命無一毫之間所謂至命
[012-29a]
也曰理曰性曰命雖無彼此之殊曰窮曰盡曰至則畧
有先後之序矣此先儒之成説愚竊述之
凡聖賢之書神而明之則在乎人也
内史過曰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春秋之時議論
如此猶有先聖之遺訓焉
百里奚曰行道有福即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即永言配
命自求多福之意
充滿天地皆元氣流行此仁道所以為大也
[012-29b]
天乃陽氣之實體地乃隂氣之實體
元亨利貞仁義禮知之道流行古今充塞宇宙無物不
有無時不然聖人性之而無不盡賢者復之而求其至
凡民則日用而不知也
中只是性情未發已發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便是非性
情之外别有中也庸只是此中平常之理便是非中之
外别有庸也已發之中無過不及之處便是和非已發
之中中節之外别有和也
[012-30a]
庖丁解牛只是順理人處事能順理即如庖丁無全牛

程子謂未出門時此儼若思也又曰未接物時只主敬
便是為善皆發先聖所未發古人云自勝者强抑暴猛
之氣克方縱之欲皆自勝之强也彼血氣之勇烏足謂
之强哉
虚中無我惟善是從
偏執已私而不能從善者由無克己之功也
[012-30b]
異端邪誕之説欺惑萬世貽害萬世
舜處父子兄弟之變湯武處君臣之變周公處兄弟之
變聖人處人倫之變而不失其正者亦惟盡乎天理之
當然而已
程子曰古之為學專養性情蓋性者仁義禮知乃道之
體情者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乃道之用故養性情即學
道也
太極涵萬物萬物統體一太極也萬物分太極物物各
[012-31a]
具一太極也
即天地萬物觀之渾然一理逺邇大小之間萬物統體
一太極也即天地萬物分而言之天有太極地有太極
萬物有一太極一物各具一太極也
太極之理其大無外其小無内上下四方無一毫空缺
之處而天地萬物自不能外此太極常包涵乎天地萬
物如大海之水包涵夫水之百物所謂萬物統體一太
極也就天地萬物觀之各有一太極如海中之百物各
[012-31b]
得海水之一所謂萬物各具一太極也
惟其萬物統體一太極故萬物各具一太極
一國一家常使外有可虞内有可懼則警畏常存而國
家安
心無外者可以當大任
命有以理言者天命之謂性是也有以氣言者死生有
命是也
數自河圖始理在其中
[012-32a]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太極圖見之
不度事勢之可否故妄作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隂陽之變所謂易也而一
卦一爻之理即太極也
周子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隂朱子解曰太極本然
之妙也動靜所乗之機也是太極即在隂陽之中周子
又曰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朱子解曰五行各一其
性而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其中是太極即在
[012-32b]
五行之中也以太極生兩儀言之兩儀隂陽而太極無
不在即所謂太極本然之妙也動靜所乗之機也以兩
儀生四象言之四象即水火木金而太極無不在即所
謂五行各一其性而太極渾然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
物之中也由八卦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每
爻無非竒偶隂陽卦卦有太極爻爻有太極氣之所在
理隨在焉夫豈有虧欠間隔哉
太極自能生兩儀四象八卦加倍生生而不已所謂生
[012-33a]
生之謂易也
聖人與曽㸃言志處全在言外蓋曽㸃當春氣和煦之
時浴乎沂風乎舞雩見夫天地上下同流不息飛潛動
植萬物各得其所此時曽㸃之心即對時育物之思乃
聖人物各付物之妙故曰與聖人之志同便是天地氣
象此夫子所以與㸃也
無逸一書只是敬與怠故其效不同殷之三宗與文王
無逸而敬也故有永年之效自時厥後帝王生則逸逸
[012-33b]
則不敬也故享年不永
天之道只是隂陽之理人之道只是動靜之理
聖人只教人求仁蓋人之性雖有四而仁無不統能求
仁而克盡已私復還天理則四者之性無不全而天下
之萬善豈復有加於此哉
元亨利貞仁義禮知之道流行古今充塞宇宙無物不
有無時不然性之者聖人也復之者賢人也百姓則日
用而不知矣
[012-34a]
天理元亨利貞也民彞仁義禮知信也天理民彞一而
二二而一者也
程子曰冲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應不
是後蓋未應有已發之理具故不是先已應有未發之
理在故不是後
元亨利貞古無此名至文王彖易乃立此四言以釋乾
卦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也文王意謂乾道大通
而至正筮得此卦六爻不變者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
[012-34b]
在於正固乃可以保其終也至孔子為傳遂分為四徳
元為始於時為春亨為通於時為夏利為宜於時為秋
貞為正固於時為冬此即天理之流行而賦於物者所
謂天所賦為命也是命賦於人為性元為仁亨為禮利
為義貞為知所謂人所受為性也率是性而行所謂道

理既無聲無臭隂陽亦變化不常是豈得而圖之周子
作太極圖不過假象以顯義耳學者要當默識其理於
[012-35a]
圖像之表茍只於圖中溺意以求之又焉有超然自得
之妙哉
天命即天理也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朱子解曰常
自省察使其行無不合於天理則盛大之福自我致之
有不外求而得矣
太極只是性朱子曰乾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各一其
性而男女一太極也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
性而萬物一太極也又曰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
[012-35b]
在此無極二五渾融而無間也則太極只是性可見
朱子曰性為之主而隂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各以
類而凝聚而成形焉即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
造化之樞紐品彚之根柢也
朱子曰聖人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靜無適而非中正仁
義之極是則太極即中正仁義也四者之外别無太極
太極合性命而統言之其致一也
先儒曰凡有形者皆為氣無形者皆為密而密即理也
[012-36a]
凡渉於有為者皆氣其無為者道體也
體用一源顯㣲無間隨時隨處見之
性理難强以語人可語者必其人也
韓子謂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其自任如此
夬履貞厲非但居高自任剛決雖正亦危凡人居顯位
操勢柄遇事果行不顧者亦若此占也
素履最吉以其不為物誘而率其所履者也
韓子曰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行事之是非可否
[012-36b]
為不失足以破相術之謬
周子誠上章誠即太極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
也即陽動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即隂靜也
純粹至善者即太極之理有善而無惡也故曰一隂一
陽之謂道隂陽即動靜也道即太極也繼之者善即誠
之源也成之者性即誠斯立焉元亨誠之通即太極動
而陽也利貞誠之復即太極靜而隂也大哉易也其性
命之源乎易即隂陽互根動靜循環而性命之源即隂
[012-37a]
陽動靜之理太極是也圖與書相表裏如此
心常存即黙識道理無物不有無時不然心不存即茫
無所識其所識者不過萬物形體而已
理不外乎氣惟心常存則能因氣而識理性理無聲無
臭自非存心體認之久不能黙悟其妙也
道之大原出於天聖賢發明其理言各不同而理則一

庖丁解牛而技經肯綮之未嘗者只是處事順理自無
[012-37b]
齟齬也
朱子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蓋
不偏不倚解五性渾然未發之中無過不及解性發為
情各中其節之和庸即性情未發已發皆平常之理非
性情之外别有所謂庸也
周子通書誠上誠下等章皆與中庸相表裏
性者萬善之一源即無極而太極也
天命天道天理天性天徳一也
[012-38a]
天地間可見者皆造化之迹其不可見者密也
太極圖五行各一圏雖曰各一其性各一太極其實初
無空缺處但自統體者分之各有一太極耳男女萬物
各有一太極亦如此
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内分而言之天地人雖各具一
太極合而言之則統體一太極也
道無所不在故莊子有道在稊稗螻蟻瓦礫之類之言
程子言莊生形容道體之言亦有之此類是也
[012-38b]
鬼神字始見於書而詳於易大傳
陳北溪曰如鼻中呼吸是氣那靈處便屬魂視聽是體
那聰明處便是魄
太極上一圏是天地之性隂陽五行男女萬物各一太
極是氣質之性然氣質之性即天地之性隨在氣質中
非有二也
程子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體用之謂也如在父子有
仁在君臣有義之類是在物之理也處之各得其宜所
[012-39a]
謂義也
隋文聽獨孤言以廣易勇晉武聽楊后言不易衷後來
皆致亂婦言可畏如此
義理精則能辨是非定予奪故綱目非朱子不能作
知覺運動之蠢然人與物同者人皆知之仁義禮知之
粹然人與物異者知之者鮮矣
中庸言道皆率性之謂也
中庸不可能者以人不能得性情之正也私欲盡則性
[012-39b]
情得其正而中庸可能矣故日用求中庸之道者不外
乎性情得其正也
人纔動便有差只是妄動不妄動則不差矣
行之而不著習矣而不察學者之通患也程子曰古之
學者專務養性情蓋養性情即求中庸之道也
朱子曰五性之殊散為萬事是萬事皆一性性即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神之伸也靜而生隂鬼之屈也屈伸相
[012-40a]
感動靜相因循環無端易之謂也
太極通書皆相表裏
朱子曰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只是譬喻蓍龜雖未
用而神靈之理具在猶武是殺人底事聖人却存此神
武而不殺也又曰神武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又曰
神武不殺之言只是譬喻謂聖人已具此理却不犯手
朱子曰明道愛舉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徳夫雖不
是本文意思要之意思自好養性情便是為善便是學
[012-40b]

全體呈露是仁義禮知信之性妙用顯行是惻隱羞惡
辭讓是非之情
全體呈露是大徳之敦化妙用顯行是小徳之川流
全體呈露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妙用顯行是乾道變
化各正性命
交人而人不敬信者只當反求諸己
善莫大於取人之善
[012-41a]
凡事皆當推功讓能於人不可有一毫自徳自能之意
性情之外無道
性者道之體情者道之用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朱子解剥太極圖括盡周子圖説至為精密
易只是隂陽剛柔仁義三極之道一太極也
仁之道大仁即天地之元也元於天之四徳無不統仁
於人之四徳無不貫其大可知
朱子曰道之顯者謂之文即所謂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012-41b]

人之寐隂也闔也寤陽也闢也一寐一寤一隂一陽一
闔一闢即所謂易有太極也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為
二物道有體用不可分體用為二致
渾然天理而與物無間道器合一也
左氏孟獻子曰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此言猶有先
王之遺教焉
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中也命也即天
[012-42a]
命之性也
召誥敬徳之言不一而足則古大臣告君之本端在此

萬物統體一太極理一也萬物各具一太極分殊也舉
天下萬物總而言之只是一理即理一也就天地萬物
分而言之各有一理即分殊也理一貫乎分殊之中分
殊不在理一之外
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朱子曰命天命也天命即元
[012-42b]
亨利貞也永言配命即已之仁義禮知之徳合乎天命
則自然順理而多福矣
君子行此四徳故曰乾元亨利貞聖人與天地合徳也
晉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
直言必及於難後伯宗果為三郤所害伯宗之妻有先
見之明如此
仁為天之尊爵則禮義知信皆仁所統也惟深也故能
通天下之志只是見理透徹學不明所見皆淺末之事
[012-43a]
修道之教正是聖人贊天地之化育
只循理凡事無不順序
 
 
 
 
 
 
[012-43b]
 
 
 
 
 
 
 
 讀書續録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