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8 性理大全書-明-胡廣 (master)


[066-1a]
欽定四庫全書
 性理大全書卷六十六
 治道一
  總論
程子曰論治者貴識體 治身齊家以至平天下者治
 之道也建立綱紀分正百職順天揆事創制立度以
 盡天下之務治之法也法者道之用也 聖王為治
 脩刑罰以齊衆明教化以善俗刑罰立則教化行矣
[066-1b]
 教化成而刑罰措矣雖曰尚徳而不尚刑顧豈偏廢
 哉 治則有為治之因亂必有致亂之因在人而已
 矣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酌而應之臨時之宜也
 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責任求賢 必井田必肉刑
 必封建而後天下可為非聖人之逹道也善治者放
 井田而行之而民不病放封建而臨之而民不勞放
 肉刑而用之而民不怨得聖人之意而不膠其迹迹
 者聖人因一時之利而利焉者耳 天地之生萬物
[066-2a]
 之成合而後遂天下國家至於事為之末所以不遂
 者由不合也所以不合者由有間也故間隔者天下
 之大害聖王之所必去也 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
 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
 能為物作則也惟止之各於其所而已止之不得其
 所則無可止之理 養民者以愛其力為本民力足
 則生養遂然後教化可行風俗可美是故善為政者
 必重民力 教人者養其善心則惡自消治民者導
[066-2b]
 以敬遜則爭自止 聖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盛
 慮衰則可以防其滿極而圗其永乆至於既衰而後
 戒則無及矣自古天下之治未有乆而不亂者蓋不
 能戒於其盛也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紀綱壊
 忘禍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滋蔓而不知亂亡之相
 尋也 守國者必設險山河之固城郭溝洫之阻特
 其大端耳若夫尊卑貴賤之分明之以等威異之以
 物采凡所以杜絶陵僣限隔上下皆險之大用也
[066-3a]
 治道亦有從本而言亦有從事而言從本而言惟從
 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從
 事而言不救則已若須救之必須變大變則大益小
 變則小益 為天下安可求近効才計校著利害便
 不是 王者髙拱於穆清之上而化行於禆海之外
 何脩何飾而致哉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爾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純王之心也
 使老者得其養幼者得其所此純王之政也尚慮其
[066-3b]
 未也則又尊國老而躬事之優庶老而時飬之風行
 海流民陶其化孰有怠於親而慢於長者哉虞夏商
 周之盛王由是道也人倫以正風俗以厚鰥寡孤獨
 無不得其飬焉後世禮廢法壊教化不明播棄耆老
 饑寒轉死者往往而是嗚呼率是而行而欲王道之
 成猶却行而求及前抑有甚焉爾 安危之本在乎
 人情治亂之機繫乎事始衆心暌乖則所言不信萬
 邦協和則所為必成 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後世
[066-4a]
 只是以法把持天下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
 也不可威也民可順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
 也 又嘗與客語為政曰甚矣小人之無行也牛壯
 食其力老則屠之客曰不得不然也牛老不可用屠
 之猶得半牛之價復稱貸以買壮者不爾則廢耕矣
 且安得芻粟飬無用之牛乎曰爾之言知計利而不
 知義者也為政之本莫大於使民興行民善俗而衣
 食不足者未之有也水旱螟蟲之災皆不善之致也
[066-4b]
  天下之事無一定之理不進則退不退則進時極
 道窮理當必變惟聖人為能通其變於未窮使其不
 至於極堯舜時也 三代忠質文其因時之尚然也
 夏近古人多忠誠故為忠忠弊故捄之以質質弊故
 捄之以文非道有弊也後世不守故浸而成弊雖不
 可以一二事觀之大槩可知如堯舜禹之相繼其文
 章氣象亦自小異也 識變知化為難古今風氣不
 同故噐用亦異宜是以聖人通其變使民不倦各随
[066-5a]
 其時而已矣後世雖有作者虞帝為不可及已蓋當
 是時風氣未開而虞帝之徳又如此故後世莫可及
 也若三代之治後世决可復不以三代為治者終茍
 道也 自古聖人之救難而定亂也設施有未暇及
 焉者既安之矣然後為可乆可繼之治自漢而下禍
 亂既除則不復有為始随時維持而己所以不能髣
 髴於三代歟 三代而後有聖王者作必四三王而
 立制矣或曰夫子云三重既備人事盡矣而可四乎
[066-5b]
 曰三王之治以宜乎今之世則四王之道也若夫建
 亥為正則事之悖繆者也
張子曰大都君相以父母天下為王道不能推父母之
 心於百姓謂之王道可乎所謂父母之心非徒見於
 言必須視四海之民如己之子設使四海之内皆為
 己之子則講治之術必不為秦漢之少恩必不為五
 伯之假名 井田而不封建猶能養而不能教封建
 而不井田猶能教而不能飬封建井田而不肉刑猶
[066-6a]
 能教飬而不能使然此未可遽行之 秦為月令必
 取先王之法以成文字未必實行之道千乘之國敬
 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此皆法外之意秦茍
 有愛民為惠心方能行徒法不能以自行須實有其
 心也有其心而無其法則是雖有仁心仁聞不行先
 王之道不能為政於天下
華陽范氏曰治天下之繁者必以至簡制天下之動者
 必以至静是故號令簡則民聼不惑心慮静則事變
[066-6b]
 不撓此所以能成功也 民莫不惡危而欲安惡勞
 而欲息以仁義治之則順以刑罰治之則咈矣故治
 天下在順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聞也
龜山楊氏曰書曰徳惟善政孔子曰為政以徳離道徳
 而為政事非先王之政事也 書曰徳惟善政則以
 徳為政也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則以禮用刑也有徳
 禮則刑政在其中矣 政者正也王中心無為以守
 至正而天下從之 或謂經綸天下湏有方法亦湏
[066-7a]
 才氣運轉得行曰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先
 王經綸之迹也其効博矣然觀其作處豈嘗費力本
 之誠意而已今鹿鳴四牡諸詩皆在先王所歌以燕
 群臣勞使臣者也若徒取而歌之其有効乎然則先
 王之用心蓋有在矣如書堯典序言克明俊徳以至
 親睦九族平章百姓協和萬邦法度盖未及也而其
 効已臻黎民於變時雍然後乃命羲和以欽若昊天
 之事然則法度雖不可廢豈所宜先 正心一事自
[066-7b]
 人未嘗深知之若深知而體之自有其効觀後世治
 天下者皆未嘗識此然此亦惟聖人力做得徹蓋心
 有所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一毫少差即不得其正自
 非聖人必須有不正處然有意乎此者随其淺深必
 有見効但不如聖人之効著耳 為政要得厲威嚴
 使事事齊整甚易但失於不寛便不是古人作處孔
 子言居上不寛吾何以觀之哉又曰寛則得衆若使
 寛非常道聖人不只如此説了今人只要事事如意
[066-8a]
 故覺見寛政悶人不知權柄在手不是使性氣處何
 嘗見百姓不畏官人但見官人多虐百姓耳然寛亦
 須有制始得若百事不管唯務寛大則胥吏舞文弄
 法不成官府須要權常在已操縱予奪總不由人儘
 寛不妨程伯淳作縣常於坐右書視民如傷四字云
 某毎日常有愧於此觀其用心應是不錯決撻了人
 古人於民若保赤子為其無知也常以無知恕之則
 雖有可怒之事亦無所施其怒無知則固不察利害
[066-8b]
 所在教之趨利避害全在保者今赤子若無人保則
 雖有坑穽在前蹈之而不知故凡事疑有後害而民
 所見未到者當與他做主始得
上蔡謝氏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親親而尊尊所謂民
 彞也為政之道保民而已不然人類幾何其不相噬
 嚙也
五峯胡氏曰造車於室而可以通天下之險易鑄鑑於
 冶而可以定天下之妍醜盖得其道而握其要也治
[066-9a]
 天下者何獨不觀乎此反而求諸身乎是故一正君
 心而天下定矣 下之於上徳不待聲色而後化人
 之於其類不待聲色而後從禍福於善惡不待聲色
 而後應詩云民之秉彞好是懿徳是故君子篤恭而
 天下平 事成則極極則變物盈則傾傾則革聖人
 裁成其道輔相其宜百姓於變而不知此堯舜之所
 以為聖也 處之以義而理得則人不亂臨之以敬
 而愛行則物不爭守之以正行之以中則事不悖而
[066-9b]
 天下理矣 聖人尚賢使民知勸教不能使民不爭
 明善惡之歸如日月之照白黑然民猶有惑於欲而
 䧟於惡故孔子觀上世之化喟然而歎曰甚哉知之
 難也雖堯舜之民比屋可封能使之由而已亦不能
 使之知也夫人目於五色耳於五聲口於五味其性
 固然非外來也聖人因其性而道之由於至善故民
 之化之也易 馬牛人畜也御之失道則奮其角踶
 雖有猛士莫之敢攖得其道則三尺童子用之周旋
[066-10a]
 無不如志焉天下分裂兆民離散欲以一之固有其
 方患在人不仁雖與言而不入也 井法行然後愚
 智可擇學無濫士野無濫農人才各得其所而游手
 鮮矣君臨卿卿臨大夫大夫臨士士臨農與工商所
 受有分制多寡均而無貧苦者矣人皆受地世世守
 之無交易之侵牟也無交易之侵牟則無爭奪之訟
 獄無爭奪之訟獄則刑罰省而民安刑罰省而民安
 則禮樂脩而和氣應矣 飬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
[066-10b]
 以治安也取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敗亡也 財
 出於九職兵起於鄉遂學校起於郷行士選於庠塾
 政令行乎世臣然後政行乎百姓而仁覆天下矣
豫章羅氏曰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三代之法貴實
 而不貴名後世反之此享國與治安所以不同 教
 化者朝廷之先務亷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
 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亷恥士人有亷恥則
 天下有風俗或朝廷不務教化而責士人之亷恥士
[066-11a]
 人不尚亷恥而望風俗之美其可得乎 天下之變
 不起於四方而起於朝廷譬如人之傷氣則寒暑易
 侵木之傷心則風雨易折故内有李林甫之姦則外
 有禄山之亂内有盧杞之邪則外有朱泚之叛易曰
 負且乗致寇至不虚言哉
延平李氏曰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莭義厲亷恥
 為先本末備具可舉而行
元城劉氏曰嘗考禮記春夏月令以謂無聚大衆無置
[066-11b]
 城郭掩骼埋胔毋起土功有以見聖人奉順隂陽取
 法天地力役之事不奪農時行道之墐亦順生氣是
 以風雨時若災害不生天人和同上下交㤗其或賦
 政違道役使過中人力疲勞飬氣揺動則國有水旱
 之變民罹疾疫之災此繼天奉元之君所以夙夜恭
 敬而不敢忽也
朱子曰天下萬事有大根本而毎事之中又各有要切
 處所謂大根本者固無出於人主之心術而所謂要
[066-12a]
 切處者則必大本既立然後可推而見也如論任賢
 相杜私門則立政之要也擇良吏輕賦役則飬民之
 要也公選將帥不由近習則治軍之要也樂聞警戒
 不喜導諛則聼言用人之要也推此數端餘皆可見
 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與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
 者所以汲汲於正心誠意以立其本也若徒言正心
 而不足以識事物之要或精覈事情而特昧夫根本
 之歸則是腐儒迂闊之論俗士功利之談皆不足與
[066-12b]
 論當世之務矣 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雖
 若迂緩而實易為力捄其末者雖若切至而實難為
 功是以昔之善論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而先
 正其本本正則末之不治非所憂矣 古聖賢之言
 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夫豈故為是迂
 濶亡用之談以欺世眩俗而甘受實禍哉蓋天下萬
 事本於一心而仁者此心之存之謂也此心既存乃
 克有制而義者此心之制之謂也誠使是説著明於
[066-13a]
 天下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人人得其本心以制萬
 事無一不合宜者夫何難而不濟不知出此而曰事
 求可功求成吾以茍為一切之計而已是申商呉李
 之徒所以亡人之國而自滅其身國雖富其民必貧
 兵雖彊其國必病利雖近其為害也必逺顧弗察而
 已矣 天下之事有緩急之勢朝廷之政有緩急之
 宜當緩而急則繁細苛察無以存大體而朝廷之氣
 為之不舒當急而緩則怠慢廢弛無以赴事幾而天
[066-13b]
 下之事日入於壊均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為當緩
 而急者其害固不為小若當急而反緩則其害有不
 可勝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天下國家之大務莫大
 於恤民而恤民之實在省賦省賦之實在治軍若夫
 治軍省賦以為恤民之本則又在夫人君正其心術
 以立紀綱而已矣董子所謂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
 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蓋謂
 此也 治道别無説若使人主恭儉好善有言逆于
[066-14a]
 心必求諸道有言孫于志必求諸非道這如何㑹不
 治這别無説從古來都有見成様子直是如此 人
 主以論相為職宰相以正君為職二者各得其職然
 後體統正而朝廷尊天下之政必出於一而無多門
 之弊茍當論相者求其適己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
 愛而不取其可畏則人主失其職矣當正君者不以
 獻可替否為事而以趨和承意為能不以經世宰物
 為心而以容身固寵為術則宰相失其職矣二者交
[066-14b]
 失其職是以體統不正綱紀不立而左右近習皆得
 以竊弄威權賣官鬻獄使政體日亂國勢日卑雖有
 非常之禍伏於㝠㝠之中而上恬下熈亦莫知以為
 慮者是可不察其所以然者而反之以汰其所已用
 而審其所將用者乎選之以其能正已而可畏則必
 有以得自重之士而吾所以任之不得不重任之既
 重則彼得以盡其獻可替否之志而行其經世宰物
 之心而又公選天下直諒敢言之士使為臺諫給舎
[066-15a]
 以參其議論使吾腹心耳目之寄常在於賢士大夫
 而不在於群小陟罰臧否之柄常在於廊廟而不出
 於私門如此而主威不立國勢不彊綱維不舉刑政
 不清民力不裕軍政不脩者吾不信也書曰成王畏
 相語曰和臣不忠且以唐太宗之聰明英特號為身
 兼將相然猶必使天下之事闗由宰相審熟便安然
 後施行盖謂理勢之當然有不可得而易者 四海
 之廣兆民至衆人各有意欲行其私而善為治者乃
[066-15b]
 能總攝而整齊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如吾志
 之所欲者則以先有綱紀以持之於上而後有風俗
 以驅之於下也何謂綱紀辨賢否以定上下之分核
 功罪以公賞罰之施也何謂風俗使人皆知善之可
 慕而必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然綱紀之所
 以振則以宰執秉持而不敢失臺諫補察而無所私
 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於上而照臨之是以
 賢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刑而
[066-16a]
 萬事之統無所闕也綱紀既振則天下之人自将各
 自矜奮更相勸勉以去惡而從善蓋不待黜陟刑賞
 一一加於其身而禮義之風亷恥之俗已丕變矣惟
 至公之道不行於上是以宰執臺諫有不得人黜陟
 刑賞多出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於靡然不知名節
 行檢之可貴而惟阿諛軟熟奔競交結之為務一有
 端言正色於其間則群譏衆排必使無所容於斯世
 而後已此其形勢如将傾之屋輪奐舟艧雖未覺其
[066-16b]
 有變於外而材木之心已皆蠧朽腐爛而不可復支
 持矣茍非斷自聖志洒濯其心而有以大警敕之使
 小大之臣各舉其職以明黜陟以信刑賞則何以振
 已頽之綱紀而厲已壊之風俗乎管子曰禮義亷恥
 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賈誼嘗為漢文誦之
 而曰使管子而愚人也則可使管子而少知治體是
 豈可不為寒心也哉二子之言明白深切非虚語者
  天下豈有兼行正道邪術雜用君子小人而可以
[066-17a]
 有為者 人情不能皆正故古人治世以大徳不以
 小惠然則固有不必皆順之人情者若曰順人心則
 氣象差正當耳井田肉刑二事儘有曲折恐亦未可
 遽以為非 欲整頓一時之弊譬如常洗澣不濟事
 須是善洗者一一折洗乃不枉了庶幾有益 為政
 如無大利害不必議更張則所更一事未成必閧然
 成紛擾卒未已也至於大家且假借之故子産引鄭
 書曰安定國家必大焉先 古人為政一本於寛今
[066-17b]
 必湏反之以嚴盖必如是矯之而後有以得其當今
 人為寛至於事無統紀緩急予奪之權皆不在我下
 梢却是姦豪得志平民既不䝉其惠又反受其殃矣
  問為政更張之初莫亦須稍嚴以整齊之否曰此
 事難斷定説在人如何處置然亦何消要過於嚴今
 所難者是難得曉事底人若曉事底人厯練多事纔
 至面前他都曉得依那事分寸而施以應之人自然
 畏服今人徃徃過嚴者多半是自家不曉又慮人欺
[066-18a]
 已又怕人慢已遂将大拍頭去拍他要他畏服若自
 見得何消過嚴 問政治當明其號令不必嚴刑以
 為威曰號令既明刑罰亦不可弛茍不用刑罰則號
 令徒掛墻壁爾與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懲其一以
 戒百與其覆實檢察於其終曷若嚴其始而使之無
 犯做大事豈可以小不忍為心 問為政者當以寛
 為本而以嚴濟之曰某謂當以嚴為本而以寛濟之
 曲禮謂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湏是令行禁止若
[066-18b]
 曰令不行禁不止而以是為寛則非也 或問程子
 云論治湏要識體這體字是事理合當做處凡事皆
 有箇體皆有箇當然處問是體叚之體否曰也是如
 此又問如為朝廷有朝廷之體為一國有一國之體
 為州縣有州縣之體否曰然是箇大體有格局當做
 處如作州縣便合治告訐除盗賊勸農桑抑末作如
 朝廷便須開言路通下情消朋黨如為大吏便須求
 賢才去贓吏除暴歛均力役這箇都是定底格局合
[066-19a]
 當如此做
南軒張氏曰周家建國自后稷以農事為務厯世相傳
 其君子則重稼穡之事其室家則躬織絍之勤相與
 咨嗟歎息服習乎艱難詠歌其勞苦此實王業之根
 本也如周公之告成王其見於詩有若七月皆言農
 桑之候也其見於書有若無逸則欲其知稼穡之艱
 難知小人之依也帝王所傳心法之要端在乎此夫
 治常生於敬而亂常起於驕肆使為國者而毎念乎
[066-19b]
 稼穡之勞而其后妃又不忘乎織絍之事則心不存
 焉寡矣何者其必嚴恭朝夕而不敢怠也其必懐保
 小民而不敢康也其必思天下之饑寒若已饑寒之
 也是心常存則驕矜放肆何自而生豈非治之所由
 興也歟美哉周之家法也聖哲相繼固不待論而其
 后妃之賢見於簡編太王之妃則姜女也而文王之
 母則太任妃則太姒而武王之后又邑姜也皆助其
 君子焦勞于内以成風化之美觀后妃則太王文武
[066-20a]
 之徳可知矣以此垂世而其後世猶有若幽王者惑
 褒姒而廢正后以召犬戎之禍而詩人刺之曰婦無
 公事休其蠶織盖推其禍端良由稼穡織絍之事不
 聞於耳不動於心以至於此故誦服之無斁之章則
 知周之所以興誦休其蠶織之章則知周之所以衰
 其得失所自豈不較著乎以是意而考秦漢以下其
 治亂成壊之源皆可見矣
問三代治天下曰井田封建肉刑後世變井田為阡陌
[066-20b]
 變封建為郡縣變肉刑為鞭笞而末流愈不勝其弊
 今欲追復舊制於斯三者何先潛室陳氏曰復古惟
 唐得之世業府兵六典建官分畫措置最有法度其
 不傳逺者非作法不善自是家法不正無賢子孫耳
 先儒謂必有闗雎麟趾之化而後可以行周官之法
 度古人所以兢業寅畏左規右矩者正欲立箇人様
 以為守法之地耳
西山眞氏曰世之言政者有曰寛以待良民而嚴以馭
[066-21a]
 姦民也或曰撫民當寛而束吏貴嚴也或曰始嚴而
 終之以寛也然則治人之術其果盡於此乎如其盡
 於此也夫人之所知也吾何庸思且世之能是者亦
 衆矣抑何其合於聖賢者寡也嗚呼吾患不能存吾
 心焉爾吾之心存則藴之為仁義發之為惻隐羞惡
 随物以應而無容心焉則寛與嚴在其中矣且獨不
 觀諸天乎熈然而春物無不得其生者凛然而秋物
 無不遂其成者是果孰為之哉曰隂與陽而已人知
[066-21b]
 天道之妙若是而不知吾之所謂仁義者即天之隂
 陽也昔者聖人繫易蓋並言之以見夫人之與天其
 本則一自夫汩之以私亂之以欲於是乎與天不相
 似矣盍亦反其本而觀之怵惕於情之所可矜顙泚
 於事之所可愧此固有之良心而非由外鑠者也吾
 能存之使勿失飬之亡以害則天理渾然随感輙應
 於其當愛者憫惻施焉非吾愛之也仁發乎中而不
 能不愛也於其當惡者懲艾加焉非吾惡之也義動
[066-22a]
 乎中而不能不惡也吾之愛惡以天不以人故雖寛
 而寛之名不聞雖嚴而嚴之迹不立以之治人其庻
 矣乎 嘗觀古今之變大抵盛衰强弱之分不在兵
 力而在國勢不在財用而在人心誠使國勢奠安人
 心豫附運掉伸縮惟所欲為以之治財則財可豊以
 之治兵則兵可强其機易囬而其事易察也惟吾之
 所恃者國勢也而操持不定無以遏其趨吾之所恃
 者人心也而繫屬不加無以保其固百度搶攘衆志
[066-22b]
 渙散天下之患方倀然未知底止之地雖兵財之畫
 日討月究何益哉 或者患國勢未張而欲振以威
 刑患財用未豐而欲益以聚歛謂誠信不如權譎謂
 忠厚不如刻深有一於兹皆伐國之斧斨蠧民之螟
 螣也
鶴山魏氏曰自三代以還王政不明而天下無善治寥
 寥千百載間豈無明君令辟修立法度講明政刑欲
 以挈其國於乆安長治之域者哉然撑東而西傾捉
[066-23a]
 衿而肘見治之形常浮於亂之意則亦未明乎紀綱
 而已矣
魯齋許氏曰孔子曰政寛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
 民殘殘則施之以寛寛以濟猛猛以濟寛政是以和
 斯不易之常道也 革人之非不可革其事要當先
 革其心其心既革其事有不言而自革者也 為天
 下國家有大規摹規摹既定循其序而行之使無過
 焉無不及焉則治功可期否則心疑目眩變易紛更
[066-23b]
 日計有餘而嵗計不足未見其可也昔子産處衰周
 之列國孔明用西蜀之一隅具有定論而終身由之
 况堂堂天下可無一定之論而妄為之哉古今立國
 規摹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天下心得天下心無
 他愛與公而已矣愛則民心順公則民心服既順且
 服於為治也何有然開創之始重臣挾功而難制有
 以害吾公小民雜屬而未一有以梗吾愛於此為計
 其亦難矣自非英睿之君賢良之佐未易處也勢雖
[066-24a]
 難制必求其所以制衆雖未一必求其所以一前慮
 却顧因時順理予之奪之進之退之内主甚堅日戞
 月摩周還曲折必使吾之愛吾之公達於天下而後
 已至是則紀綱法度施行有地天下雖大可不勞而
 理也然其先後之序緩急之宜宻有定則可以意㑹
 而不可以言傳也是之謂規摹
  禮樂
程子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非絶民之慾而强人以不
[066-24b]
 能也所以防其欲戒其侈而使之入道也 禮者人
 之規範守禮所以立身也安禮而和樂斯為盛徳矣
  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理
 文若二而一道也文過則奢實過則儉奢自文至儉
 自實生形影之類也 學禮者考文必求先王之意
 得意乃可以沼革 禮之本出於民之情聖人因而
 道之耳禮之器出於民之俗聖人因而節文之耳聖
 人復出必因今之衣服器用而為之節文其所謂貴
[066-25a]
 本而親用者亦在時王斟酌損益之爾 行禮不可
 全泥古湏當視時之風氣自不同故所處不得不與
 古異若全用古物亦不相稱雖聖人作湏有損益
 大凡禮必湏有意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
 數祝史之事也 人或勸先生以加禮近貴曰何不
 見責以盡禮而責之以加禮禮盡則已豈有加也
 禮者因人情者也人情之所宜則義也三年之服禮
 之至義之盡也 禮樂大矣然於進退之間則己得
[066-25b]
 性情之正 樂随風氣至韶則極備若堯之洪水方
 割四凶未去和有未至也至舜以聖繼聖治之極和
 之至故韶為備 先王之樂必湏律以考其聲今律
 既不可求人耳又不可全信正惟此為難求中聲湏
 得律律不得則中聲無由見律者自然之數至如今
 之度量權衡亦非正也今之法且以為凖則可非如
 古法也此等物雖出於自然一有之/數字亦須人為之但
 古人為之得其自然至於規矩則極盡天下之方圎
[066-26a]
張子曰禮所以持性盖本出於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
 性湏禮以持之能守禮已不畔道矣禮即天地之徳
 也如顔子者方勉勉於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勉勉者
 勉勉以成性也禮非止著見於外亦有無體之禮盖
 禮之原在心禮者聖人之成法也除了禮天下更無
 道矣欲飬民當自井田始治民則教化刑罰俱不出
 於禮外五常出於凡人之常情五典人日日為但不
 知耳時措之宜便是禮禮即時措時中見之事業者
[066-26b]
 非禮之禮非義之義但非時中者皆是也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又不可一槩言如孔子喪出母子思守禮
 為非也又如制禮以小功不税使曾子制禮又不知
 如何以此不可易言時中之義甚大湏是精義入神
 以致用觀其㑹通以行典禮此則眞義理也行其典
 禮而不達㑹通則有非時中者矣禮亦有不湏變者
 如天叙天秩如何可變禮不必皆出於人至如無人
 天地之禮自然而有何假於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
[066-27a]
 大小之象人順之而已此所以為禮也學者有專以
 禮出於人而不知禮本天之自然告子専以義為外
 而不知所以行義由内也皆非也當合内外之道
 學者且湏觀禮盖禮者滋養人徳性又使人有常業
 守得定又可學便可行又可集得義 能答曾子之
 問能教孺悲之學斯可以言知禮矣進人之速無如
 禮學 學之行之而復疑之此習矣而不察者也故
 學禮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學禮也學者行禮時
[066-27b]
 人不過以為迂彼以為迂在我乃是徑㨗此則從吾
 所好文則要宻察心則要𢎞放如天地自然從容中
 禮者盛徳之至也 古人無椅卓智非不能及也聖
 人之才豈不如今人但席地則體恭可以拜伏今坐
 椅卓至有坐到起不識動者主人始親一酌己是非
 常之敬蓋後世一切取便安也 禮文叅校是非去
 取不待己自了當蓋禮者理也湏是學窮理禮則所
 以行其義知理則能制禮然則禮出於理之後今在
[066-28a]
 上者未能窮則在後者烏能盡今禮文殘缺湏是先
 求得禮之意然後觀禮合此理者即是聖人之制不
 合者即是諸儒添入可以去取今學者所以宜先觀
 禮者類聚一處他日得理以意叅校 禮但去其不
 可者其他取力能為之者 大凡禮不可大叚駭俗
 不知者以為怪且難之甚者至于怒之疾之故禮亦
 當有漸於不可知者少行之已為多矣但不出户庭
 親行之可也毋强其人為之已徳性充實人自化矣
[066-28b]
 正已而物正也 古樂不可見蓋為今人求古樂太
 深始以古樂為不可知只以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
 依永律和聲求之得樂之意盖盡於是詩只是言志
 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轉其聲令人可聼今日歌
 者亦以轉聲而不變字為善歌長言後却要入於律
 律則知音者知之知此聲入得何律古樂所以飬人
 徳性中和之氣後之言樂者止以求哀故晉平公曰
 音無哀於此乎哀則止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
[066-29a]
 以太髙亦不可以太下太髙則入於噍殺太下則入
 於嘽緩盖窮本知變樂之情也 聲音之道與天地
 同和與政通蠶吐絲而商絃絶正與天地相應方蠶
 吐絲木之氣極盛之時商金之氣衰如言律中太簇
 律中林鐘於此盛則彼必衰方春木當盛却金氣不
 衰便是不和不與天地之氣相應
五峯胡氏曰等級至嚴也失禮樂則不威山河至險也
 失禮樂則不固禮乎樂乎天下所日用不可以造次
[066-29b]
 顛沛廢焉者乎
朱子曰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
 禮有庸哉這箇典禮自是天理之當然欠他一毫不
 得添他一毫不得惟是聖人之心與天合一故行出
 這禮無一不與天合其間曲折厚薄淺深莫不恰好
 這都不是聖人白撰出都是天理法定合著如此後
 之人此心未得似聖人之心只得将聖人已行底聖
 人所傳於後世底依這様子做做得合時便是合天
[066-30a]
 理之自然 禮即理也但謂之理則疑若未有形迹
 之可言制而為禮則有品節文章之可見矣人事如
 五者固皆可見其大槩之所宜然到禮上方見其威
 儀法則之詳也 問冠昏之禮如欲行之當湏使冠
 昏之人易曉其言乃為有益如三加之辭出門之戒
 若只以古語告之彼将謂何曰只以今之俗語告之
 使之易曉乃佳 禮時為大古禮如此零碎繁冗今
 豈可行亦且得随時裁損爾孔子從先進恐已有此
[066-30b]
 意或曰禮之所以亡正以其太繁而難行耳曰然
 古人於禮直如今人相揖相似終日周回於其間自
 然使人有感他處後世安得如此 聖人有作古禮
 未必盡用湏别有箇措置視許多𤨏細制度皆若具
 文且是要理㑹大本大原曾子臨死丁寕説君子所
 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逺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
 出辭氣斯逺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上許多正
 是大本大原如今所理㑹許多正是籩豆之事曾子
[066-31a]
 臨死教人去不要理㑹這箇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
 師之有非是孔子如何盡做這事到孟子巳是不説
 到細碎上只説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吾嘗聞之矣
 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庻人這
 三項便是大原大本 甞見劉昭信云禮之趨翔登
 降揖遜皆湏習也是如此漢時如大射等禮雖不行
 却依舊令人習人自傳得一般今雖是不能行亦湏
 是立一科令人習得也是一事 六經之道同歸而
[066-31b]
 禮樂之用為急遭秦滅學禮樂先壊漢晋以來諸儒
 補緝竟無全書其頗存者三禮而已周官一書固為
 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
 郊特牲冠義等篇乃其義䟽耳若乃樂之為教則又
 絶無師授律尺短長聲音清濁學士大夫莫有知其
 説者而不知其為闕也 古禮繁縟後人於禮日益
 疎畧然居今而欲行古禮亦恐情文不相稱不若只
 就今人所行禮中刪修令有節文制數等威足矣古
[066-32a]
 樂亦難遽復且如今樂中去其噍殺促數之音并攷
 其律吕令得其正更令掌詞命之官製撰樂章其間
 略述教化訓戒及賔主相與之情及如人主待臣下
 恩意之類令人歌之亦足以養人心之和平 古者
 教法禮樂射御書數不可闕一就中樂之教尤親切
 䕫教胄子只用樂大司徒之職也是用樂盖是教人
 朝夕從事於此物得心長在這上面盖為樂有節奏
 學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乆之都換了他一副當
[066-32b]
 情性 古者太子生則太師吹管以度其聲看合甚
 律及長其聲音高下皆要中律 今之士大夫問以
 五音十二律無能曉者要之當立一樂學使士大夫
 習之乆後必有精通者出 人今都不識樂器不聞
 其聲故不通其義如古人尚識鐘鼔然後以鐘鼓為
 樂如孔子云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今人鐘鼓已自
 不識 音律只是氣人亦只是氣故相闗 樂律自
 黄鐘至中吕皆屬陽自㽔賔至應鐘皆屬隂此是一
[066-33a]
 箇大隂陽黄鐘為陽大吕為隂太簇為陽夾鐘為隂
 毎一陽間一隂又是一箇小隂陽 自黄鐘至中吕
 皆下生自㽔賔至應鐘皆上生以上生下皆三生二
 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北溪陳氏曰禮樂有本有文禮只是中樂只是和中和
 是禮樂之本然本與文二者不可一闕禮之文如爼
 豆玉帛之類樂之文如聲音節奏之類湏是有這中
 和而文以玉帛爼豆與聲音節奏方成禮樂 就心
[066-33b]
 上論禮只是箇恭敬底意樂只是箇和樂底意本是
 裏面有此敬與和底意然此意何自而見湏於賔客
 祭祀時將之以玉帛寓之於籩豆播之於聲音節奏
 間如此則内外本末相副方成禮樂 禮樂亦不是
 判然二物不相干涉禮只是箇序樂只是箇和纔有
 序便順而和失序便乖戾而不和如父子夫婦兄弟
 所以相戕相賊相怨相仇如彼其不和者都先縁無
 父子君臣兄弟夫婦之禮無親義序别便如此 禮
[066-34a]
 樂無所不在所謂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何離
 得如盜賊至無道亦湏上下有統屬此便是禮底意
 纔有統屬便自相聼從自相和睦這便是樂底意又
 如行路人兩箇同行纔存長少次序長先少後便相
 和順而無爭其所以有争闘之心皆縁是無箇少長
 之序先自亂了安得有和順底意 人徒見升降禓
 襲有類乎美觀鏗鏘節奏有近乎末節以為禮樂若
 無益於人者抑不知釋回增美皆由於禮器之大備
[066-34b]
 而好善聼過皆本於樂節之素明禮以治躬則荘敬
 不期而自肅樂以治心則鄙詐不期而自銷蓋接於
 視聼者所以養其耳目而非以娛其耳目形於舞蹈
 者所以導其血氣而非以亂其血氣則禮樂之用可
 知矣
西山眞氏曰敬者禮之本制度威儀者禮之文和者樂
 之本鐘鼓管磬者樂之文禮樂二者闕一不可記曰
 樂由陽來禮由隂作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
[066-35a]
 焉天尊於上地卑於下萬物散殊有大有/小此即制之所由起盖禮主乎别故也流而不息
 合同而化而樂興焉隂陽二氣流行於天地之間未/嘗止息二氣和合而化生萬物
 此樂之所由興盖樂主乎和故也所謂隂陽二氣者/日月雷霆風雨寒暑之類皆是二氣和合方能生成
 萬/物故禮屬隂凡天地間道理一定/而不可易者皆屬隂樂屬陽凡天地間/流行運轉
 者皆/屬陽禮樂之不可闕一如隂陽之不可偏勝一嵗之/間寒暑
 之相易雨露霜雪之相濟方能氣候和平物遂其生/陽太勝則亢而為旱隂太勝則溢而為水有隂無陽
 則物不生有陽無/隂則生而不成禮勝則離以其太嚴而不通乎人
 情故離而難合樂勝則流以其太和而無所限節則
[066-35b]
 流蕩忘返所以有禮須用有樂有樂須用有禮此禮
 樂且是就性情上説然精粗本末亦初無二理 禮
 中有樂言嚴肅之中有自然之/和此即是禮中之樂樂中有禮言和樂之/中有自然
 之節此即是/樂中之禮朱文公謂嚴而泰此即禮/中有樂和而節此即/樂中
 有/禮
鶴山魏氏曰人生莫不有仁義之性具乎其心禮儀三
 百威儀三千聖人所以合内外之道而節文乎仁義
 者也昔之教人者必以是為先
[066-36a]
魯齋許氏曰凡天倫如父子兄弟夫婦長幼禮應如法
 不可妄意增損簡易者略之細宻者過之皆非也禮
 者人事之儀則天理之節文聖人之於儀則節文乃
 所以當然者不可易也 禮只是箇敬之節文不可
 令人後來有悔心亦不可使己有悔心故曰己辭者
 猶可受己與者不可奪饋獻亦然 聖人感人心天
 下和平聖人和順積於中發之為禮樂禮樂之本在
 是古人所以作樂寓情性風化於其中非為鐘鼓之
[066-36b]
 鏗鍧也小雅盡廢四夷交侵禮壊樂崩不能固結人
 心人心無所係屬元氣虚隙邪氣乗之以入三百篇
 古樂章也與後世樂章大異尤以見古人敦本業厚
 人倫念念在是未嘗流於邪僻也傷人倫之廢哀刑
 政之苛禮樂廢故也
  宗廟
張子曰宗子為士立二廟支子為大夫當立三廟是曾
 祖之廟為大夫立不為宗立然不可二宗别統故其
[066-37a]
 廟亦立于宗子之家
朱子曰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
 侯大夫士降殺以兩而祭法又有適士二廟官師一
 廟之文大抵士無太祖而皆及其祖考也鄭氏曰夏/五廟商六
 廟周七廟今按商書已云七世之廟鄭説恐非顔師/古曰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昭明也穆美也後以
 晉室諱昭故學/者改昭為韶其制皆在中門外之左外為都宫内
 各有寢廟别有門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
 天子太祖百世不遷一昭一穆為宗亦百世不遷宗/亦
[066-37b]
 曰世室亦曰祧鄭注周禮守祧曰宗亦曰祧亦曰世/室周禮有守祧之官鄭氏曰逺廟為祧周為文武之
 廟遷主藏焉又曰遷主所藏曰祧先公之遷主藏于/太祖后稷之廟先王之遷主藏於文武之廟羣穆於
 文羣昭於武明堂位有文世室武/世空鄭氏曰世室者不毁之名也二昭二穆為四親
 廟高祖以上親盡則毁而逓遷昭常為昭穆常為穆
 昭之二廟親盡則毁而遷其主于昭之宗曾祖遷于/昭之二新入廟者祔于昭之三而髙祖及祖在穆如
 故穆廟親盡放此新死者如當為昭則祔於昭之近/廟而自近廟遷其祖於昭之次廟而於主祭者為曾
 祖自次廟遷其髙祖于昭之世室盖於主祭者為五/世而親盡故也其穆之兩廟如故不動其次廟於主
 祭者為髙祖其近廟於主祭者為祖也主祭者沒則/祔于穆之近廟而逓遷其上放此凡毁廟遷主改塗
[066-38a]
 昜檐示有所變非盡/毁也見榖梁傳及注諸侯則無二宗大夫又無二廟
 其遷毁之次則與天子同但毁廟之主/藏於太祖儀禮所謂以
 其班祔檀弓所謂祔於祖父者也曲禮云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
 以為王父尸子不可以為父尸鄭氏云以孫與祖昭/穆同也周自后稷為太祖不窟為昭&KR1382陶為穆以下
 十二世至太王復為穆十三世至王季復為昭十四/世至文王又為穆十五世至武王復為昭故書稱文
 王為穆考詩稱武王為昭考而左氏傳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又曰管蔡魯衛
 文之昭也䢴晋應韓武之穆也盖其次序一定百世/不易雖文王在右武王在左嫌於倒置而諸廟别有
 門垣足以各全其尊初/不以左右為尊卑也三代之制其詳雖不得聞然
[066-38b]
 其大畧不過如此漢承秦敝不能深考古制諸帝之
 廟各在一處不容合為都宫以序昭穆韋元成傳云/宗廟異處昭
 穆不序但考周制先公廟在岐周文王在豊武王在/鎬則都宫之制亦不得為與漢亦無甚異未詳其説
 貢禹韋元成匡衡之徒雖欲正之而終不能盡合古
 制旋亦廢罷後漢明帝又欲遵儉自抑遺詔無起寝
 廟但藏其主於光武廟中更衣别室其後章帝又復
 如之後世遂不敢加而公私之廟皆為同堂異室之
 制見後漢明帝紀祭祀志又云其後/積多無别而顕宗但為陵寝之號自是以來更厯
[066-39a]
 魏晉下及隋唐其間非無奉先思孝之君据經守禮
 之臣而皆不能有所裁正其弊至使太祖之位下同
 孫子而更僻處於一隅既無以見其為七廟之尊群
 廟之神則又上厭祖考而不得自為一廟之主以人
 情而論之則生居九重窮極壮䴡而沒祭一室不過
 尋丈之間甚或無地以容鼎爼而隂損其數孝子順
 孫之心於此宜亦有所不安矣肆我神宗始獨慨然
 深詔儒臣討論舊典蓋将以逺迹三代之隆一正千
[066-39b]
 古之繆甚盛舉也不幸未及營表世莫得聞秉筆之
 士又復不能特書其事以詔萬世今獨其見於陸氏
 之文者為可考耳然其所論昭穆之説亦未有定論
 獨原廟之制外為都宫而各為寝廟門垣乃為近古
 但其禮本不經義亦非古故儒者得以議之如李清
 臣所謂略于七廟之室而為祠於佛老之側不為木
 主而為神象不為禘祫烝嘗之祀而行一酌奠之禮
 楊時所謂舍二帝三王之正禮而從一繆妄之叔孫
[066-40a]
 通者其言皆是也然不知其所以致此則由於宗廟
 不立而人心有所不安也不議復此而徒欲廢彼亦
 安得為至當之論哉 祖有功而宗有徳是為百世
 不遷之廟商六百年只三宗皆以有功徳當百世祀
 故其廟稱宗至後世始不復問其功徳之有無一例
 以宗稱之 古人七廟恐是祖宗功徳者不遷胡氏
 謂如此則是子孫得以去取其祖宗然其論續謚法
 又謂謚乃天下之公義非子孫得以私之如此則廟
[066-40b]
 亦然 問漢儒所論如何曰劉歆説得較是他謂宗
 不在七廟中者謂恐有功徳者多則占了那七廟數
 也 或問逺廟為祧如何曰天子七廟如周文武之
 廟不祧文為穆則凡後之屬乎穆者皆歸於文之廟
 武為昭則凡後之屬乎昭者皆歸乎武之廟也 昭
 穆昭常為昭穆常為穆中間世祖太廟門向南兩邉
 分昭穆周家則自王季以上之主皆祧于后稷始祖
 之夾室自成王昭王以下則随昭穆逓遷于昭穆之
[066-41a]
 首廟而止如周則文王為穆之首廟凡新崩者祔廟
 則看昭穆但昭則從昭穆則從穆不交互兩邊也又
 云諸廟皆有夾室 問廟主自西而列何所據曰此
 也不是古禮如古時一代只奉之於一廟如后稷為
 始封之廟文王自有文王之廟武王自有武王之廟
 不曾混雜共一廟 古者一世自為一廟有門有堂
 有寝凡屋三重而墻四周焉自後漢以來乃為同堂
 異室之廟一世一室而以西為上如韓文中家廟碑
[066-41b]
 有祭初室祭東室之語今國家亦只用此制故士大
 夫家亦無一世一廟之法而一世一室之制亦不能
 備故温公諸家祭禮皆用以右為尊之説獨文潞公
 嘗立家廟今温公集中有碑載其制度頗詳亦是一
 世一室而以右為上自可檢看伊川之説亦誤昭穆
 之説則又甚長中庸或問中已詳言之更當細考大
 抵今士大夫家只當且以温公之法為定也 家廟
 要就人住居神依人不可離外做廟又在外時婦女
[066-42a]
 遇雨時難出入
臨川呉氏曰古之大夫元士有家有家者何謂都邑有
 食采之田以奉宗廟子孫雖不世爵而猶世禄承家
 之宗子世世守其宗廟所在而支子不得與焉宗子
 出在他國而不復然後命其兄弟若族人主之此古
 者大夫士之家所以與國咸休而無時或替也
 
 
[066-42b]
 
 
 
 
 
 
 
 性理大全書卷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