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8 性理大全書-明-胡廣 (master)


[050-1a]
欽定四庫全書
 性理大全書卷五十
  學八
   力行理欲義利君子小人之辨/ 論出處附/
程子曰人心莫不有知惟蔽於人欲則亡天理也以下/理欲
 義利君子/小人之辨 欲利己者必損人欲利財者必斂怨
 人放天理昬者是只為嗜欲亂著他莊子言其嗜欲
 深者其天機淺此言却最是 利者衆人之所同欲
[050-1b]
 也専欲益己其害大矣貪之甚則昬蔽而㤀理義求
 之極則爭奪而致怨仇 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
 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 孟子辨舜跖之分只
 在義利之間言間者謂相去不甚逺所爭毫末耳義
 與利只是箇公與私也出義便以利言也只那計較
 便是為有利害若無利害何用計較利害者天下之
 常情也人皆知趨利而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惟
 看義當為不當為便是命在其中也 所謂利者不
[050-2a]
 獨財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須尋自家
 穏便處皆利心也聖人以義為利義安處便為利
 守道當確然而不變得正則逺邪就非則違是無兩
 從之理 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為之便是私 人
 能放這一箇身公共放在天地萬物中一般看則有
 甚妨礙雖萬身曾何傷 公則同私則異同者天心
 也 公則一私則萬殊至當歸一精義無二人心不
 同如面只是私心 可欲莫如善以有諸己為貴若
[050-2b]
 存若亾焉而不為物所誘俗所移者吾未之見也
 堯舜之為善與桀跖之為惡其自信一也 天下善
 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
 如楊墨之類又曰天理中物須有美惡盖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但當察之不可自入於惡流於一物 何
 以謂之君子何以謂之小人君子則所見者大且逺
 小人則所見者小且近君子之志所慮者豈止其一
 身直慮及天下千萬世小人之慮一朝之忿曾不遑
[050-3a]
 恤其身 天地之間皆有對有隂則有陽有善則有
 惡君子小人之氣常相停但六分君子則治六分小
 人則亂七分君子則大治七分小人則大亂如是則
 一無此三/字作雖字堯舜之世不能無小人盖堯舜之世只是
 以禮樂法度驅而之善盡其道而已然言比屋可封
 者以其有教雖欲為惡不能成其惡 君子好成物
 故吉小人好敗物故凶 義理與客氣常相勝只看
 消長分數多少為君子小人之别義理所得漸多則
[050-3b]
 自然知得客氣消散得漸少消盡客氣者是大賢
 問君子之與小人處也必有侵陵困辱之患則如之
 何曰於是而能反己兢謹以逺其禍則徳益進矣詩
 不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張子曰人多言安於貧賤其實只是計窮力屈力短不
 能營畫耳若稍動得恐未肯安之須是誠知義理之
 樂於利欲也乃能 天下之富貴假外者皆有窮己
 葢人欲無饜而外物有限惟道義則無爵而貴取之
[050-4a]
 無窮矣 利利於民則可謂利利於身利於國皆非
 利也利之言利猶言美之為美利誠難言不可以槩
 而言
藍田吕氏曰辭受有義得不得有命皆理之所必然有
 命有義是有可得可受之理故舜可以受堯之天下
 無命無義是無可得可受之理故孔子不主彌子以
 受衛卿二者義命有自合之理無從而間焉有義無
 命雖有可受之義而無可得之命究其理安得而受
[050-4b]
 之是謂義合於命故益避啟而不受禹之天下有命
 無義雖有可得之命而無可受之義亦安得而受之
 是謂命合於義故中國受室養弟子以萬鍾為孟子
 之所辭二者義命有正合之理時中而已焉
上蔡謝氏曰格物窮理須是識得天理始得所謂天理
 者自然底道理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惻
 隠之心方乍見時其心怵惕所謂天理也要譽於鄉
 黨朋友内交於孺子父母惡其聲而然即人欲耳天
[050-5a]
 理與人欲相對有一分入欲即滅却一分天理存一
 分天理即勝得一分人欲
和靖尹氏曰君子之心不係於利害惟其是而已
五峯胡氏曰人欲盛則天理昬天理素明則無欲矣處
 富貴與天地同其通處貧賤與天地同其否安死順
 生與天地同其變化又何宫室妻妾衣服飲食存亡
 得喪而以介意乎 君子畏天命順天時故不行驚
 衆駭俗之事而常中小人不知天命以利而動肆情
[050-5b]
 妄作故行驚衆駭俗之事必其無忌憚而然也 知
 人之道騐之以事而觀其辭氣從人反躬者鮮不為
 君子任己葢非者鮮不為小人
朱子曰有箇天理便有箇人欲盖縁這箇天理須有箇
 安䪺處纔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天理人
 欲分數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也便是天理裏面做
 出来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問莫是本来全是
 天理否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後来沒巴鼻生
[050-6a]
 底 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亾人欲勝則天理滅
 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於此體認省察之
  大抵人能於天理人欲界分上立得脚住則儘長
 進在 天理人欲之分只爭些子故周先生只管説
 幾字然辯之又不可不早故横渠每説豫字 天理
 人欲幾微之間 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
 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不為物欲所
 昬則渾然天理矣 天理人欲無硬定底界至是兩
[050-6b]
 界上工夫這邊工夫多那邊不到占過来若這邊工
 夫少那邊必侵過来 人只有箇天理人欲此勝則
 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凡人不進便
 退也譬如劉項相拒於滎陽成皋間彼進得一步則
 此退一步此進一步則彼退一步初學者則要牢劄
 定脚與他捱捱得一毫去則逐旋捱将去此心莫退
 終須有勝時勝時甚氣象 人只是此一心今日是
 明日非不是将不是底換了是底今日不好明日好
[050-7a]
 不是将好底換了不好底只此一心但看天理欲欲
 之消長如何爾以至千載之前千載之後與天地相
 為始終只此一心 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
 方始是學又曰人欲與天理此長彼必短此短彼必
 長 未知學問此心渾為人欲既知學問天理自然
 發見而人欲漸漸消去者固是好矣然克得一層又
 有一層大者固不可有而纎微尤要密察 凡一事
 便有兩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須事
[050-7b]
 事與剖判極處即克治擴充工夫隨事著見然人之
 氣禀有偏所見亦往往不同如氣禀剛底人則見剛
 處多而處事必失之太剛柔底人則見柔處多而處
 事必失之少柔須先就氣禀偏處克治 義理身心
 所自有失而不知所以復之富貴身外之物求之惟
 恐不得縱使得之於身心無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
 乎若義理求則得之能不喪其所有可以為聖為賢
 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
[050-8a]
 但常常以此兩端體察若見得時自須猛省急擺脱
 出来 問水火明知其可畏自然畏之不待勉强若
 是人欲只縁有愛之之意雖知之而不能不好之奈
 何曰此亦未能真知而已又問真知者還當真知人
 欲是不好物事否曰如克伐怨欲却不是要去就克
 伐怨欲上面要知得到只是自就道理這邊看得透
 則那許多不待除而自去若實是看得大底道理要
 去求勝做甚麽要去矜誇他人做甚麽求仁而得仁
[050-8b]
 又何怨怨箇甚麽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惟分是安欲
 箇甚麽見得大處分明這許多小小病痛都如氷消
 凍解無有痕迹矣 今人日中所為皆茍而已其實
 只将講學做一件好事求異於人然其設心依舊只
 是為利其視不講者又何以大相逺天下只是善惡
 兩言而已於二者始分之中須著意看教分明及其
 流出去則善者一向善但有淺深爾如水清泠便有
 極清處有稍清處惡者一向惡惡有淺深如水渾濁
[050-9a]
 亦有極渾處有稍渾處問此善惡分處只是天理之
 公人欲之私耳曰此却是己有説後方有此名只執
 此為説不濟事須要騐之此心真知得如何是天理
 如何是人欲㡬微間極索理㑹此心常常要醒覺莫
 令頃刻悠悠憒憒問此只是持敬為要曰敬不是閉
 眼黙坐便為敬須是隨事致敬方其當格物時便敬
 以格之當誠意時便敬以誠之以致正心修身以後
 節節常要惺覺執持令此心常在方是能持敬今之
[050-9b]
 言持敬者只是説敬非是持敬若此心常在軀殻中
 為主便須常如烈火在身有不可犯之色事物之来
 便成兩畔去又何至如是纒繞 氣不從志處乃是
 天理人欲交戰處也 天理人欲並行論其本然之
 妙則唯有天理而無人欲是以聖人之教必欲其盡
 去人欲而復全天理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惟一允執厥中者堯舜禹相傳之密㫖也夫人自有
 生而梏於形體之私則固不能無人心矣然而必有
[050-10a]
 得乎天地之正則又不能無道心矣日用之間二者
 並行迭為勝負而一身之是非得失天下之治亂安
 危莫不係焉是以欲其擇之精而不使人心得以雜
 乎道心欲其守之一而不使天理得以流於人欲則
 凡其所行無一事之不得其中而於天下國家無所
 處而不當夫豈任人心之自危而以有時而冺者為
 當然任道心之自微而幸其須臾之不泯也㢤 聖
 賢千言萬語只是明天理滅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講
[050-10b]
 學人性本明如寳珠沈溷水中明不可見去了溷水
 則寳珠依舊自明自家若得知是人欲蔽了便是明
 珠只從這上便𦂳緊著力主定一面格物今日格一
 物明日格一物正如遊兵攻圍拔守人欲自銷鑠
 将去所以程子説敬字只是謂我身有一箇明底物
 事在這裏把箇敬字抵敵常常存箇敬在這裏則人
 欲自然来不得夫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㢤緊要
 處正在這裏 問五峯言天理人欲同行而異情同
[050-11a]
 體而異用兩句頗疑同體異用之説然猶未見真有
 未安處今者得之天理乃自然之理人欲乃自欺之
 情不順自然即是私偽不是天理即是人欲二者面
 目自别發於人心自不同常騐之舉動間茍出於天
 理之所當為胷中自是平正無有慊愧自是寛泰無
 有不足接人待物自是無乖迕學者雖不常㑹如此
 要是此心存時便如此此心不存則不如此須是讀
 書講義理常令此心不間斷則天理常存矣若有放
[050-11b]
 慢時節任人欲發去則胷中自是急迫麤率自是不
 公不正為不善事雖不欲人之知胷中自是有愧赧
 然亦自不可揜如何要去天理中見得人欲人欲中
 見得天理二者夐然判别恐説同體不可亦恐無同
 行之理若曰心本為利却假以行與那真於為義者
 其迹相似如此説同行猶可今下天理人欲字似少
 分别未審是然否曰頃與敬夫商量此兩句謂同行
 異情者是同體異用者非 學無淺深並要辨義利
[050-12a]
  看道理須要就那箇大處看須要前面開闊不要
 就那箇壁角裏去如今須要天理人欲義理公私分
 别得明白将自家日用底與他勘騐須是漸漸有見
 處若不去那大壇場上行理㑹得一句透只是一句
 道理小了 人貴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惡
 念去之若義理若善惡若是非毋使混淆不别於其
 心譬如取一家之事取善舍惡又如取一國之事取
 得舍失處天下之事進賢退不肖蓄疑而不决者其
[050-12b]
 終不成 或問義利之别曰只是為己為人之分纔
 為己這許多便自做一邊去義也是為己天理也是
 為己若為人那許多便自做一邊去 須於日用間
 令所謂義了然明白或言心安處便是義亦有人安
 其所不當安豈可以安為義也 義利之辨初時尚
 相對在若少間主義功深後那利如何著得如小小
 竊盜不勞而却矣 事無大小皆有義利今做好底
 事了其間更包得有多少利私在所謂以善為之而
[050-13a]
 不知其道皆是也 纔有欲順適底意思即是利
 以敬義二字隨處加功久久自當得力義利之間只
 得著力分别不當預以難辨為憂聖門只此便是終
 身事業 利是那義裏面生出来底凡事處制得合
 宜利便隨之所以云利者義之和盖是義便兼得利
 若只理㑹利却是從中間半截做下去遺了上面一
 截義底小人只理㑹後面半截君子從頭来 問程
 子言義安處便為利只是當然而然便安否曰是也
[050-13b]
 只萬物各得其分便是利君得其為君臣得其為臣
 父得其為父子得其為子何利如之此利字即易所
 謂利者義之和利便是義之和處義初是不和而却
 和截然不可犯似不和分别後萬物各得其所便是
 和不和生於其義義則和而無不利矣一云義則無/不和和則無
 不利/矣 學者做切己工夫要得不差先須辨義利所
 在如思一事非特財利利欲只每事求自家安利處
 便是推此便不可入堯舜之道切須勤勤提省察之
[050-14a]
 於纎微毫忽之間不得放過如此便不㑹錯用工夫
 人只有一箇公私天下只有一箇邪正 将天下正
 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
  凡事只去看箇是非假如今日做得一件事自心
 安而無疑便是是處一事自不信便是非處 閑居
 無事且試自思之其行事有於所當是而非當非而
 是當好而惡當惡而好自察而知之亦是工夫 講
 學固不可無須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工夫若只管説
[050-14b]
 不過一兩日都説盡了只是工夫難且如人雖知此
 事不是不可為忽然無事又自起此念又如臨事時
 雖知其不義不要做又却不知不覺自去做了是如
 何又如好事初心本自要做又却終不可做是如何
 盖人心本善方其見善欲為之時此是真心發見之
 端然纔發便被氣禀物欲隨即蔽固之不教他發此
 須自去體察存養看得此最是一件大工夫 學者
 工夫只求一箇是天下之理不過是與非兩端而已
[050-15a]
 從其是則為善徇其非則為惡事親須是孝不然則
 非事親之道事君須是忠不然則非事君之道凡事
 皆用審箇是非擇其是而行之聖人教人諄諄不已
 只是發明此理 事事物物上都有箇道理都有是
 有非所以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雖淺近閑言語中莫
 不有理都要見得破隠惡而揚善自家這裏善惡便
 分明然以聖明昭鑒纔見人便不好便説出来也不
 得只是揚善那惡底自有不得掩之理纔説揚善自
[050-15b]
 家已自分明這亦聖人與人為善之意又云一件事
 走過眼前譬似閒也有箇道理有箇是非縁天地之
 閒上蟠下際都無别事都只是這道理 天下事只
 有一箇是一箇非是底便是非底便非問是非自有
 公論曰如此説便不是了是非只是是非如何是非
 之外更有一箇公論纔説有箇公論便又有箇私論
 也此却不可不察 天下只有一理此是即彼非此
 非即彼是不容並立故古之聖賢心存目見只有義
[050-16a]
 理都不見有利害可計較日用之間應事接物直是
 判斷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膽亦只如此
 更無回互若信得及即相與俱入聖賢之域若信不
 及即在我亦無為人謀而不盡底心而此理是非昭
 著明白 凡事都分做兩邊是底放一邊非底放一
 邊是底是天理非底是人欲是即守而勿失非即去
 而勿留此治一身之法也治一家則分别一家之是
 非治一邑則分别一邑之是非推而一州一路以至
[050-16b]
 天下莫不皆然此直上直下之道若其不分黒白不
 辨是非而猥曰無黨是大亂之道也 學大抵只是
 分别箇善惡而去就之爾 論隂陽則有隂必有陽
 論善惡則一毫著不得 凡事莫非心之所為雖放
 僻邪侈亦是此心善惡但如反覆手翻一轉便是惡
 只安頓不著亦便是不善 好惡是情好善惡惡是
 性性中當好善當惡惡泛然好惡乃是私也 天理
 有未純是以為善常不能充其量人欲有未盡是以
[050-17a]
 除惡常不能去其根為善而不能充其量除惡而不
 能去其根是以雖以一念之頃而公私邪正是非得
 失之幾未嘗不朋分角立而交戰於其中 答何叔
 京書曰人欲云者正天理之反耳謂因天理而有人
 欲則可謂人欲亦是天理則不可蓋天理中本無人
 欲惟其流之有差遂生出人欲来程子謂善惡皆天
 理此句若/甚可駭謂之惡者本非惡此句便/都轉了但過與不及便
 如此所引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意亦如此 問程子
[050-17b]
 云天下善惡皆天理何也曰惻隠是善於不當惻隠
 處惻隠即是惡剛斷是善於不當剛斷處剛斷即是
 惡雖是惡然原頭若無這物事却如何做得本皆天
 理只是被人欲翻了故用之不善而為惡耳問天下
 下善惡皆天理楊墨之類只是過不及皆出於仁義
 謂之天理則可如世之大惡謂之天理可乎曰本是
 天理只是翻了便如此如人之殘忍便是翻了惻隠
 如放火殺人可謂至惡若把那大去炊飯殺其人之
[050-18a]
 所當殺豈不是天理只縁翻了道理有背有面順之
 則是背之則非縁有此理方有此惡如溝渠至惡當
 初若無清泠底水縁何有此 問既是翻了天理如
 何又説皆天理也莫是殘賤底惡初從羞惡上發滛
 溺貪慾底惡初從惻隠上發後来多過差了原某初
 發都是天理曰如此説亦好但所謂翻者亦是四端
 中自有相反處如羞惡自與惻隠相反是非自與辭
 讓相反如公説也是好意思因而看得舊一句不通
[050-18b]
 處出如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暴這兩句
 意分曉惟是用人之仁去其貪一句没分曉今公説
 貪是愛上發来也是思之是淳善底人易得含故茍
 且姑息貪戀 善只是當恁地底惡只是不當恁地
 底善惡皆是理但善是那順底惡是翻轉来底然以
 其反而不善則知那善底自在故善惡皆理也然却
 不可道有惡底理 知人之難堯舜以為病而孔子
 亦有聴言觀行之戒然以予觀之此特為小人設耳
[050-19a]
 若皆君子則何難知之有哉盖天地之間有自然之
 理凡陽必剛剛必明明則易知凡隂必柔柔必暗暗
 則難測故聖人作易遂以陽為君子隂為小人其所
 以通幽明之故類萬物之情者雖百世不能易也予
 嘗竊推易説以觀天下之人凡其光明正大踈暢洞
 達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為威而雨露
 之為澤如龍虎之為猛而麟鳯之為祥磊磊落落無
 纎芥可疑者必君子也而其依阿淟涊回互隠伏糾
[050-19b]
 結如蛇蚓瑣細如蟣虱如鬼蜮狐蠱如盜賊詛呪閃
 倐狡獪不可方物者必小人也君子小人之極既定
 於内則其形於外者雖言談舉止之微無不發見而
 况於事業文章之際尤所謂粲然者彼小人者雖曰
 難知而亦豈得而逃哉
南軒張氏曰人欲横流强止遏之未有不奔潰湍決者
 此鯀治水也水之性無有不下禹能順而治之行其
 所無事也自然平治人之良心豈能發見之時引而
[050-20a]
 伸之涵養而擴充之天理明人欲自消伊川所謂明
 得一分天理滅却一分人欲 問程子謂視聴思慮
 動作皆天也但其中要識得真與妄耳胡伯逢疑云
 既是天安得妄某以謂此六者人生皆備故知均禀
 扵天促順其理則是真違其理則是妄妄即人為之
 私耳如此言之知不謬否曰有物必有則此天也若
 非其則則是人為亂之妄而已矣 道二義與利而
 已矣義者亘古今通天下之正逵而利者犯荆棘入
[050-20b]
 險阻之私徑也人之秉彞固有坦然正逵之可遵而
 乃不由之而反犯荆棘冒險阻顛㝠終身而不悔獨
 何歟血氣之動扵欲也動扵聲色動扵貨財以至扵
 爵禄之可慕則進以求達知名之可利則鋭扵求名
 不寧惟是凡一日夕之間起居飲食遇事接物茍私
 己自便之事意之所向無不趨之則天理滅而人道
 或幾乎息矣其胷次營營豈得須臾寧處於斯世亦
 僥倖以茍免耳徒知有六尺血氣之軀而不知其體
[050-21a]
 元與天地相周流也豈不可惜乎雖然義内也本其
 良心之不可以自己者反而求之夫豈逺㢤 學者
 潛心孔孟必得其門而入愚以為莫先扵義理之辨
 葢聖學無所為而然也無所為而然者命之所以不
 己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無窮也凡有所為而
 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義利之分也
 自未嘗省察者言之終日之間鮮不為利矣非特名
 位貨殖而後為利也斯須之頃意之所向一涉於有
[050-21b]
 所為雖有淺深之不同而其徇己自私則一而已如
 孟子所謂内交要譽惡其聲之類是也是心日滋則
 善端遏塞欲爾聖賢之門墻以求自得豈非却行以
 望及前人乎使談高説妙不過渺茫臆度譬猶無根
 之木無本之水其何益乎學者當立志以為先持敬
 以為本而精察扵動靜之間毫釐之差審其為霄壤
 之判則有以用吾力矣學然後知不足平時未覺吾
 利欲之多也灼然有見扵義理之辨将日救過不暇
[050-22a]
 由是而不舍則趨益深理益明而不可己也孔子曰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者無適而非利
 為己者無適而非義嗟乎義利之辨大矣豈特學者
 治己之所當先施之天下國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
 邦本垂裕無疆以義故也而伯者所以陷溺人心貽
 毒後世以利故也孟子當戰國横流之時發揮天理
 遏止人欲深切著明撥亂反正之大綱也 人之所
 以不正大者果何由哉有所偏黨則不正矣有所係
[050-22b]
 吝則不大矣是二者皆私也纎毫之萌則正大之體
 亡矣是當涵泳乎義理之中敬恭乎動静之際察夫
 偏黨係吝而克去之則所謂正大者盖可存其體而
 得其用矣
勉齋黄氏曰人禀隂陽五行之秀氣以生而太極之理
 已具其根於心也未發則為仁義禮智之性已發則
 為惻隠羞惡辭讓是非之情其施於身也則為貌之
 恭言之從視之明聴之聰思之睿其見於事也則為
[050-23a]
 君臣之義父子之恩夫婦之别長㓜之序朋友之信
 與凡百行之當然者是其禀賦之初内外之分固莫
 非天理之所具然少有不謹則人欲得以間之合乎
 天理則順直端方而無邪曲偏詖之累人欲間之則
 反是矣是故存養省察於幾微之間其惟敬義乎主
 一之謂敬合宜之謂義主於一則思慮不雜天理常
 存而内直矣合於宜則品節不差天理常行而外方
 矣内直外方則所謂具衆理宰萬事有以全吾心本
[050-23b]
 然之妙矣
潛室陳氏曰五峯云天理人欲同行異情此語儘當玩
 味如飲食男女之欲堯舜與桀紂同但中理中節即
 為天理無理無節即為人欲
西山真氏曰義者天理之公也利者人欲之私也二者
 如氷炭之相反然一於義則利自在其中盖義者宜
 也利亦宜也茍以義為心則事無不宜矣不惟宜於
 己亦且宜於人人己兩得其宜何利如之若以徇利
[050-24a]
 為心則利於己必害於人爭鬭奪攘於是乎興己亦
 豈能享其利哉 大學所謂利専指財利而言伊川
 先生云利不獨財利之利凡有一豪自便之心即是
 利此論尤有補於心術之微至南軒先生又謂無為
 而為皆義也有所為而為即利也其言愈精且微學
 者不可不知也且如見赤子入井有惻隠之心此乃
 天理自然形見非有所為而然此即義也若有一毫
 納交要譽之心即是有所為而為即利心也二者去相
[050-24b]
 去毫釐之間而公私邪正之分則天淵矣故朱子謂
 南軒此語乃發先賢所未發有功於聖門學者所宜
 深味也 學者存心行事只當以義理為主義所當
 然雖害不䘏義所不當然雖利不計如此方合乎天
 理之正若此心一出一入於義利之間終是為利所
 勝正如白黒相和黒必揜白薫蕕共器蕕必揜薫立
 志之初不可不察也
程子曰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茍自求之必無
[050-25a]
 能信用之理以下論/出處擇才而用雖在君以身許國則
 在已道合而後進得正則吉矣汲汲以求遇者終必
 自失非君子自重之道也故伊尹武侯救世之心非
 不切必待禮至而後出者以此 賢聖於亂世雖知
 道之将廢不忍坐視而不救也必區區致力於未極
 之間强此之衰難彼之進圖其暫安而冀其引乆茍
 得為之孔孟之屑為也王允之於漢謝安之於晉亦
 其庻矣 問家貧親老應舉求仕不免有得失之累
[050-25b]
 何修而可以免此曰此只是志不勝氣若志勝自無
 此累家貧親老須為禄仕然得之不得為有命曰在
 己固可為親柰何曰為己為親止是一事若不得其
 如命何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人茍不知命見
 患難必避遇得喪必動見利必趨其何以為君子
 古之仕者為人今之仕者為己士之處高位則有拯
 而無随在下位則有當拯有當随拯之不得而後隨
  問聖人有為貧之仕乎曰為委吏乗田是也或曰
[050-26a]
 抑為之兆乎曰非也為魯司冦則為之兆也或人因
 以是勉程子從仕曰至於飢餓不能出門戸之時又
 徐為之謀耳
龜山楊氏曰方太公釣於渭不遇文王特一老漁父耳
 及一朝用之乃有鷹揚之勇非文王有獨見之明誰
 能知之學者須體此意然後進退隠顯各得其當
 正叔云古之學者四十而仕未仕以前二十餘年得
 盡力於學問無他營也故人之成材可用今之士十
[050-26b]
 四五以上便學綴文覓官豈嘗有意為己之學夫以
 不學之人一旦授之官而使之事君長民治事宜其
 效不如古也故今之在仕路者人物多凡下不足道
 以此 仕道與禄仕不同常夷甫家貧既召入朝神
 宗欲優厚之令兼數局如登聞鼓染院之類庻幾俸
 給可贍其家夷甫一切受之不辭及正叔以白衣擢
 為勸講之官朝廷亦使之兼他職則固辭盖前日所
 以不仕者為道也則今日之仕須其官足以行道乃
[050-27a]
 可受不然是茍禄也然後世道學不明君子之辭受
 取舍人鮮能知之故常公之不辭人不以為非而程
 公之辭人亦不以為是
和靖尹氏曰君子或出或處歸潔其身而已矣人之行
 已各有其志出處去就雖有不同要看所存如何耳
東平馬氏曰人之利鈍自有時但當行直道無用干人
 也
致堂胡氏曰古之君子不茍就不俯從使去就從違之
[050-27b]
 重在我而不在人在義而不在利庻乎招不来麾不
 去足以取信於其上也
朱子曰士大夫之辭受出處又非獨其身之事而已其
 所處之得失乃闗風俗之盛衰故尤不可以不審也
  聖賢固不能自為時然其仕止乆速皆當其可則
 其所以自為時者亦非他人之所能奪矣豈以時之
 不合而變吾所守以徇之哉 今人皆不能修身方
 其為士則役役求仕既仕則復患禄之不加趨走奔
[050-28a]
 馳無一日閑何如山林布衣之士道義足於身道義
 既足於身則何物能嬰之哉 諸葛武侯未遇先主
 只得退蔵一向休了也没奈何孔子弟子不免事季
 氏亦事勢不得不然捨此則無以自活如今世之科
 舉亦然如顔閔之徒自把得住自是好不可以一律
 看人之出處最可畏如漢魏之末漢末則所事者止
 有箇曹氏魏末所事者止有箇司馬氏耳 名義不
 正則事不可行無可為者有去而已然使聖人當之
[050-28b]
 又不知如何恐於義未精也 今人只為不見天理
 本源而有汲汲以就功名之心故其議論見識往往
 卑陋多方遷就下梢頭只是成就一箇私意更有甚
 好事 當官勿避事亦勿侵事
南軒張氏曰廷對最是直言盖士人初見君父此是第
 一步此時可欺則無往而非欺須是立得脚教是
勉齋黄氏曰古之君子非仁不存非禮不立非義不行
 所貴者良貴所樂者真樂人之知不知世之用不用
[050-29a]
 於我何與焉貧富貴賤生死禍福日交乎前不暇顧
 也後之君子心之所固有事之所當行何者為禮何
 者為義何者為智懵然莫覺也功名而已耳利禄而
 已耳以區區之私意小智汲汲然求售於人慮人之
 不已用也委曲遷就以求順於人幸而得志哆然以
 為莫已若也小不如意則戚戚然㡬不能以終日矣
魯齋許氏曰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出則有為
 處則有守丈夫當如此出無所為處無所守所志所
[050-29b]
 學將何為
 
 
 
 
 
 
 性理大全書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