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8 性理大全書-明-胡廣 (master)


[031-1a]
欽定四庫全書
 性理大全書卷三十一
 性理三
  氣質之性命才/附
南軒張氏曰原性之理無有不善人物所同也論性之
 存乎氣質則人禀天地之精五行之秀固與禽獸草
 木異然就人之中不無清濁厚薄之不同而實亦未
 嘗不相近也 學者湏是變化氣質或偏於剛或偏
[031-1b]
 於柔必反之如禽獸是其氣質之偏不能反也人若
 不知自反則去本性日以逺矣若變化得過來只是
 本性所有初未嘗増添故言性者湏分别出氣質之
 性 問人之性其氣禀有清濁何也曰二氣迭運参
 差萬端而萬物各正性命夫豈物物而與之哉氣禀
 之不同也雖其氣禀之不同而其本莫不善故人貴
 於能反也 太極無不善故性亦無不善人欲初無
 體也傳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
[031-2a]
 直至物至知知好惡形焉然後有流而為惡者非性
 所本有也
或問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悪揚雄言善惡混韓
 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張子分為天地之性氣質之
 性然後諸子之說始定性善者天地之性也餘則所
 謂氣質者也然嘗疑之張子所謂氣質之性形而後
 有則天地之性乃未受生以前天理之流行者故又
 以為極本窮源之性又以為萬物一源如此則可以
[031-2b]
 謂之性而不可以謂之性也程子又有人生而静以
 上不容說之語又於好學論言性之本而後言形既
 生矣則疑若天地之性指命而言命固善矣於人性
 果何預乎勉齋黄氏曰程張之論非此之謂也葢自
 其理而言之不雜乎氣質而為言則是天地賦與萬
 物之本然者而寓乎氣質之中也故其言曰善反之
 則天地之性存焉葢謂天地之性未嘗離乎氣質之
 中也其以天地為言特指其純粹至善乃天地賦予
[031-3a]
 之本然也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其所以有善惡之
 不同何也曰氣有偏正則所受之理随而偏正氣有
 昬明則所受之理随而昬明木之氣盛則金之氣衰
 故仁常多而義常少金之氣盛則木之氣衰故義常
 多而仁常少若此者氣質之性善善惡也曰既言氣
 質之性有善惡則不復有天地之性矣子思子又有
 未發之中何也曰性固為氣質所雜矣然方其未發
 也此心湛然物欲不生則氣雖偏而理自正氣雖昏
[031-3b]
 而理自明氣雖有贏乏而理則無勝負及其感物而
 動則或氣動而理随之或理動而氣挾之由是至善
 之理聴命於氣善惡由之而判矣此未發之前天地
 之性純粹至善而子思之所謂中也記曰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程子曰其本也真而静其未發也五性具
 焉則理固有寂感而静則其本也動則有萬變之不
 同焉愚嘗以是而質之先師矣答曰未發之前氣不
 用事所以有善而無惡至哉此言也 氣有清濁譬
[031-4a]
 如著些物蔽了發不出如柔弱之人見義不為為義
 之意却在裏面只是發不出如燈火使紙罩了光依
 舊在裏面只是發不出來折去了紙便自是光 天
 地之間只是箇陰陽五行其理則為徤順五常貫徹
 古今充塞宇宙捨此之外别無一物亦無一物不是
 此理以人心言之未發則無不善已發則善惡形焉
 然原其所以為惡者亦自此理而發非是别有箇惡
 與理不相干也若别有箇惡與理不相干却是有性
[031-4b]
 外之物也易以陰陽分君子小人周子謂性者剛柔
 善惡君子小人不同而不出於陰陽善惡不同而不
 出於剛柔葢天下未有性外之物也人性本善氣質
 之禀一昏一明一偏一正故有善惡之不同其明而
 正者則發無不善昏而偏者則發有善惡然其所以
 為惡者亦自此理而發也故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也然人性本善若自一條直路而發則無不善故孟
 子不但言性善雖才與情亦皆只謂之善及其已發
[031-5a]
 而有善有惡者氣禀不同耳然其所以為惡者亦自
 此理而發故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孟子所謂莫非命
 也程子所謂思慮動作皆天也張子所謂莫非天也
 陽明勝則徳性用陰濁則物欲行亦是此意 天命
 之謂性是天分付與人底謂之性惟皇上帝降𠂻于
 民是也所降之𠂻何嘗不善此性本無不善天将箇
 性與人便夾了氣與人氣褁這性性纔入氣裏面去
 便有善有惡有清有濁有偏有正清濁偏正雖氣為
[031-5b]
 之然著他夾了則性亦如此譬如一泓之水本清流
 在沙石上去其清自若流在濁泥中去這清底也濁
 了不可以濁底為不是水
北溪陳氏曰天所命於人以是理本只善而無惡故人
 所受以為性亦本善而無惡孟子道性善是専就大
 本上説来説得極親切只是不曽發出氣禀一段
 所以啟後世紛紛之論葢人之所以有萬殊不齊只
 縁氣禀不同這氣只是陰陽五行之氣如陽性剛陰
[031-6a]
 性柔火性燥水性潤金性寒木性温土性遲重七者
 夾雜便有参差不齊所以人間所值便有許多般様
 然這氣運來運去自有箇真元之㑹如厯法筭到本
 數凑合所謂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時相似聖人
 便是禀得這真元之㑹來然天地間参差不齊之時
 多真元㑹合之時少如一嵗間極寒極暑陰晦之時
 多不寒不暑光風霽月之時極少最難得恰好時節
 人生多是值此不齊之氣如有一等人非常剛烈是
[031-6b]
 值陽氣多有一等人極是軟弱是值陰氣多有人躁
 暴忿厲是又值陽氣之惡者有人狡譎姦陰此又值
 陰氣之惡者有人性圓一撥便轉也有一等極愚抝
 雖一句善言亦說不入與禽獸無異都是氣禀如此
 陽氣中有善惡陰氣中亦有善惡如通書所謂剛善
 剛惡柔善柔惡之類不是陰陽氣本惡只是分合轉
 移齊不齊中便自然成粹駁善惡耳因氣有駁粹便
 有賢愚氣雖不齊而大本則一雖下愚亦可變而為
[031-7a]
 善然工夫最難非百倍其功者不能故子思曰人一
 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雖愚必明
 雖柔必强正為此耳自孟子不說到氣禀所以荀子
 便以性為惡楊子便以性為善惡混韓文公又以為
 性有三品都只是說得氣近世東坡蘇氏又以為性
 未有善惡五峯胡氏又以為性無善惡都只含糊就
 人與天相接處捉摸說箇性是天生自然底物更不
 曽說将性端的指定是甚底物直至二程得濓溪先
[031-7b]
 生太極圖發端方始説得分明極至更無去處其言
 曰性即理也理則自堯舜至於塗人一也此語最是
 簡切端的如孟子說善善亦只是理但不若指認理
 字下得較確定胡氏㸔不徹便謂善者只是贊嘆之
 辭又誤了既是贊嘆便是那箇是好物方贊嘆豈有
 不好物而贊嘆之邪程子於本性之外又發出氣禀
 一段方見得善惡所由來故其言曰論性不論氣不
 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也葢只論大本而
[031-8a]
 不及氣禀則所論有欠闕未備若只論氣禀而不及
 大本便只說得粗底而道理全然不明千萬世而下
 學者只得按他說更不可改易 氣禀之說従何而
 起夫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逺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此正是說氣質之性子思子所謂三知三行及所謂
 雖愚必明雖柔必强亦是說氣質之性但未分明指
 出氣質字為言耳到二程子始分明指認說出甚詳
 備横渠因之又立為定論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
[031-8b]
 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
 焉氣質之性是以氣禀言之天地之性是以大本言
 之其實天地之性亦不離氣質之中只是就那氣質
 中分别出天地之性不與相雜為言耳 若就人品
 類論則上天所賦皆一般而人隨其所值又各有清
 濁之不齊如聖人得氣至清所以合下便能生知賦
 質至粹所以合下便能安行大抵得氣之清者不隔
 蔽那義理便呈露昭著如銀盞中滿貯清水自透見
[031-9a]
 盞底銀花子甚分明若未嘗有水然賢人得清氣多
 而濁氣少清中㣲有些查滓止未便能昏蔽得他所
 以聰明也易開發自大賢而下或清濁相半或清底
 少濁底多昏蔽得厚了如盞底銀花子㸔不見欲見
 得湏十分加澄治之功若能力學也解變化氣質轉
 昏為明有一般人禀氣清明於理義上儘㸔得出而
 行為不篤不能承載得道理多雜詭譎去是又賦質
 不粹此如井泉甚清貯在銀盞裏面亦透底清徹但
[031-9b]
 泉脉従淤土惡木根中穿過來味不純甘以之煮白
 米則成赤飯煎白水則成赤湯煎茶則酸澁是有惡
 味夾雜了又有一般人生下來於世味一切簡淡所
 為甚純正但與說到道理處全發不來是又賦質純
 粹而禀氣不清此如井泉脉味純甘絶佳而有泥土
 渾濁了終不透瑩如温公恭儉力行篤信好古是甚
 次第正大資質只縁少那至清之氣識見不高明二
 程屡将理義發他一向偏執固滯更發不上甚為二
[031-10a]
 程所不滿又有一般人甚好說道理只是執抝自立
 一家意見是禀氣清中被一條戾氣來衝抝了如泉
 出來甚清却被一條别水横衝破了及或遭巉巖石
 頭横截衝激不帖順去反成險惡之流㸔來人生氣
 禀是有多少般様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不
 可以一律齊畢竟清明純粹恰好底極為難得所以
 聖賢少而愚不肖者多
潛室陳氏曰性者人心所具之天理以其禀賦之不齊
[031-10b]
 故先儒分别出來謂有義理之性有氣質之性仁義
 禮智者義理之性也知覺運動者氣質之性也有義
 理之性而無氣質之性則義理必無附著有氣質之
 性而無義理之性則無異於枯死之物故有義理以
 行乎血氣之中有血氣以受義理之體合虚與氣而
 性全孟子之時諸子之言性往往皆於氣質上有見
 而遂指氣質作性但能知其形而下者耳故孟子答
 之只就義理上說以攻他未曉處氣質之性諸子方
[031-11a]
 得於此孟子所以不復言之義理之性諸子未通於
 此孟子所以及覆詳說之程子之說正恐後學死執
 孟子義理之說而遺失氣質之性故并二者而言之
 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程子之論舉
 其全孟子之論所以矯諸子之偏人能即程子之言
 而達孟子之意則其不同之意不辯而自明矣 識
 氣質之性善惡方各有著落不然則惡従何處生孟
 子専說義理之性専說義理則惡無所歸是論性不
[031-11b]
 論氣孟子之說為未備専說氣禀則善為無别是論
 氣不論性諸子之論所以不明夫本也程子兼氣質
 論性 問目視耳聴此氣質之性也然視之所以明
 聴之所以聰抑氣質之性邪抑義理之性邪曰目視
 耳聴物也視明聴聰物之則也來問可施於物則不
 可施於言性若言性當云好聲好色氣質之性正聲
 正色義理之性義理只在氣質中但外義理而獨徇
 氣質則非也
[031-12a]
西山真氏曰人之氣質有至善而不可移奪者有善少
 惡多而易於移奪者有善多惡少而難於移奪者又
 曰性之不能離乎氣猶水之不能離乎土也性雖不
 雜乎氣而氣汩之則不能不惡矣水雖不雜乎土而
 土汩之則不能不濁矣然清者其先而濁者其後也
 善者其先而惡者其後也先善者本然之性也後惡
 者形而後有也故所謂善者超然於降𠂻之初而所
 謂惡者雜出於有形之後其非相對而並出也昭昭
[031-12b]
 矣
平岩葉氏曰論性之善而不推其氣禀之不同則何以
 有上智下愚之不移故曰不備論氣質之異而不原
 其性之皆善則是不達其本也故曰不明然性氣二
 者元不相離判而二之則亦非矣
臨川吳氏曰人得天地之氣而成形有此氣即有此理
 所有之理謂之性此理在天地則元亨利貞是也其
 在人而為性則仁義禮智是也性即天理豈有不善
[031-13a]
 但人之生也受氣於父之時既有或清或濁之不同
 成質於母之時又有或美或惡之不同氣之極清質
 之極美者為上聖葢此理在清氣美質之中本然之
 真無所汚壊此堯舜之性所以為至善而孟子之道
 性善所以必稱堯舜以實之也其氣之至濁質之至
 惡者為下愚上聖以下下愚以上或清或濁或美或
 惡分數多寡有萬不同惟其氣濁而質惡則理在其
 中者被其拘礙淪染而非復其本然矣此性之所以
[031-13b]
 不能皆善而有萬不同也孟子道性善是就氣質中
 挑出其本然之理而言然不曽分别性之所以有不
 善者因氣質之有濁惡而汚壊其性也故雖與告子
 言而終不足以解告子之惑至今人讀孟子亦見其
 未有以折倒告子而使之心服也葢孟子但論得理
 之無不同不曽論到氣之有不同處是其言之不備
 也不備者謂但說得一邊不曽說得一邊不完備也
 故曰論性不論氣不備此指孟子之言性而言也至
[031-14a]
 若荀楊以性為惡以性為善惡混與夫世俗言人性
 寛性褊性變性急皆是指氣質之不同者為性而不
 知氣質中之理謂之性此其見之不明也不明者謂
 其不曉得性字故曰論氣不論性不明此指荀楊世
 俗之說性者言也程子性即理也一語正是鉞砭世
 俗錯認性字之非所以為大有功張子書形而後有
 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
 子有弗性者焉此言最分曉而觀者不能解其言反
[031-14b]
 為所惑将謂性有兩種葢天地之性氣質之性兩性
 字只是一般非有兩等性也故曰二之則不是言人
 之性本是得天地之理因有人之形則所得天地之
 性局在本人氣質中所謂形而後有氣質之性也氣
 質雖有不同而本性之善則一但氣質不清不美者
 其本性不免有所汚壊故學者當用反之之功反之
 如湯武反之也之反謂反之於身而學焉以至變化
 其不清不美之氣質則天地之性渾然全備具存於
[031-15a]
 氣質之中故曰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氣質之用
 小學問之功大能學者氣質可變而不能汚壊吾天
 地本然之性而吾性非復如前汚壊於氣質者矣故
 曰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或問今世言人性
 善性悪性緩性急性昏性明性剛性柔者何也曰此
 氣質之性也葢人之生也天雖賦以是理而人得之
 以為仁義禮智之性然是性也實具於五藏内之所
 謂心者焉故必賦以是氣而人得之以為五藏百骸
[031-15b]
 之身然後所謂性者有所寓也是以人之生也禀氣
 有厚薄而形體運動有肥瘠强弱之殊禀氣有清濁
 而材質知覺有愚智昏明之異是則告子所謂生之
 謂性而朱子謂其指人之知覺運動為性者是也是
 性也實氣也故張子謂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程子亦謂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禀有然也
 斯豈天地本然之性云乎哉若論天地本然之性則
 程子曰性即理也斯言盡之 天下之清莫如水先
[031-16a]
 儒以水之清喻性之善人無有不善之性則世無有
 不清之水也然黄河之水渾渾而流以至于海竟莫
 能清者何也請循其初原者水之初也水原於天而
 附於地原之初出曷嘗不清也哉出於岩石之地者
 瑩然湛然得以全其本然之清出於泥塵之地者自
 其初出而混於其滓則原雖清而流不能不濁矣非
 水之濁也地則然也人之性亦猶是性原於天而附
 於人局於氣質之中人之氣質不同猶地之岩石泥
[031-16b]
 塵有不同也氣質之明粹者其性自如岩石之水也
 氣質之昏駁者性従而變泥塵之水也水之濁於泥
 塵者由其地而原之所自則清也故流雖濁而有清
 之之道河之水甚濁貯之以器投之以膠則泥沉於
 底而其水可食甚濁固可使之清也沉其濁不如河
 之甚者乎世之學者非惟無以清之而又有以濁之
 性之汚壊豈専係乎有生之初哉有生之後目随所
 接而増其滋穢外物之淈多於氣質之滓者奚翅千
[031-17a]
 萬不復其原之清而反益其流之濁非其性之罪也
 雖然原之清天也流之濁人也人者克則天者復亦
 在乎用力以清之者何如爾
程子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貴賤夀夭命也仁義禮智
 亦命也以下兼/論命○夫動静者陰陽之本況五氣交運
 則益参差不齊矣賦生之類宜其雜揉者衆而精一
 者間或值焉以其間值之難則其數不能長亦宜矣
  世之服食欲夀者其亦大愚矣夫命者受之於天
[031-17b]
 不可増損加益而欲服食而夀悲哉 問富貴貧賤
 夀夭固有分定君子先盡其在我者則富貴貧賤夀
 夭可以命言若在我者未盡則貧賤而天理所當然
 富貴而夀是為僥倖不可謂之命曰雖不可謂之命
 然富貴貧賤夀夭是亦前定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
 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
 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故君子以義安
 命小人以命安義 或問命與遇異乎曰遇不遇即
[031-18a]
 命也曰長平死者四十萬其命齊乎曰遇白起則命
 也有如四海九州之人同日而死也則亦常事爾世
 之人以為是駭然耳所見少也
張子曰富貴貧賤者皆命也今有人均為勤苦有富貴
 者有終身窮餓者其富貴者即是幸㑹也求而有不
 得則是求無益於得也道義則不可知命是求在我
 者也人一已百人十已千如此不至者猶難罪性語
 氣可也同行報異猶難語命語遇可也氣與遇性與
[031-18b]
 命切近矣猶未易言也 問智愚之識殊疑於有性
 善惡之報差疑於有命曰性通極於無氣其一物爾
 命禀同於性遇乃適然爾
五峯胡氏曰貴賤命也仁義性也人固有逺跡江湖念
 絶於名利者矣然世或求之而不得免人固有置身
 市朝心屬於富貴者矣然世或舍之而不得進命之
 在人分定于天不可變也是以君子貴知命
朱子曰性者萬物之原而氣禀則有清濁是以有聖愚
[031-19a]
 之異命者萬物之所同受而陰陽交運参差不齊是
 以五福六極值遇不一 問命字有専以理言者有
 専以氣言者曰也都相離不得葢天非氣無以命於
 人人非氣無以受天所命 問先生說命有兩種一
 種是貧富貴賤死生夀夭一種是清濁偏正智愚賢
 不肖一種屬氣一種屬理以某觀之兩種皆似屬氣
 葢智愚賢不肖清濁偏正亦氣之為也曰固然性則
 是命之理而已  問性分命分何以别曰性分是
[031-19b]
 以理言之命分是兼氣言之命分有多寡厚薄之不
 同若性分則又都一般此理聖愚賢否皆同 問天
 命謂性之命與死生有命之命不同何也曰死生有
 命之命是帶氣言之氣便有禀得多少厚薄之不同
 天命謂性之命是純乎理言之然天之所命畢竟皆
 不離乎氣但中庸此句乃是以理言之孟子謂性也
 有命焉此性是兼氣禀食色言之命也有性焉此命
 是帶氣言之性善又是超出氣說 問顔淵不幸短
[031-20a]
 命伯牛死曰命矣夫孔子得之不得曰有命如此之
 命與天命謂性之命無分别否曰命之正者出於理
 命之變者出於氣質要之皆天所付予孟子曰莫之
 致而至者命也但當自盡其道則所值之命皆正命
 也因問如今數家之學如康節之說謂皆一定而不
 可易如何曰也只陰陽盛衰消長之理大數數可見
 然聖賢不曽主此說如今人説康節之數謂他說一
 事一物皆有成敗之時都說得膚淺了 問亡之命
[031-20b]
 矣夫此命字是就氣禀上說曰死生夀夭固是氣之
 所禀只㸔孟子說性也有命焉處便分曉又問不知
 命與知天命之命如何曰不同知天命謂知其理之
 所自來譬之於水人皆知其為水聖人則知其發源
 處如不知命處却是說死生夀夭貧富貴賤之命也
  問子罕言命若仁義禮智五常皆是天所命如貴
 賤死生夀夭之命有不同如何曰都是天所命禀得
 精英之氣便為聖為賢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
[031-21a]
 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
 便貴禀得豊厚者便富禀得長久者便夀禀得衰頽
 薄濁者便為愚不肖為貧為賤為夭天有那氣生一
 箇人出來便有許多物隨他來天之所命固是均一
 到氣禀處便有不齊只㸔其禀得來如何耳又問得
 清明之氣為聖賢昏濁之氣為愚不肖氣之厚者為
 富貴薄者為貧賤此固然也然聖人得天地清明中
 和之氣宜無所虧欠而夫子反貧賤何也豈時運使
[031-21b]
 然也抑其所禀亦有不足邪曰便是禀得來有不足
 他那清明也只管得做聖賢却管不得那富貴禀得
 那高底則貴禀得厚底則富禀得長底則夀貧賤夭
 者反是夫子雖得清明者以為聖人然禀得那低底
 薄底所以貧賤顔子又不如孔子又禀得那短底所
 以又夭又問一陰一陽宜若停匀則賢不肖宜均何
 故君子常少而小人常多曰自是他那物事駁雜如
 何得齊且以撲錢譬之純者常少不純者常多自是
[031-22a]
 他那氣駁雜或前或後所以抝不能得他恰好如何
 得均平且以一日言之或仁或晴或風或雨或寒或
 熱或清爽或鶻突一日之間自有許多變便可見矣
 又問雖是駁雜然畢竟不過只是一陰一陽二氣而
 已如何㑹恁地不齊曰便是不如此若只是兩箇單
 底陽陰則無不齊縁是他那物事錯糅萬變所以不
 能得他恰好又問如此則天地生聖賢又只是偶然
 不是有意矣曰天地那裏說我特地要生箇聖賢出
[031-22b]
 來也只是氣數到那裏恰相凑著所以生出聖賢及
 至生出則若天之有意焉耳又問康節云陽一而陰
 二所以君子少而小人多此語是否曰也說得來自
 是那物事好底少而惡底多且如面前事也自是好
 底事少惡底事多其理只一般 問人生有夀夭氣
 也賢愚亦氣也今觀盗跖極愚而夀顔子極賢而夭
 如是則夀夭之氣與賢愚之氣容或有異矣明道誌
 程邵公慕云以其間遇之難則其數或不能長亦宜
[031-23a]
 矣吾兒其得氣之精一而數之局者歟詳味此說氣
 有清濁有短長其清者固所以為賢然雖清而短故
 於數亦短其濁者固所以為愚然雖濁而長故其數
 亦長不知果然否曰此說得之貴賤貧富亦是如此
 但三代以上氣數醇濃故氣之清者必厚必長而聖
 賢皆富且夀且富以下反是 問富貴有命如後世
 鄙夫小人當堯舜三代之世如何得富貴曰當堯舜
 三代之世不得富貴在後世則得富貴便是命曰如
[031-23b]
 此則氣禀不一定曰以此氣遇此時是他命好不遇
 此時便是背所謂資適逢世是也如長平死者四十
 萬但遇白起便如此只他相撞著便是命 人之禀
 氣富貴貧賤長短皆有定數寓其中禀得盛者其中
 有許多物事其來無窮亦無盛而短者若木生於山
 取之或貴而為棟梁或賤而為厠料皆其生時所禀
 氣數如此定了 或指屋柱問云此理也曲直性也
 所以為曲直命也曲直是說氣禀曰然 問遺書論
[031-24a]
 命處注云聖人非不知命然於人事不得不盡如何
 曰人固有命只是不可不順受其正如知命者不立
 乎巖墻之下是也若謂其有命却去巖墻之下立萬
 一到覆壓處却是専言命不得人事盡處便是命
 問伊川横渠命遇之說曰所謂命者如天子命我作
 甚官其官之簡易繁難甚處做得甚處做不得便都
 是一時命了自家只得去做故孟子只說莫非命也
 却有箇正與不正所謂正命者葢天之始初命我如
[031-24b]
 事君忠事父孝便有許多條貫在裏至於有厚薄淺
 深這却是氣禀了然不謂之命不得只不是正命如
 桎梏而死喚做非命不得葢縁他當時禀得箇乖戾
 之氣便有此然謂之正命不得故君子戰兢如臨深
 履薄葢欲順受其正者而不受其不正者且如說當
 死於水火不成便自赴水火而死而今只恁地看不
 必去生枝節說命說遇說同說異也
潛室陳氏曰有氣質之性命有義理之性命由徳上發
[031-25a]
 者為義理由氣上發者為氣質雖其禀賦不同茍能
 學問以充之謂窮理/盡性則向之得於氣質者今也性皆
 天徳命皆天理所謂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魯齋許氏曰貧賤富貴死生脩短禍福禀於氣皆本乎
 天也是一定之分不可求也其中有正命有非正命
 者盡其道而不立乎巖墻之下脩身以待之然此亦
 有禍福吉凶死生脩短來當以順受所謂莫之致而
 至者皆正命也乃係乎天之所為也非正命者行險
[031-25b]
 徼倖行非禮義之事致於禍害桎梏死者命亦随焉
 人之自召也
程子曰性無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受於天之謂性
 禀於氣之謂才才之善不善由氣之有偏正也乃若
 其性則無不善矣今夫本之曲直其性也或可以為
 車或可以為輪其才也然而才之不善亦可以變之
 在飬其氣以復其善爾故能持其志飬其氣亦可以
 為善故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以下兼/論才 性出於
[031-26a]
 天才出於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譬猶木焉曲
 直者性也可以為棟梁可以為榱桶者才也才則有
 善與不善性則無不善惟上智與下愚不移非謂不
 可移也而有不移之理所以不移者只有兩般為自
 暴自棄不肯學也使其肯學不自暴自棄安不可移
 哉 氣清則才善氣濁則才惡禀得至清之氣生者
 為聖人禀得至濁之氣生者為愚人如韓愈所言公
 都子所問之人是也然此論生知之聖人若夫學而
[031-26b]
 知之氣無清濁皆可至於善而復性之本所謂堯舜
 性之是生知也湯武反之是學而知也 今人說有
 才乃是言才之美者也才乃人資質循性脩之雖至
 惡可勝而為善 徳性謂天賦天資才之美者也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雖聖人復出不易此言孔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逺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愚非
 性也不能盡其才也 問上智下愚不移是性否曰
 此是才湏理㑹得性與才所以分處又問中人以上
[031-27a]
 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是才否曰固是然
 此只是大綱説言中人以上可以與之説近上話中
 人以下不可與之説近上話也生之謂性凡言性處
 湏看立意如何且如言人性善性之本也生之謂性
 論其所禀也孔子言性相近若論其本豈可言相近
 只論其所禀也告子所云固是為孟子問他他説便
 不是也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若夫為不善非才之
 罪此言人䧟溺其心者非闗才事才猶言才料曲可
[031-27b]
 以為輪直可以為梁棟若是毁鑿壊了豈闗才事或
 曰人才有美惡豈可言非才之罪曰才有美惡者是
 舉天下之言也若説一人之才如因富嵗而頼因凶
 嵗而暴豈才質之本然耶 問人性本明因何有蔽
 曰此湏索理㑹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雖荀楊亦不
 知性孟子所以獨出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無不善
 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理理則自堯舜至于塗人一
 也才禀於氣氣有清濁禀其清者為賢禀其濁者為
[031-28a]
 愚又問愚可變否曰可孔子謂上智與下愚不移然
 亦有可移之理惟自暴自棄者則不移也曰下愚所
 以自暴自棄者才乎曰固是也然却道他不可移不
 得性只一般豈有不可移却被他自暴棄不肯去學
 故移不得使肯學者亦有可移之理 問韓文公楊
 雄言性如何曰其所言者才耳
朱子曰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動才便是那情之㑹恁
 地者情與才絶相近但情是遇物而發路陌曲折恁
[031-28b]
 地去底才是那㑹如此底要之千頭萬緒皆是從心
 上來問如此則才與心之用相類曰才是心之力是
 有氣力去做底心是管攝主宰者此心之所以為大
 也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
 以行乎水之動欲則水之流而至於濫也才者水之
 氣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緩則是才之不同
 伊川謂性禀於天才禀於氣是也 問性之所以無
 不善者以其出於天也才之所以有善不善以其出
[031-29a]
 於氣也要之性出於天氣亦出於天何故便至於此
 曰性是形而上者氣是形而下者形而上者全是天
 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查滓至於形又是查滓至濁者
 也 問才出於氣徳出於性曰不可才也是性中出
 徳也是有是氣而後有是徳人之有才者出來做得
 事業也是他性中有了便出來做得但温厚篤實便
 是徳剛明果敢便是才只為他氣之所禀者生到那
 裏多故為才 問能為善使是才曰能為善而本善
[031-29b]
 者是才若云能為善便是才則能為惡亦是才也
 問人有强弱由氣有剛柔若人有技藝之類如何曰
 亦是氣如今人看五行亦推測得些小又問如才不
 足人明得理可為否曰若明得盡豈不可為所謂克
 念作聖是也然極難若只明得一二如何做得 孟
 子説才皆是指其資質可以為善處伊川所謂才禀
 於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此與孟子説才小異
 而語意尤密不可不考乃若其情非才之罪以若訓
[031-30a]
 順者未是猶言如論其情非才之罪也葢謂情之發
 有不中節處不必以為才之罪爾退之論才之品有
 三性之品有五其說勝荀楊諸公多矣說性之品便
 以仁義禮智言之此尤當理說才之品若如此推究
 則有千百種之多始言其大槩如此此正是氣質之
 說但少一箇氣字耳 問伊川論才與孟子言才有
 曰非才之罪也又曰不能盡其才者也又曰非天之
 降才爾殊也又曰以為未嘗有才焉如孟子之意未
[031-30b]
 嘗以才為不善而伊川却說才有善不善其言曰氣
 清則才善氣濁則才惡又曰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
 濁意者以氣質為才也以氣質為才則才固有善不
 善之分矣而孟子却止以才為善者何也曰孟子與
 伊川論才則皆是孟子所謂才止是指本性而言性
 之發用無有不善處如人之有才事事做得出來一
 性之中萬善完具發将出來便是才也便如惻隠羞
 惡是心也能惻隠羞惡者才也如伊川論才却是指
[031-31a]
 氣質而言也氣質之性古人雖不曽與人說著考之
 經典却有此意如書云人惟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
 后與夫天乃錫王勇智之說皆此意也孔子謂性相
 近也習相逺也孟子辯告子生之謂性亦是說氣質
 之性近世被濓溪拈掇出來而横渠二程始有氣質
 之性之說此伊川論才所以云有善不善者葢主此
 而言也
或問曰韓愈所謂上中下三品者乃孟子所謂才也才
[031-31b]
 雖不同而所以性則一孟子論性善固極本窮源之
 論至謂非天之降才爾殊豈才果不殊邪抑所謂才
 者乃所謂性也才是資禀性是所以然性固行乎才
 之中要不可指才便謂之性然孟子所以謂之不殊
 者何也南軒張氏曰孟子之論才與退之上中下三
 品之說不同退之所分三品只是據氣禀而言耳孟
 子論才曰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又曰若夫為不善非
 才之罪也葢善者性也人之可以為善者才也此自
[031-32a]
 不殊
北溪陳氏曰才是才質才能才質猶言才料質幹是以
 體言才能是㑹做事底同這件事有人㑹發揮得有
 人全發揮不去便是才不同是以用言孟子所謂非
 才之罪及天之降才非爾殊等語皆把才做善底物
 他只是以其従性善大本上發來便見都一般要說
 得全備湏如伊川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惡之論方
 盡
[031-32b]
平岩葉氏曰性本乎理理無不善才本乎氣氣則不齊
 故或以之為善或以之為惡
 
 
 
 
 
 性理大全書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