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8 性理大全書-明-胡廣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性理大全書卷六
 正䝉
  至當篇第九
至當之謂徳百順之謂福徳者福之基福者徳之致無
入而非百順故君子樂得其道
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徳故曰易簡之
善配至徳
[006-1b]
大徳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小徳川流淵泉時出之
也大徳不踰閑小徳出入可也大者器則小者不器矣
徳者得也凡有性質而可有者也
日新之謂盛徳過而不有不凝滯於心知之細也
浩然無害則天地合徳照無偏繫則日月合明天地同
流則四時合序酬酢不倚則鬼神合吉凶天地合徳日
月合明然後能無方體能無方體然後能無我
禮器則藏諸身用無不利禮運云者語其達也禮器云
[006-2a]
者語其成也達與成體與用之道合體與用大人之事
備矣
禮器不泥於小者則無非禮之禮非義之義盖大者器
則出入小者莫非時中也子夏謂大徳不踰閑小徳出
入可也斯之謂爾
禮器則大矣修性而非小成者歟運則化矣達順而樂
亦至焉爾
萬物皆備於我言萬物皆有素於我也反身而誠謂行
[006-2b]
無不慊於心則樂莫大焉
未能如玉不足以成徳未能成徳不足以孚天下修己
以安人修己而不安人不行乎妻子况可愾於天下
正己而不求於人不願乎外之盛者與
仁道有本近譬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必欲博施濟
衆擴之天下施之無窮必有聖人之才能𢎞其道
制行以己非所以同乎人
必物之同者己則異矣必物之是者己則非矣
[006-3a]
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聖人同乎人而無我故
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心
道逺人則不仁
易簡理得則知幾知幾然後經可正天下達道五其生
民之大經乎經正則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
安身之要莫先焉
性天經然後仁義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後禮義
有所錯
[006-3b]
仁通極其性故能致養而靜以安義致行其知故能盡
文而動以變
義仁之動也流於義者於仁或傷體之常也也過於仁
者於義或害
立不易方安於仁而已乎
安所遇而敦仁故其愛有常心有常心則物被常愛也
大海無潤因暍者有潤至仁無恩因不足者有恩樂天
知命所居而安不累於物也
[006-4a]
愛人然後能保其身助寡則親/戚叛之能保其身則不擇地而
不能有其身則/資安處以置之不擇地而安盖所達者大矣大達於
天則成性成身矣
上達則樂天樂天則不怨下學則治己治己則無尤
不知来物不足以利用不通晝夜未足以樂天聖人成
其徳不私其身故乾乾自强所以成之於天爾
君子於仁聖為不厭教不倦然且自謂不能盖所以為
能也能不過人故與人争能以能病人大則天地合徳
[006-4b]
自不見其能也
君子之道達諸天故聖人有所不能夫婦之智淆諸物
故大人有所不與
匹夫匹婦非天之聰明不成其為人聖人天聰明之盡
者爾
大人者有容物無去物有愛物無徇物天之道然天以
直養萬物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盡道矣
志大則才大事業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乆則氣乆
[006-5a]
徳性乆故曰可乆又曰日新
清為異物和為徇物
金和而玉節之則不過知運而貞一之則不流道所以
可乆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離也與天地不相似其違
道也逺矣
乆者一之純大者兼之富
大則直不絞方不劌故不習而無不利
易簡然後能知險阻易簡理得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
[006-5b]
易簡故能悦諸心知險阻故能研諸慮知幾為能以屈
為伸君子無所争彼伸則我屈知也彼屈則我不伸而
伸矣又何争
無不容然後盡屈伸之道至虚則無所不伸矣君子無
所争知幾於屈伸之感而已精義入神交伸於不争之
地順莫甚焉利莫大焉
天下何思何慮明屈伸之變斯盡之矣
勝兵之勝勝在至柔明屈伸之神爾
[006-6a]
敬斯有立有立斯有為
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
恭敬撙節退譲以明禮仁之至也愛道之極也
己不勉明則人無從倡道無從𢎞教無從成矣
禮直斯清撓斯昏和斯利樂斯安
将致用者幾不可緩思進徳者徙義必精此君子所以
立多凶多懼之地乾乾徳業不少懈於趨時也
動静不失其時義之極也義極則光明著見唯其時物
[006-6b]
前定而不疚
有吉凶利害然後人謀作大業生若無施不宜則何業
之有
天下何思何慮行其所無事斯可矣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晝夜而知其知崇矣
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成性而道義
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知徳之難言知之至也孟子謂我於辭命則不能又謂
[006-7a]
浩然之氣難言易謂不言而信存乎徳行又以尚辭為
聖人之道非知徳達乎是哉
闇然修於隠也的然著於外也
  作者篇第十
作者七人伏羲神農黄帝堯舜禹湯制法興王之道非
述於人者也
以知人為難故不輕去未彰之罪以安民為難故不輕
變未厭之君及舜而去之堯君徳故得以厚吾終舜臣
[006-7b]
徳故不敢不䖍其始
稽衆舍己堯也與人為善舜也聞善言則拜禹也用人
惟己改過不吝湯也不聞亦式不諫亦入文王也
别生分類孟子所謂明庻物蔡人倫者與
象憂喜舜亦憂喜所過者化也與人為善也隠惡也所
覺者先也
好問好察邇言隠惡揚善與人為善象憂亦憂象喜亦
喜皆行其所無事也過化也不藏怒也不宿怨也
[006-8a]
舜之孝湯武之武雖順逆不同其為不幸均矣明庻物
察人倫然後能精義致用性其仁而行湯放桀有慙徳
而不敢赦執中之難也如是天下有道而已在人在已
不見其間也立賢無方也如是
立賢無方此湯所以公天下而不疑周公所以于其身
望道而必吾見也疑周公上有坐/以待旦四字
 黄瑞節曰于與迂/同出文王世子
帝臣不蔽言桀有罪己不敢違天縱赦既已克之今天
[006-8b]
天下莫非上帝之臣善惡皆不可揜惟帝擇而命之已
不敢不聴
虞芮質厥成訟獄者不之紂而之文王文王之生所以
縻縶於天下由多助於四友之臣爾
以杞包瓜文王事紂之道也厚下以防中潰盡人謀而
聴天命者與
上天之載無聲臭可象正惟儀刑文王當㝠契天徳而
萬邦信悦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以聲色為政
[006-9a]
不革命為有中國黙順帝則而天下自歸者其惟文王

 黄瑞節曰張子用詩語而以/不革為不革命未詳是否
可願可欲雖聖人之知不越盡其才以勉焉而已故君
子之道四雖孔子自謂未能博施濟衆修己安百姓堯
舜病諸是知人能有願有欲不能窮其願欲
周有八士記善人之富也
重耳婉而不直小白直而不婉
[006-9b]
魯政之弊馭法者非其人而已齊因管仲遂併壞其法
故必再變而後至於道
孟子以智之於賢者為有命如晏嬰知矣而獨不知於
仲尼非天命耶
山楶藻棁為藏龜之室祀爰居之義同歸於不智宜矣
使民義不害不能教愛猶衆人之毋不害使之義禮樂
不興僑之病與
獻子者忘其勢五人者忘人之勢不資其勢而利其有
[006-10a]
然後能忘人之勢若五人者有獻子之勢則反為獻子
之所賤矣
顓㬰主祀東䝉既魯地則是已在邦域之中矣雖非魯
臣乃吾事社稷之臣也
  三十篇第十一
三十器於禮非强立之謂也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
疑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
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徳不思不勉
[006-10b]
從容中道
常人之學日益而不自知也仲尼學行習察異於他人
故自十五至於七十化而知裁其徳進之盛者與
窮理盡性然後至於命盡人物之性然後耳順與天地
參無意必固我然後範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踰矩老
而安死然後不夢見周公
從心莫如夢夢見周公志也不夢欲不踰矩也不願乎
外也順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乆矣
[006-11a]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困
之進人也為徳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徳慧術知者存
乎疢疾以此自古困於内無如舜困於外無如孔子以
孔子之聖而下學於困則其䝉難正志聖徳日躋必有
人所不及知而天獨知之者矣故曰莫知我也夫知我
者其天乎
立斯立道斯行綏斯来動斯和從欲風動神而化也仲
尼生於周從周禮故公旦法壞夢寐不忘為東周之意
[006-11b]
使其繼周而王則其損益可知矣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天下有道丘不
與易知天下無道而不隠者道不逺人且聖人之仁不
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
仁者先事後得先難後獲故君子事事則得食不以事
事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仲尼少也國人不知委吏乗田
得而食之矣及徳備道尊至是邦必聞其政雖欲仕貧
無從以得之今召我者而豈徒哉庻幾得以事事矣而
[006-12a]
又絶之是誠繫滯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不待備而勉於禮樂先進於禮樂者也備而後至於禮
樂後進於禮樂者也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後進
則於禮樂終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謂野人而必為所謂
不願乎其外也
功業不試則人所見者藝而已
鳯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則夫子之文
章知其已矣
[006-12b]
魯禮文闕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馬者不借人以乗習
不曰禮文而曰史之闕文者祝史所任儀章器數而已
舉近者而言約也
師摰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夫子自衞反
魯一嘗治之其後伶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下衰三
桓僭妄自大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
聖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豈虚語哉
與與如也君或在朝在廟容色不忘向君也君召使擯
[006-13a]
趨進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没階趨進翼如張拱/而翔賓不顧矣相
君送賓賓去則白曰賓不顧而去矣紓君敬也
上堂如揖恭也下堂如授其容紓也
冉子請粟與原思為宰見聖人之用財也
聖人於物無畔援雖佛肸南子茍以是心至教之在我
爾不為巳甚也如是
子欲居九夷不遇於中國庻遇於九夷中國之陋為可
知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何陋之
[006-13b]

栖栖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固猶不囘也
仲尼應問雖叩兩端而竭然言必因人為變化所貴乎
聖人之詞者以其知變化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憚卑以求富求
之有可致之道也然得乃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
愛人以徳喻於義者常多故罕及於利盡性者方能至
命未達之人告之無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難名人未易
[006-14a]
及故言之亦鮮
顔子於天下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怒於
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於己者不輒貳之於後也顔子
之徒隠而未見行而未成故曰吾聞其語而未見其人

用則行舍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顔子龍徳而隠故遯
世不見知而不悔與聖者同
龍徳聖修之極也顔子之進則欲一朝而至焉可謂好
[006-14b]
學也已矣
囘非助我者無疑問也有疑問則吾得以感通其故而
達夫異同者矣
放鄭聲逺佞人顔囘為邦禮樂法度不必教之惟損益
三代盖所以教之也法立而能守則徳可乆業可大鄭
聲佞人能使為邦者喪所以守故放逺之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盖士
而懷居不可以為士必也去無道就有道遇有道而貧
[006-15a]
且賤君子恥之舉天下無道然後窮居獨善不見知而
不悔中庸所謂惟聖者能之仲尼所以獨許顔囘惟我
與爾為有是也
仲由樂善故車馬衣裘喜與賢者共敝顔子樂進故願
無伐善施勞聖人樂天故合内外而成其仁
子路禮樂文章未足盡為政之道以其重然諾言為衆
信故片言可以折獄如易所謂利用折獄利用刑人皆
非爻卦盛徳適能是而已焉
[006-15b]
顔淵從師進徳於孔子之門孟子命世修業於戰國之
際此所以潛見之不同
犁牛之子雖無全純然使其色騂且角縱不為太祀所
取次祀小祀終必取之言大者茍立人所不棄也
  有徳篇第十二
有徳者必有言能為有也志於仁而無惡能為無也
行修言道則當為人取不務徇物强施以引取乎人故
往教妄説皆取人之弊也
[006-16a]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志正深逺不務硜硜信其小者
辭取意達則止多或反害也
君子寧言之不顧不規規於非義之信寧身被困辱不
徇人以非禮之恭寧孤立無助不失親於可賤之人三
者知和而能以禮節之也與上有子之言文相属而不
不相䝉者凡論語孟子發明前文義各未盡者皆挈之
他皆放此
徳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善同歸治故王心一言
[006-16b]
必主徳故王言大
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朱子曰此語極好君子終日乾乾不可食息問亦不/必終日讀書或静坐存養亦是天地之生物以四時
 運動春生夏長固是不息及至秋冬凋落亦只藏於/其中故明年復生若使秋冬已絶則来春無縁復有
 生意學者常喚令此心不死則日有進是一息之間/亦有養一瞬之間亦有存如造次必於 顛沛必於
 是之意伹/説得大緊
君子於民導使為徳而禁其為非不大望於愚者之道
與禮謂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謂爾
[006-17a]
無徵而言取不信啓詐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徵吾言則
不言周足徵則從之故無徵不信君子不言
便僻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
節禮樂不使流離相勝能進反以為文也
 程子曰禮之與樂只在進反之間便得性情之利進/朱子曰樂記云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
 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減是退譲撙節收歛底意/思是禮之體本如此然非人之所樂故須進步向前
 著力去做故以進為文盈是舒暢發越快滿底意思/是樂之體本如此然易至於流蕩却須收拾向裏故
 以反/為文
[006-17b]
驕樂侈靡宴樂宴安
言形則卜如響以是知蔽固之私心不能嘿然以達於
性與天道
人道知所先後則恭不勞慎不葸勇不亂直不絞民化
而歸厚矣
膚受陽也其行隂也象生法必效故君子重夫剛者
歸罪為尤罪己為悔言寡尤者不以言得罪於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恕己以仁人也在邦無怨在家
[006-18a]
無怨己雖不施不欲於人然人施於己能無怨也
敬而無失與人接而當也恭而有禮不為非禮之恭也
聚百順以事君親故曰孝者畜也又曰畜君者好君也
事父母先意承志故能辨志意之異然後能教人
 程子曰意與志異志是所存處意/是發動處如先意承志自不同也
藝者日為之分義涉而不有過而不存故曰游
天下有道道隨身出天下無道身隨道屈
安土不懷居也有為而重遷無為而輕遷皆懷居也
[006-18b]
老而不死是為賊幼不率教長無循述老不安死三者
皆賊生之道也
樂驕樂則佚欲樂宴樂則不能徙義
不僭不賊其不忮不求之謂乎
不穿窬義也謂非其有而取之曰盗亦義也惻隠仁也
如天亦仁也故擴而充之不可勝用
自養薄於人私也厚於人私也稱其才隨其等無驕
吝之心斯得之矣
[006-19a]
罪己則無尤
困辱非憂取困辱為憂榮利非樂忘榮利為樂
勇者不懼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貧則其勇将何施耶不
足稱也仁者愛人彼不仁而疾之深其仁不足稱也皆
迷謬不思之甚故仲尼率歸之亂云
擠人者人擠之侮人者人侮之出乎爾者反乎爾理也
埶不得反亦理也
克己行法為賢樂己可法為聖聖與賢迹相近而心之
[006-19b]
所至有差焉辟世者依乎中庸没世不遇而無嫌辟地
者不懷居以害仁辟色者逺恥於将形辟言者免害於
禍辱此為士清濁淹速之殊也辟世辟地雖聖人亦同
然憂樂於中與賢者其次者為異故曰迹相近而心之
所至者不同
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之意與表記所謂
事君難進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而難退則亂也相表裏
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慤而後智能
[006-20a]
焉不慤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
谷神能象其聲而應之非謂能報以律吕之變也猶卜
筮叩以是言則應以是物而已易所謂同聲相應是也
王弼謂命吕者律語聲之變非此之謂也
行前定而不疚光明也大人虎變夫何疚之有
言從作乂名正其言易知人易從聖人不患為政難患
民難喻
  有司篇第十三
[006-20b]
有司政之綱紀也始為政者未暇論其賢否必先正之
求得賢才而後舉之
為政不以徳人不附且勞
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欲生於不足則民盗能使無欲
則民不為盗假設以子不欲之物賞子使竊其所不欲
子必不竊故為政者在乎足民使無所不足不見可欲
而盗必息矣
為政必身倡之且不愛其勞又益之以不倦
[006-21a]
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故雖湯武之舉不謂之
討而謂之伐陳恒弑君孔子請討之此必因周制鄰有
弑逆諸侯當不請而討孟子又謂征者上伐下敵國不
相征然湯十一征非賜斧鉞則征討之名至周始定乎
野九一而助郊之外助也國中什一使自賦郊門之内
通謂之國中田不井授故使什而自賦其一也
道千乗之國不及禮樂刑政而云節用而愛人使民以
時言能如是則法行不能如是則法不徒行禮樂刑政
[006-21b]
亦制數而已爾
富而不治不若貧而治大而不察不若小而察
報者天下之利率徳而致善有勸不善有沮皆天下之
利也小人私己利於不治君子公物利於治
  大易篇第十四
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易語天地隂陽情偽至隠賾而不可惡也諸子馳騁説
辭窮髙極幽而知徳者厭其言故言為非難使君子樂
[006-22a]
取之為貴
易一物而三才隂陽氣也而謂之天剛柔質也而謂之
地仁義徳也而謂之人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徳於卦雖爻有小大及
繫辭其爻必諭之以君子之義一本大作又/無其爻二字
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隂陽天道象之成也剛柔
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三才兩之莫不有
乾坤之道
[006-22b]
隂陽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故乾坤毁則
無以見易
六爻各盡利而動所以順隂陽剛柔仁義性命之理也
故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陽徧體衆隂衆隂共事一陽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
民事二君上與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體二民二民
而宗一君上與下皆君子之道也
吉凶變化悔吝剛柔易之四象與悔吝由贏不足而生
[006-23a]
亦兩而已
尚辭則言無所茍尚變則動必精義尚象則法必致用
尚占則謀必知来四者非知神之所為孰能與於此
易非天下之至精則詞不足待天下之問非深不足通
天下之志非通變極數則文不足以成物象不足以制
器幾不足以成務非周知兼體則其神不能通天下之
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示人吉凶其道顯矣知来藏往其徳行神矣語蓍龜之
[006-23b]
用也
顯道者危使平易使傾懼以終始其要無咎之道也神
徳行者寂然不動㝠㑹於萬化之感而莫知為之者也
受命如響故可與酬酧曲盡鬼謀故可以佑神
開物於幾先故曰知来明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極數
知来前知也前知其變有道術以通之君子所以措於
民者逺矣
潔静精㣲不累其迹知足而不賊則於易深矣
[006-24a]
天下之理得元也㑹而通亨也説諸心利也一天下之
動貞也
乾之四徳終始萬物迎之隨之不見其首尾然後推本
而言當父母萬物
彖明萬物資始故不得不以天配乾坤其偶也故不得
不以元配坤
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㑹義公天下之利信一天
下之動
[006-24b]
六爻擬議各正性命故乾徳旁通不失太和而利且貞
也顔氏求龍徳正中而未見其止故擇中庸得一善則
拳拳服膺嘆夫子之忽焉前後也
乾三四位過中重剛庸言庸行不足以濟之雖大人之
盛有所不安外趨變化内正性命故其危其疑艱於見
徳者時不得舍也九五大人化矣天徳位矣成性聖矣
故既曰利見大人又曰聖人作而萬物覩亢龍以位畫
為言若聖人則不失其正何亢之有
[006-25a]
聖人用中之極不勉而中有大人之極不為其大大人
望之所謂絶塵而奔峻極于天不可階而升者也
乾之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乃大人造位天徳成
性躋聖者爾若夫受命首出則所性不存焉故不曰位
乎天位而曰位乎天徳不曰大人君矣而曰大人造也
 潜室陳氏曰横渠此説不要作得時位大人看要作/孔子看所謂君有君用臣有臣用聖人有聖人用學
 者有學者用此善學易者若專/指為堯舜湯武則不識易矣
庸言庸行葢天下經徳逹道大人之徳施於是者溥矣
[006-25b]
天下之文明於是者衆矣然非窮變化之神以時措之
宜則或陷於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此顔子所以求龍徳
正中乾乾進徳思處其極未敢以方體之常安吾止也
惟君子為能與時消息順性命躬天徳而誠行之也精
義時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貞孟子所謂始終條理
集大成於聖智者與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乗六
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其此
之謂乎
[006-26a]
成性則躋聖而位天徳乾九二正位於内卦之中有君
徳矣而非上治也九五言上治者言乎天之徳聖人之
性故捨曰君而謂之天見大人徳與位之皆造也
大而得易簡之理當成位乎天地之中時舍而不受命
乾九二有焉及乎化而聖矣造而位天徳矣則富貴不
足以言之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主於求吾志而己無所求於外故
善世博化龍徳而見者也若潛而未見則為己而巳未
[006-26b]
暇及人者也
成徳為行徳成自信則不疑所行日見乎外可也
乾九三修辭立誠非繼日待旦如周公不足以終其業
九四以陽居隂故曰在淵能不忘於躍乃可免咎非為
邪也終其義也
至健而易至順而簡故其險其阻不可階而升不可勉
而至仲尼猶天九五飛龍在天其致一也
坤至柔而動也剛乃積大勢成而然也
[006-27a]
乾至健無體為感速故易知坤至順不煩其施普故簡
能坤先迷不知所從故失道後能順聴則得其常矣
造化之功發乎動畢達乎順形諸明養諸容載遂乎説
潤勝乎健不匱乎勞終始乎止
健動陷止剛之象順麗入説柔之體
㢲為木萌於下滋於上為繩直順以達也為工巧且順
也為白所遇而從也為長為髙木之性也為臭風也入
也於人為寡髪廣顙躁人之象也
[006-27b]
坎為血卦周流而勞血之象也為赤其色也
離為乾卦於木為科上稿附且躁也
艮為小石堅難入也為徑路通或寡也或一本/作且字
兑為附决内實則外附必决也為毁折物成則上柔者
必折也
坤為文衆色也為衆容載廣也
乾為大赤其正色也為冰健極而寒甚也
震為萑葦為蒼莨竹為旉皆蕃鮮也
[006-28a]
一陷溺而不得出為坎一附麗而不得去為離
艮一陽為主於兩隂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勢止也易言
光明者多艮之象著則明之義也
䝉無遽亨之理由九二循循行時中之亨也
不終日貞吉言疾正則吉也仲尼以六二以隂居隂獨
無累於四故其介如石雖體柔順以其在中而静何俟
終日必知幾而正矣
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茍處之心亨不疑則雖
[006-28b]
難必濟而往有功也
中孚上㢲施之下悦承之其中必有感化而出焉者葢
孚者覆乳之象有必生之理
物因雷動雷動不妄則物亦不妄故曰物與无妄
静之動也無休息之期故地雷為卦言反又言復終則
有始循環無窮人指其化而裁之爾深其反也幾其復
也故曰反復其道又曰出入無疾
益長裕而不設益以實也妄加以不誠之益非益也
[006-29a]
井渫而不食强施行惻然且不售作易者之嘆與
闔户静密也闢户動達也形開而目覩耳聞受於陽也
辭各指其所之聖人之情也指之以趨時盡利順性命
之理臻三極之道也能從之則不陷於凶悔矣所謂變
動以利言者也然爻有攻取愛惡本情素動因生吉凶
悔吝而不可變者乃所謂吉凶以情遷者也能深存繫
辭所命則二者之動見矣又有義命當吉當凶當否當
亨者聖人不使避凶趨吉一以貞勝而不顧如大人否
[006-29b]
亨有隕自天過涉滅頂凶无咎損益龜不克違及其命
亂也之類三者情異不可不察
因爻象之既動明吉凶於未形故曰爻象動乎内吉凶
見乎外
富有者大無外也日新者乆無窮也顯其聚也隠其散
也顯且隠幽明所以存乎象聚且散推盪所以妙乎神
變化進退之象云者進退之動也㣲必驗之於變化之
著故察進退之理為難察變化之象為易
[006-30a]
憂悔吝者存乎介欲觀易象之小疵宜存志静知所動
之幾㣲也
往之為義有已往有方往臨文者不可不察
  樂器篇第十五
樂器有相周召之治與其有雅太公之志乎雅者正也
直巳而行正也故訊疾蹈厲者太公之事耶詩亦有雅
亦正言而直歌之無隠諷譎諫之巧也
象武武王初有天下象文王武功之舞歌維清以奏之
[006-30b]
成童/學之大武武王没嗣王象武王之功之舞歌武以奏之
冠者/舞之酌周公没嗣王以武功之成由周公告其成於宗
廟之歌也十三/舞焉
興己之善觀人之志羣而思無邪怨而止禮義入可事
親出可事君伹言君父舉其重者也
志至詩至有象必可名有名斯有體故禮亦至焉
幽賛天地之道非聖人而能哉詩人謂后稷之穡有相
之道賛化育之一端也
[006-31a]
禮矯實求稱或文或質居物後而不可常也他人才未
美故絢飾之以文荘姜才甚美乃更絢之用質素下文
繪事後素素謂其材字雖同而義施各異故設色之工
材黄白者必繪以青赤材赤黒必絢以粉素
陟降庭止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徳修業欲及時也在
帝左右所謂欲及時者與
 潜室陳氏曰一陟一降初無定所此言上下無常而/常若有所見於庭真有物臨之者豈非存誠無邪之
 驗邪在帝左右天理無時離/吾身豈非進修欲及時邪
[006-31b]
江沱之婘以類行而欲喪朋故無怨嫡以類行而不能
喪其朋故不以媵備數卒能自悔得安貞之吉乃終有
慶而其嘯也歌
采枲耳議酒食女子所以奉賓祭厚君親者足矣又思
酌使臣之勞推及求賢審官王季文王之心豈是過歟
甘棠初能使民不忍去中能使民不忍傷卒能使民知
心敬而不凟之以拜非善教寖明能取是於民哉
振振勸使勉也歸哉歸哉序其情也
[006-32a]
卷耳念臣下小勞則思小飲之大勞則思大飲之甚則
知其怨苦嘘嘆婦人能此則險詖私謁害政之心知其
無也綢直如髪貧者紒縰無餘順其髪而直韜之爾
蓼蕭裳華有譽處兮皆謂君接已温厚則下情得伸讒
毁不入而美名可保也
商頌顧予烝嘗湯孫之将言祖考来顧以助湯孫也
鄂不韡韡兄弟之見不致文於初本諸誠也
采苓之詩舍旃則無然為言則求所得所譽必有所試
[006-32b]
厚之至也
簡略也無所難也甚則不恭焉賢者仕祿非廹於饑寒
不恭莫甚焉簡兮簡兮雖刺時君不用然為士者不能
無太簡之譏故詩人陳其容色之盛善御之强與夫君
子由房由敖不語其材武者異矣
破我斧鈌我斨言四國首亂烏能有為徒破缺我斧斨
而已周公征而安之愛人之至也
伐柯言正當加禮於周公取人以身也其終見書予小
[006-33a]
子其新逆
九罭言王見周公當大其禮命則大人可致也
狼跋美周公不失其聖卒能感人心於和平也
甫田歳取十千一成之田九萬畆公取十千畆九一之法

后稷之生當在堯舜之中年而詩云上帝不寧疑在堯
時髙辛子孫為二王後而詩人稱帝爾
唐棣枝類棘枝隨節屈曲則其華一偏一反左右相矯
[006-33b]
因得全體均正偏喻管蔡失道反喻周公誅殛言我豈
不思兄弟之愛以權宜合義主在逺者爾唐棣本文王
之詩此一章周公制作序己情而加之仲尼以不必常
存而去之
 朱子曰唐棣自是一篇詩與常棣别且是兩般物夫/子止是取下面兩句云人但不思思則何逺之有不
 與上文通漢儒合為一章故誤認偏其反而為反經/合道也 黄瑞節曰張子誤以唐棣為常棣又誤襲
 漢儒之失然以為仲尼/去之甚善葢刪詩也
日出而隂升自西日迎而㑹之雨之候也喻婚姻之得
[006-34a]
禮者也日西矣而隂生於東喻婚姻之失道者也
鶴鳴而子和言出之善者與鶴鳴魚潜畏聲聞之不臧
者與
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晨風雖摯擊之鳥猶時得退而依
深林而止也
漸漸之石言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豕之負塗曳泥其常
性也今豕足皆白衆與涉波而去水患之多為可知也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猶王天下有三重焉言也動也行
[006-34b]
也茍造徳降則民諴和而鳯可致故鳴鳥聞所以為和
氣之應也
九疇次叙民資以生莫先天材故首曰五行君天下必
先正己故次五事己正然後邦得而治故次八政政不
時舉必昏故次五紀五紀明然後時措得中故次建皇
極求大中不可不知權故次三徳權必有疑故次稽疑
可徵然後疑決故次庻徵福極徵然後可不勞而治故
九以嚮勸終焉五為數中故皇極處之權過中而合義
[006-35a]
者也故三徳處六
親親尊尊又曰親親尊賢義雖各施然而親均則尊其
尊尊均則親其親為可矣若親均尊均則齒不可以不
先此施於有親者不疑若尊賢之等則於親尊之殺必
有權而後行急親賢為堯舜之道然則親之賢者先得
之於疏之賢者為必然堯明峻徳於九族而九族睦章
峻徳於百姓而萬邦協黎民雍臯陶亦以惇叙九族庻
明勵翼為邇可逺之道則九族勉敬之人固先明之然
[006-35b]
後逺者可次叙而及大學謂克明峻徳為自明其徳不
若孔氏之註愈
義民安分之良民而已俊民俊徳之民也官能則準牧
無義民治昏則俊民用微
五言樂語歌詠五徳之言也
卜不習吉言卜官将占先決問人心有疑乃卜無疑則
否朕志無疑人謀僉同故無所用卜鬼神必依龜筮必
從故不必卜筮玩習其吉以凟神也
[006-36a]
愆忒未分有悔吝之防此卜筮之所由作也
  王禘篇第十六
禮不王不禘則知諸侯歳闕一祭為不禘明矣至周以
祠為春以禴為夏宗廟歳六享則二享四祭為六矣諸
侯不禘其四享歟夏商諸候夏特一祫王制謂礿則不
禘禘則不嘗假其名以見時祀之數爾作記者不知文
之害意過矣
禘於夏周為春夏嘗於夏商為秋冬作記者交舉以二
[006-36b]
氣對互而言爾
享嘗云者享為追享朝享禘亦其一爾嘗以配享亦對
舉秋冬而言也夏商以禘為時祭知追享之必在夏也
然則及商天子歳乃五享禘列四祭并祫而五也周改
禘為禴則天子享六諸侯不禘又歳闕一祭則亦四而
已矣王制所謂天子犆礿祫禘祫嘗祫烝既以禘為時
祭則祫可同時而舉礿以物薄而/犆嘗從舊諸侯礿犆如天/子禘一
犆一祫言於夏禘之時正為一祭特一祫而已然則不
[006-37a]
王不禘又著見於此矣下又云嘗祫烝祫則嘗烝且祫
無疑矣若周制亦當闕一時之祭則當云諸侯祠則不
禴禴則不嘗
 黄瑞節曰禘祫之説不一禮記方鄭二家皆非是往/往因王制所説四時祭名有所謂禘遂例以大禘釋
 之張子云假其名以見時祀之數此語最明今考以/禘為四時之祭之一惟王制有此葢禘天子大祭也
 祭始祖自出之帝於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只祭/此二位其禮極嚴祫有二有時祫有大祫時祫者祭
 始祖與親廟而不及祧廟也大祫者三年而祫則合/已毁未毁之廟而祭於始祖之廟也毁廟即祧廟也
 方氏分祧毁為二非也王制所謂祫禘與大禘之禘/不同張子所云假禘之名以見數是已天子犆礿者
[006-37b]
 春祭時物不備故毎廟特祭不遷主於祖廟也祫禘/祫嘗祫烝者夏秋冬三時之祭禮物可備故皆合羣
 主於祖廟也天子之禮也諸侯下天子一等故春之/礿犆秋之嘗祫冬之烝祫皆與天子同惟夏之禘則
 或一犆焉或一祫焉也張子云不王不禘又/著見於此此釋王制説也 犆音特礿禴通
庻子不祭祖不止言王/考而已明其宗也明宗子/當祭也不祭禰以父/為親
之極甚者故/又發此文明其宗也庻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
故也此以服言不以祭/言故又發此條
庻子不祭殤與無後者註不祭殤者父之庻葢以殤未
足語世數特以己不祭禰故不祭之不祭無後者祖之
[006-38a]
庻也雖無後以其成人備世數當祔祖以祭之巳不祭
祖故不得而祭之也祖庻之殤則自祭之也言庻孫則
得祭其子之殤者以巳為其祖矣無所祔之也凡所祭殤
者唯適子此據禮天子下祭殤五皆適子適孫之類故
知凡殤非適皆不當特祭惟當從祖祔食無後者謂昆
弟諸父殤與無後者如祖廟在小宗之家祭之如在大
見曾子/問註
 黄瑞節曰禮記喪服小記篇庻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庻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庻子不祭殤
[006-38b]
 與無後者殤與無後者從祖祔食庻子不祭禰者明/其宗也鄭氏註云不祭殤者父之庻也不祭無後者
 祖之庻也此二者當從祖祔食而已不祭祖無所食/之也共其牲物而宗子主其禮焉祖庻之殤則自祭
 之凡所祭殤者惟適子耳無後者謂昆弟諸父也宗/子之諸父無後者為墠祭之曾子問篇曰凡殤與無
 後者祭於宗子之家鄭氏註云言祭於宗子之家者/有異居之道也凡祖廟在小宗之家祭之亦然 大
 宗小宗説/見家禮
殷而上七廟自祖考而下五并逺廟為祧者二無不遷
之太祖廟至周有百世不毁之祖則三昭三穆四為親
廟二為文武二世室并始祖而七諸侯無二祧故五大
[006-39a]
夫無不遷之祖則一昭一穆與祖考而三故以祖考通
謂為太祖若祫則請於其君并髙祖于祫之于祫之不/當祫而特
祫之/也孔註王制謂周制亦粗及之而不詳爾
 朱子禘祫議曰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
 廟而七諸侯大夫士降殺以兩而祭法又有適士二
 廟官師一廟之文大扺士無二祖而皆及其祖考也
 鄭氏曰夏五廟商六廟周七廟今按商書已云七世/之廟鄭説恐非顔師古曰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
 昭明也穆美也後以晉室/諱昭故學者改昭為韶其制皆在中門外之左外
[006-39b]
 為都宫内各有寝廟别有門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
 以次而南晉博士/孫毓議天子太祖百世不遷一昭一穆為
 宗亦百世不遷宗亦曰世室亦曰祧鄭註周禮守祧/曰宗亦曰祧亦曰世室周禮有守祧
 之官鄭氏曰逺廟為祧周為文武之廟遷主藏焉又/曰遷主所藏曰祧先公之遷主藏于太祖后稷之廟
 先王之遷主藏于文武之廟羣穆於文羣昭於武明/明位有文世室武世室鄭氏曰世室者不毁之名也
 二昭二穆為四親廟髙祖以上親盡則毁而遞遷昭
 常為昭穆常為穆昭之二廟親盡則毁而遷其主于/昭之宗曽祖遷于昭之二新入廟
 者祔于昭之三而髙祖及祖在穆如故穆廟親盡放/此新死者如當為昭則祔于昭之近廟而自近廟遷
[006-40a]
 其祖于昭之次廟而于主祭者為曽祖自次廟遷其/髙祖于昭之世□葢於主祭者為五世而親盡故也
 其穆之兩廟如故不動其次廟於主祭者為髙祖其/近廟於主祭者為祖也主祭者没則祔於穆之近廟
 而逓遷其上放此凡毁廟遷主改塗易/檐示有所變非盡毁也見榖梁傳及註諸侯則無二
 宗大夫又無二廟其遷毁之次則與天子同但毁廟/之主藏
 於太/祖儀禮所謂以其班祔檀弓所謂祔於祖父者也
 曲禮云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尸子/不可以為父尸廓氏云以孫與祖昭穆同也周制自
 后稷為太祖不窋為昭鞠為穆以下十二世至太王/復為穆十三世至王季復為昭十四世至文王又為
 穆十五世至武王又為昭故書稱文王為穆考詩稱/武王為昭考而左氏傳曰太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
[006-40b]
 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又曰管蔡魯衛文之昭也䢴晉/應韓武之穆也葢其次序一定百世不易雖文王在
 右武王在左嫌於倒置而諸廟别有門垣/足以各全其尊初不以左右為尊卑也三代之制
 其詳雖不得聞然其大略不過如此
鋪筵設同几疑左右几一云交鬼神異於人故夫婦而
同几求之或於室或於祊也
 黄瑞節曰禮記祭統篇曰鋪筵設同几為依神也詔/祝於室而出於祊此交神明之道也鄭氏註云同之
 為言詷也祭者以其妃配亦不特几也詔祝告事於/尸也出于祊謂索祭也 張子語録鋪筵設同几只
 設一位以其精神合也/ 祊伯更反詷作貢反
[006-41a]
祭社稷五祀百神者以百神之功報天之徳爾故以天
事鬼神事之至也理之盡也
天子因生以賜姓諸侯以字為謚葢以尊統上卑統
下之義
天子因生以賜姓難以命於下之人亦尊統上之道也
 朱子曰姓是大總腦處氏是後来次第分别處如魯/本姬姓其後有孟氏季氏同為姬姓而氏有不同諸
 侯以字為謚切恐謚本氏字傳冩之訛先儒承訛觧/将去義理不通如舜生溈汭武王遂賜胡公滿為溈
 姓即因生賜姓如鄭之國氏本子國之後駟氏本子/駟之後即以字為氏因以為族杜預㸃諸侯以字為
[006-41b]
 句亦是/强觧
據玉藻疑天子聴朔於明堂諸侯則於大廟就藏朔之
處告祖而行
受命祖廟作龜禰宫次序之宜
公之士及大夫之衆臣為衆臣公之卿大夫卿大夫之
室老及家邑之士為貴臣上言公士所以别士於公者
也下言室老士所以别士於家者也衆臣不以杖即位
疑義與庻子同
[006-42a]
適士疑諸侯薦於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葢三
命方受位天子之朝一命再命受職受服者疑官長自
辟除未有位於王朝故謂之官師而已
小事則専達葢得自達於其君不俟聞於長者禮所謂
達官者也所謂達官之長者謂自達之長也所謂官師
者次其長者也然則達官之長必三命而上者官師則
中士而再命者庻士則一命為可知
 黄瑞節曰周禮六官之屬皆曰/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専達
[006-42b]
賜官使臣其屬也若卿大夫以室老士為貴臣/未賜官則不得臣其士也
祖廟未毁教於公宫則知諸侯於有服族人亦引而親
之如家人焉
下而飲者不勝者自下堂而受飲也其争也争為謙譲
而已
君子之射以中為勝不必以貫革為勝侯以布鵠以革
其不貫革而墜於地者中鵠為可知矣此為力不同科
之一也
[006-43a]
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弔畏壓溺可傷尤甚故特致哀
死者不弔生者以異之且如何不淑之詞無所施焉
博依善依永而歌樂之也雜服雜習於制數服近之文
也春秋大要天子之事也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
我者其惟春秋乎
苗而不秀者與下不足畏也為一説
  乾稱篇第十七取西銘首句為篇名/今自為一書不復載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虛
[006-43b]
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此鬼神所以體物而不可
遺也至誠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誠則性盡而神
可窮矣不息則命行而化可知矣學未至知化非真得
舍氣有象否/非象有意否
有無虚實通為一物者性也不能為一非盡性也飲食
男女皆性也是烏可滅然則有無皆性也是豈無對荘
老浮屠為此説乆矣果暢真理乎
天包載萬物於内所感所性乾坤隂陽二端而已無内
[006-44a]
外之合無耳目之引取與人物蕞然異矣人能盡性知
天不為蕞然起見則㡬矣
有無一内外合庸聖/同此人心之所自来也若聖人則不
專以聞見為心故能不専以聞見為用無所不感者虚
也感即合也咸也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
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無合天性乾坤隂陽也二端
故有感
一故能合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㬰之不感
[006-44b]
故謂性即天道也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伸動静終始
之能一也故所以妙萬物而謂之神通萬物而謂之道
體萬物而謂之性
至虚之實實而不固至静之動動而不窮實而不固則
一而散動而不窮則往且来
性通極於無氣其一物爾命禀同於性遇乃適然焉人
一己百人十己千然有不至猶難語性可以言氣行同
[006-45a]
報異猶難語命可以言遇
浮屠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苦求免可謂知
鬼乎以人生為妄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可謂
知天乎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惑者指游魂為變為輪
迴未之思也大學當先知天徳知天徳則知聖人知鬼
神今浮屠極論要歸必謂死生轉流非得道不免謂之
悟道可乎悟則有義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晝夜通隂陽體之不二自其説熾𫝊
中國儒者未容窺聖學門墻已為引取淪胥其間指為
[006-45b]
大道其俗達之天下致善惡知愚男女臧獲人人著信
使英才間氣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宗尚
之言遂㝠然被驅因謂聖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學
而知故未識聖人心已謂不必求其迹未見君子志已
謂不必事其文此人倫所以不察庻物所以不明治所
以忽徳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禮以防其偽下無學以
稽其弊自古詖淫邪遁之詞翕然並興一出於佛氏之
門者千五百年自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人之
[006-46a]
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釋氏語實際乃
知道者所謂誠也天徳也其語到實際則以人生為幻
妄有為為疣贅以世界為䕃濁遂厭而不有遣而弗存
就使得之乃誠而惡明者也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
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
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彼語雖似是觀其發本要歸
與吾儒二本殊歸矣道一而已此是則彼非此非則彼
是固不當同日而語其言流遁失守窮大則淫推行則
[006-46b]
詖致曲則邪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數數有之大率知晝
夜隂陽則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則能知聖人知鬼神彼
欲直語太虚不以晝夜隂陽累其心則是未始見易未
始見易則雖欲免隂陽晝夜之累末由也已易且不見
又烏能更語真際捨真際而談鬼神妄也所謂實際彼
徒能語之而已未始心觧也
易謂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者謂原始而知生則求
其終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季路之問而不隠也
[006-47a]
體不偏滯乃可謂無方無體偏滯於晝夜隂陽者物也
若道則兼體而無累也以其兼體故曰一隂一陽又曰
隂陽不測又曰一闔一闢又曰通乎晝夜語其推行故
曰道語其不測故曰神語其生生故曰易其實一物指
事異名爾大率天之為徳虛而善應其應非思慮聰明
可求故謂之神老氏况諸谷以此
太虚者氣之體氣有隂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
也無窮其散無數故神之應也無數雖無窮其實湛然
[006-47b]
雖無數其實一而已隂陽之氣散則萬殊人莫知其一
也合則混然人不見其殊也形聚為物形潰反原反原
者其游魂為變與所謂變者對聚散存亡為文非如螢
雀之化指前後身而為説也
益物必誠如天之生物日進日息自益必識如川之方
至日増日得施之妄學之不勤欲自益且益人難矣哉
易曰益長裕而不設信夫
将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徳乃進而不固矣
[006-48a]
忠信進徳惟尚友而急賢欲勝己者親無如改過之不吝
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
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
誠也失於聲繆迷其四體謂已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已
從誣人也或者以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失於思者自
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
遂非不知孰甚焉
 程子答張子書云所論大槩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寛裕温柔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
[006-48b]
 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明所照者如目所覩纎微/盡識之矣考索至者如揣料於物見彷彿爾能無差
 乎更望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自當條暢又曰子/厚謹嚴纔謹嚴便有廹切意象無寛舒之意 朱子
 曰此章即東銘正如今法書所謂故失兩字因作圖/子與西銘對看 伊川云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
 葢横渠却是一向苦思求将向前去却欠涵泳以待/其義理自形見處 答江仲謀論正蒙書曰道之極
 致物我固為一矣然豈獨物我之間驗之葢天地鬼/神幽明隠顯本末精粗無不通貫而為一也正䝉之
 㫖不外是然聖賢言之亦已多矣正䝉之作復何為/乎恐須反覆研究其説求其所以一者而合之於其
 所謂一者必銖銖而較之至於鈞而必合寸寸而度/之至於丈而不差然後為得也 黄瑞節曰張子有
 文集諸經説語録皆其門人記録之書朱子取以入/近思録凡八十條惟正䝉乃其手所撰著云 又按
[006-49a]
 東萊吕氏云知言勝正䝉朱子曰正䝉規/模大知言小知言葢五峯胡氏所撰云
 
 
 
 
 
 
 
[006-49b]
 
 
 
 
 
 
 
 性理大全書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