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8 性理大全書-明-胡廣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性理大全書卷二
 通書一
  通書者濓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姓周氏名惇頥
  字茂叔自少即以學行有聞於世而莫或知其師
  傳之所自獨以河南兩程夫子甞受學焉而得孔
  孟不傳之正統則其淵源因可槩見然所以指夫
  仲尼顔子之樂而發其吟風㺯月之趣者亦不可
[002-1b]
  得而悉聞矣所著之書又多散失獨此一篇本號
  易通與太極圖説並出程氏以傳於世而其為説
  實相表裏大抵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
  道體之精㣲決道義文辭利禄之取舍以振起俗
  學之卑陋至論所以入徳之方經世之具又皆親
  切簡要不為空言顧其宏綱大用既非秦漢以來
  諸儒所及而其條理之宻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學
  者所能驟而窺也是以程氏既沒而傳者鮮焉其
[002-2a]
  知之者不過以為用意髙逺而已熹自蚤嵗即幸
  得其遺編而伏讀之初蓋茫然不知其所謂而甚
  或不能以句壯嵗獲遊延平先生之門然後始得
  聞其説之一二比年以來潜玩既乆乃若粗有得
  焉雖其宏綱大用所不敢知然於其章句文字之
  間則有以實見其條理之愈宻意味之愈深而不
  我欺也顧自始讀以至于今嵗月幾何倐焉三紀
  慨前哲之益逺懼妙㫖之無傳竊不自量輒為注
[002-2b]
  釋雖知凡近不足以發夫子之精藴然創通大義
  以俟後之君子則萬一其庶幾焉淳熈丁未九月
  甲辰後學朱熹謹記
  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
 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理也人
 皆有之而聖人之所以聖者無他焉以其獨能全此
 而已此書與太極圖相表裏誠即所謂太極也
[002-3a]
  朱子曰誠是實理自然不假脩為者也○誠自然/然底實○此言本領之本聖人所以聖者誠而已
  ○勉齋黄氏曰誠即是實如一箇物看頭透尾裏/面充足無一毫空缺處○北溪陳氏曰誠字後世
  都説差了到程子方云無妄之謂誠字義始明至/朱子又増兩字曰真實無妄之謂誠尤見分曉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乾者純陽之卦其義為健乃
 天徳之别名也元始也資取也言乾道之元萬物所
 取以為始者乃實理流出以賦於人之本如水之有
 源即圖之陽動也
[002-3b]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言乾道
 變化而萬物各得受其所賦之正則實理於是而各為
 一物之主矣即圖之隂静也
  朱子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繼之者善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乃成之者性也這叚是説天地生
  成萬物之意却不是説人性上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此統言一箇流行本源乾道變
  化各正性命誠之流行出來各自有箇安頓處如焉/為人也是這箇誠為物也是這箇誠故曰誠斯立
  譬如水其出只是一源及其流出來千𣲖萬别也/只是這箇水○問朱先生謂此書與太極相表裏
[002-4a]
  誠即所謂太極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即圖之陽動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即圖
  之隂静如何勉齋黄氏曰隂陽有以對待而言者/一上一下一東一西此以對待言也有以流行言
  者一晝一夜一春一夏此以流行言也太極圖之/言隂陽其以流行而言者歟故曰誠之源又曰圖
  之陽動曰誠斯立又曰圖之隂静誠理也隂陽氣/也理與氣未甞相離故言誠而又言隂陽也○問
  誠之源也是説誠之用誠斯立焉是説誠之體却/先言用而後言體何也曰體用不可分先後自不
  相妨如一語一黙一晝一夜春夏了方秋冬不成/説秋冬了方説春夏今㸔箇物把隂做頭也不得
  ○他這話是㸔得易精/貫後故説出許多道理
純粹至善者也
[002-4b]
 純不雜也粹無疵也此言天之所賦物之所受皆實
 理之本然無不善之雜也
  問純粹至善者也與繼之者善同否朱子曰此是/繳上二句却與繼之者善不同○如説純粹至善
  却是統言道理通繳上文○問純粹至善者也至/善二字與大學中至善同否曰純粹至善猶曰純
  粹而至善云耳至/善與大學理同
故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此亦易文隂陽氣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隂一陽理
 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謂也繼之者氣之方出而
[002-5a]
 未有所成之謂也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
 也陽之屬也誠之源也成則物之已成性則理之已
 立者也隂之屬也誠之立也
  問誠上篇舉一隂一陽之謂道三句是證上文否/朱子曰固是一隂一陽之謂道一句通證誠之源
  誠斯立焉二節繼之者善又證誠之源一節成之/者性又證誠斯立焉一節○一隂一陽之謂道太
  極也繼之者善生生不已之意屬陽成之者性各/正性命之意屬隂此書第一章可見○問此篇舉
  易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三/句曰繼成二字皆接那氣底意思説善性二字皆
  只説理但繼之者善方是天理流行處成之者性/便是已成形有分叚了○問繼之者善屬陽成之
[002-5b]
  者性屬隂曰方造化周流未著形質便是屬陽才/麗形質為人物為金木水火土轉動不得便是屬
  隂若是陽時自有多少流行變動在及至成物一/成而不返○道具於隂而行於陽繼言其發也蓋
  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隂之事也○問
  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曰以/一日言之則晝陽而夜隂以一月言之則望前為
  陽望後為隂以一嵗言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隂/自古至今恁地袞將去只是這箇隂陽是孰使之
  然也乃道也從此句下又分兩脚此氣之動為人/為物渾是一箇道理故未生人物以前此理本善
  所以謂繼之者善此則屬陽氣質既定為人為物/所以謂成之者性此則屬隂○問繼之者善成之
  者性注中何以分繼善成性為四截曰繼成屬氣/善性屬理性已兼理氣善則専屬理○理受於太
[002-6a]
  極氣受於隂陽五行○問繼善成性解云陽之屬/隂之屬如何勉齋黄氏曰此言隂之分陽之分未
  説隂陽又問繼之者善是未有成立時於圖上見/得否曰這裏本無時節只是要畫與人㸔便須如
  此其實動静無端隂陽無始那裏有箇時節如一/日之間晝是陽夜是隂如子時前四刻晝繼善後
  四刻是成性如陽前隂後少間又隂在前陽在後/這箇變化無窮所以伊川云天地之間只有箇感
  與應更有甚事且如自家亦恁地而今見箇事自/家起念去做時這是繼之者善少間做後十分結
  褁得他了這是成之者性人便即是天天體物而/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體物是為物之骨子一
  箇物裏都有一箇天人之於事無一箇事裏無一/箇仁天之所以成萬物仁之所以成萬事都一般
  ○問繼善成性朱先生以善者理之方行為陽之/屬成則物之已成為隂之屬不知所謂曰但以四
[002-6b]
  序觀之可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春夏之謂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秋冬之謂也春夏理之方生故
  為陽之屬秋冬物之已成故為隂之屬○北溪陳/氏曰孟子道性善從何而來夫子易繫曰一隂一
  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一隂一/陽之理者為道止是統説箇太極之本體繼之者
  為善乃是就其間説造化流行生育賦予更無别/物只是箇善而已此是太極之動而陽時所謂善
  者以實理言即道之方行者也至成此者為性是/説一物受得此善成道理去各成箇性耳是太極
  之静而隂時此性字與善字相對是即所謂善而/理之已定者也繼成字與隂陽字相應是指氣而
  言善性字與道字相應是指理而言此夫子所謂/善是就一物未生之前造化原頭處説善乃重字
  為實物若孟子所謂性善則是就成之者性處説/是生以後事善乃輕字言此性之純粹至善耳其
[002-7a]
  實由造化原頭處有是繼之者善然後成之者性/時方能如此之善則孟子之所謂善實淵源於夫
  子所謂善而非有二本也易二言周子此/書及程子説已明備矣詳見太極圖解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
 元始亨通利遂貞正乾之四徳也通者方出而賦於
 物善之繼也復者各得而藏於巳性之成也此於圖
 已為五行之性矣
  問元亨誠之通便是陽動利貞誠之復便是隂静隂/註却云此已是五行之性如何朱子曰五行便是
  陽但此處已分作四○繼之者善造化流行萬物/方資以始而未實也成之者性物生已實造化與
[002-7b]
  物各藏其用而無所為也在人則感物而動者通/也寂然不動者復也以此推之圖象隠然不言而
  喻矣四徳則隂陽各二而誠無不貫安得不謂五/行之性乎○陽動是元亨陰静是利貞但五行在
  隂陽之下人物在五行之下如何説繼善成性曰/隂陽流於五行之中而出五行無非隂陽○誠之
  通是造化流行未有成立之初所謂繼之者善誠之/復是萬物已得此理而皆有所歸藏之時所謂成
  之者性○問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元亨是春/夏利貞是秋冬生氣既散何以謂之收斂曰其氣
  既散收斂者乃其理耳曰冬間地下氣暖便也是/氣收斂在内曰上面氣自散了下面暖底乃自是
  生來却不是已散之氣復為生氣也○繼之者善/也元亨是氣之方行而未著於物也是上一截事
  成之者性也利貞是氣之能成一物也是下一截/事○元亨利貞理也有這四叚氣也有這四叚理
[002-8a]
  便在氣中兩箇不曾相離若是説時則有那未涉/於氣底四徳要就於氣上看也得所以伊川説元
  者物之始亨者物之長利者物之實貞者物之成/這雖是就氣上説然理便在其中伊川這説話改
  不得謂有是氣則理便具所以伊川只恁地説便/可見得物裏面便有這理若要親切莫若只就
  自家身上看惻隠須有惻隠底根子羞惡須有羞所/惡底根子這便是仁義禮智便是元亨利貞孟子
  以只得恁地説更無説處仁義禮智似一箇包子/裏面合下都具了一理渾然非有先後元亨利貞
  便是如此不是道有元之時有亨之時○乾元者/始而亨是生出去利貞是收斂凝聚方見性情所
  以周子言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元亨利貞/無間㫁處貞了又元今日子時前便是昨日亥時
  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這裏方感得生氣他自有/箇小小元亨利貞氣無始無終且從元處説起元
[002-8b]
  之前又是貞了○元字便是生物之仁到得亨便/是彰著利便是結聚貞便是收斂既無形迹又須
  復生至如半夜子時此物雖存猶未動在到寅卯/便生巳午便著申酉便結亥子丑便實及至寅又
  生也那箇只管運轉一嵗有一嵗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時有一時之運雖一
  息之㣲亦有四箇叚子恁地運轉但元只是始初/未至於著如所謂怵愓惻隠存於人心自恁惻惻
  地未至大叚發出○元亨利貞是一箇道理之大/綱目須當時復將來仔細研究如濓溪此書只是
  反覆説這一箇道理蓋那裏雖千變萬化千條萬/緒只是這一箇做將去○元亨誠之通通即發用
  利貞誠之復復即本體也○問利貞誠之復如先/生註下言復如伏藏曰復只是囬來這箇是周先
  生添這一句孔子只説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又曰/這箇物事流行到這裏住著便立在這裏既立在
[002-9a]
  這裏則又從這裏做起○濓溪與伊川説復字差/不同濓溪就歸處説如云利貞誠之復誠心復其
  不善之動而已矣皆是就歸處説伊川却正就動/處説如元亨利貞濓溪就利貞上説復字伊川就
  元字頭説復字二説只是所指地頭不同道理只/一般○南軒張氏謂梁世榮曰㸔得此章如何世
  榮答以此又太極圖解之要㫖也曰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通復二字尤為𦂳要方其通也是這
  箇及其復也是這箇今之人其動也未甞通其静/也未甞復某只説得如此公自去推○北溪陳氏
  曰若就造化上論則天命之大目只是元亨利貞/此四者就氣上論也得就理上論也得就氣上論
  則物之初生處為元於時為春物之發達處為亨/於時為夏物之成遂處為利於時為秋物之斂藏
  處為貞於時為冬貞者正而固也自其生意之已/定而言故謂之正自其斂藏者而言故謂之固就
[002-9b]
  理上論則元者生理之始亨者生理之通利者生/理之遂貞者生理之固○性之大目只是仁義禮
  智四者而已得天命之元在我謂之仁得天命之之/亨在我謂之禮得天命之利在我謂之義得天命
  貞在我謂之智故文公云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臨川吴氏曰元亨誠之通者
  春生夏長之時陽之動也於此而見太極之用焉/利貞誠之復者秋收冬藏之時隂之静也於此而
  見太極之體焉此造化之體用動静也至若朱子/所謂本然未發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理
  之用此則就人身上言與造化之動静體用又不/同蓋造化之運動極而静静極而動動静互振嵗
  嵗有常萬古不易其動静各有定時至若人心之/或與物接或不與物接初無定時或動多而静少
  或静多而動少非如天/地之動静有常度也
[002-10a]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易者交錯代換之名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間
 隂陽交錯而實理流行一賦一受於其中亦猶是也
  朱子曰易字有二義有變易有交易問交易變易/之義如何曰交易是陽交於隂隂交於陽是卦圖
  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云云是也變易是陽/變隂隂變陽老陽變為少隂老隂變為少陽如晝
  夜寒暑屈伸往來是也○易有兩義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問正義云易
  者變化之總號代換之殊稱乃隂陽二氣生生不/息之理此数句亦説得好曰天地之間别有甚事
  只是隂與陽兩箇字看是甚麽物事都離不得只/就身上體看纔開眼不是隂便是陽不是仁便是
[002-10b]
  義不是剛便是柔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陽纔收退/便是隂意思纔動便是陽纔静便是隂未消别㸔
  只一動一静便是隂陽伏羲只因此畫卦示人○/説卦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言聖人作易窮天下
  之理盡人物之性而合於天道所以説性命之源/○誠者聖人之本言太極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
  之源言隂陽五行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言氣化純粹至善者通繳上文故曰一隂一陽之
  謂道解誠者聖人之本繼之者善也解大哉乾元/以下成之者性也解乾變變化以下元亨誠之通
  言流行處利貞誠之復言學者用力處大哉易也/性命之源又通繳上文○勉齋黄氏曰故曰以下
  三句是引易來説結上三節向後乃賛易之語又/曰而今讀書須以身體之不可徒泥紙上語如此
  篇説誠只是實誠者聖人之本是言聖人之所以/為聖以其全是實理而已下文又不説聖人只説
[002-11a]
  箇實理大哉乾元以下只把春夏秋冬來看春夏/之時萬物都有生意蕃育長茂這是那實理流行
  之源秋冬間萬物成實箇箇物裏面都是這實理/各正性命是一箇物正一箇性命去如柑成柑橘
  成橘箇箇都實元亨誠之通是春夏生長意思利/貞誠之復是秋冬成實意思一隂一陽之謂道隂
  便是秋冬陽便是春夏只這箇便是道隂陽流行/道便在其中不成别有箇道繼之者善則是那誠
  之通未有成立只喚做善成之者性則是那誠之/復已有成立方喚做性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易
  便是一隂一陽命則是繼之者性則是/成之者看來繼善成性只是箇頭尾
  誠下第二
聖誠而已矣
[002-11b]
 聖人之所以聖不過全此實理而已即所謂太極者
 也
  朱子曰天無不實寒便是寒暑便是暑更不待使/他恁地聖人仁便真箇是仁義便真箇是義無不
  實處○誠之為言實也然經傳用之各有所指周/子所謂誠者聖人之本蓋指實理而言之也所謂
  聖誠而已矣即中庸所謂唯天下至誠者指人之/實有此理而言也○聖人氣質清純渾然天理初
  無人欲之私以病之是以仁則表裏皆仁而無一/毫之不仁義則表裏皆義而無一毫之不義○西
  山真氏曰天之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晝而夜夜/而晝循環運轉一息不停以其誠也聖人之自壯
  至老自始而終無一/息之懈亦以其誠也
[002-12a]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五常仁義禮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悌忠信之屬
 萬物之象也實理全則五常不虧而百行脩矣
  問誠是五常之本朱子曰誠是通體地盤○問誠/五常之本此實理於其中又分此五者之用曰然
静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方静而隂誠固未甞無也以其未形而謂之無耳及
 動而陽誠非至此而後有也以其可見而謂之有耳
 静無則至正而已動有然後明與達者可見也
[002-12b]
  問心本是箇動物不審未發之前全是寂然而静/還是静中有動意朱子曰不是静中有動意周子
  謂静無而動有不是無以其未形而謂之無非因/動而後有以其可見而謂之有耳方其静時動之
  理只在伊川謂當中時耳無聞目無見但見聞之/理在始得及動時又只是這静底耳○某近看中
  庸鬼神一章切謂此章正是發明顯㣲無問只是/一理處且如鬼神有甚形迹然人却自然有畏敬
  之心以承祭祀便如真有一物在上下左右此理/亦有甚形迹然人却自然有秉彞之性才存主著
  這裏便自見得許多道理参前倚衡雖欲頃刻離/而遁之而不可得只為至誠貫徹實有是理無端
  無方無二無雜方其未感寂然不動及其既感無/所不通濓溪所謂静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者於
  此亦可以見之○人自有生即有知識事物交來/應接不暇其間初無頃刻停息舉世皆然也然所
[002-13a]
  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者豈以日用流行者為已/發而指夫暫與休息不與事接為未發時耶甞試
  求之泯然無覺之中似非虚明應物之體而幾㣲/之際一有覺焉則又便為已發而非寂然不動之
  謂於是退而驗之日用之間凡感之而通觸之而/覺蓋有渾然全體應物而不窮者是乃天命流行
  生生不已之機雖一日之間常起常滅是其寂然/之本體則未甞不寂然也所謂未發如是而已夫
  豈别有一物限於一時拘於一處而可以謂之中/哉周子論至誠則曰静無而動有亦足以驗大本
  之無所/不在矣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
 非誠則五常百行皆無其實所謂不誠無物者也静
[002-13b]
 而不正故邪動而不明不達故暗且塞
  朱子曰誠茍不存則非正而邪非明而暗非達而/塞學聖希天惟在存誠誠存則五常百行皆自然
  無一不備也○理一也以其實有故謂之誠以其/體言則有仁義禮智之實以其用言則有惻隠羞
  惡恭敬是非之實故曰五常百行非誠/非也蓋無其實矣又安得有是名乎
故誠則無事矣
 誠則衆理自然無一不備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矣
  北溪陳氏曰聖人純是天理合下無欠缺處渾然/無變動徹内外本末皆是實無一毫之妄不待思
  而自得此生知也不待勉而自中此安行也且如/人行路須是照管方行出路中不然則蹉向適去
[002-14a]
  聖人如不看路自然在路中間行/所謂從容無不中道此天道也
至易而行難
 實理自然故易人偽奪之故難
果而確無難焉
 果者陽之決確者隂之守決之勇守之固則人偽不
 能奪之矣
  朱子曰徳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孔子所謂克己最/難也周子亦曰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蓋輕
  故易重故難知其易故行之必果知其難則守之/宜確能果能確則又何難之有○問果而確果者
[002-14b]
  陽決確者隂守曰此是一事而首尾相應果而不/確即無所守確而不果則無所決二者不可偏廢
  猶隂陽不可相無也又因論良心與私欲交戰須/立定脚根戰退他因舉濓溪説果而確無難焉須
  是果敢勝得私欲方確/然守得這道理不遷變
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克去己私復由天理天下之至難也然其機可一日
 而決其效至於天下歸仁果確之無難如此
  朱子曰克己復禮則事事皆是天下之人聞之見/之莫不皆與其為仁也○仁者本心之全徳克勝
  也己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徳也蓋心之全徳莫非天
[002-15a]
  理而亦不能不壊於人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徳復全於我
  矣歸猶與也又言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上章言太
  極隂陽五行下章言太極之在人者○上章言也/聖人之誠即天道之誠下章言思誠者人之道
  誠幾徳第三
誠無為
  實理自然何為之有即太極也
幾善惡
 幾者動之㣲善惡之所由分也蓋動於人心之㣲則
[002-15b]
 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矣此隂陽之
 象也
  問看此一段與太極圖相表裏朱子曰然周子一/書都是説這道理○問誠無為幾善惡如何曰誠
  是當然合有這道理所謂寂然不動者幾便是動/了或向善或向惡○誠無為誠實理也無為猶寂
  然不動也實理該貫動静而其本體則無為也幾/善惡幾者動之㣲動則有為而善惡形矣誠無為
  則善而已動而有為則有善有惡○誠是實理無/所作為便是天命之謂性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
  幾者動之㣲㣲動之初是非善惡於此可見一念/之生不是善便是惡○誠無為只是常存得這箇
  道理在這裏方始見得幾方始識得善惡若此心/放而不存一向反覆顛錯了如何别認得善惡濓
[002-16a]
  溪言誠無為幾善惡纔誠便行其所無事而幾有/善惡之分於此之時宜常窮察識得是非其初乃
  毫忽之㣲至其窮察之乆漸見充越之大天然有/箇道理開裂在這裏此幾㣲之決善惡之分也若
  於此分明則物格而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身脩而家齊國治天下平如激湍水自已不得
  如田單火牛自止不住○問既誠而無為則恐未/有惡若學者之心其幾安得無惡曰當其未感五
  行具備豈有不善及其應事纔有照管不到處這/便是惡古之聖賢戰戰兢兢過了一生正謂此也
  顔子有不善未甞不知亦是如此○幾是動之㣲/是欲動未動之間便有善惡須就這處理㑹若至
  於發著之甚則亦不濟事矣所以聖賢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又説慎其獨都是要
  就這處理㑹蓋幾㣲之際大是要切○濓溪説得/的當數數拈出幾字要當如此又曰幾是要得且
[002-16b]
  於日用處省察善便存放這裏惡便去而不為便/是自家切已處○天理人欲之分只争些子故周
  子只管説幾字然辨之又不可不早故横渠毎説/豫字○極力説箇幾字儘有警發人處近則公私
  邪正遠則廢興存亡只於此處看破便斡轉了此/是日用第一親切功夫精粗隠顯一時穿透堯舜
  所謂惟精惟一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便是此事○/問注云動於人心之㣲則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
  亦已萌天理便是道心人欲便是人心否曰然○/問周子曰誠無為幾善惡此明人心未發之體而
  指其未發之端蓋欲學者致察於萌動之㣲知所/決擇而去取之以不失乎本心之體而已或疑以
  謂有類於胡子同體異用之云/者遂妄以意揣量為圖如後
[002-17a]
 
 
 
 
  善惡雖相對當分賓主天理人欲雖分泒必省宗/孽自誠之動而之善則如木之自本而榦自榦而
  末上下相達則道心之發見天理之流行此心之/本主而誠之正宗也其或旁榮側秀若寄生疣贅
  者此雖亦誠之動而人心之發見私欲之流行所/謂惡也非心之固有蓋客寓也非誠之正宗蓋庶
  孽也茍辦之不早擇之不精則客或乘主孽或代/宗矣學者能於萌動幾㣲之間而察其所發之向
[002-17b]
  背凡其直出者為天理旁出者為人欲直出者為/善旁出者為惡直出者固有旁出者横生直出者
  有本旁出者無源直出者順旁出者逆直出者正/旁出者邪而吾於直出者利導之旁出者遏絶之
  功力既至則此心之發自然出於一途而保有天/命矣於此可以見未發之前有善無惡而程子所
  謂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又云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蓋謂此也若以善惡為東西相對
  彼此角立則天理人欲同出一源未發之前已具/此兩端所謂天命之謂性亦甚汙雜矣此胡氏同
  體異用之意也曰此説得之○或問誠無為幾善/惡誠為太極幾之動為隂陽陽為善隂如何便是
  惡潜室陳氏曰陽大隂小陽貴隂賤陽明隂暗陽/清隂濁有善惡之類焉周子此言是以人心説太
  極當其誠實無妄此實理即為太極才動便善惡/生焉幾者動之㣲蓋欲於其萌動而蚤辨之使之
[002-18a]
  有善而/無惡也
徳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道之得於心者謂之徳其别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
 名其體焉即五行之性也
  問以誠配太極以善惡配隂陽以五常配五行此/固然但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則五常必不
  可謂共出於善惡也此似只是説得善之一脚朱/子曰此書從頭是配合但此處却不甚似如所謂
  剛善剛惡柔善柔惡則確然是也○幾善惡便是/心之所發處有箇善有箇惡了徳便只是善底為
  聖為賢只是這材料做○問誠無為至守曰信曰/誠是實理無所作為便是天命之謂性喜怒哀樂
[002-18b]
  未發謂之中幾者動之㣲㣲動之初是非善惡於/此可見一念之生不是善便是惡孟子曰道二仁
  與不仁而已矣是也徳者人之得於身有此五者/而已仁義禮智信者徳之體愛宜理通守者徳之
  用理謂有條理通謂通達守謂確實此三句就人/身而言誠信也幾情也徳兼情性而言也○當寂
  然不動時便是誠無為有感而動即有善惡幾是/動處大凡人性不能不動但要䪺放得是於其所
  動處䪺放得是時便是徳愛曰仁宜曰義䪺放得/不是時便一切反是人性豈有不動但須於中分
  得天理人欲時方是○元來誠幾徳便是太極二/五此老些子活許盡在裏許前後知他讀了幾過
  都不曽見此意思於/此益知讀書之難也
性焉安焉之謂聖
[002-19a]
 性者獨得於天安者本全於已聖者大而化之之稱
 此不待學問勉强而誠無不立幾無不明徳無不備
 者也
復焉執焉之謂賢
 復者反而至之執者保而持之賢者才徳過人之稱
 此思誠研幾以成其徳而有以守之者也
  問性者獨得於天如何言獨得朱子曰此言聖人/合下清明完具無所虧欠此是人所獨得者此對
  了復字説復者已失而反其初便與聖人獨得處/不同安字對了執字説執是執持安是自然○性
[002-19b]
  此理而安焉者聖也復/此理而執焉者賢也
發㣲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發之㣲妙而不可見充之周徧而不可窮則聖人之
 妙用而不可知者也
  朱子曰發㣲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言其發/也㣲妙而不可見其充也周徧而不可窮發字充
  字就人看如性焉安焉復焉執焉皆是人如此㣲/不可見周不可窮却是理如此神只是聖之事非
  聖外又有一箇神别是箇地位也○神即聖人之/徳妙而不可測者也非聖人之上復有所謂神人
  也發動也㣲幽也言其不疾而速一念方萌而言/至理已具所以㣲而不可見也充廣也周徧也
[002-20a]
  其行行而至蓋隨其所寓而理無不到所以周而/不窮也此三句就人所到地位而言即盡夫上三
  句之理而所到有淺深也性焉安焉之謂聖是就/聖人性分上説發㣲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是他人見其不可測也○勉齋黄氏曰誠幾徳此/一叚文理粲然只把體用二箇字來讀他便是誠
  是體幾是用仁義禮智信是體愛宜理通守是用/誠幾只是徳擘來做在誠為仁則在幾為愛在誠
  為義則在幾為宜性焉復焉發㣲不可見是體安/焉執焉充周不可窮是用性如堯舜性之也復如
  湯武反之也是既失了却再復得安而行之不恁/地辛苦執則是擇善而固執須恁地把捉發其源
  頭底充是流出底其發也㣲而不可見其充也周/而不可窮是謂神指聖而不可知者也○問誠者
  實然之理仁義禮智信五者皆實理也自然至善/無所謂惡幾者動之㣲於是始有善惡之分善則
[002-20b]
  得是五者之理惡則失是五者之理所謂徳者是/理之得於心者也以實理言之無聖賢衆人之異
  幾有善惡然後有聖賢衆人之分徳者惟聖賢有/之故於此下只説聖賢而不言衆人至於發之㣲
  充之周則又惟聖者能之故於此只言聖人之神/而不及賢人也曰所説大槩得之但其間曲折更
  有合細講處誠性也未發也幾情也已發也仁義/禮智信性也愛宜理通守情也曰者因情以明性
  性也復也發㣲也主性而言安也執也充周也主/情而言聖賢體是徳於性情之間淺深之分如此
  周子之言簡實精要非知道者孰能言之○問周/子言愛曰仁者愛情也仁性也情用也性體也此
  書解所謂因用以名其體也孟子既言惻隠之心/仁之端也只此端字便見因用以明體謂之端則
  如木之有萌芽而已發也曰所解周子之意得之/○問誠幾徳朱子解以誠無為比太極幾善惡配
[002-21a]
  隂陽之象徳則曰即五行之性如此觀之理却貫/通答曰以誠幾徳配太極隂陽五行此亦要看得
  活活則處處皆通不活則處處喚做不是不得喚/做是亦不得在人自曉㑹耳○問之謂聖之謂賢
  之謂神三句曰聖賢神三字自是就所到之/地位而言若曰此聖人此賢人此神人也
  聖第四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
間者幾也
 本然而未發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理之用
 動静體用之間介然有頃之際則實理發見之端而
[002-21b]
 衆事吉凶之兆也
  朱子曰寂然不動者誠也又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須知此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以上更
  有寂然不動○幾善惡者言衆人者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言聖人毫釐發動處此理無不見寂
  然不動者誠也至其㣲動處即是幾幾在誠神之/間○問誠神幾在學者則當如何曰隨處做工夫
  然本在誠著力在幾存主處是誠發用處是神幾/則在二者之間幾最𦂳要○幾雖已感却是方感
  之初通則直到末梢皆是通也如推其極到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亦只是通也幾只在起頭一
  些子○問幾如何是動静體用之間曰似有而未/有之時在人識之爾○勉齋黄民曰太極圖中只
  説動而生陽静而生隂此又説箇/幾此是動静之間又有此一項
[002-22a]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㣲故幽
 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應而妙也理雖已萌事則未著微而幽也
誠神幾曰聖人
 性焉安焉則精明應妙而有以洞其幽㣲矣
  問誠精故明先生引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釋之却/是自明而誠朱子曰便是看得文字麤踈周子説
  精字最好誠精者直是無些夾雜如一塊銀更無/銅鉛便是通透好銀故只當以清明釋之志氣如
  神即是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之意○問言神者五/其義同否曰當隨所在㸔曰神只是以妙言之否
[002-22b]
  曰是且説感而遂通者神也横渠謂一故神兩在/故不測曰指造化而言曰忽然在這裏又忽然在
  那裏便是神曰在人言之則如何曰知覺便是神/觸其手則手知痛觸其足則足知痛便是神應故
  妙○節齋蔡氏曰誠寂也静也而具動静之理神/感也動也而妙動静之機蓋誠為神本神為誠用
  本不動而用動故誠則静意多神則動意多要其/實則各兼動静隂陽也幾者誠將發而為神之始
  也在静無動有之間雖動而/㣲亦未可見實為神之端也
  慎動第五
動而正曰道
 動之所以正以其合乎衆所共由之道也
[002-23a]
用而和曰徳
 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於身而無所待於外也
  朱子曰動而正曰道言動而必正曰道否則非也/用而和曰徳徳有熟而不喫力之意○問動而不
  正不可謂道用而不和不可謂徳曰此兩句𦂳要/在正字和字上○問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徳却
  是自動用言曰者猶言合也若看做道徳題目却/難通曰然是自人身上説○正是理動而得其正
  理便是道若動而不正便不是道和亦只是順理/用而和順便是得此理於身若用而不和順則不
  得此理於身故下云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只是此理故又曰君子慎動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
[002-23b]
 所謂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則其動也邪矣
邪動辱也甚焉害也
 無得於道則其用不和矣
故君子慎動
 動必以正則和在其中矣
  問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徳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以太極圖配之五常配五行則道徳
  配隂陽徳隂而道陽也朱子曰亦有此理○勉齋/黄氏曰主静審幾慎動三者循環與孟子夜氣平
  旦之氣旦晝所為相似○節齋蔡氏曰道即太極/流行之道徳即五性之徳動而正即前所謂幾也
[002-24a]
  用而和即後/所謂中節也
  道第六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中即禮正即智圖解備矣
守之貴
 天徳在我何貴如之
行之利
 順理而行何往不利
[002-24b]
廓之配天地
 充其本然並立之全體而已矣
豈不易簡豈為難知
 道體本然故易簡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耳
 言為之則是而嘆學者自失其幾也
  師第七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
[002-25a]
中而已矣
 此所謂性以氣禀而言也
  問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朱子曰此性便是言氣質/之性四者之中去却剛惡柔惡却於剛柔二善中
  擇中而主焉○太極之数自一而二剛柔也自一/而四剛善剛惡柔善柔惡也遂加其一中也以為
  五行○所謂天命之謂性者是就人身中指出這/箇是天命之性不雜氣禀者而言爾若纔説性時
  便是夾氣禀而言所以程子云纔説性時便已不/是性也濓溪説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濓溪説
  性只是此五者他又自有説仁義禮智底性時若/論氣禀之性則不出五者然氣禀底性便只是那
  四端底性非别有一種性也所謂剛柔善惡中者/天下之性固不出此五者然細推之極多般様千
[002-25b]
  般百種不可窮究但不離此五者爾○問濓溪論/性自氣禀言却是上面已説太極誠不妨如孔子
  云性相近習相遠不成是不識如荀楊便不可曰/然他已説純粹至善○人之氣禀有偏而所見亦
  不同如氣禀剛底人則見事剛處多而處事失之/太剛柔底人見事柔處多而處事失之太柔須先
  克治氣禀偏處○問惡是氣禀如何云亦不可不/謂之性曰既是氣禀惡便牽引那性不好蓋性只
  是搭附在氣禀上○性只是理然無那天地氣質/則此理沒安頓處但得氣之清明則不蔽固此理
  順發出來蔽固少者發出來天理勝蔽固多者則/私欲勝便見得本原之性無有不善只被氣質來
  昏濁則隔了學以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矣故説性/須兼氣質方備○論天地之性則専指理而言論
  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問天地之性/既善則氣禀之性如何不善曰理固無不善纔賦
[002-26a]
  於氣質便有清濁偏正剛柔緩急之不同蓋氣强/而理弱管攝他不得○天地間只有一箇道理性
  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惡只縁氣質之禀各有/清濁○問氣質之性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浄
  器盛之則清以汚濁之器盛之則臭濁然本然之/清未嘗不在但既臭濁卒乍也難得他便清故雖
  愚必明雖柔必强也煞用氣力然後可至此○問/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其所以有善惡之不同何也
  勉齋黄氏曰氣有偏正則所受之理隨而偏正氣/有昏明則所受之理隨而昏明木之氣盛則金之
  氣衰故仁常多而義常少金之氣盛則木之氣衰/故義常多而仁常少若此者氣質之性有善惡也
  曰既言氣質之性有善惡則不復有天地之性矣/子思子又有未發之中何也曰性固為氣質所雜
  矣然方其未發也此心湛然物欲不生則氣雖偏/而理自正氣雖昏而理自明氣雖有贏乏而理則
[002-26b]
  無勝負及其感物而動則或氣動而理隨之或理/動而氣挟之由是至善之性聴命於氣善惡由之
  而判矣此未發之前天地之性純粹至善而子思/之所謂中也記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程子曰其
  本也真而静其未發也五性具焉則理固有寂感/而静則其本也動則有萬變之不同焉愚甞以是
  質之先師矣答曰未發之前氣不用事所以有善/而無惡至哉此言也○北溪陳氏曰天所命於人
  以是理本有善而無惡故人所受以為性亦本善/而無惡孟子道性善是専就大本上説來説得極
  親切只是不曾發出氣稟一叚所以起後世紛紛/之論蓋人之所以有萬殊不齊只縁氣禀不同這
  氣只是隂陽五行之氣如陽性剛隂性柔火性燥/水性潤金性寒木性温土性厚七者夾雜便是
  参差不齊所以人隨所值便有許多般様然這氣/運來運去参差不齊之時多真元會合之時少如
[002-27a]
  一嵗之間極寒極暑隂晦之時多不寒不暑光風/霽月之時少最難值好時節人生值此不齊之氣
  如有一等人非常剛烈是值陽氣多有一等人極/是軟弱是值隂氣多有人躁暴忿戾又是值陽氣
  之惡者有人狡譎姦險此又值隂氣之惡者有人/性圓一撥便轉也有一等極愚抝雖一句善言亦
  説不入都是氣禀如此陽氣中有善惡隂氣中亦/有善惡如此書問剛善剛惡柔善柔惡之類不是
  隂陽氣本惡只是分合轉移齊不齊中便自然成/粹駁善惡耳因氣有粹駁便有賢愚氣雖不齊而
  大本則一雖下愚亦可變而為善然工夫最難非/百倍其功者不能故子思曰人一能之已百之人
  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雖愚必明雖柔必强正/為此耳○西山真氏曰性之不能離乎氣猶水之
  不能離乎土也雖不雜乎氣而氣汩之則不能不/惡矣雖不雜乎土而土汩之則不能不濁耳然清
[002-27b]
  者其先而濁者其後也善者其先而惡者其後也/先善者本然之性也後惡者形而後有者也故所
  謂善者超然於降哀之初而所謂惡者雜出於有/形之後其非相對而並出也昭昭矣張子曰形而
  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程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
  理原其所自來未有不善喜怒哀樂未發何嘗先/不善發而皆中節則無往而不善凡言善惡皆
  善而後惡言吉凶皆先吉而後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後非觀二先生之言則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
  其先後主賓純駁/之辨皆判然矣
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㫁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
隘為彊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㫁為邪
[002-28a]

 剛柔固隂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隂陽以為善惡
 之分焉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朱子曰二氣五行始何甞不正只衮來衮去便有/不正如陽為剛躁隂為重濁之類○問人有剛柔
  過於中如何曰只為見彼善於此剛果勝柔故一/曰剛周子曰剛善為義為直為㫁為嚴毅為幹固
  惡為猛為隘為彊梁須如此别方可問何以制之/使歸於善曰須於中求之○自暴者便是剛惡之
  所為自棄者便/是柔惡之所為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002-28b]
 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合
 蓋就已發無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厥中
 者也
  朱子曰中也者和也天下之達道也别人不敢恁/地説君子而時中便是恁地看○中庸之中是兼
  以其發而中節無過不及者得名故周子曰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若不識得此理
  則周子之言更解不得所以程子謂中者天下之/正道中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論語
  集註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皆此意也/○問註中字處引允執厥中曰此只是無過不及
  之中書傳中所言皆如此只有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一處是以體言到中庸字亦非専言體便有無
[002-29a]
  過不及之意○或問子思子言中和如此而周子/之言則曰中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乃舉
  中而合之於和然則又將何以為天下之大本耶/曰子思之所謂中以未發而言也周子之所謂中
  以時中而言也學者涵泳而别識之見其並行而/不相悖焉者可也○北溪陳氏曰中有二義有已
  發之中有未發之中未發是就性上説已發是就/事上説已發之中當喜而喜當怒而怒那恰好處
  無過不及便是中此中即所謂和也所以周/子亦曰中也者和也是指已發之中而言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易其惡則剛柔皆善有嚴毅慈順之徳而無彊梁懦
 弱之病矣至其中則其或為嚴毅或為慈順也又皆
[002-29b]
 中節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
  朱子曰剛柔一叚亦須看且先易其惡既易其惡/則至其中在人○人性本善然有生下來善底有
  生下來便惡底此是氣禀不同人之為學却是要/變化那氣禀然極難變化如氣禀偏於剛則一向
  剛暴偏於柔則一向柔弱之類人一向推托道氣/禀不好不向前又不得一向察這氣禀之害只昏
  昏地又不得須知氣禀之要害力去用功克治裁/其勝而歸於中乃可○問子路不能變化氣質曰
  言之非難政懼行之不易是以難輕言爾周子有/言聖人立教使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切
  意如子路者可謂能易其惡矣若至其中一節工/夫則難雖夫子毎毎提撕未見其有用力處也○
  所喻氣質過剛未能自克而欲求其所以轉移變/化之道夫知其所偏而欲勝之在吾日用之間屢
[002-30a]
  省而痛懲之耳故周子有自易其惡自至其中之/説豈他人之所得而與於其間哉○黄氏巖孫曰
  張子云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程/子曰學至氣質變方是有功皆此意也
故先覺覺後覺闇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
 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此所以為天下善也○此章所言剛柔即易之兩儀
 各加善惡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為八卦而此書
 及圖則止於四象以為火水金木而即其中以為土蓋
[002-30b]
 道體則一而人之所見詳畧不同但於本體不差則
 並行而不悖矣
  問四象剛柔善惡皆是隂陽朱子曰然○問解云/剛柔即易之兩儀各加善惡即易之四象易又加
  倍以為八卦而此書及書則止於四象疑善惡二/字是虚字如易八卦之吉凶也今先生解以善惡
  配四象如何曰凡物具兩端如此扇便有靣有背/凡物皆然自一人之心言之則有善惡在其中便
  是兩物周子只説到五行住其理亦只消如此説/自多説不得包括萬有舉歸於此康節却推到八
  卦太陽太隂少陽少隂太陽太隂各有一隂一陽/少陽少隂亦有一隂一陽是分為八卦也觀此則
  此書所説可知矣○前輩所見各異邵康節須是/二四八周子只是二四中添一土為五行如剛柔
[002-31a]
  添善惡又添中於其間是也○問解云止於四象/以為水火金木如何曰周子只推到五行如邵康
  節又從一分為二極推之至於八萬四千縱横變動/無所不可如漢儒將十二辟卦分十二月康節推
  又/别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不聞過人不告也無恥我不仁也
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有恥則能發憤而受教聞過則知所改而為賢然不
[002-31b]
 可教則雖聞過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見無恥之不幸
 為尤大也
  朱子曰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此兩句/是一項事知恥是由内心以生聞過是得之於外
  人須知恥方能聞/過而改故恥為重
  思第九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睿通也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
[002-32a]
通為聖人
 無思誠也思通神也所謂誠神幾曰聖人也
  問無思本也思通用也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知聖人是有思耶無思耶朱子曰無思而無不通
  是聖人必思而後無不通是睿又問聖人寂然不/動是無思纔感便通特應之耳曰聖人也不是塊
  然由人撥後方動如莊子云推而行曳而止之類/只是纔思便動不待大故地思索耳又問如此則
  是無事時都無所思事至/時纔思而便通耳曰然
不思則不能通㣲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
於通㣲通㣲生於思
[002-32b]
 通㣲睿也無不通聖也
  朱子曰睿只訓通對智而/言智是體睿是深通處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機也
 思之至可以作聖而無不通其次亦可以見幾通㣲
 而不䧟於凶咎
  朱子曰幾是事之端緒有端緒/方有討頭處這方是用得思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睿也
[002-33a]
又曰知幾其神乎
 聖也
  朱子曰思一章幾機二字無異義舉易一句者特/㫁章取義以解上文○節齋蔡氏曰言學聖之事
  睿即通㣲也無思本也言聖人無思則自然幾動/而至於神故曰本思通用也言學聖人者則當思
  誠然後知幾而至於神故曰用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言聖之幾自然而動不
  待思而無不通所謂神也通㣲幾也無不通神也/此言君子思誠然後見幾幾動方能至神故思者
  作聖之功也言作聖之功全在幾神故學易合幾/與神結之上兩句説幾字下一句説幾而神也舉
  易一句者特㫁章/取義以解上文
[002-33b]
  志學章第十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希望也字本作晞
  問聖希天若論聖人自然與天相似了得非聖人/未甞自以為聖雖已至聖處而猶戒慎恐懼未嘗
  頃刻忘所法則否朱子曰天自是天人自是人人/終是如何得似天自是用法天明王奉若天道無
  非法天者大事大/法天小事小法天
伊尹顔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
所若撻于市顔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002-34a]
 説見書及論語皆賢人之事也
  朱子曰遷移也貳復也怒於甲者不移於乙過於/前者不復於後顔子克己之功至於如此又曰三
  月言其乆仁者心之徳心不/違仁者無私欲而其有徳也
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
 此言士希賢也
  問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所謂志者便是大/志於行道否朱子曰志伊尹之所志不是志於私
  抵古人之學本是欲行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樂堯/舜之道凡所以治國平天下者無不理㑹但方處
  畎畆之時不敢言必於大用耳及三聘幡然便一/向如此做去此是堯舜事業看二典之書堯舜所
[002-34b]
  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因問向曽説用之則行舍/之則蔵惟我與爾有是夫此非専為用舍行藏凡
  所謂治國平天下之具惟夫子顔子有之用之則/抱持而往不用卷而懐之曰不敢如此説若如此
  説則是孔顔胷次無些洒落底氣象只是學得許/多骨董將去治天下又如龜山説伊尹樂堯舜之
  道只是出作入息饑食渴飲而已即是伊尹在莘/野時全無些能解及至伐夏救民遂旋呌喚起來
  皆説得一邉事今世又有一般人只是飽食煖衣/無外慕便如此涵養去須是一一理會去○問志
  伊尹之志乃是志於行曰只是不志於私今人仕/宦只為祿伊尹却祿之天下弗顧繫馬千駟弗視
  也又曰雖志於行道看自家所學元未有本領如/何便能舉而措之天下又須有那地位若身處貧
  賤又如何行然亦必自修身始脩身齊家然後達/之天下也又曰此箇道理緣為家家分得一分不
[002-35a]
  是一人所獨得而專者經世濟物古人有這箇心/若只是我自理㑹得自巻而懐之却是私○志伊
  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志固是要立得大然其/中又有先後緩急之序致廣大而盡精㣲若曰未
  到伊尹田地做未得不成塊然都不思量天下之/事若是見州郡所行事有不可人意或民遭酷虐
  自家寧不惻然動心若是朝夕憂慮以天下國家/為念又那裏教你怎地來或曰聖賢憂世之志樂
  天之誠蓋有並行而不相悖者如此方得曰然今/人若不塊然不以天下為志便又切切理㑹不干
  已事如世間一様學問専理㑹典故世務便是如/此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合下學便是學此事
  既曰欲明明徳於天下不成只恁地空説裏面有/幾多工夫○問學顔子之所學一本作顔淵孰是
  曰顔淵底須是○勉齋黄氏曰才説為學便以伊/尹並言若非為己務實之論蓋人之心量自是有
[002-35b]
  許多事不然則褊狹了然又不可不知輕重先後/故伊尹則曰志顔子則曰學大學既言明徳便言
  新民聖賢無一偏之學又曰顔子/是明徳伊尹是新民本非二事也
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三者隨其所用之淺深以為所至之近遠不失令名
 以其有為善之實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發䇿決
 科榮身肥家希世取寵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
 患人以廣聞見工文詞矜智能慕空寂為事也故曰
 學顔子之所學人能志此志而學此事則知此書之
[002-36a]
 包括至大而其用無窮矣
  問過則聖及則賢若過於顔子則工夫又更純細/此固易見不知過伊尹時如何説朱子曰只是更
  加些從容而已過之便似孔子/伊尹終是有擔當底意思多
  順化第十一
天以陽生萬物以隂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
 隂陽以氣言仁義以道言詳已見圖解矣
  朱子曰仁義如隂陽只是一氣陽是正長底氣隂/是方消底氣仁便是方消底義義便是收回底仁
  ○問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此亦所謂天/道人道之立歟曰此即此書二氣五行之説○舒
[002-36b]
  而為陽惨而為隂孰非天地生物之心哉仁義之/於人亦猶是已若仁義而有窮則是天道之隂陽
  亦有窮也/而可乎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所謂定之以仁義
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徳脩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
迹莫知其然之謂神
 天地聖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衆本在一人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
[002-37a]
 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術在仁義
  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
衆哉曰純其心而已矣
 純者不雜之謂心謂人君之心
  北溪陳氏曰凡/物一色謂之純
仁義禮智四者動静言貌視聴無違之謂純
 仁義禮智五行之徳也動静隂陽之用而言貌視聴
[002-37b]
 五行之事也徳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違則固
 以思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實矣
心純則賢才輔
 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從也
賢才輔則天下治
 衆賢各任其職則不待人人提耳而教矣
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心不純則不能用賢不用賢則無以宣化
[002-38a]
  禮樂第十三
禮理也樂和也
 禮隂也樂陽也
  黄氏巖孫曰禮記云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隂作者也即此意
隂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
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此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静之意程子論敬則自然
 和樂亦此理也學者不知持敬而務為和樂鮮不流
[002-38b]
 於慢者
  朱子曰禮樂必相須然所謂樂者亦不過胷中無/事而自和樂爾非是著意放開一路欲其和樂也
  然欲胷中無事非敬不能故程子曰敬則自然和/樂而周子亦以為禮先而樂後此可見也○問周
  子禮樂説如何曰也湏先是嚴敬方有和若直敬/是盡得敬不㑹不和如臣子入朝自然極其恭
  也自和這不待勉强如此只是他情願如此便自/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婦朋友各得
  其位這自然和若君失其所以為君臣失其所以/為臣這如何㑹和如諸公在此坐都恁地收斂這
  便是和若退去自放肆或乖争便是不和此章説/得最好○問禮之用和為貴解者多以和為樂某
  思以和為樂恐未穏須於禮中自求所謂和乃可/因問之長上或設喻曰所謂禮者猶天尊地卑而
[002-39a]
  乾坤定卑髙以陳而貴賤位截然甚嚴也及其用/則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此豈非和乎
  亦恐只是影説畢竟禮中之和不可見如曲禮條/目甚詳不知何者為和曰和固不可便指為樂然
  乃樂之所由生所設喻亦甚當如曲禮之目皆禮/也然皆理義之所宜人情之所安行之而上下親
  踈各得其所豈非和乎又曰無禮之節則無樂之/和惟有節而後有和也○問周子以禮先於樂而
  樂記以樂為先與濓溪異曰他却將兩者分開了/○北溪陳氏曰禮樂不是判然兩物不相干涉禮
  只是箇序樂只是箇和纔有序便順而和失序便/乖戾而不和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所以相戕相
  賊相怨相仇如彼其不和者都緣先無箇父子君/臣兄弟夫婦之禮無親義序别便如此○禮樂無
  所不在所謂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何離得/如盜賊至無道亦須上下有綂屬此便是禮意纔
[002-39b]
  有綂屬便自相聴從這便是樂底意又如行路人/兩箇同行纔存長少次序長先少後便相和順而
  無争其所以有争鬪處皆緣無箇/少長之序於此却見禮先而樂後
  務實第十四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徳脩業孳孳不息務實
勝也徳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小人則偽
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
 實脩而無名勝之恥故休名勝而無實脩之善故憂
  程子曰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則為/偽也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為名與為利清濁雖不
[002-40a]
  同然其利心則一也又曰有實則有名名實一物/也若夫好名者則徇名為虚矣如君子疾沒世而
  名不稱謂無善可/稱耳非徇名也
  愛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
 設問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則如之何
曰不及則學焉
 答言當學其善而已
問曰有不善
[002-40b]
 問人有不善則何以處之
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答言人有不善則告之以不善而勸其改告之者恐
 其不知此事之為不善也勸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
 可改而為善也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
 亦答詞也言人有善惡之雜則學其善而勸其惡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
[002-41a]
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彼豈
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
 此亦答言聞人有過雖不得見而告勸之亦當答之
 以此冀其或聞而自改也有心悖理謂之惡無心失
 理謂之過
  西山真氏曰過聖賢不能無知其為過而速改則/無矣蓋無心而誤則謂之過有心而為則謂之惡
  不待别為不善方謂之惡只/知過不改是有心便謂之惡
故君子悉有衆善無弗愛且敬焉
[002-41b]
 善無不學故悉有衆善惡無不勸故不棄一人於惡
 不棄一人於惡則無所不用其愛敬矣
  動静第十六
動而無静静而無動物也
 有形則滯於一偏
動而無動静而無静神也
 神則不離於形而不囿於形矣
動而無動静而無静非不動不静也
[002-42a]
 動中有静静中有動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結上文起下意
  問動而無静静而無動物也静而無静動而無動/神也所謂物者人在其中否朱子曰人在其中問
  所謂神者是天地之造化否曰神者即此理也問/物則拘於有形人則動而有静静而有動如何却
  同萬物而言曰人固是静中動動中静亦謂之物/凡言物者指形氣有定體而言然自有一箇變通
  底在其中須是知器即道道即器莫離道而言器/可也凡物皆有此理且如這竹器固是一器到其
  適用處便有箇道在其中○此章動而無静静而/無動物也此言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者則不能
[002-42b]
  通故方其動時則無了那静方其静時則無了那/動如水只是水火只是火就人言之語則不黙黙
  則不語以物言之飛則不植植則不飛是也動而/無静静而無動非不動不静此言形而上之理也
  理則神而莫測方其動時未甞不静故曰無動方/其静時未甞不動故曰無静静中有動動中有静
  静而能動動而能静陽中有隂隂中有陽錯綜無/窮是也下曰水隂根陽火陽根隂水隂火陽物也
  形而下者也所以根隂根陽理也形而上者也黄/幹云兼兩意言之方備言理之動静則静中有動
  動中有静其體也静而能動動而能静其用也言/物之動静則動者無静静者無動其體也動者則
  不能静静者則不動其用也○問動而無動静而/而無静神也此理如何曰此説動而生陽動極
  静静而生隂静極復動此自有箇神在其間不屬/隂不屬陽故曰隂陽不測之謂神且如晝動夜静
[002-43a]
  晝固是屬動然在晝間神不與之俱動亱固是屬/静然在夜間神不與之俱静神又自是神神却管
  得晝夜晝夜却管不得那神盖神妙萬物自是超/然於形器之表貫動静而言其體常如是而已矣
  如説水隂根陽火陽根隂已是有形象底是説粗/底了○所謂神者初不離乎物如天地物也天之
  收斂豈専乎動地之發生豈専乎静此即神也○/動静二字相對不能相無乃天理之自然非人力
  之所能為也若不與動對則不名為静不與静對/亦不名為動矣但衆人之勤則流於動而無静衆
  人之静則淪於静而無動此周子所謂物則不通/也惟聖人無人欲之私而全乎天理是以其動也
  静之理未嘗亡其静也動之機未/嘗息此周子所謂神妙萬物也
水隂根陽火陽根隂
[002-43b]
 水隂也而生於一則本乎陽也火陽也而生於二則
 本乎隂也所謂神妙萬物者如此
  或問神朱子曰神在天地間所以妙萬/物者如水為隂則根陽火為陽則根隂
五行隂陽隂陽太極
 此即所謂五行一隂陽隂陽一太極者以神妙萬物
 之體而言也一云承上文而/言自五而一也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此即所謂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無極二五妙合而凝
[002-44a]
 者以神妙萬物之用而言也一云四時即五行也反/上文而言自五而萬也
  朱子曰四時行焉萬物終始若道有箇物時/又無形骸若道無箇物時又怎生㑹恁地
混兮闢兮其無窮兮
 體本則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闢一動一静其運
 如循環之無窮此兼舉其體用而言也一云混合也/自五而一動
 而静陽而隂也闢開也自五而萬静而動隂而陽一/合一開如循環之無端而天地之造化無窮矣
 此章發明圖意更宜參考
  朱子曰混言太極闢言為隂陽五行以後故末句/曰其無窮兮既闢之後為隂陽五行以後為萬物
[002-44b]
  無窮盡也○或問周子之語言合胡不自萬而一/言開胡不自一而萬勉齋黄氏曰周子之言造化
  至五行處是一闗隔自五行而上屬乎造化自五/行而下屬乎人物所以太極圖説到四時行焉却
  説轉從五行説太極又從五行之生説各一其性/説出至變化無窮蓋天地造化分隂分陽至五行
  而止五行既具則由是而生人物也有太極便有/隂陽有隂陽便有五行三者初無斷際至此若不
  説合却恐將作三件物事認了所以合而謂之妙/合非昔開而今合莫之合而合也至於五行既凝
  而後有男女男女既交而後生萬物此却是有次/第故有五行而下節節開説然其理氣未甞有異
  則恐未甞/不合也
  樂上第十七
[002-45a]
古者聖制禮法脩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
咸若
 綱網上大䋲也三綱者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
 綱也疇類也九疇見洪範若順也此所謂理而後和
 也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八音以宣八方之風見國語宣所以達其理之分平
 所以節其和之流
[002-45b]
  黄氏瑞節曰東北方條風東方明庶風東南方清/明風南方景風西南方凉風西方閶闔風西北方
  不周風北/方廣莫風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滛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
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淡者理之發和者和之為先淡後和亦主静之意也
 然古聖賢之論樂曰和而已此所謂淡蓋以今樂形
 之而後見其本於莊正齊肅之意耳
  朱子曰欲於齊肅之意下/添故希簡而寂寥六字
[002-46a]
優柔平中徳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
地古之極也
 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釋故優柔言聖人作樂功化之
 盛如此或云化中當化化成
  朱子曰優柔平中中字於動用上説明道云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執厥中所以行之即此意然只
  云於動用上説却覺未盡不/若云於動用上該本體説
後世禮法不脩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
不足聴也代變新聲妖滛愁怨導欲増悲不能自止故
[002-46b]
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廢禮敗度故其聲不淡而妖滛政苛民困故其聲不
 和而愁怨妖滛故導欲而至於輕生敗倫愁怨故增
 悲而至於賊君棄父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古今之異淡與不淡和與不和而已
  朱子曰此章極可觀有條理只是淡/與不淡和與不和前輩所見各異
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逺矣
[002-47a]
 復古禮然後可以變今樂
  樂中第十八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作樂
以宣暢其和心達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天地
和則萬物順故神祗格鳥獸馴
 聖人之樂既非無因而强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
 得其聲氣之元故其志氣天人交相感動而其效至
 此
[002-47b]
  問聲氣之元朱子曰律厯家最重這元聲元聲定/向下都定元聲纔差向下都差古人制度今皆無
  復存者只這些道理人尚説得去法度却杜撰不/得且如樂今皆不可復考今人只㑹説得凡音之
  生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到得制度便/説不去問註云制作之妙真有以得其聲氣之元
  不知今時尚可尋究否曰今所争秪是黄鍾一宫/耳這裏髙則都髙這裏低則都低蓋難得其中耳
  樂下第十九
樂聲淡則聴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豔辭之化也亦然
  朱子曰聖王為政以寬為本而今反欲其嚴正如/古樂以和為主而周子反欲其淡蓋今之所謂寬
[002-48a]
  者乃縱弛所謂和者乃哇滛非古之所謂/寛與和者故必以是矯之乃得其平耳
  聖學第二十
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
無欲也無欲則静虚動直静虚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
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此章之指最為要切然其辭義明白不煩訓解學者
 能深玩而力行之則有以知無極之真兩儀四象之本
 皆不外乎此心而日月間自無别用力處矣
[002-48b]
  朱子曰一即所謂太極静虚即隂轉動直即陽動/明通公漙便是五行大抵周子之書纔説起便都
  貫串太極許多道理○周子只説一者無欲也這/話頭髙卒急難湊泊常人如何便得無欲故伊川
  只説箇敬字教人只就敬上睚去庶幾執捉得定/有箇下手處○問周子云一為要一者無欲也如
  何曰一者無欲一便是無欲今試看無欲之時心/豈不一又問比程子主一之謂敬如何曰無欲與
  敬字一般比敬字分外分明要之持敬頗似費力/不如無欲撇脱人只為有欲此心便千頭萬緒此
  章之言甚為切要○問聖可學乎一為要曰這是/分明底一不是鶻突底一問如何是鶻突底一曰
  須是理會得敬落著處若只塊然守一箇敬字便/不成箇敬這箇亦只是説箇大槩明通在己也公
  漙接物也須是就静虚中涵養始得明通方能公/漙若便要公漙定不解得静虚明通精義入神也
[002-49a]
  動直公溥利用安身也○問一是純一静虚是心/心如明鑑止水無一毫私欲填於中故其動也無
  非從天理流行無一毫私欲撓之静虚是體動直/是用曰也是如此静虚易看動直難看静虚只是
  伊川云中有主則虚虚則邪不能入是也若物來/奪之則實實則暗暗則塞動直則是其動也更無
  所礙若少有私欲便礙便曲要恁地做又不恁地/做便自有窒礙便不是直曲則私私則狹又曰無
  繫累故虚無委曲故直○問明通公漙於四象何/所配曰只是春夏秋冬模様曰明是配冬否曰似
  是就動虚説曰便是元否曰是然這處亦是偶然/相合不是正恁地説○問明通公溥庶矣乎舊見
  劉砥所記先生説以明配水通配木公配火溥配/金漙何以配金曰溥如何以配金溥正是配木此
  四字只依春夏秋冬之序相配將去明配木仁元/通配火禮亨公配金義利溥配水智貞想是他記
[002-49b]
  錯了○明通者静而動公漙者動而静○在人言/之則明是曉得事物通是透徹無窒礙公是正無
  偏陂漙是漙偏萬事又曰所謂誠立明通意又别/彼處以明字為重立如三十而立通則不感知天
  命耳順也○勉齋黄氏曰一為要一字有數様如/作左右看則一為純一之一如作前後看則一為
  専一之一此所謂一是純一不雜之謂也譬如一/物恁地光潔更無些物塵汚了他但㸔下文言無
  欲是一静虚虚也是一動直直也是一何謂無欲/只是純然是箇天理無一㸃私欲此須作兩路看
  莫非欲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此不待説須看面/前許多物茍有一念掛著底都是欲如一切嗜好
  之類此是一路又須識得欲不待沉溺其中而後/謂之欲程子云纔有所向便是欲這箇甚㣲纔起
  念處便是欲譬如止水上打一動相似若到酒池/肉林已狼當了無欲則自湛然一物不留故静便
[002-50a]
  虚未發時這虚靈知覺如明鏡止水恁地虚動便/直做事時只有一路直出那裏有偏曲路徑纔虚
  便明明則見道理透徹故通直便公公自是無物/我故漙又曰通者明之極溥者公之極○静虚動
  直動字當就念慮之萌上看不可就視聴言動上/看念慮之萌既直則視聴言動自無非禮今以視
  聴言動為動直則念慮之萌處有所略矣故動静/當以心言也虚直兩字亦當仔細體認虚者此心
  湛然外物不能入故虚直者循理而發外邪不能/撓故直敬則静虚亦能動直敬該動静者也今但
  言静虚則偏矣心在則動皆直心不在則動皆邪/此兩句却得之○北溪陳氏曰一者是表裏俱一
  純徹無二少有纎毫私欲便二矣内一則静虚外/一則動直而明通公漙則又無時不一矣一者此
  心渾然太極之體無欲者心體粹然無極之真静/虚者體之未發豁然絶無一物之累隂之性也動
[002-50b]
  直者用之流行坦然由/中道而出陽之愔也
 
 
 
 
 
 
 性理大全書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