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67 性理羣書句解-宋-熊節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性理羣書句解卷八
            宋 熊 節 撰
              熊剛大 註
 說說者解/說其義
   養心亭説此篇言養心在於寡慾寡而/又寡以至於无則聖人地位濓溪先生
孟子曰孟軻/氏云養心莫善於寡欲欲者人所不能无但保/養此心莫盡善於鮮有
其欲/心其為人寡欲為人茍自能鮮有欲/心則不為外物轉移雖有不存焉者
[008-1b]
寡矣此心雖或有/不存處亦少其為人多欲為人苟至多其欲/心必為外物轉移雖有
存焉者寡矣此心雖或有/存時亦少予謂養心我言保/養此心不止於寡
而存耳不止是使欲少/而後心自存蓋寡焉以至於無自始焉之少/欲以至終焉
之无/欲無則誠立明通无欲則真實无妄而此心之誠以/立誠立則本體清明无不透徹
誠立賢也无欲是由寡以至於无无則真實无/妄是用功於此者故方是賢者之事明通聖
至於誠立則本體清明无/不透徹是又聖人地位矣是賢聖非性生如此則曰/賢曰聖非
由性分/生出必養心而至之皆必保養此/心而後能至養心之善有大焉
保養此心之盡/善而其大者如此存乎其人而已若是者亦惟在乎/人用功於此而已
[008-2a]
張子宗範張姓宗/範其字有行有文既有徳行/又有文章其居背山面水
所居之後則背/山前則面水山之麓構亭於山之林木/幽暗中創亭甚清净甚清/而潔
予偶至而愛之我偶來此山/而甚愛此亭因題曰養心因題其扁以/養心二字
既謝張宗範既/來相謝且求說且索予所謂/養心之義故書以勉故寫此/説以勉
其進/也
   愛蓮說此篇形容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其汚真可為花中之君子矣
水陸草木之花生於水生於地/若草若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所可好/者甚多
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潛字淵/明獨好菊花自李唐來自唐以來君/姓李故曰李
[008-2b]
唐/世人甚愛牡丹世之人皆/好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
不染我獨好蓮花生於淤泥之/中而色不緇染淤音於濯清漣而不妖浣於清/水之中
而花不/妖冶中通外直其莖中虚而/通外勁而直不蔓不枝不如草之延/蔓不如木之
有/枝香逺益清香愈逺/而愈清亭亭净植亭亭立貌/潔净而植可逺觀而不
可褻翫焉可以逺看不可/近翫䙝音薛予謂菊我言/菊花之隠逸者也
花之清幽/如隠逸者牡丹我言/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花之艶麗/如富貴者是蓮/花
花之君子者也花之貞潔/如君子也嗟嘆/語菊之愛菊之/好陶之後
鮮有聞陶淵明之後少/有聞愛也者蓮之愛蓮之/好同予者何人與我/同者
[008-3a]
誰/牡丹之愛牡丹/之好宜乎衆矣宜其皆/如是也
   保身說此篇論明哲保身之道深責/漢末諸賢危言取實禍之非司馬先生
天下有道有道/之世君子揚于王庭君子之人奮揚/於朝廷之上以正小
人之罪則能糾正小/人邪惡之罪而莫敢不服即无/不服天下無道濁亂/之世
君子嚢括不言君子之人以有言為戒/猶謹結囊口而不出也以避小人之禍
所以然者恐中/小人簧口之害而猶或不免如此尚不/能自免黨人朋黨之人/指漢末李
膺范滂/輩言也生昏亂之世生於昏闇/濁亂之世不在其位不安/厥位四海横
天下汚濁之/波汎濫洋溢而欲以口舌救之而膺輩不察其禍乃/欲以言語而挽其末
[008-3b]
流之/弊臧否人物自相褒貶議人品/之善惡否音鄙激濁揚清汚濁者激/而去之清
潔者揚/而起之撩虺蛇之頭譬之蛇虺蟲之傷/人者也而撥其首踐虎狼之尾虎/狼
獸之傷人者/也而履其尾以至身被淫刑至於身罹/淫濫之刑禍及朋友其流/禍貽
及同志/之人士類殱滅善類皆為之陷/害殱漸平聲而國隨以亡而國不/旋踵而
滅/亡不亦悲乎可哀/也哉夫惟郭泰郭姓泰名諸賢中/如泰者獨逺黨害既明且
是時所謂/明知之人以保其身能保全其/終身者也申屠蟠申屠姓蟠名/諸賢中如蟠
者獨逺/黨害見㡬而作是易所謂於事之/未著翻然而悟不俟終日而不待/終日者
也/卓乎其不可及已若二人者卓卓乎出於衆/人之右是豈易及也哉
[008-4a]
   用法說此篇言為政當使寛/猛相濟則其政和
漢家之法已嚴矣漢室之用法/可謂極嚴而崔寔猶病其寛姓崔/名寔
政論一篇且病/其法失於寛縱何哉何/耶蓋衰世之君世衰/主弱率多柔懦大/率
皆柔而无斷/懦而不立凡愚之佐凡下愚昧之/人為之輔佐唯知姑息但務姑/且安息
是以權幸之徒所以權貴/寵幸之徒有罪不坐有罪而不能/加之以罪豪猾
之民豪俠姦猾/之百姓犯法不誅麗於刑而不/能誅之以刑仁恩所施其仁/愛恩
澤之/所加止於目前終於眼前/近幸之人奸宄得志故姦賊之徒/得逞其欲紀綱
不立小曰紀大曰綱國/之紀綱不能振立故崔寔之論寔之為/政論以矯一時
[008-4b]
之枉以矯正一時/用法之枉非百世之通義也非是百世通/行之義也孔子
夫子/云政寛則民慢為政失之寛縱/則民敢慢侮慢則糾之以猛慢/侮
則必繩糾/以威猛猛則民殘太威猛則將/殘暴於民殘則施之以寛殘暴/則又
施放之/以寛柔寛以濟猛寛柔而復濟/之以威猛猛以濟寛威猛而復/濟以寛柔
是以和剛柔相濟皆適乎中/政用此得其和平斯不易之常道矣此可為/百世不
變常行/之道矣
   元亨利貞説此篇言元亨利貞四者/有心性情三者之分文公先生
元亨利貞性也元者生物之始亨者生物之通利者/生物之遂貞者生物之成天之性也
[008-5a]
長收藏情也元主春生亨主夏長利主秋收/貞主冬藏天之情也長上聲以元生以
亨長以利收以貞藏者心也即此元以生物即此亨以/長物即此利以遂物即此
貞以成物/天之心也仁義禮智性也得天德之元為性之仁得天/德之亨為性之義得天德之
利為性之禮得天德之/貞為性之智人之性也惻隠羞惡辭遜是非情也仁發/見為
惻隠義發見知羞惡禮發見能/辭遜智發見别是非人之情也以仁愛以義惡以禮讓
以智知者心也即仁而愛即義而惡即禮而讓/即智而知人之心也惡烏去聲性者心
之理也性乃此/心之理情者心之用也情乃此/心之用心者性情之主
心統性情而/為之主也程子曰伊川/云其體則謂之易其體則名/之曰易
[008-5b]
其理則謂之道其理則名/之曰道其用則謂之神其妙用不測/則謂之神
正謂此也正言/是也又曰又/言言天之自然者出於天自/然之理謂之
天道名曰/天道言天之付與萬物者論上天之賦/予萬物者謂之天命
名曰/天命又曰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地之德主生/故以生物為心亦謂此也
亦言/是也
   盡心說此篇言性乃理之全體而其於心人惟/有所蔽則不能盡必當㑹通貫徹而无
    所/遺
盡其心者能全盡此/心之理知其性也是能知所/受之性知其性則知
[008-6a]
天矣能知所受之性是/知所賦之天矣言能盡其心云盡/此心是知此性乃/知
此/性知此性則知天也知此性便/知此天蓋天者理之自然天乃/自然
而然/之理人之所由以生者也人自此則/有此生性者理之全體性/乃
是理所/全之體而人之所得以生者也人因具是理/而得生也心則人之
所以主於身而具是理者也心乃具衆理而/統乎一身者也天大無外
故理大而/无所對而性禀其全而此性獨/禀其全故人之本心故在人/此心
其體廓然其本體廓然其/大廓顆入聲亦無限量无所不包/寧有窮盡惟其梏
於形氣之私人惟局於形/體氣質之偏滯於聞見之小拘於所聞/所見之淺
[008-6b]
以有所蔽而不盡是以此心為物欲蔽/塞不能全盡其理人能即事即物
茍能隨一/事一物窮究其理各有以窮/極其理至於一日則一/日㑹通貫
混㑹融貫/明通透徹而無所遺焉而一无/所遺焉則有以全其本心廓
然之體則斯能全此/心至大之體而五行之所以為性得五行之/秀而為性
天之所以為天者與天理之/自然者皆不外乎此並不越/於是而一
以貫之矣曰心曰性曰天/自可貫而一矣
   孝悌說此篇言性則以仁為孝悌之本/言行則以孝悌為行仁之本
或曰或/謂程子以孝悌為行仁之本程伊川以孝於父母/悌於長上為行仁之
[008-7a]
根/本又曰論性則以仁為孝悌之夲言仁則復以仁/為孝弟之根本何也
是如/何曰仁之為性言仁為/性之根愛之理也愛之/道理其見於用其/發
於/用則事親從兄始于孝於/親弟於兄仁民愛物終于仁乎/民愛乎物皆其為
之之事也皆其行仁/之事也此論性以仁為孝悌之本者然也
仁是本根孝弟皆由是次第而推/故曰論性以仁為孝弟之本如此但親者我之所自出
但父母吾身/之所由生兄者同出而先我兄者與我同出於/父母而先生於我故事
親而孝事親而能/盡其孝從兄而弟從兄而能/盡其弟乃愛之先見而
尤切者又愛之所當先/而愈切於己者若君子以此為務如君子能即/是為先務
[008-7b]
而力行之而篤/於行至於行成而徳立孝弟之行既盡而仁/之德由是而立行去
聲/則自親親而仁民則由事親從/兄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又自仁/民而推
其愛/於物其愛有差等厚於親而薄於民厚於民/而薄乎物固有差等之殊其施有漸
先於親而後乎民先於民/而後乎物又有漸次之序而為仁之道而行仁/之道生生
而不窮矣生生/不息此學孝弟所以為仁之本也學孝與弟/又所以為
行仁之本蓋由仁而論孝弟自是仁發出故言仁為孝/弟之本由事親從兄仁民愛物而論則孝親弟兄仁民
愛物自此而發故言孝弟乃行仁/之本學者能沉潛涵泳則得之矣
   仁說此篇言仁包義禮智三者无所不實曰愛/曰公此特仁中之一事未足名仁之全體
[008-8a]
人之性人有此生/便有此性仁義禮智曰仁曰義/曰禮曰智四德具焉四者/之徳
咸具/于中其愛之理則仁也仁主於愛愛/之理則為仁宜之理則義也義/主
於宜宜之/理則為義讓之理則禮也禮主於讓讓/之理則為禮知之理則知也
智主於知知之理/則為知上知音智是四者雖未形曰愛曰宜曰讓/曰知雖未發見而其
理固根於此而其理己/萌于内則體實具於此矣則其本體/亦在乎内
之中只有是四者一性之中只/有仁義禮智萬善皆管乎是焉萬善/於此
而管/攝焉而所謂愛之理者所言愛/之理是乃天地生物之心是/即
天地生育/萬物之心而其所由生者也人生得天地生物之心具/於心而為性則愛之理也
[008-8b]
故仁為四德之長四德之序/仁為其首而又所以兼包焉而其體/包義禮
智/惟性之中惟其一/性之内有是四者有此/四徳故其發見於外則/其
形著/于外於情則為惻隠羞惡辭遜是非之端是則謂之情/形著之初則
謂之端有惻然其隠則是仁發見之初知愧知惡則是/義發見之初或辭或遜則是禮發見之初辨是辨非則
是智發/見之初而所謂惻隠者但所言惻/隠一端亦未嘗不貫通焉又/何
曽弗通貫羞惡辭/遜是非之三端此性情之所以為體用以性而言仁/為體而義禮
智其用以情而言惻隠為/體而羞惡辭遜是非其用而心之道此心/之道則主乎性情
者也具此理則為性發此理則/為情而又為性情之主人惟己私蔽之人為私/欲蔽固
[008-9a]
以失其性之理而為不仁失其本性之道理故發/於外者不能推此仁甚至
於為忮為忍極而為狠暴為/殘忍忮音至是豈人之情也哉此豈是/人本然
之情由仁/而發者是以為仁所以/求仁莫要乎克己无先乎克/去己私己私
既克已之私/既克去則廓然大公則洞然至公/廓顆入聲而其愛之理而/愛
之道/理素具於性者常具於性/之中者無所蔽矣无所/蔽塞則與天地
萬物則大而天地/次而萬物血脉貫通生生一脉/常相流通而其用亦無不
周矣是仁之用/无不周徧故指愛以名仁直指愛/為仁則迷其體以情/為性
則失/其體而愛之理則仁也愛之道理者則/是本體之仁指公以為仁直/指
[008-9b]
公為/仁則失其真公未便是仁則/失其仁之本而公者人之所以能仁
蓋公則此理/流通而能仁夫静而仁義禮智之體具静而見諸心/是四者皆性
之/徳動而惻隠羞惡辭遜是非之端達動而達諸用此/四者皆情之初
名義位置其得名之義如愛曰仁宜曰義之類與/位序布置如先仁次義次禮次智之類固不
容相奪倫其次序倫理/固不可奪然而轉/語唯仁者為能推之而得
其宜惟有此仁推之而/至於得其所宜是義之所存者也即是仁中之/義之所在
唯仁者為能恭儉而有節惟仁人至於恭/儉而有限節是禮之所存
者也是即仁中之/禮之所在唯仁者為能知覺而不昧惟仁人至/於知覺而
[008-10a]
罔所/昧是智之所存者也是即仁中之/智之所在此可見其兼包而
貫通者此可知其仁包義禮智惻/隠貫通夫羞惡辭遜是非是以孟子於仁所以/孟軻
於/仁統言之曰統而/謂之仁人心也以仁為人之心蓋仁/該四德心具衆理亦猶
在易又如/易經乾坤四德乾坤元亨利/貞之四德而統言乾元坤元也
只總言乾元坤元元即/仁也亦包亨利貞三德然則轉/語在學者其可不以求仁
為要在後學可不推本/而以求仁為先而為仁其可不以克己為道乎
求仁之方可不以/克去己私為務哉
 録録者紀/録其事
[008-10b]
   雍行録此篇言人之見/識各有差等    伊川先生
元豐庚申嵗元豐年號也/庚申之嵗予行雍華間我行雍/華之中闗西學
闗西路為/學之人相從者六七人從予之遊/者凡七人予以千錢掛馬
吾以錢一千懸/於馬鞍之上比就舍則亡矣近歸家則/此錢已无僕夫曰僕/輩
且/言非晨裝而亡之非是早間裝束/行李而失之則涉水而墜之則是/渡水
之時墜/於溪矣予不覺嘆曰吾不覺形諸/嗟嘆而言曰千錢可惜失錢一千/誠為可惜
坐中二人應聲曰同席之中有二/客應聲而言曰千錢亡去一千之錢/忽至亡失
甚可惜也誠是/可惜次一人曰又有一/客言曰千錢㣲物一千之錢/其利微細
[008-11a]
何足為意何必累/吾心哉後一人曰後至一/客言曰水中囊中不在水/之中則
在囊/之中可以一視皆可/一觀人亡人得一人失之/一人得之又何嘆乎又/何
必形於/嘆耶予曰我/云使人得之吾既失之/人或得之則非亡也則不可/以亡言
矣/而嘆夫有用之物私竊自嘆錢者/物之有用者也若沉水中若落之/於水
則不復為用矣則不可/再用矣至雍以語吕與叔曰至於雍以/此與吕與
叔/言人之器識固不同謂器足以用世識足以察/事人之器識固有不同自上聖
至於下愚上自聖人/下至愚人不知有㡬等聖與愚髙下/不知有㡬等同行者
數人耳與吾同遊/凡六七人其不同者如此也一人一見其不/相同有如是矣
[008-11b]
叔曰吕與叔/答云夫數子之言何如六七人之言/何者為是予曰我/謂
後者善其後至一人/之語為至善與叔曰吕與/叔云誠善矣其言誠/是矣然觀
先生之言但以先生有用之說/㕘之後至一人之言則見其有體而無用也
則見其為知大體之所在/而不知其用之不可亡也予因書而誌之吾因是書/而記之
十五年自是而後/又十五年因閲故編因觀/舊書偶見之偶見/此誌思與叔
時吕與/叔已死不幸早死不幸先/已下世為之泣下因為之/隕其淚
   書近思録此篇言集周程張四先生之遺言以/其闗於是道之大體切於日用之間
     所為後學/入道之方       文公先生
[008-12a]
淳熈乙未之夏淳熈年號乙/未嵗之夏東萊吕伯恭吕姓伯恭字/東萊其號也
來自東陽東陽婺州/自婺州来過予寒泉精舎過於文公寒/泉之書院留止
旬日留之居/十餘日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相與共讀濓/溪明道伊川
横渠四君/子之書嘆其廣大閎博嘆其具載是道廣大而/不可究浩博而不可求若無
津涯茫無/涯㟁而懼夫初學不知所入也慮初學之人不/知入道之方
共掇取其闗於大體因與共采輯其有/闗是道之大體而切於日用者
而實切於平/日之受用者以為此編集為/是編緫六百一十二條緫六百/餘條
分四十卷分為四/十卷蓋凡學者所以求端用力凡志學之/士求其端
[008-12b]
緒而篤/於用功處己治人之要即之處己推/以治人之道與夫辨異端觀聖
賢之大略與辨異端似是之非/究聖賢操修之實皆粗見其梗㮣皆可略/見其大
槩/以為窮鄉晚進私竊自謂/鄉閭後學有志於學有志於吾/儒之學而無
明師良友以先後之者雖无賢師良友相/為先後而訓迪之誠得此而玩
心焉苟得是一編而/玩味於心焉亦足以得其門而入矣亦可以窺/見道學之
門户而深/造之矣如此初意/若是然後求諸四君子之全書而後求/之周張
二程先生/之遺書沉潛反復深潛思索/反復推究優柔厭飫以取其愽而
反諸約焉徐讀飽味取之/浩博撮其簡要則其宗廟之美譬之宗廟/之美好
[008-13a]
官之富百官之富盛人之/不得其門而入者庶乎其有以盡得之觀此書/後庶幾
可以盡/得之矣若憚煩勞若夫所謂畏/探索之煩勞安簡便惟相安/於簡便以為取
足於此而可以言具足於是而不/復更加窮理工夫則非今日所纂集此
書之意也又豈吾今日采輯/是書之本意哉五月五日朱熹謹識
 辯辯者辯/論其非
   無極辯此篇力排陸象山言無極之非盖无/極而太極也者是无形而有理也文公先生
來書反復象山所寄之/書反復其語其於無極太極之辯詳矣於无/極而
太極之辯論/已詳備矣然以某觀之但以我/觀此伏羲作易伏羲始著/易之畫
[008-13b]
自一畫以下從一畫而下/至於六畫文王演易至周文王推而/演之為易之辭
乾元以下從乾卦大哉乾元而/下至於六十四卦皆未嘗言太極也皆未/嘗指
言太/極而孔子言之至孔子作辭繫易/始言易有太極孔子贊易孔子贊/述易道
自太極以下從所謂易有太/極一句而下未嘗言無極也未嘗指/言无極
周子言之至周濓溪太極圖/始言无極而太極夫先聖後聖先聖人/後聖人豈不
同條而共貫哉豈不同其/條共其貫既蒙不鄙而教之既不相鄙/薄而垂教
某敢不盡其愚也可不盡/攄愚見且夫大傳太極者何也且易/大傳
所言太/極謂何即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即兩儀四象八/卦所以然之理具於三
[008-14a]
者之先而太極則在兩儀/四象八卦之先而藴於三者之内也復藴藏/於兩儀
四象八/卦之中聖人之意夫子/之意正以究竟至極正是窮究是/理之至極
名可名无得/而名故特謂之太極故以太極/一字名之猶曰如/謂舉天下
之至極舉天下之/言至極者無以加此云爾无可加/於是初不以其中
而命之也初不即中字/而名之也至如北極之極至若在天/北辰之極皇極
之極洪範皇/極之極民極之極周禮民/極之極諸儒雖有解為中者諸/儒
注書固有/訓為中者蓋以此物之極蓋謂此物/之極至常在此物之中常/在
物之中四面/到此取正非指極字不是指/出此極而訓之以中也名之/以中
[008-14b]
者至極而已極者至/極之理以有形者言之即有形象/者言之則其
四方八面四方者東西南北方八面/者四方合四隅而數之合湊將來方方面/面皆来
都無向背无向/无背一切停匀一一均平/以此取正故謂之極耳至極/更无
去處故/謂之極後人以其居中後之儒者即/其居於中而能應四外而能/應乎
四方/之外故指其處以中言之故指其所在/以中言之非以其義不是/以其
字/義為可訓中也可以訓/為中至於太極至於太/極二字則又初無形
象方所之可言欲見而无形象欲尋而无/方所不可得而名言也但以此理至
但即是理/之極至而謂之極耳故名之曰極是即/所謂无極而太極今乃以中
[008-15a]
名之今乃遽即中之/一字以訓之則是所謂理有未明其於言太極/之理有未能
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一也而弗克悟乎人/言之意者一通書
理性命章周子通書理/性命一章其首二句言理初兩句/專説理次三句
言性下三句/專説性次八句言命下八句/專言命故其章内一章/之内無此
三字無理性/命三字而特以三字而特即理/性命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名/此
一章表/而出之則章内之言其一章/之言固已各有所屬矣各各皆/有所主
蓋其所謂靈所言匪/靈弗瑩所謂一者所言二/本則一乃為太極靈乃/此心
太極之至靈一乃是/理之極所謂理化而所謂中者所謂中/之一字乃氣禀之得
[008-15b]
是形生後禀天地之/氣而得乎剛柔之中與剛善剛惡所禀剛之好者為/義剛之惡者為暴
狠之/屬柔善柔惡者為五性柔善者為慈祥柔之惡者為/懦弱之類中與剛善剛惡柔
善柔惡是/謂五性而屬乎五行已上五者之性不同莫/非五行之參差為之初未嘗
以是為太極也何嘗即此/中為太極且曰今象山/且謂中焉止矣中焉/止矣
一/句而又下屬於二氣五行又下係乎隂陽之二氣/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化生
萬物之云化化生/生萬物是亦復成何等文字義理乎象山此/言不知
何等文字/義理如此今來喻乃指其中者為太極今来喻乃指此/中字便為太極
而屬之下文而謂之連屬下文二/氣五行化生萬物則又理有未明則又/太極
[008-16a]
之理有/未能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二也而弗克悟乎人/言之意者二
若論無極二字如論周子/无極二字乃是周子灼見道體乃是濓/溪洞見
是道之/本體説出人不敢説者言人所不/能言者令後之學者使後/世學
者/曉然見得太極之妙了然見太/極之妙不屬有無有非真有/无非果无
不拘方體无方可求/无體可見若於此看得破如就此窺/見得透方見得
此老方知此/濂溪翁真得千聖以來不傳之秘真是心㑹上聖/以来不曽傳授
之祕/訣非但架屋上之屋非特如象山所言无極/而太極是屋上架屋疊牀上
之牀而已也牀上又/疊牀也今必以為不然今必為/不如此則是理有
[008-16b]
未明則太極之理/有未能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三也而弗/克悟
乎人言之/意者三至於大傳易之/繫辭既曰既/言形而上者謂之道矣
著而在上/名之曰道而又曰復/言一隂一陽之謂道一隂一陽循環/不已名之曰道
此豈真以隂陽為形而上者哉豈是果以隂陽/為形上之道正所以
見一隂一陽於此見得/隂之與陽雖属形器雖不過属/形下之器然其所以
一隂一陽者謂一隂一陽/所以互根者是乃道體之所為也是乃太/極之使
然/也故語道體之至極故言是道本/體之至極者則謂之太極則名之/為太極
語太極之流行言太極之流行/於一隂一陽間則謂之道則名之/曰道雖有
[008-17a]
兩名太極與道/雖有二名初無兩體非有/二體周子所以謂之無極濂/溪
所以言无/極而太極正以其無方所形狀无方所之可求/无形狀之可見以為在
無物之前謂其在於未/有萬物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則有/萬物
之後此理/未嘗不在以為在隂陽之外謂其在於/隂陽之外而未嘗不行於
隂陽之中則隂陽之運行/此理未嘗不在以為通貫全體謂其通前後/貫外内而為
全/體無乎不在无所往/而不在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也又无/聲臭
之可尋无影響之可見蓋前兩節是/言無非真無後一節是言有非果有今乃深詆無極之
今象山顧乃深/排无極之非則是以太極則以/太極為有形狀方所矣
[008-17b]
為有形有狀/有方有所直以隂陽為形而上者便指一隂一陽/為形而上之道
又昧於道器之分矣所謂道形而上器形而/下者又分别不分曉矣又於形而
上者之上又且於形/而上之上復有况太極乎之語又有所謂/太極者
是又以道上别有一物為太極矣又是道之上復有一/物名為太極蓋太極
即形上之道而隂陽即形下/之器不可指隂陽為形上也此又理有未明此亦太極/之理有未
能/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四也而弗克悟乎人/言之意者四至某
前書至如我/前日書所謂不言無極所謂不/説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
則太極不過/只如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足為天地/萬化之根本不言太
[008-18a]
不説/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則無極淪入/空寂之鄉而不能為萬化
之根本而不能為天地/萬化之根本乃是推本周子之意此上六句/乃是推明
周子之/微意以為當時若不如此兩下説破以為一時若不/是將无極太極
二者分/别説出則讀者錯認語意則讀者誤認/發言之意必有偏見之病
則所見必/徇於一偏聞人説有見人言/有極即謂之實有便以為/實有此見人
説無見人言/無極即謂之真無耳便以為/真无此自謂如此我自謂/如此數
語/説得周子之意道得濓/溪之意已是大故分明已極/分曉老兄猶
以為未穏象山尚/言未安是又理有未明是太極之理/有未能明而不能
[008-18b]
盡乎人言之意者五也而弗克悟乎人/言之意者五來書又謂大傳
明言易有太極象山來書既説大傳/分曉謂易有太極矣今乃言無何耶今/乃
説无極/如何此尤非所望於髙明者此愈非所望於天/資髙明之君子老兄
且謂大𫝊之所謂有象山且説易/繫之言有極是果如兩儀四象八
卦之有定位果猶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各有定位天地五行萬物之有
常形耶天地金木水火土與夫萬物各有常/形耶此言有非果有本出於无也周子之所
謂無濓溪之所/謂无極是果空虚㫁滅是果虚/無寂滅都無生物之理
盡無隂陽化生萬物之理耶/此言無非真無實肇其有也此又理有未明此亦太/極之理
[008-19a]
有未/能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六也而弗悟乎人/言之意者六老子
復歸於無極老子言此身/再歸於無極無極乃無窮之義无極是乃/无窮盡之
意/如莊生入無窮之門猶莊子言入/無窮極之門以遊無極之野云
以遊無窮極之野老莊俱是/虚無之學故其言相合如此非若周子所言之意也
非如濂溪所/言无極之意今乃引之今象山引/老莊而言而謂周子之言且云/濓溪
之/説實出於彼實自老/子出此又理有未明此亦太極之/理有未能明而不
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七也而弗悟人言/之意者七也髙明以為如何
髙明之見/將謂若何
[008-19b]
   皇極辯此篇力排孔安國以皇訓大以極/訓中之失蓋皇極也者君道是也
洛書九數而五居中洛書有九數/而五位其中洪範九疇而皇極居
洪範有九疇而/皇極居次五故自孔氏𫝊註自漢孔安國𫝊/註洪範𫝊去聲訓皇
極為大中以大訓皇/以中訓極而後之諸儒而後來/諸儒一皆祖其説
並皆𫝊/述其言嘗以經之文義求之曽即洪範之文/字意義求之有以知其
必不然也蓋知其㫁/不如此蓋皇者君之稱也皇乃人/君之稱極者至
極之義極乃至極无/以復加之義標凖之名凖則可以/示人之謂常在物之中
常常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以取正焉者也四方之外皆/觀望此取正
[008-20a]
者/也故以極為在中之至則可以此極為在中/之至極則可而直謂極
為中則不可而便以極為/中則不可若北辰之為天極如北斗謂/天之極
屋棟之為屋極屋棟謂/屋之極其義皆然其理皆/如此而周禮所謂
民極周禮六官/言民極詩所謂四方之極者毛詩商頌言/四方之極於皇
極之義為尤近於皇極意義/更是切近顧今之説者顧今之/為書者既誤
於此而失之於彼既誤於以皇極訓大中而於/民極四方之極又失其㫖義是以其
説展轉迷謬所以其言/反覆昏迷而終不能以自明也至末不/能通曉
如舊説便如/舊説姑亦無問其他更不復問/其他處但於洪範之文
[008-20b]
只於洪範/之正文易皇以大改皇字/為大字易極為中而讀之改極字/為中字
而誦/讀之則所謂大作中所言皇作極/則是大作中大則受之之屬皇則/受之
則是大/則受之為何等語乎此成何/等説話故予竊獨以為皇者君也
故我獨言/皇者為君極者至極之標凖也極為至極/標凖之義人君以一身
人主即/一身立乎天下之中居于四方/之中央而能終其身而能終/此身
以為天下至極之標準以作天下至/極之凖則則天下之事則天/下萬
事/固莫不協於此自無不/合於此而得其本然之正而得本然/天理之正
天下之人凡天下/萬民亦莫不歸於此亦无不/歸於是而得其固有
[008-21a]
之善焉而全其固/有之理所謂皇極者也是所言皇/極者如此是其見於
經者是其著見之/於洪範者蓋皆本於洛書之文悉出於洛/書之文其得
得皇極/之名則與夫天極屋極民極則與所謂北辰之極/屋棟之極生民之極
皆取居中而取極之意皆是取其居在於中四方/取此為至極更無去處初非
指中為極也即不是以/中為極則又安得而訓之哉則又奚可/以中訓極
哉/曰皇建其有極者經言皇建/有極云者言人君以其一身是言/人主
即此/身而立至極之標凖於天下也而立天下至/極之凖則曰斂時
五福經言合是五/福斂去聲用敷錫厥庶民者用而散與/百姓者言人君
[008-21b]
能建其極謂人君出而以/身建至極之理而於五行焉得其性於金木/水火土
則得其金木/水火土之性於五事焉得其理於視聽言貎思則得/其視聽言貌思之理
因五福之所聚極建而五行得性五事/得理是為五福之聚而又推以化民
而復施之/以化於民則是布此福而與民也是即推是福/以與百姓也曰惟時
厥庶民經言惟是/其衆民于汝極于君/之極錫汝保極者與君/保極言民
視君以為至極之標凖而從其化謂民視君為至極/之凖則而順其化
是以此還錫其君則又以是復/歸於其君而使之長為天下之標
凖也俾之常常作天下/至極之凖則也曰凢厥庶民經言凡/爾衆民無有淫朋
[008-22a]
無有淫過/之朋黨人無有比徳人无有阿比/之徳比去聲惟皇作極者惟君/立極
言民之所以能若此者謂百姓所以能如/此無朋無比者皆君之徳無/非
人君/有徳有以為至極之標凖也足以為天下/至極標凖曰凡厥庶民
經言凡爾/衆百姓有猷有為有守有謀有為/有操守汝則念之君則當/念之
不恊于極不合於/是極不罹于咎亦不至遭於/咎惡罹音離皇則受之者
君亦无/不受之言君既立極於上謂人君既建/此極於上而民之従化而/庶
民従順/其教化或有遲速深淺之不同或遲或速或深/或淺自有不同則其有
謀為操守者其謀者求盡是極之道為者修/是極之道守者固執是極之道固當念之
[008-22b]
而不忘固當念念及/之而不替其不盡從其有弗克/盡従吾化而不底於大
戾者而不至於大/違戾此道亦當受之而不拒也君亦當容受/而無所拒
而康而色經言庶民/安其顔色曰予攸好德謂我所好者/德好去聲汝則錫
之福君則與/之以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則是人皆趨/人君之極言人有
能革面謂此人有能改其為惡之面言小/人化為君子也易曰小人革面而以好德自
自以好/德為言雖未必出中心之實縦非其中/心之實然亦當教以修
身求福之道君亦當誨以修/已獲福之理則是人者亦得以君為極
而勉其實也則是人亦得以君為至極之/凖則而勉焉以求盡其實也曰無虐㷀獨
[008-23a]
經言無侵虐㷀而無兄弟/者獨而無子者㷀音羣而畏髙明而憚勢位/尊貴之人人之有
能有為人之有才/能有謀為使羞其行俾進其徳/行行去聲而邦其昌者而/邦
國賴以/興隆者言君之於民謂君之/於百姓不審問其貴賤强弱不必/問其
貴者賤者/强者弱者而皆欲其有以進德欲其皆/進於德故其有才能者
故其人有/才而能者必皆使之勉進其行必盡俾之勉之/以進其德行而後國
可賴以興也然後邦國可/藉此而興隆曰凡厥正人經言凡其/正直之人既富
方糓既富矣而/納之于善汝弗能使好于而家汝弗能俾之有所/藉而顧于其家好
去/聲時人斯其辜是人必將/取罪而去于其無好徳不復有/好德心汝雖錫
[008-23b]
之福汝雖與/之以福其作汝用咎者其起而報汝惟用/惡道而無善矣言須正
人者謂須是/正直人必先有以富之當先使/之富足而後納之於善繼/此
則可導/其禸善若不能使之有所顧於其家若非有以俾之有/所藉而顧其家
則此人必將陷於不義則是人必/流於不義不復更有好德之心
又安有所謂/好德之心哉至此而後始欲告之以修身求福之説
至於是而始思喻/以修己獲福之道則已緩不及事已失之緩慢/不及於為矣而其起
而報汝而是人起而/施報于汝惟有惡而無善矣惟知有惡而/不知有善
人之氣禀不同人之稟氣有清/濁昏明之不同有不可以一律齊者是/又
[008-24a]
難以一/等齊之是以聖人所以/聖君所以立極於上者立至極之/凖則於上
嚴至正端嚴/正直而所以接引於下者所以引誘/在下之人至寛而廣
寛洪廣大不沮/其為善之心雖彼之所以趨於此者雖是百姓之/趨於此極
速真偽无朋比而化之速者不協極不罹咎者則化/之遲者而康而色曰好德則未知其真偽
德髙下化之速者則才德之髙/化之遲者則才德之下有萬不同有萬等/不齊而吾
之所以應於彼者我所以/接於彼矜憐撫養矜恤/撫摩懇惻周盡惻/怛
詳/盡未嘗不一也未始不一/以持之曰無偏無陂經言無不中無/不正陂音賁
遵王之義皆循人君/所行之宜無有作好無自私自作/好好去聲遵王之道
[008-24b]
一皆率由人/君所由之道無有作惡無有私自作/惡惡去聲遵王之路一循人/君所由
之/路無偏無黨無偏私/無黨與王道蕩蕩一循人君/恢廣之道無黨無偏無/黨
與無/偏私王道平平一循人君平便/易之道平音無反無側無反復/無倚側王道正
一循人君/正直之道㑹其有極合其一/身之極歸其有極者以歸于人/君之極
言民皆不溺於己之私謂百姓皆不/為己私所累以従夫上之化以/順
從人君/之教化而㑹歸於至極之標凖也㑹之歸之皆以人/君為至極之凖則
而言之分而/言則偏陂好惡則前面所言/偏陂好惡以其生於心者
言也此四者是/生於心者偏黨反側上面所謂/偏黨及側以其見於事者言
[008-25a]
此四者是/見於事者遵義遵道遵路解見/前方㑹于極也方才㑹/於此極
蕩蕩平平正直解見/前則已歸于極矣則是已/歸極了曰皇極之
敷言經言以君之道/布其命于下是彛是訓不外此有常之/理以為此教于帝其
訓者然此有常之理亦上天之所/賦於人者則此教乃天之教言人君以身為表謂/人
君以一身為/至極之標凖而布命於下而布其教/語於下則其所以為常為
教者則君之是/彛是訓一皆循天之理皆是循夫/天之正理而不異乎上
帝之降衷也而無異上天降/此理於下民者曰凢厥庶民經言凡/其庶民極之
敷言是極之布/為教語者是訓是行因此教而/服行之以近天子之光者
[008-25b]
得以親近人/君光明之德言民於君之所命謂庶民即/君之訓命能視以為教
能覩此以/為教語而謹行之恭以/行之則是能不自絶則能不/自棄絶而有
以親被其道德之光華也而此身得被人君/光明之道德也曰天子作
民父母經言人君作/民之父母以為天下王者而為天下所/歸往之王言能
建其有極謂能建/立是極所以作民父母是以為百/姓父母而為天下
之王也而天下尊/之曰君不然不如/是則有其位則有君/之位無其德
無君/之德不足以建立標凖無以建立天下/至極之凖則子育元元愛養/衆民
而履天下之極尊矣而處天下至/尊之位矣天之所以錫禹天以/洪範
[008-26a]
九疇/與禹箕子之所以告武王者箕子以洪範九/疇言之武王其大指蓋
如此其大意/只如是雖其雅奥深㣲雖是雅言奥/義深妙精㣲或非淺聞所
能究有非淺陋者/所能推究然嘗試以是讀之但曽試即/此誦之則亦坦
然明白蓋亦平/易分曉而無一字之可疑者而一字/無可疑但先儒昧
於訓義之寔然孔安國不明訓/義之真寔音實且未嘗講於人君修身
立道之本又不曽講明人主/修己立道之根本既誤以皇極為大中既錯/認皇
為大極/為中又見其辭又觀其/言辭而含洪寛大之意皆是含/糊鶻突
復誤認以為所謂中者又復錯指/所言中者不過如此不越/乎是殊不
[008-26b]
知居中之中初不知居/中之義既與無過不及不同自不可與/無過無不
及並/言而無過不及之中不失之過不失之/不及此所謂中乃義理精㣲
之極乃是義理之/至精至㣲處有不可以毫釐差者固不容差/之毫毛又非
含糊苟且不分善惡之名也又不是含容糊塗善惡/二者俱無分别之謂
以誤認之中今即錯/指之中為誤認之極為錯認/之極不謹乎至嚴
至宻之體不於本體嚴宻/處而務究其㣲而務為至寛至廣之量泛然/欲為
寛廣之度量/而不察其實則漢元帝之優游如漢元優/游不㫁唐代宗之姑
唐宗之姑/息敗事皆是物也並是以此/而失之彼其是非雜揉彼二/君是
[008-27a]
是非非錯雜/無别揉音蹂賢不肖混殽賢者與不肖/者殽亂不分方且昏亂陵夷
之不暇方自昏晦繆亂陵/遲夷滅之不遑尚何斂福錫民之可望哉况/望
其斂極之/福與民乎吾意如此吾之意/若是而或者疑之而或猶有/疑於此者
為經言無偏無陂謂經之無偏而/不平陂而不正無有好惡無有私/作好惡
所謂極者是其/言極豈不實有取乎得中之義其義亦若取/得中之言
而所謂中者而謂之/中者豈不真為無所去就憎愛之意乎
豈不真是泛然包容無/所去就無所憎愛乎吾應之曰吾答/之云無偏無陂者無/所
偏無/所陂不以私意而有去就爾不以吾之私/意去就而已然曰遵王之
[008-27b]
但其言循/人君之義則其去惡而従善則是舍惡而就/善當去當就未嘗不
力也何嘗不/篤於行無作好惡者無作好/無作惡不以私意而自為憎
愛爾不以吾之私/意憎愛而已然曰遵王之道循人君所/由之道遵王之路
循人君所/由之路則其好善惡惡則是其知善為/可好知惡可惡固未嘗不明
何嘗不/明知是豈但有包容是豈只/務含容漫無分别之謂都無/别判
之言如漢唐/優游姑息也又况經文矧是/經言所謂王義王道王路者曰/義
曰道曰/路三者乃為皇建有極之體乃為人君建/立是極之本而所謂無所
偏陂反側者曰無偏陂/曰無反側自為民歸有極之事乃為庶民/㑹歸是極
[008-28a]
之/事其文義亦自不同也耶其文理意義/亦自不一必若子言必如/或者
之/言吾恐天之所以錫禹吾慮天之/錫於禹者箕子之所以告武王
箕子之言/於武王者上則流於老莊依阿無心之説上則失於/老聃莊周
依阿無所/裁决之言下則溺於鄉原同流合汙之見下則同於鄉/原謹愿人同
流合汚/之見雖欲深體而力行之雖欲深體此理/而力行於身是乃所以
幸小人而循君子無所别白以為小人之幸/方欲以是而循君子之道又何以立
大本又安能立是/極之本領而序彛倫哉而俾常理之/得其序哉作皇極辨
故著為皇/極辨一篇或曰或人/又謂皇極之為至極何也皇極而有至/極之名如何
[008-28b]
予應之曰吾又/荅之人君中天下而立人君以一身/中立於天下四方面
四方之人/皆面其内而觀仰之者觀而/仰之至此輻湊於此㑹合猶/車馬之相駢
湊/於此而皆極焉於是而極至/更無去處自東而望者由東而/望乎此
能過此而西也不能過此/而之西自西而望者由西而/望乎此不能踰
此而東也不能過此/而之東以孝言之且舉孝/之事言則天下之孝天/下
之孝於/親者至此而無以加到此則無/以加矣以弟言之又舉弟/之事言
天下之弟天下之弟/於長者至此而無以過至此無/以過矣此人君之
位之德此人君之位/與人君之德所以為天下之至極以此為天下/至極之標凖
[008-29a]
而皇極所以得名之本意也此正得以皇為君/以極為至之本意故惟曰
故但/言聰明睿智有聰明聖/智之德首出庶物出於衆/人之上如所謂天
下一人而已者猶言天下但/有一人而止然後有以履之而不疚而/後
可以履天位/而無所病豈曰含容寛裕一徳之偏豈謂寛容/一偏之徳而足
以當此哉而可以當/是位哉客曰唯唯或人唯/唯受命因復記於此因/又
記之/於是以發前之未盡以發揮吾/言未盡者
 論論者講論/其義理
   顔子所好何學論此篇言顔子所學學以至聖人/之道惜其天年不永幾於化而
[008-29b]
    未至於/化也         伊川先生
聖人之門夫子/之門其徒三千徒弟三/千人獨稱顔子為好學獨/許
顔淵以好/學兩字夫詩書六藝夫詩書六/藝之文三千子非不習而通
三千之徒非/不習熟貫通然則轉/語顔子所獨好者何學也顔子獨/稱好學
不知其所/好何所學學以至聖人之道也學之為學将以/求至聖人之道聖人可
學而至歟所謂聖人可由學/而至其地位耶曰然固可由/學而至學之之道如
所以學為聖人/之道又何如云/天地儲精天地藴精/英之氣得五行之
秀者為人人稟得金木水火土/之秀氣於心為最虚其本也真而静其本然/之體真
[008-30a]
實而/凝静其未發也無所感觸/發見於外五性具焉五常之性/全具於中曰仁義
禮智信愛之理為仁宜之理為義讓之理/為禮知之理為智信則實有此理形既生矣人/之
生有此/形質外物觸其形而動於中矣則耳目口鼻之形外/觸於物則其心不能
不/動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此心既動/七情乃起曰喜怒哀樂愛惡欲
曰喜曰怒曰哀曰/樂曰愛曰惡曰欲情既熾而益蕩七情勝而/愈蕩其中其性鑿矣
五性鑿而非/渾成之體矣是故轉/語覺者約其情有知覺者則/約其情之流使合於
使之不/失之過正其心而後可以/正吾之心養其性正其心而後/可存養其性故曰
性其情故言性其情蓋/所發皆理也愚者則不知制下愚之人不/知制其情
[008-30b]
其情而至於邪僻恣其所欲以至/流於淫邪匪僻梏其性而亡之害其/夲性
至於/亡滅故曰情其性故云情其性蓋/所存皆欲也凡學之道凡人為/學之道
其心必先正其/心使不偏養其性而已以存養此/性而已中正而誠則聖
此心不偏不倚以至天/理充足此聖人事也君子之學君子之/為學必先明諸
必先明了此心/勿為物欲昏蔽知所往審其/所適然後力行以求至而後/勉力
而行以求/至於道所謂自明而誠也蓋曰知覺以/全此實理也故學必盡其
故為學當先至/盡此心知識盡其心至得此/心知識則知其性則明本/心之理
其性明得本/心之理反而誠之自反而無一/理之不實聖人也此乃聖/人地位
[008-31a]
洪範曰書洪範/篇云思曰睿思而至於/無所不通睿作聖無所不通/則為聖人
之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學聖人者也在乎信道篤在於篤/於信道信道篤信/之
篤/則行之果則行之也/必果確行之果行之/果確則守之固則守之/也必堅
固/仁義忠信四者/之理不離乎心全具/於中造次必於是頃刻之/間亦必
在/此顛沛必於是顛倒之時/亦必於此出處語黙必於是或出或處/或語或黙
亦必/於此久而弗失至於久焉/猶且弗失則居之安順適/而安動容周旋中
舉動容貌周旋/之間無不合禮而邪辟之心淫邪非/僻之念無自生矣無自/而起
矣/故顔子所事故顔回平日/所從事者則曰非禮勿視則曰非禮/不正之色
[008-31b]
目不/之視非禮勿聽非禮不正之/聲耳不之聽非禮勿言非禮不正之/言口不之道
禮勿動非禮不正之/動亦不妄動仲尼稱之夫子/予之則曰乃/云得一善則
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得一善則切切然服守於/心胷之間而不敢失也又曰
又/言不遷怒怒於甲者/不移於乙不貳過過於前者/不萌於再有不善或有/不善
嘗不知未有/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既知之不/復行之此其好之篤
此其好/之之深學之之道也學為聖人/之道也視聽言動皆禮矣四者/無不
中/禮所異於聖人者所以與聖人/微有間者蓋聖人則不思而得聖/人
無所思/而自得不勉而中無所勉/而自中從容中道雍容不迫/自然造道顔子則
[008-32a]
必思而後得顔囘則必待有/所思而後造道必勉而後中必待有所勉/而後中道
故曰故/云顔子之與聖人顔子之/視孔子相去一息相去/一間孟子曰
孟子/言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至理充實於内而光/輝發見於外謂之大大而
化之之謂聖大而化則無迹/可指謂之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聖矣/又極
而至於妙不可/知則謂之神顔子之德顔氏子/之德可謂充實而有光輝
可謂至理充實/而光輝發見矣所未至者所以未至/於聖人者守之也固執之/者也
非化之也未至於聖人/無迹之妙以其好學之心但即其好學/不倦之心
之以年若更與/之夀考則不日而化矣不待嵗月之久/渾然無迹矣故仲尼
[008-32b]
所以夫/子云不幸短命死矣惜其天年不/永為不幸也蓋傷其不得至
聖人也蓋惜其不得至/於聖人之地位所謂化之者所謂化/之云者入於神而
自然造於神妙之地/皆自然而然不思而得不待思/而自得不勉而中之謂
不待勉/而自中孔子曰夫子/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七十嵗從吾/心之所欲
不踰矩是也自不過於規/矩法度之外或曰或人/有云聖人生而知之者
聖人生而知/此理者也今謂可學而至今言可由/學而至其有稽乎其/有
所攷/究乎曰然云如/此孟子曰孟子/有云堯舜性之也堯舜乃天/性之自然
武反之也湯武以修/為而得性之者天性之/自然生而知之者也生/而
[008-33a]
知此理/者也反之者修為/而得學而知之者也由學而知/此理者也又曰又/云
孔子則生而知者也夫子乃生而/知此理者也孟子則學而知者也
孟子則學而/知此理者也後人不達後來之/人不悟以謂聖本生知聖人本/生而知
之/非學可至非由學而可/至其地位而為學之道遂失而為學之/道遂廢失
不求諸已不反而/求於身而求諸外&KR2695然而/求諸外以博文强記巧文
麗辭為工以博學於文强記其語巧/為文章飾以葩藻為能榮華其言夸耀於/言語間
鮮有至於道者言辭雖好神鑒已昏少/有求至於聖人之道者則今之學則今/之世
有敏於/好學者與顔子所好異矣其比顔子之學不同/而所好亦異矣嗟哉
[008-33b]
 
 
 
 
 
 
 
 性理羣書句解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