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67 性理羣書句解-宋-熊節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性理羣書句解卷五
            宋 熊 節 撰
              熊剛大 註
 賦賦者所以諷/詠情性也
   拙賦此篇言人之巧於用智不/如拙於守己者之有徳也 濓溪先生
 或謂予曰或人語/我云人謂子拙人皆言/汝拙予曰我/云巧竊所
 恥也巧者乃私/竊自愧也且患世多巧也又且患一世/人多為巧累喜而賦
[005-1b]
 之喜我之拙而/形諸賦詠
巧者言巧者求工於/言語故言拙者默拙者其言不/出諸口故默巧者勞巧者/役於
智慮/故勞拙者逸拙者澹然/無為故逸巧者賊巧者汨於人慾/圖以害人故賊拙者徳
拙者安於天理/惟知守已故徳巧者凶巧者計窮智屈/終乃取凶之道拙者吉拙者去/智任真
終乃獲/福之道嗚呼歎/語天下拙使天下之/人皆拙刑政徹則各安其理/不麗於法刑
以糾其為非政以正/其不及皆可徹去上安下順君安其治/民順其化風清弊絶風/俗
肅清百/弊盡絶
   白鹿洞賦此篇歴冩書院廢興之由/本朝尊顯表章之盛也文公先生
[005-2a]
 白鹿洞賦者白鹿洞中/之賦詠洞主晦翁之所作也洞之主/朱氏字
 晦翁者/所製也翁既復作書院洞中翁既復創立/書院於洞中又賦其事
 以示學者又詠興廢之/迹以曉學者其詞曰其言/曰
承后皇之嘉惠䝉皇帝/之恩澤宅廬阜之南疆廬阜南康軍也/守南康之疆土
閔原田之告病適天時亢旱髙仰之/田告病予甚閔焉惕農扈之非良傷/無
良農以墾治之扈/亦農也扈音户粤冬孟之既望於十月十/五已後夙余駕乎
山之塘早駕我車/行視陂塘徑北原以東騖直由北原而東横/往觀之騖音務
李氏之崇岡升陟李渤隠/居之髙岡阜揆厥號之所繇揆度其名/之所自
[005-2b]
頽址於榛荒得頽敗基地於草莽中清江記云/晦菴尋訪之初得樵者指言其處曰昔山
人之隠處謂往日山人李/渤隠居於此至今永久而流芳今經隔已/久猶流傳
芳/名自昇元之有土自南唐李主昇元/間立洞於此土始變塾而為庠方/始
改家塾而為黨庠盖舊為一家私/淑之地今為鄉閭共學之所矣儼衣冠而弦誦儼然/士子
之衣冠琅然/士子之弦誦紛濟濟而洋洋紛雜其中濟濟其儀洋洋/其聲濟濟整肅貌言衣冠
洋洋聲響/貌言絃誦在叔季之且然於南唐叔末/之世且如此矧休明之景運
况天開國家/光明之運皇穆穆以當天太宗皇帝尊臨/大位穆然深逺一軌文而
來混天下車軌文書/方混合於一念敦篤於化原他務未遑首以敦/厚教化之原為念
[005-3a]
乃搜剔乎遺遯遂搜羅剔刮前代遺/逸之遯跡剔音惕朌黄卷以置郵因/江
州守臣周述之請賜九經於/鹿洞就逓郵發下朌與頒同廣青衿之疑問使學士誦/讀以質疑
問/難樂菁莪之長育樂得英才而教有如/在沚之莪菁菁其盛拔雋髦而登進
拔擢其俊秀/者登而用之逮繼照於咸平及真宗繼離之/明咸平年間又増修而
罔倦又増葺之崇化/之意罔有所遺旋錫冕以華其歸未㡬賜孫冕/以榮其歸
以肯堂而詒孫其子琛亦能繼父志肯堂宇於前詒孫/謀於後皇祐五年冕子郎中即學之故
址為庠榜曰書堂俾子弟居而學四/方來者亦給其食琛丑林反孫去聲悵茂草於熈寧傷/悼
神宗時又荒廢不治廬山記/云熈寧中已鞠為茂草矣尚茲今其奚論及今尚/何言哉
[005-3b]
既啓予以堂壇然因行視陂塘樵者指教若/天開示我以舊日書堂之壇友又訂予
以册書朋友又訂證我以故迹清江記云公建立鹿/洞之初劉子澄亦裒集故實來寄訂丁定反
此前修之逸迹言此乃前哲隠/逸之遺迹也復闗我聖之宏橅亦闗/係前
朝所創之規/橅橅亦作模亦既震于余衷亦既震動/於吾之心乃謀度而咨諏
於是更與寮屬商度/度入聲諏子須反尹悉心以綱紀令尹盡心以經畫/白鹿洞書院記初
建之日屬星子縣/令王仲傑董其事吏竭蹙而奔趨公吏竭力/奔走效役士釋經而
敦事士子暫輟經/籍來相工役工殫巧而獻圖匠人盡智以獻/其所創屋圖曾日
月之㡬何曾歴日月/之未久屹夏屋之渠渠屹然大屋/之落成山葱蘢
[005-4a]
而遶舍山青環/而遶屋水汨㶁而循除水流緩慢循庭/除間㶁方伯反諒昔人
之樂此想李渤之所/喜者亦此羌異世而同符吾雖與之異世同/此心若合符節也
羌音/匡偉章甫之峩峩一時儒冠聞者/作興章甫冠也抱遺經而來集争/抱
遺書雲/集此洞豈顓眺聽之為娛豈在乎眺望/觀聽為樂哉實覬宫牆之可
實望道學之門徑可/自此入耳覬音冀愧余修之不敏自愧吾脩學/之不能敏
子望之能給何以使汝之望/於我者能足乎矧道體之亡窮况是道之/體散在天
地無有窮/極亡音無又豈一言之可緝豈是一言之間/而便可緝續請姑誦其
昔聞請目誦/其舊聞庶有開於時習庶㡬有以開悟/初學時習者曰明誠其
[005-4b]
兩進明無不知誠無不實無者並進則/物慾不能惑而實理 不全矣抑敬義其偕立
敬是收斂一心義是裁制/萬事内外夹持二者偕立允莘摯之所懷允信莘郊伊/摯之所懷堯
舜君民是所懷也/當志伊尹之志謹巷顔之攸執謹守陋巷顔回之所/執克己復禮是所執
也當學顔/子之所學彼青紫之勢榮彼被青紫之/人其勢固榮亦何心於俛拾
但志於道義則功名不足/重又何意俛首而取之哉亂曰舉其辭/以終之澗水觸石言鹿/洞之
澗水激/觸其石鏘鳴璆兮璆玉磬也鏘鏘其聲/如玉磬然璆音求山木苯䔿山木/叢生
苯音本/䔿音樽枝相樛兮枝垂而曲/樛居蚪反彼蔵以脩彼李氏子隠迹/於此脩學於此
息且游兮既亦休息/又且游泳徳崇業茂道徳之隆/學業之盛聖澤流兮聖/朝
[005-5a]
崇奬之仁澤/流衍無盡往者弗及往時偶廢置/而不及為余心憂兮我心/憂之
者有繼兮今方來者/能繼其志我將焉求兮吾又將何所求興言/及此盖亦隂喜繼之
有/人
   遂初堂賦此篇言上天賦予萬善充足/人當去慾存理以遂其初心南軒先生
皇降衷于下民兮惟皇上帝降其/善於下土之民粤惟其常於惟五/常之理
歟穆而難名兮嗟深逺而/難名狀維生之良是為有生仁/義之良心翕衆
美而具存兮合萬善而/俱存於中不顯其光其光明莫/此為顯也彼孩提而
知愛親兮提孩之童皆/知愛其父母豈外鑠繄中蔵此理非是由外/耀我本具此良
[005-5b]
心於/中年曄曄而寖長兮年華盛而/漸長大紛事物之相交紛紛/事物
交接/吾前非元聖之生知兮茍非是大聖/生知之資懼日逺而日忘將/恐
習日相逺而/性日益亡縁氣禀之所偏兮盖自氣禀/偏而不全横流始夫濫
如横流之不可遏始/於一盃水之泛溢感以動兮不止外感物欲/揺動不息乃厥
初之或戕本然初心/戕賊無餘既志帥之莫御志猶將帥既是/把握之不力
決驟以翺翔氣乃卒徒故決裂/馳驟肆為吾擾六情放而曷禦喜怒哀/樂好惡
六情放而不/收出荀子百骸弛而莫强百骸放弛/不能自立自青陽而逆旅
自少年以一身/客於天地間暨黄髮以茫茫及年髮黄茫茫/莫知歸宿之鄉倘矍然
[005-6a]
於中道或能急於半塗/以求詣其極盍反求於厥初盍亦反而求/之於初心
初伊何其功/如何夫豈逺歟近而/非逺彼匍匐以向井見赤子匍/匐而入井
匍音蒲/匐音白我惻隠之拳如我心惻然/為之軫憂驗端倪之所發究此/端緒
之所/發見識大體之權輿便知人道之大/體根萌于是如寐而聰猶夢而/得人喚
醒/如迷而塗如迷路而/得人指示知睨視之匪遐乃知睥睨而/視其道不逺
本心之不渝不越乎本/心而已嗚呼嘆/辭予既知其然兮吾既審/其如此
子惟以遂之汝惟有以/遂其初心若火始然而泉始達兮是理發/見之初
猶火之初然/泉之始達惟不息以終之惟在運行不息/以勉於終焉予視兮毋
[005-6b]
又必予之所/視毋流其目予聴兮毋從予之所聽/毋順其耳予言兮毋易予/之
所言毋/失之輕予動兮以躬予之所動/必反之身惟日反兮于理惟日日/以天理
自/反兹日新兮不窮此徳與之俱/新其進不已逮充實而輝光及到是/徳充實
於中輝光/發見於外信天資而本同則知天/性本一極神存而過化極而/所存
者神無非至妙之理所/過者化而無私慾之累亘萬世以常通此理雖至萬/世常可通行
歎/辭此羲文之所謂復此伏羲畫易文王彖易以復名/卦盖取其不善之動去仁不逺
即復/其初而顔氏之所以為萬世道學之宗歟顔氏三月不/違仁三月之
後雖少離去即復其初/所以為百世道學之師
[005-7a]
 序序者叙述/其事也
   春秋傳序此篇專言春秋一書實/天道人道之所自出伊川先生
天之生民上天之/生斯民必有出類之才必有超出倫/類之才能起而君
長之興起為君而/居天下之上治之而争奪息治之以政而相争/相奪之風以息
之而生養遂道之以徳而相生/相養之道以遂教之而倫理明教之以/義禮而
人倫天理/之分以明然後人道立三者既全而後人/之道頼此以立天道成人道/既有
所立推之綱維天地之/道天之道由此以成地道平地之道咸/得其平二帝而上堯/舜
而/上聖賢世出聖賢之君/世有其人隨時有作因時/而興順乎風氣之宜
[005-7b]
各遂風土氣/類之所冝不先天以開人道本於天未嘗/先天以示乎人不因時而
立政治出於一未嘗因/時之所尚而為政暨乎三王迭興及禹湯文武/相繼而作
丑寅之建正夏用寅月商用丑月/周用子月以為正月忠質文之更尚夏之/治尚
忠殷之治尚質/周之治尚文人道備矣人之道至/此而全盡天道周矣天之道/至此而
周/備聖人既不復作聖人既/不再出有天下者君天/下者雖欲倣古之
縱欲傚古/人之遺迹亦私意妄為而已不過以己私意妄有/作為安能逮古人耶
之繆亊繆亂而/不合乎古秦至以建亥為正嬴秦至以建亥為正/月非復建子丑寅之
道/道之悖道乖悖而/有戾於古漢專以智力持世炎漢之智力脅/持一世非復尚
[005-8a]
忠質文/之治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又安能知三/代之道耶夫子當周之
夫子生於/周之末世以聖人之不復作也悼古先聖王/之不作興也順天應
時之治順天道以建正/因時尚而立治不復有也不再/見也於是作春秋是/以
作為春/秋一書為百王不易之大法為後世人君不/可變之定法所謂考諸
三王而不謬是謂證諸三代/之王而不謬亂建諸天地而不悖建立於/天地而
不違/悖質諸鬼神而無疑質正於鬼神/而無所疑惑百世以俟聖人而
不惑者矣雖百世之下復有聖/人亦不疑惑於是矣先儒之論曰儒先/有言游夏
不能贊一辭夫子作春秋子游子夏/二弟子不能助一語辭不待贅也非不/贊也
[005-8b]
盖有所/不敢也言不能與於斯耳實非游夏所/能與於此斯道也是道/之大
顔子嘗聞之矣惟有顔子嘗聞/夫子之語矣行夏之時謂行夏之時/以寅月為嵗
首/乗殷之輅輅大車也乗殷之/木輅得質之中服周之冕服周之冠冕/得文之中也
樂則韶舞作樂則用/舜之韶舞此其凖的也此其凖則/之所在故學春秋
學者之/學春秋必優游涵泳必當從/容玩味默識心通黙㑹於心/通達此理
後能造其微而後能造其/精㣲之極後王知春秋之義後有王者/作能知春
秋之/大義則雖非禹湯縱其君非/禹湯之君尚可以法三代之治猶可/以仰
法三王/之治自秦而下由秦/以降其學不傳春秋之/學無傳予悼夫聖人
[005-9a]
之志我哀夫夫/子之心不明於後世也不能暴白/於後世也故作傳以明
故作此傳以/明夫子之心俾後之人使後/來者通其文而求其義通春/秋之
文以求春/秋之義得其意而法其用得春秋之㫖而/究春秋之用則三代可
復也則三代之治/可復還矣河南程頥正叔序
   易傳序易卦辭周文王所作爻辭周公所作此/謂之經猶春秋之正經也彖傳大象小
    象夫子所作演繹卦辭爻辭之義此謂之傳/猶春秋左氏公穀之傳也此篇乃伊川先生
    注易而自為之序推原先儒失易之意故於/傳猶未精後人誦易之言而昩其㫖之所在
    此傳之所以/不可不作也       伊川先生
[005-9b]
易之/為義變易也因隂陽變/易而得名隨時變易以從道也隨其時/而變易
以合/乎道其為書也故其為/此書也廣大悉備至廣至大/無不該備將以順性
命之理在天為命在人/為性此順其理通幽明之故幽則鬼神明則/人為此達其事
事物之情事事物物/皆盡其藴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無非示人/先物而啓
其㡬而成其/事之理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古先聖人/之慮後世可謂至矣用/心
可謂詳/且盡矣去古雖逺去往古之/世雖遼逺遺經尚存而聖人之/易猶在然而
轉/語前儒失意以傳言已前諸儒失易之/意而妄形諸言後學誦言而忘
後來學者雖誦讀易/之言而不知玩味自秦以下自亡秦/而後盖無傳矣此/學
[005-10a]
遂無所/傳矣予生千餘載之後我生去周之/世已千餘年悼斯文之湮晦
傷易之文/久矣泯没將俾後人欲使後我/而生者沿流而求源譬之水然/自流以究
其/源此傳之所以作也此吾傳易之/書不可不作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易之書具聖人/之道者有四以言者尚其辭形之於言一本/乎易書之辭以動者
尚其變形之於動一本/於易爻之變以制器者尚其象用之於制作/器具一取象
於是/易也以卜筮者尚其占用之於灼龜以卜揲蓍以筮/一占驗於是易也占平聲
凶消長之理一吉一凶一/消一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一進一退一/存一亡之道
備於辭皆具於卦爻/彖象之辭推辭考卦推究其辭/稽考其卦可以知變可/因
[005-10b]
其理之常知/其事之變象與占在其中矣象以像告占以知/來皆在其中矣君子
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君子之人静而察/易之象味易之言動則觀其變
而玩其占動則察易之變而/玩其所占之事得於辭得之/於言不達其意者
有矣而不通其意/者有之矣未有不得於辭安有未/知其言而通其意者
而能達其/㫖意者乎至微者理也易之理則至/微而難見至著者象也易/之
象則至顯/而易知體用一源㣲者其體著者/其用同出一源顯微無間故體隠/而㣲用
著而顯本相/融貫間去聲觀㑹通以行其典禮觀其㑹聚變通之際/以推行其典章禮文
則辭無所不備易書言辭之間/無有不備者故善學者故能學/易之人求言
[005-11a]
必自近探其言辭之奥當/求之平易從容中易於近者有忽於此/易去聲非知言
者也非知易/之言者予所傳者辭也我所作為易傳者盖/將達其言也傳去聲由辭
以得意因其辭而/達其㫖則在乎人焉則存乎/其人河南程頤正叔謹序
   易序此篇論易道至廣至大所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大業玩易者不可以淺近求之
                 文公先生
易之為書易經/之書卦爻彖象之義備曰卦曰爻曰彖/曰象其義著明而天
地萬物之情見大而天地小而萬物/其情無不具見於此聖人之憂天下來
世其至矣古先聖人之為天下/後世慮何其至也先天下而開其物先乎/天下
[005-11b]
而啓乎/物之機後天下而成其務後乎天下而/成其民之用是故轉/語極其數
以定天下之象窮其數則可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
明其象則足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其為卦凡/六十有四三百八十四爻
其為爻凡三/百八十有四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無非順人/性命之理盡變化之
道也達隂陽變/化之道散之在理散之性/命之理則有萬殊人物禀受/則有萬不
同/統之在道統之變/化之道則無二致同出一原/初無二致所以易有太
是以隂陽變易之/中有至定極之理是生兩儀則生一竒一/耦而為兩儀太極者太/極
云/者道也即道之/謂也兩儀者兩儀/云者隂陽也竒為陽耦為隂/即隂陽之謂也
[005-12a]
陽一道也隂陽雖是氣但所以使隂陽/之運轉有理為之主道也太極無極也至/極
之理本/無形萬物之生物之生於天/地間雖不一負隂而抱陽皆負是隂/而抱是陽
莫不冇太極太極理也無/不具此理莫不有兩儀兩儀氣也無/不禀此氣
緼交感理與氣融合/交相為感變化不窮生人若物/變化無盡形一受其生
形體之具/一有此生神一發其知精神之發/而為此知情偽出焉人情之偽/由此而出
萬緒起焉萬事之端/自此而起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業聖人憂/之故作
為此書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大事也故易者隂陽之道也故易之為/言乃隂陽
變易/之道卦者隂陽之物也卦之為畫有竒有/耦乃隂陽之物也爻者隂陽之
[005-12b]
動也爻之為義有貞有/悔乃隂陽之變也卦雖不同其為卦/雖不同所同者竒耦
竒陽耦隂/不能不同爻雖不同其為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九為陽六為/隂不能不同
是以六十四卦為其體所以卦六十/四乃其體也三百八十四爻爻/三
百八十/有四互為其用交互分布/皆其用也逺在六合之外其至逺在/天地四方
之/外近在一身之中其至近只在/一身之内暫於瞬息其暫見於一/瞬一息之間
㣲於動静其㣲寓於一/動一静之際莫不有卦之象焉無不有六十/四卦之象
莫不有爻之義焉無不有三百八/十四爻之義至哉易乎易之書可/謂至矣
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道極其大/而無所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
[005-13a]
其用至妙/而無不著時固未始有一時雖未始有/一定之時而卦未始有定
於卦亦未嘗/有一定之象事固未始有窮事固未始有/窮盡之時而爻亦未
始有定位於爻亦未嘗/有一定之位以一時而索卦以一時/而求卦則拘於
無變是拘於/不能變非易也不足以知/易之理以一事而明爻指一事/而求爻
則窒而不通則窒塞/而不通非易也不足以知/易之理知所謂卦爻彖
象之理知有卦爻彖/象四者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而不知/有卦爻
彖象四/者之用亦非易也亦不足以/知易之理故得之於精神之運故必/得於
精神之/運用心術之動心術之/流動與天地合其徳至於與天/地合徳
[005-13b]
日月合其明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序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
其吉凶與鬼神/合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而後方可謂之/知易盖易之道
至廣至大不可/以淺近求也雖然轉語/辭易之有卦易之有六/十四卦易之己
形者也乃易己/形之理卦之有爻卦之有三百/八十四爻卦之己見者也
乃卦己/見之象己形而見者己形之理/己見之象可以言知可因卦辭/爻辭而知
形未見者未形之理/未見之象不可以名求不可以/名義求則所謂易者
否則易/之為書果何如哉果何為/而作此學者所當知也此皆為學/者所當審
察/也
[005-14a]
   禮序此篇論禮者人倫風教之自始有禮則家/國天下與之俱存無禮則家國天下與之
    俱亡其闗/係不重哉
禮經三百禮經之/有三百威儀三千威儀之有三千三百三千/言其經禮曲禮之多也
皆出於性皆本於天性/固存之理非偽貌飾情也非偽為之貌而/文飾其情也
鄙夫野人鄙俗之夫/村野之人卒然加敬忽然致/敬於彼逡巡遜卻而不
敢受雍容謙退而/不敢受禮三尺童子三尺言其小/也三尺之童拱而趨市拱/手
而行/於市暴夫悍卒强暴之人/悍戾之卒莫敢狎焉無敢近/之也彼非素有
於教若此之人皆非/素閑習於禮教與邀譽於人而然也及求名聲/於人也
[005-14b]
其所有於性皆其所得於天/性者有此禮物感而出者如此觸物感/動發見
如/是故天尊地卑故天道尊地道卑/尊卑之位一定禮固立矣禮固藉/此有立
聚羣分以類聚以羣分/大小之分各正禮固行矣禮固由/此而行人者位乎天
地之間人生而處/天地之中立乎萬物之上超乎庶/物之上天地與吾同
天地雖大吾/與之同體萬物與吾同氣萬物雖異吾/與之同氣尊卑分類
尊卑之别/分類之殊不設而彰不待設施/而以彰明聖人循此聖人/由之制為冠
昏喪祭朝聘射饗之禮制為冠禮昏禮喪禮祭禮朝/禮聘禮射禮饗禮之八者
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義以行於人倫/五者之間其形而
[005-15a]
下者形於下則/謂之器具於飲食器服之用見於一飲一食器/物服飾之間此理
也/其形而上者形而上則/謂之道極於無聲無臭之微至於無/聲可聞
無臭可接之/妙此理也衆人勉之凡人則勉/而知之賢人行之賢者則力/而行之
聖人由之聖人則安/而行之故所以行其身故行於/其身與其家及/其
家/與其國及其/國與其天下以至於/天下禮治則治以禮而治/則家國天
下無/不治禮亂則亂此禮既亂則家/國天下無不亂禮存則存禮存則家國/天下與之俱
存/禮亡則亡禮亡則家國天/下與之俱亡上自古始上自/太古下逮五季
下及五/代之末質文不同治之尚質尚/文雖若不同㒺不由是無不由/此禮也然而
[005-15b]
轉/語世有損益世代相承/或損或益惟周為備惟有周室/禮極其備是以夫子
有曰所以夫/子有云郁郁乎文哉郁郁言其/文之盛也吾從周我惟從/周之制
夫弊也及其流/弊之末忠義之薄忠義/日薄情文之繁情文/益繁林放有
禮本之問故林放問禮/之本於孔子而孔子欲先進之從孔子有從/先進禮樂
之言盖亦厭/周末之弊盖所以矯正反弊也所以反其弊/而歸諸正也然豈禮
之過哉是豈禮/之弊耶為禮者之過也亦為禮者之/失於過也秦氏焚滅
經典秦始皇/燔書三代禮文大壞夏商周之禮文具於/經者已磨滅無有漢興
求書炎漢興購求/秦之亡書禮記四十九篇禮經凡四/十有九篇雜出諸儒
[005-16a]
之手所傳所記雜出/於諸儒之手不能悉得聖人之㫖不能皆合聖/人之遺意
考其文義攷其文/理意義時有抵捂時有不合/捂音五然而轉/語其文繁
其文字/之多其義博其義理/之博學者觀之使為學/者視之如適大通之
如往四通/五達之衢珠珍器帛珠玉珍寶/器用幣帛隨其所取惟吾/所欲如游
阿房之宫阿房秦宫名如游/秦室阿房之宫千門萬户千萬言/其多也隨其所
惟吾/所入博而約之自博/而約亦可以弗畔亦可以弗/違於此盖其説
盖其/為言粗在應對進退之間其粗者在於應/對進退之頃而精在道
徳性命之要其精者在於道/徳性命之妙始於童幼之習初則自童/幼之所習
[005-16b]
而終於聖人之歸而終則可以造/於聖人之閫奥惟達於道者惟通達/於此理
者/然後能知其言而後能/達其辭能知其言能達/其辭然後能得於
而後能/得於禮然則轉/語禮之所以為禮禮之/謂禮其則不逺矣其/凖
則不外/於是昔者顔子之所從事古昔顔子之/從事於此禮不出乎視聽
言動之間不外乎非禮勿視/聽言動四者之内而鄉黨之記而論語鄉/黨之所記
子多在於動容周旋之際孔子類多謹於舉動/容貌進退周旋之間此學者
所當致疑以思此為學者當/因疑以致思致思以達也因思以致/其通也
   詩集傳序此篇論詩者人心感物而形諸言古/者人心所感正發言亦正列國之詩
[005-17a]
    則異於/是矣        文公先生
或有問於余曰或人問/於我云詩何為而作也詩之作何/為而然也余應
之曰答/云人生而静人生之初/本真凝寂天之性也乃天所賦/之性也感於
物而動外感於物/不能無動性之欲也是為此/性之欲夫既有欲矣既有/所欲
則不能無思則不能/無所思既有思矣既有/所思則不能無言則不/能不
形諸/言既有言矣既形/諸言則言之所不能盡則有非言語/之所能盡者
發於咨嗟詠歎之餘者而形於咨嗟嘆/息歌詠之餘必有自然之音
響節奏而不能已焉其聲音節奏自然而然/乃天機之不容自己者此詩之所
[005-17b]
以作也此詩之所以/不能無也曰然則轉/語其所以教者何也其所/以為
教者/何如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詩之作乃原於人/心之感物而動而形於言
之餘也形之於發/言之際心之所感有邪正人心之感於/物有邪有正故言
之所形有是非故言語之發/有是有非惟聖人在上惟上有聖/哲之君
其所感者無不正則其心之所感/無不一出於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
形之於言皆可以/正風俗而為教其或感之之雜其或感於物不能/出於正而流於雜
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其發於言/不能皆善則上之人則在上/之人必思
所以自反必思自/反諸已而因有以勸懲之因有以勸其/是懲其非是亦
[005-18a]
所以為教也即此亦為/教之道昔周盛時昔有周隆/盛之時上自郊廟
朝廷上自郊神廟/饗朝廷之間而下達於鄉黨閭巷下至於鄉里閭/閻巷陌之人
其言粹然其言語/純粹無不出於正者莫不出/於正聖人固已協
之聲律聖人即此合/於聲律之間而用之鄉人行諸/鄉閭用之邦國施諸/邦國
以化天下以風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至於侯/國之詩則天子巡狩
則天子每嵗巡/行封守之時亦必陳而觀之亦必陳其聲詩/而觀其國風以行其
黜陟之典以行其升/降之法降自昭穆而後下至文昭/武穆之後寖以陵
此典漸/至廢失至於東遷及平王遷/於東周而遂廢不講矣此詩遂/廢棄而
[005-18b]
不復/講矣孔子生於其時夫子生/於此時既不得位既無君/師之位無以行
帝王勸懲黜陟之政不可以行人君/賞罰升陟之典於是特舉其籍而
討論之故特求此詩之篇/帙而討論其文義去其重複删去重/複之言正其紛亂
翦截煩/亂之語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名為善而不足/為法於後世惡之不
足為戒者言其惡不足以/示戒於方來則亦刊而去之則皆/删去以從簡
務從/其簡示久逺以傳/之逺使夫學者俾為學/之人即是而有以考
其得失即此可以考/究其得失善者師之有善則從/而師法之而惡者改焉
其不善者/從而改之是以其政雖不足行於一時雖不得時/以行其政而其
[005-19a]
教可及於萬世而其為教自/可及於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也此/詩
之為教/者也曰然則轉/語國風雅頌之體列國之詩大小二/雅殷周二頌之體
不同若是何也其不同如/此何耶曰吾聞之我聞/此凡詩之所謂
風者凡詩之所言/國風云者多出於里巷歌謡之作大率出於閭/里歌詠之所
播/所謂男女相與詠歌曰男曰女/皆有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各各/叙其
情意/如此惟周南召南惟周公召公所/主南方之國親被文王之化以成
親沐文王之/化以成其徳而人皆有以得其情性之正發於性見/乎情人人
各得/其正故其發於言者故凡形/諸言樂而不過於淫雖樂而不/流於淫
[005-19b]
哀而不極於傷雖哀而不/至於傷是以二篇是以周南/召南二詩獨為風
詩之正經獨為國風諸/詩之正經自邶而下自邶國變風/而降邶音背則其國
之治亂不同諸侯之國其或/治或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人之或賢/或否亦不
一/其所感而發者其有所感/發於言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有邪/者正
者是者非者/之不齊一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求其如先/王之正風於此焉變
自此/而變若夫雅頌之篇若夫二雅/二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無非/成王
之/時朝廷郊廟樂歌之詞朝㑹郊祀廟/享樂歌之語其語和而莊其言/辭若
和平而/實莊肅其義寛而密其義若寛易/而實詳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
[005-20a]
其作為此詩/皆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可/為
法於萬世而/不容變易也至於雅之變者至於二/雅之變亦皆一時賢人君
亦無非一時稱為/賢人稱為君子者閔時病俗之所為傷時世之亂憂/風俗之弊而為
此/也而聖人取之而夫子/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其拳拳忠/愛之心
善閉邪之意與開陳其善閉/塞其邪之意猶非後世能言之士亦非/後来
能言/之士所能及之可以/及此此詩之為經此詩之/一經所以人事浹
於下下而人事/無不該貫天道備於上上而天道/無不全備而無一理之不
初無一理/之未盡曰然則轉/語其學之也當奈何學此詩者/當何先
[005-20b]
本之二南以求其端本之周南召/南以啓其端㕘之列國以盡其變
㕘攷列國之/詩以窮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正之於二雅/以廣其規模和之於
頌以要其止和之於雅頌/以求其所止此學詩之大㫖也此乃學詩/者之大㫖
要/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於此分其章/句以為之綱訓詁以紀之訓釋/以明
其/義諷詠以昌之歌頌以/颺諸言涵濡以體之涵泳以/體於心察之情性
隠微之間察於情/性之微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審於言/行之發則修身
及家則修此身/以至于家平均天下之道平治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
而得之於此矣不必求之於他/求之此足矣問者唯唯而退發問者/唯諾而
[005-21a]
退/余時方輯詩傳我方采/輯詩集因悉次是語因盡次/序其語以冠其
篇云以寘之/篇首
 
 
 
 
 
 
[005-21b]
 
 
 
 
 
 
 
 性理羣書句解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