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master)


[027-1a]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西山讀書記卷二十七
            宋 真德秀 撰
   廣大學
易文言君子學以聚之說見前
易大傳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子
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
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邇者乎
[027-1b]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
不愼乎
 朱子曰釋中孚九二爻義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
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
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
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027-2a]
 朱子曰此釋益上九爻義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
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朱子曰卦爻之辭亦猶是也○按此自夫乾天下之
 至徤也爲一章今特别取以附於此謝安識王氏兄
 弟事當考
語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先而後從之者
[027-2b]
 言之於既行之後○范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
 行之難故告之以此○南軒曰君子主於行而非以
 言爲先故其言之所發乃其力行所至言隨之也夫
 主於行而後言者爲君子則夫易於言而行不踐者
 是小人之歸矣子貢非不能踐言者然未免於多言
 夫子恐其有時而或以言爲主而行有未精也是以
 深警焉夫未之能踐而言與夫力行所至而言者其
 意味有間矣學者宜深察
[027-3a]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范氏曰君子之於言也不得已而後出之非言之難
 而行之難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輕言之言之如其
 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則出諸其口必不易矣○南軒
 曰君子以行不逮言爲恥故言不輕其出言之不出
 則勉於躬行者力可知也夫子懼學者務於言而行
 有弗篤則趨於薄也故言古之學者蓋如此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027-3b]
 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胡氏曰言
 而能訥畜德則固喻人則信謀事則宻不訥者反是
 行而能敏遷善則速改過則勇應務則給不敏者反
 是夫敏與訥雖若出於天資然可習也言煩而訥矯
 之行緩以敏勵之由我而已不自變其氣質學豈有
 功哉
子張學干禄子曰多聞闕疑愼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
殆愼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027-4a]
 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程子曰尤罪自外
 至者悔理自内出者朱子曰多聞見者學之博闕疑
 殆者擇之精謹言行者守之約凡言在其中者皆不
 求而自至之辭言此以救子張之失而進之也○程
 子曰修天爵則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謹得禄之道也
 子張學干禄故教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爲利禄動
 若顔閔則無此問矣○子張學干禄一章是教人不
 以干禄爲意蓋言行所當謹非欲爲干禄而然也若
[027-4b]
 眞能着實用功則惟患言行之有悔尤何暇有干禄
 之心邪○南軒曰夫謹言行者非期於得祿亦非必
 得禄也曰禄在其中辭氣不迫而義則完矣若教之
 以士不可以求禄則理有所未盡亦非長善捄失之
 方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於
予與何誅
 言其志氣昏惰教無所施也與語辭誅責也言不足
[027-5a]
 責乃所以深責之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
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於予之事而改此
 失亦以重警之也○范氏曰君子之於學惟日孜孜
 斃而後已惟恐其不及也宰予晝寢自棄孰甚焉故
 夫子責之胡氏曰宰予不能以志帥氣居然而倦是
 宴安之氣勝儆戒之志惰也古之聖賢未嘗不以怠
[027-5b]
 惰荒寧爲懼勤勵不息自强此孔子所以深責宰予
 也聽言觀行聖人不待是而後能亦非縁此而盡疑
 學者特因此立教以警羣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
 耳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朱子曰莫疑辭猶人言不能過人而尚可以及人未
 之有得則全未有得皆自謙之辭而足以見言行之
 難易緩急欲人之勉其實也○謝氏曰文雖聖人無
[027-6a]
 不與人同故不遜能躬行君子斯可以入聖故不居
 猶言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南軒曰言文吾不與
 人同者至於躬行之君子則未見聖人之意欲使學
 者不但既其文而務勉其實也夫所謂文者威儀藝
 文之事可得而見者也躬行之實則在夫縝宻篤至
 存乎人之所不見者也此顔閔之徒所以獨出於衆
 人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027-6b]
 朱子曰恥者不敢盡之意過者欲有餘之辭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
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
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朱子曰其者指忠信篤敬而言參讀如毋往參焉之
 參言與我相參也衡軛也言其於忠信篤敬念念不
 忘隨其所在常若有見雖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然
 後一行一言自然不離於忠信篤敬而蠻貊可行也
[027-7a]
子張書諸紳
 程子曰學要鞭辟近裏着工而已博學而篤志切問
 而近思言忠信行篤敬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
 其倚於衡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却
 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及其至則一也
 ○參前倚衡今人多錯説了故每流於釋氏先聖言
 此只是説言必忠信行必篤敬念念不忘到處常若
 見此兩事不離心目之間爾如言見堯於羮見舜於
[027-7b]
 牆豈是以我之心還見一心别爲一物而在身外耶
 ○篤者有重厚深沉之意○南軒曰篤敬者敦篤於
 敬也言忠信則言有物行篤敬則行有常以是而行
 何往而不可故雖蠻貊亦可行也若夫言不忠信行
 不篤敬則妄而已故雖州里亦不可行參前倚衡使
 之常存乎忠信篤敬也存之不素而欲遽保之於旣
 發之時難矣此子張所以書紳而不敢忘也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027-8a]
 詩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
 可爲也南容一日三復此言事見家語蓋深有意於
 謹言也此邦有道所以不廢邦無道所以免禍故孔
 子以兄子妻之○范氏曰言者行之表行者言之實
 未有易其言而能謹於行者南容欲謹其言如此則
 必能謹其行矣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爲之也難
 朱子曰大言不慙則無必爲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
[027-8b]
 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南軒曰易其言者實必不
 至若聽其言之而不怍則知其爲之也難矣故古者
 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而仁者之言必訒也
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
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尹氏曰時然後言則無三者之過矣○南軒曰此章
 戒人言語當適其可也
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
[027-9a]
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説見專言道篇
記表記子曰君子不以辭盡人
 鄭氏曰不見人之言語則以爲善言其餘行或時惡
 也
故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
 行有枝葉所以益德也言有枝葉是益虚華也枝葉
 依榦而生言行亦由禮出
[027-9b]
是故君子於有喪者之側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於
有病者之側不能饋焉則不問其所欲有客不能館則
不問其所舍
 皆辟有言而無其實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
以壞小雅曰盗言孔甘亂是用餤子曰君子不以口譽
人則民作忠故君子問人之寒則衣之問人之饑則食
之稱人之美則爵之國風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説子曰
[027-10a]
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
 善言而無信人所惡也
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己怨
 己謂不許也言諾而不與其怨大於不許
緇衣故大人不倡游言
 游猶浮也不可用之言也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
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027-10b]
 危猶髙也言不髙於行行不髙於言言行相應也
詩云淑愼爾止不諐於儀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
以行
 禁猶謹也
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愼
於行
 稽猶考也議也
詩云愼爾出話敬爾威儀
[027-11a]
 話善言
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
 貳不壹也
詩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於
周萬民所望
張子東銘曰戯言出於思也戯動作於謀也發乎聲見
乎四肢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過言非
心也過動非誠也失於聲謬迷其四體謂已當然自誣
[027-11b]
也欲他人已從誣人也或者以出於心者歸咎爲己戯
失於思者自誣爲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
汝者長傲且遂非不智孰甚焉
 以上言謹言敏行之事
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朱子曰曽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
 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爲學之本矣○集義游
[027-12a]
 氏曰此曽子之省身者而已若夫學者之所省又不
 止此事親有不足於孝事長有不足於敬與行或愧
 於心而言或浮於行與欲有所未窒而忿有所未懲
 與推是類而日省之則曾子之誠身庶乎可以跂及
 矣古之人所謂夜以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者亦曾子
 之意也○餘已見忠信篇○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
 三省乎已則智明而行無過矣○此章言省身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027-12b]
 朱子曰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則人易從所以人
 不得而怨之○南軒曰厚者敦篤也躬則自厚而責
 望於人則薄其所處豈不有餘裕乎然則何怨之有
 孟子所謂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己小
 人不篤之己而責於人者深未嘗須臾得其平也○
 韓子曰古之君子責己重以周待人輕以約蓋本於
 此全篇皆可取今不録○程子曰聖人責己感處多
 責人應處少又曰責上責下而中自恕己豈可任職
[027-13a]
 分○張子曰責己者當知無天下國家皆非之理故
 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又呉諸葛恪與陸遜書
 曰自漢末以來中國士大夫如許子將輩所以更相
 謗訕或至爲禍原其本起非爲大讐惟坐克己不能
 盡如禮而責人專以正義夫己不如禮則人不服責
 人以正義則人不堪内不服其行外不堪其責則不
 得不相怨相怨一生則小人得容其間小人得容其
 間則三至之言浸潤之譛紛錯交至雖至明至親者
[027-13b]
 處之猶難以自定况己爲隙且未能明者乎是故張
 陳至於血刄蕭朱不終其好學由於此而已恪之爲
 人無足云者而其言不可廢又恪雖能言終以多怨
 致禍可見知之非艱而行之惟艱皆足爲世戒故附
 於此○以上皆言責己又聖賢所論有所謂檢身者
 成湯檢身若不及是也有所謂反身者易曰威如之
 吉反身之謂也又曰君子以反身修德中庸曰射有
 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孟子曰行有不得
[027-14a]
 則反求諸己又曰有人於此待我以横逆則君子必
 自反也又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是也有所謂正身
 者孔子曰苟正其身矣如正人何有所謂正己者中
 庸曰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孟子曰大人正己而
 物正是也有所謂克己者孔子之告顔子又楚靈王
 不能自克以及乾谿之難孔子曰克己復禮仁也楊
 子曰勝己之私之謂克是也有所謂敬身者曾子也
 身也者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是也又有所謂誠身
[027-14b]
 者中庸不明乎善不誠乎身是也此數者其名雖異
 要其爲修身則一各已散見諸篇今不重出
易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程子曰風烈則雷迅雷激則風怒二物相益者也君
 子觀風雷相益之象而求益於己爲益之道無若見
 善則遷有過則改也見善能遷則可以盡天下之善
 有過能改則無過矣益於人者莫大於是○朱子曰
 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
[027-15a]
復初九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程子曰復者陽反來復也陽君子之道故復爲反善
 之義初剛陽來復處卦之初復之最先者也是不遠
 而復也失而後有復不失則何復之有唯失之不逺
 而復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祗宜音秪抵也玉篇
 云適也義亦同無袛悔不至於悔也顔子無形顯之
 過夫子謂其庶幾乃無袛悔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
 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踰矩是有過也然其
[027-15b]
 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嘗不知既知未嘗不遽改故
 不至於悔乃不遠復也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不遠而復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學問之道無
 他唯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
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袛悔元吉
无咎者善補過也
[027-16a]
 上文云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
 也又曰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朱子曰
 介謂辨别之端蓋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於此憂之
 則不至於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
 心而可以无咎矣○按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
 若厲无咎傳曰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於下
 而尊顯者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傳曰躍不躍惟及時以就安
[027-16b]
 耳聖人之動無不時也○本義曰九陽四陰居上之
 下政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能隨時進退則无咎
 ○坤六四括嚢无咎无譽象曰括囊无咎愼不害也
 傳曰四居近五之位而無相得之義乃上下蔽隔之
 時其自處以正危疑之地也若晦藏其智如括結囊
 口而不露則可得无咎不然則有害○需初九需于
 郊利用恒无咎傳曰需者以遇險故需而後進初最
 遠于險故爲需於郊郊曠逺之地處於曠逺利在安
[027-17a]
 守其常則无咎不能安常則躁動犯難豈能需於逺
 而無過耶○師貞丈人吉无咎傳曰師之道以正爲
 本興師動衆以毒天下而不以正民弗從也故師以
 貞爲主其動雖正師之者必丈人則吉而无咎蓋有
 吉而有咎者有无咎而不吉者吉且无咎乃盡善也
 ○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傳曰二乃師之主
 專制其事者也居下專制其事唯在師則可自古命
 將閫外之事得專制之在師專制而得中道故吉而
[027-17b]
 无咎蓋恃專則失爲下之道不專則無成功之理故
 得中爲吉○六四師左次无咎傳曰師之進以强勇
 也四以柔居陰非能進而克㨗者也知不能進退故
 左次左次退舍也量宜進退乃所當也故无咎○比
 吉原筮元永貞无咎傳曰人相親比必有其道茍非
 其道必有咎悔故必推原占决其可比者而比之筮
 謂占决卜度非謂以筮龜也所比得元永貞則无咎
 元謂有君長之道永謂可以常久貞謂得正道上之
[027-18a]
 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從上必以此三者○初六有
 孚比之无咎傳曰初六比之始也相比之道以誠信
 爲本中心不信而親人人誰與之故比之始必有孚
 誠乃无咎孚信之在中也○小畜初九復自道何其
 咎吉傳曰初九陽爻而乾體陽在上之物又剛徤之
 才足以上進而復與在上同志其進復於上乃其道
 也故云復自道復既自道何過咎之有无咎而又有
 吉也諸爻言无咎者如是則无咎矣故云无咎者善
[027-18b]
 補過也雖使爻義本善亦不害於不如是則有咎之
 義初九乃由其道而行故曰何其咎○六四有孚血
 去惕出无咎傳曰四於畜時處近君之位畜君者也
 若内有孚誠則五志信之從其畜也卦獨一陰畜衆
 陽者也諸陽之志係於四四茍欲以力畜之則一柔
 敵衆剛必見傷害唯盡其孚誠以應之則可以感矣
 故其傷害遠其危懼免也如此則可以无咎不然則
 不免於害矣○履初九素履往无咎傳曰履不處者
[027-19a]
 行之道初處至下素在下者也而陽剛之才可以上
 進若安其卑下之素而往則无咎詳見出處篇○否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傳曰四以陽剛之健居近君
 之位是有濟否之才而得髙位者也足以輔上濟否
 然當君道方否之時處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
 而已若能使必出於君命威柄一歸於上則无咎而
 其志行矣能使事皆出於君命則可以濟時之否其
 疇類皆附離其福祉離麗也○同人初九同人於門
[027-19b]
 无咎傳曰九居同人之初而無係應是無所偏私同
 人之公者也故爲出門同人出門謂在外在外則無
 私昵之偏其同博而公如此則無過咎也○象曰出
 門同人又誰咎也傳曰出門同人於外是其所同者
 廣無所偏私人之同也有厚薄親踈之異過咎所由
 生也既無所偏黨誰其咎之○大有初九无交害匪
 咎艱則无咎傳曰九居大有之初未至於盛處卑無
 應與未有驕盈之失故無交害未渉於害也大凡富
[027-20a]
 有鮮不有害若能享富有而知難處則自无咎○九
 二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傳曰九以陽剛居二爲六
 五之君所倚任剛徤則才勝居柔則謙順得中則無
 過其才如此所以能勝大有之任如大車之材强壯
 能勝載重物也可以任重行逺故有攸往而无咎也
 ○九四匪其彭无咎傳曰九四居大有之時已過中
 矣是大有之盛者也過盛則凶咎所由生故處之之
 道匪其彭則无咎謂能謙損不處其大盛則得無咎
[027-20b]
 也四近君之髙位茍處大盛則致凶咎彭盛多之貎
 詩載驅云汶水湯湯行人彭彭行人盛多之狀雅大
 明云駟騵彭彭言武王戎馬之盛也○象曰匪其彭
 无咎明辨晳也傳曰能不處其盛而得无咎者蓋有
 明辨之智也晳明智也賢智之人明辨物理當其方
 盛則知咎之將至故能損抑不敢至於滿極也○豫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傳曰上六陰柔非有中正之
 德以陰居上不正也而當豫極之時以君子居斯時
[027-21a]
 亦當戒懼况陰柔乎乃耽肆於豫昏迷不知反者也
 在豫之終故爲昏冥已成者也若能有渝變則可以
 无咎矣在豫之中有變之義人之失茍能自變皆可
 以无咎故冥雖已成能變則善也聖人發此義所以
 勸遷善也故更不言冥之凶專言渝之無咎○隨元
 亨利貞无咎傳曰隨之道可以致大亨也君子之道
 爲衆所隨與己隨於人及臨事擇所隨皆隨也隨得
 其道則可以致大亨也凡人君之從善臣下之奉命
[027-21b]
 學者之徙義臨事而從長皆隨也隨之道利在於貞
 正隨得其正然後能大亨而無咎失其正則有咎矣
 豈能亨乎○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傳曰九四以陽剛之才處臣下之極若於隨有獲則
 雖正亦凶有獲謂得天下之心隨於己爲臣之道當
 使㤙威一出於上衆心皆隨於君若人心從已危疑
 之道也故凶居此地者奈何唯孚誠積於中動爲合
 於道以明哲處之則又何咎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
[027-22a]
 周公孔明是也皆德及於民而民隨之其得民之隨
 所以成其君之功致其國之安其至誠存乎中是有
 孚也其所施爲無不中道是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
 如是復何過咎之有是以下信而上不疑位極而無
 逼上之嫌勢重而無專强之過非聖人大賢則不能
 也其次如唐之郭子儀威震主而主不疑亦由中有
 誠孚而處無甚失也非明哲能如是乎○蠱初六幹
 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傳曰初六雖居最下成
[027-22b]
 卦由之有主之義居内在下而爲主子幹父蠱也子
 幹父蠱之道能堪其事則爲有子而其考得无咎不
 然則爲父之累故必惕厲則得終吉也處卑而尸尊
 事自當兢畏以六之才雖能巽順體柔在下無應而
 主幹非有能濟之義若不以克幹而言則其義甚小
 故專言爲子幹蠱之道必克濟則不累其父能厲則
 可以終吉乃備見爲子幹蠱之大法也○九三幹父
 之蠱小有悔无大咎傳曰三以剛陽之才居下之上
[027-23a]
 主幹者也子幹父之蠱也以陽處剛而不中剛之過
 也然而在巽體雖剛過而不爲無順順事親之本也
 又居得正故無大過以剛陽之才克幹其事雖以剛
 過而有小小之悔終無大過咎也然有小悔已非善
 事親也象曰幹父之蠱終无咎也傳曰以三之才幹
 父之蠱雖有小悔終無大咎也蓋剛斷能幹不失正
 而有順所以終无咎也○臨六三甘臨无攸利旣憂
 之无咎傳曰三居下之上臨民者也陰柔而説體以
[027-23b]
 處不中正以甘説臨人者也在上而以甘説臨下失
 德之甚無所利也兌性旣説又乘二陽之上陽方長
 而上進故不安而益甘旣知危懼而憂之若能持謙
 守正至誠以自處則无咎也邪說由已能憂而改之
 復何咎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旣憂之咎不長也傳
 曰陰柔之人處不中正而居下之上復乘二陽是處
 不當位也旣能憂懼而憂之則必勉强自改故其過
 咎不長也○六四至臨无咎四居上之下與下體相
[027-24a]
 比是切臨於下臨之至也臨道尚近故以此爲至四
 居上位而下應於剛陽之初處近君之位守正而任
 賢以親臨於下是以无咎所處當也象曰至臨无咎
 位當也傳曰居近君之位爲得其任以陰處四爲得
 其正與初相應爲下賢所以无咎盖由位之當也○上
 六敦臨吉无咎傳曰上六坤之極順之至也而居臨
 之中敦厚於臨也與初二雖非正應然大率陰求於
 陽又其至順故志在從乎二陽尊而應卑髙而從下
[027-24b]
 尊賢取善敦厚之至也故曰敦臨所以吉而无咎陰
 柔在上非能臨者宜有咎也以其敦厚於順剛是以
 吉而无咎○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傳曰九五居
 人君之位時之治亂俗之美惡繫乎已而已觀己之
 生若天下之俗皆君子矣則是已之所爲政化善也
 乃无咎矣若天下之俗未合君子之道則是已之所
 爲政治未善不能免於咎也○上九觀其生君子无
 咎傳曰上九以剛陽之德處於上爲下之所觀而不
[027-25a]
 當位是賢人君子不在於位而道德爲天下所觀仰
 者也觀其生觀其所生也謂出於己者德業行義也
 旣爲天下所觀仰故自觀其所生若皆君子則無過
 咎也茍未君子則何以使人觀仰矜式是其咎也○
 賁上九白賁无咎傳曰上九賁之極也賁飾之極則
 失於華僞唯能質白其賁則無過飾之咎白素也尚
 質素則不失其本眞所謂尚質素者非無飾也不使
 華没實耳象曰白賁无咎上得志也傳曰白責无咎
[027-25b]
 以其在上而得志也旣在上而得志處賁之極將有
 華僞失實之咎故戒以質素則无咎飾不可過也○
 剥六三剥之无咎傳曰衆陰剥陽之時而三獨居剛
 應剛與上下之陰異矣志從於正在剥之時爲无咎
 者也三之爲可謂善矣不言吉何也曰方羣陰剥陽
 衆小人害君子三雖從正其勢孤弱所應在無位之
 地於斯時也難乎衆矣安得吉也其義爲无咎耳言
 其无咎所以勸也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傳曰三
[027-26a]
 居剥而无咎者其所處與上下諸陰不同是與其同
 類相失於處剥之道爲无咎如東漢之吕强是也○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傳曰旣復則亨也陽氣復
 生於下漸亨盛而生育萬物君子之道旣復則漸以
 亨通澤於天下故復則有亨盛之理也出入无疾出
 入謂生長復生於内入也長進於外出也先云出語
 順耳陽生非自外也來於内故謂之入物之始生其
 氣至微故多摧折春陽之發爲陰寒所折觀草木於
[027-26b]
 朝暮則可見矣出入无疾謂微陽生長無害之者也
 旣無害之而其類漸進而來則將亨盛故无咎也所
 謂咎在氣則爲差忒在君子則爲抑塞不得盡其理
 陽之當復雖使有疾之固不能止其復也但爲阻礙
 耳而卦之才有无疾之義乃復道之善也一陽始生
 至微固未能勝羣陰而發生萬物必待諸陽之來然
 後能成生物之功而無差忒以朋來而无咎也三陽
 子丑寅之氣生成萬物衆陽之功也若君子之道旣
[027-27a]
 消而復豈能便勝於小人必待其朋類漸盛則能協
 力以勝之也○六三頻復厲无咎三以陰躁處動之
 極復之頻數而不能固者也復貴安固頻復頻失不
 安於復也復善而屢失危之道也聖人開遷善之道
 與其復而危其屢失故云厲无咎不可以頻失而戒
 其復也頻失則爲危屢復何咎過在失而不在復也
 ○无妄九四可貞无咎傳曰四剛陽而居乾體復無
 應无咎者也剛而無私豈有妄乎曰以陽居乾體若
[027-27b]
 復處剛則爲過矣過則妄也居四無尚剛之志也可
 貞與利貞不同可貞謂其所處可貞固守之利貞謂
 利於貞也象曰可貞无咎固有之也傳曰貞固守之
 則无咎也○大過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傳曰初以陰
 柔巽體而處下過於畏愼者也以柔在下用茅藉物
 之象不措諸地而藉以茅過於愼也是以无咎茅之
 爲物雖薄而用可重者以用之能成敬愼之道也愼
 守斯術而行豈有失乎大過之用也繫辭云苟措諸
[027-28a]
 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愼之至也夫茅之爲
 物薄而用可重也愼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言敬
 愼之至也茅雖至薄之物然用之可甚重以之藉薦
 則爲重謹之道是用之重也人之過於敬謹爲之非
 難而可以保其安而無過茍能慎斯道推而行之於
 事其無所失矣○習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
 牖終无咎傳曰六四陰柔而下無助非能濟天下之
 險者以其在髙位故言爲臣處險之道大臣當險難
[027-28b]
 之時惟至誠見信於君其交固而不可間又能開明
 君心則可保无咎矣夫欲上之篤信惟當盡其質實
 而已多儀而尚飾莫如燕享之禮故以燕享喻之言
 當不尚浮飾唯以質實所用一樽之酒二簋之食復
 以瓦缶爲器質之至也其質實如此又須納約自牖
 納約謂進結於君之道牖開通之義室之暗也故設
 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處以况君心所明處
 詳見人臣正君篇○九五坎不盈袛旣平无咎傳曰
[027-29a]
 九五在坎之中是不盈也盈則平而出矣祗音秪抵
 也於己平則无咎傳曰不平則是未平而尚在險中
 未得无咎也以九五剛中之才居尊位宜可以濟於
 險然下無助也二陷於險中未能出餘皆陰柔無濟
 險之才人君雖才安能獨濟天下之險居君位而不
 能致天下出於險則爲有咎必袛旣平乃得无咎○
 離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傳曰陽固好動又居下而
 離體陽居下則欲進離性炎上志在上麗幾於躁動
[027-29b]
 其履錯然謂交錯也雖未進而跡已動矣動則失下
 之心而有咎也然其剛明之才若知其義而敬謹之
 則不至於咎也初在下無位者也明其身之進退乃
 所麗之道也其志旣動不能敬謹則妄動是不明所
 麗乃有咎也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傳曰履錯然
 欲動而知敬愼不敢進所以求辟免過咎也居明而
 剛故知而能辟不剛明則妄動矣○恒亨无咎貞吉
 利有攸往傳曰恒者常久也常之道可以亨通恒而
[027-30a]
 能亨乃无咎也恒而不可以亨非可常之道也爲有
 咎矣如君子之恒於善可常之道也小人恒於惡失
 可常之道也恒所以能亨由貞正也故云利貞○晉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傳曰初居晉之下
 進之始也晉如升進也摧如抑退也於始進而言遂
 其進不遂其進惟得正則吉也罔孚者在下而始進
 豈遽能深見信於上茍上未能信則當安中自守雍
 容寛裕無急於求上之信也茍欲信之心切非汲汲
[027-30b]
 以失其守則悻悻以傷於義矣皆有咎也故裕則无
 咎君子處進退之道也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
 无咎未受命也傳曰無進無抑唯獨行正道也寛裕
 則无咎者始欲進而未當位故也君子之於進退或
 遲或速唯義所當未嘗不裕也聖人恐後之人不達
 寛裕之義居位者廢職失守以爲裕故特云初六裕
 則无咎者始進未受命當職任故也若有官守不信
 於上而失其職一日不可居也然事非一概久速唯
[027-31a]
 時亦容有爲之兆者○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
 无咎貞吝傳曰角剛而居上之初上九以剛居卦之
 極故取角爲象以陽居上剛之極也在晉之上進之
 極也剛極則有强猛之過進極則有躁急之失以剛
 而極於進失中之甚也無所用而可維獨用於伐邑
 則雖厲而吉且无咎也伐四方者治外也伐其居邑
 者治内也言伐邑謂内自治也人之自治剛極則守
 道愈固進極則遷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則雖
[027-31b]
 傷於厲而吉且无咎也嚴厲非安和之道而於自治
 則有功也○暌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无
 咎傳曰九居卦初暌之始也在暌乖之時以剛動於
 下有悔可知所以得亡者九四在上亦以剛陽雖無
 與自然同類相合同是陽爻同居下又當相應之位
 二陽本非相應者以在暌故合也上下相與故能亡
 其悔也在暌諸爻皆有應夫合則有暌本異則何暌
 唯初與四雖非應而同德相與故相遇馬者所以行
[027-32a]
 也陽上行者也暌獨無與則不能行是喪其馬也四
 旣與之合則能行矣是勿逐而馬復得也惡人與己
 乖異者也見者與相通也當暌之時雖同德者相與
 然小人乖異者至衆若棄絶之不幾盡天下以仇君
 子乎如此則失含宏之義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
 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見惡人則无咎也古之聖王
 所以能化姦凶爲善良革仇敵爲臣民者由弗絶也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傳曰暌離之時人情乖違求
[027-32b]
 和合之且病其不能得也若以惡人而拒絶之則將
 衆仇於君子而禍咎至矣故必見之所以免辟怨咎
 也无怨咎則有可合之道○本義曰如孔子之與陽
 貨也○九二遇主於巷无咎傳曰二與五應爲相與
 者也然在暌乖之時陰陽相勝之道衰則剛柔相戾
 之意勝學易者識此則知變通矣故二五雖正應當
 委曲以相求也二以剛中之德居下上應六五之君
 道合則志行成濟暌之功矣而居暌離之時其交非
[027-33a]
 固當委曲求於相遇冀得其合也故曰遇主於巷必
 能合而後无咎君臣暌離其咎大矣巷者委曲之塗
 也遇者㑹逢之謂也當委曲相求期於㑹遇與之合
 也所謂委曲者以善道宛轉就使合而已非枉已屈
 道也○九四暌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傳曰九四當
 暌時居非所安無應而在二陰之間是暌離孤處者
 也以剛陽之德當暌離之時孤立無與必以氣類相
 求而合是以遇元夫也夫陽稱元善也初九當暌之
[027-33b]
 初遂能與同德而亡睽之悔處暌之至善者也故目
 之爲元夫猶云善士也四則過中爲暌巳甚不若初
 之善也四與初皆以陽處一卦之下居相應之位當
 暌乖之時各無應援自然同德相親故㑹遇也同德
 相親必須至誠相與交孚各有孚誠也上下二陽以
 至誠相合則何時之不能行何危之不能濟故雖處
 危厲而无咎也當暌離之時孤居二陰之間處不當
 位危且有咎也以遇元夫而交孚故得无咎也象曰
[027-34a]
 交孚无咎志行也傳曰初四皆陽剛君子當暌乖之
 時上下以至誠相交協志同力則其志可以行不止
 无咎而已卦辭但言无咎夫子又從而明之云可以
 行其志救時之暌也○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傳曰六以陰柔當暌離之時而居尊位有悔可知然
 而下有九二剛陽之賢與之爲應以輔翼之故得悔
 亡厥宗其黨也謂九二正應也噬膚噬齧其肌膚而
 深入之也當暌之時非入之者深豈能合也五雖陰
[027-34b]
 柔之才二輔以陽剛之道而深入之則可往而有慶
 何過咎之有以周成之㓜穉而興盛王之治以劉禪
 之昏弱而有中興之勢蓋由任賢明之輔而姬公孔
 明所以入之者深也○解初六无咎傳曰六居解初
 患難既解之時以柔居剛以陰應陽柔而能剛之義
 旣無患難而自處得剛柔之宜患難旣解安寧無事
 唯自處得宜則爲无咎矣方解之初宜安静以休息
 之爻之辭寡所以示意象曰剛柔之際義无咎也傳
[027-35a]
 曰初四相應是剛柔相際接也剛柔相際爲得其宜
 難旣解而處之剛柔得宜其義无咎也○損有孚元
 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傳曰損減損也凡損益其過
 以就義理皆損之道也損之道必有孚誠謂至誠順
 於理也損而順理則大善而吉所損無過差可貞固
 常行而利有所攸往也人之所損或過或不及或當
 或不當皆不合正理非有孚也非有孚則無吉而有
 咎非可貞之道不可行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
[027-35b]
 損之傳曰損之義損剛益柔損下益上也初以陽剛
 應於四四以陰柔居上位賴初之益者也下之益上
 當損己而不自以爲功所益於上者事既已則速去
 之不居其功乃无咎也若享其成功之美非損己益
 上也於爲下之道爲有咎矣四之陰柔賴初者也故
 聽於初當酌度其宜而損己以益之過與不及皆不
 可也○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傳曰四以陰柔
 居上與初之剛陽相應在損時而應剛能自損以從
[027-36a]
 剛陽也損不善以從善也初之益四損其柔而益之
 以剛損其不善也故曰損其疾疾謂疾病不善也損
 於不善惟使之遄速則有喜而无咎人之損過惟患
 不速速則不至於深過爲可喜也○愚按疾病在躬
 人惟恐去之不速至於不善在躬則往往不速於去
 之是知疾之能害人而不知不善尤害人之甚者也
 人能去惡如去疾則知損之義矣○益初九利用爲
 大作元吉无咎傳曰初九震動之主剛陽之盛也居
[027-36b]
 益之時其才足以益物雖居至下而上有六四之大
 臣應於己四巽順之主上能巽於君下能巽於賢才
 也在下者不能有爲也得在上者應從之則宜以道
 輔於上作大益天下之事利用爲大作也居下而得
 上之用以行其志必須所爲大善而吉則无過咎不
 能元吉則不唯在已有咎乃累乎上爲上之咎也在
 至下而當大任小善不足以稱也故必元吉然後得
 无咎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傳曰在下者本不
[027-37a]
 當處厚事厚事重大之事也以爲在上所任所以當
 大事必能濟大事而致元吉乃爲无咎能致元吉則
 在上者任之爲知人已當之爲勝任不然則上下皆
 有咎也○夬九三壯於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
 若濡有愠无咎傳曰當云壯於頄有凶獨行遇雨君
 子夬夬若濡有愠无咎夬夬當剛徤之時三居下體
 之上雖在上而未爲最上上有君而自任其剛决壯
 於頄者也有凶之道也獨行遇雨三與上六爲正應
[027-37b]
 方羣陽共决一隂之時已若以私應之故不與衆同
 而獨行則與上六陰陽和合故云遇雨易中言雨者
 皆謂陰陽和也君子道長决去小人之時而已獨與
 之和其非可知唯君子處斯時則能夬夬謂夬其夬
 果决其斷也雖其私與當遠絶之若見濡汚有愠惡
 之色如此則无過咎象曰君子夬夬終无咎也傳曰
 牽梏於私好由無决也君子義之與比决於當决故
 義不至於有咎也○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傳曰
[027-38a]
 五雖剛陽中正居尊位然切近於上六上六説體而
 卦獨一陰陽之所比也五爲决陰之主而反比之其
 咎大矣故必决其决如莧陸然則於其中行之德爲
 无咎也中行中道也莧陸今所謂馬齒莧是也曝之
 難乾感陰氣之多者也而脆易折五若如莧陸雖感
 於陰而决斷之易則於中行無過咎矣不然則失其
 中正也感陰多之物莧陸爲易斷故取爲象象曰中
 行无咎中未光也傳曰卦辭言夬夬則於中行爲无
[027-38b]
 咎矣象復盡其義云中未光也夫人心正意誠乃能
 極中正之道而充實光輝吾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
 而决之雖行於外不失中正之義可以无咎然於中
 道未得爲光大也蓋人心一有所欲則離道矣夫子
 於此示人之意深矣○萃九四大吉无咎傳曰四當
 萃之時上比九五之君得君臣之聚也下比下體羣
 陰得下民之聚也得上下之聚可謂善矣然四以陽
 居陰非正也雖得上下之聚必得大吉然後爲无咎
[027-39a]
 也大謂周遍之義無所不周然後爲大無所不正然
 後爲大吉大吉則无咎也夫上下之聚固有不由正
 道而得者非理枉道而得君者自古多矣非理枉道
 而得民者蓋亦有焉如齊之陳常魯之季氏是也然
 得爲大吉乎得爲无咎乎故九四必能大吉然後爲
 无咎也象曰大吉无咎位不當也傳曰以其位之不
 當疑其所爲未能盡善故云必得大吉然後爲无咎
 也非盡善安得爲大吉乎○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
[027-39b]
 元永貞悔亡傳曰九五居天下之尊萃天下之衆而
 君臨之當正其位修其德以陽剛居尊位稱其位矣
 爲有其位矣得中正之道無過咎也如是而有不信
 而未歸者則當自反以修其元永貞之德則無思不
 服而悔亡矣元永貞者君之德民所歸也故比天下
 之道與萃天下之道皆在此三者王者既有其位又
 有其德中正無過咎而天下尚有未信服歸附者蓋
 其道未光大也元永貞之道未至也在修德以來之
[027-40a]
 如苖民逆命帝乃誕敷文德舜德非不至也蓋有逺
 近昏明之異故其歸有先後旣有未歸則當修德也
 所謂德元永貞之道也元首也長也爲君德首出庶
 物君長羣生有尊大之義焉有主統之義焉而又常
 永貞固則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思不服矣乃無匪
 孚而其悔亡也所謂悔志之未光心之未慊也○升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傳曰二居陽而在下五陰柔
 而居上夫以剛而事柔以陽而從陰雖有時而然非
[027-40b]
 順道也以暗而臨明以剛而事柔若黽勉於事勢非
 誠服也上下之交不以誠其可以久乎其可以有爲
 乎五雖陰柔然居尊位二雖剛陽事上者也當内存
 至誠不假文飾於外誠積於中則自不事外飾故曰
 利用禴謂尚誠敬也自古剛强之臣事柔弱之君未
 有不爲矯飾者也禴祭之簡質者也云孚乃謂既孚
 乃宜不用文飾專以其誠感通於上也如是則得无
 咎以剛强之臣而事柔弱之君又當升之時非誠意
[027-41a]
 相交其能免於咎乎○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
 信傳曰如卦之才則困而能亨且得貞正乃大人處
 困之道也故能吉而无咎大人處困不唯其道自吉
 樂天安命乃不失其吉也况隨時善處復有裕乎有
 言不信當困而言人誰信之○九二困於酒食朱紱
 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傳曰酒食人所欲而所以
 施惠也二以剛中之才而處困之時君子安其所遇
 雖窮厄險難無所動其心不恤其爲困也所困者唯
[027-41b]
 困於所欲耳君子之所欲者澤天下之民濟天下之
 困也二未得遂其欲濟其困故爲困於酒食也大人
 君子懐其道而困於下必有得道之君求而用之然
 後能施其所藴二以剛中之德困於下上有九五剛
 中之君道同德合必來相求故云朱紱方來方且來
 也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以行來爲義故以蔽膝言
 之利用享祀享祀以至誠通神明也在困之時利用
 至誠如享祀然其德既誠自能感通於上自昔賢者
[027-42a]
 困於幽逺而德卒升聞道卒爲用唯自守至誠而已
 征凶无咎方困之時若不至誠安處以俟命征而求
 之則犯難得凶乃自取也將誰咎乎不度時而征乃
 不安其所爲困所動也夫剛中之德自取凶悔何所
 怨咎○革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傳曰以六居
 二柔順而得中正又文明之主上有剛陽之君同德
 相應中正則無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
 體順則無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
[027-42b]
 者也然臣道不當爲革之先又必待上下之信故已
 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所居之地所逢之時足以
 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當進而上輔於君以行其
 道則吉而无咎也不進則失可爲之時爲有咎也以
 二體柔而處當位體柔則其進緩當位則其處固變
 革者事之大故有此戒二得中而應剛未至失於柔
 也聖人因其有可戒之疑而明其義耳使賢才不失
 可爲之時也○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027-43a]
 无咎傳曰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於欲也欲牽
 於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見
 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於所不見則無
 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不獲其身不見其身也謂忘
 我也無我則止矣不能無我無可止之道行其庭不
 見其人庭除之間至近也在背則雖至近不見謂不
 交於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
 道於止爲无咎也○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傳曰
[027-43b]
 六在最下趾之象動之先也艮其止止於動之初也
 事止於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以柔處下當止之時
 也行則失其正矣故止乃无咎陰柔患其不能常也
 不能固也故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永貞固則不失
 止之道也○漸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傳
 曰漸初爻皆取鴻象鴻之爲物至有時而羣有序不
 失其時序乃爲漸也干水湄水鳥止於水之湄水至
 近也其進可謂漸矣行而以時乃所謂漸進不失漸
[027-44a]
 得其宜矣六居初至下也陰之才至弱也而上無應
 援以此而進常情之所憂也君子則深識逺照知義
 理之所安時事之所宜處之不疑小人幼子唯能見
 已然之事從衆人之知非能燭理也故危懼而有言
 蓋不知在下所以有進也用柔所以不躁也無應所
 以能漸也於義自无咎也若漸之初而用剛急進則
 失漸之義不能進而有咎必矣象曰小子之厲義无
 咎也傳曰雖小子以爲危厲在義理實无咎也○豐
[027-44b]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无咎往有尚傳曰雷電皆至成
 豐之象明動相資致豐之道非明無以照非動無以
 行相須猶形影相資猶表裏初九明之初九四動之
 初宜相須以成其用故雖旬而相應位則相應用則
 相資故初謂四爲配主已所配也配雖匹稱然就之
 者也如配天以配君子故初於四云配四於初云夷
 也雖旬无咎旬均也天下之相應者嘗非均敵如陰
 之應陽柔之從剛下之附上敵則安肯相從唯豐之
[027-45a]
 初四其用則相資其應則相成故雖均是陽剛相從
 而無過咎也蓋非明則動無所之非動則明無所用
 相資而成用同舟則胡越一心共難則仇敵恊力事
 勢使然也往而相從則能成其豐故云有尚有可嘉
 尚也在他卦則不相下而離隙矣象曰雖旬无咎過
 旬災也傳曰聖人因時而處宜隨事而順理夫勢均
 而不相下者當理也然有雖敵而相資者則相求也
 初四是也所以雖旬而无咎也與人同而力均者在
[027-45b]
 乎降己以相求協力以從事若懷先己之私有加上
 之意則患當至矣故曰過旬災也均而先己是過旬
 也一求勝則不能同矣○巽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
 紛若吉无咎傳曰二居巽時以陽處陰而在下過於
 巽者也牀人之所安巽在牀下是過於巽過所安矣
 人之過於卑巽非恐怯則諂説皆非正也二實剛中
 雖巽體而居柔爲過於巽非有邪心也恭巽之過雖
 非正禮可以逺恥辱絶怨咎亦吉道也史巫者通誠
[027-46a]
 意於神明者也紛若多也茍至誠安於謙巽能使通
 其誠意者多則吉而無咎謂其誠足以動人也人不
 察其意則以過巽爲諂矣○節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傳曰户庭户外之庭門庭門内之庭初以陽在下上
 復有應非能節者也又當節之初故戒之謹守至於
 不出户庭則无咎也初能固守終或渝之不謹於初
 安能有卒故於節之初爲戒甚嚴也○小過九四无
 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傳曰四當小過之
[027-46b]
 時以剛處柔剛不過也是以无咎旣弗過則得其宜
 矣故謂遇之謂得其道也若往則有危必當戒懼也
 往去柔而以剛進也勿用永貞陽性堅剛故戒以隨
 宜不可固守也方陰過之時陽剛失位則君子當隨
 時順處不可固守其常也四居髙位而無上下之交
 雖比五應初方陰過之時彼豈肯從陽也故往則有
 厲○旣濟初九曵其輪濡其尾无咎傳曰初以陽居
 下上應於四又火體其進之志鋭也然時既濟矣進
[027-47a]
 不已則及於悔咎故曵其輪濡其尾乃得无咎輪所
 以行倒曵之使不進也獸之渉水必揭其尾否則不
 能濟方旣濟之初能止其進乃得无咎不知已則至
 於咎也象曰曵其輪義无咎也傳曰既濟之初而能
 止其進則不至於極其義自无咎也○未濟上九有
 孚於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傳曰九以剛在上
 剛之極也居明之上明之極也剛極而能明則不爲
 躁而爲决明能燭理剛能斷義居未濟之極非得濟
[027-47b]
 之位無可濟之理則當樂天順命而已若否終則有
 傾時之變也未濟則無極之理而自濟故止爲未濟
 之極至誠安於義命而自樂則可无咎飲酒自樂也
 不樂其處則忿躁隕穫入於凶咎矣若從樂而躭肆
 過禮至濡其首亦非能安其處也予友湯伯紀曰无
 咎之所以爲善補過者蓋謂卦爻中有時位之難處
 本當有咎以其善處故免所謂轉禍爲福易危爲安
 故謂之善補過耳非眞以爲某卦某爻先有過而後
[027-48a]
 能改也今之所取本爲改過而无咎之辭取之太泛
 但當取豫上六臨六三復六三離初九損六四夬九
 五六條皆改過之親切者餘爻可削伯紀之説是矣
 然當難處之時而處之善乃所以無過尤學者所宜
 盡心故存而不削且併記其説於此云
語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也
 朱子曰已矣乎者恐其終不得見而嘆之也内自訟
 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人有過而能自知者鮮矣知
[027-48b]
 過而能自訟者尤鮮能内自訟則其悔悟深切而能
 改必矣夫子自恐終不得見而嘆之其警學者深矣
 ○南軒曰人惟安於所偏而狃於所習是以鮮能見
 其過就或覺其爲過不能自訟又從而文之者多矣
 内自訟則無一毫蓋覆之意其於徙義進德也孰禦
 ○過則勿憚改已見爲學篇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爲
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027-49a]
 朱子曰夫子指伯玉也言其但欲寡過而尚未能則
 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見矣使者之言愈自
 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
 於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按莊周稱
 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
 六十而六十化蓋其進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踐履
 篤實光輝宣著不唯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或
 問二十六章之説曰蘧伯玉使者之言極有味學者
[027-49b]
 所宜熟玩而深省焉胡氏説亦可觀也胡氏曰未能
 寡過乃伯玉心事而使者知之雖伯玉克己日新之
 符著見於外而使者亦可謂知德而能言矣○南軒
 曰夫欲寡過而未能非篤於進德修業莫知此味也
 則伯玉之賢可知○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已見
 爲學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
也人皆仰之
[027-50a]
 黃氏曰其過也明白而無揜覆故人皆見其更也瑩
 徹而無瑕疵故人皆仰○南軒曰人皆見之者君子
 不文飾掩蔽其過也日月之食旋而復矣無損其明
 也故君子改過不吝而德愈光焉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朱子曰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唯不改則其過遂成
 而將不及改矣
孟子曰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
[027-50b]
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
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而爲之辭
 朱子曰順猶遂也更改也辭辨也更之則無損於明
 故民仰之順而爲之辭則其過愈深矣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朱子曰喜其得聞而改之其勇於自修如此程子曰
 子路云云可謂百世之師矣
孟子曰西子䝉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
[027-51a]
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周子曰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朱子曰不聞過人不告也無恥我不仁也
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有恥則能發奮而受教聞過則知所改而爲賢然不
 可教則雖聞過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見無恥之不幸
 爲尤大也
有善不及
[027-51b]
 朱子曰設問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則如之何
曰不及則學焉
 答言當學其善而已
問曰有不善
 問人有不善則何以處之
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爲君子
 答言人有不善則告之以不善而勸其改告之者恐
 其不知此事之爲不善也勸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
[027-52a]
 可改而爲善也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
 亦答辭也言人有善惡之雜則學其善而勸其惡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
其不能改改則爲君子矣不改爲惡惡者天惡之彼豈
無畏耶焉知其不能改
 此亦答言聞人有過雖不得見而告勸之亦當答之
 以此冀其或聞而自改也有心悖理謂之惡無心失
[027-52b]
 理謂之過
故君子悉有衆善無弗愛且敬焉
 善無不學故悉有衆善惡無不勸故不棄一人於惡
 不棄一人於惡則無所不用其愛敬矣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䕶疾
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易夬九四程氏傳曰夫過而能改聞善而能用克己以
從義唯剛明者能之
[027-53a]
學者有自言其病而未有以藥之者朱子曰知得如此
是病即知不如此是藥
 以上皆言省躬補過之事
    右廣大學之五修/身
 誠意正心前卷備之
易家人利女貞
 程子曰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則家道正矣夫夫
 婦婦而家道正獨云利女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
[027-53b]
 者家正也女正則男正可知矣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
義也
 彖以卦才而言陽居五在外也陰居二處内也男女
 各得其正位也尊卑内外之道正合天地陰陽之大
 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家人之道必有所尊嚴而君長者謂父母也雖一家
[027-54a]
 之小無尊嚴則孝敬衰無君長則法度廢有嚴君而
 後家道正家者國之則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
定矣
 父子兄弟夫婦各得其道則家道正矣推一家之道
 可以及天下故家正則天下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動不可易也
[027-54b]
 君子觀風自火出之象知事之由内而出故所言必
 有物所行必有恒也物謂事實恒謂常度法則也德
 業之著於外由言行之謹於内也言慎行修則身正
 而家治矣
初九閑有家悔亡
 初家道之始也閑謂防閑法度也如其有家之始能
 以法度爲之防閑則不至於悔矣治家者治乎衆人
 也茍不閑之以法度則人情流放必至於有悔失長
[027-55a]
 幼之序亂男女之别傷㤙義害倫理無所不至能以
 法度閑之於始則無是矣故悔亡也九剛明之才能
 閑其家者也不云无悔者羣居必有悔以能閑故亡
 耳
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閑之於始家人志意未變動之前也正志未流
 散變動之前而閑之則不傷恩不失義處家之
 善也是以悔亡志變而後治則所傷多矣乃有
[027-55b]
 悔也
六二无攸遂在中饋貞吉
 人之處家在骨肉父子之間大率以情勝禮以㤙奪
 義唯剛立之人則能不以私愛失其正理故家人卦
 大要以剛爲善初三上是也六二以陰柔之才而居
 柔不能治於家者也故无攸遂無所爲而可也夫以
 英雄之才尚有溺情愛而不能自守者况柔弱之人
 其能勝妻子之情乎如二之才若爲婦人之道則其
[027-56a]
 正也以柔順處中正婦人之道也故在中饋則得其
 正而吉也婦人居中而主饋者也故云中饋○朱子
 曰六二柔順中正女之正位乎内者也故其象占如
 此○六二爻義當以本義爲正程傳少差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二以陰柔居中正能順從而卑巽者也故爲婦人之
 貞吉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嬉嬉終吝
[027-56b]
 嗃嗃未詳字義然以文義及音意觀之與嗷嗷相類
 又若急速之意九三在内卦之上主治乎内者也以
 陽居剛而不中雖得正而過乎剛者也治内過剛則
 傷於嚴急故家人嗃嗃然治家過嚴不能無傷故必
 悔於嚴厲骨肉㤙勝嚴過故悔也雖悔於嚴厲未得
 寛猛之中然而家道齊肅人心衹畏猶爲家之吉也
 若婦子嬉嬉則終至羞吝矣在卦非有嬉嬉之象盖
 對嗃嗃而言謂與其失於放肆寧過於嚴也嬉嬉笑
[027-57a]
 樂無節也自恣無節則終至敗家可羞吝也蓋嚴謹
 之過雖於人情不能無傷然苟法度立倫理正乃㤙
 義之所存也若嬉嬉無度乃法度之所由廢倫理之
 所由亂安能保其家乎嬉嬉之甚則致敗家之凶但
 云吝者可吝之甚則至於凶故未遽言凶也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嬉嬉失家節也
 雖嗃嗃於治家之道未爲甚失若婦子嬉嬉是無禮
 法失家之節家必亂也
[027-57b]
六四富家大吉
 六以巽順之體居四得其正位居得其正爲安處之
 義巽順於事而由正道能保有其富者也居家之道
 能保有其富則爲大吉也四髙位而獨云富者於家
 而言髙位家之尊也能有其富是能保其家也吉孰
 大焉
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以巽順而居正位正而巽順能保有其富者也富家
[027-58a]
 之大吉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九五男而在外剛而處陽居尊而中正又其應順正
 於内治家之至正至善者也王假有家五君位故以
 王言假至也極乎有家之道也夫王者之道修身以
 齊家家正則天下治矣自古聖王未有不以恭已正
 家爲本故有家之道旣至則不憂勞而天下治矣勿
 恤而吉也五恭巳於外二正家於内内外同德可謂
[027-58b]
 正矣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王假有家之道者非止能使之順從而己必能致心
 化誠合夫愛其内助婦愛其刑家交相愛也能如是
 者文王之妃乎若身修法立而家未化未得爲假有
 家之道也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上卦之終家道之成也故極言治家之本治家之道
[027-59a]
 非至誠不能也故必中有孚信則能常久而衆人自
 化爲善不由至誠己且不能常守也况欲使人乎故
 家以有孚爲本治家者在妻奴情愛之間慈過則無
 嚴㤙勝則掩義故家之患常在禮法不足而凟慢生
 也長失尊嚴少忘恭順而家不亂者未之有也故必
 有威嚴則能終吉保家之終在有孚威如二者而已
 故於卦終言之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027-59b]
 治家之道以正身爲本故云反身之謂爻辭謂治家
 當有威嚴而夫子又復戒云當先身也威嚴不先行
 於己則人怨而不服故云威如而吉者能自反於身
 也孟子所謂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也
孝經子曰閨門之内禮具矣乎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
百姓徒役也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
妻子
[027-60a]
 朱子曰身不行道者以行言之不行者道不行也使
 人不以道者以事言之不能行者令不行也
周子曰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暌次家人以二女同居
而志不同行也
 詳見一卷人君正家篇
    右廣大學之六齊/家
 
 
[027-60b]
 
 
 
 
 
 
 
 西山讀書記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