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
 西山讀書記卷十六
            宋 真德秀 撰
   才德
春秋傳季文子曰昔髙陽氏有才子八人
 髙陽帝顓頊之號八人其苗裔
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
 此即垂益禹臯陶之倫庭堅即臯陶字
[016-1b]
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髙辛氏有才
子八人
 髙辛帝嚳之號八人亦其苗裔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此即稷契朱虎熊羆之倫
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
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
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
[016-2a]
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下文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隠賊好行凶徳醜類
 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皥氏有
 不才子毁信廢忠崇餙惡言靖譖庸囘服讒蒐慝以誣盛
 德天下之民謂之窮竒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
 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
 謂之橈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凶増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
 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
[016-2b]
 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
 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舜臣堯賓四門流四凶族
 渾敦窮竒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是以堯崩而
 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
 也○愚按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忠肅共懿宣慈惠和皆
 德也而此謂之才掩義隠賊好行凶徳醜類惡物頑嚚
 不友毁信廢忠崇餙惡言靖譛庸囘服讒蒐慝之屬皆
 不德也此謂之不才則古之所謂才與德葢通言之也
[016-3a]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朱子曰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驕矜夸吝鄙嗇也○
 程子曰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葢有周公之德則自
 無驕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亦不足觀矣○
 此是為有才而無德者言○南軒曰此言才美之不
 足恃當以德為貴也古之聖人如周公者才藝之多
 故借以明之驕則無以來天下之善吝則不能與人
 共由於善雖才美如周公亦何為哉
[016-3b]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朱子曰禹稷契臯陶伯益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馬氏曰亂治也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
 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謂文母朱子
 曰劉侍讀以為子無臣母之義葢邑姜也九人治外
 邑姜治内或曰亂本作糺古治字也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
[016-4a]
九人而已
 才難葢古語而孔子然之也才者德之用也言周室
 人才之多唐虞之際乃盛於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
 然猶但有此數人耳是才之難得也南軒曰此所謂
 才者能全盡夫天生此民之才也如左氏稱才子必
 齊聖廣淵明允篤誠之類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朱子曰驥善馬之名德謂調良也○尹氏曰驥雖有
[016-4b]
 力其稱在德人有才而無德則亦奚足尚哉○或問
 才受乎天德繫乎習乃重才而輕德者何也曰人受
 天地之中以生是德也固已根於其性之所有特人
 不能皆生知而安行故賴學以成之耳非因學而後
 有也豈可以其專繫乎習而不受乎天哉若以氣禀
 而言則才之與德皆有自然勉强之差又不得專以
 才為天賦德為人為也司馬公論智伯以金與竹為
 才以鎔範矯揉為德其失正與此同至於蘇氏之書
[016-5a]
 又以才難强而德易勉其失之端不過如此而其末
 流遂至於貴才而賤德則其失益甚而其為天下後
 世之禍也益深矣○南軒曰驥之得稱為其德不為
 其力也而况於君子豈不以尚德為貴乎茍無其德
 雖曰有才其得謂之君子乎又南宫适曰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羿善射奡盪舟皆不得其死然夫子不荅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亦與此章
 同指云○又顔淵曰既竭吾才此才謂才力也子曰
[016-5b]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此才指資質而言也
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門人
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
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朱子曰恃才妄作所以取禍徐氏曰君子道其常而
 已括有死之道焉設使幸而獲免孟子之言猶信也
 ○南軒曰才如辨給敏㨗之類小有才而未聞大道
 則必求所以用其才謂聰明智力之可以有為而不
[016-6a]
 知理義之顧若是者極其才而不知所止不至於顛
 覆而不已故盆成括仕於齊而孟子知其必見殺也
 葢不聞道則為才所役聞道則有以為用矣所謂道
 者非他也理義之存乎人心者也於此有聞則其進
 退語黙之際皆有所據而才有所不敢恃矣故夫人
 之有才本不足以為人害惟其無所本而徒用其才
 於是才始足以病已甚至於有取死之道反不若魯
 鈍無才之為愈也夫小有才而未聞道者身且不能
[016-6b]
 保而為國者乃信而用之亡國敗家其何日之有○
 愚按此才與有才而驕吝之才同若所謂天降之才
 與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盡其才則指其根於性者
 而言如才子才難之才也
程子曰才與誠一則周天下之治
 又曰才與至誠合則可以有為○愚按此才指才能
 而言誠即德也近於温公之説
司馬氏曰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
[016-7a]
其所以失人也夫聦察强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兼亡謂之愚
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下文云凡取人之術茍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
 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
 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
 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
 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
[016-7b]
 姦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
 易疎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
 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以顛覆者
 多矣故為國家者茍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愚按聖賢之所謂才有與德
 合而言者才子之才才難之才是也有與德分而言
 者有才而驕吝小有才而未聞大道是也才子之才
[016-8a]
 才難之才即所謂德也然不曰德而曰才者德專以
 其本體而言才兼以其著於用者而言才子才難之
 才體用之兼全者也德者何仁義禮智是也此所謂
 體也才者何仁義禮智之發是也此所謂用也自仁
 而發則為惠利自義而發則為斷制自禮而發則為
 辨别自智而發則為明察此才也而皆本乎德也若
 夫子所謂有才而驕吝孟子所謂小有才而未聞大
 道則與德分而言之者也分而言之則所謂才者專
[016-8b]
 指智能技藝而言周公之才才之大者也盆成括之
 才才之小者也才大而驕吝猶不足觀况小才而未
 聞大道其能免於戮乎此乃深警世人以智能技藝
 自矜而不勉乎德者也葢自春秋之後以才稱者類
 不本乎德故酆舒之不道而人稱其才智伯之好亂
 而人亦稱其才其實二人之才皆盆成括之類而非
 八元十亂之比聖賢憂之故不得不析而二之以曉
 當世此所謂與德分而言者司馬温公之論以聰察
[016-9a]
 强毅為才正直中和為德其信然耶曰正直中和葢
 合性情之善而言所謂才之體也聦察者智之所明
 强毅者義之所發所謂德之用也然聦察而不苛强
 毅而不暴即正直也中和也即所謂德也温公以二
 者謂之才而不指其本於德亦其措詞之未備者也
 又謂才德兼全謂之聖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
 謂之小人其果然耶曰以正直中和之體兼聦察强
 毅之用此所謂全德也德全則才亦全矣中庸謂天
[016-9b]
 下至聖為能聦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寛毅温柔足以
 有容也發强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葢唯聖為能兼五者之全
 非五者之全則不足以言聖若大賢以下則隨其分
 量或畧具而未能充或得其四三而不足於一二若
 是者雖視聖人為有間然亦不失為君子之才故臯
 陶謨有六德三德之分小大不同皆適於用若夫似
 聦察而實小慧似强毅而實暴猛此世俗之所謂才
[016-10a]
 而質諸賢聖之論則正所謂不才者也葢才本於德
 雖有所未備不害為君子才不本乎德雖有所可喜
 不免為小人以是而觀則君子小人之分定矣大抵
 温公之於此纎悉委曲雖有所未周而其立論之大
 㫖終有補於世學者於其言之當者固無所復議而
 其所未周者亦不可不致思也然德根於性者也性
 無不善而德與才乃有偏全之異何邪曰此所謂氣
 質之性也前性命篇論之詳矣今夫木一也而有松
[016-10b]
 柏之材有樗櫟之材松柏之材禀之善者也樗櫟之
 材禀之惡者也故莊子以松柏為受命之獨而謂樗
 櫟之木為不才人之才不才亦猶是也然物之禀一
 定而不移人之性雖失而可復故學進則德進德進
 而才亦進矣是又學者之所當勉故併著之於此云
    右兼論才德
   道德
子張曰執德不𢎞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016-11a]
 朱子曰有所得而守之太狹則德孤有所聞而信之
 不篤則道廢焉能為有亡猶言不足為輕重○或問
 𢎞之為寛廣奈何曰此以人之量而言也葢人之所
 以體道者存乎德而其所以執德者存乎量量有大
 小之不同故人之所以執德有𢎞而有不𢎞也夫緫
 羣言該衆理而不自以為博兼百善具衆美而不自
 以為得知足以周萬物而於天下之事有不深察才
 足以濟衆務而於天下之事有不屑為恢恢乎其胷
[016-11b]
 中嘗若有餘地焉此非其量之大則其所以執德者
 孰能如是之寛廣而不迫哉易所謂寛以居之而曽
 子所謂可以任天下之重者正謂此耳其量之小者
 一善之得則先為主而若不可以有所容一事之當
 則喜自負而若不可以有所加小有知則必欲用其
 知小有才則必欲試其才所謂執德不𢎞者葢如此
 雖其所守之固若不可奪然亦安能為有亡哉○黃
 氏曰或問以寛廣為𢎞乃集注未改之前之説然與
[016-12a]
 今集注之意實相通而有所發明故不得而不存也
 篤堅確也易所謂確乎不拔而曽子所謂死而後巳
 者正謂此耳觀子張之二言則為學之道信非褊心
 狹量質薄氣弱者之所可及也○執德須𢎞不可道
 已得此道理不信更有道理須是既下工夫又下工
 夫已理㑹又理㑹若只理㑹得三二分便以謂只消
 恁地也得如此者非是無只是不𢎞故子張云焉能
 為有焉能爲亡𢎞便知道理儘有自家心下儘有地
[016-12b]
 歩寛濶著得他在○問執德不𢎞先生曰言其不廣
 也纔狹隘則容受不得不特是不能容人自家亦自
 不能容故纔有片善必自矜見人之善必不好人告
 之以過亦不受從狹隘上生萬般病痛○南軒曰執
 德𢎞則進德有地信道篤則志道不囘茍惟不然雖
 有為善之心亦若存若亡不能為有亡也程子曰信
 道不篤則執德無由𢎞○志道據德見言仁篇
周子曰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義匪禮匪智
[016-13a]
匪信悉邪也邪動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動
 按道德二字並言始見於禹誓師之詞曰蠢兹有苖
 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道者常行之正路背
 之故言反德者固有之實理失之故言敗然其所以
 反之敗之之由則昏迷不恭侮慢自賢而已然則敬
 慢之分天理人欲之所由判歟○又老子曰失道而
 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非知道
 德者也其辨見異端篇
[016-13b]
    右兼言道德
   中
書帝曰人心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朱子曰葢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其道統之傳有自
 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受舜也人
 心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
 授禹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舜復加之以三言者葢必
 如是而後堯之言可庶幾也餘見道心篇
[016-14a]
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
窮天祿永終
 此堯命舜而禪以帝位之辭○或問云云曰聖賢所
 言中有二義大本者喜怒哀樂未發之時之理其氣
 象如此也中庸云者理之在事而無過不及之地也
 此曰允執其中葢以其在事者而言若天下之大本
 則不可得而執矣且聖人之道時止時行夫豈專以
 塊然不動者為是而守之哉
[016-14b]
書仲虺之誥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

 孟子曰湯執中○林氏曰德貴乎日新故勉之以懋
 昭大德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惟其因物有遷故陷溺
 而不知返聖人先得人心之所同故揭以示之昭大
 德者是乃所以建中也而為王氏學者乃曰懋昭大
 德者所以極髙明而處乎已建中於民者所以道中
 庸而同乎人夫髙明中庸豈可分為二致耶○蔡氏
[016-15a]
 曰中者天下之所同有也然非君建之則民不能以
 自中而禮義者所以建中者也義者心之裁制禮者
 理之節文以義制事則事得其宜以禮制心則心得
 其正内外合德而中道立
酒誥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
 上文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大克羞耉惟君
 爾乃飲食醉飽云云爾尚克羞饋祀爾乃自介用逸
 ○按此乃武王誥教庶正庶伯之詞欲其能長自觀
[016-15b]
 省毎有動作必稽乎中德無過與不及也中德即中
 道也即身而言則曰中德即事而言則曰中道
穆王命君牙為大司徒曰𢎞敷五典式和民則爾身克
正㒺敢弗正民心㒺中惟爾之中
 愚按自堯舜禹相授以中道為出治之本三代聖賢
 之君率而循之成王之命蔡仲曰康濟小民率自中
 至穆王此言尤得建中於民之意至吕刑之作一曰
 中二曰中葢用刑之際少有過差則民有不得其死
[016-16a]
 者以穆王髦荒而猶知此理豈非去文武成王為未
 逺猶有得於見聞之舊歟
易乾文言九二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程子曰以龍德而處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為得正
 中之義
九三重剛而不中
 九四同○按易以二五為中故九二曰龍德正中九
 五曰飛龍在天皆以得中故也初則勿用三則危四
[016-16b]
 則或上則有悔夫乾天德聖人之事也必以中為貴
 以不中為戒則天下之至善豈有過於中乎今以諸
 卦言中之義附於此
䝉亨以亨行時中也
 程子曰䝉之能亨以亨道行也所謂亨道時中也時
 謂得君之應中謂處得其中得中則時也按本卦坎
 下艮上六五下應九二六五為䝉之主九二發䝉者
 也故程子云然
[016-17a]
需位乎天位以正中也九五需于酒食貞吉象曰酒食
貞吉以中正也
 程子曰以五得中正而盡其道也按本卦乾下坎上
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九五訟元吉
 程子曰以中正居尊位治訟者也治訟得其中正所
 以元吉也元吉大吉而盡善也吉大而不盡善者有
 矣本卦坎下乾上
師九二在師中吉无咎六五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
[016-17b]
 程子曰長子謂二以中正之德合于上而受任以行
 為得其宜也按本卦坎下坤上
比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
 程子曰推原筮决相比之道得元永貞而後可以无
 咎所謂元永貞如五是也以陽剛居中正盡比之善
 者也以陽剛居尊位為君德元也居中得正能永而
 貞也卦辭本泛言比道彖言元永貞者九五以剛處
 中正故也
[016-18a]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象曰顯比之
吉位正中也
 程子曰顯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處
 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也比以不偏為善故云正
 中凡言正中者其處正得中也比與隨是也言中正
 者得中與正也訟與需是也按本卦坤下坎上
小畜剛中而志行乃亨
 程子曰二五居中剛中也陽性上進下復乾體志在
[016-18b]
 於行也剛居中為剛而得中又為中剛言畜陽則以
 柔巽言能亨則由剛中以成卦之義言則為陰畜陽
 以卦才言則陽為剛中按本卦乾下巽上二五皆陽
 爻六四為主
履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程子曰九五以陽剛中正尊履帝位茍無疚病則履
 道之至善光明者也按本卦兑下乾上
泰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016-19a]
 程子曰四者處泰之道也包荒謂有包容荒穢之量
 用馮河謂以剛果之道以濟深越險也不遐遺謂不
 遺事之㣲隠與賢才之在僻陋者朋亡謂絶去朋比
 之私有此四者則能合於九二之德故曰得尚于中
 行言能配合中行之義尚配也
六五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程子曰所以能獲祉福且元吉者由其以中道合而
 行其素願也有中德所以能任剛中之賢所聽從者
[016-19b]
 皆其志願也剛中之賢謂九二按本卦乾下坤上
同人柔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程子曰柔得位謂二以陰居陰得其正位也五中正
 而以中正應之得中而應乎乾也五剛健中正而二
 以柔順中正應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為同人象
 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按本卦離下乾
 上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016-20a]
 程子曰五以陰居君位柔得尊位也處中得大中之
 道也為諸陽所宗上下應之也夫居尊執柔固衆之
 所歸也又有虛中文明之德故上下同志應之所以
 為大有也按本卦乾下離上
豫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

 程子曰能不終日而貞且吉者以有中正之德也中
 正故其守堅而能辨之早去之速爻言六二處豫之
[016-20b]
 道為教之意深矣本卦坤下震上
蠱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程子曰二得中道而不過剛幹毋蠱之善者也不可
 貞之義已見前按本卦巽下艮上
臨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程子曰君臣道合葢以氣類相求五有中德故能倚
 任剛中之賢得大君之宜成知臨之功葢由行其中
 德也人君之於賢才非道同德合豈能用也按本卦
[016-21a]
 兑下坤上
觀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程子曰五居尊位以剛陽中正之德為下所觀其德
 甚大故曰大觀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順而巽也五
 居中正以巽順中正之德為觀於天下也按本卦坤
 下巽上
噬嗑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程子曰六五以柔居中為用柔得中之義上行謂居
[016-21b]
 尊位雖不當位謂以柔居五而不當而利於用獄者
 治獄之道全剛則傷於嚴暴過柔則失於寛縱五為
 用獄之主以柔處剛而得中得用獄之宜也以柔居
 剛為利用獄以剛居柔為利否曰剛柔質也居用也
 用柔非治獄之宜也按本卦震下離上
大畜九二輿説輹象曰輿説輹中无尤也
 程子曰二為六五所畜止勢不可進也五據在上之
 勢豈可犯也二雖剛健之體然其處得中道故進止
[016-22a]
 無失雖至於進度其勢之不可則止而不行如車輿
 説去輪輹謂不行也動不失宜故無過尤也善莫善
 於剛中柔中者不至於過義耳剛中中而才也按本
 卦乾下艮上
大過剛過而中巽而説行利有攸往乃亨
 程子曰言卦才之善也剛雖過而二五皆得中是處
 不失中道也下巽上兑是以巽順和説之道而行也
 在大過之時以中道巽説而行故利有攸往乃所以
[016-22b]
 能亨也
習坎維心亨乃以剛中也
 程子曰維其心可以亨通者乃以其剛中也中實為
 有孚之象至誠之道何所不通以剛中之道而行則
 可以濟險難而亨通也
離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
 程子曰二五以柔順麗於中正所以能亨人能養其
 至順以麗中正則吉故曰養牝牛吉也或曰二則中
[016-23a]
 正也五以陰居陽得為正乎曰離主於所麗五中正
 之位六麗於正位乃為正也
六二黃離元吉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程子曰二居中得正麗於中正也黃中之色文之美
 也文明中正美之盛也故云黃離以文明中正之德
 上同於文明中順之君其明如是所麗如是大善之
 吉也象曰所以得元吉者以其得中道也不云正者
 離以中為重所以成文明由中也正在其中矣
[016-23b]
恒九二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程子曰在恒之義居得其正則常道也九陽爻居陰
 位非常理也處非其常本當有悔而九二以中德而
 應於五五復居中以中而應中其處與動皆得中也
 是能恒久於中也能恒久於中則不失正矣中重於
 正中則正矣正不必中也九二以剛中之德而應於
 中德之勝也足以亡其悔也又曰所以得悔亡者由
 其能恒久於中也人能恒久於中豈止亡其悔德之
[016-24a]
 善也按本卦巽下震上
大壯九二貞吉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程子曰二雖以陽剛當大壯之時然居柔而處中是
 剛柔得中不過於壯得貞正而吉也又曰所以貞正
 而吉者以其得中道也中則不失正况陽剛而乾體
 乎按本卦乾下震上
晉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象曰受兹
介福以中正也
[016-24b]
 程子曰六二在下上無應援以中正柔和之德非强
 於進者也故於進為可憂愁如謂其進之難也然守
 其貞正則當得吉王母祖母也謂陰之至尊者指六
 五也二以中正之道自守雖上無應援不能自進然
 其中正之德久而必彰上之人自當求之葢六五大
 明之君與之同德必當求之加之寵祿受介福於王
 母也介大也又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之道也人能守
 中正之道久而必亨况大明在上而同德必受大福
[016-25a]
 也按本卦坤下離上
睽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
 程子曰方睽乖之時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説順麗明
 之善又得中道而應剛雖不能合天下之暌成天下
 之大事亦可以小濟是以於小事吉也五以明而應
 剛不能致大吉何也曰五陰柔雖應二而暌之時相
 與之道未能深固故二必遇主於巷五噬膚則无咎
 也天下暌㪚之時必君臣剛陽中正至誠恊力而後
[016-25b]
 合也按本卦兑下離上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程子曰蹇之時利於處平易西南坤方為順易東北
 艮方為險阻九上居五而得中正之位是往而得平
 易之地故為利也
九五大蹇朋來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程子曰五居君位而在蹇難之中是天下之大蹇也
 當蹇而又在險中亦為大蹇大蹇之時而二在下以
[016-26a]
 中正相應是其朋助之來也方天下之蹇而得中正
 之臣相輔其助豈小也得朋來而無吉何也曰未足
 以濟蹇也二之中正固有助矣欲以陰柔之助濟天
 下之難非所能也又曰上下中正而弗濟者臣之才
 不足也按本卦艮下坎上
解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程子曰九二以陽剛得中之才上應六五之君用於
 時者也天下小人常衆剛明之君在上則明足以照
[016-26b]
 之威足以攝之剛足以斷之故小人不敢用其情然
 猶常存警戒慮其有間而害正也六五以陰柔居尊
 位其明易蔽其威易犯其斷不果而易惑小人一近
 之則移其心矣况難方解而治之初其變尚易二既
 當用必須能去小人則可以正君心而行其剛中之
 道田者去害之事狐者邪媚之獸三狐指卦之三陰
 時之小人也獲謂能變化除去之如田之獲狐也獲
 之則得中直之道乃貞正而吉也黃中色矢直物黃
[016-27a]
 矢謂中直也羣邪不去君心一入則中直之道無由
 行矣桓敬之不去武三思是也又曰所謂貞吉者得
 其中道也除去邪惡使中直之道得行乃正而吉也
 按本卦坎下震上
損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

 程子曰二以剛中當損剛之時居柔而説體上應六
 五陰柔之君以柔説應上則失其剛中之德故戒所
[016-27b]
 利在貞正也征行也離乎中則失其貞正而凶矣守
 其中乃貞也弗損益之不自損其剛貞則能益其上
 乃益之也若失其剛貞而用柔説適足以損之而已
 非損巳而益上也世之愚者有雖無邪心而惟知竭
 力順上為忠也葢不知弗損益之之義也又曰九居
 二非正也處説非剛也而得中為善若守其中德何
 有不善豈有中而不正者豈有中而有過者所謂利
 貞謂以中為志也志存乎中則自正矣大率中重於
[016-28a]
 正中則正矣正不必中也能守中則有益於上矣按
 本卦兑下艮上
益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程子曰五以陽剛中正居尊位二復以中正應之是
 以中正之道益天下受其福慶也六三益之用凶事
 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程説已見專言信篇六四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程子曰四當益時處近
 君之位居得其正以柔巽乎上而下順應於初之剛
[016-28b]
 陽如是可以益於上也唯處不得其中而所應又不
 中是不足於中也故云若行得中道則可以益於君
 上告於上而獲從矣以柔巽之體非有剛特之操故
 利用為依遷國為必依附於上也遷國順下而動也
 上依剛中之君而致其益下順剛陽之才以行其事
 利用如是也自是國邑民不安其居則遷遷國者順
 下而動也按本卦震下巽上
夬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016-29a]
 程子曰夬者陽决陰君子决小人之時不可忘戒備
 也陽長將極之時而二處中居柔不為過剛能知戒
 備處夬之至善者也内懷兢惕而外嚴誡號雖莫夜
 有兵戎亦可勿恤矣又曰莫夜有兵可懼之甚也然
 可勿恤者以自處之善也既得中道又知惕懼何事
 之足恤也九居二雖得中然非正其為至善何也曰
 陽决陰君子决小人而得中豈有不正也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016-29b]
 程子曰五雖剛陽中正居尊位然切近於上六説體
 而卦獨一陰陽之所比也五為决陰之主而反比之
 其咎大矣故必决其决如莧陸然則於其中行之德
 為无咎也中行中道也莧陸今所謂馬齒莧也暴之
 難亁感陰氣之多者也而脆易折五若如莧陸雖感
 於陰而决斷之易則於中行無過咎矣不然則失其
 中正也感陰多之物莧陸為易斷故取為象又曰卦
 辭言夬夬則於中行為无咎矣象復盡其義曰中未
[016-30a]
 光也夫人心正意誠乃能極中正之道而篤實光輝
 五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而决之雖行於外不失中
 正之義可以无咎然於中道未得為光大也葢人心
 一有所欲則離道矣夫子於此示人意深矣按本卦
 乾下兑上
姤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程子曰以卦才言也五與二皆以陽剛居中與正以
 中正相遇也君得剛中之臣臣遇中正之君君臣以
[016-30b]
 剛陽遇中正其道可以大行於天下矣
九五以把包𤓰含章有隕自天象曰九五含章以中正

 程子曰九五下亦無應非有遇也然得遇之道故終
 必有遇夫上下之遇由相求也杞髙木而葉大處髙
 體大而可以包物者把也美實之在下者𤓰也美而
 居下賢者側㣲之象也九五尊居髙位而下求賢才
 以全髙而求至下猶以杞葉而包𤓰能自降屈如此
[016-31a]
 又其内藴中正之德充實章美人君如是則無有不
 遇所求者也雖屈巳求賢若其德不正賢者不屑也
 故必含蓄章美内積至誠則有隕自天矣猶云自天
 而降言必得之也自古人君至誠降屈以中正之道
 求天下之賢未有不遇者也髙宗感於夣寐文王遇
 於漁釣皆由是道也又曰所謂含章謂其含藴中正
 之德也德充實則成章而有光輝按本卦巽下乾上
萃聚也順以説剛中而應故聚也
[016-31b]
 程子曰萃之義聚也順以説以卦才言也上説而下
 順為上以説道使民而順於人心下説上之政令而
 順從於上既上下順説又陽剛處中正之位而下有
 應助如此故能聚也欲天下之萃才非如是不能也
六二引吉无咎象曰引吉无咎中未變也
 程子曰引者相牽也人之交相求則合相持則離二
 與五為正應當萃者也而相逺又在羣陰之間必相
 牽引則得其萃矣五居尊位有中正之德二亦以中
[016-32a]
 正之道往與之萃乃君臣和合也其所共致豈可量
 也是以吉而无咎又曰萃之時以得聚為吉故九四
 為得上下之萃二與五雖正應然異處有間乃當萃
 而未合者也故能相引而萃則吉而無咎以其有中
 正之德未遽至改變變則不相引矣或曰二既有中
 正之德而象云未變辭若不足何也曰羣陰比處乃
 其類聚方萃之時居其間能自守不變逺須正應剛
 立者能之二陰柔之才以其有中正之德可覬其未
[016-32b]
 至於變耳故象含其意以存戒也按本卦坤下兑上
升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程子曰柔升謂坤上行也巽既體卑而就下坤乃順
 時而上升以時也謂時當升也柔既上而成升則下
 巽而上順以巽順之道升可謂時矣二以剛中之道
 應於五五以中順之德應於二能巽而順其升以時
 是以元亨也按本卦坤上巽下
困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016-33a]
 程子曰困而能貞大人所以吉也葢其以剛中之道
 也五與二是也非剛中則當困而失其正矣
九二困于酒食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程子曰酒食人所欲所以施惠也二以剛中之才而
 處困之時未能施惠於人然守其剛中之德必能致
 亨而有福慶也雖使時未亨通守其才德亦君子之
 道亨乃有慶也按本卦坎下兑上
井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
[016-33b]
剛中也
 程子曰巽入於水下而上其水者井也井之養物不
 有窮已取之而不竭德之常也邑可改井不可遷亦
 其德之常也二五之爻剛中之德其常乃如此卦之
 才與義合也
九五井冽寒泉食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程子曰五以陽剛中正居尊位其才其德盡善盡美
 井冽寒泉食也冽謂甘潔甘潔而寒可為人食於井
[016-34a]
 道為至善也九五中正之德為至善之義按本卦巽
 下坎上
鼎巽而耳目聦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

 程子曰下體巽為巽順於理離明而中虛於上為耳
 目聦明之象凡離在上者皆云柔進而上行柔在下
 之物乃居尊位進而上行也以明居尊而得中道應
 乎剛能用剛陽之道也五居中而又以柔而應剛為
[016-34b]
 得中道其才如是所以能元亨也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程子曰五在鼎上耳之象也鼎之舉措在耳為鼎之
 主也五有中德卦云黃耳鉉加耳者也二應於五來
 從於耳者鉉也二有剛中之德陽體剛中色黃故金
 鉉五文明得中而應剛二剛中巽體而上應才無不
 足也相應至善矣所利在貞固而已六五居中應中
 不至於失正而質本陰柔故戒以貞固於中也又曰
[016-35a]
 六五以得中為善是以中為實德也五之所以聦明
 應剛為鼎之主得鼎之道皆由得中也
震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程子曰六五雖以陰居陽不當位為不正然以柔居
 剛又得中乃有中德者也不失中則不違於正矣所
 以中為貴也諸卦二五雖不當位多以中為美三四
 雖當位或以不中為過中常重於正者葢中則不違
[016-35b]
 於正正不必中也天下之理莫善於中於六二六五
 可見五之動上往則柔不可居動之極下來則犯剛
 是往來皆危也當君位為動之主隨宜應變在中而
 已故當億度無喪失其所有事而已所有之事謂中
 德茍不失中雖有凶不至於凶也億度謂圖慮求不
 失中也五所以危由非剛陽而無助若以剛陽有助
 為動之主則能亨矣往來皆危時則甚難但期於不
 失中則可自守以柔主動固不能致亨濟也又曰往
[016-36a]
 來皆厲行則有危也動皆有危唯在無喪其中而已
 大無喪以無喪為大也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
 程子曰索索消索不存之狀謂其志氣如是六以陰
 居震動之極其驚懼之甚志氣殫索也矍矍不安定
 貌志氣索索則視瞻囘徨以陰柔不中正之質而處
 震動之極故征則凶也所以恐懼自失如此以未得
 於中道也使之得中則不至於索矣
[016-36b]
艮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程子曰五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而陰柔
 之才不足以當此義故止以在上取輔之義言之人
 所當止而止者唯言行也五在上故以輔言輔言之
 所由出也艮於輔則不妄出而有序也言輕發而無
 序則有悔止之於輔則悔亡也有序中節有次序也
 又曰五之所善者中也艮其輔謂止於中也言以得
 中為正止之于輔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016-37a]
漸其位剛得中也
 程子曰所謂位者五以剛陽中正得尊位也本卦艮
 下巽上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
望吉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
貴行也
 説見夫婦篇本卦兑下震上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應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
[016-37b]
旅貞吉也
 程子曰六上居五柔得中乎外也麗於上下之剛順
 乎剛也下艮止上離麗止而麗乎明也柔順而得在
 外之中所止能麗於明是以小亨得旅之貞正而吉
 也按本卦艮下離上
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
 程子曰以卦才言也陽剛居巽而得中正巽順於中
 正之道也陽性上其志在以中正之道上行也又上
[016-38a]
 下之柔皆巽順於剛其才如是雖内柔可以小亨也
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象曰紛若之吉得
中也
 程子曰二居巽時以陽處陰而在下過於巽者也牀
 人之所安巽在牀下是過於巽過所安矣人之過於
 卑巽非恐怯則謟説皆非正也二實剛中雖巽體而
 居柔為過於巽非有邪心也史巫通誠意於神明者
 也紛若多也茍至誠安于謙巽能使通誠意者多則
[016-38b]
 吉而无咎謂其誠足以動人也人不察其誠意則以
 過巽為謟矣又曰二以居柔在下為過巽之象而能
 使通其誠意者衆多紛然由得中也陽居中為中實
 之象中既誠實則人自當信之所以吉而无咎
九五貞吉悔亡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程子曰九五之吉以處正中也得正中之道則吉而
 其悔亡也正中謂無過無不及正得其中也處柔巽
 與出命令唯得中為善失中則悔也
[016-39a]
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程子曰節之道自有亨義事有節則能亨也又卦之
 才剛柔分處剛得中而不過亦所以為節所以能亨
 也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象曰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程子曰九五剛中居尊位為節之主所謂當位以節
 中正以通者也在巳則安行天下則説從節之甘美
 者也其吉可知以此而行故可嘉尚又曰既居尊位
[016-39b]
 又得中道所以吉而有功節以中為貴得中則正矣
 正不能盡中也按本卦兑下坎上
中孚柔在内而剛得中
 程子曰二柔在内中虛為誠之象二剛得上下體之
 中中實為孚之象所以為中孚也按本卦兑下巽上
小過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
大事也
 程子曰柔得中二五居中也陰柔得位能致小事吉
[016-40a]
 耳不能濟大事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大
 事非剛陽之才不能濟三不中四失位是以不可大
 事小過之時自不可大事而卦才又不堪大事與時
 合也按本卦艮下震上
既濟初吉柔得中也
 程子曰二以柔順文明而得中故能成既濟之功二
 居下體方濟之初也而又善處是以吉也
九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016-40b]
 程子曰二以文明中正之德上應九五剛陽中正之
 君宜得行其志也然五既得尊位時已既濟無復進
 而有為矣則於在下賢才豈有求用之意故二不得
 遂其行也自古既濟而能用人者鮮矣以唐太宗之
 用言尚怠於終况其下者乎於斯時也則剛中反為
 中滿坎離乃為相戻矣二陰也故以婦言茀婦人出
 門以自蔽者也喪其茀則不可行矣二不為五之求
 用則不得行如婦之喪茀也然中正之道豈可廢也
[016-41a]
 時過則行矣逐者從物也從物則失其素守故戒勿
 遂自守不失則七日當復得也卦有六位七則變矣
 七日得謂時變也雖不為上所用中正之道無終廢
 之理不得行於今必行於異時也聖人之勸戒深矣
 又曰中正之道雖不為時所用然無終不行之理故
 喪茀七日當自得謂自守其中異時必行也不失其
 中則正矣按本卦離下坎上
未濟亨柔得中也
[016-41b]
 程子曰以卦才言也所以能亨者以柔得中也五以
 柔居尊位居剛而應剛得柔之中也剛柔得中處未
 濟之時可以亨也
九二曳其輪貞吉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程子曰在他卦九居二為居柔得中無過剛之義於
 未濟聖人深取卦象以為戒明事上恭順之道餘已
 見君臣篇又曰九二得正而吉者以曳輪而得中道
 乃正也按易之言中惟在二五葢必所居之位得中
[016-42a]
 而後所行之道得中所居之位體也所行之道用也
 有體斯有用矣
論語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朱子曰中者無過不及之名庸常也言民鮮此德今
 已久矣○南軒曰德合於中庸則至當無以復加矣
 中者言其理之無過不及也庸者言其可常而不易
 也世衰道㣲民汨於私意以淪胥其常性鮮有是德
 久矣夫子葢嘆之也
[016-42b]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朱子曰子張才髙意廣而好為茍難故常過中子夏
 篤信謹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
 愈猶勝也
子曰過猶不及
 道以中庸為至賢智之過雖若勝於愚不肖之不及
 然其失中則一也○尹氏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
[016-43a]
 乎夫過與不及均也差之毫釐繆以千里故聖人之
 教抑其過引其不及歸於中道而已○或問楊墨之
 學出於師商信乎曰胡氏論之當矣其言曰楊朱即
 莊周所謂楊子居者與老耼同時墨翟又在楊朱之
 前宗師大禹而晏嬰學之者也以為出於二子者則
 其考之不詳甚矣○愚按賢智之過愚不肖之不及
 朱子葢汎言之非指子夏而言也○南軒曰子張髙
 明故常開擴子夏敦篤故常收斂開擴則未免有過
[016-43b]
 收斂則未免有不及然二子之過不及甚㣲特未得
 其中而已夫子謂猶不及過與不及為未得其中則
 均也今以論語所載二子之言行觀之其所為過與
 不及者葢亦可得而見矣○按下章求退故進之由
 兼人故退之朱子以為一進一退所以約之于義理
 之中而使無過不及之患亦此意别見教人篇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
所不為也
[016-44a]
 朱子曰行道也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狷者智不及
 而守有餘聖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
 得而徒得謹厚之人則未必能自振拔而有為也故
 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猶可因其志節而激厲裁抑之
 以進於道非與其終於此而已矣○南軒曰中行謂
 中道上行狂者所見髙明而行有未及乎其見狷者
 所守堅確而見有未得乎其理不得中行則斯二者
 亦可以與之進而裁之於中也葢狂者力行以踐之
[016-44b]
 則其見不差狷者致知以明之則其守不失其中可
 得矣
中庸
 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受心法子思恐其
 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
 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
 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
[016-45a]
 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也○朱子曰中者不偏不
 倚無過不及之謂庸平常也○問名篇之義程子專
 以不偏為言吕氏專以無過不及為説二者固不同
 矣子乃合而言之何也曰中一名而有二義程子固
 言之矣今以二説推之不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謂在
 中之義未發之前無所偏倚之名也無過不及者程
 子所謂中之道也見諸行事各得其中之名也葢不
 偏不倚猶立而不近四旁心之體地之中也無過不
[016-45b]
 及猶行而不先不後理之當事之中也故於未發之
 大本則取不偏不倚之名於已發而時中則取無過
 不及之義語固各有當也然方其未發雖未有無過
 不及之可名而所以為無過不及之本體實在於是
 及其發而得中也雖其所主不能不偏於一事然其
 所以無過不及者是乃無偏倚者之所為而於一事
 之中亦未嘗有所偏倚也故程子又曰言和則中在
 其中言中則含喜怒哀樂在其中而吕氏亦云當其
[016-46a]
 未發此心至虛無所偏倚故謂之中以此心而應萬
 事之變無往而非中矣是則二義雖殊而實相為體
 用此愚於名篇之義所以不得取此而遺彼也○曰
 庸字之義程子以不易言之而子以為平常何也曰
 唯其平常故可常而不可易若驚世駭俗之事則可
 暫而不得為常矣二説雖殊其致一也但謂之不易
 則必要於久而後見不若謂之平常則直驗於今之
 無所詭異而其常久而不可易者可兼舉也况中庸
[016-46b]
 之云上與髙明為對而下與無忌憚者相反其曰庸
 言之信庸行之謹又以見夫雖細㣲而必信謹則其
 名篇之義以不易而為言者又孰若平常之為切乎
 曰然則所謂平常將不為淺近茍且之云乎曰不然
 也所謂平常亦曰事理之當然而無所詭異云爾是
 故非有甚高難行之事而亦豈同流合汚之謂哉既
 曰當然則自君臣父子日用之常推而至於堯舜之
 禪授湯武之放伐其變無窮亦無適而非平常矣○
[016-47a]
 曰此篇首章先明中和之義次章乃及中庸之説至
 其名篇乃不曰中和而曰中庸者何哉曰中和之中
 其義雖精而中庸之中實兼體用且其所謂庸者又
 有平常之意焉則比之中和其所該者尤廣而於一
 篇大㫖精粗本末無所不盡此其所以不曰中和而
 曰中庸也○未發之中是體時中之中是用○中庸
 之中是兼以其發而中節無過不及者得名故周子
 曰惟中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只是
[016-47b]
 一个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
 常行故謂之庸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
 者惟中故平常堯授舜舜授禹都是當其時合如此
 做做得恰好此所謂中也中即平常也不如此便非
 中便不是平常以至湯武之事亦然○中庸該得中
 和之義庸是見於事和是發於心庸該得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016-48a]
 全文并説巳見性情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朱子曰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
 天命所當然精㣲之極致也惟君子為能體之小人
 反是王肅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為然今從
 之○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
 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
[016-48b]
 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葢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
 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
 不聞而無時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而無
 所忌憚矣○輯畧程子曰君子之於中庸也無適而
 不中則其心與中庸無異體矣小人之於中庸無所
 忌憚則與戒慎恐懼者異矣是其所以反中庸也○
 又曰欲知中庸無如權須是時而為中若以手足胼
 胝閉户不出二者之間取中便不是中若當手足胼
[016-49a]
 胝則於此為中當閉户不出則於此為中權之為言
 秤錘之義也何物為權義也○蘇季明問君子時中
 莫是隨時否曰是也中字最難識須是黙識心通且
 試言一㕔則中央為中一家則㕔中非中而堂為中
 言一國則堂非中而國之中為中推此類可見矣且
 如初寒時則薄裘為中如盛寒而用初寒之裘則非
 中也三過其門不入在禹稷之世為中若居陋巷則
 不中矣居陋巷在顔子之時為中若三過其門不入
[016-49b]
 則非中也或曰男女不授受之類皆然曰是也男女
 不授受中也在喪祭則不如此矣○又曰可以仕則
 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皆時也未
 嘗不合中故曰君子而時中○又曰萬物無一物失
 所便是天理時中○張子曰時中之義甚大須精義
 入神始得觀其㑹通行其典禮此方是真義理也行
 其典禮而不達其㑹通則非時中者矣君子要多識
 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者以其㸔前言往行熟則自能
[016-50a]
 見得時中○吕氏曰時中者當其可之謂也時止則
 止時行則行當其可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
 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當其可也曽子子思易地則
 皆然禹稷顔囘同道當其可也舜不告而娶周公殺
 管蔡孔子以㣲罪行當其可也小人見君子之時中
 唯變所適而不知當其可而欲肆其姦心濟其私欲
 或言不必信或行不必果則曰唯義所在而已然實
 未嘗知義之所在有臨喪而歌人或非之則曰是惡
[016-50b]
 知禮意然實未嘗知乎禮意猖狂妄行不謹先王之
 法以欺惑流俗此小人之亂德先王之所以必誅而
 不以聽者也○又曰執中無權雖君子之所惡茍無
 忌憚則不若無權之為愈○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則
 為中和以德行言之則為中庸其實一道也君子者
 道中庸之實也小人則竊中庸之名而實背之是中
 庸之賊也故曰反中庸○或問有謂中所以立常權
 所以盡變不知權則不足以應物知權則中有時乎
[016-51a]
 不必用矣是否楊氏曰知中則知權不知權則是不
 知中也如一尺之物約五寸而執之中也一尺而厚
 薄大小之體殊則所執者輕重不等矣猶執五寸以
 為中是無權也葢五寸之執長短多寡之中而非厚
 薄小大之中也欲求厚薄小大之中則釋五寸之約
 唯輕重之知而其中得矣故權以中行中因權立中
 庸之書不言權其曰君子而時中蓋所以為權也○
 又曰中者豈執一之謂哉亦貴乎時中也時中者當
[016-51b]
 其可之謂也堯授舜舜授禹受之而不為泰湯放桀
 武王伐紂而不為貪伊尹放太甲君子不以為簒周
 公誅管蔡天下不以為逆以其事觀之豈不異哉聖
 人安行而不疑者葢當其可也後世聖學不明昧執
 中之權而不通時措之宜故徇名失實流而為之噲
 之讓白公之爭自取絶滅者有之矣至或臨之以兵
 而為忠小不忍而為仁皆失是也○或問小人之中
 庸王肅程子悉加反字葢叠上文之語然諸説皆謂
[016-52a]
 小人實反中庸而不知其為非乃敢自以為中庸而
 居之不疑如漢之胡廣唐之吕温栁宗元者則其所
 謂中庸是乃所以為無忌憚也如此則不煩増字而
 理亦通矣朱子曰小人之情狀則誠有若此者矣但
 以文勢考之則未然葢論一篇之通體則此章乃引
 夫子所言之首章且當畧舉大端以分别君子小人
 之趣向未嘗遽及此意之隠㣲也若論一章之語脉
 則上文方言君子中庸而小人反之其下乃當平解
[016-52b]
 兩句之義以盡其意不應偏解上句而不解下句又
 遽别生他説也故疑王肅之本為得其正而未必肅
 之所増程子從之亦不為無所據而臆决也諸説皆
 從鄭本雖非本文之意然所以發明小人之情狀則
 亦曲盡其妙而足以警乎鄉愿亂德之姦矣今存吕
 氏以備觀考他不能盡錄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朱子曰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故惟中庸之德為至
[016-53a]
 然亦人所同得初無難事但世教衰民不興行故鮮
 能之今已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朱子曰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知愚賢不肖之
 過不及則生禀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
 道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
 以常不行也賢者行之過既以道為不足知不肖者
[016-53b]
 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道不可離人自不察是以有過不及之弊○或問知
 愚之過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明也賢不肖之過不
 及宜若道之所以不行也今其互言之何也曰測度
 深㣲揣摩事變能知君子之所不必知者知者之過
 乎中也昏昧蹇淺不能知君子之所當知者愚者之
 不及乎中也知之過者既唯知是務而以道為不足
[016-54a]
 行愚者又不知所以行也此道之所以不行也刻意
 尚行矜世駭俗能行君子之所不必行者賢者之過
 乎中也卑汚茍賤不能行君子之所當行者不肖者
 之不及乎中也賢之過者既唯行之是務而以道為
 不足知不肖者又不求所以知也此道之所以不明
 也然道之所謂中者是乃天命人心之正當然不易
 之理固不外乎人生日用之間特行而不著習而不
 察是以不知其至而失之耳故曰人莫不飲食也鮮
[016-54b]
 能知味也知味之至則必嗜之而不厭矣知道之中
 則必守之而不失矣○輯畧程子曰知者過之若是
 聖人之知豈更有過○又曰聖人與理為一故無過
 無不及中而已矣其他皆以心處這箇道理故賢者
 常失之過不肖者常失之不及○吕氏曰諸子百家
 異端殊技其設心非欲理義之不當然卒不可以入
 堯舜之道者所知有過不及之害也疏明曠達以中
 為不足守出於天地範圍之中淪於虛無寂寞之境
[016-55a]
 窮高極深要之無所用於世此過之害也蔽䝉固滯
 不知所以為中泥於刑名度數之末節徇於耳目聞
 見之所及此不及之害也二者所知一過一不及天
 下欲蹈乎中庸而無所歸此道之所以不行也賢者
 欲處其厚不肖者常處其薄曽子執親之喪水漿不
 入口者七日高柴泣血三年未嘗見齒雖本於厚而
 滅性傷生無義以節之者也宰予以三年之喪為巳
 久食稻衣錦而自以為安墨子之治喪也以薄為其
[016-55b]
 道既本於薄又徇生逐末不勉於恩以厚之也二者
 所行一過一不及天下欲擇乎中庸而不得此道之
 所以不明也○楊氏曰若佛氏之寂滅莊生之荒唐
 絶類離倫不足以經世道之所以不行也此知者過
 之也若楊氏之為我墨氏之兼愛過乎仁義者也而
 卒至於塞路道之所以不明也此賢者過之也自知
 賢愚不肖觀之則賢知宜愈矣至其妨於道則過猶
 不及也
[016-56a]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隠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朱子曰舜之所以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
 也邇言者淺近之言猶必察焉其無遺善可知然於
 其言之未善者則隠而不宣其善者則播而不匿其
 廣大光明又如此則人孰不樂告以善哉兩端謂衆
 論不同之極致葢凡物皆有兩端如小大厚薄之類
 於善之中又執其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則
[016-56b]
 其擇之審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權度精切不差
 何以與此此知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邇言猶所謂尋常言語也尋常言語人之所忽而
 舜好察之非洞見道體無精粗差别不能然也孟子
 曰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諸人者又曰聞一
 善言見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此皆好察
 邇言之實也伊川曰造道深後雖聞常人語言至淺
 近之事莫非義理是如此○兩端如厚薄輕重執其
[016-57a]
 兩端用其中於民非謂止於二者之間取中當厚即
 厚上是中當薄即薄上是中輕重亦然○輯畧吕氏
 曰舜之知所以為大者樂取諸人以為善而已好問
 好察邇言隠惡而揚善皆樂取諸人者也兩端過與
 不及也執其兩端乃所以用其時中猶持權衡而稱
 物輕重皆得其平故舜之所以為舜取諸人用諸民
 皆以能執兩端而不失中也○一本云好問則無賢
 不肖無貴賤無長幼皆在所問好察邇言者流俗之
[016-57b]
 諺野人之語皆在所察廣問合乎衆講者也邇言出
 於無心者也雖未盡合乎理義而理義存焉其惡者
 隠而不取其善者舉而從之此善與人同之道也○楊
 氏曰道之不行知者過之也故以舜大知之事明之
 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取諸人以為善也隠惡而揚善
 與人為善也取諸人以為善人必以善告之與人為
 善人必以善歸之皆非小智自私之所能為也執其
 兩端所以權輕重而取中也由是而用於民雖愚者
[016-58a]
 可及矣此舜所以為大知而道之所以行也○或問
 云云朱子曰兩端之説吕楊為優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朱子曰擇乎中庸辨别衆理以求所謂中庸即上章
 好問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禍而不知辟
 以况能擇而不能守皆不得為知也○吕氏曰中庸
 者天下之所知天下之所共行猶寒而衣飢而食渴
[016-58b]
 而飲不可須臾離也衆人之情厭常而喜新質薄而
 氣弱雖知不可離亦不能久也惟君子之學自明而
 誠明而未至乎誠雖心悦而不去然知不可不思行
 不可不勉在思勉之分而氣不能無衰志不能無懈
 故有日月至焉者有三月不違者皆德之可久者也
 若至乎誠則不思不勉至於常久而不息非聖人其
 孰能之
子曰囘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
[016-59a]
失之矣
 朱子曰拳拳奉持之貌服猶著也膺胸也奉而著之
 心胸之間言能守也顔子葢真知之故能擇能守如
 此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或問
 此其稱囘之賢何也曰承上章不能期月守者而言
 如囘之賢而不過則道之所以明也葢能擇乎中庸
 則無賢者之過矣服膺弗失則非不肖者之不及矣
 然則兹賢也乃其所以為知也與○輯畧程子曰顔
[016-59b]
 子擇中庸得善則拳拳中庸如何擇如博學之又審
 問之又愼思之又明辨之所以能擇中庸雖然學問
 思辨亦何所據乃識中庸此則存乎致知此則在學
 者自加功也大凡於道擇之在乎智守之在乎仁斷
 之在乎勇○吕氏曰擇乎中庸可守而不能久知及
 之而仁不能守之者也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自謂之
 知安在其為知也與雖得之必失之故君子之學自
 明而誠明則能擇誠則能守能擇知也能守仁也如
[016-60a]
 顔子者可謂能擇而能守也髙明不可窮博厚不可
 極則中道不可識仰之彌高鑚之彌堅瞻之在前忽
 然在後察其志也非見聖人之卓不足謂之中隨其
 所至盡其所得據而守之則拳拳服膺而不敢失勉
 而進之則既竭吾才而不敢緩此所以恍惚前後而
 不可為像求見聖人之止欲罷不能也或問云云朱
 子曰吕氏之言親切確實足以見其深潛縝密之意
 但求見聖人之止一句文義未安耳
[016-60b]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不可能也
 朱子曰三者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難也然不必其
 合於中庸則質之近似者皆能以力為之若中庸則
 雖不必皆如三者之難然非義精仁熟而無一毫人
 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難而易中庸易而難此民
 之所以鮮能也○或問中庸不可能何也曰此亦承
 上章之意以三者之難明中庸之尤難也葢三者之
[016-61a]
 事人之所難然皆取必於行而無擇於義且或出於
 氣質之偏而事勢之迫未必從容而中節也若曰中
 庸則雖無難行之事然天理渾然無過不及茍一毫
 之私意有所未盡則雖欲擇而守之而擬議之間忽
 已墮於過與不及之偏而不自知矣此其所以雖若
 甚易而實不可能也故程子以克已最難言之其㫖
 深矣○問天下國家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謂資
 質之近於智而力能勉者皆足以能之若中庸則四
[016-61b]
 邊都無所倚者淨淨潔潔不容分毫力曰中庸便是
 三者之間非是别有箇道理只於三者做得那恰好
 處便是中庸不然只可謂之三事○輯畧程子曰克
 巳最難故曰中庸不可能也○吕氏曰此章言中庸
 之難也均之為言平治也周官冡宰均邦國平治之
 謂也平治乎天下國家智之所能也遜千乗之國辭
 萬鍾之祿廉者之所能也犯難致命死而無悔勇者
 之所能也三者世之所難也然有志者率皆能之中
[016-62a]
 庸者世之所謂易也然非聖人其孰能之唯其以為
 易故以為不足學而不察以為不足行而不守此道
 之所以不行也
子路問强
 朱子曰子路好勇故問强
子曰南方之强與此方之强與抑而强與
 抑語辭而汝也
寛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016-62b]
 寛柔以教謂含容巽順以誨人之不及也不報無道
 謂橫逆之來直受之而不報也南方風氣柔弱故以
 含忍之力勝人為强君子之道也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衽席也金戈兵之屬革甲胄之屬北方風氣剛勁故
 以果敢之力勝人為强强者之事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國有道
不變塞焉强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强哉矯
[016-63a]
 此四者汝之所當强也矯强貌詩曰矯矯虎臣是也
 倚偏著也塞未達也國有道不變未達之所守國無
 道不變平生之所守也此則所謂中庸之不可能者
 非有以自勝其人欲之私不能擇而守也君子之强
 孰大於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氣之偏
 而進之以德義之勇也○或問此其記子路之問强
 何也曰亦承上章之意以明擇中庸而守之非强不
 能而所謂强者又非世俗之所謂强也葢强者力有
[016-63b]
 以勝人之名也凡人和而無節則必至於流中立而
 無依則必至於倚國有道而富貴或不能不改其平
 素國無道而貧賤或不能久處乎窮約非持守之力
 有以勝人者其孰能及之故此四者汝子路之所當
 强也南方之强不及强者也北方之强過乎强者也
 四者之强强之中也子路好勇故聖人之言所以長
 其善而救其失者類如此曰和與物一故疑於流而
 以不流為强中立本無所依又何疑於倚而以不倚
[016-64a]
 為强哉曰中立固無所倚也然凡物之情惟强者為
 能無所倚而獨立弱而無所倚則其不傾側而偃仆
 者幾希矣此中立之所以疑於必倚而不倚之所以
 為强也國有道則有達之理故不變其未達之所守
 國無道則有不幸而死之理故不變其平生之所守
 不變其未達之所守易不變其平生之所守難
子曰素隠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朱子曰素按漢書當作索葢字之誤也素隠行怪言
[016-64b]
 深求隠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
 世而盜名故後世或有稱述之者此知之過而不擇
 乎善行之過而不用其中不當强而强者也聖人豈
 為之哉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遵道而行則能擇乎善矣半塗而廢則力之不足也
 此其知雖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當强而不强者也
 已止也聖人於此非勉焉而不敢廢葢至誠無息自
[016-65a]
 有所不能止也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不為索隠行怪則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塗而廢是
 以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盡仁
 之至不賴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猶不自居
 也故曰唯聖者能之而已○輯畧程子曰素隠行怪
 是過者也半塗而廢是不及者也不見知而不悔是
 中者也○愚按素隠二字三國志方技傳亦作索隠
[016-65b]
 ○或謂以中庸名書而言中者僅止於篇首之十一
 章然則費隠以下皆非中乎曰不然夫所謂中者豈
 有他哉天道之自然人道之當然不可過不可不及
 者即中也自此以下或言天道之自然如鳶飛魚躍
 之類是也或言人道之當然如道不逺人之類是也
 何往而非中哉朱子謂中庸一書不越乎誠之一字
 愚亦謂此書所言無一非中中與誠豈二物哉學者
 即全書而細味之自可識矣不必以正言中處方為
[016-66a]
 中也
 
 
 
 
 
 
 
[016-66b]
 
 
 
 
 
 
 
 西山讀書記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