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master)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山讀書記卷九
            宋 真徳秀 撰
   仁義
易大傳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
之道曰仁與義
 朱子曰隂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
 之所以立也仁義成徳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
[009-1b]
 隨事著見故有三才之别而於其中又各有體用之
 分焉其實則一太極也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隂
 也柔也義也物之終也○勉齋黄氏曰天之道不外
 乎隂陽寒暑往來之類是也地之道不外乎剛柔山
 川流峙之類是也人之道不外乎仁義事親從兄之
 類是也隂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仁義以理言雖若
 有所不同然仁者陽剛之理也義者隂柔之理也其
 實則一而已天地亦大矣人以藐然之身乃與天地
[009-2a]
 並立而為三至其為道則又與天地混然而無間其
 可不知所以自立哉非陽剛隂柔則雖天地不能以
 自立不仁不義則亦不可以謂之人矣不謂之人則
 與禽獸奚異哉由仁義則與天地並立而無間由不
 仁不義則無以自别於禽獸學者其亦知所擇矣
天地之大徳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
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按易之並言仁義者前章及此而已在天地則曰生
[009-2b]
 在聖人則曰仁仁之義葢可識矣○又小人不恥不
 仁不畏不義亦並言仁義之一也
記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
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温厚之氣始於東北而
盛於東南此天地之盛徳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産萬物者聖也南方者夏夏
之為言假也養之長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為言
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北方曰冬冬之為言中也
[009-3a]
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聖鄉仁右義偕藏也
 讀為揫斂也察猶察察嚴殺之貌南鄉鄉仁貴長大
 萬物也正義曰春為仁夏為禮今春為聖夏為仁者
 春夏皆生養萬物俱有仁恩之義故此夏亦仁也聖
 既生物言之則謂之聖故東方為聖也各以義言之
 理亦通也中者藏也
中庸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存則其
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
[009-3b]
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朱子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謂元
 者善之長也言人君為政在於得人而取人之則又
 在修身能仁其身則有君有臣而政無不舉矣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
賢之等禮所生也
 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便自然有惻怛慈愛之意
 深體味之可見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禮則節
[009-4a]
 文斯二者而已○聖賢言仁便有箇温厚慈祥之意
 帶箇愛底道理下便言親親為大○問修道以仁繼
 之以仁者人也何為下面又添義禮曰仁便有義如
 陽便有隂親親尊賢皆仁之事親之尊之其中有箇
 差等便是義與禮親親在父子如此在宗族如彼所
 謂殺也尊賢有當事之者有當友之者所謂等也○
 問仁即是道如何說修道以仁曰道是泛說仁是切
 要底
[009-4b]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逺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
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朱子曰仁者心之徳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
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
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未
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
[009-5a]
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章言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
 於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
 無不利徇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所謂毫釐
 之差千里之謬此孟子之書所以造端託始之深意
 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或問人之所以為性者
 五而獨舉仁義何也曰天地之所以生物者不過乎
 隂陽五行實一隂陽也故人之所以為性者雖有仁
[009-5b]
 義禮智信之殊然曰仁義則其大端已舉矣曰然則
 其或主於愛或主於宜而所施亦有君親之不同者
 也曰仁者人也其發則專主於愛而愛莫切于愛親
 故人仁則必不遺其親矣義者宜也其發則事皆得
 其宜而所宜者莫大於尊君故人義則必不後其君
 矣曰子謂仁義未嘗不利則是所謂仁義者乃所以
 為求利之資乎曰不然也仁義天理之自然也居仁
 由義循天理而不得不然者也然仁義得於此則君
[009-6a]
 臣父子之間以至於天下之事自然無一物之不得
 其所者而初非有求利之心也易所謂義之和者正
 謂此爾曰然則孟子何不以是為言也曰仁義固無
 不利矣然以是為言則人之為仁義也不免有求利
 之心焉一有求利之心則利不可得而害至矣此孟
 子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也○心之制亦是就義
 之全體處說事之宜是就千條萬緒各有所宜處說
 事之宜非是就在外之事說看甚麽事來時當面便
[009-6b]
 有箇宜處這便是義○問心之徳愛之理俱以體言
 心之制事之宜俱以用言否曰心之徳是渾淪說愛
 之理方說到深切處心之制却是說義之體程子所
 謂處物為義是也揚雄言義以宜之韓愈言行而宜
 之之謂義若以義為宜則義有在外意思須如程子
 言處物為義是則處物者在心而非外也○事之宜
 雖若在外然所以制其宜則在心也○所謂事之宜
 方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未說到處置合宜處○聖
[009-7a]
 賢之言所以要辨别教分明但只要向義邊一直去
 更不通商量第二著才說義乃所以為利固是義有
 大利存焉若行義時便說道有利則此心便傾邪向
 那邊去故孟子云云董仲舒亦分明說不謀其利不
 計其功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
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009-7b]
 朱子曰害仁者凶暴滛虐滅絶天理故謂之賊害義
 者顛倒錯亂傷敗彛倫故謂之殘一夫言衆叛親離
 不復以為君也○南軒曰夫仁義之在天下彼豈能
 殘賊之哉實自殘賊於厥躬耳為君如此則上焉斷
 棄天命下焉不有民物謂之一夫不亦宜乎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
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009-8a]
 仁宅見前篇矢人函人章義者宜也乃天理之當行
 無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
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哀哉
 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絶之是可哀哉此聖賢之深戒
 學者所當猛省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
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朱子曰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
[009-8b]
 之氣以為形其不同者獨人於其間得形氣之正而
 能有以全其性為少異耳雖曰少異然人物之所以
 分實在於此衆人不知此而去之則名雖為人而實
 無以異於禽獸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戰兢惕厲而
 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明則有以識其理察則
 有以盡其理之詳物理固非度外而人倫尤切於身
 故其知之有詳畧之異在舜則皆生而知之也由仁
 義行非行仁義則仁義已根於心而所行皆從此出
[009-9a]
 非以仁義為美而後勉强行之所謂安而行之也此
 則聖人之事不待存矣尹氏曰存之者君子也存者
 聖人也由仁義行存者能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
 倫明察是見得事事物物之理無一毫之未盡所謂
 仁義者皆不待求之於外此身此心便渾然都是仁
 義○問云云若學者須是行仁義始得曰這便如三
 月不違意他是平日身常在仁義内即恁地行出學
 者身在外且須去求仁義就上行然又須以由仁義
[009-9b]
 行為凖的方得○或言由仁義行好行仁義便有善
 利之分曰豈不見上有舜字惟舜便由仁義行他人
 須窮理知其為仁為義從而行之且如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既未能安仁亦須是利仁利仁豈不是好底
 知仁之為利而行之不然則以人欲為利矣○南軒
 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者行仁義猶為二物也由仁
 義行則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履無非是矣若舜
 者可謂全其所以為人者而無虧欠矣未至於舜皆
[009-10a]
 為未盡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
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朱子曰仁者心之徳程子所謂心如榖種仁則其生
 之性是也然但謂之仁則人不知其切於己故反而
 名之曰人心則可以見其為此身酬酢萬變之主而
 不可須㬰失矣義者行事之宜謂之人路則可以見
[009-10b]
 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道而不可須㬰舍矣哀哉二
 字最宜詳味令人惕然有深省處○上兼言仁義而
 下專論求放心者能求放心則不違於仁義在其中
 矣○餘詳見前求放心章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
楚搆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
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
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
[009-11a]
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
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
利也為人臣者懐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懐利以事其
父為人弟者懐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
義懐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
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
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懐仁義以事其君
為人子者懐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懐仁義以事其
[009-11b]
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懐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南軒曰事一也而情有異則所感與其所應皆不同
 是以古之謀國者以理義不以利害此天理人欲之
 所以分而治忽之所由係葢不可不謹於其源也夫
 說二君而使之罷兵非不善也然由宋牼之說而說
 之以利使其能從亦利心耳罷兵雖息一時之事而
 徇利實傷萬世之彛自衆人論之惟欲其說之行而
[009-12a]
 不睹其害於後在君子則寧說之不行不忍失正理
 而啓禍源也故使二君悅於利而聽從則三軍之士
 樂罷而悅於利以至于觀聽之間亦莫不動焉上下
 憧憧徒知利之為利則凡私己而自便者無不為也
 人欲肆行君臣父子兄弟之大倫亦且不暇恤矣則
 豈非危亡之道乎由孟子之說而說以仁義使二君
 幸而聽則是其心復於正道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
 仁義則皆知仁義為重將於君臣父子兄弟之際無
[009-12b]
 非以是心相與人心正而治道興矣三代之所以王
 者用此道也然則其說則一而所以說者異毫釐之
 間霄壤之分可不謹哉學者有見於此則知五霸之
 在春秋為功之首而罪之魁也又知曽西之所以卑
 管晏而尊子路者也則庶乎知入徳之門矣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朱子曰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無所
[009-13a]
 由乃出於天不係於人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
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南軒曰良云者有本然之義有善之義葢其本然者
 無非善也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則無一毫人為加乎
 其間天之所為而性之所有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
 其親及其長莫不知敬其兄此其知豈待於慮乎而
 其能也又豈待於學乎此所謂良知良能也然此章
[009-13b]
 下文獨言知者葢知常在先也愛敬者良心之大端
 葢親親為仁敬長為義人道不越是而已能存是心
 而達之則仁義之道不可勝窮矣雖然人之良能良
 知如飢而食如渇而飲手持而足履亦何莫非是乎
 何孟子獨以愛親敬長為言也葢飢食渇飲手持足
 履之類固莫非性之自然形乎氣體者也形乎氣體
 則有天理有人欲循其自然固莫非天理毫釐之差
 則人欲亂之矣若愛敬之所發則仁義之淵源故孟
[009-14a]
 子之所以啓告之者專指夫此掲天理之粹以示人
 也若異端舉物而遺則天理人欲混淆而莫識其源
 為弊有不可勝言者矣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
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
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朱子曰志字與父在觀其志之志同葢未見於所行
 而方見於所存也○南軒曰尚志者以立志為先也
[009-14b]
 主乎仁義所謂志也不主乎仁義則倀倀然何所據
 乎謂之志不立可也殺一無罪非其有而取之舉二
 事者欲其推類而知仁義之所存也夫殺一無罪而
 非仁由是而體之則仁之所以能愛者可得而推矣
 非其有而取之為非義由是而體之則義之所以為
 宜者亦可得而推矣居仁由義居則不違由則不離
 也居仁則體立由義則用行大人之事亦不越此而
 已矣學者可不以尚志為先乎○黄氏曰論語一書
[009-15a]
 未嘗以仁義對言而孟子言仁義者不一而足葢夫
 子教人無非仁義之道使人油然入於仁義而不自
 知也孟子憫斯世之迷惑故開關啓鑰直指人心而
 明告之也五常百行皆性所有而獨言仁義者何也
 仁義葢其總名而五常百行其支𣲖也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
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
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
[009-15b]
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
 朱子曰惻隠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故莫不有所不忍
 不為此仁義之端也然以氣質之偏物欲之蔽則於
 他事或有所不能者但推所能達之於所不能則無
 非仁義矣充滿也穿穴窬牆皆盜之事也能推所不
 忍以達其所忍則能滿其無欲害人之心而無不仁
 者矣能推其所不為以達其所為則能滿其無穿窬
 之心而無不義矣爾汝人所輕賤之稱人雖或有貪
[009-16a]
 昧隠忍而甘受之者然其中必有慚忿而不肯受之
 之實人能即此而推之使其充滿無所虧缺則無適
 而非義矣○南軒曰人皆有所不忍皆有所不為此
 其秉彛之不可殄滅也然有所不忍矣而於他則忍
 之有所不為矣而於他則為之此豈有異心哉為私
 欲所蔽而生道息故也若以其所不忍而達之於其
 所忍豈非仁之方乎以其所不為而達之於所為豈
 非義之方乎達謂達於用充謂充其所有者也此章
[009-16b]
 始言仁義而末獨言義何也葢仁義體用相須者也
 人之不仁者以非義害之也不為非義而後仁可得
 而存故反復再三推而言之使人知所用力也
荀子曰處仁以義然後仁
 學者有以此說為當理者葢謂施仁而不以義則兼
 愛無别不足以為仁矣愚謂此不知仁之論也葢仁
 義雖曰對立然仁未嘗不兼義仁者體也義者用也
 有體斯有用也以其體而言之則仁者之心無不周
[009-17a]
 徧所謂理一也至其施之則親親與仁民不同仁民
 與愛物不同所謂分殊也即所謂義也程子之論西
 銘盡之矣必若荀子之言則仁未足以為仁必處之
 以義然後仁也如此則仁小於義義大於仁矣豈理
 也哉
揚子曰君子於仁也剛於義也柔
 問仁是柔如何却屬剛義是剛如何却屬柔朱子曰
 仁剛陽是一様意思義柔陰是一様意思葢仁本是
[009-17b]
 柔底物事發出來却剛但看萬物發生時便恁地奮
 迅出來有剛底意思義本是剛底物事發出來却柔
 但看萬物肅殺時便恁地收斂憔悴有柔底意思又
 問揚子雲云如何曰仁體柔而用剛義體剛而用柔
 洙曰此豈所謂陽根隂隂根陽邪先生曰然○陽主
 進隂主退陽主息隂主消進而息者其氣强消而退
 者其勢弱此隂陽之所以為柔剛也陽剛温厚居東
 南主春夏而以作長為事隂柔嚴凝居西北主秋冬
[009-18a]
 而以斂藏為事作長為生斂藏為殺此剛柔之所以
 為仁義也以此觀之則隂陽剛柔仁義之位豈不曉
 然而彼揚子雲之所謂於仁也剛於義也柔者乃自
 其用處之末流言之葢亦所謂陽中之隂隂中之陽
 固不妨自為一義但不可以雜乎此而論之爾○問
 立天之道云云則仁當屬隂先生曰仁何嘗屬隂袁
 機仲力爭要以仁屬隂引揚子之言為證殊不知仁
 之定體自是屬陽至論君子所學則又就其地位上
[009-18b]
 說如何拘得○按前一叚正答袁書也
周子曰天以陽生萬物以隂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
 朱子曰隂陽以氣言仁義以道言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民以義正萬民
程子曰仲尼言仁未嘗兼義獨於易曰立人之道曰仁
與義而孟子言仁必以義配葢仁者體也義者用也知
義之為用而不外焉者可與語道矣世之論義者多外
之不然則混然無别非知仁義之說者也
[009-19a]
龜山楊氏曰西銘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
其分殊所以為義所謂分殊猶孟子言親親而仁民仁
民而愛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耳
 或曰如是則體用果離而為二矣曰用未嘗離體也
 以人觀之四肢百骸具於一身者體也至其用處則
 首不可以加屨足不可以納冠葢即體而言而分已
 在其中矣○朱子曰此論分别異同各有歸趣
朱子曰仁義如隂陽只是一氣
[009-19b]
 陽是正長底氣隂是方消底氣仁便是方生底義義
 便是收回底仁
問仁義之為體用何也曰仁存諸心性之所以為體也
義制夫事性之所以為用也然以其性而言之則皆體
也以其情而言之則皆用也以隂陽言之則義體而仁
用也以存心制事言之則仁體而義用也錯綜交羅惟
其所當莫不各有條理焉程子仁體義用之言特舉其
一爾
[009-20a]
又曰仁義相對為體用仁自有仁之體用義自有義之
體用
又曰去得不仁不義則所行便是仁義
 下文云那得一箇在不仁不義與仁義之中底物事
 不是人欲便是天理不是天理便是人欲所以謂欲
 知舜與跖之分者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隔甚不多
天命之性流行發用見於日用之間無一息之不然無
一物之不體其大端全體即所謂仁而於其間事事物
[009-20b]
物莫不各有自然之分如方維上下定位不易毫釐之
間不可差繆即所謂義立人之道不過二者初未嘗相
離也
 又朱子少時嘗以書問延平李氏曰大抵仁者正是
 天理流動之機以其包含和粹涵育融漾不可名覈
 故特謂之仁其中自然文理宻察各有定體處便是
 義只此二字包括人道已盡義固不出乎仁之外仁
 亦不離乎義之内也然則理一而分殊是乃本然之
[009-21a]
 仁義李氏報曰推測到此甚宻加以涵養何慮不見
 道也
仁義而有窮則天道之隂陽亦有窮也
 蘇明允書以為權衡之論為仁義之窮而作此非知
 仁義之言夫舒而為陽惨而為隂孰非天地生物之
 心哉仁義之於人亦猶是已若云云而可乎
    右兼言仁義
   仁禮
[009-21b]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
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朱子曰此仁禮之施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此仁禮之驗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
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
禮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
[009-22a]
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
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
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
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

 此所謂存心與存其心不同只是處心又曰所以異
[009-22b]
 於人以其處心與人不同○問自反而忠之忠曰忠
 者盡已也盡已者仁禮無一毫不盡○我猶未免為
 鄉人此便是知恥知恥則進學不得不勇○南軒曰
 其欲如舜者非慕夫舜之事功也欲如舜之盡其道
 為難也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言舜為人倫之至
 也其憂不如舜者豈但憂之而已哉而所以則而效
 之者惟恐不及也故曰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揚子曰人必其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
[009-23a]
後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
敬而人愛敬之者也
    右兼言仁禮
   仁智
易大傳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
能愛
 其全章云易與天地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
[009-23b]
 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要終
 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
 情狀云云下文云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
 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朱
 子曰易道之大聖人用之如此○天地之道知仁而
 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
 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
 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無憂而其知益深隨處
[009-24a]
 皆安而無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心而仁
 益篤葢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為表裏如
 此
春秋傳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
 杜氏曰栁下惠也文仲知下惠之賢而使在下位○
 論語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栁下惠之賢而不與
 立也
廢六關
[009-24b]
 塞關陽關之屬凡六關所以塞絶末流而廢之
妾織蒲三不仁也
 家人販席言其與民爭利
作虚器
 謂居蔡山節藻梲○論語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
 梲何如其知也朱子曰當時以文仲為知孔子言其
 不務民義而諂瀆鬼神如此安得為知○揚氏曰以
 山節藻梲居蔡是猶以已養養鳥也焉得知○南軒
[009-25a]
 曰所貴乎知者為其明義理之是非也僭上失禮之
 事而處之不疑則其昧理而悖於義孰大於是○按
 禮記家不藏龜故南軒以為僭上
縱逆祀
 躋僖公
祀爰居
 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文仲以為神命國人祀之
 ○文二年○愚按孔子之言雖為臧文仲而發然即
[009-25b]
 其所謂不仁不知者則仁知之義可知矣葢舍其所
 當用之人而使澤不得以及民爭其所不當爭之利
 而使民不得以自養此文仲之不仁也後之人欲反
 其失則居顯位者其可不以舉賢揚善為事乎食厚
 祿者其可不以捐利予民為心乎去其不仁者則仁
 可幾矣龜所以卜而居之以華侈之室而不知其亡
 益躋後君於先君之上而不知其非禮海鳥而祀之
 以盛樂而不知其不能享此文仲之不知也後之人
[009-26a]
 欲反其失則凡求媚於鬼神要福於㝠漠而不循其
 禮之正不察其理之有無者其可不戒之乎去其不
 知者則知可幾矣若徒知文仲之失而無自反自克
 之功則雖終日誦聖經之訓言銖較古人之失得終
 於亡補而已
論語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逺之可謂知
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朱子曰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
[009-26b]
 可知智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難而後其效之所得
 仁者之心也○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
 又不能敬能敬而逺可謂知矣又曰先難者克己也
 以所難者為先而不計其獲仁也○吕氏曰當務為
 急而不求所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或曰問
 仁而告之以先難後獲何也曰為是事者必有是效
 亦天理之自然也然或先計其效而後為其事則其
 事雖公而意則私雖有成功亦利仁之事而已若夫
[009-27a]
 仁者則先為其事而不計其效知循天理之自然而
 無欲利之私心也董子所謂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
 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謂此爾然正誼未嘗不利明
 道豈必無功但不從夫功利者而為之爾○民者人
 也義者宜也如詩所謂民之秉彛即人之義也此則
 人之所宜為者不可不務也此而不務而反求之幽
 㝠不可測識之間而欲避禍以求福此豈謂之智者
 哉○問有一毫計功之心便是私欲曰是○獲有期
[009-27b]
 望之意學者之於仁工夫最難但先為人所難為不
 必有期望之心可也○先難後獲只是我合做事便
 自做將去更無下面一截才有計獲之心便不是了
 大抵學者為其所不得不為者至於人欲盡而天理
 全則仁在是矣我先有箇云我欲以此去為仁便是
 先獲也○南軒曰難莫難於克己勉為其難不計所
 獲循循不已乆自有所至若先有期獲之意則固已
 自累其心而有害於天理矣無妄之六二不耕穫不
[009-28a]
 菑畬而象曰未富也葢此義也○仁者安仁知者利
 仁見前言仁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

 朱子曰樂喜好也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
 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
 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
 靜而有常故壽○程子曰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
[009-28b]
 此形容之○知者動然他見得許多道理分明只是
 行其所無事其理甚簡雖動而實未嘗不靜仁者靜
 然其見得天下萬事萬理皆在吾心莫不相關雖靜
 而未嘗不動動不是勞攘紛擾靜不是塊然死守這
 與樊遲問仁知章相須自有互相發明處○問仁者
 樂山是就成徳上說先難後獲是就初學上說曰也
 只一般只有箇生熟聖賢是已熟底學者學者是未
 熟底聖賢○仁者一身渾然全是天理故静而樂山
[009-29a]
 且壽壽是悠乆之意知者周流事物之間故動而樂
 水且樂樂是處得當理而不擾之意若以配隂陽則
 仁配春主發生故配陽動知配冬主伏藏故配隂靜
 然隂陽動靜又各互為其根不可一定求之也此在
 學者黙而識之○或問知者動仁者靜如太極圖說
 則知為靜仁為動如何曰這道理直看一様横看一
 様子貢說學不厭為智教不倦為仁子思却言成已
 為仁成物為知仁固有安靜意思然施行却有運用
[009-29b]
 之意智是潛伏淵深底道理至發出則有運用然至
 於運用各當其理而不可易處又不專於動○南軒
 曰動靜者仁智之體樂水樂山言其體則然也動則
 樂靜則壽行所無事不其樂乎常永貞固不其壽乎
 雖然知之體動而理各有安靜固在其中矣仁之體
 靜而周流不息動亦在其中矣動靜交見體用一源
 非深體者莫能識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009-30a]
 曽氏曰遲之意葢以愛欲其周而知有所擇故疑二
 者之相悖爾
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朱子曰舉直錯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則仁矣如此則
 二者不唯不相悖而反相為用矣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
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
下選於衆舉臯陶不仁者逺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
[009-30b]
尹不仁者逺矣
 伊尹湯之相也不仁者逺言人皆化而為仁不見有
 不仁者若其逺去爾使枉者直也子夏葢有以知夫
 子之兼仁智而言矣○程子曰聖人之語因人而變
 化雖若有淺近者而其包含無所不盡觀於此章可
 見矣非若他人之言語近則遺逺語逺則不知近也
 尹氏曰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
 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如樊遲未達故又問
[009-31a]
 焉而猶未知其何以為之也及退而問諸子夏然後
 有以知之使其未喻則必將復問矣既問於師又辨
 諸友當時學者之務實學也如此○愛人知人自相
 為用若不論枉與直一例去愛他便不得大抵惟先
 於知能愛其所當愛只此兩句自包上下此所以為
 聖人之言○愛人知人是仁智之用聖人何故但以
 仁智之用告樊遲却不告之以仁智之體葢尋這用
 便可以知其體葢用即是體中流出也○問云云曰
[009-31b]
 尋常說仁智一个是慈愛一个是辨别各自向一路
 惟是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方見得仁智合一處
 仁裏面有智智裏面有仁○南軒曰原人之性其愛
 之理乃仁也知之理乃知也仁者視萬物猶一體而
 况人與我同類乎故仁者必愛人然則愛人果可以
 盡仁乎以愛人則可以盡仁則不可而其所以愛人
 者乃仁之所存也至於問知而論以知人者亦猶是
 爾
[009-32a]
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
物知也性之徳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朱子曰誠雖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則自然及物
 而道亦行於彼矣仁者體之存智者用之發是皆吾
 性之所固有而無内外之殊既得於己則見於事者
 以時措之而皆得其宜也○集畧程子曰成己須是
 仁而推成己之道及物即是智○吕氏曰誠雖自成
 也道雖自道也非有我之得私也與天下同之而已
[009-32b]
 故思成己必思所以成物是所謂仁智之具也性之
 所固有合内外而無間也夫天大無外造化發育皆
 在其間自無内外之别人有是形而為形所造故有
 内外内外一生則物自物已自己與天地不相似矣
 原人受中以生安有物我之異内外之别哉故具仁
 與智無己無物誠一以貫之合天地而施化育故能
 時措之宜也○又曰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
 也學不厭所以成己此則成己為仁教不倦所以成
[009-33a]
 物此則成物為智何也夫盡性以成己則仁之體也
 推是以成物則智之事也自成徳而言也學不厭所
 以致吾知教不倦所以廣吾愛自入徳而言也此子
 思子貢之言所以異也○朱子曰吕氏所論子貢子
 思所言之異亦善而猶有未盡者葢子貢之言主於
 知子思之言主于行故各就其所重而有賔主之分
 亦不但為成徳入徳之殊而已也
孟子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
[009-33b]
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
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朱子曰學不厭智之所以自明教不倦者仁之所以
 及物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
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徧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
不徧愛人急親賢也
 朱子曰知者固無不知然常以所當務者為急則事
[009-34a]
 無不治而其為知大矣仁者固無不愛然常急於親
 賢則恩無不洽而其為仁博矣
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决
是之謂不知務
 此章言君子之於道識其全體則心不狹知所先後
 則事有序豐氏曰知不急於先務雖徧知人之所知
 徧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無益於天下之治矣仁
 不急於親賢雖有仁民愛物之心小人在位無由上
[009-34b]
 達聰明日蔽于上而惡政日加於下此孟子所謂不
 知務也○先生因是推言學者亦有當務如孟子論
 今樂古樂則與民同樂乃樂之本學者所當知也若
 欲明其聲音節奏特樂之一事爾學者須要窮其原
 本放得大水下來則如海潮之至大船小船莫不浮
 動如講學既能其大者則小小文義自是該通若只
 於淺處用功則必不免沈滯之患矣○南軒曰自身
 以至於下皆有當務葢天下之事未有無先後者傳
[009-35a]
 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此所以貴乎格物也雖然孟
 子之所喻特言舍大而徇小者為不知務爾非謂能
 三年之喪則緦小功有不足察無放飯流歠則齒决
 有不必問也先後具舉本末畢貫此為學者又不可
 以不知也
    右兼言仁智
   仁孝
孔子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故仁人之事
[009-35b]
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鄭氏曰物猶事也事親事天孝敬同也孝經曰事父
 孝故事天明舉無過事以孝事親乃所以成身
    右兼言仁孝
   智仁禮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朱子曰智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間之則無以有之於
 身矣
[009-36a]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此理而無私欲以間之則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
 然猶有不莊者葢氣質之偏或有厚於内而不嚴於
 外者是以民不見其可畏而慢易之也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動之謂動民也猶曰鼓舞而作興之云爾禮為義理
 之節文學至於仁則善有諸已而大本立矣蒞之不
 莊動之不以禮乃其氣禀學問之小疵然亦非盡善
[009-36b]
 之道也故夫子歴言之使知徳愈全則責愈備不可
 以為小節而忽之也○問克己復禮為仁便是極了
 今却又有莊以蒞之與動之以禮底工夫如何曰人
 自有此心純粹更不走失而於接物應事時少些莊
 嚴底意思自不足以使人敬此便是未善處問此是
 要本末工夫兼備否曰固是但先有知及之仁能守
 之做箇根本了却方好去檢㸃其餘便無處無事不
 善若根本不立又有何可檢㸃處○問知及仁守曰
[009-37a]
 此是說講學莊以蒞之以後是說為政○南軒曰知
 及乎此而仁不能守此則未能保之於己也仁能守
 之則在己者實矣又須莊以蒞之而後内外相成而
 無弊而又欲動之以禮然後為盡善動之以禮者以
 禮教民風動之也此雖言為政之道至此而後善然
 所以成己亦一而已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009-37b]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右兼言智仁禮
   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朱子曰明足以燭理故不惑理足以勝私故不憂氣
 足以配道義故不懼此學之序也○問知是格物致
 知仁是存養勇是克治否先生曰是勇謂持守堅固
 ○問中庸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懼意思曰交互
[009-38a]
 說都是○智者直是見得分曉故不惑○問智不惑
 一叚能明理便能無私否曰亦有人明理不能去私
 慾然去私慾必先明理惟聖人自誠而明可以先言
 仁後言智至於教人當以智為先○問子罕智仁勇
 章與憲問仁智勇章何以次序不同曰成徳以仁為
 先進學以智為先此誠而明明而誠也中庸言三徳
 之序如何曰此亦為學者言又問何以勇皆序在後
 曰末後做工夫不退轉此方是勇○問仁者不憂曰
[009-38b]
 仁者心與理一心純是道理看甚麽事不問大小改
 頭換面來自家此心各有一个道理應副去不待事
 來方始安排所以自不煩惱今人有這事却無這道
 理便處置不去所以憂○又曰仁者理即是心心即
 是理有一事來便有一理以應之所以無憂○問無
 憂似未是仁先生曰今人學問百種只是要克己復
 禮若能克去私意純是天理自無所憂如何不是仁
 ○仁者天下之公私欲不萌而天下之公在我何憂
[009-39a]
 之有○孟子說配義與道無是餒也今有見得道理
 分明而反懾怯者氣不足也○南軒曰不惑者見理
 明也不憂者其樂深也不懼者其守固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
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朱子曰自責以勉人也道言也自道猶云謙辭尹氏
 曰成徳以仁為先進學以智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
 有不同如此○王彦霖問心一也有曰云云何也程
[009-39b]
 子曰此只是名其徳爾其理一也得其道而不憂者
 仁之事也因其不憂故曰此仁也智勇亦然凡名其
 徳千百皆然但此三者達徳之大者也○仁者不憂
 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徳之序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學之序也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
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徳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此章當連天下之達道五參看○朱子曰謂之達徳
 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則誠而已矣達徳雖
[009-40a]
 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誠則人欲間之而徳非其徳矣
 ○程子曰所謂誠者止是誠實此三者三者之外更
 别無誠○輯畧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徳學之要也
 ○又曰智知仁守勇决○又曰大凡於道擇之則在
 乎知守之則在乎仁斷之則在乎勇人之於道患在
 不能擇不能守不能斷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此言未及乎達徳而求以入徳之事吕氏曰愚者自
[009-40b]
 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懦者甘為人下而
 不辭故好學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
 私知恥非勇然足以起懦○上章既言達徳之名恐
 學者無所從入故又言其不逺者以示之使由是而
 求之則可以入徳也○此節之指惟吕氏之言淵慤
 有味庶幾得之
孟子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劒疾視曰彼惡敢當我
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
[009-41a]
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
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
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
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
之勇也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
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此言人君能懲小忿則能養大勇除暴救民以安天
 下矣○南軒曰勇有大小血氣之勇勇之小也義理
[009-41b]
 之勇勇之大也以血氣為勇則其勇不出於血氣之
 内勢力可勝也利害可絀也義理之勇不以血氣勢
 力無所加利害無所絀也故曰王請無好小勇欲其
 擴於義理也夫聖人非無怒也其動不以血氣而以
 理可怒在彼而理在此聖人何加毫末乎以文武之
 事觀之則可見矣○曽子聞大勇於夫子章已見前
 養氣篇
揚子或問勇曰軻也曰何軻也曰軻也者謂孟軻也若
[009-42a]
荆軻君子盜諸請問孟軻之勇曰勇於義而果於徳不
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其於勇也其庶乎
或曰顔子之為人也近於怯子曰孰勇於顔子觀其言
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有若無實若虚
之類抑可謂大勇矣
程子曰人之學不進只是不勇
禮聘義所貴於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故勇敢强有
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
[009-42b]
勝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
 按左氏晉狼瞫為右先軫黜之狼瞫怒其友曰盍死
 之瞫曰吾未獲死所其友曰吾與女為難瞫曰周志
 有之勇則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
 之為勇吾以勇求右無勇而黜亦其所也謂上不我
 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陳以其屬
 馳秦師死焉晉師從之大敗秦師君子謂狼瞫於是
 乎君子狼瞫在春秋未得為賢大夫而所謂死而不
[009-43a]
 義非勇也其言有可取者故附此
    右專言勇
 
 
 
 
 
 
[009-43b]
 
 
 
 
 
 
 
 西山讀書記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