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山讀書記卷八
            宋 真德秀 撰
   義
論語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曰適專主也春秋傳曰吾誰適從是也莫不肯
 也比從也○謝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
 茍無道以主之不幾於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所
[008-1b]
 以自謂心無所往而能應變而卒得罪於聖人之門
 也聖人之學不然於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
 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南軒曰適莫兩端也適
 則有所必莫則無所主蓋不失於此則失之於彼鮮
 不倚於一偏也夫義者人之正路倚於一偏則莫能
 遵於正路矣惟君子之心無適也而亦無莫也其於
 天下惟義之視而已蓋天下事事物物皆有義焉存
 於中而形於外也無適無莫而義之與比非窮理之
[008-2a]
 明克己之至者安能及此若夫異端之學則初欲爲
 無適莫而不知有義存焉如狥其私意以爲可否而
 其無適無莫者乃所以爲有適有莫而卒墮於一偏
 也○黄氏曰於天下言天下之事無不然如出處去
 就以至立政用人之類皆在其中惟義之從而已不
 可先懷適莫之念也知此則漸進於絶四之地矣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爲無勇也
 朱子曰知而不爲是無勇也○問見義不爲無勇這
[008-2b]
 亦不爲無所見但爲之不力所以爲無勇曰固是見
 得是義而爲之不力亦是見得未明若已見得分明
 則行之自有力這般處着兩下並看○問云云莫是
 連上句否曰不須連上句自說凡事見得是義便着
 做不獨說祭祀也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
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朱子曰君子小人以位言也尹氏曰義以爲尚則其
[008-3a]
 勇也大矣子路好勇故夫子以此救其失也胡氏曰
 疑此子路初見孔子時問答也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朱子曰必猶期也大人言行不先期於信果但義之
 所在則必從之卒亦未嘗不信果也○尹氏曰主於
 義則信果在其中矣主於信果則未必合義王勉曰
 若不合於義而不信不果則妄人爾○南軒曰言行
 固欲信果然有必之之心則非也必乃私也故言必
[008-3b]
 欲信而不知義將至於守其所不可復者私意相與
 而非所謂信也行必欲果而不知義將至於爲其所
 不可爲者直情徑行而非所謂果也故君子不必夫
 果與信而獨精吾義焉耳事事物物皆有義存焉而
 著於吾心茍能體是心而推之則義可得而精也義
 精則有所不言言莫非義而無不信之言矣有所不
 行行莫非義而無不果之行矣○孟子集義外已别
 見
[008-4a]
程子曰在物爲理處物爲義又曰中理在事義在心
 又曰義之精者須是自求得之如此則善求義也○
 問義還因事而見否曰非也性中自有或曰無狀可
 見曰說有便是見但人自不見昭昭然在天地之中
 也且如性何須待有物方指爲性性自在也子所言
 見者事吾所言見者理如曰不見而章是也
朱子曰義字若一利劒然凡事物到前便分剖去
 義如利刄相似胸中許多勞勞攘攘到此一齊割斷
[008-4b]
 了
    右專言義
   義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曰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
 欲○程子曰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惟其深喻
 是以篤好○楊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義者以利言
 之則人之所欲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孰肯舍生
[008-5a]
 而取義哉其所喻者義而已不知利之爲利故也小
 人反是○或問喻字之義曰蓋心解通達則其幾微
 曲折無不盡矣曰然則君子小人之所喻者各爲一
 事邪將一事之中具此兩端而各隨人之所見邪曰
 是皆有之但君子深通於此而小人酷曉於彼耳曰
 對義言之則利爲不善對害言之則利非不善君子
 之所爲固非欲其不利何獨以喻利爲小人乎曰胡
 氏言之悉矣胡氏曰義固所以利也易所謂利者義
[008-5b]
 之和者是也然自利爲之則反致不奪不饜之害自
 義言之則蒙就義之利而逺於利之害矣孟子之告
 梁王意猶是也○義利猶首尾然義者宜也君子見
 得這事合當如此那事合當如彼但裁處其宜爲之
 則何不利之有君子只理㑹義一截利處更不理㑹
 小人只理㑹利一截義處更不問蓋君子之心虛明
 洞徹見得義分明小人只管計較雖絲毫底利也自
 理㑹得○君子只知得當做與不當做當做處便是
[008-6a]
 合當如此小人則只計較利害如此則利如此則害
 君子則更不顧利害只看天理如何○問云云曰這
 只就眼前看只如做官須是廉勤自君子爲之只是
 道合如此自小人爲之只道如此做得人說好可以
 求知於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只是這一事
 上君子只見得是義小人只見得是利如伯夷見飴
 曰可以養老盜跖見之曰可以沃戸樞蓋小人於利
 他見這一物便思量做一物用他計較精密更有非
[008-6b]
 君子所能知者縁他氣稟中有許多汙穢惡濁底物
 所以才見那物事便出來應他君子之於義亦是如
 此或曰伊川云惟其深喻是以篤好若作惟其篤好
 是以深喻亦得曰陸子靜說正如此按陸氏白鹿講
 義曰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
 茍不切己觀省亦恐未能有益也竊謂學者於此當
 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
 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
[008-7a]
 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學者
 之志不可不辨也○見利思義已見前○孟子首章
 見後仁義篇○大學利義見本篇
孟子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
未有孔子也然則有同與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
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
不爲也是則同
 朱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爲心
[008-7b]
 之正也聖人之所以爲聖人其本根節目之大者惟
 在於此於此不同則亦不足以爲聖人矣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爲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
孳爲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
間也
 程子曰言間者謂相去不逺所爭毫末爾善與利公
 私而已矣才出於善便以利言也○楊氏曰舜蹠之
 相去逺矣而其分乃在善利之間而已是豈可以不
[008-8a]
 謹然講之不熟見之不明未有不以利爲義者又學
 者所當深察也
董子曰皇皇於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庻人之意也皇皇
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程子曰聖人以義爲利義安處便爲利
 全文云利不獨財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
 事須尋自家穩便處皆利心也云云如釋氏之學皆
 本於利故便不是○又曰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人皆
[008-8b]
 知趨利而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爲與
 不當爲便是命在其中也
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
矣陰爲小人利爲不善不可一槩論陰助陽以成物者
君子也其害陽者小人也利和義者善也其害義者不
善也凡順理無害處即是利
 問利貞之利與以利爲本之利同否曰凡字只有一
 箇用有不同只看如何用云云君子未嘗不欲利然
[008-9a]
 孟子言何必曰利者蓋只以利爲利便有害○又曰
 故者以利爲本故是本如此也才不利便害性利只
 是順天下只是一个利孟子與周易所言一般只爲
 後人趨着利便有弊故孟子拔本塞源不肯言利其
 不信孟子者却是不合非利其信者又直道不得近
 利人無利直是生不得安得無利且譬如椅子人坐
 此便安是利也如求安不已又要褥子以求温煖無
 所不爲然後奪之於君父此趨利之弊也利只是一
[008-9b]
 箇利只爲人用得别
龜山楊氏曰人能於得處知辨義理亦自難得故孔子
以見利思義爲成人而以見得思義稱士
 或謂人無利心然後爲君子龜山曰以此自爲可也
 以此責人恐不勝責矣云云
王氏有言利者陰也陰當隠伏義者陽也陽當宣著其
源發於仲舒此正王氏心術之蔽觀其所爲雖名爲義
其實利也謂王安石/
[008-10a]
上蔡謝氏曰以天下爲心者雖有未善亦義心也求濟
一身之欲者雖有善亦利心也蓋其平日處心積慮如
此君子小人之所由分也
南軒張氏曰學者潛心孔孟必求其門而入愚以爲莫
先於明義利之辨蓋聖賢無所爲而然也無所爲而然
者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無窮也
凡有所爲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義
利之分也自未知省察者言之終日之間鮮不爲利矣
[008-10b]
非但名位貨殖而後爲利也意之所向一渉於有所爲
雖有淺深之不同而其爲狥己自私則一而已如孟子
所謂内交要譽惡其聲之類是也是心日滋則善端遏
塞欲邇聖賢之門墻以求自得豈非却行而望及前人
乎學者當立志以爲先持敬以爲本而精察於動靜之
間毫釐之差審其爲霄壤之判則有以用吾力矣學然
後知不足平時未覺吾利欲之多也灼然有見於義利
之辨將日救過之不給由是而不舍則趣益深理益明
[008-11a]
而不可以已也孔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爲人者無適而非利爲己者無適而非義曰利雖在己
之事皆爲人也曰義則施諸人者亦莫非爲己也嗟乎
義利之辨大矣豈特學者治己之所當先施之天下國
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無疆以義故也而霸
者所以陷溺人心貽毒後世以利故也
 朱子曰義也者無所爲而然者也此言蓋可謂廣前
 聖之所未發而同於性善養氣之功者歟
[008-11b]
道二義與利而已矣義者亘古今通天下之正逵而利
者犯荆棘入險阻之私逕也
 又按朱子曰義利之際固當深明而力辨然伊洛發
 明未接物時主敬一段工夫更須精進乃佳不爾或
 無所據以審夫義利之分也此說尤學者所當知故
 附此
    右兼言義利
   禮
[008-12a]
書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
庸哉
 程子曰書言天叙天秩天有是理聖人循而行之所
 謂道也○張子曰生有先後所以爲天叙小大髙下
 相並而相形焉是謂天叙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
 形也有秩知序然後經正知秩然後禮行○朱子曰
 這箇典禮自是天理之當然欠他一毫不得添他一
 毫不得惟是聖人之心與天合一故行出這禮無一
[008-12b]
 不與天合其間曲折厚薄淺深莫不恰好這都不是
 聖人自撰出都是天理决定合着如此後之人未得
 似聖人之心只得將聖人已行底聖人所傳於後世
 底依這樣子做做得合時便是合天理之自然
易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程子曰雷震於天上大而壯也君子觀大壯之象以
 行其壯君子之大壯者莫如克己復禮古人曰自勝
 之謂强中庸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皆曰强哉矯
[008-13a]
 赴湯火蹈白刃武夫之勇皆能也至於克己復禮則
 非君子之大壯不可能也故曰君子以非禮弗履
春秋傳晉叔向曰忠信禮之器也卑讓禮之宗也
 昭二年叔弓聘於晉報宣子也晉侯使郊勞辭曰寡
 君使弓來繼舊好固曰女無敢爲賓徹命於執事敝
 邑𢎞矣敢辱郊使請辭致館辭曰寡君命下臣來繼
 舊好好合使成臣之禄也敢辱大館叔向曰子叔子
 知禮哉吾聞之曰云云辭不忘國忠信也先國後己
[008-13b]
 卑讓也詩云敬慎威儀以近有德夫子近德矣○叔
 弓叔老子宣子韓起也
晉女叔齊曰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昭五年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
 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
 何爲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云云今政令在家不能
 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
 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於他思莫在公不
[008-14a]
 圖其終爲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於
 是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逺乎君
 子謂叔侯於是乎知禮
子大叔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
經而民實則之
 昭二十五年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
 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
 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産曰云云則天之明日月星辰
[008-14b]
 天之明也因地之性高下剛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氣
 謂陰陽風雨晦明用其五行氣爲五味發爲五色章
 爲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滋味聲色過則傷性是
 故爲禮以奉之制禮以奉其性爲六畜五牲三犧以
 奉五味爲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爲九歌八風七
 音六律以奉五聲爲君臣上下以則地義君臣有尊
 卑法地有髙下爲夫婦外内以經二物夫治外婦治
 内各治其物爲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以象
[008-15a]
 天明六親和睦以奉嚴父若衆星之拱辰極也妻父
 曰昏重昏曰媾壻父曰姻兩壻相謂曰亞爲政事庸
 力行務以從四時在君爲政在民爲事民功曰庸治
 功曰力行其德教務其時要禮之本也爲刑罰威獄
 使民畏忌以類其震耀殺戮雷霆電曜天之威也聖
 人作刑戮以象類之爲温慈惠和以効天之生殖長
 養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此六者皆稟陰陽
 風雨晦明之氣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爲禮以制
[008-15b]
 六志使不可過節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舍怒
 有戰鬭喜生於好怒生於惡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
 罰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
 也哀樂不失乃能協於天地之性是以長久簡子曰
 甚哉禮之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經
 緯錯居以相成者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上之簡
 子曰鞅也請終身守此言也○正義曰禮是儀之心
 儀是禮之貌本其心謂之禮察其貌謂之儀行禮必
[008-16a]
 爲儀爲儀未是禮故云儀非禮也鄭𤣥禮序云禮者
 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自夫禮
 至因地之性言禮本法天地也自生其六氣至民失
 其性言天用氣味聲色以養人不得過其度也是故
 爲禮以下言聖王制禮以奉天性不使過其度也○
 人稟天地之性而生動作皆象天地其所踐履謂之
 爲行但人有賢不肖行有過不及聖人制爲中法名
 之曰禮故禮是民之行也人之本性自然法象天地
[008-16b]
 聖人還復法象天地而制禮教之是禮由天地而來
 故仲尼說孝子産說禮天地民三者並言之○傳稱
 天有六氣此言生其六氣謂天生之也用其五行謂
 天用之也上天用此五行以養人五行之氣入人口
 爲五味發見於目爲五色章徹於耳爲五聲味以養
 口色以養目聲以養耳此三者雖復用以養人人用
 不得過度過度則爲昏亂使人失其常性故須爲禮
 以節之○味色聲本於五行又六氣所生口欲嘗味
[008-17a]
 目欲觀色耳欲聽聲此自然之性也欲之不已則失
 其性聖人全其性故爲禮以奉養其性使不失也
晏子曰禮之可以爲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君令臣恭父
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
違臣恭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
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

 昭二十六年齊侯與晏子坐於路寢公嘆曰美哉室
[008-17b]
 其誰有此乎晏子曰敢問何謂也公曰吾以爲在德
 對曰如君之言其陳氏乎陳氏雖無大德而有施於
 民民歌舞之矣後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
 也公曰善哉其可若何對曰惟禮可以已之在禮家
 施不及國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
 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後知禮
 之可以爲國也對曰云云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後聞
 此禮之上也對曰先王所稟於天地以爲其民也是
[008-18a]
 以先王上之○正義曰大夫稱家國人是君之所有
 大夫不得妄施遺之以樹己私惠陳氏施及國人是
 違禮也又曰洪範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言作福作
 威君之利也大夫不得聚收公利自作福也陳氏作
 福以招國人之心施民作福是收公利也
孟僖子曰禮人之榦也無禮無以立
 昭七年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
 能禮者從之將死召其大夫曰云云吾聞孔丘聖人
[008-18b]
 之後也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
 學禮焉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
 朱子曰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和者從容
 不迫之意蓋禮之爲體雖嚴而皆出於自然之理故
 其爲用必從容不迫乃爲可貴云云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徒知和之爲貴而一於和不復以禮節之則亦非禮
[008-19a]
 之本然所以流蕩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曰禮
 勝則離故禮之用和爲貴樂勝則流故有所不行○
 范氏曰凡禮之體主於敬而其用則以和爲貴敬者
 禮之所以立也和者樂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謂達
 禮樂之本矣愚謂嚴而泰和而節此理之自然禮之
 全體也毫釐有差則失其中正而各倚於一偏其不
 可行均矣○或問禮之有和何也曰禮之所以有是
 品節之詳者皆出於人心自然之節非以人之所不
[008-19b]
 欲者强之也故行之雖或甚苦而自有不失其和者
 若不本於此而徒勉强於儀貌之間則是徒禮而無
 和矣云云○黄直卿言内則一篇於事父母之禮亦
 嚴矣然下氣怡色則和可知也玉藻鄉黨所載臣之
 事君禮亦嚴矣然二爵言言三爵油油君在與與則
 和可知也先生曰如此則和與禮成二物矣須是見
 得禮便是和乃可如入公門鞠躬如不容可謂至嚴
 矣然甘心爲之而無厭倦之意者乃所以爲和也至
[008-20a]
 嚴之中便有至和處不可分作兩截看○禮之用和
 是禮中之和知和而和已離却禮○禮中自有和須
 是知得當如此則行之自然到和處因舉龜山與薛
 宗博說㑹職事茶事薛曰禮起聖人之僞今日㑹茶
 莫不消得如此龜山曰只此打不過處便見得禮非
 聖人之僞禮之用和爲貴只爲不如此則心有不安
 故行之自和耳○禮之和處便是禮之樂樂之有節
 處便是樂之禮○禮主於敬而其用以和爲貴然如
[008-20b]
 何得他敬而和著意做不得才著意嚴敬便拘迫而
 不安要放寛些又流蕩而無節須是真箇識得禮之
 自然處則事事物物上都有自然之節文雖欲不如
 此不可得故雖嚴而未嘗不和雖和而未嘗不嚴也
 ○南軒曰禮主乎敬而其用則以和然有敬而後有
 和和者樂也禮樂相須而成故禮必以和爲貴禮樂
 分而言之則爲體爲用相須相成合而言之本一而
 已也
[008-21a]
林放問禮之本
 朱子曰放見世之爲禮專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
 是也故以爲問
子曰大哉問
 孔子以時方逐末而放獨有志於本故大其問蓋得
 其本而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疇在喪禮則節文習熟而無
[008-21b]
 哀痛慘怛之實者也戚則一於哀而文不足耳禮貴
 得中奢易則過於文儉戚則不及而質二者皆未合
 理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後有文則質乃禮之本
 也○范氏曰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
 不足而敬有餘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
 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
 本而隨其末故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
 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戚者
[008-22a]
 心之誠故爲禮之本楊氏曰禮始諸飲食故汙尊抔
 飲爲之簠簋籩豆罍爵之餙所以文之也則其本儉
 而已喪不可以徑情而直行爲之衰麻哭踊之數所
 以節之也則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滅質而林
 放獨能問禮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問林
 放問禮并以喪告之何也曰喪亦是禮○黄氏曰夫
 子於禮但言其從周未見其從質也今乃以儉與戚
 爲可尚何也聖人因俗之弊感放之意而爲是言也
[008-22b]
 然其辭必曰與其奢寧儉與其易寧戚則本非以儉
 戚爲可尚特與其流於文弊則寧如此耳其言之抑
 揚得其中正如此所以爲無弊也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
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朱子曰敬謹之至乃所以爲禮也○尹氏曰禮者敬
 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其爲敬莫大於此謂之
 不知禮者豈足以知孔子哉
[008-23a]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朱子曰告朔之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
 月之朔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
 告廟請而行之餼生牲也魯自文公始不視朔而有
 司猶供此羊故子貢欲去之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愛猶惜也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然禮雖廢羊存
 猶得以識之而可復焉若并去其羊則此禮遂亡矣
[008-23b]
 孔子所以惜之○楊氏曰告朔諸侯所以稟命於君
 親禮之大者魯不視朔矣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冺
 而其實因可舉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朱子曰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故局量褊淺規模
 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於王道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
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爲兩
[008-24a]
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此皆諸侯之禮而管仲僣之不知禮也愚謂孔子譏
 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儉故斥其
 奢以明其非儉或又疑其知禮故又斥其僣以明其
 不知禮蓋雖不復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
 者於此亦可見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禮其器之小可
 知蓋器大則自知禮而無此失矣此言當深味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008-24b]
 朱子曰君子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
 其動必以禮如此則可以不畔道矣○程子曰博學
 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
 而由於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博文約禮聖門
 之要法博文所以驗諸事約禮所以體諸身約之以
 禮禮字便作理字看不得正是持守有節文處克己
 復禮之說亦然○博文約禮者之初須作兩般理㑹
 而各盡其力則久之見得功効却能交相爲助而打
[008-25a]
 成一片若合下便要兩相倚靠互相推托則彼此擔
 閣都不成次第矣然所謂博非泛然考質雜記掇拾
 異聞以夸多取勝之謂此又不可不知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
而無禮則絞
 朱子曰葸畏懼貌絞急切也無禮則無節文故有四
 者之弊○南軒曰恭慎勇直皆善道也然無禮以主
 之則過其節而有弊反害之也蓋禮者存乎人心有
[008-25b]
 節而不可過者也夫恭而無禮則自爲罷勞慎而無
 禮則徒爲畏懼勇而無禮則流於陵犯直而無禮則
 傷於訐切其弊如此豈所貴於恭慎勇直者哉蓋有
 禮以節之則莫非天理之本然無以節之則亦人爲
 之私而已是故君子以約諸己爲要也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衆拜下禮也今拜乎上
泰也雖違衆吾從下
 朱子曰臣與君行禮當拜於堂下君辭之乃升成拜
[008-26a]
 泰驕慢也○程子曰君子處世事之無害於義者從
 俗可也害於義則不可從也○南軒曰聖人於斯世
 豈有意於從違哉皆道之所在焉耳於其儉則不嫌
 於從俗於其泰則不避於違衆聖人之意蓋可見矣
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决嫌疑别同異明是非也禮
不妄說人
 鄭氏曰爲近佞媚也君子說之不以道則不說也
不辭費
[008-26b]
 爲傷信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
 爲傷敬也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
 踐履也言履而行之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言道言合於道質猶本也禮爲之文飾耳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
[008-27a]
禮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官學事師非禮
不親班朝治軍莅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
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

 吕氏曰兼天下而體之之謂仁理之所當然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有仁義於己之謂德節文乎仁
 義之謂禮仁義道德皆其心之所同有於是而行之
 雖不中不逺矣然無節無文則過與不及害之以至
[008-27b]
 於道之不明不行此所以非禮不成也云云君子恭
 敬所以明禮之實撙節所以明禮之文退讓所以明
 禮之用○愚按兼天下而體之謂仁未妥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
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
 鄭氏曰負販者輕恌志利宜若無禮然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愚謂富貴者以禮自檢故無驕淫之過貧賤者以禮
[008-28a]
 自安故無懾怯之病
禮運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
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䑕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
胡不遄死
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非意之也
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爲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
[008-28b]
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
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慈讓去
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
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
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爲天地轉而爲陰陽變而爲四
時列而爲鬼神其降曰命
[008-29a]
 正義曰必本於太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
 極大曰太未分曰一其氣既極大而未分故曰太一
 也禮理既與太一而齊故制禮者用至善之大理以
 爲教本是本於太一也分而爲天地者混沌元氣既
 分輕清爲天在上重濁爲地在下而制禮者法之以
 立尊卑之位也轉而爲陰陽者天地二形既分而天
 之氣運轉爲陽地之氣運轉爲陰而制禮者貴左以
 象陽貴右以象陰也變而爲四時者陽氣則變爲春
[008-29b]
 夏陰氣則變爲秋冬而制禮者吉禮則有四時之生
 凶禮則有恩禮節權是法四時也列而爲鬼神者鬼
 神謂生成萬物鬼神也四時變化生成萬物皆鬼神
 之功聖人制禮則陳列鬼神之功以爲教也其降曰
 命者降下也言聖人制禮皆仰法太一以下之事而
 下之以爲教命也○按正義以至善之大理言太一
 其義甚精蓋太一者即太極之異名以其未分故曰
 一以其極至故曰極
[008-30a]
故惟聖人之爲知禮之不可以己也故壞國喪家亡人
必先去其禮
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
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
筠也如松栢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
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内無怨故物
無不懷仁鬼神饗德
[008-30b]
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宗廟之祭仁之至也喪禮忠之至
也備服器仁之至也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故君子欲
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忠信
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爲貴也
禮時爲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授
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
 鄭氏曰言聖人制禮所先後
[008-31a]
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衆之紀也紀散而衆亂
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
不備也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
益顯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
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戸者
禮坊記禮者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以爲民坊者也
禮經解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
直也規矩之於方圜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
[008-31b]
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審
禮不可誣以姦詐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
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
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
爲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爲無所用而去
之者必有亂患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
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鬭之獄
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衆矣
[008-32a]
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
之敗起矣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
徙善逺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
 朱子曰任國名屋廬子名連孟子弟子也
色與禮孰重
 任人復問
曰禮重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
[008-32b]
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
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
 何有不難也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髙於岑樓
 本謂下末謂上方寸之木至卑喻食色岑樓樓之髙
 銳似山者至髙喻禮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於
 岑樓之上則寸木反髙而岑樓反卑矣
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
[008-33a]
 鉤帶鉤也金本重而帶鉤小故輕喻禮有輕於食色
 者羽本輕而一輿多故重喻食色有重於禮者
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
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翅與啻同禮食親迎禮之輕者也饑而死以滅其性
 不得妻而廢人倫食色之重者也奚翅猶言何但言
 其相去懸絶不但有輕重之差而已
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
[008-33b]
則將紾之乎踰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
得妻則將摟之乎
 紾戾也摟牽也處子處女也此二者禮與食色皆其
 重者而以之相較則禮爲尤重也○此章言義理事
 物其輕重固有大分然於其中又各自有輕重之别
 聖賢於此錯綜斟酌毫髮不差固不肯枉尺而直尋
 亦未嘗膠柱而調瑟所以斷之一視於理之當然而
 已矣
[008-34a]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
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
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
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待而長也
禮者人道之極也
凡禮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師旅飾威也是百王之
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按荀子書有禮論其論禮之本末甚備至其論性則
[008-34b]
 以禮爲聖人之僞豈不謬哉
有人勞程子曰先生謹於禮四五十年亦甚勞且苦矣
先生曰吾日履安地何勞苦之有他人日踐危地乃勞
苦也
或勸先生以加禮貴近先生曰何不見責以盡禮而責
之以加禮禮盡則已豈有加也
張子曰學者且須觀禮蓋禮者滋養人德性又使人有
常業守得定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是養心之術
[008-35a]
 又曰某所以使學者先學禮者只爲學禮則便除去
 世俗一切惡習熟纒繞譬之延蔓之物解纒繞即上
 去茍能除去惡習則自然脫灑也
進人之速無如禮學
 程子曰子厚以禮教學者善使學者先有所據守也
    右專言禮
   智
易臨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008-35b]
 程子曰五以柔中順體居尊位而下應於二剛中之
 臣是能倚任於二不勞而治以知臨下者也夫以一
 人之身臨乎天下之廣若區區自任豈能周於萬事
 故自任其知者適足爲不知唯能取天下之善任天
 下之聰明則無所不周是不自任其知則其知大矣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隠惡而
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
 朱子曰舜之所以爲智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也
[008-36a]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爲本
 朱子曰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故者其已然之
 迹若所謂天下之故者也利猶順也語其自然之勢
 也言事物之理雖若無形而難知然其發見之已然
 則必有迹之可見故天下之言性者但言其故則理
 自明猶所謂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也如人之善水
 之下非有所造作矯揉而然也若人之爲惡水之在
 山則非自然之故矣
[008-36b]
所惡於智者爲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
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
無事則智亦大矣
 程子曰智出於人之性人之爲智或入於巧僞而老
 莊之徒遂欲棄智是豈性之罪也哉善乎孟子之言
 所惡於智者爲其鑿也○朱子曰天下之理本皆順
 利小智之人務爲穿鑿所以失之禹之行水則因其
 自然之勢而導之未嘗以私智穿鑿而有所事是以
[008-37a]
 水得其潤下之性而不爲害也
天之髙也星辰之逺也茍求其故千歳之日至可坐而
致也
 天雖髙星辰雖逺茍求其已然之迹則其運有常雖
 千歲之久其日至之度可坐而得況於事物之近若
 因其故而求之豈有不得其理者而何以穿鑿爲哉
 必言日至者造厯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
 至爲厯元也○程子曰此章專爲智而發愚謂事物
[008-37b]
 之理莫非自然順而循之則爲大智若用小智而鑿
 以自私則害於性而反爲不智程子之言可謂深得
 其指矣○南軒曰所惡於智者爲其鑿也鑿者以人
 爲爲之也無是理而强爲之故謂之鑿鑿者失其性
 失其性則不可推而行無所利矣此所以惡夫智也
 是蓋以其私智爲智而非所謂智矣蓋就下者水之
 性也水之性非禹之所得爲禹能知而順之非智乎
 事事物物其理之素具者皆若水之就下然也智者
[008-38a]
 之於事物皆若禹之於水則智不亦大矣乎所謂行
 其所無事也謂由其所當然未嘗致纎毫之力也天
 雖髙星辰雖逺而其故皆可得而求蓋莫非循自然
 之理也求其故則千歲之日至亦可坐而致也而況
 他乎故夫上世聖人所以建立人紀裁成萬化其事
 業爲無窮然在聖人亦何加毫末於此皆天下之性
 所當然而聖人特以利之耳
    右專言智
[008-38b]
   信
易中孚豚魚吉利渉大川利貞
 程子曰中孚爲卦澤上有風風行澤上而感於水中
 爲中孚之象感謂感而動也内外皆實而中虛爲中
 孚之象又二五皆陽中實亦爲孚義在二體則中實
 在全體則中虛中虛信之本中實信之質又曰豚躁
 魚㝠物之難感者也孚信能感於豚魚則無不至矣
 忠信可以蹈水火況渉川乎守信之道在乎堅正故
[008-39a]
 利於貞也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剛得中
 二柔在内中虛爲誠之象二剛得上下體之中中實
 爲孚之象卦所以爲中孚也
說而巽孚乃化邦也
 以二體言卦之用也上巽下說爲上至誠以順巽於
 下下有孚以說從其上如是其孚乃能化於邦國也
 若人不說從或違咈事理豈能化天下乎
[008-39b]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信能及於豚魚信道至矣所以吉也
利渉大川乗木舟虛也
 以中孚渉險難其利如乗木濟川而以虛舟也舟虛
 則無沉覆之患卦虛中爲舟虛之象
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中孚而貞則應乎天矣天之道孚貞而已
九五有孚攣如无咎
[008-40a]
 五居君位人君之道當以至誠感通天下使天下之
 心信之固結如拘攣然則爲无咎也
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五居君位之尊由中正之道能使天下信之如拘攣
 之固乃稱其位人君之道當如是○按易之言孚不
 止中孚一卦今取諸卦言孚處并程子傳義附於此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渉大川
 傳曰需者須待也以卦才言之五居君位爲需之主
[008-40b]
 有剛健中正之德而誠信充實於中中實有孚也有
 孚則光明而能亨通得貞正而吉也以此而需何所
 不濟雖險無難矣故利渉大川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
 傳曰訟之道必有其孚實中無其實乃是誣妄凶之
 道也卦之中實爲有孚之象訟者與人爭辨而待决
 於人雖有孚亦須窒塞未通不窒則已明無訟矣事
 既未辨吉凶未可知也故有畏惕中吉得中則吉也
[008-41a]
 終凶終極其事則凶也
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傳曰初六比之始也相比之道以誠信爲本中心不
 信而親人人誰與之故比之始必有孚誠乃无咎也
 孚信之在中也誠信充實於内若物之盈滿於正中
 也缶質素之器言若缶之盈實其中外不加文飾則
 終能來有他吉也他外也誠信中實雖他外皆當感
 而來從孚信比之本也
[008-41b]
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傳曰四於畜時處近君之位畜君者也若内有孚誠
 則五志信之從其畜也卦獨一陰畜衆陽者也諸陽
 之志係於四四茍欲以力畜之則一柔敵衆剛必見
 傷害唯盡其孚誠以應之則可以感之矣故其傷害
 逺其危懼免如此則无咎此以柔畜剛之道也以人
 君之威嚴而微細之臣有能畜止其欲者蓋有孚信
 以感之也
[008-42a]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傳曰小畜衆陽爲陰所畜之時也五以中正居尊位
 而有孚信則其類皆應之矣故曰攣如謂牽攣相從
 也五必援挽與之相濟是富以其鄰也
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傳曰六五當大有之時居君位虛中爲孚信之象人
 君執柔守中而以孚信接於下則下亦盡其信誠以
 事於上上下孚信相交也以柔居尊位當大有之時
[008-42b]
 人心安易若專尚柔順則陵慢生矣故必威如則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傳曰下之志從乎上者也上以孚信接於下則下亦
 以誠信事乎上故厥孚交如由上有孚信以發其下
 孚信之志下之從上猶響之應聲也
隨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傳曰九四以陽剛之才處臣位之極若於隨有獲則
 雖正亦凶有獲謂得天下之心隨於己爲臣之道當
[008-43a]
 使恩威一出於上衆心皆隨於君若人心從已危疑
 之道也故凶居此地者奈何唯孚誠積於中動爲合
 於道以明哲處之則又何咎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傳曰君子居上爲天下之表儀必極其莊敬則下觀
 仰而化也故爲天下之觀當如宗廟之祭始盥之時
 不可如既薦之後則下民盡其至誠顒然瞻仰之矣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008-43b]
 傳曰陽實在中爲中有孚信維心亨維其心誠一故
 能亨通至誠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險難之不可亨
 也行有尚謂以誠一而行則能出險有可嘉尚謂有
 功也不行則常在險中矣
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傳曰習坎謂重險也上下皆坎兩險相重也水流而
 不盈陽動於險中而未出於險乃水性之流行而未
 盈於坎既盈則出乎坎矣行險而不失其信陽剛中
[008-44a]
 實居險之中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坎中實水就下
 皆爲信義有孚也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
 傳曰維其心可以亨通者乃以其剛中也中實爲有
 孚之象至誠之道何所不通以剛中之道而行則可
 濟險難而亨通也
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傳曰治家之道非至誠不能也故必中有孚信則能
[008-44b]
 常久而衆人自化爲善不由至誠己且不能常守也
 況欲使人乎故治家以有孚爲本家之患常在禮法
 不足而凟慢生故必有威嚴則終吉保家之終在有
 孚威如二者而已
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
 傳曰九四當睽時居非所安無應而在二陰之間是
 暌離孤處者也以剛陽之德當暌離之時孤立無與
 必以氣類相求而合是以遇元夫也夫陽稱元善也
[008-45a]
 初九當暌之初遂能與同德而一暌之悔處暌之至
 善者也故目之爲元夫猶云善士也四則過中爲暌
 已甚不若初之善也四與初皆以陽處一卦之下居
 相應之位當暌乖之時各無應援自然同德相親故
 㑹遇也同德相遇必須至誠相與交孚各有孚誠也
 上下二陽以至誠相合則何時之不能行何危之不
 可濟故雖處危厲而无咎也當暌離之時孤處二陰
 之間處不當位危且有咎也以遇元夫而交孚故得
[008-45b]
 无咎也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傳曰初四皆陽剛君子當暌乖之時上下以至誠相
 交協志同力則其志可以行不止无咎而已卦辭但
 言无咎夫子又從而明之云可以行其志救時之暌
 也蓋君子陽剛之才而至誠相輔何所不能濟也
損有孚元吉无咎可利貞有攸往
 傳曰損减損也凡損抑其過以就義理皆損之道也
[008-46a]
 損之道必有孚誠謂至誠順於理也損而順理則大
 善而吉所損無過差可貞固常行而利有攸往人之
 所損或過或不及或不常皆不合正理非有孚也非
 有孚則无吉而有咎非可貞之道不可行也
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傳曰三居下體之上在民上者也居陽應剛處動之
 極居民上而剛决果於爲益者也果於爲益用之於
 凶事則无咎凶事謂患難非常之事三居下之上在
[008-46b]
 下當承稟於上安得自任擅爲益乎唯於患難非常
 之事則可量宜應卒奮不顧身力庇其民故无咎也
 下專自任上必忌疾雖當凶難義在可爲然必有其
 孚誠而所爲合於中道則誠意通於上而上信與之
 矣專爲而無爲上愛民之至誠固不可也雖有誠意
 而所爲不合中道亦不可也圭者通信之物凡祭祀
 朝聘用圭玉所以通達誠信也有誠孚而得中道則
 能使上信之是猶告公上用圭玉也其孚能通達於
[008-47a]
 上矣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傳曰五剛陽中正居尊位又得六二之中正相應以
 行其益何所不利以陽實在中有孚之象也以九五
 之德之才之位而中心至誠在惠益於物其至善大
 吉不問可知故云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人君至誠
 益於天下天下之人無不至誠愛戴以君之德澤爲
 恩惠也
[008-47b]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傳曰人君有至誠惠益天下之心其元吉不假言也
 天下至誠懷吾德以爲惠是其道大行人君之志得
 矣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
 傳曰小人方盛之時君子之道未勝安能顯然以正
 道决去之故含晦俟時漸圖消之之道今既小人衰
 微君子道盛當顯行之於王朝使人明知善惡故揚
[008-48a]
 於王庭孚信之在中誠意也號者命衆之詞君子之
 道雖長盛而不敢忘戒備故至誠以命衆使知尚有
 危道雖以此之甚盛而彼之甚衰若易而無備則有
 不虞之悔是尚有危理必有戒懼之心則無患也聖
 人設戒之意深矣
彖曰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
 傳曰盡誠信以命其衆而知有危懼則君子之道乃
 无咎而光大也
[008-48b]
萃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爲笑勿恤往无

 傳曰初與四爲正應本有孚以相從者也然當萃時
 三陰聚處柔無守正之節若舍正應而從其類乃有
 孚而不終也乃亂惑亂其心也乃萃與其同類聚也
 初若守正不從號呼以求正應則一握笑之矣一握
 俗語一團也謂衆以爲笑也若能勿恤而往從剛陽
 之正應則無過咎不然則入小人之羣矣
[008-49a]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傳曰初陰柔又非中正恐不能終其孚故因其才而
 爲之戒二雖陰柔而得中正故雖戒而其辭微引吉
 无咎引者相牽也人之交相求則合相持則離二與
 三爲正應當萃者也而相逺又在羣陰之間必相牽
 引則得其萃矣五居尊位有中正之德二亦以中正
 之道往與之萃乃君臣和合也其所共致豈可量也
 是以吉而无咎无咎者善補過也二與五不相引則
[008-49b]
 過矣孚乃利用禴孚信之在中誠之謂也禴祭之簡
 薄者菲薄而祭不尚備物直以誠意交於神明也孚
 乃者謂有其孚則可不用文飾專以至誠交於上也
 以禴言者謂薦其誠而已上下相聚而尚飾焉是未
 誠也蓋其中實者不致飾於外用禴之義也孚信者
 萃之本也不獨君臣之義在誠而已
升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傳曰二陽剛而在下五陰柔而居上夫以剛事柔以
[008-50a]
 陽從陰雖有時而然非順道也以暗而臨明以剛而
 事弱若黽勉於事勢非誠服也上下之交不以誠其
 可以久乎其可以有爲乎五雖陰柔然居尊位二雖
 剛陽事上者也當内存至誠不假文飾於外誠積於
 中則自不事外飾故曰利用禴言尚誠敬也自古剛
 强之臣事柔弱之君未有不爲矯飾者也禴祭之簡
 質者也云孚乃者謂既孚乃宜不用文飾專以其誠
 感通於上已如是則得无咎
[008-50b]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傳曰二能以孚誠事上則不獨爲臣之道无咎而已
 可以行剛中之道澤及天下是有喜也
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傳曰井以上出爲用居井之上井道大成也收汲取
 也幕蔽覆也取而不蔽其利無窮井之施廣矣大矣
 有孚有常而不變也夫井之用博施而有常大善之
 吉也
[008-51a]
革已日乃孚
 傳曰革者變其故也變其故則人未能遽信故必已
 日然後人心信從
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傳曰事之變革人心豈能盡信必終日而後孚在上
 者於改爲之際當詳告申令至於己日使人信之人
 心不信雖强之行不能成也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008-51b]
 傳曰九三以剛陽爲下之上又居離之上而不得中
 躁動於革者也在下而躁於變革以是而行則有凶
 也然居下之上事茍當革豈可不爲也在乎守貞正
 而懷危懼順從公論則可行之不疑革言謂當革之
 論就成也舍也審察當革之言至於三而皆合則可
 信也言慎重之至能如是則必得至當乃有孚也已
 可信而衆所信也如此則可以革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008-52a]
 傳曰九四當革之時也事之可悔而後革之革而當
 其悔乃亡也革之既當唯在處之以至誠故有孚則
 改命吉改命改爲也既事當而弊革行之以誠上信
 而下順其吉可知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傳曰改命而吉以上下信其志也誠既至則上下信
 矣革之道以上下之信爲本不當不孚則不信當而
 不信猶不可行況不當乎
[008-52b]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傳曰以大人中正之道亦又革之炳然昭著不待占
 决知其至當而天下必信也
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傳曰明動相資乃能成豐二爲明之主可謂明者也
 而五在正應之地陰柔不正非能動者也至明之才
 以所應不足與而不能成其豐故曰見斗斗昏見者
 也蔀周匝之義用障蔽之物掩晦於明者也五以陰
[008-53a]
 柔而居君位日中盛明之時乃見斗猶豐大之時乃
 遇柔弱之主二雖至明所遇乃柔暗不正之君既不
 能下求於己若往求之則反得疑猜忌疾然則如之
 何則可夫君子之事上也不得其心則盡其至誠以
 感發其志意而已茍誠意既動則雖昏蒙可開也雖
 柔弱可輔也雖不正可正也古人之事庸君常主而
 克行其道者已之誠意上達而君見信之篤耳管仲
 之相威公孔明之輔後主是也
[008-53b]
象曰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傳曰有孚發若謂以己之孚信感發上之心志也
兌九二孚兌吉悔亡
 傳曰二承比陰柔陰柔小人也說之則當有悔二剛
 中之德孚信内充雖比小人自守不失君子和而不
 同說而不失剛中故吉而悔亡
象曰孚兌之吉信志也
 傳曰心之所存爲志二剛實居中孚信存於中也志
[008-54a]
 存誠信豈至說小人而自失乎是以吉也
九五孚于剥有厲
 傳曰九五得尊位而處中正盡說道之善矣而聖人
 復設有厲之戒盡堯舜之盛未嘗無戒也戒所當戒
 而已雖聖賢在上天下未嘗無小人然不敢肆其惡
 聖人亦說其能勉而革面也彼小人者未嘗不知聖
 賢之可說也如四凶處堯朝隠惡而順命是也聖人
 非不知其終惡也取其畏罪而强仁耳五若誠心信
[008-54b]
 小人之假善爲實善而不知其包藏則危道也小人
 者備之不至則害於善聖人爲戒之意深矣剥者消
 陽之名陰消陽者也蓋指上六故孚于剥則危也以
 五在說之時密比於上六故爲之戒雖舜之聖且畏
 巧言令色安得不戒也說之惑人易入而可懼也如
 此
象曰孚于剥位正當也
 傳曰戒孚于剥者以五所處之位而正當戒也密比
[008-55a]
 陰柔有相說之道故戒在信之也
 中孚己見前
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傳曰九以剛在上剛之極也居明之上明之極也剛
 極而能明則不爲躁而爲决明能燭理則能斷義居
 未濟之極非得濟之位無可濟之理則當樂天順命
 而已至誠安於義命而自樂則可无咎飲酒自樂也
 不樂其處則忿躁隕穫入於凶咎矣若從樂而躭肆
[008-55b]
 過禮至濡其首亦非能安其處也有孚自信於中也
 失是失其宜也如是則於有孚爲失也人之處患難
 知其無可奈何而放意不反者豈安於義命者哉○
 按程傳論孚信之義無一不切於用者其間雖論人
 君之事然在人臣亦無不可用者皆當熟玩而服膺
 焉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
以行之哉
[008-56a]
 楊氏曰車無輗軏則無以引重而致逺人之於信猶
 是也故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夫然
 後行舍是則不行於州里況天下乎
程子曰信不足以盡誠猶愛不足以盡仁
    右專言信
 
 
 
[008-56b]
 
 
 
 
 
 
 
 西山讀書記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