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山讀書記卷七
            宋 真德秀 撰
   仁下/
記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
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
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007-1b]
 鄭氏曰仁猶存也凡存此所以全善之道也
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揖讓而升堂升堂
而樂闋下管象武夏籥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
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
 鄭氏曰知仁焉知禮樂之所存也
表記子曰以德報怨則寛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
之民也
 呂氏曰以德報怨雖過於寛而本於厚未害其爲仁
[007-2a]
 也以怨報德則反易天常天下之亂民法所當誅者
 也
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
矣是故君子議道自巳而置法以民
 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所謂性之者也安仁者
 也非聖人不足以性仁茍志於仁矣無惡也則衆人
 皆可以爲仁以聖人之所性而議道則道無不盡以
 衆人之可爲而置法則法無不行雖然法非貶乎道
[007-2b]
 也君臣父子倫順刑名之間性命之理具焉雖有未
 能上達猶庶幾乎弗畔此衆人之所能及
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
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
罪者强仁
 呂氏曰仁者安仁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者也
 知者利仁有欲而好仁者也畏罪而强仁有畏而惡
 不仁者也三者之功同歸於仁而其情則異此堯舜
[007-3a]
 性之湯武身之五伯假之之異也功者人所貪也假
 之者有之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雖湯武之
 舉不過乎是而其情則不同故其仁未可知也過者
 人所辟也皆不幸而致焉故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
 以殷畔過於愛兄而已孔子對陳司敗以昭公知禮
 過於諱君而已皆出乎情而無僞故其仁可知也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厚於仁者薄
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
[007-3b]
 右者人之所有事也左者居於不用之地而助右之
 所不及者也仁者人之體也將有爲也將有行也非
 仁不可也故曰仁者右也又曰仁者人也道者天之
 理也仁至於不可行不可節則理有所不得已以助
 仁之所不及者義也故曰道者左也又曰道者義也
 仁莫隆於父子父子之道親親也義莫重於君臣君
 臣之道尊尊也厚於此則薄於彼厚於彼則薄於此
 惟知其所以爲左右則尊尊親親並行而不悖無厚
[007-4a]
 薄之間也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中心㦧怛愛人之仁也
率法而强之資仁者也詩曰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
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數世之仁也國風曰我今
不閱皇恤我後終身之仁也
 呂氏曰仁有數者仁爲器重爲道逺隨其所舉之多
 寡所至之逺近皆可以謂之仁故管子之功微子之
 去箕子之囚比干之死皆得以仁名語仁之重則堯
[007-4b]
 舜其猶病諸此仁所謂取數多也中心㦧怛誠發於
 性者也率法而强之外鑠於仁者也發於性者誠心
 感動無待於外也外鑠者循仁之迹而勉爲者也以
 其誠心愛人故曰愛人之仁以其有取於外故曰資
 仁此所發淺深之數也數世之仁終身之仁此所施
 逺近之數也故曰仁有數義有長短大小者義無定
 體惟其所宜而已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宜大則大宜
 小則小如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
[007-5a]
 久可以速則速禮有以髙爲貴有以下爲貴有以大
 爲貴有以小爲貴之類也故曰義有長短小大此章
 論仁而及義者仁之數亦義也
子曰仁之爲器重其爲道逺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
致也取數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是故君子
以義度人則難爲人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己矣
 呂氏曰以義度人者盡義以度人也盡義以求人非
 聖人不足以當之故難爲人舉今之人相望則大賢
[007-5b]
 愈於小賢小賢愈於不賢故賢者可知此亦以數而
 言仁者也君子之自待必全盡而後已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大雅曰德輶如毛民
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小雅曰
髙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
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
孳而後已
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寛裕者仁之
[007-6a]
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
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此而
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射義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
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呂氏曰仁者之道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至反求諸
 己而已蓋以仁爲己任無待於外有君子無所不用
 其學故於射也得反己之道焉
[007-6b]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
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
能禦也
 朱子曰保愛護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
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
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007-7a]
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
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
王爲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即所謂惻隠之心仁之端
 也擴而充之則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
 王察識而擴充之也愛猶吝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
[007-7b]
百姓之以王爲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隠其無
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
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異怪也隠痛也擇猶分也言牛羊皆無罪而死何所
 分别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設此難欲王反求而得
 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無以自解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
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
[007-8a]
逺庖厨也
 術謂法之巧者蓋殺牛既所不忍釁鐘又不可廢於
 此無以處之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矣然見牛則
 此心已發而不可遏未見羊則其理未形而無所妨
 故以羊易牛則二者得以兩全而無害此所以爲仁
 之術也聲謂將死而哀鳴也蓋人之於禽獸同生而
 異類故用之以禮而不忍之心施於聞見之所及其
 所以必逺庖厨者亦以預養是心而廣爲仁之術也
[007-8b]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
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戚戚心動貌王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復萌乃知
 此心不從外得然猶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
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
[007-9a]
之不舉爲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爲不用明焉百姓之
不見保爲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爲也非不能也
 今恩以下孟子之言也蓋天地之性人爲貴故人之
 與人又爲同類而相親是以惻隠之發則於民切而
 於物緩推廣仁術則仁民易而愛物難今王此心能
 及物矣則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爲耳
曰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
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爲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
[007-9b]
能是不爲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
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擴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難之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
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
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
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今恩
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007-10a]
 老以老事之也吾老謂吾之父兄人之老謂人之父
 兄幼以幼畜之也吾幼謂我之子弟人之幼謂人之
 子弟運於掌言易也骨肉之親本同一氣又非但若
 人之同類而已故古人必由親親推之然後及於仁
 民又推其餘然後及於愛物皆自近以及逺自易以
 及難今王反之則必有故矣故復推本而再問之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王請度

[007-10b]
 言物之輕重長短人所難齊必以權度度之而後可
 見若心之應物則其輕重長短之難齊而不可不度
 以本然之權度又有甚於物者今王恩及禽獸而功
 不至於百姓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而仁民之心輕
 且短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既發其端
 而於此請王度之也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
[007-11a]
 爲快也然三事實非人心之所快有甚於殺觳觫之
 牛者故指以問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不快於此者心之正也而必爲此者欲誘之也欲之
 所誘者獨在於是是以其心尚明於他而獨暗於此
 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爲肥甘不足
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爲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
[007-11b]
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
足以供之而王豈爲是哉曰否吾不爲是也曰然則王
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
也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
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
爲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爲之後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
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爲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
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强海内
[007-12a]
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
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
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
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愬於王其如是孰能禦之
 發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近者悅逺者來則大
 小彊弱非所論矣蓋力求所欲則所欲者反不可得
 能反其本則所欲者不求自至
[007-12b]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
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爲能若
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己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
民而可爲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
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
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
[007-13a]
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蓋反其
本矣
 使民有常産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
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007-13b]
 此言制民之産之法也趙氏曰八口之家次上農夫
 也此王政之本常生之道故孟子爲齊梁之君各陳
 之也楊氏曰爲天下者舉其心加諸彼而已然雖有
 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不行先王之道故也故
 以制民之産告之○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
 而王道之要不過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
 已齊王非無此心而奪於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
 仁政雖以孟子反復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
[007-14a]
 不能悟是可歎也○或問仁術字當何訓曰術猶方
 便也又曰術字本非不好底只縁後人把做變詐看
 了便道是不好却不知天下事有難處處須著有个
 巧底道理始得○以羊易之是用術處有此術則自
 家仁心方得流行○南軒曰保民云者保赤子之保
 宣王自視歉然懼力之不足而不知保民之道雖甚
 大其端則不逺患不能察識擴充之耳故孟子引見
 牛之事以告使知不忍之心已實有之反而推之也
[007-14b]
 夫宣王坐堂上牽牛過堂下而不忍之心於此蓋不
 出於計較作爲而其端因物發見也曰是心足以王
 矣言不忍之心王所固有是足以王也○方見牛而
 不忍者無以蔽之而其愛物之端發見也而不能加
 恩於民者有以蔽之而仁民之理不著也然即夫愛
 物之端可以知夫仁民之理素具能反而循其不忍
 之實其所謂仁民者固可得也○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謂由一本而推之也文王
[007-15a]
 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亦舉斯心以加
 諸彼而已蓋無非此心之所存也聖人雖無事乎推
 然其自身以及家自家以及國亦固有序矣推恩足
 以保四海者愛無所不被也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失
 其所爲愛之理也○夫行王政者其心非欲傾他國
 以自利也惟其以生民困苦爲己任行吾之所當爲
 而天下歸心焉耳夫欲辟土地朝秦楚自世俗之務
 功名者言之則以爲有志而自聖賢觀之則特出於
[007-15b]
 忮求矜伐之私耳宣王惟汲汲於濟其私故顛沛錯
 亂非惟不能克濟而禍患從之蹈乎欲者固危殆之
 道也若由孟子所言以發政施仁爲事則是爲公理
 之所存可大之業自爾馴致此天理人欲之分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
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朱子曰假仁者本無是心而借其事以爲功也以德
 行仁則自吾之得於心者而推之無適而非仁也
[007-16a]
 以力假仁力與仁二以德行仁德便是仁○南軒曰
 以德行仁至誠惻怛本於其心而形於事爲如木之
 有本水之有源也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
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王霸之心誠僞不同故人之所以應之者其不同亦
 如此○鄒氏曰以力服人者有意於服人而人不敢
 不服以德服人者無意於服人而人不能不服從古
[007-16b]
 以來論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
而居下也
 朱子曰此只是爲下等人言若是上等人豈以榮辱
 之故而後行仁哉○南軒曰仁者非有意於榮仁者
 固榮也在身則心和而氣平德性尊而暴慢逺在家
 則父子親而兄弟睦夫婦義長幼序推之於國而國
 治施之於天下而天下平無往而不榮也若夫不仁
[007-17a]
 之人咈理而狥欲一身將不能以自保而況於其他
 乎夫人之情孰不惟辱之是惡而自處於不仁則以
 私欲蔽之而昧夫榮辱之幾故也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
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朱子曰仁心愛人之心也仁聞者有愛人之聲聞於
[007-17b]
 人也先王之道仁政是也范氏曰齊宣王不忍一牛
 之死以羊易之可謂有仁心梁武帝終日一食疏素
 宗廟以麫爲犧牲斷死刑必爲之涕泣天下知其慈
 仁可謂有仁聞然而宣王之時齊國不治武帝之末
 江南大亂其故何哉有仁心仁聞而不行先王之道
 故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有其心無其政是謂徒善有其政無其心是謂徒法
[007-18a]
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

 詩大雅假樂之篇愆過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
 過差不遺忘者以其循用舊典故也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爲方員平直不
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
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此言古之聖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猶以爲未足
[007-18b]
 以徧天下及後世故制爲法度以繼續之則其用不
 窮而仁之所被廣矣
故曰爲髙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爲政不因先王之
道可謂智乎
 丘陵本髙川澤本下爲髙下者因之則用力少而成
 功多矣鄒氏曰自章首至此論以仁心仁聞行先王
 之道
是以惟仁者宜在髙位不仁而在髙位是播其惡於衆
[007-19a]

 仁者有仁心仁聞而能擴而充之以行先王之道者
 也播惡於衆謂貽患於下也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爲君盡
君道欲爲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
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
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朱子曰法堯舜則盡君臣之道而仁矣不法堯舜則
[007-19b]
 慢君賊民而不仁矣二端之外更無他道出乎此則
 入乎彼矣可不謹哉○南軒曰仁與不仁此爲二途
 顧所由如何耳不仁亦謂之道者謂不仁之道也如
 堯舜之爲是由夫仁之道也若幽厲之爲是由夫不
 仁之道也
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
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言不仁之禍必至於此可懼之甚也
[007-20a]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
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
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
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强酒
 南軒曰仁者人之道人道既廢則雖有四體不能行
 持是不仁者乃趨死亡之道也云云雖然此特未能
 真知不仁之可以死亡耳使其真知不仁者之可以
 死亡則如蹈水火之不敢爲矣
[007-20b]
孟子曰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孔子曰仁不
可爲衆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朱子曰孔子因讀此詩而言有仁者則雖十萬之衆
 不能當之故國君好仁則必無敵於天下也
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
[007-21a]
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朱子曰安其危利其菑者不知其爲危菑而反以爲
 安利也所以亡者謂荒滛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不
 仁之人私欲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顛倒錯亂至於如
 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於敗亡也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
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
[007-21b]
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朱子曰壙廣野也言民之所以歸乎此以其欲之在
 乎此也
故爲淵敺魚者獺也爲叢敺爵者鸇也爲湯武敺民者
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爲之敺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
之艾也茍爲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
陷於死亡
[007-22a]
 南軒曰孟子所謂諸侯皆爲之敺者非利乎他人之
 爲己敺也特言其理之常然者耳循夫天理而無利
 天下之心而天下歸之此三王之所以王也假是道
 而亦以得天下者漢唐是也故秦爲漢敺者也隋爲
 唐敺者也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爲人者猶以一
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
於不仁之甚者也
[007-22b]
 朱子曰與猶助也仁之能勝不仁必然之理也但爲
 之不力則無以勝不仁而人遂以爲真不能是我之
 所爲有以深助於不仁者也○以正勝邪須做得十
 分工夫方勝得他正如人身正氣稍不足邪便得以
 干之矣
亦終必亡而已矣
 言此人之心亦且自怠於爲仁終必并與其所爲而
 亡之矣○趙氏曰言爲仁不至而不反諸己也○南
[007-23a]
 軒曰此爲有志於仁而未力者言也仁與不仁特係
 乎操舍之間而天理人欲分焉天理存則人欲消固
 不兩立也故以水勝火喻之然用力於仁貴於久而
 不舍若一暴而十寒倐得而復失則暫存之天理豈
 能助無窮之人欲哉學者觀於此其可斯須而不存
 是心乎天理浸明則人欲浸消矣及其至也純是天
 理以水勝火不其然乎
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茍爲不熟不如荑稗夫仁
[007-23b]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朱子曰荑稗草之似穀者也其實亦可食然不能如
 五穀之美也但五穀不熟則反不如荑稗之熟猶爲
 仁而不熟則反不如他道之有成是以爲仁必貴乎
 熟而不可徒恃其種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
 爲他道之有成也○尹氏曰日新而不已則熟○南
 軒曰此勉學者爲仁貴乎有成也仁者人之所以爲
 人也然爲之而不至則未可謂成人況於乍明乍暗
[007-24a]
 若存若亡無篤實悠久之功則終亦必亡而已矣云
 云未至於顔子之地皆未可語夫熟
淳于髠曰先名實者爲人也後名實者自爲也夫子在
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朱子曰名聲譽也實事功也言以名實爲先而爲之
 者是有志於救民也以名實爲後而不爲者是欲獨
 善其身者也名實未加於上下謂上未能正其君下
 未能濟其民也
[007-24b]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
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
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
何必同
 朱子曰仁者無私心而合天理之謂楊氏曰伊尹之
 就湯以三聘之勤也其就桀也湯進之也湯豈有伐
 桀之心哉其進伊尹以事之也欲其悔過遷善而已
 伊尹既就湯則以湯之心爲心矣及其終也人歸之
[007-25a]
 天命之不得已而伐之耳若湯初求伊尹即有伐桀
 之心而伊尹遂相之以伐桀是以取天下爲心也以
 取天下爲心豈聖人之心哉○南軒曰淳于髠以孟
 子爲卿於齊未久而遽去疑其爲自爲而非仁者之
 所爲蓋髠徒知以爲人爲仁而不知仁之理存乎性
 者也故伯夷之不以賢事不肖伊尹之五就柳下惠
 之不惡不辭而皆爲趨於仁以其皆本於天理之正
 故爾若狥夫爲人之名以爲仁而咈乎性之理則所
[007-25b]
 謂愛之本先亡而其所以爲愛者特其情之流爾豈
 不反害於仁乎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朱子曰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則君臣父子小則事物
 細微其當然之理無一不具於性分之内也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誠實也言反諸身而所備之理皆如惡惡臭好好色
 之實然則其行之不待勉强而無不利矣其爲樂孰
[007-26a]
 大於是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誠則仁矣其有
 未誠則是猶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純也故當凡事勉
 强推己及人庶幾心公理得而仁不逺也○此章言
 萬物之理具於吾身體之而實則道在我而樂有餘
 行之以恕則私不容而仁可得○反身而誠蓋知之
 已至而自然循理所以樂强恕而行是知之未至且
[007-26b]
 恁地把捉勉强做去少間到純熟處便是仁○問反
 身而誠是大賢以上事强恕求仁是學者身分上事
 否曰然○又曰反身而誠只是箇真知真實知得則
 滔滔行將去見得萬理與我爲一自然其樂無涯所
 以伊川云異日見卓爾有立於前然後不知手之舞
 足之蹈正此意也○萬物不是萬物之迹只是萬物
 之理○横渠曰萬物皆備於我矣言萬物皆素定於
 我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故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007-27a]
 若不是實做工夫到這裏如何見得恁地○誠是有
 此理檢校自家身分果無欠闕事君真箇忠事親真
 箇孝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其樂孰大於此○反
 身而誠孟子之意主於誠字言反身而實有此理也
 爲父而實有慈爲子而實有孝豈不快活若反身不
 誠是無此理但有恐懼而已豈得樂哉○未至於反
 身而誠處且逐事要推己及人庶幾心公理得更好
 仔細看這般處○不可將恕字低看了求仁莫近於
[007-27b]
 恕恕字甚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程子曰仁言謂以仁厚之言加於民仁聲如仁聞謂
 有仁厚之實而爲衆所稱道者也此尤見仁德之昭
 著故其感人之尤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政謂法度禁令所以制其外也教謂道德齊禮所以
 格其心也
[007-28a]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
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朱子曰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程
 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於民則可
 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楊
 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所謂理一而分
 殊者也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無僞也○
 南軒曰理一而分殊者聖人之道也蓋究其所本則
[007-28b]
 固原於一而循其所推則不得不殊明乎此則知仁
 義之未嘗不相須矣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
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朱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謂以其所愛及
 其所不愛也
公孫丑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
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
[007-29a]
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以土地之故及其民以民之故及其子弟皆以其所
 不愛及其所愛也○此章言仁人之恩自内及外不
 仁之禍由疎及親○南軒曰此愛者仁之道也而有
 所不愛者是爲私意所隔而愛之理蔽於内也善推
 其所爲則自親以及疎雖各有差等而愛無不加焉
 至於不仁者則不能推矣不能推故日以陷溺不惟
 無以及於人且將併與其親愛者亦不之䘏此豈仁
[007-29b]
 之道哉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程子曰取其奉天伐暴之心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朱子曰武成言武王伐紂紂之前徒倒戈攻於後以
 北血流漂杵孟子言此則其不可信者然書本意乃
[007-30a]
 謂商人自相殺非謂武王殺之也孟子之設此言懼
 後世之惑且長不仁之心耳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爲陳我善爲戰大罪也國君好仁
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
爲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
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爲言正
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南軒曰征之爲言正也人望其來正己也而何戰之
[007-30b]
 有哉若不志於仁而徒欲以巧力取勝則天下孰非
 吾敵勝與負均爲殘民而逆天也○戰陳君子之所
 不取而大司馬有教戰之法何也先王之制兵亦仁
 政之大者所以禁暴止亂而救民之生也有兵斯有
 用兵之法非若後世詭譎之爲者蓋明其節制一其
 號令使之服習而其本則出於仁義是以無敵於天
 下若弛兵撤禁以召後侮而曰吾好仁而已是烏所
 謂仁者哉
[007-31a]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

 朱子曰言不仁之人騁其私智可以盜千乗之國而
 不可以得丘民之心鄒氏曰自秦以來不仁而得天
 下者有矣然皆一再傳而失之猶不得也所謂得天
 下者必如三代而後可○南軒曰不仁而得國亦得
 其土地而已顧豈得其民人之心哉然則是終可保
 乎孟子之言所當深味而不可執辭以害意也
[007-31b]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朱子曰仁者人之所以爲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
 也以仁之理合於人之身言之乃所謂道者也程子
 曰率性之謂道是也○或曰外國本人也之下有義
 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凡
 二十字今按如此則理極分明然未詳其是否也○
 仁者人也人之所以爲人者以其有此而已○人之
 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則不見理之所
[007-32a]
 寓言人而不言仁則人不過是一塊血肉耳必合而
 言之方見得道理出來○此仁字不是别物即是這
 人底道理將這仁與人合便是道程子謂此猶率性
 之謂道也如中庸仁者人也是對義者宜也意又不
 同人字是以人身言之人自有生意是言仁之生道
 也中庸說仁字又密上言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說
 仁者人也是切己言之孟子是統而言之○南軒曰
 仁者人也仁謂仁之理人謂人之身仁字本自人身
[007-32b]
 上得名合而言之則人而仁矣是乃人之道也故伊
 川曰仁固是道道却是總名蓋人之生其愛之理具
 其性是乃所以爲人之道者惟其私意日以蔽隔故
 其理雖存而人不能合之則人道亦幾乎息矣惟君
 子以克己爲務己私既克無所蔽隔而天理睟然則
 人與仁合而爲人之道得矣
董子曰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程子云此董生所以度越諸子○按本傳仲舒爲江
[007-33a]
 都相事易王王問曰越王勾踐與大夫泄庸種蠡謀
 伐呉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寡人亦以爲越有三
 仁仲舒對曰臣聞昔者魯君問柳下惠吾欲伐齊何
 如柳下惠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
 人此言何爲至於我哉徒見問之且猶羞之況設詐
 以伐呉乎由此言之越本無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誼
 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
 童羞稱五伯爲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董子之言如
[007-33b]
 此蓋自孟子以後未有及之者故以繼於孔孟之後
 又按文中子曰荀氏有二仁焉其生也以救時其死
 也以明道彧攸父子雖有死生之殊要皆輔曹以篡
 漢者也其可謂之仁乎其可與三仁例論乎仲淹以
 明道自任而其言若是其不及董子也逺矣
問心與仁何異程子曰心譬如穀種生之性是仁陽和
發處乃情也
 問仁者愛之理朱子曰理便是性縁裏面有這愛之
[007-34a]
 理所以發出來無不愛程子曰心如穀種其生之性
 乃仁也生之性便是愛之理也○仁只是天地發
 育生生底道理程子所謂譬如穀種仁則其生之性
 玩此則仁可識矣○愚按程子此語最精切且兼盡
 心性情之妙故以此爲論仁之首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緼萬物化醇萬物之生意最
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
 問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朱子曰物之初生其去本未
[007-34b]
 逺故好看及幹成葉茂却不好看如赤子入井時惻
 隠怵惕之心只些子仁見得時却好看到得發政施
 仁其仁周廣便看不得何處是仁○又曰周茂叔窓
 前草不除曰觀天地生物氣象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惻隠之心人之生道
也雖桀跖不能無是以生但戕賊之以滅天耳
 朱子曰天地生物之心是仁人之稟賦接得此天地
 之心方能有生故惻隠之心在人亦爲生道也○心
[007-35a]
 生道也乃是得天地之心以生生物便是天地之心
毉書言手足痿痺爲不仁此言最善名狀
 全文已見博施濟衆註
又曰毉家以不認痛痒謂之不仁人以不知覺不認義
理爲不仁譬最近
 勉齋黄氏曰程子言手足痿痺爲不仁其義何也或
 以爲痿痺者不識痛痒之謂也如此則覺者爲仁仁
 可以覺言乎曰愚嘗聞之師矣所謂仁者當於氣已
[007-35b]
 不貫一句求之手足之所以痿痺者以吾之氣不貫
 乎手足耳手足之譬則人物也痿痺則吾之心不屬
 乎彼彼雖有疾痛頑然而莫之知也氣無不貫則一
 身無痿痺之處此心無不達則天下無疾痛莫覺之
 人故論仁者當觀其心○愚按黄氏之論至矣然初
 學猶有未悉者夫手足不仁者非謂手足自不仁也
 蓋手足本吾一體而風痺之人血氣不貫於手足便
 與不屬己相似人與物亦本吾一體縁頑忍之人此
[007-36a]
 心不貫於人物亦與不屬己相似風痺之人不仁於
 手足頑忍之人不仁於民物皆以其不屬己故也殊
 不知天地吾之父母已與人雖有彼我之異人與物
 亦有貴賤之殊要皆天地之子本同一體只縁私意
 横生天理滅絶便以人已爲二致亦如手足本是吾
 身之物只縁風邪所中血氣隔塞遂以手足爲外物
 手足者民物之譬也風邪者私意之譬也人無私意
 之害則民物之休戚自然相關一見赤子入井則此
[007-36b]
 心爲之怵惕無風邪之病則四肢之痛痒亦自然相
 關雖小小疾苦此心亦爲之痛楚當如此玩味方曉
 程子痿痺不仁之意○又按遺書曰剛毅木訥質之
 近乎仁者也力行學之近乎仁也若夫至仁則天地
 爲一身而天地之間品物萬形爲四肢百體豈有肢
 體而不愛者哉聖人仁之至也獨能體是心而已曷
 嘗支離多端而求之於外乎故能近取譬者仲尼所
 以示子貢可爲仁之方也毉書有以四體風頑謂之
[007-37a]
 四體不仁爲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足在我
 而疾痛不與知焉非忍而何世之忍心無恩者其自
 棄亦若是而已○此章與前章毉書云云意義全同
 但記之者異故附注於此
訂頑乃仁之體也
 問云云李公晦曰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而無一毫私
 意以間之非仁體而何
程子曰公而以人體之故爲仁
[007-37b]
 全文云仁之道只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
 將公便喚做仁云云只爲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
 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也
又曰仁道難名惟公近之非以公便爲仁
 問公而以人體之則爲仁朱子曰公是仁之方法人
 是仁之材料有此人方有此仁蓋有形氣便具此生
 理若無私意間斷則人身全體皆是仁又曰公只是
 一箇理仁是人心本仁人而不公則害夫仁故必體
[007-38a]
 此公在人身上以爲之體則無所害其仁而仁流行
 矣○公在仁之前恕與愛在仁之後公則能仁仁則
 能恕能愛問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施與用如何
 别曰恕是分俵那愛底如一桶水愛是水恕是分俵
 此水何處一杓何處二杓故謂之施愛是仁之用恕
 所以施愛者○又曰仁之發處自是愛恕是推那愛
 底愛是恕之所推者若不是恕去推那愛那愛亦不
 能及物公而以人體之此句本似有病然若真个曉
[007-38b]
 得方知這一句說得來所以程子曰公近仁蓋這个
 仁在這个人字上元自有這个仁合下便帶得來只
 爲不公所以蔽塞了不出來若能公仁便流行譬如
 溝中水被沙土壅塞故水不流若能去了沙土水即
 流矣非是外面别擔水來放溝中是溝中原有此水
 只是被物壅遏去其塞水便流行如克己復禮爲仁
 所謂克己去其私而已矣能去其私則天理便自流
 行矣不是克己了又别討个天理來放在裏面也故
[007-39a]
 曰公近仁○恕與愛本皆出於仁然非公則安能恕
 安能愛陳淳曰仁如水愛如水之潤恕是水之流先
 生是之
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耳人能至公即是仁
 尹焞曰仁者公而已矣伊川曰何謂也曰能好人能
 惡人伊川曰善涵養又云何以仁惟公可以盡之伊
 川曰思而至此學者所難及也云云○愚按上章皆
 以公爲近仁此章謂公即仁當詳之
[007-39b]
仁則一不仁則二
 問云云朱子曰仁則公公則通天下只是一箇道理
 不仁則私意變詐百出而不一也
程子曰孟子云惻隠之心仁也後人遂以愛爲仁愛自
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專以愛爲仁孟子言惻隠之心仁
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則不可便謂之仁退之言博愛之
謂仁非也仁者固博愛然便以愛爲仁則不可
 朱子曰仁者愛之理理是根愛是苗○愛是情愛之
[007-40a]
 理是仁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事仁者愛之體愛者
 仁之用○仁是未發愛是已發○愛之理愛自仁出
 也問韓愈博愛之謂仁曰是指情爲性問周子說愛
 曰仁與博愛之說如何曰愛曰仁猶曰惻隠之心仁
 之端也是就愛處指出仁若博愛之謂仁之謂便是
 把博愛做仁了然不同○未發時只喚做仁仁却無
 形影既發後方喚做愛愛却有形影未發而言仁可
 以包義禮智既發而惻隠可以包恭敬辭讓是非四
[007-40b]
 端者端如萌芽相似惻隠方是從仁裏面發出來底
 問仁者愛之理看孔門答問仁多矣如克己等類愛
 字恐未足以盡之曰必着許多工夫所以全得那仁
 發出來便能愛如克己復禮如居處恭執事敬這處
 豈便是仁所以喚醒那仁若私欲昏蔽這裏便死了
 豈復有仁○問伊川曰仁主乎愛愛便是仁否曰仁
 主乎愛者仁發出來便做那慈愛底事○愛是仁之
 發謂愛是仁却不得
[007-41a]
程子曰學者先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皆
仁也
 下文云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
 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茍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
 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
 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於
 我須反身而誠乃爲大樂若反身不誠則猶是二物
 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意思乃備
[007-41b]
 言此體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纎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
 得便合有得蓋良知良能原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
 除故須存養此心久則可奪舊習此理至約惟患不
 能守能既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朱子曰明
 道學者須先識仁一段說話極好只是說得太廣學
 者難入
程子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仁也
[007-42a]
 或問云云如何以此便謂之仁朱子曰亦是仁也若
 能到私欲浄盡天理流行處皆可謂之仁如博學篤
 志切問近思則仁在其中克己復禮亦是仁出門如
 賓使民如祭亦是仁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亦是仁
 看從那路入但從一路入做到極處便是仁
程子曰把捉不定便是不仁
 或問人心紛擾時難把捉先生曰真个是難把持不
 能久又被事物及閒思慮引將去孟子牛山之木一
[007-42b]
 章最要看操之則存舍之則亡或云把持不能久勝
 物欲不去先生曰這个不干别人事雖是難亦須自
 着力把持常惺惺不要放倒覺得物欲來便著緊不
 要隨他去若說把持不得勝他不去是自壞也更說
 甚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張子曰天體物而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也禮儀三
百威儀三千無一物之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
天曰旦及爾游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007-43a]
 朱子曰體物猶言爲物之體也蓋物物有个天理體
 事謂事事是仁做出來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須是
 仁做始得凡言體便是做他那骨子○問云云以見
 物物各有天理事事皆有仁曰然天理在物上仁體
 在事上本謂物以天爲體事以仁爲體縁須著從上
 說故如此下語○問昊天曰明云云莫是言人之所
 以爲人者皆天之所爲故雖起居動作之頃而所謂
 天者未嘗不在也曰公說天體物不遺既說得是則
[007-43b]
 所謂仁體事而無不在者亦不過如此今所以理㑹
 不透祇是以天與仁爲有二也今須將聖賢言仁處
 就自家身上思量久之自見○横渠此語是將赤心
 片片說與人荀揚何嘗有此
上蔡謝氏曰心者何也仁是己仁者何也活者爲仁死
者爲不仁今人身上麻痺不知痛痒謂之不仁桃杏之
核可種而生者謂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
見矣
[007-44a]
 又曰有知覺識痛痒便喚做仁又曰仁是四肢不仁
 之仁不仁是不識痛痒仁是識痛痒又曰晉伯甚好
 學初理㑹仁字不透吾因曰世人說仁只管着愛上
 怎生見得仁只如力行近乎仁闗愛甚事却近乎仁
 推此類具言之晉伯悟曰公說仁字正與尊宿門說
 禪一般又曰儒之仁佛之覺○朱子曰桃仁杏仁種
 着便生不生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以生意論仁謝
 子得之○問知覺是仁否曰仁然後有知覺問知覺
[007-44b]
 可以求仁否曰不可○仁之一字上蔡只說得知仁
 孔子便說爲仁却是要做工夫去爲仁豈可道知得
 了便休如今學問流爲禪上蔡爲之首○知覺自是
 智之事在四德爲貞所以近仁者若無智便起這仁
 不得○張無垢以覺爲仁則是以智爲仁二先生之
 前學者全不知有仁凡聖賢言仁處不過只作愛字
 看自二先生以來學者始知理㑹仁字不敢只作愛
 說然其流復不免有弊者蓋專務說仁而於操存涵
[007-45a]
 泳之功不加無復優游厭飫之味克己復禮之實不
 但其蔽也愚而已而又一向說病愛字懸空揣摸既
 無真實見處故其爲說驚怪恍惚弊病百端殆又不
 若只作愛字看之爲愈也竊謂若實欲求仁固莫若
 力行之近但不學以明之則有冥行之患故其蔽愚
 若主敬致知交相爲用則無此蔽矣若且欲曉得仁
 之名義則又不若且將愛字推求若見得仁之所以
 爲愛而愛之不能盡仁則仁之名義意思瞭然在目
[007-45b]
 矣初不必求之恍惚有無之間也○孟子之言知覺
 謂知此事覺此理乃學之至而知之盡也上蔡之言
 知覺謂識痛痒能酧酢者乃心之用而知之端也二
 者亦不同矣然其大體皆智之事也今以言仁所以
 多矛盾而少契合也夫以愛名仁固不可然愛之理
 則所謂仁之體也天地萬物與吾一體固所以無不
 愛然愛之之理則不爲是而有也須知仁義禮智四
 字一般皆性之德乃天然本有之理無所爲而然者
[007-46a]
 但仁乃愛之理生生之道故即此而又可以包四者
 所以爲學之要耳大抵理㑹仁字須并義禮智三字
 通看方見界分分明血脉貫通近世學者貪說仁字
 而忽畧三者所以無所據依卒併與仁而不識也○
 謂仁者心有知覺則可謂心有知覺謂之仁則不可
 ○問先生說仁是生意不知是仁之體否曰凡說知
 覺說痛痒皆是言血氣之性正如告子說生之謂性
 佛言作用是性如此說時却是人性與禽獸相似禽
[007-46b]
 獸亦有知覺亦識痛痒遂謂禽獸爲仁可乎前輩言
 醫家以風痺爲不仁謂善狀仁者蓋取象比類之言
 非便指識痛痒有知覺爲仁仁自是理當於義理上
 求之○問謝氏以覺訓仁爲活物要於日用間覺得
 這箇活物便見仁體而先生不取其說何也曰若識
 得仁體則所謂活物皆可通也但他說得自有病痛
 必竟如何是覺又如何是活物又却别將此个意思
 去覺那个活物方寸紛擾何以爲仁○上蔡之說一
[007-47a]
 轉而爲張子韶張子韶一轉而爲陸子靜○南軒張
 氏曰仁者必覺而覺不可以訓仁侯子嘗及之矣今
 之學者囂囂然自以爲我知之者只是弄精神耳烏
 能進乎實地哉又上蔡之罪人也○按近世慈湖楊
 氏曰智者覺之初仁者覺之全其原亦出於此○或
 問一日靜坐見一切事平等皆在我和氣中此是仁
 否謝氏曰只是靜中工夫只是心虛氣平也須是應
 事時有此氣象方好愚按上蔡此語甚善故附此
[007-47b]
龜山楊氏問學者曰孺子將入井而見之者必有惻隠
之心疾痛非在己也而爲之疾痛何也對曰出於自然
不可已也曰安得自然如此若體究此理知其所從來
則仁之道不逺矣
 李似祖問何以知仁楊氏曰孟子以惻隠之心爲仁
 之端平居試以此體察久久自見因問云云朱子屢
 舉以告學者因言君之所以仁蓋君是箇主腦百姓
 皆屬他管自然着仁愛非爲不得已方如此父之所
[007-48a]
 以慈子之所以孝蓋父子本同一氣一身分作兩箇
 自然恩愛相屬豈容強爲哉且以五常言之初有陰
 陽便有春夏秋冬金木水火土故賦於人便有仁義
 禮智信仁則屬春屬木且看春間發生之初和氣藹
 然非仁愛而何縁他本原處有箇仁所以發於用者
 自然如此
問論語言仁何語最爲精切曰皆仁之方也若正所謂
仁則未之嘗言惟孟子言仁人心也最爲精切
[007-48b]
 又曰孔子告諸弟子只是言仁之方蓋擴之使從此
 來以至於仁若仁之本體則未嘗言○又問讀論語
 以何爲要曰要在知仁孔子說仁處最宜玩味曰孔
 子說仁處甚多尤的當是何語曰皆的當但其門人
 所至有不同故其答之亦異只如言剛毅木訥近仁
 自此而求之仁之道亦自可知
朱子仁說曰天地以生物爲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
得夫天地之心以爲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
[007-49a]
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蓋天地之
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焉則爲
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爲心其
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爲愛
恭宜别之情而惻隠之心無所不貫故論天地之心者
則曰乾元坤元則四德之體用不待悉數而足論人心
之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德之體用亦不待遍舉而
該蓋仁之爲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
[007-49b]
而此體已具情之既發而其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
衆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
學者汲汲於求仁也其言曰克己復禮爲仁言能克去
已私復乎天理則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
行也又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
又曰事親孝事兄悌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
求仁得仁則以讓國而逃諫伐而餓爲能不失乎此心
也又曰殺身成仁則以欲甚於生惡甚於死爲能不害
[007-50a]
乎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坱然生物之心在人
則温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者也或曰若
子之言則程子所謂愛情仁性不可以愛爲仁者非歟
曰不然程子之所謂以愛之發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論
以愛之理而名仁者也蓋所謂性情者雖其分域之不
同然其脉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嘗判然離絶而不
相管哉吾方病夫學者誦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
於判然離愛而言仁故特論此以發明其遺意而子顧
[007-50b]
以爲異乎程子之說不亦誤哉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
矣蓋有謂愛非仁而以萬物與我爲一爲仁之體者矣
亦有謂愛非仁而以心有知覺釋仁之名者矣今子之
言若是然則彼皆非歟曰彼謂物我爲一者可以見仁
之無不愛矣而非仁之所以爲體之真也彼謂心有知
覺者可以見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實
也觀孔子答子貢博施濟衆之問與程子所謂覺不可
以訓仁者則可見矣子尚安得復以此論仁哉抑泛言
[007-51a]
同體者使人含胡昏緩而無警切之功其弊或至於認
物爲己者有之矣專言知覺者使人張皇迫躁而無沈
潛之味其弊或至於認欲爲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二
者蓋胥失之而知覺之云者於聖門所示樂山能守之
氣象尤不相似子尚安得復以此而論仁哉
 先生既爲仁說南軒以書論難今畧具往復之語於
 此○問天地以生物爲心此語恐未安答竊謂此語
 恐未有病蓋天地之間品物萬形各有所事惟天確
[007-51b]
 然於上地隤然於下一無所爲只是生物而已故易
 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程子亦曰天只是以生爲道所
 謂以生爲道者非謂將生來做道凡若此類恐當且
 認正意不以文害辭可也○問不忍之心可以包四
 者乎答孟子論四端自首章至孺子入井皆只是發
 明不忍之心一端而已初無義禮智之說至下文乃
 云無四者之心非人也此可見不忍之心足以包夫
 四端蓋仁包四德故其用亦如此○問云云答人生
[007-52a]
 而靜四德具焉曰仁曰義曰禮曰智皆根於心而未
 發所謂理也性之德也及其發見則仁者惻隠義者
 羞惡禮者恭敬智者是非各因其體以見其本所謂
 情也性之發也是皆人性之所以爲善也但仁乃天
 地生物之心而在人者故特爲衆善之長雖列於四
 者之目而四者不能外焉易傳所謂專言之則包四
 者亦是正指生物之心而言非别有包四者之仁而
 又别有主一事之仁也惟是即此一事便包四者此
[007-52b]
 則仁之所以爲妙也云云○問程子之所謂正謂以
 愛名仁者答按程子曰仁性也愛情也豈可便以愛
 爲仁此正不可認情爲性耳非謂仁之性不發於愛
 之情而愛之情不本於仁之性也某前說以性之發
 對愛之理而言正分别性情之異處來諭乃云若專
 以愛命仁乃是指其用而遺其體言其情而畧其性
 察之亦不審矣蓋所謂愛之理者是乃指其體性而
 言且見性情體用各有所主而不相離之妙與所謂
[007-53a]
 遺體而畧性者正相南北也○問元之爲義不專主
 於生答曰竊詳此語恐有大病請觀諸天地而以易
 彖文言程傳反覆求之當見其意此乃義理根源不
 容有毫釐之差也○再書又云謹按程子言仁本末
 甚備今撮其大要不過數語蓋曰仁者生之性也而
 愛其情也孝悌其用也公者所以體仁猶言克己復
 禮爲仁也學者於前三言可以識仁之名義於後一
 言可以知其用力之方矣今不深考其本末指意之
[007-53b]
 所在但見其分别性情之異便謂愛之與仁了無干
 渉見其以公爲近仁便謂直指仁體最爲深切殊不
 知仁乃性之德而愛之本因其性之有仁是以其情
 能愛但或蔽於有我之私則不能盡其體用之妙惟
 克己復禮曠然大公然後此體渾全此用昭著動靜
 本末血脉貫通爾程子之言意蓋如此非謂愛之與
 仁無相渉也夫性發爲情情根於性未有無性之情
 無情之性各爲一物而不相管者公者所以體仁亦
[007-54a]
 非謂公之一字便是直指仁體也仁是本有之性生
 物之心惟公爲能體之非因公而後有也由漢以來
 以愛言仁之弊正爲不察性情之辨而遂以情爲性
 耳今欲矯其弊反使仁字汎然無所歸宿而性情遂
 至於不相管可謂矯枉過直是亦枉而已矣其弊將
 使學者終日言仁而實未嘗識其名義程子之意恐
 不如此○南軒復書畧曰仁之說前日之意蓋以爲
 推原其本人與天地萬物一體也是以其愛無所不
[007-54b]
 至猶人之身無尺寸之膚而不貫則無尺寸之膚不
 愛也故以惟公近之之語形容仁體最爲深切而以
 所言愛字只是明得其用耳後來詳所謂愛之理之
 說方見其親切蓋探其本則未發之前愛之理存乎
 性是乃仁之體也察其動則已發之際愛之施被乎
 物乃仁之用也前日又謂元之義不專主於生物者
 疑只云生物說生生之意不盡今詳所謂生物者亦
 無不盡矣二先生往返切摩始若異而終歸於同故
[007-55a]
 畧載於此
孟子曰仁人心也此言最親切心自是仁若能保養存
得此心不患他不仁孔門學者問仁不一聖人答之亦
不一然大槩不過要人保養得此而已
 又曰學者須是求仁所謂求仁者不放此心聖人只
 教人求仁蓋仁義禮智四者仁足以包之若存得仁
 自然頭頭做着不用逐事安排故曰茍志於仁矣無
 惡也看大學亦要識此意所謂顧天命無他求其放
[007-55b]
 心而已又曰仁是無形迹事孟子恐人理㑹不得便
 說道只人心便是却不是把仁來形容人心乃是把
 人心來指示仁所謂放其心而不知求蓋存得此心
 便是仁若此心放了又理㑹甚仁今人之心靜時昏
 動時擾皆是放了又曰仁是本心之德存得此心便
 無不仁如說克己復禮亦只是要得私欲去後本心
 常存耳
或謂無私慾是仁朱子曰謂無私然後仁則可謂無私
[007-56a]
即是仁則不可蓋惟無私而後仁始見如無所壅底而
後水方行
 又曰五峯云人有不仁心無不仁此說極好人有私
 慾却遮蔽了不見仁然中心仁依舊在如水被泥塞
 所以不流泥土既去水仍舊只在所以克己復禮爲
 仁只是克了私意仁依然在那裏○學者克己復禮
 工夫到私欲盡後便粹然是天地生物之心○或問
 仁曰無以爲也須是誠去打疊私欲然後子細體驗
[007-56b]
 本心之德是甚氣象毋徒講文義而已矣
又曰惟無私然後仁惟仁然後與天地萬物爲一體
 或曰與天地萬物爲一體是仁或曰無私是仁朱子
 曰無私是仁之前事與天地萬物爲一體是仁之後
 事要在二者之間識得如何是仁云云
欲識仁字大槩當即不仁之人觀之蓋其心頑如鐵石
不認義理專認己私是以謂之不仁識此氣象則仁之
爲道可推而知矣
[007-57a]
孔子亦有偏言之者愛人是也孟子亦有專言之者仁
人心是也
 又曰孔子只是說爲仁工夫至孟子方解仁字之義
 理然仁字又兼兩路非一言之可盡故孔子教人亦
 有兩路克己即孟子仁人心之說愛人即孟子惻隠
 之說○又答學者言日前所示教引巧言令色剛毅
 木訥兩條以爲聖人所以開示知仁之方使之自得
 竊有疑焉蓋此兩語正是聖人教人實下工夫防患
[007-57b]
 立心之一術果能戒巧令務純朴則心不恣縱而去
 仁爲近矣非徒使之由是而知仁也大抵向來之說
 多是苦心殫力要識仁字故其說愈巧而氣象愈薄
 近日究觀聖人垂教之意却是要人躬行實踐直内
 勝私使輕浮刻薄貴我賤物之私潛消於㝠㝠之中
 而吾之本心渾厚慈良公平正大之體常存而不失
 便是仁處其用工着力隨人淺深各有次第要之須
 待力行久熟實到此地方知此意味非可以臆度料
[007-58a]
 想而知亦不可臆度料想而得也○又云王信伯在
 館中范伯達言人須是使萬物一一皆歸吾仁王指
 窓以問曰此窓還歸仁否范嘿然某見當答曰此窓
 不歸仁何故不打壞了如人處事但箇箇處得是便
 是天下歸仁○凡論語中答諸弟子問仁如告之以
 主敬行恕先難後獲之類無往不是藥人之病則是
 其人未到仁者地位未可以抽闗啟鑰告之且爲之
 安下一箇爲仁根脚待根脚平正牢固然後却可語
[007-58b]
 之以仁曰此段看得大有病告樊遲三語便與告顔
 淵仲弓都無異故程子曰此是徹上徹下語安得謂
 姑爲之立根脚乎若此只是安立根脚即不知如何
 方是正下手爲仁處耶○或問吕氏孟子惻隠說曰
 蓋實傷吾心非譬之也然後知天下皆吾體生物之
 心皆吾心彼傷則我傷非謀慮所及非勉強可能此
 所謂皆吾體皆吾心者亦只是以同理言之否曰非
 但同理亦同氣也○以上諸說皆剖析語孟言仁之
[007-59a]
 要義故附此
南軒張氏仁說曰人之性仁義禮智四德具焉其愛之
理則仁也宜之理則義也讓之理則禮也知之理則智
也是四者雖未形而其理固根於此則體實具於此矣
性之中只有是四者萬善皆管乎是焉而所謂愛之理
者是乃天地生物之心而其所由生者也故仁爲四德
之長而又可以兼包焉惟性之中有是四者故其發見
於情則爲惻隠羞惡辭遜是非之端而所謂惻隠者亦
[007-59b]
未嘗不貫通焉此性情之所以爲體用而心之道則主
乎性情者也人惟己私蔽之以失其性之理而爲不仁
甚至於爲忮爲忍豈人之情也哉是以爲仁莫要乎克
己己私既克則廓然大公而其愛之理素具於性者無
所蔽矣則與天地萬物血脉貫通而其用亦無不周矣
故指愛以名仁則迷其體程子所謂愛是情仁是性謂
此而愛之理則仁也指公以爲仁則失其真程子所謂
仁道難名惟公近之不可便指公爲仁者謂此而公者
[007-60a]
人之所以能仁也夫靜而仁義禮智之體具動而惻隠
羞惡辭遜是非之端達其名義位置固不容相奪倫然
而惟仁者爲能恭儉而有節是禮之所存也惟仁者爲
能知覺而不昧是智之所存者也此可見其兼包而貫
通者是以孟子於仁統言之曰仁人心也亦猶在易乾
坤四德而統言乾元坤元也然則在學者其可不以求
仁爲要而爲仁其可不以克己爲道乎
 按南軒仁說與朱子大指悉同可以觀二先生之學
[007-60b]
 矣○又曰愛者仁之施也而愛不足以名仁恕者仁
 之方也而恕不足以言仁知覺者仁之幾也而知覺
 不足以言仁公平者仁之則也而公平不足以言仁
 極廣大者仁之體也而廣大不足以言仁至親切者
 仁之用也而親切不足以言仁然以是數者精思而
 力體焉則亦可以知仁矣○又答學者曰近者學者
 論仁字多是要見得仁字意思縱使逼真亦終非實
 得看論語中聖人所言只欲人下工夫升髙自下陟
[007-61a]
 遐自邇循序積習自有所至又曰垂諭仁之說若只
 將做周流無滯凝氣象看了却只是想像願於日用
 間更因其發見苗裔而深察嘿求之勿舍勿棄當灼
 然見其樞機之所由發者矣○又曰謝上蔡論語序
 前面發得甚好但後面說天地同流處太多適所以
 啟學者想象不帖實之心聖人教人大抵只說做工
 夫工夫到處自然見得若先與之說道理如何彼便
 想象去論語中皆是從自家身上一言一行做去如
[007-61b]
 顔子問仁則曰克己復禮爲仁顔子便問克己之目
 蓋下克己工夫將久自見得到仁處也○按以上數
 條皆足以破近世空言想象之弊故附此又遂初賦
 云皇降衷于下民兮粵惟其常猗於穆而難名兮惟
 生之良翕衆美而具存兮不顯其光彼孩提而知愛
 親兮豈外鑠繄中藏年燁燁而寖長兮紛事物之交
 相非元聖之生知兮懼日逺而日忘縁氣稟之所偏
 兮横流始夫濫觴感以動兮不止乃厥初之或戕既
[007-62a]
 志帥之莫御氣决驟以翺翔六情放而曷禦百骸弛
 而孰強自青陽而逆旅暨黄髮以茫茫儻矍然於中
 道盍反求於厥初厥初如何夫豈逺歟彼匍匐以向
 阱我惻隠之卷如驗端倪之所發識大體之權輿如
 寐而聰如迷而途知睨視之非遐乃本心之不渝嗚
 呼予既知其然兮予惟以遂之若火始然而泉始達
 兮惟不息以終之予視兮毋流予聽兮毋從予言兮
 毋易予動兮以躬惟自反兮於理兹日新兮不窮逮
[007-62b]
 充實而輝光信天質之本同極神存而過化亘萬世
 以常通嗚呼此羲文之所謂復而顔氏之所以爲萬
 世道學之宗歟此賦示人以體驗踐行之實尤爲切
 至學者猶當深味也
 昔有問仁於程子者子曰此在諸君自思之將聖賢
 言仁處類聚觀之體認出來又曰義訓宜禮訓别知
 訓知仁當何訓說者謂訓覺訓人皆非也當合觀孔
 孟言仁處大槩研窮之二三歲得之未晚也至南軒
[007-63a]
 張先生裒洙泗言仁爲一編而朱子乃以書告之曰
 類聚孔孟言仁處求夫其說程子爲人之意可謂深
 切然專一如此却不免於欲速好徑之心滋入耳出
 口之弊亦不可不察南軒報書曰教之求仁正恐其
 有此弊耳朱子復書前日所謂正爲近日學者厭煩
 就簡避迂求㨗相沿之盛方且趨於薄恐益長其計
 獲欲速之心而反陷於不仁爾然却不思所類諸說
 其中下學上達之方蓋已無所不具茍能深玩而力
[007-63b]
 行之則又安有此弊今得來諭始悟前說之非然猶
 恐不能人人皆肯如此慤實用功則亦未免過計之
 憂不知可更作一後序略采此意以警後之學者否
 不然或只盡載此諸往返議論以附其後如何南軒
 然之遂悉載其語於卷首嗚呼二先生之爲學者慮
 也至矣今類輯此編亦恐有如二先生所慮者故書
 之篇末以自警云
    右專言仁
[007-64a]
 
 
 
 
 
 
 
 
[007-64b]
 
 
 
 
 
 
 
 西山讀書記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