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山讀書記卷一
            宋 眞德秀 撰
   天命之性
書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
惟后
 此成湯誥萬邦之詞○孔氏曰皇大也衷善也順人
 有常之性能安立其道則惟在於君唐孔氏曰天生
[001-1b]
 蒸民與之五常之性使有仁義禮智信是天降善於
 民也○程子曰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朱
 子曰自天而言謂之降衷自人受此衷而言則謂之
 性其要在降字上猷即道道者性之發用處又曰衷
 字只是無過不及之中是恰好底道理天生人物各
 有一至當恰好底道理降與爾與程子所謂天然自
 有之中劉子所謂民受天地之中相似昔人云衷善
 也却未親切○林氏曰天能降衷于民不能使民保
[001-2a]
 其常性而勿失故為之君而付之以教命之任師矌
 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者謂勿使
 失其所降之衷也民既有降衷之性至於循其固有
 之性以安其所謂道者是乃君之事故曰云云湯欲
 言桀之暴虐夫民以亡天下則以此言為先盖推本
 上天所為立君乂民之意與仲虺之誥惟天生民有
 欲無主乃亂之言相為終始○蔡氏曰天之降命而
 具仁義禮智信之理無所偏倚所謂衷也人之禀命
[001-2b]
 而得仁義禮智信之理與心俱生所謂性也循其理
 之自然而有仁義禮智信之行所謂道也以降衷而
 言則無有偏倚順其自然固有常性矣以禀受而言
 則不無清濁純雜之異故必待君師之作而後能使
 之安於其道故曰克綏厥猷惟后夫天生民有欲以
 情言也上帝降衷下民以性言也仲虺即情以言人
 之欲成湯原性以明人之善盖互相發云○愚按六
 經言性始見於此○又伊川曰兹乃不義習與性成
[001-3a]
 是又兼習而言與湯言降衷之性亦互相發也○聖
 賢之言衷曰降衷命曰降命才曰降才深味降之一
 言真若天之與人交相付受明命赫然不離心目之
 間也可不敬哉○蔡氏說若有恒性與諸說異恐未
 安○安於其道謂父安於慈子安於孝之類
詩蒸民之首章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
懿德
 此尹吉甫美宣王之詩○朱子曰天生衆民有是物
[001-3b]
 必有是則五官百骸九竅五藏而達於父子君臣夫
 婦長幼無非物也而莫不有法焉如視之明聴之聰
 貌之恭言之順君臣有義父子有親之類是也是乃
 民所執之常性故於其情無不好此美徳者昔孔子
 讀詩至此而贊之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而孟子引
 之以證性善之說其指深矣○按朱子此語本之龜
 山楊氏而小異盖楊氏曰視聴言動必由禮焉此一
 身之則為君止於仁為臣止於敬為子止於孝為父
[001-4a]
 止於慈此君臣父子之則愚謂有物有則乃天理之
 自然今曰必由禮止於仁則人道之當然矣故朱子
 不盡取也○朱子又曰物指形氣則乃理也物之理
 方為則若便以物為則非也而南軒張氏有曰夫有
 是物必有是則茍失其則實已非矣其得謂是名哉
 故凡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皆以失其則
 故也人生於天地之中其所以名為人者以天之降
 衷善無不備也失其所以為人之道則雖名為人也
[001-4b]
 而實何如哉其言深有警焉故附於此
春秋左氏傳劉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
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程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謂性也○問受
 中與程子天然自有之中是一意否朱子曰只是一
 意盖指大本之中也又問劉子所謂中即周子所謂
 太極否曰只一般但名不同中是恰好處○又曰這
 幾个字自古聖賢上下數千年喚得都一般必竟是
[001-5a]
 聖賢𫝊授不斷故能如此至春秋時其傳猶未泯如
 劉康公論人受中以生其窮理甚精○愚按民受天
 地之中以生故凡動作禮義威儀皆有自然之準則
 過之非中也不及亦非中也所以然者以其有定命
 也命出於天一定而不可易雖欲違之得乎動作以
 身言禮義以理言威儀以著於外者言
易大傳一隂一陽之謂道
 朱子曰隂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程子曰
[001-5b]
 離隂陽便無道隂陽氣也所以隂陽者是道也氣形
 而下者道形而上者又曰道非隂陽也所以一隂一
 陽者道也如一闔一闢謂之變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具於隂而行於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之功陽
 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
 而各具是道也隂之事也○問性具仁義禮智曰性
 猶是說成之者性只一隂一陽之道可知做人做物
[001-6a]
 已具是四者矣○問一隂一陽之謂道便是太極否
 曰隂陽只是隂陽道便是太極○繼之者善元亨也
 成之者性利貞也○繼是接續綿綿不息之意成是
 凝成有主之意○問云云曰以一日言之則晝陽而
 夜隂以一月言之則望前為陽望後為隂以一嵗言
 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隂從古至今恁地滚將去只
 是這箇隂陽是孰使之然也乃道也此氣之動為人
 為物渾是一箇道理故未生人物以前此理本善所
[001-6b]
 以謂繼之者善氣質既定為人為物所以謂成之者
 性○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繼之者善也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此成之者性也○繼之者善自隂陽變化
 而言成之者性自人物禀受而言隂陽變化流行而
 未始有窮陽之動也人物禀受一定而不可易隂之
 靜也○天地變化不為無隂然物之未形則屬乎陽
 物正其性不為無陽然形氣已定則屬乎隂張忠定
 公云云事未著字以前屬陽著字以後屬隂似窺見
[001-7a]
 此意○繼之者善繼字是動之頭若只一闔一闢而
 無繼便是合殺了問繼是動静之間否曰是静之終
 動之始也○問孔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而孟
 子教人纔開口便說性善是如何曰孟子亦大槩說
 性善至於性之所以善亦少曾說必如孔子所謂一
 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方是說性
 與天道耳
孝經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001-7b]
 董子曰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羣生入有父子兄
 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㑹聚相遇則有耆老長
 幼之施燦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
 所以貴也生五糓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
 服牛乗馬圏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於物也故孔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
 貴於物然後知仁誼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
 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理謂之君子故
[001-8a]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龜山楊氏
 曰人禀五行之秀氣而靈於萬物者也故曰天地之
 性人為貴然人之下愚卒至於同乎物者豈賦予之
 異哉失其性而自賊之過也○西山李氏曰人之性
 即天地之性也○愚按荀子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
 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
 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之貴也其論似矣至其論性
 則以為惡論禮則以為偽何其自相戾耶
[001-8b]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朱子曰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
 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
 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
 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
 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修品
 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禀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
 差聖人因人物之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
[001-9a]
 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盖人之所以為人
 道之所以為道聖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
 本於天而備於我學者知之則其於學知所用力而
 自不能已矣○或問云云何也曰天命之謂性言天
 之所以命乎人者是則人之所以為性也盖天之所
 以賦與萬物而不能自已者命也吾之得乎是命以
 生而莫非全體者性也故以命言之則曰元亨利貞
 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以出以性言之則
[001-9b]
 曰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統於
 其間盖在天在人雖有性命之分而其理則未嘗不
 一在人在物雖有氣禀之異而其理則未嘗不同此
 吾之性所以純粹至善而非若荀楊韓子之所云也
 率性之謂道言循其所得乎天以生者則事事物物
 莫不自然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盖天命之
 性仁義禮智而已循其仁之性則自父子之親以至
 於仁民愛物皆道也循其義之性則自君臣之分以
[001-10a]
 至於敬長尊賢亦道也循其禮之性則恭敬辭讓之
 節文皆道也循其智之性則是非邪正之分别皆道
 也盖所謂性者無一理之不具故所謂道者不待外
 求而無所不備所謂性者無一物之不得故所謂道
 者不假人為而無所不周雖鳥獸草木之生僅得形
 氣之偏而不能有以貫通乎全體然其知覺運動榮
 悴開落亦皆循其性而各有自然之理焉至於虎狼
 之父子蜂蟻之君臣豺獺之報本雌雄之有别則其
[001-10b]
 形氣之所偏又反有以存其義理之所得尤可以見
 天命之本然初無間隔而所謂道者亦未嘗不在是
 也是豈有待於人為而亦豈人之所得為哉修道之
 謂教言聖人因是道而品節之以立法垂訓於天下
 是則所謂教也盖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皆理之自然
 而人物之所同得者也人雖得其形氣之正然其清
 濁厚薄之禀亦有不能不異者是以賢智者或失之
 過愚不肖者或失之不及而得於此者亦或不能無
[001-11a]
 失於彼是以私意人欲或生其間而於所謂性者不
 免有所昏蔽錯雜而無以全其所受之正性有不全
 則於所謂道者因亦有所乖戾舛逆而無以適於所
 行之宜惟聖人之心清明純粹天理渾然無所虧闕
 故能因其道之所在而為之品節防範以立教於天
 下使夫過不及者有以取中焉盖有以辨其親疎之
 殺而使之各盡其情則仁之為教立矣有以别其貴
 賤之等而使之各盡其分則義之為教行矣為之制
[001-11b]
 度文為使之有以守而不失則禮之為教得矣為之
 開導禁止使之有以别而不差則智之為教明矣夫
 如是是以人無知愚事無大小皆得有所持循據守
 以去其人欲之私而復乎天理之正推而至於天下
 之物則亦順其所欲違其所惡因其材具之宜以致
 其用制其取用之節以遂其生皆有政事之施焉此
 則聖人所以材成之道而致其彌縫輔贊之功然亦
 未始外乎人之所受乎天者而强為之也○問天命
[001-12a]
 謂性之命與死生有命之命不同何也曰死生有命
 之命是帶氣言之氣便有禀得多少厚薄之不同天
 命謂性之命是統乎理言之然天之所命不離乎氣
 但中庸此句乃是以理言○天命之謂性者是就人
 身中指出這个是天命之性不雜氣禀者而言○天
 命之謂性是專言理若云兼言氣便說率性之謂道
 不去如太極雖不離乎隂陽亦不雜乎隂陽○按輯
 畧程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
[001-12b]
 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其命於人則謂之性率性
 則謂之道修道則謂之教○生之謂性與天地之性
 同乎性字不可一槩論生之謂性止訓所禀受也天
 命之謂性此言性之理也今人言性柔緩性剛急皆
 生來如此此訓所禀受也若性之理則無不善曰天
 者自然之理也又曰道即性也若道外尋性性外尋
 道便不是又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率性之
 謂道也又曰率性之謂道率循也若言道不先立下
[001-13a]
 名義則茫茫然何處下手何處着心又曰天命之謂
 性率性之謂道者天降是於下萬物流形各正性命
 者是所謂性也循其性而不失是所謂道也此亦通
 人物而言循性者馬則為馬之性又不做牛底性牛
 則為牛底性又不為馬底性此所謂率性也人在天
 地之間與萬物同流天幾時分别是人是物修道之
 謂教此則專主人事○呂氏曰中者天道也天徳也
 降而在人人禀而受之是之謂性書曰惟皇上帝降
[001-13b]
 衷於下民傳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此人性之所以
 必善故曰天命之謂性性與天道本無有異但人雖
 受天地之中以生而梏於蕞爾之形體常有私意小
 智撓乎其間故與天地不相似所發遂至於出入不
 齊而不中節如使所得於天者不喪則豈不中節乎
 故良心所發莫非道也在我者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皆道也在彼者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皆道
 也在物之分則有彼此之殊在性之分則合乎内外
[001-14a]
 一體而已是皆人心所同然乃吾性之所固有隨喜
 怒哀樂之所發則愛必有差等敬必有節文所感重
 者其應也亦重所感輕者其應也亦輕自斬衰至緦
 喪服異等而九族之情無所憾自王公至皂𨽻儀章
 異制而上下之分莫敢爭非出於性之所有安能致
 是乎故曰率性之謂道○游氏曰天之命萬物者道
 也而性者具道以生也因其性之固然而無容私焉
 則道在我矣此率性之謂道也若出於人為則非道
[001-14b]
 矣○楊氏曰天命之謂性人欲非性也率性之謂道
 離性非道也性天命也命天理也道則性命之理而
 已孟子道性善盖原於此謂性有不善者誣天也性
 無不善則不可加損也無俟乎修焉率之而已揚雄
 謂學以修性非知性者也故孔子曰盡性子思曰率
 性曰尊徳性孟子曰知性養性未嘗言修也然則道
 其可修乎曰道者日用而不知也先王為之防範使
 過不及者取中焉所以教也謂之修者盖亦品節之
[001-15a]
 而已○又曰性命道三者一體而異名初無二致也
 故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率性而行曰道特所從言之
 異耳○又曰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法之所以為萬
 世法只是率性而已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外邊用
 計用數假饒立得功業只是人欲之私與聖賢作處
 天地懸隔○朱子曰程子之論率性正就私意人欲
 未萌之處指其自然發見各有條理者而言以見道
 之所以得名非指修為而言也呂氏良心所發以下
[001-15b]
 至安能致是一節亦甚精宻但謂人雖受天地之中
 以生而梏於形體又為私意小知所撓故與天地不
 相似而發不中節必有以不失其所受乎天者然後爲
 道則所謂道者又在修為之後而反由教以得之非
 復子思程子所指人欲未萌自然發見之意矣游氏
 所謂無容私焉則道在我楊氏所謂率之而已者似
 亦皆有呂氏之病也○此率字不是用力伊川謂合
 而言之道也是此義○率性之謂道只是循性去皆
[001-16a]
 是道呂氏說以人行道若然則未行之前便不是道
 乎○性是箇渾淪物道是性中分派條理隨分派條
 理去皆是道如穿牛鼻絡馬首皆是隨他所通處仁
 義禮智物豈不有但偏耳隨他所通處道亦無不在
 ○性與道相對則性是體道是用道便是在裏面做
 出底道理○程子謂通人物而言馬則為馬之性馬
 不做牛底性牛則為牛之性又不做馬底性物物各
 有箇理即此便是道○總而言之又只是一箇理否
[001-16b]
 曰是或引伊川循之而不失語以問者勉齋黄氏曰
 如此則循性不是道而不失方是道也又引類而循
 之順而修之以為程子之密㫖又謂因其良心之所
 發順而循之者為道終亦未免循之而不失之意循
 之而不失病在不失順而循之其病在順須要見得
 性也者人物不能不循循而見之常行之間便是道
 初非有意於不失亦非有意於順若是有意便是人
 為纔是人為便不是自然底道理怵惕惻隱是愛赤
[001-17a]
 子之道所以有是道者是循其性而自然有是道則
 良心所發便是循性今曰因其良心之所發順而循
 之則良心所發不是循性又何自而發耶待其既發
 而循之則是率情不是率性矣○愚按朱子論率性
 之義盖本程子之說而黄氏又辨不失二字為有病
 又益精矣或謂朱子於告子生之謂性章深言人物
 之異而於此章乃兼人物而言何也曰生之謂性以
 氣言者也天命之謂性以理言者也以氣言之則人
[001-17b]
 物所禀之不同以理言之則天之所命一而已矣然
 則人物各循其性斯謂之道則虎狼之搏噬馬牛之
 踶觸亦道耶曰子思之所謂率性云者循其天命之
 性也虎狼之慈仁馬牛之健順是也若夫搏噬踶觸
 則氣禀之所為而非天命之本然矣豈獨物為然凡
 人之為善者皆循天命之性也而為不善則發乎氣
 禀之性矣以是而觀則此章兼人物而言尚何疑哉
禮運人者其天地之徳隂陽之交鬼神之㑹五行之秀
[001-18a]
氣也
 鄭氏曰言人兼此氣性純也○孔氏疏曰天以覆為
 徳地以載為徳人感覆載為生是天地之徳也隂陽
 則天地據其氣謂之隂陽據其形謂之天地獨陽不
 生獨隂不成二氣相交乃生故云隂陽之交也鬼謂
 形體神謂精靈祭義云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
 之盛也必形體精靈相㑹然後物生故曰鬼神之㑹
 也人感五行秀異之氣故有仁義禮智信是五行之
[001-18b]
 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是其氣也鬼神
 之㑹五行之秀是其性也○愚按天地之徳盖指乾
 坤健順而言此天地之理人之所得以為性者也隂
 陽鬼神五行皆指氣而言流行天地之間而人之所
 得以為形者也然氣之流行理實寓焉非氣之外有
 所謂理也但理無不善氣則有清濁昏明之不同耳
 疏以天地之徳為氣鬼神五行為性恐非
又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001-19a]
 鄭氏曰此言兼氣性之效也正義曰天地髙逺在上
 臨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動静應天地天地有人如人
 腹内有心動静應人也故云天地之心王肅曰人於
 天地之間如五藏之有心人乃生之最靈其心五藏
 之最聖也端猶首也萬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
 其妙氣明仁義禮智信為五行之首也○邵子曰人
 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張氏衍義曰人者天地之
 太極故居天地之中天地待之以為主亦賴之以為
[001-19b]
 用心者人之太極故居人之中人待之以為主亦賴
 之以為用○按邵張之言本非為此設而其義略同
 故附此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
必稱堯舜
 朱子曰道言也性者人所禀於天以生之理也渾然
 至善未嘗有惡人與堯舜初無少異但衆人汨於私
 欲而失之堯舜則無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爾故孟
[001-20a]
 子與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稱堯舜以實之欲其知
 仁義不假外求聖人可學而至而不懈於用力也○
 程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嘗不善喜
 怒哀樂未發何嘗不善發而中節即無往而不善發
 不中節然後為不善故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言
 吉凶皆先吉而後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後非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
而已矣
[001-20b]
 時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聖賢為不可幾及故世子
 於孟子之言不能無疑而復來求見盖恐别有卑近
 易行之說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聖
 愚本同一性前言已盡無復有他說也
成覵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顔
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
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
 孟子既告世子以道無二致而復引此三言以明之
[001-21a]
 欲世子篤信力行以師聖賢不復當求他說也
今滕絶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
不瞑眩厥疾不瘳
 言滕國雖小猶足為治但恐安於卑近不能自克則
 不足以去惡而為善也孟子言性始見於此而詳具
 於告子之篇然黙識而旁通之則七篇之中無非此
 意其所以擴前聖之未發而有功於聖人之門程子
 之言信矣
[001-21b]
告子曰性猶把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
把柳為桮棬
 朱子曰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告子言人性本無
 仁義必矯揉而後成如荀子性惡之說也
孟子曰子能順把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把柳
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把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
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
言夫
[001-22a]
 言如此則天下之人皆以仁義為害性而不肯為是
 因子之言而為仁義之禍也○南軒張氏曰有太極
 則有兩儀故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者性之所有而萬善之
 宗也人之有仁義乃其性之本然自親親而推之至
 於仁不可勝用自長長而推之至於義不可勝用皆
 順其所素有而非外之也若逆乎仁義則為失其性
 矣而告子乃以把柳為喻其言曰以人性為仁義則
[001-22b]
 失之甚矣盖仁義性也而曰以人性為仁義則性别
 為一物以人為矯揉而為仁義其失豈不甚乎○或
 謂把柳之可為桮棬亦性也朱子曰把柳之性固可
 以為桮棬然須斬伐裁截矯揉而後可成故孟子曰
 戕賊把柳而後可以為桮棬若把柳可為而楩楠不
 可為又是第二重義理不當引以為說○愚按程子
 曰服牛乗馬皆因其性而為之胡不乗牛而服馬理
 不可也或人之說盖本於此然把柳之為桮棬尚須
[001-23a]
 人力仁義之性本於自然不待着力此朱子所以不
 取之也其義精矣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
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朱子曰告子因前說而小變之近於揚子善惡混之
 說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
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
[001-23b]
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
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此章言性本善故順之而無不善本無惡故反之而
 後為惡非本無定體而可以無所不為也○或問告
 子揚子之說如何曰告子以為性無善惡揚子以為
 性有善惡其言雖同而所以言則亦不無少異也
告子曰生之謂性
 朱子曰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覺運動者而言告子論
[001-24a]
 性前後四章語雖不同然其大意不外乎此與近世
 佛氏所謂作用是性者畧相似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
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白羽以下孟子再問而告子以為然則是謂凡有生
 者同是一性矣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孟子又言若果如此則犬牛與人皆有知覺皆能運
[001-24b]
 動其性皆無以異矣於是告子自知其非而不能對
 也○今按性者人之所得於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
 得於天之氣也性形而上者也氣形而下者也人物
 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氣然以氣言之則知
 覺運動人與物初不異也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
 禀豈物之所得而全哉告子不知性之為性而以所
 謂氣者當之是以把柳湍水之喻食色無善無不善
 之說縱横繆戾紛紜舛錯而此章之誤乃其本根所
[001-25a]
 以然者盖徒知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而不
 知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也孟子以是折之
 其義精矣○人物之生天賦之以此理未嘗不同但
 人物之禀受自有異爾如一江水杓取只得一杓碗
 取只得一碗至於一桶一缸各隨器量不同故理亦
 隨以異○物亦具有五行只是得五行之偏者耳○
 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
 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氣相近如知寒煖識饑飽好生
[001-25b]
 惡死趨利避害人與物都一般理不同如蜂蟻之君
 臣只是義上有一㸃子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仁上有
 一㸃子明其他更推不去○問人物皆禀天地之理
 以為性皆受天地之氣以為形若人禀之不同固是
 氣有昏明厚薄之異若在物言之不知是所禀之理
 便有不全耶亦是緣氣禀之昏蔽故如此耶曰惟其
 所受之氣只有許多故其理亦只有許多如犬馬形
 氣如此故只㑹得如此事又問物物具一太極則是
[001-26a]
 理無不全也曰以理言之則無不全以氣言之則不
 能無偏○性如日光人物所受之不同如隙竅之受
 先有大小也○人與物都一般者理也所以不同者
 心也人心虛靈包得許多道理過故無不通雖有氣
 質昏底亦可克治使明萬物之心便包許多道理不
 過大本論之其理則一纔禀於氣便有不同○問動
 物有知植物無知何也曰動物有血氣故能知植物
 雖不可言知然一般生意亦可見若戕賊之便枮悴
[001-26b]
 不悅懌亦似有知者○問理是人物同得於天者如
 物之無情者亦有理否曰固是有理如舟只可行之
 於水車只可行之於陸○孟子言人之所以異於禽
 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不知人何故與禽獸
 異又言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不知
 人何故與牛犬異此兩處似欠一轉語須著說是形
 氣不同故性亦少異始得恐孟子見得人性同處自
 是分曉直截却於此似未甚察○問氣有清濁而理
[001-27a]
 則同如何曰理如寳珠在聖賢則如置在清水中其
 輝光自然發見在愚不肖則如置在濁水中須是澄
 去泥沙則光方可見至如萬物亦有此理只為氣昏
 塞如置寳珠於濁泥中不復可見○生之謂性生之
 理謂性○孟子以理言性告子以氣言性○問告子
 云云曰合下便是錯了他只是說生來精神魂魄凡
 動用處是性正如禪家說作用是性只說得箇形而
 下者故孟子闢之○釋氏云作用是性在目曰見在
[001-27b]
 耳曰聞在鼻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即
 告子生之謂性之說也且如手執捉若執刀妄亂殺
 人亦可謂性乎龜山舉龎居士云神通妙用運水搬
 柴以比徐行後長不知徐行後長方謂之弟疾行先
 長則為不弟如曰運水搬柴即是妙用則徐行疾行
 皆可謂之弟耶○告子說生之謂性二程都說他說
 得是只下面接得不是若如此說却如釋氏言作用
 是性乃是說氣質之性非性善之性○按程子曰告
[001-28a]
 子云生之謂性凡天地所生之物須是謂之性皆謂
 之性則可於中却分别牛之性馬之性是他便只道
 一般如釋氏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如此則不可盖
 不以生之謂性為非故朱子云云其義益精矣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内也
 朱子曰告子以人之知覺運動者為性故言人之甘
 食悅色者即其性故仁愛之心生於内而事物之宜
 由乎外學者但當用力於仁而不必求合於義也
[001-28b]
孟子曰何以謂仁内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
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
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
義乎
 張氏曰上異於二字宜衍李氏曰或有闕文焉今按
 白馬白人所謂彼白而我白之也長馬長人所謂彼
 長而我長之也白馬白人不異而長馬長人不同是
[001-29a]
 乃所謂義也義不在彼之長而在我長之之心則義
 之非外明矣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
故謂之内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
故謂之外也
 言愛主於我故仁在内敬主於長故義在外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
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001-29b]
 言長之耆之皆出於心也林氏曰告子以食色為性
 故因其所明者而通之自篇首至此四章告子之辨
 屢屈而屢變其說以求勝卒不聞其能自反而有所
 疑也此正其所謂不得於言勿求於心者所以卒於
 鹵莽而不得其正也○飲食男女固出於性然告子
 以生為性則以性為止於是矣因此又生仁内義外
 之說正與佛者之言以作用為性義理為障者相類
 然孟子不攻其食色之云者使誠知義之非外則性
[001-30a]
 之不止於食色其有以察之矣○告子不知理之為
 性乃即人之身而指其能知覺運動者以當之所謂
 生者是也始而見其但能知覺運動非教不成故有
 把柳之譬既屈於孟子之言而病其說之偏於惡也
 則又繼而為湍水之喻以見其但能知覺運動而非
 有善惡之分又以孟子為未喻己之意也則又於生
 之謂性章極其立論之本意而索言之至於孟子折
 之則其說又窮而終莫悟其非也其以食色為言盖
[001-30b]
 猶生之云爾而公都子之所引又湍水之餘論也以
 是考之凡告子之論性其不外乎生之一字明矣但
 前此未有深究其弊者往往隨其所向各為一說以
 與之辨而不察其所以失之端獨在於此是以其說
 雖多而迄無一定之論也○告子只知有人心不知
 有道心故有食色性也及義外之說○南軒張氏曰
 食色固出於性然莫不有則焉今告子乃舉物而遺
 其則是固出於性無分於善不善之類也其說行則
[001-31a]
 天理不明而人欲莫之遏矣至於仁内義外之説其
 失又甚焉彼以為長之在人如白之在彼曾不知白
 之為色一定而不變而長之所宜則隨事而不同也
 若一槩而論則馬之長將亦無以異於人之長而可
 乎長雖在彼而長之者在我盖長之之理素具於此
 非因彼而有也有是性則具是理其輕重親疎小大
 逺近之宜固森然於秉彜之中而不可亂事物至於
 前者雖有萬之不同而有物必有則泛應曲酬各得
[001-31b]
 其當皆吾素有之義而非外取之此天所命也惟夫
 昧於天命而以天下之公理為有我之得私而始有
 義外之說孟子告之曰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使思夫長之之為義則知義之非外矣而告子猶惑
 焉謂愛吾弟而不愛秦人之弟是以我為悅故曰仁
 内也長吾長而亦長楚人之長是以長為悅故曰義
 外也曾不知所以長之者非在我而何出哉故孟子
 復以嗜炙喻之同為炙也而所以嗜之則在我然則
[001-32a]
 以其在彼之同而謂嗜炙之為外可乎雖然長吾之
 長義也長楚人之長亦義也長則同而待吾兄與待
 楚人固有間矣其分之殊豈人之所能為哉觀告子
 義外之說固為不知義矣則其所謂仁内者亦烏知
 仁之所以為仁者哉彼徒以愛為仁而不知愛之施
 有差等固義之所存也徒以長為義而不知所以長
 者固仁之體也不知仁義而以論性宜乎莫適其指
 歸也
[001-32b]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内也曰行吾敬故謂之
内也
 朱子曰所敬之人雖在外然知其當敬而行吾心之
 敬以敬之則不在外也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
鄉人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此皆季子問公都子答而季子又言如此則敬長之
 心果不由中出也
[001-33a]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
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
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
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尸祭祀所主以象神雖子弟為之然敬之當如祖考
 也在位弟在尸位鄉人在賓客之位也庸常也斯須
 暫時也言因時制宜皆由中出也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001-33b]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

 此亦上章耆炙之意○范氏曰二章問答大指畧同
 皆反復譬喻以曉當世使明仁義之在内則知人性
 善而皆可為堯舜矣○南軒張氏曰季子不知性故
 於義内之說有疑焉公都子答以行吾敬故謂之内
 亦未為失也盖敬之所施各有攸當是乃義也然公
 都子未能本於性而論故聞季子先酌鄉人之論則
[001-34a]
 無以對之盖庸敬於兄義也以鄉人之長酌而先之
 亦義也可敬雖在彼而敬之者在我故孟子以弟為
 尸為比夫兄之當敬鄉人之酌當先與夫為尸者之
 當敬皆其理之素定而不易者也然則其為在内也
 明矣而季子猶惑焉盖以叔父與弟為在外而不知
 其義之存於内内外之本一也公都子盖有發於孟
 子之言故以冬日飲湯夏日飲水譬之盖冬之飲必
 湯夏之飲必水是乃義也而豈外乎哉
[001-34b]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朱子曰此亦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之意蘇氏胡氏之
 說盖如此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
幽厲興則民好暴
 此即湍水之說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
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啓王
[001-35a]
子比干
 韓子性有三品之說盖如此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
善矣乃所謂善也
 情者性之動也人之情本但可以為善而不可以為
 惡則性之本善可知矣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才猶材質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則有是才性既善則
[001-35b]
 才亦善人之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
 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
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
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
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
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言四者之心人所固有但人自不思而求之耳所以
[001-36a]
 善惡相去之逺由不求不思而不能擴充以盡其才
 也前篇言是四者為仁義禮智之端而此不言端者
 彼欲其擴而充之此直因用以著其本體故言有不
 同耳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徳孔子曰
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彜也故好
是懿徳
 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徳有父子則有
[001-36b]
 慈孝之心是民所秉執之常性也故人之情無不好
 此懿徳者以此觀之則人性之善可見而公都子所
 問之三說皆不辨而自明矣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則
 堯舜至於塗人一也才禀於氣氣有清濁禀其清者
 為賢禀其濁者為愚學而知之則氣無清濁皆可至
 於善而復性之本湯武身之是也孔子所言下愚不
 移者則自暴自棄之人也今按程子所說才字與孟
 子本文小異盖孟子專以其發於性者言之故以為
[001-37a]
 才無不善程子兼指其禀於氣者言之則人之才固
 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所謂氣質之性是也二說雖
 殊各有所當然以事理考之程子為宻盖氣質所禀
 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可以無
 省察矯揉之功學者所當深玩也○告子曰性無善
 無不善非惟無不善并善亦無之謂性中無惡則可
 謂無善則性果何物○性既善才亦可為善今乃至
 於為不善非是才如是乃是我使才如此故曰非才
[001-37b]
 之罪○問孟子言情才皆善如何曰情本自善其發
 也未有染汙何嘗不善才只是資質亦無不善譬物
 之白者未染時只是白也○人皆有許多才聖人却
 做許多事我不能做得些子出故孟子謂或倍蓰而
 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不能盡其才謂發得畧
 好便自阻隔了不順他道理做去○論情可為善因
 曰李翺論復性則是滅情以復性則非情如何可滅
 此乃釋氏之說陷於其中不自知○理純而氣雜理
[001-38a]
 精一故純氣粗故雜○胡氏說性不可以善言本然
 之性其尊無對纔說善時便與惡對非本然之性矣
 孟子道性善非是說性之善只是贊歎之辭某嘗辨
 之本然之性固渾然至善無惡可對此天之賦予然
 也然行之在人則有善有惡行得善者即本然之性
 豈可謂善者非本然之性乎若如其言有本然之性
 又有善惡相對之性則是有兩性矣其得於天者此
 性也行得善者亦此性也只是纔有箇行得善底便
[001-38b]
 有箇不善底所以善惡須着對說不是元有箇惡在
 裏與之為對只是行得錯底便流入於惡爾然文定
 之說又得於龜山龜山得之東林揔老揔極聰明龜
 山嘗問孟子道性善是否揔曰是又問性豈可以善
 惡言揔曰本然之性不與惡對㧾之言本未有病盖
 本然之性是本無惡及至文定父子遂分成兩截說
 善底不是性若善底非本然之性却那處得這善來
 既以善為贊歎之詞便是性本善矣若非性善何贊
[001-39a]
 歎之有二蘇論性亦是如此嘗言孟子道性善猶云
 火之能熟物也荀卿言性惡猶云火之能焚物也龜
 山反其說而辨之曰火之所以能熟物者以其能焚
 故耳若火不能焚物何從熟蘇氏論性自堯舜至孔
 子不得已而命之且寄之曰中曰一未嘗分善惡言
 也自孟子道性善而一與中始支矣更不㸔道理只
 認說得行底便是諸胡之說亦然知言論性曰不可
 以善惡辨不可以是非分既無善惡又無是非則是
[001-39b]
 告子湍水之說爾○問知言萬事萬物性之質也如
 何曰此未有害最是好惡性也大錯○五峯言天命
 不囿於善不可以人欲對天理固無對然有人欲即
 天理便不得不與人欲相為消長善亦本無對然既
 有惡則善便不得不與惡對為盛衰且謂天命不囿
 於物可也謂其不囿於善則不知天之所以為天矣
 謂惡不足以言性可也謂善不足以言性則不知善
 之所從來矣○好善而惡惡人之性也為有善惡故
[001-40a]
 有好惡君子順其性小人拂其性五峯言好惡性也
 君子好惡以道小人好惡以欲是好人之所惡惡人
 之所好亦是性也而可乎或問天理人欲同體異用
 同行異情之說如何先生曰當然之理人合恁地底
 便是體故仁義禮智為體如五峯之說則仁與不仁
 義與不義禮與無禮智與無智皆是性非小失也性
 中只有天理無人欲謂之同體可乎若如此則是性
 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也同行異情盖亦有之如口
[001-40b]
 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
 佚聖人與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聖人之情不溺
 於此所以與常人異耳○龜山云天命之謂性人欲
 非性也胡氏不取其說是以人欲為性矣此其甚差
 者也○又白雲郭氏言性善之善非善惡之善先生
 謂極本窮源之善與善惡末流之善非有二也但以
 其發與未發言之有不同耳盖未發之前只有此善
 而其發為善惡之善者亦此善也既發之後乃有不
[001-41a]
 善以雜焉而其所謂善者即極本窮源之發耳○南
 軒張氏曰善者性也能為善者才也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朱子曰人之有形有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謂天
 性也踐如踐言之踐盖衆人有是形而不能盡其理
 故無以踐其形惟聖人有是形而又能盡其理然後
 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程子曰此言聖人盡得人
 道而能充其形也盖人得天地正氣而生與萬物不
[001-41b]
 同既為人須盡得人理然後稱其名衆人有之而不
 知賢人踐之而未盡能充其形惟聖人也楊氏曰天
 生蒸民有物有則物者形色也則者性也各盡其則
 則可以踐形也○南軒張氏曰有是形者皆可以踐
 形其曰可以者猶言事親若曾子可也言至於聖人
 而適得為能踐其形也然則有是形者皆可以為聖
 人其不為聖人者以其不能踐之故耳
周子曰無極而太極
[001-42a]
 朱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彚
 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
 也○大傳云大極者何也即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具
 於三者之先而蘊於三者之内者也正以其究竟至
 極無名可名故特謂之太極猶曰舉天下之極無加
 此云耳○大傳既云形而上者謂之道矣而又曰一
 隂一陽之謂道此豈直以一隂一陽為形而上者哉
 正所以見一隂一陽雖屬形器然其所以一隂一陽
[001-42b]
 是乃道體之所為也故語道體之至極則謂之太極
 語太極之流行則謂之道雖有二名初無兩體周子
 所以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以為在無物
 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以為在隂陽之外而
 未嘗不行乎隂陽之中以為通貫全體無乎不在則
 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也今乃深詆無極之不然
 則是直以太極為有形狀有方所矣○以其無器與
 形而具天地萬物之理故曰無極而太極以其具天
[001-43a]
 地萬物之理而無器與形故曰太極本無極○天地
 之間只有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謂易
 而其動其靜則必有所以動靜之理焉是則所謂太
 極者也聖人既指其實而名之周子又為圖以象之
 其所以發明表著可謂無餘蘊矣原極之所以得名
 盖取樞極之義聖人謂之太極者所以指夫天地萬
 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謂之無極者所以著夫無
 聲無臭之妙也然曰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則非
[001-43b]
 無極之後别生太極而太極之上先有無極也又曰
 五行隂陽隂陽太極則非太極之後别生二五而二
 五之上先有太極也以至於成男成女化生萬物而
 無極之妙盖未始不在是焉此一圖之綱領大易之
 遺意與老子所謂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而以造化為
 真有始終者正南北矣○又云老氏之言有無以有
 無為二周子之言有無以有無為一○太極只是天
 地萬物之理在天地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則萬
[001-44a]
 物中各有太極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或
 云太極便是人心之至理先生曰事事物物皆有箇
 極是道理之極至或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先生
 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無極是有理而無形如性何嘗有形○太極只是
 極至周子恐人道太極有形故曰無極是無形之中
 有箇至極之理○太極不是别為一物即隂陽而在
 隂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箇
[001-44b]
 理而已○太極是箇極好至善底道理○無極而太
 極人都想像有箇光明閃鑠底物在那裏却不知本
 是說無這物事只有箇理能如此動靜而已○上天
 之載云云是就有中說無無極而太極是就無中說
 有南軒張氏曰太極所以形性之妙也若只曰性而
 不曰太極則只去未發上認之不見功用曰太極則
 性之妙都見矣體用一源顯㣲無間其太極之蘊歟
 ○無極而太極猶言莫之為而為
[001-45a]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静静而生隂静極復動一動一
静互為其根分隂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之有動静是天命之流行也其動也誠之通也
 繼之者善萬物之所資以始者也其静也誠之復也
 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性命也動極而静静極復動
 一動一静互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動而
 生陽静而生隂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
 而不移也盖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静者所乗之機
[001-45b]
 也太極形而上之道隂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
 著者而觀之則動静不同時隂陽不同位而太極無
 不在焉自其㣲者而觀之則冲漠無朕而動静隂陽
 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雖然推之於前而不見其始
 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之離也故程子曰動静
 無端隂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問太極動而
 生陽静而生隂見得理先而氣後曰二者有則俱有
 問未有一物之時如何曰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
[001-46a]
 一物不具是理○問太極之有動静是静先動後否
 曰一動一靜循環無端無静不成動無動不成静譬
 如鼻息無時不嘘無時不吸吸盡則生噓噓盡則生
 吸理自如此○太極動而生陽是且從動處說起其
 實動前是静静前又是動如晝而夜夜而晝晝前已
 有夜夜前已有晝○動静無端隂陽無始本不可以
 先後言然就中間截斷言之則亦不得不言其有先
 後也如太極動而生陽則其未斷之前固已嘗静矣
[001-46b]
 静極復動則已静之後固必有動矣就此㸔又有先
 後也○當初元無一物只有此理有此理便㑹動而
 生陽静而生隂静極復動動極復静循環流轉其實
 理無窮氣亦與之無窮自有天地便只是這物事在
 這裏流轉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嵗
 有一嵗之運都只是這箇物事衮衮將去如水車相
 似一箇起一箇倒一箇上一箇下如人不語則嘿不
 嘿則語中間更無空缺處○太極動而生陽静而生
[001-47a]
 隂不是動後方生陽盖才動便屬陽静便屬隂○隂
 陽動静以大體言則春夏是動屬陽秋冬是静屬隂
 就一日言之晝陽而動夜隂而静就一時一刻言之
 無時而不動静無時而無隂陽曰隂陽無處無之横
 㸔竪㸔皆可見横㸔則左陽而右陰竪㸔則上陽而
 下隂仰手則為陽覆手則為隂向明處為陽背明處
 為隂正䝉云隂陽之氣循環迭至聚散相盪升降相
 求絪蘊相揉相兼相制欲一之不能盖謂是也○動
[001-47b]
 而生陽元未有物且是如此動盪所謂化育流行也
 静而生隂隂主凝然後萬物各正性命○太極未動
 之前便是隂静隂静之中自有陽之根陽動之中又
 有隂之根動所以必静者根乎隂故也静所以必動
 者根乎陽故也○問如何是所乗之機曰理撘於氣
 而行○太極理也動静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常
 相依而未嘗相離也○圖解云動静者所乗之機識
 者謂此語最精盖太極是理隂陽是氣理無形而氣
[001-48a]
 有迹氣既有動静則所載之理亦安得無動静○隂
 陽有个流行底有个定位底一動一静互為其根是
 流行底寒暑往来是也分隂分陽兩儀立焉是定位
 底天地四方是也易有兩義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
 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問太極是理理不可以動
 静言惟動而生陽静而生隂理寓於氣不能無動静
 所乗之機乗載之乗其動静者乃乗載在氣上不覺
 動了静静了又動先生曰然○自見在事物觀之則
[001-48b]
 隂陽函太極推其本則太極生隂陽○南軒張氏曰
 太極函動静之理者也有體必有用太極之動始而
 亨也動極而静利而貞也動静之端立則隂陽之形
 著矣一動一静互為其根動為静之根而静復為動
 之根非動之能生静静之能生動動而静静而動兩
 端相感太極之道然也故曰一闔一闢謂之變往来
 不窮謂之通語其體則無極而太極㝠漠無朕而動
 静隂陽之理無不具於其中循其用則動静之為隂
[001-49a]
 陽者闔闢往来變化萬物而太極之體各全其形器
 之内此易之所以為易也
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有太極則一動一静而兩儀分有隂陽則一變一合
 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者也以
 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
 金隂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而木
 火陽也金水隂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隂也又
[001-49b]
 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静隂也盖五行之變至於不可
 勝窮然無適而非隂陽之道至其所以為隂陽者則
 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水陰根陽火陽根隂
 錯綜而生其端乃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
 四生金其運行處則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又生水循環相生○陽變隂合初生水火水火氣
 也流動閃爍其體尚虛其成形猶未定次生木金則
 確然有定形矣○問陽變隂合如何曰陽動而隂隨
[001-50a]
 之
五行一隂陽也隂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
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故又即此而推
 本之以明其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而無極之妙
 亦未嘗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盖五行異質四時異
 氣而皆不能外乎隂陽隂陽異位動静異時而皆不
 能離乎太極至其所以為太極者又初無聲臭之可
[001-50b]
 言是性之本體然也天下豈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
 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禀不同所謂各一其性也各一
 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而
 性之無所不在又可見矣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
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夫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無極二五所以
 混融而無間者也所謂妙合者也真以理言無妄之
[001-51a]
 謂也精以氣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
 也盖性為之主而隂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各以
 類凝聚而成形焉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隂而
 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
 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
 化無窮矣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
 一太極也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而萬物
 一太極也盖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
[001-51b]
 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太極便是性動静隂陽是
 心水火木金土是仁義禮智信化生萬物是萬事又
 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此數句甚妙是氣
 與理合而成性也○南軒張氏曰非無極之真為一
 物與二五之精相合也言無極之真未嘗不存其中
 也○愚按氣化形化本程子說當考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
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001-52a]
 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焉然隂陽五行氣質交
 運而人之所禀獨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而有以不
 失其性之全所謂天地之心而人之極也然形生於
 隂神發於陽五常之性感物而動而五性之殊分為
 萬事矣○問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五性感動而善惡
 分此性字是其氣禀言之否曰性離氣禀不得有氣
 禀性方存在裏面無氣則性亦無所寄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
[001-52b]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而主靜
 無欲故靜
立人極焉
 此言聖人全動靜之徳而常本於靜也盖人禀隂陽
 五行之秀氣以生而聖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
 以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其發之也仁其裁之也
 義盖一動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極之道而無所虧
[001-53a]
 焉則向之欲動情勝利害相攻者於此乎定矣然静
 者誠之復而性之貞也茍非此心寂然無欲而靜則
 亦何以酧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故聖人中
 正仁義動靜周流而其動也必主乎静此其所以成
 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也盖必
 體立而後用有以行故程子論乾坤動静而曰不專
 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亦此意爾○問
 何故不言禮智而言中正曰中正字尤切又曰中正
[001-53b]
 二字較有力○中者禮之極正者智之極伊川解貞
 字謂正而固也一正字未盡必兼固字所謂智之實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是端的真知恁地便是正弗
 去便是固所以正字較親切○知是非之正為智故
 通書以正為智○主静者主正與義也正義便是利
 貞中是亨仁是元○問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曰本
 無先後此四字配金木水火而言中有禮底道理正
 有智底道理如乾之元亨利貞元即仁亨即中利即
[001-54a]
 義貞即正皆是此理至於主静是以正與義為體中
 與仁為用聖人只是主静自有動底道理○中正仁
 義四者常在這裏流轉然常靠着箇静做本若無夜
 則做得晝不分曉若無秋冬則做得春夏不長茂如
 人終日應接須少休歇便精神較健如生物而無冬
 只管一向生去元氣也有竭時中仁是動正義是静
 通書都是恁地說如云禮先而樂後○且如四時有
 秋冬收歛則春夏方能生長若只管生長將去却有
[001-54b]
 甚了期便有許多元氣故復見天地之心這便是静
 後見得動恁地好○主静㸔夜氣一章可見○問無
 欲故静曰欲動情勝則不能静○聖人定之以中正
 仁義而主静正是要人静定其心自作主宰程子又
 恐只管静去遂與事物不交渉却說个敬云敬則自
 虛静須是如此做工夫○愚按自五性感動而善惡
 分萬亊出人心之太極始不能自保矣於是聖人定
 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静所以立在人之太極此中庸
[001-55a]
 所謂修道之教也中正者太極之全仁義者太極之
 分程子嘗謂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間亭亭當當直
 上直下之正理此盖以形性之本體故愚敢以中正
 為太極之全也聖人之道其體配太極其用配隂陽
 以此立道垂教而使天下之人一惟中正仁義是趨
 而向之擾擾不齊者於是乎定矣本文言中正仁義
 者太極隂陽也本註言仁義中正者隂陽太極也體
 用互舉其㫖明矣然仁義性也謂之用可乎盖自性
[001-55b]
 情言之則仁義其體而四端其用也自太極言之則
 仁義為五行之性而屬乎用矣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聖人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静無適而非中正仁義之
 極盖不假修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
 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
 亦在乎敬肆之間而已矣敬則欲寡而理明寡之又
 寡以至於無則静虛動直而聖可學矣
[001-56a]
故曰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
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隂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之所以
 立也仁義成徳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隨事著
 見故有三才之别而於其中又各有體用之分焉其
 實則一太極也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隂也柔也
 義也物之終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反其終而
 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間綱紀造化流行古今不言
[001-56b]
 之妙聖人作易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引之以證其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然語其至極則此圖盡之其㫖
 豈不深哉抑嘗聞之程子昆弟之學於周子也周子
 手是圖以授之程子之言性與天道多出於此然卒
 未嘗明以此圖示人是則必有微意焉學者亦不可
 不知也
通書曰誠者聖人之本
[001-57a]
 朱子曰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
 理也人皆有之而聖人之所以聖者無他焉以其獨
 能全此而已此書與太極圖相表裏誠即所謂太極
 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
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
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
性命之源乎
[001-57b]
 言乾道之元萬物所取以為始者乃實理流出以賦
 於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圖之陽動也乾道變化而
 萬物各得受其所賦之正則實理於是而各為一物
 之主矣即圖之隂静也純不雜也粹無疵也言天之
 所賦物之所受皆天理之本然無不善之雜也隂陽
 氣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隂一陽者理也形而上者
 也道即理之謂也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
 謂也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陽之屬也
[001-58a]
 誠之源也成則物之已成性則理之已立者也隂之
 屬也誠之立也元始亨通利遂貞正乾之四徳也通
 者方出而賦於物善之繼也復者各得而藏於已性
 之成也此於圖已為五行之性矣
又曰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
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朱子曰二氣五行天之所以賦授萬物而生之者也
 自其末以緣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氣之實
[001-58b]
 又本一理之極是合萬物而言之為一太極而已也
 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為體故
 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
 之分也○問如此說則是太極有分裂乎曰本只是
 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其一太極爾如
 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而見不可謂
 月分也又云所謂分以為體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
 映萬川相似
[001-59a]
程子曰性即理也
 全文見孟子道性善註○朱子曰伊川此語自孔孟
 後無人見得到此便是千萬世說性之根基真有功
 於聖門○昔人言性惡善惡混都是不曾識性性只
 是天理天理又那得有惡○理是天地間公共之理
 人禀得便為我所有○性是天成許多道理
張子曰乾稱父坤稱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處
 朱子曰天陽也以至健而位乎上父道也地隂也以
[001-59b]
 至順而位乎下母道也人禀氣於天賦質於地以藐
 然之身混合無間而位乎中子道也然不曰天地而
 曰乾坤者天地其形體也乾坤其性情也乾者健而
 無息之謂萬物之所資以始者也坤者順而有常之
 謂萬物之所資以生者也是乃天地之所以為天地
 而父母乎萬物者故啟而言之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乾陽坤隂此天地之氣塞乎兩間而人物所資以為
[001-60a]
 體者也故曰天地之塞吾其體乾健坤順此天地之
 志為氣之帥而人物所得以為性者也故曰天地之
 帥吾其性深察乎此則父乾母坤混然中處之實可
 見矣○問西銘之義曰𦂳要血脉盡在其體其性二
 句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人物並生於天地之間其所質以為體者皆天地之
 塞其所得以為性者皆天地之帥也然體有偏正之
[001-60b]
 殊故其於性也不無明暗之異惟人也得其形氣之
 正是以其心最靈而有以通乎性命之全體於並生
 之中又為同類而最貴焉故曰同胞則其視之也皆
 如已之兄弟矣物則得夫形氣之偏而不能通乎性
 命之全故與我不同類而不若人之貴然原其體性
 之所自是亦本之天地而未嘗不同也故曰吾與則
 其視之也亦如已之儕輩矣惟同胞也故以天下為
 一人如下文之云惟吾與也故凡有形於天地之間
[001-61a]
 者若動若植有情無情莫不有以若其性遂其宜焉
 此儒者之道所以必至於参天地贊化育然後為功
 用之全而非有所强於外也○西銘全文見傳道篇
 今摘其首章論體性之所自出者載於此昔游先生
 見西銘即渙然不逆於心曰此中庸之理也明道先
 生稱其能求之語言之外近世學者或未喻其㫖愚
 謂中庸綱領在性道教三言而終篇之義無非教人
 以全天命之性西銘綱領亦止在其體其性之二言
[001-61b]
 也
 
 
 
 
 
 
 西山讀書記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