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6 木鍾集-宋-陳植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木鍾集卷
             宋 陳埴 撰
  論語
 殷有三仁焉集註謂不咈乎愛之理而有以全其心
 之徳豈三子皆同於愛宗社邪
三子不私其身其心可鑑可以吐出見先王於地下蓋
全是一片至誠惻隠之理他無所有故謂之仁
[001-1b]
 三仁之稱比干與焉荀息之死可謂之仁否
私欲浄盡天理渾全方可言仁謂荀息忠於所事則可
謂死當於理而無私心則未也
 比干以諫死謂之忠可也而孔子謂之三仁是忠可
 為仁也至子張問令尹子文何如孔子只許之以忠
 以為未知焉得仁是忠與仁猶有逕庭也
不是將忠便喚作仁此心統體無私渾是天理方可言
仁子文於此處保明未過在
[001-2a]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固不可仁既能守之而猶有不
 莊不以禮之戒集注謂有氣習之偏何邪
蓋雖是有仁能持守然當臨莅之時舉動之際此心小
懈即妄念便生須是逐時照管令罅縫不開才有罅縫
便有氣習之偏先來有此故到此不能不萌動也 此
是聖賢檢身上工夫周宻處雖是本體已造醇美猶恐
節目上有疵又須逐節照管要令盡善盡美 徳盛者
必不狎侮言小疵消盡也今雖大人先生猶有戲語皆
[001-2b]
是未過此一闗
 冉求自謂可使足民觀其用於季氏苐能為之聚歛
 附益使賦粟倍他日此幾於厲民之事
冉求有為政之才聖人屢許之且以政事名想必有可
觀者但義理不勝利慾之心過失處多耳
 南容公冶長二子優劣
南容言行可法處多公冶長事不多見苐聖人稱揚其
婿之必非已下人不必論他優劣只當法其善行
[001-3a]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學者不可缺一夫子責伯魚
 學詩學禮而不及樂何邪
家庭之訓只說到詩禮上且就切近處說乃聖人逺其
子之道非是前三語可論為學之次也
 伯魚聖人之子陳亢意其有異聞及止聞詩禮之訓
 乃知聖人逺其子愚意伯魚之資禀稍劣故聖人止
 以是告也使其有曾顔之資亦當以曾顔者告之矣
 若一以逺其子則是有心於公也聖人然乎哉
[001-3b]
父子主恩義方之訓又說到這處若伯魚天資頴悟即
飲食起居無非教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聖
人何隠乎爾曾顔可至伯魚亦可至自是日用不知耳
 子路不悅孔子為公山氏之召而孔子以為夫召我
 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如何從季
 氏之家臣便展得為東周事業
聖人行道自有為之兆處弗擾之徒聖人未必果從他
但憫時行道之意於此乎見耳
[001-4a]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至於公山弗擾以費畔召
 子欲往夫陽貨與此人皆一時叛臣孔子不見陽貨
 而欲見此人何也
聖人道大徳宏無可無不可雖是惡人茍其一時意向
之善交際之誠聖人無不與者陽貨則見之之意不實
交際之禮不誠故孔子不欲見之孟子曰茍善其禮際
斯君子受之矣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天厭之天厭之聖
[001-4b]
 人道大徳全於交際上自有斟酌子路之不悅固是
 不知夫子然夫子亦可自舒徐釋其疑何必指天自
 誓
子路勇於自信信聖人不及如此等處屢形於辭色屢
見於問答想是聖人說他不下故矢心以誓之欲其退
而思之耳
 公山佛肸之召夫子皆欲往而卒不往固知其人之
 不可變事之終不可為也毋乃與初意戾乎
[001-5a]
始之欲徃君子以自强不息終之不徃君子以致命遂

 集註解未可與權舉洪氏之易九卦終於巽以行權
 何也
舉易一語見權者聖人之終事易三陳九卦凡二十七
節道理最微末梢一語方以權終之見得不可驟語也
 可與立立底意思
立謂守得住可決定保明他作好人也
[001-5b]
 夫子言誰毁誰譽一章
毁者稱人之惡而損其真譽者揚人之善而過其實先
詳兩字名義方可聖人自言我無損真過實之毁譽者
若間有所譽必是已嘗試其事也非過其實以揚之若
毁人之惡而損其真則決無是事集註自可玩人自不
察耳
 則以學文晦翁以文為重文質彬彬晦翁以質為重
文對質說則為文采之文因學而言則為射御書數之
[001-6a]
文今人所學只以詩書六藝為文古時却無許多書只
是去刑名度數上加意所以古人長於數而短於理聖
門遂講明理學後人得許多書於理義甚明於實學無
有古人如申屠嘉周勃之徒皆是資質好緣不曾講求
義理所以只是一个重厚若是文采須是有質方可施
如繪事後素之意
 以徳報怨是聖人氣象處欲以直報怨者何邪
以徳報怨是為嫌故饒他一著不是循理正大意思却
[001-6b]
是私心以直報怨初無怨惡心只是道理如何當舉則
舉當廢則廢却是公心
又曰以直報之豈不正大豈不忠厚當利則利當貴則
貴當用則用當舍則舍惟出以正豈不是忠厚處聖人
言語一一自有斟酌
 泰伯諸侯也有一國也夫子以為三以天下讓
周之得天下來歴自泰伯之讓始故其讓國處人得見
其迹其讓天下處人莫知其心所以聖人表出來泰伯
[001-7a]
之讓在太王時亊迹甚微人莫能知聖人推見至隠以
其本心與文王同故俱稱為至徳使不偕逃亦自足以
造周故又言以天下讓
 泰伯之讓國與夷齊同否集註曰其心則夷齊之心
 而事又有難處者
太王有翦商之志又以王季生聖子意欲立之而事迹
未見泰伯竊窺此意故逃之蓋其處父子兄弟之變而
欲全天性之恩處商周興亡之際而欲全君臣之義其
[001-7b]
事皆類夷齊而泯其迹所以為至徳
 孔子曰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伯夷以父命為尊叔
 齊以天倫為重是固天理恁底然二子只勾當得自
 身上道理無虧欠處若律以天下之大義叔齊辭伯
 夷又辭更無仲子誰擔當得這國事去彼仲子既於
 天倫父命兩不相干受之毋乃非邪
既是勾當得自身上道理無虧欠處更復何求所謂吾
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聖賢殺身成仁只要覩
[001-8a]
个是耳若更反顧身後去即成計較之私矣二子既逃
國歸仲子於天理人倫已安若仲子更執夷齊之義夷
齊亦管不得它彼視國直敝屣耳
 夫子賢伯夷首陽之節孟子譏其隘夫子仁管仲糾
 合之功孟子以曾西之所不為
孔子雖尊伯夷然只列於逸民之目而自謂我則異於
是孟子隘之語起於此雖稱管仲然小器不知禮之譏
黒白較然孟子羞稱之語始於此孟子願學孔子故不
[001-8b]
與諸子處乃真與聖人同符末學所未喻也
 子貢問管仲非仁詳程子所論知子路不當死於輒
 之難後世有淺丈夫者始以利合後來值彼患難遂
 相從以死自以為義者要之與此無異子路之未得
 為正管仲之未遽為罪者聖人所以開人悔過之門
 未知然否
以所事而死之正也以所事非正而恕其不死權也管
仲當時幸然不死却無臨難規避意後來事威公亦無
[001-9a]
茍合意故聖人權其事宜而謂其可以無死後世為人
臣子所事不正既不能蚤辨却到臨變時以管仲藉口
此則仲之罪人也
 孔門三尺童子羞稱五伯以其先詐力而後仁義孔
 門之稱管仲乃曰如其仁又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
 袵何孔門不取而聖人深喜其功
管仲有仁者之功自不可掩没然其規模淺近器度狹
小亦不逃君子之譏孔門功過不揜元氣之流行也孟
[001-9b]
子功利不道泰山之巖巖也
 夫子於季康子諸子問門人之仁皆所不許獨首肯
 管仲豈在他人則進之在門牆則麾之邪
仁有粗細說細處孔門諸子多有未能說粗處伯者之
臣却能之蓋管仲乃仁者之功功雖可稱道過自不可
揜必如三仁廼可耳
 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以所事而死之召忽之義正以所事非正而可以無死
[001-10a]
則忽為傷勇故管仲聖門置生死不論
 仁者純乎天理管仲假仁者也孔子遽許以仁集注
 以為利澤及人而許以仁之功原其心既未純乎天
 理則功豈足以為仁乎或以為如其仁者仁管仲之
 仁者
仁管仲之仁前輩此說甚巧但詳此章聖人極口稱道
故晦翁不喜此說作誰如其仁解之蓋潛詳文勢當然
然大意只及人之功耳其心之廣狹公私則未論至說
[001-10b]
小器處却見心之廣狹公私瑕瑜不揜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及其
 稱殷之三仁比干與焉謂其足以成殺身之仁也若
 夫荀息守先君之命卒死於難不審可謂殺身之仁
 否
據荀息之事只是以言許先君不敢負它一死謂之信
則可謂之仁則未蓋上面大欠商量獻公奚齊之父子
於天理人倫上有何道荀息與它一擔擔了只是為賊
[001-11a]
擔擔故其死也雖不得罪於獻公而得罪於國人所謂
但知食焉不避其難之為義而不知食出公之粟為非
義若子路是也合夷齊三仁陳文子令尹子文子路事
㸔便見仁不仁
 子貢問博施濟衆與兼愛何以異愚謂博施濟衆皆
 自我推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兼愛則泛然愛
 之無父無君之謂
子貢㨂極髙大底來說聖人只就低小處說今不㸔聖
[001-11b]
人意却就子貢脚下起意纔隨子貢意便陷落墨氏所
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却是低小處發脚即非子貢

 夫子言吾未見蹈仁而死者也後又言志士仁人有
 殺身以成仁者
蹈仁有益無害人何憚而不為此勉人為善之語若到
殺身成仁處是時不管利害但求一个是而已學者患
不蹈仁耳蹈仁則心無計較之私若義所當死而死雖
[001-12a]
比干不害為正命
 愛主仁言孔子許子産以惠人集注以為是其心一
 以愛為主未審可謂之仁否
仁者天下之公理若姑息小惠乃是私心不可言仁子
産能食而不能教知惠而不知政故聖人但以惠人目
之仁則不知也
 孔子說仁多不同
聖人說仁多就行仁處及用心處說孟子以惻隠言仁
[001-12b]
之端則是仁底正頭面程子說四肢風痺則為不仁亦
是蓋其頑然不知痛痒是無知覺仁者此心渾融明達
斷不若此
惻隠之心是正頭面人之為人滿腔子是惻隠之心然
此心不曾流行者障翳未除耳孔門工夫皆是務除障
翳故學者隨病求藥聖人對證用藥所以多不同
 剛毅木訥如何是近仁集注云剛毅不屈於物欲木
 訥不至於外馳故近仁切疑人之一身若忠信愛敬
[001-13a]
 等皆是大節目若就仁上比並更當何說
剛毅木訥有近仁之資忠信愛敬乃為仁之目剛毅木
訥四者出於天資而未嘗學問其資全故可語仁未嘗
學問故止於近仁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致飾於外以悅人本心之徳斵
 喪而失其所以為仁也記曰辭欲巧詩稱仲山甫曰
 令儀令色則巧言令色不見為不可何邪
辭色未嘗不欲温和柔順但務巧令以媚人者必非誠
[001-13b]
實之士既下了此等種子在心將來狐媚蠱毒皆此種
子為之故聖門深戒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謝氏以為
 毫髮之間心不在焉則未免為不仁意者君子有一
 念不仁則便可退而為小人小人有一念之仁則亦
 可上而為君子以為未有小人而仁豈其隙光半㸃
 者皆不足取乎
君子容有不仁處此特君子之過耳蓋千百之一二若
[001-14a]
小人本心既喪天理已自無有何得更有仁在己自頑
痺如鐵石亦無醒覺之理甚言小人之不仁也此君子
小人指心術邪正言君子存心雖正猶有私意間發之
時小人本心既無縱有隙光暫見決不勝其虺蛇之毒
此章深惜小人之喪失本心也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然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安有
 不仁者
此章為小人設言小人決無有仁心者不可以辭害意
[001-14b]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集注云君
 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不知合君子小人之過觀之
 則可以知仁還是君子小人各自於其過處觀之
過於厚處即其仁可知過於薄處即其不仁可知觀其
人之過可以知其仁不仁矣中含不仁字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好仁必惡不
 仁惡不仁必好仁二者並行而不相悖聖人必於好
 惡上分輕重何也
[001-15a]
性各有偏重顔子正是好仁之人豈不能惡不仁只緣
好仁意思勝如惡不仁孟子正是惡不仁之人豈不能
好仁只緣惡不仁意思勝如好仁故各於偏重處成就
 茍志於仁無惡也方志於仁未是行得仁安保其每
 有盡善夫子以為無惡不識志於仁便可無惡否
此是君子小人分路猶向東行人一心向東去無復有
回轉向西之理西行人亦然志字當㸔心之所之之謂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程子云
[001-15b]
 了此便是徹上徹下之意未知這意思如何
博而能篤切而又近如此學問儘鞭辟向裏心不外馳
故言仁在其中蓋心存而仁便存徹上徹下謂下學中
天理便在此無兩个塗轍學雖博而志則篤問既切而
思又近是其日用之間近理鞭辟不向外馳心既存在
則仁亦在是矣指存心便喚作仁固不可但離了心外
更何處求仁
 夫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
[001-16a]
 者則仁若易行也但人不能用其力耳至表記舉夫
 子言仁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則是人未
 嘗不用其力也但人之為道逺為器重故人皆不得
 其至而止耳夫子言仁何難易之相戾如此
聖賢言語易處自易難處自難各有分面全在當人領
會若欲論仁不須如此考異同異同之學只是尋行數
墨到這裏一齊放下當玩滿腔子是惻隠之心方是下
工夫人
[001-16b]
 張子曰忠恕便是仁
忠恕學者之事誠仁聖人之事忠猶誠恕猶仁學者能
自忠恕行之真積力久亦可到此地位
 樊遲問仁者三胡氏謂居處恭最先先難次之愛人
 最後不知謂夫子告之有次第還是人做將去當循
 其次第
第一節是為仁下工夫處第二節是趲它屈頭做工夫
但向前不必計効驗第三節是推其用
[001-17a]
 克己復禮為仁如何
仁者心之全徳惻隠之心是仁之正頭面緣私欲障礙
填滿胷次則所謂惻𨼆者始頑癖風痺不復流行發見
必須先去己私復還天理則本來面目方始流行發見
克己工夫非有它也即非禮勿視勿聴勿言勿動之謂
既知此為非禮則視聴言動便當一一復還於禮除四
勿之外别無克己工夫工夫既到則私慾浄盡中無障
蔽滿腔子渾是惻隠之心而日用之間無非真心之流
[001-17b]
行發見克己工夫若不於禮上用功必流於釋氏寂滅
之學蓋徒知克去己私而不復於禮謂之空寂則可若
求其惻隠之仁則如死灰槁木矣故聖人以此告之蓋
才知非禮便勿為才克此即復彼才復彼則為此先儒
以克己復禮為乾道主敬行恕為坤道豁開雲霧便見
青天此顔子之仁淘去泥沙旋引清泉非顔子之克己
復禮也
 克己復禮為仁却疑克己未便是仁如非禮勿視聴
[001-18a]
 言動此是克己工夫既說勿字未便喚作仁意者非
 禮勿視聴言動所以克己克己方能復禮復禮方始
 到仁否
克去非禮即是復禮無許多支節禮才復仁便流行非
謂此處便是仁更著思玩 克己是克其非禮之私慾
即是下文四句復禮是既去其非禮便還復於禮故除
四句之外别無復禮工夫來問分作兩段支節纒攪不
是顔子陽剛明決工夫顔子工夫斬截徑決掃除私慾
[001-18b]
都無勞攘猶如屋裏有盜便開門逐去不令存住其它
學者只是固其扄鐍防守冦盜耳所以先儒以克己復
禮為乾道以持敬行恕為坤道者此也
 克己處莫如服藥且掃除許多病痛意思復禮莫如
 病去後又著逐漸服藥調補意思故上是克己工夫
 下是存養工夫才有上一截便有下一截相離不得
 然詳味夫子答顔子克己復禮之目專就禮上說莫
 是又把復禮便作克己之目否
[001-19a]
此問支節纒攪不可施於克己但又有一說聖賢所謂
克己工夫全在禮上若克己而不復於禮是空門之學
也空門一切掃去直是斬截但不復於禮所以雖能掃
除私慾然所謂天理之節文則蕩然無有儒釋至相近
處却有霄壤分也
 克己復禮是清其源克伐怨欲不行是制其流仁與
 不仁可見然非禮勿視聴言動則是有非禮病在謂
 之勿則與不行者何異
[001-19b]
克己是掃除私意天理流行於外不行是遏絶私意病
根潛藏在心仲弓閉門拒賊賊去門開顔子快刀斬竹
一斫一段
 集注云克己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莫是顔
 子純於反已仲弓猶規規然主一以行之故云
顔子工夫索性豁開雲霧便見青天故屬乾仲弓工夫
著力淘盡泥沙方見清泉故屬坤此處最難認須細心
玩聖賢氣象方會得
[001-20a]
 非禮勿視聴是就事物防閑所以由外以養其内非
 禮勿言動是就自身檢㸃所以由内以驗其外然否
四者皆接於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無非檢㸃自身如
何以視聴為外以言動為内所謂鮮能知味
 一日克己復禮如何便歸仁
果能勇猛如此則是渙然冰釋霍然霧除此理既行故
天下之歸仁於我歸如歸鄆讙之田之歸
 回心三月不違仁集注横渠云云過此幾非在我者
[001-20b]
 楊氏謂欲罷不能意思
既分得賓主定後加循循不己之功從此自要住不得
正是欲罷不能猶推車然車未行前必須猛下氣力方
推得他轉車既行後即輪勢自轉雖欲止不可此時不
由人力故云過此幾非在我下工夫人要見此消息便
自省力去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只是無纎毫私意有少私意
 便是不仁入仁之門固是多端有少私意未為害何
[001-21a]
 為便喚作不仁
惻隠之心所以不流行者只是私意閉塞滌除掃蕩令
閉塞處皆空然後仁始流行若不能下滌蕩工夫許其
少少容留在内即根苗不除些少處必會滋長此是今
人大病根
 横渠解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見
 賓主内外之分
顔子一似自屋自住私意蕩盡統體是天理此仁為主
[001-21b]
於内諸子一似住别人屋主不常在時來時去此仁若
屋中之賓然蓋天理時或萌露私意為主故也程門每
以此意說與門人語錄可見
 孔子答仲弓問仁一章程先生云孔子言仁只說出
 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㸔其氣象便須心廣體
 胖動容周旋中禮唯謹獨便是守之之法謹獨固是
 做持敬行恕工夫然心廣體胖動容周旋中禮地位
 仲弓學力當得未去
[001-22a]
大賓在庭大祭在堂是時境界如何想是好一片空闊
世界只緣未下謹獨持敬工夫欲見此境界不能
 論語一書夫子言仁未嘗兼義言之孟子談說齊梁
 間動輒取仁義並言何也
仁統四端孔門故止言仁至孟子時人曉性分上道理
不得須至細别言之故對分之則曰仁義四分之則曰
四端對分者配隂陽四分者象四時統而言之則一元
之氣其實一理耳
[001-22b]
 君子義以為質一章只以義為本而程先生添一敬
 字是何所據而然耶
以敬為主則義乃方外是敬為體而義為用若以義為
質則禮行此義者也遜出此義者也信成此義者也是
義為體而三者為用矣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程子以為是徹上徹下語如
 何
徹上徹下謂凡聖皆是此理聖人一語小則樊遲可用
[001-23a]
大則堯舜不過程子所謂語有淺近而無包容不盡是
也其說備見於仁智二章下學中天理便在此無兩个
塗轍此心學也未純熟時但曰下學已純熟後即是上
達無兩个塗轍
 行己之恭與事上之敬亦可移易否
敬者恭之主於中恭者敬之持於外亦有互見時節
 徳之不修一章分明是逐項逐條理會然聞義不能
 徙不善不能改兩句似相協若是上是遷善下是改
[001-23b]
 過則須是改不善以徙義不知可做一串㸔否
徙義不必因過而徙但聞人善言即當遷徙已見而移
就之若徒知善言之美自安已見不能即徙而從之則
何取於聞義此與舍己從人之意同改過自是一項也
 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憲問言仁者不
 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何先後之不同
先知而後仁勇者就入徳而言先仁而後知勇者以就
成徳而言
[001-24a]
 據徳依仁據依兩字可移易否
據如手所執之杖依如身所衣之衣杖則容有時離手
衣則不容須㬰離身是一節宻一節也
 朝聞道夕死可矣
此聞非謂耳聞謂心悟也即程門所謂一日融會貫通
處為學若不見此境界雖皓首窮經亦枉過一生若已
到此境界雖死無憾亦不虚了一生也非是聞道之人
必要夕死但茍得聞道雖便死亦可無憾深言學者貴
[001-24b]
早聞道耳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與孟子博學而詳說之將
 以反說約也意相似否
博學必約之以禮是重在約禮博學正將以反說約是
重在博學蓋博固不可不反於約然非博亦不能遽反
於約二者合而後備乃互相發也
 顔子當博文約禮之時既竭吾才直是大段著力及
 夫所立卓爾之後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至此又無所
[001-25a]
 用其力不知合如何下工夫
到此際力無所施乃氷消雪釋渣滓融化之境雖聖人
不能授顔子顔子亦不能受之於聖人今欲學顔子未
須問他此處且把博文約禮作依據日積月累人十已
千備見髙堅前後境界將來不知覺自有豁然融會時
 仰之彌髙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其㫖如何
髙堅是顔子初學時未有所見如此瞻之在前是見道
在前在後又見道過後了瞻前忽後此顔子恍惚見道
[001-25b]
未真故不定自孔子循循然有次序教之先博以文後
約以禮非博文則不能約禮徒約禮而不博文則禮之
所約者何事約禮是非禮勿視聴言動如今人師友相
議論退須自省在身可也循循又有不已之意
 參前倚衡何物參倚坐立所見何物可見
參前倚衡不是有个外來物事便見忠信篤敬坐立所
見要常常目在之耳此是學者存誠工夫令自家實有
這个道理鎮在眼前不相離
[001-26a]
 如有所立卓爾
夫子徳盛仁熟自然到此地位上立顔子却見道在前
欲要去此地位上立便自不得此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使顔子假之數年工夫亦可到此顔子未達一間耳
 夫子樂在其中與顔子不改其樂如何
樂只一般須㸔所樂何事二程被濂溪㸃當從此醒悟
今說文字不難須尋得他地位方為善學耳
 孟子三自反與顔子犯而不校氣象如何
[001-26b]
顔子一身渾是義理不知有人孟子見義理之無窮惟
知反已顔子之量無涯孟子之言有迹但欲學顔子先
學孟子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
一是一心一貫對一个萬殊字乃是以一理應萬事如
錢貫以一條貫許多錢易曰聖人何思何慮天下殊塗
而同歸百慮而一致又曰太極生兩儀至於生四象生
八卦生吉凶生大業皆是以一理貫萬殊如人讀一卷
[001-27a]
書有千條萬緒讀了時却把一卷道理融化在此心備
衆理而該萬用㸔人問他恁處只是就心應他聖門子
弟多是去理會千頭萬緒被他横塞胷中只是多而不
知融化了㸔曾子問一篇於事事物物人所不㸃勘者
皆㸃勘過夫子知曾子做多端工夫了著得一貫道理
㸃化他惟曾子理會得過處故一唯之外餘無辭至於
出告門人則曰忠恕者何也蓋他人曉未得不可躐等
使曾子便把一貫說門人曉未得故就學者身上討兩
[001-27b]
个字形容一貫固不外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此心是中
便是一推是以及人為恕便是貫學者則謂之忠恕聖
人則謂之誠仁忠猶誠恕猶仁程子曰恕行乎忠者也
子思言違道不逺却是忠恕正頭面曾子把忠恕說一
貫所以不同一貫之學夫子亦語子貢子貢擔當未過
故有疑辭不如曾子見得透徹一貫有兩个此是以一
理貫萬事若夫下學上達精粗本末與此不同一貫者
以一心而貫萬事之謂也忠恕者盡吾心而推及人之
[001-28a]
謂也聖人一心渾然天理事物各當其可猶一元之運
萬化自隨初無著力處至於學者須是認得人已一般
意思却安排交入塗轍須是下工夫方可要知忠恕是
一貫意思一貫是包忠恕而言忠恕似个生底一貫一
貫似个圓熟底忠恕耳曾子在孔門大小事都去理會
將過只是欠个串套工夫夫子到此㸃當交醒曾子豁
然開悟至教門人却只指忠恕而言程子又以維天之
命於穆不己而言忠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而言恕然則
[001-28b]
天地是个無心底忠恕聖人是个無為底忠恕學者是
个有心底忠恕其實歸于一而已矣
一貫忠恕雖有大小之不同大要都是心上做出聖人
之心渣滓浄盡統體光明具衆理而該萬用故雖事物
之來千條萬目聖人只是那一个心印將去全不費力
如繩索之貫錢然易所謂何思何慮殊塗而同歸百慮
而一致者正聖人一貫之說也彼學者之心被私慾障
蔽未便得他玲瓏須是逐一蕩滌以類而推方能自已
[001-29a]
及物如子貢所謂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諸人却是忠
恕正頭面使學者工夫純熟則一旦霧除雲散自是一
貫境界是知一貫乃聖人事也忠恕特學者事但聖人
見快學者見遲一貫是熟底忠恕忠恕是生底一貫本
非有二道也曾子恐門人曉一貫未過故借忠恕以明
一貫是將一貫放下說了若程子於穆不已各正性命
之言則借天地以明忠恕是將掲起來說了彼此互相
發明在人領會之耳
[001-29b]
程子所言是無心底忠恕進一步說了曾子所言是用
力底一貫退一步說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如曾子所言則忠恕便是道
 忠恕違道不逺如中庸所言則不可便以忠恕為道
忠恕是學者事論語是借學者以明聖人乃是升一等
說中庸直言學者事是本等語論語是一貫地分中庸
方是忠恕正地頭
 論語一貫與中庸合内外之道程門體用一原顯微
[001-30a]
 無間之說同否
道理只是一个道理有就吾心性上說者有就事物上
說者自是兩樣頭面今人都作一般㸔了如何謂之識
道理夫論語之一貫即中庸所謂合内外之道者也聖
人所以能推一心以貫萬事者正緣他胷中渣滓浄盡
統體光明具衆理而該萬用故雖事物之來千條萬目
聖人只此一心應將去全不費力滿腔子都是道理更
無盡限才無盡限更不分内外分中邊才分内外便是
[001-30b]
有盡限了才有盡限則便不能以一心而貫萬事如何
謂之合内外易曰天下何思何慮殊塗而同歸百慮而
一致一貫之說也至於程門之說又就物理上論即論
語所謂下學上達形色天性灑掃應對精義入神之謂
也及其歸則一而已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程子曰以己及物仁
 也推已及物恕也以與推何分别又曰忠者天道恕
 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者也忠者體恕
[001-31a]
 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逺異者動以天耳
仁者渾是天理流行故不待推恕者未免私意間隔故
必待推忠恕是對立道理故以體用言其體無妄故言
天其用推行故言人
 夫子告曾子子貢以一貫之道晦翁謂彼以行言此
 以知言既是一貫如何分得
以忠恕而明一貫驗得是行以學識而明一貫驗得是
知一貫固不分彼此但向人語處入頭各有塗轍耳
[001-31b]
 夫子之道忠恕晦翁曰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伊
 川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二者之說有異同否
盡已則忠實無妄為恕之體故言天道推已則公恕流
行為忠之用故言人道天人之分體用之謂也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逺也此固有上中下三品之不
 同惟上智與下愚不移夫不移者豈不可得而移邪
 如果不可移則性亦有不善者
性近習逺是中品等人可上可下其性可以習而移若
[001-32a]
夫超然之上智冥然之下愚是他生來賦性殊絶其品
一定非習所可移也故前輩謂善固是性然惡亦不可
不謂之性皆是氣禀之性也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晦翁謂氣禀之偏
 者謂之疾而取范氏説末世滋偽豈賢者不如古民性
 之蔽亦與古異竊謂時固有古今而氣禀之性亦有
 古今之異歟
氣數有淳漓故生物有厚薄只正春時生得物如何迨
[001-32b]
春末生物便别後世生聖賢既與古不同即生暗蔽愚
人亦欲如古不得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見與意念不可無不是不好只私意便不是意才私
便生計較如做一件事固是公界然不免有千名好譽
雖公亦私所謂有意以為之即私也我者如今人自稱
强自道才髙過人但知我不知有理義一向任意做事
此即是私意也上意字只做意見意念之意必者必期
[001-33a]
之謂固者固滯之謂必在事前如事未來先自計較有
準擬之心此事未來而心已忙固在事後如事已過者
只執滯事已去而心不化四者合說晦翁所謂始於意
成於我者此也
 子絶四程子以為母非禁止之辭晦翁以絶者無之
 盡也不識聖人四者盡無之後更有何物
只有孤單底義理不可一息無
 子絶四首之以無意大學必貴於誠意何也
[001-33b]
母意之意謂妄念起而為私意則不可有誠意之意謂
不起妄念而必實其意此則不可無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集注云佛氏之言比楊墨
 尤為近理所以害尤甚
觀孟子之論楊氏為我墨氏兼愛無父無君其是非易
見也至於佛氏至精說話與吾儒相去不逺如韓退之
闢佛原道所言者皆佛之粗也至於精處如易所謂無
思無慮也中庸所謂中庸不可能也夫婦之愚可以與
[001-34a]
知與行及其至也雖聖人不能知不能行也佛氏曰但
願空諸所有謹勿實諸所無心虚無我本無中庸何能
之有本無知無能何知能之有孔子吾有知乎哉無知
也則謂孔子真無所知顔子屢空則謂顔子不與物接
殊不知顔子空中却含萬象吾之本體却是虛明事至
則應了無滯礙雖無而未嘗不有也至於佛氏之空虛
真是無了雖是盡性處私欲消盡與吾儒不相逺只争
个有無故世間髙明之士見理微妙處如程門中髙弟
[001-34b]
謝顯道楊龜山尹彦明多入於佛教流於虚無寂寞之
境故其害為尤甚若夫世間無知之夫惑於佛者只為
利害禍福之應而已故程先生曰向之入人者乘其愚
昧今之入人者乘其髙明也
 舊注說攻治異端反為吾道之害與孟子闢楊墨正
 相反集注謂専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未知孰是
凡今後學捨聖學而入小道者其意皆以為捷徑得利
不知反以害己今日之攻時文是也
[001-35a]
 何謂下學上達
下學上達如言曲禮三百威儀三千無一事而非仁也
理會得底則一部論語聖人雖就人事上說却無非言
性與天道處理會不得底雖皓首窮經鑽破故紙仍舊
不聞道此處只闗係自家心裏存在與不存在耳心才
存在則見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若不存是謂習之而不
察今人只說事理一貫然亦須分别次序始得如程子
言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須著如此就下學人事自
[001-35b]
然上達天理若不下下學工夫直欲上達則如釋氏覺
之之說是也吾儒有一分學問則磨得一分障礙去心
裏便見得一分道理有二分學問工夫則磨得二分障
蔽去心裏便見得二分道理從此惺惺恁地不令走作
則心裏統體光明渣滓浄盡便是上達境界
 喟然而嘆一章何物如此難求
自非聖人生知之聖凡學者之求道皆當下死工夫所
謂死工夫者只是理會一个心必掃去心中私慾方見
[001-36a]
得道理通透蓋吾心已具此道理惟是私慾障蔽了故
不見道學之所以難者只是心體難得光明顔子自博
文約禮上逐節下工夫到這裏滓渣逐旋消盡是以喟
然而嘆深述其先難之故後得之由到得見理皆透徹
後猶未能立於卓爾之地此處却猛下工夫不得須待
自然融化此一步最難愚意謂道之難求處最是私慾
難克道之著落只是一片心能使私慾蕩盡無餘遺則
心體昭融而道在我矣
[001-36b]
顔子之學無他學為聖人而已聖人之道不在聖人只
在心裏著落顔子初學時渣滓填胷障塞了這个道理
方欲去鑽仰他又愈見他髙堅全要入頭不得瞻前忽
後處却是心地略略光明依稀見得些子猶未有真見
在自聖人教他博文約禮顔子方纔有入頭處博文是
事事物物較量將過約禮又逐一收拾上身上顔子得
這門路一向低頭做去心地日開一日自要討住不得
到得真積力久却全無一㸃渣滓盡是道理流行方見
[001-37a]
得此理常在面前立地此時方是十分見得親切但要
如聖人在這地位上立又自立未住蓋緣聖人心地融
洽貫通打成一片所以常在道理上立顔子能守而未
能化三月之後不免有少間斷猶是心麄了所以去聖
人只争些子今人若要到這境界不過自博文約禮中

 不踐迹何以為善人
迹謂古人之舊事善人天資自好事事暗合古人不是
[001-37b]
規規蹈古人之轍迹底人 先生又云是他生質自好
不是隨人脚後行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此非吾身過惡之
非也學得見識益髙義理益著而温習故舊知後來自
有新功徳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也然後心明理融其
應不窮可以為人師師者資師之謂此兩句大包義理
不可作輕說了才輕說了如何温故知新便為人師論
[001-38a]
其極則為人師便是人樣所謂動而世為天下法非夫
子不足以當之漢儒專門名家各以一經授人亦謂之
師與這个師亦異矣於温故中知識又長一格乃不竭
矣此與記問之學正相反記問雖多是死底知新是生

 夫子言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布置
 紀綱一年可辦風行俗易須待三年此是聖人事又
 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又言如有王者
[001-38b]
 必世而後仁此是興王事不知三年七年百年必世
 之近逺其規模亦可略見否
舜一年成市三年成都若到得民躋仁夀比屋可封亦
須必世而後可漢髙帝業已定七五年間民便可用至
刑措不用直到文景積累六七十年方可聖人與天地
同流故化成之効速而大善人若山海藏納故涵煦之
功遲而小
 齊變可至魯魯變何以至道
[001-39a]
王道猶人之元氣齊魯之初均有此元氣只緣中間元
氣各受些病齊求速安不於元氣調養便以烏喙投之
一時却得康强不知元氣已被此壊了魯未曾用藥猶
得中毉元氣却未壊聖人與調理出便自渾然本來个
人齊元氣已耗於烏喙醫欲治之定須先去了烏喙一
段毒始下得調理方法到此時方與變魯相似齊魯俱
是聖賢之後本都是王道但魯則中間廢壊用著修葺
魯雖不能修葺然不曾改易周公法制仍舊是這骨子
[001-39b]
故聖人變魯一番修葺便可復王道之舊齊自威公以
來一反為功利之習把太公遺法一齊變了雖一時振
作却傷動好骨子設若變齊須除去許多功利了方還
得骨子重新修葺一番始可復王道之舊譬如兩个器
用却是好上牢骨只損壊合著修整這骨素依舊尚在
齊却不合用中牢物料修整雖一時光輝却把元骨子
壊也故變魯只用一許多氣力變齊須用兩許多氣力
 麻冕禮也注云三十升
[001-40a]
一升是八十縷一眼簆用兩縷千二百眼簆極細布如
禮三月之服十五升去其半世俗以為七升半不知乃
是一眼簆用一縷如今單串黄草布
 大徳不踰閑一章集注云此章之言不能無弊弊處
 何如
弊在出入可也聖賢心宻若大若小皆不令有小罅漏
子夏功疎只照管得大處小處不免走作故有此語便
是開一線縫不是盛水不漏工夫今人連大處走了又
[001-40b]
子夏之罪人
 宰我言語科所言必有過人者如戰栗之對短喪之
 問井有人之問殊可姍笑
戰栗誠失言此是宰我能言之病取辦於答問之頃口
給以禦人若短喪井有仁之問乃是不飾辭以自欺欲
討論到真實處
宰我以言語名想是長於奉使專對之事子貢亦有此
長史記可見其不足者學問之言也故聖人謂以言取
[001-41a]
人失之宰我
 程子謂子路只緣不達為國以禮道理若達便是曾
 㸃氣象借使子路達得此禮何以見得與此氣象同
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曾㸃胷次正如此子
路參得此透時即油然天理呈露無許多麄骨氣矣
 子路問事鬼神一章集注云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
 一
死生人鬼雖幽明之事了不相闗然天地間不過聚散
[001-41b]
隂陽屈伸聚則生散則死伸為人屈為鬼有聚必有散
有伸必有屈理一而分則殊分殊而理則一非微𦕈不
可信之事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是責不能闕疑而率爾
 妄對也疑則思問夫子之責子路何意
疑則有問可也子路不曉正名之㫖不能虚心請問便
率爾强辨反以聖人為迂是尚得為問乎
 夫子為政以正名為先必將具其事之本末告于天
[001-42a]
 王請于方伯迎公子郢而立之夫衛輒蒯聵皆無父
 之人春秋之法人人固得而誅之孔子果執衛政如
 何廢得衛君告于天王請于方伯或被不從立子郢
 郢又辭在聖人又將如何宜子路以為迂
既是以正名為先使衛君果用夫子夫子第一義且與
敷陳義理整頓名分方做得他官爵幸而見從固無可
說如其不從方似集注施行次第或不可則止蓋是時
未曾委質事他乃是先正名分不是先事之而後謀之
[001-42b]
進退之間綽有餘裕
 竊意聞與達相似而不同子張以聞為達雖認頭差
 錯然亦難分别
聞達常人只做一般㸔被聖人别出來便分君子小人
聞是名聞于外而中未必有達是實有諸中而聲發于
外子張色取仁而行違又毅然處之而不疑故能名聞
于外而中實無有達則反是下三句正/反上二句聞是求其名達
是充其實玉石相反
[001-43a]
 崇徳辨惑子張樊遲之問夫子告之有異者抑因其
 病而藥之歟
才開卷頭便當識此今日為學亦當如此且各家自毉
本身病如前章問達皆是對證用藥子張務外而性率
樊遲計近效而理未明聖人各隨其病而箴之
 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范氏謂之好智不好學夫
 智施於要君非正不可法明矣夫子論成人復取其
 智何故
[001-43b]
成人一章是合諸子之長為一人此是已鍜製底丸散
雖毒不為害若只用一物無諸藥相濟必毒人矣
 孔子於舊館人之喪遇一哀而出涕遂脱驂以賻之
 顔子之死其哭之慟乃不肯與之車何耶
脱驂舊館以其在旅無以將哀也靳車顔子以其有父
可以主喪也
 夫子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夫學易於知命之年
 所謂禍福吉凶之理進退存亡之故皆可以黙識而
[001-44a]
 周知尚何過之可言豈未學易之前亦嘗有過來學
 易無大過則猶未免於有過也
到聖人地位越見義理無窮儘有不到頭處所以聞過
則喜昌言則拜歴代聖人存心如此幾曾道無過謂聖
人無過此淺學之談聖人一生學問未嘗自說無過至
此境界才言無大過猶似有小過在雖是謙辭然道理
真實無盡期當㸔此等為聖人氣象
 夫子温良恭儉讓此子貢形容夫子之徳如此不知
[001-44b]
 五者足以盡夫子否
此最善形容處如畫出一夫子若張而大之却與聖人
不相似也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晦翁云蓋一事
 之微而衆善之集有不可勝既者如何
必使復歌者既欲彰其善之實又欲暢其歌之情而後
和之者示我樂善之無倦詠歎而淫泆之也只一歌詩
耳而意思綢繆容與若此豈非衆善之集乎
[001-45a]
 孔子從先進是夫子無取於文也然周監二代郁郁
 乎文夫子又從之何耶
從先進是夫子欲復文武周公之舊即從周也文必似
周公之舊方可從周末文弊已不足為文矣從周者三
代損益之勢當然從先進者周末文弊救之當然並行
不悖
 怪力亂神夫子不語而春秋一書常事不紀所紀皆
 非常何耶
[001-45b]
春秋經世之大法所以懼亂臣賊子當以實書論語講
學之格言所以正天典民彛所以不語
 博施濟衆與修已以安百姓乃堯舜儘做得底夫子
 以為猶病如何
堯舜在上保得天下無窮民否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
見得道理無盡期聖賢亦未有盡處安得不反躬自責
 籩豆之事曾子以為末俎豆之事夫子則嘗聞之矣
 不以為末何也
[001-46a]
軍旅對俎豆則軍旅為末道徳對籩豆則籩豆為末
 鄉黨一書盡言孔子中間又言君子朱先生謂君子
 即孔子何不便說孔子
即孔子做底便是衆人合做底故間稱君子聖人以身
為教故記者以教法書之
 孔子言王道只言禮樂如夏時商輅周冕是也孟子
 言王道只言政事如衣帛食肉經界井地是也意者
 孔子言王道之本孟子言王道之務
[001-46b]
孔子為學者言止言經世之大綱孟子謂時君言當論
濟時之急務
 子罕言命中庸首言命何也
性與天道聖人罕言乃不躐等之教學問之家所理會
者何事却禁人口不言邪
 孔子言射曰其争也君子孟子言射曰不怨勝己者
 反求諸已此是全無争
惟其不怨勝己者其争也乃君子之争而非小人之争
[001-47a]
既謂君子之争則雖争猶不争矣君子之争者禮義小
人之争者血氣
 孔子曰父為子隠石碏使人涖殺石厚大義滅親如
 何
證父家之私事事主恩故見父而不見他人除亂國之
大事事在義故見君而不見其子道理不一當在父子
則父子重在君臣則君臣重所謂為人子止於孝為人
臣止於忠地位各不同也
[001-47b]
 孔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答原憲則曰邦有道
 穀恥也
上章之恥恥於無徳可進下章之恥恥於無道可行仕
宦止於食穀他無一事可為是亦足恥也經中是含此

 孔子自衛反魯於詩樂之正惟及雅頌而不及國風
 何邪
自衛反魯止是正樂非謂刪詩雅大率朝廷之樂章頌
[001-48a]
大率宗廟之樂章風詩可奏於樂者惟二南及豳風詩/云
以雅以南禮/云取豳風列國多不正之聲廟朝所不奏故正樂只
言雅頌
 過庭之訓夫子必曰學詩學禮閒居之時語子貢亦
 曰詩之所至禮亦至焉六經皆經也惟詩與禮聖人
 每兼言者必有相資處
詩書易儀禮周官是古書是時未有六經之名書紀帝
王事易是卜筮書周官是職官法守條例之書於學者
[001-48b]
未為切要詩能興起人心儀禮可固人肌膚之會筋骸
之束於初學為最近故聖人以此為學者門户今世則
以論語孟子為門户
 子在川上一章孔子只是說天地間道理流行無有
 窮盡如水之更往迭來晝夜常恁地初無一朝停息
 即此是道體大意亦可見集注云自漢以來儒者皆
 不識此義如何
自漢以來號為儒者只說文以載道只將經書子史喚
[001-49a]
作道其弊正是鑽破故紙不曾聞道所以道體流行天
地間雖匼匝都是自家元不曾領會得然此事說之亦
易參得者幾人必如周程邵子胷次灑落如光風霽月
則見天理流行也
 夫子素隠行怪吾弗為之矣又曰舉逸民天下之民
 歸心焉夫既惡之而復取之何不侔
素隠行怪乃賢智之過者不是不好底人但不合聖人
之中庸故不為之耳
[001-49b]
 前言戲之耳善戲謔兮此亦聖賢有底事横渠謂戲
 言出於思也莫斬斷太過否
善學栁下惠者當如魯獨居之男子
 𢎞毅任重道逺可移易否
𢎞言其量之容猶大車之足以載重毅言其力之勁猶
健馬之足以致逺可以移易非聖人之文矣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蔵按集注引尹氏一
 段言用舍無與於我行蔵安於所遇命不足道也既
[001-50a]
 是以所遇而言則命在其中矣
此蓋隨遇而安不待以命自處乃聖人樂天事以命自
處賢者以下事命在其中此語得之但不說耳
 吾斯之未能信指何物而言程先生曰漆雕開已見
 大意
斯乃指心而言心者萬用之源漆雕開於心體上猶覺
羣疑滯胷未到昭晳融會處所以未敢出任必欲吾心
無毫髮之疑透底光明瑩潔而後可是其所見已自髙
[001-50b]
於世俗諸儒但其工夫未到頭故止於見大意耳夫子
說者說其學知大原不安小成
 衣敝緼袍一章子路不以貧富動其心而可進於道
 如此在陳絶糧如何耐不得至於愠見
子路於世間名利闗大界限分明處已見得破但其工
夫麄疎未入聖賢閫室所以聖門常欲抑其所已能進
其所未能
 子畏於匡顔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曰子在回何敢
[001-51a]
 死不識夫子設或遇難顔子亦當死底道理
朋友同遇患難有相死之義謂各盡其扶持救衛之道
無委棄之理若死不死則有幸不幸存焉非必輕死求
鬬謂之相死也
 孝者百行之原曾閔之在孔子均以孝稱徳行之科
 何曾子不與
想曾子是時徳行未成兼四科之說起於後世不知當
時只指從游陳蔡者言之或是當時曾子不在行也
[001-51b]
 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外此於性分
 之所當盡職分之所當為者豈無他事而子張以為
 其可已矣語莫欠圓否
士者一男子之事古人說士處多如此不要將君子小
人雜㸔了只此等事豈易非竒男子不能子張語病在
末梢句
 三年無改游氏謂亦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敢
 問
[001-52a]
事變隨宜雖孝子繼父豈能無當改處但方哀戚之中
雖所當改亦未暇改蓋哀戚之心有以勝之耳
 邦有道危言危行似非中庸之道何聖人捨中庸而
 從危峻
髙峻者廉角之稱非詭險不平正之謂士必有廉角乃
是持身中正庸常之理況能視時舒卷豈非中庸之道
邪今以毁方瓦合同流合汙為中庸此聖人所以惡鄉
原也
[001-52b]
危言危行固非中庸之道但用之有道之世儘不妨用
之無道之世不可不斟酌故聖人只許危其行不許危
其言見不是常用道理
 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愚意才有求字用意已自
 不實了
於在外不可求於在我則不可不求所謂君子之求之
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
 君子貞而不諒又曰友諒何如
[001-53a]
貞有正固之道諒乃執信之義諒對貞言則視正固為
不足止為小信若專言之不害為執信之美徳
 從事於六藝之文所以致知格物也大學以致知格
 物為先論語游於藝乃在志道據徳依仁後何邪
格物謂窮極乎物之理游藝則玩適乎藝之事窮極其
理講學之先務玩適其事徳盛之餘功游藝在據徳依
仁之後最著玩味與博學於文教六藝之境界全别有
初學成徳之分蓋此是徳盛仁熟之後等閒玩戲之中
[001-53b]
無非滋心養徳之地如孔子釣弋是也從心所欲不踰
矩者正其境界歟
 文詩書六藝之文必學文者蓋致知格物由於此也
 自致知格物而充之於力行則自正心誠意而下方
 有許多道理古人之所以自正心誠意至於治國平
 天下不過孝弟謹信汎愛親仁許多事夫子則以為
 行有餘力而後學文毋乃從後一截工夫做將起
弟子乃小學之人小學之事專教之以六藝但聖人尤
[001-54a]
欲其務本故必先教之以孝悌謹信親仁取善其本既
立乃可學文是小學之事格物是大學之事學文止謂
習其事格物方明其理故學文為小學之終事格物乃
大學之初功
 晉文譎而不正齊桓正而不譎二公皆假仁者何夫
 子便以正許桓公
以二人相較彼猶善於此其得罪於三王則一耳
 興詩立禮成樂雖大學之次然古人小學巳學此矣
[001-54b]
 是知古人終身之學不離乎三者之中要知躬行之
 久自有所得興起善端則於詩有得故朱子以為非
 初一節止理詩也
此三者論終身所得之序非謂始初為學次第來說大
槩得之但說終身之學不離此三者仍是錯了若曰所
學有何限量但既學之後其始興起處是於詩上有得
其中存立處是於禮上有得其終成就處是於樂上有

[001-55a]
 中庸之為徳其至矣乎程子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
 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蓋謂不偏
 方是正道不易方是定理
上兩句正解字義下兩句復說道理如此謂不偏便是
正道不易便是定理來說方字失意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集注以為
 設言富若可求則身為賤役以求所不辭也然有命
 焉非求之可得也則聖人特限於命之所不可耳
[001-55b]
義以責君子命以安中人此章為中人以下假設耳
 顯道曰顔子學得親切如孟子不知顔子所學甚處
 與孟子相似
學顔子有依據孟子才髙難學蓋顔子之學親切勝如
孟子也來問錯認
 動容貌斯逺暴慢矣一章斯字之義如何
君子持敬成熟開眼便見此理更不待旋次安排謂如
一動容貌當下即無一㸃暴慢一動顔色則便近信一
[001-56a]
出辭氣即便逺鄙悖蓋持敬効驗如此若待言動之後
旋次㸃檢安得相應之速如此學者持敬工夫當其未
成熟時須著呼喚方來及工夫熟後須見此等境界然
後謂之成熟蓋斯之為言猶綏斯來動斯和應驗疾速
之謂也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實心為善是為己夾帶名利是為人
 夫子謂上智下愚不移若下愚困而能學加人百倍
[001-56b]
 工夫可以轉移否
程子謂非不可移人自不移耳若據論語而言則是生
來性品已絶決無可移之理
 程子謂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故君子只在慎獨
灑掃應對雖是至麄淺底事但心存在則事不茍此便
是上達天理處謹獨是存主此心存此心便是存天理
 夫子以驕泰分君子小人大學所謂驕泰失之矣如
 何分别
[001-57a]
本是一事聖人隨事設教自分别出來則有霄壤之分
如此比周和同聞達等皆是至今大學只作一字用遇
當别時須還如論語分别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晦翁謂鮮是少若
 說鮮矣則未以為絶無孝悌之人猶有犯上之意邪
孝悌之人資質粹美雖未嘗學問自是無世俗一等麄
暴氣象縱是有之終是罕見到得麄惡太過可保其決
無言孝悌之人占得好處多不好處少
[001-57b]
 道千乘之國一章似皆就政事上說集注謂此特論
 其所存未及為政
治國有刑政禮樂紀綱文章萬目皆當開張此條且論
他存心處乃為政之本其他未暇及
 信近於義恭近於禮晦翁以近為合中
近者附傍之謂約信之初須是附傍於義而不為一切
之信則將來言斯可踐為恭之初須是附傍於禮而不
為太過之恭則將來不恥辱此一章三事不可做一串
[001-58a]
㸔始於為信時能近於義則將來言斯可踐始於為恭
時能近於禮則將來可逺恥辱始初如因依進身時得
一可親之好人將來此人也可做宗主不止一依他也
三事皆欲慮終而謹始不可一時茍且
 性中只有个仁義禮智曷嘗有孝悌來今人生則知
 愛其親長則知敬其兄皆是心中流出畧無一毫勉
 强意思然烏知其非性中所有邪
此不待說但先儒慮學者以仁後孝悌入先有孝悌而
[001-58b]
後有仁故特轉此語以别之蓋孝悌乃是仁流出不是
仁從孝悌中入性只是四端其他衆善皆四端之支分
派别也仁是性孝悌是用用便是情情便是發出來底
論性則以仁為孝悌之本論行仁則孝悌為仁之本如
親親仁民愛物皆是行仁底事但須先從孝悌做起人
有此心以其有此徳也此心不在便是不仁
 禮之用和為貴程先生皆以和作樂說朱先生獨作
 禮說何所折衷
[001-59a]
說經且㸔大字者小字者只說大字理出今大字只言
和即非樂可知小字却言樂者蓋禮之和處便是樂所
謂行而樂之樂也故以樂事襯貼和字非於禮之外别
取一物來解和也認程門說話/熟者不差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巧言令色固是
 非仁所謂則知仁者莫便是剛毅木訥近仁之說
惻隠之心是不安排不裝㸃之真心欲觀仁者當於此
處驗之巧好其言令美其色安排裝㸃以求媚於人是
[001-59b]
誠何心
 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信便是實而朱子乃云忠
 是實心如何
忠是心之實信是言之實
 程子曰樂由說而後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據本文
 君子乃係於人不知而不愠之下而此云爾者豈是
 到不愠處方是真樂否
說然後有樂樂然後有君子此言三節之序
[001-60a]
 禮之用和為貴集注謂和者從容不迫之意蓋和乃
 出於禮之自然却非是禮外面事也如人知父合坐
 子合立君尊臣卑皆出於天性之自然無一毫勉强
 意便是禮之和而禮雖有節文之多聖人制作更無
 强人處皆是合用如此人才知此意便安而行之安
 處便是和則先王之道於此為美小大皆由之矣又
 何有所不行謂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晦
 翁謂知和而和却是一向去求安須是離了禮愚意
[001-60b]
 謂既知和本於禮人皆安而行矣何至於求安而離
 禮而又以禮節之乎集注謂嚴而泰和而節此理之
 自然禮之全體也其語已精切更乞詳示
禮之用處以從容不迫為貴如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
足繼之以燭雖有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此是不和不善
用禮者但見其如喫木札然全無滋味子路質明行事
晏朝而退孔子許其知禮此是用得從容和易安閒自
在古體如此即有生活意思所以為貴且美然若但求
[001-61a]
和易而失其節文之本體則又却不得有子此語要人
活絡行禮又恐其偷減節文故又為之設戒大意和在
禮中生則為美和出禮外生則為失
 夫子温良恭儉讓良何以易直言之
古語有温博易良又有易直子諒語集註恐取諸此
 君子不重則不威一章專以主忠信三字貫一章得
 否
且逐句㸔了然後㸔他錯綜意人道以忠信為主孔子
[001-61b]
屢言之所以集註欲先立此為主人翁也
 賢賢易色一章集註謂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
 伊川謂見賢改色有敬賢之誠愚恐改色之說只改
 易於一時所謂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
 善相類易其好色之心者去䜛而逺色賤貨而貴徳
 所以勸賢也此意却精切
來意自是但以改色如大學之語則非此是為惡之小
人見君子則有飾詐赧容程子之改色乃是改容動貌
[001-62a]
肅然起敬意見好賢之有誠心與大學小人正相反不
可以是為比
 子曰道千乘之國一章集註云五者反覆相因各有
 次第如何
能敬方能信能信方能節用能節用方能愛人能愛人
方能以時使民此相因之序敬又須信信又須節用節
用又須愛人愛人又須使民以時此反覆相因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三句晦翁謂此一節須作兩截㸔
[001-62b]
 上是交際之初便用思量著到底下面一截言可復
 三句乃是近後無弊之效處又曰後來㸔得信與義
 恭與禮因與親各是一事既曰近字如何各各是一
 事
舊說因信恭而不失其所親近之義禮則可宗是合作
一事晦翁方析而為三如今集注所說故云各是一事
不見全文恐當如此㸔
 為政以徳謂以身率之集註云無為而天下歸之如
[001-63a]
 何
以北辰取喻豈非無為而天下歸惟是將自家一身與
天下做樣子故人只㸔這樣子便自歸去做不假告詔
不假叮囑也
 非其鬼而祭之集註謂非其所當祭之鬼不知當祭
 之鬼只是先祖否
固是今世淫祀若浮屠老子之類皆係非鬼之數若先
聖先師則所當祭而祭之者
[001-63b]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集註云人子能
 使父母不以其陷於不義為憂
武伯貽親憂處多故聖人以此病之惟是以其疾貽憂
此却人子無可奈何與其他招憂不同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既是以素分何以
 謂之絢
子夏正如此發問既是以素分何以謂之絢孔子因舉
古語繪事後素以解之謂繪畫之事後於素質蓋必先
[001-64a]
有倩盼之素質而後可以施鈆華之絢若以吾友之言
當云素繪即不云繪事後素矣
 或問禘之說
禘者王之大祭周以后稷為始祖又推帝嚳為所自出
之祖而以后稷配之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
而七各有廟主惟所自出之祖則時節相去甚逺無廟
所謂祭者虚空望祭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能也才知得
禘祭道理足以感此神則於治國平天下之道何難之
[001-64b]

 夏禮吾能言之一段孔子以為文獻不足徴若以殷
 因於夏禮論之雖不必待文獻以為徴亦可也
所因只是三綱五常固不待取證若其制度文為隨時
損益者何限既無文獻可徴雖聖人不能意料臆說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竊疑子貢未嘗肉食於魯餼
 羊當去不當去子貢如何干預
此但師友講論非必實司此事曾子問一篇自天子達
[001-65a]
庶人無不講明豈必身履邪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愚意好惡不兩立才好仁
 便惡不仁是一箇體段
雖賢人君子自有禀隂陽之意偏重者好仁者禀陽氣
重顔子是也惡不仁者稟隂氣重孟子是也顔子正是
好仁之人豈不能惡不仁只緣好仁意思勝如惡不仁
孟子正是惡不仁之人豈不好仁只緣惡不仁意思勝
如好仁雖學問情性有互相發見之時但終不勝偏重
[001-65b]
者是各有偏重成就顔子一味祥風慶雲孟子只是泰
山巖巖
 我未見好仁一章
此有三節有三未見本文可玩如欲見聖人而不能故
思見賢人欲見賢不能故思見善人之類
 集註云程子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恕也
天本不可以忠恕言但上面是天之誠下面是天之仁
[001-66a]
晦翁欲人之易曉乃借忠恕譬喻使人知天之誠即學
者之所謂忠天之仁即學者之所謂恕濂溪只是个幾
字横渠只是个豫字伊川只是个敬字皆平日涵養之
熟得他受用故觸處不忘
 一貫與中庸合内外之道程門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之說同乎
一貫有兩个頭面如論語中說却與中庸合内外之道
是一个頭面蓋論語一貫只是心地統體光明含具天
[001-66b]
地間道理㸔事業如何様來只是一心印將去中庸合
内外之道亦說性是虛明之體緣他虛明了便具許多
道理故未應非先已應非後要分内外不得此乃說性
與天道處自是論語一貫境界若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是說下學即上達形而下者即形而上者精粗本末只
是一理與前一貫不同但這兩様到識心見性時依然
是一串事一貫是以一貫萬就道理總頭上說一理是
以道貫器是就逐物上說事事物物各具太極上即心
[001-67a]
即性便是太極即事即物各具一太極兩家依然共一
家也
 明道云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伊川云仁所
 以能恕恕所以能愛是則恕是仁之發見質之明道
 所言則以己及物尚有事於推乎
恕之得名只是推己之義然所以能推己者為是人心
有其仁也若元無是仁何處推得來
 明道云忠恕兩字除一个不得而夫子曰行之以忠
[001-67b]
 是除却恕又曰其恕乎是除却忠忠恕果可以盡一
 一界可止於忠恕乎
此一段最宜詳味是論語第一義不可只如此㸔行之
以忠行處便是恕其恕乎所以恕者便是忠所以除一
个不得也
 集註云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仁是不待勉
 强恕待推方可故於無勿字上分别然以字與推字
 最難認得親切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能近取譬
[001-68a]
 處固是恕分明至於我不欲人加諸我與已欲立而
 立人集註謂是仁之體段如此愚以為才說欲字便
 有勉强意
仁者己私銷盡中無障礙故說己即人便在不得以類
而推所謂以己及物也恕者方欲滌除己私尚有障礙
因已而後及人必待以類而推所謂推己及物也仁恕
用心皆是與物公共意思但仁者見得快恕者見得遲
耳凡言欲者皆已所欲之欲正是以已所欲者施於人
[001-68b]
也所不欲則不施若如來問所言當云已立而欲立人
已達而欲達人經文却不如此更請詳之
 一貫忠恕
子曰參乎至忠恕而已矣曾子之學主於誠身其於聖
人之日用觀省而服習之蓋已熟矣惟其未能即此以
見天道之全則不免其有二也然用力之久亦將自得
矣故夫子以一貫之理告之蓋當其可也曾子於是黙
契其㫖然後知向之所從事者莫非道之全體雖變化
[001-69a]
萬殊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此其自得之深宜不
可以容聲矣故門人有問而以忠恕告之者蓋以夫子
之道不離日用之間自其盡已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
物而言則謂之恕本末上下皆所以為一貫惟下學上
達焉則知其未嘗有二也夫子所以告曾子曾子所以
告門人豈有異㫖哉
一貫如今錢貫蓋以一千之錢散亂無統必是一索串
之而後貫一而無遺曾子之學已有此一千了但未有
[001-69b]
以貫之耳故夫子曉之令其貫於一而見其全體妙用

程子所言是無心底忠恕進一步說了曾子所言是用
力底一貫退一步說了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或疑强恕不言忠出或/問晦翁
 曰有心為恕則忠固在其中矣夫恕者推己及人之
 謂所謂有心於為之者亦為其推及人之事耳未見
 所謂盡己之意不知何謂在其中所謂無忠做恕不
[001-70a]
 出忠恕二字不容去一者何說以通之
既曰推己之謂恕若自已心元自不實不盡元無忠赤
惻怛骨子更將何物推己以及人以此見說恕字必有
忠在源頭了所謂無忠做恕不出此語儘有意味人皆
不忠之恕惟務茍且姑息於一時不復有已可推亦不
復近仁矣
 子貢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聞既下言字了必曾說來
非是不言為罕言故學者不得聞横渠云聖門以耳悟
[001-70b]
為聞之說其說近禪集註不取
 子文三仕一章晦翁謂子文喜怒不形物我無間就
 他無喜愠上說其實子文似承當此句全體不去
只㸔此兩句似仁模樣故疑令尹當不去須兼㸔下面
知有國而不知有身一語方表是忠物我無間謂以舊
告新爵祿國家爵祿不可認為己有而妄生喜愠政事
國家政事不可認為己能而自分新舊皆忠也
 行已之恭事上之敬
[001-71a]
敬者恭之主於中恭者敬之持於外互見意
 程子曰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也我不欲人
 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仁也謂仁恕之分在於
 自然禁止之别以愚觀之勿施於人固强勉行之而
 欲無一字亦强勉禁止之謂
據此一章只有勿無二字分别乃是記者當辨於辭氣
之間孔門言語一似法律讀者當如法家一字不可取
次過了若不分别此字聖人不與是何故只緣俗語先
[001-71b]
入故於心裏放不下
 子使漆雕開仕一章程子謂漆雕開已見大意如何
開於心體上猶覺羣疑滯胷未到昭晰融釋處所以未
敢出仕見其所見處已自髙於世俗諸儒但其下工夫
不到頭故止於見大意耳曾㸃亦然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曰再斯可矣集註云君子務
 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為尚
大凡應事一思底已是再思則親切三思則計較起私
[001-72a]
意反生將前个真底失了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
傷廉云云晦翁解亦有此意可以取是初來思底可以
無取是再思底已見得這个道理故不必又思下文取
傷廉皆斷辭也若夫為學之道則不厭思只為應事言

 子路尚勇聖人裁成警戒之多矣由也升堂學已造
 乎正大髙明之域矣其後又死於衛孔悝之難子貢
 貨殖聖人嘗少斥之矣聞性與天道學已臻於髙明
[001-72b]
 之境矣其後終不能去其富貴之心夫好學如二子
 作成於聖人而氣質卒不能變何也
其是處可為吾師不是處可為吾鑒但當以古人能而
我不能自愧不當以我不能而援古人之不能以自恕
子路子貢有多少好處
 冉子請粟與原憲辭粟却疑此當以類相從而為一
 章若其同時則孔子使子華必是致禮於親故不然
 人臣無外交古者大夫束脩之問不出境孔子為司
[001-73a]
 冦恐無私使鄰國之理
此未必同時記者以類相從子華之使乃師友之禮親
故之好必非私交鄰國
 犂牛之子騂且角
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社稷之牛角尺以
其色既赤又且角中程度也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仁者心之全體惻𨼆是正頭面為四端之首心茍不仁
[001-73b]
則頑然風痺豈知羞惡是非恭敬哉然是用工處只是
掃除私慾放教惻隠底出來顔子工夫純熟私慾浄盡
故三月不違離耳然三月之後略有私意萌動則便是
去離了只是顔子不逺復才有間斷處依舊又接續了
若聖人則自生至死都無一毫私慾滿腔子都是仁無
少間斷顔子所以未達一間者正以此耳諸子工夫不
熟或一日至此境界又復離去了或一月至此其功尤
疎與顔子不同蓋顔子常在仁裏坐如主人翁雖時或
[001-74a]
出外又便歸來諸子如賓客相似或一日㸃到此坐或
一月㸃到此坐便又出去所以張子曰内外賓主之辨
蓋起於夫子至之一辭
 内外賓主之辨
顔子為主餘子為賓主則常常在内時乎暫出而復入
賓則常是在外時乎一入而遽出以見顔子之心有常
餘子之心無常
 顔子之不遷怒與喜怒哀樂皆中節如何
[001-74b]
當其怒時見理而不見怒故怒所可怒而不遷於他此
克己陽剛工夫峻潔之甚其要固歸於中節但以中節
言顔子無起發人意處
 濂溪每令二程㸔孔顔所樂何事二程從此得道後
 絶不明言與學者
孔顔之樂非是以道為樂才說以道為樂則以是道為
猶在外以我心而樂之便不是孔顔氣象蓋孔顔胷次
如光風霽月全無一㸃塵滓滿腔子都是道理故其心
[001-75a]
廣體肨無入而不自得者所樂即是道也若但以孔顔
之樂不可形容而不知其所樂何事則有耽空嗜寂之
病聖賢著實工夫豈是欲人懸空坐悟所以濂溪必令
二程尋其所樂何事但孔子自生至死常在天理上行
故其樂無處不在顔子克已工夫純熟故與孔子一般
彼諸子特以道為樂耳
 顔子之學與曾㸃風乎舞雩詠而歸氣象如何
六軍在前萬務在後聖人胷次氣象常如此顔子同曾
[001-75b]
㸃却不能常如此為其志大而行不掩所以做不到頭
 知者樂水一章竊謂仁者知者皆指成徳地位也既
 是成徳事必不拘一端意者各自其性中偏重成就
 故所樂不同若顔子孟子者邪
緣性稟有偏重處故其徳之成就各於偏重處得力所
以有二種人仁若顔子知若孟子
 犂牛之子騂且角司馬遷謂仲弓父賤行惡則是聖
 人對人子面前目其父為犂牛也而可乎
[001-76a]
此非面謂仲弓乃居常與門人言之爾只不合多了曰
字但前後亦有此例如子謂顔淵曰惜乎之類豈是面
前語顔子邪父賤行惡而子賢何害於事必揀不好底
豈非無大見識邪
 孔子以政事稱冉求比用於季氏僅能聚歛而已不
 知夫子於何取之
只以政事稱便於學問上有欠闕所以孔門常攻其短
 人之生也直
[001-76b]
實直無妄者人之生理也虚罔欺誕者非無可生之謂
特幸免於死耳非生理之正也
 集註云仁以理言通乎上下
有學者之仁有聖人之仁有桓文之仁有堯舜之仁此
字上下通稱惟聖不可通稱博施濟衆是仁者極大功
用只稱仁字少了他須稱作聖方可耳
 博施濟衆夫子不以為仁而為聖者之事退之言博
 愛之謂仁亦未為失而程子乃以退之之言為非謂
[001-77a]
 仁者固博愛謂愛是仁不可不知孰是
惻隠之心仁之端也仁者惻隠之根本惻隠乃仁之枝
葉謂惻隠為仁之端則可便謂之仁則不可蓋仁主性
言惻隠主情言情者性之發見耳非可便以情為性也
知此則知愛乃仁之用愛即惻隠之心不可便以愛為
仁仁與愛猶性與情猶體與用
 孔子答子貢博施濟衆之問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晦翁曰仁以理言通乎上下聖以地言則造其極之
[001-77b]
 名也
仁大有等數堯仁如天固是仁禹稷拯民飢渇亦是仁
湯武弔民伐罪亦是仁齊威攘戎安夏亦是仁下至齊
宣不殺一牛亦是仁仁可通上下言耳乃若博施濟衆
事必如聖人極致地位做得天下無比底人然後可言
博施濟衆然猶似做不到頭聖如堯舜尚以為病此闢
子貢之辭
 飯疏飲水之樂簞瓢陋巷之樂所樂者何事此濂溪
[001-78a]
 㸃化二程子訣二程從此悟道終不以語學者晦翁
 事事剖露說向後學獨此不敢著語
凡說所樂在道以道為樂此固學道者之言不學道人
固不識此滋味但已得道人則此味與我兩忘樂處即
是道固不待以彼之道樂我之心也孔顔之心如光風
霽月渣滓渾化從生至死都是道理順理而行觸處是
樂行乎富貴則樂在富貴行乎貧賤則樂在貧賤夷狄
患難觸處而然蓋行處即是道道處即是樂初非以道
[001-78b]
為可樂而樂之也故濂溪必欲學者尋孔顔所樂何事
豈以其樂不可名使學者耽空嗜寂而後為樂耶濂溪
以此㸃化二程二程因此醒悟後却一向不肯說破與
學者至今晦翁亦不敢說破豈秘其事謂不可言傳耶
蓋學者才說此事動口便要說道謂道不是固不可但
才說所樂在道以道為樂則又非孔顔氣象惟知孔顔
樂處便是道道處便是樂則徳盛仁熟之事也要知顔
子之與諸子但有生熟之分耳工夫生則樂與道為二
[001-79a]
不妨以此而樂彼及工夫純熟之後則樂與道為一自
不可分彼此矣前賢不肯說破此事正要㸔人語下氣
味生熟耳
 顔子不遷怒
見義理而不見血氣故怒所當怒而不為血氣所使
 三月不違仁内外賓主之辨莫是顔子於仁常在内
 為主人翁而諸子於仁常如賓客或出或入
來意得之今還欲為主耶為賓耶先儒提出此語正欲
[001-79b]
學者捫心猛省若是為客乍入復出則為無家之人將
來必大可哀
 南豐云有知之之明而不繼好之未可也故加以誠
 心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樂之亦未可也故加之
 至意以樂之用工夫却在誠心至意上否
此用論語意致知上發源皆先儒所不道南豐屢屢言
之度越諸公逺矣但其說樂處語不瑩耳樂者極至之
意是他知好工夫到後自見此境界耳若用一物以樂
[001-80a]
之即非所以為樂
 志於道一章古者八歲即教以六藝之事明為學之
 所當先也今於此章末言之而朱子復以為學者於
 此當求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似以藝為可後抑志
 道據徳依仁是大學之事而游藝乃大學之極功邪
此却有首尾本末與前章别教之六藝小學之初事游
於藝文成徳之餘功小學之初習其文成徳之游適於
意生熟滋味迥别
[001-80b]
 志道據徳依仁不知志據依如何用工夫道徳仁又
 如何不同
志於道是一心向聖人路上行欲學做聖人事據徳即
志道工夫既成凡向之所志者今則實得於已如有物
可執據然依於仁則據徳工夫既熟天理與心為一不
可脱離於片時如衣之在人身不可脱舍也只是一个
做聖人之心但初來生而後轉熟初來猶是兩片後來
方是一物耳
[001-81a]
 聖人從容中道似若無過孔子自謂學易而後無大
 過若未學易之先亦嘗有過來
謂聖人無過此淺學之談聖人一生學問未嘗自說無
過至此境界方言無大過猶似有小過在雖是謙辭然
道理真實無盡期說者當㸔此等為聖人氣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分作四者何難不識字人亦能之但作工夫人要見四
者著落知道平日所學所行總是主忠信自是拍開不
[001-81b]
離也
 子曰徳之不脩至不善不能改中庸言自誠必先學
 問而後力行大學言明徳必先於格物致知而後誠
 意正心是則博學誠入徳之門今此章首脩徳而遷
 善改過等事又反在脩徳之後似若無統何邪
脩徳講學遷善改過四者明如日星不用無端繳繞只
合逐條逐件自勘當已身從頭做去也得從尾做去也
得中間起頭亦得
[001-82a]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其先後次序孔子不特教人
 如此他日亦以此教其子集註云按内則十有三年
 學樂誦詩二十學禮論語則先詩禮而後樂内則先
 樂而後禮
此章非為學之序乃論其終身所得之先後也學之序
當如内則至其將來得力處其先善心興起是於詩上
得力其次操守植立是於禮上得力至末梢徳性純熟
是於樂上得力
[001-82b]
 可以託六尺之孤一章
託孤寄命如漢之霍光可以當此至於隂妻邪謀納女
為后大節處却被人奪了大節不奪如漢之汲黯可以
當此然其好游俠任氣節面折不能容人過合已者善
待之不合者弗見人亦以此不附焉恥公孫張湯位居
其上却又做不得託孤寄命事惟諸葛亮可以當此兩
件霍光𢎞而不毅汲黯毅而不𢎞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有道則見無道則隠使衰亂之
[001-83a]
 世皆如此則興天下之治者誰邪
人有不為也然後可以有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謂政教號令但能使民由行於中不能使民洞曉其理
非不欲使之曉也勢有所不能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夫子稱泰伯曰民無得而稱焉稱夷齊曰求仁而得
 仁孟子所謂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泰伯夷齊亦
 豈好名乎
[001-83b]
泰伯謂之至徳夷齊謂之仁皆是發於中心惻怛之誠
無一㸃世俗計較利害之私吾友以好名疑之得非以
俗心觀聖賢乎學者有千種病好名是第一種只此分
君子小人不可不檢㸃
 𢎞毅二字願詳為講解
𢎞則心量洪大猶車之可以任重毅則志氣剛果猶車
之可以致逺𢎞而不毅則不能致逺毅而不𢎞則不能
任重必任重致逺方可為車必𢎞毅兩全方可為士
[001-84a]
 未可與權漢儒以反經合權故有權變權衡之論皆
 非也權只是經也既不反經何不言權
權者經之對經猶秤衡權猶秤錘秤衡一定秤錘無定
所以隨時取中者也為後人多錯用權字一切以反常
為權權而不失於正是權之本義故伊川矯正之而指
權為經雖言語少過要之權而不失其正雖權也猶經
也晦翁已微辨之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晦翁何以知為孔子引詩以美
[001-84b]
 子路愚謂此與衣敝緼袍自是兩章此兩句特是子
 路雅好誦之故夫子以為是道何足以臧非孔子引
 之也
若子路雅誦此詩即與三復白圭無異而孔子抑之可
謂不成人之美矣又不知此章何故在衣敝緼袍之下
記事者乃無法度如此請歸與尊翁講之老夫誦師之
言亦未能無失且齗齗自守耳
蓋子路好勇必無忮求自足於此而道之故孔子因其
[001-85a]
無日新之功而進焉
 意必固我四者一節似重一節自始於意而至終於
 我則私意做愈深集註乃云至於我而又生意發明
 始終循環之義未曉
且就四字各㸔認得頭面定後方㸔他相因處
 衣敝緼袍一章子路不以貧富動其心而可以進道
 如此至於在陳絶糧如何便愠見
子路與朋友共不忮不求於名利得失事已豁除了子
[001-85b]
路終身誦之而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便見聖人會煅
煉人如石匠下鐵錐相似子曰富與貴是人所欲也上
一段只欲審富貴安貧賤是取舍之分明下一段造次
顛沛必於是是存養之功宻子路不以富貴動其心雖
是明得取舍至於絶糧是逆境事非樂天者不能處此
子路處不得是存養之功尚未宻也顛沛處却又違仁
 横渠云仲尼絶四自始學至成終竭兩端之教如何
據横渠此言謂此是教學者之法雖始學之人便當以
[001-86a]
此教之他日作聖之功亦在此聖人之教無有不該貫
首尾者所謂徹上徹下語也
 後生可畏集註謂焉知其將來不如我之今日乎不
 知夫子把自家做甚底地位令學者及時自勉以致
 此乎
人皆有作聖之資聖人直是如此㸔待也
 孔子從先進無取於文也然周監二代之文夫子又
 欲從周
[001-86b]
先進即周家先輩行禮人如周召/之類周末文勝寖失周公
制禮之意已非周公之文矣從先進者正是反本復始
從周公之文也
 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集註云喪具稱家之有無而
 厚葬之不循理也孟子以後喪踰前喪樂正子前士
 後大夫之論是矣而曰貧富不同竊以葬禮自天子
 達于庶人必有等差當視義之當否可也今母乃有
 遺論耶
[001-87a]
喪禮固有分亦須兼稱貧富固有分雖得為而貧不能
舉禮者故古人但云稱家之有無分不得為者不在此
限惟孟子兩言最盡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

 晦翁謂幽明終始無二理程子謂晝夜死生之道意
 者此理非有二塗所謂一而二以幽明終始言之二
 而一蓋死復生生復死人復為鬼鬼復為人如晝夜
 之循環
[001-87b]
氣聚則始而生氣散則終而死聚而生者為人散而死
者為鬼有聚則必有散聚散本一理也原始而知其所
以生則反終而知其所以死所謂一而二者聚散本一
氣分而為聚散耳所謂二而一者雖分而為聚散其實
一氣耳惟其一而二故有生必有死惟其二而一故知
生則知死
 鬼神之事以為無邪則四時之祭祀皆可無也以為
 有邪則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温凊甘㫖之奉不
[001-88a]
 可一日無也
此淺學浪問鬼神乃二氣之屈伸二氣有無時否鬼者
隂之靈神者陽之靈在人之身即為魂魄人死則魂升
魄散雖散於無有然生氣之分於子孫者即其氣猶在
也故其子孫賢者之死而致生之則其鬼神不賢者之
死而致死之則其鬼不神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言志夫子獨與㸃程先生曰
 孔子與㸃蓋與聖人之意同便是堯舜氣象又曰曾
[001-88b]
 㸃狂者未必能為聖人
凡狂者志髙而行不副謂其志髙故見大意而聖人與
之謂其行不副止於見大意終不入聖人之室
 集註程子與㸃是堯舜氣象子路只不達為國以禮
 道
闕/
[001-89a]


[001-90a]
之矣
 克己復禮己私克去則天理自明又何待禮邪莫是
 克己之後儘著得工夫
今釋子作家有能克己掃除得空盡只是不復於禮聖
門克己工夫事事著實不是將天理自明都麄瞞了
 克己復禮集註謂私慾浄盡天理流行如此積累工
 夫如何一日克己復禮天下便能歸仁
此語是趲趣顔子當下便勇猛用功不可只問人面商
[001-90b]
量為之在我而已我能一日勇猛直截掃去己私復還
天理即仁便歸我言天下以仁而歸我非天下歸我之
仁顔子是陽明燥性人故說得此語餘子領不去
 顔子未至於聖人處猶是心麄
心麄謂未能純體光明猶有黒暗在裏有一分黒暗便
損一分光明有二分黒暗便損二分光明顔子心境已
七八分光明但猶有一二分暗處故言猶是心麄
 言不順則事不成刑罰不中未曉貫通意如何
[001-91a]
言不順如以子為君以父為臣稱呼不順既不順故事
實俱礙謂之君者不成君之事謂之臣者不成臣之事
君不成君臣不成臣則事事失序物物不和更復說甚
禮樂既無禮樂則七顛八倒有甚是底宜刑罰不中而
民無所措手足
 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善人教民七
 年亦可以即戎如何
布置紀綱一年可辦風行俗易須待三年善人功用較
[001-91b]
遲些然亦不害為善政也
 鄉黨稱弟宗族稱孝乃在行已有恥之次何耶
士者男子壯烈之稱論語凡說士處多主節槩而言如
孝弟稱於鄉黨此特一鄉善人於士義未𢎞也
 樊遲遊聖人門而問稼圃志則陋矣然古之聖賢若
 大舜伊尹皆躬稼畎畝習農圃事何聖人深斥樊遲
遇此時則習此事遊聖人之門所學者何事
 邦有道危言危行甯武子仕衛文公有道則無事可
[001-92a]
 見成公無道則能盡竭心力不避險難以保其身
甯武子乃圓機之士非有危言危行此事叔向近之
 夫子請討陳恒竊意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
 夫子莫是使哀公請於天子而討之耶
聖人作事名正言順不應以燕伐燕
 胡氏云春秋之法弑君之賊人人得而討之仲尼之
 請討陳恒此舉先發後聞可也然孔子當時致仕居
 魯不審果可以先發後聞耶
[001-92b]
上必告之天子下必告之方伯内必合君臣之謀聖人
舉動必不輕銳
 髙宗諒隂三年不言夫子以為古之人皆然彼士庶
 人無人以攝事雖欲不言得乎
喪禮云百官備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註謂天/子諸侯
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謂士/大夫身自執事而後行者面垢
而已謂庶/民
 夫子告子貢以一貫與曾子同朱子謂告曾子以行
[001-93a]
 言告子貢以知言
既是一貫本不可分知行只緣子貢以知識入道至晩
猶無奈許多知識剝落不下故聖人從他明處㸃化他
猶自領會不去以忠恕而明一貫驗得是行以知識而
明一貫驗得是知一貫固不可分但向人語處入頭各
有塗轍
 志士仁人殺身成仁夫殺身之事誠難矣未曾實有
 所得實有所見誰忍捐生就死
[001-93b]
有志之士所存主處不汚下故決不肯茍賤以偷生程
子曰古人殺身成仁亦只成就一个是而已既謂之成
仁則必如是而後天理人倫無虧欠處生順死安無悔
憾當此境界但見義理而不見己身更管甚名譽邪
 殷輅周冕奢儉不同集註以冕物少而加衆體之上
 故雖華而不為靡雖費而不為奢竊謂聖人制作之
 意不拘於此止謂冕朝物也故不可從儉輅步車也
 故不害於儉
[001-94a]
禮有以文為貴者冕也有以質為貴者車也
 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兩句似相反
耕本謀食却有時而餒學非謀食却可以得祿所以分
大人小人之事
 人能𢎞道非道𢎞人集註云性不知檢其心非道𢎞
 人也
性指道心指人
 知及之一章集註乃謂氣習之偏既謂到仁地位純
[001-94b]
 乎天理無一毫私意間隔此等病源從何而入氣習
 之說何謂
雖聖人不敢如此說亦須隨事省察檢㸃惟恐有不莊
不敬處此只是逐時提撕毋令有罅漏非是於此時方
欲學莊敬也
 陳亢謂聖人逺其子未免以私意窺聖人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乃天理如此非私
意也
[001-95a]
 上智下愚不移與韓子三品言性合否
三品之說畧相似論語性近習逺正說中品
 先聖論性只說相近兩字自孟子以下說性累累不
 同
荀揚韓子之論性不待生於孟子之後各占一說以相
東坡說/得刻薄孟子時已自有諸家之說見告/子要之同異之
論自來有許多般數然亦各有理故程子有不備不明
等語
[001-95b]
 程氏釋自暴自棄謂之下愚不知因甚了自暴自棄
 是必其性之昏也是其有善有不善也豈專其才之
 罪哉
程氏以才為氣禀之性言之則本善以氣質之性言之
則有善有不善
 太師摰適齊一章
魯周公之後也所用之樂周之樂也典樂之官又皆周
之舊也在周盛時禮制樂作寓之形器存之有司凡六
[001-96a]
律六吕之節六徳六師之要太師掌之所以合天地隂
陽之和也凡王之大食皆奏鐘皷侑食既以樂徹食又
以樂大司樂膳夫諸臣掌之所以養君心而成君徳也
 子夏門人問交於子張章
闕/
[001-97a]
子夏心量窄狹子張志氣髙麄子夏常失之不及子張
常失之過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學是講此道理仕是行此道理學有餘暇則可入仕仕
有餘暇又當講學主學而言則仕為餘用主仕而言則
學有餘功互相發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没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可謂孝矣
[001-97b]
先儒有說父在觀其父之志父没觀其父之行此說亦
通如何集註都不用此說以此見若如此說連下个三
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說不通蓋才說孝便主子
說了所以上面志與行都就子邊說非獨如此蓋父在
時豈無志之可觀父既没豈無行之可見此說亦通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晦庵說五者反覆相因如何是反覆相因處蓋從敬事
而信起說作下去是如此而後能如此如人能敬則做
[001-98a]
事專一自能信既能信則必欲所行孚於民自然能節
用既能節用自然不傷財而至於愛人既能愛人自然
能使民以時這是如此而後能如此是自上而下相因
如此如自下面說作上來則是如此而又不可不如此
如以敬去做事便不敢茍簡胡亂去做須要十分好方
止既得好便不至於茍簡變更這便是能信然做此一
事時久或昏或為權勢所移或為利害所動前日出一
令既如此今日又變了如彼這便是不信便有妨於敬
[001-98b]
所以著别下工夫於信去補這敬然只知信或出一政
堅如金石行一令信如四時更不可移易此固是好然
而自家這奢侈之心或有時而生不能節用要如此廣
用則是所令又反其所好却有害於信故又須著去節
用方得然只恁底節用不知有个中底道理則或至於
豚肩不掩豆澣衣濯冠以朝心下已有所吝嗇則凡民
有饑荒不能去發倉振廪恤貧濟乏至於築城鑿池思
患預防不可已底事亦吝嗇了不損財以為之是知節
[001-99a]
用而不知所以愛人則節用又成落空了此節用所以
不可不愛人然既愛民又須使民以時如春來當畊夏
來當耘秋來當歛便當隨時使去做至冬來閒隙之時
方用他得不然則所謂力本者不獲自盡雖有愛民之
心而民不被其澤矣此自下相因而上如此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一章
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根本不可執一說此兩句晦
翁是主驕說故以吝為本根驕為枝葉若主吝說則驕
[001-99b]
亦吝之本根吝亦驕之枝葉如此㸔方著得下兩句未
有驕而不吝吝而不驕但吝是氣斂藏在内驕則發見
在外有誇滿盈溢之意立辭只可以吝為本根驕為枝
葉到下兩句方見得相為用且如今時人起大屋做好
器用著好衣服以此去矜誇人則必藏蓄待多不肯胡
亂與人若與人則藏蓄不多無可以驕矜人者原其本
只吝嗇愛惜其物直是以物為重耳所以如此如謝顯
道見伊川先生數年不相見問做甚麽工夫答曰某只
[001-100a]
去得个矜字人才要矜誇人必要宫室侈麗衣服奢靡
服用竒好所以謝顯道買得一管筆便使了掉了不愛
䕶愛惜皆所以降服心性凡物不要藏蓄使了便了如
原憲說怨欲不行地位直是制這些子孔子以為難不
以為仁要人須是連這本根除將去方始得
 狂而不直一章
狂者只是說大話立大論底人這狂人凡心下有事都
說出在外亦無遮蔽但直行將去也好今有狂人者都
[001-100b]
恁底說大話立大論至於到利處但知有己反以義責
人却不直侗者凡事只是恁底謹愿不敢妄動也好而
今侗者却不愿要妄動悾悾者無能為底人都一向恁
底朴厚也好而今無能為人也都會用許多詭詐狂侗
悾悾這是得之於氣如此至於不直不愿不信都却習
得如此有是病而無是徳也是天下之棄人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人孰無欲求利祿之心常人固不足說若子張為聖門
[001-101a]
之髙第猶學干祿可見為學之久而不至於穀誠不易
得也如今有人居山林之中菜飯菜羮極是清苦這般
人亦自難得如顔子抱經世之才可以任天下之重可
以屬卿相之位却教他在陋巷中只有一簞食之奉顔
子於此不以富貴動其心直是難固宜夫子既稱之以
賢哉回也又稱之以賢哉回也
 子曰師摯之始闗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此夫子嘆美樂之盛美如此是摯去後惟懐其樂至美
[001-101b]
而不得見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或問晦翁註云篤信而不好學則所信或非其正不知
人不知學則所信何事先生曰時今有一等人資質好
一有所聞見便深信之便不講學使道理分明則至於
其蔽也蕩賊狡愚皆是不好學之故以至孝或陷父慈
或敗子皆是不好學之故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如今
時人之事君到臨君之難時直是欲向前為君而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