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47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 (master)


[023-1a]
欽定四庫全書
 朱子語類卷二十三
  論語五
   為政篇上
    為政以德章
問為政以徳莫是以其徳為政否曰不必泥這以字為
 政以徳只如為政有徳相似節/
亞夫問為政以徳云云/曰人之有徳發之於政如水便
[023-1b]
 是箇濕底物事火便是箇熱底物事有是徳便有是
 政植/
徳與政非兩事只是以徳為本則能使民歸若是所令
 反其所好則民不從義剛/
文振問為政以徳莫是以身率之曰不是強去率它湏
 知道未為政前先有是徳若道以身率之此語便粗
 了時舉○鄭録云徳是得/之於我者更思此意
或問為政以徳曰為政以徳不是欲以徳去為政亦不
[023-2a]
 是塊然全無所作為但徳脩於己而人自感化然感
 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徳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
 豈無所作為但人所以歸往乃以其徳耳故不待作
 為而天下歸之如衆星之拱北極也銖/
為政以徳非是不用刑罰號令但以徳先之耳以徳先
 之則政皆是徳上蔡說辰非是北辰乃天之北極天
 如水車北辰乃軸處水車動而軸未嘗動上蔡所云
 乃北斗北斗同衆星一日一周天安得謂之居其所
[023-2b]
 可學/
衆問為政以徳章曰此全在徳字徳字從心者以其得
 之於心也如為孝是心中得這箇孝為仁是心中得
 這箇仁若只是外面恁地中心不如此便不是徳凡
 六經言徳字之意皆如此故曰忠信所以進徳也忠
 信者謂實得於心方為徳也為政以徳者不是把徳
 去為政是自家有這徳人自歸仰如衆星拱北辰北
 辰者天之樞紐乃是天中央安樞處天動而/樞不動不動音正樞星位樞有五
[023-3a]
 星其前一眀者太子其二最眀者曰帝座乃太一之
 常居也其後一箇分外開得些子而不甚明者極星
 也惟此一處不動衆星於北辰亦是自然環向非有
 意於共之也子䝉/
問北辰北極也不言極而言辰何義曰辰是大星又云
 星之界分亦謂之辰如十二辰是十二箇界分極星
 亦㣲轉只是不離其所不是星全不動是箇&KR0987腦上
 一位子不離其所因舉晉志云北極五星天運無窮
[023-3b]
 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銖/○
 論北/辰
安卿問北辰曰北辰是那中間無星處這些子不動是
 天之樞紐北辰無星縁是人要取此為極不可無箇
 記認故就其傍取一小星謂之極星這是天之極紐
 如那門笋子様又似箇輪藏心藏在外面動這裏面
 心都不動義剛問極星動不動曰極星也動只是它
 近那辰後雖動而不覺如那射糖盤子様那北辰便
[023-4a]
 是中心樁子極星便是近樁底㸃子雖也隨那盤子
 轉却近那樁子轉得不覺今人以管去窺那極星見
 其動来動去只在管裏面不動出去向来人說北極
 便是北辰皆只說北極不動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
 北極只是北辰頭邊而極星依舊動又一說那空無
 星處皆謂之辰康節說日月星辰自是四件辰是一
 件天上分為十二段即十二辰辰天壤也此說是每
 一辰各有㡬度謂如日月宿於角㡬度即所宿處是
[023-4b]
 辰也故曰日月所㑹之處為辰又曰天轉也非東而
 西也非循環磨轉却是側轉義剛言樓上渾儀可見
 曰是直卿舉鄭司農五表日景之說曰其說不是不
 如鄭康成之說又曰南極在地下中處南北極相對
 天雖轉極却在中不動義剛問如說南極見老人夀
 則是南極也解見曰南極不見是南邊自有一老人
 星南極髙時解浮得起来義剛/
問北辰是甚星集注以為北極之中星天之樞也上蔡
[023-5a]
 以為天之機也以其居中故謂之北極以其周建於
 十二辰之舍故謂之北辰不知是否曰以上蔡之明
 敏於此處却不深攷北辰即北極也以其居中不動
 而言是天之樞軸天形如雞子旋轉極如一物横亘
 居中兩頭枰定一頭在北上是為北極居中不動衆
 星環向也一頭在南是為南極在地下人不可見因
 舉先生感興詩云感此南北極樞軸遥相當即是北
 極否曰然又問太一有常居太一是甚星曰此在史
[023-5b]
 記中說太一星是帝座即北極也以星神位言之謂
 之太一以其所居之處言之謂之北極太一如人主
 極如帝都也詩云三辰環侍傍三辰謂何曰此以日
 月星言也㝢/
問謝氏云以其居中故謂之北極先生云非是何也曰
 所謂以其所建周於十二辰者自是北斗史記載北
 極有五星太一常居中是極星也辰非星只是星中
 間界分其極星亦㣲動惟辰不動乃天之中猶磨之
[023-6a]
 心也沈存中謂始以管窺其極星不入管後旋大其
 管方見極星在管絃上轉一之/
子上問北極曰北極自是北極居中不動者史記天官
 書可見謝顯道所說者乃北斗北斗固運轉也璘/
問集注云徳者行道而有得於身也後改身作心如何
 曰凡人作好事若只做得一件兩件亦只是勉強非
 是有得所謂得者謂其行之熟而心安於此也如此
 去為政自是人服譬如今有一箇好人在說話聽者
[023-6b]
 自是信服所謂無為非是盡廢了許多簿書之類但
 是我有是徳而彼自服不待去用力教他来服耳義/剛
 ○集/注
行道而有得於身身當改作心諸經注皆如此又曰古
 人製字皆不苟如徳字中間從心便是曉此理僴/
舊說徳者行道而有得於身今作得於心而不失諸書
 未及改此是通例安卿曰得於心而不失可包得行
 道而有得於身曰如此較牢固真箇是得而不失了
[023-7a]
 義剛/
問無為而天下歸之曰以身率人自是不勞力禮樂刑
 政固不能廢只是本分做去不以智術籠絡天下所
 以無為明作/
問為政以徳如何無為曰聖人合做處也只得做如何
 不做得只是不生事擾民但為徳而民自歸之非是
 說行此徳便要民歸我如齊桓晉文做此事便要民
 如此如大蒐以示禮伐原以示信之類但聖人行徳
[023-7b]
 於上而民自歸之非有心欲民之服也僴/
子善問為政以徳然後無為聖人豈是全無所為邪曰
 聖人不是全無一事如舜做許多事豈是無事但民
 心歸向處只在徳上却不在事上許多事都從徳上
 出若無徳而徒去事上理㑹勞其心志只是不服為
 政以徳一似燈相似油多便燈自明恪○賀孫録云/子善問為政以
 徳然後無為曰此不是全然不為但以/徳則自然感化不見其有為之迹耳
問邵漢臣為政以徳然後無為是如何漢臣對徳者有
[023-8a]
 道於身之謂自然人自感化曰看此語程先生說得
 也未盡只說無為還當無為而治無為而不治這合
 著得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則莫敢不正而天下歸之却
 方與譬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相似邵因舉集注
 中所備録者曰下面有許多話却亦自分曉賀孫/
問為政以徳老子言無為之意莫是如此否曰不必老
 子之言無為孔子嘗言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
 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老子所謂無為便是全不
[023-8b]
 事事聖人所謂無為者未嘗不為依舊是恭己正南
 面而已矣是己正而物正篤恭而天下平也後世天
 下不治者皆是不能篤恭盡敬若能盡其恭敬則視
 必眀聽必聰而天下之事豈有不理卓○賀孫録云/老子所謂無為
 只是簡忽聖人所謂無為却是付之當然之理如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這是甚麽様本領豈/可與老氏同日而語
    詩三百章
若是常人言只道一箇思無邪便了便畧了那詩三百
[023-9a]
 聖人須是從詩三百逐一篇理㑹了然後理㑹思無
 邪此所謂下學而上達也今人止務上達自要免得
 下學如說道灑掃應對進退便有天道都不去做那
 灑掃應對進退之事到得灑掃則不安於灑掃進退
 則不安於進退應對則不安於應對那裏面曲折去
 處都鶻突無理㑹了這箇須是去做到得熟了自然
 貫通到這裏方是一貫古人由之而不知今人不由
 而但求知不習而但求察賀孫/
[023-9b]
居父問思無邪曰三百篇詩只是要得人思無邪思無
 邪三字代得三百篇之意賀孫/
思無邪一句便當得三百篇之義了三百篇之義大槩
 只要使人思無邪若只就事上無邪未見得實如何
 惟是思無邪方得思在人㝡深思主心上佐/
或問思無邪曰此詩之立教如此可以感發人之善心
 可以懲創人之逸志祖道/
問思無邪曰若言作詩者思無邪則其間有邪底多盖
[023-10a]
 詩之功用能使人無邪也植/
徐問思無邪曰非言作詩之人思無邪也盖謂三百篇
 之詩所美者皆可以為法而所刺者皆可以為戒讀
 之者思無邪耳作之者非一人安能思無邪乎只是
 要正人心統而言之三百篇只是一箇思無邪析而
 言之則一篇之中自有一箇思無邪道夫/
思無邪乃是要使讀詩人思無邪耳讀三百篇詩善為
 可法惡為可戒故使人思無邪也若以為作詩者思
[023-10b]
 無邪則桑中溱洧之詩果無邪耶某詩傳云小序以
 為此漢儒所作如桑中溱洧之類皆是淫奔之人所
 作非詩人作此以譏刺其人也聖人存之以見風俗
 如此不好至於做出此詩来使讀者有所愧耻而以
 為戒耳吕伯恭以為放鄭聲矣則其詩必不存某以
 為放是放其聲不用之郊廟賔客耳其詩則固存也
 如周禮有官以掌四夷之樂盖不以為用亦存之而
 已伯恭以為三百篇皆正詩皆好人所作某以為正
[023-11a]
 聲乃正雅也至於國風逐國風俗不同當是周之樂
 師存列國之風耳非皆正詩也如二南固正矣鄭衛
 詩分眀是有鄭衛字安得謂之正乎鄭漁仲詩辨將
 仲子只是淫奔之詩非刺仲子之詩也某自幼便知
 其說之是然太史公謂三百篇詩聖人刪之使皆可
 弦歌伯恭泥此以為皆好蓋太史之評自未必是何
 必泥乎璘/
或曰先儒以三百篇之義皆思無邪先生笑曰如吕伯
[023-11b]
 恭之說亦是如此讀詩記序說一大段主張箇詩說
 三百篇之詩都如此看来只是說箇可以怨言詩人
 之情寛緩不迫優柔温厚而已只用他這一說便瞎
 却一部詩眼矣僴/
問如先生說思無邪一句却如何說曰詩之意不一求
 其切於大體者惟思無邪足以當之非是謂作者皆無
 邪心也為此說者乃主張小序之過詩三百篇大抵
 好事足以勸惡事足以戒如春秋中好事至少惡事
[023-12a]
 至多此等詩鄭漁仲十得其七八如將仲子詩只是
 淫奔艾軒亦見得向與伯恭論此如桑中等詩若以
 為刺則是抉人之隂私而形之於詩賢人豈宜為此
 伯恭云只是直說答之云伯恭如見人有此事肯作
 詩直說否伯恭平日作詩亦不然伯恭曰聖人放鄭
 聲又却取之如何曰放者放其樂耳取者取其詩以
 為戒今所謂鄭衛樂乃詩之所載伯恭云此皆是雅
 樂曰雅則大雅小雅風則國風不可紊亂言語之間
[023-12b]
 亦自可見且如清廟等詩是其力量鄭衛風如今歌
 曲此等詩豈可陳於朝廷宗廟此皆司馬遷之過伯
 恭多引此為辨嘗語之云司馬遷何足證子約近亦
 以書問止乎禮義答之云詩有止乎禮義者亦有不
 止乎禮義者可學/
問思無邪子細思之只是要讀詩者思無邪曰舊人說
 似不通中間如許多淫亂之風如何要思無邪得如止
 乎禮義中間許多不正詩如何㑹止乎禮義怕當時
[023-13a]
 大約說許多中格詩却不指許多淫亂底説某看來詩
 三百篇其說好底也要教人思無邪說不好底也要
 教人思無邪只是其它便就一事上各見其意然事
 事有此意但是思無邪一句方盡得許多意問直指
 全體是如何曰只說思無邪一語直截見得詩教之
 本意是全備得許多零碎底意又曰聖人言詩之教
 只要得人思無邪其它篇篇是這意思惟是此一句
 包說得盡某㸔詩要人只將詩正文讀自見其意今
[023-13b]
 人都縁這序少間只要說得序通却將詩意来合序
 說却不要說教詩通吕子約一畨說道近㸔詩有所
 得待取来㸔却只是說得序通某意間非獨將序下
 文去了首句甚麽也亦去了且如漢廣詩下面㡬句
 猶似說得通上一句說徳廣所及也是說甚麽又如
 說賔之初筵衛武公刺時也韓詩說是衛武公自悔
 之詩看来只是武公自悔國語說武公年九十猶箴
 警于國曰羣臣無以我老耄而舍我必朝夕端恪以
[023-14a]
 交戒我看這意思只是悔過之詩如抑之詩序謂衛
 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後来又考見武公時厲王
 已死又為之說是追刺凡詩說美惡是要那人知如
 何追刺以意度之只是自警他要篇篇有美刺故如
 此說又說道亦以自警兼是說正雅變雅㸔變雅中
 亦自煞有好詩不消分變雅亦得如楚茨信南山甫
 田大田諸篇不待㸔序自見得為祭祀及稼穡田政
 分明到序說出来便道是傷今思古陳古刺今那裏
[023-14b]
 見得如卷阿是說召康公戒成王如何便到後靣民
 勞板蕩刺厲王中間一截是幾時却無一事係美刺
 只縁他須要有美有刺美便是成康時君刺只是幽
 厲所以其說皆有可疑問怕是聖人刪定故中間一
 截無存者曰怕不㑹刪得許多如太史公說古詩三
 千篇孔子刪定三百怕不㑹刪得如此多賀孫/
問集注以為凡言善者足以感發人之善心言惡者足
 以懲創人之逸志而諸家乃專主作詩者而言何也
[023-15a]
 曰詩有善有惡頭面最多而惟思無邪一句足以該
 之上至於聖人下至於淫奔之事聖人皆存之者所
 以欲使讀者知所懲勸其言思無邪者以其有邪也
 直卿曰詩之善惡如藥之参苓巴豆而思無邪乃藥
 之單方足以當是藥之善惡者也曰然道夫曰如此
 則施之六經可也何必詩曰它經不必言又曰詩恰
 如春秋春秋皆亂世之事而聖人一切裁之以天理
 道夫○/集注
[023-15b]
問夫子言三百篇詩可以興善而懲惡其用皆要使人
 思無邪而已云云/曰便是三百篇之詩不皆出於情
 性之正如闗睢二南詩四牡鹿鳴詩文王大明詩是
 出於情性之正桑中鶉之奔奔等詩豈是出於情性
 之正人言夫子刪詩看来只是採得許多詩往往只
 是刋定聖人當来刋定好底詩便吟咏興發人之善
 心不好底詩便要起人羞惡之心又曰詩三百篇雖
 桑中鶉奔等詩亦要使人思無邪一句可以當得三
[023-16a]
 百篇之義猶云三百篇詩雖各因事而發其用歸於
 使人思無邪然未若思無邪一句說得直截分别南/升
 ○時舉/録别出
文振問思無邪曰人言夫子刪詩看来只是採得許多
 詩夫子不曾刪去往往只是刋定而已聖人當来刋
 定好底詩便要吟咏興發人之善心不好底詩便要
 起人羞惡之心皆要人思無邪盖思無邪是魯頌中
 一語聖人却言三百篇詩惟魯頌中一言足以盡之
[023-16b]
 時舉/
問所謂其言㣲婉各因一事而發曰一事如淫奔之詩
 只刺淫奔之事如暴虐之詩只刺暴虐之事思無邪
 却凡事無所不包也又曰陳少南要廢魯頌忒煞輕
 率它作序却引思無邪之說若廢了魯頌却沒這一
 句㝢/
或問思無邪如何是直指全體曰詩三百篇皆無邪思
 然但逐事無邪爾唯此一言舉全體言之因曰夏之
[023-17a]
 日冬之夜百嵗之後歸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嵗
 之後歸于其室此無邪思也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
 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此亦無邪思
 也為子而賦凱風亦無邪思也為臣而賦北門亦無
 邪思也但不曽說破爾惟思無邪一句便分明說破
 或曰如淫奔之詩如何曰淫奔之詩固邪矣然反之
 則非邪也故某說其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
 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廣/
[023-17b]
程子曰思無邪誠也誠是實心之所思皆實也明作○/程子說
問思無邪誠也非獨是行無邪直是思無邪方是誠曰
 公且未要說到這裏且就詩三百如何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集注說要使人得情性之正情性是貼思
 正是貼無邪此如做時文相似只恁地貼方分曉若
 好善惡惡皆出於正便㑹無邪若果是正自無虚偽
 自無邪若有時也自入不得賀孫/
問思無邪曰不但是行要無邪思也要無邪誠者合内
[023-18a]
 外之道便是表裏如一内實如此外也實如此故程
 子曰思無邪誠也時舉/
思無邪誠也不專說詩大抵學者思常要無邪况視聽
 言動乎誠是表裏都恁地實又曰不獨行處要如此
 思處亦要如此表裏如此方是誠
伊川曰思無邪誠也每常只泛看過子細思量極有義
 理蓋行無邪未是誠思無邪乃可為誠也賀孫/
問思無邪誠也所思皆無邪則便是實理曰下實理字
[023-18b]
 不得只得下實心字言無邪也未見得是實行無邪
 也未見得是實惟思無邪則見得透底是實義剛/
問程子曰思無邪誠也曰思在言與行之先思無邪則
 所言所行皆無邪矣惟其表裏皆然故謂之誠若外
 為善而所思有不善則不誠矣為善而不終今日為
 之而明日廢則不誠矣中間㣲有些核子消化不盡
 則亦不誠矣又曰伊川誠也之說也麤胡泳○僴/録别出
因言思無邪與意誠曰有此種則此物方生無此種生
[023-19a]
 箇甚麽所謂種者實然也如水之必濕火之必燒自
 是住不得思無邪表裏皆誠也若外為善而所思有
 不善則不誠矣為善而不終今日為之而明日廢忘
 則不誠矣中間㣲有些核子消化不破則不誠矣又
 曰思無邪有兩般伊川誠也之說也麤僴/
問思無邪誠也曰人聲音笑貌或有似誠者然心有不
 然則不可謂之誠至於所思皆無邪安得不謂之誠
 夔孫/
[023-19b]
因潘子善問詩三百章遂語諸生伊川解思無邪一句
 如何只著一箇誠也伊川非是不㑹說只著此二字
 不可不深思大凡看文字這般所在須教看得出思
 無邪誠也是表裏皆無邪徹底無毫髮之不正世人
 固有修餙於外而其中未必能純正惟至於思亦無
 邪斯可謂之誠賀孫/
義剛說思無邪集注云誠也之意先生曰伊川不是不
 㑹說却將一誠字解了且如今人固有言無邪者亦
[023-20a]
 有事無邪者然未知其心如何惟思無邪則是其心
 誠實矣又曰詩之所言皆思無邪也如闗睢便是說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葛覃便是說節儉等事皆歸於
 思無邪也然此特是就其一事而言未足以括盡一
 詩之意惟思無邪一語足以蓋盡三百篇之義盖如
 以一物盖盡衆物之意義剛/
林問思無邪曰人之踐履處可以無過失若思慮亦至
 於無邪則是徹底誠實安得不謂之誠人傑/
[023-20b]
李兄問思無邪伊川說作誠是否曰誠是在思上發出
 詩人之思皆情性也情性本出於正豈有假偽得来
 底思便是情性無邪便是正以此觀之詩三百篇皆
 出於情性之正卓/
問思無邪曰只此一言當盡得三百篇之義讀詩者只
 要得思無邪耳看得透每篇各是一箇思無邪總三
 百篇亦只是一箇思無邪毋不敬禮之所以為教思
 無邪詩之所以為教㝢○范/氏說
[023-21a]
問思無邪曰前軰多就詩人上說思無邪發乎情止乎
 禮義某疑不然不知教詩人如何得思無邪如文王
 之詩稱頌盛徳盛美處皆吾所當法如言邪僻失道
 之人皆吾所當戒是使讀詩者求無邪思分而言之
 三百篇各是一箇思無邪合三百篇而言總是一箇
 思無邪問聖人六經皆可為戒何獨詩也曰固是如
 此然詩中因情而起則有思欲其思出於正故獨指
 思無邪以示教焉問詩說思無邪與曲禮說毋不敬
[023-21b]
 意同否曰毋不敬是用功處所謂正心誠意也思無
 邪思至此自然無邪功深力到處所謂心正意誠也
 若學者當求無邪思而於正心誠意處著力然不先
 致知則正心誠意之功何所施所謂敬者何處頓放
 今人但守一箇敬字全不去擇義所以應事接物處
 皆顛倒了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
 之孟子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顔子博我以
 文約我以禮從上聖賢教人未有不先自致知始㝢/
[023-22a]
思無邪不必說是詩人之思及讀詩之思大凡人思皆
 當無邪如毋不敬不必說是說禮者及看禮記者當
 如此大凡人皆當毋不敬人傑○去偽録云此一句/出處止是說為孔子見得
 此一句皆當三百篇之/義故舉以為說餘同
楊士訓尹叔問思無邪毋不敬曰禮言毋不敬是正心
 誠意之事詩言思無邪是心正意誠之事蓋毋者禁
 止之辭若自無不敬則亦心正意誠之事矣又曰孔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顔子曰博我以文約我以
[023-22b]
 禮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今若祗守
 著兩句如何做得須是讀了三百篇有所興起感發
 然後可謂之思無邪真箇坐如尸立如齊而後可以
 言毋不敬道夫/
問思無邪毋不敬是一意否曰思無邪有辨别毋不敬
 却是渾然好底意思大凡持敬程子所謂敬如有箇宅
 舍講學如逰騎不可便相離逺去須是於知處求行
 行處求知斯可矣謨/
[023-23a]
毋不敬思無邪毋不敬是渾然底思是已萌此處只争
 些可學/
上蔡說思無邪一條未甚親切東莱詩記編在擗初頭
 看它意只說得箇詩可以怨底意如何說思無邪賀/孫
 ○/義
思無邪如正風雅頌等詩可以起人善心如變風等詩
 極有不好者可以使人知戒懼不敢做大叚好詩者
 大夫作那一等不好詩只是閭巷小人作前軰多説是
[023-23b]
 作詩之思不是如此其間多有淫奔不好底詩不成
 也是無邪思上蔡舉數詩只說得箇可以怨一句意
 思狹甚若要盡得可以興以下數句須是思無邪一
 語甚濶吕伯恭做讀詩記首載謝氏一段說話這一
 部詩便被此壊盡意思夫善者可以感發得人之善
 心惡者可以懲創得人之逸志今使人讀好底詩固
 是知勸若讀不好底詩便悚然戒懼知得此心本不
 欲如此者是此心之失所以讀詩者使人心無邪也
[023-24a]
 此是詩之功用如此明作/
問周氏說思無邪皆無心而思無心恐無縁有思曰不
 成三代直道而行人皆無心而思此是從引三代直
 道便誤認了㽦/
    道之以政章
問道之以政曰聖人之意只為當時專用政刑治民不
 用徳禮所以有此言謂政刑但使之逺罪而已若是
 格其非心非徳禮不可聖人為天下何曽廢刑政来
[023-24b]
 恪/
道之以徳是躬行其實以為民先如必自盡其孝而後
 可以教民孝自盡其弟而後可以教民弟如此類宜
 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
 人賀孫/
或問齊之以禮曰道之以徳是以感人之善心若不著
 禮以為之規矩如何齊得它須以禮齊之使賢者知
 所止不肖者有所跂反問格字曰是合格及格之格
[023-25a]
 使人之合法度而已祖道/
讀道之以徳齊之以禮曰纔說禮便自有箇中制賢者
 可以俯而就之不肖者便可企而及之炎/
問道之以徳齊之以禮曰這徳字只是適来說底徳以
 身率人人之氣質有淺深厚薄之不同故感者不能
 齊一必有禮以齊之如周官一書何者非禮以至嵗
 時属民讀法之屬無不備具者正所以齊民也齊之
 不從則刑不可廢若只道之以徳而無禮以約之則
[023-25b]
 儱統無收殺去格者至於善也如格于文祖格于上
 下與夫格物格者皆至也儲宰云此是堯舜地位曰
 古人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便能如此明道便是有
 此氣象子䝉/
問道之以徳齊之以禮曰資質好底便化不好底須立
 箇制度教人在裏面件件是禮後世專用以刑然不
 用刑亦無此理但聖人先以徳禮到合用處亦不容
 已有耻且格只將格字做至字看至是真箇有到處
[023-26a]
 如王假有廟格于上帝之格如遷善逺罪真箇是逺
 罪有勉強做底便是不至季/札
問道之以徳猶可致力齊之以禮州縣如何做得曰便
 是如今都蕩然無此家具了便也難得相應古人比
 閭之法比有長閭有師便真箇能行禮以帥之民都
 是教了底人故教人可以流通如一大圳水分數小
 圳去無不流通後世有聖賢作必不肯只恁休須法
 古從底做起始得一之/
[023-26b]
先之以法制禁令是合下有猜疑闗防之意故民不從
 又却齊之以刑民不見徳而畏威但圗目前苟免於
 刑而為惡之心未嘗不在先之以明徳則有固有之
 心者必觀感而化然稟有厚薄感有淺深又齊之以
 禮使之有規矩準繩之可守則民耻於不善而有以
 至於善南升○/論全章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耻道之以徳齊之以禮
 有耻且格此謂庶民耳若所謂士者行已有耻不待
[023-27a]
 上之命也鎬/
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徳齊之以禮曰近見一
 朋友讀道徳功術䇿前一篇說得不是盡說術作不
 好後一篇却說得是曰有道徳則功術乃道徳之功
 道徳之術無道徳則功術方不好某嘗見一宰相説上
 甚有愛人之心不合被近日諸公愛把恢復来說了
 某應之曰公說得便不是公何不曰愛人乃所以為
 恢復恢復非愛人不能幹因問政刑徳禮四者如何
[023-27b]
 說曰此政與道徳功術一般有徳禮則政刑在其中
 不可專道政刑做不得底但不專用政刑榦/
道之以徳者是自身上做出去使之知所向慕齊之以
 禮者是使之知其冠婚䘮祭之儀尊卑小大之别教
 化知所趨既知徳禮之善則有耻而格於善若道齊
 之以刑政則不能化其心而但使之少革到得政刑
 少弛依舊又不知耻矣問刑政莫只是伯者之事曰
 專用政刑則是伯者之為矣卓/
[023-28a]
道之以徳集注云淺深厚薄之不一謂其間資稟信向
 不齊如此雖是感之以徳自有不肯信向底亦有太
 過底故齊一之以禮禮是五禮所謂吉㓙軍賔嘉須
 令一齊如此所謂賢者俯而就不肖者企而及正如
 齊之以刑亦然先立箇法制如此若不盡從便以刑
 罰齊之集注後面餘意是說聖人謂不可專恃刑政
 然有徳禮而無刑政又做不得聖人說話無一字無
 意味如只說齊之以徳道之以禮便不是了眀作○/集注
[023-28b]
道之以徳齊之以禮觀感得深而厚者固好若淺而薄
 者須有禮以齊之則民將視吾之禮必耻於不善而
 至於善矣人傑/
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范氏說則民無所不至語亦過
 否曰若只靠政刑去治民則民是㑹無所不至又問
 吕氏說云政刑能使懦者畏不能使強者革此之謂
 失其本心亦怕未如此曰這說亦是偏了若專政刑
 不獨是弱者怕強者也㑹怕到得有徳禮時非獨使
[023-29a]
 強者革弱者也㑹革因仁父問侯氏云刑政覇者之
 事曰專用刑政只是覇者事問桓文亦須有徳禮如
 左傳所云曰它只是借徳禮之名出做事如大蒐以
 示之禮伐原以示之信出定襄王以示之義它那曾
 有躬行徳禮之實這正是有所為而為之也聖人是
 見得自家合著恁地躬行那待臨時去做些又如漢
 髙祖為義帝發䘮那曾出於誠心只是因董公說分
 明借這些欺天下看它来意也只要項羽殺了它却
[023-29b]
 一意與項羽做頭底賀孫○/集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章
或問十五志學章曰聖人是生知安行云云/曰且莫說
 聖人只於巳上分說如何是志學如何是立如何是
 不惑如何是知天命如何是耳順如何是從心所欲
 不踰矩且理㑹這㡬箇字教分曉某所逐句下只解
 其字義直至後面方說聖人分上事今且說如何是
 志學曰心有所之謂之志志學則其心專一向這箇
[023-30a]
 道理上去曰說文義大槩也只如此說然更有意思
 在世間千岐萬路聖人為甚不向别路去只向這一
 路来志是心之深處故醫家謂志屬腎如今學者誰
 不為學只是不可謂之志于學如果能志于學則自
 住不得學而時習之到得說後自然一歩䟎一歩去
 如人當寒月自然向有火處去暑月自然向有風處
 去事君便從敬上去事親便從孝上去雖中間有難
 行處亦不憚其難直做教徹廣曰人不志學有兩種
[023-30b]
 一是全未有知了不肯為學者一是雖已知得又却
 說道但得本莫愁末了遂不肯學者曰後一種古無
 此只是近年方有之却是有兩種一種是全未有知
 者一種是雖知得了後却若存若亡不肯至誠去做
 者然知之而不肯為亦只是未嘗知之耳又曰如人
 要向箇所在去便是志到得那所在了方始能立立
 得牢了方能向上去廣/
問聖人十年工夫曰不須理㑹這箇且理㑹志于學能
[023-31a]
 志學許多科級須著還我季札/
吾十有五章曰看志字最要緊直須結裹在從心不踰
 矩上然又須循乎聖人為學之序方可炎/
問志學與立曰志是要求箇道猶是兩件物事到立時
 便是脚下已踏著了也時舉/
周問三十而立無所事志何也曰志方是趨向恁地去
 求討未得到此則志盡矣無用志了淳/
漢臣問立者立於斯道也曰立只是外物動揺不得賀/
[023-31b]
 孫/
問立是心有定守而物不能揺動否曰是
問孔子三十而立似與孟子四十不動心同如何曰四
 十而不惑却相似壮祖/
四十而不惑於事上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所從来徳/
 明/
文振問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曰此兩句亦相離不得
 不惑是隨事物上見這道理合是如此知天命是知
[023-32a]
 這道理所以然如父子之親須知其所以親只縁元
 是一箇人凡事事物物上須是見它本原一線来處
 便是天命時舉/
問四十而不惑是於事物當然之理如君之仁臣之敬
 父之慈子之孝之類皆曉之而不疑五十知天命是
 天道流行賦與萬物在人則所受之性所謂仁義禮
 智渾然無不該之全體知者知之而無不盡曰須是
 見得自家曾不惑曾知天命否方是切己又云天命
[023-32b]
 處未消說在人之性且說是付與萬物乃是事物所
 以當然之故如父之慈子之孝須知父子只是一箇
 人慈孝是天之所以與我者南升/
問先生教某不惑與知命處不惑是謂不惑於事物知
 命謂知其理之當然如或問所謂理之當然而不容
 已者某覺見豈有聖人既能不惑於事物矣又至於
 十年之乆然後知其理之當然曰今且據聖人之言
 如此且如此去看不可恁地較遲速逺近若做工夫
[023-33a]
 未到那貫通處如何得聖人次第如伊川說虎傷人
 須是真見得似那虎傷底方是卓/
問五十知天命集注云天命即天道也事物所以當然
 之故也如何是所以當然之故曰如孝親悌長此當
 然之事推其所以然處因甚如此學者未便㑹知此
 理聖人學力到此此理洞然它人用力乆亦須㑹到
 㝢/
卓問五十知天命何謂天命先生不答又問先生厲辭
[023-33b]
 曰某未到知天命處如何知得天命淳/
十五志于學三十守得定四十見得精詳無疑五十知
 天命天命是這許多柄子天命是源頭来處又曰因
 甚恁地知得来處節/
問六十而耳順在人之最末何也曰聽最是人所不著
 力所聞皆是道理無一事不是可見其義精仁熟如
 此一之/
問四十而不惑是知其然五十知天命是其所以然如
[023-34a]
 此說得否曰如門前有一溪其先得知溪中有水其
 後知得水源頭發源處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四十時是見得那率性之謂道五十時是見他天命
 之謂性到六十時是見得那道理爛熟後不待思量
 過耳便曉義剛/
問聖人生知安行所謂志學至從心等道理自幼合下
 皆已完具云云/曰聖人此語固是為學者立法然當
 初必亦是有這般意思聖人自覺見自有進處故如
[023-34b]
 此說聖人自說心中事而今也不可知只做得不可
 知待之曰立是大綱處把得定否曰立是事物侵奪
 它不得須子細看志是如何立是如何問伊川謂知
 天命而未至命從心方至命此說如何曰亦是這知
 天命是從不惑来不惑是見道理恁地灼然知天命
 是知箇原頭来處恁地徹淳○總/論全章
問志學便是一箇骨子後来許多節目只就這上進工
 夫從心所欲不踰矩自從容中道也曰固是志學時
[023-35a]
 便是知了只是箇小底知不惑知天命耳順却是箇
 大底知立便是從心不踰矩底根子從心不踰矩便
 是立底事只是到這裏熟却是箇大底立文蔚/
㬊問志于學章曰就志學上便討箇立底意思来就立
 上便討箇不惑底意思来人自志學之後十五年工
 夫方能有立立比不惑時立尚是箇持守底意思不
 惑便是事理不惑了然不惑方是事理不惑到知天
 命又是天之所以命我者無不知也須看那過接處
[023-35b]
 過得甚巧植/
叔蒙問看来此章要緊在志上曰固是到聖人三十時
 這志久交缷了又問五十知天命曰初来是知事物
 合著如此到知命却是和箇原来都知了器之問此
 章聖人自是言一生工夫效驗次第如此不似大學
 格物誠意正心脩身是隨處就實做工夫處否曰是
 聖人將許多鋪攤在七十嵗内㸔来合下已自耳順
 不踰矩了㝢/
[023-36a]
聖人亦大約將平生為學進徳處分許多段說十五志
 于學此學自是徹始徹終到四十不惑已自有耳順
 從心不踰矩意思但久而益熟年正七十若更加數
 十嵗也只是這箇終不然到七十便畫住了賀孫/
志學至從心所欲不踰矩只是一理先自人事做做来
 做去就上自長如事父孝事君忠初時也只忠孝後
 来便知所以孝所以忠移動不得四十不惑是於人
 事間不惑五十知皆自天命来伊川說以先知覺後
[023-36b]
 知以先覺覺後覺知是知此事覺是覺此理亦此意
 如行之而著習矣而察聖賢所說皆有兩節不可躐
 等從周/
呉仁父問十五志于學章知行如何分曰志學亦是要
 行而以知為重三十而立亦是本於知而以行為重
 志學是知之始不惑與知天命耳順是知之至三十
 而立是行之始從心所欲不踰矩是行之至如此分
 看銖/
[023-37a]
志于學是一面學一面力行至三十而立則行之効也
 學與不惑知天命耳順相似立與從心不踰矩相似
 又問四十而不惑何更待五十而知天命曰知天命
 是知得㣲妙而非常人之所可測度矣耳順則凡耳
 聞者便皆是道理而無凝滯伊川云知天命則猶思
 而得到耳順則不思而得也僴/
或問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集注云立守之固也然恐
 未有不惑而能守者曰自有三節自志學至於立
[023-37b]
 是知所向而大綱把捉得定守之事也不惑是就把
 捉裏面理㑹得眀知之事也於此則能進自不惑至
 耳順是知之極也不踰矩是不待守而自固者守之
 極也伯羽/
問十五志于學章曰志學與不惑知天命耳順是一類
 立與從心所欲是一類志學一類是說知底意思立
 與從欲一類是說到底地位問未能盡知事物之當
 然何以能立曰如栽木立時已自根脚著土漸漸地
[023-38a]
 生將去問未知事物之所以然何以能不疑曰知事物
 之當然者只是某事知得是如此某事知得是如此
 到知其所以然則又上面見得一截又曰這箇說得
 都精問耳順曰程子謂知天命為思而得耳順為不
 思而得耳順時所聞皆不消思量不消擬議皆盡見
 得又問聞無道理之言亦順否曰如何得都有道理
 無道理底也見他是那裏背馳那裏欠闕那一邉道
 理是如何一見便一落索都見了胡泳/
[023-38b]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古人於十五以前皆少習父兄之
 教已從事小學之中以習幼儀舞象舞勺無所不習
 到此時節他便自㑹發心去做自去尋這道理志者
 言心之念只在此上歩歩恁地做為之不厭三十而
 立者便自卓然自立不為他物移動任是說虚說空
 說功說利便都揺動他不得以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四十而不惑於事物當然更無所
 疑五十知天命則窮理盡性而知極其至矣立時則
[023-39a]
 未免有所把捉不惑則事至無疑勢如破竹迎刃而
 解矣不惑者見事也知天命者見理也伊川云先知
 先覺知是知此事覺是覺此理又問不惑者是知其
 然知天命者是知其所以然曰是如此如父之慈子
 之孝不惑者知其如此而為之知天命者謂因甚教
 我恁地不恁地不得是如何似覺得皆天命天理又
 曰志學是知立與不惑是行知天命耳順是知從心
 所欲又是行下面知得小上面知得較大下面行得
[023-39b]
 小上面又行得較大子蒙/
劉潜夫問從心所欲不踰矩莫是聖人極處否曰不須
 如此說但當思聖人十五志學所志者何事三十而
 立所立者何事四十而不惑不惑之意如何五十知
 天命知得了是如何六十耳順如何是耳順每每如
 此省察體之於身庶㡬有益且說如今學者逐一便
 能檢防省察猶患所欲之越乎規矩也今聖人但從
 心所欲自不踰矩是甚次第又曰志學方是大畧見
[023-40a]
 得如此到不惑時則是於應事時件件不惑然此數
 者皆聖人之立聖人之不惑學者便當取吾之所以
 用功處真切體認庶㡬有益壮祖/
十五志學一章全在志于學上當思自家是志於學與
 否學是學箇甚如此存心念念不放自然有所得也
 三十而立謂把捉得定世間事物皆揺動我不得如
 富貴威武貧賤是也不惑謂識得這箇道理合東便
 東合西便西了然於中知天命便是不惑到至處是
[023-40b]
 知其所以然如事親必孝事君必忠之類耳順是不
 思而得如臨事迎刃而解自然中節不待思索所欲
 不踰矩是不勉而中季札/
問耳順曰到得此時是於道理爛熟了聞人言語更不
 用思量得才聞言便曉只是道理爛熟耳志學字最
 有力須是志念常在於學方得立則是能立於道理
 也然事至猶有時而惑在不惑則知事物當然之理
 矣然此事此物當然之理必有所從来知天命是知
[023-41a]
 其所從来也上蔡云知性之所自出理之所自来最
 好璘/
問七十從心一節畢竟是如何曰聖人生知理固已明
 亦必待十五而志於學但此處亦非全如是亦非全
 無實但須自覺有生熟之分可學/
蜚卿問十五志於學一段曰聖人也畧有箇規模與人
 同如志學也是衆人知學時及其立與不惑也有箇
 迹相似若必指定謂聖人必恁地固不得若說聖人
[023-41b]
 全無事乎學只脫空說也不得但聖人便自有聖人
 底事道夫/
問十五志學章曰這一章若把做學者功夫等級分明
 則聖人也只是如此但聖人出於自然做得来較易
 燾/
或問自志學而立至從心所欲自致知誠意至治國平
 天下二者次第等級各不同何也曰論語所云乃進
 學之次第大學所云乃論學之規模柄/
[023-42a]
所謂以類而推只是要近去不要逺了如學者且只是
 做學者事所謂志學與立猶易理㑹至耳順以後事
 便去測度了士毅/
三十而立是心自定了事物不能動揺然猶是守住至
 不惑則見得事自如此更不用守至知天命則又深
 一節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固是合當親合當義更
 知得天初命我時便有箇親有箇義在又如命有徳
 討有罪皆是天理合如此耳順則又是上面一齊曉
[023-42b]
 得無所不通矣又問四十不惑是知之明五十知天
 命是知極其精六十耳順是知之之至曰不惑是事
 上知知天命是理上知耳順是事理皆通入耳無不
 順今學者致知儘有次第節目胡氏不失本心一段
 極好儘用子細玩味聖人千言萬語只是要人收拾
 得箇本心不要失了日用間著力屏去私欲扶持此
 心出来理是此心之所當知事是此心之所當為不
 要埋沒了它可惜只如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大
[023-43a]
 至公皆要此心為之又云人心皆自有許多道理不
 待逐旋安排入来銖録此下云但人有以陷/溺其心於是此理不明聖人立
 許多節目只要人剔刮將自家心裏許多道理出来
 而已明作○銖/同○集注
問聖人凡謙詞是聖人亦有意於為謙抑平時自不見
 其能只是人見其為謙耳曰聖人也是那意思不恁
 地自滿淳舉東萊說聖人無謙本無限量不曾滿曰
 此說也畧有些意思然都把聖人做絶無此也不得
[023-43b]
 聖人常有此般心在如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徳分明
 是有功有勞却不曾伐淳/
問十五志于學曰横渠用做實說伊川用做假設說聖
 人不到得十年方一進亦不解懸空說這一段大槩聖
 人元是箇聖人了它自恁地實做將去它底志學異
 乎衆人之志學它底立異乎衆人底立它底不惑異
 乎衆人之不惑植○/集注
問十五志于學至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程子云窮理
[023-44a]
 盡性以至於命如何曰這事逺難說某嘗觧孟子瞽
 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曰知此者為盡心能
 此者為盡性問窮理莫是自志學時便只是這箇道
 理到耳順時便是工夫到處曰窮理只自十五至四
 十不惑時已自不大段要窮了三十而立時便是
 箇鋪模定了不惑時便是見得理明也知天命時又
 知得理之所自出耳順時見得理熟從心所欲不踰
 矩時又是爛熟也問所學者便是格物至平天下底
[023-44b]
 事而立至不踰矩便是進學節次否曰然問横渠說
 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六十盡人物之性如何曰
 據五十而知天命則只是知得盡性而已又問盡性
 恐是盡己之性然後盡人物之性否曰只是一箇性
 不須如此看又曰自聖人言之窮理盡性至命合下
 便恁地自學者言之且如讀書也是窮理如何便說
 到盡性至命處易中是說聖人事論語知天命且說
 知得如此未說到行得盡處如孟子說盡心知性知
[023-45a]
 天這便是說知存心養性至所以立命這便是說盡
 性至命要說知天命分曉只把孟子盡心知性說問
 四十不動心恐只是三十而立未到不惑處曰這便
 是不惑知言處可見孟子是義精理明天下之物不
 足以動其心不是強把捉得定問横渠說不踰矩如
 何曰不知它引夢周公如何是它自立一說竟理㑹
 不得問范公說從心所以養血氣如何曰更沒理㑹
 榦/
[023-45b]
問五十知天命曰上蔡云理之所自来性之所自出此
 語自是子貢謂夫子性與天道性便是自家底天道
 便是上面一節這箇物事上面有箇腦子下面便有
 許多物事徹底如此太極圖便是這箇物事箕子為
 武王陳洪範先言五行次言五事蓋在天則為五行
 在人則為五事知之者須是知得箇模様形體如何
 某舊見李先生云且静坐體認作何形象問體認莫
 用思否曰固是且知四端雖固有孟子亦言思則得
[023-46a]
 之不思則不得也又曰此箇道理大則包括乾坤提
 挈造化細則入毫釐絲忽裏去無逺不周無㣲不到
 但須是見得箇周到底是何物夔孫/
    孟懿子問孝至子夏問孝章
問無違曰未見得聖人之意在且說不以禮葢亦多端
 有苟且以事親而違禮有以僣事親而違禮自有箇
 道理不可違越聖人雖所以告懿子者意在三家僣
 禮然語意渾全又若不專為三家發也銖/
[023-46b]
子曰無違此亦通上下而言三家僣禮自犯違了不當
 為而為固為不孝若當為而不為亦不孝也詳味無
 違一語一齊都包在裏集注所謂語意渾然者所以
 為聖人之言明作/
問孟懿子問孝云云/曰聖人之言皆是人所通行得底
 不比它人說時只就一人面上說得其餘人皆做不
 得所謂生事𦵏祭須一於禮此是人人皆當如此然
 其間亦是警孟氏不可不知南升/
[023-47a]
問生事以禮章胡氏謂為其所得為是如何曰只是合
 得做底諸侯以諸侯之禮事其親大夫以大夫之禮
 事其親便是合得做底然此句也在人看如何孔子
 當初是就三家僣禮說較精彩在三家身上又切當
 初却有胡氏說底意思就今論之有一般人因陋就
 簡不能以禮事其親又有一般人牽於私意却不合
 禮淳/
生事葬祭之必以禮聖人說得本濶人人可用不特為
[023-47b]
 三家僣禮而設然就孟懿子身去看時亦有些意思
 如此故某於末後亦說及之非專為此而發也至龜
 山又却只說那不及禮者皆是倚於偏此最釋經之
 大病因言今人於冠婚䘮祭一切苟簡徇俗都不知
 所謂禮者又如何責得它違與不違古禮固難行然
 近世一二公所定之禮及朝廷五禮新書之類人家
 儻能相與講習時舉而行之不為無補又云周禮忒
 煞繁細亦自難行今所編禮書只欲使人知之而已
[023-48a]
 觀孔子欲從先進與寕儉寕戚之意往往得時位必
 不盡循周禮必須參酌古人别制為禮以行之所以
 告顔子者亦可見世固有人硬欲行古禮者然後世
 情文不相稱廣因言書儀中冠禮最簡易可行曰不
 獨書儀古冠禮亦自簡易頃年見欽夫刋行所編禮
 止有婚䘮祭三禮因問之曰冠禮覺難行某云豈可
 以難行故闕之兼五禮中冠禮最易行又是自家事
 由已而已若婚禮便闗渉兩家自家要行它家又不
[023-48b]
 要行便自掣肘又為䘮祭之禮皆繁細之甚且如人
 遭䘮方哀苦中那得工夫去講行許多禮數祭禮亦
 然行時且是用人多昨見某人硬自去行自家固不
 曉得而所用執事之人皆不曾講習觀之者笑且莫
 管至於執事者亦皆忍笑不得似恁行禮濟得甚事
 此皆是情文不相稱處不如不行之為愈廣/
叔蒙問父母唯其疾之憂注二說前一說未安曰它是
 問孝如此可以為孝矣賀孫○以下/武伯問孝
[023-49a]
父母唯其疾之憂前說為佳後說只說得一截葢只管
 得不義不曾照管得疾了眀作/
問集注中新說意㫖如何曰舊說似不説背面却說背
 後一句相似全用上添一句新說雖用下添一句然
 常得父母之心如此便也自不為不孝故雖添句已
 不多添 之/
問色難此是承順父母之色或是自己和顔順色以致
 愛於親為難曰人子胷中纔有些不愛於親之意便
[023-49b]
 有不順氣象此所以為愛親之色為難㝢○以下/子夏問孝
問曾字或訓則或訓嘗何也又詩中&KR0579字訓曾不知一
 音耶二音耶曰除了人姓皆當音在增反凡字義云
 某之為言某也者則是音義皆略相近嘗與則意亦
 略同廣/
叔䝉問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集注云此為懿子發者
 告衆人者也若看答孟武伯子㳺語亦可謂之告衆
 人曰無違意思濶若其它所吿却就其人所患意思
[023-50a]
 多然聖人雖是告衆人意思若就孟懿子身上㸔自
 是大段切雖是專就一人身上說若於衆人身上㸔
 亦未嘗無益賀孫○集注/總論四章
或問武伯多可憂之事如何見得曰觀聖人恁地說則
 知其人之如此矣廣/
或問父母唯其疾之憂何故以告武伯曰這許多所答
 也是當時那許多人各有那般病痛故隨而救之又
 曰其它所答固是皆切於學者㸔此句較切其它只
[023-50b]
 是就道理上說如此却是這句分外於身心上指出
 若能知愛其身必知所以愛其父母賀孫/
問子夏能直義如何見它直義處曰觀子夏所謂可者
 與之不可者拒之孟子亦曰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
 似子夏則子夏是箇持身謹規矩嚴底人廣/
問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温潤之色直義莫是說其資之
 剛方否曰只是於事親時無甚回互處義剛/
孟懿子孟武伯子㳺子夏問孝聖人答之皆切其所短
[023-51a]
 故當時聽之者止一二句皆切於其身今人將數段
 只作一串文義㸔了
問孔子答問孝四章雖不同意則一曰如何曰彼之問
 孝皆有意乎事親者孔子各欲其於情性上覺察不
 使之偏勝則其孝皆平正而無病矣曰如此㸔恰好
 過/
不敬何以别乎敬大槩是把當事聽無聲視無形色難
 是大段恭順積得厚方能形見所以為難勉強不得
[023-51b]
 此二者是因子㳺子夏之所短而進之能養服勞只
 是外面工夫遮得人耳目所及者如今人和養與服
 勞都無了且得如此然後就上面更進將去大率學
 者且要儘從小處做起正如起屋未須理㑹架屋且
 先立箇基址定方得眀作/
問色難有數說不知孰是曰從楊氏愉色婉容較好如
 以為承順顔色則就本文上又添得字来多了然而
 楊氏說文學處又說逺了如此章本文說處也不道
[023-52a]
 是文太多但是誠敬不足耳孔門之所謂文學又非
 今日文章之比但子㳺為人則愛有餘而敬不足子
 夏則敬有餘而愛不足故告之不同問如何見得二
 子如此曰且如灑掃應對子㳺便忽畧了子夏便只
 就這上做工夫又曰謝氏說此章甚差榦/
問子㳺見處髙明而工夫則疎子夏較謹守法度依本
 子做觀答為政問孝之語可見惟髙明而踈故必用
 敬惟依本做故必用有愛心又觀二人灑掃應對之
[023-52b]
 論與子夏博學篤志之論亦可見伯羽/
問夫子答子㳺子夏問孝意雖不同然自今觀之奉養
 而無狎恩恃愛之失主敬而無嚴恭儼恪之偏儘是
 難曰既知二失則中間須自有箇處之之理愛而不
 敬非真愛也敬而不愛非真敬也敬非嚴恭儼恪之
 謂以此為敬則誤矣只把做件事小心畏謹便是敬
 道夫○伯羽録云敬只是把/做事小心畏謹不敢慢道
問告子㳺子夏云云/曰須當體察能養與服勞如何不
[023-53a]
 足為孝敬時模樣如何只說得不濟事南升/
子夏之病乃子游之藥子游之病乃子夏之藥若以色
 難告子游以敬告子夏則以水濟水火濟火故聖人
 藥各中其病方/
 
 
 
 
[023-53b]
 
 
 
 
 
 
 
 朱子語類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