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45 雜學辨-宋-朱熹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雜學辨
             宋 朱子 撰
   蘇氏易解
  乾之彖辭發明性命之理與詩烝民維/天之命湯誥/大誓
  庸孟子相表裏而大傳之言亦若符契蘇氏不知
  其說而欲以其所臆度者言之又畏人之指其失
  也故每為不可言不可見之説以先後之務為閃
[001-1b]
  倐滉漾不可捕捉之形使讀者茫然雖欲攻之而
  無所措其辨殊不知性命之理甚明而其為說至
  簡今將言之而先曰不可言既指之而又曰不可
  見足以眩夫未嘗學問之庸人矣由學者觀之豈
  不適所以為未嘗見未嘗知之驗哉然道衰學絶
  世頗惑之故為之辨以待後之君子而其它言死
  生鬼神之不合者亦并附焉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001-2a]
 蘇曰此論元也元之為徳不可見也所可見者萬物
 資始而已天之徳不可勝言也惟是為能統之
  愚謂四徳之元猶四時之春五常之仁乃天地造
  化發育之端萬物之所從出故曰萬物資始言取
  其始於是也存而察之心目之間體段昭然未嘗
  不可見也然惟知道者乃能識之是以蘇氏未之
  見耳不知病此顧以己之不見為當然而謂真無
  可見之理不亦惑之甚與
[001-2b]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蘇曰此所以為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蘇曰此所以為利也
  愚謂此言聖人體元亨之用非言利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蘇曰此所以為貞也
  愚謂此兼言利貞而下句結之也
[001-3a]
乃利貞
 蘇曰并言之也
  愚謂此結上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之文
  與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不相蒙
  蘇氏之說亦誤矣
 蘇曰正直也方其變化各之於情無所不至反而循
 之各直其性以至於命此所以為貞也
  愚謂品物流形莫非乾道之變化而於其中物各
[001-3b]
  正其性命以保合其大和焉此乾之所以為利且
  貞也此乃天地化育之源不知更欲反之於何地
  而又何性之可直何命之可至乎若如其説則保
  合大和一句無所用矣
 蘇曰古之君子患性之難見也故以可見者言性以
 可見者言性皆性之似也
  愚謂古之君子盡其心則知其性矣未嘗患其難
  見也其言性也亦未嘗不指而言之非但言其似
[001-4a]
  而已也且夫性者又豈有一物似之而可取此以
  况彼耶然則蘇氏所見殆徒見其似者而未知夫
  性之未嘗有所似也
 蘇曰君子日修其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日消有不
 可得而消者焉小人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善者日
 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夫不可得而消者堯舜不能
 加焉桀紂不能逃焉是則性之所在也又曰性之所
 在庶幾知之而性卒不可得而言也
[001-4b]
  愚謂蘇氏此言最近於理前章所謂性之所似殆
  謂是耶夫謂不善日消而有不可得而消者則疑
  若謂夫本然之至善矣謂善日消而有不可得而
  消者則疑若謂夫良心之萌蘖矣以是為性之所
  在則似矣而蘇氏初不知性之所自來善之所從
  立則其意似不謂是也特假於浮屠非幻不滅得
  無所還者而為是説以幸其萬一之或中耳是將
  不察乎繼善成性之所由梏亡反覆之所害而謂
[001-5a]
  人與犬牛之性無以異也而可乎夫其所以重歎
  性之不可言蓋未嘗見所謂性者是以不得而言
  之也
 蘇曰聖人以為猶有性者存乎吾心則是猶有是心
 也有是心也偽之始也於是又推其至者而假之曰
 命命令也君之命曰令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非命
 也無以名之而寄之命耳
  愚謂蘇氏以性存於吾心則為偽之始是不知性
[001-5b]
  之真也以性之至者非命而假名之是不知命之
  實也如此則是人生而無故有此大偽之本聖人
  又為之計度隱諱偽立名字以彌縫之此何理哉
  此蓋未嘗㴱考夫大傳詩書中庸孟子之説以明
  此章之義而溺於釋氏未有天地已有此性之言
  欲語性於天地生物之前而患夫命者之無所寄
  於是為此説以處之使兩不相病焉耳使其誠知
  性命之説矣而欲語之於天地生物之前盖亦有
[001-6a]
  道必不為是攴離淫遁之辭也
 蘇曰死生壽夭無非命者未嘗去我也而我未嘗覺
 知焉聖人之於性也至焉則亦不自覺知而已矣此
 以為命也又曰命之與性非有天人之辨也於其不
 自覺知則謂之命
  愚謂如蘇氏之説則命無所容命無所容則聖人
  所謂至命者益無地以處之故為是説以自迷罔
  又以罔夫世之不知者而已豈有命在我而不自
[001-6b]
  覺知而可謂之聖人哉蘇氏又引文言利貞性情
  之文傳㑹其説皆非經之本㫖今不復辨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蘇氏云云
  愚謂此言聖人體利貞之徳也蘇氏説無病然其
  於章句有未盡其説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蘇曰陰陽果何物哉雖有婁曠之聰明未有能得其
[001-7a]
 髣髴者也陰陽交然後生物物生然後有象象立而
 陰陽隱凡可見者皆物也非陰陽也然謂陰陽為無
 有可乎雖至愚知其不然也物何自生哉是故指生
 物而謂之陰陽與不見陰陽之髣髴而謂之無有皆
 惑也
  愚謂陰陽盈天地之間其消息闔闢終始萬物觸
  目之間有形無形無非是也而蘇氏以為象立而
  陰陽隱凡可見者皆物也非陰陽也失其理矣達
[001-7b]
  陰陽之本者固不指生物而謂之陰陽亦不别求
  陰陽於物象見聞之外也
 蘇曰聖人知道之難言也故借陰陽以言之曰一陰
 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者陰陽未交而物未生之謂
 也喻道之似莫宻於此者矣陰陽一交而生物其始
 為水水者無有之際也始離於無而入於有矣老子
 識之故其言曰上善若水又日水幾於道聖人之徳
 雖可以名而不囿於一物若水之無常形此善之上
[001-8a]
 者幾於道矣而非道也若夫水之未生隂陽之未交
 廓然無一物而不可謂之無有此真道之似也
  愚謂一隂一陽往來不息舉道之全體而言莫著
  於此者矣而以為借隂陽以喻道之似則是道與
  隂陽各為一物借此而况彼也隂陽之端動靜之
  機而已動極而靜靜極而動故隂中有陽陽中有
  隂未有獨立而孤居者此一隂一陽所以為道也
  今曰一隂一陽者隂陽未交而物未生廓然無一
[001-8b]
  物不可謂之無有者道之似也然則道果何物乎
  此皆不知道之所以為道而欲以虛無寂滅之學
  揣摸而言之故其說如此
 蘇曰隂陽交而生物道與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隂陽
 隱善立而道不見矣故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道而謂之仁智者見道而謂之智夫仁智聖
 人之所謂善也善者道之繼而指以為道則不可今
 不識其人而識其子因之以見其人則可以謂其人
[001-9a]
 則不可故曰繼之者善也學道而自其繼者始則道
 不全
  愚謂繼之者善言道之所出無非善也所謂元也
  物得是而成之則各正其性命矣而所謂道者固
  自若也故率性而行則無往而非道此所以天人
  無二道幽明無二理而一以貫之也而曰隂陽交
  而生物道與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隂陽隱善立而
  道不見善者道之繼而已學道而自其繼者始則
[001-9b]
  道不全何其言之繆耶且道外無物物外無道今
  曰道與物接則是道與物為二截然各据一方至
  是而始相接也不亦繆乎
 蘇曰昔者孟子以為性善以為至矣讀易而後知其
 未至也孟子之於性蓋見其繼者而已矣夫善性之
 效也孟子未及見性而見其性之效因以所見者為
 性猶火之能熟物也吾未見火而指天下之熟物以
 為火夫熟物則火之效也
[001-10a]
  愚謂孟子道性善蓋探其本而言之與易之㫖未
  始有毫髮之異非但言性之效而已也蘇氏急於
  立說非特不察於易又不及詳於孟子故其言之
  悖如此
 蘇曰敢問性與道之辨曰難言也可言其似道之似
 則聲也性之似則聞也有聲而後聞耶有聞而後聲
 耶是二者果一乎果二乎孔子曰人能𢎞道非道𢎞
 人又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性者所以為人者也非
[001-10b]
 是無以成道矣
  愚謂子思子曰率性之謂道邵子曰性者道之形
  體也與大傳此章之㫖相為終始言性與道未有
  若此言之著者也蘇氏之言曲譬巧喻欲言其似
  而不可得豈若聖賢之言直示而無隱耶昔孔子
  順謂公孫龍之辨幾能令臧三耳矣然謂兩耳者
  甚易而實是也謂三耳者甚難而實非也將從其
  易而是者乎將從其難而非者乎此言似之矣
[001-11a]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
 蘇曰屬目於無形者或見其意之所存故仁者以道
 為仁意存乎仁也知者以道為智意存乎智也賢者
 存意而妄見愚者日用而不知是以君子之道成之
 以性者鮮矣
  愚謂蘇氏不知仁智之根於性顧以仁智為妄見
  乃釋老之説聖人之言豈嘗有是哉謂之不見其
[001-11b]
  全則或可矣又曰君子之道成之以性者鮮矣文
  義亦非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蘇曰人所以不知死生之説者駭之耳原始反終使
 之了然而不駭也
  愚謂人不窮理故不知死生之説不知死生之説
  故不能不駭於死生之變蘇氏反謂由駭之而不
  知其説失其指矣窮理者原其始之所自出則知
[001-12a]
  其所以生反其終之所由歸則知其所以死夫如
  是凡所以順生而安死者蓋有道矣豈徒以了然
  不駭為奇哉蘇氏於原始反終言之甚略無以知
  其所謂然以不駭云者驗之知其溺於坐亡立化
  去來自在之説以為奇而於聖人之意則昧矣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蘇曰物鬼也變神也鬼常與體魄俱故謂之物神無
 適而不可故謂之變精氣為魄魄為鬼志氣為魂魂
[001-12b]
 為神故禮曰體魄則降知氣在上鄭子産曰其用物
 也宏矣其取精也多矣古之達者已知此矣一人而
 有二知無是道也然而有魄者有魂者何也衆人之
 志不出於飲食男女之間與凡養生之資其資厚者
 其氣彊其資約者其氣微故氣勝志而為魄聖賢則
 不然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雖祿之天下窮
 至匹夫無所損益也故志勝氣而為魂衆人之死為
 鬼而聖人為神非有二致也志之所在者異也
[001-13a]
  愚謂精聚則魄聚氣聚則魂聚是以為人物之體
  至於精竭魄降則氣散魂遊而無不之矣降者屈
  而無形故謂之鬼遊者伸而不測故謂之神人物
  皆然非有聖愚之異也孔子答宰我之問言之詳
  矣蘇氏蓋不考諸此而失之子産之言是或一道
  而非此之謂也
   蘇黄門老子解
  蘇侍郎晚為是書合吾儒於老子以為未足又并
[001-13b]
  釋氏而彌縫之可謂舛矣然其自許甚高至謂當
  世無一人可與語此者而其兄東坡公亦以為不
  意晩年見此竒特以予觀之其可謂無忌憚者與
  因為之辨而或者謂蘇氏兄弟以文義贊佛乘蓋
  未得其所謂如傳燈錄解之屬其失又有甚焉不
  但此書為可辨也應之曰予之所病病其學儒之
  失而流於異端不病其學佛未至而溺於文義也
  其不得已而論此豈好辨哉誠懼其亂吾學之傳
[001-14a]
  而失人心之正耳若求諸彼而不得其説則予又
  何暇知焉
 蘇曰孔子以仁義禮樂治天下老子絶而棄之或者
 以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愚謂道器之名雖異然其實一物也故曰吾道一
  以貫之此聖人之道所以為大中至正之極亘萬
  世而無弊者也蘇氏誦其言不得其意故其為説
  無一辭之合學者於此先以予説求之使聖人之
[001-14b]
  意曉然無疑然後以次讀蘇氏之言其得失判然
  矣
 孔子之慮後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
  愚謂道器一也示人以器則道在其中聖人安得而
  晦之孔子曰吾無隱乎爾然則晦其道者又豈聖
  人之心哉大抵蘇氏所謂道者皆離器而言不知
  其指何物而名之也
 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為道之所眩以不失為君子
[001-15a]
  愚謂如蘇氏此言是以道為能眩人而使之不為
  君子也則道之在天下適所以為斯人之禍矣
 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達也
  愚謂聖人所謂達兼本末精粗而一以貫之也蘇氏
  之所謂達則舍器而入道矣
 老子則不然志於明道而急於開人心
  愚謂老子之學以無為為宗果如此言乃是急急
  有為惟恐其緩而失之也然則老子之意蘇氏亦
[001-15b]
  有所不能窺者矣
 故示人以道而薄於器以為學者惟器之知則道隱
 矣故絶仁義棄禮樂以明道
  愚謂道者仁義禮樂之摠名而仁義禮樂皆道之
  體用也聖人之修仁義制禮樂凡以明道故也今
  曰絶仁義棄禮樂以明道則是舍二五而求十也
  豈不悖哉
 夫道不可言可言者皆其似者也達者因似以識真
[001-16a]
 而昧者執似以䧟於偽
  愚謂聖人之言道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不知此言道邪抑言其似者而已
  耶執此而行亦有所䧟者耶然則道豈真不可言
  但人自不識道與器之未嘗相離也而反求之於
  昏黙無形之中所以為是言耳
 故後世執老子之説以亂天下者有之而學孔子者
 無大過
[001-16b]
  愚謂善學老子者如漢文景曹參則亦不至亂天
  下如蘇氏之説則其亂天下也必矣學孔子者所
  得亦有淺深有過無過未可概論且如蘇氏非不
  讀孔子之書而其著書立言以惑悞天下後世如
  此謂之無過其可得乎
 因老子之言以達道者不少而求之於孔子者常苦
 其無所從
  愚謂因老子之言以達道者不少不知指謂何人
[001-17a]
  如何其達而所達者何道也且曰不少則非一二
  人而已達道者果如是之衆耶孔子循循善誘誨
  人不倦入德之途坦然明白而曰常苦其無所從
  入則其未嘗一日從事於此不得其門而入可知
  矣宜其析道與器而以仁義禮樂為無與於道也
  然則無所從入之言非能病孔子之道而絶學者
  之志乃所以自狀其不知道而妄言之實耳
 二聖人者皆不得已也
[001-17b]
  愚謂以孔子老聃並稱聖人可乎世人譏太史公
  先黄老後六經然太史公列孔子於世家而以老
  子與韓非同傳豈不有微意焉其賢於蘇氏遠矣
 全於此必略於彼矣
  愚謂有彼有此則天下常有二道也
 蘇氏後序云六祖所云不思善不思惡即喜怒哀樂
 之未發也
  愚謂聖賢雖言未發然其善者固存但無惡耳佛
[001-18a]
  者之言似同而實異不可不察
 又云蓋中者佛性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摠目
 也
  愚謂喜怒哀樂而皆中節謂之和而和者天下之
  達道也六度萬行吾不知其所謂然毁君臣絶父
  子以人道之端為大禁所謂達道固如是耶
 又云天下固無二道而所以治人則異君臣父子之
 間非禮法則亂知禮法而不知道則世之俗儒不足
[001-18b]
 貴也居山林木食澗飲而心存至道雖為人天師可
 也而以之治世則亂古之聖人中心行道而不毁世
 法然後可耳
  愚謂天下無二道而又有至道世法之殊則是有
  二道矣然則道何所用於世而世何所資於道耶
  王氏有高明處已中庸處人之論而龜山楊公以
  為如此則是道常無用於天下而經世之務皆私
  智之鑿愚於蘇氏亦云
[001-19a]
   張無垢中庸解無垢本佛語而張公子韶侍郎/之别號也張公以佛語釋儒書
   其跡尤著故/正其名如此
  張公始學於龜山之門而逃儒以歸於釋既自以
  為有得矣而其釋之師語之曰左右既得欛柄入
  手開導之際當改頭換面隨宜説法使殊途同歸
  則世出世間兩無遺恨矣然此語亦不可使俗輩
  知將謂實有恁麼事也見大慧禪師與張侍郎書/今不見於語錄中蓋其徒
  諱之/也用此之故凡張氏所論著皆陽儒而隂釋其
[001-19b]
  離合出入之際務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
  覺悟以入乎釋氏之門雖欲復出而不可得本末
  指意略如其所受於師者其二本殊歸蓋不特莊
  周出於子夏李斯原於荀卿而已也竊不自揆嘗
  欲為之論辨以曉當世之惑而大本既殊無所不
  異因覽其中庸説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于篇
  其他如論語孝經大學孟子之説不暇遍為之辨
  大抵忽遽急迫其所以為説皆此書之類也
[001-20a]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張云天命之謂性第贊性之可貴耳未見人收之為
 己物也率性之謂道則人體之為己物而入於仁義
 禮智中矣然而未見其施設運用也修道之謂教則
 仁行於父子義行於君臣禮行於賔主知行於賢者
 而道之等降隆殺於是而見焉
  愚謂天命之謂性言性之所以名乃天之所賦人
  之所受義理之本原非但贊其可貴而已性亦何
[001-20b]
  待於人贊其貴耶董子曰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
  之質也此可謂庶㡬子思之意而異乎張氏之言
  矣且既謂之性則固己自人所受而言之今曰未
  為己物則是天之生是人也未以此與之而置之
  他所必是人者自起而收之而後得以為己物也
  不知未得此性之前其為人也孰使之呼吸食息
  於天地之間以收此性且夫性者又豈塊然一物
  寓於一處可摶而置之軀殻之中耶仁義禮智性
[001-21a]
  之所有與性為體者也今曰體為己物然後入於
  仁義禮智之中則是四者逆設於此而後性來於
  彼也不知方性之未入也是四者又何自而來哉
  凡此皆不知大本妄意穿鑿之言智者觀之亦不
  待盡讀其書而是非邪正已判於此章矣仁行於
  父子義行於君臣乃是率性之道而遽以為修道
  之教亦失其次序矣
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止/愼其獨也
[001-21b]
 張云不睹不聞少致其忽宜若無害矣然而怠忽之
 心已顯於心目之間云云/不足以感人動物而招非
 意之辱莫為之禍焉此君子所以愼其獨也
  愚謂君子所以愼其獨者非為恐招禍辱而已也
  今曰不睹不聞之間少致其忽初無所害特恐招
  禍辱而後愼其獨焉非知道者之言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張云未發以前戒愼恐懼無一毫私欲
[001-22a]
  愚謂未發以前天理渾然戒愼恐懼則既發矣
君子中庸
 張云方率性時戒愼恐懼此學者之事也及其深入
 性之本原直造所謂天命在我然後為君臣父子兄
 弟夫婦之教以幸於天下至於此時聖人之功用興
 矣
  愚謂率性之謂道言道之所以得名者如此蓋曰
  各循其性之本然即所謂道耳非以此為學者之
[001-22b]
  事亦未有戒愼恐懼之意也修道之謂教通上下
  而言之聖人所以立極賢人所以修身皆在於此
  非如張氏之説也又曰深入性之本原直造所謂
  天命在我理亦有礙且必至此地然後為人倫之
  教以幸天下則是聖人未至此地之時未有人倫
  之教而所以至此地者亦不由人倫而入也凡此
  皆爛漫無根之言乃釋氏之緒餘非吾儒之本指
  也
[001-23a]
 張云率性之謂道未離本位修道之謂教不可以離
 不離名之也
  愚謂言性有本位則性有方所矣聖賢言性似不
  如此假如其説則前章云率性所以求中言求則
  是自此求彼非離本位而何至於以修道為聖人
  之功用則又曰不可以離不離名之蓋其説有所
  不通而駸駸乎遁矣
人皆曰予知
[001-23b]
 張曰人皆用知於詮品是非而不知用知於戒愼恐
 懼使移詮品是非之心於戒愼恐懼知孰大焉
  愚謂有是有非天下之正理而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所以為知之端也無焉則非人矣故詮品是非
  乃窮理之事亦學者之急務也張氏絶之吾見其
  任私鑿知不得循天理之正矣然斯言也豈釋氏
  所稱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之遺意耶嗚
  呼斯言也其儒釋所以分之始與
[001-24a]
囘之為人
 張云顔子戒愼恐懼超然悟未發已發之㡬於喜怒
 哀樂處一得天命之性所謂善者則深入其中人欲
 都忘我心皆喪
  愚謂超然悟未發已發之幾中庸無此意也喜怒
  哀樂莫非性也中節則無不善矣不知更欲如何
  得之而又如何深入其中也若此則是前乎此者
  未得此性而常在性之外也耶且曰我心皆喪尤
[001-24b]
  害於理
 張云人第見其拳拳服膺而不知顔子與天理為一
 無一毫私欲横乎其間不識不知我已且無有矣
  愚謂此言蓋欲極意以諛顔子而無所準則不自
  知其言之過也
惟聖者能之
 張云予嘗求聖人而不可得今乃知止在喜怒哀樂
 未發處爾
[001-25a]
  愚謂有道者見理平常其言雍容閒暇而理致自
  遠似不如此之駭遽而張皇也
君子之道費而隱
 張云由戒愼恐懼以養喜怒哀樂使為中為和以位
 天地育萬物
  愚謂喜怒哀樂之未發乃本然之中發而中節乃
  本然之和非人之所能使也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亦理之自然今加以字而倒其文非子思之本意
[001-25b]
  矣此乃一篇之指要而張氏語之輒有差繆尚安
  得為知言哉
 張云中庸無止法故聖人有所不知不能自謂知能
 止矣又曰君子之道所以大莫能載小莫能破以其
 戒愼恐懼察於微茫之功也
  愚謂大學之道在知所止蓋無止則高者過卑者
  陷非所以為中庸矣聖人固未嘗自謂知能然非
  此章之指也蓋所謂不知不能莫能載莫能破皆
[001-26a]
  極言道體之無窮爾非謂聖人而言亦無察於微
  茫之意也
 張云戒愼恐懼則未萌之始已致其察至於鳶飛魚
 躍而察乃在焉又曰上際下蟠察無不在所以如鳶
 飛魚躍察乃隨飛躍而見焉
  愚謂中庸引此詩以發明道體之無所不在所謂
  費而隱也明道上蔡言之已詳子思復生不能易
  也張氏之云不亦異乎且曰未萌之始已致其察
[001-26b]
  則是有事焉而正之也
 張云顧惟此察始於戒愼恐懼以養中和而喜怒哀
 樂未發已發之間乃起而為中和
  愚謂起而為中和如之何其起也此豈知中和者
  之語哉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張云人即性也以我之性覺彼之性
  愚謂詳經文初無此意皆釋氏之説也且性豈有
[001-27a]
  彼我乎又如之何其能以也
 張云使其由此見性則自然由乎中庸而向來無物
 之言不常之行皆掃不見跡矣
  愚謂見性本釋氏語蓋一見則已矣儒者則曰知
  性既知之矣又必有以養而充之以至於盡其用
  力有漸固非一日二日之功日用之際一有懈焉
  則幾㣲之間所害多矣此克已復禮之所以為難
  而曾子所以戰戰兢兢至死而後知其免也張氏之
[001-27b]
  言與此亦不類矣然釋氏之徒有既自謂見性不
  疑而其習氣嗜欲無以異於衆人者豈非恃夫掃
  不見迹之虚談而不察乎無物不常之實弊以至
  此乎然則張氏之言其淵源所自蓋可知矣
忠恕違道不遠
 張云恕由忠而生忠所以責己也知己之難克然後
 知天下之未見性者不可深罪也又曰知一己之難
 克而知天下皆可恕之人
[001-28a]
  愚謂恕由忠生明道謝子侯子蓋嘗言之然其為
  説與此不相似也若曰知一己之難克而知天下
  皆可恕之人則是以己之私待人也恕之為義本
  不如此正蒙曰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以愛己
  之心愛人則盡仁以衆人望人則易從此則物我
  一致各務循理而無違矣聖賢之言自有準則所
  謂以人治人者雖曰以衆人望人然亦必曰道不
  遠人則所以為衆人者亦有道矣以己不能克其
[001-28b]
  私而并容他人使之成其惡則是相率而禽獸也
  其為不忠不恕孰大於是
所求乎子句/以事父未能也
 張云子事父臣事君弟事兄朋友先施之皆曰求者
 蓋所以致其察也察子之事父吾未能安敢責父之
 愛子乎
  愚謂此四句當為八句子臣弟友四字是句絶處
  求猶責也所責乎子者如此然我以之事父則自
[001-29a]
  有所未能正蒙所謂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蓋
  將由是而加勉正身以及物非如上章所云以己
  難克而并容他人也且又曰察子之事父吾未能
  則安敢責父之愛子乎則是君臣父子漠然為路
  人矣旻天之泣小弁之怨又何謂也蓋其馳心高
  妙而於章句未及致詳故因以誤為此説以求為
  察亦非文義
言顧行
[001-29b]
 張云顧者察也
  愚按上章以求為察固已無謂此又以顧為察尤
  為牽合大扺張氏之為是説得一字可推而前者
  則極意推之不問其至於何處與其可行不可行
  也篇内所謂戒愼恐懼下章所謂忠恕所謂知仁
  勇所謂發育峻極皆此類也
在上位不陵下
 張云君子自戒愼恐懼醖釀成中庸之道
[001-30a]
  愚謂中庸之道天理自然非如酒醴必醖釀而成
  也
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
 張云欲知戒愼恐懼之效當於忠恕卜之欲知忠恕
 之效當於父母卜之
  愚謂此言皆牽合無理且父母至尊豈人子所以
  卜忠恕之物乎詳味此言可見其二本矣
鬼神之為德
[001-30b]
 張云天地萬物森然鬼神列于中不可違也
  愚按張氏他章之説甚詳而此獨略將有所疑而
  不敢盡耶抑其所謂鬼神者特如世俗之論而不
  之究耶然詳味列字之意則以鬼神别為一物明
  矣豈知鬼神者之言哉
大德必受命
 張云言此所以勉天下之為德也當始於戒愼恐懼
 而以位祿名夀卜德之進否
[001-31a]
  愚謂德盛則名位祿夀從之乃理之必然非姑為
  此言以勉天下之為德亦非使學者以是四者卜
  其德之進否也舜之飯糗茹草若將終身焉其受
  命也乃不期而自至耳豈曰卜之云乎張氏之説
  乃謀利計功之尤者學者一有此念存乎胷中則
  不可以進德矣
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張云戒愼恐懼則無適而不在中和中其無憂也必
[001-31b]
 矣中和之中自當有賢父聖子又曰武王之舉危道
 也
  愚謂凡此類皆牽合而此數句尤疎濶無理又以
  武王之舉為危道則是聖人行險以徼幸也是豈
  知順天應人之為安哉
郊社之禮禘嘗之義
 張云不知先王居於何地乃知天神自郊求地示自
 社求人鬼自禘嘗求哉
[001-32a]
  愚謂先王所以知此以其理而已矣不煩更為竒
  怪之説
地道敏樹
 張云布種下實未及頃刻云云/
  愚謂雖天下至易生之物亦未有下種未及頃刻
  而發生者此可見其矜竒欲速之心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止不可以不知天
 張云戒愼恐懼深致其察所以知天也
[001-32b]
  愚謂戒懼致察既知天而事天之事也未能知天
  則何所戒懼乎
 張云推知天之心以知人推知人之心以事親
  愚按推知天以知人猶之可也推知人以事親不
  亦悖乎伊川先生曰不知人則所與或非其人所
  由或非其道而辱身危親者有之故思事親不可
  以不知人此論不可易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
[001-33a]
 張曰知而未能行是未能運用此誠也
  愚謂知而未能行乃未能得之於已豈特未能用
  而已乎然此所謂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則未有
  不能行者且曰運用此誠亦非知誠者之語蓋誠
  則無為而成初不煩運用矣
 張云行知仁勇者誠也而所以知此誠者非他物也
 亦即誠也所以行此誠者非他物也亦即誠也此聖
 人極誠之所在而指之也又云誠字雖同而行知仁
[001-33b]
 勇之誠不若知誠之誠為甚明知誠之誠不若行誠
 之誠為甚大也
  愚按經文所以行之者一也與及其知之一也及
  其成功一也兩句立語命意不同張氏似誤作一
  例讀之故其為説如此文義猶不暇通而遽欲語
  其精㣲此其所以失之也且所謂誠者一而已矣
  今乃裂而三之又於其中相與自為優劣蓋不窮
  天理無所準則而逞其私智逆探幽深横鶩捷出
[001-34a]
  必極其所如往而後已則安得不至於是乎然推
  其本原則生生化化見見聞聞之緒餘也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張云近之為言以不遠也不遠即在此而已第知所
 以好學者誰所以力行者誰所以知恥者誰則為知
 仁勇矣見於言語文字者皆近之而已惟人體之識
 所以體者為當幾而明即事而解則知仁勇豈他物
 哉
[001-34b]
  愚謂上章既言達德之名恐學者無所從入故又
  言其不遠者以示之使由是而求之則可以入德
  也聖人之言淺深遠近之序不可差次如此張氏
  以為不遠者是矣而又曰即在此而已何其言之
  相戾也蓋其所以為説者牽之以入於荒唐繆悠
  之中其勢不得而自已爾夫好學力行知恥在我
  而已又必求其所以如此者為誰而後為至則是
  身外復有一身心外復有一心紛紛乎果何時而
[001-35a]
  已耶設使果如其言則所謂誰者一而已矣聖人
  復何用虛張三者之目使學者徒為是多方以求
  之耶詳求聖人之意决不如是特釋氏之説耳此
  章之指惟吕博士之言淵慤有味庶幾得之張氏
  之徒蓋以為淺近而忽之矣然豈知其言近指遠
  真得聖賢之意也與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張云如其知仁勇則亦不期於修身尊賢親親敬大
[001-35b]
 臣體羣臣子庶民來百工懷諸侯柔遠人矣又曰九
 經以次而行皆中其㑹矣
  愚謂如張氏之云則九經皆剰語矣聖人之道所
  以異於異端者以其本末内外一以貫之而無精
  粗之辨也故子思於九經反復三致意焉而張氏
  忽之如此蓋每事欲高於聖賢一等而不知憑虚
  失實秖其所以為卑也
凡事豫則立
[001-36a]
 張云欲學者養誠於平日也
  愚謂先立乎誠則無不豫矣非謂豫養誠也既誠
  矣則何豫養之云乎
不誠乎身矣
 張云世之論誠者多錯認專為誠夫至誠無息專非
 誠也以專為誠則是語言寢處應對醻酢皆離本位
 矣
  愚謂專固不足以盡誠然遂以無息為誠則亦誤
[001-36b]
  矣蓋惟至誠為無息非因其無息而命之以誠也
  離本位之言聖人無有已辨於前矣然專亦豈遽
  離本位哉
 張云世之行誠者類皆不知變通至於誦孝經以禦
 賊讀仁王以消災
  愚謂聖賢惟言存誠思誠未嘗言行誠蓋思之既
  得存之既著則其誠在己而見於行事者無一不
  出於誠謂之行誠則是已與誠為二而自我以行
[001-37a]
  彼誠之為道不如是也如此者其失不但不知變
  通而已若曰所行既出於誠則又不可謂之行誠
  而亦無不知變通之理張氏之言進退無所據矣
  至於誦孝經以禦賊蓋不知明理而有迂愚之蔽
  以是為行誠而不知變通然則張氏之所謂誠亦
  無以異於專矣讀仁王經者其溺於邪僻又甚不
  得與誦孝經者同科矣
 張云格物致知之學内而一念外而萬事無不窮其
[001-37b]
 終始窮而又窮以至於極盡之地人欲都盡一旦廓
 然則性善昭昭無可疑矣
  愚按格物之學二先生以來諸君子論之備矣張
  氏之云乃釋氏看話之法非聖賢之遺㫖也吕舍
  人大學解所論格物正與此同愚亦已為之辨矣
 張云注之於身則身誠注之於親則親悦注之於友
 則友信注之於君於民則獲上而民治
  愚謂明乎善則身自誠乃理之自然身誠則親自
[001-38a]
  悦由是以至於友於君於民皆然乃積盛充實而
  自致耳今曰注之而然則是設之於此射之於後
  而冀其必然也其為不誠莫大於是
 張云誠之所在擊觸轉移
  愚謂至誠積於中而事物應於外理之常也然豈
  若是其驚遽暴疾哉
 張云安得不想孔子孟子再拜以謝其格言乎
  愚謂觀此氣象甚矣其粗鄙而輕浮也
[001-38b]
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張曰博學者戒愼恐懼非一事也問思辨放此/
  愚謂戒愼恐懼乃篤行之事非博學之謂也
誠明明誠
 張云由上智之自得而合乎聖人之教者性也由遵
 聖人之教而造乎上智之地者教也上智自得而不
 合於聖人之教則為異端矣
  愚謂張氏於誠明之説蓋未嘗深考而為此説以
[001-39a]
  合其素論觀其自處傲然已在誠明之域矣然謂
  上智自得而有不合於聖人之教者則未知其所
  得果何事也且所謂異端者復誰謂乎夫豈不自
  知其已失身於此而故為是言者是乃所謂改頭
  換面陰子而陽擠之將以自蓋其迹而幸人之不
  疑已其為不誠莫大於是以是心而語中庸不亦
  戾乎大哉聖人之道章云荒唐夢幻之學其意亦/猶是也後不復重出矣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止/天地參矣
[001-39b]
 張云此誠既見己性亦見人性亦見物性亦見天地
 之性亦見
  愚謂經言惟至誠故能盡性非曰誠見而性見也
  見字與盡字意義逈别大率釋氏以見性成佛為
  極而不知聖人盡性之大故張氏之言每如此
其次致曲
 張云禮樂射御書數中直造乎誠之地也
  愚謂直造乎誠則非致曲也
[001-40a]
 張云變者此誠忽然而有倐然而無
  愚謂誠若如此何以為物之終始乎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張云既前知之則以誠造化轉移變易使禍為福妖
 為祥亡為興蓋無難也
  愚謂至誠之道非可以者以之則非誠矣夫轉禍
  為福易災為祥以太戊高宗之事觀之則理固有
  是然不如是之易也是以古之聖賢遇災而懼嚴
[001-40b]
  恭祗畏以正厥事猶不敢庶幾其萬一故曰瞻仰
  昊天曷惠其寧豈曰轉移變易而無難哉然此章
  之指初亦不為是發也
不誠無物
 張云吾誠一往則耳目口鼻皆壞矣
  愚謂誠無人我之别不必言吾無彼此之殊不必
  言往耳目口鼻亦豈有一旦遽壊之理哉此章之
  説諸先生言之悉矣以彼觀此得失可見
[001-41a]
君子誠之為貴
 張云誠未足貴誠而又誠之斯足貴也
  愚謂聖人言天下之理無出於誠而曰誠未足貴
  何其言之悖也且既誠矣以為未足貴而又誠之
  乃足貴則前之所謂誠者無乃為棄物與蓋緣
  本不知誠而惟恐其言之小故其言每如此且誠
  者天之道豈亦未足貴必待誠之者人之道乃
  足貴耶雖至愚有以知其不然矣
[001-41b]
至誠無息
 張云不見形象而天地自章不動聲色而天地自變
 垂拱無為而天地自成天地亦大矣而使之章使之
 變使之成皆在於我又曰至誠不息則有不見而章
 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又自此而造化之妙矣
  愚詳經意蓋謂至誠之理未嘗形見而自彰著未
  嘗動作而自變化無所營為而自成就天地之道
  一言而盡亦不過如此而已張氏乃以為聖人至
[001-42a]
  誠於此能使天地章明變化於彼不惟文義不通
  而亦本無此理其曰天地自此而造化語尤險怪
  蓋聖人之於天地不過因其自然之理以裁成輔
  相之而已若聖人反能造化天地則是子孫反能
  孕育父祖無是理也凡此好大不根之言皆其心
  術之蔽又原於釋氏心法起滅天地之意正蒙斥
  之詳矣
尊德性而道問學止/敦厚以崇禮
[001-42b]
 張云自戒愼恐懼而入入而造於發育峻極之地而
 不敢己則行乎三千三百之中而道問學矣尊德性
 而不敢己則又變而為致廣大此下不敢己者三/又變而為者三
 新崇禮又致廣大極高明之變名也
  愚按此皆言體道成德之目無不敢已而又變之
  意變名之説亦無義理
 張云豈有一豪之變怪以驚眩天下之耳目哉
  愚按張氏之書變怪驚眩蓋不少矣猶以為無有
[001-43a]
  不知更欲如何乃為變怪驚眩哉
吾從周
 張云周法已弊其過多矣孔子身非輔相不在尊位
 所以不敢輕議妄論而曲意以從周之法度也
  愚按孔子言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則
  其從周也亦有道矣非不得已而妄從之也若末
  世之弊有如拜上之泰則不盡從矣其不得不從
  者是亦義理之所在斯誠然而從之以為曲意而
[001-43b]
  從非聖人之心也張氏歸心乎釋氏而曲意於儒
  者故其所以窺聖人者如此非一辭之失也其所
  從來遠矣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張云夫如此指何事而言哉即予所謂戒愼不睹恐
 懼不聞也
  愚按張氏戒愼恐懼二句横貫中庸一篇之中其
  牽合附㑹連章累句已不容一一辨正矣至於此
[001-44a]
  章經文所謂如此乃上文君子之道本諸身以下
  耳張氏欲成其前説乃近舍本章上文之義遠指
  戒愼恐懼於數千字之前未論義理之當否而豈
  言語文字體勢之常哉故特論此一章尤疎漏處
  以見其餘之皆此類也
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張云論至於此則夫子蓋未嘗死也觀乎天地此亦
 夫子之乾坤也
[001-44b]
  愚按孔子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未嘗言文王
  之不死也然言近㫖遠其味無窮所以為聖人之
  言也不死之云變&KR0988駭人而實無餘味故程子有
  言立言當涵畜意思不使知德者厭無德者惑正
  為此耳
   吕氏大學解
  吕氏之先與二程夫子遊故其家學最為近正然
  未能不惑於浮屠老子之説故其末流不能無出
[001-45a]
  入之弊按正獻公神道碑載公進讀上語及釋老/虗寂之㫖公曰堯舜雖知此乃以知人安
  民為急此其所差之端也堯舜之道精粗本末一/以貫之其所知者似與釋老不相似也以為所知
  在此而所急在彼是二本也本原/如此則其末流之弊豈可勝道哉今論其一二以
  補其闕蓋其他説之近正者則君子猶有取焉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吕氏曰異端之學皆不知所先後考索勤苦雖切而
 終不近故有終始為二道本末為兩端者
  愚謂此言似為釋氏發然吕氏終身學焉不知以
[001-45b]
  誰為異端而為是説以詆之耶蓋其心未必不以
  為有先後者世間之粗學而無先後者出世間之
  妙道兩者初不相為謀雖並行而不相悖也方其
  言此故不得不是此而非彼及其為彼則又安知
  其不是彼而非此哉彼其陽離陰合自以為左右
  采獲而集儒佛之大成矣曾不悟夫言行不類出
  入支離之為心害而莠亂苗紫奪朱之患又將
  無所不至也此蓋原於所知在此所急在彼之意
[001-46a]
  而其失又甚焉近世之言道者蓋多如此其誤後
  學深矣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止
 吕氏曰致知格物修身之本也知者良知也與堯舜
 同者也理既窮則知自至與堯舜同者忽然自見黙
 而識之
  愚謂致知格物大學之端始學之事也一物格則
  一知至其功有漸積乆貫通然後胷中判然不疑
[001-46b]
  所行而意誠心正矣然則所致之知固有淺深豈
  遽以為與堯舜同者一旦忽然而見之也哉此殆
  釋氏一聞千悟一超直入之虚談非聖門明善誠
  身之實務也其與前章所斥異端之學不知所
  先後者又何以異哉
 吕氏曰草木之微器用之别皆物之理也求其所以
 為草木器用之理則為格物草木器用之理吾心存
 焉忽然識之此為物格
[001-47a]
  愚按伊川先生嘗言凡一物上有一理物之微者
  亦有理又曰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小而一物之
  所以然學者皆當理㑹吕氏蓋推此以為説而失
  之者程子之為是言也特以明夫理之所在無間
  於大小精粗而已若夫學者之所以用功則必有
  先後緩急之序區别體驗之方然後積習貫通馴
  致其極豈以為直存心於一草木器用之間而與
  堯舜同者無故忽然自識之哉此又釋氏聞聲悟
[001-47b]
  道見色明心之説殊非孔氏遺經程氏發明之本
  意也嚮以吕氏之博聞彊識而不為是説所迷則
  其用力於此事半而功必倍矣今乃以其習熟見
  聞者為餘事而不復精察其理之所自來顧欲置
  心草木器用之間以俟其忽然而一悟此其所以
  始終本末判為兩途而不自知其非也舊見吕氏
  晩年尺牘數語有足以證成此義者因系之于後
  并為之説云
[001-48a]
 吕氏曰聞見未徹正當以悟為則所謂致知格物正
 此事也比來權去文字專務體究尚患雜事紛擾無
 專一工夫若如伊川之説物各付物便能役物却恐
 失涉顢頇爾吕自注云其意以為物不可/去事不可無正當各任之耳
  愚謂以悟為則乃釋氏之法而吾儒所無有吕氏
  顧以為致知格物之事此其所以誤為前説而不
  知其非也若然則又安得獨以不知所先後者為
  異端之病哉若由吾儒之説則讀書而原其得失
[001-48b]
  應事而察其是非乃所以為致知格物之事蓋無
  適而非此理者今乃去文字而專體究猶患雜事
  紛擾不能專一則是理與事為二必事盡屏而後
  理可窮也終始二道本末兩端孰甚於此則未知
  吕氏所體所究果何理哉伊川之説正謂物各有
  理事至物來隨其理而應之則事事物物無不各
  得其理之所當然者如舜之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此其所以不為物之所役而能役物豈曰各任之
[001-49a]
  而已哉如曰任之而已則是漫然不察其是非可
  否而一切聽其所為也如此則能不為物之所役
  者鮮矣顧舍其顢頇而謂人顢頇豈不惑哉
   先王之世一道德同風俗故天下之大人無異言
   家無異學豈復知有異端之害哉及周之衰正
   道陵遲禮壞樂崩夫子憂之乃緒正六經以明
   先王之教當是時異端雖不能無猶未有以名
   家者也及夫子没世道益衰狂僭之士見聖人
[001-49b]
   之有作也遂各逞其聰明競立異説以自名於
   世顧與正道並馳而爭勝於是天下之人耳目
   眩瞶而莫知適從矣然諸子百家雖各主其説
   而其為害則有淺深如老莊之虚浮人固知其
   無著申韓之刑名人固知其少恩皆不足以惑
   人也惟楊墨之學假仁義以為名而實為仁義
   之害惑人之尤深者也故孟子起而閑先聖之
   道舍諸子而獨闢楊墨以正人心息邪説距詖
[001-50a]
   行放淫辭使天下若醉而醒夢而覺然後正道
   廓如也噫孟子以來千有餘載儒者溺於詞采
   實不見道徒辨楊墨之非至身為楊墨則不自
   覺徒惡楊墨之害至躬蹈楊墨則不自知况敢
   冀其有孟氏之功乎夫浮屠出於夷狄流入中
   華其始也言語不通人固未之惑也晉宋而下
   士大夫好竒嗜&KR0988取其侏離之言而文飾之而
   人始大惑矣非浮屠之能惑人也導之者之罪
[001-50b]
   也今有人於此詭衣冠而談空無衆必止而詬
   之一旦有貴顯名譽之士亦從而效尤則人皆
   眙愕改觀未論其事之是非且以其人而信之
   矣幾何其不胥而為夷狄哉此有識之所甚憂
   而永歎也二蘇張吕豈非近世所謂貴顯名譽
   之士乎而其學乃不知道德性命之根原反引
   老莊浮屠不經之説而紊亂先王之典著為成
   書以行於世後生既未有所聞必以其人而尊
[001-51a]
   信之漸染既深將如錮疾可不哀乎新安朱元
   晦以孟子之心為心大懼吾道之不明也弗顧
   流俗之譏議嘗即其書破其疵繆鍼其膏肓使
   讀者曉然知異端為非而聖言之為正也學者
   苟能因其説而求至當之歸則諸家之失不逃
   乎心目之間非特足以悟疑辨惑亦由是可以
   造道焉故余三復而樂為之書云乾道丙戌孟冬
   晦日臺溪何鎬謹跋
[001-51b]
 
 
 
 
 
 
 
 雜學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