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42 近思錄-宋-朱熹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近思録卷十    宋朱子吕祖謙同編
              葉采集解
  政事凡六十四條/
   此卷論臨政處事葢明乎治道而通乎治法則
   施於有政矣凡居官任職事上撫下待同列選
   賢才處世之道具焉
伊川先生上疏曰夫鐘怒而擊之則武悲而擊之則哀
[010-1b]
誠意之感而入也告於人亦如是古人所以齋戒而告
君也心誠則氣専氣専則/聲應不誠而能感乎臣前後兩得進講未嘗敢不
宿齋預戒潛思存誠覬感動於上心若使營營於職事
紛紛其思慮待至上前然後善其辭說徒以頰舌感人
不亦淺乎文集下同曰或問伊川未進講以前還有間/㫁否朱子 尋常未嘗不誠臨見君時又加
意爾如孔子沐浴/而告哀公是也
伊川答人示奏稿書云觀公之意専以畏亂為主頤欲
公以愛民為先力言百姓飢且死丐朝廷哀憐因懼将
[010-2a]
為寇亂可也不惟告君之體當如是事勢亦宜爾徒言/民飢
将亂為可慮而不言民飢将死為可傷則人主徒有憂/懼忿疾之心而無哀矜惻怛之意矣告君之體必詞順
而理直/可也公方求財以活人祈之以仁愛則當輕財而重
民懼之以利害則将恃財以自保哀矜之心生則能輕/財以救民之死憂懼
之心作反将吝/財以防民之變古之時得丘民則得天下後世以兵制
民以財聚衆聚財者能守保民者為迂惟當以誠意感
動覬其有不忍之心而已四井為甸四甸為丘得乎一/丘之民則可以得天下說見
孟子後世以兵制民謂民有所不足畏以財聚衆謂財/有所不可闕於是以聚財為守國之道以愛民為迂緩
[010-2b]
之事苟徒懼之以禍亂則無惻隠愛/民之心愈増其聚財自守之慮矣
明道為邑及民之事多衆人所謂法所拘者然為之未
嘗大戾於法衆亦不甚駭謂之得伸其志則不可求小
補則過今之為政者逺矣人雖異之不至指為狂也至
謂之狂則大駭矣法令有未便於民者衆人為之未免/拘礙惟先生道徳之盛從容裁處故
不大戾當時之法而有補於民人雖異之而/不至於駭者亦其存心寛平而區處有方也盡誠為之
不容而後去又何嫌乎此又可以見先生忠厚懇惻之/心豈若悻悻然小丈夫之為哉
明道先生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010-3a]
苟存愛物之心/必有及物之效
伊川先生曰君子觀天水違行之象知人情有爭訟之
道故凡所作事必謀其始絶訟端於事之始則訟無由
生矣謀始之義廣矣若慎交結明契劵之類是也易傳/下同
○訟卦象傳坎下乾上為訟天西運水東流故曰違行/交結朋逰親戚也契劵文書要約也此皆生訟之端慮
其始必/謹必明
師之九二為師之主恃専則失為下之道不専則無成
功之理故得中為吉恃専則失為下之道如衛青不敢/専誅而具歸天子使自裁之是也
[010-3b]
不専則不能成功所謂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是也二居中故有得中之象凡師之道威和
並至則吉也成而不和則人心懼而離和而少威則人/心玩而弛九二剛中故有威和相濟之象
世儒有論魯祀周公以天子禮樂以為周公能為人臣
不能為之功則可用人臣不得用之禮樂是不知人臣
之道也夫居周公之位則為周公之事由其位而能為
者皆所當為也周公乃盡其職爾師卦九二傳成王幼/周公攝政周公沒成
王思其勲徳錫魯以天子之禮樂使祀周公焉孔子曰/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或者謂周公能為人臣不
能為之功故可用人臣不得用之禮樂夫聖人之於事/君也有盡其道而已非有加於職分之外也若職分之
[010-4a]
外是乃/過為矣
大有之九三曰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伊川易傳曰
三當大有之時居諸侯之位有其富盛必用亨通於天
子謂以其有為天子之有也乃人臣之常義也當大有/之時公
侯擅所有之富故戒之以用亨通於天子如朝覲供貢/之儀凡所以奉上之道皆不敢自有其有乃為盡人臣
之義/也若小人處之則専其富有以為私不知公以奉上
之道故曰小人弗克也
人心所從多所親愛者也常人之情愛之則見其是惡
[010-4b]
之則見其非故妻孥之言雖失而多從所憎之言雖善
為惡也苟以親愛而隨之則是私情所與豈合正理故
隨之初九出門而交則有功也人心之從違多蔽於好/惡之私而失其是非之
正卦主於隨苟惟親暱之隨則違正理矣故/必出門而交則無所繫累而所從者有功也
隨九五之象曰孚於嘉吉位正中也伊川易傳曰隨以
得中為善隨之所防者過也葢心所恱隨則不知其過
震下兊上為隨震動也兊恱也以恱而/動易過於隨而不自知故必得中為善
坎之六四曰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伊川易
[010-5a]
傳曰此言人臣以忠信善道結於君心必自其所明處
乃能入也一樽之酒二簋之食復以瓦缶為器質之至/也所謂忠信善道也牖者室中所以通明也
葢忠信者納約之本雖懐樸素之誠/苟不因其明而納焉則亦不能入矣人心有所蔽有所
通通者明處也當就其明處而告之求信則易也故云
納約自牖能如是則雖艱險之時終得无咎也人心各/有所蔽
各有所通攻其蔽則未免扞格/因其明而導之則易於聴信且如君心蔽於荒樂唯
其蔽也故爾雖力詆其荒樂之非如其不省何必於所
不蔽之事推而及之則能悟其心矣自古能諫其君者
[010-5b]
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故訐直強勁者率多取忤而温
厚明辨者其說多行訐者發人之隂惡也計直則無委/曲強勁則乏和順故矯拂之過每
至牴牾溫厚者其氣和明辨者其理著故感悟/之易每多聴從納約自牖惟温厚明辨者能之非惟告
於君者如此為教者亦然夫教必就人之所長所長者
心之所明也從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後推及其餘孟子
所謂成徳達財是也成徳者因其有徳而成就之達財/者因其有才而遂達之皆謂就其
所長開/導之也
恒之初六曰浚恆貞凶象曰浚恆之凶始求深也伊川
[010-6a]
易傳曰初六居下而四為正應四以剛居高又為二三
所隔應初之志異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深是知常而
不知變也初與四為位應九與六為爻應此理之常也/然為九二九三所隔則已改其常矣初六當
常之時知常而不知變求/之過深是以至於凶悔也世之責望故素而至悔咎者
皆浚恆者也素舊/也
遯之九三曰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伊川易傳曰係戀
之私恩懐小人女子之道也故以畜養臣妾則吉九三/下乘
六二有係戀之心則失宜遯之時矣故有災危然君子/用是道以畜其臣妾則可以固結其欲遯之心是以吉
[010-6b]
也/然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也御下之道苟所當去/亦不可以係戀而姑
息/也
睽之象曰君子以同而異伊川易傳曰聖賢之處世在
人理之常莫不大同於世俗所同者則有時而獨異聖/賢
之所為惟順乎理而已豈顧夫世俗之同異哉故循乎/天理之常者聖賢安得不與人同出於流俗之變者聖
賢安得不/與人異不能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
隨俗習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異耳同而能異則不拂/於人理之常而亦
不徇乎習俗之化惟理之從耳然其所以為/異者乃所以成其大同也是亦一事而已
[010-7a]
睽之初九當睽之時雖同徳者相與然小人乖異者至
衆若棄絶之不幾盡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則失含𢎞
之義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
見惡人則无咎也初與四位相應而爻皆陽為同徳相/與不至睽孤然當睽之時乖異者衆
故必恢含𢎞之義而無棄絶之意則/不善者可化乖異者可合乃元咎也古之聖王所以能
化奸凶為善良革仇敵為臣民者由弗絶也弗絶之則/開其自新
之路而啟其/從善之機也
睽之九二當睽之時君心未合賢臣在下竭力盡誠期
[010-7b]
使之信合而已二五相應然時方睽違上下乖戾故二/必外竭其力内盡其誠期使疑者信睽
者合/耳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義理以致其知
杜蔽惑以誠其意如是宛轉以求其合也内竭其誠以/感動君心外
盡其力以扶持國政此盡其在我者也推明義理使君/之知無不至杜塞蔽惑使君之意無不誠此啟其君者
也如是宛轉求之睽者庶其可合所/謂遇主於巷也巷者委曲之途也遇非枉道逢迎也
巷非邪僻由徑也故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上言遇/主於巷
亦正理之當然苟遇不以直而至於枉道逢迎巷不以/正而至於邪僻由徑苟求其合而䧟於邪枉則又非遇
主於巷/之道也
[010-8a]
損之九二曰弗損益之伊川易傳曰不自損其剛貞則
能益其上乃益之也若失其剛貞而用柔說適足以損
之而已剛正不撓乃能有益於君葢柔邪之人阿意順/㫖惟務容恱善而遇柔恱善亦不進惡而遇柔
恱必長其惡矣故國有險佞之/臣士有善柔之友皆有損無益世之愚者有雖無邪心
而惟知竭力順上為忠者葢不知弗損益之之義也九/二
剛中非有邪心者但當損下益上之時惟知損己以奉/上而不知臣道之少貶未有能致益其君者故有弗損
益之/之戒
益之初九曰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象曰元吉无咎下
[010-8b]
不厚事也伊川易傳曰在下者本不當處厚事厚事重
大之事也以為在上所任所以當大事必能濟大事而
致元吉乃為无咎能致元吉則在上者任之為知人己
當之為勝任不然則上下皆有咎也大作即厚事之謂/也卦當損上益下
初居最下受上之益是當大任者必/尭濟其事而大善上下乃可无咎
革而無甚益猶可悔也況反害乎古人所以重改作也
革卦彖傳事之變更則於大體不能無傷/苟非有大益無後患君子不輕於改作
漸之九三曰利禦寇伊川易傳曰君子之與小人比也
[010-9a]
自守以正豈惟君子自完其己而已乎亦使小人得不
陷於非義是以順道相保禦止其惡也九三上下皆隂/是君子與小人
同列相比也君子以守正而不失其身小人亦以近/正而不敢為惡以順道而相保禦是能止其惡也
旅之初六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伊川易傳曰志卑之
人既處旅困鄙猥瑣細無所不至乃其所以致悔辱取
災咎也初居旅之下故為志卑之人此教人處旅/困之道當略細故存大體斯免悔咎也
在旅而過剛自高致困災之道也旅卦九三象傳過剛/則暴戾而乏和順自
高則矯亢而人不親附/處旅如是必致困災
[010-9b]
兊之上六曰引兊象曰未光也伊川易傳曰說既極矣
又引而長之雖說之之心不已而事理已過實無所說
事之盛則有光輝既極而強引之長其無意味甚矣豈
有光也兌之上六恱之極也恱極而復引/之事既過而強為恱何輝光之有
中孚之象曰君子以議獄緩死伊川易傳曰君子之於
議獄盡其忠而已於決死極於惻而已天下之事無所
不盡其忠而議獄緩死最其大者也議獄而無不盡之/心致其審也決死
而存不忍之心致其愛也君子雖無往不盡其/中心之誠而於議獄緩死則尤其所謹重者也
[010-10a]
事有時而當過所以從宜然豈可甚過也如過恭過哀
過儉大過則不可所以小過為順乎宜也能順乎宜所
以大吉小過卦彖傳禮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皆/小過之以順乎事之宜若過之甚則恭為足恭
哀為毁瘠儉為鄙/恡又失其宜矣
防小人之道正己為先小過卦九三傳待小人之道先/當正己己一於正則彼雖姦詐
将無間之可乘矣其他防/患之道皆當以正己為先
周公至公不私進退以道無利欲之蔽周公之心在於/天下國家而不
在其身是以至公無私而進/退合道葢無一毫利欲之蔽其處己也夔夔然存恭畏
[010-10b]
之心其存誠也蕩蕩然無顧慮之意所以雖在危疑之
地而不失其聖也夔夔戒謹卑順之貌存誠者自信之/篤也蕩蕩明白坦平之義聖人雖當
危疑之地既不忿戾而改常亦不/疑懼而失守是為不失其聖也詩曰公孫碩膚赤舄
几几經說下同○詩狼跋篇碩大也膚美也遜避讓也/謂有大美而謙遜不居也赤舄赤服之舄也几几
進退安重貌葢其恭/順安舒之意如此
採察求訪使臣之大務採察民隠求訪賢才/二事使職之大者也
明道先生與吴師禮談介甫之學錯處謂師禮曰為我
盡達諸介甫我亦未敢自以為是如有說願往復此天
[010-11a]
下公理無彼我果能明辨不有益於介甫則必有益於
遺書下同○先生忠誠懇至詞氣和平/如此豈若悻悻好勝自是者之為哉
天祺在司竹常愛用一卒長及将代自見其人盜筍皮
遂治之無少貸罪己正待之復如初略不介意其徳量
如此徳量大則不/為喜怒所遷
明道因論口將言而囁嚅云若合開口時要他頭也須
開口本註云如荆/軻於樊於期須是聴其言也厲囁嚅欲言而不敢/發之貌厲剛決之
意理明義直内無不足則出於口者自然剛決不可回/撓安有囁嚅之態○朱子曰合開口者亦曰理之所當
[010-11b]
言樊於期事非理所得言特/取其事之難言而猶言之耳
須是就事上學蠱振民育徳然有所知後方能如此何
必讀書然後為學振民育徳修己治人之事也然必知/之至而後行之至無非學也豈但讀
書而謂之學哉子路亦嘗有是言而夫子斥之何也葢/為學之道固不専於讀書必以讀書為窮理之本子羔
既未及為學而遽使之以仕為學則非持失知行之序/而且廢窮理之大端臨事錯繆安能各當其則哉程子
之教固以讀書窮理為先務然不就事而學則捨簡策/之外凡應事接物之際不知所以用力其學之間㫁多
矣二者之言/各有在也
先生見一學者忙迫問其故曰欲了幾處人事曰某非
[010-12a]
不欲周旋人事者曷常似賢急迫事雖多為之必有序/事雖急應之必有節
未聞可以急遽/苟且而處之者
安定之門人往往知稽古愛民矣則於為政也何有胡/安
定教學者以通經術治時務明體適用故其門人皆知/以稽古愛民為事稽古則為政之法愛民則為政之本
門人有曰吾與人居視其有過而不告則於心有所不
安告之而人不受則奈何明道曰與之處而不告其過
非忠也要使誠意之交通在於未言之前則言出而人
信矣誠意素孚則/信在言前又曰責善之道要使誠有餘而言不
[010-12b]
足則於人有益而在我者無自辱矣誠意多於言語則/在彼有感悟之益
在我無煩/瀆之辱
職事不可以巧免職所當為而巧圗規避/是自私用智之人也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朱子曰下訕上/則無忠敬之心
克勤小物最難不忽於小/謹之至也
欲當大任須是篤實篤實則力量深厚而謀/慮審固斯可以任大事
凡為人言者理勝則事明氣忿則招怫理勝而氣平則/人易曉而聴亦
順或者理雖明而挾忿氣/以勝之則反致扞格矣
[010-13a]
居今之時不安今之法令非義也若論為治不為則己
如復為之須於今之法度内處得其當方為合義若須
更改而後為則何義之有中庸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居下位而守上之
法令義也由今之法而處得其宜斯為/善矣若率意改作則已失為下之義
今之監司多不與州縣一體監司専欲伺察州縣州縣
専欲掩蔽不若推誠心與之共治有所不逮可教者教
之可督者督之至於不聴擇其甚者去一二使足以警
衆可也
[010-13b]
伊川先生曰人惡多事吾甚憫之世事雖多盡是人事
人事不教人做更責誰做人事雖多皆人所當為者苟/有厭事之意則應之必不盡
其理/矣
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一時感慨至於殺身而/不顧此匹夫匹婦猶或
能之若夫從容就義死得其所自非義精仁熟者莫之/能也中庸曰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是也○張南軒曰
君子不避難亦不入於難惟當夫理而已於所不當避/而避固私也於所不當預而預乃勇於就難是亦私而
已如曾子子思之避寇或不避三仁之或/死或不死皆從容乎義之所當然而已
人或勸先生以加禮近貴先生曰何不見責以盡禮而
[010-14a]
責之以加禮禮盡則已豈有加也此與孟子不與/右師言同意
或問簿佐令者也簿所欲為令或不從奈何曰當以誠
意動之今令與簿不和只是爭私意令是邑之長若能
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惟恐不歸於令積
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過則歸之己善則歸之令非曰/姑為此以恱人葢事長之道當
如是/也
問人於議論多欲直己無含容之氣是氣不平否曰固
是氣不平亦是量狹量狹故常欲己勝/而無含容之氣人量隨識長亦
[010-14b]
有人識高而量不長者是識實未至也見識陋則人己/得失之間皆為
之動是即量之狹也/故識之長則量亦長大凡别事人都強得惟識量不可
惟識與量則隨人天資/學力所至而不可強也今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
量有鍾鼎之量十升為斗筲竹器容斗二升釡容/六斗四升十斗為斛十斛為鍾有江
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時而滿惟
天地之量則無滿故聖人者天地之量也聖人之量道
也常人之有量者天資也聖人之心純乎道道本無外/故其量亦無涯天資者氣禀
也氣禀則有涯常人而能學以通/乎道極其至則亦聖人之無涯也天資有量須有限大
[010-15a]
抵六尺之軀力量只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也如鄧艾
位三公年七十處得甚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動了謝安
聞謝𤣥破苻堅對客圍棋報至不喜及歸折屐齒強終
不得也事見魏/晉史更如人大醉後益恭謹者只益恭謹便
是動了雖與放肆者不同其為酒所動一也又如貴公
子位益高益卑謙只卑謙便是動了雖與驕傲者不同
其為位所動一也居之如常而不為異者量足以勝之/也一有意於其間雖驕肆謙恭之不
同要皆為/彼所動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宏大不勉強而成今人
[010-15b]
有所見卑下者無他亦是識量不足也知道者雖窮居/陋巷而不加損
雖祿之以天下而不加益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慍何者道固不為之而有増損也
人纔有意於為公便是私心公者天理之自然有意為/之則計較安排即是私意
昔有人典選其子弟係磨勘皆不為理此乃是私意選/舉
朝廷之選舉也進退之權實非己之所得而有子弟該/磨勘而不為理葢避私嫌而不知如此是以選舉為己
之私恩乃是私意也於/此可以識大公之道矣人多言古時用直不避嫌得後
世用此不得自是無人豈是無時本注云因言少師典/舉明道薦才事○苟
能以至公之心行至公之道/何嫌之避何時而不可行
[010-16a]
君實嘗問先生云欲除一人給事中誰可為者先生曰
初若泛論人材却可今既如此頤雖有其人何可言君
實曰出於公口入於光耳又何害先生終不言泛論人/材則無
不可若擇人任職乃宰相之事非在/下位者所可與矣此制義之方也
先生云韓持國服義最不可得一日頤與持國范夷叟
泛舟於潁昌西湖須臾客將去有一官員上書謁見大
資頤將為有甚急切公事乃是求知己頤云大資居位
却不求人乃使人倒來求己是甚道理韓維字持國范/純禮字夷叟在
[010-16b]
上位者當勤於求賢豈當待人反求/知求知者失己使之求知者失士夷叟云只為正叔
太執求薦章常事也頤云不然只為曾有不求者不與
來求者與之遂致人如此持國便服
先生因言今日供職只第一件便做他底不得吏人押
申轉運司状頤不曾簽國子監自係臺省臺省係朝廷
官外司有事合行申状豈有臺省倒申外司之理只為
從前人只計較利害不計較事體直得恁地春秋書法/王人雖微
序於諸侯之/上尊王也須看聖人欲正名處見得道名不正時便
[010-17a]
至禮樂不興是自然住不得說見論語○名分不正則/施之於事者顛倒而無序
乖戾而不和禮樂何以/興此自然必至之勢
學者不可不通世務天下事譬如一家非我為則彼為
非甲為則乙為君子存心正大如此其所以講/明世道者葢亦非分外之事也
人無逺慮必有近憂思慮當在事外外書下同○蘓氏/曰慮不在千里之
外則患在几席之下此以地之逺近言也一說先事而/圗之則事至而無患此以時之逺近言也然其理則一
也/
聖人之責人也常緩便見只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
[010-17b]
伊川先生云今之守令惟制民之産一事不得為其他
在法度中甚有可為者患人不為耳制民之産謂井/田貢助之法
明道先生作縣凡坐處皆書視民如傷四字嘗曰顥常
愧此四字
伊川先生每見人論前輩之短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
揚人之短本為/薄徳況前輩乎
劉安禮云王荆公執政議法改令言者攻之甚力明道
先生嘗被㫖赴中堂議事荆公方怒言者厲色待之先
[010-18a]
生徐曰天下之事非一家私議願公平氣以聴荆公為
之媿屈附録下同○劉立之字安禮程子門人也熙寧/初王荆公安石參知政事創制新法中外皆言
其不便荆公獨憤然不顧明道先生權監察御史裏行/被㫖赴中堂議事從容一言之間荆公乃為之媿屈葢
有以破其私己之見/而消其忿厲之氣也
劉安禮問臨民明道曰使民各得輸其情民情皆得以/上聞則自無
不得其所之患然非/平易聰達者能之乎問御吏曰正己以格物居上既正/則下有所
感而正矣非徒事/乎刑罰之嚴也
横渠先生曰凡人為上則易為下則難然不能為下亦
[010-18b]
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偽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已嘗為
之則能使人文集○樂於使人而憚於事人此人常情/也然知事人之道然後知使人之道已未
嘗事人則使人之/際必不能盡其情
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
難必濟而往有功也坎為重險故曰積險二五以剛居/中故外雖有積險其中心自亨通
而無所疑懼也心亨而/無疑則可以出險矣今水臨萬仞之山要下即下無
復凝滯之在前惟知有義理而已則復何回避所以心
易說下同水此以坎象而言人於義理苟能信之篤/行之決如 之就下則沛然而莫禦何往而不心亨
[010-19a]
哉/
人所以不能行己者於其所難者則惰其異俗者雖易
而羞縮惟心𢎞則不顧人之非笑所趨義理耳視天下
莫能移其道志不立氣不充故有怠惰與羞縮惟/心𢎞則立志逺大義理勝則氣充然為
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者義理不勝惰與羞縮之病
消則有長不消則病常在意思齷齪無由作事滕文公/行三年
之喪始也父兄百官皆不欲文公以義理所當為發哀/戚之誠心人亦莫不恱服所患在我義理不勝則不能
自強故有惰/與羞縮之患在古氣節之士冒死以有為於義未必中
[010-19b]
然非有志槩者莫能況吾於義理已明何為不為志氣/感慨
雖未必中於義而死且不顧況吾義理既明尚何/怠惰羞縮之為舉重明輕所以激昂兼懦之士
姤初六羸豕孚蹢躅豕方羸時力未能動然至誠在於
蹢躅得伸則伸矣羸弱也蹢躅跳躍也豕性隂躁雖當/羸弱之時其誠心未嘗不在於動也
得肆則肆矣猶小人雖困/志在求逞君子所當察也如李徳裕處置閹宦徒知其
帖息威伏而忽於志不忘逞照察少不至則失其幾也
唐武宗時徳裕為相君臣契合莫能間之宦寺之徒帖/息畏伏誠若無能為者而不知其志在求逞也繼嗣重
事卒定於宦者之手而徳裕/逐矣葢幾微之間所當深察
[010-20a]
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已不出入一益也取益謂有益/於己絆牽繫
也/授人數數已亦了此文義二益也數數猶頻數/也了曉徹也對之
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壊人之才為憂
則不敢墮四益也語録○此段當/在十一卷之末
 
 
 
 
[010-20b]
 
 
 
 
 
 
 
 近思録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