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32 二程粹言-宋-楊時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二程粹言卷上
             宋 楊時 編
  論道篇
子曰道外無物物外無道在父子則親在君臣則敬有
 適有莫於道已為有間又况夫清净而棄人倫者乎
子曰立言所以明道也言之而知徳者厭之不知徳者
 惑之何也由渉道不深素無涵蓄爾
[001-1b]
子曰傳道為難續之亦不易有一字之差則失其本旨矣
或謂惟太虚為虚子曰無非理也惟理為實或曰莫大
 於太虚曰有形則有小大太虚何小大之可言
子曰有者不可謂之無猶人知識聞見歴數十年之後
 一旦念之昭昭然於心謂之無者非也謂之有者果
 安在哉
或問誠者專意之謂乎子曰誠者實理也專意何足以
 盡之吕大臨曰信哉實有是理故實有是物實有是
[001-2a]
 物故實有是用實有是用故實有是心實有是心故
 實有是事故曰誠者實理也
或問介甫有言盡人道謂之仁盡天道謂之聖子曰言
 乎一事必分為二介甫之學也道一也未有盡人而
 不盡天者也以天人為二非道也子雲謂通天地而
 不通人曰伎亦猶是也或曰乾天道也坤地道也論
 其體則天尊地卑其道則無二也豈有通天地而不
 通人如止云通天文地理雖不能之何害為儒
[001-2b]
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可聞其體則謂之易其理
 則謂之道其命于人則謂之性其用無窮則謂之神
 一而已矣
子曰陰之道非必小人也其害陽則小人也其助陽成
 物則君子也利非不善也其害義則不善也其和義
 則非不善也
子曰誠則無不敬未至於誠則敬然後誠
子曰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臨人則人
[001-3a]
 化無往而不得志之正也
或問子所定昏禮有壻往謝之儀何謂也子曰是時也
 以今視古氣之淳漓不同矣今人之壽夭貎象與古
 亦異而冕服爼豆未必可稱也聖人之主化猶禹之
 治水耳宜順之而不逆宜遵之而不違隨時之義亦
 因以此焉
子曰天下之害皆以逺本而未勝也峻宇雕墻本於宫
 室酒池肉林本於飲食淫酷殘忍本於刑罰窮兵黷
[001-3b]
 武本於征伐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後王流於末者
 人欲也損人欲以復天理聖人之教也或曰然則未
 可盡去乎曰本末一道也父子主恩必有嚴順之禮
 君臣主敬必有承接之儀禮遜有節非威儀則不行
 尊卑有序非物采則無别文之與質相須而不可缺
 也及夫末勝而本喪則寧逺浮華而質樸之為貴爾
子曰純於敬則已與理一無可克者無可復者
子曰質必有文自然之理也理必有對生生之本也有
[001-4a]
 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必
 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子曰佛者之學若有止則有用
子曰觀生理可以知道
子曰至誠感通之道惟知道者識之
子曰仁道難名惟公近之非指公為仁也
子曰聖人以生死為常事無可懼者佛者之學本於畏
 死故言之不已下愚之人故易以其説自恐至於學
[001-4b]
 禪雖異於是然終歸於此葢皆利心也或曰本以利
 心得之耶抑以利心求之而有失也子曰本以利心
 得之故學者亦以利心失之也莊生所謂無常化者
 亦若是爾
韓侍郎曰道無真假子曰既無真則是假爾既無假則
 是真矣真假皆無尚何有哉必曰是者為真非者為
 假不亦顯然而易明乎
子謂門人曰於佛氏之説不必窮也苟欲窮之而未能
[001-5a]
 窮則已與之俱化矣曰然則何以能不疑曰曷不以
 其迹考之其迹如是其心何如哉豈可取其迹而不
 求其心探其心而不考其迹也心迹猶形影無可判
 之理王仲淹之言非也助佛氏之説者必曰不當以
 其迹觀之吾不信也
子曰義利云者公與私之異也較計之心一萌斯為利
 矣
子曰便儇佼厲之人去道逺而
[001-5b]
子曰公者仁之理恕者仁之施愛者仁之用子厚曰誠
 一物也
子曰苟非至誠雖建功立業亦出於事為浮氣其能乆
 乎
或問學者多流於釋氏之説何也子曰不致知也知之
 既至孰得而移之知玉之為寳則人不能以石亂之
 矣知醴之為甘則人不能以蘖亂之矣知聖人之為
 大中至正則釋氏不能以説惑之矣
[001-6a]
或謂佛氏所謂定豈聖人所謂止乎子曰定則忘物而
 無所為也止則物自付物各得其所而我無與也
子曰天地不相遇則萬物不生君臣不相遇則政治不
 興聖賢不相遇則道徳不亨事物不相遇則功用不
 成遇之道大矣哉
子曰至公無私大同無我雖眇然一身在天地之間而
 與天地無以異也夫何疑焉佛者厭苦塵根是則自
 利而已
[001-6b]
子曰能明善斯可謂明也已能守善斯可謂誠也已
或問孝弟為仁之本與子曰行仁自孝弟始孝弟仁之
 事也仁性也孝弟用也謂孝弟為行仁之本則可直
 曰仁之本則不可
或問仁與聖何以異子曰仁可以通上下而言聖名其
 極也有人於此一言一行仁矣亦可謂之仁而不可
 謂之聖至於盡人道者必謂之聖而亦可謂之仁
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001-7a]
或問敬子曰主一之謂敬何謂一子曰無適之謂一何
 以能見一而主之子曰齊莊整敕其心存焉涵飬純
 熟其理著矣
子曰忠恕猶曰中庸不可偏舉
子曰至誠事親則成人子至誠事君則成人臣無不誠
 者故曰誠者自成也
或問中庸可擇乎子曰既博學之又審問之又謹思之
 又明辨之所以識中庸之理而不差忒奚為而不擇
[001-7b]
子曰存道者心無老少之異行道者身老則衰故孔子
 曰吾衰也乆矣
子曰仁者必愛指愛為仁則不可不仁者無所知覺指
 知覺為仁則不可
子曰可欲莫如善以有諸巳為貴若存若忘焉而不為
 物所誘俗所移者吾未之見也
子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仁也不可曰以敬直内以義
 方外謂之敬義者猶曰行仁義云耳何直之有所謂
[001-8a]
 直也者必有事而勿正是也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與物同矣故曰敬義立而徳不孤推而放諸四海而
 凖
子曰守道當確然而不變得正則逺邪就非則違是無
 两從之理
子謂學者曰夫道恢然而廣大淵然而深奥於何所用
 其力乎惟立誠然後有可居之地無忠信則無物
子曰理素定則能見幾而作不明於理何幾之能見
[001-8b]
或問四端不言信何也子曰有不信故言有信譬之四
 方其位已定何不信之有若以東為西以南為北斯
 不信矣是故四端不言信
劉安節問仁與心何異子曰於所主曰心名其徳曰仁
 曰謂仁者心之用乎子曰不可曰然則猶五榖之種
 待陽氣而生乎子曰陽氣所發猶之情也心猶種焉
 其生之徳是為仁也
子曰敬則無間斷文王之純如此
[001-9a]
子曰禮者人之規範守禮所以立身也安禮而和樂斯
 為盛德矣
子曰無道而得富貴其為可恥人皆知之而不處焉惟
 特立者能之
子曰子厚以清虚一大名天道是以噐言非形而上者
子曰今之語道者語高則遺卑語本則遺末孟子之書
 雖所記不主一端然無精麤之分通貫言之蔑不盡
 者
[001-9b]
子曰凡志於求道者可謂誠心矣欲速助長而不中理
 反不誠矣故求道而有廹切之心雖得之必失之觀
 天地之化一息不留疑於速也然寒暑之變極㣲曷
 嘗遽哉
子曰語黙猶晝夜爾死生猶古今爾
子曰仁則一不仁則二
子曰一徳立而百善從之
子曰無一亦無三故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
[001-10a]
 其友是二而已
子曰天以生為道
或問理義何以異子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
子曰形而上者存於洒掃應對之間理無小大故也
子曰理有盛衰有消長有盈益有虚損順之則吉逆之
 則㐫君子隨時所尚所以事天也
子曰理善莫過於中中則無不正者而正未必得中也
或問仁子曰聖賢言仁多矣㑹觀而體認之其必有見
[001-10b]
 矣韓文公曰博愛之謂仁愛情也仁性也仁者固博
 愛以博愛為盡仁則不可
或問何謂忠何謂恕子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天
 地變化草木蕃恕也
子曰不偏之謂中一物之不該一事之不為一息之不
 存非中也以中無偏故也此道也常而不可易故既
 曰中又曰庸也
或問商丘開之事信乎子曰大道不明於天下莊列之
[001-11a]
 徒窺測而言之者也
或曰蹈水火白刃而無傷巫師亦或能之豈在誠乎子
 曰彼以邪心詭道為之常懐欺人之意何誠之有曰
 然則其能者何也子曰西方有幻術焉凡其所謂變
 化神通以駭衆人之耳目者皆幻也巫師所能廼其
 餘緒耳
子曰異端之説雖小道必有可觀也然其流必害故不
 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體也夫楊墨
[001-11b]
 亦是堯舜而非桀紂其是非豈不當乎其所以是非
 之意蓋竊吾之似欲成其説耳
子曰介甫之言道以文焉耳矣言道如此已則不能然
 是已與道二也夫有道者不矜於文學之門啟口容
 聲皆至徳也
子曰世之學者未嘗知權之義於理所不可則曰姑從
 權是以權為變詐之術而已也夫臨事之際稱輕重
 而處之以合於義是之謂權豈拂經之道哉
[001-12a]
或問信在四端猶土王四季乎子曰信無在無不在在
 易則至理也在孟子則配道義之氣也
或問夫子曰有已發之中有未發之中中有二耶子曰
 非也發而中節亦是中也對中而言之則謂之和可
 也以其發故也
子謂子厚曰道者天下之公也而學者欲立私説何也
 子厚曰心不廣也子曰彼亦是美事好而為之不知
 廼所當為強私之也
[001-12b]
子曰因人情而節文之者禮也行之而人情宜之者義
 也
或問喜怒哀樂未發之時耳無所聞目無所見乎曰雖
 無聞見而聞見之理自存汝於靜也何如對曰謂之
 有物則不可然昭昭乎有所知覺也子曰有是覺則
 是動矣曰夫子於喜怒哀樂之未發也謂靜而已乎
 子曰汝必從事於敬以直内則知而得之矣曰何以
 未發言中子曰敬而無失所以中也凡事事物物皆
[001-13a]
 有自然之中若俟人為布置則不中矣
子曰或言方有内外是有間矣道無間方無内外
或問何謂時中子曰猶之過門不入在禹稷之世為中
 也時而居陋巷則過門不入非中矣居於陋巷在顔
 子之時為中也時而當過門不入則居於陋巷非中
 矣盖以事言之有時而中以道言之何時而不中也
或問外物宜惡諸子曰於道而無所見則累與惡皆不
 得免焉盖亦原其當有當無爾當有也何惡之有當
[001-13b]
 無也何絶之有
子曰理者禮也文也禮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理
 文若二而道一也文過則奢實過則儉奢自文至儉
 自實生形影之類也
子曰昔聖人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者人也親親為
 大唯能親親故自吾老㓜以及人之老㓜義者宜也
 尊賢為大唯能尊賢故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仁義盡
 人之道盡矣
[001-14a]
子曰視聽言動一於禮謂之仁
子曰信不足以盡誠猶愛不足以盡仁也
子曰晝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則知死矣盡人之
 道則能事鬼矣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子曰仕止乆速惟其可不執於一故曰君子而時中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寂然不動故曰天下之大本也
子曰能盡飲食言語之道則能盡出處去就之道矣能
 盡出處去就之道則能盡死生之道矣其致一也
[001-14b]
子曰有形皆噐也無形惟道
子曰凡執守不定者皆不仁也
子曰釋氏言定異乎聖人之言止夫於有美惡因而美
 惡之美惡在物我無心焉苟曰吾之定不預於物然
 物未嘗忘也聖人曰止随其所止而止之止其所也
子曰中無定方故不可執一今以四方之中為中則一
 方無中乎以中外之中為中則當外無中乎故自室
 而觀之有室之中而自堂觀之則室非中矣自堂而
[001-15a]
 觀之有堂之中而自庭觀之則堂非中矣
子曰集義生氣方其未養也氣自氣爾惟集義以生則
 氣與義合無非道也合非所以言氣自其未養言之
 也
或問集義必於行事非行事則無所集矣子曰内外一
 事豈獨事欲合義也
又問敬以直内其能不用意乎子曰其始安得不用意
 也乆而成焉意忘矣又問必有事焉者其惟敬而已
[001-15b]
 乎子曰敬以涵養也集義然後為有事也知敬而不
 知集義不幾於兀然無所為者乎
子曰佛氏之道一務上達而無下學本末間㫁非道也
子曰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氏之害甚於楊墨
子曰論語所載其猶權衡尺度歟能以是揆事物者長
 短輕重較然自見矣
子曰敬則虚靜而虚靜非敬也
子曰一不敬則私欲萬端生焉害人此為大
[001-16a]
子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我也知其皆我何
 所不盡不能有諸已則其與天地萬物豈特相去千
 萬而已哉
子曰仁孝之理備於西銘之言學者斯須不在是即與
 仁孝逺矣
子曰無不敬者對越上帝之道也
子曰順理則無憂
子曰老子語道徳而雜權詐本末舛矣申韓蘇張皆其
[001-16b]
 流之弊也申韓原道徳之意而為刑名後世猶或師
 之蘇張得權詐之説而為縱横其失益逺矣今是以
 無傳焉
或問釋氏有事事無礙譬如鏡燈包含萬象無有窮盡
 也此理有諸子曰佛氏善侈大其説也今一言以蔽
 之曰萬物一理耳夫百氏諸子未有不善道德仁義
 者考其歸宿則異乎聖人也佛氏其辭皆善遁今即
 其言而究之則必曰吾不為是也夫已出諸其口載
[001-17a]
 之於書矣遁將何之
子曰佛之所謂世網者聖人所謂秉彞也盡去其秉彝
 然後為道佛之所謂至教也而秉彞終不可得而去
 也耳聞目見飲食男女之欲喜怒哀樂之變皆其性
 之自然今其言曰必盡絶是然後得天真吾多見其
 喪天真矣學者戒之謹之至於自信然後彼不能亂
 矣
或問愛何以非仁子曰愛出于情仁則性也仁者無偏
[001-17b]
 照是必愛之
子曰謙者治益之道
子曰離陰陽則無道陰陽氣也形而下也道太虚也形
 而上也
子曰道無體而義有方
或問釋氏有言下覺何如子曰何必浮屠氏孟子言之
 矣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知者知此事也覺
 者覺此理也
[001-18a]
或問變與化何别王氏謂因形移易謂之變離形頓革
 謂之化疑其説之善也子曰非也變未離其體也化
 則舊迹盡亡自然而已矣故曰動則變變則化惟天
 下至誠為能化
子曰盡已無歉為忠體物無違為信表裏之義也
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子曰莫大於道莫妙於神至大至妙宜若難言也聖人
 語之猶常事爾使學者玩而索之故其味長釋氏之
[001-18b]
 言夸張閎侈将以駭人耳目而動其心意已盡而言
 未已故其味短
子曰聖人公心盡天地萬物之理各當其分故其道平
 直而易行佛氏厭苦棄捨造作費力皆非自然故失
 之逺
子曰佛氏求道猶以管窺天惟務上見而不燭四旁是
 以事至則不能變
子曰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
[001-19a]
 中庸乃高明之極耳非二致也
子曰予奪翕張理所有也而老子之言非也與之之意
 乃在乎取之張之之意乃在乎翕之權詐之術也
子曰禮樂大矣然於進退之間則已得性情之正
子曰一二合而為三三見則一二亡矣離三而為一二
 一二見而三亡矣方為一二而求三既已成三又求
 一二是不知理
子曰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或過或不及無非惡也楊
[001-19b]
 墨之類是也
子曰以氣明道氣亦形而下者耳
子曰靜中有動動中有静故曰動靜一源
子曰氣充則理正正則不私不私之至則神
或問何謂誠何謂道乎子曰自性言之為誠自理言之
 為道其實一也
子曰中無定體惟達權然後能執之
子曰至顯莫如理昔有人鼓琴而見螳螂捕蟬者或人
[001-20a]
 聞之而曰琴胡為有殺聲也夫殺在物見在心而聽
 者以聲知之非至顯歟
子曰道不逺人不可須臾離也此特為始學者言之耳
 論道之極無逺也無近也無可離不可離也
子曰使萬物無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子曰人為不善於幽隱之中者謂人莫已知也而天理
 不可欺何顯如之或曰是猶楊震所謂四知者乎子
 曰幾矣雖然人我之知猶有分也天地則無二知也
[001-20b]
吕大臨曰中者道之所由出也子曰非也大臨曰所謂
 道也性也中也和也名雖不同混之則一歟子曰中
 即道也汝以道出於中是道之於中也又為一物矣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循性曰道各有當也大本言其
 體達道言其用烏得混而一之乎大臨曰中即性也
 循性而行無非道者則由中而出莫非道也豈為性
 中又有中哉子曰性道可以合一而言中不可幷性
 而一中也者狀性與道之言也猶稱天圓地方而不
[001-21a]
 可謂方圓即天地方圓不可謂之天地則萬物非出
 於方圓矣中不可謂之道則道非出於中矣中之為
 義自過與不及而立名而指中為性可乎性不可容
 聲而論也率性之謂道則無不中也故稱中所以形
 容之也大臨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赤子之心至虚無
 倚豈非中乎此心所發無往而不中大人不失赤子
 之心所謂允執厥中也子曰赤子之心已發而未逺
 於中者也而爾指為中是不明大本也大臨曰聖人
[001-21b]
 智周萬物赤子未有所知其心固不同也孟子所言
 特取其純一無偽可與聖人同爾非謂無毫髪之異
 也無過不及之謂中何從而知之乎求之此心而已
 此心之動出入無時何從而守之乎求之喜怒哀樂
 未發之際而已當是時也至虚不倚純一無偽以應
 萬物之變何往而非禮義哉故大臨以赤子之心為
 中而曰中者道之所由出也子曰非謂無毫髪之異
 斯異矣大本則無異爾於喜怒哀樂未發之際而求
[001-22a]
 中之中去中不亦逺乎大臨曰然則夫子以赤子之
 心為已發者而未發之時謂之無心可乎子曰心一
 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在人所見何如耳論愈析㣲
 則愈易差失言之未瑩則亦擇之未精耳大臨曰此
 則淺陋之辠也敢不承教
  論學篇
子曰識道以智為先入道以敬為本夫人測其心者茫
[001-22b]
 茫然也將治心而不知其方者㓂賊然也天下無一
 物非吾度内者故敬為學之大要
子曰學必先知仁知之矣敬以存之而已存而不失者
 心本無懈何事於防閑也義理益明何事於思索也
 斯道也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即我之
 用也萬物之體即我之體也
子曰行失即惡亦改之而已事失即亂亦治之而已苟
 非自棄皆君子也
[001-23a]
子曰犯而校者私巳也不校者樂天也或曰然則無當
 報者乎子曰其有報也亦循理而已
子曰所處於貧賤雖貧賤未嘗不樂不然雖富貴亦常
 歉然不自得故曰莫大於理莫重於義
子曰彈琴而心不在焉則不成聲故曰琴者禁邪心也
蘇昞問修辭何以立誠子曰苟以修飾言語為心是偽
 而已
子曰視聽言動無非天也知其正與妄斯善學矣
[001-23b]
子曰世俗之言多失正如吳楚失之輕趙魏失之重既
 通乎衆盡正之而不得則君子去其甚者而已
子曰有過必改罪已是也改而已矣常有歉悔之意則
 反為心害
子曰學者欲得正必以顔子為凖的
蘇洵曰平居講習殆空言也何益不若治經傳道為居
 業之實耳子曰講習而無益蓋未嘗有得耳治經固
 學之事苟非自有所得則雖五經亦空言耳
[001-24a]
子曰射法具而彀不滿發不中未正内志耳
子曰今之學者有三弊溺於文章牽於訓詁惑於異端
 苟無是三者則将安歸必趨於聖人之道矣
或問有反身而未誠者何子曰是視身之與誠猶二物
 也必以已合彼非能誠矣夫身既不誠則無樂矣
子謂劉安節曰善學者進德不有異於綴文者耶有徳
 矣動無不利為無不成何有不文若綴文之士不專
 則不工專則志局於此又安能與天地同其大乎吕
[001-24b]
 大臨有言學如元凱未免成癖文似相如未免類俳
 今之為文者一意於詞章藻繪之美以悦人之耳目
 非俳優而何
子曰能守節善矣亦貴乎適中而已節而過中是謂苦
 節安能常且乆耶
子曰妄動由有欲妄動而得者其必妄動而失一失也
 其得之必失之二失也况有㐫咎随之乎是故妄得
 之福災亦随焉妄得之得失亦繼焉苟或知此亦庶
[001-25a]
 幾乎不由欲而動矣
子曰於上深有所望於下深有所責其處已則莫不恕
 也而可乎
子曰言行不足以動人臨事而倦且怠皆誠不至也
子曰人之智思因神以發智短思敞神不㑹也㑹神必
 有道
子曰古人謂心廣洪大無偏而不起之處得見其人亦
 可與語矣
[001-25b]
韓公與子坐惜日之暮喟然而嘆子曰常理也古猶今
 也而何歎曰老而将去也子曰勿去可也曰奈何而
 勿去子曰不能則去矣
子曰斟酌古今而去取之非心有權度卓然不疑者未
 能無差忒
子曰可觀莫如萬物之生意
子曰處患難知其無可奈何遂放意而不反是安於義
 命者
[001-26a]
子曰知過而能改聞善而能用克己以從義其剛明者
 乎
子曰饑而食渴而飲冬而裘夏而葛苟有一毫私意於
 其間即廢天職
子曰學禮義考制度必求聖人之意得其意則可以㳂
 革矣
或問入道之功子曰立志志立則有本譬之藝木由毫
 末拱把至於合抱而干雲者有本故也
[001-26b]
子曰學者有所聞而不著乎心不見乎行則其所聞固
 自他人之言耳於已何與焉
子曰思索經義不能於簡䇿之外脱然有獨見資之何
 由深居之何由安非特誤巳亦且誤人也
或問人有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貪何為其然也
 子曰志不立為氣所使故也志勝氣則一定而不可
 變也曾子易簀之際其氣㣲可知也惟其志既堅定
 則雖死生之際亦不為之動也况老少之異乎
[001-27a]
或問人有日記萬言或妙絶技藝者是可學乎子曰不
 可才可勉而少進鈍者不可使利也惟積學明理既
 乆而氣質變焉則暗者必明弱者必立矣
或問為養而求仕不免憂得失將何以免此子曰志勝
 氣義處命則無憂矣曰在已可免也而親不悦奈何
 子曰為已為親非二事也其如命何人苟不知命見
 利必趨遇難必避得䘮必動其異於小人者幾希聖
 人曰命云者為中人而設也上智之士惟義之安雖
[001-27b]
 曰求而得之然安於義而無求此樂天者之事也至
 於聞有命而不能安之則每下矣
或問為文有害於大學之道乎子曰是其為業也不專
 則不工也專則志局於此斯害也已學以養心奚以
 文為五經之言非聖人有意於文也至藴所發自然
 而成也
或曰㳺夏以文學稱何也曰汝謂其執簡秉筆從事於
 詞章之技乎
[001-28a]
子曰讀書将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今或滯心於章句之
 末則無所用也此學者之大患
子曰利者衆之所同欲也專欲利已其害大矣貪之甚
 則昏蔽而忘理義求之極則爭奪而致怨
子曰學者自治極於剛則守道愈固勇於進則遷善愈
 速
子曰達理故樂天而不競内充故退遜而不矜
子曰物聚而無以養之則不能存息矣故君子動靜節
[001-28b]
 宣所以養生也飲食衣服所以養形也威儀行動所
 以養德也推已及物所以養人也養道之所貴惟正
 而已矣
子曰言不可不謹傷於易則誕傷於煩則支已肆則物
 忤出悖則來違君子所以非法不道也
子曰射中鵠舞中節御中度皆誠也
子曰赴湯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勝非君
 子之大勇不可能也
[001-29a]
子曰凡人之過多矣能改之者猶無過也惟識趣汙下
 之人其改之為最難故其過最甚
子曰始於致知智之事也行所知而極其至聖之事也
子曰學者好為高論猶貧人談金辨其體色權其輕重
 商其貴賤其言未必非也然終不如富人之有金未
 嘗自言金之美也
子曰進學莫先乎致知養心莫大乎理義
王彥霖曰人之於善也必其誠心欲為然後有所得其
[001-29b]
 不欲不可以強人也子曰是不然任其自為聽其不
 為則中人以下自棄自暴者衆矣聖人所以貴於立
 教也
彥霖再問立德進德當何先子曰有既立而益進者上
 也有勇而至於立者次也
或問必有事焉者其敬而已乎子曰敬所以涵養也集
 義所謂必有事也不知集義是為無事也曰義者中
 理之謂乎子曰中理見乎事敬在心義以方外然後
[001-30a]
 中理矣曰義與敬何以異子曰敬所以持守也有是
 有非順理而行者義也曰敬猶靜歟子曰言靜則老
 氏之學也
子曰處屯難之時而有致亨之道其惟正固乎凡處難
 能守正而不變者鮮矣
子曰百工治噐必貴於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為也學
 而無所用學將何為也
子曰學而未有所知者譬猶人之方醉也亦何所不至
[001-30b]
 及其既醒必惕然而恥矣醒而不以為恥末如之何
 也
子謂周行已曰今之進學者如登山方於平易皆能濶
 步而進一遇峻險則止矣
子曰根本既立然後可立趨向趨向既立矣而所造有
 深淺不同者勉與不勉故也
子曰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
子曰學之而不養養之而不存是空言也
[001-31a]
子曰重任必強脊膂之人廼能勝
子曰義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謂善學矣
子曰自得而至於無我者凡善言美行無非所過之化
 也
子曰學至涵養其所得而至於樂則清明高逺矣
子曰學而不自得則至老而益衰
子曰力學而得之必充廣而行之不然者局局其守耳
子曰語學者以其所未至不惟所聞不深亦易忽於理
[001-31b]
子曰見之既明養之既熟泰然而行之其進曷禦焉
子曰識必見於行如行道塗涉暗阻非日月之光炬火
 之照則不可進矣故君子貴有識力學窮理則識益
 明照知不惑廼益敏矣
子曰言而不行自欺孰甚焉
子曰動以人則有妄動以天則無妄
子曰教人者養其善心則惡自消治民者導以敬遜則
 爭自止
[001-32a]
子曰學必激昻自進不至於成徳不敢安也
或問今有志於學而知識蒙蔽力不能勝其任則如之
 何曰致知則明明則無不勝其任者在勉強而已
子曰人之於學避其所難而姑為其易者斯自棄也已
 夫學者必志於大道以聖人自期而猶有不至者焉
子曰以富貴驕人者固不美矣以學問驕人者其害豈
 小哉
子曰學者當務實一有近名之心則大本已失尚何所
[001-32b]
 學哉或曰不猶賢於為利者乎子曰清汚雖不齊而
 其利心則一也然則没世而名不稱孔子何為而疾
 之也子曰非為求名也為無善之可稱耳
或問日新者益進乎抑謂無弊而已乎子曰有進意而
 求益者必日新
或曰有因苦學失心者何也子曰未之聞也善學者之
 於其心治其亂收其放明其蔽安其危曾謂為心害
 乎
[001-33a]
子曰不知天則於人之賢否愚知有所不知雖知之有
 所不盡故學以知天為本不知人則所親者或非其
 人所由者或非其道故學者以親賢為急
子曰學不博者不能守約志不篤者不能力行
或問學何如而謂之有得子曰其必黙識心通乎篤誠
 明理而涵養之者次也聞之知之億度之舉非得
 也
或問學必窮理物散萬殊何由而盡窮其理子曰誦詩
[001-33b]
 書考古今察物情揆人事反覆研究而思索之求止
 於至善蓋非一端而已也又問泛然其何以㑹而通
 之子曰求一物而通萬殊雖顔子不敢謂能也夫亦
 積習既乆則脱然自有該貫所以然者萬物一理故
 也
子曰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謂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
 未至也
子曰於所當為者用意而為之未免私心也
[001-34a]
子曰致知則智明智明然後能擇
或問夫子之教必使學者涵養而後有所得何如其涵
 養也子曰莫如敬
子曰學者以屏知見息思慮為道不失於絶聖棄智必
 流於坐禪入定夫鑑之至明則萬物畢照鑑之常也
 而奚為使之不照乎不能不與萬物接則有感必應
 知見不可屏而思慮不可息也欲無外誘之患惟内
 有主而後可主心者主敬也主敬者主一也不一則
[001-34b]
 二三矣苟繫心於一事則他事無自入况於主敬乎
或問致知力行其功並進乎子曰人謂非禮勿為則必
 強勉而從之至於言穿窬不可為不必強勉而後能
 也故知有淺深則行有逺近此進學之效也循理而
 至於樂則已與理一殆非強勉之可能也
子曰閑邪則誠已存非取誠於外納諸中而存之也故
 役役然於不善之中求善而為之必無入善之理
子曰古之言知之非艱者吾謂知之亦未易也今有人
[001-35a]
 欲之一地必知所出之門所由之道然後可往苟不
 知也雖有徃赴之心其能進乎後世非無美質而力
 行者然鮮能明道蓋知之者難也
或問使從俗可以從歟子曰於義有害者胡為而可從
子曰學者苟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志則不肻安於所
 不安也不能然者不見實理故也
或問何謂實理子曰灼然見其是非可否也古人有視
 死如歸者苟不見死重於義如見火之熱水之深無
[001-35b]
 復疑則其能者未矣
子曰獨處而靜思者非難居廣而應天下者為難
朱光庭問為善之要子曰孜孜而為之者當其接物之
 際也未與物接則敬而已自敬而動所謂為善也
子曰有志於道而學不加進者是無勇也
伯淳與吳師禮論王氏所學之失其為我盡達之介甫
 理者天下之公不可私有也非敢必以為是介甫有
 以告我則願反覆辨之辨之而明不有益於彼斯有
[001-36a]
 益於我矣
子曰學者所見所期不可不逺且大也及夫施於用則
 必有其漸
子曰責善之道必也貴誠而不貴言則於人有相長之
 益在巳無自辱之患
子曰古之教人無一物不使之誠心射與舞之類是也
子曰怒在理而無所遷動乎血氣則遷矣
或謂舉子必精修其所業可以應有司之選今夫子每
[001-36b]
 止之使勿習何也子曰設科以文詞取士苟可以應
 科則亦足矣盡心力而為之以期乎必得是惑也
子曰古者家有塾黨有庠三老坐於里門察其長㓜出
 入揖遜之序詠歌諷誦無非禮義之言今也上無所
 學而民風日以偷薄父子兄弟惟知以利相與耳今
 里巷之語不可以屬耳也以古所習如彼欲不善得
 乎以今所習如此欲其善得乎
或問道不明於後世其所學者為何子曰教之者能知
[001-37a]
 之學者之衆不患其不明也魯國一時賢者之衆非
 特天授由學致也聖人既没曠千有餘歲求一人如
 顏閔不可得故教不立學不傳人材不期壞而自壞
或問燕處倨肆心不怠慢有諸子曰無之入徳必自敬
 始故容貎必恭也言語必謹也雖然優㳺涵泳而養
 之可也拘廹則不能入矣
子曰古所以成材之具今舉無矣惟出入於人心者猶
 在耳學者其可不勉乎
[001-37b]
子曰人多以子弟輕俊為可喜而不知其為可憂也有
 輕俊之質者必教以通經學使近本而不以文辭之
 末習則所以矯其偏質而復其徳性也
子曰凡人於事有少自快則其喜懌之意猶浹洽於心
 而發見於外况學而見理者乎雖然至於窮理而切
 切焉不得其所可悦者則亦何以養心也
子曰古之人十五而學四十而仕其未仕也優㳺養徳
 無求進之心故其所學必至於有成後世之人自其
[001-38a]
 為兒童從父兄之所教與其壯長追逐時習之所尚
 莫汲汲於勢利也善心何以不䘮哉
子曰學佛者於内外之道不備
子曰博奕小技也不專心致志猶不可得况學聖人之
 道悠悠焉何能自得也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
 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夫
 聖人何為而廹切至於如是其極哉善學者當求其
 所以然之故不當誦其文過目而已也學如不及猶
[001-38b]
 恐失之苟曰姑俟來日斯自棄也
子曰昏於天理者嗜慾亂之耳
子曰子厚以禮立教使學者有所據守也
子曰學者於聖人無卓然之獨見則是聞人之言云耳
 因曰亦云耳而已
子曰學不純則不得其所止中無止則不能不外求譬
 夫家有藏寳者豈復假人以為玩乎
潘康仲問學者於聖人之門非願其有異也惟不能知
[001-39a]
 之是以流於不同敢問持正之道子曰知之而後可
 守無所知則何所守也故學莫先乎致知窮理格物
 則知無不盡知之既盡則守無不固
子曰古之君子修徳而已徳成而言則不期於文而自
 文矣退之固因學為文章力求其所未至以至於有
 得也其曰軻死不得其傳非卓然見其所傳者語不
 及此
子曰蘇吕二子皆以知見聞見為學之患吾喜其近道
[001-39b]
 必欲堅叩明其辨可與終其説矣夫人之學非自願
 其有差也知之不至則流别於殊塗䧟溺於異端亦
 不得免焉耳
子曰吕進伯老矣慮學問之不進憂年數之不足恐無
 所聞而遂死焉亦可謂之好學也
子曰養勇之法求之太急故性氣輕軼而難御凡長育
 人材也教之在寛待之以乆然後化成而俗美
或問夫子有言昔之惑人因其迷闇今之惑人因其髙
[001-40a]
 明竊有疑焉夫既曰髙明而可惑乎子曰語其質云
 爾彼深於佛氏之學者其質開透亦必加於人數等
 所謂智者過之也非中庸所謂極髙明者也聖人極
 髙明而道中庸其照無偏何過之有
子厚曰十詩之作將以騐天心於語黙也子曰舎是有
 言亦烏得已乎
子謂子厚曰關中之士語學而及政論政而及禮樂兵
 刑之學庶幾善學者子厚曰如其誠然則志大不為
[001-40b]
 名亦知學貴於有用也學古道以待今則後世之謬
 不必屑屑而難之舉而措之可也
或問學者何習老莊之衆也子曰謹禮而不達者為其
 所膠固焉放情而不莊者畏法度之拘已也必資其
 放曠之説以自適其勢則然
或問學者多溺於佛説何也子曰學而無所得其年齒
 老矣智力屈矣其心欲遽止焉則又不自安一聞超
 騰侈大之説是以説而入之然則可反乎子曰深固
[001-41a]
 者亦難反嘗譬之行人履乎坦途其進無難也山髙
 乎其前水深乎其下而進之為難也於是焉而有㨗
 徑則欣然而從之其勢然也夫托乎逆旅者蓋不得
 家居之要爾未有人既安於家而又樂舎於逆旅者
 也
子曰林大節少戅然得一言即躬履學者可畏莫如聞
 斯行之聞而不行十蓋九矣
子謂門人曰昨日之㑹談空寂者紛紛吾有所不能噫
[001-41b]
 此風既成其何能救也古者釋氏盛時尚只是崇像
 設教其害小爾今之言者乃及乎性命道德謂佛為
 不可不學使明智之士先受其惑嗚呼清談盛晉室
 衰况有甚者乎夫明智之士中人以上之資也其才
 足以自立則反之難矣學者必至於自信而不惑則
 彼不能亂不然猶之淫言美色戒而逺之尚恐不免
 也
侯仲良曰夫子在講筵必廣引博喻以曉人主一日講
[001-42a]
 既退范堯夫揖曰美哉何記憶之富也子對曰以不
 記憶也若有心於記憶亦不能記矣
或人有自名導氣養生者問子亦知之乎子曰吾夏葛
 而冬裘渴飲而饑食節嗜慾定心氣如此而已
子曰學莫大於知本末終始致知格物所謂本也始也
 治天下國家所謂末也終也治天下國家必本諸身
 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國家者無之格猶窮也物猶
 理也若曰窮其理云爾窮理然後足以致知不窮則
[001-42b]
 不能致也
子曰格物適道之始思所以格物而已近道矣是何也
 以收其心而不放也
子曰大學於誠意正心皆言其道至於格物則不言獨
 曰物格而後知至此蓋可以意得不可以言傳也自
 格物而充之然後可以至於聖人不知格物而欲意
 誠心正而後身修者未有能中於理者也
子曰學莫貴乎自得非在人也
[001-43a]
子曰見攝生者而問長生可謂大愚見卜者而問吉㐫
 可謂大惑
子曰學貴乎成既成矣將以行之也學而不能成其業
 用而不能行其學則非學矣
子曰君子莫進於學莫止於畫莫病於自足莫罪於自
 棄進而不止湯武所以反之而聖
子曰古之學者為巳而成物今之學者為人而䘮巳
子曰無好學之志則雖聖人復出亦無益矣然聖人在
[001-43b]
 上而民多善者習見之熟也習聞之乆也涵泳其教
 化深且逺也
子曰記問文章不足以為人師以其所學者外也師者
 何也謂理義也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
子曰君子之學貴一一則明明則有功
子曰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莫知
子曰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
 欺心而棄已與人不誠則䘮徳而增怨今末習曲藝
[001-44a]
 亦必誠而後精况欲趨衆善為君子者乎
子曰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或曰學者亦有無思而得
 者乎子曰漠然未嘗思自以為得之者未之有也
子曰徳盛者物不能擾而形不能病臨震懼死生而色
 不變當疾痛慘戚而心不動由養之有素非一朝一
 夕之力也
子曰學不貴博貴於正而已正則博言不貴文貴於當
 而已當則文政不貴詳貴於順而已順則詳
[001-44b]
子曰學也者使人求於内也不求於内而求於外非聖人
 之學也何謂求於外以文為主者是也學也者使人
 求於本也不求於本而求於末非聖人之學也何謂
 求於末考詳略採同異是也二者無益於徳君子弗
 之學也
子曰自得者所守不變自信者所守不疑
子曰隨時觀理而天下之理得矣
子曰人皆可以為聖人而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已
[001-45a]
 不至聖人而自己者皆自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
 當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
子曰學以不欺闇室為始
子曰多聞識者猶廣儲藥物也知所用為貴
子曰講説非古也學者必潛心積慮涵養而自得之今
 一日盡講是以博為教非有益也
子曰學而為名内不足也
子曰行踐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踐言而人信
[001-45b]
 之者
子曰恥不知而不問終於不知而已以為不知而必求
 之終能知之矣
子曰有辨佞之才者多入於不善故學不貴
子曰有慾則不剛剛者不屈於慾
子曰克己之私既盡一歸於禮此之謂得其本心
子曰學貴於通執一而不通將不勝其疑矣通莫如理
子曰難勝莫如己私學者能克之非大勇乎
[001-46a]
  論書篇
或問坤者臣道也在君亦有用乎子曰厚徳載物豈非
 人君之用
子曰堯夫厯差之法妙絶乎古人矣蓋於日月交感之
 際以陰陽盈虚求之是以不差隂常虧陽常盈差之
 所由也昔洛下閎之作厯也謂數百年之後當有一
 日之差乎何承天慮其差也則以所差之之分均於
 所厯之年以考每歲所差之多少謂之歲差法而差
[001-46b]
 終不可定也
子曰五經之言涵蓄渾然無精麤之别
子曰春秋是是非非因人之行事不過當年數人而已
 窮理之要也學者不必他求學春秋可以盡道矣然
 以通語孟為先
或問春秋發㣲子曰述法而不通意
子曰易變易也随時變易以從道也至㣲者理至著者
 象體用一源顯㣲無間故善學者求之必自近易於
[001-47a]
 近非知易者也
子曰有謂六經為六藝之文何其求之於淺也
劉絢問孔子何為作春秋子曰由堯舜至於周文質損
 益其變極矣其法詳矣仲尼參酌其宜以為萬世王
 制之所折中焉此作春秋之本意也觀其吿顔子為
 邦之道可見矣
子曰春秋事在二月則書王二月事在三月則書王三
 月無事則書天時書首月蓋有事則道在事無事則
[001-47b]
 存天時正王朔天時備則歲功成王道存則人理立
 春秋之大義也
子曰諸侯當上奉天時下承王正故春秋曰春王正月
 明此義則知王與天同大而人道立矣
或問易有大過何也子曰聖人盡道而無過故曰大過
 亦當事之大耳猶堯舜禪遜湯武放伐之類也道無
 不中也無不常也以世人所不常見則謂之大過於
 常耳是故立非常之大事興不世之大功成絶俗之
[001-48a]
 大徳皆大過之事而實無所過也
子曰素問出於戰國之際或以為三墳者非也然其言
 亦有可取者或問何説也子曰善言天者必有騐於
 人善言古者必有騐於今豈不當哉若運氣則不可
 用
子曰陰陽運動有常而無忒凡失其度皆人為感之也
 故春秋災異必書漢儒傳其説而不得其理是以所
 言多失
[001-48b]
子曰禮記之文多謬誤者儒行經觧非聖人之言也夏
 后氏郊鯀之篇皆未可據也
子曰周禮之書多訛闕然周公致太平之法亦存焉在
 學者審其是非而去取之爾
子曰原道之作其言雖未盡善然孟子之後識道之所
 傳者非誠有所見不能㫁然言之如是其明也其識
 大矣
子曰漢儒之談經也以三萬餘言明堯典二字可謂知
[001-49a]
 要乎惟毛公董相有儒者氣象東京士人尚名節加
 之以明禮義則皆賢人之徳業矣本朝經典比之前
 代為盛然三十年以來議論尚同學者於訓傳言語
 之中不復致思而道不明矣
子曰魯桓公弑君而自立其無歲不及諸侯之盟㑹者
 所以結外援而自固也齊逺與戎盟春秋危之而書
 至者以謂戎也苟不知鄭真陳之黨惡而同為不義
 則必執之矣此居夷浮海之意也
[001-49b]
子曰自古簒弑多出於公族盖其自謂曰先君子孫也
 可以君國而國人亦以為然從而奉之也聖人明大
 義以示萬世故入春秋之初其弑君者皆絶屬籍盖
 為大惡既自絶於先君之世矣豈得復為子孫也古
 者公侯刑死則無服况於弑君乎此義既明矣而或
 有以屬稱者可見其寵之太過任之太重以階亂也
 春秋所書大槩事同則詞同後之學者因以謂之例然
 有事同而詞異者其義各不同蓋不可以例㫁也
[001-50a]
子厚為二銘以啓學者其一曰訂頑訂頑曰云云楊子
 問西銘深發聖人之㣲意然言體而不及用恐其流
 至於兼愛後世有聖賢而推本而論未免歸過於横
 渠夫子盍為一言推明其用乎子曰横渠立言誠有
 過乃在正䝉至若訂頑明理以存義擴前聖所未發
 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豈墨氏之比哉西銘理
 一而分殊墨氏則愛合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
 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
[001-50b]
 之流仁之方也無别而迷兼愛至於無父之極義斯
 亡也子比而同之過矣夫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為
 用也反謂不及用不亦異乎楊子曰時也昔從明道
 即授以此書於是始知為學之大方固將終身服之
 豈敢疑其失於墨氏比也然其書以民為同胞鰥寡
 孤獨為兄弟非明者黙識焉知理一無分之殊哉故
 恐其流至於兼愛非謂其言之發與墨氏同也夫惟
 理一而分殊故聖人稱物逺近親踈各當其分所以
[001-51a]
 施之其心一焉所謂平施也昔意西銘有平施之心
 無稱物之義疑其辭有未達也今夫子開諭學者當
 無惑矣
或問子厚立言得毋有幾於廹切者乎子曰子厚之為
 人謹且嚴是以其言似之方之孟子則寛宏舒泰有
 不及也然孟子猶有英氣存焉是以未若顏子之懿
 渾然無圭角之可見也
或曰聖賢氣象何自而見之子曰姑以其言觀之亦可
[001-51b]
 也
子曰訂頑言純而意備仁之體也充而盡之聖人之事
 也子厚之識孟子之後一人而已耳
子謂門弟子曰昔吾受易於周子使吾求仲尼顏子之
 所樂要哉此言二三子志之
子曰乾坤毁無以見易聖人以此洗心退蔵於宻夫所
 謂易也此也宻也果何物乎聖人所以示人者深且
 明矣學者深思當自得之得之則於退蔵之宻奚逺
[001-52a]
 乎
子曰讀書而不留心於文義則荒忽其本意專精於文
 義則必固滯而無所通逹矣
或問王介甫有言乾之九三知九五之位可至而至之
 如何子曰使人臣每懐此心大亂之道也且不識湯
 武之事矣然則謂何子曰知大人之道為可至則學
 而至之所謂始條理者智之事也
或問胡先生以九四為太子爻可乎子曰胡為而不可
[001-52b]
 當大臣則為大臣當儲貳則為儲貳顧用之何如耳
 苟知其一而不知其變則三百八十四爻止於三百
 八十四事而已矣
子曰夫人之説無可極者惟朋友講習以相資益為説
 之至也
子曰大學孔子之遺言也學者由是而學則不迷於入
 徳之門也
子曰大學之道明徳新民不分物我成徳之事也
[001-53a]
或問人以能立為能賢而易取於随何也子曰随者順
 理之謂也人君以之聽善臣下以之奉命學者以之
 徙義處事以之從長豈不立哉言各有當也若夫随
 時而動合宜適變不可以為典要非造道之深知㡬
 可與權者不能與也
子曰由孟子可以觀物
或問窮經㫖當何所先子曰於語孟二書知其要㫖所
 在則可以觀五經矣讀語孟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
[001-53b]
 奚以為
子曰凡書載事容有輕重而過其實學者當識其義而
 已苟信於詞則或有害於義曾不若無書之為愈也
子曰孟子言三代學制與王制所記不同王制有漢儒
 之説矣
子曰孟子養氣之論學者所當潛心也勿忘勿助長養
 道當然非氣也雖然既已名之曰氣則非漠然無形
 體可識也如其漠然無形體尚何養之有是故語其
[001-54a]
 體則與道合語其用則無非義也
子曰易之有象猶人之守禮法也
子曰春秋之時諸侯不禀命天王擅相侵伐聖人直書
 其事而常責夫被侵伐者蓋加兵於巳則引咎自責
 或辨諭之以禮又不得免焉則固其封疆上吿之天
 王下吿之方伯近赴於鄰國必有所直矣苟不勝其
 忿而與之戰則以與之戰者為主責已絶亂之道也
劉絢問讀春秋以何道為凖子曰其中庸乎欲知中庸
[001-54b]
 其惟權乎權之為言稱輕重之義也權義而上不可
 容聲矣在人所見如何耳
張閎中曰易之義起於數子曰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
 後有數易者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數得其理而象
 數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隐㣲盡數之毫忽廼尋流
 逐末術家之所尚管輅郭璞之流是也非聖人之道
 也閎中曰象數在理中何謂也子曰理無形也故因
 象以明理理既見乎辭則可以由辭而觀象故曰得
[001-55a]
 其理則象數舉矣
子曰乾九三言聖人之學也坤六二言賢人之學也此
 其大致也若夫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則雖聖人不越
 乎此無異道故也
子為易傳成門人再三請傳終不可問其故子曰尚不
 祈有少進也乎時年已七十餘矣
子曰卜筮有疑心則不應
子曰孔子之言莫非自然孟子之言莫非實事
[001-55b]
子曰厯法之要以日為主日正則餘皆可推矣
或問䝉之上九不利為冦夫冦亦可為而聖人教之以
 利乎子曰非是之謂也昏蒙之極有如三苗者征而
 誅之若秦皇漢武窮兵暴虐則自為冦也
謝師直與明道言春秋明道或可之又言易明道不可
 師直無忤色他日又以問伊川伊川曰二君知易矣
 師直曰伯淳不我與而子何為有是言也子曰忘刺
 史之勢而屈以下問忘主簿之卑而直言無隐是固
[001-56a]
 易之道也
子讀春秋至蕭魚之㑹嘆曰至哉誠之能感人也晉悼
 公推誠以待反覆之鄭信而不疑鄭自是而不復背
 晉者二十有四年至哉誠之能感人也
子既老門人屢請易傳教而習之得以親質諸疑子曰
 書雖未出而亦未嘗不傳也但知之者鮮耳其後黨
 論大興門人弟子散而四歸獨張繹受其書於垂絶
 之日
[001-56b]
子曰孟子之時去先王為未逺其所學於古者比後世
 為未缺也然而周室班爵禄之制已不聞其詳矣今
 之禮書皆掇拾秦火之餘漢儒所傅㑹者多矣而欲
 句為之解字為之訓固已不可又况一一追故迹而
 行之乎
子曰禮儀三千非拂民之欲而強其不能也所以防其
 欲而使之入道也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非教人以
 博雜為功也所以由性情而明理物也
[001-57a]
子曰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為
 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求聖人之心而吾之所以
 未得焉者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
 闕其疑其必有見矣
子曰詩書之言帝皆有主宰之意者也言天皆有涵覆
 之意者也言王皆公共無私之意也上下數千年若
 合符節
或問嚴父配天何以不言武王而曰周公其人也子曰
[001-57b]
 周家制作皆自乎周公故言禮必歸焉
或問周公既禱三王而藏其文於金縢之匱中豈逆知
 成王之信流言將以語之乎子曰以近世觀焉祝册
 既用則或焚之或埋之豈周公之時未有焚埋之禮
 也而欲敬其事故若此乎
子曰禁人之惡者獨治其惡而不絶其為惡之原則終
 不得止易曰豶豕之牙吉見聖人處機㑹之際也
子曰先儒有言乾位西北坤位西南今以天觀之無乎
[001-58a]
 不在何獨有於西北又曰乾位在六子而自處於無
 為之地夫風雷山澤水火之六物者廼天之用猶人
 之身耳目口鼻各致其用而曰身未嘗有為也則可
 乎
子曰盡天理斯謂之易
子曰作易者自天地幽明至於昆蟲草木之㣲無一而
 不合
子曰退之作羑里操曰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可謂知
[001-58b]
 文王之心矣
子曰作詩者未必皆聖賢孔子之取也取其止於禮義
 而已然比君以碩鼠目君為狡童疑於禮義有害也
 不以辭害意可也
子曰先儒以考槃不復見君而吿之永誓不諼吾心實
 若是也此非君子之心也齊梁之君陋矣乃若孟子
 則每有顧戀遲留而不忍去之意今曰君一不我用
 我則永誓而不見也豈君子之心哉或曰然則為此
[001-59a]
 詩者何謂也子曰賢者退而窮處雖去而不忘君然
 猶慕之深也君臣之義猶父子之恩安得不怨故於
 寤寐而不忘末陳其不得見君而吿之又自陳此情
 之不詐也忠厚之至也
子曰上古世淳而人朴順事而為治耳至堯始為治道
 因事制法著見功迹而可為典常也不惟随時亦其
 憂患後世而有作也故作史者以典名其書
或曰大學在止於至善敢問何謂至善子曰理義精㣲
[001-59b]
 不可得而名言也姑以至善目之黙識可也
或問中庸九經先尊賢而後親親何也子曰道孰先於
 親親然不能尊賢則不知親親之道故堯之治必先
 克明峻徳之人然後以親九族
或曰文中子答或人學易之問曰終日乾乾可也此盡
 道之言也文王之聖純亦不已耳子曰凡講經義等
 次推而上之焉有不盡者然理不若是也終日乾乾
 未足以盡易在九三可也苟曰乾乾者不巳也不巳
[001-60a]
 者道也道者易也等次推而上之疑無不可者然理
 不若是也
子讀易至履嘆曰上下之分明而後民志定民志定而
 後可以言治也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徳
 終身居之得其分也有徳而位不稱焉則在上者舉
 而進之士知修其身學成而君求之皆非有預於已
 也四民各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
 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志乎尊榮農工
[001-60b]
 商賈日志乎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而天下紛然
 欲其不亂難矣
子曰農夫勤瘁播種五榖絲麻吾得而衣食之百工技
 藝作為器械吾得而用之甲胄之士扞守疆圉吾得
 而安之惟有修葺聖人之遺言以待後之學者兹為
 小補耳
或問制器取諸象也而象器以為卦乎子曰象在乎卦
 而卦不必先器也聖人制器不待見卦而後知象以
[001-61a]
 衆人由之而不能知之故設卦以示之耳
或問麟鳯和氣所生太平之應也鳯鳥不至孔子曰吾
 已矣夫而麟見獲於春秋之季何也子曰聖人之生
 乃天地交感五行之秀㑹也以仲尼元聖尚生於春
 秋之時而况麟乎
子曰論語一書未易讀也有既讀之而漠然如未甞讀
 者有得一二而啟悦其心者有通體誠好之者有不
 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001-61b]
子曰讀論語而不知道所謂雖多奚為也於是有要約
 精至之言能深窮之而有所見則不難於觀五經矣
子曰艮止其所也萬物各止其所分無不定矣
  論政篇
子曰孔子為政先正名名實相須故也一事苟則無不
 苟者矣
子曰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為急務人才不足雖有
 良法無與行之矣欲成就人才者不患其禀質之不
[001-62a]
 美患夫師學之不明也師學不明雖有美質無由成
 之矣
子曰八十四聲各盡其清濁之極然後可以考中聲聲
 必本乎律不得乎律則中聲不可得矣律者自然之
 數也今世有三命之術以五行支幹納音推之蓋律
 之遺也而用之者末矣欲度量權衡之得其正必自
 律起而律必取於黄鐘以律管定尺蓋凖氣乎天地
 非積秬黍比也秬黍積數在先王時惟此物適與度
[001-62b]
 量合故可用也今則不可矣
子曰養親之心無有極也貴貴尊賢之義亦何有極乎
子曰古之聖王所以能化姦惡為善良綏仇敵為臣子
 者由弗之絶也苟無含洪之道而與己異者一皆弃
 絶之不㡬於棄天下以讐君子乎故聖人無棄物王
 者重絶人
子與韓公范公泛舟於潁湖有屬吏求見韓公公出已
 見之退而不悦曰謂其以職事來也乃求薦舉耳子
[001-63a]
 曰公為州太守不能求之顧使人求君乎范公曰子
 之固每若是也夫今世之仕者求舉於其人蓋常事
 耳子曰是何言也不有求者則遺而不及知也是以
 使之求之歟韓公無以語愧且悔者久之子顧范公
 曰韓公可謂服義矣
李籲問臨政無所用心求於恕何如子曰推此心行恕
 可也用心求恕非也恕巳所固有不待求而後得舉
 此加彼而已
[001-63b]
子曰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
 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惟止之各
 於其所而已止之不得其所則無可止之理
子曰養民者以愛其力為本民力足則生養遂然後教
 化可行風俗可美是故善為政者必重民力
子曰為治而不法三代苟道也堯舜不可及已三代之
 治其可復必也
子曰封禪本於祭天後世行之祗以自誇美而已王仲
[001-64a]
 淹曰非古也其秦漢之侈心乎斯言當矣或曰周頌
 吿於神明非乎子曰陳先王之功徳而非自誇美也
子曰聖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盛慮衰則可以防其
 滿極而圗其永久至於既衰而後戒則無及矣自古
 天下之治未有久而不亂者蓋不能戒於其盛也狃
 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紀綱壊忘禍亂則釁蘖萌
 是以浸淫滋蔓而不知亂亡之相尋也
明道在鄠邑政聲流聞當路欲薦之朝而問其所欲對
[001-64b]
 曰夫薦士者量才之所堪不問志之所欲
明道守官京兆南山有石佛放光於頂上逺近聚觀男
 女族集為政者畏其神而不敢止子使戒其徒曰我
 有官守不能往也當取其首来觀之耳自是光遂滅
 人亦不復疑也
子曰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暘無所不通無所不
 應者正而已矣正者虚中無我之謂也以有繫之私
 心膠於一隅主於一事其能廓然通應而無不徧乎
[001-65a]
子曰治蠱必求其所以然則知救之之道又慮其將然
 則知備之之方夫善救則前弊可革矣善備則後利
 可久矣此古聖人所以新天下垂後世之道
子曰古之人重改作變政易法人心始以為疑者有之
 矣久而必信乃其改作之善也始既疑之終復不信
 而能善治者未之有也
子謂子厚曰議法既備必有可行之道子厚曰非敢言
 也顧欲載之空言庶有取之者耳子曰不行於今而
[001-65b]
 後世有行之者亡也
子曰聖王為治修刑罰以齊衆明教化以善俗刑罰立
 則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雖曰尚徳而不尚刑
 顧豈偏廢哉
子曰自古聖人之救難而定亂也設施有未暇及焉者
 既安之矣然後為可久可繼之治自漢而下禍亂既
 除則不復有為姑随時維持而已所以不能髣髴於
 三代歟
[001-66a]
子曰守國者必設險山河之固城郭溝洫之阻特其大
 端耳若夫尊卑貴賤之分明之以等威異之以物采
 凡所以杜絶陵僭限隔上下者皆險之大用也
子曰三代而後漢為治唐次之漢大綱正唐萬目舉
子曰戰國之際小國介乎強大之間而足以自持者先
 王之分界約束未亡故也今混一之形如萬頃之澤
 祖宗涵濡既久矣故人心弭然柔伏雖有姦猾欲起
 而無端也
[001-66b]
子曰善為治者莫善乎靜以守之而或擾之猶風過乎
 澤波濤洶湧平之實難故一正則難傾一傾則難正
 者天下之勢也
子曰古者使以徳爵以功世禄而不世官故賢才衆而
 庶績成及周之衰公卿大夫皆世官政由是敗矣
子曰今責罪官吏無養廉恥之道或曰何類子曰如徒
 流杖使以銅贖之類也古者責不廉曰簠簋不飭而
 已忠厚之至也
[001-67a]
子曰賜進士第使衛士掖之以見天子不若使趍進而
 雍容也大臣孰不由此塗出立侍天子之側曾無愧
 乎子厚曰先示以第名使以次見則亦可矣
有少監逮繫乎越獄子曰卿監以上無逮繫為其近於
 君也君有一時之命有司必執常法而不敢從焉君
 無是命而有司請加之桎梏下則叛法上則無君非
 之大也子厚曰獄情不得則如之何子曰寕獄情之
 不得而朝廷之大義不可虧也
[001-67b]
子曰後世有治獄而無治市周公則有其政矣曺參之
 治齊以獄市為寄其時為近古也
子曰舉措合義則民心服
子曰治則有為治之因亂必有致亂之因在人而已矣
或問敬者威儀儼恪之謂乎子曰非也是所以成敬之
 具爾
子曰為政必立善法俾可以垂久而傳逺若後世變之
 則末如之何矣
[001-68a]
子曰古之仕者為人今之仕者為巳
或人謀仕於子邑尉責重邑簿責輕子曰尉能治盗而
 已不能使民不為盗簿佐令治邑宜使民不為盗也
 而謂責輕可乎
或曰治獄之官不可為子曰苟能充其職則一郡無寃
 民矣
子曰立治有體施治有序酌而應之臨時之宜也
子曰㳺文定公之門者多知稽古而愛民誠如是亦可
[001-68b]
 從政矣
子曰今之度量權衡非古法之正也姑以為凖焉可耳
 凡物不出於自然必人為之而後成惟古人能得其
 自然也
子曰明道臨政之邦上下響應蓋有以協和衆情則風
 動矣天地造化風動而已
子曰今代之税視什一為輕矣但斂之無法而不均是
 以疑於重也
[001-69a]
子曰世未嘗無美材也道不明於天下則無與成其材
 古人之為詩猶今人之樂曲閭閻童稚皆熟聞而樂
 道之故通曉其義後世老師宿儒尚未能明也何以
 興於詩乎古禮既廢人倫不明治家無法祭則不及
 其祖䘮必僧之是用何以立於禮乎古人歌詠以養
 其性情舞蹈以飬其血氣行步有佩玉登車有鸞和
 無故而不去琴瑟今也俱亡之矣何以成於樂乎噫
 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
[001-69b]
晉城縣有令宰書名石明道記之曰古者諸侯之國各
 有史故其善惡皆見乎後世自秦罷侯置守令則史
 亦從而廢其後惟有功徳者或記之循吏與夫㐫殘
 之極者以酷見傳其餘則泯然無聞矣如漢唐之有
 天下皆數百年其間郡縣之政可書宜亦多矣然其
 所書大率纔十數人使賢者之政不幸而無傳其不
 肖者復幸而得傳蓋其意斯與古史之意異矣夫圗
 治於長久者雖聖賢為之且不能倉卒苟簡而就盖
[001-70a]
 必本之人情而為之法度然後可使去惡而從善則
 紀綱條教必審定而後行其民之服循漸漬亦必待
 久而乃淳固而不變今之為吏三歲而代者固已遲
 之矣使皆知禮義其自始至即皇皇然圗所設施則
 教令未熟民情未孚而吏書已至矣儻後之人所志
 不同復有甚者欲新已之政而盡去其舊則其迹固
 已無餘而况因循不職者乎夫以易息之政而又無
 以託其傳則宜其去皆未㡬而善惡無聞焉故聞古
[001-70b]
 史之善而不可得則因今有書前政之名氏以為記
 者尚近古第其先後而記之俾民觀其名而不忘其
 政後之人得從而質其是非以為師戒云爾
子曰兵以正為本動衆以毒天下而不以正則民不從
 而怨敵生亂亡之道也是以聖王重焉東征西怨義
 正故也子曰行師之道以號令節制行師無法幸而
 不敗耳勝者時有之矣聖人之所戒也
青苗之法初行明道時居言職言於上曰明者見於未
[001-71a]
 形智者防於未亂安危之本在人情治亂之機係事
 始衆心暌乖則有言不信矣萬邦協和則所為必成
 矣今條例司劾不行之官駁老成之奏乃舉一偏而
 盡廢公議因小事而先動衆心難乎其能濟矣
子曰唐朝政事付之尚書省近乎六官之制第法不具
 爾宇文周官名度數小有可觀者也隋文之法無不
 善者而多以臆决故不足以持久
或問孔子何譏大閲曰為國者武備不可廢則農隙而
[001-71b]
 講肄焉有時有制保國守民之道也魯之秋八月則
 夏六月也盛夏閲兵妨農害人其失政甚矣有警而
 為之無及也無事而為之妄動也是以聖人不與
子曰居今之世則當安今之法令治今之世則當酌古
 以處時制度必一切更張而後可為也亦何義乎
子曰後漢名節之風既成未必皆自得也然一變可至
 於道矣
子謂子厚曰洛之俗難化於秦之俗子厚曰秦之士俗
[001-72a]
 尤厚亦和叔啓之有力焉今而用禮漸成風化矣子
 曰由其氣質之勁勇於行也子厚曰亦自吾規矩不
 廹也
子曰先王以仁義得天下而教化之後世以智力取天
 下而糾持之古今之所以相絶者逺矣
子曰三代而後有聖王者作必四三王而立制矣或曰
 夫子云三重既偹人事盡矣而可四乎子曰三王之
 治以宜乎今之世則四王之道也若夫建亥為正則
[001-72b]
 事之悖繆者也
子曰五帝公天下故與賢三王家天下故與子論善之
 盡則公而與賢不易之道也然賢人難得而爭奪興
 焉故與子以定萬世是亦至公之法也
子曰王氏之教靡然而同是莫大之患也以彼之才之
 言而行其學故其教易以入人始也以利從久則心
 化之今而既安矣天下弊事一日而可革若衆心既
 定風俗已成其何可遽改也
[001-73a]
子曰赤子未有知未能言其志意嗜慾未可求而其母
 知之何也愛之至謹出於誠也視民如父母之於赤
 子何失之有
子曰必井田必肉刑必封建而後天下可為非聖人之
 達道也善治者放井田而行之而民不病放封建而
 臨之而民不勞放肉刑而用之而民不怨得聖人之
 意而不膠其迹迹者聖人因一時之利而利焉者耳
子曰治道有自本而言有就事而言自本而言莫大乎
[001-73b]
 引君當道君正而國定矣就事而言未有不變而能
 有為者也大變則大益小變則小補
子曰苻堅養民而用之一敗不復振無本故也
子曰用兵以能聚散為上
子曰古無之而今有之者一釋老是也
子曰有田則有民有民則有兵
侯仲良侍坐語及牛李朋黨事子曰作成人材難變化
 人才易元豐諸人其才皆有用繫君相變化之耳凡
[001-74a]
 人之情豈甘心以小人自為也在小人者用之於君
 子則其為用未必不賢於今之人也
子曰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責任求賢
子曰賢不肖之在人治亂之在國不可歸之命
子曰宗子無法則朝廷無世臣立宗子則人知重本朝
 廷之勢自尊矣古者子弟從父兄今也父兄從子弟
 由不知本也人之所以順從而不辭者以其有尊卑
 上下之分而已苟無法以聨屬之可乎
[001-74b]
子曰漢文誅薄昭李衞公謂誅之是溫公曰誅之非考
 之於史不見所以誅之之故則未知昭有罪漢遣使
 治之而殺漢使乎抑將與漢使飲酒因怒而致殺也
 誅之不以罪太后憂悒不食而至於大故則如之何
 如治其罪而殺王朝之使者雖寐不安席食不甘味
 昭之死不可免必知權其輕重然後可議其誅之當
 否也
子曰論治者貴識體
[001-75a]
子曰治國齊家以至平天下者治之道也建立綱紀分
 正百職順天揆事創制立度以盡天下之務治之法
 也法者道之用也
子曰古之時分羲和以職天運以正四時遂司其方主
 其時政在堯謂之四岳周乃六卿之任統天下之治
 者也後世學其法者不復知其道故星厯為一技之
 事而與政分矣
吕進明為使者河東子問之曰為政何先對曰莫要於
[001-75b]
 守法子曰拘於法而不得有為者舉世皆是也若某
 之意謂猶有可遷就不害於法而可以有為者也昔
 明道為邑凡及民之事多衆人所謂於法有礙焉者
 然明道為之未甞大戾於法人亦不以為駭也謂之
 得伸其志則不可求小補焉則過之與今為政逺矣
 人雖異之不至指為狂也至謂之狂則必大駭盡誠
 為之不容而後去之又何嫌乎
子移書河東使者吕進明曰王者父天母地昭事之道
[001-76a]
 當於嚴敬漢武逺祀地示於汾陰既非禮矣後世之
 人又建祠宇其失愈甚因唐人有妖人作韋安道傳
 遂設以配食焉誣瀆惡有大於此者乎公為使者
 此而不正尚何為哉宜以其象投之河流不必請於
 朝不必詢於衆不必虞後患幸勿疑也
子移書河東帥曰公蒞鎮之初僉言交至必曰敵既再
 犯河外不復来也可高枕矣此特常言未知竒勝之
 道也夫攻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謂其不来乃其所
[001-76b]
 以來也今日彼不徒興大衆必不利於河外既空之
 地是大不然彼誠得出吾不意破蕩數壘已足以勞
 敝一道為利大矣何必負戴而歸然後為利也夫謀
 士悦其寛憂計司幸於緩責衆論既一公雖未信而
 上下之心已懈矣故為今之計寕捐力於不用毋惜
 功而致悔豈獨使敵人知我有備而不来當使内地
 人信吾可恃而願往則數年之内遂至全實疆場安
 矣此長久之䇿也自古乗塞禦敵必用驍猛招来撫
[001-77a]
 養多在儒將今日之事則異於是某以荷徳之深思
 所報也是以有言惟公念之
  論事篇
子曰行事在審已不必恤浮議恤浮議而忘審已其心
 馳矣
子曰息止也生也一事息則一事生生息之際無一毫
 之間碩果不食即為復矣
子曰久閲事機則機心生方其閲時而喜入其趣則猶
[001-77b]
 物之遺種未有不生者也
子曰天下之事無一定之理不進則退不退則進時極
 道窮理當必變惟聖人為能通其變於未窮使其不
 至於極堯舜時也
子曰或謂賢者好貧賤而惡富貴是反人之情也所以
 異於人者以守義安命焉耳
或人惡多事子曰莫非人事也人而不為俾誰為之
子曰天下之事苟善處之雖悔可以成功不善處之雖
[001-78a]
 利反以為害
子曰人以料事為明則駸駸乎逆詐而億不信
或問無妄之道子曰因事之當然順理而應之或曰聖
 人制作以利天下皆造端而非因也豈妄乎子曰因
 風氣之宜未甞先時而開人也如不待時則一聖人
 足以盡舉又何必累聖繼聖而後備時乃事之端聖
 人随時而已
子曰疾而委身於庸醫比之不慈不孝况事親乎舎藥
[001-78b]
 物可也是非君子之言也
子曰關中學者正禮文乃一時之事爾必也修身立教
 然後風化及乎後世
子曰天地之生萬物之成合而後遂天下國家至於事
 為之末所以不遂者由不合也所以不合者由有間
 也故間隔者天下之大害聖王之所必去也
子曰惟篤實可以當大事
子曰養不全固者處事則不精歴事則不記
[001-79a]
子曰豫備也豫逸也事豫備故逸樂
子曰萬變皆在人爾其實無一事
子曰一世之才足以周一世之事不能大治者由用之
 不盡耳
子曰君子之遇事一於敬而已簡細故以自崇非敬也
 飾私智以為竒非敬也
子曰謝良佐因論求舉於方州與就試於太學得失無
 以異遂不復計較明且勇矣
[001-79b]
子曰禮院關天下之事得其人則凡舉事可以攷古而
 立制非其人未免隨俗而已
子曰較事大小其弊必至於枉尺直尋
子曰西邉用師非小故也未聞一人勸止其事者自古
 舉事不以大小必度其是非可否於衆庶而不敢專
 也今雖公卿惟其言而莫違况其下者乎逢合之習
 如此㡬何不至于一言䘮邦
子曰凡避嫌處事者皆内不足所為誠公矣初何嫌之
[001-80a]
 足避乎
新法將行明道言於上曰天下之理本諸簡易而行以
 順道則事無不成者故曰智者如禹之行水行其所
 無事也捨而行之於險阻則不足以言智矣自古興
 治雖有專任獨决能就一時之功者未聞輔弼之論
 乖臣庶之心戾而能有為者也况於施置失宜沮廢
 公論國政異出名分不正用賤陵貴以不肖治賢者
 乎凡此皆理不克成而智者之所不行也設令由此
[001-80b]
 僥倖就緒而興利之臣日近尚徳之風寖衰非朝廷
 之福也今天時未順地震連年人心日益揺動此陛
 下所宜仰觀俯察而深念者也
子曰至顯莫如事至㣲莫如理而事理一致也㣲顯一
 源也古之所謂善學以其能通於此而已
子曰外事之不知非患也人患不能自見耳子曰古之
 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今之強有力者將以為亂
子曰公天下之事苟以私意為之斯不公矣
[001-81a]
子曰閲天下之事至於無可疑亦足樂矣
子曰世以隨俗為和非也狥流而已矣君子之和和於
 義
子曰官守當事不可以苟免
子曰籩豆簠簋不可用於今之世風氣然也不席地而
 椅桌不手飯而匕筯使其宜於世而未有聖人亦必
 作之矣
吕申公嘗薦處士常秩秩既起他日稍變其節申公謂
[001-81b]
 知人實難以語明道且告之悔明道曰然不可以是
 而懈於好賢之心也申公矍然謝之
子曰事以急而敗者十常七八
子曰好疑者於事未至而疑端先萌好周者於事未形
 而周端先著皆心之病也
 
 
 二程粹言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