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28 注解正蒙-清-李光地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注解正䝉卷上
            大學士李光地撰
  太和篇第一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緼
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㡬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
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
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絪緼不足謂之太和
[001-1b]
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是
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此節以和言道所謂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下節以
 靜言性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在人為和為靜在
 天則為太和太虚和者其大用虚者其本體也中涵
 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太虚所涵也是生絪緼相
 盪勝負屈伸之始太和所生也其來也㡬微易簡是
 乾所以起知於易也其究也廣大堅固是坤所以效
[001-2a]
 法於簡也成象效法是散殊而可象之氣太和黙運
 是清通而不可象之神惟其不可象也故以野馬絪
 緼喻之然則太和之用不離乎太虚之體而已矣不
 知此見此是迷於性道之源者也雖才美何庸乎
太虚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
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
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言太虚無形之中而氣之本體存焉即太極也朱子
[001-2b]
 圖解云此所謂無極而太極也所以動而陽靜而陰
 之本體也正此意也然周子謂之太極而張子謂之
 太虚者太極如性字太虚如靜字太極如中字太虚
 如未發字人生而靜天性具焉非以靜為性也喜怒
 哀樂未發而中存焉非以未發為中也太虚無形而
 無極之真在焉非以太虚為太極也太虚以天言至
 靜以人言虚氣一體也動靜一源也性無有無隱顯
 無物我内外故也言太和而歸之於清通不可象之
[001-3a]
 神言太虚而極之於變化不可窮之感互發之義也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
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
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
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則聖人盡道其
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
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
均焉
[001-3b]
 此節乃申上節之意太虚無形者也氣與萬物之聚
 散所謂客形者也然而二者本一是以氣散則適得
 太虚之體氣聚亦不失太虚之常皆所謂順而不妄
 者也所以然者以太虚不離氣物以為體故虚生氣
 氣生物物歸於虚理之不得不然何妄之有上言盡
 性者能一之此言盡道者兼體之蓋能盡性則能盡
 道意互相發然推盡道兼體而本於存神則其盡性
 可知蓋神與性不相二神存則性存而道由此出易
[001-4a]
 所謂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是也寂滅者異端之蔽徇
 生者百姓之愚惟不能盡性而合虚與物以為一故
 不能盡道而體虚與物而不累也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又申適得吾體不失吾常之意旣散而適得吾體則
 雖死而不亡矣蓋亡者形氣也性則何存亡之有
知虚空即氣則有無隠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
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若謂虚能
[001-4b]
生氣則虚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絶入老氏有生於無自
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虚中
所見之物則物與虚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
不相待而有陷於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
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虚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
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
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陰一陽
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
[001-5a]
然一途語天道性命者不罔於恍惚夢幻則定以有生
於無為窮髙極微之論入徳之途不知擇術而求多見
其蔽於詖而陷於淫矣
 此節總上四節之意蓋太虚無形氣之本體是虚空
 即氣也虚空即氣則有無隠顯神化性命豈有二哉
 散入無形適得其本體而非無也聚為有象亦不失
 太虚之常而非始有也推本所從來者亦惟察乎性
 之理與夫循是出入不得已而然之情而已老氏謂
[001-5b]
 有生於無是不知體用一源有無混一而本無無也
 釋氏謂有能礙無是不知形性天人相待而有而非
 徒有也老佛皆知體虚空為性似於太虚若有見矣
 不知本天道為用則於太和之理罔不能體之而盡
 也佛以世界為幻老以乾坤為化豈非於聚散出入
 不能推所從來故不能舉幽明之要遂躐等妄意而
 云然乎夫一陰一陽之謂道範圍天地者此也通乎
 晝夜者此也是乃三極大中之矩所謂天道也若不
[001-6a]
 知本此為用而欲馳心性命之原則㒺於佛氏夢幻
 之說老氏虚無之論必矣
氣坱然太虚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緼莊生所
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虚實動靜之機陰陽剛
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
散為風雨為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
無非教也
 此亦申篇首太虚太和之意也氣坱然太虚是其本
[001-6b]
 體然也然中涵浮沈升降之性所以升降飛揚未嘗
 止息清通而不可象竟如野馬絪緼而已此即所謂
 太和也太虚有動靜相感之性故發為虚實動靜之
 機太和有絪緼相盪之情故積為陰陽剛柔之始至
 於清浮濁降聚散感遇流形融結皆陰陽剛柔之成
 象效法所謂散殊而可象者也其清通而不可象者
 為太和為太虚凡發見以示人者莫非神化之糟粕
 耳故曰無非教也
[001-7a]
 或問此一段是說造化之初否朱子曰即今便是如
 此
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
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
故聖人仰觀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無之故
盈天地之間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離不相覩也方
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又申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之意言世所謂有無者
[001-7b]
 以目之所見論耳豈知目之所察僅可以言聚散幽
 明不可以言有無乎若因明而致幽因幽而致明則
 通乎晝夜其道一也
氣之聚散於太虚猶氷凝釋於水知太虚即氣則無無
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盡於參伍之神變易而已諸
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
 凝而成冰釋而為水不可以水為無也聚而成氣散
 而歸虚不可以虚為無也所以然者以虚之與氣水
[001-8a]
 之與氷本為一體而非二物也張子非以虚為性也
 蓋性無所不在而虚則其本體猶人性無所不貫而
 靜則其淵源天人相形則不得不以虚對靜而非以
 性為虚也原其每以太虚立說者特以釋老好言虚
 無之蔽故為之通虚實貫有無使知性之無内外耳
 參伍之神者變易也變易者氣之聚散也而性與天
 道在是此外烏有所謂無者而以為見性論道之極
 乎
[001-8b]
太虚為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反清為濁濁則礙礙則

 程子譏之曰神氣相極周而無餘謂清者為神濁者
 何獨非神乎愚謂程子之言當矣然張子方言虚空
 之即氣有無隠顯神化之無二㫁無判清濁離神氣
 以自背其說之理蓋言萬物散而為太虚則清通而
 一於神明太虚聚而為萬物則散殊而滯於形器猶
 人心之靜而未發則清明勝而德性用動而有感則
[001-9a]
 或陰濁勝而物欲行耳故天雖體物不遺而剛柔善
 惡之不齊實限於形矣性雖體事無不在而吉凶悔
 吝之交錯實生乎動矣
凡氣清則通昬則壅清極則神故聚而有間則風行而
聲聞具達清之驗與不行而至通之極與
 此申上一條之意清則無礙所以通也濁則礙所以
 壅也清通之極則神矣就造化之用言則風其最清
 最通者也神聚於太虚之間俄而聲聞具達有氣無
[001-9b]
 質清之驗也徹於微逺不行而至通之極也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虚與氣有性之
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太虚無形氣之本體此天之所以為天也中涵動靜
 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盪之始此太和所以為道也
 此兩句在天者也虚者性之體氣者性之質此天所
 以命人之性也性者真精之合知覺者神智之發此
 人之所以為心也此兩句在人者也
[001-10a]
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聖者至誠得天之謂神者太虚
妙應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
 鬼神者二氣之靈也自然而靈故謂之良不曰良知
 而曰良能者兼作用而言也在人曰聖者乃至誠合
 於天徳之謂在天曰神者乃無思無為妙萬物而為
 言是乃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故其所形之法象
 糟粕煨燼莫非至教
天道不窮寒暑也衆動不窮屈伸也鬼神之實不越二
[001-10b]
端而已矣
 申上條二氣良能之說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虚
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
感而後有通不有兩則無一故聖人以剛柔立本乾坤
毁則無以見易
 申上條之說蓋兩者相對方可言感感而能通非一
 而何故非兩無以立感之體非一無以致通之用所
[001-11a]
 謂兩不立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兩之用息者此也
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散殊其陰陽兩端循
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
 周子以陰陽動靜為造化之本真精妙合而人物生
 焉此乃以為游氣者自其化育之心言之則精氣也
 自其散殊之用言之則又游氣也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嵗成神易無方體一陰
一陽陰陽不測皆所謂通乎晝夜之道也
[001-11b]
 此申上節所謂陰陽兩端循環不已之意日月寒暑
 之相推者易也一陰一陽也其合而生明成嵗之妙
 者神也陰陽不測也日月寒暑陰陽總而名之晝夜
 而已矣神也易也總而言之晝夜之道而已矣
晝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晝夜乎天道春秋分
而氣易猶人一寤寐而魂交魂交成夢百感紛紜對寤
而言一身之晝夜也氣交為春萬物糅錯對秋而言天
之晝夜也
[001-12a]
 申上節晝夜之道也易言幽明死生人鬼皆所謂晝
 夜之道其顯而可見者在天則寒暑在人則寤寐是
 已寤猶春寐猶秋而反言之者互文以相發也魂交
 而有百感者旦晝所為之游魂也氣交而為萬物者
 秋冬所斂之精氣也
氣本之虚則湛本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有象斯有
對對必反其為有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愛惡之情
同出於太虚而卒歸於物欲儵而生忽而成不容有豪
[001-12b]
髮之間其神矣夫
 兩而後有感通其感而生物也亦肖其所生而不能
 無兩也兩者相對故或反而仇或和而解愛惡相攻
 其情皆出於太虚而其後乃歸於物欲耳儵生忽成
 無豪髮之留滯者太虚也若人心應物之神而亦如
 是則雖愛惡交於前而何物欲之累之有哉
造化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一物
無無陰陽者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
[001-13a]
 以造化成物之各異知物之各具陰陽以物之各具
 陰陽知天地變化之不出於陰陽也
萬物形色神之糟粕性與天道云者易而已矣
 易者變化也神者變化之妙也性與天道在其中矣
心所以萬殊者感外物為不一也天大無外其為感者
絪緼二端而已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鄉
一萬物之妙者與
 此條當合乾稱篇言感者觀之其言曰天包載萬物
[001-13b]
 於内所感所性陰陽二端而已無内外之合無耳目
 之引取與人物蕞然異矣又曰以萬物本一故能合
 異能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無合天地生萬物
 皆無須臾之不感故所以妙萬物而謂之神其義與
 此條正相發也 人心感於外而天無外無外故無
 離合無引取此天人所以異也然天已涵陰陽之兩
 端是亦不能無二也物同出於太虚是亦未嘗不一
 也此又天人所以同也惟其同也故物無須臾之不
[001-14a]
 感而利用出入此其所以合萬物而謂之妙妙萬物
 而謂之神也
氣與志天與人有交勝之理聖人在上而下民咨氣壹
之動志也鳳凰儀志壹之動氣也
 洚水儆予天之所以動人鳯凰來儀人之所以動天
  參兩篇第二
地所以兩分剛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
兩儀而象之性也
[001-14b]
 此張子之學微與周程間隔處也蓋太極雖不雜乎
 陰陽而實不離乎陰陽安得與之對而為三哉其後
 胡氏之學有所謂無對之善及與惡對之善無對之
 静及與動對之靜朱子以為如此則是三角底太極
 者意其源流於此也
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自注云兩/在故不測兩故化自注云推/行於一
天之所以參也
 參天之意與上條同蓋以一為太極兩為陰陽也然
[001-15a]
 神化之解朱子以為至精只是一物周行乎陰陽屈
 伸往來上下之間所以謂兩在故不測天下之事一
 不能化惟兩而後能化雖是兩要之亦推行乎此一
 爾
地純陰凝聚於中天浮陽運旋於外此天地之常體也
恒星不動純繫乎天與浮陽運旋而不窮者也日月五
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氣中雖順天左旋其
所繫辰象隨之稍遲則反移徙而右爾間有緩速不齊
[001-15b]
者七政之性殊也月陰精反乎陽者也故其右行最速
日為陽精然其質本陰故其右行雖緩亦不純繫乎天
如恒星不動金水附日前後進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
乎物感可知矣鎮星地類然根本五行雖其行最緩亦
不純繫乎地也火者亦陰質為陽萃焉然其氣比日而
微故其遲倍日惟木乃嵗一盛衰故嵗歷一辰辰者日
月一交之次有嵗之象也
 此條之意當合下二條觀之乃明地純陰至并包乎
[001-16a]
 地者也是古說地在氣中以下是張子㫁以己意也
 自古言天者皆謂天動而地靜天左旋而日月五星
 右轉張子則謂地雖凝聚不動然其氣實與天左旋
 無少停息日月五星雖見為逆天而其實乃順天而
 行但比天稍遲而已蓋地氣旣順天左旋中間辰象
 無獨自右行之理特以稍遲於天故見為移徙而右
 又各以七政性情分緩速焉月陰精右行最速實乃
 其左行最緩日雖陽精然其質本陰故右行雖緩左
[001-16b]
 行雖速亦不能如恒星之純繫乎天也金水進退不
 離乎日乃陰精感召於陽之理其象甚顯其理則微
 矣土星者地類也地氣與天旋轉宜鎮星亦若是然
 根本五行則不能與純陰純陽之氣並運而同流也
 言不純繫乎地即其不純繫乎天因日陽精而土地
 類故異其文耳火為日類而微正猶金水之為月類
 而微也故月受日光而金水附陽金水法月也火之
 行倍於日火法日也木嵗歷一辰十二嵗而周天歷
[001-17a]
 一辰則木一盛衰周天而符嵗數故謂木為嵗星也
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旣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古今
謂天左旋此直至粗之論爾不考日月出沒恒星昬曉
之變愚謂在天而運者惟七曜而已恒星所以為晝夜
者直以地氣乗機左旋於中故使恒星河漢囘北為南
日月因天隠見太虚無體則無以騐其遷動於外也
 此節即申明地氣順天左旋之意而益知七政之為
 左旋也蓋以形觀之則地凝聚而天運旋然凡圜轉
[001-17b]
 之物其機無不自内運者故謂天浮空自運而左旋
 至粗之論也因不考日月恒星或左或右昬曉出沒
 之所以然故并天之左旋者不知其故其實恒星七
 曜皆隨天旋轉然惟七曜有自行之運而恒星即天
 體也天體之所以左旋者則以地氣斡運於中故星
 河晝夜迴轉而七曜之自行者亦因天為隠現焉皆
 根極於地氣而動者也若夫制動之本與夫動之所
 際固當求之太虚然太虚無體亦無以驗其外之如
[001-18a]
 何遷動也凡靜者為動之樞機雖謂地與太虚相應
 可已
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又申重前意
地物也天神也物無踰神之理顧有地斯有天若其配
然爾
 形神之相配如身心之對待
地有升降日有脩短地雖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氣升降
[001-18b]
其間相從而不已也陽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虚也陽日
降地日進而上者盈也此一嵗寒暑之候也至於一晝
夜之盈虚升降則以海水潮汐驗之為信然間有小大
之差則繫日月朔望其精相感
 此段黄氏瑞節謂是用四遊舊說愚以為不然要須
 觀寒暑之候四字豈有陽日上地日降而下為虚而
 反暑陽日降地日進而上為盈而反寒者乎張子之
 意蓋謂一嵗所以有寒暑者一由於地氣之升降一
[001-19a]
 由於日晷之脩短所以然者地雖凝聚成形而二氣
 升降乎其中豪無止息故也當其寒也天氣上騰地
 氣下降是以為虚也當其暑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是以為盈也地氣有升降而日之晷景應之亦猶海
 潮有喘息而月之臨位應之也潮有小大之差因月
 朔望而變故知潮之繫於月矣
日質本陰月質本陽故於朔望之際精魄反交則光為
之食矣
[001-19b]
 日外明而内闇月外闇而内明朔望相合相衝則不
 以光影交而以精魄交也精不可以二故光皆為之
 食
虧盈法月於人為近日逺在外故月受日光常在於外
人視其初終如鉤之曲及其中天也如半璧然此虧盈
之驗也
 朱子曰月之明魄生死惟近世沈括之說得之括之
 言曰月本無光猶一銀丸日曜之乃光耳光之初生
[001-20a]
 日在其旁故光側而所見纔如鉤日漸逺則斜照而
 光漸滿大抵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
 如鉤對視之則正圓也近嵗王普又申其說月生明
 之夕但見其一鈎至望而人處其中方得見其全明
 必有神人能凌倒景傍日月而參其間則雖弦晦之
 時亦復見其全明而與望夕無異耳以此觀之則知
 月光常滿但自人所立處視之有偏有正故見其光
 有盈有虧非旣死而復生也
[001-20b]
月所位者陽故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相望中弦則光
為之食精之不可以二也
 復申日質本陰月質本陽一節之意
日月雖以形相物考其道則有施受健順之差焉星月
金水受光於火日陰受而陽施也
 其相㑹合衡望也以形故曰以形相物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萬古
不變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盪升降相求絪
[001-21a]
緼相揉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無
方運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謂之何哉
 以兩而化者天地之大義也故互藏其宅則兩者參
 和而不變矣未能參和不變則互為屈伸勝負運行
 而不可窮參和不變者性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運
 行不窮者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
日月得天得自然之理也非蒼蒼之形也
閏餘生於朔不盡周天之氣而世傳交食法與閏異術
[001-21b]
蓋有不知而作者爾
 周天之氣三百六十五日餘十二朔三百五十四日
 餘朔比氣不盡十一日弱此積閏所由生也求交食
 之法即求合朔之法而或者二之故以為不知而作
陽之徳主於遂陰之徳主於閉
 遂故發散閉故凝聚下條所言是也
陰性凝聚陽性發散陰聚之陽必散之其勢均散陽為
陰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陰為陽得則飄揚為雲而升故
[001-22a]
雲物班布太虚者陰為風驅斂聚而未散者也凡陰氣
凝聚陽在内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在外者不
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其聚有逺近虚實故雷風有
大小暴緩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
曀霾陰常散緩受交於陽則風雨調寒暑正
 朱子曰此一段見得陰陽之情陽氣忽遇陰氣則相
 持而下為雨蓋陽氣輕陰氣重故陽氣為陰氣壓墜
 而下也陰氣忽遇陽氣則助之飛騰而上為雲陽氣
[001-22b]
 伏於陰氣之内不得出故爆開為雷陰氣凝結於内
 陽氣欲入不得故旋繞其外不已而為風至吹散陰
 氣盡乃已也戾氣飛雹之類曀霾黄霧之類皆陰陽
 邪惡不正之氣所以雹水穢濁或有黑色 愚謂其
 勢均散者即朱子所謂吹盡陰氣乃止也雲雨一物
 也但陰氣厚則陽為所壓而降陽氣盛則陰為所挾而
 升升而陰氣足以敵陽則必化而為雨而氣散矣升
 而陰氣不足以敵陽則必轉而為風而氣亦散矣風
[001-23a]
 者陽氣也所以散凝聚不散之陰也凡不散之陰風
 皆散之而雲物為最著雲聚則有風雲散而風止所
 謂其勢均散者此也易風行天上所以為小畜蓋風
 行則雲不得聚故所蓄者小而不能成雨也風以散
 之此陰陽聚散之顯者若雨之降雷之發以至隕霜
 飛雪湛露皆散也陰緩則易散而受交於陽至治之
 世也
天象者陽中之陰風霆者陰中之陽
[001-23b]
 天象謂天體也無光故為陰邵子以日月星辰為天
 之四象而辰為太陰以水火土石為地之四象而火
 為太陽其說正與此合
雷霆感動雖速然其所由來亦漸爾能窮神化所從來
徳之盛者與
 雷霆者鬱積之久而發者也凡天地之化皆以漸成
 非精義利用體神化於身者孰能知之
火日外光能直而施金水内光能闢而受受者隨材各
[001-24a]
得施者所應無窮神與形天與地之道與
 即前金水受光於火日一條之意
木曰曲直能旣曲而反伸也金曰從革一從革而不能
自反也水火氣也故炎上潤下與陰陽升降土不得而
制焉木金者土之華實也其性有水火之雜故木之為
物水漬則生火然而不離也蓋得土之浮華於水火之
交也金之為物得火之精於土之燥得水之精於土之
濡故水火相待而不相害鑠之反流而不秏蓋得土之
[001-24b]
精實於水火之際也土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地之質也化之終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體而不遺
者也
 朱子曰五行之說康節法宻横渠理透正蒙一段極
 好不輕下一字 又曰正䝉有一說好只金木之體
 質屬土水與火却不屬土 愚謂得火之精於土之
 燥石卝之金也得水之精於土之濡沙水之金也相
 待而不相害言得金則水火相需以成烹飪而不能
[001-25a]
 相害也爍之反流不秏言以火燒金則流而為水也
 爍而流者非真水也然爍極而流之理不可誣也
水者陰凝而陽未勝也火者陽麗而陰未盡也火之炎
人之蒸有影無形能散而不能受光者其氣陽也
 陽勝則水隨氣化矣陰盡則火隨形化矣火有影無
 形能散而不能受光非麗於陰何由自發哉
陽陷於陰為水附於陰為火
 說者皆謂一陽陷於二陰之間為坎一陰麗於二陽
[001-25b]
 之間為離非也凡能出入上下動靜發斂者皆陽也
 顧非陰則陽之出入上下動靜發斂不可得而見耳
 是故震陽動也坎陽陷也艮亦陽止也㢲陽入也離
 陽麗也兊亦陽說也易卦所以分陰陽者蓋以陽為
 主而遇陰則為陽卦以陰為主而遇陽則為陰卦也
 陽在下而遇陰壓之則動矣陽在中而遇陰錮之則
 陷矣陽在上而遇陰承之則止矣陰在内則陽必入
 以散之矣陰在中則陽必附之以為明矣陰在外則
[001-26a]
 陽必敷之以為說矣今謂㢲陰入於二陽之下離陰
 麗於二陽之中是以入與麗屬陰故曰其說非也張
 子前文云陰在内陽不得入故周旋不舍而為風蓋
 不舍者所以入之也此條又以火為陽附於陰比之
 觀物言八卦處理獨精矣
  天道篇第三
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聖人之動無非至德夫
何言哉
[001-26b]
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
游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申明上節之意時行物生無非至教故天體物而不
 遺也聖人之動無非至徳故仁體事無不在也天之
 明命觸目而存凡所出往游衍之處皆天理也
上天之載有感必通聖人之為得為而為之也
 得為而為順其自然亦如天載之無心而有感必通
[001-27a]
 焉
天不言而四時行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誠於此動
於彼神之道與
 不言而時行天之神道設教也神道設教聖人之不
 言而化行也所以然者誠而已矣誠則神也
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誠故信無私故威
 申上節意誠則無私矣不言而信則不怒而威矣
天之不測謂神神而有常謂天
[001-27b]
 亦申上節意
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運於無形者太虚之性太和之道形而下者散殊而
 可象神化之糟粕也
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天道也聖不可知也無心之
妙非有心所及也
 聖不可知即指天道言天道之妙所謂聖而不可知
 之謂神者也
[001-28a]
不見而章已誠而明也不動而變神而化也無為而成
為物不貳也
 無為而成兼不見而章不動而變而要其終也為物
 不貳即誠也誠者所以成始所以成終者也
已誠而明故能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誠而明則不見而章矣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皆相因
 以及者也
富有廣大不禦之盛與日新悠久無疆之道與
[001-28b]
 廣大不禦可大之業也悠久無疆可久之徳也
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然知之之理過於耳目心思
天視聴以民明威以民故詩書所謂帝天之命主於民
心而已焉
 知之之理過於耳目心思者以其體物而不遺也體
 知不遺故視聴以民明威以民處髙聴卑日鑒在兹
 赫赫明明而不可欺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存四時之變則周嵗之化可裁存晝
[001-29a]
夜之變則百刻之化可裁推而行之存乎通推四時而
行則能存周嵗之通推晝夜而行則能存百刻之通
 以周嵗之化裁之以其中有四時之變也以百刻之
 化裁之以其中有晝夜之變也四時推行而不窮則
 成周嵗之通矣晝夜推行而不窮則成百刻之通矣
 此解兩存字詞氣頗異然理亦相足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知上天之載當存文王黙而成
之存乎徳行學者常存徳性則自然黙成而信矣存文
[001-29b]
王則知天載之神存衆人則知物性之神
 神明於天理者非其人不能如詩所謂上天之載無
 聲無臭非文王全體天理則孰能陟降左右而與天
 為徒哉故有文王則天載之神在是矣萬物皆備於
 我矣存徳性則自然黙成而信於理故衆人能存其
 心則物性之神亦非自外得也
谷之神也有限故不能通天下之聲聖人之神惟天故
能周萬物而知
[001-30a]
 谷至虚故能受聲而出響此老子所以喻虚無善應
 也然其神有限若聖心之神則無窮
聖人有感無隠正猶天道之神
 申上節意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無隠
形而上者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不得名非得象者
也故語道至於不能象則名言亡矣
 形而上者可以意得不可以名求也不可以象儗也
 然又不離於名象之間故得意則名象一以貫之矣
[001-30b]
 於是乎立象以盡意繫辭以盡言若其不可以象告
 者則亦名言之俱亡矣
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識自然之為體爾
 欲識自然之為體者莫如求之吾性分之間故邵子
 曰性者道之形體
有天徳然後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
 誠者天德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亦曰誠而已矣
正明不為日月所眩正觀不為天地所遷
[001-31a]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得其所為
 貞者則於其形氣光景之間不足以為我眩惑也
  神化篇第四
神天徳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
 神者主宰故曰天徳化者功用故曰天道
神無方易無體大且一而已爾
 一故神然惟其無不在也故大大故無方兩故化然
 惟其推行乎一也故一一故無體
[001-31b]
虚明照鑒神之明也無逺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
無間也
 又釋神字之義神惟一也故虚明照鑒以為體惟無
 不在而不測也故出入逺近幽深以為用也
天下之動神鼔之也辭不鼔舞則不足以盡神
 利用出入神之所以鼓天下之動聖人之辭亦能鼔
 天下之動故足以盡神也
鬼神往來屈伸之義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自注云/神示者
[001-32a]
歸之始歸往/者來之終
 天地之氣來而常伸人死為鬼往而已屈
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矣神為不測故緩辭不足以盡
神化為難知故急辭不足以體化
 形而上者不離乎象而不可象也有得於聖人之辭
 斯知道器之合一而可以得象矣聖人之辭盡神化
 之妙者也鼔之舞之以盡神故其辭急神而化之使
 民宜之故其辭緩也
[001-32b]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知
義用利則神化之事備矣德盛者窮神則知不足道知
化則義不足云天之化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非
氣非時則化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中庸曰至誠為能
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
無不通也所謂氣也者非待其蒸鬱凝聚接於目而後
知之茍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然
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時若非象指何為時世人取釋
[001-33a]
氏銷礙入空學者舍惡趨善以為化此直可為始學遣
累者薄乎云爾豈天道神化所同語也哉
 推行有漸者推行於一也合一不測者兩在故不測
 也其在人者精義入神則窮神可幾矣利用安身則
 知化可至矣至於窮神知化則知與義又不足言知/即
 精義義/即利用蓋下學上達而與天地相似也以下皆解釋
 化字之意謂是變通不滯與時偕行如孟子之言孔
 子而以為聖之時者云爾時者象之著迹象者氣之
[001-33b]
 流形氣則理之發用凡健順動止可得而名者皆是
 也天之所以運於虚而其命不息人之所以體夫聖
 而其道不窮其機豈有二哉世俗以銷礙去惡為化
 此始學之化非天地聖人之化也
變則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謂之變以著顯微也
 變粗而化精變著而化微化不可知也而裁之為變
 則可知是以著顯其微也
谷神不死故能微顯而不揜
[001-34a]
 感之成聲是其微顯而不揜言此以起下條鬼神也
鬼神常不死故誠不可揜人有是心在隠微必乗間而
見故君子雖處幽獨防亦不懈
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然後能窮神
知化
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易謂窮神知化
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
 窮神知化大而化之之事也神化者天之良能故不
[001-34b]
 可為然惟熟則自致故下學上達亦一以貫之而與
 精義致用安身崇德無二也
大而化之能不勉而大也不已而天則不測而神矣
 不勉而大則自然不已而天不測而神矣相因之理
 也
先後天而不違順至理以推行知無不合也雖然得聖
人之任者皆可勉而至猶不害於未化爾大㡬聖矣化
則位乎天德矣
[001-35a]
 天者理而已矣順至理以推行亦能不違乎天而不
 害於未化
大則不驕化則不吝
 吝之難去也甚於驕故大則不驕化而後不吝
無我而後大大成性而後聖聖位天德不可致知謂神
故神也者聖而不可知
 不勉而中故曰大成性德盛而窮神知化故曰位天
 德
[001-35b]
見㡬則義明動而不括則用利屈伸順理則身安而德
滋窮神知化與天為一豈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
致爾
 知㡬其神乎故見幾窮神之基也時者理而已矣故
 順理知化之漸也
精義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
致養吾内也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
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001-36a]
 致用則用利可㡬矣崇德則德盛可致矣
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長順焉可也存虚明
久至德順變化達時中仁之至義之盡也知微知彰不
舍而繼其善然後可以成之性矣
 存神則虚明而能久於至德順化則變化而能達乎
 時中久至德仁之至也達時中義之盡也存神則知
 微順化則知彰存神順化勿忘勿助之為繼善久至
 德達時中仁至義盡之為成性
[001-36b]
聖不可知者乃天德良能立心求之則不可得而知之
 言非使人不可知也與天合德惟達天德者知之爾
聖不可知謂神莊生繆妄又謂有神人焉
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
其必知神之所為也
 化者神之所為神者化之所主
見易則神其幾矣
 易即變化之道也
[001-37a]
知幾其神由經正以貫之則寧用終日㫁可識矣幾者
象見而未形也形則渉乎明不待神而後知也吉之先
見云者順性命則所先皆吉也
 精義入神故能知幾知幾而由經正以貫萬事故事
 無遺照
知神而後能饗帝饗親見易而後能知神是故不聞性
與天道而能制禮作樂者末矣
 知變化之道則知神之所為矣知鬼神之情狀則能
[001-37b]
 饗帝饗親矣知神見易者必聞性與天道乃能
精義入神豫之至也
徇物䘮心人化物而滅天理者乎存神過化忘物累而
順性命者乎
 張子言過化猶言過而不留不滯於物也故忘物累
 則不徇於物不徇於物則不化於物過化之道也順
 性命則不䘮其心不䘮其心則不滅於理存神之方
 也
[001-38a]
敦厚而不化有體而無用也化而自失焉徇物而䘮已
也大德敦化然後仁智一而聖人之事備
 張子析敦化為二義敦體之厚也化用之神也化而
 非敦則䘮已敦而非化則無用安土敦乎仁則其體
 固矣所過者化則其用神矣仁智之事也
性性為能存神物物為能過化
 亦申上兩條意性性者成性存存也物物者以物付
 物也
[001-38b]
無我然後得正己之盡存神然後妙應物之感
 無我者因物付物而我無與焉所謂過化也得正己
 之盡而神因以存存神則能妙應物之感矣而過因
 以化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過則溺於空淪於靜旣不能存
夫神又不能知夫化矣
 所過者化化物累者也溺於空淪於靜過天地之化
 者也物可以過而化而天地之化不可過也溺空淪
[001-39a]
 靜者自以為存神而實不能存神旣過天地之化則
 又何知化之有
旁行不流圓神不倚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溺於流也
 所過者化則旁行而不流徇物䘮志溺於流者也
義以反經為本經正則精仁以敦化為深化行則顯義
入神動一靜也仁敦化靜一動也仁敦化則無體義入
神則無方
 由經正以貫之則知幾如神是義以反經為本也敦
[001-39b]
 厚而不化則有體而無用是仁以敦化為深也義為
 動而入神則靜仁為靜而敦化則動動者無體易也
 靜者無方神也
  動物篇第五
動物本諸天以呼吸為聚散之漸植物本諸地以陰陽
升降為聚散之漸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旣盈
氣日反而游散至之謂神以其伸也反之謂鬼以其歸

[001-40a]
 呼吸謂一晝夜也所謂晝夜者天之一息是也陰陽
 升降寒暑也所謂地有升降是也動物晝作而夜寐
 此其聚散之漸矣植物春生而秋枯此亦其聚散之
 漸矣氣滋息則伸而為神氣游散則歸而為鬼自聚
 散之漸以至於大聚大散皆然也或曰呼吸但指動
 物喘息言爾
氣於人生而不離死而游散者謂魂聚成形質雖死而
不散者謂魄
[001-40b]
 此所謂魄似以形體言爾雖然靈在其中矣
海水凝則氷浮則漚然氷之才漚之性其存其亡海不
得而與焉推是足以究死生之說伊川程子/改與為有
 此喻天地旣生人物則人物之品質惟其所賦其存
 其亡固非天地有以使之也
有息者根於天不息者根於地根於天者不滯於用根
於地者滯於方此動植之分也
 有息言能呼吸也
[001-41a]
生有先後所以為天序小大髙下相並而相形焉是謂
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旣形也有秩知序然後經
正知秩然後禮行
 五典惇故經正五禮庸故禮行
凡物能相感者鬼神施受之性也不能感者鬼神亦體
之而化矣
 能相感者動物也不能感者植物也
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終始以發明之則雖物非
[001-41b]
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異有無相感則不見其成不
見其成則雖物非物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事者物之事也如日月寒暑物也相推而生明成嵗
 事也非有同異者以屈伸終始其間則雖有物而無
 物之用故曰非物所以然者以事必有始卒乃成如
 陰非陽則無始陽非陰則無終故非有同異者有無
 相感則事不見其成事不見其成則雖有物而無物
 之用矣
[001-42a]
獨見獨聞雖小異怪也出於疾與妄也共見共聞雖大
異誠也出陰陽之正也
 怪亦不正之氣所生也人有疾與妄與之相感則聞
 而見爾其或無相感者而自聞且見則亦人心之自
 為感皆疾與妄也
賢才出國將昌子孫才族將大
 此篇多言鬼神屈伸之事此條言家國昌大之徵者
 如中庸言國家興亡禎祥妖孽至誠先知禍福與鬼
[001-42b]
 神合其吉凶此以為莫大於賢才之生出乃禎祥之
 盛者爾
人之有息蓋剛柔相摩乾坤闔闢之象也
 剛柔相摩乾坤闔闢乃天地之呼吸耳
寤形開而志交諸外也夢形閉而氣專乎内也寤所以
知新於耳目夢所以緣舊於習心醫謂飢夢取飽夢與
凡寤夢所感專語氣於五藏之變容有取焉爾
 夢有緣耳目聞見者有無所緣而若有聞見者有繫
[001-43a]
 乎吉凶之兆者然而無所緣者緣之變也吉凶之兆
 緣已往而驗之將然者也皆所謂緣舊於習心也飢
 夢取飽夢與其一端爾
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
鼔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
之類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習之而不察者爾
 谷響雷聲所以為兩氣者言聲鳴響應兩者皆是以
 氣相感
[001-43b]
形也聲也臭也味也温涼也動靜也六者莫不有五行
之别同異之變皆帝則之必察者與
 形有五色聲有五音臭味亦皆有五温涼則有五行
 之氣動靜則有五行之性莫不各具乎五也五者之
 合而同則有同之變宫商相應是也合而異則有異
 之變白黑相渝是也知此則知性命一本萬殊之故
 而天則著於是矣
  誠明篇第六
[001-44a]
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
 誠者天德也誠而明者天德之良知也聞見之知亦
 知也未能反身而誠則所知者猶自於外故曰小知
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
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别也
 聖人之誠天德也故與天無異用聖人之明天明也
 故與天無異知在聖者性也在天者天道也無小大
 之别也
[001-44b]
義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聖動靜合一存乎神
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
 天有正命焉通極於性此其與義合一者也故曰存
 乎理言非氣數所得干也仁智一而聖人之事備故
 曰存乎聖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故動靜合一存
 乎神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曰陰陽合一存乎道誠明
 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别故曰性與天道合一
 存乎誠又總而論之則智以知命仁以守義能盡乎
[001-45a]
 理之分者聖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能極乎道之妙
 者神也理之在聖性也神之妙道天也誠者命之道
 而聖人之本在天與在人一也
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乃所謂誠仁人孝子所以事天
誠身不過不已於仁孝而已故君子誠之為貴
 天以誠為道人亦以誠事天故程子目西銘為仁孝
 之理備
誠有是物則有終有始偽實不有何終始之有故曰不
[001-45b]
誠無物
 物猶事也心旣偽矣則事何始終之有
自明誠由窮理而盡性也自誠明由盡性而窮理也
 由窮理而盡性者明善以誠其身者也由盡性而窮
 理者尊德性而道問學者也二者相為終始非安勉
 兩途之謂也自韓子程子之論顔子皆以聖賢之分
 言此說似為優矣
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為能盡其
[001-46a]
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彼自
蔽塞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末如之何矣
 此盡其性所以能盡人物之性也自蔽塞而不知順
 吾理者似指禽獸而言雖然處之以其分而順其自
 然之理未嘗不在兼成之中也
天能為性人謀為能大人盡性不以天能為能而以人
謀為能故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承上條而言旣能盡人物之性則是能贊助化育以
[001-46b]
 參乎天地之中矣
盡性然後知生無所得則死無所䘮
 言能盡其性則無所累於物不以生死為加損也
未嘗無之謂體體之謂性
 未嘗無者萬物與太虚同體此性之源也旣未嘗無
 則何生死得䘮之有
天所性者通極於道氣之昬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
通極於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
[001-47a]
未之學也性通乎氣之外命行乎氣之内氣無内外假
有形而言爾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盡其性然後能至
於命
 此條理極精粹乃語性命之極致也人所賦之氣質
 有昬明焉而非天所性之正性也正性者與天道相
 通而為根故曰通極於道所受之氣數有吉凶焉而
 非天所命之正命也正命者與吾性相通而為根故
 曰通極於性通極於道是通乎氣之外也非稟賦所
[001-47b]
 得而拘故氣之昬明不足以蔽之也通極於性是命
 行乎氣之中也即所受而正命存焉故遇之吉凶不
 足以戕之也天人原無内外自人之有形則别為内
 外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性極於道而通乎氣之外
 故也盡性則能至於命命極於性而行乎氣之中故
 也知天知人則不蔽於氣盡性至命則不戕於遇此
 皆學之功也
知性知天則陰陽鬼神皆吾分内爾
[001-48a]
 陰陽鬼神皆吾分内而豈氣之所能蔽遇之所能戕
 乎
天性在人正猶水性之在氷凝釋雖異為物一也受光
有小大昬明其照納不二也
 釋則為水凝則為氷可知天人之無内外矣受光有
 小大昬明而照納不二可知氣之昬明不足以蔽之
 矣
天良能本吾良能顧為有我所䘮爾
[001-48b]
 為有我所䘮者拘於氣而未之學也
上達反天理下達徇人欲者與
性其總合兩也命其受有則也不極總之要則不至受
之分盡性窮理而不可變乃吾則也天所自不能已者
謂命不能無感者謂性雖然聖人猶不以所可憂而同
其無憂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
 性者理之總名耳著而為道則有陰陽剛柔仁義之
 兩名而性其合也命者天之所賦有物有則而人受
[001-49a]
 之者也若於所性之理有偏即於所受之分不足惟
 窮理盡性則可以至於命矣是乃吾本然所受於天
 之則也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然其大德曰生是以天
 地感而萬物化聖人盡性至命與天合一而獨不能
 與天同其無憂者以贊助化育之責在我故也
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口腹於飲食鼻舌於臭味皆
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
小害大末䘮本焉爾
[001-49b]
 即前篇所謂愛惡之情出於太虚而歸於物欲者也
 惟儵聚儵散不使有豪髮之間者斯能不以嗜欲累
 其心矣
心能盡性人能𢎞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𢎞人也
 心者人之主也性者道之源也茍非其人則道不虚
 行蓋秉彞雖在而人心有操舍存亡故也
盡其性能盡人物之性至於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
不性諸道命諸天我體物未嘗遺物體我知其不遺也
[001-50a]
至於命然後能成已成物而不失其道
 萬物皆備於我矣是我體物未嘗遺也人之性猶我
 之性物之性猶人之性其體我豈有遺哉其性同通
 諸道其命同出於天盡性以至於命則成已成物莫
 不盡其道矣
以生為性旣不通晝夜之道且人與物等故告子之妄
不可不詆
 性無生死以生為性是不通晝夜之道也人物之所
[001-50b]
 性有偏全而其生則一以生為性則是人與物等
性於人無不善繫其善反不善反而已過天地之化不
善反者也命於人無不正繫其順與不順而已行險以
僥倖不順命者也
 過天地之化者釋老是也溺於空淪於靜自謂見性
 而實不足以盡性行險僥倖之小人自謂已能為命
 而實乃不順命也旣不順命烏能立命哉二者髙下
 雖有間然不能順性命之理則一爾
[001-51a]
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
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形旣生矣則有剛柔善惡之不齊是之謂氣質之性
 然人之生也受天地之中得五行之秀在萬物之中
 獨靈且貴雖有氣質之偏而無害為得天地之性之
 全惟善反之則知天地之性固渾具於氣質之性之
 中也故氣質之性君子不謂性
人之剛柔緩急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天本參和不偏
[001-51b]
養其氣反之本而不偏則盡性而天矣性未成則善惡
混故亹亹而繼善者斯為善矣惡盡去則善因以亡故
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
 此申明上條之意剛柔緩急即氣質之性參和不偏
 者天地之性也然惟禽獸則得其至偏者而不能復
 全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雖其拘於氣而有剛柔緩急
 之不齊而所謂參和不偏者自在也何則人之偏也
 於五性之禀特有多寡之異而性之本則未嘗蔽且
[001-52a]
 塞故惟養而完之以復其初則我之性即天地之性
 故曰盡性而天也繼善成性張子以為不已其善以
 成於性與程朱異
德不勝氣性命於氣德勝其氣性命於德窮理盡性則
性天德命天理氣之不可變者獨死生修夭而已故論
死生則曰有命以言其氣也語富貴則曰在天以言其
理也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易簡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
中也所謂天理也者能恱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
[001-52b]
能使天下恱且通則天下必歸焉不歸焉者所乗所遇
之不同如仲尼與繼世之君也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
者正謂天理馴致非氣稟當然非志意所與也必曰舜
禹云者餘非乗勢則求焉者也
 言德能勝其氣則不為氣質之性所拘而不為氣數
 之命所制故所謂性者皆天德所謂命者皆天理性
 命皆根於德而拘於氣制於氣者君子不謂性不謂
 命也氣不可變以下專以命言之蓋言修德則可以
[001-53a]
 動天此其立命之驗也惟修夭制於氣數者多若富
 貴則大德受命者位也易簡成位者亦位也惟其理
 能通天下之志故其位必居天下之尊如仲尼伊尹
 周公雖制於所乗之勢所遇之時與大德受命者異
 然所謂成位天地之中則有餘矣舜禹所以不與焉
 者正惟視為常理無希冀圖度之心也舜禹起匹夫
 有天下旣非若繼世之乗勢又非求而得之所得出
 於意外而能不與者為難故夫子獨稱之夫以夫子
[001-53b]
 之不得位而有位觀之則顔子之夀敝於天地修短
 亦非命所制也張子且以人百年之身論而語其感
 應之常故舉有命在天以為說 仲尼與繼世之君
 此句用孟子意而減其文猶言如仲尼所遇及遇繼
 世之君者爾
利者為神滯者為物是故風雷有象不速於心心禦見
聞不𢎞於性
 心即神也而曰不𢎞於性者心體性則神禦於見聞
[001-54a]
 則不神
上智下愚習與性相逺旣甚而不可變者也
 程子以為上智下愚自不肯移其義甚精如其肯移
 也罔念作狂克念作聖未有不因習而遷者也張子
 則以為上智下愚之不移自其習成言之
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粗矣
 此韓子所謂無心過者其庶㡬乎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有思慮知識則䘮其天矣君子所
[001-54b]
性與天地同流異行而已焉
 思慮知識者言測度計較之私也若不出位之思恱
 心而研之慮通乎晝夜之知黙而成之之識則正所
 以順帝之則者而何䘮其天之有
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時義而已君子教
人舉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已也述天理而時措之也
 在古訓察在璿璣玉衡之類是也察天理而如在其
 左右所謂顧諟天之明命也昊天明旦體物而不可
[001-55a]
 遺推之於人措之其躬皆此理也
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
已矣
 和者天下之達道故可大樂則生矣生則烏可已也
 故可久
莫非天也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領惡而
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德性者心統性之所具物欲者形感物之所發推所
[001-55b]
 自來莫非天也但百體順令於天君則人心皆化為
 道心矣天君下徇於百體則天理將滅於人欲矣清
 明在躬氣志如神陽明勝德性用之效也蔽交於前
 其中則遷陰濁勝物欲行之時也陰本非惡不順於
 陽則流為惡耳引其惡以歸於善則莫非天也此條
 義最精粹
不誠不莊可謂之盡性窮理乎性之德也未嘗偽且慢
故知不免乎偽勝者未嘗知其性也
[001-56a]
 古人自小學則教之誠敬所以養其德性也
勉而後誠莊非性也不勉而誠莊所謂不言而信不怒
而威者與
 初學則不可不勉所謂亹亹以繼其善然後能成之
 性者
生直理順則吉凶莫非正也不直其生者非幸福於囘
則免難於茍也
 順生理則其生也直矣其吉也所謂求福不囘者也
[001-56b]
 其凶也所謂順受其正者也
屈伸相感而利生感以誠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雜之
偽也至誠則順理而利偽則不循理而害順性命之理
則所謂吉凶莫非正也逆理則凶為自取吉其險幸也
 感以誠者是所謂以虚受人屈伸相感而利生焉者
 也感以偽者是所謂憧憧往來而害生焉者也屈伸
 相感順其自然之理也憧憧往來雜以計較之私也
 順理則吉凶皆正故為利不循理而行險徼倖凶乃
[001-57a]
 自取故為害
莫非命也順受其正順性命之理則得性命之正滅理
窮欲人為之招也
 吉凶禍福固莫非命然必順受天之正命然後可以
 言受命矣如行罪惡而犯桎梏其死也可謂之正命
 乎立乎巖牆之下而不知趨避其死也亦可謂之正
 命乎惟順仁義而行則如此而生如此而死皆可謂
 之正命矣言命而兼性者順性之理即所以順命也
[001-57b]
 人為之招桎梏是也
  大心篇第七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
之心止於聞見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
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
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
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萬物皆備於我矣何則其性與我同出於天也是故
[001-58a]
 盡其性則能盡人物之性是能大其心以體天下之
 物也人之不能體物者由其不能知物之皆我也不
 能知物之皆我者由梏於見聞而不能知其性也能
 盡心以知性則能盡性而大心以體物矣知性而又
 曰知天云者性出於天故性即天也天無外性亦無
 外有外之心豈足以合之哉此兩句申大其心以體
 物意知性則知天是非見聞之知也德性之知也旣
 非以物交而知則何物之非我哉此數句申盡性不
[001-58b]
 以見聞梏其心意
由象識心徇物䘮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
之心可乎
人謂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知合内外於耳目之外則其知也過人逺矣
 此兩條皆申明不以見聞梏心之意
天之明莫大於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㡬萬里之髙也
天之聲莫大於雷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㡬萬里之逺
[001-59a]
也天之不禦莫大於太虚故心知廓之莫究其極也人
病其以耳目見聞累其心而不務盡其心故思盡其心
者必知心所從來而後能
 此條亦申前意心所從來則天是也
耳目雖為性累然合内外之德知其為啓之之要也
 申上意而言見聞亦心之助蓋為性累者其官不思
 而蔽於物者也為心助者多聞多見以畜其德者也
成吾身者天之神也不知以性成身而自謂因身發智
[001-59b]
貪天功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民何知哉因物同異相
形萬變相感耳目内外之合貪天功而自謂已知爾
 推梏於見聞者之弊其迷繆必至此
體物體身道之本也身而體道其為人也大矣道能物
身故大不能物身而累於身則藐乎其卑矣
 道為物之體及吾身之體者性之本然也身能盡道
 而為道之體則其心大而人亦大矣何患不能體物
 乎物身之物猶言使令也身之能體道者由其以道
[001-60a]
 物身也累於身則何體道之有
能以天體身則能體物也不疑
 體身道之本也能以天體身者盡其性而已矣
成心忘然後可與進於道自注云成心/者私意也
化則無成心矣成心者意之謂與
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
心存無盡性之理故聖不可知謂神自注云此章言心/者亦指私心為言
也/
[001-60b]
 此四條又自梏於見聞推而精之但有成心皆為性
 累
以我視物則我大以道體物我則道大故君子之大也
大於道大於我者容不免狂而已
 又申明大其心與其為人也大之意
燭天理如向明萬象無所隠窮人欲如專顧影間區區
於一物之中爾
 燭天理者知性也萬象無隠則能體物矣
[001-61a]
釋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滅天地以小緣大以末緣
本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真所謂疑氷者與自注云夏/蟲疑氷以
其不/識
 以心法起滅天地以心之妄想一起一滅遂生萬有
 觀之謂天地亦若是故謂大地山河衆生萬有皆幻
 妄也此乃因人心之末流而疑天地之本始烏知天
 命之所以流行哉因此疑彼夏蟲疑氷之喻也
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緣
[001-61b]
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於一身
之小溺其志於虚空之大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其
過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幻人世謂之窮理
可乎不知窮理而謂盡性可乎謂之無不知可乎塵芥
六合謂天地為有窮也夢幻人世明不能究所從也
 此條起數語即太和篇所謂略知體虚空為性不知
 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明有不盡則
 誣世界乾坤為幻化者以六根因緣天地是蔽其用
[001-62a]
 於一身之小也妄意天性是溺其志於虚空之大也
 旣不知陰陽剛柔仁義之極大中之矩則其語大語
 小也皆蔽於詖而陷於淫欲不流遁失中得乎蓋旣
 溺其志於虚空是過於大也所以塵芥六合旣蔽其
 用於一身是蔽於小也所以幻妄人世六合無窮也
 人世無息也謂之塵芥幻妄是不窮理者也不窮理者
 由於不知性之所有而昧於天之所以為天也反自
 謂盡性而無不知可乎惟不能知性之所有而昧於
[001-62b]
 天之所以為天故其塵芥六合也則以天地為有窮
 而性獨無窮不知性無窮天亦無窮也其幻妄人世
 也則其明不足以究所從來故謂天地且幻妄況人
 世乎不知天人異形同歸於道天人殊用同出於性
 天地非幻妄則人世亦非幻妄也夫以心法起滅天
 地及以人見因緣天地若以聖人之道揆之則所謂
 知其性則知天者無嫌乎以小緣大以末緣本也惟
 其不以陰陽仁義之理為性而以虚空為性故雖仁
[001-63a]
 義之懿皆歸之六根之觸法而陰陽之範圍天地者
 亦以夢幻儗之而塵芥視之矣豈知六根之輾轉流
 滯者乃人欲之末流而一陰一陽乃天理之本體以
 人欲之末流疑天理之本體豈非以小緣大以末緣
 本者之過乎
  中正篇第八
中正然後貫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蓋得
正則得所止得所止則可以𢎞而至於大
[001-63b]
 此欲學者知志道據德以為擴充之地也
樂正子顏淵知欲仁矣樂正子不致其學足以為善人
信人志於仁無惡而已顏子好學不倦合仁與智具體
聖人獨未至聖人之止爾
 申上條意正子顏淵皆得正而得所止者也正子未
 學是不能𢎞而至於大也顏子好學則能𢎞而至於
 大矣未至聖人之止者特未化焉耳
學者中道而立則有位以𢎞之無中道而𢎞則窮大而
[001-64a]
失其居失其居則無地以崇其德與不及者同此顏子
所以克己研㡬必欲用其極也未至聖而不已故仲尼
賢其進未得中而不居故惜夫未見其止也
 又申上兩條意蓋得正則得所止故可𢎞而至於大
 是中道而立而有位可𢎞者也非是則不得所止而
 失其居無位可𢎞而無地以崇其德矣顏子之學已
 得其中正且能𢎞而至於大矣而其心猶恐中德之
 未樹克己研㡬必欲用其中此所以為好學也欲立
[001-64b]
 於至聖之域故但見其進孜孜焉求中道而居之未
 得中則不居是不見其止也所謂擇乎中庸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是未得中而不居之義也
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而通未至於
此其視聖人恍惚前後不可為之像此顏子之難乎
 亦申上意大中至正之極則博而有要約而能通矣
 未至此非過之則不及故瞻在前而忽在後也
可欲之謂善志仁則無惡也誠善於心之謂信充内形
[001-65a]
外之謂美塞乎天地之謂大大能成性之謂聖天地同
流陰陽不測之謂神
 申前文樂正子意雖顏子亦大而未化者也
髙明不可窮博厚不可極則中道不可識蓋顏子之難

 不可窮言彌髙不可極言彌堅不可識言瞻前忽後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為功者也未至於聖皆行而未
成之地爾
[001-65b]
 張子以學未至聖為行而未成與易言濳龍之意頗
 異
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後能有其大
 伊尹顏淵皆大而未化者何嘗不有其大乎蓋謂大
 人即聖人矣學已至聖而未可謂之聖者特未化爾
知德以大中為極可謂知至矣擇中庸而固執之乃至
之之漸也惟知學然後能勉能勉然後日進而不息可
期矣
[001-66a]
 申前未得中而不居故未見其止之意
體正則不待矯而𢎞未正必矯矯而得中然後可大故
致曲於誠者必變而後化
 致曲於誠者言致曲者之於誠者也
極其大而後中可求止其中而後大可有
 未至於大則不能有其大而必止於中以𢎞之然於
 何求中乎非博文約禮擇乎中庸則不能得中而居
 之也所謂髙明不窮博厚不極則中道不識者此也
[001-66b]
大亦聖之任雖非清和一體之偏猶未忘於勉而大爾
若聖人則性與天道無所勉焉
無所雜者清之極無所異者和之極勉而清非聖人之
清勉而和非聖人之和所謂聖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
也勉蓋未能安也思蓋未能有也
 大而未化者不獨似任而未忘於勉即比於清和一
 體之偏者猶未能似其不勉不思也
不尊德性則學問從而不道不致廣大則精微無所立
[001-67a]
其誠不極高明則擇乎中庸失時措之宜矣
 不尊德性則不知學問為何事不知萬物皆備於我
 則於精微之理不能反身而誠也不卓然立於萬物
 之表則烏能行乎事物之中而時措之宜哉
絶四之外心可存處蓋必有事焉而聖不可知也
 聖人者情順萬事而無情故雖絶四而心可存處必
 有事焉雖有事焉以存其心而又聖不可知也
不得已當為而為之雖殺人皆義也有心為之雖善皆
[001-67b]
意也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而正物猶不免有意之
累也有意為善利之也假之也無意為善性之也由之
也有意在善且為未盡況有意於未善耶仲尼絶四自
始學至成德竭兩端之教也
 意必固我皆生於意正己而正物云者因欲正物而
 後正己如所謂以善服人是也仲尼竭兩端之教則
 異於是
不得已而後為至於不得為而止斯智矣夫
[001-68a]
 此亦惟絶四者能之
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
則與天地不相似
天理一貫則無意必固我之鑿意必固我一物存焉非
誠也四者盡去則直養而無害矣
妄去然後得所止得所止然後得所養而進於大矣無
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誠也計度而知昬也不思而得
素也
[001-68b]
 聖人無意必固我故與天地相似學者亦必存誠去
 妄直養無害然後可以進於大而入聖人之域也
事豫則立必有教以先之盡教之善必精義以研之精
義入神然後立斯立動斯和矣
 上文言不思而得素也疑於必聖人而後可故此復
 申之言不思而得者蓋素從事於教而有精義入神
 之功故無待臨事計度用其私心而可以立人達人
 也
[001-69a]
志道則進據者不止矣依仁則小者可游而不失和矣
 志定則自然有所持守心純則玩物不足䘮志
志學然後可與適道強禮然後可與立不惑然後可與
權博文以集義集義以正經正經然後一以貫天下之

 博文集義皆志學以後事正經強禮也貫道不惑也
將窮理而不順理將精義而不徙義欲資深且習察吾
不知其智也
[001-69b]
 申上條集義正經然後可以貫天下之道之意
知仁勇天下之達德雖本之有差及所以知之成之則
一也蓋謂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知者以學知以
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行此五者
 朱子用其說而以智為生安然張子蓋本論語安仁
 利仁之說
中心安仁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天下一人而已
惟責己一身當然爾
[001-70a]
 申生安之說責己以賢聖而以衆人望人也
行之篤者敦篤云乎哉如天道不已而然篤之至也
 申學利困勉之說中庸所謂力行固執是也
君子於天下達善達不善無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恱之
不循理者共改之改之者過雖在人如在已不忘自訟
共恱者善雖在已蓋取諸人而為必以與人焉善以天
下不善以天下是謂達善達不善
 達者通也無物我之間則通矣
[001-70b]
善人云者志於仁而未致其學能無惡而已君子名之
必可言也如是
善人欲仁而未致其學者也欲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
陷於惡有諸已也不入於室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
之室也
 有諸已則善而信矣聖人之室美大聖神是也
惡不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
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好仁而
[001-71a]
惡不仁然後盡仁義之道
 未有真好仁而不惡不仁者張子蓋就略知仁義之
 為美而察惡未盡者言之自脩身以至治天下皆然
 也
篤信好學篤信不好學不越為善人信士而已
好德如好色好仁為甚矣見過而内自訟惡不仁而不
使加乎其身惡不仁為甚矣學者不如是不足以成身
故孔子未見其人必歎曰已矣乎思之甚也
[001-71b]
孫其志於仁則得仁孫其志於義則得義惟其敏而已
 虚心以求則無不得者其功則在敏也
博文約禮由至著入至簡故可使不得叛而去
 博文不約禮汎濫無歸至於叛道者有矣
温故而知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繹舊業而知新益
思昔未至而今至緣舊所見聞而察來皆其義也
 多識以下四條皆釋温故知新之義
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尤人
[001-72a]
學之至也
 足為感嫉世俗剴切當時而不知反身者之戒
聞而不疑則傳言之見而不殆則學行之中人之德也
聞斯行好學之徒也見而識其善而未果於行愈於不
知者爾世有不知而作者蓋鑿也妄也夫子所不敢也
故曰我無是也
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私淑艾以教人隠而未見之仁

[001-72b]
 此所引私淑艾之言似謂黙自脩治之意
為山平地此仲尼所以惜顏回未至蓋與互鄉之進也
 惜顏子者一簣之虧進互鄉者平地之覆
學者四失為人則失多好髙則失寡不察則易苦難則

 釋學記之文也為人之學失之多記誦雜博是也好
 髙之學失之寡脫畧曠達是也不察謂未知學之難
 成
[001-73a]
學者捨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與下民一致所事
不踰衣食之間燕游之樂爾
以心求道正猶以已知人終不若彼自立彼為不思而
得也
 心與道猶二猶已與人之未能相一也
考求迹合以免罪戾者畏罪之人也故曰考道以為無

 踐迹可以寡過
[001-73b]
儒者窮理故率性可以謂之道浮圖不知窮理而自謂
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
 性即理也理在心為仁義禮智之性率而由之則為
 父子君臣夫婦朋友之道旣不以理為性則將以何
 為道而推而行之乎
致曲不貳則德有定體體象誠定則文節著見一曲致
文則餘善兼照明能兼照則必將徙義誠能徙義則德
自通變能通其變則圓神無滯
[001-74a]
 有定體者有德可據也體象定者誠而形也文節著
 見一身之文餘善兼照明及逺也以動為徙義以變
 為通變以化為圓神皆主進德言與朱子異
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是以鄙夫有問仲尼竭
兩端而空空易無思無為受命如響聖人一言盡天下
之道雖鄙夫有問必竭兩端而告之然問者隨才分各
足未必能兩端之盡也
 以易之無思無為受命如響證聖人之空空無知而
[001-74b]
 竭兩端之教亦與朱子說異
教人者必知至學之難易知人之美惡當知誰可先傳
此誰將後倦此若灑掃應對乃幼而遜弟之事長後教
之人必倦弊惟聖人於大德有始有卒故事無大小莫
不處極今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
 張子解此章之意謂門人小子當先傳以儀文末節
 使之知遜弟習勤勞若長大而後使之為此則必厭
 倦矣少長之分如草木之區别教而不以其序是誣
[001-75a]
 也惟聖人有始有卒得其大而不遺其小若初學之
 人驟語以大道而未必能繼則將有厭薄小物脫畧
 細務之心矣
知至學之難易知德也知其美惡知人也知其人且知
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問同而荅異以此
 此與上條皆發明學記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
 兩句意
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盡其道其
[001-75b]
惟聖人乎
 此以養正聖功為養蒙以正乃聖人之教之功與傳
 義異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

 與前竭兩端而空空意同
有如時雨之化者當其可乘其間而施之不待彼有求
有為而後教之也
[001-76a]
 有求者則因問而荅有為者則因事而教
志常繼則罕譬而喻言易入則微而臧
 志常繼者上也言易入者次之
凡學官先事士先志謂有官者先教之事未官者使正
其志焉志者教之大倫而言也
道以德者運於物外使自化也故諭人者先其意而遜
其志可也蓋志意兩言則志公而意私爾
 當其私意之未萌而嘿有以㢲其志所以使之自化
[001-76b]
 也
能使不仁者仁仁之施厚矣故聖人并荅仁知以舉直
錯諸枉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所謂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焉者也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所謂施諸已而不願
亦勿施於人者也以衆人望人則易從所謂以人治人
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責己責人愛人之三術也
有受教之心雖蠻貊可教為道旣異雖黨類難相為謀
[001-77a]
大人所存蓋必以天下為度故孟子教人雖貨色之欲
親長之私達諸天下而後巳
 老老幼幼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子而孚化之衆好者翼飛之則吾道行矣
 孚從爪從子鳥覆卵也孚化之者教之本也翼飛之
 者教之術也
 
 
[001-77b]
 
 
 
 
 
 
 
 注解正䝉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