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52 四川通志-清-黃廷桂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川通志巻五上
 戸口
  周禮遂大夫以歳時稽夫家之衆寡及三年大比
  以萬民之數詔司寇司寇於孟冬祀司民日獻其
  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凡以重民數也蜀自
  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餘
  采葍遷徙丁戸稀若晨星我
[005-1b]
 朝嘉惠元元休養生息多歴年所蜀中元氣既復民
  數日増人浮八口之家邑登萬戸之衆盈寧富庶
  雖厯代全盛之時未能比隆於今日也作戸口志
 成都府屬三十一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一十三萬九百五十三丁八斗内
  温江縣折去四百五十一丁實編一十三萬五百
  二丁八斗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005-2a]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一十二萬七十六
  户
  人丁三萬五千四百一十六丁四分三釐五毫八
  絲六微六塵九纎八沙九渺八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分設資綿茂三州後實存
  府屬一十六州縣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五萬九百
  三十四戸
 重慶府屬二十州縣及石砫酉陽石耶地壩平茶邑
[005-2b]
  梅六土司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一十三萬六千一百九十八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一十一萬一千八
  百五十四戸
  人丁一萬四千五百九十二丁三分二釐五毫一
  絲四忽四微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安居武隆二縣未開復實
[005-3a]
  存府屬一十八州縣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九萬一
  千七百三十九戸
 保寧府屬一十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六萬七千一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三萬六千六百一
  十五戸
  人丁一萬五千二百三十二丁六分八釐九毫四
[005-3b]
  絲六忽九微六塵四纎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撥梓潼分屬綿州後實存
  府屬九州縣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三萬三千一百
  八十一戸
 順慶府屬十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七萬三百七十七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五萬八千七百九
[005-4a]
  十三户
  人丁一萬二十四丁六分七絲四忽一塵四纎五
  沙六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戸四萬七
  千五百五十八户
 叙州府屬十二㕔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六萬二千一百五十八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005-4b]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四萬九千八百七
  十四戸
  人丁一萬五千三丁七斗六升九合四勺四抄二
  撮一圭五粒四粟五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府屬及新併屏山縣内除改
  設直𨽻叙永㕔外實存十一縣一㕔新舊實在承
  糧花戸三萬五千四百二十一戸
 直𨽻叙永㕔併屬永寧一縣今自雍正九年歸併
[005-5a]
  改設後開載
  新舊通共實在承糧花戸六千六百四十戸
  直𨽻雷波衞併屬黄螂一所
 國朝雍正八年新設至雍正十一年清查報部番民
  户名一千二十八戸
 䕫州府屬一十三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三萬四千二百丁 大寧縣奉文
  審増三千一百四十丁 太平縣審増八丁共三
[005-5b]
  萬七千三百四十八丁除達州東鄉太平開除七
  十四丁實編三萬七千二百七十四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六萬九千一百七
  十八戸
  人丁七千六百四十四丁九分三釐九毫七絲二
  忽二微四塵一纎四沙六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大昌歸併巫山又撥達州
[005-6a]
  東鄉太平分設直𨽻後實存府屬九縣新舊實在
  承糧花戸二萬七千三百六戸
 龍安府屬三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一萬四千四百一十一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九千三十三戸
  人丁五千五十三丁四分二釐五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收松潘衞彰明縣共四縣
[005-6b]
  一衞新舊實在承糧花户七千七百五十戸
 寧遠府屬一州三縣一衞三所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丁戸未經開載無憑纂入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二千八百三十八
  戸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户一萬四
  千七百五十戸
[005-7a]
 雅州府屬六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一萬一百二十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九千七十一户
  人丁五千二百八十一丁六斗五合五勺七抄五
  撮六圭一粒四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一萬一
  千五百八十五戸
[005-7b]
 直𨽻嘉定州併屬七州縣全書開載雍正十二/年陞為府
  明季原額人丁三萬一千六百七十五丁二斗三
  升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一萬一千五百八
  十五户
  人丁一萬四百五丁六斗一升四合六勺六抄六
  撮五圭一粒一粟一末
[005-8a]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五萬三
  百一十四戸
 直𨽻眉州併屬四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一萬六千九百九十二丁半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二萬八百九戸
  人丁三千二百九十六丁七升八合六勺五抄八
  撮二圭四粒二粟八末
[005-8b]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九千八
  百六十二戸
 直𨽻卭州併屬三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一萬五千一十三丁五斗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九千八百六十二
  戸
  人丁六千三百一丁六斗三升四合九勺一抄九
[005-9a]
  撮一圭九粒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一萬五
  千二百四十七戸
 直𨽻潼川州併屬八州縣全書開載雍正十二/年陞為府
  明季原額人丁五萬二千七百三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五萬五千一百三
  十五戸
[005-9b]
  人丁一萬四百九十丁五分九釐五毫二忽七微
  五塵九纎三沙三渺四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三萬一
  千七百八十九戸
 直𨽻瀘州併屬四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三萬七千五百三十六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查出土著自首開墾報部戸名一萬四千五百三
[005-10a]
  十五戸
  人丁五千四百一十七丁七斗二升六合五勺四
  抄五撮五圭五粒五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戸一萬五
  千七百二十九戸
  九姓司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戸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005-10b]
  查出土著實在承糧花戸五十一戸
 直𨽻資州併屬五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戸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𨽻清丈出實在承糧花戸一萬
  七千四百七十三戸
 直𨽻綿州併屬六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戸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𨽻清丈出實在承糧花戸一萬
[005-11a]
  四千八百九十二户
 直𨽻茂州併屬三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戸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𨽻清丈出實在承糧花戸四千
  七十一戸
 直𨽻達州併屬三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戸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𨽻清丈出實在承糧花戸一萬
[005-11b]
  八千九十八戸
 田賦
  華陽黑水在禹服為梁州厥土青黎田惟下上賦
  則下中三錯固未得與雍冀諸州埒也沃野千里
  以環遶省㑹之地言之外此則崇山峻嶺鮮原隰
  平衍之區以故蜀之田賦於經費多未敷焉我
 朝定賦悉因往制而斟酌損益之撫字維殷催科不
  擾葢勤恤小人之依為巳至矣猶
[005-12a]
念遠疆編户未免虞芮之訟
命使乘傳遍厯田間履畆正界争端永息由是食徳服
  疇田野日闢書曰咸則三壤又曰以庶邦惟正之
  供蜀民當此薄斂深耕之際致足樂也作田賦志
 四川布政司
  明萬厯原額官民田地通共一十三萬四千八百二十七
  頃六十七畝二分三釐八毫二絲五忽五微六纎 官
  田二千九百二十二頃三十五畝四分八釐二毫五絲
[005-12b]
  六忽一微 民田一十三萬一千九百五頃三十一畆七
  分五釐五毫六絲九忽四微六纎
  夏税秋糧通共一百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五石一
  斗三升三合一勺七抄一撮九圭八粒二粟 夏
  税米三十萬九千八百九十二石一斗六升四合
  二勺六抄六撮九圭四粒起運米二十七萬二千
  二百五十石四斗一升四合九勺五抄八圭四粒
  折布米六百六石五升折布一千二百一十三疋
[005-13a]
  荒絲米六千六百四十石三斗二升六合二抄六
  撮二圭五粒該絲六千六百四十斤零五兩二錢
  一分六釐四毫二絲遇閏加絲五百五十三斤零
  七兩七錢一分二釐三毫八絲九忽三微二纎二
  沙存留米三萬三百九十四石九斗二升三合二
  勺八抄九撮八圭五粒 秋糧米七十一萬八千
  六百五十二石九斗六升八勺四抄五撮四粒三
  粟起運米五十六萬五千七百二十九石六升三
[005-13b]
  合一勺二抄四撮五圭五粒三粟折布米七萬九
  千五百四十七石五斗折布一十五萬九千九十
  五疋存留米七萬三千三百七十六石四斗五合
  六勺五圭九粒地畆綿花七萬三百八十九斤二
  錢四分二釐一毫一絲
 國朝康熈十年原額實熟田地通共一萬四千八百
  一十頃三十六畝五分三釐二毫二絲九忽四微
  七塵七纎九沙七渺又下地估糧一千六百一十
[005-14a]
  六石一斗二升九合通共載稅糧三萬八百二十
  八石八斗九升四合三勺四抄二撮七粒一粟四
  沙
  共徵丁條屯糧銀三萬八千四百兩二錢二分九
  釐二毫九絲二忽二微四塵三纎二沙八渺該本
  色京斗米荍豆共八千九百六十四石九斗四升
  一合九勺六抄一撮八粒四粟又土司見載折徵
  糧銀三百八十二兩三錢三釐又營兵開墾田地
[005-14b]
  八十七頃五十二畝九分六釐一毫六絲一忽八
  微載糧五十石四斗一升六合九勺六圭六粒三
  粟應徵條糧銀一百七兩八錢二分一毫八絲七
  忽二微七纎三𣺌
  康熙十一年至雍正五年開墾及自首隱匿實熟
  上中下田地通共二十二萬三千二百三十一頃
  三十七畝五分四釐六毫二絲八忽一微三塵七
  沙八𣺌
[005-15a]
  共徵丁條糧銀通共三十三萬九千二百二十七
  兩三錢九分八毫八絲四忽一微四塵九纎七沙
  八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遵義烏䝉分撥雲貴外實
  熟上中下田地通共四十三萬一千二百二十一
  頃五畝二分五釐四毫七絲九忽五微三塵三纎
  共徵丁條糧銀六十三萬四千九百五十一兩九
  錢一分八釐六毫九忽三微二塵九纎一沙七渺
[005-15b]
  荒下田地共二萬七千八百六頃七十八畝四分
  一毫四絲一忽
  共該徵丁條糧銀二萬一千四百七十四兩四錢
  四分五釐四絲四忽六微八塵九纎
  二項通共田地四十五萬九千二十七頃八十三
  畝六分五釐六毫二絲五微三塵三纎
  二項通共徵丁條糧銀六十五萬六千四百二十
  六兩三錢六分三釐六毫五絲四忽一塵八纎
[005-16a]
  凡所屬應徵丁條糧銀額數仍開載各府州項下
 成都府屬三十一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一十五萬七千七百二十九石六
  斗四升一合四勺一抄三撮三圭三粒内除先年
  裁革官員減米并綿竹縣免徵米羅江縣水衝糧
  通共五百石七斗一升八合八勺四抄實徵糧一
  十五萬七千二百二十八石九斗二升二合四勺
  七抄三撮三圭三粒
[005-16b]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六萬六千
  二百二十六頃一十九畝三釐一毫一絲五忽五
  微七塵八纎一沙七渺載糧蕎麥四萬一千一百
  八十九石四斗八升八合九抄七撮三圭三粒五
  粟四末六漠實徵載丁條糧銀八萬七千七百八
  十六兩四錢五分七釐一毫二忽九微七塵一纎
  一沙九渺
[005-17a]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分設資綿茂三州外實存
  府屬十六州縣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六萬六千
  一百四十一頃八十畝七分三釐七毫六忽八微
  五塵九纎
  共徵丁條糧銀九萬四千四百二十四兩九錢一
  分三釐八毫二絲一忽四微二塵二纎
  荒下田地共一千五百六十五頃七十五畝七分
  二毫三絲八忽
[005-17b]
  共該徵丁條糧銀八百八十兩二錢八分七毫七
  絲一忽三微七塵六纎
 重慶府屬二十州縣及石砫酉陽石耶地壩平茶邑
  梅六土司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三十四萬五千六百九十三石六
  斗五升八抄二撮三圭六粒六粟内除酉陽宣撫
  司一千一百九十六石四斗三升徑自徵解外實
  徵糧三十四萬四千四百九十七石一斗七升五
[005-18a]
  合八抄二撮三圭六粒六粟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五萬八千
  四百三十九頃五十一畝六分八釐三毫九絲九
  忽七微五纎載糧三萬二千七百六十五石四斗
  四升二合八勺六抄六撮三圭四粒七粟實徵丁
  條糧銀三萬七千三百八十二兩六錢四分三釐
  一毫八絲四忽二微六塵五纎
[005-18b]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安居武隆二縣未開復實
  存府屬一十八州縣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一十
  一萬七千二百三十九頃四十畝五分一釐三毫
  三絲六忽三微四塵四纎
  共徵丁條糧銀六萬七千二百九十六兩三錢二
  分三釐四毫九絲七忽八微五塵三纎又酉陽石
  耶等五土司共秋糧折徵銀五百二十八兩八錢
  一分一釐八毫五絲
[005-19a]
  荒下田地共八千七百三十六頃七十三畝八分
  六毫九忽
  共該徵丁條糧銀三千四百六十八兩八錢八分
  八釐七毫三絲三忽六微七塵九纎
 保寧府屬十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一萬九千二百七石三斗二升九
  合五勺三抄九撮五圭清出遺糧四石三斗荒糧
  二斗後加糧一石三斗三合二勺共糧一萬九千
[005-19b]
  二百一十三石一斗三升二合七勺三抄九撮五
  圭内除閬中縣裁革官員減米三十六石實徵糧
  一萬九千七百七十七石一斗三升二合七勺三
  抄九撮五圭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坡陡學田地共一萬
  一百五十三頃五十畝二分三釐五毫三忽七微
  四塵七纎三沙載糧三千七百五十九石四斗一
[005-20a]
  升九合九勺八抄三撮三圭四粒八粟一末三漠
  實徵丁條糧銀一萬一千一百七十一兩八錢八
  分四釐九毫三絲七忽四微四塵二纎五沙二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撥梓潼分屬綿州後實存
  府屬九州縣新舊通共上中下坡陡田地二萬三
  千五百三十三頃七十八畝六分七釐四絲
  共徵丁條糧銀二萬六千四百一十六兩五錢五
  分二釐七毫四忽六微二塵九纎
[005-20b]
  荒下坡陡田地共一千六百四十九頃二十三畝
  五分九毫三絲
  共該徵丁條糧銀一千九百三十一兩七錢五分
  四釐一毫四絲五忽五微三塵九纎
 順慶府屬十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七萬二千四百七十九石三斗二
  合七勺三抄二撮八圭八粒内除裁革官員減米
  七十二石實徵糧七萬二千四百七石三斗二合
[005-21a]
  七勺三抄二撮八圭八粒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八千七百
  一十九頃九十一畝二釐四毫四絲六忽一微二
  塵八纎一渺載糧七千一百七十三石四斗三升
  四勺六抄八圭五粟九漠實徵丁條糧學租銀一
  萬八千九百七十七兩五錢六分四釐三毫七絲
  三忽一微六塵九纎三沙
[005-21b]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通共稻平羔薗水山乾
  田地三萬二千五百三十七頃九十七畝八分六
  釐二毫一絲七忽五微三塵三纎
  共徵丁條糧銀七萬二千九十七兩三錢三分八
  釐二毫七絲六忽五微三塵五纎
  荒下田地共一千六十七頃二十八畝三分四釐
  七毫五絲
  共該徵丁條糧銀一千八百二十三兩七錢三分
[005-22a]
  四釐三毫三忽九微七纎
 叙州府屬十二㕔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一十一萬七千九百三十二石六
  斗五升九合一勺五抄九撮六圭四粒三粟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一萬五百
  一十二頃四十六畝二分五釐二毫六絲一忽六
  微三塵九纎載糧一萬五千八百五十石八斗二
[005-22b]
  升八合七勺一抄三撮六圭二粒四粟四末實徵
  丁條糧折色銀二萬二千五十九兩三分六釐四
  毫九絲五忽六微七塵三纎五沙八渺實徵本色
  倉米四千九百九石二斗八升一合八勺三抄一
  撮八圭五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分設直𨽻敘永㕔外實存
  府屬及新併屏山一縣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二
  萬一千五百六十五頃四十九畝四分三毫五絲
[005-23a]
  九忽二微九塵九纎
  共徵丁條糧銀四萬五千一百八十三兩二錢八
  分八釐八絲三忽一微八塵一纎四沙七渺
  荒下田地共四千二百頃八十四畝三釐七毫五
  絲四忽
  共應徵丁條糧銀二千九百四十四兩二錢四
  釐六毫七絲三怱五微一塵二纎
 直𨽻叙永㕔併屬永寧一縣舊額科則不等今自
[005-23b]
  雍正九年歸併改設後開載
  通共中下田地二千九百三十五頃四十九畝五
  分六釐四毫三忽
  共徵丁條糧銀六千九十四兩七錢七分三釐四
  毫三絲六忽二微三塵六纎
  荒下田地共六頃二十八畝四釐三毫六絲六忽
  共徵丁條糧銀七兩二錢八分五釐五毫七絲四
  忽一微三塵七纎
[005-24a]
 䕫州府屬十三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三萬四百五十石六斗五升九勺
  三抄六撮六圭四粒又奉節縣起科糧四石三斗
  六升内除建始縣停徵荒糧八百八石一斗四合
  一抄八撮九圭七粒一粟實徵糧共二萬九千六
  百四十六石九斗六合九勺一抄七撮六圭六粒
  九粟外太平縣没官糧二斗六升九勺一抄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005-24b]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一萬三千
  二百三十七頃二十六畝七釐一毫八絲五忽六
  微五塵二纎載糧六千二百九十一石八斗四合
  八勺九抄一撮七粒五粟三漠實徵丁條糧銀一
  萬八千四百四十九兩七錢六分六釐一毫六絲
  三忽七微五塵八沙三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大昌歸併巫山縣又撥達
  州東鄉太平分設直𨽻後實存府屬九縣新舊通
[005-25a]
  共上中下田地一萬七千一百五十二頃六畝三
  分三釐一毫二絲七忽三微一塵
  共徵丁條糧銀二萬一千二百七十九兩七錢五
  分三釐二毫七絲六微三塵一纎七沙
  又石砫司秋糧折徵銀五十九兩五錢四分一毫
  六絲應納倉斗米一十石五升九合應折徵銀九
  兩五錢五分六釐五絲
  荒下田地共七百三十四頃一十一畝二分七釐
[005-25b]
  二毫八絲
  共該徵丁條糧銀五百九兩八分九釐八毫四絲
  四忽三微二塵一纎
 龍安府屬三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九千五百六十石八斗一升一合
  四勺六抄三撮九圭八粒内除奏免糧八百二十
  四石七斗五升一勺八抄五撮實徵糧八千七百
  三十六石六升一合二勺七抄八撮九圭八粒
[005-26a]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中下學田地共一千四百九
  十八頃三畝六分三毫一絲四忽四微二塵五纎
  載糧蕎麥八十六石三斗五升七合四勺三抄五
  撮五圭三粒七粟實徵丁條糧銀一千八百五十
  二兩九錢九分八釐三毫八絲四忽四微四塵一
  纎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收松潘衞彰明縣實在府
[005-26b]
  屬四縣一衞新舊通共中下山坡旱田地五千三
  百三十八頃四十八畝一毫九絲三忽七微四塵
  三纎
  又石泉縣估種松潘衞地糧共四千一百五十七
  石五升一合一勺九抄
  共徵丁條糧屯租銀八千三百四十六兩四分八
  釐七絲六微二塵五纎
  又徵收抝盤等寨青片生番認納黄蠟折價銀一
[005-27a]
  十四兩六錢四分
  荒下田地共二百三十一頃三十九畝一分九絲
  六忽
  荒下地估種一百四十二石七升五合
  共該徵丁條糧銀四百六十八兩一錢三分四釐
  四毫八絲五微五纎
 寧遠府屬一州三縣一衛三所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屯糧五萬四千四百五十六石
[005-27b]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見載稅蕎糧一萬二千七百
  四十四石五升八合八抄二撮三圭四粒二末五
  漠
  實徵折色銀七百四十一兩一釐二毫四絲六忽
  一微四塵五沙又徵米豆八千九百六十一石七
  斗一升七合六勺二撮三圭五粒九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通共本色折色屯秋豆
[005-28a]
  山旱地六百六十九頃二十七畝二釐五毫一絲
  三忽九微三塵一纎
  共載蕎麥糧一萬六千一百五十八石八斗五升
  四合四勺二抄二撮三圭七粒四粟五末九漠
  共徵倉斗净米豆一萬一千二百四十四石五斗
  九升八合五勺七撮九圭五粒四粟四末
  共徵折色銀一千一百二十七兩二錢二分六釐
  五毫七絲六忽一微五塵四纎一沙
[005-28b]
  荒秋田一十四畝五分三釐八毫六絲七忽
  共該徵銀一兩一錢八分九釐五毫二絲七微五
  塵四纎
 雅州府原係直𨽻併屬四州縣於雍正七年改為府
  屬六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九千四百五十一石二斗五升二
  合一勺四抄三撮六圭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005-29a]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並魚油學田地共一
  千八百六十五頃七十二畝四分八釐四絲一忽
  八微八塵八纎九沙
  載糧四千八百四十六石一斗六升一合三勺三
  抄九撮三圭四粟二末實徵丁條糧銀併魚油水
  脚共銀一萬一千五百七十九兩九錢九分六釐
  三毫五絲四忽七微二塵三纎九沙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三千
[005-29b]
  六百七十二頃八十八畝二分五絲四微九纎
  共徵丁條糧銀一萬七千四百三兩二錢一分八
  釐三毫一絲五忽五微七塵一纎
  荒下田地共二十六頃一十九畝六分四釐七毫
  二絲七忽
  共該徵丁條糧銀三十三兩四錢三分二釐九毫
  六絲六忽五微六塵一纎
  冷邉長官司報増籽糧二石四斗七升折徵銀一
[005-30a]
  兩二錢三分五釐
  明正土司管轄土千百戸認納糧折徵銀二百五
  十二兩四錢
  土司察楚克烏認納雜糧折徵銀三兩九錢九分
 直𨽻嘉定州併屬七州縣全書開載雍正十二/年陞為府
  明季原額稅糧四萬一千二百七十一石二斗二
  合七勺三抄一撮八圭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005-30b]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七千三百
  六十七頃四畝七分七釐二毫二絲四忽八微七
  塵二纎載糧一萬三千九百四石六斗九升八合
  六勺一抄九撮九圭四粒三粟實徵丁條糧銀二
  萬五千三百六十兩九錢三分八釐四毫三絲五
  忽七微八塵七纎二沙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一萬
  四千四百一十八頃一十二畝九分四釐九毫九
[005-31a]
  絲七忽六微七塵四纎
  共徵丁條糧銀四萬四千五十兩七錢三分一釐
  八忽一微九塵一纎
  新墾荒下田地共二十二頃三十八畝六分五釐
  六毫
  共徵丁條糧銀四十二兩九錢八分七釐七毫六
  絲六微三塵一纎
 直𨽻眉州併屬四州縣全書開載
[005-31b]
  明季原額稅糧三萬二千一百一十三石一斗二
  升九合五撮四圭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四千三百
  二十一頃九十畝三分七釐四毫八絲二忽四微
  六塵三纎載糧六千五十九石九斗四升四合三
  勺九抄五撮一圭七粒六漠實徵丁條糧銀九千
  九百三兩五錢八分四釐五毫九絲五忽三塵九
[005-32a]
  纎五沙九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一萬
  二百九十九頃六十七畝九分五釐六忽八微三
  塵四纎
  共徵丁條糧銀二萬二千三百七十二兩八錢四
  分四釐五毫一絲七忽九微一塵九纎九沙
  新墾荒下地七十六畝
  共該徵丁條糧銀六錢九分一釐八毫一絲九忽
[005-32b]
  一微八塵四纎
 直𨽻卭州併屬三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二萬四千四百九十一石七斗四
  合二勺三抄四撮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通共七千九
  十七頃九十八畝二分五釐二絲七忽五微三塵
  五纎載糧一萬一千三十石四斗二合五勺八抄
[005-33a]
  八撮五圭二粒六粟實徵丁條糧銀一萬八千二
  百四十七兩四錢八分二釐七毫四絲一忽九微
  三纎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一萬
  四千四百九十一頃八十畝五分三釐三毫二絲
  一忽二微三纎
  共徵丁條糧銀二萬八千五百三十兩五錢二釐
  一毫七絲六忽八微二塵四纎
[005-33b]
  新墾荒下田地共一頃十四畝五分六釐六毫
  共該徵丁條糧銀一兩三錢二分五釐九毫九絲
  二忽三微九塵八纎
 直𨽻潼川州併屬八州縣全書開載雍正十二/年陞為府
  明季原額稅糧二萬六千九百三十二石一升一
  合三勺五抄七撮七圭五粒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八千九百
[005-34a]
  八十頃一十五畝九分一釐八毫六絲五忽三微
  八塵五纎七沙四渺載糧七千九百八十二石六
  斗六升六合八抄九圭八粒八粟三末九漠實徵
  丁條糧銀二萬八千四百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
  釐一絲一忽四微一塵三纎七沙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二萬
  四千六百六十二頃二十畝六釐五毫一絲六忽
  七微五塵
[005-34b]
  共徵丁條糧銀七萬七千三百七十八兩二錢七
  分四釐八毫五絲九忽八微八塵七纎新墾荒下
  田地共一千四百二十五頃五十三畝五分七釐
  四毫三絲
  共該徵丁條糧銀二千六百五十九兩九錢二分
  七釐五毫八絲二微八纎
 直𨽻瀘州併屬四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九萬一千三十九石八合八勺二
[005-35a]
  抄一撮一圭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自首開墾新舊報部上中下學田地共七千一十
  三頃一十畝七分二釐二毫四絲二忽八微五塵
  九纎載糧一萬八百六十一石六斗三升六勺六
  抄五撮八圭二粟二末實徵丁條糧銀一萬六百
  二十二兩三分四釐一毫五絲七忽九微二塵八
  纎
[005-35b]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通共上中下田地一萬
  三千六百二十一頃外零四畝七分二釐七毫二
  絲六忽
  共徵丁條糧銀二萬三千五十八兩五錢二分六
  釐一毫六絲二忽四塵八纎
  荒下田地共一千五百六頃五畝七釐四毫八忽
  共該徵丁條糧銀一千八十三兩六錢二釐二絲
  六忽九微一塵四纎
[005-36a]
  九姓司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稅糧徵銀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
  清出報部中下田地共九頃八十四畝六分四釐
  五毫九絲六忽共徵倉斗米九十八石四斗六升
  四合五勺九抄六撮又徵站銀五十三兩一錢七
  分八毫八絲一忽八微四塵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比照江安縣則例新舊通共
[005-36b]
  中下田地二百一十六頃八十八畝七分八釐五
  毫一絲七忽
  共徵丁條糧銀三百二十五兩二分三釐四毫六
  絲四忽三微七塵
  荒下田地共二頃九畝九分一釐四毫九絲
  共該徵銀二兩二錢二分二釐二毫六絲五忽六
  微九塵六纎
 直𨽻資州併屬五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005-37a]
  原額稅糧徵銀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五年改設直𨽻奉行清丈新舊通共上中下
  田地二萬九千三百三十一頃一十九畝一分四
  釐五毫七絲八忽六微五塵四纎
  共徵丁條糧銀三萬三千六百五十兩一錢七分
  六釐二毫二絲一忽四微五塵一纎
  荒下田地共一千一百五十九頃一十二畝九分
  五毫
[005-37b]
  共該徵丁條糧銀八百五十四兩八錢二分五毫
  四絲七忽四微五塵
 直𨽻綿州併屬六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稅糧徵銀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五年改設直𨽻至六年奉行清查新舊通共
  上中下田地二萬五千一十二頃五十畝七分七
  釐四毫六絲六忽九微九塵
  共徵丁條糧銀三萬三千八百七十兩一錢一分
[005-38a]
  七釐七毫一絲八忽六微九塵八纎
  荒下田地共三千八百四十七頃五畝八分四毫
  九絲六忽
  共該徵丁條糧銀三千四百九兩二錢六分九釐
  七毫六絲五忽三微三塵四纎
 直𨽻茂州併屬三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稅糧徵銀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五年改設直𨽻奉行清丈新舊通共山下地
[005-38b]
  估種二千六百一十九石八斗四升三勺六抄下
  地三十三頃二畝九分二釐
  共徵丁條糧銀七百三十四兩二錢八分九釐一
  毫一絲八忽五微四塵二纎
 直𨽻達州併屬三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稅糧徵銀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𨽻奉行清丈新舊通共上中下
  田地八千三百四十七頃九十一畝九釐四毫
[005-39a]
  共徵丁條糧銀一萬一千三百一十一兩九錢九
  分七釐三毫八忽五微六塵
  荒下田地共一千六百二十四頃六十三畝九分
  共該徵丁條糧銀一千三百五十一兩六錢二釐
  二毫七絲二忽五微八塵三纎
 補遺
 直𨽻雷波衛併屬黃螂一所
 國朝雍正八年新設至雍正十一年清查報部番民
[005-39b]
  認納鍋樁丁糧倉斗二百零五石六斗每年照時
  變價詳請撥支
 
 
 
 
 
 四川通志巻五上
[005-40a]
 欽定四庫全書
  四川通志巻五中
  學校貢院書/院附
   學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言化民成俗莫先於
   學也王制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其造士
   由内以升於外然後達於京師俊造聿興彬彬乎
   其三代之隆歟漢景帝時文翁守蜀招下縣子弟
   為學官弟子蜀士大化武帝因令天下郡國皆立
[005-40b]
   學校焉唐宋元明以來經明行修之彦蜀中亦代
   不乏人今
聖天子崇儒右文加意學校棫樸作人為亘古所莫及
   蜀雖僻處遐方沐浴詩書之澤薫陶禮樂之教無
   不油然興起爭自濯磨將必有如王褒揚雄三蘇
   父子之倫者接踵而出又豈但如文翁之時比隆
   齊魯已哉作學校志
  成都府
[005-41a]
   成都府儒學在府南漢文翁講堂遺址宋初建明/永樂間重修 國朝康熙元年巡撫
   佟鳯彩捐葺八年巡撫張德地増修殿宇牆垣煥/然大備二十三年
欽頒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御書
欽頒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御製
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元年奉/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
欽頒生民未有匾額八年/御書
勅建平定青海碑/ 於殿右 大學額取二/十名
   成都縣儒學在縣東宋政和間建明永樂間重修/ 國朝初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005-41b]
   中學額取十/二名
   華陽縣儒學在縣西南成都府儒學之右舊學在/縣南宋明相傳故址 國朝康熙九
   年學裁雍正五年復設九年改/建今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雙流縣儒學在縣西南漢時建明洪武中重修正/統中増修 國朝康熙元年學裁雍
   正五年復設九年重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六名
   温江縣儒學在縣西南宋咸平初建明正統中重/修 國朝康熙八年知縣蕭永芃捐
   修二十五年知縣王瑚補/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新津縣儒學在縣東宋明道初建明洪武八年重/建成化𢎞治中繼修明末燬 國朝
[005-42a]
  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倫可大/復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六名
  金堂縣儒學在縣東北宋嘉祐初建明洪武元年/重建 國朝知縣董煜補葺康熙六
  十一年知縣陳舜明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新都縣儒學在縣東明初建賊燬未修捐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縣王祇台 建扁額
  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簡州儒學在州舊城東北宋開寳初建明正德八/年遷州移新城明末燬 國朝知州王
  孫盛重建康熙九年知州楊登山復遷/舊城東北故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大學額/取
  十五/名
[005-42b]
  崇慶州儒學在州東南明洪武初建正德十一年/重修明末燬 國朝康熙六年重建
  二十一年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大學額取十/五名
  郫縣儒學在縣城西漢元和初建明隆慶中遷縣/城東門外揚子雲讀書樓處明末圮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復遷建城/内舊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六名
  灌縣儒學在縣北五代時建明洪武初重修正德/中提學僉事劉節知縣胡光増修明末
  燬縣國朝康熙元年知縣馬璣建正殿雍正四年/知 譚璉建東西兩廡㦸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崇寧縣儒學在縣西宋元祐初建明洪武中徙今/所𢎞治中重修兵燹後燬 國朝康
[005-43a]
   熙七年學裁雍正八年復設九/年重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六名
   新繁縣儒學在縣東宋乾徳二年建明正德元年/増修明末燬 國朝知縣張人瑞重
   修康熙四十二年知縣歐陽方曜補修㦸門五十/五年知縣王理捐修崇聖祠六十年知縣劉廷錫
   捐修東西兩廡雍正四年知縣王霖重/修禮門義路坊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
   六/名
   漢州儒學在州南宋嘉泰中建明洪武中重修天/順五年知州李鼎増修 國朝初重修
   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什邡縣儒學在縣東宋祥符二年建明洪武元年/重建正德二年増修明末燬 國朝
[005-43b]
   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國璽詳請/具 題重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彭縣儒學在縣東南宋天聖元年建明洪武元年/知縣胡子祺重修𢎞治五年増修 國
   朝康熙七年學裁雍正八年復/設重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六名
  重慶府
   重慶府儒學在府北宋紹興間建明洪武四年重/建宣德景泰間繼修明末圮 國朝
欽頒/ 初巴縣知縣焦應漢捐修康熙二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三十八年巴縣知縣陳堯智捐葺四/ 十二年
欽頒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御製
[005-44a]
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四十九年巴縣典史吳橒補修/ 雍正元年奉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匾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大學額取二/十名
   巴縣儒學在縣東北宋紹興間建明洪武中重修/萬厯二十九年兵憲張文耀郡守傅光
   宅重修仍捐俸増置學田明末圮夫子燕居像猶/存 國朝康熙三年總督李國英捐俸復修扁額
   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江津縣儒學在縣南宋治平間建明洪武八年知/縣田子正重修兩廡齋堂宣德中知
   縣袁旭何繼修明倫堂明末圮祠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王璧捐修扁額碑 與府制同
[005-44b]
   中學額取十/二名
   長壽縣儒學在縣西北明末燬四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柴永芳重建 十八年知縣石
   如金補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永川縣儒學在縣西明末燬扁國朝初重建康熙/二十四年増修 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壁山縣儒學在縣西明成化中建萬厯四年重修/明末燬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重建
   雍正九年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榮昌縣儒學在縣南明天順中知縣盧善建修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史彰捐 扁
[005-45a]
  額碑祠與/府制同小學額取/八名
  大足縣儒學在縣東北舊學在縣南明天順間建/嘉靖乙酉知縣唐鼇改遷今所 國
  朝康熙五十年重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綦江縣儒學在縣西明萬厯燬於播酋兵憲張文/耀重修明末燬 國朝順治十八年
  知縣孟易吉重建康熙三十五年知/縣方岳捐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南川縣儒學在縣東明嘉靖四十年知縣伍咸新/建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吳成
  龍重修四十八年知縣張有/孚補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黔江縣儒學在縣西舊學在縣東明正統初知縣/謝牧建 國朝康熙三年改遷今所
[005-45b]
  二十七年知縣章緒重修三十八年知/縣李履祥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
  八/名
  合州儒學在州西明天順中知州唐珣建𢎞治間/遷去舊基數十武萬厯十年災仍移遷
  舊址扁國朝康熙二十三年/重修 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銅梁縣儒學在縣西北明洪武中建後燬額國朝/康熙六十一年復設修建扁 碑祠
  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定遠縣儒學在縣南明嘉靖中知縣胡濓建/國朝重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
  學額取/八名
[005-46a]
  忠州儒學在州東闗外明正統中知州王曰良修/萬厯三十一年遷建城内之北隅 國
  朝復遷舊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酆都縣儒學在縣西明洪武十四年建成化間知/縣李毅修 國朝康熙四十二年知
  縣王廷獻重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墊江縣儒學在縣西明成化間建知縣楊端修修/國朝康熙四十八年知縣金杲重
  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涪州儒學在州南明宣德景泰間建萬厯中守憲/陳大道増修廣置學田明末圮 國朝
  康熙四十六年知州董維祺重建雍正三/年知州王願捐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
[005-46b]
  額取十/二名
  彭水縣儒學在縣東明洪武初建永樂間遷於南/門外萬厯間遷於桂嶺山天啟間遷
  北門外明末燬十國朝康熙三年改遷今所二/十二年重修五 年補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酉陽司儒學在司城西半里明永樂二年建祠國/朝康熙二十一年重修扁額碑 與
  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保寧府
  保寧府儒學在府西南宋大觀四年建明洪武間/知府陳益民李直史增修明末燬
[005-47a]
欽頒/ 國朝知府柯臣薛柱斗先後建修康熙二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大學額取二/十名
   閬中縣儒學在縣東門外舊在府治北明崇禎間/始遷今所明末燬 國朝康熙三年
   知縣髙人秀重建二十七年知縣/潘雲貴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大學額取十/五名
   蒼溪縣儒學在縣西舊在城外東北隅明洪武間/建正徳中改遷今所明末燬 國朝
[005-47b]
   修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南部縣儒學在縣西創於隋明洪武間重修通判/熊傑増修鑄祭器明末燬 國朝知
   縣裘龍重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大學額取十/五名
   廣元縣儒學在縣東唐顔魯公建明洪武中同知/賈納重修隆慶中遷懐羌門外萬厯
   時知縣丁求曉遷於鼔樓東街天啟二年同知周/憲章遷於允山之麓明末燬止存正殿 國朝康
   熙五年知縣林晃重修十九年知縣李光宸補葺/二十三年知縣龍燦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昭化縣儒學在縣西一里宋時建明永樂中重修/僅存大成殿三間 國朝増修扁額
[005-48a]
   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巴州儒學在州治河北元時改遷於城西明洪武/中知州成斌重建正德間知府張應奎
   同知趙宗繼重修址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州周元勲仍移今 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
   學額取十/二名
   通江縣儒學在縣西北宋時建明洪武中知縣周/南楊賢張貢繼修 國朝康熙二十
   三年知縣陸士炳重建四十七年知縣陳書補修/雍正元年知縣姚廷和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南江縣儒學在縣城東一里舊在縣南明正德中/知縣沈鏞建 國朝順治十七年遷
[005-48b]
   建今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劎州儒學在州城東門外隔溪宋時建明洪武間/重修嘉靖中知州陳敘美増修明末燬
   補國朝知州徐恭喬鉢相繼/ 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順慶府
   順慶府儒學在府南宋慶厯間建明洪武九年重/修明末燬 國朝康熙九年知府李
欽頒/ 民聖重修二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005-49a]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大學額取二/十名
   南充縣儒學在縣西南舊在北門外明洪武初始/遷今所萬厯中知縣吳亮嗣重修明
   末燬知國朝康熙三年知縣湯裔振重修十/九年 縣張宿琨補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
   學額取十/二名
   西充縣儒學在縣南門外宋淳祐間建明洪武二/十年重建明末燬 國朝知縣王葵
   錫重修知縣戴民凱補/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中學額取十/二名
   蓬州儒學在州北舊在州東雲山宋淳祐間建元/至正中改遷今所明因之 國朝重修
[005-49b]
   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營山縣儒學在縣西元至順間建明萬厯間重修/明末燬 國朝知縣毛鳴岐重修扁
   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儀隴縣儒學在縣北金城山舊在縣南圖山宋嘉/定間改遷今所明景㤗間重修明末
   燬改國朝知縣劉在宸重建康熙三年知縣栁天/植 建二十三年知縣陸賈捐俸復建於金城舊
   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廣安州儒學在州東舊在州西秀屏山下宋嘉祐/間建於南岡明改遷今所兵燹後燬
   扁國朝知州黃標重修/ 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005-50a]
   渠縣儒學在縣西石子岡宋嘉定間建元大徳中/重修兵燹後燬 國朝知縣雷鳴魯重
   建知縣董鉅補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大竹縣儒學在縣南宋嘉定間建元至正中重建/明末圮 國朝知縣髙文泋重修扁
   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岳池縣儒學在縣南宋太平興國間建明洪武七/年重葺 國朝康熙七年學裁六十
   年復設修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鄰水縣儒學在縣東宋崇寧初建明萬厯中重修/兵燬 國朝知縣蔣擢復修扁額碑
   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005-50b]
  敘州府
   敘州府儒學在府城東舊在府南明永樂間建萬/厯中知府陳大壯始遷今所知府曽
欽頒/ 可耕繼修/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大學額取二/十名
   宜賓縣儒學在府城南舊學在府東宋慶厯間建/明洪武間重建萬厯中改遷今所
[005-51a]
  國朝重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南溪縣儒學在縣西鳯凰山舊學在縣西二里宋/熙寧間建明永樂間重建萬厯三年
  改遷今所額國朝康熙二十四/年増修扁 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富順縣儒學在縣東宋慶厯四年建明洪武中重/建𢎞治中增修明末圮 國朝康熙
  二十一年知縣錢紹隆重/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長寧縣儒學在縣西南宋淳祐間建明洪武七年/重建成化中知縣李昻増修明末圮
  知國朝雍正五年知縣李岑陞教諭馬廷儆七年/ 縣耿壽平教諭尹從源先後增修扁額碑祠與
  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005-51b]
  隆昌縣儒學在縣西明隆慶初建重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錢振龍 修五十八年
  知縣劉琨增修扁/額碑祠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慶符縣儒學在縣東元大德間建明建文三年重/建兵燹後燬 國朝知縣陳亮采重
  建知縣王如珽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髙縣儒學在縣東明洪武八年建制國/朝重修扁額碑祠與府 同 小學額/取
  八/名
  筠連縣儒學在縣西明洪武七年建如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縣余銛孫 芝先後增
  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005-52a]
   珙縣儒學在縣南元時建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 國朝増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興文縣儒學在縣南元至元間建明洪武中重修/萬厯初知縣王慎凌亮相繼改建於
   縣北建國朝康熙十年知縣王興/賢復 今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屏山縣儒學在縣城内東北元時建明永樂十年/重修 國朝康熙八年馬湖府知府
   史應庚重建二十三年知府何源濬/知縣蔡琨重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大學額取/十五
   名/
  直𨽻叙永㕔
[005-52b]
   敘永㕔儒學在敘永㕔城西舊在㕔東三國朝康/熙九年巡道黄龍建二十 年巡道
欽頒/ 劉德𢎞増修/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中學額取十/二名
   永寧縣儒學在縣城東門内明正統八年建天啟/間燬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衛守備
   劉國相教授江人龍重/修扁額碑祠與㕔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005-53a]
  直𨽻雷波衛
   雷波衛儒學未/設
  䕫州府
   䕫州府儒學在府東明洪武四年知府盛南金建/萬厯元年知府郭棐移建學門明末
欽頒/ 燬/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005-53b]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大學額取二/十名
   奉節縣儒學在縣西北明洪武中建天順間知府/項倬重修成化十年省入府學今仍
   之照八名額數/附府學取進
   大寧縣儒學在縣西明洪武中建後圮設國朝康/熙六年學裁雍正七年復 八年重
   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四名
   巫山縣儒學在縣西北元至元中建明洪武六年/重修明末燬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
   知府吳秀美重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雲陽縣儒學在縣東北明洪武中建建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楊天行 雍正三年
[005-54a]
  知縣杜苞修七年知縣殷山/増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梁山縣儒學在縣南元至正四年知縣藍清建明/正統間知縣李政成化間知縣吳班
  嘉靖間知縣王冕先後重建明末圮祠國朝康熙/二十三年知縣黃建中修復扁額碑 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四名
  新寧縣儒學在縣東明洪武中知縣陳秉彞建正/統間知縣葉銘𢎞治間知縣田信正
  德間知縣王良謨嘉靖間知縣石尚寳先後重修/明末圮 國朝康熙七年學裁雍正七年復設八
  年重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四名
  萬縣儒學在縣北元時建明洪武十二年知縣桂/仲權重建景泰間知縣許熙嘉靖間知
[005-54b]
  縣龍雲沈清重修明末圮額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張永輝捐修扁 碑祠與府制同 小
  學額取/八名
  開縣儒學在縣西舊在縣東門外唐韋處厚建明/嘉靖六年改建城内萬厯四年遷於盛
  山之西明末圮年國朝康熙六年知縣盧天樞仍/建今所二十四 知縣王景舜捐俸増修扁額碑
  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建始縣儒學在縣西門外元大德間建明洪武七/年重建明末圮 國朝康熙十二年
  知縣譚性學改建城内二十三年知縣吳李芳重/修三十年知縣史晟仍遷建今所四十六年知縣
  劉珙徵重加修葺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005-55a]
  龍安府
   龍安府儒學在府南宋祥符間知府吳濟始建元/末燬明洪武間土官薛繼賢遷建樂
   平鎮北山下隆慶間知府龍慶雲仍遷今所/朝知府翁佶重葺康熙二十三年 國/
欽頒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御書
欽頒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御製
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元年奉/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
欽頒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御書
勅建平定青海碑/ 於殿右 大學額取十/五名
[005-55b]
   平武縣儒學在縣治左明萬厯間建制國/朝増修扁額碑祠與府 同 小學
   額取/八名
   江油縣儒學在縣東南三里元至正間知縣李彦/文建於髙堂里明洪武初知縣周伯
   汶重建明末圮扁國朝知縣陳圖訓導/趙晉改建今所 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
   八/名
   石泉縣儒學在縣東望崇山麓宋紹興中建明洪/武正徳萬厯中先後増修明末圮
   國朝初遷建城内康熙五十七年知縣林逢/春復建於望崇山麓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
   學額取/八名
[005-56a]
  彰明縣儒學在縣東南唐大中十三年建明天順/五年重修成化初縣丞邱顒増修正
  徳九年補葺仍國朝順治十六年併入綿州學雍/正八年復設 屬綿州九年改𨽻龍安府扁額碑
  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五名
  松潘衞儒學在衛城東明景泰三年建嘉靖萬厯/間重修崇禎中副使史贊舜増修後
  燬重國朝總兵卓䇿周文英相/繼 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寧遠府
  寧逺府儒學未/設
  西昌縣儒學在府城西門内明/末燬 國朝重建 大學額取十/五名
[005-56b]
  㑹理州儒學在州西北明洪武二十九年/建嘉靖中重建 國朝増修 中學
  額取十/二名
  冕寧縣儒學在縣西明時建後圮建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 小學額/取
  八/名
  鹽源縣儒學在縣城東門外/雍正五年修建 中學額取十/二名
  越巂衞儒學在衛城西南舊在治南明末圮燬國/朝康熙三十年改遷東門内復 後
  仍遷建城/内西南 小學額取/八名
 雅州府
[005-57a]
   雅州府儒學在府西一里明洪武初建於月心山/中明末燬 國朝改建今所康熙二
欽頒/ 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大學額取十/五名
   雅安縣儒學未/設
   名山縣儒學在縣西明洪武中知縣楊矩建正統/間遷於縣城東門外嘉靖中知縣范
[005-57b]
   元愷復建於舊址徐國朝康熙四十年知縣丁傑/重修六十年知縣 元禧增修扁額碑祠與府制
   同/ 小學額取/八名
   榮經縣儒學在縣西宋淳熙間建元末燬明洪武/八年重建於縣南後因水患景泰八
   年仍遷故址萬厯三十二年改建於小坪山四十/四年復建於縣東 國朝康熙七年仍建於小坪
   山二十六年復遷今所/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蘆山縣儒學在縣東明永樂間建嘉靖中知縣周/斐重修萬厯中増修 國朝知縣張
   啟鼎補修扁額/碑祠與府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天全州儒學未設附雅州府/學加額取進
[005-58a]
   清溪縣儒學在縣北門外宋紹聖二十年建久廢/ 國朝雍正七年重建扁額碑祠與
   府制/同 小學額取/六名
  直𨽻嘉定州雍正十二/年陞為府
   嘉定州儒學在州西南明洪武初建仍宋元舊址/同知楊勵重修後因水患知州楊重
   欽學正李敏遷建於方響洞上正統十一年同知/栁芳學正黎浩遷明倫堂於後山天順八年訓導
欽頒/ 曽智詳請具本題遷今所/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005-58b]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大學額取二/十名
   峩眉縣儒學在縣城北門外距縣半里舊在縣西/南宋慶厯元年修建明成化間遷縣
   西𢎞治三年遷縣南嘉靖間遷城南門外同國/朝康熙四年仍遷今所扁額碑祠與州制
   小學額取/八名
   洪雅縣儒學在縣東舊在縣西宋紹興元年知縣/孫詔遷建今所嘉泰四年重修明成
   化十九年重建扁國朝康熙三年補葺/雍正五年重修 額碑祠與州制同 中學額/取
   十二/名
[005-59a]
   夾江縣儒學在縣東南明洪武中建兵燹後燬與/國朝康熙十一年重建扁額碑祠
   州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犍為縣儒學在縣南明萬厯間知縣吳道美復建/ 國朝増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榮縣儒學在縣東唐武徳元年建於桂林山元末/燬明洪武四年重建天順八年遷建於
   蓮宇山之麓祠國朝改遷於/今所扁額碑 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六名
   威遠縣儒學在縣西南隋開皇時建明洪武中改/建縣城東北成化間水患衝頽復遷
   城西九國朝康熙七年學裁雍正八年/復設 年重建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
[005-59b]
   六/名
  直𨽻眉州
   眉州儒學在州南宋仁宗時建明洪武四年知州/張伯綱重建景泰初知州李寧成化中
   知州林敷許仁先後重修著國朝康熙二年知州/趙蕙芽重建知州姚哲宋 増修二十三年
欽頒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御書
欽頒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御製
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四十六年知州金一鳯補葺雍/ 正元年奉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三年知州馬世煓補葺/ 四年
[005-60a]
欽頒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御書
勅建平定青海碑/ 於殿右 小學額取/七名
   丹稜縣儒學在縣南宋紹興十二年建明洪武十/六年重修成化間建於縣東北明末
   燬所國朝知縣張廷秀復建/今 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青神縣儒學在縣西南設國朝康熙六年學裁雍/正七年復 重建扁額碑祠與州制
   同/ 小學額取/四名
   彭山縣儒學在縣西南康熙元年併入眉州學雍/正七年復設八年重建扁額碑祠與
   州制/同 小學額取/四名
[005-60b]
  直𨽻卭州
   卭州儒學在州南一里明洪武初同知張郁建永/樂中知州羅質重修成化𢎞治間相繼
   増修二國朝知州蕭恒朱衣榮戚延裔先後修葺/康熙 十三年
欽頒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御書
欽頒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御製
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元年奉/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
欽頒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御書
勅建平定青海碑/ 於殿右 大學額取十/五名
[005-61a]
   大邑縣儒學在縣南明正統中知縣馮泰建後燬/ 國朝知縣李德燿訓導彭輝祖捐
   建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蒲江縣儒學在縣西舊在縣南明洪武中建萬厯/初改建今所 國朝知縣朱士英重
   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直𨽻潼川州雍正十二/年陞為府
   潼川州儒學在州東南宋大觀初建明宣德成化/崇禎間先後増修兵燹後僅存大成
欽頒/ 殿/ 國朝初増修康熙二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005-61b]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中學額取十/二名
   射洪縣儒學在縣南宋元符間建明景泰六年重/修明末燬 國朝知縣孟憲孔重建
   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鹽亭縣儒學在縣西北唐貞觀中建於縣南明洪/武九年遷建今所 國朝知縣江昆
   淶重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中江縣儒學在縣南明洪武中知縣髙通至建天/順間知縣胡叔寳正徳中知縣凃祺
[005-62a]
   萬厯中知縣安正孝崇禎中知縣任之堂先後增/修 國朝知縣李延春補葺康熙三十四年知縣
   謝旻禧四十七年知縣李來儀/相繼重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遂寧縣儒學在縣西南唐貞元間建明洪武七年/重修明末圮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
   劉學翰重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蓬溪縣儒學在縣北唐開元間建明洪武中重修/後燬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潘之亮
   重建二十年知縣周甲徵/重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安岳縣儒學在縣城東門外龍泉山麓舊在縣東/南宋元祐間建明洪武中重修嘉靖
   中知縣李朝選改遷今所額國朝康熙五年學/裁雍正六年復設重建扁 碑祠與州制同
[005-62b]
   小學額取/八名
   樂至縣儒學在縣西明正德間建崇禎中知縣宋/統鎮遷於東南明末圮 國朝康熙
   四十五年重修六十年仍遷/今所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直𨽻瀘州
   瀘州儒學在州北唐咸亨間建宋開禧中魏了翁/重葺明𢎞治中知州許世德改遷治南
   向東萬厯間知州趙大佶岳仰具先後増修置學/田 國朝順治十八年巡道紀耀知州何起鵬補
   葺康熙二十三年知/州陳五典復遷今所
欽頒萬世帥表扁額四十二年/御書
[005-63a]
欽頒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御製
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四十七年知州張士浩増修雍/ 正元年奉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大學額取十/五名
   江安縣儒學在縣南宋大觀間建明洪武間重修/ 國朝康熙三十年補葺雍正六年
   知縣李秀㑹増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小學額取/八名
   合江縣儒學在縣北宋元祐間建明洪武九年重/修明末燬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賴
   曰鐸重建十一年知縣謝旗増修十九年知縣陳/台斗補葺四十二年知縣連青訓導髙天培増修
[005-63b]
   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納谿縣儒學在縣西北元至正間建明洪武初重/修明末圮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
   縣王帝臣建三十八年知縣趙/之鶴重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九姓司儒學在司西南明洪/武時傅有徳建 小學額取/八名
  直𨽻資州
   資州儒學在州城東門内正街宋雍熙中建明正/統天順中重修兵燹後燬 國朝康熙
欽頒/ 二十三年改遷十字街/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005-64a]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二年仍遷今所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小學額取/八名
   資陽縣儒學在縣南宣化街宋嘉祐初建明成化/正德間相繼増修兵燹後僅存大殿
   扁國朝雍正三年補修/ 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内江縣儒學在縣西南宋乾德初建明洪武正徳/間相繼増修後燬 國朝康熙三年
   知縣習全史重建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仁壽縣儒學在縣東宋淳化初建明洪武正統間/相繼増修兵燹後燬 國朝康熙六
[005-64b]
   年知縣唐纘新重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井研縣儒學在縣東南宋乾德初建明天順間重/修正德中提學僉事劉節復増修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王配京/補葺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直𨽻綿州
   綿州儒學在州東唐貞觀三年建明洪武正徳間/繼修明末圮 國朝初重建康熙二十
欽頒/ 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005-65a]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小學額取/七名
   德陽縣儒學在縣東南宋開禧五年建明洪武元/年重建成化十二年知縣呉淑重修
   明末圮額國朝知縣余國搢/補葺扁 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四名
   羅江縣儒學在縣東宋熙寧二年建明成化六年/重修正德中知縣盛昶羅綸相繼増
   修明末圮九國朝順治十六年學裁雍正/八年復設 年重建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
   額取/四名
   安縣儒學在縣北門外舊在城内宋熙寧初建明/洪武八年重建嘉靖中知縣杜亷遷今
[005-65b]
   所明末燬八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吳英光重建/康熙三十 年知縣謝加恩増修雍正四年知縣
   呂功重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綿竹縣儒學在縣東宋景徳初建於縣南明洪武/六年始遷今所正統二年提學唐振
   増修補國朝康熙四年内知縣李/如梴 葺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梓潼縣儒學在縣東宋時建明洪武中知縣張斌/重修 國朝増修扁額碑祠與州制
   同/ 小學額取/八名
  直𨽻茂州
   茂州儒學在州南明洪武八年建嘉靖三十年兵/備胡鼇増修明末燬 國朝康熙六年
[005-66a]
欽頒/ 知州黄陛重建二十三年/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欽頒
御製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元年奉/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
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勅建平定青海碑於殿右 中學額取十二名雍正八年/九月分廵松茂道臣鄭
   其儲詳奉一題准嗣後/茂州羌民 體考試
   保縣儒學在縣南舊在縣西明洪武中建正徳中/知州崔哲范淵相繼増修 國朝康熙
   四十七年被水衝頹雍正元年知州王國正遷建/今所雍正五年裁威州入保縣扁額碑祠與州制
[005-66b]
   同/ 中學額取十/二名
   汶川縣儒學在縣南明嘉靖二年提學副使張邦/竒奏立 國朝知縣張耀祖重建扁
   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直𨽻達州
   達州儒學在州東南明洪武四年知州魏子忠建/永樂中知州瞿銳嘉靖中知州趙鳴鳯
   吳昇重修年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州董守義捐/修二十三
欽頒萬世師表扁額四十二年/御書
欽頒訓飭士子碑文四十五年/御製
[005-67a]
勅建平定朔漠碑於殿左雍正元年奉/㫖創建崇聖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
欽頒生民未有扁額八年/御書
勅建平定青海碑/ 於殿右 中學額取十/二名
   東鄉縣儒學在縣東明洪武中建成化十一年遷/於河北明月壩萬厯元年知縣陶之
   肖仍遷今所明末燬年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李太濩重修雍正三 達州知州孫廷正補葺扁
   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太平縣儒學在縣東明正德十年知縣董璧建/嘉靖二十八年知縣龔大有重修
   明末燬年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陳溥捐建/二十六 知縣喬雲名五十九年知縣劉嘉本
[005-67b]
   雍正六年知縣張也明先後/増修扁額碑祠與州制同 小學額取/八名
  貢院書院附
   貢院在成都府南明蜀府舊基郎國朝康熙四年/知府冀應熊請於布政使 廷相按察使李
   翀霄申請巡撫張德地改為貢院具及題建修倡/捐有差堂署號舍頗備前建明遠樓 貢院坊煥
   然一新制稱/宏敞有碑
   錦江書院在成都府學明倫堂後舊名文翁石室/以漢孝文時蜀二千石文黨興學造士
   文風埒齊魯永初太守髙䀢更新之増一室以祀/文翁明末燬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按察使劉徳
   芳重/建
[005-68a]
  大益書院在成都府治東北/後改大儒祠今圮
  南軒書院在漢州城内改/南軒祠今圮
  來鳯書院在重慶/府治右
  濓溪書院在合州學側/祀宋周子
  北巖書院在涪州北宋程頤註易於此黃庭堅/榜曰鈎深嘉定中范正武改為書院
  塑頤像/祀之
  文翁書院在蒼溪縣/東離堆山
  丹梯書院在巴州南南龕山/唐張曙讀書處
[005-68b]
  親民書院在劒州治後元至/順中同知任璿建
  文貞書院在劒州元時建以/唐魏徵生此因名
  兼山書院在劒州東北祀宋尚書黃裳久/廢雍正五年知州李梅賓重建
  嘉陵書院在順慶府北一里明萬/厯間知府饒景暉建
  金泉書院在順慶府西一里明/大學士陳以勤建
  嘉湖書院在順慶府城内明萬厯知府昝雲鶴/南充知縣吳亮嗣築室率諸生講藝
  獲雋甚多因塑/二公像祀之
  果山書院在蓬州南嘉陵江岸宋刺史王旦建/明成化中刺史畢宗賢重修今圮
[005-69a]
  甘泉書院在岳池縣西明成化中/郡人吳伯通建今圮
  孝節書院在敘州府西二里有孝子陳相吳/順吳審節士任永費貽孫鎔像
  翠屏書院在敘州府西翠屏山上又名五賢/祠有濓溪橫渠明道伊川晦菴像
  涪翁書院在叙州府北/有黃山谷像
  蟠龍書院在宜賓縣西北一百里越溪上/宋龍圖閣學士陳公許讀書處
  南溪書院在南溪縣西北/唐楊發讀書處
  雲臺書院在南溪縣/雲臺山上
  栁溝書院在富順縣東九十/里宋李文淵建
[005-69b]
  東溪書院在長寧縣/旌孝坊
  少陵書院在䕫州府東/即子美草堂
  靜暉書院在䕫州府後/王十朋有詩
  仰高書院在奉節縣北本静暉樓萬厯二年/知府郭棐改建後廢今為崇忠祠
  竹林書院在奉節縣東宋嘉熙中郡守孟珙建以/處襄漢流寓之士又有南陽書院亦珙
  所建今/俱圮
  集賢書院在萬縣東本抽分/厰明嘉靖中改置
  三賢書院在開縣東一里明嘉靖中/建祀元趙受明陳良楊文
[005-70a]
  鳯山書院在大寧縣/鳯凰山
  髙幖書院在嘉定州城内守道張能/鱗創建集諸生講讀其中
  東坡書院在嘉定州東/五里九龍山
  一崖書院在夾江縣北五里千佛/崖上明宿進讀書處
  探原書院在夾江縣西五/里依鳯寺左
  文昌書院在洪雅縣東南/雍正三年建
  五龍書院在犍為縣城西北/隅一名鳯凰臺
  眉山書院在眉州城内即三蘇祠知州/趙蕙芽建諸生講藝其中
[005-70b]
  鶴山書院在眉州祀宋太守魏文靖了翁明嘉靖/九年臺使邱道隆翰林王元正建 國
  朝知州趙/蕙芽重建
  巽崖書院在丹稜縣北十/五里宋李燾建
  柵頭書院在丹稜縣南四/十里宋中興建
  崇正書院在卭州/學宫左
  鶴山書院在卭州善政街明萬厯中改/為校士館祀魏了翁像今廢
  鶴山書院在蒲江縣北一里祀魏了翁像修/國朝雍正四年知縣陳琨琇捐
  金華書院在射洪縣北元至正/間立陳子昻像祀之
[005-71a]
  東臺書院在鹽亭縣/西南今圮
  太元書院在鹽亭縣東北四/十里今名太元觀
  青蓮書院在鹽亭縣東六十/里唐李白讀書處
  雲山書院在中江縣東南故/飛烏縣之南久廢
  張九宗書院在遂寧縣唐貞/觀九年建今廢
  名世書院在樂至縣西南明崇禎時知縣田舜年/建於舊學遺址並置院田以資諸生四
  時膏火/今圮
  五峯書院在瀘州北五峯山下宋/慶厯中知州楊汝明建
[005-71b]
  鶴山書院在瀘州南宋開禧/中知州魏了翁建
  龍門書院在江安縣東七十里宋/乾道中鄉士呂伯佑建
  紫巖書院在綿竹縣東一里/宋張浚讀書處
  石鼓書院在東鄉縣西/明嘉靖中建
 
 
 
 四川通志巻五中
[005-72a]
 欽定四庫全書
  四川通志巻五下
  祀典
   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古之制也
   書曰肇稱殷禮又曰至治馨香感於神明今
聖天子徳盛禮恭大化翔洽固已百靈効職鬼神肸蠁
   矣猶於
 先聖先賢山川土穀之祀備物盡敬其儀文度數之盛
[005-72b]
   迥為前代所未及故雖僻遠如西蜀而凡春秋薦
   享罔不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焉是知
當宁之精誠所格洵無間於遐邇也作祀典志
  漢髙帝十二年詔祀
 孔子以太牢諸侯王卿相至郡先謁廟而後從政
  魏文帝初祀
 孔子於辟廱改諡文聖尼父以顔子囘配享
  北魏獻文帝詔郡縣立學祀
[005-73a]
孔子與周公並享太和中乃詔宣尼廟别勅有司享薦
 隋文帝詔國子寺每歳四仲月上丁釋奠州縣仲春
  仲秋釋奠
 唐髙祖詔立
孔子專廟太宗又詔天下州縣皆立專廟塑像出内庭
  衣兗冕正南面之位
 宋太宗詔
文廟立㦸十六徽宗時又増門㦸二十四
[005-73b]
 明洪武元年令郡邑訪求應祀神祗名山大川聖帝
  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惠愛及民者奏著祀
  典二年令有司祠祀典神祗其不在祀典而嘗有
  功德於民者即不祭存其祠宇十四年首建大學
  十七年勅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長
  以下詣學行香嘉靖九年釐正祀典始為木主稱
至聖先師孔子後又定制府州縣近郊三壇南神祗壇
  每嵗仲春秋祀雲雨風雷之神境内山川之神城
[005-74a]
  隍之神各用少牢在省城者布政司官祭府不别
  祭縣附府者亦如之西社稷壇每歳仲春秋上戊
  祀司社之神司稷之神各用少牢北厲壇每嵗上
  元清明孟冬朔日祭無祀鬼神羊三豕三飯米三
  石名宦鄉賢二祠附
先師廟或别祀毎嵗仲春秋祀用少牢嶽鎮海瀆在境
  内者每歳仲春秋别祭之用少牢古帝王陵寢忠
  臣烈士及官吏有功德於民者各以時祭提鎮都
[005-74b]
  司衞所凡守禦官每嵗霜降有旗纛之祭用少牢
  牧馬者祀馬神市鄉百姓又有鄉社鄉厲之祭若
  諸神祠有靈異者百姓各以其鄉俗祀之官不禁
  也
 國朝順治二年定
文廟諡號稱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每歳仲春秋上丁日致祭直
  省各府州縣衞一體遵行雍正元年追封
[005-75a]
 先師孔子五代以五世祖為
 肇聖王髙祖為
 裕聖王曾祖為
 詒聖王祖為
 昌聖王父為
 啓聖王改啟聖祠為崇聖祠
   雍正二年復祀林放蘧瑗秦冉顔何縣亶鄭康成
   范甯増祀牧皮樂正克公都子萬章公孫丑諸葛
[005-75b]
   亮尹焞魏了翁黄幹陳淳何基王柏趙復金履祥
   許謙陳澔羅欽順蔡清陸龍其並
 令直省各府州縣衛於學宫側近建忠義節孝祠著為
   祀典
   江水源發岷山為四瀆之一前稽往代定五載一
   行祀典自
  國朝増修廟貌祭典獨隆康熙六年
聖祖仁皇帝遣吏部左侍郎梁清寛致祭
[005-76a]
 江瀆之神康熙二十一年遣内閣侍讀學士翁英致祭
   康熙二十四年遣經筵講官内閣學士牛鈕致祭
   康熙二十七年遣鑾儀衞鑾儀使葉克舒致祭康
   熙三十三年遣經筵講官戸部左侍郎王士正致
   祭康熙三十六年遣都察院左都御史張鵬翮致
   祭康熙四十二年遣翰林院侍讀學士余志正致
   祭康熙五十二年遣内閣學士查弼納致祭康熙
   五十八年遣翰林院侍讀陳世倌致祭製文勒碑
[005-76b]
   雍正元年
特遣内閣侍讀學士田文鏡致祭製文勒碑雍正三年
勅封南瀆為
 涵和大江之神
命四川巡撫王景灝製造神位致祭
   雍正三年
詔追封
 闗帝三代以曽祖為
[005-77a]
 光昭公祖為
 裕昌公父為
 成忠公每嵗仲春秋致祭
   雍正四年
詔直省各府州縣衛設立
 先農壇行耕耤禮
   雍正五年
勅封蜀守李冰為
[005-77b]
  敷澤興濟通祐王李二郎為
  承績廣惠顯英王令地方官製造神牌每歳春秋致
   祭
 文廟祭器數宋徽宗定禮品一副内十籩十豆明初國/子監用籩豆各十天下府州縣各八成化
   十三年以禮部尚書周洪謨奏加籩豆為各十二/外府州縣各十嘉靖九年遵照初制國子監用十
  本籩十豆天下府州縣八籩八豆/ 朝因之
   祭品香/兎 燭正酒用牛用純黒羊白豕長一鹿八/帛 位 綾餘用絹練 色 丈
   尺稻太羮實於登形和羮實於鉶棗黍稷實於簠/ 梁實於簋 鹽 藁魚 栗 榛
[005-78a]
  菱/菹 芡菹鹿脯以上實於籩兎韭菹魚菁菹上芹/笋 醓醢 鹿醢 醢 醢以 實
  於/豆
  樂器數麾旛/搏拊 應鼔/柷敔 鼗鼓/編磬 笛鐘笙排簫/編 簫
  琴/箎 瑟/塤
  佾舞數唐樂用宫縣舞用六佾明初用六佾成化/十三年増為八佾嘉靖九年仍為六佾
 本朝因之/
闗帝廟祭品帛一五/菓品     牛一酒羊一/眼 一尊 豕一/
江瀆廟祭品香各燭/豆 十 酒簋牛一/簠 各二 羊一/ 豕一/ 籩/
[005-78b]
先農壇祭品香各燭/豆 十 酒簋羊一/簠 各二 豕一/ 鉶一/ 籩/
  各壇祭品杳豆燭四酒簠羊一二豕一/籩 各 簋各 鉶一/
文廟禮儀按㑹典祭前一日行省牲禮正祭日候官至/通贊贊簽祝版 引贊引承祭官至更衣所
  贊更衣贊升堂戸序爵舞序事位請祝簽名司下/堂 通 贊啓 樂 生就 執事者各 其
  事血分獻官就位陪祭官就位主祭官就位各瘞/毛 啓牲饌葢 迎神 樂作 引贊引 官
  詣西北隅迎神叩衆官打躬/祭官行三跪九 禮 樂止 通贊贊叅神禮承/行奠帛初獻
  樂作尊引贊引主祭官詣盥洗所/詣酒 所 司尊者舉冪酌酒詣 浴手/ 淨巾/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 獻爵 俯伏 興 跪身進帛讀奠帛/平 詣 祝位 進爵鳴/跪
[005-79a]
  贊贊衆官皆跪衆引贊贊讀祝文/平身 鳴贊贊 官俱興 平身 俯伏贊興分/通贊 行
  獻禮/奠帛 引贊引獻官詣四配神位前平跪/進爵 獻爵 俯伏 興 身 進帛/十哲
  兩廡與四配同位亞獻終獻與初獻同福引贊引/主祭官詣飲福 跪 飲福酒 受 胙 通
  贊贊謝神承祭官一跪三叩禮畢/贊贊徹饌 樂作 樂止 辭神 復位官行通/承祭 三
  跪九叩禮畢躬送神贊引贊引衆官詣送神所贊/神去衆官打 通 贊望瘞 讀祝者捧祝執
  帛者捧帛各詣瘞所引贊引衆官詣望瘞位散焚/祝帛 復位 通贊贊閤戸 鳴贊贊禮畢 班
崇聖祠儀注悉同名先師分獻官或先祭或同時/祭至 宦鄉賢祠亦隨丁祭分獻
闗帝廟禮儀雍正五/年奉
[005-79b]
㫖頒行至盥前殿儀注祭日贊引官引承祭官進左旁門/ 洗處贊盥洗盥洗畢引至 殿内行禮處站
   立典儀官唱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官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站立 典儀官唱迎神 司香官捧
   香盒就香爐左邉站立贊贊引官引承祭官就香/爐前立 司香官跪 引官贊上香 承祭官
   立將柱香接舉插爐内又將塊香上三次畢官贊/引官贊復位 引承祭官復位站立 贊引 贊
   跪奠叩獻興行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爵典儀官/唱 帛 爵 初獻禮捧帛爵官將帛 捧舉各
   就/退 位前官贊引官贊奠帛官跪獻畢行三叩禮/執爵 立獻畢退 讀祝官至安祝文棹前
   行一跪三叩禮將祝文捧起立贊贊引官贊跪畢/承祭官讀祝官俱跪 贊引官 讀祝 讀祝
   捧至官位前叩跪安盛帛盒内畢三行三叩禮退/贊引 贊 興 承祭官行 叩禮立 典
[005-80a]
  儀官唱唱行亞獻禮禮執爵官照初獻禮獻畢退/典儀官 行終獻 執爵官自案右邉照亞
  獻禮贊獻畢退興典儀官唱行徹饌九送神立贊/引官 叩 承祭官 三跪 叩禮
  典儀官唱/饌官各至 捧祝帛饌各恭詣燎位三捧祝帛香/位前俱跪 祝帛官行 叩禮 香
  饌官不叩首將祝帛香饌捧起依序捧送時贊引/官引承祭官退至西邉立候捧祝帛各官過畢
  復位站立帛贊引官贊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爐前焚祝 時 贊引官贊禮畢引承祭官退
  後殿儀注祭日盥贊引官引承祭官進中門至盥/洗處 盥洗 洗畢引至 殿内行禮處站立
  典儀官唱執事官各司其事官贊引官贊就位官/引承祭官就位站立 典儀 唱迎神 司香
  捧香盒各就香爐左邉站立/就 贊引官引承祭官/
[005-80b]
三代光昭公裕昌公成忠公香爐前立接司香官跪乂/ 贊引官贊上香 承祭官將柱香 舉插爐内
  將塊香上三次畢官贊引官贊復位/復位站立 贊引 贊跪 叩 興 引承祭官/承祭官行
  二跪六叩禮立爵典儀官唱奠帛獻爵行初獻禮/捧帛爵官將帛 捧舉各就 位前奠帛官跪獻
  畢行三叩禮退一執爵官立獻畢退捧讀祝官至/安祝文棹前行 跪三叩禮將祝文 起 贊引
  官贊跪至承祭官讀祝官俱跪/讀畢捧 贊引官贊讀祝/
光昭公位前安盛帛盒内畢行三叩禮退儀贊引官贊/ 叩 興 承祭官行三叩禮立 典 官唱行亞
  獻禮獻執爵官照初獻禮各獻畢退獻典儀官唱/行終 禮 執爵官自案右邉照亞 禮各獻畢
  退/叩 典儀官唱徹饌唱跪送神禮贊引官贊跪唱/興 承祭官行二 六叩 立 典儀官
[005-81a]
   捧祝帛饌各恭詣燎位捧祝帛香饌官各至首位/前俱跪 祝帛官行三叩禮 香饌官不叩 將
   祝帛香饌捧起依序捧送時過贊引官引承祭官/退至西邉立候捧祝帛各官 畢 復位站立
  贊引官贊詣望燎位引引承祭官至燎爐前焚祝/帛時贊引官贊禮畢 承祭官退
  耕耤禮儀雍正五/年奉
㫖頒行耤田壇位之規制按禮記祭統云天子親耕於/ 南郊諸侯耕於東郊今各省宜擇東郊官地之潔
   淨豐腴者立為耤田如無官地照九卿原議動支/正項錢糧置民田以四畝九分為耤田外即於耤
 先農田後建立秋文義云天子之社廣五丈諸侯半之/ 壇又按春
 先農今髙京師二寸寛五丈其各省壇制應髙二尺一/ 壇 四尺
[005-81b]
 先農寸寛二丈五尺寸京師寸座髙五寸寛九寸五分/ 神牌髙二尺四 寛六
 先農紅牌金字塡寫牌應照/ 之神其各省神 京師式様恭造其壇後/
 先農建正房三間配房各一間正房中間供奉米穀配/ 神牌東間存貯祭器農具西間收貯耤田
   房東間置辦祭品西間令看守農民居住壇廟耤/田之外周圍築土為牆開門南向
  祭祀陳設之品物查雍正三年二月内禮部奏定/直𨽻各省府州縣每嵗祭
 社稷壇祭品羊一豕一鉶一籩四豆四簠二簋二刋圖/ 通行在案今
 先農壇祭品亦應照此例致祭前期致齋二日祭日主/ 祭官及各官俱穿朝服齊集
 先農壇行禮其一切禮儀悉照之次第查九卿耕耤俱/社稷壇之例舉行 耕耤禮儀
[005-82a]
  穿蟒袍補服各用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順天府㕔官及大宛兩縣各官俱穿蟒袍補服捧
先農箱播種今各省耕耤祭補服省城督撫秉耒知縣/ 壇禮畢各官俱換蟒袍
  執青箱知府播種府城知府秉耒佐貳執青箱知/縣播種州縣則正印官秉耒佐貳執青箱播種專
  城衛所亦用正印官秉耒如無所屬之員即選擇/耆老執青箱播種行耕時用耆老一人牽牛農夫
  二人扶犁俱照九卿之例九推九返農夫終畝耕/畢各官率耆老農夫望
闕行三跪九叩禮仍將耕耤日期奏卿農具赤色牛黒/聞農具牛隻子種灌溉之成規查九
  色子種箱青色今各省耕耤農具俱用赤色牛隻/用黒色箱用青色所用子種悉照各處土宜選擇
  勤謹農夫二名免其差役酌給口糧令看守穫壇/宇灌溉耤田地方官不時看視查其力作收 將
[005-82b]
  每嵗所收米穀數目用過粢盛數目造冊報布政/司送戸部查核至各省耕耤日期每年十月初一
欽定日頒厯後交與欽天監擇選日期/ 頒行各省同日舉行
  各壇禮儀凡遇祭期隨處俱長官一員行三獻禮/餘官止陪祭其齋戒省牲更衣簽祝瘞
  毛血降神迎神盥洗奠帛初獻讀祝亞獻終獻飲/福受胙謝神徹饌辭神望瘞送神等禮俱與 文
  廟丁祭同惟厲壇止行一跪三叩禮視/差 文廟少/
江瀆廟禮儀與儀社稷/禮 同
  祭文
文廟祭文
[005-83a]
   維   年歳次 月
 皇帝遣   致祭於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曰惟
 師德配
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今兹仲春/秋率申丁祭
   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清薦以
  復聖顔子
  宗聖曽子
[005-83b]
  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配尚
   饗
 闗帝廟祭文
   維    年歳次 月
 皇帝遣     致祭於
 忠義神武闗聖大帝曰惟
 帝純心取義亮節成仁允文允武乃聖乃神功髙當世
[005-84a]
  德被生民兩儀正氣歴代明禋英靈丕著封號聿新
  敬修嵗事顯佑千春尚
   饗
聖祖仁皇帝御製
 江瀆廟祭文
   維康熙六年嵗次丁未八月癸酉朔越十七日己
   丑
皇帝遣吏部左侍郎梁清寛致祭於
[005-84b]
 江瀆之神曰惟
 神岷山維導百谷是王浩瀚朝宗靈長潤物朕躬親政
  務祗荷
 神庥特遣專官用申殷薦惟
 神鑒焉
   維康熙二十一年歳次壬戌四月戊寅朔越十七
   日甲午
皇帝遣内閣侍讀學士加五級翁英致祭於
[005-85a]
 江瀆之神曰惟
 神漸濡九域綱紀衆流義篤朝宗功深利濟朕祇承
 神祐疆宇蕩平特遣專官用申殷薦
 神其鑒焉
   維康熙二十四年歳次乙丑正月辛酉朔越十七
   日丁丑
皇帝遣經筵講官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一級食二品
   俸教習庶吉士牛鈕致祭於
[005-85b]
 江瀆之神曰惟
 神岷山導脈湘漢滙流吐納百川利濟萬品祇承
 神佑稽古省方特遣專官用申殷薦
 神其鑒之
   維康熙二十七年嵗次戊辰十二月庚子朔越十
   七日丙辰
皇帝遣鑾儀衞鑾儀使葉克舒致祭於
 江瀆之神曰惟
[005-86a]
 神岷山導脈湘漢㑹流吐納百川永作南紀朕纘承
祖宗丕基䖍恭明祀兹以
皇祖妣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啓聖文皇后神主升祔
太廟禮成特遣專官用申秩祭惟
 神鑒焉
   維康熙三十五年嵗次丙子正月戊午朔越二十
   七日甲申
皇帝遣經筵講官戸部左侍郎王士正致祭於
[005-86b]
 江瀆之神曰惟
 神肇迹岷山經流蜀地百川灌注九道朝宗朕勤恤民
  依永期殷阜邇年以來郡縣水旱間告年穀歉登蚤
  夜孜孜深為軫念用是專官秩祀為民祈福冀雨𤾉
  之時若庶稼穡之屢豐惟
 神鑒焉
   維康熙三十六年嵗次丁丑八月戊申朔越三日
   庚戌
[005-87a]
皇帝遣都察院左都御史張鵬翮致祭於
 江瀆之神曰惟
 神一源浩演九派分流德擅靈長功深利濟朕以剿除
  狡寇三履遐荒期掃邉塵乂安中外今者祇承
 神佑塞北永清用告成功專官秩祀惟
 神鑒焉
   維康熙四十二年嵗次癸未四月丙子朔越十日
   乙酉
[005-87b]
皇帝遣翰林院侍讀學士余志正致祭於
 江瀆之神曰惟
 神岷山發源南國作紀派分九道量納衆流朕祇承休
  命統馭寰區夙夜勤求殫思上理歴兹四十餘載今
  者適屆五旬海宇昇平民生樂業見輿情之愛戴沛
  下土之恩膏特遣專官䖍申秩祀尚憑靈貺益錫鴻
  禧佑我國家共登仁壽
 神其鑒焉
[005-88a]
   維康熙五十二年嵗次癸巳閏五月丁未朔越二
   十六日壬申
皇帝遣内閣學士查弼納致祭於
 江瀆之神曰惟
 神岷山導源南國作紀百川並納九派同歸朕纘受鴻
  圖撫臨區宇殫思上理夙夜勤求惟日孜孜不遑暇
  逸兹御極五十餘年適當六旬初屆所幸四方寧謐
  百姓熙和稼穡嵗登風雨時若維庶徵之協應爰羣
[005-88b]
  祀之䖍修特遣專官式循舊典兾益贊雍熙之運尚
  永貽仁壽之休
 俯鑒精忱用垂歆格
   維康熙五十八年嵗次己亥四月癸夘朔越四日
   丙午
皇帝遣翰林院侍讀陳世倌致祭於
 江瀆之神曰惟
 神井絡經天岷源赴海百川並納萬品資生朕纘承
[005-89a]
祖宗丕基䖍恭明祀兹以
皇妣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神主升祔
太廟禮成特遣專官用申秩祭惟
 神鑒焉
   維雍正元年嵗次癸夘二月辛亥朔越二十七日
   丁丑
皇帝遣内閣侍讀學士田文鏡致祭於
 江瀆之神曰惟
[005-89b]
 神岷山導源南國作紀百川㑹納九派同歸朕纘受
   丕基新承景命竊念
皇考膺圖以來百靈效順四海從風坐享昇平六十餘載
   兹當嗣位之始宜隆祀享之儀特遣專官䖍申昭
   告惟冀時和歳稔物阜民安淳風徧洽乎寰區厚
   德長敷於率土
 神其歆格鑒此精誠
   維雍正三年嵗次乙巳四月戊辰朔越二十八日
[005-90a]
   乙未
皇帝遣四川巡撫王景灝致祭於
 江瀆之神曰惟
 神肇源岷山作紀南國百川吐納九派朝宗朕撫馭寰
   區考稽典禮將祈福以庇民宜加封而致祭爰命
   所司崇
 神封號曰南瀆涵和大江之神所冀波瀾永息蒸黎獲
   利濟之安風雨以時稼穡享屢豐之慶
[005-90b]
 神其昭鑒來饗苾芬
 先農壇祭文
   維雍正 年嵗次   月 朔 日某官某某
   等致祭於
 先農之神曰惟
 神肇興農事萬世永賴兹當東作之時躬耕耤田祈諸
   物豐茂為民立命謹以牲帛酒醴庶品之儀致祭
   尚
[005-91a]
  饗
  祀
先師孔子樂章
  迎神樂奏咸平之章
  大哉
至聖峻德𢎞功敷文衍化百王是崇典則有常昭兹辟
  雍有䖍簠簋有嚴鼓鐘
  初獻樂奏寧平之章
[005-91b]
  覺我生民陶鑄前聖巍巍泰山實予景行禮備樂
  和豆籩惟靜既述六經爰斟三正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
  至哉
聖師天授明德木鐸萬世式是羣辟清酒惟醑言觀秉
  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
  猗歟
[005-92a]
素王示予物軌瞻之在前神其寧止酌彼金罍惟清且
  㫖登獻既終弗遐有喜
  徹饌樂奏咸平之章
  璧水淵淵崇牙嶪嶪既歆
宣聖亦儀十哲聲金振玉告兹將徹鬷假有成羮牆靡
  愒
  送神樂奏咸平之章
  煌煌學宫四方來宗甄陶胄子暨予微躬思皇多
[005-92b]
  士膚奏厥功佐予永清三五是隆
先農壇樂章
  迎神樂奏永豐之章
  勾芒秉命土牛是驅天下一人蒼龍駕車念彼田
  疇民命所需生成有德尚式臨諸
  奠帛初獻樂奏時豐之章
先農神哉耒耜教民田祖靈哉稼穡是親功德深厚天
  地同仁肅將幣帛肇舉明禋厥初生民萬彚莫辨
[005-93a]
  神錫之庥嘉種乃誕執兹醴齊農功益見玉瓚椒
  醑肅雍舉奠
  亞獻樂奏咸豐之章
  上原下隰百穀盈止粒我生民秀良興起樂舞具
  備吹豳稱兕再躋以獻肴馨酒㫖
  終獻樂奏大豐之章
  穈芭秬秠維神所貽以神饗神曰予將之秉耒三
  推東作允宜五風十雨率土何私
[005-93b]
  徹饌樂奏屢豐之章
  於皇農事自古為烈莫敢不承今兹忻悅籩豆既
  豐簠簋云潔神視井疆執事告徹
  送神樂奏報豐之章
  麻麥芃芃秔稻連阡縱横萬里皆神所瞻人歌鼓
  腹史載有年嵗有常典茀祿綿延
  望瘞樂奏慶豐之章
  玉版蒼幣來監來歆敬之重之藏於厚深典禮由
[005-94a]
  古予行自今樂樂利利國以永寧
  四川巡撫請給丁祭正項疏
 題為祭祀
 國之大典懇乞轉詳
 題請給發經費銀兩以光盛舉以垂永久事康熙十
  一年閏七月十三日據布政司金儁呈稱據成都
  府詳據成都縣詳前事該臣/看得春秋祭祀所以
  尊崇
[005-94b]
先聖昭格羣神誠
朝廷之
 鉅典而守土之臣所當恪恭而不敢䙝越者也查成
  都府屬春秋二祭向係各官捐備原非經久是以
  前撫臣/張德地於康熙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為詳
  請春秋祭需等事疏内議成都府每嵗丁戌等祭
  於條糧銀内動支五十四兩四錢一分具題部覆
  以請
[005-95a]
㫖酌省存留錢糧事疏内將蜀省春秋祭祀
 文廟及各壇廟祠等處銀一百一十五兩存留應用今
   該撫欲動正項錢糧殊屬不合查照前行遵奉可
   也等因轉行在案今據布政司金儁詳稱前項存
   留銀兩乃係建昌等衞未經清丈時照舊例折徵
   丁銀於祭需内費用後建昌已經清丈則此項銀
   兩已改徵條糧故厯年以來仍係各官捐備賦役
   全書開載可考但祭祀闗係
[005-95b]
  大典若令有司捐備恐其派累窮簷議以成都為省
   㑹之區烝嘗全設歳應動銀五十二兩三錢三分
   其餘各府州縣衞每嵗量動銀一十六兩以資備
   辦通計闔屬每年共該銀二千七十二兩三錢三
   分請於條糧屯租米折銀兩動支以光祀典可否
   准從應聽部議上請
睿裁既據詳請前來除將原冊送部外理合具
  題伏乞
[005-96a]
皇上勅部議覆施行謹
  題請
㫖康熙十一年閏七月二十四日
  題奉
㫖該部議奏康熙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准戸部咨為祭
   祀
  國之大典等事四川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戸科抄
   出該本部覆川撫題前事等因康熙十一年閏七
[005-96b]
   月二十六日題九月十一日奉
㫖該部議奏欽此欽遵於本月十二日抄出到部該臣/
   查得四川廵撫疏稱春秋祭祀闗係
  大典成都為省㑹之區烝嘗全設嵗應用銀五十二
   兩三錢三分其餘各府州縣衞每嵗量用銀一十
   六兩若仍令有司捐助恐其派累小民亦不可定
   通計闔屬每年共該銀二千七十二兩三錢三分
   請於條糧等項銀内動支以光祀典等因題請前
[005-97a]
   來查直𨽻各省春秋祭祀所需銀兩俱於存留項
   下銀内支給但川省無存留錢糧故一應祭祀係
   各官捐用原係一時權宜今該撫既稱祭祀闗係
  大典若仍令有司捐備恐派累小民亦不可定請於
   條糧銀内動支應如該撫所奏於康熙十二年為
   始照數動支仍將用過數目造入奏銷冊内具題
   以憑查核可也等因康熙十一年九月十九日題
   本月二十六日奉
[005-97b]
㫖依議欽此欽遵抄出送司奉此案呈到部擬合就行
   為此合咨前去煩為查照本部覆奉
㫖内事理欽遵施行
   四川巡撫請復武侯祠祀典疏
  題為武侯廟貌重新闔郡士民鼔舞懇順輿情請
頒祀典以光前哲事康熙十一年九月十一日據布政
   司布政使金儁㑹同按察司署司事分巡川東道
   僉事曹禮先提學道僉事張含輝詳奉院批據成
[005-98a]
   都府屬貢監生員李培李元吉彭如珍耆老楊有
   功李躍龍等呈前事詞稱竊照祀事之設所以尊
   崇有功隆禮先賢實興起教化之大端也伏見漢
   諸葛武侯才兼文武德合聖賢以澹泊寧静為居
   躬以開誠布公為治法精忠大節炳蔚古今六合
   之内無不敬仰而當年惠澤尤在全川白叟黃童
   咸知愛戴自西晉迄明一千四百餘年廟宇長新
   烝嘗勿替載之史冊傳自詩歌葢確然可據也况
[005-98b]
   厯來水旱災傷有禱輒應福
  國祐民實有攸藉慨遭兵火之後舊祠煨燼都人士
   女經過欷歔兹賴原任按察使司宋可發景行昔
   賢訪尋遺址鳩工庀材毅然身任重建祠宇塑侯
   遺像厥功告成闔郡士民共相瞻禮以手加額咸
   謂從此仰賴神庥殘川庶有起色方擬具詳本院
   特疏以
聞請復祀典因陞廣東布政使刻期赴任未遑詳請培等
[005-99a]
   思有功於國惠愛及民考之祭法允稱符合且武
   侯明德冠冕羣倫幸際
 盛朝宜崇祀典若使馨香罔薦何以昭式來兹况值院
   憲撫綏全蜀潔己勤民一本輿情以彰公好修廢
   舉墜在所當先伏乞俯循舊制早為
  題請用昭式廬封墓之
聖恩兼舉崇德報功之
  大典永光俎豆千載不渝等情奉批據呈武侯精忠
[005-99b]
   大節且為蜀民遺愛厯來水旱災傷有禱輒應福
  國祐民宜在祀列應否
  題請崇祀仰布政司㑹同按察司提學道查例確議
   報繳奉此該本司㑹同按察司提學道查議得國
   有祀典所以報功而古之名賢忠義大節凛然如
   在用能風勵後人綱維名教葢所稱功被萬世者
   也舉而祀之斯可以鼓舞天下而昭示來兹矣祭
   法曰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
[005-100a]
   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漢
   諸葛武侯神靈英爽可謂兼之矣當羣雄割據之
   時以一身兼將相之任顯烈精忠卓絶今古而其
   保乂全蜀教養斯民史冊昭然實有足據所由廟
   食兹土厯千四百年而莫之廢也兵燹之後舊祠
   已毁荒烟蔓草過者悽愴葢以厯來旱澇禱祀侯
   祠最為靈應今廟貌已完祀典未復據貢監生員
   李培李元吉彭如珍耆民楊有功李躍龍等具呈
[005-100b]
   本院懇為
  題請祀典荷䝉批行查議苐蜀省屢經劫難舊案無
   稽然仰遵古訓祭法所載侯之應祀非止一端方
   今時值昇平正當講求典禮以垂永久本司道竊
   見山西省蒲州
 闗聖帝廟已䝉
勅賜春秋祭祀每年現同
 文廟丁祭一並舉行况武侯與
[005-101a]
聖帝同仕蜀漢尢宜尊禮原其至徳畧無異同相應並
  崇俎豆各表忠貞用俾後人咸知觀感所謂法施
  於民莫大乎此也至於春秋所需備祭各季酌用
  銀四兩為數無幾請於缺官俸紅銀兩内照數動
  支年終報銷相應一並詳明伏乞俯順民情具
 題等因到臣/據此該臣/等看得諸葛武侯竒才天授
  忠義性成原其行已立朝允堪垂範後世當年保
  乂梁益澤被民生自晉迄明廟食已久有祠在成
[005-101b]
  都府城南門外因遭兵火舊蹟無存原任按察使
  司今陞廣東布政使宋可發訪尋遺址請詳督撫
  提鎮勸諭各屬共捐俸資重新立廟兹據府屬士
  民呈稱厯來千四百年烝嘗勿替水旱災傷禱之
  輒應請復祀典以答神庥考之祭法允為符合臣/
  行據布政司金儁㑹同按察司署司事分廵川東
  道曹禮先提學道僉事張含輝查議比照山西省
  蒲州
[005-102a]
 闗聖帝廟已䝉
勅賜春秋祭祀武侯功德方之
 聖帝同出一揆而且福祐民生弭災捍患相應並列祀
   典以示優崇據議每季約用祭祀銀四兩春秋二
   季共用銀八兩請於缺官俸紅銀内動支年終報
   銷臣/思為政之體惟當順適民情况乎尊禮先賢
  尤闗興起教化則修復武侯祭祀洵屬可行今據該
   司道金儁等詳議前來理合具
[005-102b]
  題伏乞
皇上勅部議覆施行康熙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題奉
㫖該部議奏康熙十二年正月初四日准禮部咨為武侯
   廟貌重新闔郡士民鼓舞懇順輿情請
頒祀典以光前哲事禮科抄出該本部題覆四川巡撫題前
   事内開該臣/等議得據四川巡撫疏稱該臣/等看
   得漢諸葛武侯澤被民生有祠在成都府城南門
[005-103a]
   外因遭兵火舊蹟無存共捐俸資從新立廟比照
   山西省蒲州
 闗聖帝廟已䝉
勅賜春秋祭祀武侯功德方之
 聖帝相應並列祀典伏乞
皇上勅部議覆施行等語查得諸葛武侯功髙勣著見在
   配祀
  歴代帝王廟其該撫題請諸葛武侯二次致祭之處
[005-103b]
   無庸議等因康熙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題本月二十日奉
㫖著照該撫所奏行欽此
 
 
 
 
  四川通志巻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