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7 河南通志-清-田文鏡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南通志巻十二
  河防一
 史記河渠書謂河所從來者髙水湍悍難以行平地
 迺北載之高地誣哉斯言夫禹第能順水性耳烏能
 強之使行高地哉考禹貢所紀底柱孟津洛汭俱在
 今河南一府之地至大伾則已入濬縣界而洛汭為
 洛水入流則抵廣武山足汴水所從受原是河雖出
[012-1b]
 秦隴之險猶安流順軌於西山金堤之問未嘗敢
 橫流中原一步禹特順而循之是以更二千年而無
 水患漢世海口屢易而於豫境猶不失其故武帝
 塞決河作歌曰囓桑浮兮淮泗滿則此時幾幾有
 南流合淮之勢武帝特障而北之而梁楚復寧至
 永平而河汴交流復禹舊跡今濬滑汲胙之間歴
 東漢至隋唐無大患者豈惟人力勝哉亦縁當時
 河即為運而未嘗藉河以濟運是以得專意導河
[012-2a]
 北行而無後慮也自朱梁挑河釁而宋世決溢特
 甚至金之明昌而河分南北流元之至正而全河
 盡入淮矣亦㑹明世㑹通河成藉河水入運嵗漕
 數百萬石至
京師是河南流為害而今且資之以為利黃淮之合
 殆由天運匪特地勢然也夫河自五百年來行河
 南二千里虚沙之地地益漫而水益驕沙日増而
 淤益積淤積則河身日墊而能刷沙者亦惟水勢
[012-2b]
 驕則決囓不時而能制水者則惟堤固堤束水以
 攻沙凡其利病前人既著有成効矣我
朝天人協應河慶安瀾
廟堂猶切焦勞
特増設正副總河俾與淮宿徐邳互相䇿應綢繆至矣
 弭災善後豈惟瞻河洛頌禹功哉志河防
  古黃河道
 河源發於崑崙
[012-3a]
  一曰穆穆哩山東距長安萬五千里河源在其間/流澄澈下稍合衆流水漸赤行益逺衆水併注則
  濁源東北直穆克依額音磧尾即今西番和卓之/境蓋劍南之西元志至元十七年命招討使都實
  求河源實還報謂河源出土番朶甘斯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里履高山
  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鄂端諾爾鄂端譯言星宿/也羣流奔輳近五七里滙二巨澤名鄂楞諾爾自
  西而東曰齊必勒河益引而東凡二三百里羣川次/第流合其流浸大始名黃河然水猶清人可涉又
  一二日岐為八九股譯言九渡河通廣五七里可/度馬又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之自是
  經兩山硤間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至/朶甘斯東北有大雪山山名伊拉瑪博囉其山最
  高多積雪即崑崙山也自九渡水至崑崙約行二/十日河水北行至崑崙轉西北流又折而東過山
[012-3b]
  北乃折而東北流千餘里有細黄河自西南來注/之行半月至奎騰州番名必齊勒始有州治官府
  州隸吐番等處宣慰司又四五日至積石即禹貢/積石也又五日至河州安鄉闗一日至打羅坑又
  東北行一日洮河水南來入河又一日至蘭州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府
  東南即東勝州隸大同路自發源至漢地南北溪/澗細流傍注莫知紀極山皆草石至積石方林木
  暢茂世言河有九/折彼地有二折焉
 至積石而入中國
  在西寧衞西南百七十里/大河經其下有邈水合焉
 又東經河州城北
[012-4a]
  河經州北六十里冇大/夏河入焉或云即灘水
 又東北流經蘭州城北又東經金鄉縣北
  河至蘭州境其西則湟水合浩亹水注之其南則/洮河流入焉又東北二里金城闗在焉又東北經
  金縣北六十里入亂山中危湍/仄澗凡二百里而入靖虜衞界
 又東北經靖虜衞北又東北經寧夏中衞南
 又東經靈州所北又東北經寧夏衞東南
  河自積石至中衞東北流自中衞至靈州則正東/流由靈州至寧夏又折而北故名其地曰河曲寧
  夏土民多引水溉田蓋上源勢緩而/無泛漲且泥沙未甚故引河為宜也
[012-4b]
 又東北入榆林西境經古三受降城南又東折而南
 經榆林之東
  大河自榆林北至山西太原府河曲縣境其間曲/折回環幾三千里古為朔方地今謂之河套乃中
  外之巨/防也
 又南經府谷縣東又經神木縣南而入葭州境經州
 城東河之東岸為山西河曲縣及保德州暨興縣境
 又南經呉堡縣東又南經綏德州東河之東岸為山
 西臨縣及永寧州寧鄉縣境
[012-5a]
  大河自葭州而南八十里經呉堡縣城東一里又/南百六十里經綏德州東境而山西之臨縣北去
  大河二十里永寧州西去大河百十里寧鄉縣/西去大河七十里皆與綏德州濱河為境也
 又南經清澗縣東又南經延川縣及延長縣東河之
 東岸為山西之石樓縣及永和縣大寧縣境
  河在青澗縣東百里無定河自西北入焉又南經/延川縣東四十五里又南流延長縣東三十餘里
  而山西石樓縣距河百里永寧縣西距/河五十里大寧縣西距河七十五里
 又南經宜川縣東河之東岸為山西吉州及寧鄉西
 境
[012-5b]
  河在宜川縣東八十里東距山西吉州七十里孟/門山壺口山在焉南為寧鄉縣界西距河八十里
  又西南接韓城縣界兩/岸羣山列峙稱險固焉
 又南經韓城東又南經郃陽縣東河之東岸為山西
 河津縣及榮河縣臨晉縣西境
  大河在韓城東北八十里龍門山在焉河津縣即/古耿邑商祖乙都又南經榮河縣西城去大河不
  及一里汾水自西北入焉又南經臨晉縣/西三十里渡河而西又三十里即郃陽矣
 又南經朝邑縣東又南經華陰縣東北而渭水入焉
 河之東岸為蒲州又南過雷首山乃折而東也
[012-6a]
  河自郃陽縣南百二十里而經朝邑縣東三十五/里有濱河臨晉闗又南五十餘里至華陰縣境則
  華山當其衝潼闗在焉又渭水流經華陰縣北至/縣東北五十里而入於河即禹貢導渭入河處也
  而山西之蒲津闗亦曰臨津闗與朝邑之臨晉闗/夾河相對為古今設險之處又南則涑水流入焉
  經雷首山折而東其地亦謂之河曲即春秋秦晉/戰於河曲之地也河流自東勝州折而南幾千八
  百里自壺口龍門以至潼闗兩岸重山翼帶/深險而華山復橫亘其中河於是復折而東
 又東經閿鄉縣北又東經靈寶縣北河之北岸為芮
 城縣南境
  大河在閿鄉北七里又東經靈寶縣北十里而山/西之芮城縣負山面河距大河二十里與閿鄉夾
[012-6b]
  河相/望
 又東經陜州城北又東經澠池縣及新安縣北河之
 北岸為平陸縣及垣曲縣境
  自靈寶縣東流六十里至州城西北三里大陽津/在焉亦曰茅津河津要地也其下四十餘里為底
  柱山其西大禹鑿山水從山而下即所謂三門也/又謂三門集津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水
  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尤險舟筏一入鮮冇得/脱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底柱也
  周數丈孤立水中控扼汎流驚濤怒湍稱為最險/又東百餘里經澠池縣北境又東百里為新安縣
  境/
[012-7a]
 又東經河南府北河之北岸為濟源縣南境
  大河在河南府城北/二十里繞邙山之麓
 又東經孟津縣北河之北岸為孟縣南境
  大河在孟津縣之北五里北岸至孟縣三十里縣/今孟縣西南至孟津五十餘里蓋嘉靖時孟津
  益徙而西也河橋在焉自昔為設險之處河陽三/城置於此河至此兩岸平濶其流漸漲潰溢之患
  於此見/端矣
 又東經鞏縣北洛水入焉河之北岸為温縣境濟水
 入焉
[012-7b]
  河在鞏縣北十里/温縣南二十里
 又東經氾水縣北又東經滎陽縣北河之北岸為武
 陟縣南境
  河在氾水縣北一里滎陽縣北二十五里正統年/河決滎陽經曹濮沖張秋奪濟汶入海尋自開封
  西南經陳畱自亳入渦河至懷逺入淮而開封城/遂在河北久之始復故道而武陟南去大河五十
  里西南與滎陽接境沁水自北來至縣南入於河/此沁黃交流之始其入河之處舊名沁黃口今曰
  南賈/口
 又東經河陰縣北又東經滎澤縣北河之北岸為獲
[012-8a]
 嘉縣南境
  河在河陰北十五里縣西二十里有石門渠/即古之滎口秦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城即此
 又東經原武縣北陽武縣南
  此大河舊道也自洪武十五年河決陽武天啓元/年河又決陽武脾沙岡由東南三十里入封邱至
  考城自此河出陽武之南而新鄉汲縣胙城之境/皆去河漸逺禹跡之舊遂湮而此下仍紀河之舊
  道為古河道另紀今河道/於别篇以見古今之變云
 大河舊道自陽武縣北東經延津縣北又東經胙城
 縣北河之北岸為新鄉汲縣之境
[012-8b]
  古黃河道在陽武縣北二十三/里新鄉縣境南去大河三十里
 又東北經濬縣之南滑縣之北
  河舊在濬縣南一里河之南岸即滑縣界河/經其間北曰黎陽津南曰白馬津今為平陸
 又東北經開州南長垣縣及東明縣之北開州之東
 北為清豐縣之西内黃縣之東
  河舊在内黄東南及清豐之西南水經注云大河/故瀆東北經戚城西又經繁陽城東陰安故城西
  是也戚城見開州繁陽/見内黃陰安見清豐縣
 又東北經南樂縣及大名縣元城縣之東又東經館
[012-9a]
 陶縣西又北經臨清州及高唐州之境又北經清河
 縣南又東經德州西又東北經景州及滄州之境入
 於海
  徳州漢/平原郡
 開州之東為觀城縣及朝城縣南河之南岸則濮州
 之北
  觀城即水經衞國縣/濮州即鄄城舊縣
 又東經范縣北莘縣及聊城縣之南又東經東阿縣
[012-9b]
 北博平及荏平縣南又東經長清縣北禹城縣南
  碻磝津在/長清縣
 又東經歴城縣北臨邑縣南又東北經商河縣北武
 定州南又東經濱州境合清河以入海
  今黃河道
 大河今自陽武縣南又東經開封府城北封邱縣西
 又東經陳畱縣及蘭陽縣之北河之北岸為長垣縣
 之境又東經儀封縣北河之北岸為東明縣界又東
[012-10a]
 南經睢州及考城縣之北又東南經歸德府北河之
 北岸為曹縣界
  元至大時河南徙歸德常在河北至順以後河決/而北歸德又在河南明正統以後河決而南歸徳
  復在河北正德以後又在河南其新集口及丁家/道口皆沖要也嘉靖三十七年新集河淤河流於
  是一變口河防志舊河由新集丁家道口馬牧集/韓家道 牛黃堌趙家圈至蕭縣薊門集出徐州
  小浮橋此賈魯所復故道河流勢若建瓴上下順/利後因河南水患另開一道出小河口意欲分殺
  水勢而河不兩行本河日就淺澁至是新集至小/浮橋淤凡二百五十餘里河流北徙出碭山縣之
  背趨單縣東南之叚家口又折為六股下郭貫樓/又折為五股共分十一流而勢弱勢弱則淤益多
[012-10b]
  淤多則決/溢更甚矣
 又東經虞城縣及夏邑縣河之北岸為單縣境
 又東經碭山縣之北又東經豐縣之南又東經沛縣
 之南蕭縣之北又東經徐州之北又東南經靈壁縣
 之北又東南經睢寧縣北邳州城南又東經宿遷縣
 南又東經桃源縣北又東南經清河縣南而淮河來
 合焉
  大河在清河縣治南一里淮河自西南來合志云/黃河經流即泗水舊道縣西三十里有三汊河口
[012-11a]
  泗水至此分為大小二清河大清河經縣治東北/入淮俗譌為老黃河今湮其小清河在縣治西南
  入淮即今之清口也天下/之㗋吭清河其司之矣
 又東經淮安府城北又東經安東縣南而入於海
  河南省黃河道
 南岸自陜西潼闗
  薈蕞云潼闗衞在西安府華陰縣東北四十里南/有潼谷潼水出此東北有黃卷坂在黃河南岸其
  坂隆起下望闗城北有黃河自華陰縣流入與山/西蒲州接界東入河南閿鄉縣界衞志城北一里
  水中有石高出文餘河水漲其石不没亦/謂之砥柱石西有潼水源出潼谷入河
[012-11b]
本朝康熈十九年潼水溢城而入居民溺死甚衆及水/ 退河裂岸東徙故道遂成平陸東南有潼闗故城
  古桃林塞即崤函也亦曰函谷秦志函谷闗在漢/𢎞農縣即今靈寶縣西南十一里漢武帝徙新安
  即今新安縣東一里故闗是也隋大業七年移於/南北鎮城間唐天授二年又移向北近河為路即
  今闗也其地上躋高嵎俯視洪水河之北岸為風/陵津又北至蒲闗六十里河山之險迤邐相屬
 入閿鄉縣境經靈寶陜州澠池新安孟津鞏縣
  薈蕞云閿鄉在河南府陜州西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閿山西為黃河自陜西華陰界流入與山西
  芮城縣分界東入靈寶縣界西有玉澗水全鳩水/即水東有盤澗水西南有阿對泉 靈寶在陜州
  西稍南六十里東南有峴山曹陽水出此入河西/南有石堤山栢谷水出此入河又有石燭山燭水
[012-12a]
  出此入河又有門水自洛南縣流入亦名𢎞農澗/又有豐盛等五十渠引山水灌田 陜州在河南
  府西三百里東北有砥柱山在黃河中去州四十/里即禹貢所謂底柱也又有公主河在三門山左
  唐開元中鑿此通漕以避三門之險約百丈許復/入於河西有七里澗自南山入河西南有譙水東
  有淆水自永寧流入北入於河又有利人渠二廣/濟渠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今湮 澠池在河南
  府西一百六十里東北有澠池山澗水出焉西南/有馬頭山穀水出焉北有黃河按志黃河自三門
  集津下迄釣魚嘴奔流迅急舟筏難渡水新安在/河南府西七十里東南有瞻諸山慈澗 出焉滙
  諸川水入穀南有密山豪水出焉注洛西南有郁/山練谷水出焉入榖西北有隊山長垣河出焉又
  有騩山回水出焉東北有邙山馬陵川出焉漸孟/津在河南府東北四十五里兩岸平濶河勢 盛
[012-12b]
  潰決之患從此而始唐時築石堤當河陽平津兩/縣岸高五文濶如之延六七十里今南岸止有二
  三里北岸盡決下鞏縣在河南府東北一百二十/里南有寒戰山 臨玉仙河又有亂石山下有五
  泉入/洛
 至氾水河陰至滎澤縣而始有堤工
  薈蕞云氾水在鄭州西一百四十里東南有方山泉/即山海經浮戲之山也汜水出焉有馬跑泉漢家
  柏池泉有玉仙山山上有玉仙元君祠祠前有二/泉一為小龍池即小里河源一為黃龍池即氾水
  源西有大伾山山之東盡於玉門山乃氾水入河/處又有廣武山沿河六十里 河陰在鄭州西北
  五十里北有武濟山傳為武王濟河處宋元豐中/范子淵議導洛通汴屢請於武濟山北麓修堤置
[012-13a]
  埽是也亳滎澤在鄭州北少西四十里有敖山殷/仲丁自 徙囂即此黃河舊在縣北十里斬南徙
  逼近城洪治時徐恪言自孫家渡口舊河疏之經/朱仙鎮由泗入淮可殺上流之勢成化十五年以
  水患徙築今縣東北有蒗蕩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隋通濟渠也今湮南有賈魯河亦湮西南有澹
  然河達/於大河
 自此而鄭州原武陽武中牟祥符陳畱蘭陽儀封
  薈蕞云鄭州在開封府西少南一百四十里北為/黃河東有鄭水出梅山東北入賈魯河西有須水
  正德時鑿之以紓河患東南有七里河其源有三/一出泰山一出梅山一出站馬屯㑹流於此入賈
  魯河東有潮河出欒巴廟下合賈魯河東有龍池/湖周三里 原武在開封府西北一百二十里縣
[012-13b]
  舊在河之南正統十三年河決滎澤南徙始在河/之北南有古濟水與古陰溝水今皆混入黃河西
  北有沁河自武陟縣東入黃河有陽武縣在開封/府西北九十里東有脾沙岡西 黒洋山河決後
  皆淪於河南為黃河東南有白溝亦名清水亦名/白河流至封邱境内曰翟溝西有沁水自武陟縣
  流入後築堰截入黃河其故渠皆為桑田岡中牟/在開封府西七十里北有牟山南有馬陵 長五
  十餘里即古河堤北有汴水即蒗蕩渠也亦名鴻/溝亦名官渡水明正統七年改流入黃河遂淤為
  平地南有汜水東流入官渡今涸東南有刁馬河/今堙又有雙洎河名小清河即鄭風所咏清人在
  旁者源出新鄭縣至鄭西東北流入丈八溝縣志/載九溝八澤三十六陂 祥符縣即開封府治西
  北有駝牟岡河決後今為平陸東北有赤岡西有/浪城岡東北有槐疙疸岡萬厯中河決於此西北
[012-14a]
  有黒岡崇禎中河決於此南有汴河即蒗蕩渠分/流也隋自大梁城西南鑿渠引汴水即此至元二
  十七年始淤明初欲以大梁為北京議浚之不果/宋都汴時引汴蔡諸水漕舟城中溝洫互通自明
  季灌城後俱為平陸西有金水河即滎陽之京水/滙入五丈河者今堙東北有隋堤一名汴堤今遣
  跡尚存符陳留在開封府東少南五十里北有黃/河自祥 流入入蘭陽縣界北有汴河自祥符流
  入入杞縣界又有蔡河自祥符流入入通許縣界/即沙河也今涸北有睢水沙水分流開通濟渠今
  堙東北有巴河一名沁水今涸縣北有秦陳留故/城東北有魏小黃故城 蘭陽在開封府東少北
  九十里北有黃河又有賈魯河又有馬蹄河一名/清河南有巴河亦名沁河北有古濟水今入於河
  西北有趙皮寨一名張禄口又有銅瓦廂集陵儀/封在開封府東少北一百一十里東北有黃 岡
[012-14b]
  北有青陵岡又北有黃河縣有七河曰北舊黃河/南舊黃河賈魯河龎家河圏頭河巴河新河皆黃
  河轉徙所經忽南忽北今賈/魯河巴河故道堙餘河故在
 經考城商邱虞城
  薈蕞云考城在睢州北九十里北有黃河自古為/沖決之所北有賈魯河又有沁河南有沙河汴河
  西南有戴陂黃水注焉南商邱即歸徳府治北有/黃河元至大年河決而 府治在河北至順以後
  河決而北府治仍在河南明正統河決而南府治/又在北正統以後仍在河南其新集口丁家道口
  皆河之險要接虞城在歸德府東北七十里北有/黃河其地上 考城下接碭山鄰比數縣土皆卑
  下每經河溢互相傾注河決考碭則土聚虞城河/潰虞城則土聚考碭故舊道盡湮水患無已欲浚
[012-15a]
  支河則易淤塞欲築堤則無山陵可倚若於李景/高口西岸浚水南行則縣境之流自殺又自楊厚
  口起築堤分水使下流有歸然後河不為患北有/汴水亦名獲水西有孟諸澤今俗呼為湄臺西有
  丁家道口北有羅家/道口皆黃河要地
 至江南徐州之碭山縣界出河南境
 北岸自山西垣曲縣
  垣曲在山西絳州東南二百一十里東北有王屋/山接河南濟源縣及陽城界西北有黃河自平陸
  縣流/入
 入濟源縣境經孟縣溫縣武陟
[012-15b]
  薈蕞云濟源在懷慶府西七十里東北有太行山/南有黄河北有濟瀆東南流入孟縣禹貢導沇水
  東流為濟西南有湨水東經孟縣入河新志湨水/一出姑嫂山一出五指山一出秦嶺山至三河口
  合流與滮水合東南入孟縣界入河北有滮水源/出莽山入湨西南有漫流水塗溝水入湨東南有
  天漿水同水俱孟縣界西南有湛水注河西有濝/水入沁北有沁水自陽城流入東入河内界東有
  千倉渠濟水分流也濟孟縣在懷慶府南少西五/十五里南有黃河自 源縣流入與孟津縣接界
  河廣二里南有孟津一名陶渚西南有冶坂津北/有沇水即濟水也北有湨水南合沇入河西有河
  陽廢縣南有下孟州城即古北中城也金大定中/以河患因于故城北十五里徙治焉曰上孟州故
  城曰下孟州東魏又築南城在今孟津縣界及中/潬城在今縣西南是為三城 溫縣在懷慶府東
[012-16a]
  南五十里今逼近城西有濟水南入河北有廣濟/河沁水分流也又有温潤渠隋刺史盧賁引沁為
  利人河又派流入温縣故名温潤有豐稔河分流/廣濟河水入温即此北有澇水通豐稔河東有平
  臯多菱荇蒲葦有武陟在懷慶府東一百里南有/清風嶺瀕河東 沁水自河内縣至南賈村入河
  其支流入縣北東引灌田二千餘頃西南有廣濟/河沁水分流也今涸西北有小丹河即丹水分流
  之長明溝也今淤又有上清河即沁水分流之蔡/溝也自河内縣流入東入修武之三橋陂入衞東
  北有蓮花池在沁河東岸地名木欒店去/衞河百里明萬厯中沁河從此決入衞
 亦至滎澤縣而始有堤工自此而原武陽武封邱
  薈蕞云封邱在開封府北六十里北有黒洋山東/北有淳于岡皆湮于水南有黃河本在縣西北金
[012-16b]
  明昌五年河決陽武灌封邱而東縣遂居河之北/終明之世凡五決荆隆口一決陳橋
本朝順治七年九年兩決至十二年始塞按黃河自陽/ 武入封邱出荆隆口直東至長垣東明兩縣境從
  此經曹濮直趨大清河東入於海較之出徐沛合/淮泗以入海其道最為徑易從來河行之道宜直
  不宜紆入海之口宜近不宜逺也西北有沁河一/名巴河自武陟陽武流入經于家店北繞縣南穿
  桃陂河東注每泛濫則能為害自懷慶増堤遏之/水始全落南有翟溝自陽武境入即白溝也今堙
  西南有黃池東西廣三里南有金龍口即荆隆口/自砥柱孟津而下最為險隘今離河稍逺然地方
  窪下夏秋水發一堤之内皆為巨浸西南有中灤/城元時運道中梗受江淮之米陸運赴淇仍以舟
  載送京師後改為海運其西為大王廟口順治九/年河決於此決口有積水潭汪洋數十頃深廣十
[012-17a]
  餘丈今縣治本封邱故城金時以河淹沒遷治新/城元時新城又為河壊仍遷故城西有董家堤障
  禦黒洋/山水
 歴祥符陳畱蘭陽儀封以至山東曹縣界出河南境
  古今黃河通塞攷
 周定王五年禹河初徙王莽始建國三年河再徙千
 乘入海歴唐至宋景祐元年決橫隴慶厯八年復決
 商胡合永濟渠注乾寧軍入海是為北流嘉祐五年
 北流復決為二股河自魏恩東至德滄入海是為東
[012-17b]
 流元符二年東流塞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東注梁
 山濼分為兩派一由北清河入海一由南清河奪淮
 入海而汲胙之流塞元至元中河徙陽武南奪渦入
 淮而新鄉之流塞泰定元年改從汴渠至徐城東北
 入泗入淮即今通行之河也元時新鄉雖塞尚由獲
 嘉明天順六年自武陟東徙原武而獲嘉之流塞洪
 治以前北流猶未塞也自築斷黃陵岡而北流遂永
 塞矣行水金鑑/
[012-18a]
  河五大徙
 河自禹功告成之後下迄元明凡五大徙而暫決復
 塞者不與焉一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
 至長壽津與漯别行而東北合漳水至章武入海水
 經所謂大河故瀆者是也二王莽始建國三年河徙
 魏郡泛清河平原濟南至千乗後漢永平中王景修
 之遂為大河之經流水經所稱河水者是也三宋仁宗時
 商胡決河分為二派北流合永清渠至乾寧軍今青/州
[012-18b]
 入海東流合馬頰河至無隸縣今海/豐入海二流迭為
 開閉宋史河渠志所載是也四金章宗五年河決陽
 武故堤一由南清河即泗/水入淮是也五元世祖至元
 中河徙出陽武縣南新鄉之流絶二十六年㑹通河
 成北派漸微及明洪治中築斷黃陵岡支渠遂以一
 淮受全河之水蓋自大伾以東古兗青徐揚四州之
 域皆為其縱橫糜爛之區矣禹貢錐指/
  各道河渠
[012-19a]
 開封府
  汴河源出滎陽大周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流/即禹貢之灉水春秋時謂之邲水宣公十三
  年晉楚之戰楚軍邲即是水也秦漢曰鴻溝漢志/謂之蒗蕩渠明帝遣王景王呉修築亦曰滎陽漕
  渠又名陰溝元和志開渠以通淮泗嵗久復湮晉/未劉裕滅秦發長安自洛入河開汴渠而歸後復
  湮隋大業初更開之名通濟渠西通河濟南達江/淮唐天寶後復湮至廣德二年乃命劉晏開汴水
  以通運唐末潰壊周顯徳二年謀伐唐乃因故堤/而疏導之五年浚汴口達淮江淮舟楫始通六年
  又自大梁城東導汴入蔡水又導汴入五丈渠宋/建隆三年導索水自旃然與須水合入於汴謂之
  金氷河嘉祐六年自南京都門三百里修狹河木/岸扼束水勢人以為便熈寧八年自汜水之任村
[012-19b]
  沙口至河陰之瓦亭子達汴口接運河長五十一/里兩岸為堤長一百三里自是汴洛通流張方平
  曰國初浚河渠三道以供漕運定例汴河六百萬/石廣濟六十二萬石惠民六十萬石故汴河於漕
  至重非區區水利比也今攷汴河故道自河陰縣/東北廣武山澗中東南流過陽武中牟至開封府
  城南東流過陳留杞縣北又東過睢州北考城縣/南寧陵縣北東經歸德府城南隋以前自歸德府
  界東北流達虞城夏邑北入江南徐州界過碭山/北蕭縣南至徐州北合於泗隋以後則由歸徳府
  境東南流達夏邑永城南而入鳯陽府宿州界東/南流經靈璧虹縣南至泗州兩城間而合於淮宋
  時東南漕運大都由汴以達畿邑故汴河經理為/詳南遷以後不資於汴故汴河日就湮廢金雖都
  汴而周章匆遽亦欲經理漕渠自泗通汴而未遑/也洪武六年議浚汴河而中格自是陵谷變遷中
[012-20a]
  牟以東汴河/不復續矣
  蔡水在開封府東南自汴河分流為蔡水亦曰沙/水下流經通許尉氏扶溝太康至歸德府鹿
  邑縣合潁水宋開寶中為惠民河為漕運四河之/一後廢永通河舊在府城西南亦曰永濟河即宋
  嘉祐中自葛家岡穿河引溢/水入惠民等河處也今亦廢
  五丈河在開封府北亦自汴河分流東通曹鄆諸/州宋開寶中為廣濟河為漕運四河之一
  建炎初宗澤留守東京開五/丈以通西北商旅即此後湮
  金水河在開封府西其上源即滎陽之京水也宋/建隆二年命將軍陳承昭鑿渠引水過中
  牟凡百餘里抵都城設斗門入浚溝通城/濠東滙於五丈河為漕運四渠之一後涸
[012-20b]
  白溝河在開封府東河無山源以潦涸為盈竭唐/載初元年引汴水注白溝以通徐兗之漕
  色甚潔亦曰/湛渠後廢
  通濟渠在開封府西南二里隋煬帝所鑿以引汴/水從城西中牟縣鑿琵琶溝而入本秦漢
  運路也/後廢
  賈魯河即汴水之分派也汴水源出滎陽大周山/下受西南山谿京須索鄭之水東流至中
  牟分為二派一瀆南注為沙一瀆東注為汴漢平/帝時黃河南奔衝汴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汴堤
  渠自滎陽東分疏河汴二水令黃河東北流入海/汴河東南流入泗隋大業元年開通濟渠自板渚
  引河歴滎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宋定都汴梁汴水穿都城中有上水門下水
[012-21a]
  門嵗漕江淮浙湖之粟六百萬達京師元至元二/十七年黃河決始淤塞東流一支今止存南注一
  支以曾經元臣賈魯疏濬故名賈魯河自中牟東/南流經祥符縣之朱仙鎮呂家潭至扶溝縣東北
  受雙洎河水又東南入西華縣遶城西北東三面/又東南經李方口西又東南合潁汝二河入商水
  境經周家口又東受清水及栁莊河水為白馬溝/經陳州南頓鎮又東南經項城北又東入沈邱境
  &KR1267河經槐坊店折而東南受枯河水又東經紙/店界首集入江南太和縣東由潁州北入於淮雍
  正五年/復疏浚
  睢水在陳留縣東北四十里合小黃河入杞縣睢/州寧陵商邱即浚儀蒗蕩渠之下流也東至
  江南虹縣而入於泗後漢建安七年曹操軍/譙至浚儀治睢渠蓋因睢水而作渠也後湮
[012-21b]
  巴河在陳留縣東北三十五里黃河/之支流也東入蘭陽儀封後涸
  渦水在太康縣北五里其上源自通許境接蔡水/流經縣北東南經柘城鹿邑出境又東入江
  南亳州其/下流入淮
  沙水在尉氏縣東五十里即宋之惠民/河自祥符流入東有康溝合之
  官渡水在中牟縣牟臺下鴻溝自滎陽下分為二/渠一為官渡圃田澤在其南黃河在其北
  昔袁曹相拒紹敗幅巾渡河從此去汜水自縣南/東北入焉杜佑曰此為東汜水左傳僖公三十年
  秦晉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此水之南也又襄/公九年晉㑹諸侯伐鄭師於汜南亦即此後涸
  刁馬河在中牟縣東南/舊通汴河後湮
[012-22a]
  王滿渡在中牟縣南為汴河所經津濟處唐李充/用救汴自許州而北追及黃巢於王滿渡
  乗其半濟而擊/之即此後廢
  黃池在封邱縣西南七里東西廣三里春秋哀/公十三年公㑹晉侯呉子于黃池即此
  翟溝在封邱縣南八里即白溝也西接黃河支流/自陽武縣流入又東南經祥符縣境後涸
 歸德府
  桃源河在寧陵縣北三十五里又韋家河張/弓河陽驛河皆黃河故道也後湮
  渙水在永城縣東南睢水之支流也又名濊水東/入鳳陽宿州境戰國䇿楚宣王時魏拔趙邯
  鄲楚救趙取睢濊之間唐康承訓討龎勛屯新興/濟渙水與賊戰賊伏兵圍承訓朱邪赤心擊却之
[012-22b]
  即/此
  澮水在永城縣南二十里/又有汜河㑹於澮
 彰德府
  洹水在彰徳府安陽縣西北又名安陽河源自故/洹水縣東流至林縣安陽縣屢伏屢見東經
  永和鎮㑹/衞河入海
  漳河源有二一出山西潞州長子縣名濁漳自林/縣入境一出平定州樂平縣名清漳自渉縣
  西北入境俱在林縣合/流經臨漳縣南㑹衞河
  洺河源出遼州太行山至武安縣栢林里伏流/至洺逺里復出東經鉅鹿縣界入滹沱河
[012-23a]
  湯水源出湯陰縣治西元泉又名蕩水流/經縣東五十里過内黃縣界入衞河
  羑水源出湯陰縣治西北鶴山流至湯/陰縣之羑城北東㑹防水入湯水
  滏水源出磁州西北神麕山湧沸如蕩/出滏東流至臨漳縣界入漳河
  滄溪在林縣西北四十里經/磻陽城西北入漳河
  防水出西北馬頭澗東經防城/至内黃縣東南流入蕩水
 衞輝府
  衞河發源輝縣西五里蘇門山搠刀泉北東流東/經獲嘉縣新鄉北界至衞輝府西 轉而
  由濬縣之淇門受淇水又東北至濬縣城西又東/北經滑縣内黃界又受洹漳二水至山東之臨清
[012-23b]
  州城西㑹於漕/河至直沽入海
  百泉在輝縣西五里蘇門山下又名珍珠泉/其泉百餘噴湧如珠東流為衞河之源
  濮水在延津縣北水經注濮水自酸棗首受河而/東北注燕城南蓋與封邱之濮渠異源而同
  流也燕城今胙城縣地自/黃河遷決濮水斷流矣
  延津延津縣北有延津水曹操以袁紹攻白馬引/兵救之荀攸曰今兵少不敵但到延津若將
  兵渡河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以輕兵襲白/馬從之果敗袁紹軍晉成和四年石勒破劉曜途
  出於此以河冰泮為神/靈之助號靈昌津今湮
  淇水源出林縣西大號山歴太行而東經/淇縣南流至濬縣之淇門而入衞河
[012-24a]
  波羅河在濬縣童山西麓又名㴎河/南流至龍口峽伏流地中
  滑河在滑縣南由北而東自洛以西衆/水滙之唐明皇得龍馬於此今湮
  王莽河在滑縣/北今湮
  永濟渠在滑縣西北三十里自濬/縣入東北達内黃縣界
  白馬津在滑縣西北十里故黃河經流處/漢酈食其説沛公守白馬津即此
 懷慶府
  沁河源出山西沁源縣穿太行山出/齊源縣至懷慶武陟縣入黃河
  大丹河源出山西澤州穿太行山至河内縣入沁/自河内縣丹峪口起至留村入沁計長五
[012-24b]
  里/
  小丹河由河内縣經修武縣南門/外東流至獲嘉縣入衞河
  濟瀆發源王屋山頂巖下曰沇水既見而伏出濟/源縣為東西二源東源即瀆廟地西源俗呼
  為龍潭東南流至栢香鎮分為二一於鎮之東北/流至河内縣穿郡城經龍澗村入沁河一於鎮之
  西南流經猪龍河自小營村入黃/河孔氏曰泉源為沇流出為濟
  湨水在濟源縣發源三處一出姑嫂山一出秦嶺/山一出五指山至縣西南三河頭合而為一
  至孟縣海子頭村入黃/河春秋㑹於湨梁即此
  瀧水源出濟源縣西四里/東南流與湨水合
[012-25a]
 河南府
  洛河源出陜西雒南縣家嶺山東流入河南境至/盧氏縣過熊耳山而東北瀍澗二水先入焉
  其流始大經永寧宜陽洛陽偃師而伊水入焉/又東北於鞏縣北十里循邙山尾南入黃河
  伊水源出盧氏縣悶頓嶺由嵩縣洛陽至偃師縣/高莊與洛河合流至鞏縣東北洛口入黄河
  瀍水源出洛陽縣西北穀城山自高廟溝起與九/眼泉合入洛陽縣界由邙山西北注向東南
  轉折而東至北/窰南入洛河
  澗水源出澠池縣東北白石山由新安至洛陽縣/西七里橋東流入洛河 胡朏明曰古時澗
  水經河南府故城西入洛瀍水經河南府故城東/入洛故澗水東瀍水西為王城而瀍水東為下都
[012-25b]
  洛誥之文甚詳也自周靈王壅穀水使東出於王/城之北則其勢必入於瀍水而合流歴王城之東
  以南注於洛時二水猶未經洛城也迨東漢建都/於此自河南縣東十五里之千金堨引水繞都城
  南北以通漕而瀍始與穀水俱東注矣古時/瀍不合澗亦不過洛陽南而東至偃師也
  甘水在河南府西南四十里自宜陽縣西/南流入下流入澗水味甚甘故名
  五渡水源出嵩山東谷自山頂下流疏為三/十八浦在登封縣東南二十五里
  元滬水源出陽虛山在永寧縣/四十五里下流入洛
  淆水源出淆山在永寧縣/北六十里下流入洛
  穀河源出熊耳山在永寧縣北七十里/過崤底經韓城流入洛多琱玉
[012-26a]
  澠水源出馬頭山東流過千秋/嶺與潭水合在澠池縣南
  湯水在盧氏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流入粉青江
  回溪在永寧縣北六十里/即馮異與赤眉戰處
  洛汭在鞏縣洛水入河/之處清濁異流
  潁水源出河南府登封縣東二十五里陽乾山流/經禹州北入許州界經襄城縣西北亦謂渚
  河又東經臨潁縣北又東經西華縣北陳州南又/東經項城縣南沈邱縣北接歸德府鹿邑縣南而
  合於蔡河又東南至江南鳳陽府界經太和縣及/潁州之北潁上縣之東南當壽州西南正陽鎮而
  入淮謂之潁口歷郡三潁川淮陽沛郡行一千五/百里左傳襄公十年晉帥諸侯伐鄭楚救鄭晉師
[012-26b]
  進與楚夾潁而軍鄭人宵涉潁與楚盟即禹州北/之潁水也正始四年鄧艾以為陳蔡之間上下田
  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萬人什二/ 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屯三
  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益開河渠以増灌溉/通漕運計除衆費合五百萬萬斛以為軍資六十
  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衆五年/食也以此乗呉無不堯矣懿善之遂修廣淮陽百
  尺二渠穿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 三百里溉田二萬頃每東南有事泛
  舟而下達於江淮艾所建也唐建中二年田悦李/惟岳李納梁崇義拒命舉天下兵討之諸軍皆仰
  給京師而李納田悦兵守渦口杜佑建崇義扼鄧/襄南北漕引皆絶江淮轉運使 言以秦漢
  運路出浚儀西十里入琵琶溝絶蔡河至陳州而/合潁河自隋鑿汴河官漕不通若導流培岸功用
[012-27a]
  甚寡由雞鳴岡首尾/四十里則江湖黔中    可以通舟陸行纔/可方舟而下由白
  沙/入  趨東闗/抵東都  經廬壽浮潁/河泝淮之阻
      道二千餘里㑹李納將李洧以徐州歸/淮路通而止宋建隆二年浚蔡渠導閔
  水/貫   蔡自新鄭與蔡水合/歴陳潁達壽春以通      上/以
  西/社  閔河東南為蔡河乾徳二年又鑿渠自長/引潩水至京師合閔水閔河之漕益通開
  寶六年改為惠民河為漕運四河之一歐陽志曰/蔡河即古之琵琶溝胡氏曰琵琶溝自東京戴樓
  門入/下經   來京城宣化水門出/鹿邑縣界蔡河口而   投東南/由朱仙
  鎮而東南有水道經西華南頓沈邱以達於潁壽/蓋即蔡河故迹又有五丈河亦宋時漕運之一九
[012-27b]
  域志五丈河即禹貢之菏澤自汴城歴陳留曹濟/及鄆其廣五丈周顯德四年疏汴水入五丈河東
  流經定陶北入於濟齊魯舟楫皆達汴梁河禹貢/之菏澤在今山東曹州東南三十里五丈 與之
  相通耳非/而菏澤也
 南陽府
  刁河在鄧州南十五里發源内鄉縣西北/蕭山流過州至新野縣東南入淯水
  淯河在南陽府東三里發源嵩縣雙鷄嶺東南流/經南陽新野㑹梅溪洱水灌水湍水留山黃
  渠粟鴉泗潦刁等河與泌/水合流南至襄陽入漢江
  泌河在唐縣源出銅山經鄧州北轉西/下流㑹清水昆江等河與清河合
[012-28a]
  淅水在浙川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商南流經本縣/南㑹陽滔回車等河與丹水合流入漢江
  淮水源出南陽府桐栢縣胎簪山東南流經信陽/州城北四十五里淮之北岸即確山縣境北
  去縣四十里又東七十里至羅山縣境南去縣二/十里淮之北岸即正陽縣境北去縣八十里又東
  經息縣南五里又東流十里經光山縣北南去縣/八十里又東經光州城北六十七里又東北流百
  四十餘里而經固始縣北南去縣七十里淮之北/岸為江南邊方之界而出河南境矣方其瀠洄豫
  省五百八十餘里中則有信陽之溮河羅山之竹/竿光山之寨河小黃光商之春河白露商固之史
  曲石槽各挾山溪陂湖之水共一百三十六道競/流奔滙入其中又有發源於西平洪汝二河上承
  商陽之潕滾洪瀙南接確遂之呉寨黃酉共帶支/流六十五道奔騰滙入至三尖而淮乃獨流焉又
[012-28b]
  東北經潁州城南百十里又東流十里而大息山/之汝水益之以魯山縣之&KR1267河歴伊汝寶郟統合
  兩岸旁流四十二道貫襄城經葉舞逮郾城襟帶/灰澧泥湛納支派十三道並㑹於汝而入焉謂之
  淮口淮之南岸即霍邱縣界又東經潁上縣南六/十里又東流三十五里即東西正陽鎮也則有登
  封之潁水同長葛之潩水許州之石梁旁挾支流/一十五道羣統於潁以入淮故謂之潁口又東六
  十里至壽州之北南去州城二十五里肥水自南/流入焉謂之肥口又東經懷逺縣南一里流經荆
  塗兩山之間至縣城之東稍折而北而渦水挾帶/睢柘寧鹿之流由譙郡至此而入焉謂之渦口又
  東至鳳陽府之北南去府城十有餘里又東流經/臨淮城北稍東曰新河口濠水自南流入焉謂之
  濠口又東流八十里而經五河縣城東南一里有/澮河沱河祟河潼河自縣西北次第入焉與淮為
[012-29a]
  五流故謂之五河口也又東經泗州城南一里淮/之南岸去盱眙縣北二里兩城相拒凡七里自昔
  為淮流衿束之處則有汴水根據於滎鄭須索金/京之九水㑹歸賈魯併邀新密之淯水雙洎一十
  三道兼清水經泗州城東而入焉謂之汴口宋時/以此為漕運要衝之處也由此而東三十里有龜
  山峙焉淮流至是乃盤折而北又二十餘里而洪/澤阜陵泥塾萬家諸湖環滙於淮之東岸淮水漲
  溢恒在於此泗水逼淮而地卑故多侵凌之患又/東北經清河縣南五十里泗水自北流入焉謂之
  泗口亦曰清口黃淮於此交㑹謂之大河口淮之/南岸則運河流入焉所謂清江浦口也又東五十
  里經淮安府城北去城五里又東五十里經安東/縣城南又東北五里餘即海口也黃淮並流勢甚
  猛急海潮若迎若却互相洄旋其地有四套五套/六套之名皆湍流所成也東北出海西岸即海州
[012-29b]
  之雲梯闗又謂之雲梯海口安東而上有二三里/即禹貢以來淮水入海道也自桐栢發源以達海
  幾二千/餘里
  丹水源出陜西商縣竹山東/流至内鄉縣與淅水合
  湍河在南陽府西南三十里源出内鄉縣熊耳山/槍竿嶺東南流經鄧州城北折而東北至安
  衆故城又南至新野縣東合於淯水水經/注湍水經安衆城西湼水自鄧州來㑹之
  梅谿水在南陽府西二十里源出府北之紫/山南流經杜衍故城東湍流注之
  潦河在鎮平縣東四十里源出南陽縣之馬峙坪/西流經杏花山又南流至新野縣入淯河
  栁泉在鎮平縣東遮山北廣五文餘又清/龍泉在縣之竹園保皆引流溉田
[012-30a]
  沘水在唐縣南源出大胡山南流與澧水㑹謂之/派水又西南經南陽縣南至新野縣入於淯
  呂氏春秋齊令章子與韓魏攻荆荆使唐蔑將兵/應之夾沘而軍章子夜襲蔑斬之又光武大破莽
  兵於沘水/西即此
  潢淳水在唐縣西乃赭水之支流也水經注赭水/支分結為二湖流注合為潢水又南經棘
  陽縣之潢淳聚謂之潢淳水又/南經棘陽故城西謂之棘水
  舞水在唐縣北自平地湧出如飛舞然東北流達/於舞陽縣又東入於汝舞陰舞陽皆以此水
  名/也
  瀙水在唐縣東北百餘里源出唐縣之中陽/山流入舞陽又東入汝寧府遂平界
[012-30b]
  醴水在桐栢縣西水經注醴水出桐栢山與淮水/同源而異流西注唐縣境入沘水醴水亦作
  澧/水
  三鴉水出南陽縣分水嶺下東/北入魯陽亦謂之鴉河
  湼水在鄧州東北源出岐棘山經湼陽故城南又/東南經南陽縣安衆故城西而入於湍水晉
  咸和七年桓宣破/石勒將郭敬於此
  朝水在鄧州西南源出赤石山東南流經冠軍/故城界又東南入新野縣界合於淯水
  均水在新野縣東源出内鄉熊耳山流入沔為均/亦曰涓晉桓温伐秦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
  南鄉即/此水也
[012-31a]
  堵水亦曰赭水源出方城山經裕州西漢/以此名縣下流至唐縣界入於沘水
  賈河在裕州東四十里源出牛心/山流入舞陽縣界與沙水合
  沙水在舞陽縣西南源出汝州魯山縣之沒文嶺/東流經葉縣與&KR1267水合又東至許州襄城縣
  界入於/汝水
  昆水在昆陽故城南源出魯山縣界東南流至舞/陽縣界合於沙河昆陽縣即以此名唐咸亨
  二年校獵於葉縣/昆水之陽是也
  湛水在葉縣北三十里源出汝州之東南魚齒山/入於汝水左傳襄公十六年晉伐楚楚公子
  格及晉師戰/於湛陂是也
[012-31b]
 汝寧府
  練河在汝寧府西十里亦曰練江一曰黃酉河源/出確山縣之樂山東流至府西有斷濟河寨
  河泠水諸小川滙入焉至西北入於汝宋端平初/孟珙㑹䝉古兵攻金蔡州珙次柴潭䝉古決練江
  即/此
  澺水在汝寧府東四十里俗名洪河源出西平縣/周家泊東流合汝水支流又東南經上蔡縣
  東而入於汝復支分而東南出經府東十里有/洪河橋跨其上復東流至新蔡縣界入於汝
  荆河在汝寧府東北二里源出天中山滙懸瓠池/水經城北大堤外東流六十里入澺水又府
  西北十二里有馬常/河亦東流入澺水
[012-32a]
  溱水在汝寧府南十八里源出南陽府桐栢縣之/桐栢山一名沙河東流經溱口店入汝復分
  流東南出經平輿安城故縣北又折而南入正陽/縣復東南入息縣又東北經新蔡縣之官津店復
  入於/汝
  柴潭在汝寧府南三里蔡恃以為固潭外即汝河/潭高於河五六丈孟珙與蒙古攻蔡決之於
  是兩軍皆濟/遂拔蔡州
  滇水在正陽縣東北二十里源出縣西王/家衝東北流入於汝漢以此名縣
  清水港在正陽縣南四十里源出確山縣之橫山/又有閭河亦出確山縣南諸小水附於二
  河東流/入淮
[012-32b]
  沙河在正陽縣西南三十里源出遂平縣之嵖岈/山自縣西南蔡家埠口東北至姚家灣入汝
  㶏陽河在西平縣五十里東北流入於汝水志云/縣西二十里有官橋河十八里有金水河
  十五里有淤泥河皆/滙縣北境之水入汝
  清河在確山縣東南三十五里源出橫山/東流入正陽合塘下溝河而入於汝
  石洋河在遂平縣北五里源出/黒龍潭東流入汝水
  灈水在遂平縣南/東北入汝
  溮河在信陽州南四十里源出隨州/黃土山流抱州城東北入淮
  九渡河在信陽州南六十里源出雞翅山谿間縈/委沿溯九渡亦曰九曲經州南二十五里
[012-33a]
  有卧牛河合焉謂之雙河/又東北合於溮河入淮
  竹竿河在羅山縣三十里源/出掘山北流入淮
  小黃河在羅山縣南門外源出靈山東流合竹竿/河又縣之西南三十里有羊馬河亦入竹
  竿河又馬寨河在縣西南五十里亦/入小黃河又有濼清河北流入淮
  明河源出信陽州西北/天目山南流入淮
 汝州
  汝河源出嵩縣之天息山白龍池自嵩入伊陽自/伊陽入汝州由寶豐及郟縣界入襄城縣西
  經葉縣北又東入郾城縣南而入汝寧府西平縣/境自縣北東南流經上蔡西汝陽縣北又東經新
[012-33b]
  蔡西息縣北至潁州南而注於淮左傳成公十六/年楚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十七年諸侯圍鄭楚
  救鄭師於汝上哀公元年楚圍鄭使疆於江汝之/間國語齊桓公伐楚濟汝踰方城荀子曰楚汝潁
      志注汝水歴郡四/行千三百五十里
  &KR1267源出汝州魯山縣之堯山東南流入葉縣界/經昆陽故城北又東合於沙河入舞陽縣界
  下流入於汝水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楚軍與晉師/夾泜而軍即&KR1267水也光武擊王邑王尋士卒溺死
  &KR1267水為之不流晉杜預鎮襄/陽引&KR1267淯之水灌田萬頃
  馬跑泉在汝州東南相傳光/武經此馬跑得泉
  波水在魯山縣西源出歇/馬嶺下流入於汝水
[012-34a]
  滬澗水在郟縣西十里源出扈陽山流入汝水唐/建中四年劉德信與李希烈將李克誠戰
  敗於此又長橋水在縣/東三十里亦流入於汝
  滶水在郟縣東南源出魯陽縣北將孤山東南有/栢水㑹之下流入於汝又養水在縣西南亦
  自魯山流入縣/境下流入汝
  秋河在魯山縣南五十里又東二十里/為清水河西三十里為當齊河
 陳州
  大㶏水即溵水也自許州郾城流入陳州/至商水縣東合於潁水上有㶏橋
  時曲在商水縣西南五十里溵水於此回曲故名/唐元和十年李光顔敗淮西兵於時曲即此
[012-34b]
 許州
  潩水在許州北二里自長葛縣流入源出大隗山/名魯固河又名清流河南經臨潁縣而合於
  潁又有石梁河自禹州流入/東南經臨潁縣界合潁水
  小溵水在臨潁縣西南以郾城南有大溵水故别/其名東流合於大溵水唐貞元十五年討
  呉少誠潰於小溵水又元和十年李光顏等敗淮/西兵於小溵水又中和四年朱全忠擊秦宗權敗
  之於殷水即小溵水又有毖水在縣西十里或曰/小溵水之支流也唐元和十年李光顏及呉元濟
  戰於臨潁敗/之於毖水上
  泥河在臨潁縣西四十里一名瑪/瑙河自襄城縣界流入於潁
[012-35a]
  洄曲在郾城縣東三十里唐元和中討呉元濟降/將李祐言於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是
  也洄曲者縣有蔡水在城東五里即汝水也源自/魯山縣來又有澧河自舞陽縣來至縣東螺灣渡
  北流合汝河又東南流/其處故謂之洄曲也
 禹州
  溱洧水溱水出密縣亦曰鄶水發源古鄶城西北/雞絡塢下東北流至新鄭縣與洧水合為
  雙洎河至扶溝西華入河臨又石梁河出縣西南/山谷中經禹州北達許州 潁縣界而合潁水
 鄭州
  鄭水在鄭州東二十二里源出梅山京索二水自/滎陽而東合於鄭水又東北至中牟縣溉田
[012-35b]
  千餘頃其餘水下入汴河又名不家水水/經注不家溝水流經管城西俗謂之管水
  須水源出滎陽縣之萬山經鄭州西合於索水久/淤正徳八年以河患河臣趙璜於州西鑿須
  水河又於滎澤西鑿分水河以/分河流俱導入孫家渡尋淤
  京水源出滎陽縣嵩渚山經/鄭州與索須合入於汴
  索水源出滎陽縣小陘山經鄭州/西南十五里東北入鄭水
  馮池在滎陽縣西東北流歴河陰縣敖山南水經/注池水經滎陽縣北斷山東北注於濟世謂
  之礫石澗亦/謂之礫溪
  石門渠在滎澤縣西二十里滎瀆受河處即禹貢/導河之道亦曰滎口始皇二十六年王賁
[012-36a]
  斷故渠引水灌大梁謂之梁溝水即此水也水經/注濟水又東合滎瀆是也蘇代曰決滎口魏無大
  梁亦指此後漢永平中河流入汴兖豫皆被其害/明帝使王景修冶之即其處也又靈帝建寧四年
  於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浚儀渠口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渠水盛則通於河水耗則輟流
  魏黃初中大水河濟泛溢鄧艾議開石門以通之/周齊之間更其名曰汴口堰隋開皇七年使梁濬
  増築漢古堰遏河入汴自是又更名曰梁公堰大/業初又開通濟渠自板渚引河經滎澤入汴胡氏
  曰大河自板城渚口東過滎陽蒗蕩渠出焉是渠/南出為汴水漢之滎陽石門即其地也唐開元二
  年河南尹李傑請開梁公堰以通漕公私便利十/四年洛陽人劉宗器請於滎澤口開梁公堰置斗
  門以通淮汴明年命將作大匠范安及檢行鄭州/河口斗門疏決舊河旬日而畢 胡三省曰自漢
[012-36b]
  築滎陽石門而濟與河/合流入海不入滎凟矣
  汜水源出汜水縣之方山水經注汜者取水決復/入之義北經虎牢城東又北由孤村觜以下
  入河山海經曰浮戲之山汜水出焉浮戯即方山/也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子朝之亂王師軍於汜水
  又項羽大司馬曹咎守成臯渡汜水擊漢軍漢乗/其半渡而擊之大破楚軍唐武徳四年李世民擊
  竇建德東涉汜水直薄其陣又史/謂漢高祖即位於汜水之陽即此
  板渚津名在汜水縣東四十里水經注河水過成/臯而東合汜水又東經板城北有津謂之板
  城渚口又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隋大/業間開通濟渠自板渚引河歴滎澤入汴
  竹蘆渡在汜水縣東建炎二年岳飛敗/金於汜水駐兵此地與敵相持
[012-37a]
  鴻溝在河陰縣東北接廣武山/與滎澤連即楚漢分界處
 陜州
  槖水在陜州城南一名永定澗/源出槖山水漫流南入河
  昌谷一名昌河源出陜州界經宜/陽縣西九十里東南流入洛
 光州
  潢水在光州南源出湖廣麻城縣分水嶺東流歴/光山縣境又東至光州城西北復貫州城而
  東出又折而北注於淮水其入/淮處謂之黃口俗呼為小黃河
  梅林河在光山縣東南三十里源出縣南/之金帛山東流㑹官渡水入淮
[012-37b]
  高陌河在光山縣南四十五里源出縣南八十里/之白壓山東北㑹臨仙河而入於官渡河
  又南九十里有陡山河又南十里/有三道河俱東北流入官渡河
  寨河在光山縣北二十里縣西四十五里有清流/河合焉至縣東北有寨河橋跨其上又東北
  注於/淮
  泊陂河在光山縣東南四十五里商城縣/之五水闗河合焉下流注於淮
  史河在固始縣東二十里源出商城縣之牛山東/北流經均濟等閘又東至江南霍邱縣入於
  淮/
  曲河在固始縣西十五里源出商城縣之/斛山東北流過縣又東入於史河
[012-38a]
  春河在固始縣南十五里源出商/城縣之馬鞍山東流入淮
  石槽河在固始縣南四十五里源出商/城縣之大蘇山北流入於史河
  泉河在固始縣東四十/里東北入於淮
  淠水在固始縣南五十里自江南六安州霍山縣/發源西北流逕縣境又東北入江南霍邱縣
  界經壽州西/南而入於淮
  灌水在固始縣西南四十五里有大灌小灌之稱/水經注灌水出大蘇山流入霍邱縣合史河
  入於/淮
  閭河在息縣東北九十里自高皇陂東流合撞陂/共入准又縣東南四十里為谷河東北一百
[012-38b]
  里為營河/皆入淮
  牛山河在商城縣南七十里即/固始史河之上源也
  五水闗河在商城縣西南十里其源為考溪十八/道河出銅井山西南流為五水入光山
  縣界合泊陂/河而入淮
  五河在啇城縣南曰商城曰泰蘇曰下馬曰回道/曰麻埠俱出金剛臺山北流入固始縣界合
  史河/入淮
  河防職官附河兵堡夫/
 總督河南山東河道提督軍務正副各一員正駐剳/山東濟
[012-39a]
  寧州蘭副駐剳/河南 陽縣
  河南管河兵備道一員駐剳/省城
  分守河北河務兵備道一員駐剳懷慶/府武陟縣
  開封府上南河同知一員駐剳中牟/縣楊橋
  開封府下南河同知一員駐剳開封/府城
  開封府上北河同知一員駐剳楊/武縣
  開封府下北河同知一員駐剳祥符/縣陳橋鎮
  彰德府管河同知一員駐剳彰/德府城
[012-39b]
  懷慶府黃河同知一員駐剳武陟/縣二舖營
  鄭州州判一員駐剳/州城
  歸德府管河通判一員駐剳考/城縣
  衞輝府管河通判一員駐剳衞/輝府
  懷慶府沁河通判一員駐剳河内/縣清化鎮
  河南府兼管河務通判一員駐剳河/南府城
  滎澤縣縣丞一員駐剳滎/澤縣
  陽武縣縣丞一員駐剳陽/武縣
[012-40a]
  中牟縣縣丞一員駐剳中/牟縣
  祥符縣縣丞一員駐剳祥/符縣
  陳畱縣縣丞一員駐剳陳/畱縣
  蘭陽縣縣丞一員駐剳蘭/陽縣
  儀封縣縣丞一員駐剳儀/封縣
  虞城縣縣丞一員駐剳虞/城縣
  安陽縣縣丞一員駐剳安/陽縣
  湯陰縣縣丞一員駐剳湯/陰縣
[012-40b]
  内黃縣縣丞一員駐剳内/黃縣
  汲縣縣丞一員駐剳/汲縣
  新鄉縣縣丞一員駐剳新/鄉縣
  獲嘉縣縣丞一員駐剳獲/嘉縣
  淇縣縣丞一員駐剳/淇縣
  濬縣縣丞一員駐剳/濬縣
  滑縣縣丞一員駐剳/滑縣
  武陟縣縣丞一員駐剳武/陟縣
[012-41a]
  河内縣縣丞一員駐剳河/内縣
  修武縣縣丞一員駐剳修/武縣
  鞏縣縣丞一員駐剳/鞏縣
  靈寶縣縣丞一員駐剳靈/寶縣
  閿鄉縣縣丞一員駐剳閿/鄉縣
  原武縣主簿一員駐剳原/武縣
  陽武縣主簿一員駐剳陽/武縣
  封邱縣主簿一員駐剳封/邱縣
[012-41b]
  祥符縣南岸主簿一員駐剳祥/符縣
  祥符縣主簿一員駐剳祥符/縣陳橋鎮
  蘭陽縣主簿一員駐剳蘭陽/縣王里集
  儀封縣主簿一員駐剳儀封/縣小宋集
  商邱縣主簿一員駐剳商/邱縣
  考城縣主簿一員駐剳考/城縣
  虞城縣主簿一員駐剳虞/城縣
  輝縣主簿一員駐剳/輝縣
[012-42a]
  孟縣主簿一員駐剳/孟縣
  滎澤縣主簿一員駐剳滎/澤縣
  武陟縣沁河主簿一員駐剳武陟/縣木欒店
  祥陳巡檢一員駐剳陳留/縣黃李集
  蘭儀巡檢一員駐剳蘭陽/縣張村集
  林縣典史一員駐剳/林縣
  懷河營守備一員駐剳二/舖營
  豫河營守備一員駐剳祥符/曹家寨
[012-42b]
  祥陳二汛千總一員
  蘭儀二汛千總一員
  歸河千總一員
  秦家厰千總一員
  祥陳二汛把總一員
  蘭儀二汛把總一員
  原陽封三汛把總一員
  滎鄭陽中四汛把總一員
[012-43a]
     河兵一千名
     秦家厰等工河兵一百名
     又武陟縣黃河堡夫一百名
     鄉徭堡夫共九百七十四名
     又新添堡夫三百四十名
  黃河堤工附堡房/
 南岸沿河大堤自滎澤縣舊縣迤南堤頭起至江南
  碭山縣交界止通計長四百六十一里零四十九
[012-43b]
  丈
  月堤通長一百一十五里六十一丈五尺
 一滎澤南岸沿河大堤自舊縣迤南堤頭起至鄭州
  堤界止順長十一里一百七十丈五尺 堡房六
  座
 一鄭州南岸沿河大堤自滎澤堤界起至陽武縣堤
  界止順長三十五里九十八丈 堡房十八座
 一陽武縣南岸沿河大堤自鄭州堤界起至中牟縣
[012-44a]
  堤界止順長四里一百六十丈 堡房二座
 一中牟縣南岸沿河大堤自陽武堤界起至祥符縣
  堤界止順長五十二里九十八丈五尺 堡房二
  十六座
  又大堤北司家口月堤長四里四十五丈五尺
  堡房二座
 一祥符縣南岸沿河大堤自中牟堤界起至陳留堤
  界止順長八十六里一百一十三丈 堡房四十
[012-44b]
  三座
  又新舊月堤九十三里一百一十五丈 堡房四
  十七座
 一陳留縣南岸沿河大堤自祥符縣堤界起至蘭陽
  縣堤界止順長十九里三十三丈 堡房十座
  又月堤長三里一百六十丈 堡房二座
 一蘭陽縣南岸沿河大堤自陳留縣堤界起至儀封
  縣堤界止順長二十六里一百二十三丈 堡房
[012-45a]
  十三座
  又月堤長五里一百七十二丈 堡房三座
 一儀封縣南岸沿河大堤自蘭陽縣堤界起至考城
  縣堤界止順長五十四里一百五十三丈 堡房
  二十七座
  又月堤長七里一百九丈 堡房四座
 一考城縣南岸沿河大堤自儀封縣堤界起至商邱
  縣堤界止順長六十里 堡房三十座
[012-45b]
 一商邱縣南岸沿河大堤自考城縣堤界起至虞城
  縣堤界止順長四十二里 堡房二十一座
 一虞城縣南岸沿河大堤自商邱縣堤界起至江南
  碭山縣交界止順長六十七里 堡房三十三座
 北岸沿河大堤自武陟縣沁河頭起至山東曹縣堤
  界止通計長三百三十五里零一百一丈 月格
  撑橫等堤通長一百一里零三丈
 一孟縣黃河西自濟源縣界起東至温縣界止小金
[012-46a]
  堤七里
 一武陟縣北岸大堤自沁河堤頭起至滎澤縣堤界
  止遙月堤順長三十二里一百一丈 堡房十六
  座
  又秦家厰北壩尾堤格堤并南壩尾堤共長十八
  里一百三十九丈 堡房九座
  又馬營口堤長十四里一百七十七丈 堡房七
  座
[012-46b]
 一滎澤縣北岸沿河大堤自武陟堤界起至原武堤
  界止順長八里 堡房四座
 一原武縣北岸沿河大堤自滎澤堤界起至陽武堤
  界止順長五十里 堡房二十五座
 一陽武縣北岸沿河大堤自原武縣堤界起至封邱
  縣堤界止順長四十里 堡房二十座
  又月石橫堤長一百丈 堡房一座
  又金馬張橫堤長一里零六十丈 堡房一座
[012-47a]
 一封邱縣北岸沿河大堤自陽武縣堤界起至祥符
  縣堤界止順長四十里 堡房二十座
 一祥符縣北岸沿河大堤自封邱縣堤界起至陳留
  縣堤界止順長五十八里 堡房二十九座
  又祥封埽壩月堤長五里零一百四十三丈 堡
  房三座
 一陳留縣北岸沿河大堤自祥符堤界起至蘭陽堤
  界止順長二里 堡房一座
[012-47b]
 一蘭陽縣北岸沿河大堤自陳留堤界起至儀封堤
  界止順長四十九里 堡房二十四座
  又銅瓦廂撑堤長一里零七丈 堡房一座
  又橫堤長一里零一百一十七丈 堡房一座
  又月堤長四里零七十七丈 堡房二座
  又南圏堤長七里零六十七丈 堡房三座
  又耿家寨大月堤長十里零一百七十八丈 堡
  房五座
[012-48a]
  又四門堂月堤長六里零六丈 堡房三座
 一儀封縣北岸沿河大堤自蘭陽縣堤界起至山東
  曹縣堤界止順長五十六里 堡房二十八座
  又堌陽集月堤長八里零一百一十八丈 堡房
  四座
  又曲家樓月堤長二里零一百六十二丈 堡房
  一座
  又楊家樓月堤長九里零一百三十二丈 堡房
[012-48b]
  五座
  又王家莊後月堤長六里零一百四十丈 堡房
  三座
 一太行堤自武陟沁河堤起至滑縣東界止共長三
  萬九千三百四丈六尺
  武陟縣太行堤長七千四百六十五丈八尺
  獲嘉縣太行堤長五千五百四十九丈
  新鄉縣太行堤長一萬九百七丈八尺
[012-49a]
  延津縣太行堤長七百五十一丈
  又歸併胙城太行堤長一萬二千四十一丈
  滑縣太行堤長二千五百九十丈
 一懷慶府河内縣丹河堤長六里
  又小丹河自太史莊起至武陟縣界止長五千四
  十五丈七尺兩岸各築小堤長與河等
 一武陟縣小丹河自河内縣界起至修武縣界止長
  五千二百二十三丈兩岸各築小堤長與河等
[012-49b]
 一修武縣小丹河自武陟縣界起至獲嘉縣界止又
  獲嘉縣北岸有修武縣丹河一百三十三丈二尺
  共長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一丈九尺五寸兩岸各
  築小堤長與河等
 一獲嘉縣小丹河自修武縣界起至新鄉縣界止長
  五千八百一十九丈四尺五寸兩岸各築小堤長
  與河等
 河南通志巻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