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2 江南通志-清-趙田恩 (master)


[090-1a]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
   學校志
    書院
    江寧府
   江寧府書院在上元縣治北舊為錢厰地
 國朝雍正二年總督查弼納建顔曰鍾山書院檄選通
   省士子肄業其中延師敎訓月給廩餼
[090-1b]
世宗憲皇帝
御書敦崇實學扁額賜之十年奉
㫖省會建立書院
賜帑金一千兩復加葺治凡門二層堂二進樓二層兩旁
   齋舍百餘間以帑金置田兼支存公銀兩為士子
   膏火資使朝夕講誦以期成德達材
   明道書院在江寧府鎮淮橋東北宋淳熙初留守
   劉珙以程子顥嘗為上元簿祀之學宫嘉定間改
[090-2a]
  築新祠淳祐間郡守吳淵依白鹿洞創建理宗賜
  明道書院額元圮明嘉靖初御史盧煥即今址為
  書院祀程子其中嵗久復傾
國朝康熙六年知府陳開虞同推官謝銓倡修復舊制
  南軒書院在府城天禧寺方丈後本宋張栻講習
  之地真德秀建祠祀焉至元中遷於城東大德元
  年重建舊地今圮
  文昌書院在江寧府學成賢街原國子監文昌閣
[090-2b]
  也明萬厯間助敎許令典創建
國朝順治十七年學博朱謨同學生白夢鼎等重修建
  坊申請額曰文昌書院以為讀書講學之所
  崇正書院在府治北淸涼寺東明嘉靖間督學耿
  定向建并有學田後無考
  新泉書院在府治長安街明嘉靖間禮部侍郎湛
  若水建置田數頃以延四方之士後圮
  江東書院在府治鹽倉街元郡人王進德創建南
[090-3a]
  臨秦淮吳澄嘗於其中講授從受業者甚衆泰定
  元年定額曰江東書院今無存
  昭文書院在江寧縣湖孰鎮梁蕭統宴遊之地有
  東湖讀書臺宋咸淳中方拱辰扁曰昭文精舍元
  至元中定額昭文書院今無存
  白馬書院在江浦縣東門外白馬寺左明知縣李
  維樾講學處今廢門額尚存
  新江書院在江浦縣南門外祀明莊㫤南京禮部
[090-3b]
  尚書湛若水建為文會之所
  虹橋書院在府盧妃巷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督院于成龍建檄上下江知名士
  肄業其中一時稱盛
   蘇州府
  蘇州府書院在府學尊經閣後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巡撫張伯行建為士子肄業之所
  崇祀朱子其中顔曰紫陽書院附/張伯行記文學/盛於
[090-4a]
   東南自古然矣葢自延陵季子聘魯觀樂辨六代/升降之繇瞭如指掌及言氏受業於聖門而論者
   以為南方之學得其精華厥後文物聲名甲於海/内英才蔚興代有其人彬彬乎久稱極盛我
皇上御極五十二年中間以文章大魁天下者三吳之士/ 居大半而臺衡碩望侍從清班賛太平而襄盛治
   者繼踵而起此固沐浴乎先王之流風餘韻而孰/非
簡聖朝禮樂敎化之所漸摩也不佞忝膺無以宣上德而/ 命撫臨茲土數載於茲夙夜兢兢方懼
   達下情竊自念弇陋不文株守章句無能從諸君/子後窺觀文學之藩籬顧幸生大道昌明之會仰
皇上學見我源於二帝三王孔曾思孟之道靡不兼綜條/ 術淵
   貫復加意表章濓洛鬬閩數大儒尤以朱子為集/諸儒之大成而升之於十哲之列
[090-4b]
 聖明特見誠前古後今之所莫及也昔聖門四科文學/ 居一當時游夏二子已不能無少異同及至後世
   尊徳性道問學兩家分門幾成聚訟而朱子之道/迭明迭晦於五百年之間惟我
皇上躬行心得獨深信朱子之道子之道明即二帝三王/欽定紫陽全書以敎天下萬世朱
   孔會思孟之道無不明矣然則學者之所以為學/敎者之所以為敎其可不以紫陽為宗乎哉不佞
   竊以三呉文學淵䔩先賢風化於今猶有存者而/後進傳習雜而不貫或務華而離其實或求精而
   入於虚所謂文學者殆非聖門之文學也故樂與/多士恪遵
 聖敎講明朱子之道而身體之此紫陽書院之建所以/ 不能已也迺經之營之地度於學宫之旁材取於
   僧廬之毀工成於農隙之餘中為崇祀紫陽夫子/之堂而旁為諸生講學藏修之舍庖廪湢浴靡不
[090-5a]
   畢具經始於癸巳之冬落成於甲午之春塈茨丹/雘翼翼嚴嚴諸生來學於其中者亦知所以為學
   之方乎夫武城蕞爾下邑耳子游以禮樂為敎而/弦歌之聲溢於境内至動聖師莞爾之喜余於是
聖天子知學道之為益大哉况今人心而三吳文學之盛/ 建中和之極明禮樂以淑
   又非他州所可比諸生其可不仰追先賢而以學/道為務耶夫宣揚敎化以仰佐
皇上成人材厚風俗至意者不佞事也因紀書院建立之/ 由而推明其意以諗學者
   雍正二年江蘇布政使鄂爾泰重為修葺增廓其
   制徵七郡之士弦誦其中間以政暇聚於春風亭
   親與唱和士風一時振起刻有南邦黎獻集二種
[090-5b]
   一制義一/古文詩賦鄂陞任後士庻於書院旁構堂顔為西
   林氏講學處十年奉
㫖建立書院即於此重加整理書院中舊有田三百畝
欽賜帑金一千兩置田以資膏火為永久計
   學道書院初在府城東北隅宋元舊址皆廢明嘉
   靖二年知府胡纘宗因景德寺改作書院以祀言
   子後為講堂堂後為弦歌樓兩廡各五十楹扁曰
   東南鄒魯後改為督糧道署遷書院於社學
[090-6a]
  文正書院在府雍熙寺後宋咸淳間郡守潛説友
  立祠以祀范仲淹元至正六年總管吳秉彜改祠
  為書院舉其族之嫡嗣奉祀明成化間重修
國朝兩江總督范承勳大為修整建先憂後樂石坊於
  門外
  鶴山書院在府南宫坊内宋參知政事魏了翁之
  賜第也理宗親書鶴山書院四字題額明嘉靖九
  年知府李顯移建書院於巡撫行臺之左
[090-6b]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巡撫湯斌捐俸重修
  金鄉書院在府西市坊内宋贈澹臺子羽為金鄉
  侯故名嘉靖二年知府胡纘宗建有正大堂分翼
  左右廡庭中有兩亭萬厯初圮崇禎九年巡撫張
  國維復建
  澹臺書院在長洲縣尹山巔宋尹焞讀書之所明
  練廩設義塾其中後圮
國朝康熙中里紳彭定求疏募重建雍正初落成
[090-7a]
  和靖書院在長洲縣界宋尹焞讀書虎邱西庵題
  齋曰三畏端平二年胡淳曹豳奏立書院以祀焞
  後圮嘉靖初知府胡纘宗以龍興寺復改為書院
  甫里書院在長洲縣治東唐陸龜䝉故宅元元統
  二年裔孫德源請以已貲建書院設山長主敎事
  後圮
  玉峯書院在崑山縣馬鞍山南麓先儒狀元衞涇
  藏修於此趙孟頫書額
[090-7b]
  文學書院初在常熟縣醋庫橋東元至順間巨室
  曹善誠建以祀子游闢講堂設師弟子員而額之
  曰文學書院至正末燬於兵明宣德元年知縣郭
  世南改建於儒學西巡撫周忱更其名曰學道尋
  又圮嘉靖時知縣王杲改建虞山麓西北與墓近
  表曰南方精華附/瞿景淳記永嘉王公治常熟之/二年乙丑政修民和
  百廢具興學宫之左有吳公祠公既展謁因嘆曰/嗟乎茲固先賢吳公之鄉也國家方以文學造士
  今僅有祠而書院不立造士之制無乃缺諸且嵩/陽嶽麓類有書院矧茲為吳公之郷而獨缺焉固
[090-8a]
  有司之事也乃相地於邑治之西得廢圃一區介/兩憲院間西枕山麓顧瞻則吳公之墓在焉公曰
  可矣乃白之按院温公温公極是之首發贖鍰若/干助其役公乃度基址計丈尺具材用卜日興工
  其地南阻民居乃東闢為書院門門内稍虚其南/為垣途北折為門表曰南方精華言南方學肇吳
  公也門内為池樹以棹楔表曰洙泗淵源言吳公/之道本洙泗也又進為學道堂揭示遺訓俾士民
  知所興也堂北為祠門中建祠宇旁翼以亭自非/瞻禮門不輕啟明有敬也堂之左右稍北則對立
  書樓稍南則對立號舍各蔽以牆出入有門升降/有階士之肄業其中而升堂問難者有過廊冀士
  或得霑時雨之敎也既成以復温公且其圖示余/俾余記之余淺陋何能為役然余有感焉自吳公
  興起斯文俾吾濱海之民皆獲與知夫子之道弦/誦之聲與鄒魯並真有大造於學者吳公故有専
[090-8b]
  祠然僅容俎豆而不足以聚生徒則崇敎之道未/備也今書院之立奉祀有祠講道有堂藏書有樓
  肄業有舍規制宏敞真足以報呉公之德而慰吾/人景行之思矣余獨念今之以文學名者或有異
  於吳公也吳公之在孔門進退以禮深達先王制/禮之㣲一時若曾子子夏咸推之試用於武城弦
  歌之風洋洋焉夫子至為莞爾而笑吳公之文學/葢篤其實非徒飾空言者也若今之以文學名者
  徒飾空言為千禄之資耳無乃有異於吳公乎夫/宗其道則思祀其人者吾人之情也傳其學必思
  篤其實者吾人之分也世有豪傑之士必有不安/於科舉之習而以操履為重者矧至吳公之鄉而
  依其門牆可徒浮華是競以忝吳公乎是可以省/矣不然吾邑固有學校豈不足以造士而司敎化
  者必勤勤於書院之立哉是役也成於王公而温/公實主之温公憲體振肅事之害財者雖小必革
[090-9a]
  獨善王公此役首助成之其表章名德風勵人心/可想見焉王公復濟以精敏役興而民不知勞事
  節而民不知費使千年曠/典新於一旦葢均可書云萬厯三十四年知縣耿
  橘重新之更名虞山書院構弦歌樓天啟中魏璫
  毀之崇禎六年後裔言福言恂如請於知縣楊鼎
  熙重建
國朝康熙中糧道馬逸姿修
  養賢書院在常熟縣學明倫堂西
國朝康熙四年督糧道參政盧綋海防同知魯超特設
[090-9b]
  講學知縣李璞捐建
  虞溪書院明𢎞治間知縣計宗道建於常熟縣阜
  成門外殿橋西以祀虞仲顔其堂曰讓德
   松江府
  九峯書院初在府治西北宋時邑人衞謙建後趙
  驥以宋李綱生於華亭因祀綱於此明正德十一
  年同知侯自明奉提學張鰲山檄改建於谷陽門
  西
[090-10a]
  西湖書院在府治西南元元貞元年知府張之翰
  建大德間里人邵天驥重建元統二年知府申秉
  禮重修遷姚氏義塾其中以便來學一時生徒甚
  盛至正中廢後為西湖道院今不存附/明張鼐與
  當事興復書院書自古王教之成也崇本而易其/末導晦而復之明為之立學校
  義塾書院時告之以聖賢之路而興起其仁義之/心故夫書院之設羣薦紳父老子弟而嵗日月為
  之㑹迎四方之高賢達士登講者之席質疑辨難/以明其敎習雍容登進主客揖讓之儀以和其氣
  窮性命精㣲推廣天地萬物以為國家之用故講/習熟而型摹立心性開而志氣振其於民皆有赧
[090-10b]
  然油然而不忍自甘於淫放者松澤國也地洳而/人柔善下無有卓然强立肩道之重者則書院之
  興起何可少哉今黨庠之間羣弟子而官師訓之/薦紳不入席也里社父老不與聞也逺方之高賢
  達士未嘗臨而問也聲偶帖括鄙俚之言薰人之/心此人物之所以益下也願明公設書院一路以
  講習型摹之松之書院如九峯西湖皆可考顧九/峯地囂而不可復西湖之址一名各水沿西郭而
  南地莽蕪而汚邪洄曲羣本聳植尚存環碧泳波/之遺意此為一郡融結之地而聞曠無用同於櫟
  社復而創之易為力也明公以理學名世建節南/土而吾松僻壤一隅不獲見德化之盛觀禮樂道
  德之原是亦明公所惻隱也夫射之於廣漢也一/人焉樹之招則衆逐而善射出矣此樹招者力也
  望洋而濟見艤舟焉而人競渡矣操舟者益於濟/也夫王敎之成亦若此矣伏惟明公興復書院廣
[090-11a]
  講習敦摹式推廣郡縣薦紳之美意以慰父老子/弟喁喁之望仁澤浹乎肌膚德敎朔乎海隅明公
  之恩施與聖澤俱/不朽風俗幸甚
  扶風書院在府治東百歩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郡紳王廣心許纘曾等建知府魯
  超延敎授陸在新開講於此今為節婦祠
  仰高書院在上海縣學南明正德時知縣鄭洛書
  建仰高祠以祀名宦鄉賢後别作祠於學遂改為
  書院
[090-11b]
  孔宅書院在靑浦縣北舊有孔子廟宋時因其地
  立書院以養士元初為寺僧所據至正時復還書
  院置山長主之里人章弼重修
   常州府
  道南書院在府朝京門内宋楊時嘗監本州市易
  務因講道焉紹興初知府黃灝始立祠祀之尋燬
  於兵明正統間知府葉蓁即西山公館塑公像與
  蘇軾合祀名二賢祠正德十四年徙毘陵驛於朝
[090-12a]
  京門外知府陳實即驛址建道南書院延給事毛
  憲講學其中士子雲集嘉靖間改為兵備道署
  延陵書院一在府城雙桂坊季子祠西
國朝康熙十年布政慕天顔知府駱鍾麟就祠側地建
  書院附/魏禧記常州為古延陵地吳季子所封邑/故郡縣季子遺廟最多舊誌有延
  陵書院故址不可攷葢其廢而不興者不知幾百/年矣嵗辛亥郡太守駱公鍾麟慨然以風敎為己
  任有意興復之而延陵裔孫武進諸生發祥鬻産/以謀建造於是就郡城雙桂里季子祠西偏之廢
  址創復古延陵書院太守時與郡邑大夫士講學/其中未幾太守以憂去而新太守紀公堯典復振
[090-12b]
  興其事講習如舊時常州為古今人文之藪倡明/道學者代有其人書院之設自南宋周伯忱先生
  至明孫文介張清惠凡四五建至於今廢墜者數/十年一旦得賢有司起而舉之常之大夫士觀感
  興起彬彬乎道德之林矣書院凡為廡為堂為室/若干區地廣若干畞作於某嵗月落成於某嵗月
  發祥竭力經營之宜興邵贊協圖之禧來客茲土/得交常之賢人君子而不以禧為不文命為記勒
  諸石禧固謝不獲於是拜手而言曰昔孔聖以學/之不講為吾憂而兌之大象曰君子以朋友講習
  自宋之小人以偽學誣君子始有講學之禁禧嘗/以為講學之人有不盡出於君子者而攻講學之
  人則斷未有不出於小人自宋以來可見矣然漢/唐之黨禍君子與小人相攻也至雒蜀之黨分而
  君子與君子相攻矣雒蜀之争是君子之講學與/君子之不講學者相攻也至朱陸之黨分近日程
[090-13a]
  朱陽明之説異而君子之講學與講學者相攻矣/嗚呼不有君子其流弊抑又何所㡳也易曰殊途
  而同歸為學者各有所得力之處要歸於聖賢之/道而已是故弊有所必救則殷周損益雖聖人之
  制可以改其未善理有所合則諸子百家之言未/嘗不可以發明聖人之經若執一自用是此非彼
  始以相長之義而成相勝之氣以徑路之殊成門/户之異則已之偏私膠固與小人之怙勢專利者
  其間不能以寸顧嘵嘵然曰吾講聖人之學也是/何異於之楚而北其轍哉吾知諸君子之必不出
  於是也夫正其身以率物虚心以受人將天下之/忮求自消況一堂之上乎禧庸劣於講學之堂不
  足以供糞除之役今因諸君子之請而妄述所聞/於師友者以附記事之後是雖不能辭道聴塗説
  之罪或庻幾備曚瞍/之箴頌云爾是為記一在江陰縣順化坊舊為公
[090-13b]
  館明成化間知縣謝廷桂建嘉靖間知縣李元陽
  重修設季子位以祀之聚學者肄業其中今廢
  東林書院在金匱縣城東宋陽時講學處久圮明
  成化間邑人邵寳建書院於泰伯瀆上以講學附/
  王守仁記東林書院者宋楊龜山先生講學之所/也龜山沒其地化為僧區而其學亦遂
  淪於訓詁詞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間今少司徒泉/齋邵先生以舉子復聚徒講學於其間先生既仕
  而址復荒屬於邑之華氏華氏先生之門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讓其地為書院用昭先生之迹而復
  龜山之舊先生則自述其廢興而以記屬之某當/是時遼陽高君文豸方來令茲邑聞其事謂表明
[090-14a]
  賢人君子之蹟以風勵士習此吾有司之責而顧/以勤諸生則謂之何爰筆其所備而亦遣人來請
  嗚呼物之廢興厥有成數矣而亦存乎其人夫龜/山沒使有若先生者相繼講明其間則龜山之學
  邑之人將必有傳者豈遂淪於訓詁詞章而莫之/挽當時從龜山游不無人矣使有若華氏者相繼
  修葺之縱其學未即大明其間必有溯流以窮源/者亦何淪沒廢置之久又使某時有司若高君者
  以風勵士習為己任書院必不至於頽圮又何至/化為浮屠之室而蕩為草莽之墟乎是三者皆宜
  書之以訓後若夫龜山之學得之程氏上接孔孟/而下啟羅李晦菴統緒相承斷無可疑先生樂易
  謙虚德器溶然不見喜怒人之悦而從之若百谷/之趨大川論者以為有龜山之風非有得於其學
  宜莫能之然而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文翰之工/或以其學術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先生之心其
[090-14b]
  殆未以是足也從先生游者其以予言而求先生/之心以先生之心而求龜山之學信乎書院之復
  不為虚矣書院在泰伯瀆之上東望梅村二十里/而遙周泰伯之所從逃也方華氏之讓地為縣鄉
  之人與其同門之士争相趨事若恥於後泰伯之/遺風尚有存焉特世無若先生者以倡之耳是亦
  不可以/無書久之又圯萬厯間邑人顧憲成復建於今
  地高攀龍繼之天啟五年為魏璫所毀
國朝康熙中巡撫湯斌復營建巡撫宋犖成之附/熊賜
  履重修東林書院記東林宋儒楊龜山先生論學/處也明神廟時梁溪顧涇陽
  高景逸二先生倡道東南遂因其舊址構為書院/偕同志講肄其中四方之士多歸之於是東林之
[090-15a]
   名滿天下天啟中魏璫煽虐大誅戮海内正人特/指東林為黨籍書院以燬及璫敗有㫖修復而多
   事之餘傾圮如故僅道南一祠頽然涼烟衰草間/而已今
天子隆重師儒崇奬道術近於特允言官請令直省營建/ 書院為士子觀摩地 是景逸先生之從孫節培
   集里中戚友申請於有司庀材鳩工廣行購募越/朞月而落成講堂學舍規制悉備諸生以時誦習
   不異曩時節培乃走書至金陵屬余為文以紀其/事夫學也者學為聖學為賢也講也者講明所以
   為聖為賢之理俾知所從事也因其迹以考其心/豈非宇宙之常經人生之切務而君師天下者之
   所樂聞而亟許之者乎乃或者從而嫉惡之至設/為厲禁焉嗚呼此果何為者也粤自削迹伐木而
   後吾黨之禍一見於宋紹聖再見於慶元嘉泰之/間迨至前代熹宗之世而其禍彌烈矣雖然撫今
[090-15b]
   追昔反而内求吾黨亦當有分任其咎者葢小人/之忌害君子也非必有深怨積恨誓不可並生於
   天地之間者也惟是平居立身制行殊途背馳不/啻薰蕕氷炭之不相入而所為君子其人者則又
   待之甚嚴絶之太過致若輩無地以自容又不幸/吾黨之聲譽日隆交遊日衆一時標榜附和之子
   或未免名實乖違首尾衡决遂未足以服若輩之/心而適予以可攻可議之釁此同文黨錮之獄小
   人每悍然為之而畧無所顧也然則講學一事顧/可以終廢乎是葢有道矣方今泰運方亨宇内壇
   席之盛蒸蒸蔚起嗚呼此誠斯道昌明之一大機/㑹也則願吾黨有志之士以黙識為真修以篤行
   為至敎勿口舌軋擊以矜能勿意見紛挐以長傲/尊賢客衆嘉善矜愚偕遊於大道為公之世而絶
  國無所為怙已凌人之弊開當世以雌黃之端此則/ 家化民移俗之至意而亦從古聖賢開物成務之
[090-16a]
  極功也操斯衞也以往將講學二字永為千古美/談東林名勝直與天壤並存可矣余生也晚嘗從
  先世遺書與聞梁溪之緒論茲幸逢是役之竣也/為之盱衡往事因著為反躬刻責之言以自勉勵
  且為吾黨勸也吾/黨亦有以許之否湯斌批請續祀道南呈詞東林/書院
  龜山先生講學地故當時從祀皆其門人相傳即/忠定南軒象山慈湖之賢猶加釐正葢先儒之慎
  如此顧高諸先生皆興復東林同堂講習其祀於/東林固宜天崇以後號東林者幾遍天下其間直
  節清修力排閹䜿扶植綱常者皆可與顧高諸先/生争烈然此可謂之東林黨人而與書院無與也
  若盡舉當年號東林君子者而入之恐道南俎豆/無地可容而其間或有名實不相副者亦無辭以
  拒之矣為今日計當倣前人釐正忠定諸先生遺/意而為之亦紹述前賢之一端也且遊此地者要
[090-16b]
  當講求龜山端文忠憲之學想見當日林下寂寞/真修黙證而不必於諸先生之應入應出紛紛聚
  訟以啟門户之争可也仰縣/抄送書院仍具文報查繳
  二泉書院在無錫惠山寺右明正德間邵寳建有
  野橋雲階海天亭㸃易臺超然堂
國朝順治間按察使蔡獻臣提學張能鱗先後捐貲修
  造
  東坡書院在宜興縣蜀山明𢎞治間建後圮
國朝康熙三十七年道士蔣普葺而新之
[090-17a]
  明道書院在宜興縣城東隅周孝侯墓左明萬厯
  間太僕史孟麟講學其地知縣喻致知倡建書院
  為士紳講習之所巡撫周孔敎題曰明道名賢學
  士雲集與東林相輝映後圮
  澄江書院在江陰縣布政坊巷西南元至正中里
  人蔡以忠以别業立義塾事聞於上賜額曰澄江
  書院設山長其講㑹之所曰德義堂後圮其遺址
  今為闗壯繆祠
[090-17b]
  馬洲書院在靖江縣南門外明知縣陳函輝建集
  諸生㑹課於中
   鎮江府
  淮海書院初在北固山鳳凰池宋淳熙中太常少
  卿龔基先創建宋理宗御書四字賜為額元至元
  中為甘露寺所併元貞元年敎授黃一龍重建於
  儒林里明初併入縣學崇禎十四年知府鄭一岳
  創建於故址改名香山書院
[090-18a]
國朝順治五年知府趙士冕增修樓舍更其名曰三山
  書院十一年以後改為駐鎮軍府
  淸風書院在丹徒縣壽邱山宋范仲淹讀書處明
  正德十五年知縣李東即其地建書院今圮
  杏壇書院在丹徒縣壽邱山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張晉創建繚垣植杏數百株使
  諸生居之後圮
  茅山書院在金壇縣茅山宋天聖中侯仲逸創建
[090-18b]
  敎授生徒知府事王隨奏給田三頃充書院用後
  為崇禧觀所併端平中再建於三角山尋圮淳祐
  中郡守王埜復之未幾又圮咸淳七年更建於顧
  龍山今改為圓通菴
   淮安府
  仰止書院在府城東南名臣祠内明正德十一年
  提學張鰲山建
  忠孝書院在府城東門外舊為尼寺明正德十四
[090-19a]
  年巡按成英毀之建書院以祀宋徐績陸秀夫設
  六館以肄多士
  志道書院在府學南明萬厯中推官曹于汴建
  正學書院在鹽城縣治北明嘉靖十七年縣丞胡
  鰲創建有文會堂燕居堂歌鹿堂東西號舍後為
  叅將府
  崇正書院在淸河縣明隆慶五年知縣張性誠以
  如意庵改建書院立號舍二十間置齋長二人領
[090-19b]
  袖諸生中有講堂買地為園以資膏火天啟間圮
  臨川書院在淸河縣漁溝鎮距縣四十里
國朝康熙三十二年知縣管鉅以漁溝士民輻凑子弟
  多向學思造就之乃建書院令就學焉
   揚州府
  甘泉書院在府東門外天寧寺東明嘉靖間湛若
  水過揚講學於此後御史朱廷立知府易瓚為建
  書院御史聞人銓徐九臯知府侯秩增修
[090-20a]
  資政書院在府治東隅明成化間知府王恕建以
  敎郡邑學弟子𢎞治間知府馮忠重修今圮
  維揚書院在府西門内仰止坊明嘉靖間鹽使雷
  應龍建萬厯間鹽使彭端吾修崇禎間鹽使楊某
  重葺令師儒講肄其中
  安定書院一在江都縣治東南三元坊
國朝康熙元年鹽使胡文學建以祀宋儒胡瑗一在泰
  州治東提舉陳垓創於方洲泰山之間以祀胡瑗
[090-20b]
  嵗久廢成化間提學陳選塑像儒學中婁謙遷於
  小西湖上𢎞治五年泮官方岳移今地有祀堂三
  間經義治事二齋嘉靖間知府王臣重建
   徐州府
  彭東書院在府城東北隅明嘉靖二十五年副使
  王梴建為諸生講讀之所今圮
  彭西書院在府城西南隅即舊武學明嘉靖六年
  副使趙春建為武生居業之所二十五年副使王
[090-21a]
  梴復拓之改為彭西書院今圮
  養正書院在府吕梁分司之南明嘉靖三十五年
  主事王應時因舊社倉拓之為書院有育德堂左
  右翼書屋後為居學軒徐邳之士咸肄業於此今
  圮
  龍峯書院在碭山縣明萬厯元年知縣王廷卿剏
  建為諸生居業地有天語亭瑞麥亭
  凌雲書院在宿遷縣治南明萬厯三年知縣喻文
[090-21b]
  偉建中為明德堂後為静思軒左右日新時習二
  齋集諸生會文其中
  桂林書院在睢寧縣治後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劉如宴作義學於城隍廟西
  監生王訥捐今地建書院為課士之所而以義學
  地立院
   太倉州
  明德書院在嘉定縣學宫左明萬厯三十二年知
[090-22a]
  縣韓浚建置田三百畝天啟四年毀為勸農公署
  崇禎初復改書院今圮
   安慶府
  安慶府書院在府儒學内自 文廟明倫堂以東
  皆其地也
國朝順治九年操撫李日芃創建顔曰培原書院康熙
  十年巡撫靳輔命知府姚琅興復書院命敎授莊
  名弼課士其中附/靳輔記書院之設何昉乎葢不/忘乎洙泗之意而宗仰
[090-22b]
  之不衰也然歴稽往牒創不一其人建不一其地/於以一道同風扶進學業非不有頼而豫章為最
  著葢文成事業在天壤文章本理學而最有功於/道統者則莫如提倡良知二字夫知或由於生或
  由於困或由於學而其終則歸功於格致乃格物/一篇已失其傳而所補之章先儒猶有徹上徹下
  之論則繼夫子而言知者誠莫如子輿氏之言良/知為最當矣雖然大學一書言誠言正言明德中
  庸一書言率性言盡性言擇善非皆求知之良乎/非皆同功而一貫乎何以子輿氏獨尊良知而文
  成公獨提倡之也書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命之之為性率之之謂道所以道原於天
  知本於性試向庸人而語之曰某也若何忠某也/若何孝則聞者必徵於色發於聲而喜其為忠臣
  孝子也又語之曰某也若何不忠某也若何不孝/則聞者又必徵於色發於聲而怒其不忠不孝也
[090-23a]
   夫聞忠孝而喜聞不忠不孝而怒皆知也皆知之/最良者也其意亦莫不誠也其心亦莫不正也則
   其德亦莫不明也其善亦莫不至也推此知而一/貫無不貫也推此知而家國天下亦莫不齊治平
   也古人云不忘君謂之大臣不忘世不忘道謂之/大儒亦皆謂知之不容已也昔劉元臣登進士不
   即就選乃受學於司馬温公後乃得存誠之道所/謂物物各具一實理人人各具一實心者即此良
   知是也惟實固良惟良必實耳皖城東舊有書院/是操府李君培原所起也凡講堂齋舍門廡號房
   規制亦宏整乃沿習既久曠廢不振予自下車以/來每恐不能體
朝廷興賢育才之意爰於簿書之暇召集生徒月有課日/ 有講告之七郡三州亦莫不舉行亦既駸駸乎文
   㑹輔仁矣然衡文之際每勵師儒以倫常之道切/實之義而推原於誠意正心以引發其良知爰更
[090-23b]
   著其説以示多士則雖謂廣其説於天下而/獨先伸其説於所及也亦何不可是為記二十
   年巡撫徐國相二十三年巡撫薛柱斗先後增修
   集郡邑生講學四十八年巡撫葉九思重修改曰
   修永書院雍正七年知府徐士林重修禮讓堂及
   東首齋舍九間復集諸生肄業十年奉
㫖建立書院大加葺治前建碑亭中為禮讓堂左右增置
   號舍
賜帑金一千兩置腴田一百一十一畝益以歴任撫/按捐置
[090-24a]
   各屬學田共計三十五頃六十畝零額租穀麥一
   千七百一十五石零額銀三百四十八兩零悉歸
   書院為膏火資又知府徐士林於陞任時捐銀六
   十兩懐寧縣李元祥為置民田額租穀一十一石
   地課一兩六錢並佐書院膏火附/徐本記欽惟我/
皇上繼天立極文德誕敷聲敎暨訖無逺弗屆癸丑春/勅天下省㑹於學校外建立書院為興賢育才地各
賜帑千金又念士子敬業樂羣膏火之資不繼/命督撫籌畫支給
睿慮周詳湛恩汪&KR1070海内德造之選聞風慕義争自濯磨/ 甚盛典也本奉
[090-24b]
命來撫上江恭承金如數飭皖守懷令購置附郭膏腴田/諭㫖檄安藩發帑
   一百一十一畝即以懐令掌其租賦資書院諸生/膏火熏之久逺皖城舊有書院在府泮之左面江
   流枕龍嶽實據一城之勝於是親為相度形勢門/廡齋堂深廣爽塏因年逺傾廢鳩工葺治棟宇較
   斵垣墉塗茨堂左右各七楹為號舍東西各九楹/為六齋又於堂東隙地増改號舍數十間寛敞可
   容百餘人按皖江歴任撫按嘗捐置各屬學田共/計三十五頃六十畝有竒額租穀麥一千七百十
   五石有竒額銀三百四十八兩有竒向雖為賑恤/貧士之需而實飽吏胥之腹本莅任後畢力清釐
   杜其溢濫賑恤貧士之外餘俱飭貯郡庫修葺書/院治辦器具皆取給焉嵗之所入自雍正十一年
   始悉歸書院以佐膏火之不足行奏入充報可爰/卜吉灑埽延名師擇各屬有志 之士 入之相
[090-25a]
聖天子與講明實學以上荅之雅化焉自昔書院之制以/ 興行禮讓棫樸作人
   石鼓嶽麓白鹿睢陽四者為盛葢當時庠序之敎/未修士因擇地為羣居講習之所朝廷畧一崇奬
   之而已今天下學校之盛敦厲名實禮陶樂淑猶/荷
殊恩加意於此為之養其德性閑其身心恤其口體日用/ 吾知風氣之隆人才之盛必有極乎前古之所未
聖恩並有者矣敬刻石恭紀料工價之由俾後之有事於/ 叙田畝院宇之制物
   斯土者永/以為則云
   青陽書院在懐寧縣余忠宣廟内祀元余闕以闕
   戰守之暇即率諸生講性命之學戰士擐甲以聽
[090-25b]
   故建今廟猶存
   二良書院在府治東明嘉靖時知府胡纘宗以漢
   文翁朱邑皆有功於皖創書院以祀之使諸生讀
   書其中今圮
   近思書院在府治北明知府胡纘宗建奉周程張
   朱五子使有志性理之學者肄習其中中為聚奎
   堂前為主敬堂旁有書舍崇禎間巡按田惟嘉檄
   府重修即今北察院
[090-26a]
  龍山書院在府治北明嘉靖三十二年知府李遜
  即社學舊址建有正義堂正德修業堂退省堂左
  右號舍學舍今圮
  山谷書院在懐寧縣儒學前明知府胡纘宗撤佑
  聖觀之西僧庵為之後燬於兵
國朝順治九年山谷後裔推官黃敬璣重建諸生亦有
  誦習其中者
  桐溪書院在桐城縣西北隅明嘉靖間知府胡纘
[090-26b]
  宗知縣沈敎移靈泉寺於西以其地建書院祀周
  程張朱五子使諸生有志學道者知所觀法後知
  縣鄺濤易太霞宫為書院今因錢尚書葬其處邑
  人呼為錢家書院
  皖山書院在潛山縣舒王臺上即天寧寺地明嘉
  靖間知府胡纘宗以程朱二夫子皆嘗至潛游酢
  黃榦皆有治績於潛遂撤寺建書院以祀程朱以
  游黃配今復為寺
[090-27a]
  來仙書院在望江縣東門外
國朝康熙十九年知縣陳柿祚建二十二年知縣伊巘
  重葺捐俸置田以供寒士之就學者
   徽州府
  紫陽書院在府城外紫陽山麓自宋淳祐六年郡
  守韓補始建於城南門外理宗賜額曰紫陽書院
  元至元間遷於南門内之江東道院改道院為書院
  延祐二年又遷於南門外故址之左後燬於兵明洪武
[090-27b]
  初邑人重建於歙縣學右成𢎞正嘉間知府王勤
  彭澤熊桂知縣林騰蛟戴東旻先後修葺然歴年
  久僅存朱子像而已而紫陽山麓之書院則正德
  時知府張芹創建嘉靖間知府何東序修葺集七
  學之士講讀其中附/汪道昆記郡中特建紫陽書/院事徽國文公其
  地屢遷逓有興廢其一在縣儒學之右文公裳衣/在焉建自國初西向成化庚子郡丞張公改而南
  向靣紫陽山正德壬申郡守熊公遷廢寺以都形/勝增置堂廡齋舍凡若干楹為臺為池莫不備具
  乃簡七校之士講業其中一時人文益斌斌矣嵗/久就圮迄今垂五十年嘉靖丙寅縣大夫林公由
[090-28a]
  進士領縣事始謁祠下周視而嘆曰元立閩人也/閩之俎豆文公者至盛矣此文公父母之國而祠
  事不治謂有司何乃鳩工程材葺其舊者咸若更/始復度臺前餘地增置講堂堂外為垣樹桃李若
  竹箭垣之南為亭奉世宗皇帝敬一箴堂之東為/門揭宋理宗賜額其興事自十一月至於正月其
  財用出公帑若干緡工不告勞民不知役都人莫/不欣欣焉喜也縣文學徐君耒告成事屬道昆勒
  石紀之在令甲有司主屬廟祀先師博士諸生咸/在學舍法久寖廢學舍曠而不居當事則又崇祀
  其鄉先生為之尸祝而誘之進魯人之陟岱必先/東山吳人之陟滄溟必先震澤其觀法也近則其
  用力也專且國之養賢猶農之樹稼一夫而受十/畝嵗入幾何第令程工而相土之宜其穫過當乃
  令養士日廣視疇昔且仆倍之使必程督而後行/日不暇給及既釋業而仕緩急將有頼馬卒然試
[090-28b]
  之所養或非所用何以故失養故也敎之必因其/材居之必擇其地善養者慎諸文公以經術明聖
  人之道若揭日月而行世儒斤斤猶或求多於訓/詁要以篤行君子較然與古為徒故其遺書至今
  誦之弗絶當世以經術論士舍文公奚適哉使徒/挾經術為取士之資直優孟之抵掌耳尚安事養
  必也躬行為本出入不倍所聞是則文公之徒也/都人士後文公而興觀法不逺即有事於海岱夫
  非東山震澤之類與今天子改元士蒸蒸嚮用視/文公尼於有宋何論逕庭都人士資適逢時顧自
  養何如耳語曰良田無晩嵗膏澤多豐年此/縣大夫意也道昆不佞敬為都人士申之
國朝順治間知府祖建衡重修康煕九年知府曹鼎望
  集諸生講學於此至今稱盛
[090-29a]
  斗山書院在府治東斗山之顛明湛若水曾講學
  於此嘉靖十年知府馮世雍葺為精舍萬厯間改
  為書院
國朝順治間燬康熙九年知府曹鼎望重建
  師山書院在府城西十里元鄭玉構精舍於師山
  有三樂堂極高明軒著春秋闕疑於其中後人因
  之為書院
  南山書院在歙縣巖鎮南山之麓明嘉靖中烏程
[090-29b]
  姚舜牧寓山中著書學者從之因創書院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里人於故址重建每嵗三月聚此
  講學
  還古書院在休寧縣萬安山依山疊石而成明萬
  厯十年知縣祝世祿始建給事中邵庻成之天啟
  間魏璫盡燬天下書院崇禎初復故
國朝順治十年邑人趙吉士捐貲重修集士子講學於
  此康熙中知縣廖騰煃復興之祀朱子其中
[090-30a]
  瞻雲書院在休寧縣城内舊曰海陽書院今為講
  學所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廖騰煃重修
  晦菴書院在婺源縣元至元二十四年知州汪元
  圭創書院於文廟側額曰晦菴延祐初災後至元
  間再建於縣學之東北至正兵燬明嘉靖九年知
  縣曾忭改建於縣治後山上更名曰紫陽書院後
  知縣鄭國賓張檟相繼置田為講學會文之費萬
[090-30b]
  厯間知縣馮時來重修監生程亨嘉輸助今圯
  明經書院在婺源縣考川元至大間里人胡淀建
  知州黃惟中聘胡炳文主敎事請於朝賜額置山
  長一員至正時燬於兵明成化間重建後圮萬厯
  間重建
  閬山書院在婺源縣閬山元至正間行樞密院判
  汪同建聘趙汸為師以敎鄉之俊秀者今圮
  東山書院在祁門縣睂山明正德末知府留志淑
[090-31a]
  因東嶽廟基為書院以祀朱子集諸生講肄後災
  嘉靖間知縣陳光華重建更名曰環谷書院後知
  縣尤烈修而廣之
  碧陽書院在黟縣治南舊儒學基明嘉靖四十二
  年知縣謝廷傑捐俸建以地在碧山之陽故名崇
  禎間重建
   寧國府
  志學書院在府治北景德寺後明嘉靖四十三年
[090-31b]
  提學耿定向知府羅汝芳建有會講堂左右號舍
  四十楹書院西為宛陵精舍嘉靖四十三年知縣
  姜台建
  待學書院在府治文昌臺右明萬厯十七年知府
  廖恒吉知縣陳公相建二十六年知縣尹三聘重
  修改為正學書院崇禎間知府徐大儀倡募重修
國朝康熙十七年訓導姚士重修葺
  鳯山書院一名明德書院在寧國縣學射圃前明
[090-32a]
  正德中知縣王時正建嘉靖萬厯間知縣胡子亞
  徐一檟重修後圮
國朝康熙十六年知縣馬光重建於西津橋東滸制度
  軒敞設理學先儒位置田為學者膏火之資後知
  縣陳主策增置田助之
  文峯書院在太平縣治南明嘉靖中知縣邱振省
  開福寺建後知縣劉元凱重修更名天都書院後
  圮萬厯五年知縣張廷榜重建後改為公館知縣
[090-32b]
  潘應化復之明末復圮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陳善政重建後為講堂前為凌雲
  閣
  籍山書院在南陵縣治東北因山為石臺明知縣
  沈堯中建
國朝康熙八年知縣屈升瀛重修
   池州府
  齊山書院在府城南五里元時設山長主敎事宣
[090-33a]
  城貢尚書師泰嘗為之後圮
  繡春書院在府齊山宋狀元華岳讀書處明狀元
  黃觀築翠㣲精舍正德十年知府何紹正即故址
  建書院有聚奎堂置田其中後同知任柱復置田
  益之萬厯初移建陽春嶺下三十三年知縣羅憲
  凱復移建舊址今圮
  儲材書院在府城西北城隍廟前明嘉靖二十年
  知府曾仲魁建五經書院隆慶間知府尹士龍改
[090-33b]
  為實學書院萬厯十六年知府姚士觀易今名後
  圮
  池陽書院在府學宫西南本常平倉址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府喻成龍建集六邑諸生肄業其
  中置田七百餘畝以為供膳講誦極盛今為憲使
  往來駐節之地矣附/喻成龍記天下之所以𢎞道/化美風俗立功名
  乗風澤者惟此人才而已矣而儲才先於養士養/士先於勤學載考禮官天子辟雍諸侯澤宫以云
  學也下及鄉遂以三士三大夫卿主之而書院之/設所以與辟雍澤宫六卿六遂相為贊治者也百
[090-34a]
  年以來鮮有修舉予為慨然思所以儲才養士以/開一代之隆以豫國家之用則書院其始地也歴
  稽往牒自漢集諸生於白虎觀講五經同異鄭元/馬融及隋王通皆廣集生徒共相授受然書院之
  名未立也名之立自唐始開元初建麗正書院以/張説為使代宗作蓬萊殿舍以李泌為使憲宗創
  石鼓待四方學者以李寛為使南唐昇元則嶽麓/有建也太平興國則鹿洞有建也嵩陽鶴山奏置
  院長建安麗澤掌以布衣而大元之太極天厯之/横渠隆慶天啟之靈濟首善又班班可數也於是
  鴻儒尉興大業颷起猗云盛矣予綰組池陽有興/敎育才之任簿書之暇率寮寀進耆碩訪八桂翠
  㣲遺址湫隘曲側不足當甲觀酉山之選嗣於學/宫西南有連厫舊基其地高廣軒豁登而望之逺
  岫平臨清江環溯烟雲竹樹觸目琳瑯陟巘降原/於茲為勝爰剔榛莽畚砂礫測景植圭繪圖釐册
[090-34b]
  而後鳩工庀材焉經始於辛酉七月之初竣於壬/戌春王之吉繚垣百堵丹雘千楹顔於門曰池陽
  書院誌地也堂曰經治志業也曰敬學誌學也東/西序列匝廡周廊庖廩膏薪充庾盈室既次第就
  裁區畫纎當因採購鴻文搜羅祕笈聖經國史諸/子百家凡數千卷刋石紀編貯備觀覽徴郡學及
  六邑諸生升其孝秀英敏者讀書其中而以郡邑/學博主之相與修業砥行為國羽儀庻幾師禮官
  遺意而於前賢詎不望古遙集也哉若云文翁之/倡化茂叔之講學以俟君子余方遜謝告不敏也
  是為/記
  陽明書院在青陽縣九華山化城寺右明嘉靖初
  知縣祝增建以祀王守仁後改為祠
[090-35a]
  陵陽書院在石埭縣治西明畢似范講學其中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姚子莊重修今圮
   太平府
  天門書院舊在太平府大信鎮宋淳祐六年守臣
  陳塏建為淮士流寓者肄業之所置田以養之九
  年呉淵奏請賜額理宗親書天門書院以近天門
  山故名後馬光祖牟子才江萬里相繼修葺增濓
  溪明道伊川横渠晦庵南軒東萊七賢祠元時漸
[090-35b]
  廢至明遺址為鎮人所併萬厯二十二年知府顧
  汝學移建於城内青山書院之故基而拓之有孚
  化堂書舍五十六楹明末圮
  采石書院在府城北二十里采石鎮元至元十四
  年宣慰使張𢎞範剏建泰定間郡守賈煥山長楊
  伋重建堂齋門亭庖庫至正間亷訪使崔敬增修
  置田明宣德三年知府徐敬重修天啟間置采石
  兵營以書院為江防行署後同知梁斗輝復改為
[090-36a]
  振采書院
  翠螺書院在府治太白樓後虞公祠側
國朝雍正六年知府李暲新建置田以給學者
  丹陽書院在府東南八十里黃池鎮宋景定五年
  貢士劉某建郡守朱禩孫聞於朝賜額丹陽書院
  從漢郡名也元至大中憲使盧摯人匠提舉陳童
  置田六百畝以養多士附/吳澄書院養士記黃池/鎮有
  書院舊矣自宋景定甲子貢士劉君肇建郡守諸/公以聞朝賜丹陽書院名額撥僧寺沒官之田二
[090-36b]
  頃給其食厥後僧復取之書院遂無以養士至大/戊申憲使盧公議割天門書院之有餘以補不足
  令既出㑹公去不果如令人匠提舉陳侯分司黃/池暇日與羣士遊習知書院始末慨然興懐移檄
  儒司儒司上之省省下之郡郡太守主之力竟如/憲撫初議俾天門書院歸田於丹陽以畝計凡四
  百侯猶以為未足以贍乃勸士之有田者數十家/暨官之好義一二人各出力以助或十畝或五畝
  有八畝七畝者有四畝三畝二畝者積少而多所/得之田以畝計凡二百噫丹陽書院之創垂五十
  年而敎養之闕餘十年今一旦有田六百畝盧公/開其始成侯成其終盧公勉勵學校固其職也陳
  侯典治絲設色之工而用心儒敎有出於職分之/外者尸祝越尊俎而治庖可乎唐風之詩曰職思
  其居又曰職思其外夫居者其分也外者其餘也/唐風思之逺者也於職既盡其分而兼及其餘所
[090-37a]
  思可謂逺也已陳侯有馬侯所勸率𨽻匠籍者五/之一𨽻儒籍者十之八此豈以氣勢利害動而使
  從哉能得其心悦而樂助葢有以也非才之優識/之定其孰能感人如是田之疆畝名數久則湮羣
  士請勒諸石而陳侯之功尤不可冺春秋常祀不/書侯此舉非常也宜得書若夫士既有以養必知
  所以學是不待余言/也侯名童單州人明天順間改為公館
  同仁書院在繁昌舊縣距今縣治四十里明萬厯
  二十五年知縣吳縝重建門廊堂寢二十三楹今
  圯
   廬州府
[090-37b]
  孝肅書院在府城南濠内香花墩明𢎞治間知府
  宋鑑建以祀宋包拯嘉靖中御史楊瞻重修於南
  岸建屋數楹以居其子孫焉
  龍眠書院在舒城縣治東舒王祠西即宋李公麟
  龍眠山莊故址元至順中知縣爕理溥化建集師
  生為肄業之地附/元揭傒斯記治民之道使民知/禮義而已使民知
  禮義先示其所尚而已民知所尚則知所向方哉/廬州舒城長爕理溥化用湖廣舉首取泰定四年
  第得茲邑首理學政咸用其學以敎導民民始益/知人之所以為貴儒之所以為重而復知所以養
[090-38a]
  生而送死居二年曰民其可敎矣乎如是又治地/邑東得李公伯時龍眠山莊故基於東禪寺舒王
  祠西嘗沒於寺者據山川之會想昔賢之遊處乃/㑹其禄入募工度功作書院以事先聖先師以為
  出治立敎之本不踰時而成凡殿堂門廡齋舍庖/庫及李公之祠為屋三十有六楹以其靣對龍眠
  之山端嚴竒峻能出雲雨膏澤天下榜之曰龍眠/書院且示不忘李公之故而邑賢者范鳯瑞割田
  二百畝以供祭養既告成於廟遂立之師進諸生/而敎之凡民有來觀者必勸之以學是時上既撥
  亂集大命兵革未息鐖疫未復郡縣長吏能以荒/政自任且不足遑知禮義之敎也而舒城勸分則
  出粟之家惟恐後民之强暴子弟一有弗若則父/兄長老切責詬怒惟恐見絶於長吏休休焉日以
  興學為事舒之民卒無一人攜離轉徙者長吏豈/獨賢民得其所以生者也舒著於春秋故山有春
[090-38b]
  秋之山水有舒水始入於隨後并於楚其民勇而/好義非獨舒為然楚之城皆然故楚常為强國最
  後宋室南遷賴其民蔽遮江淮幾二百年然當時/學校之敎鬱而不施仁義之政厄而不行養生者
  不得盡其歡喪死者不得究其禮此非上之過長/吏之責也今吾君既畀爾以賢長吏一以詩書禮
  義覺爾民民亦知所尚乎若曰升其堂陳其器設/其牲齊而行其典禮如是而已此事聖人之疏節
  也非作書院意也舒之人尚其朂哉李公諱公麟/邑人博學好古舉進士歴刪定及檢法官未老致
  仕蘇文忠黄文節二公嘗過其山莊故合祀於堂/之北是役也建始於天厯三年之春而訖於改元
  至順縣學之明倫堂亦其/所建也是嵗冬十月朔記
  正學書院在合肥縣學西明嘉靖間督學耿定向
[090-39a]
  建敬一廣居大成三堂志伊學顔二軒又名廬陽
  書院今圮
  青陽書院在合肥縣東六十里巢縣之上因山為
  名元余闕讀書處
  水濓書院在廬江縣南門外明嘉靖三十年知縣
  何汝璋敎諭周以魯因池構亭繚垣築室聚徒講
  習其中今圮
  毛公書院在廬江縣東北七十里明嘉靖五年知
[090-39b]
  縣周良㑹即漢毛義讀書處故址建以教鄉之俊
  秀者今圯
  楊林書院在廬江縣白湖之東七十里明嘉靖三
  十四年邑紳朱紱建聚族黨讀書其中朔朢伏臘
  鄉約正副等宣讀上諭申明鄉約
   鳳陽府
  西山書院在臨淮縣曲陽門外明嘉靖十三年知
  縣謝廷舉奉巡按張惟恕創建三十年知縣何立
[090-40a]
  重修今無存
  鳳臨書院在臨淮縣西闗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知縣王紘建捐俸延師課士初名
  啟䝉書院政餘即親臨提誨學者講為已切實功
  夫諭以正衣冠尊瞻視二語言簡㫖深人人可以
  自力聞風者自逺而至悉資之膏火改曰鳳臨書
  院至今弦誦不輟
  文昌書院在懐逺縣西荆山之麓明嘉靖十三年
[090-40b]
  建後廢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邑人李佺等重建雍正元年知縣
  唐暄加修每月朔朢率諸生講學課藝其中
  興學書院在虹縣治東南隅
國朝康熙初知縣龔起翬建十六年知縣彭翼宸建文
  昌閣於後其前為星聚堂朔朢集諸生課業
  循禮書院在壽州治東北明署學正黃竒士建今
  改為梓潼觀
[090-41a]
   潁州府
  西湖書院在府西湖之南宋歐陽修守潁樂其風
  土及致仕歸潁築室於此明嘉靖十四年兵備李
  宗樞判官吕景䝉即遺址建後兵備陳洙孔天映
  繼成之中為四賢堂祀晏歐吕蘇四公前為露臺
  後為梧月柳風堂最後面湖為勝絶亭今圮於河
   滁州
  南譙書院在全椒縣東南二里明嘉靖中給事戚
[090-41b]
  賢建聚徒講學今圮
  景濓書院在來安縣南門外明太僕周海門倡明
  理學士翕然宗之萬厯十六年知縣周之冕因建
  書院集諸生講習其中
   和州
  峩&KR1453書院在和州城西南隅峩&KR1453墩舊為清風樓
  宋元祐中改為連雲觀明知州王卺改建峩&KR1453
  院以為生儒講學之所嘉靖元年同知薛祖學改
[090-42a]
  為烈女祠十六年州判王朝用遷烈女祠於城南
  重建書院
  環峯書院在含山縣學宫東
國朝康熙十四年巡撫靳輔檄各郡縣立書院為講肄
  之所知縣劉祚全始建此講堂書舍規模𢎞敞十
  六年署縣事通判黃際會於書院之右復設義學
  為塾師敎讀館
   廣德州
[090-42b]
  復初書院在州文廟西北舊為元妙觀明嘉靖四
  年判官鄒守益徙觀於東郊即其址建書院以訓
  多士上為尊經閣下為明善堂東西翼號舍各十
  一楹置田三百畝以供學者萬厯間知州方沆陸
  長庚段猷顯李得中相繼修葺今圮
  茅茹書院在州學明倫堂東
國朝康熙五年里人公建置田以為會課之費
   六安州
[090-43a]
  龍津書院在州城武定門外一里舊為龍王廟明
  嘉靖六年知州歐陽德改建為格致書院後同知
  林華率諸生講習其中建廓然臺逺望數十里前
  為講堂左右列號舍扁曰龍津書院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州張璨訪遺址重葺
   泗州
  泗水書院在州城内
國朝順治十年知州宋德芳建後守備陳某借為官廨
[090-43b]
  康熙十二年知州李德耀别立營房而復之後為
  義塾今湮
  崇聖書院在盱眙縣第一山昔孔安國為臨淮守
  創立書院有 先聖燕居殿今玻瓈泉即其遺址
  始興書院在天長縣治東明成化五年知縣易居
  仁建後為社學又改為公館
  同人書院在天長縣朱孝子祠東明邑人王心與
  門人吳恕等建以講讀後圮
[090-44a]
國朝順治初知縣李毓秀又於縣學西建之樓房㕔堂
  園圃畢備今亦漸圮
 
 
 
 
 
 
[090-44b]
 
 
 
 
 
 
 
 江南通志卷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