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2 江南通志-清-趙田恩 (master)


[067-1a]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六十七
  食貨志
  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漢書食貨志謂二者生
  民之本而又以為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羣生
  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在焉我
 國家畫一之政愷悌之澤厚生惟和萬方作乂盖所
  以阜而通之者至矣今謹參考古今首列田賦明
[067-1b]
  則壤也繼以户口重孳生也繼以漕運實
 天庾也繼以税課裕
 國用也於是紀蠲賑積貯渥
恩施也訖於物産土地所宜也為類十有一為卷二十
  作食貨志第三
  田賦一/
 唐虞揚州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
  禹貢/
[067-2a]
 漢髙祖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税一文獻通考/
  景帝二年令民出田租三十而税一漢書/
 後漢建武六年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而税一如舊
  制
 晉武帝平吴之後置户調之式丁男之户嵗輸絹三
  疋綿三斤女及次丁為户者半男子一人占地七
  十畆女子三十畆其外丁男課田五十畆丁女二
  十畆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 按兩漢之制三十
[067-2b]
  而税一者田賦也二十始傳人出一算者户口之
  賦也今晉法如此則似合二賦而為一然男子一
  人占田七十畆丁男課田五十畆則無無田之户
  矣文獻通考/
  成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田率畆税
  三升至哀帝隆和中復定天下賦税畆收二升文/
  獻通考/
 南北朝齊武帝時田畆税二升其量三升當今一升
[067-3a]
  鄭樵通志/
 唐制天下丁男授田一頃輸粟二石謂之租丁隨鄉
  所出嵗輸絹綾絁各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二兩輸
  布者麻三斤謂之調用人之力嵗二十日閏加二
  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
  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
  十日凡水旱蟲蝗為災十分損四分以上免租損
  六以上免租調損七以上課役俱免揚州租調以
[067-3b]
  錢開元中詔江南以布代租文獻通考/
  代宗廣德元年詔一户三丁者免一丁庸税地税
  依舊凡畆二升唐書/
  租庸調法弊自代宗時始以畆定税而斂以夏秋
  至德宗時楊炎為相遂作兩税法夏輸無過六月
  秋輸無過十一月唐書/
 五代楊吳徐知誥為淮南帥定租税上田一頃税錢
  二貫一百丈中田一頃税錢一貫八百下田一頃
[067-4a]
  千五百皆足陌見錢如見錢不足許折以金銀宋
  齊丘以錢非耕桑所得乞虚擡時價而折紬絹綿
  本色又請蠲除丁口課調從之自吴變唐自唐歸
  宋民到於今受其賜文獻通考/
 宋初盡削錢氏白配之目遣右補闕王永髙象先各
  乗遞馬均定税數只作中下兩等中田一畆夏税
  錢四文秋米八升下田一畆錢三文米七升四合
  取於民者不過如此姑蘇志/
[067-4b]
  太宗淳化間詔江南承偏制重賦流亡者宜令諸
  州籍頃畆之數均其賦減十分之三以為定制召
  遊民勸其耕種給復五年宋史/
  嵗賦其類有五曰公田之賦官荘屯田營田賦民
  耕而收其租者是也曰民田之賦百姓各得專之
  者是也曰城郭之賦宅税地税之類是也曰雜變
  之賦牛革蠶鹽食鹽之類隨其所出變而輸之者
  是也曰丁口之賦計丁率米是也其輸之遲速夏
[067-5a]
  有至十月秋有至明年二月者所以紓民力也文/
  獻通考/
  神宗熙寧間淮南路田九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
  四頃二十畆官田四千八百八十七頃一十三畆
  見催額四百二十二萬三千七百八十四貫石疋
  兩斤秤角量領束 江南東路田四十二萬一千
  六百四頃四十七畆官田七千八百四十四頃三
  十一畆見催額三百九十六萬三千一百六十九
[067-5b]
  貫石疋兩斤束領文獻通考/
  六年御史翟思言始趙尚寛為唐守勸民開墾髙
  賦繼之流民自占者衆凡百畆起税四畆而已境
  内始無曠土近聞轉運司闢土百畆増至二十畆
  恐其勢再致轉徙望戒飭使者量加以寛從之宋史/
  髙宗建炎四年詔江南兩浙土多秔稻須霜降成
  實自十月一日始收租宋史/
  紹興間以江東帥李光言令廣德縣秋苗舊納水
[067-6a]
  陽鎮鄉民憚逺者俱每一石貼三斗七升充脚剰
  就本軍送納立為年額且蠲其半宋史/
  二年工部侍郎李擢言平江府東南有逃田湖浸
  相連塍岸久廢嵗失四萬三千餘斛乞招誘流民
  疏導耕墾從之宋史/
  十二年左司員外郎李椿年言經界不正十害且
  言平江嵗入昔七十萬斛有畸今按籍雖三十萬
  斛然實入纔二十萬斛耳詢之土人皆欺隱也望
[067-6b]
  考按覈實自平江始乃以椿年為兩浙運副專委
  措置經界椿年請先徃平江諸縣俟其就緒即徃
  諸州要在均平為民除害更不増税額圖寫墟畆
  選官按覆令各户各鄉造砧基簿詔人户田産多
  有契書而今來不占砧基簿者皆沒官宋史/
  孝宗初詔州縣受納秋苖官吏多收加耗肆為姦
  欺方時艱虞用度未足欲減常賦而未能豈忍使
  貪贓之徒重為民蠧自今違犯官吏並置重典仍
[067-7a]
  沒其家宋史/
  先是常州宜興縣無税産百姓丁輸鹽錢二百文
  下户有墓地者謂之墓户經界之時均紐上税又
  令帶輸丁鹽絹作折帛錢至隆興元年始用知縣
  姜詔言令與晉陵武進無錫三縣一例隨産均輸
  宋史/
  乾道八年詔温台處徽不通水路其二税物帛許
  依折法以銀折輸宋史/
[067-7b]
  理宗寳祐五年行經界推排於諸路由是江南之
  地尺寸皆有税矣續文獻通考/
 元取民大約以唐為法取於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
  倣唐之兩税元史/
  太宗定天下賦税地税中田每畆二升有半上田
  三升下田二升水田每畆五升朝議以為太輕耶
  律楚材曰作法於凉其弊猶貪後将有以利進者
  則今已重矣元史/
[067-8a]
  世祖至元間用姚元之請命江南税糧依宋舊例
  輸綿絹雜物是年又用耿左丞言全輸米三之一
  餘並入鈔以折焉以七百萬錠為率其輸米者止
  用宋斗斛盖以宋一石當今七斗也元史/
  二十四年減揚州省嵗額十五萬石以鹽引五十
  萬易之元史/
  二十五年募民能耕江南曠土及曠公田者免差
  役三年輸租免三分之一元史/
[067-8b]
  二十八年命江淮寺觀田宋舊有者免租續置者
  輸税元史/
  募民耕江南曠土户不過五頃官授之劵俾為永
  業三年徴税元史/
  成宗元貞間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於是秋税止
  命輸租夏税則輸以木棉布絹絲綿等物其所輸
  之數視糧以為差糧一石或輸鈔三貫二貫一貫
  至一貫五百文一貫七百文元史/
[067-9a]
  大德間江南民户有田一頃以上者於所輸税外
  每頃量出助役之田嵗收其入以充助役之費謂
  之助役糧是時江南嵗入之糧約四百四十九萬
  四千七百八十石鈔五萬七千七百三十錠四十
  貫又詔括江南隱蔽田令輸租又詔江南佃户私
  租太重以十分為率減二分永為定例續文獻通考/
 明太祖吳元年丁未春二月太祖謂中書省臣曰予
  嘗厯觀田野見人民凋敝土地荒蕪失業者多盖
[067-9b]
  因久困兵革如太平應天諸郡乃吾渡江開創之
  地供億先勞之民其有租賦宜與量免省臣傅瓛
  對曰恤民王者之善政主上念之及此真發政施
  仁之本續文獻通考/
  丁夘冬十二月魚鱗册成初太祖既定天下遂覆
  實天下土田造成册籍既而兩浙及蘇州等府富
  民畏避差役徃徃以田産零星花附於親鄰佃僕
  之户名為貼脚詭寄久之相習成風鄉里欺州縣
[067-10a]
  州縣欺府奸弊百出名為通天詭寄而富者益富
  貧者益貧矣太祖亷知之遂召國子生武淳等徃
  各處隨其税糧多寡分為幾區區定糧長四人乃
  集糧長暨耆民躬履田畆以量度之遂圖其田形
  之方圓大小次書其主名及田之四至編彚為册
  號曰魚鱗册至是册成以進百弊始絶續文獻通考/
  洪武初令官田起科每畆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
  畆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每畆八升五合五勺蘆
[067-10b]
  地每畆五合三勺四抄草塌地每畆三合一勺沒
  官田每畆一斗二升續文獻通考/
  洪武三年六月上諭中書省臣曰蘇松嘉湖杭五
  郡地窄民衆細民無田徃徃逐末利而食不給臨
  濠朕故鄉也田多未闢土有遺利宜令五郡民無
  田産者徃臨濠開種就以所種田永為已業官給
  牛種舟糧資遣之三年不徴其税於是徙者四千
  餘户續文獻通考/
[067-11a]
  七年減蘇州松江嘉興湖州四府税額先是張士
  誠竊據其地而蘇州尤稱富庶徐達常遇春等統
  精兵二十萬攻之數年始下太祖怒其附寇持城
  不降乃取諸豪族租簿俾有司加税故蘇賦特重
  而松江嘉湖次之盖以懲一時云至是命户部裁
  其額凡一畆科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者減十之
  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者俱止徴三斗五升其
  以下仍舊續文獻通考/
[067-11b]
  十六年三月復鳳淮繇賦視豐沛鄭曉吾學編/
  十八年令京畿及兩浙官田凡折收税糧鈔五貫
  准米一石絹一疋准米一石二斗金一兩准米十
  石銀一兩准米二石棉布一疋准米一石苧布一
  疋准米七斗明㑹典/
  二十四年令應天太平寧國鎮江廣德五處官田
  税糧自後減半徴收明㑹典/
  三十年更定鈔三貫五百文準米一石金每兩准
[067-12a]
  米二十石銀每兩准米四石棉花一斤准米二斗
  明㑹典/
  成祖永樂十一年令各䖏折徴糧金每兩准米三
  十石闊白棉布每疋准米一石五斗明㑹典/
  宣宗宣德四年詔各䖏官田每畆舊例納糧一斗
  至四斗者各減十分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
  者各減十分之三明㑹典/
  令應天蘇松並浙江屬縣等䖏逺年拖欠税糧每
[067-12b]
  絹一疋准米一石二斗棉布一疋絲一斤鈔五十
  貫各准米一石苧布一疋准米七斗棉花一斤准
  米二斗明㑹典/
  英宗正統元年令浙江直𨽻蘇松等䖏官田准民
  田起科每畆秋糧四斗一升至二石以上者減作
  三斗二斗一升以上至四斗者減作二斗一斗一
  升至二斗者減作一斗續文獻通考/
  詔令直𨽻蘇松等䖏官田准民田起科蘇松遂減
[067-13a]
  秋糧八十餘萬石他府有差明通紀/
  四年奏准江西浙江福建並直𨽻蘇松等府凡官
  民田地有因水坍漲去䖏令所在有司逐一丈量
  漲出多餘者給與附近小民承種照民田則例起
  科坍沒無田者悉與開豁税糧續文獻通考/
  十年令應天蘇松等府州該徴草束内折色米豆
  量為存留本䖏備用其本色起運户部交納者每
  束折銀三分明㑹/典按此即條鞭内馬草之項附/
[067-13b]
  府州馬草數應天府馬草三十七萬六千四百五/十八包二斤九兩四錢零 蘇州府
  馬草五十三萬八千四百一十四包六斤八兩七/錢零 松江府馬草三十一萬六千二百五十一
  包五斤二兩五錢零斤常州府馬草七十一萬四/干三百六十九包五 一十兩七錢零 鎮江府
  馬草一十二萬七百八十四包四斤一十兩二錢/零 廬州府馬草九萬八千三百三十七包一十
  二斤一十三兩零斤鳳陽府馬草二十三萬四千/二百九十三包四 二兩八錢零 淮安府馬草
  四十五萬四千七百二十包三斤三兩四錢零斤/揚州府馬草三十四萬九千二百三十六包六
  七兩三錢零兩寧國府馬草七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包七 零 池州府馬草九萬八千三百
  六包七斤一兩零斤太平府馬草三十五萬五千/四百四十九包五 一十五兩五錢零 安慶府
[067-14a]
  馬草一十九萬一千九百七十三包五斤八兩六/錢零 廣德州馬草三十萬三千四十五包九斤
  五兩七錢零百徐州馬草一十萬包四滁州馬草/五萬六千四 四十一包九斤一十 兩零 和
  州馬草二萬六千二百三/十八包五斤十三兩一錢
  金花銀即國初所折糧者俱解南京正統五年始
  自南京改解内庫夏秋麥米共四百五萬九百一
  十九石一斗一升二合每石折銀二錢五分共折
  金花銀一百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九兩七錢七分
  八釐一毫明㑹典/
[067-14b]
  孝宗𢎞治二年令應天府上元等七縣官田糧每
  石減耗米二斗五升民田每畆勸出米二升鎮江
  府丹徒縣官田糧每石減耗米二斗二升民田每
  畆勸出米二升丹陽縣官田糧每石減耗米二斗
  民田每畆勸出米二升金壇縣官田糧每石減耗
  米二斗民田每畆勸出米一升二合太平府當塗
  等三縣官田糧每石減耗米二斗五升民田每畆
  勸出米一升寧國府宣城等六縣官田糧每石減
[067-15a]
  耗米三斗民田每畆勸出米一升廣德州並建平
  縣官田糧每石減耗米二斗民田每畆勸出米一
  升五合續文獻通考/
  十七年令蘇州松江常州三府闊白棉布以十分
  為率六分徴本色四分每疋折徴銀三錢五分解
  部明㑹典/
  十八年時嘉興知府趙瀛建議田不分官民税不
  分等則一均以三斗起徴應天巡撫歐陽鐸乃與
[067-15b]
  蘇州知府王儀盡括官民田裒益之履畆清丈定
  為等則所造經賦册以八事定税糧曰原額稽始
  曰事故除虚曰分項别異曰歸總正實曰坐派起
  運曰運餘撥存曰存餘考積曰徴一定額以三事
  定均徭曰銀差曰力差曰馬差徴一者總徴米銀
  之凡而計畆均輸之其科則最重者不能盡損為
  遞減耗米派輕齎輕者不能加益為徴本色遞増
  耗米時豪右多梗其議學士顧鼎臣獨以為善曰
[067-16a]
  是法行吾家益千石輸然貧民減千石矣不可易
  也由是官田不至偏重而民田之賦反加矣王鴻/
  緒明史稿/
  𢎞治年間應天府官田一萬九千九百六十四頃
  三十九畆四分四釐民田五萬九頃六十八畆七
  分四釐五毫一絲夏税小麥一萬一千六百五十
  四石四斗四升五勺五抄五撮綿絲折絹一千二
  百一十四疋一丈六寸九分二釐八毫農桑絲折
[067-16b]
  絹一百四十三疋二尺七寸三分四釐四毫秋糧
  米二十一萬五千一百五十九石八斗四升七勺
  四抄 蘇州府官田九萬七千七百八十六頃三
  十五畆三分六釐三毫民田五萬七千四百六十
  三頃六十二畆四分六釐三毫夏税小麥五萬三
  千六百六十三石九斗一升一合二勺八抄五撮
  絲綿折絹六百九十七疋三丈三尺五寸七分税
  鈔三千二百六十七錠七百一十五文九分農桑
[067-17a]
  絲折絹一百六十七疋二丈一尺六寸一分六釐
  秋糧米二百三萬八千三百二十三石一斗五升
  一合七勺 常州府官田九千四十一頃五十五
  畆六分八釐四毫民田五萬二千七百三十六頃
  一十九畆八分八釐夏税小麥一十五萬四千三
  百八十七石一斗四升九合六勺絲綿折絹一千
  五百七十三疋一丈一尺一分七釐一毫麻布二
  千七十七疋二丈六尺六寸五分一釐二毫農桑
[067-17b]
  絲折絹三百二十四疋二丈四尺六寸秋糧米六
  十萬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升三合三勺租鈔二
  十四錠四百六十五文 松江府官田三萬九千
  八百五十六頃三十三畆五分二釐九毫民田七
  千三百頃二十八畆三分五釐七毫夏税大小麥
  九萬二千二百五十八石六斗一升九勺絲綿折
  絹六百九十七疋三丈一尺五寸七分税鈔三千
  二百六十七錠七百一十五文九分農桑絲折絹
[067-18a]
  一百六十七疋二丈一尺六寸一分六釐秋糧米
  九十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六石二斗三升二合七
  勺 鎮江府官田一萬三百五十六頃八十六畆
  二分五釐五毫民田二萬二千三百六十五頃四
  十八畆九分夏税小麥五萬四千九百五十八石
  七斗五升五合八勺絲綿折絹二百五疋二丈八
  尺六寸一一分七釐九毫農桑絲折絹一十三疋二
  丈七尺六寸三分秋糧米一十三萬四千八百七
[067-18b]
  十六石五斗七升三合 淮安府官田五千三十
  九頃八十六畆三分二釐六毫九絲民田九萬六
  千三十三頃八十七畆九釐五毫六絲夏税小麥
  二十二萬八千八百七十二石二斗九升八合七
  勺農桑絲折絹一千四百六十一疋一丈九尺七
  寸七分九釐秋糧米一十六萬六千四百二十三
  石五斗八合四勺 徽州府官田八百二十一頃
  五十七畆四分六釐八毫民田二萬四千四百五
[067-19a]
  十五頃九十四畆六分三釐夏税小麥五萬一千
  四百九十八石七斗一升二合一勺人丁絲折絹
  八千七百七十九疋四尺三分三釐二毫農桑絲
  折絹一十五疋一丈四尺七寸秋糧米一十二萬
  一百三十三石八斗六升三合三勺 寧國府官
  田九千七百七十一頃八十八畆六釐二毫民田
  五萬九百一十一頃九畆一毫夏税小麥二萬九
  千五十二石三斗六升六合農桑絲折絹三十疋
[067-19b]
  二尺零絲三十三兩三錢税絲三百四十斤一十
  兩七錢四分二釐六毫秋糧米七萬四千二百六
  十二石六斗七升一合九勺 鳳陽府官田一千
  五百八十五頃五十六畆民田五萬九千六百七
  十七頃一十畆七分六釐七毫夏税小麥九萬九
  千三百五十八石七斗七升五合八勺六抄五撮
  五圭税絲折絹一千三百八十疋一丈八尺七寸
  五分六釐一毫三絲二忽五微農桑絲折絹一千
[067-20a]
  三十五疋四尺一寸五分秋糧米一十一萬三千
  五百八石六斗五升九合一勺七抄四撮五圭
  安慶府官田四百九十一頃六十二畆二分三釐
  民田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頃三畆八分四釐夏
  税小麥一萬八千九百九石三斗七合二勺農桑
  絲折絹三百五十三疋二丈九尺秋糧米一十一
  萬二千八百六十二石九斗八升四合 太平府
  官田四千四百五十五頃六十三畆四分二釐三
[067-20b]
  毫民田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八頃一十九畆七分
  九釐夏税小麥一萬六千二百七十六石五斗六
  升絲綿折絹一百二疋九尺六寸四分二釐秋糧
  米三萬三千六百三十六石七斗四升七合一勺
   揚州府官田七千九百三十四頃五十七畆二
  分二釐民田五萬四千三百六十二頃四十九畆
  九分三釐夏税小麥三萬九千九百二十二石二
  升七合二抄農桑絲折絹八百四十一疋二丈四
[067-21a]
  尺農桑零絲六十四兩五錢秋糧米二十萬六千
  六百三石八斗六升五合五抄租鈔五千二百四
  貫七十一文牛租米二石五斗 廬州府官田五
  百六十八頃七十六畆一分七釐七毫一絲民田
  二萬四千八百六十一頃六十九畆八分夏税小
  麥九千八百七十二石一斗四升三合九勺五抄
  三撮農桑絲折絹六百八十七疋一丈三尺二分
  六釐二毫五絲秋糧米六萬六千八百三十七石
[067-21b]
  二斗一升二合六勺九抄六撮八圭五粟九微
  池州府官田一千八百二十三頃五十七畆四分
  九釐三毫民田七千九十六頃五畆六分五釐八
  毫夏税小麥六千八百二十四石七斗五升七合
  八勺五抄二撮税絲折絹一十五疋農桑絲折絹
  一百九十八疋零絲一兩一錢九分七釐農桑絲
  三斤一兩八錢五分秋糧米六萬一千三百七十
  二石八斗九升五合八勺山租鈔二百四十四貫
[067-22a]
  三百七十九文 徐州官田二百三頃三十五畆
  二分二釐一毫民田二萬九千八百八頃八十七
  畆六分四釐夏税小麥六萬七千一百五十八石
  九合八勺八抄二撮一圭九粟税絲折絹三千三
  十五疋二丈二寸四分二釐五毫八絲五忽五微
  農桑絲折絹二千五百三十八疋二尺六寸九分
  五釐秋糧米七萬九千八百五十八石一斗四升
  二合二勺一抄九撮二圭九粟 廣德州官田一
[067-22b]
  千三十九頃三十六畆六毫民田一萬四千三百
  六十四頃九十三畆八分夏税小麥三千六百三
  十二石三斗八升八合四勺一撮絲一百一十六
  斤二錢九分六釐二毫農桑絲折絹一十九疋一
  丈六尺七寸秋糧米一萬四千六十六石二斗九
  升二勺五抄 滁州官田二百四十頃六十五畆
  九分七毫民田二千六百七十二頃二十七畆九
  分二毫夏税小麥二千五百七十八石五升八合
[067-23a]
  七勺一抄四撮七圭七粟秋糧米五千八百九十
  二石九斗一升一合一勺六抄八圭五粟 和州
  官田六千四十八頃一十三畆二分七釐九毫民
  田五千八百四十三頃五十六畆二分六釐七毫
  夏税小麥一千四百二十四石六斗六升八合九
  勺農桑絲折絹九十九疋二丈七尺二寸六分秋
  糧米九千九百五十石五斗四升五合八勺續文/
  獻通考/
[067-23b]
  嘉靖十四年詔改折南京漕糧明政統宗/
  起解京庫折色應天府廬州府鳳陽府淮安府寧
  國府安慶府池州府太平府廣德州徐州小麥每
  石折銀一兩米每石折銀六錢蘇州府松江府常
  州府鎮江府徽州府麥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明/
  㑹典/
  嘉靖四十二年題准将嘉靖四十年四十一年額
  派南直𨽻浙江江西湖廣四省錢糧及開納事例
[067-24a]
  並節年㑹議條陳等項銀兩其四十二年分並帶
  徴三十六年分錢糧完者起解未完者嚴催候一
  年滿日通算約以十分為率未完四分者布政司
  掌印管糧官俱降俸二級移咨吏部不許推陞追
  徴完日准照舊支俸未完六分者俱照不及事例
  降一級起送吏部調用未完八分以上者俱革職
  為民其餘府州縣掌印管糧官亦照此例監兑主
  事催督錢糧通以一年為限查将未完錢糧應叅
[067-24b]
  官照依前例分别叅奏以慿户部議覆施行明㑹典/
  隆慶間以江南巡撫海瑞議将一概合用均徭均
  費等不分銀力二差俱以一條鞭徴銀在官聽候
  支解明㑹典/按此條鞭之始
  隆慶九年户部覆應天撫臣林潤奏復糧額議改
  折二事謂各省糧額俱以夏税秋糧馬草為正賦
  差徭編増為雜派惟是蘇松諸郡不分正雜而混
  徴之名曰平米其中如馬役料價義役原非户部
[067-25a]
  之加増如輕齎脚米户口鹽鈔亦非糧額之正數
  雜派漸多常賦反累誠有如潤所言者宜令逐項
  清查舊額所増之數通行造册送部以憑裁減至
  於兩京各衙門俸銀改折之議則當斟酌輕重事
  難盡從盖南京水路四通米穀饒裕便於改折若
  一概施之北地有如運道告阻内鮮蓄聚緩急之
  際何以為謀請将南京各衙門官吏人等月糧及
  嘉靖四十年以前積欠京儲盡行改折每石七錢
[067-25b]
  在北者量折十分之二每石一兩若米貴仍復本
  色上允行明㑹典/
  萬厯中年三大征接踵四十六年驟増遼餉三百
  萬内帑充積帝靳不肯發户部尚書李汝華乃援
  倭播例畆加三釐五毫明年復加三釐五毫明年
  復加二釐通前後九釐増五百二十萬遂為嵗額
  明史稿/按此即額内地畆銀之項
  明初令天下農民栽桑麻木棉不種桑者使出絹
[067-26a]
  一疋不種麻者使出麻布一疋不種木棉者使出
  棉布一疋後奏准桑麻科徴之額麻每畆八兩木
  棉每畆四兩栽桑者四年有成始徴其租十八年
  議農桑起科太重今後聽從種植不必起科二十
  五年令鳳陽滁州廬州和州每户種桑二百株二
  十六年定凡民間一應桑株各照原定則例起科
  絲綿等物每嵗照例絲綿十八兩折絹一疋正統
  八年令南直𨽻農桑絹疋始納折色每疋折銀五
[067-26b]
  錢明㑹/典按此即今條鞭内桑絲之項
  永樂三年令各府州縣官民人等户口食鹽各隨
  地方徴收米鈔四年令食鹽官民人等一體見丁
  納鈔支鹽大口十五嵗以上月支鹽一斤納鈔一
  貫小口十嵗以上月支鹽半斤納鈔五百文明㑹/典
  按此即今條鞭内鹽鈔之項
  嘉定縣土不宜稻多種木棉民以買米完糧為累
  嘉定父老叩闕呼籲始奉命改折附/明徐學謨改
[067-27a]
  折漕糧書册序揚州厥土下下吾鄉居揚州之隅/賦額特重嵗供當天下之半然而
  民能勉力委輸猶幾幸不困者以下下則宜稻也/嘉定瀕海磽瘠下下而髙土不宜稻况潮汐四通
  則溝洫易淤颶風時作則蕩析為虞余生七十年/來所見全稔之秋猶未數數也民以農隙濬渠農
  時耕作計日占風廩廩望嵗所産木棉蚤夜拮据/以布易銀以銀易米而後以給賦税嵗之所入不
  及他邑之三而勞苦倍之每兑期将及則米價騰/涌悍軍刁勒贈耗横加以二石之費完一石之課
  猶懼不能民不堪命可知矣嵗在庚辰以後旱澇/頻仍民苦罄室瘠土更甚勢遂不支逋負者多漕
  事莫辦将逮一人一人亡命責之里胥里胥亦亡/責之戚屬戚屬又亡甚且舉數區之民無一户全
  者爾時有司政尚束濕袖手縮舌無可誰何乃貸/他税之入銀萬計以完漕事而漕病去者不樂其
[067-27b]
  鄉去不遽歸出郭東西望極目蒿萊則來嵗之漕/又病兩臺適至目擊時難詢民疾苦民以其情告
  謂惟漕折銀便事非上請不可父老瞿仁吴應麟/封坊等蒲伏闕下大司農海豐楊公讀其状惻然
  憐之下其事於兩臺兩臺稔知民情也僉以為宜/於是始奉命改折仍令三嵗一請懼民乏怙恩逋
  賦也今行之九年凡三得請而嘉民亡者復還蒿/萊者漸闢矣顧久羸之民仆而難起久行之數未
  有已時漕折間有逋負者熊侯莅邑六載而以催/科住俸之日十居其三盖空釡索糜即巧婦安所
  措手哉侯慮積逋未清則改折難以再請而漕兑/既復則疲邑何以為生欲宣隱情播之當道乃裒
  部院道府先後文移及疏奏書唘彚而梓之而屬/序於余余豈期為桑梓之私圗顧惟嘉定磽瘠不
  幸而賦與他邑等當事者誠為下邑計長乆則改/折似當永定不然而徒以困吏吏且與民俱困曽
[067-28a]
  何補於國家此侯/彚而梓之之意也
 
 
 
 
 
 
 
[067-28b]
 
 
 
 
 
 
 
 江南通志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