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2 江南通志-清-趙田恩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十三
  輿地志
   山川三/ 常鎮淮三府/
  常州府
  横山在府治東北三十五里舊曰芳茂山晉右將
  軍曹横塟此因易今名而芳茂特為一峰之號風
  土記又謂之大横峴北五里曰三山三峰相連中
[013-1b]
  一峰尤峻拔又十里曰髙山俗名舜山
  孟城山在府北八十里或云晉孟嘉嘗隠於此俯
  瞰大江孟河經其下入江山相近有嘉山山有白
  龍潭鄉人嵗旱禱雨於此孟河東有黄山亦臨大
  江
  黄公山在府治東南八十里相傳為楚黄歇封地
  又南有章山又東南有龜山又南有梅堂山以上/
  武進縣/
[013-2a]
  官長山在府東南其峰雄冠諸峰若官長然故名
  上有龍泉仙人洞獅子巖
  夾山在府治東南七十里中包秦陽二小山因名
  半屬江陰
  馬跡山在府治東六十里太湖中其西麓地名西
  青石壁屹立下有四穴圓徑盈尺深六七寸水落
  則見相傳以為神仙馬跡云
  夫椒山馬跡之從山也東曰夫南曰椒春秋吳敗
[013-2b]
  越於夫椒即此
  津里山與馬跡山相連舊名秦履山相傳始皇嘗
  自夾山登此唐邵偃記云山連馬跡夫椒峰巒圍
  合波影映帶實為奇觀按江陰縣西南二十里有
  秦望山俗稱茶岐山葢即此山也以上陽湖縣/
  錫山在無錫縣西五里惠山之支隴也陸羽志云
  山東峰當周秦間大産鉛錫漢興始殫遂以名縣
  山下有錫山澗流第二泉之水
[013-3a]
   惠山在無錫縣錫山之西一作慧一名古華山又
   曰歴山又名西神山山有九隴蜿蜒如龍故又名
   九龍山南北連亘百餘里磅礴甚逺舊志謂其北
   十里為龍山者誤也山上為九峰下有九澗有惠
   山寺第二泉在焉其第七峰為石門水簾洞在焉
   第二泉之上有若氷洞深不可測或云泉發源於
   此有方圓二池其中相通而圓池最佳以唐陸羽
   所定故又曰陸子泉暗渠東出流分為二一下雙
[013-3b]
   河一入梁溪泉上有亭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廵駐蹕汲泉先進
兩宫然後酌而嘗之二十八年
聖駕自浙還復臨泉上
御書品泉字命諭徳秦松齡刻於漪瀾堂
賜秦氏寄暢園二額一曰山色溪光一曰松風水月山西
   北為龍尾陵道楚春申君所築上有白龍潭惠山
   之陽為青山粲山章山墨潭山上有石池其水如
[013-4a]
  墨又南為唐山厯山名為華&KR2278口在無錫縣惠山
  南二十里其西有柯山風土記云吳仲雍六世孫
  柯相所治與厯山相望俗合名曰舜柯山按漢志
  無錫有厯山春申君祠正謂今之惠山也後代乃
  指此為厯山耳
  獨山在無錫縣西南十八里東為五里湖西為太
  湖其三面皆山而勢不相屬故名北與管社山相
  望為浦嶺門南與充山相望為獨山門凡梁溪之
[013-4b]
  水入五里湖而西皆由二門以入太湖又獨山西
  曰三山亦在湖中
  横山在無錫縣西南二十里東與龍山勢若相附
  而中斷為平疇通華&KR2278口梁溪入太湖之所經也
  其下有太小澗名盤龍南有鎮山鎮山東有管社
  山南入於湖
  寶界山在無錫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漆塘山東
  盼五里湖西臨震澤上有通惠泉太白老人躍鯉
[013-5a]
  諸峰宋知州錢紳卜築於此其南為大浮山東南
  為石塘山下即石塘枕長廣溪
  路耿山在無錫縣石塘山北於羣山中特髙上有
  石池不盈不涸前長廣溪後太湖左五里湖良為
  勝景南為許舍山
  華藏山在無錫縣西南三十五里其陰又有青山
  東臨太湖舊有雲海亭即望湖亭也青山西有韓
  灣孟灣諸山
[013-5b]
  閭江山在無錫縣西南四十里南畿志云下有太
  湖别浦名閭江因名山麓有天井泉故又名天井
  山其西為胥山又西有歸山吳王既浮子胥於江
  國人於此山望其歸也
  軍將山在無錫縣西南四十里濱於太湖南畿志
  云南唐時戍兵於此以備吳越故名山下有甲仗
  塢其支峰為象山相接者有五浪山白茅山羊祈
  山又軍將東南斷而復起者為長泰山
[013-6a]
  吳塘山在無錫縣西南五十餘里白茅之南西臨
  太湖下山東南三里許接長廣溪遂入於湖曰吳
  塘門遂至鵓鴣山
  大小雷山在無錫縣西南太湖之濱延入里許危
  崖三面波濤衝激訇若殷雷小雷西有盤塢山其
  形盤曲窅然而深樵者裹糧而入
  竹山在無錫縣太湖之濱長林怪石勝冠羣山下
  有石跨立水次其廣倍虎邱千人石
[013-6b]
  琴山在無錫縣東五里湖東隔湖與寶界山相望
  皇山在無錫縣東五十里吳地志云泰伯所葬西
  有吳王墩即梅里一稱鴻山謂東漢梁鴻曾居此
  東嶺有梁鴻井
  香山一名顧山在無錫縣與常熟江陰界上有龍
  潭
  安陽山在無錫縣西北五十里與府治界風土記
  云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贇於安陽即此卒葬其下
[013-7a]
  山勢峻拔有峰名文筆又有龍湫廣袤三丈南徐
  記云山産石堪作器江東數州皆藉之
  膠山在金匱縣東四十里與惠山東西相望宛若
  翠屏九域志云山嶺路南有梁蕭侍郎故宅今為
  興化寺有泉二一曰竇乳一曰滌硯其西為鳳凰
  山西南有白檐山
  芙蓉山在金匱縣東北二十五里芙蓉湖在其下
  山以湖名也上有二峰一名龍井一名天乙
[013-7b]
  金匱山在金匱縣城中向謂邑之鎮也産石玲瓏
  採取傷耗今為土阜矣金匱分縣以此名
  君山在江陰縣北二里君謂春申也亦名瞰江山
  突起平野横枕江流四望無際延攬可為雄勝宋
  有松風亭今廢又有浮逺堂取東坡江逺欲浮天
  之句以名
  青山在江陰縣西十里秀銳孤立寰宇記云上有
  九爐為干將冶鑄之所
[013-8a]
  觀山在江陰縣西南二十里相傳呉王之所遊觀
  也故名西與府之觀山相屬
  由里山在江陰縣東南十五里或訛為遊鯉山其
  巔出雲以為雨候上有白龍洞山側有瓠子岡
  白龍山在江陰縣東南五十里其上有龍洞嵗旱
  禱之時應
  綺山在江陰縣東十里宋志云昔吳王泛舟至此
  見野花如綺因以名山有善利泉清冽甘美
[013-8b]
  敔山在江陰縣東十五里山上有堆阜纍纍相比
  以形如敔而名俗謂耙齒山
  定山一名女山在江陰縣東二十五里舊志以敔
  女為一誤也唐法響禪師駐錫於此有玉乳泉又
  名虎跑泉
  稷山在江陰縣東三十里又名薛山相傳唐薛稷
  别業在焉相近為覆酒山又名為覆舟山
  沙山在江陰縣東四十五里初本平陸晉宋間江
[013-9a]
  潮湧沙而成楊吳敗吳越兵於沙上即其地
  白鹿山在江陰縣東五十里宋志云昔吳王出獵
  得白鹿於此因名
  黄山在江陰縣東北六里亦取春申君姓為名上
  有席帽峰輿地志云上有石室為楊呉時烽火之
  所遺址猶存下有郭景純故宅西北相接者為大
  石小石二山其下有石離立俯潄江濤奇險清絶
  蕭山在江陰縣東北十五里一名小山祭江臺在
[013-9b]
  焉其東有彭公山宋志云彭越東征營此故名
  真山在江陰縣東北十五里祥符圖經作甄山十
  道志云石筏山梁時建至真觀於上改今名山下
  有石如牌懸江中故又名石牌山
  香山在江陰縣東北三十里呉地志云吳王遣美
  人採香於此上有採香徑其地又為香灣楊呉時
  張可琮敗吳越兵於香灣即此山西七里曰鳯凰
  山又西七里曰蟠龍山
[013-10a]
  浮山在江陰縣東北揚子江中西臨石矴東控巫
  門為江海門户
  盤龍山一名蛟山在江陰縣東十五里源山須知
  云唐埀拱中有黄龍盤其上三日
  荆南山在宜興縣西南荆溪之南縣志云東漢陽
  羡長袁玘有善政其殁也天降銅棺或云山昔産
  銅有司采之故名銅官後人乃譌官為棺也山髙
  而大巖洞絶勝上有龍池嵗旱禱雨輙應其北有
[013-10b]
  善行洞山之東麓為静樂山其南為芙蓉山西為
  横山一名大蘆山北為南嶽山孫皓既封國山遂
  禪此山為南嶽其地為古陽羡産茶處附/明都穆
  南嶽銅官二山記己未從潘氏村東南十里行山/峽間竹樹陰翳無往來者所值
  惟樵人一二里至南嶽山按南嶽本衡州之衡山/呉孫皓以陽羡山石裂為瑞遣使封之改曰國山
  遂禪此為南嶽蓋漢武嘗移衡山之祭於灊霍皓/竊其義耳南嶽寺在山之麓因山以名門有卓錫
  泉旱嵗不竭又有稠錫樹極髙大枝葉與他木絶/異相傳唐天寶中有稠錫禪師自桐廬來築庵演
  法寺與樹皆其遺跡每季春縣官祀山之神然後/以茶入貢蓋其地即古之陽羡茶産此獨佳宋鄒
[013-11a]
  忠公自嶺外歸東遊愛之欲誅茅不果而李丞相/綱亦留詩山中寺近頗廢法堂後舊有天然井泉
  甚甘潔已塞於僧予為之惋惜大抵庸僧必敗毁/山泉景物以絶遊者此其恒態不特一井然也寺
  之左三百步有飛瀑千尺如白龍下垂匯而為池/僧言稠錫禪師剖腹洗腸之處今名洗腸池予欲
  南上登銅官山路陡峻不可以輿循厓而行旁無/草木下視甚危時東風横發四山圍之力益勁予
  與𨽻僕屢仆相顧皆大駭扶擕而前七里達僧庵/一僧已出童子煑茶供客其側有善行洞昔善行
  尊者之所居也洞深數丈坐石小飲午飯於僧庵/庵之後巨石如偃其隙流泉涓涓不息晝夜僧引
  之以竹終嵗仰給殆天授歟山髙百八十五丈周/十五里為一縣之鎮予所厯僅及其半聞山巔池
  有三足鼈六目龜詢之山人云今不復見惟蜤蝪/遊其中縣官值旱禱雨輒應興盡不暇登陟銅官
[013-11b]
  之說縣志謂漢令袁玘有善政其歿也天降銅棺/遂葬於是今山南巨石髙壘若塚狀咸以為玘墓
  所在殊不經意昔者兹山産銅有司採銅於山如/鐵官鹽官之類後之人訛官為棺云姑識之俟博
  識/者
  煙山在宜興縣西南三十里諸峰環峙南曰羅漢
  北曰鷄籠東曰仙人西曰紫雲有魚磯下臨深谷
  世傳孫堅嘗釣於此
  唐貢山在宜興縣東南三十五里東臨罨畫溪山
  產茶唐時入貢故名一名茶山有金沙泉在其下
[013-12a]
  香蘭山在宜興縣東南五十里南曰大蘭北曰小
  蘭皆產蘭與香山相接後遂合而名之其北麓濱
  於太湖名曰蘭渚相近者有大潮山一名南山其
  西有楚山
  㞯山在宜興縣東北二十五里上有龍池龍祠其
  東為虞山東北為金鵝山唐改義興為鵝州以此
  陽山在宜興縣東北三十五里風土記作㟄山上
  有周子隠試劍石淬劍遺迹具在
[013-12b]
  &KR1432山在宜興縣西北七十里西界溧陽漢建武中
  嘗封蔣澄為&KR1432鄉亭侯即此其對峙者為卧牛山
  荆山安樂山
  柚山在宜興縣西北八十里昔多橘柚懸瞰洮湖
  與二坏山對峙二坏皆在洮湖中曰大坏山小坏
  山四面水環蹵浪如雪湖濱又有漸山峰巒亦奇
  甑山在荆溪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南甑北甑其形
  如甑雲湧若炊烟然
[013-13a]
  小心山在荆溪縣西南三十五里一名敷金嶺君
  山之西峰也寰宇記云金硎承小心以山下有泉
  流砂其色如金故名即金砂泉
  國山在荆溪縣西南五十里東接芙蓉據吳志當
  名陽羡山吳天璽元年有石裂成室孫皓遣官封
  禪改曰國山立石頌徳蓋仿漢武移衡山之祭於
  灊霍也山形如鼓篆文環繞其上今多漫滅不可
  讀其地又有離墨山以古鍾離墨得道於此而名
[013-13b]
  或以為即國山
  龍池山在荆溪縣西南七十里山髙五里南曰白
  雲巖稍西曰伏虎巖上有二池相傳以為龍之所
  潛山所由名也
  章山在荆溪縣西南七十里舊稱黄山風土記云
  即今方巖也與沸泉武花二山連亘入寧國界通
  典云陽羡有章山又武花西北有礪山形如礪石
  下亦有金沙泉
[013-14a]
  茗嶺山在荆溪縣西南八十里一名象山一曰閩
  嶺自新安而來至廣徳入縣界東西支分為衆山
  之宗西十五里為馬耳山遥看尖聳登其上則寛
  平又西五里為天頂山以其特髙於諸峰故名
  伏牛山在荆溪縣西南百里一名金牛嶺與晨山
  皆界溧陽晨山北為蔣山錦山又北為大小俞山
  又分界山亦在西南百里入廣徳界
  頤山在荆溪縣東南三十五里唐陸希聲退隠於
[013-14b]
  此謂此山東走震澤震為雷魚龍之所蓄有頤之
  象故名著二十七詠記臺池泉石林木之勝有偃
  月嶺希聲詩有山嶺依稀偃月形之句山東連洞
  靈諸峰屬於蜀山
  蜀山在荆溪縣東南三十八里山特峙無附麗原
  名獨山宋蘇軾愛其風景類蜀為改今名山麓有
  東坡書院
  義山在荆溪縣東南六十里東臨太湖西抵垂脚
[013-15a]
   嶺有義鄉城遺址南入長興界
   孤山在靖江縣東北二十里初峙江中距山百步
   有石碇明成化八年潮沙壅積山與石碇連為平
   陸矣旁有仙人臺及洞
   垂脚嶺在宜興縣南六十里入長興忻溪界十道
   志云陟者多重&KR1542故名
   楊梅嶺一名山花嶺在荆溪縣君山西昔産蜜楊
   梅齊梁間入貢任昉謂其病民奏罷之
[013-15b]
   黄埠墩在無錫縣運河中流寺塘涇口康熙二十
   八年
聖祖南廵駐蹕墩上有佛殿
賜御書蘭若二字額
   仙蠡墩在無錫縣梁溪之南舊傳范蠡曾泊於此
   一名仙女墩
   善卷洞在宜興縣國山東南一名龍巖舊經以為
   周幽王時洞忽自裂異形奇狀若飛若墮見者無
[013-16a]
  不凜然外峭中坦其廣可坐千人壁間皆鑱佛像
  有石筍髙丈餘謂之玉柱洞有三曰乾洞石室也
  又大小水洞泉深不可測三洞相承如重樓宋熙
  寧間有僧求洞之深行三十里許見石碓石床甚
  異未竟而返附/明都穆三洞紀遊義興山水甲於/東南而善卷乾
  洞及大小水洞尤號勝絶嵗癸亥夏四月乙卯予/始至宜興欲為三洞之遊丙辰遂與客泛舟西南
  行四十里午食抵玉帶橋舍舟北折渡石橋長松/夾道其大有合抱者二里達善權寺寺在國山東
  南齊建元中建葢祝英臺之故宅也門有榜曰龍/巖福地行松間數百步泉上有亭翼然曰湧金小
[013-16b]
  憇久之復行上圓通閣左祀唐李司空蠙宋李忠/定綱李學士曽伯及我朝周文襄忱四公皆有惠
  於寺而司空則義興人也閣之下多唐宋碑刻不/暇悉讀後稍右古栢仆地如蒼虬欲走不可控豢
  自是登釋迦佛殿其規制與今絶異山之僧方䇿/近於柱礎下見刻字云創於大中十年七月蓋自
  唐迄今幾七百年山路邃僻不罹兵燹其巋然獨/存宜也相傳昔創殿時雷震其處柱有字者凡三
  一曰詩米漢一曰謝鈞記一曰詩米漢謝鈞之記/字皆倒書大可徑尺非篆非隸深入木理或謂三
  者皆雷神之名不可曉也正統間周文襄來遊見/之戲命削謝鈞記三字隨削而字隨入文襄異之
  乃止今柱上削處猶窪鄉民恒摹榻以去云佩之/可以愈痞入三生堂觀李曽伯書扁右偏石壁刻
  碧解庵三大字即祝英臺讀書處而李司空亦藏/修於是寺之後亂石離立泉交流其間數十步至
[013-17a]
  小水洞上飛巖突出巉峻可二十仞而大石翼其/左右其中有竇形類偃月深莫可測水由是出客
  投以瓦石輒□然鳴李司空碑謂微時親見白龍/騰出洞中葢龍穴云水出洞潛行石下百步乃見
  其一南注經寺中鐘樓一東注至於寺門一自湧/金南下與東流匯至玉帶橋入於溪鄉之人資以
  灌田甚利暮宿策房丁巳寺後東北上山里許經/九斗壇昔梁武帝嘗於此禱雨五代時為道士所
  據僧争之至聞於朝遂復為其有西北循石磴而/下至乾洞石崖有刻字曰仙李巖下小洞如甕覘
  之無所見洞左峭壁百丈一古木葉類榆朴根縁/壁下垂附石而出復產枝葉人不知其根也洞門
  巨石中峙其通明處可容千人上流乳凝結詭狀/不一其下石紛錯交互青緑眩目顧接不暇左一
  石類象特巨背復有石類佛趺坐兩目可辨右巨/石與左石相向類獅子張頤若肆齧者行百步即
[013-17b]
  深黒童子秉炬前導約數十步有石柱崇幾二尋/大六圍光潔如玉唐張承吉詩所謂玉柱閟靈根
  是也稍前有鹽堆米堆及仙人丹竈鹽堆米堆者/皆以石色晶瑩取其形似恐炬滅不可久留出乾
  洞北下五十步草木䝉翳聞泉聲怒如轟雷衆皆/膽掉股慄幾不能措足又西南下八十步至大水
  洞上即所謂乾洞仰視之如石樓然其前湧泉犇/赴石上濺沫如銀注入洞中流出小水洞一石卧
  當泉衝洞穹然髙敞口石立如臬頗類乾洞上有/懸石欲墮觀者竦懼而石之白而方者髙下井井
  儼如經畫曰仙人田瀦水尺許冬夏不枯客争取/以潤目仙人田左下有池圓徑一丈其北壁石如
  渴獸欲飲於池䇿云自此而入可聞寺中鷄犬聲/而石滑湍急足不能進午刻飯方丈明日遂歸予
  性好遊嘗讀山經地志所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雖不能遍厯然往往見不逮閒如三洞者怪
[013-18a]
  奇偉麗乃平生之所未見而不列於洞天福地予/因是又有以感士君子之修徳樹功或不幸而滅
  沒無聞不得顯暴後世如三洞者夫豈少哉雖然/蒐奇覽勝以足予之平生則斯遊之幸亦已多矣
  故叙而/記之
  張公洞在宜興縣東南五十五里相傳以為風雷
  所開髙六十仞周五里三面皆飛崖絶壁惟穴其
  北向遊者秉炬而入厯百磴至燒香臺仰視天光
  自竅中下屬大石縱横離立不可名狀皆作碧緑
  色有仙人房𤣥武石芝田丹竈錦屏瑶草諸異行
[013-18b]
  三里許南有小洞可徑以出道書在天下福地之
  數風土記云張道陵嘗修道於此故名其側有㑹
  僊巖峭石壁立數仞宋紹聖間有見二僊倚石者
  因名巖下有泉寒冽淵澄極旱不竭明代有人於
  此闕地得石刻玉泉二字題始知為古泉也附/
  都穆遊張公洞記戊午從潘氏早食欲為張公之/遊舟遂經東溪風逆甚四十里
  至湖汊鎮微雨予興不可遏乘肩輿冐雨東南行/羣山在目蒼翠可挹五里避雨天申宫舊名洞靈
  觀嘗有後唐明宗題標及宋韓熙載撰碑今皆不/存而殿宇亦已傾圮所存惟三星石門而已須臾
[013-19a]
  雨霽道士隨予南行至盂山舍輿而登路多草莾/約半里抵張公洞詢道士洞之得名云唐仙人張
  果老得道之所予嘗覽周處風土記為漢張道陵/修仙於此而郭景純亦稱陽羡有張公洞則知名
  洞始於道陵不以果也洞面西北其周五里脣有/石相距丈許上一石横亘宛若門闕俯身從石級
  南下數十步上皆飛巖峭壁嵌空邃深駭人心目/莫敢端視予足弱附石小憇盤旋而下又數百步
  洞益空豁石壁三面儼如堂宇其通明處方可四/丈謂之天窻雜樹䝉翳天光下垂傳為赤烏中震
  霆所霹上石乳萬株異形詭狀不可摹繪時有泉/下滴人黙承之出洞衣潔如故稍有言其滴處遂
  痕歸必浣滌亦甚異也中一臺崇三丈面可坐百/人宋縣令趙伯淳築以息遊者坐飲久之俯瞰㝠
  窅足不能措命童子秉炬前後扶攜而下臺南石/刻張公福地四字道書謂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
[013-19b]
  其五十八也臺之下怪石紛錯欹而倚者銳而出/者郤而後者顛而欲仆者抜而起者横理者端莊
  而拱者偃者夷者將斷而復續者與石乳皆蒼緑/一色𫝊染不逮又有如筍之植如鳯之騫如獸之
  怒而走飢而噬葢洞之妙至此咸萃而遊者亦多/止是洞西壁斜裂下多亂石其東一穴類洞而小
  人不敢入正南壁下其深黒處云可通後洞出洞/半里東折觀後洞門石頗隘予疲極不能入又東
  南數百步至㑹仙巖孤峰側立數仞横里若鑿道/士言昔有人見一叟倚石遯形而入因以名巖其
  空洞有泉出焉自右而趨潺潺有聲極可聴一斷/碑臥草際乃元延祐四年重修㑹仙亭記與客共
  酌巖下日已迫暮聞/多虎不可久留遂返
  君陽洞在荆溪縣君山之陽因名唐陸希聲自稱
[013-20a]
  為君陽遁叟
  大江在府北五十里江陰縣北一里而靖江之東
  南也西自丹陽入界經府治北東抵江陰東北與
  通泰州相對行郡境百八十餘里漢志所謂毘陵
  東北入海為北江是也
  得勝新河在府西十八里舊名烈塘河宋紹熙間
  浚治置牐明重浚改今名又府西北有白龍河東
  通澡子港有剩銀河北流入江皆與得勝新河合
[013-20b]
  孟瀆河在府西三十里奔牛鎮唐刺史孟簡因故
  渠開此瀆因名宋至明屢加疏治久復患淤
國朝康熙二十年江撫慕天顔奏請重浚建牐復故道
  焉
  鳴鳯河一名直瀆在府西三十里奔牛鎮東北接
  運河南通白鶴溪
  運河在府南自望亭入無錫界流經郡治西北抵
  奔牛鎮達於孟河行百七十餘里吳夫差所鑿隋
[013-21a]
  大業中自京口穿河至餘杭擬通龍舟此其故道
  也自唐武徳後累濬為江南之水驛云
  西蠡河在府南一名浦陽溪北枕運河南經陳渡
  橋入滆湖宋單諤水利書為范蠡所開又府西南
  有平原談村佘澤孟津諸河俱入滆湖
  惠明河在府城内西南受荆溪自西水門入經郡
  治前稍東出靈雉橋與後河合流入運河以上武/
  進縣/
[013-21b]
  網頭河在府西青山門外延袤六十五里入無錫
  江陰界其攴流有四皆入於江一自通江橋東北
  流為澡子港一自楊頭鄭陸橋東流為利港一自
  後塘橋東北流為申港一自三山石堰東北流為
  新溝又府東丁堰河自運河北行來㑹府東北黄
  汀河東入江陰西與網頭河合
  順龍河在府南三十里東通採菱港西接西蠡河
  志謂舊通荆溪自東壩既築而其流遂微乂府南
[013-22a]
  有永安永興二河俱合於此
  薛堰河在府南七十里自周橋分流經唐橋折而
  南所稱薛堰通津也稍南為白馬涇河上渡至下
  浦港入湖又縣東南有太平河華渡河黄堰河俱
  與此合流
  水䃮河在府東四十里東南接運河北過無錫入
  江隂界
  後河在府城内一名市河宋史云慶厯中郡守李
[013-22b]
  餘慶始穿龍塘河經大市引惠明河東注出裏虹
  橋與運河合以上陽湖縣/
  雙河在無錫縣北五里一西北通河滸錢橋貫直
  湖港入武進界一東南與梁溪合流其支流又分
  為南北二䢴溝而皆合於南陽湖
  五瀉河在無錫縣北十四里南接運河出上湖大
  陂北經府治暨江陰界又北至申港入江潮汐所
  至可勝二百石舟宋元祐間治芙蓉湖為田置牐
[013-23a]
  於此今則架橋其上名曰髙橋
  潭塘河在無錫縣東三十五里自鴨城河旁注而
  北貫興塘港與新河接新河南宋時所開北通大
  江今塞
  直河在金匱縣又名弦河以其側有弓河箭河而
  名也昔未有城時糧運由此故亦名運河
  長河在江陰縣一名東河自新河分流而西截蔡
  港清溪等口入由里涇西接黄田港入於江
[013-23b]
  長壽河在江陰縣東南四十里南接黄塘河北通
  長河
  東新河在江陰縣東南八十里由無錫界經長河
  而合於谷瀆港入江又有南新河自西陽至習禮
  橋與東新河合
  九里河在江陰縣南二里南抵蔡涇牐北接黄田
  港以江潮東西經此合趨邪涇捲湧沙土壅積兩
  間隨浚隨淤
[013-24a]
  漕港河在江陰縣西南三十五里自無錫界四河
  分流西行折而北出山塘河西口趨石堰以達於
  申港入江乃無錫武進江陰三縣之分界河也
  崇溝河在江陰縣西十里自三山石堰而東徑秦
  望山合夏港入江
  横河在江陰縣城東宋天禧中知軍崔立開以通
  漕凡六十餘里
  南轉河即江陰縣城濠自朝宗門循城西流轉而
[013-24b]
  北至澄江門接黄田港入於江商漕諸船出江者
  皆由此
  學前河在江陰縣始鑿於宋之元豐二年嵗久湮
  塞明正德初邑令劉絃浚其遺跡復引江潮入泮
  通澤河在宜興縣東二十里明嘉靖間邑令馮惟
  訥以東溪風波險惡浚此西接荆溪東連太湖
  便民河在宜興縣西南二里西通洴浰渰東入荆
  溪相傳漢袁玘所鑿以避西溪之險民甚便之因
[013-25a]
  名明成化中邑令袁道重濬名後袁河謂袁玘不
  得專美於前也
  東蠡河在荆溪縣東十五里北接餘皮渰東南入
  於太湖宋咸平中浚
  滆湖一名西滆又名沙子湖在府西南三十五里
  半屬宜興東連太湖西通蕪浦港郭璞賦所謂具
  區洮滆是也
  宋建湖在府東南三十里舊志云宋髙宗時所治
[013-25b]
  故名又府東南有青城河自採菱港分流入於此
  以上武進縣/
  太湖在府東南暨宜興無錫二縣俱控太湖其東
  為長興南為蘇州
  陽湖以近陽山得名在府東五十里界無錫縣湖
  之東北為北陽湖西南為南陽湖今多淤為田
  芙蓉湖在府東五十五里界於蘇常之間一名上
  湖一名射貴湖一名無錫湖越絶書稱其大萬五
[013-26a]
  千三百頃自宋以後居民屢増堤堰塞而為田寰
  宇記云其流東南為五瀉水以上陽湖縣/
  濠湖一名鵝湖俗名鵝肫蕩在無錫縣南六十里
  與常熟分界
  漕湖一名蠡湖在無錫縣東南五十里與長洲分
  界唐地理志云元和八年孟簡開泰伯瀆并導蠡
  湖故亦名孟湖
  五部湖在無錫縣東北十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十
[013-26b]
  里其源濁而流清溉田百餘頃今湮
  洮湖在宜興縣西北九十里一名長塘湖周迴百
  有餘里上受溧陽金壇之水下通太湖松江入於
  海風土記云陽羡西北有洮湖宋庾業為義興太
  守西討孔顗至長塘湖即此
  白鶴溪在府西南二十里北通運河南入滆湖西
  接丹陽界
  梁溪一名梁清溪在無錫縣西門外源出惠山南
[013-27a]
  入太湖北合於運河梁大同中浚故名
  長廣溪在無錫縣南十八里北自石塘通五里湖
  東合蠡口河南經下澤橋出吳塘門而入太湖吳
  地記云陳勲所導
  東溪一名東九在荆溪縣東西南諸山水東入太
  湖者並匯於此
  東瀉溪在荆溪縣東南三十六里陸希聲頤山録
  謂山前百餘步衆流合而東故名舊稱兩岸多藤
[013-27b]
  花春時照映水中青緑可愛故亦名罨畫溪一名
  五雲溪
  荆溪在荆溪縣南以近荆南山得名上通蕪湖下
  注震澤漢書謂中江出蕪湖西南東至陽羡入海
  即此溪也周處斬蛟在此自明中葉以後水口阻
  隘其流日以淤澁昔唐杜牧嘗作水榭於是溪之
  上宋蘇軾又欲買田種橘其間葢山水致為佳勝
  附/明李東陽荆溪賦有谿來自西南兮勢奔騰而/蜿蜒界甸服以為中江兮稱
[013-28a]
  義興之名川上源出於蕪湖兮下通流於震澤乃/雲雨之是興兮亦蛟龍之攸宅厯松江以入海兮
  渺不知其所極棹蘭舟而遐騖兮與羣山而逶迤/畫屏爛其前陳兮錦帳紛其後隨樓閣倒景其空
  青兮沙石分明而陸離彼魚與鳥其何心兮亦水/泳而雲飛惟夫君子好修兮稟坤輿之清淑鍾世
  澤於名門兮䕃嘉林於喬木泓一鑑以為池兮結/重茅以為屋朝攬秀於山顛兮暮搴芳乎水曲抱
  經濟以用世兮出觀光於上都躡瀛海之髙踪兮/覽長江之壯圖歎墨突之不得黔兮念陶園之將
  蕪列魁象於三台兮寄髙情於五湖余養癖於林/泉兮每探奇而索奥考兹地於山經兮恨不髙飛
  而逺到重文靖之盟言兮亦惟斯人之為好慕楚/頌之遺風兮矧蜀山之惟肖孰使谿之名荆兮復
  洞庭之是號豈不懷乎三湘兮莾風濤之浩浩更/楚人聚而咻之兮功垂成而不告嵗忽忽其屢
[013-28b]
  兮竟罔罔而莫宣時寐往而寤歸兮宛兹谿之在/前吾將探石髓於神仙兮尋勝景於桃源佇飛舄
  於左喬兮遡歸槎於張騫雲幢霧節不可以久駐/兮恍若送乎登仙荆溪主人聞而歌曰余之谿兮
  故鄉余之莊兮此堂抱余甕兮水傍洴兮練兮中/央進則用兮退有藏修吾道兮相與翺翔招美人
  兮不來渺余懷兮天一方余亦從而和曰荆之溪/兮孰使為清荆之山兮孰使為靈人與地而俱佳
  兮文與獻而俱徵彼信美而非吾土兮悵無/樓之可登感妙思於吳歌兮歎騷辭於楚聲
  西溪一名西九在荆溪縣西上受潤州廣德匯縣
  西境諸山澗之水繞郭流經東溪以入太湖
  採菱港在府東南十二里東入於陽湖運河自此
[013-29a]
  分流而南合龍游徐湖中村諸水世傳隋時所鑿
  戚墅港在府東三十里南接運河東南入於太湖
  又自水月河通北陽湖
  三山港在府東三十里東北界江陰南接運河西
  北入於申港以上陽湖縣/
  花渡港在無錫縣西北三十五里東接運河西貫
  直湖港入於陽湖
  雙牌港在無錫縣西北四十五里與武進分界北
[013-29b]
  接運河南入陽湖
  大渲港小渲港在無錫縣西南十六里皆分自梁
  溪西為大渲東為小渲又南行二十里至青祁渰
  始合居人於此植芰荷為游觀云
  石頭港在江陰縣東三十里自三河口導長河而
  南經横河入於江又有雷溝港在縣東三十五里
  又東二里曰陳港又東十一里曰蔡港俱南達横
  河入於江宋濱江置戍處明洪武中重浚
[013-30a]
  谷瀆港在江陰縣東六十四里源有二一自無錫
  界北經新河一自長河而東㑹於三河口北入於
  江又支流自東南循顧山入常熟界
  令節港在江陰縣東六十五里自谷瀆港東北入
  江
  夏港在江陰縣西十里南引五瀉堰過青陽厯□
  鎮出蔡涇牐北入於江迤邐七十五里界縣境而
  中分為江陰百瀆之宗
[013-30b]
  申港在江陰縣西三十里一名申浦舊志云春申
  君所開以導江南流其水東入無錫五瀉河西入
  武進戚墅堰合於三山石堰又北流入於江
  利港在江陰縣西五十里自武進界鬼涇口東北
  行二十五里入於江明𢎞治癸丑浚申利桃花三
  港以行溢水嘉靖間復與桃花港同浚
  桃花港在江陰縣西六十里合立埭河西北行五
  里入於江
[013-31a]
  黄田港在江陰縣北三里傳為黄歇所開引江水
  以溉田因名舊志以此為運河直扺無錫漕渠
  瀾港在靖江縣西接城河南通大江
  新港在靖江縣東五里曰東新港西二十八里曰
  西新港西十五里曰南新港西北五里曰北新港
  又小新港在西北大新港在西南
  玉女潭在荆溪縣張公洞西南三里深廣逾百尺
  舊傳玉女修煉於此唐權徳輿稱陽羡佳山水以
[013-31b]
  此為首
  金牛潭在荆溪縣張公洞後其水渟泓不竭舊傳
  有金牛入於此又名伏牛潭南唐韓熙載洞靈觀
  碑所謂臥金牛於潭底是也
  白茫潭在荆溪縣西四十五里廣數百畝受金壇
  溧陽諸水
  龍泉灣在府南七十里四時瀑水飛流雖旱不竭
  蠡瀆在無錫縣東南其水通太湖由梁墓涇達於
[013-32a]
  運河寰宇記云范蠡伐吳所開其支分而為蠡口
  河
  泰伯瀆在無錫縣東五里西連運河東達蠡湖唐
  刺史孟簡嘗浚之袤九十里廣十有二丈溉田千
  頃其支流為香涇梅花浜延祥等河
  百瀆在宜興縣西南七十五里為上瀆北六十里
  為下瀆舊以荆溪居數郡下流遂於太湖濱疏百
  派以分其勢又開横塘袤四十里以貫之瀕湖畎
[013-32b]
  澮皆通焉單諤水利書云自蕪湖溧陽五堰達吳
  江猶人之一身五堰為首荆溪為咽喉百瀆為心
  震澤為腹蓋謂脉絡相貫也今多湮廢宋治平中
  樓閌知宜興所浚者四十二瀆明𢎞治中亦浚三
  十餘瀆而已
  解祟泉在江陰縣東十八里迴入山谷湛潔靚深
  金沙泉在宜興縣凡有三處色皆如金一在小心
  山一在唐貢山一在礪山
[013-33a]
  餘皮渰在宜興縣東十八里廣十餘里受荆溪湛
  瀆之水東入於湖
  洴浰渰在宜興縣西二十七里受溧陽諸流注於
  荆溪入湖
  湖洑渚在荆溪縣東南五十里其流北折而東入
  於太湖
  張渚在荆溪縣西南七十里發源章山合流於潼
  渚匯於荆溪
[013-33b]
  孟涇在宜興縣西北四十里唐刺史孟簡所浚以
  避滆湖風浪之險因名
  鎮江府
  北固山在府北下臨長江迴嶺斗絶其勢險固故
  名又名北顧山因梁武帝改京口城樓曰北顧樓
  得稱元和志云北望海口實為壯觀宜為顧也晉
  謝安蔡謨鎮此并於山上作府庫儲軍實山有寺
  曰甘露西有秋月潭走馬澗相傳漢昭烈曽走馬
[013-34a]
  於此西南有鳯凰池天津泉狠石山後有鐵柱峰
  一名石帆觀音洞在其下又旁有甘露跨鼇二門
  又府治有陽彭山附/明湯寅北固山賦汩長江而/東騖截堆
  埼以孤稜負崇構而傑起峙崱屴而□嶔緬張氏/之行役云托植於金陵乃其指天日循迴龍紆京
  峴而右&KR1479稱别領於鮫宫跨黄鶴而南沿凌寶葢/而西雄没天津之伏流圻海涵之沖瀜迅風切而
  落響旭日起而升紅邈飄颻於紫烟蹴磊砢之南/松挺萌臺之妮妮沾流泉而灑沫漾颯㳫之疎鐘
  恍四山之鏜鞈顧青螭而依依遂憑堦而造闥曬/葐蒀而何象儼白榆之可剟爾乃杖金䇿側角巾
  侵蕭瑟之寒曦納亭皋之芳春採江蘋而斜渡蹙/潛波而渙鱗經畛畷而躑躅俄陟阻而無硍始凸
[013-34b]
  悚而坳驚漸地蜷而縷曲拂乎天之胎禽攀九垓/之仙躅逺嶧微而迎茜石路欹而銜緑樓臺羃而
  髙騫諸峰逈而起㐲其前則千雄萬堞綺列鱗次/伍兩雲屯翟葆風厲千畝之㕓五都之市白地紌
  繏珠緋縪璲隠隠輷輷澀譶糾刺大胥之所不能/名隸首之所不能記芝楣繡桷麗厥芸堂䡾䡾乎
  其千霄視□□而迷方鳴鐘食鼎淇園玉圃雜卉/葳㽔以疏途叢英阿那而分户彫爼鼏勺留賓歌
  舞嘗瓊禾而詎甘進臛蠵而停箸七盤紛而近郁/管紘嘐而遐赴延郛蔽郭朱蕞碧抽荆杞凭原而
  隆翠溝塍界路而承流横唐頽之青蔥俯丹華之/彫鎪其後則多景之樓清暉之閣枝岝峉而交撑
  結䂺&KR1773而如托濔漫轇轕䂄焉神愕曲䃞盤根於/虚空神鷹奮飛而下掠㝪望江之危亭並蛾眉而
  依約吳楂楚舶於山之阿前迎後距擊汰揚波集/布䭵而櫹操□飍矞於盤渦元㝠蕩日飂□風多
[013-35a]
  亮朱明之不燠宜披裘而婆娑朝暾夕橮旁睨邪/眺絢雲霞而作壁插層濤之浩浩㴸烟生而迆颺
  混太虚而皛溔西則浩旰歙赩浮玉相望竦重欒/於波底壓&KR2216&KR2160而為堂東則焦巖蓊葺彷彿乎懐
  襄嵌霧樹於飛澇&KR1071□碭於中央惚兮惘兮䘏乎/湯湯□曲江之鉅麗控海門之微茫其左則殷殷
  繹繹坡陁直下隠弅之丘曠䍚之野崇岡列而嵧/嶷平林㬣而瀟灑道安遁跡宋玉誅茅制龍經而
  泉沸企曳尾而心遥承密葉以為幄𣙜蒼松而崺/為橋沓乎翳薈畫為阡陌忽嶻嶪而髙縁㨛峛
  而低迫間墝䂽之田疇□峾淪之大澤藏籦籠而/有人帶修巒之重碧嘉樹列蔦蘿延倚雲□傍潺
  湲鍜浮圖之峥嶸見圌汝於東軒信恢炱以儻閬/朔句曲以相纒其右則岷嶺分派波濤南析川迤
  澮隠霜葦風荻噲乎其隅湜乎其室捷獵镺蔓亭/□榭磧濟濟鏘鏘飈馳轂擊斥闤闠之紛紜肆□
[013-35b]
  㺒而相敵歸蒜山之晴雲停酒罌之勁翮走馬之/澗硍乎中開隔四空而閟跡巨靈啄其崔嵬狀庨
  豁以崆㟅驚䂄睒而徘徊扳葛而驚條掛雨捫壁/而温霧縈苔仰碅碖之若墜頫窋䆛以頻猜慄&KR1253
  &KR1253而屏息蹠砊硠而成雷怪石帷舒乍前乍却㟒/嶙嶙峋躋空欲落磓碐碐以敷青疊䂩䂩而獻蕚
  披半角而垂鋩倬芙蓉之初削羅衆卉而脅生被/蒨峭而猗靡參髙緑而先霜糝卑紅而晩滋其上
  則列刹言言鬱紆曲布事存天監名仍甘露鏤楶/有唼□之鱗碧題有不彫之樹栱橑習其斜錯枅
  栖詭其扠㧎廲廔宿月金輪棲霞叢篠翍其閌櫨/櫪杌其隈軼厚伽而遜製豈般爾之能裁堂則雷
  音䕶勅實實翼翼𢎞綵緻而翬飛揭離樓而並飭/亭則鎮海臨江居山之陽懸旅楹於崛岉敞磊硌
  而磅硠其他曲檻燠房填摛丹飾詭形而殊狀者/不可殫述出柳溪之㳺鰻懐北軒之暮笛法序岪
[013-36a]
  而増髙月潭浟而清洌鎤嵩丘之鏗□入江聲而/争急栟櫚溽暑而扇隂檉椐豔陽而呈繪丹楓悽
  其憯惻樅栝簌其晻藹花餘四時月饒畸睞鳱鴠/則戒夜而鳴鷓鴣則葉庇其背他若六霙縈盈而
  溢素螮蝀霍濩而吹帶赤松匿景而垂絲纎阿馳/輪而眩采其下則培塿東走落景西明巋層櫨於
  石壁勢縱&KR1128而究升面翠蘚以啟牖接倒樹以安/亭幽篁觸砌而戞玉菡萏灑露而鋪星虚洞積香
  而中窈鳯池含藻而波澄雨華垂青海嶽浄名纍/以宻檜闈以山櫻文以翡翠聲以和鶯援鵁鶄之
  孤嶼□啄玉於遥汀任公詹父草樹為廬乘舟容/裔風水當居騰淼漫以天浮㳫浰淢而卑趨設罶
  罩施&KR0699罛鈎必逮雙網必盈䒀潛鱗為之駭徙天/吳為之欷歔估客之船落帆之浦疊漿聨篙明滅
  洲渚沙鴇漂其奄忽楚岫濛而霞吐蟹堁之田多/黍多稌既腴壤之浫洝況編町於兹滸眠碌碡於
[013-36b]
  雲根理耰鋤於繁楚秩秩斯干講武之堂製𢎞敞/以䆗窱映蘭薄而襟江吉日維戊干戈戚揚於是
  鐵杖之倫超距之士竝集洶湧魚服象弭驚帆逸/足照夜騄耳金&KR1784飾而濩畧桃花縟而千里乃踰
  唐陂導坑衡彎青檀而弸彋奮軯礚之驚霆百金/命中貫月穿星□弩具臂銲并搴旗格猛其徒如
  林足以讋海若悸百靈耀五兵於設險榮李花而/迄今若夫衛公之栢車蓋無存明皇之像遺真已
  諼物既往而代非愴靡徵而不尊僧繇探微是留/殊繪吳生擅場妙麗神㑹踐狠石之如羊懮阡眠
  於蕭艾悵典午之更非感孫劉而一慨九陽届節/有鳴倉庚於以修禊於江斯清於京斯依彯然華
  纓載忻載燕鼔瑟吹笙亦有㛹如姣好先施陽文/細腰善步其從如雲曳䋪縞之纎袿髾綺紈而夕
  熏婉徐步兮裶裶樂莫樂兮青春然則兹山者綜/其所宜而程其所用首籍籍於過江永神皋之均
[013-37a]
  重徒觀其山形而勢嵬櫐𡵻嵲修竹良材參差櫹/矗足使寗封頤神而不返支遁布金而存朴總二
  善以同規陋褦襶之往復至於地非金闕夙標名/勝謝元釣鱸以㝠志令則凌雲而寄興米顛托病
  以栖閒客兒紛游而竊詠美令軌於曩賢實青丘/而並競若夫聞風層城峨眉積雪香罏恒霍之奇
  女几天台之别雖名羡於山經終險&KR2832而遼僻未/有聳城闕而邇峙攬曲涯而吐納果擇勝而逍遥
  庶兹土/之尤絶
國朝湯斌陽彭山春望詞䟦京口形勝甲東南金焦北/固其名特著故畫舫籃輿
  日萃其下而未有知所謂陽彭山者是山也雖無/奇峰危巘深澗絶壑之觀然登其上而三山雲樹
  環翠如屏長江洶湧風帆隠見與潤州城堞樓櫓/烟火十萬餘家無不近在几席俯仰指顧亦登臨
[013-37b]
  之勝槩也特其名不見於山經輿誌故騷人之游/屐不至即或至焉而文字不足以發之世亦莫得
  而傳焉則山川之幸不幸豈不以人哉戊申三月/董子文友來自毘陵與何子雍南程子千一偶登
  此山乘春騁望各賦詩十章曰陽彭山春望詞三/子皆以詩文擅名當世其詞雖記一時聞見所及
  而江山形勝如指諸掌余聞京口盛時名家巨族/競選山水靚冶之區治園亭臺榭極嵗時游覽之
  娛自海艘告警山川如故風景頓殊三子懐古睠/今感慨係之宜其詞之婉麗而凄愴也夫天下幽
  巖邃壑徒為樵夫漁子所棲游者多矣此山南望/則米元章之遺墓在焉其西則昭明太子讀書處
  也風流文章想見其人何後來游者篇什零落乎/此詞流傳於世吾見尋奇探幽者詫為奇聞異蹟
  必將載酒登髙窮極眺望墨版淋漓侈為游覽盛/事四方聞而不得至者與金焦北固同入夢想也
[013-38a]
  故余謂仙宫佛窟士女繽紛不可言游游陽/彭山者自三子始書此所以慶此山之遇也
  石公山在府北九里瀕江與焦山對峙下有石檻
  山形如雙象一曰象山有象山洞
  蒜山在府西五里元和志云臨江壁絶山多澤蒜
  因名或曰算山謂周瑜與諸葛亮議拒曹操之所
  東晉末孫恩浮海至丹徒劉裕大破其衆於此山
  本寛廣宋元間淪入於江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
  獨峙者也附/明林魁蒜山考蒜山在丹徒縣西三/里比臨江上無峰嶺
[013-38b]
  山生澤蒜因以為名按晉孫恩浮海奄至丹徒率/衆登蒜山劉裕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衆
  唐劉展叛田神功將三千軍於𤓰洲將濟江復將/步騎萬餘陳於蒜山又徐知誥常游蒜山除地為
  廣場編虎皮為大幄率僚屬㑹於下舊志又謂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蘇子瞻詩蒜山幸有閒田地著
  此無家一房客觀此則舊寛廣可容萬人/宋時猶可居止不知何年淪入於江也
  銀山在府西江口舊名土山唐劉禹錫詩土山京
  口峻是也元時以與金山對峙易今名今亦名雲
  臺山山側為鎮屏山下有潮音洞其别阜曰玉山
  金山在府西七里大江中初名浮玉山風濤環遶
[013-39a]
   勢若飛動岩洞泉石皆名勝也九域志云唐裴頭
   陀於此開山得金因賜今名然梁天監四年僧祐
   髙寶誌於金山修水陸㑹則金山之名當在唐前
   又名伏牛山宋真宗夢游其山又改名龍游山旋
   復故名其頂有金鰲妙髙等峰浮圖冠其上有泉
   名中泠陸羽以為天下第一山之東有日照巖一
   曰朝陽洞東麓有善才石一曰鶻峰西有石排山
   隠出水面若&KR1097筏然相傳郭璞墓在焉自康熙二
[013-39b]
   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廵建有
 行宫屢經駐蹕先後
賜御書匾額天王殿曰勅建江天寺大雄寶殿曰動静萬
 古
 行宫曰江山壯觀曰吐納萬象留雲亭曰江天一覽暢
 遂樓曰澄懐日新佛印山居曰水天清映龍洞曰松風
 石
[013-40a]
御書樓曰浮翠樓大悲殿曰禪棲朝陽洞曰雲峰禪堂曰
 祗樹
御製恭侍
皇太后駕臨金山記恭紀首卷/
   五州山在府西三十里晉永嘉後幽冀青并兖五
   州之人流寓京口故顔延之車駕幸京口詩云望
   幸傾五州疑山名縁起於此梁武帝曾幸焉輦道
   尚存山有泉其流所匯曰夕溪又府西四十里有
[013-40b]
   香山鐵爐山五十里有曹山明成祖嘗駐蹕其下
   黄鶴山在府西南三里一名黄鵠山宋武帝微時
   游息於此有黄鶴飛舞其上因名宋戴顒隠黄鶴
   山文帝每欲見之曰吾東廵當宴戴公山下故又
   名戴公山
   磨笄山在黄鶴山東南宋戴顒女於此磨笄誓不
   適人因名
   菊花山在磨笄山南其對峙者為天福山
[013-41a]
  長山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靈泉其流與練湖
  通溉田甚多南有塔山
  髙驪山在府西南五十里亦名句驪山相近為覆
  船山舊志以為即酒嬰山之異名
  招隠山在府南七里本名獸窟山宋處士戴顒隠
  焉故名寰宇記云梁昭明太子讀書於此石案猶
  存下有真珠泉虎跑泉鹿跑泉又有昭明所開古
  井及玉蘂亭唐李徳裕玉蘂花詩刻石今存西有
[013-41b]
  峴山與招隠聨勢俗稱大峴小峴又相近凰凰山
  迴龍山夾山福田山
  白兔山在府東南十五里舊志云宋刁約葬此有
  白兔躍出因名相近為唐山
  馬蹟山在府東南三十五里道書第四十九福地
  也山有青童君馬蹟故名又有葛稚川煉丹井有
  黄龍青龍二洞
  花山在府東三里一名東山皇甫冉詩云北固多
[013-42a]
   陳迹東山復勝遊即此又府東三十里有雩山大
   瀆山六十三里有華山舊志云即樂府所謂華山
   畿者
   京峴山在府東五里京口京鎮皆因以名一名丹
   徒峴或稱荆峴
 國朝順治十六年大敗海寇於此北有汝山相近者釡
   鼎山鼎石山
   焦山在府東北九里大江中舊傳以東漢焦光隠
[013-42b]
   此得名寰宇記通典亦謂之譙山亦曰浮玉山與
   金山對峙相去十五里上有焦仙嶺三詔洞以焦
   光三詔不起也又有獅子海雲觀音羅漢棧道等
   巖青玉塢碧桃灣山之餘支東出並立於波間者
   曰海門山康熙中
聖祖南廵臨幸山中
賜御書匾額山門曰定慧禪寺大雄寶殿曰香林曰法雲
 慧日
[013-43a]
御製焦山詩三首恭紀首卷/
   圌山在府東北六十里濱大江江流自東而西而
   北轉屈之間層峰峭壁俯瞰湍波京口之咽喉也
   山有上下二箭洞下有東霞寺宋史張世傑與元
   兵戰於江中不利退奔圌山即此
   日精山在府學内上有日觀遺址
   月華山在府治西南一名萬嵗山晉刺史王恭建
   萬嵗樓於上至唐猶存宋初稱為月臺今遺址在
[013-43b]
   焉下有秦潭宋為放生池
   壽邱山在府治西南宋武帝故宅所在即位後築
   丹徒宫南麓有龍華寺即其地今建丹徒縣學
 國朝改名聖像山
   觀音山在丹陽縣東北三里一名惠山中有玉乳
   泉為中泠之亞其後為甘草山
   經山在丹陽縣東北三十里昔有異僧講經於此
   故名一名金牛山輿地志謂漢時金牛出山之東
[013-44a]
  馳至曲阿上有金牛洞洞口僅容一人其中甚廣
  下有泉甚清冽
  繡毬山在丹陽縣東北三十六里三山相連如繡
  毬上有白鶴泉
  陳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里下有玉龍泉又水漸
  山黄連山皆在縣東北
  沈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里南唐沈彬所居今廣
  教寺其遺址也旁有石壁髙千仞若翠屏然闕/
[013-44b]
  赭山丹井又縣東北有鷄籠山
  九靈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里下有桃花澗有仁
  静觀唐魏法師嘗居此
  金鷄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五里下有顯忠廟
  嘉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志云境中諸山
  嘉山最髙其上出雲土人以為雨候中有龍湫久
  旱不涸又鳯山又嚴山一名白雲山皆在縣東北
  隨駕山在丹陽縣東北五十里經山之西或謂秦
[013-45a]
  皇所遊也
  白鶴山在丹陽縣西十里孫鍾墓在焉
  論山在丹陽縣東南道家三十八福地謂神仙所
  都也
  彭山在丹陽縣東三十五里下有龍池靈異
  茅山在金壇縣西六十五里漢三茅君得道之所
  道書云秦時名為句金之壇以洞天内有金壇百
  丈此縣所由名也其東及南屬金壇西及北屬句
[013-45b]
  容自大茅一峰東來蜿蜒而下勢如龍尾故有龍
  尾山陶隠居云大茅以南韭山竹山吳山方山自
  此疊嶂遥接於吳興天目諸山矣餘詳見江寧府
  顧龍山在金壇縣南五里前望白龍蕩故名一名
  烏龍山俗稱土山明太祖東征嘗駐驆焉
  大坏山小坏山二山在金壇縣南三十里長蕩湖
  中屹然孤秀望之若浮又曰大小浮山亦曰大小
  巫是山界於宜興溧陽
[013-46a]
  雲泉山在溧陽縣東南三十五里山上有泉雲氣
  出焉下有雲泉寺唐貞觀舊蹟也
  鐵山在溧陽縣東南五十里唐書地理志云溧陽
  有鐵即此今有坑冶遺址又東南八里有銅官山
  唐書云溧陽産銅是也今無之又縣西南七十里
  有鐵冶山一名鐵峴相傳前代鑄鐵處
  三鶴山在溧陽縣東南六十里舊經云有潘氏兄
  弟得道於此化鶴飛去一名仙山又有結都山亦
[013-46b]
  在縣東南産石煤
  錫華山在溧陽縣南四十五里一名小華山形勢
  雄偉有流泉草樹之勝又天井山在縣南六十五
  里中空如井
  五松山在溧陽縣南七十里舊名松山李白改今
  名
  石屋山在溧陽縣南七十里有鑄劍坑圖經云吳
  王使歐冶子鑄劍於此山其遺迹也
[013-47a]
  石門山在溧陽縣西南二十里兩山相峙如門
  桂林山在溧陽縣西南三十里宋汪藻挹秀堂記
  云南則翠巘晴嵐與人應接者桂林諸山也
  荆山在溧陽縣西南四十里山南有二峰怪石峻
  削名曰東西二柱又有泉可資灌溉
  盤白山在溧陽縣西南四十里晉仙人李盤白飛
  昇於此一名髙邃山山有髙邃洞其深叵測唐開
  元間建㑹仙亭宋大中祥符初勅改為太虚觀
[013-47b]
  三王山在溧陽縣西南五十里一曰三首山
  伍牙山在溧陽縣西南六十里輿地廣記云伍子
  胥伐楚還吴經此山故名建康志云子胥齒美避
  楚慮人識以石擊牙神䕶之不毁故名亦名䕶牙
  山
  茭山在溧陽縣西六里有龍潭可禱東畔石壁臨
  溪奇秀映發宋丞相趙南仲父子與賓從宴遊於
  此題石猶存
[013-48a]
  巖山在溧陽縣西十里北連姥山又平陵山在縣
  西三十五里西有平陵城
  大石山在溧陽縣西十四里舊志云上有石刻龍
  洞二字淳祐間汴人趙昕書下有龍池雖旱不涸
  黄山在溧陽縣西四十三里舊志云黄鶴仙人得
  道於此因名又九龍鳯凰等山俱在縣西
  曹山在溧陽縣西北八十里瀨水發源於此山有
  聖姥祠相傳聖姥曹姓故一名曹姥山相接有分
[013-48b]
  界山縣與溧水分界處
  雷山在溧陽縣北三十七里巖石隠秀泉流澄潔
  俗傳雷公鑄劍於此一名雷公山
  瓦屋山在溧陽縣北八十里山形連亘兩岸隆起
  如屋李白遊白湖亭望此山有詩又縣北七十里
  有黄金山雨後土色如金二山皆界於句容
  了髻山在溧陽縣北八十里東與仙儿山連兩峰
  聳秀如髻
[013-49a]
  &KR1432山在溧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界於宜
  興集韻云&KR1432音毆溧陽山也縣志作㞯誤
  白龍岡在府治獸窟迴龍兩山間又有白龍洞一
  名蓮花洞為南山佳境
  夾岡有二在丹徒縣南者曰小夾岡在丹陽縣北
  者曰大夾岡皆漕河所經也
  金牛嶺在溧陽縣南七十里在四山中長亘十有
  餘里與廣徳界
[013-49b]
  大江在府治西北六里即揚子江也一名京江東
  注大海北距揚州郡城臨其南岸金焦障其中流
  魏文帝將南征見波濤洶湧歎曰此天所以限南
  北也
  海鮮河在府治西北宋嘉定間郡守史彌堅請於
  朝開此以泊防江之舟西北通京江東南接漕渠
  復重濬歸水澳以輔漕渠時蓄洩
  漕河自江口至南門九里又南至丹陽九十里水
[013-50a]
  道經大小夾岡上下有京口吕城二牐舊志謂始
  秦鑿曲阿其後隋大業中穿而廣之擬通龍舟即
  丹徒漕渠也詳見河渠志
  珥瀆河在丹陽縣南七里自漕渠經珥村鎮達於
  金壇俗稱七里河
  胥溪河在溧陽縣西八十里春秋吳伍員開運道
  於此故名其後五代楊吳作五堰詳見河渠志
  新豐湖在府東南三十五里一名新豐塘元和志
[013-50b]
  云晉大興四年晉陵内史張闓所立始其地少陂
  渠田多蕪穢此湖創而成灌溉之利
  練湖在丹陽縣北即古曲阿後湖湖所名練記云
  由孔子登泰山觀吳門若匹練然而謝宣城亦稱
  澄江静如練以水容目之耳周四十里納丹徒長
  山髙驪諸山之水凡七十一流匯而為湖唐時居
  民築堤湖中為田遂分上下二湖後上湖久廢
國朝康熙中民漸占下湖為田奉
[013-51a]
㫖仍留蓄水遂復為湖今湖心築墩建
聖恩亭立石曰萬世永賴之碑
   髙湖在金壇縣西北十里周百餘頃北受五十瀆
   南流十二里入大溪
   思湖在金壇縣南六里一名白龍蕩舊常寛衍蓄
   水近以居民築埂擅菱藕之利稍失其舊矣
   長蕩湖在金壇縣南三十里即洮湖也與宜興溧
   陽界詳見常州府
[013-51b]
   梁城湖在溧陽縣西六十里俗名三塔渰周四十
   里
   千里湖在溧陽縣東南十五里一名千里渰陸機
   云千里蓴羮未下鹽䜴即此今已淤矣
   蜃溪在府西北匯四十八汊之水而為練湖餘流
   入金壇境宋人避孝宗嫌名改為辰溪
   夢溪在府治朱方門外宋沈括嘗夢至其地後謫
   居於此因名
[013-52a]
  白鶴溪在丹陽縣東南金壇縣北上承金陵句曲
  之水東流入常州一名荆溪
  大溪在金壇縣西二里東南流入長蕩湖王樵云
  今縣西有青蒲河通崑崙河入長蕩湖即故大溪
  也
  直溪在金壇縣西三十五里受茅山丁角諸水東
  南通大溪入長蕩湖俗名直里河又縣西南三十
  里有唐王溪亦受茅山水流入大溪其側有唐王
[013-52b]
  村故名
  瀨溪在溧陽縣西北三十六里一名瀨陽渰上接
  三塔諸渰水東入太湖
  白雲溪在溧陽縣東南十里一名白雲涇縣境之
  水匯流於此清澈可鑒東流入荆溪又縣南二十
  里有髙友溪源出廣徳諸山經黄墟蕩合於白雲
  溪又縣南六十里有金陵溪亦發源廣徳至新橋
  入河流亦㑹於荆溪
[013-53a]
  京口港在府西北江口
  丁卯港在府南三里上有丁卯橋運道所經也唐
  許渾居此
  丹徒港在府東南十五里南抵漕河有壩北入於
  江
  安港在府東北八十里通大江
  甘露港在府治北固山下通大江宋轉般倉在此
  史彌堅嘗濬之今淤又新港在京口甘露二港間
[013-53b]
  明𢎞治中濬
  蕭港在丹陽縣東二十七里
  包港在丹陽縣東七十里北通大江南連嘉山
  燕子港在金壇縣東四十里舊志云通長蕩湖者
  舊有八十餘港𨽻金壇者十二此其一也
  溧水一名瀨水在溧陽縣西北四十里即永陽江
  也漢志注云溧水出南湖舊縣在水北故曰溧陽
  水利考云永陽江亦曰潁陽江古名中江今謂之
[013-54a]
  九陽江
  潤浦亦曰東浦在府東一里隋置潤州以此浦名
  簡瀆在丹陽縣南五里一名香草河南接延陵鎮
  諸水東北達漕河唐置簡州以此瀆得名
  丁義瀆在丹陽縣南三十里自白鶴溪分流溉田
  涇瀆在溧陽縣北三十里金壇溧陽之水㑹於此
  入洮湖
  百丈溝在溧陽縣南五里一名百步溝源出燕山
[013-54b]
  東流入白雲溪設壩儲水以資灌溉
  天津泉在金山甘露寺西南始寺取水山下明永
  樂中忽得美泉因以太祖甘露生泉天降津之句
  名之
  雙井在丹陽縣東南二里其泉最古相去數尺南
  者色赤北者色黄
  沸井在丹陽縣南四十四里井有四二清二濁晝
  夜騰湧不絶
[013-55a]
  繰車涇在溧陽縣南十里西接黄墟蕩東北屬於
  白雲溪明成化中重濬
  古縣渰在溧陽縣南十五里晉永世縣故址與千
  里渰相連亦産美蓴
  淮安府
  鉢池山在府治西北十五里府志云相傳王子喬
  煉丹於此岡阜盤旋以形似名
  老子山在清河縣東南百里舊志云世傳老子煉
[013-55b]
  丹於此山西有仙人洞深二丈許下臨淮水四壁
  如削
  霍山在老子山南跨盱眙清河之間
  鐵柱岡在鹽城縣北二里海岸上世傳秦皇繫馬
  柱也或云蛟龍畏鐵作此鎮之
  沙岡在鹽城縣西北縣境無山惟有沙岡一帶南
  抵岡門鎮北距海延迤起伏五六十里
  九里岡在桃源縣西北四十里
[013-56a]
  白鶴墩在清河縣西北八十里相傳有仙人控鶴
  之事
  三台墩在清河縣縣治踞其中左右輔以二墩
  竹墩在安東縣東北四十里
  鳯凰墩在安東縣北十五里中漣河西相傳昔有
  鳯凰集此
  燕麥墩在安東縣北三十里
  金牛洞在府西北十里周顯徳四年世宗親征南
[013-56b]
  唐嘗宿兵於此
  大海在府東二百里為大海口是淮河入海處府
  治與鹽城縣皆東濱於海鹽城自海浦出洋東北
  五十里乃元人海運故道也
  澗河在府東南五十里上洩三城瀦水下通濱海
  舟楫
  永濟河一名新河在府南十里明萬厯中開以通
  漕
[013-57a]
  涇河在府南五十里西通運河
  淮河在府西南五里自泗州龜山東流匯為洪澤
  又東至清口黄河自北來㑹東北入於海
  黄河在府西北自邳州入桃源界至清河縣合於
  淮東北抵安東縣雲梯關入海
  運河南自寶應界抵郡城西北又西達於淮為吳
  䢴溝隋山陽瀆遺跡明平江伯陳瑄之所導也
  草灣河在府西北二十里淮河北岸南對清江浦
[013-57b]
  初黄淮水大常至逼城明萬厯初兵備副使舒應
  龍開此河以殺其勢而安東復有直射之患
  官河在鹽城縣西南四十里源於大蹤湖北為鹽
  河東入東塘其下流入射陽湖
  封子河在鹽城縣西十八里岡門鎮西白馬鞍湖
  運鹽二河流入景泰中太守丘陵疏其湮塞
  蘆溝河在鹽城縣西北六十里縣西有東西二塘
  俱源於大蹤湖流為是河北入於射陽
[013-58a]
  汊河在鹽城縣北門外自通泰北經鹽河東塘入
  於射陽
  泗河亦名清河在清河縣治西自山東泗水縣由
  徐邳經桃源縣至清河縣西北分為大小清河大
  清河由縣東北小清河由縣東南俱入於淮𢎞治
  初黄河入小清河其水遂濁至今猶名清口
  漣河在安東縣北三里有東西中三漣河闊皆數
  十丈源自西北大湖東南入淮
[013-58b]
  官河在安東縣北三十里源自西漣來南通中漣
  東流散入遏蠻等河入淮北通海州諸鹽場舟楫
  便之
  支家河在安東縣西十五里南通山陽新溝及孫
  村浦入淮又縣西有大防河入於此
  崇河在桃源縣北四十里相傳晉石崇嘗立倉於
  此其源西接宿遷劉老澗東入安東漣河
  白洋河在桃源縣西六十里上通汴河下達黄河
[013-59a]
  鎮西界宿遷
  白馬湖在府治西南
  管家湖在府城西望雲門外又謂西湖嘉定志云
  即仁濟橋之北湖是也
  洪澤湖在府西界山陽清河桃源盱眙四縣本名
  洪澤當淮水下流左右有數十湖匯而為一土人
  統名曰洪澤湖泗州城陷於其中其東南為淮揚
  兩郡髙堰之設所以障此水也
[013-59b]
  射陽湖在阜寧縣城北漢書云廣陵王有過其相
  勝之奏奪其射陽陂即此湖也周三百里寶應山
  陽鹽城三邑界之其下流由廟灣新豐市入海
  大蹤湖在鹽城縣西南百里南北徑三十里東南
  廣十五里與興化界
  馬鞍湖在鹽城縣西三十里北入侍其汊以達射
  陽
  富陵湖在清河縣南有溝通淮淮漲輙與湖合澤
[013-60a]
  廣魚繁嵗委官量船納料以備魚油翎鰾之税又
  縣南九十里有北萍湖與淮水通流又縣東北有
  四鋪湖周十五里入淮有五昌湖周十里入湯家
  澗又縣西北有三角湖縣境湖澤相連大小以數
  十計其下流皆達於河淮
  碩項湖在安東縣西北百二十里世傳秦時所陷
  一名大湖廣袤數十里界海州沭陽安東東南達
  於淮
[013-60b]
  倉基湖在桃源縣南七里東流㑹丁家溝達河入
  淮
  大莊湖在桃源縣東南三十五里黄河餘流所匯
  也通丁家溝入淮
  赤鯉湖在桃源縣北七十里通漣水入於河
  黄浦在府南六十里東南至故晉口入射陽湖西
  達三角村入雙溝
  清江浦在府西北三十里舊為沙河土名烏沙河
[013-61a]
  古運道自郡城東北入淮舊志云宋轉運使喬維
  岳開此直達清口明永樂初陳瑄重濬置牐更名
  清江浦千軸叢集居民夾岸為水陸之孔道
  建義港在府東北八十里東南流合通濟溝入射
  陽湖北入於淮
  蘆浦港在府東北百二十里東南入射陽湖西入
  淮
  推蝦港在阜寧縣東九十里
[013-61b]
  當尖港在阜寧縣西六十里
  雙洋港在阜寧縣北百二十里
  建港在鹽城縣西北七十里自大蹤湖北經馬長
  汀過射陽湖入海
  棠棃涇在府治淮陰廢縣東九十五里唐長慶初
  開
  髙良澗在府西南九十里其水本入於淮明萬厯
  中置牐洩淮水東注寶應諸湖
[013-62a]
  三洲在府治山陽灣對岸有上洲中洲下洲或云
  詩所謂淮有三洲是也
  通濟溝在府東北六十里東經馬邏港入射陽湖
  西自横溝入淮
  楊家澗溝在清河縣北四十里達於淮本河也元
  末用兵於髙郵開以濟運今湮為溝
  泗溝在清河縣東八里或作泗口晉時其地為重
  鎮
[013-62b]
  三里溝在清河縣東南三里入淮置牐通運
  響水溝在安東縣西一里北接支家河引沭水大
  湖中漣南流入淮水流有聲因名
  甘泉井在府治豐登橋側水與淮湖為消長
  真君井在桃源縣城南水味甘羙旱亦不竭俗傳
  劉真君所鑿
 
 江南通志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