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5 欽定熱河志-清-和珅 (master)


[056-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五十六
 建置沿革二
  周 秦
  漢
[056-2a]


[056-3a]


[056-4a]
 周 秦
 漢
  承徳府屬全境周屬山戎東胡後為燕漁陽右北
  平遼西郡邊外接東胡地
  史記齊世家互見匃/奴傳山戎伐燕服䖍曰山戎北狄/盖今鮮卑也何休
  曰山戎者戎/中之别名也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
  至於孤竹而還
  史記匈奴傳互見/漢書燕北有東胡山戎漢書音義曰/烏丸或云鮮
[056-4b]
  卑索隠曰服䖍云東胡烏丸之先/後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其後燕有賢將
  秦開襲破東胡東胡郤千餘里燕築長城自造陽
  韋昭曰地名在上谷正/義曰按上谷郡今媯州至襄平索隠曰韋昭云/今遼東所理
  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杜佑通典營州春秋時地屬山戎戰國時屬燕
   按後漢書郡國志令支縣有孤竹城令支及孤
   竹令盧龍縣遷安縣地自此以東北皆山戎境
   齊師至此而山戎遁走故遂自孤竹而還今永
[056-5a]
   平府北邊外即承徳府屬之東南境知為春秋
   時山戎地也東胡與匈奴接壤當在山戎西今
   順天府北邊外即承徳府屬之西南境知為春
   秋時東胡地也服䖍以山戎為漢鮮卑以東胡
   為漢烏桓而於東胡又云後為鮮卑並為東胡
   之支山戎則戰國時已無聞盖為東胡强盛所
   併是承徳府全境在春秋末又當全為東胡地
   也通典所列之營州即慕容氏之龍城在今朝
[056-5b]
   陽縣境其所稱戰國時屬燕者當在燕將襲破
   東胡郤地千里之後盖當春秋時令支孤竹之
   地皆為山戎所據觀國語稱齊桓公北伐山戎
   刜令支斬孤竹史記匈奴傳稱北伐山戎離支
   即令/支孤竹齊師本為救燕而出而於今支孤竹
   曰伐曰刜曰斬者則其地屬山戎而非燕有可
   知自東胡既郤之後令支孤竹之地始入於燕
   乃得築城界上以自守燕之長城其故趾雖無
[056-6a]
   確據然史稱自造陽至襄平造陽之地韋昭及
   師古並謂在上谷為今宣化府地襄平本漢縣
   為今奉天府遼陽州地是今居庸以東之邊牆
   實與燕之長城形勢不逺特燕長城東迄遼水
   故今承徳府屬之迤東南境兼為燕地耳今之
   順天府永平府及錦州府為古漁陽右北平遼
   西郡地承徳府屬一州五縣當漁陽郡右北平
   郡之北遼西郡之西北惟諸郡皆逼近東胡故
[056-6b]
   燕築長城以距之也
  秦亦為漁陽右北平遼西郡邊外接東胡地秦漢
  之際為匈奴地
  史記匈奴傳互見/漢書冒頓自立為單于徐廣曰時係/秦二世元年
  壬辰/嵗立東襲撃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
  以兵至撃大破滅東胡王遂侵燕代是時漢兵與
  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
   按秦築長城史記漢書稱其因邊山險塹谿谷
[056-7a]
   可繕者治之起臨洮今甘肅/岷州至遼東萬餘里考
   長城在戰國時已遞興築秦昭王伐殘義渠於是
   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距胡此秦之長城
   魏恵王築長城塞固陽此魏之長城趙武靈王
   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隂山下至高闕
   為塞置雲中㕍門代郡此趙之長城自上谷郡
   至遼東則為燕之長城地勢本自相接始皇特
   因而增築聫綴之其方位原未大改也秦長城
[056-7b]
   東盡處括地志以為至大遼水大約自盧龍塞
   今潘/家口以東尚迤北以迄於遼水與唐以後之長
   城自平州東境即迤南以至渝闗今山/海闗者㣲有
   不同長城自秦以後一築於後魏再築於東魏
   然皆在上谷郡代郡以西惟北齊五築長城史
   稱自西河總秦戍東至於海前後所築東西三
   千餘里則長城之迤南迄海當改築於是時逮
   隋四築長城復城榆闗即渝闗是為山海闗築/城之始通典謂臨渝闗
[056-8a]
   在盧龍縣東百八十/里故知即今山海闗於是北魏以前之遺址漸
   廢觀隋書地理志漁陽郡無終縣北平郡盧龍
   縣下皆有長城太平寰宇記薊州東北至平州
   石城縣界廢盧龍戍二百里戍踞開皇長城置
   所云無終縣盧龍縣及薊州唐薊州即/隋無終縣東北之
   長城即今潘家口迤東之邊牆知即為北齊與
   隋之所築也秦長城既東迄遼水故今平泉州
   之迤南境建昌縣之迤東南境正與右北平郡
[056-8b]
   遼西郡接壤而承徳府屬全境形勢則自在漁
   陽右北平遼西三郡邊外當秦築長城時東胡
   正彊而秦自上谷以東之郡縣本因燕舊故知
   今承徳府及所屬州縣地多屬東胡至二世以
   後冒頓始併有之史記周勃𫝊破綰燕王/盧綰軍上
   蘭復撃破綰軍沮陽追至長城定上谷十一縣
   漢書作/十二縣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漢/書
   脱遼西/二字漁陽二十二縣可知漢之郡縣又因秦
[056-9a]
   舊其曰至長城而不曰出長城者知漢時諸縣
   之並在長城以内矣
  漢初在漁陽右北平遼西郡邊外接匈奴左地武
  帝時為塞地後入於烏桓
  史記匈奴傳互見/漢書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
  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置左方王將居東方直
  上谷以東接穢亦作/濊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
  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于之庭直代雲中時/在
[056-9b]
  髙帝初年自武帝元封以後單于益徙/而西北其左方兵直雲中並見匈奴傳漢令大將
  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分軍撃匈奴單于與漢大將
  軍接戰潰漢圍西北遁走驃騎將軍與左賢王接
  戰左賢王將皆遁走是後匈奴逺遁而幕南無王
  庭元狩/四年
  後漢書烏桓傳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
  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常臣伏匈奴及
  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撃破匈奴左地因徙烏
[056-10a]
  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
  偵察匈奴動静
   按漢初匈奴兼有幕北幕南之地史記所稱直
   者其地遥相當之謂匈奴左方直上谷東至濊
   貉朝鮮正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之邊外也
   又史記稱元朔二年漢棄上谷之斗辟縣造陽
   地以予胡漢書匈奴傳贊作棄/造陽之北九百餘里師古謂斗絶也
   縣之斗曲入匈奴界者其中造陽地也造陽在
[056-10b]
   宣化今其地尚懸出邊外秦漢時上谷郡之長
   城即今居庸等内三闗之邊牆宣化府赤城龍/門以北之邉牆
   為北魏泰常時及/唐開元時所增築而造陽尚在長城以外惟造
   陽左右皆屬匈奴地故造陽特斗入其中若以
   今承徳府屬境為漢時郡縣所及則造陽轉為
   腹地不得云斗入匈奴矣盖自秦漢之交匈奴
   即據有幕南逮霍去病撃破左賢王於是匈奴
   遁而西北而幕南遂為甌脱地特徙烏桓以錯
[056-11a]
   居之其全為烏桓所據則當在西漢之末
   又按漢時縁邊諸郡自長城以外尚有塞地乃
   亭障所在也上谷以西諸塞屢見於匈奴傳其
   在雁門郡外者稱武周塞雲中郡外者稱益夀
   塞及葛邪塞五原郡外者稱光祿塞朔方郡外
   者稱雞鹿塞西河郡外者稱制虜塞隨地異名
   至上谷以東之塞則漢武帝時所開考漢元帝
   時單于請罷備塞吏卒郎中令侯應議狀云北
[056-11b]
   邊塞至遼東外有隂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荗盛
   多禽獸本單于依阻其中至孝武世出師斥奪
   此地攘之於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
   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起塞以來百有
   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谿
   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逺不可勝
   計所謂北邊塞至遼東外東西千餘里正今承
   徳府屬全境也其曰築外城者以其處長城之
[056-12a]
   外而長城之尚在塞南無疑侯應習於邊事於
   塞南之地但言亭隧而不言郡縣則郡縣之尚
   在長城内亦無可疑應又云前已罷外城省亭
   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匈奴傳亦謂地
   節二年漢罷外城以休百姓是漢之外城至宣
   帝時已漸廢今已侯應所述邊境言之長城以
   内設有郡縣長城以外設有屯戍自長城至於
   隂山凡屯戍所及其中皆謂之塞今承徳府屬
[056-12b]
   全境及口北三廳凡在興安大嶺以南者皆當
   時塞地也自塞以外則為烏桓為今内扎薩克
   䝉古地烏桓以外則為幕北屬之匈奴為今喀
   爾喀地盖孝武時之形勢如此自昭宣以後亭
   障既省烏桓漸越居内塞逼近長城至東漢之
   初所謂朝發穹廬暮至城郭者其地即與上谷
   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相接矣
   又按一統志原本以熱河為漢白檀縣要陽縣
[056-13a]
   滑鹽縣地引水經注濡水今灤/河逕白檀縣故城
   大要水今宻雲縣境/之清水河逕要陽縣故城東大榆河
   即鮑邱水/今潮河逕滑鹽縣南及三國志魏武北征烏
   桓出盧龍塞經白檀之文為證謂漢時白檀等
   縣皆處邊外而實未足為據也漢白檀要陽滑
   鹽三縣屬漁陽郡見於漢書地理志而後漢書
   郡國志無之説者遂疑其本在邊外而棄入鮮
   卑然光武所併之縣甚多應劭謂中興時人民
[056-13b]
   稀少之故司馬彪謂世祖以官多役煩乃命併
   省應劭為漢末人司馬彪為晉人其言自必有
   據今考漢白檀縣當在今宻雲縣境前漢有白
   檀縣及厗奚縣而無宻雲縣後漢時省白檀而
   存厗奚至北魏始置宻雲郡即以厗奚縣改置
   白檀縣為郡治魏書地形志宻雲郡治提搞城/而於白檀縣下復注云郡治故
   知魏之白檀即在提携城考漢書厗奚縣孟康/曰厗音題字或作蹄後漢書作傂奚水經注作
   傂溪魏書作提携方輿紀/要謂提携城即厗奚之譌而於漢白檀之地又
[056-14a]
   置有宻雲縣北齊以後之宻雲縣皆仍北魏之
   縣名而實即漢白檀之故界盖漢厗奚在今宻
   雲縣之東北漢厗奚縣即北魏白檀縣北齊以/後又為燕樂縣治舊唐書地理志
   曰燕樂縣舊治白檀故城即指魏之白檀也續/通典曰燕樂漢厗奚縣地據舊唐書地理志燕
   樂縣在檀州東北百八十五里太平寰宇記燕/樂在檀州東北八十里故知漢厗奚亦即在今
   宻雲縣/東北而漢白檀即為今宻雲縣地故隋唐之
   檀州即今宻/雲縣皆從白檀取義遼史地理志於檀
   州武威軍下謂燕漁陽郡地漢為白檀縣並引
[056-14b]
   魏書曺公厯白檀續漢書白檀在右北平之文
   為證曾公亮武經總要于檀州武威軍下引漢
   書將軍李廣弭節白檀之文為證顧祖禹方輿
   紀要白檀廢縣在宻雲縣南漢置以縣有白檀
   山而名顧炎武昌平山水記宻雲縣南二十里
   有白檀山漢所以名縣者是也至若金史興州
   興化縣下有白檀鎮泰和三年升為宜興縣其
   地在今古北口外舊説據之以為此真漢之白
[056-15a]
   檀然古來近邊之地其軍戍之名與郡縣相同
   者頗多如魏之宻雲戍見於水經注而不可即
   以為宻雲縣唐之栁城軍見於唐書而不可即
   以為柳城縣金史於白檀鎮本無沿革可考安
   可以鎮名之偶同而即據為漢縣乎又考漢要
   陽縣在今宻雲縣東北境前漢之要陽亦後漢
   時廢北魏復置要陽縣屬宻雲縣魏書地理志
   云宻雲郡要陽縣前漢屬漁陽郡後漢晉罷後
[056-15b]
   復屬盖言復置其縣而改屬於宻雲郡以别於
   前漢之屬漁陽其實即漢故縣也魏書於郡縣
   沿革多不甚詳而於要陽明指為漢縣自無可
   疑又魏書要陽有桃花山而遼史以桃花山屬
   之檀州可知要陽故地即在檀州境内要陽以
   要水得名水北曰陽則要陽宜在要水之北方
   輿紀要要水在宻縣東北亦曰清水源出古北
   口外自大小黄崖口流入境又東入於潮河漢
[056-16a]
   要陽縣以此名昌平山水記亦謂要水源出塞
   外至宻雲縣東入潮河俗謂之清水河今清水
   河流經宻雲縣東北境要陽自當在縣界清水
   河之旁與邊外無涉矣又考漢滑鹽縣當在今
   平谷縣西北境前漢之滑鹽亦後漢時廢水經
   注大榆河即鮑/邱水逕安州舊漁陽郡之滑鹽縣南
   又南逕傂奚縣故城東是滑鹽亦當與傂奚相
   接滑鹽城又名斛鹽城北魏時置斛鹽戍縣有
[056-16b]
   廣長塹酈道元謂魏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則
   其地之近邊可知唐書地理志薊州東北九十
   里有洪水守捉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唐
   之薊州兼有今平谷縣地唐無平谷縣今平谷/縣境皆唐薊州地
   其北境之鹽城當屬滑鹽故境方輿紀要滑鹽
   廢縣在平谷縣西北漢縣屬漁陽郡今平谷北
   近邊之地多屬宻雲是又兼得宻雲東境也至
   水經注稱滑鹽縣西北去禦夷鎮二百里舊説
[056-17a]
   據之以證滑鹽之在邊外然考水經注云鮑邱
   水出禦夷鎮北塞中則禦夷鎮之在其南可知
   又沽水出禦夷鎮西北九十里則禦夷鎮之在
   其東南可知今潮河即鮑/邱水發源豐寧縣境白河
   即沽/水發源獨石口外是今豐寧縣之西南境灤
   平縣之西境與獨石口廳相接處即當時禦夷
   鎮地其去邊城本屬不逺水經注所謂滑鹽縣
   西北去禦夷鎮二百里者不應尚在邊外矣至
[056-17b]
   五代史四夷附録稱契丹以所得漢人自為一
   部治漢城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
   乃後魏滑鹽縣其地可植五穀宋白續通典稱
   漢城在檀州西北五百五十里城北有龍門山
   山北有炭山其地在灤河上源西有鹽泊之利
   即後魏滑鹽縣此二説者又以滑鹽為在濡源
   之地然水經注但稱鮑邱水逕滑鹽縣而不言
   為濡水所經今潮河自豐寧縣發源南流入邊
[056-18a]
   其水道至今不易實與濡源相距尚逺且滑鹽
   本前漢之説至後漢已廢北魏則本無此縣歐
   陽氏宋氏所稱後魏滑鹽縣者其誤又不待辨
   矣抑又論之一統志原本所據一誤於水經注
   謂白檀為灤河所經要陽又為入灤之要水所
   經故云在邊外今考水經注稱濡水東出峽入
   安州界東南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復引漢書
   地理志濡水出縣北蠻中之文為証然漢志白
[056-18b]
   檀縣注洫水出北蠻夷師古音洫為呼鵙反洫/水
   即鮑邱水/今潮河與濡水之音乃官反者音各不同明
   為二水乃以洫水之文入之濡水其誤顯然又
   水經注要水出塞外三川並導謂之大要水東
   南流逕要陽縣故城東又東南流逕白檀縣入
   於濡今之要水亦但入潮河而不入灤河乃知
   白檀要陽實鮑邱水所經而非濡水所經濡水
   要二條本應入鮑邱水而誤入濡水者乃酈注
[056-19a]
   之舛未可以為徵据也又一統志原本所據一
   誤於三國志以為魏書記言出盧龍塞經白檀
   則白檀自當在邊外是又不然考盧龍塞通典
   謂在平州城西北二百里通典謂在盧龍縣城
   西北二百里盧龍縣即唐平州治以方位道里
   記之正當今永平府西北之潘家口水經注濡
   水逕盧龍塞塞道自無終縣東出今灤河入邊
   之處在潘家口知為古盧龍塞今薊州及玉田
[056-19b]
   縣即古無終地潘家口在其東北所謂塞道自
   無終縣東出也古亦為之長塹北齊天保四年
   顯祖自将討契丹至平州從西道趨長塹者即
   盧龍塞水經注濡水條下又載有盧龍故城為
   魏武征蹋頓時所築然則今永平府西北之口
   固當日師行所由之道矣至於今之宻雲為漢
   白檀其地在盧龍塞之西似相距尚逺不知三
   國志所言經白檀者經過其境不必直至其城
[056-20a]
   田疇熟悉道路而於白檀獨稱為險者盖自今
   宻雲一帶崇山峻嶺其東與盧龍塞相接處皆
   為白檀之險在田疇之計曰從盧龍口越白檀
   之險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明言自盧龍越過
   白檀之險也若從舊説以漢白檀為今灤平縣
   地是魏武既出盧龍塞之後乃反折而西行㡬
   於南轅北轍此固勢之必無且田疇所謂路近
   而便者義又安在耶故以魏武師行之道言之
[056-20b]
   當日軍次無終本欲從東道傍海至栁城既因
   道濘回軍上徐無山山在今遵化州西乃自無
   終北行之路繼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里
   皆指塞外之路而言其曰經白檀者乃總計自
   無終回軍後所歴之地未可泥上文有出盧龍
   塞之語而即以白檀為在塞外也盖自既出盧
   龍塞之後即涉鮮卑庭今承徳府屬之南境皆
   後漢末鮮卑地矣以上論漢時白檀要陽滑鹽/三縣皆在邊内舊説以為熱
[056-21a]
   河喀喇河屯四旗三㕔地即今承/徳府本境及渿平豐寜兩縣之誤
   又按一統志原本於土黙特部屬朝/陽縣之栁城故
   城下引漢書地理志之栁城縣於喀喇沁部屬/平
   泉/州之大寧故城下引遼志謂本漢新安平縣地
   於龍山故城下引遼志謂本漢交黎縣地又方
   輿紀要於廢大寧衞大寧故城在今/平泉州東北境下附列平
   岡白狼石城廣城諸城故説者每謂漢時諸縣
   並在今邊外䝉古之境而皆不免於失實漢栁
[056-21b]
   城新安平交黎三縣屬遼西郡平岡白狼石城
   廣城四縣屬右北平郡並見漢書地理志考自
   古栁城之名説最不一有漢之栁城即遼西郡
   之第四屬縣是也有慕容燕以後之栁城即慕
   容氏所都之龍城是也有唐以後之栁城新唐
   書地理志平州有栁城軍永泰元年置明一統
   志栁城在永平府西二十里永平府舊志栁城
   在昌黎縣西南六十里静安社即故軍者是也
[056-22a]
   遼史地理志營州隣海軍廣寧縣漢栁城縣並/稱前慕容皝徙都於此元魏立營州考遼之鄰
   海軍廣寧縣即今永平府之昌黎縣並非慕容/氏所都亦非元魏之營州細推其故盖因元魏
   之營州本在今之三座塔遼於此改置興中府/而移置營州於今永平府境作史者不察遂以
   舊營州之沿革入之移置營州之下此廣寧/縣為漢栁城之説乃係遼史誤引不可為據
   之栁城在今錦州府西境唐以後之栁城在今
   永平府境惟慕容燕以後之栁城在今朝陽縣
   指唐以後之栁城為漢縣者固属沿譌即指慕
   容燕以後之栁城為漢縣者亦未可為據考前
[056-22b]
   漢栁城縣至後漢時廢漢末為烏桓蹋䪺所據
   魏武既破蹋頓之後為平州地晉永嘉以後入
   於慕容氏十六國春秋及晉書載記皆稱慕容
   皝以栁城之北龍山之西福地也使築龍城在/今
   朝陽/縣是龍城乃别築於栁城之北固二城也唐
   章懐太子注後漢書栁城曰栁城縣屬遼西郡
   故城在今營州南唐營州即/今朝陽縣盖自慕容氏既都
   龍城之後北魏之營州昌黎郡隋之營州遼西
[056-23a]
   郡唐之營州栁城郡遼金之興中府元之興中
   州皆因龍城之舊而實非漢栁城之故治北魏
   書營州昌黎郡龍城縣下既注併栁城廣興縣
   下復注有大栁城紛紛割屬已莫能指其故址
   要之漢栁城在龍城以南與徒河今錦縣及/寜逺州地
   慮今廣寜縣/及義州地二縣接壤自無可疑後漢趙苞遷
   遼西太守遣使迎母及妻子垂當到郡道經栁
   城值鮮卑入塞㓂抄後漢之遼西郡治陽樂縣
[056-23b]
   漢徒河西南百里為陽樂城當在今錦州府西/境若魏氏土地記謂海陽城西南有陽樂城者
   係後来遷治/非漢故縣將到郡而道經栁城則栁城之尚
   在陽樂以南可知又曺操征蹋䪺於栁城以濱
   海洿下濘滯不通軍不得進則今山海闗之路
   為當日出栁城之正道可知以形勢論之今寧
   逺州境及錦縣之西境皆漢栁城縣地至今朝
   陽縣屬之三座塔一隅特栁城邊境之地而未
   可即以是為漢縣所在也若隋唐亦皆有栁城
[056-24a]
   縣即營州所治本非漢之栁城且是時遼西之
   地僅存一縣通典及太平寰宇記載栁城東至
   遼河南至海西至北平郡唐平州北平郡/即今永平府盖今
   錦州府全境皆是其兼及今建昌朝陽縣境者
   不過十之二三自遼時於今之錦州府地增置
   州縣遼史遂專以興中一府為栁城縣故地猶
   未免偏舉而不全矣又考前漢新安平縣亦後
   漢時廢水經注封大水今源出灤州西境流經/豐潤縣東南境之官渠
[056-24b]
   河/出新平縣西新平即新安/平之省文南流逕新平縣故
   城西遼西之屬縣也又東南流龍鮮水今灤州/由境之
   陡/河注之水出縣西北馬頭山東注封大水南會
   新河南流於海是新安平應距海不逺也又水
   經注緩靈水今源出遷安縣西境流/經灤州西境之沙河出新平縣
   東北東南流逕令支城西漢令支為今/遷安縣地則新安
   平與令支接壤可知水經注以封大水龍鮮水
   為出新安平縣而漢書地理志則入之海陽縣
[056-25a]
   下漢海陽為/今灤州地謂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南入海則
   新安平之南境又與海陽接壤可知今灤州之
   西境乃漢新安平縣地也後趙石虎建武七年
   遣将軍王華帥舟師自海道襲燕安平破之可
   為明證若平泉州境之大寧故城去海絶逺何
   可强為牽合乎又考前漢交黎縣即後漢昌黎
   縣漢書地理志交黎/縣應劭曰今昌黎顧炎武日知録辨昌黎有
   五有漢之昌黎即前漢遼西郡之第八屬縣後
[056-25b]
   漢改屬於遼東屬國都尉三國魏於此置昌黎
   郡者是也有慕容燕之昌黎晉咸康三年慕容
   皝徙昌黎郡又皝破宇文逸豆歸徙其部人於
   昌黎至後燕北燕時各於此置昌黎尹者是也
   有北謂之昌黎魏書地形志營州昌黎郡領龍
   城廣興定荒三縣者是也有唐之昌黎唐武徳
   五年以奚部置崇川貞觀三年改名北黎州治
   營州東北之陽師鎮八年復為崇州領昌黎縣
[056-26a]
   後䧟入契丹遼志建州永康縣本唐昌黎縣地
   者是也有金之昌黎遼置營州鄰海軍治廣寧
   縣金大定二十九年改名昌黎縣者是也漢之
   昌黎在今山海闗東境慕容燕之昌黎與龍城
   相近在今朝陽縣之東南境北魏之昌黎即治
   龍城在今朝陽縣唐之昌黎雖在邊外祗以羈
   縻蕃戸並未實有城郭疆域未可與内地州縣
   同論金之昌黎即今永平府之屬縣是五者名
[056-26b]
   同實異論古者每易於相混考漢書地理志於
   交黎縣下注云渝水酈道元於渝水未能明指/後人或以撫寧縣境之獅
   子河為渝水或以臨榆縣境之/石河為渝水皆在近海之境首受塞外南入
   海是昌黎當在渝水下流近海之地前燕慕容
   皝以其弟慕容仁據平郭乗海討之從昌黎東
   踐氷而進可見昌黎之地南抵於海今臨榆縣
   境及寧逺州之南境即漢昌黎縣地也至若水
   經注白狼水逕昌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龍山
[056-27a]
   西又北逕黄龍城東此昌黎故城在龍城之西
   南盖即慕容氏所徙之昌黎北齊書天保四年
   北討契丹從西道趨長塹辛丑至白狼城壬寅
   經昌黎城是時軍行自平州出盧龍塞則昌黎
   正在塞外亦即慕容氏所徙之昌黎而皆非漢
   之故縣也自水經注於白狼水所逕之昌黎城
   下誤引漢書地理志交黎之文後人遂以慕容
   氏之昌黎為漢之昌黎其誤固有自來矣又考
[056-27b]
   前漢平岡縣亦後漢時廢北魏冀陽郡亦有平
   岡縣而不詳沿革且冀陽郡設於武定五年至
   武定八年東魏已亡是平岡之立縣不及三年
   盖亦徙置之縣非即漢之故縣也前漢之平岡
   為右北平郡治秦右北平郡治無終縣今薊州/及玉田縣地後漢右北平郡治
   土垠縣今豐潤縣/地皆與前漢異田疇之告曺操曰右北平郡
   舊治平岡道出盧龍邊於栁城則平岡當與盧
   龍塞相近晉庾仲初注揚都賦曰盧龍山在平
[056-28a]
   罡漢書平岡水經注作平罡魏書地形/志作平岡晉書作平崗又作平堈城北正
   與田疇之言相合是漢平岡當在今遷安縣北
   近邊之地也至水經注謂自盧龍東越清陘至
   凡城二百里自凡城東北出趣平罡故城可百
   八十里向黄龍則五百里並譏庾氏之言為失
   實夫仲初為晉時人去漢未逺不應漫無考据
   知庾仲初所言者漢之平岡而酈道元所指者
   乃北魏之平剛固未可混而為一矣此外惟白
[056-28b]
   狼石城廣成三縣與建昌縣平泉州境接壤而
   亦未能跨有建昌平泉之地盖漢之長城既東
   抵遼水則自今永平府東北邊外以迄於錦州
   府界當建昌朝陽兩縣之最東南境平泉州之
   最南境尚當為長城以内地水經注白狼水今/大
   凌河詳/見水門出廣成縣北流西北屈逕廣成縣故城
   南又北逕白狼縣城東知廣成縣在白狼縣之
   東南又石城川水在大凌河發源處所會/諸小水中詳見水門出石
[056-29a]
   城山東流逕石城縣故城南北屈逕白鹿山西
   又東北入廣成縣東注白狼水知石城縣在廣
   成縣之西南白狼水即今大凌河自喀喇沁左
   翼南發源東北流逕興中故城即古龍/城地南又東
   南流入錦州府義州境則白狼諸縣並當在古
   龍城以南大凌河發源附近之地白狼在慕容
   燕時稱為重鎮其石城廣成亦俱置縣而分割
   参錯觀魏志建徳郡治白狼城而廣都縣即廣/成縣
[056-29b]
   水經注廣成/俗謂之廣都下復注併白狼建徳郡領石城縣
   而廣興縣下又注有石城於是白狼石城廣成
   皆非漢縣之故址約畧言之為今臨榆縣撫寧
   縣遷安縣北境與建昌縣平泉州相接之地也
   自北魏以後白狼與廣成不復置縣惟唐平州
   所屬有石城縣通典及通考皆以為即漢舊縣
   唐書地理志又以為臨渝縣之改名盖用漢之
   舊名未必即漢之舊治總之漢時遼西郡右北
[056-30a]
   平郡北境諸屬縣與建昌縣平泉州境雖屬接
   壤而皆不可入本境之沿革因舊説流傳率多
   淆混特附辨於此以上論漢時栁城諸縣與承/徳府屬之建昌朝陽二縣平
   泉州境或相距尚逺或本屬接壤而皆未能跨/有州縣之境以訂舊説在塔子溝八溝二㕔蒙
   古地/之誤
 
 
 
[056-30b]
 
 
 
 
 
 
 
欽定熱河志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