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j0076 欽定叶韻彙輯-清-梁詩正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十


  欽定叶韻彚輯     小學類三韻書之屬


  提要


  等謹案


  欽定叶韻彚輯五十八卷乾隆十五年奉


  勅撰字數部分皆仍佩文詩韻惟以今韻之離合
别古韻之同如江韻獨用則一韻為一部東
冬兩韻同用則兩韻為一部支微齊三韻同
[000-1b]
用則三韻為一部是也毎部皆附叶韻畧如
呉棫韻補惟韻補於今韻各部各載叶韻此
則一部獨用者附本部末諸部同用者即總
附諸部末如䝉字莫邦切則獨附江部後江
字叶户公切則總附東冬二部後魚字叶魚
覊切則總附支微齊三部後是也古今聲音
之遞變亦如大小篆𨽻八分之遞變或相因
或迥不相因或相近或迥不相近以迥不相
[000-2a]
近之音施於歌詠於古雖有徴而於今不能
悉協唐人古詩大抵皆相近之音故東冬江
古音雖同而此書東冬自為部江自為部支
微齊佳灰古音雖同而此書支微齊自為部
佳灰自為部皆取不戾於古而可行於今也
至于叶韻之說宋以來糾紛彌甚謂庚收穿
鼻真收䑛齶兩不相叶然嘉名靈均乃見屈
原之騷謂江本通東陽本通庚兩不相叶然
[000-2b]
成雙鴛鴦乃見於徐陵之賦此異而彼同此
通而彼礙各執一理勝負互形所謂愈治而
愈棼也此書所録惟據古書注有是音者使
以類相從明前有所承即後為有本不復旁
牽博辯致枝蔓横生解結釋紛尤為得要於
數百年講古韻者誠為獨酌其中矣乾隆四
十六年十月初十日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000-3a]
  總校 官臣陸 費墀








[000-3b]









[000-4a]
  欽定叶韻彚輯序


  叶韻非古也而即古也有今韻而後有叶韻叶韻者以
古韻而協之於今故曰非古然以今視之則用叶以合
異以古視之則非叶而本同故曰即古朕幼習易詩諸
經考其音多與今韻不合長而汎覽百家其用韻亦往
往異於今讀盖韻書之行權輿江左至唐以聲律取士
部分較嚴而今所循用則出於宋元人之分併宜其與
古不相契也三代而上言律吕言諧聲言書名其於音
[000-4b]
韻當必審清濁辨脣齒喉舌有一定之部分勒之簡筞
與律度量衡象魏之法同為當世所遵守而惜其世逺
而不傳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無由宋吳棫本
易詩史漢諸書為韻補子朱子嘗取以釋毛詩楚辭明
楊慎廣之為古音號稱淵博及證之羣籍其疏略不備
者則已多矣因於幾暇指授儒臣博考經史諸子以及
唐宋大家之文所用古韻舉而列之疏其所出次於今
韻之後臨文索句就考焉可以恢見聞可以益思致獨
[000-5a]
是四庫之編浩如淵海學士畢生不能窮其讀區區掇
拾而覼縷之何異稽纒次而溯有虞氏之敬授汎江淮
河漢而追禹功之疏鑿其可指而數者幾何然方之嘗
鼎之一臠則未始非汲古之助云爾爰授之梓而行之
乾隆庚午夏六月御筆




[000-5b]









[000-6a]
  凡例


  一六經子史多有韻之文而韻書則肇自齊梁至唐
宋官韻而部分益嚴第考之經史子集前人經用
之韻與後人往往齟齬此古音浸逺不為之通轉
叶則不能相合也宋吳棫著韻補專論叶韻朱子
嘗據以注毛詩楚辭此外古今韻書往往附叶韻
於本韻之後是編即用其例如篇首東冬凡韻之
叶此二部者皆并附于二韻之後盖東冬本通所
[000-6b]
叶者即不必更加區别此後或一韻獨用則獨附
一叶或三韻四韻相通其叶韻即合并附屬焉


  一韻有通有轉有叶音可徑通者曰通東冬支微之
類是也音必轉而後通者曰轉江與東佳與支之
類是也此皆韻之本通者也若韻不通而音相近
如魚虞之與支微或音韻迥異而反切以通之即
平仄亦相和會是皆謂之叶通韻部分一定本自
諧聲無待徵引臚列叶韻則改音從叶轉韻亦須
[000-7a]
别為反切與叶相類今各就古人承用者摘取以
為標凖其編排一依平仄次第以便撿用至轉韻
本屬全部皆通此字可用彼字何獨不然在古人
所經用者不必盡傳傳者亦不勝搜輯理有可通
即不妨舉一反三若本不相轉通之韻古人或有
一二字叶用者未可概引為例


  一廣韻集韻等書字數多於今韻逺甚如一東内有
蟊窽衆梵等字江韻窻降等字集韻亦直列東韻
[000-7b]
内此等既係本韻則無待於通更不必列為轉叶
矣然古今遵用不同今一概以佩文詩韻為斷凡
屬佩文詩韻所不收者今總次於轉叶之列


  一轉叶之韻必引韻語為證或不拘韻語但係古書
正文先儒音讀即皆援引以實之其徒有反切見
於字書而未得承用證據者在古人必有所本亦
附録於各叶韻之末至如周易毛詩重見疊出者
舉一以概其餘不復備載


[000-8a]
  一韻注必詳其義然叶韻所重在音必義足以顯其
音或義隨音變者始詳錄之若本義人所共曉且
正韻已詳概從減省


  一一字兩見而字義不同必以此韻之義從彼韻之
音乃合轉叶之例如江韻龎橦之類是也若字義
本同不復重出


  一通叶之例彼此不能一律如東江相通而韻語之
以江從東者有之以東從江者絶少江陽相通而
[000-8b]
别韻之叶陽者特多叶江者殊少即有與江韻比
附者又往往統歸陽韻中此非可彼此遷就者也
今所引證原本舊聞未嘗穿鑿増刪閲者於通韻
自可類推于叶韻亦無嫌闕略


  一叶韻只取聲音不拘字義如詩以不知德行叶何
用不臧是用去聲敬韻之行叶作杭音與陽韻行
列之行殊别唯音同而字異是以列之閲者須即
此類推乃知本韻與叶韻非重出也


[000-9a]
  一古詩四聲通用無假變音如喜起南風行露蔓草
皆是然律以今韻要必變音以叶之亦非自我作
古也至上去通用宋人特多殆因詞曲寖盛習慣
使然今俱明註叶音而於詞曲概不徴引為其用
韻自與詩别也


  一韻語有彼此互叶者如周易艮其限危薰心也艮
其身止諸躬也或謮心為思容切以叶躬或讀躬
為姑𢎞切以叶心毛詩其命匪諶鮮克有終或讀
[000-9b]
諶為市隆切以叶終或讀終為諸深切以叶諶有
一字兩叶者如詩于嗟乎騶虞與于嗟麟兮送我
乎淇之上矣一例本不入韻今一讀虞為牛加切
以叶葭豝一讀虞為五紅切以叶蓬豵互叶者未
知孰是兩叶者尤屬騎墻但前人所有後人即可
援以為例今并存之


  一元韻字音不一因併入魂痕兩韻而雜亂之遂與
真先通轉不明今據廣韻集韻分清凡在元韻者
[000-10a]
皆列為真文轉通而魂痕之無待於轉者不列至
他韻之叶魂痕者直與真文同叶在魂痕韻者皆
列為寒刪先轉通而元韻之無待於轉者不列至
他韻之叶元者直與寒刪先同叶音以類從義非
岐出


  一輯合葉洽即侵覃鹽咸之入聲四韻本通但須轉
讀始叶今以緝葉與合洽各從其類彼此轉通而
别韻分叶焉猶平韻真文元寒刪先之例也唯洽
[000-10b]
部音韻聱牙有碍通轉盖因併入業韻一部亦如
元韻併入魂痕遂與真文及寒刪先通轉有碍也
按廣韻以二十六緝二十七合二十八盍二十九
葉三十帖三十一洽三十二狎三十三業乏同用
十三乏為序集韻及禮部韻略皆以二十九葉韻略
與帖業通三十帖三十一業三十二洽韻略與狎乏通三十三

狎三十四乏為序至韻會依平水韻併通用之韻
乃以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為序而業與
[000-11a]
帖同併葉韻夫業韻既升列洽前與葉帖比附因
而併入葉韻則業既得其所歸洽亦無患其雜而
叶韻依此以分通轉界限更自截然矣今將洽韻
中業韻一部提入緝葉韻内以便轉通亦與元韻
中魂痕二部分屬真文一例考佩文詩韻併業於
洽本廣韻序次宜然此之斟酌回易以類相從亦
本集韻韻略及韻會通併次第正自並行不悖也


  一叶韻以詩經為大宗然可疑者正復不少如小弁
[000-11b]
之二章不變末句首字之音以從上四韻而變道
草擣老四音以從一首字按此二韻本晧有之通
彼此可以互叶若月出變懰受之音以叶皓慅抑
詩變酒音以叶紹即其證也旱麓之三章亦真與
先之可互叶者乃不變一人字之音以從天淵却
變天淵兩音以從一人字然猶曰三韻有二音也
若四月之七章則鳶天淵本屬一韻别無牽制何
必盡變先韻以叶真韻乎至四句中一四為一韻
[000-12a]
二三為一韻者創體罕見獨車攻之五章然第六
章駕破為箇禡之通猗馳又同屬支韻較上章更
自然明白而叶音迥别體製遂殊此皆不能無疑
者也詩經且然他書自更多有凡此皆因而弗改
恐蹈變古之譏耳若疏通而證明之用以闡叶韻
之義未為不可也


  一徵引錯誤諸本不免今俱細加參校斟酌去留小
誤則改而存之大誤則竟刪去似誤而疑有别本
[000-12b]
則姑仍其舊而或添按以示其端或别見以補其
缺如晨風之詩云未見君子憂心靡樂而吳棫韻
補櫟字叶藥韻註乃引作既見君子云何不樂邵
長蘅古今韻略亦然韻補境字叶敬韻註引三國
志楊戲季漢輔臣贊以魏文長為李正方端字叶
陽韻注又以李正方為秦子敕此特記憶未清鈔
撮偶錯據本書改正即無碍於承用者也如漢郊
祀歌云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隂陽五行周而復始
[000-13a]
本是四言四句兩用紙韻邵長蘅韻略乃引作六
言兩句云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隂陽五行而増注
於真先叶韻内行字之下陳琳大暑賦云氣變志
遷韻𥙷讀遷為雌人切以叶真文韻是也而書遷
作𨽻體□字邵長蘅誤認作興遂改陳賦為氣變
志興而増一興字作雌人切以叶真文韻甚至於
巧字叶有韻注内所引司馬遷傳亦書作司馬興
此等謬誤固在所必削者也其他如仲長統詩請
[000-13b]
用從火與㳺心海左叶韻補乃作請用從大而以
大字叶哿韻太元出險登邱莫之伐也與道不得
也叶韻補乃作莫之伐也而以代字叶職韻史記
滑稽傳漆城蕩蕩楊慎轉注古音略乃作漆城光
光光而以光字叶深韻劉向九歎捐林薄而菀死
本與上文美夷為韻夷讀為雉轉注古音略乃引
作菀菀而以菀字叶下文赴淵隱山此等並似錯
誤然古書或有别本亦未可定今但於大字等添
[000-14a]
註按今本作某字云云於光字添註古音略引史
記云云以明示參互更於陌錫職叶韻添伐字引
太元云云以補正文之遺而舊注則皆仍之亦闕
疑之義應爾也





[000-14b]









[000-15a]
  奉


  㫖開列編校叶韻彚輯諸臣職名


  監理


  和  碩  和  親   王𢎞 晝


  編纂


  經筵講官太子少師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革職留任梁詩正
經筵講官太子少保户部尚書蒋 溥


  經筵講官太子少師兵部右侍郎汪由敦


[000-15b]
  校刋


  内 閣學 士 兼 禮部侍 郎徳 齡


  國  子  監  祭   酒陸宗楷
原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今加七品銜陳 浩


  翰 林 院  庶 吉  士徐 堂


  武英殿監造


  内務府錢糧衙門郎中兼佐領加六級紀録十六次永 保


  監  造  加  三   級姚文彬


[000-16a]
  庫            掌髙永仁








[000-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