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j0052 隸辨-清-顧藹吉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隸辨卷八       長洲顧藹吉撰
碑攷下


圉令趙君碑 初平元年
 字原云在鄧州一統志云在南陽縣舊文宣王廟内
 南陽縣宋屬鄧州今俱屬河南南陽府
 額題云漢故圉令趙君之碑八篆字為二行碑圗云
 暈三重唯内一重自右達於左漢碑圭首多若是唯
 中穿相去有逺近不同者文十三行行十九字末行
[008-1b]
 空八字書年月與下一字齊金石録云碑已訛缺名
 字皆不可考予家有舊拓本得之寒山趙氏比隸釋
 所載斯詠上多其盖二字
周公禮殿記  初平五年
 輿地碑目云在成都府學
 集古録目云文翁為蜀郡守始立學校安帝永初中
 以火災被焚獻帝時太守髙朕重修立之金石録云
[008-2a]
 今成都府學有漢時所建舊屋柱皆正方上狹下濶
 此記在柱上刻之初平五年立距今盖千年矣而字
 畫完好可讀當時石刻在者往往磨滅此記刻於屋
 楹乃與金石争夀亦異矣隸釋云周公禮殿規模古
 質井斗異制此記刻於東南之一柱亦木爾歐陽氏
 以為文翁石柱記者誤也碑式云周公禮殿記六行
 行三十八字集古録云顔有意益州學館廟堂記謂
 獻帝無初平五年當是興平元年盖時天下喪亂西
 蜀僻逺年號不通故仍稱舊號也今檢范曄漢書本
[008-2b]
 紀初平五年五月改為興平顔説是也隸續碑圗云
 天下碑録以為鍾㑹書此記初平五年立魏書云㑹
 以正始中為尚書郎注謂其弱冠登朝盖已在初平
 四十年之後矣謂之㑹所書者非也輿地碑目云鍾
 㑹於魏咸熙元年始入蜀距漢興平初禩已七十一
 年不應追書也
盧豐碑  建安七年
[008-3a]
 未詳所在盧君為江州夷邑長今四川重慶府巴縣
 漢之江州也或即在其地
 此碑集古金石二録與隸釋隸續俱不載見字原碑
 目云蜀人謂之漢夜郎碑
樊敏碑  建安十年
 輿地碑目云在雅州墨寶云在盧山縣雅州今隸四
 川盧山縣屬焉隸釋云在黎州非是
 額題云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十二篆字為
 二行碑圗云兩獸蟠其上就為圭首若今所謂贔屭
[008-3b]
 者其一有鱗猶龍然篆額兩行偏其右文在穿下凡
 十八行行三十九字空一行刻亂曰二行又空一行
 低十三字刻嵗月及書造人姓名其云石工劉盛息
 懆書者劉刻其石而厥子落筆也陳球碑陰書其二
 故吏之子亦曰息崇寧壬午知縣邱常題其碑陰云
 此碑相傳為魏受禪碑而此乃建安十年所立又在
 黄初之前雖暴露中野而字畫醇古文尚可讀余因
[008-4a]
 扶其既倒植其將立又為屋以庇之庶幾永其傳也
 紹興己夘眉山程勤又題云僕仕於盧山迺得樊君
 故碑於荒山榛莽間亟作大屋覆其上表而出之碑
 陰所記崇寧壬午距今五十八年而任斯邑者皆吾
 鄉人扶倒植仆偶相似然全蜀藝文志又載李一本
 跋云此碑踞於道周幾千餘嵗在宋以前訛為魏受
 禪碑一統志謂其文字漫滅不可攷以故惑於聞見
 者不為注目弘治乙未偶憩其下因束篠為帚拂之
 倐見字畫隠隠而出亟為磨洗搨得墨本然其模糊
[008-4b]
 不可讀者亦過半矣金石文字云重刻本字甚拙惡
髙頤碑  建安十四年
 隸釋云在雅州輿地碑目云在嚴道縣東二十里嚴
 道縣今廢省其地入雅州
 額題云漢故益州太守髙君之碑十隸字為二行碑
 圗云兩螭蟠其首文在穿下凡十八行行二十一字
髙頤闕
[008-5a]
 闕有二其一云漢故益州太守武陰令上計史舉孝
 亷諸部從事髙頤字貫方其一云漢故益州太守陰
 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亷髙府君字貫闕一字
 隸釋云此兩闕一有髙君名字一不稱名而字闕其
 一予所見六十年前石刻貫字之旁刻云闕一字近
 世所見乃有以光字補之者此一闕雖無頤之名而
 陰平北府皆見之碑則兩者皆髙頤之碑也輿地碑
 目以髙府君為髙君實貫下有光字云髙君兄弟皆
 孝亷非是
[008-5b]
熊君碑  建安二十一年
 隸釋云在道州
 額題云漢故綏民校尉騎都尉桂陽曲紅灌陽長熊
 君之碑二十篆字為五行碑式云文十七行行五十
 五字財及碑之半其後空數行書文春事又空一行
 書杜暉事末行書年月及工師姓名與杜暉相隔亦
 數行許銘之後追叙君兮别作行隸釋云漢人書墓
[008-6a]
 闕及神道則有盡列其生平所歴官者及銘志則舉
 其所終或所歴之清髙者題之其叙先世但云某君
 之孫某君之子既不名其父祖亦不著其徳美此碑
 獨異於他刻髙曽之間又有祖父旻其上闕文盖伯
 叔祖也祖之下云君髙字漢舉髙上亦闕一字必父
 也碑首熊君名字亦殘缺歐陽公以髙為綏民非也
 碑後載荼陵長文春重安侯相杜暉二人官夀行事
 各數十言似是同郡盛徳之士作文者惜其無所記
 録故附之左方也
[008-6b]
黄龍甘露碑  建安二十四年
 輿地碑目云在眉州彭山縣之黄龍鎮彭山縣今廢
 省其地入眉州
 額題云黄龍甘露之碑六隸字隸續云碑中有穿髙
 五尺餘廣三尺文十行僅有數字可辨羣臣列名居
 石之二上下四横每横二十餘人可辨者侍中二人
 司徒尚書五官中郎將大中中散大夫博士各一人
[008-7a]
 議郎四人安漢鎮東等將軍二十餘人官之下皆稱
 臣姓名碑側題太守李嚴并丞令二人華陽國志云
 建安二十四年黄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立廟作碑
 墨寶云眉州彭山縣即漢武陽縣地也
黄龍甘露碑  建安二十六年
 輿地碑目云在隆州籍縣江口墨寶云在眉州彭山
 縣本朝人題云時以甲辰嵗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七
 日轉移此碑盖從隆州移置眉州也
 額題云黄龍甘露之碑六隸字隸續云碑亦有穿髙
[008-7b]
 五尺餘廣二尺文十四行惟首行有建安廿六年數
 字可辨建安二十五年漢祚已終次年四月蜀主方
 稱帝改元則辛丑之春蜀人猶奉漢代正朔故有建
 安二十六年之文
黄龍甘露碑陰
 隸續云存者上兩横毎横三十人可辨者侍中議郎
 從事史中郎將數十人兩横之下崇寧中為王時彦
[008-8a]
 所磨刻其説
梁休碑  建安二十七年
 天下碑録云在襄州穀城縣襄州今為襄陽府穀城
 縣屬之
 隸續云司徒掾梁君碑篆額惟存掾碑二字碑録云
 建安廿七年立此黄初前一年也豈吳人尚用漢厯
 乎否則誤字也
唐公房碑  無年月
 集古録目云在興元府墨寶云在城固縣西北三十
[008-8b]
 里興元府即今陜西漢中府城固縣屬之
 額題云仙人唐君之碑六篆字為二行碑圗云圭首
 偏右其内有暈一重又兩重在其左暈下脚去穿頗
 逺穿下即刻文所存者十七行行三十一字其後石
 已裂水經注云智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固城
 人也學道得仙百姓為之立廟於其處刋石立碑表
 述靈異也隸釋云漢中太守郭芝立公房王莽時人
[008-9a]
 博物志云城固縣壻鄉有唐公昉得道雞犬皆升仙
 後漢志云襃中有唐公防祠盖隸法房字其戸在側
 故人多不曉或作防或作昉皆誤也集古録亦作公
 昉碑
唐公房碑陰
 碑圗云一横十五人
劉熊碑  無年月
 金石録云在酸棗縣天下碑録云在酸棗縣古城内
 集古録目以為在今揚州非也碑已不存舊有拓本
[008-9b]
 藏寒山趙氏余從摹得之
 隸釋云酸棗令劉熊碑篆額右一行微有棗令劉字
 則知所題非十即八也水經云酸棗城有縣令劉孟
 陽碑今碑孟下損其一字歐陽公不知碑在酸棗無
 以名其官遂謂之俞鄉侯季子碑唐王建題此碑詩
 云蒼苔滿字土埋龜風雨消磨絶妙辭不向圗經中
 舊見無人知是蔡邕碑元祐中蘇邁書胡戢之語謂
[008-10a]
 此與劉寛碑同建詩為不誣予謂此固漢隸之上品
 似非中郎筆法都穆金薤琳琅云建生於唐其云蔡
 邕碑者盖本之圗經而非鑿空而言洪氏不當於此
 而疑之也
劉熊碑陰
 隸釋云其可見者百八十人不書郡邑皆酸棗人也
苑鎮碑  無年月
 未詳所在字原云或云在襄州即今襄陽府
 額題云漢故荆州從事苑君之碑十篆字碑式云碑
[008-10b]
 十五行行二十四字穿在第八九十行之間第一字
 之下各廢四字隸釋云苑君名鎮無所終嵗月
督郵斑碑  闕年月
 字原云在徐州
 無額碑首行云督郵諱斑字子翁隸釋云碑無額故
 不得其姓石既碎落故不知其所終
衡立碑  無年月
[008-11a]
 金石録云在鄆州中都鄆州今為東平州中都今為
 汶上縣俱屬兖州府
 金石録云碑云君諱立字元節其先出自伊尹而其
 銘曰於穆從事歐陽公集古録號為元節碑且云疑
 其姓伊而為從事也今碑首尚完題云浚儀令衡君
 之碑盖漢時石刻其官爵姓氏既載於額則其下不
 復更著苟文已殘缺又不見其額則遂難考究矣立
 與衛尉卿衡方墓皆在今鄆州中都方碑亦云其先
 伊尹號稱阿衡因以氏焉隸釋云趙氏曰碑有額予
[008-11b]
 亦未之見也石多缺惟銘尚可讀
劉曜碑  闕年月
 天下碑録云在鄆州須城縣鄆州即今東平州須城
 縣今廢省其地入東平
 額題云漢故光禄勲東平無鹽劉府君之碑十四篆
 字隸釋云漢人銘墓以郡邑題其首者所見惟此一
 碑集古録云文字磨滅僅有存者卒葬年月皆不可
[008-12a]
 見按歐洪兩家皆云有陰而其書不載
金恭碑  闕年月
 隸釋云近嵗出於雲安軍土中雲安軍今為雲安縣
 屬夔州府
 無額首行題云金君碑君下缺二字碑式云碑有晝
 方之紋上亦有穿題一行文十行後餘三行所存者
 行十三字隸釋云其石剥缺少有可句者金掾季本
 即其父也二弟曰廣延曰雍直其母徐氏有紀産碑
 按徐氏紀産碑刻於光和元年其碑云子男恭字子
[008-12b]
 肅早終此碑盖刻於光和之前也
金恭闕
 碑圗云上刻一禽三足次横刻金君姓名次刻一人
 執扇乗馬似是金君也旁有龍虎銜環其下㫁裂
中部碑  無年月
 字原云在均州今屬襄陽府
 額題云中部碑三隸字為一行碑圗云額偏其左額
[008-13a]
 上有白暈一重其右復有兩暈不匝字在暈下穿在
 字中所廢者三行各四字隸釋云凡題名五十餘人
 如漢世碑陰而有額謂之中部殊不可曉石理漫滅
 名字㢙有存者
富春丞張君碑  闕年月
 字原云在亳州
 額題云漢故冨春丞張君碑八篆字隸釋云張君之
 名髣髴如[泳-永+貢]字土人以為張湛非也碑載其父兄而
 官稱磨滅誌文多不成章而銘詩可讀其間云三年
[008-13b]
 癸亥景命不禄考東都歴年凡三癸亥永平與光和
 之六年延光之二年是也建光有三年則嵗在癸亥
 但次年壬戌已改延光亳社去雒陽不逺不應踰兩
 載而不知改元也復齋碑目云地志順帝分㑹稽置
 吳郡冨春屬焉今碑除吳郡下缺當在順帝之後為
 富春丞三年而卒爾
郎中郭君碑  無年月
[008-14a]
 未詳所在
 額題云漢郎中郭君之碑七隸字隸釋云名字皆缺
 文辭亦有可句者其云惠兄仲犀郭仲竒碑嘗有惠
 兄之稱此碑復爾仲&KR1608者若非仲奇之伯仲則其同
 族也
城垻碑  闕年月
 字原云在渠州今為渠縣屬順慶府
 隸釋云右無名碑蜀人謂之城垻碑末有方三百里
 圍二尺字及用人用日數似是記板築事按碑有云
[008-14b]
 有詔拜君益州太守又云□功後世盖益州太守築
 城垻以衛民故立此碑以頌其功徳也
是邦雄桀碑  闕年月
 字原云在渠州
 碑圗云其上刻麟其下則牛首碑十一行行二十六
 字有以兩字居一字地位者其後空三行許隸釋云
 碑之首云是邦峻生雄桀峻之上下各闕一字盖言
[008-15a]
 其山川孕秀也其間有晉楊侯苗由彼適梁犍為武
 陽之句疑其姓楊而家犍為字畫類李翊碑又有碑
 陰上朱鳥而下玄武則没字碑也碑圗云與馮緄墓
 道一碑相類非磨滅者
仲秋下旬碑  闕年月
 墨寶云在綿州
 字原云額五字上二字不可辨第三楊字第四元字
 第五似秀字而不明碑式云有穿兩旁有大白紋如
 暈之狀碑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其上一半皆漫滅隸
[008-15b]
 釋云字畫清逸頗類劉寛碑但石損字闕所餘無幾
 復齋碑目作楊元君仲秋下旬碑墨寶云俗以為文
 處茂碑
司馬季徳碑  闕年月
 未詳所在
 無額碑首行云故山陽府卒史防東守尉司馬□字
 季徳其名闕金石録作山陽卒史司馬留碑盖趙氏
[008-16a]
 所見其名猶未闕也隸續云山陽府卒史防東守尉
 者以郡曹而攝邑官其本秩自如故猶今之兼權也
 防東二字頗晻昧難辨故趙氏以山陽卒史名之
薛劉二君㫁碑  闕年月
 輿地碑目云在重慶府
 額題云漢故益州刺史中山相薛君巴郡太守宗正
 卿成平侯劉君碑二十四隸字為四行隸續云隸額
 頗雜篆體其碑髣髴二十行所餘其上一段它石㫁
 裂不存矣第一行有益州刺史中山相薛八字第二
[008-16b]
 行有巴郡太守宗正卿成八字第三行有惟二君三
 字餘皆不可句讀盖前兩行各舉其官後行始是碑
 語與廣漢屬國辛李二君碑正同其間有祭死者及
 薛劉征討字殆是紀述平寇之事趙氏誤以為墓刻
 故云古無兩人共立一碑者又以劉君為成平侯相
 詳其額初無相字盖王子侯也
司空殘碑  闕年月
[008-17a]
 金石録云政和乙未得於洛陽天津橋之故墓
 隸續云所存五行行九字皆銘詩也字徑二寸餘雄
 健清新盖漢代之神品其詞有云命爾司空故趙氏
 謂之司空殘碑
司空殘碑陰
 金石録云故吏題名百餘人尤完好筆法不減蔡邕
 石經
司農劉夫人碑  闕年月
 隸續云在宜興夫人冢旁
[008-17b]
 無額碑式云題一行文七行行三十八字石尚餘其
 半亦隠隠若字隸續云夫人漢太尉許馘之室也首
 行有標題之文石已刓剥所存數十百字其漫漶者
 强半惟次行獨全故知其為劉氏其辭惟數句可讀
 字畫多雜篆體所書以字全類孔宙碑其它偏旁多
 與故民吳公碑中山相薛君題額相類應劭漢官儀
 所載三公孝靈時有吳郡陽羡許馘范紀光和四年
[008-18a]
 馘以衛尉代劉寛為太尉吳處厚青箱雜記云義興
 有許馘廟其碑許劭所作唐開元諸孫重刻今其殘
 碑纔有數十字其間載許君自司農遷衛尉此又稱
 劉氏為司農夫人則銘墓時許猶未為衛尉也其碑
 在光和之前無疑
禹廟殘碑  闕年月
 未詳所在
 隸續云禹廟一小碑其上漫滅五之三其前漫滅四
 之一所存者少成句讀唐寶厯中三人同觀刻名其
[008-18b]
 上趙氏有禹廟二碑其一云字畫淺細有皮氏長安
 定蘇字恐是此一碑今按碑文無皮氏長安定蘇字
 趙氏所録乃别是一碑非即此碑也
魯相謁孔廟殘碑  闕年月
 字原云在兖州
 隸釋云右無名碑首尾上下皆碎裂餘石纔有數行
 詳其辭非是諛墓中人者亦非頌徳政紀工役之事
[008-19a]
 前有帝命筴授俾相于魯吉月令辰欽謁十四字又
 云春秋烝嘗幾以獲福盖是謁廟之文後有訪之儒
 彦稽之典謨聖徳設章及昔在周人之句似皆是鋪
 張孔子也中云覽鴻基之曠蕩觀林木之窈深似指
 孔林而言或題為駐蹕亭前㫁碑此亭盖在闕里趙
 氏著録有魯相謁孔子碑而無其説疑即此也末有
 叔徳仲雅題名而亡其姓
夏堪碑  闕年月
 字原云在亳州鄼縣亳州今屬鳯陽府鄼縣今廢併
[008-19b]
 其地入永城縣屬歸徳府
 額題云故相府小史夏堪碑八隸字金石録云後有
 銘銘三字語頗古其卒葬年月殘缺字雖不工然漢
 碑也隸釋云文則崛奇字甚怪陋有難以意㑹者
雍勸闕碑  無年月
 輿地碑目云在梓潼縣北二里梓潼縣今屬四川保
 寧府
[008-20a]
 碑式云漢故趙國相雝府君之闕十大隸字為兩行
 其文一面五行一面三行行二十三字第七及第十
 五字下皆有横畫第一重惟首行及第四五行則七
 字餘皆虚其下一字金石録云其前歴敘家世官爵
 而所述雝君事甚略故吏民漢中太守邯鄲某等慕
 戀恩徳刋石稱頌焉隸釋云此碑全類魏晉間所書
 劉備及劉淵國中所刻碑亦題為漢存於今者如車
 騎將軍闕成獻王碑是也此刻甚可疑但無年嵗可
 證趙氏又寘諸漢碑中故存之
[008-20b]
郭輔碑  無年月
 集古録目云在襄州穀城縣襄州今為襄陽府穀城
 縣屬之
 額題云郭先生之碑五篆字為一行碑圗云其圭首
 偏左方右暈三重左一重字接暈下凡十一行行三
 十字穿在第一字之下銘後三行各廢三字自額之
 左皆文之餘集古録云其文字古質盖漢之碑也金
[008-21a]
 石録云按後魏酈道元注水經具載此碑云碑無年
 號不知何代人然則歐陽公何所據遂以為漢人乎
 余以字畫驗之疑魏晉時人所為既無嵗月可考姑
 附於漢碑之次隸釋云碑有兩昭字晉人所諱疑此
 是魏刻
嚴發殘碑  闕年月
 未詳所在
 碑式云所存十二行行十字隸續云此碑不見嵗月
 疑其非漢刻雖字不工却不類魏晉以後書法
[008-21b]
詔賜功臣家字  無年月
 字原云在成都府
 隸釋云詔賜功臣家五大字今在蜀中似是漢人所
 書其事不可詳也墨寶云郭氏犂地得之又有小石
 一刻永平五年四字甃井雜之壁間今不存按此四
 字又是一石非五字之紀年也
學師宋恩等題名  無年月
[008-22a]
 隸釋云在成都周公禮殿門之西序
 字原云碑凡二一列經師經掾一列文學師諸曹掾
 史隸釋云漢永平中嘗為四姓小侯立五經師此則
 蜀郡諸生也當是郡守興崇學校者鐫石紀徳諸生
 既刻姓名而諸曹史亦綴其末惜亡其碑不可考爾
 成都又有左右生題名一巨碑盖左學右學諸生也
 其間江陽寧蜀晉原遂寧乃蜀晉所置郡歐陽公以
 為漢文翁學生題名非也
故吏應酬殘題名  無年月
[008-22b]
 字原云在成都府墨寶云得之北門魚橋之下
 隸釋云題名共三十人此石所存者横兩行爾上行
 兩人之後則有右郫字其下一行凡十五人末有左
 江原字二邑皆隸蜀郡此盖蜀郡太守碑陰也墨寶
 云後無字非碑陰盖㫁碑爾
宗季方等題名  無年月
 隸續云在龍門禹廟
[008-23a]
 碑式云兩横列上一列二十一人下一列二十人隸
 續云趙氏録禹廟凡二碑皆在龍門其一有皮氏長
 劉尋丞樊璋姓名而無陰其一有皮氏長安定蘇字
 而文已磨滅其陰則有汾陰趙遺數十人姓名官爵
 最後有龍門復民三十五戸人名此碑二列有四十
 一人姓名疑是龍門復民而多少與趙説不合盖别
 一碑也題名之上有文十餘行乃唐開元中龍門令
 吕延祐所作禹廟頌楚順八分書亦猶魏子廟碑後
 人刻於石之空處耳
[008-23b]
蘇衡等題名  無年月
 字原云在兖州
 隸釋云題名三十餘人盖東郡平原北海陳留汝南
 潁川梁國下邳南陽東平十郡之士也姓名多已淪
 没或云碑在孔里駐蹕亭前或題云孔府君碑陰
舉吏張玄等殘題名  無年月
 未詳所在
[008-24a]
 隸續云其可見者舉吏汝南一人故吏河内一人門
 生東郡三人門生濟南二人門生平原任城各一人
 薛令有其官而亡其姓名惟虞升一人郡邑名字及
 所出錢無一字缺者
公乗伯喬殘題名  無年月
 未詳所在
 隸續云所存者一列二人廣都及郫皆蜀郡之邑盖
 西川之殘碑也
繁長張禪等題名  無年月
[008-24b]
 輿地碑目云在梁山軍忠州界
 隸續云一石三横首行云長蜀郡繁張君諱禪字仲
 聞其次題掾曹十人及三民姓名次横之首行云夷
 淺口例掾趙陵字進徳次夷侯九人邑長三人第三
 横邑君三人夷民六人後云凡世八戸造末有四行
 髙出兩字題白虎二夷王及丞尉名字最後兩行及
 其下一横字畫差小似是紀事之辭惟夷王謝資數
[008-25a]
 字分明餘皆不可讀東都益部郡縣夷漢錯居此必
 蜀郡太守有徳政繁縣夷人共立此碑尊其官吏故
 書之前列輿地碑目作浮蘭碑云是漢刻
酒泉題名  無年月
 未詳所在
 字原云碑九列毎列三十二人
交阯都尉沈君神道  無年月
 輿地碑目云在大竹縣北一里隸釋云在梁山軍大
 竹縣今屬四川順慶府梁山軍即今夔州府梁山縣
[008-25b]
 也
 輿地碑目云雙石闕其一鐫云漢謁者北屯司馬左
 都候沈府君神道其一鐫云漢新豐令交阯都尉沈
 府君神道字原云沈字左字道字豐字發筆皆長過
 三四寸許令字交字兩筆皆長君字中筆亦長碑圗
 云其上皆刻朱鳥其下則右刻玄武左刻一獸之首
 若虎而角環在口已缺其爪據之隸釋云二神道盖
[008-26a]
 是一人猶王稚子闕盡書其所歴之官也
金君闕  無年月
 字原云在雲安軍即今夔州府雲安縣
 題云鉅鹿大守金君闕凡七字碑式云四旁皆刻磨
 紋
楊宗墓道  無年月
 字原云在嘉州輿地碑目云在夾江縣東十里嘉州
 即今四川嘉定州夾江縣屬之
 輿地碑目云墓前雙闕其左隸書漢故益州太守楊
[008-26b]
 府君諱宗字徳仲墓道十六字金石録作楊宗墓闕
 銘
清河相張君墓道  無年月
 未詳所在
 題云清河相弘農太守張君墓凡十字墓下闕一字
 隸釋云一碑甚大其中但存此數字惟河相弘農君
 五字㸃畫具爾碑式云兩旁有白紋其碑長八尺餘
[008-27a]
 濶三尺餘此數字之下尚有三之二
不其令蕫君闕  無年月
 字原云在濟州即今濟寧州
 題云漢故不其令蕫君闕八字為二行天下碑録云
 漢童恢墓雙石闕字在任城縣南七里一云漢故不其
 令童君一云童恢琅邪人隸釋云東漢循吏有童恢
 傳注云謝承書作僮种兩姓異同史氏固有所疑矣
 初未嘗見此闕遂以蕫為童當以碑為正傳云恢字
 漢宗琅邪姑幕人辟公府除不其令其為令在楊賜
[008-27b]
 罷相之後則恢盖孝靈時人也此闕刻一冢冢上三
 物植立若木葉然二男子拜於前有一婦人二稚子
 又有六婦人魚貫於後冢旁有一大樹其下有一馬
 立於木下及馬後者各一人馬前有數物如雞鶩之
 狀者碑圗云所畫者子孫展墓之狀有僕馬休於松
 楸之下所題八字其左復有四五小字不可辨碑録
 所載董君雙石闕字此盖其一也隸文董字卝下著
[008-28a]
 童碑録及范史誤去其卝張駒云嘗見不其令一碑
 數百言其字大小如防東尉司馬君碑亦多漫滅者
 當是彼一闕也
緜竹令王君神道  無年月
 字原云在涪州
 題云廣漢緜竹令王君神道凡九字隸釋云微雜篆
 體緜字作曰下木略與縣字相混故趙氏誤作廣漢
 縣令而謂其借苓為令也按金石録又誤合劉讓閣
 道題字為一碑故以為建寧元年十月造而此碑則
[008-28b]
 無年月也字原既辨其誤又云建寧元年立何耶
司馬孟臺神道  無年月
 字原云在漢川今為漢川州屬成都府
 題云故上庸長司馬君孟臺神道凡十一字隸釋云
 石文皴剥而字札甚精復齋碑目作上庸長闕
髙直闕  無年月
 字原云在雅州
[008-29a]
 題云漢故髙君諱直字文玉凡九字隸釋云字畫甚
 不工漢人題墓有云神道者有云墓道者有云闕者
 惟髙頤及髙直但書姓名字爾
韋氏神道  無年月
 字原云在均州州今屬襄陽府
 碑圗云其上重暈與埋銘同中刻此四字隸釋云石
 文中斷似若韋字爾
征南將軍劉君神道  無年月
 未詳所在
[008-29b]
 題云有漢征南將軍劉君神道凡十字隸續云大小
 與王稚子闕相類而剛勁過之惟後兩字刓損
平楊府君神道  無年月
 字原云在綿州州今屬成都府
 題云漢平楊府君叔神道凡八字字原云刻於石闕
 椽首墨寶云平楊必姓名如建平太守之類叔其字
 也隸續止有平楊府君叔神六字
[008-30a]
沛相范君闕  無年月
 輿地碑目云在梓潼縣東六里
 天下碑録云漢沛相劒門范皮墓闕文字不甚多記
 名目而已隸續云圗經有范伯皮闕蜀人云范君有
 二闕周回十六字多磨滅今在鳯皇山寺前麥田中
 近得范君一闕其上横刻四字尚可認曰府君神道
 字之下刻四人物次横又有一馬最下三方有白紋
 其中似嘗刻字闕上四人皆向右行更有一石其人
 却向左行恐是范之右闕闕旁之甎堅厚如石其重
[008-30b]
 十斤田夫耕墾時或得之上有小篆韻語毎甎十行
 行一句一在汪聖錫家其文曰嗟痛明時仲治无年
 結偅孳孳履踐聖門知辨賜張□噍孔言寛博□約
 性能淵泉帶徒千人行無遺愆予亦得其一云徳積
 未報曷尤乾巛茂而不實顔氏暴顛非獨范子古今
 皆然想貌睹形列畫諸先設往有知豈復恨焉石上
 姓名雖淪滅而甎文有范子可證乃知范君名皮字
[008-31a]
 仲治圗經誤衍伯字按輿地碑目作沛國范伯友墓
 石闕則又誤相為國誤皮為友
汝南上蔡令神道  無年月
 字原云在閬州即今四川保寧府
 隸續云閬州城外一石闕其東面刻十三字與王稚
 子闕相類蜀人謂之汝南令闕眎其文南之下一上
 字甚分明盖汝南之上蔡令也徐求閬苑記以為唐
 貞觀中旌表王氏義門所立謬也
侍中楊文父神道  無年月
[008-31b]
 未詳所在
 題云漢楊侍中文父之神道凡九字隸續云字體格
 與馮幽州闕相似必西州所刻者
貞女羅鳯闕  無年月
 未詳所在
 題云漢貞女羅鳯墓凡六字隸續云筆勢甚清逸頗
 類景謁者墓表字之上以朱爵為額盖墓闕也
[008-32a]
延年椁字  永初七年
 隸續云在蜀中
 其文云永初七年四月三十日造焉是萬嵗延年益
 夀郭凡十八字為三行隸續云當是夀冢中所刻
种氏石虎刻字  光和七年
 未詳所在
 其文云光和七年四月五日孝子种覽元博所造共
 十六字
交阯刺史石羊字  無年月
[008-32b]
 字原云在郴州
 隸續云第一行有阯刺史三字上滅其一當是交字
 第二行有君羊二字上滅其一土人謂之鄧君羊闕
 文乃其姓也此盖墓道石羊膊上所刻建安以前之
 物
比干墓字  無年月
 字原云在衛州比干墓上
[008-33a]
 水經注云比干冢前有石銘題隸云殷大夫比干之
 墓所記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誰所誌也隸續云僅有
 殷比干墓四字比水經闕其三字畫清勁乃東都桓
 靈時人所書者收碑如歐趙皆未之見石公弼跋云
 世傳孔子書然隸始於秦非孔子書必矣字畫勁古
 當是漢人書
四老神坐神祚机刻字  無年月
 金石録云在惠帝陵旁隸釋云商於農人畊地得此
 一刻云園公神坐一刻云園公神祚机一刻云甪里
[008-33b]
 先生神坐隸釋云神坐及神祚凡四人當各有之今
 綺季甪里尚闕其一而黄公者未見金石錄作四皓
 神位刻石跋云驗其字畫盖東漢時書廣川書跋云
 重畫深鑿其書甚完
五君桮柈文  無年月
 東觀餘論云在洛陽上清宫
 隸續云五君桮柈文十五字予所見者已裝治成帙
[008-34a]
 不得詳其形製五君之旁有棬各三徑三寸餘其中
 者圓若碑碣之穿上下二棬則橢褊不匀亦有闕其
 一者藏碑若歐趙皆所無有復不見於諸家雜説中
 殆莫知其為何物獨武陽黄伯思長睿作洛陽九詠
 其瞻上清一篇中云窪柈五兮石桮九饗西后兮腏
 東后所注甚詳注云宫中有石上列圎穴五橢穴九
 俗謂之九卵石側各有題記曰太老君真人君仙人
 君東海君西海君字與漢人隸法同其穴殊無刋刻
 之跡乃漢世所作以祠真仙耳圎者代柈橢者代桮
[008-34b]
 就石為之若窪尊之類或謂晉世仙人白仲理作此
 煉丹非也盖字畫類漢世隸不類晉體又東觀餘論
 載政和中黄君瞻上清跋語云此碑帙有五君桮柈
 又故書於右且云欲考桮柈所以者觀此可知也宣
 和殿藏碑錄以為漢碑面名之曰真人君石樽刻與
 四老神祚机刻石同帙良由此石就其上有器物之
 狀以祀五君故或謂之桮柈或謂之石樽而黄君之
[008-35a]
 詞可據始知是洛陽上清宫之物其文惟太老君三
 字最大盖尊老子也西海真人六字却似晉人筆札
 豈鐫刻有工拙乎
李剛石室畫像  熹平元年
 水經云鉅野黄水南有荆州刺史李剛墓鉅野縣今
 屬兖州府
 隸續云荆州刺史李剛石室殘畫像一軸髙不及咫
 長一丈有半所圗車馬之上横刻數字云君為荆州
 刺史時前後導從有騶騎有步卒標牓皆湮没在後
[008-35b]
 一車碑失其半止存東郡二字向前一車車前有牓
 惟郡太守三字可認前後亦有騶騎步卒及没字牓
 又一車僅存馬足泰半無碑少前六騎形狀結束胡
 人也其上亦刻數字惟烏桓二字可認漢長水校尉
 主烏桓騎又有護烏桓校尉此以烏桓為導騎必二
 校中李君嘗歴其一齊宣王侍郎凡三牓車前一牓
 無字其一四人三牓惟梁髙行梁使者二牓有字其
[008-36a]
 一四人樊姬楚莊王孫叔敖梁鄭女凡四牓後有一
 牓而闕其人水經云剛字叔毅山陽髙平人熹平元
 年卒有祠堂石室三間四壁隠起彫刻君臣官屬龜
 龍麟鳯之文閩人李丙仲南得此碑於西州馮方圎
 仲宛轉假借而得之酈氏所載古碑百餘惟李剛魯
 峻二墓有圗畫趙氏雖云曽得魯君畫像而碑録中
 無其目此碑則自來好古之士未之見也
魯峻石壁畫像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濟州今為濟寧州
[008-36b]
 隸續云畫像二石並廣三尺崇二尺水經云金鄉山
 司隸校尉魯君冢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石隠起
 刻書契以來忠臣孝子烈婦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形
 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此石上下三横首行一牓云祠
 南郊從大駕出時次有大車帳下騎鮮明騎小史騎
 凡十六牓大車之上一牓三字上兩字略有左畔偏
 旁似是校尉騎字車前兩旁鮮明八騎步於中者四
[008-37a]
 人鈴下三十餘騎如魚鱗然列兩行横車之後後有
 駙馬二匹帳下一騎小史持幢四騎次横薦士一人
 有牓奏曹書佐主簿車各一牓有車馬騎史僕射二
 騎鈴下二騎各有牓第三横冠劍接武十有五人一
 牓闕里之先賢也次石上横兩牓云君為九江太守
 時車前導者八人後騎石損其半少前一牓云功曹
 史導有車馬車前二騎牓滅中横但刻雲氣下横十
 有六人形像標牓與前石同後漢志大駕鹵簿五校
 在前按魯峻碑嘗歴九江太守終於屯騎校尉從駕
[008-37b]
 南郊乃屯騎之職藏此者不知為何人碑既有九江
 標牓又有屯騎職掌更有先賢形像定為魯峻石壁
 所刻其誰曰不然其一之上横盡圗人物主坐客拜
 侍於前後者六又主客三人列坐侍者四中横三車
 又一車導騎二一車兩人在前一車一人在後屋下
 之人三五賔主三車有標牓皆湮滅下横十七人如
 前石所圗聖門髙弟人亦一牓一字不可認其一則
[008-38a]
 上横七騎皆右馳中横二車一有一導騎一則倍之
 末有五人在屋下二穉子在屋上下横兩氊車皆駕
 以一馬又一車有導騎二末有五人在屋下立車皆
 有牓惟四導騎者上下各有字粗可認上曰君下曰
 郎魯君再為議郎豈謂是乎以其冠劍人物絶類九
 江石壁所畫疑此二石亦是魯祠四壁者後漢志列
 侯㑹耕祠導從中有鮮明卒米氏畫史朱浮墓石壁
 人物有鮮明隊或者不能細認先賢姓字但見有鮮
 明數牓遂謂是朱浮墓壁畫像非也
[008-38b]
武氏石室畫像  無年月
 在濟寧州宋方務徳有重刻本
 金石録云武氏有數墓在今濟州任城墓前有石室
 四壁刻古聖賢畫像小字八分書題記姓名往往為
 賛於上文詞古雅字畫遒勁隸釋作武梁祠堂畫像
 云石六其五則横分為二梁髙行藺相如二段又廣
 於他石所畫者古帝王忠臣義士孝子賢婦各以小
[008-39a]
 字識其旁有為之賛文者其事則史記兩漢史列女
 傳諸書合百六十有二人有標題者八十七人其十
 一人磨滅不可辨又有鳥獸草木車盖器皿屋宇之
 屬甚衆趙徳夫題云武氏石室畫像趙君東人當知
 其實而不能辨此畫為武氏誰人冢前者予案任城
 有從事武梁碑元嘉元年立其辭云孝子仲章季章
 季立孝孫子僑躬修子道竭家所有選擇名石南山
 之陽擢取妙好色無斑黄前設壇墠後建祠堂良匠
 衛改雕文刻畫羅列成行攄騁技巧委蛇有章似是
[008-39b]
 謂此畫也故予以武梁祠堂畫像名之愚按畫像中
 所題魯莊公莊字不避明帝諱似非武梁祠堂所刻
 梁盖卒於桓帝時也其詳見陽韻莊字下武氏有數
 墓不能定此刻為何人墓前者當從金石録題為武
 氏石室畫像可耳碑圗云武梁祠堂畫記自伏戲至
 於夏桀齊公至於秦王管仲至於李善及萊子母秋
 胡妻長婦兒後母子義漿羊公之類合七十六人其
[008-40a]
 名氏磨滅與初無題識者又八十六人連帥方務徳
 重刻郡齋地逺嵗久殆將亂真也今華山馬氏有此
 重刻本予從而摹得之
成王周公畫像  無年月
 未詳所在
 碑圗云君臣侍御凡九其後有一馬有小字標牓曰
 成王周公
孔子見老子畫像 無年月
 隸續云人物七車二馬三標牓四惟老子後一人牓
[008-40b]
 漫滅孔子面右䞇鴈老子面左曳曲竹杖中間復有
 一鴈一人俛首在鴈下一物拄地若扇之狀石有裂
 文不能詳辨侍孔子者一人其後雙馬駕車車上一
 人馬首外向老子之後一馬駕車車上亦一人車後
 一人回首向外史記魯昭公予孔子一乗車兩馬一
 豎子同南宫敬叔適周問禮於老子此畫聖輿兩驂
 似是據此
[008-41a]
太尉公墓中畫像  無年月
 字原云在資州内江縣資州今為資縣與内江縣俱
 屬成都府
 隸續云太尉公墓中畫像蜀人謂之燕王墓人物未
 知何所依據一石横四尺髙二尺有半兩巨人髙坐
 右方有㐲尉公三字左方有右將軍韓侯子本七字
 又一石七人分坐三席其中一席二人題其左曰髙
 陵侯右曰曲□侯人物字畫比前石甚小㐲尉公盖
 是用㐲為大即太尉公也建武中右將軍官廢漢末
[008-41b]
 方復有之益州十二郡國二百年間五人為三公至
 太尉者南鄭李固成都趙戒戒之孫謙二趙在桓靈
 獻帝時成都去内江不逺豈其冢墓耶
功曹史殘畫像  無年月
 未詳所在
 隸續云為旁行者四第一行凡五車中車而坐者一
 人御者亦一人自第二車復有一人踵其後右執杖
[008-42a]
 左執一物如扇之狀最後别有一人石缺不能盡見
 第二行導者二人左執管而吹之其右則石缺凡三
 車車後不復有人最後人一車纔見其馬之半第三
 行導者四人右持鐃左執管凡兩車最後又一車則
 見其人之半面第四行一人乗馬在前次二車其前
 車亦有一人隨其後最後又一車亦見其馬之半車
 各一馬有盖左方通下三行為一可見者二大車後
 有二馬奴隸凡六人其前則缺矣其標牓可識者五
 曰功曹史曰門下督曰下賊曹曰曹史曰督郵
[008-42b]
雍丘令殘畫像 無年月
 未詳所在
 隸續云所存者八車十三馬有一車不全見車上之
 人十有六馬上之人四奔走於車馬之前者四人標
 牓曰泰山為雍丘令
尉府壺壁甎文  陽朔四年
 未詳所在
[008-43a]
 文四行十六字云尉府壺壁陽朔四年正朔始造設
 已所行分行作碁局大眼金石録云字畫奇古西漢
 文字世不多有此字完好可喜然所謂尉府壺壁又
 云已所行者莫曉其為何等語隸續云西漢字見於
 彝器者皆是篆文此甎略有隸體
永平甎文  永平八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文四行九字云永平八年七月廿日作
汝伯寧甎文  建初三年
[008-43b]
 未詳所在
 隸續云文六行十八字云建初三年八月廿日汝伯
 寧□萬嵗舍大利善與曹叔文甎所謂萬嵗署舍同
 或是卜築所用者漢人無忌諱如此
曹叔文甎文  建初七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文八行三十一字云建初七年八月十三日
[008-44a]
 曹叔文作千萬嵗署舍命史後子孫貴昌□□未央
 大吉
謝君墓甎文  元和三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文四行十五字云元和三年五月甲戌朔謝
 君□造此墓
永初甎文  永初元年
 隸續云近嵗出蜀中
 甎有二其一直書一行云永初元年景師造其一云
[008-44b]
 大吉羊宜侯王
永初官墼文  永初七年
 字原云眉州人掘武陽故城得之
 文一行七字云永初七年作官墼隸續云范至能在
 蜀得其二惟七及官字文有反背不同重有十八斤
定陶鼎欵識  無年月
 未詳所在
[008-45a]
 隸續云定陶鼎盖有髙廟二字頗大腹有都倉二字
 次之又有小字四行曰定陶廟容十升并重九斤二
 兩惠帝令郡國立髙廟時帝子恢為梁王定陶梁所
 都也其後元帝子為定陶王王之子入繼大統更封
 楚王之子於定陶此乃廟中祭器不知何王所作髙
 廟二字方正髙古略無篆勢定陶十一字則㕘雜篆
 隸之體他器亦有相類者都倉二字即是篆文此器
 舊藏宣和殿鐘鼎欵識法帖云其字畫浸有變篆為
 隸之體其為髙廟祀器無疑
[008-45b]
新莽候鉦  地皇二年
 字原云紹興中出於金州
 隸續云候鉦四十二字闕二字漢器如館陶釡甘泉
 内者鐙之類猶是篆體獨此器所書有波畫字尤清
 勁與漢末筆法無異孰謂西都隸字皆古拙乎
修官二鐵盆款識 建武二十年
 字原云在嘉州今為嘉定州屬四川
[008-46a]
 一有廿五石廿年修官作八字一止有廿五石三字
 隸續云乾道中陸游務觀監漢嘉郡得之字畫無篆
 體盖東漢初年所作其文有廿年字而無紀年之名
 東都惟建武建安有二十年此必建武之器所謂修
 官正與永平巴官同恐是識鐵官之地名未詳其義
巴官鐵盆銘  永平七年
 輿地碑目云在巫山縣
 隸續云銘十六字云巴官三百五十斤永平七年弟
 廿七建中靖國初黄魯直自戎州東歸厥弟叔向
[008-46b]
 攝邑巫山有大鹽盆積水堂下以植蓮芡魯直去其
 泥而識之其文鑄出鐵上故雖有發筆而勢不可縱
 人或指以為篆首行惟有一字如已而反最後一字
 如西而有連筆魯直以為前刀而後酉亦謂之秦篆
 又以斤為戊皆誤也金石録作鐵量銘
書言府弩機銘  延光三年
 未詳所在
[008-47a]
 鐘鼎款識云銘二十有七字曰延光三年閏月書言
 府作六石鐖郭工鍜臤令磨守丞躬乗鉅史訓主按
 延光三年嵗在甲子閏十月而言閏月舉閏則知月
 也書言府者所謂言則左史書之之義天禄石渠之
 屬此盖漢之武庫隨府有之如府省是也又若工若
 令若丞若史皆銘之於機則知除戎器戒不虞昔人
 尤在所慎者其制錯以銀文縷細若絲綰
耿氏鐙銘  延光四年
 未詳所在
[008-47b]
 銘二行十六字云延光四年二月耿氏作鐙比二工
 張裒造鐘鼎款識云銘全作隸書字極奇古云比二
 者言如此者有二耳隸續云兩漢器物存於今者皆
 是篆文獨此一鐙用隸
延光銅壺欵識  延光四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欵識二行十三字字從左起云延光四年銅
[008-48a]
 二百斤直錢萬二千
元嘉刀銘  元嘉四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其文云元嘉四年五月丙午日造此銅官刀
 長四尺二寸下闕二字宜侯王大吉羊
中平獸洗欵識  中平三年
 隸續云紹興中長沙攸縣劉氏浚塘獲之
 欵識一行云中平三年八月造作用富隸續云最下
 兩字甚野盖鑄冶小夫所書者獸在其左若駝非駝
[008-48b]
 若麟非麟
董氏二洗欵識  無年月
 未詳所在
 隸續云一欵其右曰蕫氏雅好一欵其左曰蕫氏器
 中圗一鼎鼎上有禽今雖藏於二家乃一人所作者
 雖無年月可考却非魏晉人字畫
騶氏二鏡銘  無年月
[008-49a]
 東觀餘論云大者藏故江陰守王直中家小者藏故
 司直洪□家
 隸續云銘七言五句云騶氏作竟四夷服多賀國家
 人民息&KR2600□殄烕天下復風雨時節五穀孰長保二
 親得天力二鏡雖有大小而銘文無異同小鏡惟氏
 字筆法小變胡字不是反文大鏡又有兩人相鄉坐
 其旁小隸云東王公西王母黄長睿審定以為漢器
李氏鏡銘  無年月
 未詳所在
[008-49b]
 隸續云銘亦七言五句云李氏作竟佳且好明如日
 月世之保白虎辟丣主除道渴飲玉泉飢食□浮由
 天下不知老又有二獸奮迅拏攫即白虎辟邪也按
 辟丣非辟邪丣古文酉字説見有韻酉字下
青羊鏡銘  無年月
 未詳所在
 隸續云銘與騶氏鏡並同但第二句少人字末句少
[008-50a]
 長保二親四字
魏大饗碑  延康元年
 隸釋云在亳州譙縣
 額題云大饗之碑四篆字為一行碑式云有穿穿旁
 有刻螭之紋磨㓕不全文十九行行二十字隸釋云
 相傳為梁鵠書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嗣位改
 元延康魏志云丕以七月甲午軍次於譙大饗六軍
 是時漢鼎猶未移也丕為人臣而自用正朔可謂無
 君之罪人也士大夫櫝藏其碑者特以字書之故爾
[008-50b]
 金石錄云唐大中五年亳州刺史李暨以舊文刓缺
 再刻於石舊碑㫁續不可盡識此特完好
魏公卿上尊號奏  延康元年
 集古録目云在許州
 額題云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九篆字為二行字作
 陰文凸起碑式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九字先王及
 髙陵兩武王三陛下皆平闕有奕局之紋自陛下即
[008-51a]
 位後十行刻於碑陰二陛下亦平闕集古録云唐賢
 多傳為梁鵠書今人或謂非鵠也乃鍾繇書爾未知
 孰是隸釋云其中有大理東武亭侯臣繇者乃其人
 也當時内外前後勸進之辭不一此盖刻其最後一
 章碑自造於華裔之後石理皴剥字跡晻昧今世所
 傳者多是前一段耳金石文字記云此文當在延康
 元年而刻於黄初之後舊刻殘缺予見拓本於北海
 孫氏僅存數十字今在許州者重摹本也
魏受禪表  黄初元年
[008-51b]
 集古録目云在許州魏文帝廟中
 額題云魏受禪表四篆字為一行作陰文凸起碑式
 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八字先皇及陛下五皇帝皆
 平闕亦有奕局紋劉賔客嘉話云王朗文梁鵠書鍾
 繇鐫字謂之三絶集古錄云顔真卿又以為鍾繇書
 莫知孰是此碑舊刻亦已殘缺今所傳者重摹也集
 古錄作魏受禪壇記
[008-52a]
魏封孔羡碑  黄初元年
 今在曲阜縣孔子廟中
 額題云魯孔子廟之碑六篆字為一行有穿文二十
 三行行四十二字制詔皇上聖皇三行皆平闕隸釋
 云嘉祐中郡守張稚圭按圗經題曰魏陳思王曹植
 詞梁鵠書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與大饗碑盖
 不相逺若繁昌兩碑則自是一家以為鵠書非也金
 石録云按魏志文帝以黄初二年正月下詔以議郎
 孔羨為宗聖侯奉孔子之祀及令魯修舊廟今以碑
[008-52b]
 考之乃黄初元年當以碑為正
魏横海將軍吕君碑  黄初二年
 未詳所在
 額題云魏故横海將軍章陵太守都鄉侯吕君之碑
 十七篆字隸釋云吕君名字皆刓剥魏隸之佳者惟
 鍾梁之碑四若范式碑則又次之此刻差勝賈逵劉
 熹爾
[008-53a]
魏大饗記殘碑 黄初三年
 隸續云在長安瑶臺寺
 額題云大嚮記三古文為一行碑圗云額之兩旁有
 白紋貫於上下外有暈兩重不過額其文十二行行
 十七字非全碑也黄初三年及千秋萬代字平闕隸
 續云額第三字不能識以其辭中有記字故名之此
 碑二百餘字損者四之一所存之文殆不可曉其書
 法與魏受禪相近文帝大饗六軍立碑於譙在是年
 之前兩載此書饗為嚮或是假借受禪碑盖鍾繇所
[008-53b]
 書此碑黄初年月之下有一字其左從䍃而闕其右
 疑是繇字或謂之鍾繇殘碑姑傳疑以俟知者
魏修老子廟詔  黄初三年
 字原云在亳州
 無額碑式云詔十六行行八字後兩行書年月隸續
 云苦縣濄水北有老子廟水經曰廟前南門外有漢
 碑北有雙石闕甚整頓在闕南側魏文帝黄初三年
[008-54a]
 往譙所勒此碑磨滅者大半盖是詔豫部修祠之事
 當時刻之於碑也碑之下方有唐開元及天寶間題
 字數十行乃真源縣令邵昕記祠醮投龍之事真源
 屬亳州今曰衛真即漢之苦縣也集古録作太清東
 闕題名
魏范式碑  青龍三年
 天下碑録云在濟州任城縣西南四十里大頂山南
 濟州今為濟寧州
 額題云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十篆字范府君名
[008-54b]
 式字巨卿見後漢書獨行傳此碑縣長薛君鄉人翟
 循等為之立廟建碑金石録云法書要録以為蔡邕
 書今以碑考之乃魏青龍三年立非邕書也隸釋云
 此碑雖不及延康黄初四刻在魏他碑中為可取爾
 唐李嗣真作書後品乃云蔡公諸體惟范巨卿碑風
 華豔麗古今冠絶甚矣藻鑒之謬也
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  正始三年
[008-55a]
 集古録目云在洛陽蘇氏家按有翻本在成都宋胡
 宗愈與中郎石經遺字並鑱之錦官西樓宇文紹奕
 跋云又得古文篆隸三體石經八百二十九盖即洛
 陽蘇氏本而重刻之也
 隸續云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古文三百七十篆文
 二百十七隸書二百九十五有一字而三體不具者
 皇祐癸巳洛陽蘇望氏所刻蘇君有言曰後漢熹平
 四年靈帝以經籍文字穿鑿疑誤後學詔諸儒讎定
 五經命蔡邕書古文篆隸三體鐫石立於太學今石
[008-55b]
 不存本亦罕見近於故相王文康家得左傳搨本數
 紙其石斷剥字多亡缺取其完者摹刻凡八百一十
 九題曰石經遺字即小歐陽集古目中所有者石經
 見於范史帝紀及儒林宦者傳皆曰五經蔡邕張馴
 傳則曰六經惟儒林傳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酈
 氏水經云漢立石經於太學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
 隸三字石經唐志有三字石經古篆兩種曰尚書曰
[008-56a]
 左傳獨隋志所書異同其目有一字石經七種三字
 石經三種既以七經為蔡邕書矣又云魏立一字石
 經乃其誤也范蔚宗時三體石經與熹平所鐫並列
 於學宫故史筆誤書其事後人襲其譌錯或不見石
 刻無以考正趙氏雖以一字為中郎所書而未嘗見
 三體者歐陽氏以三體為漢碑而未嘗見一字者予
 作隸釋鑒漢魏之字法詳公羊之題名據水經之事
 實辨二史之牴牾已定一字石經為漢刻矣續得蘇
 氏此碑益喜前説猶墨守也歴古所疑於今始判隸
[008-56b]
 釋云歐陽集古録諸碑皆有跋尾獨三體石經置而
 弗論豈有所疑而未決乎小歐陽集古録目遂定為
 漢刻盖為儒林傳所誤也按晉書衛恒傳云魏初傳
 古文者出於邯鄲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
 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魏書江式傳云魏陳留邯
 鄲淳特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精究閑理以書
 教諸皇子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之西其文蔚炳三
[008-57a]
 體復宣石經考云據衛恒傳所言三字石經非邯鄲
 淳書金石文字記云江式傳則不考衛恒之言而失
 之者也胡三省通鑑注魏碑以正始年中立漢書言
 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鄲淳作曹娥碑時淳已弱冠自
 元嘉至正始九十餘年謂淳所書非也
魏甄皇后識坐版函  無年月
 隸續云紹聖丙子鄴民耕地得之
 其文云文昭皇后識坐版函共八字隸續云一緑石
 匣廣八寸有半長倍之厚三之一鹿頂笏頭盖其上
[008-57b]
 有此八字魏文帝甄皇后神坐前之物也故嘉興守
 林衡之父時為相之臨漳令摸得之其字乃魏隸之
 工者傳於世既鮮故士大夫罕見魏史黄初中葬甄
 夫人於鄴州帝以母氏之故追上尊諡别立寢廟此
 乃明帝時所刻者
晉司馬整碑  泰始四年
 集古錄云在光化軍軍即襄州穀城縣之陰城鎮陰
[008-58a]
 城當魏晉時為南鄉屬縣
 額題云宣威將軍南鄉太守司馬府君紀徳頌十五
 字集古録云南鄉太守者司馬整也按晉書宣帝弟
 安平獻王孚孚次子曰義陽成王望望第三子曰隨
 穆王整整以魏咸熙二年為南鄉太守是嵗晉武受
 禪改元泰始泰始三年徙整南陽而南鄉人為整建
 此碑廣川書跋云書為隸古氣質渾厚與鴻都石經
 可一二校也
司馬整碑陰
[008-58b]
 集古録云南鄉太守將吏三百五十人其磨滅者猶
 有二十餘人人皆有邑姓名字而無次序其名號有
 令有長有南閤祭酒門下督主簿部督郵監汀督郵
 部勸農五官掾文學掾營車掾軍謀掾府門亭長主
 記史待事掾待事史部曲將部曲督又有賊曹功曹
 議曹戸曹金曹水曹科曹倉曹鎧曹左右兵曹曹皆
 有掾又有祭酒有史有書佐有修行有從掾位有從
[008-59a]
 史位有史有小史等魏晉之際太守官屬之制盖如
 此他書或時見一二不能如此之備也
晉鄭烈碑  太康四年
 未詳所在
 額題云晉故右軍將軍平莞僖侯鄭府君之碑十五
 隸字隸續云鄭君名烈滎陽人以太康二年八月卒
 故吏申楊等立此碑四年之七月也鄭君所封其上
 一平字則曉然可識下一字額已損而銘辭亦微缺
 僅存莞字趙氏以為東莞則誤也晉縣亦無平莞非
[008-59b]
 鄉名即亭名也余嘗以魏末至晉宋隸字無可取者
 晚獲此碑勁健方格雜置漢刻中未易甄别
晉張平子碑  永和四年
 字原云在鄧州
 隸釋云張平子碑晉南陽相夏侯湛作水經云西鄂
 縣有平子墓墓東有碑文字悉是篆崔瑗之辭也盛
 弘之郭仲産並云夏侯孝若為郡簿其文復刋碑陰
[008-60a]
 為銘然碑陰二銘乃崔子玉及陳翕隸字耳墓次又
 有二碑唯見其一以夏景驛途疲而莫究酈氏之説
 如此今世所傳凡百君子者即平子篆碑其石已中
 斷此刻有夏侯湛姓名而云書之碑側盖酈氏考之
 不詳也
 金石文字記云宋書禮志曰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
 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
 彫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髙貴鄉公甘露二年
 大將軍㕘軍太原王倫卒倫兄俊作表徳論以述倫
[008-60b]
 遺美云祗畏王典不得為銘乃撰錄行事就刋於墓
 之陰云爾此則碑禁尚嚴後復弛替晉武帝咸寧四
 年又詔曰此石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虛偽傷財害
 人莫大於此一禁㫁之其犯者雖㑹赦令皆當毁壞
 至元帝大興元年有司奏故驃騎府主簿故恩營葬
 舊君顧榮求立碑詔特聴立自是後禁又漸頽大臣
 長吏人皆私立義熙中尚書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議
[008-61a]
 禁斷於是至今裴松之傳曰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
 事實上表陳之由是並斷以故終魏之世略無紀功
 述行之文其立碑之見於史者惟田豫顔斐二人而
 晉世則扶風王駿魏舒羊祜杜預閻徳唐彬嵇紹丁
 紹范平立碑之事百有餘年亦僅七八見齊建武中
 范雲上表求為太宰竟陵王子良立碑竟不行其文
 載昭明太子選中所引亦止太宰褚淵丞相豫章王
 嶷二例若劉勔之生為立碑安成王秀之四碑並建
 史家書之以為異事而自魏至陳文字之罕傳於後
[008-61b]
 有繇然矣
晉銅澡槃欵識  泰始元年
 隸續云在宜興惠公衮家
 欵識廿七字云泰始元年□月七日右尚方治御府
 故二斗五升銅澡槃重九斤八兩年月中闕一字又
 有第二字甚小而遒勁隸續云東都工於隸者未能
 逺過魏晉石刻今存者數碑以此比之泰山之於邱
[008-62a]
 垤也
公乗校官掾王幽題名
 字原云淳熙二年卭州蒲江縣僧寺治地得之
 隸續云字畫有東都氣象非魏晉筆法校官掾者東
 都郡縣之吏屬公乗者漢爵第八級而云永熹元年
 二月則無此年號東都紀年有延熹光熹亦有書光
 熹為光喜者漢人作隸好假借或是借憙作喜作熹
 又作熙光字恐史策之誤但弘農王四月即位改元
 是年二月猶是中平西晉惠帝雖有永熙而改元亦
[008-62b]
 是四月此碑非光熹永熙明矣俟博古者剖判之
 以上諸碑并甎文欵識自漢五鳯迄於晉泰始凡家
 之所藏與隸釋隸續之所收字原之所摹集其字入
 辨中者共得三百一十有二博采他書以為之攷嗟
 乎到今不毁已十無其一矣又攷水經注尚有八十
 二碑集古金石二録尚有二十一碑補列於後洪景
 伯所謂姑聚其説以見思古之意爾天下碑録輿地
[008-63a]
 碑目有年月可徴者附見五碑
王立碑  永平闕年
 水經注云安喜縣有漢明帝時孝子王立碑天下碑
 録云在安喜縣東三十里
南武陽功曹闕銘  章和元年
 金石録云銘云南武陽功曹鄉嗇夫又云以為國三
 老又云章和元年其他族系名字皆磨滅不可考墓
 在今沂州有兩闕其一銘元和中立文字尤殘闕難
 讀
[008-63b]
章和石記  章和二年
 見金石録有録無説
王子香廟頌  永元十八年
 水經注云枝江縣有陳留王子香廟頌子香於漢和
 帝之時出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徴之道卒枝江
 亭中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間送喪踰境百姓追美甘
 棠以永元十八年立廟設祠刻石銘徳號曰枝江白
[008-64a]
 虎王君
窆室銘  永建元年
 見金石録有録無説
先尼和碑  永建二年
 水經注云符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
 一月詣巴郡没死成濡灘子賢求喪不得女終年二
 十五嵗有二子五嵗以還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尚不
 得喪終乃乗小舟至父没處哀哭自沈見夢告賢曰
 至二十一日與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縣
[008-64b]
 上之為之立碑以旌孝誠也
張子陽碑  永建四年
 輿地碑目云幽州刺史䍧牱太守張子陽碑在懐安
 軍唐化鎮沿江五里許
王誨碑  陽嘉三年
 水經注云滎口石門南際河有碑云惟陽嘉三年二
 月丁丑使河堤謁者王誨疏達河川刋石記功垂示
[008-65a]
 於後陳留浚儀邊韶字孝先頌石銘嵗逺字多淪缺
洛陽橋右柱銘  陽嘉四年
 水經注云洛陽建春門右橋建兩石柱橋之右柱銘
 曰陽嘉四年乙酉壬申使中謁者魏郡清淵馬憲監
 作石橋梁柱
太學碑  陽嘉八年
 水經注云石經東有一碑是漢順帝陽嘉八年立碑
 南面刻頌表裏鏤字猶存不破
西嶽石闕銘  永和元年
[008-65b]
 天下碑録云在華州華陰祠後苑中
 金石録云銘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日戊午弘
 農太守常山元氏張勲為西嶽華山作石闕髙二丈
 二尺其後為韻語文詞頗怪又字多假借時有難曉
 處永和漢順帝晉穆帝姚泓皆有此號穆帝時華陰
 不屬晉以此碑字畫驗之恐非姚泓時盖漢刻也
司馬遷碑 永嘉四年
[008-66a]
 水經注云在夏陽漢陽太守殷濟立
武氏石闕銘  建和元年
 金石録云銘云建和元年太嵗在丁亥二月庚戌朔
 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綏宗景興開明使石工孟
 季季弟夘造此闕直錢十五萬孫宗作師子直四萬
 開宗子宣張仕濟陰年二十五曹府君察舉孝亷除
 敦煌長史被病云殁苗秀不遂嗚呼哀哉士女痛傷
 武氏有數墓在任城開明者仕為吳郡府丞綏宗名
 梁仕為郡從事宣張名班皆自有碑
[008-66b]
武開明碑  建和二年
 金石録云吳郡丞武開明碑云君字開明而其名已
 殘闕又云永和二年舉孝亷除郎謁者漢安二年遷
 大長秋長樂太僕丞永嘉元年哭母去官復拜郎中
 除吳郡府丞夀五十七建和二年十一月十六日遭
 疾卒其可見者如此其他磨滅不能盡讀
漳河神壇碑  建和三年
[008-67a]
 水經注云鉅鹿縣銅馬祠前有碑述河内修武縣張
 導字景明以建和三年為鉅鹿太守通正水路功績
 有成民用嘉賴題云漳河神壇碑斯廟為銅馬劉神
 祠是碑頃因震裂餘半不可復識矣
孔子廟碑  建和五年
 水經注云譙縣有孔子廟廟前一碑西面是陳相魯
 國孔疇建和五年立
班孟堅碑  建和十年
 水經注云東太山成人班孟堅碑建和十年尚書右
[008-67b]
 丞拜沇州刺史從事秦閏等刋石頌徳政
曹娥碑  元嘉元年
 水經注云上虞縣有曹娥碑縣令度尚使甥邯鄲子
 禮為碑文以彰孝烈
彭山廟碑  元嘉三年
 水經注云彭山廟前有彭山碑漢桓帝元嘉三年杜
 仲長立
[008-68a]
李母冢碑  永興元年
 水經注云譙縣有李母冢有碑是永興元年譙令長
 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於曲濄間
孔君碣  永夀元年
 金石録云在孔子墓林中其額題孔君之墓文已殘
 闕其前云元年乙未而元年上闕二字按東漢自建
 武以後惟桓帝永夀元年嵗次乙未其他有三乙未
 皆非元年然則此碣所闕二字當為永夀也
王君造四縣邸碑  延熹二年
[008-68b]
 水經注云陳縣城内有漢相王君造四縣邸碑文剥
 缺不可悉識其略曰唯兹陳國故曰淮陽郡云云王
 清惠著聞為百姓畏愛求賢養士千有餘人賜與田
 宅吏舍自損奉錢助之成邸五官掾西華陳箕等二
 百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頌曰修徳立功四縣
 回附今碑之左右遺墉尚存基礎猶在時人不復尋
 其碑證云孔子廟學非也
[008-69a]
田君碑  延熹二年
 集古録云在今沂州其名字皆已磨滅惟云其先出
 帝舜之苗裔自完適齊因以為氏乃知其姓田爾又
 云周秦之際家於東平陽君總角修韓詩京氏易究
 洞神變窮奥極微為五官掾功曹州從事辟太尉延
 熹二年辛亥詔書泰山琅邪盜賊未息州郡吏有仁
 惠公清撥煩整化者試守滿嵗為真州言名時牧劉
 君知君宿操表上試守費自此以後殘闕不可次第
 而隠隠可見盖無年夀卒葬月日而有故吏薛咸等
[008-69b]
 立石勒銘之語乃費縣令長徳政去思碑爾
 天下碑錄作費令田君徳政碑
胡著碑  延熹四年
 水經注云湖陽有漢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騎都尉
 尚湖陽長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廟堂皆以青石為
 階陛廟北有石堂珍之玄孫桂陽太守瑒以延熹四
 年於墓次立石祠勒銘於梁石祠傾頽而梁字無毁
[008-70a]
河東地界石記  延熹四年
 見金石録有録無説
朔方太守碑陰  延熹五年
 集古録云題名云永夀二年朔方太守上郡仇君察
 察下滅一字除郎中大曲長大下又滅一字延熹四
 年九月乙酉詔書遷衙令五年正月到官奉見明府
 見下又滅一字立祠刋石表章大聖之遺靈永示來
 世之末末下又滅一字謹出錢千千下又滅兩字下
 行因紀姓名據此乃當時修廟出錢人爾今其姓名
[008-70b]
 往往可見云衙鄉三老時勤伯秋上官鳯季方録事
 史楊禹孟布衙主記掾楊綬子長門下功曹裴篤伯
 安倉曹掾任就子優又有集曹掾軍假司馬之類名
 字多不完其所立祠盖不知為何廟也
廣野君廟碑  延熹六年
 水經注云髙陽有漢廣野君廟碑延熹六年十二月
 雍丘令董之命縣人長照為文用章不朽之徳其略
[008-71a]
 云輟洗分飡諮謀帝猷陳鄭有涿鹿之功海岱無牧
 野之戰大康華夏綏静黎物生民以來功盛莫崇今
 故宇無聞而單碑介立矣
封龍山碑  延熹七年
 天下碑録云在獲鹿縣南四十五里山上
王子喬碑  延熹八年
 水經注云薄城有王子喬墓冢側有碑題云仙人王
 子喬碑曰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犧牲致
 禮祗懼之敬肅如也國相東萊王章字伯義以為神
[008-71b]
 聖所興必有銘表乃與長史邊乾遂樹之玄石紀頌
 遺烈
曹君碑  延熹九年
 水經注云曹騰兄冢東有碑題云漢故潁川太守曹
 君墓延熹九年卒而不刋樹碑嵗月
髙祖感應碑  延熹十年
 天下碑録云在豐縣北豐令劉亹立
[008-72a]
 按水經注云泗水亭有髙廟廟前有碑延熹十年立
 疑即此碑也
盛允碑  延熹闕年
 水經注云虞縣有漢司徒盛允碑允字伯世梁國虞
 人也延熹中立
許續碑  延熹闕年
 水經注云濄水之北有漢温令許續碑續字嗣公陳
 國人也舉賢良拜議郎遷温令延熹中立
趙融碑  建寧元年
[008-72b]
 水經注云郁夷縣有漢邠州刺史趙融碑靈帝建寧
 元年立
郭林宗碑 建寧四年
 水經注云介休縣有徴士郭林宗碑林宗縣人也以
 建寧四年卒蔡伯喈謂盧子幹馬日磾曰吾為天下
 碑文多矣皆有慙容唯郭有道無愧於色矣天下碑
 録云在汾州介休縣墓側又有郭有道碑云在太原
[008-73a]
 府平晉縣蔡邕文并書在龍泉側按有道止一碑此
 其誤也
 按此碑久已不存歐趙亦未見隸釋云凡歐趙録中
 所無者世不復有之矣今林宗墓側有一碑乃近人
 傅山所為體既杜撰跡復醜惡無知者以為中郎書
 争相傳拓可笑也聞鄭簠又書一碑與傅山並峙豈
 以傅山為非其人而欲自擬中郎耶以五十步笑百
 步則何如
楊叔恭碑  建寧四年
[008-73b]
 水經注云昌邑縣有沇州刺史茂陽楊叔恭碑從事
 孫光等以建寧四年立
石門銘  建寧四年
 水經注云滎陽有浚儀渠建寧四年於敖城西北壘
 石為門以遏渠口謂之石門西去河三里石銘云建
 寧四年十一月黄傷石也而主吏姓名磨滅不可復
 識
[008-74a]
趙越碑  建寧闕年
 水經注云獲嘉縣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冢北有
 碑越字彦善縣人也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
 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淪毁莫記
許嬰碑  建寧闕年
 水經注云柘城縣西南有漢故樂成陵令太尉掾許
 嬰碑嬰字虞卿司隸校尉之子建寧年立
李剛碑  熹平元年
 水經注云鉅野黄水南有荆州刺史李剛墓剛字叔
[008-74b]
 毅山陽髙平人熹平元年卒見其碑有石闕祠堂石
 室三間四壁隠起彫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麟鳯之文
 飛禽走獸之像作制工麗不甚傷毁按隸續有李剛
 石室畫像而無碑
殘碑陰  熹平元年
 水經注云山桑城東南有一碑碑文悉破無驗惟碑
 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
[008-75a]
 興立
幽冀二州界石文  熹平四年
 水經注云北平縣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
 子詔書遣冀州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昭郡縣分境
 立石標界具揭石文
嵩髙山石闕銘  熹平四年
 金石録云銘云中郎將堂谿典伯并熹平四年來請
 雨嵩髙廟
薛季像碑 熹平五年
[008-75b]
 水經注云昌邑縣有沇州刺史河東薛季像碑以郎
 中拜郯令甘露降園熹平四年遷州明年甘露復降
 殿前樹從事馮巡主簿華操等相與褒樹表勒棠政
橋載碑  熹平五年
 水經注云睢城南有漢太傅掾橋載墓碑載字元賔
 梁國睢陽人也熹平五年立
梧臺石社碑  熹平五年
[008-76a]
 水經注云臨淄梧臺西有石社碑猶存漢靈帝熹平
 五年立其題云梧臺里
蒼頡廟碑 熹平六年
 金石録云文字殘缺其略可辨者有云蒼頡天生徳
 于大聖四目靈光為百王作憲而其銘曰穆穆聖蒼
 知為蒼頡碑也
曹熾碑  熹平六年
 水經注云譙城南潁川太守墳北有其元子熾冢冢
 東有碑題云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
[008-76b]
曹胤碑  熹平六年
 水經注云曹熾弟胤冢東有碑題云漢謁者曹君之
 碑熹平六年立
橋玄碑  光和元年
 水經注云睢陽有漢太尉橋玄墓列數碑一是漢朝
 羣儒共刋石立碑一碑是故吏勒石一碑以橋公嘗
 牧涼州乃樹碑頌光和元年主記掾李友字仲遼作
[008-77a]
 碑文碑陰有右鼎文建寧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
 建寧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大尉鼎
 銘文曰文徳銘於三鼎武功勒於征鉞書於碑陰以
 昭光懿又有鉞文稱是用鏤石假象作兹征鉞按後
 漢書橋玄傳光和六年卒蔡邕集太尉橋公碑有二
 俱云光和七年薨水經注謂是碑作於光和元年恐
 其誤也其載鼎銘文曰文徳銘於三鼎云云乃是蔡
 邕橋公碑中語非鼎銘文也邕有東中西鼎三銘見
 於集中集又有黄戊銘所云鉞文稱是用鏤石作兹
[008-77b]
 征鉞亦邕銘中語而謂碑文為李友所作豈後人搜
 采邕文誤入以佗人之文耶
禹廟碑  光和二年
 金石録云碑云光和二年十二月丙子朔十九日甲
 午皮氏長南陽章陵劉尋孝嗣丞安定烏氏樊璋元
 孫其後敘禹平水土之功而最後有銘文多殘缺不
 能盡識碑在龍門禹廟
[008-78a]
敬使君碑  光和四年
 金石録云在河東平陽其額題云漢揚州刺史敬君
 之銘碑已殘缺其名字皆亡略可辨者嘗辟司隸從
 事又為治書侍御史最後云年五十三光和四年閏
 月遭疾而卒其他不復可考按姓苑載風俗通有敬
 歆漢末為揚州刺史元和姓纂亦云歆平陽人集古
 録此碑凡再出其一題敬仲碑云名字已磨滅獨首
 有敬仲字故寓其名爾疑其人姓田也其一題無名
 碑所載事皆同盖歐陽公未嘗見額爾
[008-78b]
八都神廟碑  光和闕年
 天下碑錄云在鎮州元氏縣西北二十里廟壇下光
 和中立
張平仲碑  光和闕年
 水經注云盧奴縣有漢上谷太守議郎張平仲碑光
 和中立天下碑録作上谷太守張&KR3176碑云在定州安
 嘉縣東六里
[008-79a]
楊彦楊禪二碑  光和闕年
 水經注云鄢縣水次有單父令楊彦尚書郎楊禪字
 文節兄弟二碑漢光和中立
許叔臺碑  光和闕年
 水經注云柘縣城西南里許有漢陽翟令許叔臺碑
 光和中立
文穆碑  光和闕年
 水經注云山桑縣東有文穆碑冢三世二千石穆郡
 尹曹史徴試博士太常以明氣候擢拜侍中右中郎
[008-79b]
 將遷九江彭城陳留四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
 彭城吕䖍等立
尹儉碑  中平四年
 水經注云彭水西北有漢安邑長尹儉墓冢西有石
 廟廟前有兩石闕闕東有碑中平四年立
大石嶺碑  中平六年
 水經注云新城大石山上有大石嶺碑河南隠士通
[008-80a]
 明以漢靈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於山堂立碑
華山祠堂碑  建安闕年
 水經注云華陰縣華山祠堂下有漢文帝三廟廟有
 石闕數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漢鎮逺將軍段煨更修
 祠堂碑文漢給事黄門侍郎張昶造昶自書之元帝
 又刋其二十餘字二書有重名傳於海内又刋司徒
 校尉鍾繇弘農太守毌丘儉姓名廣六行
張侯殘碑 闕年月
 金石録云張侯者子房也碑已斷裂磨滅不可次叙
[008-80b]
 獨其額尚完題漢故張侯之碑在今彭城古留城子
 房廟中驗其字畫盖東漢時所立
蒼頡廟人名  無年月
 集古録作漢碑陰題名跋云不知為何碑陰其人各
 記所出錢數似是漢時修廟人題名有議曹功曹騎
 吏有蓮勺左鄉有秩池陽左鄉有秩池陽集丞有秩
 皆不知是何名號又有夏陽候長祋祤候長則是縣
[008-81a]
 吏之名其隸字不甚精又無事實可考姑録其名號
 以俟知者爾
 金石録云右蒼頡廟人名按前漢書張敞以鄉有秩
 補太守後漢書百官志鄉置有秩三老游徼本注云
 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鄉人然則有秩盖亦鄉吏
 名也
夷齊廟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首陽山上有夷齊廟前有二碑並是後漢
 河南尹廣陵陳導雒陽令徐循與處士平原蘇騰南
[008-81b]
 陽何進等立
宋子浚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介休縣有宋子浚碑
李雲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廣宗縣清河之右有李雲墓雲字行祖甘
 陵人好學善陰陽舉孝亷遷白馬令中常侍單超等
 立掖庭民女亳氏為后后家封者四人賞賜鉅萬雲
[008-82a]
 上書移列三府帝怒下獄殺之後冀州刺史賈瑶使
 行部過祠雲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猶謂之李
 氏石柱按賈瑶後漢書作賈琮
太公廟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汲縣有太公廟廟前有碑云太公望者河
 内汲人也縣民故㑹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
 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髙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
 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於是三老王喜
 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
[008-82b]
 主
趙徴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安平縣城内有漢冀州從事安平趙徴碑
許由廟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潁川其縣箕山有許由廟碑闕尚存是漢
 潁川太守朱寵所立
郭奉孝碑 無年月
[008-83a]
 水經注云陽翟縣有郭奉孝碑
司馬文預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灞陵明渠北有漢京兆尹司馬文預碑
梁巖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成國渠左有安定梁巖冢碑碣尚存
張伯雅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綏水東南流逕漢弘農太守張伯雅墓冢
 前有石廟列植三碑碑云徳字伯雅河内密人也
袁滂袁騰袁光碑 無年月
[008-83b]
 水經注云濄水逕大扶城西城之東北悉諸袁舊墓
 碑字傾低羊虎碎折唯司徒滂蜀郡太守騰博平令
 光碑字所存惟此自餘殆不可尋天下碑録云袁騰
 良之仲子也碑在太康縣袁良碑見前卷
虞詡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武平縣有漢尚書令虞詡碑題云虞君之
 碑
[008-84a]
柘令許君頌  無年月
 水經注云柘縣城内有柘令許君清徳頌石碎字紊
 唯此文見碑
熹平君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汳水逕睢陽縣襄鄉塢襄鄉浮圗漢熹平
 君所立死因葬之弟刻石樹碑以旌厥徳隧前有師
 子天鹿累磚作百達柱八所荒蕪頽毁雕落殆盡矣
繹幕令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䝉縣有漢故繹幕令匡碑匡字公輔魯府
[008-84b]
 君之少子也碑字碎落不可尋識不知所立嵗月
袁安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彭城城内有漢司徒袁安魏中郎徐庶等
 數碑並列植於街右咸曽為楚相也
皇毓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臨睢有豫州從事皇毓碑殞身州牧陰君
 之罪時年二十五臨睢長平輿李君二千石丞輪氏
[008-85a]
 夏文則髙其行而悼其殞州國咨嗟旌閭表墓昭敘
 令徳式示後人
臨睢長王君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臨睢城内有臨睢長左馮翊王君碑善有
 治功累遷廣漢屬國都尉吏民思徳縣人公府掾陳
 盛孫郎中兒定興劉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刋逺績
鄭陂頌  無年月
 水經注云鄭渾為沛郡太守於蕭相二縣興陂堰民
 賴其利刻石頌之號曰鄭陂
[008-85b]
季札子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奉髙縣有吳季札子墓季札聘上國喪子
 於嬴博之間即此處也前有石銘一所漢末奉髙令
 所立碑石糜碎惟故趺存焉
東平憲王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無鹽縣有東平憲王蒼冢碑闕存焉
道兒君碑 無年月
[008-86a]
 水經注云髙門一里餘有道兒君碑魯相陳君立
孫嵩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朱虚縣汶水東北漢青州刺史孫嵩墓西
 有碑碣
孫賔碩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安邱縣牟山之西南孫賔碩兄弟墓碑志
 並在
鄭康成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髙密縣有厲阜阜上有漢司農卿鄭康成
[008-86b]
 冢石碑猶存
冠盖里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宜城縣有太山山下有廟漢末名士居其
 中刺史二千石卿長數十人朱軒華盖同㑹於廟下
 荆州刺史行部見之雅嘆其盛號為冠盖里而刻石
 銘之此碑於永嘉中始為人所毁其餘文尚有可傳
 者其辭曰峨峨南嶽烈烈離明寔敷儁乂君子以生
[008-87a]
 惟此君子作漢之英徳為龍光聲化鶴鳴
張仲瑜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筑陽縣闕林山之東有碑即記闕林山之
 文曰君國者不躋髙堙下先時或㫁山岡以通平道
 民多病守長冠軍張仲瑜乃與邦人築㫁故山道作
 此銘
張敏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冠軍縣有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碑
左伯豪碑  無年月
[008-87b]
 水經注云涅陽縣南有二碑碑字紊滅不可復識云
 是左伯豪碑按天下碑録作左伯桃碑云在安肅軍
 安肅縣西五十里墓前
樊重樊萌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湖陽東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載故
 吏人名城之東南有若令樊萌碑
賈彪廟碑  無年月
[008-88a]
 水經注云新息北門内有新息長賈彪廟廟前有碑
焦立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魯陽縣牛蘭水側有漢陽侯焦立碑
范蠡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宛縣三公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即故宅
 也後漢末有范曽字子閔為大將軍司馬討黄巾賊
 至此為蠡立碑文勒可尋
舜廟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九疑山之東北冷道縣界有舜廟縣南有
[008-88b]
 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儉立
二妃祠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湘水上黄陵廟荆州牧劉表刋石立碑
屈原廟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汨水又西為屈潭即羅淵也淵北有屈原
 廟廟前有碑
程堅碑  無年月
[008-89a]
 水經注云又有漢南太守程堅碑寄在原廟
瀧中碑  無年月
 水經注云曲江縣東瀧中有碑
鍾君碑  無年月
 見金石録有録無説
陽都長徐君闕銘  無年月
 同前
逢君殘碑 無年月
 同前
[008-89b]
首山復民租碑  無年月
 同前又有首山復戸姓氏則其碑陰也
[008-90a]


隸八分攷


許氏説文序云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
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絶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書蓺
文志云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
之徒隸也
 顔師古漢書注曰篆書謂小篆盖秦始皇使程邈所
 作也隸書亦程邈所獻主於徒隸從簡易也蔡邕聖
[008-90b]
 皇篇云程邈刪古立隸王僧䖍能書人名云秦獄吏
 程邈善大篆得罪繫雲陽獄増減大篆去其繁複始
 皇善之出為御史名其書曰隸書江式論書表云隸
 書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張懐瓘
 書斷云程邈益大小篆方圎而為隸書諸家之説雖
 或云刪古或云増減大篆或云附於小篆益大小篆
 之不同大都去篆未逺徐鍇説文注曰無㸃畫俯仰
[008-91a]
 之勢者是也淳化秘閣法帖第五卷有程邈書與今
 正書無異米芾定為偽跡秦觀法帖通釋云今漢碑
 在者皆隸字程邈此帖乃是小楷豈敢遂信以為秦
 人書黄長睿法帖刋誤云程邈在秦雲陽獄作隸字
 乃今漢碑中字也有此隸字方生今正書不應邈已
 作之二說是矣但以程邈隸字即漢碑中字則尚有
 别漢碑中字皆有挑法與秦隸同名而實異也李嗣
 真書後品以程邈居上上品張懐瓘駁之云書傳所
 載程邈創為隸法其於工拙蔑爾無聞遺跡又無何
[008-91b]
 以知其品第據此則程邈遺跡唐以前未之有見淳
 化所刻亦何從得之曽宏父石刻補敘云秘閣前帖
 中有贗蹟者盖其源得自江左多南唐善書者取前
 賢語以意成之非臨非摹是謂倣帖藏之秘閣凡數
 匣明題曰倣書宣政間守官秘閣如劉無言輩猶及
 見之然則此程邈書亦倣書也南唐以前亦謂正書
 為隸書倣書者承其譌耳
[008-92a]
 林罕字原偏旁小説序曰書之所興莫定何代隸之
 所起始自秦時篆者取蟲篆之形隸書便徒隸之用
 篆雖一體而隸變數般篆隸既興訛舛相錯非究於
 篆無由曉隸隸有不抛篆者有全違篆者有減篆者
 添篆者有篆隸同文者罕所論者雖正書而能發明
 變隸之源故録之
 張懐瓘書㫁曰酈元水經云臨淄人發古冢得棺前
 板外隠起為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棺也惟三字
 是古餘同今隸書證知隸字出古非始於秦時若是
[008-92b]
 則隸法當先於大篆矣按胡公者齊哀公之弟胡靖
 公也五世六公計百有餘年當周穆時也又二百許
 嵗至宣王之朝大篆出矣又五百餘載至始皇之世
 小篆出焉不應隸書而先大篆程邈所造書籍具傳
 酈元之說恐未能辨也此論甚當而杜光庭復矯懐
 瓘之説辨隸書所起以為春秋時有隸書左傳史趙
 算絳縣人年曰亥有二首六身是今之亥字楊慎丹
[008-93a]
 鉛録又考莊子云丁子有尾引李頤注謂右行曲波
 為尾今丁子二字雖左行皆有曲波亦是尾也以為
 八分不始於秦皆野言不足信若熊朋來鐘鼎篆韻
 序謂葛天之金幣文與今隸無異則益荒矣
漢書藝文志云古者八嵗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
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
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
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六體者古文奇
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
[008-93b]
書幡信也
 許氏説文序云漢興有艸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
 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又云亡
 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
 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
 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
[008-94a]
 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按
 説文曰以八體試之漢書曰以六體試之説文以六
 體為王莽改定漢書以六體為蕭何著法并不言秦
 有八體慎固俱漢人而兩書有異同何也又按論書
 者皆謂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許氏則以小篆為
 程邈所作而不言其作隸衛恒四體書勢亦云下邽
 人程邈從獄中作大篆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或之
 者疑之也漢晉去秦尚近猶闕其疑淳化偽跡豈得
 定為程邈書哉
[008-94b]
 今人謂隸書為隸古非也按孔安國尚書序云科斗
 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
 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更以竹簡寫之孔穎達正
 義云就古文體而從隸定之故曰隸古以雖隸而猶
 古也陸游老學菴筆記云隸為隸書古為科斗前一
 簡作科斗後一簡作隸書釋之由前之説以隸筆作
 古體非漢世通行之隸由後之説則隸自隸而古自
[008-95a]
 古未可合而名之也
 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云漢人之所通行者隸也中郎
 之作隸盖隨俗為之欲人易曉而已固不若許叔重
 之一點一畫皆有根柢也故李陽冰謂蔡中郎以豊
 同豐李丞相將朿為魯魚一惑涇渭同流而張參
 作五經文字毎言上説文下石經石經之文大抵其
 變而從省者也
後漢書儒林傳曰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
刋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
[008-95b]
使天下咸取則焉
 按隸書之名見於前後漢書者惟藝文志及儒林傳
 耳雖三體石經非熹平所刻詳辨碑攷中亦可知終
 漢之世隸未嘗有别名也
晉書衛恒傳四體書勢云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
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
用篆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
[008-96a]
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
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
者以酬酒直計錢足而滅之毎書輒削而焚其柎梁鵠
乃益為柎而飲之酒候其醉而竊其柎鵠卒以書至選
部尚書宜官後為袁術將今鉅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術
所立其書甚工云是宜官書也梁鵠奔劉表魏武帝破
荆州募求鵠鵠之為選部也魏武欲為洛陽令而以為
北部尉故懼而自縛詣門署軍假司馬在秘書以勤書
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鵠手跡魏武帝懸著帳中及以釘
[008-96b]
壁翫之以為勝宜官今宫殿題署多是鵠書鵠宜為大
字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
其勢矣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漢
末有左子邑小與淳鵠不同然亦有名作隸勢云鳥跡
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兹簡易厥用既弘體象有
度煥若星陳鬱若雲布其大徑尋細不容髪隨事從宜
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鍼列或砥平繩直或䖤
[008-97a]
蜑繆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
奮筆輕舉離而不絶纎波濃㸃錯落其間若鐘簴設張
庭燎飛煙嶄巖嵯峨髙下屬連似崇臺重宇層雲冠山
逺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詭
不可勝原研桑所不能計宰賜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
算而斯文之未宣豈體大之難覩將秘奥之不傳聊俯
仰而詳觀舉大較而論旃
 按四體書勢者古文篆隸草也其曰秦令隸人佐書
 曰隸字漢因用之則知漢亦名隸也序能隸之人則
[008-97b]
 有王次仲師宜官梁鵠邯鄲淳毛弘左子邑俱是漢
 人則知漢人所能者亦惟隸也又曰今八分皆弘之
 法也八分而曰今則知漢以前不名八分矣今八分
 而曰皆弘法則知八分即隸法矣八分之名見於史
 者始此又其勢曰奮筆輕舉離而不絶纎波濃㸃錯
 落其間詳其體象八分與隸有異勢乎王應麟玉海
 乃謂自唐以前皆謂楷字為隸譏歐陽公集古録誤
[008-98a]
 以八分為隸目漢石刻為漢隸博學如應麟而且不
 能無失乃知議古者之難也
 又按書家相傳八分之説多矣蔡文姬言臣父造八
 分時割程隸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於是
 為八分書是非文姬之言也魏晉以來論書者俱言
 八分楷法為王次仲作設果是邕造則八分篆法二
 分隸文字極髙古不倍六書邕於奏定六經立碑太
 學之時何不書此體於碑使天下取則乃今所傳石
 經遺字與熹平以前之漢碑無少異耶有以知文姬
[008-98b]
 之言為偽也郭忠恕佩觹亦鄙其言以為流俗而自
 為之説曰書有八體蔡邕以隸作八分體盖八體之
 後又生此法謂之八分乃又曰小篆散而八分生八
 分破而隸書出其言自相矛盾不足據也惟王愔文
 字志云王次仲於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
 言有模楷其説最為可據愔魏平北將軍王乂之子
 也其去漢猶近故李陽冰亦承用其説字方八分者
[008-99a]
 字體本方而八分之謂其皆似八字勢有偃波説文
 訓字云從大而八分之八分二字當作是解釋適
 之金壺記云王次仲以隸法局促遂引而伸之為八
 字之分故號八分是也張懐瓘書㫁乃謂次仲作楷
 程邈作隸楷隸初制大範幾同後人惑之漸若八字
 分散又名為八分言之無理其誰信之哉
 任玠序范度五體書云八分則酌乎篆隸之間吾衍
 字源七辨云八分比隸字則微似篆陸深書輯云分
 取篆隸之間謂之八分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云省者
[008-99b]
 謂之隸其稍繁而猶雜篆法者謂之八分此皆因流
 俗所傳文姬之言而誤者也程邈變篆為隸乃無篆
 法王次仲變隸為八分而反有篆法耶趙宧光緒論
 云篆勢有轉無折隸筆有折無轉分則兼之杜甫聨
 稱八分小篆故知八分猶雜篆體此則不解杜詩而
 妄生異論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尚書韓擇木騎
 曹蔡有隣開元以來數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008-100a]
 此言其工八分也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㦸森相
 向此又言其工小篆也八分小篆詩本離而為二宧
 光乃合而為一以不詳詩語因其題曰八分小篆遂
 謂八分猶雜篆體不亦謬歟
 按八分本無是名衛恒謂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亦
 云變隸草為楷法字方八分盖即隸書而有楷法者
 也故王愔志古書三十六種目有隸書楷書而無八
 分蕭子良古今篆隸文體亦有楷書而無八分張懐
 瓘書㫁亦云八分本謂之楷書自鍾王變體謂正書
[008-100b]
 為隸書因别有八分之名然王僧䖍能書人名云王
 次仲作八分楷法唐玄度十體書云王次仲乃作八
 分楷法亦未嘗専以八分名也又江式論書表云詔
 於太學立碑刋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徐浩論
 書云程邈變隸體邯鄲傳楷法事則朴略未有功能
 則尚有専名楷法者惟蔡希綜法書論乃謂王次仲
 以隸書改為楷法又以楷法變為八分則竟以次仲
[008-101a]
 所變為八分而楷法八分各為一體矣今俗相承又
 名正書為楷書有人曰八分本謂楷書即隸書之有
 楷法者必且譁然非笑之矣
 韋續五十六體書云八分書魏鍾繇謂之章程書張
 懷瓘書斷云八分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之
 章程書二説皆非也按王僧䖍能書人名云鍾有三
 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
 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朱長文墨池編有
 鍾繇筆法不知何人所記云繇善三色書最妙者八
[008-101b]
 分也㸃如山頽摘如雨驟纎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
 鳴鳯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遙遙
 遠曖者矣則所謂銘石之書蓋八分也故僧䖍曰最
 妙而此亦云最妙也世説新語注云鍾㑹善效人書
 於劍閣要鄧艾章程白事皆易其言又毁文王報書
 手作以疑之章程白事者以章程書白事也章程書
 者正書也今所傳鍾賀捷力命季直三表皆是正言
[008-102a]
 豈鄧艾白事而獨用八分乎又按王羲之題筆陣圖
 後云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
 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
 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
 石波者訣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鍾
 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是則八分
 章程明為兩體或拘八分即章程之説乃有目銘石
 為正書者鍾繇泰山銘受禪碑皆銘石書也羲之謂
 之八分今見拓本亦是八分而謂銘石為正書乎鍾
[008-102b]
 有三體行押即行書是無可疑若章程為八分銘石
 又為八分然則鍾繇正書王羲之與之抗行者何以
 弗及吾知其必不然也先著隸説云當時以八分用
 之銘石其章奏箋表傳冩記録日用之字皆用正書
 亦謂之章程書如繇書受禪碑即八分也宣示戎輅
 力命諸帖即章程書也二王無銘石書如黃庭樂毅
 畫贊曹娥洛神章程書也此論可以袪惑或曰衛恒
[008-103a]
 謂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法王僧䖍亦謂章程
 書為傳秘書教小學者則章程似非正書以予考之
 周官有六書保氏以之教國子漢興有史書太史以
 之試學僮後漢有八分毛弘以之教秘書魏變正書
 亦即以之傳秘書教小學時有遞尚又何惑焉正書
 而亦曰章程者所以別乎八分也昔人別之而後人
 合之哉
唐六典云校書郎正字掌讎校典籍刋正文字其體有
五一曰古文廢而不用二曰大篆惟石經載之三曰小
[008-103b]
篆印璽旛碣所用四曰八分石經碑碣所用五曰隸書
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按唐所謂隸書即今之正書所謂八分即漢之隸書
 魏晉以降凡工正書者史皆稱其善隸王羲之傳云
 善隸書為古今之冠是也唐亦因之弗改耳若蔡有
 隣韓擇木輩唐所稱工八分者其石刻具在蔡有尉
 遲迥碑韓有告華嶽文與漢碑中字無異而宣和書
[008-104a]
 譜乃謂自漢以來至於唐千百載間金石遺文之所
 載特存篆隸行草所謂八分者何有至唐則八分書
 始盛其形類隸而變方廣作波勢不古不嚴豈在唐
 始有之耶此所謂無知而妄議也
 林罕字源偏旁小説序云開元中以隸體不定復隸
 書字統曰開元文字大厯中張參作五經文字開成
 中唐玄度復作九經字樣况是隸書莫知篆意今開
 元文字世有板本張參玄度之作石刻猶存悉是正
 書唐謂正書為隸書此其證也
[008-104b]
 洪邁隸續序云自篆捷於漢而為隸變於魏八分於
 晉宋隋唐之間以分視隸猶康瓠之與周鼎也而唐
 人篤好之漢法益亡其言似是而實非晉宋隋唐之
 間名隸為八分非造為八分也馮班雜録云顧苓謂
 唐人分書極學漢人此論最佳可破惑者則漢法以
 唐人之篤好而傳豈以唐人之篤好而亡耶唐人八
 分今亦謂之唐隸趙宧光緒論云唐隸視漢似古而
[008-105a]
 體稍不雅然法度實備取裁可也言亦可采第云視
 漢似古則猶為謬論耳
張懐瓘書斷云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
愔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
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
隸為八分二家俱言後漢而兩帝不同且靈帝之前工
八分者非一而云方廣殊非隸書既云古書豈得稱隸
若驗方驗廣則篆籀有之變古為方不知所謂也按序
仙記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異志早年入學屢有靈奇
[008-105b]
年未弱冠變倉頡書為今隸書始皇時官務繁多得次
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徴不至始皇
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出在檻外翻然長引
至於西山落二翮於山上今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
水旱祈焉明次仲是秦人既變倉頡書即非效程邈隸
也按蔡邕勸學篇上谷王次仲初變古形是也始皇之
世出其數書小篆古文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
[008-106a]
隸又減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
隸不能生八分矣八分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後
世以為楷式或云後漢亦有王次仲為上谷太守非上
谷人又楷隸所制大範幾同後人惑之學者益務髙深
漸若八字分散又名之八分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隸
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為衙縣獄吏
得罪始皇幽繫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
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繁多
篆字難成乃用隸人佐書故曰隸書秦造隸書以赴急
[008-106b]
速惟官司刑獄用之餘尚用小篆漢亦因循至和帝時
賈魴撰滂喜篇以倉頡為上篇訓纂為中篇滂喜為下
篇所謂三倉也皆用隸字寫之隸法由兹而廣按八分
則小篆之捷隸亦八分之捷漢陳遵善隸書與人尺牘
主皆藏之以為榮此其開創隸書之始也嗣後鍾元常
王逸少各造其極焉蔡邕隸勢曰鳥跡之變乃惟佐隸
蠲彼繁文崇兹簡易成公綏隸勢曰籀篆既繁草藁近
[008-107a]
偽適乎中庸莫尚乎隸程邈即隸書祖也
 朱長文墨池編云懐瓘品藻古今持論甚正然其謂
 今之八分起於秦謂今之正書即程邈之隸皆非也
 王洙原叔晚喜隸書尤得古法學者翕然宗尚隸法
 復興余内兄蔡君弼嘗為余言隸即今之真字原叔
 之隸乃八分特原叔强名曰隸耳余始惑之然考劉
 向列仙傳謂王次仲所作即今隸書而衛恒作隸勢
 以王次仲師宜官梁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
 皆弘法也恒去漢近不宜誤謬又蔡邕石經隸書及
[008-107b]
 今所存漢碑皆與真字體異乃知漢自有隸書而今
 之八分乃漢魏之際増隸而作者也今之真字乃漢
 魏之際省隸而作者也隸廢已久晉唐諸公遂無復
 有知者非原叔孰從而辨之按長文之言是也但云
 漢自有隸書今之八分乃漢魏之際増隸而作者則
 非也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以隸草
 作八分楷法隸與八分有波勢無波勢微異非兩體
[008-108a]
 也漢世則統名曰隸八分之名亦後人名之耳漢安
 得復自有隸書乎考之前漢尚用秦隸今有五鳯二
 年刻石在曲阜孔廟中與隸續所載建平郫縣碑字
 皆無波勢何君閣道碑立於後漢建武中元二年路
 君闕立於永平八年隸釋謂其字法方勁兼用篆體
 自建初以後有王稚子闕立於元興元年發筆皆長
 隸釋謂是八分書則王愔云王次仲於建初中作其
 言為可信建初者章帝之紀年也故唐玄度十體書
 亦云八分後漢章帝時上谷王次仲所造則非増作
[008-108b]
 於漢魏之際矣蕭子良誤以次仲為靈帝時人故長
 文惑之耳而懐瓘之謬長文亦有辨之未盡者懐瓘
 所㫁者八分而所引序仙記則云變倉頡書為今隸
 書其言亦載水經注洪适隸釋斥為異端之説即可
 引據而次仲之所變者隸書與八分何與焉又云既
 變倉頡書即非效程邈隸也不見許氏説文序乎諸
 生競説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
[008-109a]
 相傳何得改易序仙之記亦此諸生輩所為耳蔡邕
 勸學篇謂上谷王次仲初變古形者以秦之隸書為
 古也許氏作説文時諸生已稱為倉頡時書矣安得
 不謂之古乎故王愔亦謂古書方廣也懐瓘乃謂既
 云古書豈得稱隸不幾與諸生輩同取笑於後世耶
 其㫁隸書云秦造隸書以赴急速惟官司刑獄用之
 餘尚用小篆然則秦之所用惟篆隸耳王次仲果秦
 人其所造八分何以弗用而秦有八體亦弗之及耶
 既云程邈益大小篆而為隸書又云八分則小篆之
[008-109b]
 捷隸亦八分之捷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
 之半何前後言之不相䝉也乃復為兩端之説曰或
 云後漢亦有王次仲八分本謂之楷書楷隸初制大
 範幾同訖無定論何以云㫁又云陳遵善隸書開創
 隸書之始既以程邈為隸書祖矣而乃謂開創於陳
 遵異哉言乎又誤以衛恒隸勢為蔡邕隸勢晉書衛
 恒傳所載甚明四體書勢惟篆勢為蔡邕作耳其種
[008-110a]
 種紕謬疑誤後學已非一日如長文之明眼世能有
 幾乃發而擿之欲使惑者知悟非好攻駁前人也
 韋續五十六體云古隸書秦程邈繫獄中變大篆而
 作名徒隸之書今為八分又句中正三體孝經序云
 約秦斯許蔡篆文及漢魏刻石隸字相配而成自注
 曰蜀文翁講堂柱上鍾㑹書范巨卿碑蔡邕石經三
 字搨本今謂之八分者是也知今之八分即古之隸
 書明矣吾衍字源七辨云秦隸者程邈以文牘繁多
 難於用篆因減小篆為便用之法故不為體勢若漢
[008-110b]
 欵識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隸也便於佐隸故曰隸
 書即是秦權漢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謂之篆誤矣
 漢隸者蔡邕石經及漢人諸碑上字是也此體最為
 後出皆有挑法與秦隸同名其實則異又謂之八分
 張紳法書通釋云吾衍謂隸有秦隸漢隸灼是至論
 今當以晉人真書謂之晉隸則自然易曉矣又陸深
 書輯云程邈所上務趨便捷謂之隸書王次仲分取
[008-111a]
 篆隸之間謂之八分自邈以降謂之秦隸賈魴三倉
 蔡邕石經諸作謂之漢隸鍾王變體謂之今隸合秦
 漢謂之古隸斯言亦當惟以八分為分取篆隸之間
 有可議耳
[008-111b]
[008-112a]


筆法


蔡邕九勢云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
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
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
無使勢背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藏鋒㸃畫
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圓筆屬紙令筆
心常在㸃畫中行護尾畫㸃勢盡力收之疾勢出於啄
磔之中又在監筆緊趯之内掠筆在於䟎鋒峻趯用之
[008-112b]
澀勢在於緊駛戰行之法横鱗監勒之規此名九勢得
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按書家相傳有石室神授筆勢謂是蔡文姬述其父
 中郎造八分時神授筆法其言曰邕初入嵩山學書
 於石室中得素書八角垂芒寫史籀李斯用筆勢讀
 誦三年遂通其理常居一室不寐恍然一客厥狀甚
 異授以九勢言涉荒誕難以盡信然非深於書者不
[008-113a]
 能道也熟此亦可悟隸法矣
 石室神授筆勢又云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
 澀二字書妙盡矣此即九勢之二法也耽習之功積
 如邱山方知二法之妙
蔡邕筆論云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懐抱任情恣性然後
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書先黙坐静
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
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
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
[008-113b]
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横有可象者
方得謂之書矣
 書家相傳云中郎於㑹稽作此論亦不敢信以為真
 然亦自是至論
鍾繇筆法曰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又曰筆迹
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
 虞喜志林云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坐中苦求不
[008-114a]
 與搥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誕死繇發其冢遂
 得之羊欣筆陣圗云繇精思學書三十年若與人居
 畫地廣數步卧畫被穿過表如厠終日忘歸毎見萬
 類皆畫象之
 鍾繇筆法見朱長文墨池編不知何人所記筆迹者
 界也流美者人也陳思書苑菁華作用筆者天也流
 美者地也非是
鍾繇十二意云平謂横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
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
[008-114b]
足也損謂有餘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
 一作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後有論云余雖不
 習偶見其理不習而言必慕之歟聊復自記以補其
 闕非欲明解强以示物也儻有均思思盈半矣盖鍾
 繇止有十二字謂横也云云武帝解之也書家相傳
 又有顔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與鍾繇十二意
 同云得之老舅彦逺彦逺者陸柬之姪也傳授筆法
[008-115a]
 人名云蔡邕受於神人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
 之鍾繇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羲之傳
 之王獻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欣傳之王僧䖍僧䖍
 傳之蕭子雲子雲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
 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姪彦
 逺彦逺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顔真
 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傳終於此矣乃知長
 史十二意即鍾繇十二意其發明最詳亦備録之曰
 夫平謂横子知之乎僕思以對曰嘗聞長史示令毎
[008-115b]
 一平畫皆須縱横有象此豈非其謂乎長史乃笑曰
 然又曰夫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必縱之
 不令邪曲之謂乎長史曰然又曰均謂間子知之乎
 曰嘗䝉示以間不容光之謂乎長史曰然又曰密謂
 際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築鋒下筆皆令完成不令其
 疎之謂乎長史曰然又曰鋒謂末子知之乎曰豈不
 謂末以成畫使其鋒健之謂乎長史曰然又曰力謂
[008-116a]
 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趯筆則㸃畫皆有筋骨字
 體自然雄媚之謂乎長史曰然又曰輕謂曲折子知
 之乎曰豈不謂鈎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
 過之謂乎長史曰然又曰決謂牽掣子知之乎曰豈
 不謂牽掣為撇決意挫鋒使不能怯滯令險峻而成
 以謂之決乎長史曰然又曰補謂不足子知之乎曰
 嘗聞於長史豈不謂結構㸃畫或有失趣者則以别
 㸃畫旁救之謂乎長史曰然又曰損謂有餘子知之
 乎曰嘗䝉所授豈不謂趣長筆短常使意氣有餘畫
[008-116b]
 若不足之謂乎長史曰然又曰巧謂布置子知之乎
 曰豈不謂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穏或意外
 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乎長史曰然又曰稱謂大
 小子知之乎曰嘗聞教授豈不謂大字促之令小小
 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謂稱乎長史曰然雖其
 所論是今正書而其傳則自鍾繇繇亦本之蔡邕繇
 八分稱為最妙非専精正書也且古人作字楷法與
[008-117a]
 隸法無異故黄長睿東觀餘論云自秦易篆為隸漢
 世去古未逺當時正隸之體尚有篆籀意象魏晉以
 來元常士季及王世將逸少子敬輩始創作小楷皆
 遷就漢隸運筆結體尚圎而雅澹其字率扁而弗撱
 若元常力命宣示二帖世將上晉元帝二表逸少曹
 娥帖大令洛神帖雖經摹拓而古隸典刑具存然則
 書家所論楷法即是隸法古人以隸法變楷法今獨
 不可以楷法悟隸法乎
 魏晉以下書家有論隸八分體法者采附於後
[008-117b]
 衛夫人筆陣圗云凶險可畏如八分鬱拔縱横如古
 隸
 王羲之題筆陣圗後云八分有一波謂之隼尾波鍾
 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有此體
 成公綏隸書賦云操筆假墨抵押豪芒彪煥磥硌形
 體抑揚芬葩連屬分間羅行爛若天文之布曜蔚若
 錦繡之有章或輕拂徐振緩按急挑挽横引縱左牽
[008-118a]
 右繞長波鬱拂微勢縹緲工巧難傳善之者少應心
 隠手必由意曉
 虞世南筆髓論云真行章草八分等當覆腕上搶掠
 豪下開牽撇撥趯鋒轉
 張懐瓘文字論云八分者㸃畫發動體骨雄異作威
 投㦸騰氣揚波貴逸尚奇探靈索妙
 米芾海岳名言曰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壊矣篆籀各
 隨字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恬動圎備各各自足隸乃
 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008-118b]
 范成大漢碑跋云漢人作隸雖不為工拙然皆有筆
 勢腕力其法嚴於後世真行之書精采意度粲然可
 以想見筆墨畦徑也
 洪适隸續云蔡伯喈奉熹平之詔列鴻都之碑晚學
 咸所取正未嘗一字好奇也今之學者事不師古乃
 縁手隨筆變㸃畫簒偏旁以取新尚怪為能間有所
 據不過晉魏以後字體此膏肓之疾也
[008-119a]
 郝經論書曰漢之隸法蔡中郎不可得而見矣存者
 惟魏太傅繇繇沈&KR0743威重人也故其書勁利方重如
 畫劒累鼎斬絶深險又變而為楷後世亦不可及
 吾衍三十五舉曰隸書人謂宜匾殊不知妙在不匾
 挑拔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書體括云方勁古拙
 斬釘截鐵備矣隸法頗深具其大略
 趙古則六書本義云古篆廢而分隸興分隸興而字
 學昧是故分隸有匕無已有&KR1664無又有冂無&KR4172有禾
 無&KR2840循而至於支攴同書殳並作秦泰奉春之首
[008-119b]
 無異己巳&KR1887巴之體莫别好古君子論至乎此豈直
 三嘆而已哉
 陸深書輯云古隸隸之古文也八分隸之籀也楷法
 隸之篆也隸以規為方草則圓其規而六書之道散
 矣
 趙宧光緒論云近代隸書皆倚真書為骨而遥想漢
 為之亦謂之隸意殊溷溷
[008-120a]
 馮班雜録云漢分書不純方唐分書不純匾王司寇
 誤論只看孝經與勸進碑耳又云漢人分書多剥蝕
 唐人多完好今之昧於分書者多學碑上字作剥蝕
 狀可笑也
 隸辨卷八
[008-120b]
[008-1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