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i0009 樂律全書-明-朱載堉 (master)


[028-1a]
  欽定四庫全書


  樂律全書卷二十七


  明 朱載堉 撰


  操縵古樂譜


  古傳諸般操縵


  琴以本律散聲為正實音應者為應散聲和者為和
瑟以本律大弦為正左手小弦為應右手大指隔八
為和譜曰


[028-1b]
  正和正應正和正應正和正應正和正應


  得道仙翁自在輕閒月朗風清流水髙山


  非禮勿視非禮勿聴非禮勿言非禮勿勤


  正應正和正應和應正應正和正應和應


  知音雖少琴能解憂風清月朗山髙水流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得道仙翁已下琴家調弦譜即古操縵也非禮勿視


  已下蓋取古語擬寫弦音而已


[028-2a]
  正應正和正應正和正應正應正和正應


  滄浪之水清兮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兮


  正應正和正應正和正應正應正和正應


  滄浪之水濁兮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兮


  右操縵二段各三句共計三十二字


  正應正和同○正和同○正應正和同○


  滄浪之水清○之水清○可以濯我纓○


  正應正和同○正和同○正應正和同○


[028-2b]
  滄浪之水濁○之水濁○可以濯我足○


  此與前譜大同小異無兮字有斷句


  正應和○應和同○正應和○正應同○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正和應○和應同○正和應○正應同○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此亦有斷句之操縵操縵指法或添或減或斷或連千
變萬化板眼不差皆操縵也周禮所謂六樂音聲之節
[028-3a]
儀禮所謂間若一者重節禮記所謂樂也者節也君子
無節不作古人所重在節奏即今俗呼板眼者是也
臣謹按操縵蓋曲名操之為言持也縵之為言緩也
操持歌聲令極縵緩虞書所謂歌永言聲依永是也
人心無所養豈能永言哉樂記所謂和順積中而英
華𤼵外惟樂不可以為偽以永言試騐則所養可知
真偽其能隠乎養性情致中和其綱要在此也人皆
知歌永言而不知其節奏苟無節奏雖名為永實非
[028-3b]
永也夫節奏者俗呼板眼是也先王雅樂或以鐘磬
為節或以盆缶為節或以搏拊為節或以舂牘為節
鄉飲鄉射八音之器有其四焉石音磬也絲音瑟也
匏音笙也革音鼓也瑟與笙者曲也磬與鼓者節也
虞書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商頌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周禮鐘師掌金奏磬師教縵樂縵樂即操縵也臣聞
宋儒張載曰古之樂章只數句詩不能成曲調此所
以有弄有引善歌者知如何為弄如何為引又曰善
[028-4a]
歌者使人繼其聲言使其聲常從容有餘朱熹亦曰
古人詩只一兩句便衍得來長又曰竊疑古樂有倡
有歎倡者𤼵歌句也歎者繼其聲也詩辭之外應更
有疊字散聲以𤼵其趣曰弄曰引曰疊字曰散聲蓋
即操縵之别名也臣父嘗説琴家和弦所彈月朗風
清四聲即古操縵遺意風清二聲所謂應也易曰同
聲相應是也月朗二聲雖不一般而實相和所謂和
也正者本弦散聲也同者兩弦一聲也慨自雅樂失
[028-4b]
𫝊推臣父遺意是故分條詳論如左


  論學樂自賡歌始


  或問於朱熹曰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徳利用厚
生惟和正徳是正民之徳否曰固是水如隄防灌
溉金如五兵田器火如出火納火禁焚萊之類木
如斧斤以時之類古人設官掌此六府蓋為民惜此
物不使之妄用非如今世之民用財無節也戒之
用休言戒諭以休美之事勸之以九歌感動之意
[028-5a]
但不知所謂九歌者如何大抵禹只説綱目其詳
不可考矣問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林
氏謂自戒自董自勸未知此説如何曰九歌今亡
其詞不可稽考以理觀之恐是君臣相戒如賡歌
之類但書所謂正徳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
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此便是
作韶樂之本看得此歌本是下之人作歌不知當
時如何取之以為樂却以此勸下之人又曰韶樂
[028-5b]
只是和而已功以九叙故樂以九成所謂九徳之
歌九韶之舞也九歌只是九功之叙可歌想那時
田野自有此歌今不可得見已上並見書𫝊大全小注


  臣謹按水火金木土穀皆日用不可缺然必處之
有道用之得法故繼之以正徳利用厚生雖云九
功其實一事故曰惟和及惟叙耳孟子所謂穀與
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即大禹所謂利用
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即大禹所謂
[028-6a]
厚生也謹庠序之教申孝悌之義即大禹所謂正
徳也二書互證九功只是一事九徳只是一歌朱
熹以為賡歌者最近之夫股肱喜而元首起所謂
六府惟修也元首明而股肱良所謂正徳也百工
熙者所謂利用也庶事康者所謂厚生也已上六
句所謂戒之用休戒之用休仁之至也已下三句
曰叢脞曰惰曰墮所謂董之用威董之用威義之
至也三章共九句所謂勸之以九歌俾勿壊者也
[028-6b]
徳惟善政政在養民此堯舜相傳之道而禹稱述讚
美之舜及臯陶遂相賡歌命之曰韶韶者紹也謂
紹堯之道也然則九徳之歌九韶之舞皆指此賡
歌九句而言之也故朱熹曰恐是君臣相戒如賡
歌之類臣亦以為然也又按元首兩字俗呼為頭
的是也股肱兩字俗呼為手足的是也有天下之
元首股肱有一國之元首股肱有一家之元首股
肱有一身之元首股肱賡歌所指乃總括言之也
[028-7a]
蓋舜説道凡一切世間事為手足的皆喜為之故
為頭的由是興起而百般工作皆廣矣臯陶説道
凡一切世間事為頭的又明曉為手足的又能則諸
般事業皆安矣假若為頭的又煩瑣為手足的又
懶則萬事廢墜矣槩指一切世事而為相勸相戒
是以此歌人人可歌家家可誦未嘗専指元首為
天子股肱為臣也先儒見上文有作朕股肱字樣
遂謂此歌與民無干又謂此歌非韶而謂韶歌已
[028-7b]
亡非也何以知之夫樂之極重者莫重於韶而虞
書不載獨載此歌者豈無意耶是知此歌即韶先
儒以為韶亡非也故林氏曰舜與臯陶之賡歌三
百篇之權輿也學詩學樂當自此始宜表章此歌
使人人先學人人能誦之弦之歌之舞之然後漸
将三百篇詩協於八音所謂君子學道則愛人小
人學道則易使不亦可乎


[028-8a]
[028-8b]
[028-9a]
[028-9b]
[028-10a]
[028-10b]
[028-11a]
[028-11b]
[028-12a]
[028-12b]
[028-13a]
[028-13b]
[028-14a]
[028-14b]
[028-15a]
[028-15b]
[028-16a]
[028-16b]
[028-17a]


[028-17b]



  歌笙只一長聲琴彈三十二聲畢歌笙方止是名操縵詳見下文


  論學樂先學操縵自此以下凡十二條皆係弦歌要㫖之文


  學記曰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古人學樂之要在此顧讀者未達耳今詳解之夫
操之為言持也縵之為言緩也謂持歌聲使之緩
也又操乃操演之操縵乃緊縵之縵謂演習之不
[028-18a]
許𦂳也此操縵二字之義也周禮笙師掌教縵樂
謂此樂也何謂博依博多也依倚也謂依倚八音
也前漢書曰上自倚瑟而歌詩曰依我磬聲然不
獨磬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皆可依也故曰博依書
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是也樂記曰歌之為言長
言之也不有依據不能永長故曰歌永言聲依永
聲依於八音方能永言也


  論學操縵捷徑法


[028-18b]
  古操縵有二種正風雅頌皆無繁聲變風雅則有
之無繁聲者謂之引又謂之操言其有節操也有
繁聲者謂之弄又謂之暢言其能和暢也各有妙
趣存焉學彈吹者專學彈吹學歌者専學歌不許
混亂務要精熟用志不分乃疑於神是為妙矣凡
曰齊撮曰勾曰挑曰散曰按之類係是琴譜琴士
知之係是笙譜僧道知之故不細解恐文煩也然起
初學琴須琴士教之學笙亦須僧道教之最為省
[028-19a]
力仍須儒者依此書中所説而料理之方為雅樂
不然則類乎俗琴俗笙矣笙吹一長聲琴彈十六
聲笙吸一長聲琴彈十六聲共彈三十二聲之時
笙極力長吹待三十二聲畢方止不許忽吹忽吸
忽吹忽吸俗呼扯鋸聲者是也雅樂之笙最忌此也譬如學急口
令偷換氣則罰之學吹笙亦如之知其甚難而固
執之方稱操縵二字之義慎勿信口吹也記曰嘽
諧縵易之音此之謂也儒者料理之料理此事耳


[028-19b]
  論雅琴只按十徽


  琴有十三徽徽間復有二十四律之位毎調按弦
各照律位取其實音以配散聲迭相應和皆可以
彈操縵而其指法則皆不同大率七徽以左是為
正律七徽以右是為半律或正或半隨歌髙下音
調既熟通變由人今不悉載也如或未然只用九
徽十徽一節其音亦無不備蓋此兩徽實乃琴體
三分之二四分之三黄鍾損益上下相生之正位
[028-20a]
焉其音純正超勝諸徽故琴道尚之耳五音琴惟
角音按九徽其餘皆按十徽秘傳口訣有云凡彈
操縵者皆按十徽音十徽尋不見方去九徽尋此之謂也


  論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


  古人歌詩未嘗不彈琴瑟彈琴瑟亦未嘗不歌詩
此常事也或有不彈而歌不歌而彈此則變也故
爾雅曰徒歌謂之謡徒鼔瑟謂之步别而言之著
其變也韓詩章句曰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謡無
[028-20b]
章曲謂無琴瑟也論語曰取瑟而歌家語曰彈琴
而歌此則古之聖賢歌詩未嘗不鼓琴瑟之明證
也今人歌詩與琴不能相入蓋失其𫝊耳是則非
歌也謂之謡可也竊疑古之弦歌猶今之彈唱耳
禮失求諸野樂失獨不可求諸野乎俗譜顔回等
曲以一音配一字手彈口誦何異白念弦歌之聲
豈如是哉詩云鼓瑟鼔琴笙磬同音試彈顔回曲
以笙磬協之則知其不可矣蓋後世偽作而俗士
[028-21a]
信之以為出於孔子之手陋亦甚矣茲不可不論
也故學歌詩必先學琴學琴必先學操縵學操縵
必先學定弦定弦既熟節奏既明然後可以學歌
此先後之序也


  論操縵失𫝊遂致雅樂失𫝊


  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天君泰然則百體
從令條貫乖方則音節違和曰和曰節無餘藴矣
周禮小師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和者齊聲如
[028-21b]
一之謂也節者板眼如一之謂也故孟子稱仲尼
金聲而玉振之収譬於鍾磬也虞書擊石拊石百
獸率舞商頌既和且平依我磬聲周禮鍾師磬師
掌金奏教縵樂儀禮奏騶虞間若一注謂間若一
者重節古人於樂重在節奏今人學歌學琴多無
板眼何也板眼者節奏之謂也節奏者操縵之謂
也故學記曰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
安詩學琴學歌先學操縵為第一之要務操縵失
[028-22a]
則雅樂失傳矣舊𫝊操縵兩叚各十六聲今或省
去三聲者亦猶文章中助字云


  論先學詩樂而後經義益明


  歌聲極長是為永言弦聲極長是為依永吹聲極
長是為和聲衆聲相合是為克諧始作相合是為
翕如縱放相和是為純如明白不差是為皦如接
續不斷是為繹如初叚首句擊鍾是為金聲末叚
首句擊磬是為玉振初段為倡未叚為歎一人倡
[028-22b]
之三人歎之是故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子與人歌
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凡此之類學樂而後經
義益明樂之於經豈小補耶


  論琴瑟先儒舊用管色定弦


  古人云琴瑟不調必觧而更張之蓋舊法也凡琴
弦散聲為本律之正音第十徽實音為本律之母
能生散聲者也第九徽實音為本律之子散聲所
生者也笙吹合字上第一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笙
[028-23a]
音相同是為黃鍾次吹四字上第二弦按第十徽
彈之令與笙音相同是為太蔟次吹上字上第三
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笙音相同是為仲吕次吹
尺字上第四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笙音相同是
為林鍾次吹工字上第五弦按第十徽彈之令與
笙音相同是為南呂其第六弦第七弦散聲與第
一弦第二弦散聲相應此五聲為均之琴也吹笙
定弦畢復照調弦法再詳定之是上琴大略也
[028-23b]
上瑟大略與上箏同將瑟弦通解畢新布拂拭乾
淨尾端用錦一幅或用色紙代之先上中弦空彈
散聲令與琴第三弦散聲相同復從中間挨次上
之上弦聴音空彈散聲不須安柱第一弦第二弦
散聲比琴第一弦散聲微低第三弦第四弦散聲
與琴第一弦散聲同第五弦第六弦散聲比琴第
二弦散聲微低第七弦第八弦散聲與琴第二弦
散聲同第九弦第十弦散聲比琴第二弦散聲微
[028-24a]
高第十一弦第十二弦散聲比琴第三弦散聲微
低自第十三弦起至第二十五弦散聲皆與琴第
三弦散聲同如是聴畢然後安柱外邊大弦安柱
離尾岳内約有一肘裏邊小弦安柱離首岳内約
有一肘然瑟長短不同但言離岳勿太逺勿太近
可也餘弦安柱形如鴈陣排作一行勿作兩行俗
士不曉排作兩行甚可笑也其定弦法以笙定琴
以琴定瑟則十二律之音全矣
[028-24b]









  樂律全書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