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i0007 苑洛志樂-明-韓邦奇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苑洛志樂卷十


  明 韓邦奇 撰


  竹


  樂考陳氏樂書曰竹之為物其節直而有制其心虚
而能通而利制之音所由出也其卦則震其方則東
其時則春其聲尚議其律姑洗其風明庶其音濫春
分之氣也先王作樂竅之以為簫管之屬焉
[007-1b]









[007-2a]










[007-2b]
  此虞廷簫管也十二管具八十四聲後世不究管為
竹器之總名以為别有十二管


  吹管之法閉五孔開第一孔則宫音出焉今謂之合
是矣閉四孔開第二孔則商音出焉今謂之四是矣
閉三開三則角音出焉今謂之一是矣閉三開四則
徴音出焉今謂之尺是矣閉上一開下五則羽音出
焉今謂之工是矣閉下五孔獨開上一孔則變宫之
音出焉今謂之六是矣前孔皆閉放後一孔變徴之
[007-3a]
音出焉今謂之上是矣


  管之七孔惟變徴一孔在後盖變徴稍下於徴位無
多不可一並為孔故置之後既不失變徴之位又無
礙於徴若變宫則彼自有其地也


  書稱下管鼗皷詩稱嚖嚖管聲古今言樂皆稱登
歌下管夫竹音莫重於簫乃獨言管而不及簫者則
管盖竹音之總稱後儒乃别列管十二或未深考也
周禮曰吹籥簫箎篴管管字總承上四者言也
[007-3b]









[007-4a]










[007-4b]
  古人之制二十四管皆如黄鐘倍長其二十四聲之
長短則以蠟其下空其上如十二正聲十二清聲之
長短必如時制截其下為簡便但恐聲音或不協耳
為圖於後





[007-5a]










[007-5b]
  樂器惟韶簫乃十二律之本形舜所製者長短並列
有似鳳翼故曰鳳簫毎一管具七聲十四管則八十
四聲六十調已備十二清聲暗十二中聲之内十二
人各執一管以長短為序並立各奏一均如黄鐘至
㽔賔并歸宫八聲一均自備於黄鐘之管餘律皆然
漢儒不知乃聨之一處後世求其聲而不得乃為二
十四管一管止具一聲如此則吹者奏一管即復就
三管音亦不接樂器中獨此最清雅含蓄其底有孔
[007-6a]
他皆不録若兼音者則一管即具十二律八十四聲
此盖後世止以一管兼百囘而用以為簡便非雅樂
也若兼音止一管便可盡六十調樂器惟簫備十二
管故舜以簫韶名樂簫與笙最相合今西湖冇笙簫
子弟並奏如出一聲




[007-6b]









[007-7a]









[007-7b]









[007-8a]









[007-8b]










[007-9a]
  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郭璞云尺四寸者
二十四管無底而善應故謂之䇾尺二寸者十二管
有底而交鳴故謂之筊盖應十二律正倍之聲也






[007-9b]









[007-10a]










[007-10b]
  樂考云舜作十管韶簫長尺有二寸其形參差象
鳳翼所以應古之數聲之所由生也風俗通之論疑
有所本矣或以三尺言之


  簫堂上堂下皆設衆樂之祖也故别言之





[007-11a]










[007-11b]
  漢部用雅笛七竅唐制尺八取倍黄鐘九寸為律得
其正也


  漢蔡邕推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宫之法制有十二笛
故黄鐘之笛正聲應黄鐘下徴應林鐘長二尺八寸
四分四釐有竒正聲調法黄鐘為宫應鐘為變宫南
吕為羽林鐘為徴㽔賔為變徴姑洗為角太簇為商
然宫生徴黄鐘生林鐘徴生商林鐘生太簇商生羽
太簇生南吕羽生角南吕生姑洗角生變宫姑洗生
[007-12a]
應鐘變宫生變徴應鐘生㽔賔下徴調法林鐘為宫
南吕為商應鐘為角黄鐘為變徴太簇為徴姑洗為
羽㽔賔為變宫清角之調姑洗為宫㽔賔為商林鐘
為角南吕為變徴應鐘為徴黄鐘為羽太簇為變宫
大吕之笛正聲應大吕下徴應夷則長二尺六寸六
分三釐有竒太簇之笛正聲應太簇下徴應南吕長
二尺三分一釐有竒夾鐘之笛正聲應夾鐘下徴應
無射長二尺四寸姑洗之笛正聲應姑洗下徴應應
[007-12b]
鐘長二尺二寸三分三釐有竒㽔賔之笛正聲應㽔
賔下徴應大吕長三尺九寸九分五釐有竒林鐘之
笛正聲應林鐘下徴應太簇長三尺七寸九分七釐
有竒夷則之笛正聲應夷則下徴應夾鐘長三尺六
寸南吕之笛正聲應無射下徴應中吕長三尺二寸
應鐘之笛正聲應應鐘下徴應㽔賔長三尺九寸九
分六釐有竒其法可謂詳矣


  管之論雖不一蔡邕十二管毎管七聲為是清角調
[007-13a]
以姑洗為宫則當以大吕為羽林鐘為變徴下徴調
當以林鐘為宫大吕為變徴然則邕以下徴清角之
調在黄鐘本律中取聲故借黄鐘代大吕亦未精於
律也





[007-13b]









[007-14a]










[007-14b]
  大箎尺有四中箎尺有三小箎尺有二圍三寸上一
孔出寸三分曰翹吹口也上空以紙塞之下節外一
孔前四後二共七有兼音正吹為大吕仰唇為夾鐘
餘放此二距距上二孔穿繩


  先儒曰一孔兼三音吹之之法全在口唇之俯仰吹
氣之緩急唇仰則清一律唇俯則濁一律仰而急者
則為本律之半聲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則兼大吕仰
則兼夾鐘仰而急則為太簇之半聲二孔姑洗也仰
[007-15a]
則兼仲吕仰而急則為姑洗之半聲三孔林鐘也仰
則兼夷則仰而急則為林鐘之半聲四孔南吕也仰
則兼無射仰而急則為南吕之半聲五孔應鐘也仰
則兼乎黄鐘之半聲故用今之籥箎篴管欲全乎律
吕者其妙處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難非精熟者不能
箎吹孔如酸棗


  匏


  陳氏樂書曰匏之為物其性輕而浮其中虚而通笙
[007-15b]
則匏之母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則艮其方東北之維
其時春冬之交其聲尚議其律大吕太簇其風融其
音啾立春之氣也先王作樂以之為笙竽之屬焉記
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國語曰匏竹制盖匏竹相合
而成聲得清濁之適故也




[007-16a]









[007-16b]









[007-17a]









[007-17b]










[007-18a]
  周禮春官大司樂笙師掌教龡竽笙龡音吹古者造笙
以曲沃之匏汝陽之篠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合二
十四聲以應律吕正倍之聲


  太常笙濁聲十二中聲十二清聲十二俗呼為鳳笙
孟蜀王所進樂工不能吹雖存而不用比者清濁正
三倍聲皆得相應誠去四清聲吹之雖用之雅樂亦
惡在其不可哉今巢笙之制第一管頭子應鐘清第
二管二中音黄鐘正聲應中音子三第三管應鐘正
[007-18b]
聲應頭子四管四管南吕正聲應第五子五中吕管
無射正聲無應六大托管㽔賔濁聲托聲七十五管
大吕正聲無應八大韻管姑洗濁聲有應第五子南
吕清聲應第四管十中音子黄鐘清應中音十一托
聲管㽔賔正聲應大托十二著聲管姑洗正聲應大
韻十三仲吕管夾鐘正聲無應十四髙聲管太簇正
聲十五平調子林鐘清聲十六平調管林鐘正聲十
七後韻太簇濁聲應商聲十八義聲管夷則正聲無
[007-19a]
應十九托聲管仲吕正聲無應聲


  宋太常笙濁聲十二中聲十二清聲十二


  既十二倍十二正則正即子子即清矣又何用清聲
子聲哉二十四管為古三十六者豈後世之繁聲多
必用三十六乎


  土


  樂考陳氏樂書曰土則埏埴以成器而冲氣出焉其
卦則坤其方則西南之維其時則秋夏之交其風則
[007-19b]
凉其聲尚宫其音則濁立秋之氣也先王作樂用之
以為塤之屬焉盖塤箎之氣未嘗不相應詩曰伯氏
吹塤仲氏吹箎又曰如塤如箎樂記以塤箎為徳音
之音周官笙師并掌而教之則其聲相應信矣





[007-20a]










[007-20b]
  塤箎


  書稱八音克諧則八音相合無乖戾而不和者古今
乃獨稱塤箎至比之為兄弟者何也盖七音各自為
五聲如玉磬宫磬鳴而徴磬和獨塤箎則二器共為
一事如塤為宫而箎之徴和塤為商而箎之羽和故
曰伯氏吹塤仲氏吹箎伯宫也仲徴也世傳塤有大
中小箎亦有大中小共為六知有其器而不知其用
但云器有小大不同隨所造而異為一器也惟用其
[007-21a]
一耳盖大塤管黄鐘太簇大箎管大吕夾鐘中塤管
姑洗㽔賔中箎管仲吕林鐘小塤管夷則無射小箎
管南吕應鐘共為十二調此漢唐以來樂家未之及
者但嘆其聲之難取耳予嘗見一舉業文字有云塤
唱而箎和金舂而玉應此語必有所本今太常塤乃
古人塤也今太常止用黄鐘一調故不用中塤小塤
周官之於塤教於小師播於瞽矇吹於笙師平底六
孔水之教也中虚上鋭如秤錘然火之形也塤六孔
[007-21b]
上一前三後二古有雅塤如鴈子頌塤如雞子前下
一穴為太簇上二穴右為姑洗啟下一穴為仲吕左
雙為林鐘後二穴一啟為南吕雙啟為應鐘合聲為
黄鐘


  革


  陳氏樂書曰革去故以為器而羣音首焉其卦則坎
其方則北其時則冬其風廣莫其律黄鐘其聲一其
音讙冬至之器也先王作樂用之以為鼓之屬焉盖
[007-22a]
鞉所以兆奏皷者也二者以同聲相應故祀天神以
雷皷雷鼗祭地祇以靈皷靈鼗享人鬼以路皷路鼗
樂記亦以鼗皷合而為徳音周官少師亦以鞉鼓并
而鼓之也





[007-22b]









[007-23a]










[007-23b]
  鼗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則旁耳自擊節堂下之
鼓四鼗四工若拊則節堂上之樂者也節鼓聲三摇
之節衆樂毎二字畢摇之






[007-24a]










[007-24b]
  拊皷革表糠裏木腔取其聲柔擊之以節堂上之鼓
四拊四工若鼗則節堂下之樂者也







[007-25a]










[007-25b]
  節鼓聲三擊之節衆樂毎二字畢二擊之凡樂二字
為一節盖宫倡而徴應商倡而羽應故二字為一節
也孟子所謂金聲玉振古所謂金舂玉應是也
陳氏樂書曰拊之為器韋表糠裏狀則類鼓聲則和
柔倡而不和非徒鏗鏘而已書傳謂以韋為皷白虎
通謂革而糠是也



[007-26a]










[007-26b]
  或曰八面者鼓八面也面猶个


  一腔八面面口一尺八寸七分五釐環連如梅花狀
一架於四楹楹一鐵勾以勾鼓環皷腔中施環以受
楹勾楹上施盖金浮圖以紅紵織以金花為飾盖四
角以龍首口啣五綵流蘇用八工持桴擊毎宫三擊
此惟降神之樂用之古謂楹鼓楹乃屋柱也後世不
知乃以柱貫鼓心穿革擊之聲不揚乃為散鼓以助
之非也楹以承屋有獨立者乎始衆音則擊鼓


[007-27a]
  鼗鼓每柄二面四柄八面兩旁有耳摇其柄則旁耳
自擊用四工徑一尺衆音終則摇鼗


  皷腔朱紅漆蟠以金龍紋面用馬革錠以金釘楹亦
朱紅上下亦蟠以金龍楹下承以伏獸紋如本形





[007-27b]









[007-28a]









[007-28b]










[007-29a]
  周禮雷鼓雷鼗降天神之樂鄭𤣥云八面明堂位曰
夏后氏之皷足盖少昊冐革以為皷夏后加四足焉







[007-29b]









[007-30a]









[007-30b]









[007-31a]









[007-31b]









[007-32a]









[007-32b]









[007-33a]









[007-33b]










[007-34a]
  鼖鼓與鏞鐘應者詩曰鼖鼓維鏞書曰鼖鼓在西
序又曰下管鼗鼓長八尺面四尺中圍加三之一
鼓之制始於伊耆氏少昊氏夏后氏加四足謂之足
鼓今之大鼓有架者是也四楹髙出鼓上覆以盖縵
四角施流蘇後世以柱拄首承以雲掌鼓横其上柱
下承以座乃一足鼓也商人謂之楹鼓即足鼓也屋
一間而四楹後世不知以柱貫鼓為楹鼓不鳴而助
以散鼔非也或者一足之鼓誤之也周人懸而擊之
[007-34b]
謂之懸鼓三鼓皆鼖鼓也


  建鼓即鼖鼓所謂足鼓楹鼓懸鼔皆是也後世或以
建鼓為又一鼔者誤矣


  西北隅之鼓合應鐘黄鐘大吕之聲東北隅之鼓合
太簇夾鐘姑洗之聲東北隅之鼓合㽔賔林鐘之聲
西南隅之鼓合夷則南吕無射之聲依月均而考擊
之於義或然議者非之踈矣且三代所尚之色夏后
氏以黑商人以白周人以赤則鼓之色稱之亦可知
[007-35a]


  建鼔植於四隅皆有左鞞右應乾隅左鞞應鐘亥之
位也中鼓黄鐘子之位也右應大吕丑之位也艮隅
左鞞太簇寅之位也中鼓夾鐘卯之位也右應姑洗
辰之位也㢲隅右應仲吕己之位也中鼓㽔賔午之
位也左鞞林鐘未之位也坤隅右應夷則申之位也
中鼓南吕酉之位也左鞞無射戌之位也宜隨月建
依律吕之均擊之


[007-35b]
  木


  陳氏樂書曰木者所以合止樂之器其卦則巽其方
東南之維其時春夏之交其風清明其律夾鐘其聲
一其音直立夏之氣也先王作樂斵之以為敔柷之
屬焉樂記曰作為椌楬徳音之音柷敔以椌楬為用
椌楬以柷敔為體二者之聲一合一止未嘗不相待


[007-36a]









[007-36b]










[007-37a]
  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
旁開孔内手於中擊之以舉樂敔狀如伏虎背上有
二十七齟齬碎竹以擊其首而逆戛之以止樂


  柷之中東方圖以青隠而為青龍南方圖以赤隠而
為丹鳳西方圖以白隠而為騶虞北方圖以黒隠而
為靈龜中央圖以黄隠而為神螾


  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


  櫟之長尺曰籈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析為十二莖
[007-37b]
樂將終先擊其首次三戛齟齬而止


  竹 陳氏樂書曰上古聖人本隂陽別風聲審清濁鑄金
作鐘主十二月之聲效升降之氣立和適之音然鐘
難分别又截竹為管謂之律者聲之清濁率法以長
短為制故也黄帝以聴為之逺取諸物也夏禹以聲
為之近取諸身也又曰先王之制管所以道達隂陽
之聲然陽竒而孤隂隅而羣陽大而寡隂小而衆陽
顯而明隂幽而晦孤竹之管與圜鐘之宫合以之降
[007-38a]
天神取其竒而孤也絲竹之管與函鐘之宫合以之
出地示取其小而衆也隂竹之管與黄鐘之宮合以
之禮人鬼取其幽而晦也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
於斯見矣又曰樂以木為末竹為本古者以候氣律
管截而吹之濁倍其聲為堂下之樂頭管所以和衆
樂之聲以其探本故也 律吕之音十二樂器之音
惟六各倍其六則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
姑洗可以兼夾鐘亦可以兼仲吕林鐘可以兼㽔賔
[007-38b]
南吕可以兼夷則應鐘可以兼無射陽方律兼吕隂
方吕兼律盖取其分數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
笛箎論之第一孔為黄鐘宫第二孔為太簇商第三
孔為姑洗角第四孔為林鐘徴第五孔為南吕羽第
六孔為應鐘變宫其兼音之法全在吹氣之緩急口
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則得本音吹緩唇俯則兼濁吹
急唇仰則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音善聴者一孔知
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則用今之樂器可以具律
[007-39a]
吕之全聲惟在習之精通乃有得焉


  周官笙師掌教吹籥簫箎篴管五者皆出於笙師所
教無非竹音之雅樂也


  樂考曰今太常笛從下而上二穴太簇半竅為大吕
次上一穴為姑洗半竅為夾鐘次上一穴為仲吕次
上一穴為林鐘半穴為㽔賔次上一穴為南吕半竅
為夷則變聲為應鐘謂用黄鐘清與仲吕雙發為變
聲半竅為無射後一穴為黄鐘清中管起應為首為
[007-39b]
宫次上穴大吕為商又次上穴夾鐘為角又次上穴
仲吕為變徴又次上穴㽔賔為正徴又次上穴夷則
為羽變宫為無射謂後穴與第三穴雙發是也如此
即不用半竅謂之十二律用兩笛成曲也今按習所
且以太常半竅法起間聲亦叶律施用風俗通曰笛
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樂書
曰笛之滌也可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七孔下調漢
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雲夣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
[007-40a]
所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者也其制可謂詳矣昔人
有吹笛而歌曰閑夜寂以清長笛亮且鳴則長笛六
孔且黄鐘一均如尺八而長晉桓子野之所善馬融
之所頌伏滔之所賦王子猷之所聞相如之所善蔡
邕之所制也魏明帝時令和永受笛聲以作律歌聲
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古歌詞曰長
笛續短笛晉劉和善吹裁音十二以應律劉和之東
箱長笛四尺二寸今樂府所用短笛尺其咫此笛長
[007-40b]
短之辨也樂考曰笛之為樂所以滌蕩邪心歸之雅
正者也後世雅笛之制非竅而為五以合五聲必竅
而為六以叶六律傳緯有六孔之説豈雅笛與古者
論笛之良不過衡陽之簳也故師曠得其雄宋意得
其䳄焉盖無異於伶倫斷嶰谷雌雄之竹以為律吕
也由是觀之舜之簫韶九成鳳凰至於來儀庸詎知
非其雌雄之竹耶 手笛六孔如雅笛而小和峴論
大樂小笛之制如雅笛而小其長九寸與黄鐘律管
[007-41a]
等矣其孔有六與羗笛同矣昔宗同善吹以為新引
唐雲朝霞善吹以為新聲孫處善吹而作犯調李牟
善奏而風至皆一時妙手也 竪笛 竪笛之制六
孔具黄鐘一宫聲應十二律之調陞之雅樂可也後
世宫縣用之不亦可乎晉時黄鐘笛三尺八寸奚縱
又減三尺六寸五分豈非於此歟


  十二箱笛陳氏樂書曰十二箱笛之制其長短之度
増損有所不同故晉荀朂作律笛十二以正雅樂黄
[007-41b]
鐘箱笛三尺八寸元嘉中鐘宗之減為三尺四寸二
分奚縱又減五分為三尺三寸七分縱又減一寸一
分為三尺二寸六分姑洗箱笛三尺五寸宗之減為
二尺九寸七分縱又減五分為二尺九寸二分㽔賔
箱笛二尺九寸宗之減為二尺六寸縱又減二分為
二尺五寸八分自餘律笛無所損益一仍蔡邕之制
而已至梁武帝又制十二笛冩四通聲飲古鐘玉律
并周世古鐘焉故黄鐘笛三尺八寸大吕三尺六寸
[007-42a]
太簇三尺四寸夾鐘三尺二寸姑洗三尺一寸中吕
二尺九寸㽔賔二尺八寸林鐘三尺二寸夷則一尺
六寸南吕三尺五寸無射二尺四寸應鐘二尺三寸
然黄鐘之元九合天地之氣故其笛十有八調上生
者悉倍其音下生者傳差一調半上生悉五指應飲
下生者悉三指應飲下生中吕雖云不復生至於數
窮復本又得上生黄鐘天地自然之數也黄鐘十八
調下生林鐘七調黄鐘笛三指聲應林鐘笛飲聲林
[007-42b]
鐘十調上生太簇十四調林鐘笛五指聲應太簇笛
飲聲太簇十四調下生南吕五調半太簇笛三指聲
應南吕笛飲聲南吕五調半上生姑洗十一調南吕
笛五指聲應姑洗笛飲聲姑洗十一調下生應鐘四
調姑洗三指聲應應鐘笛飲聲應鐘四調上生㽔賔
八調應鐘笛五指聲應㽔賔笛飲聲㽔賔八調上生
大吕十六調㽔賔笛五指聲應大吕笛飲聲大吕十
六調下生夷則六調大吕笛三指聲應夷則笛飲聲
[007-43a]
夷則六調上生夾鐘十二調夷則笛五指聲應夾鐘
笛飲聲夾鐘十二調下生無射四調半夾鐘笛三指
聲應無射笛飲聲無射四調半上生中吕九調無射
五指聲應中吕笛飲聲雖當時號為雅樂考之先王
之制其不及逺矣


  通曲世本云箎暴辛公所造爾雅曰大箎謂之沂箎
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曰
翹横吹之小者尺二寸蔡邕月令章句箎竹也六孔
[007-43b]
有距横吹之詩云仲氏吹箎陳氏樂書曰箎之為器
有底之笛也暴辛公善之非其所作者也大者尺有
四寸隂數也其圓三寸陽數也小者尺有二寸其則
全於隂數要皆有翹以通氣一孔達寸有二分而横
吹之或容覆或潜伏箎為不齊者也爾雅大塤謂之
&KR1127&KR1127則六孔交鳴而喧嘩沂則一孔而其聲清辨或
曰箎之為言啼也或曰沂之為言悲也豈其聲自空
而出若嬰兒之悲啼然耶周官笙師教吹塤箎詩曰
[007-44a]
伯氏吹塤仲氏吹箎又曰天之牖民如塤如箎是塤
箎異器而同樂伯仲異體而同氣故詩人取以况焉
世本以箎為管沈約非之當矣先儒言箎有六孔七
孔八孔十孔之説以中聲論之六孔六律之正聲也
八孔八音之正聲也十孔五聲正倍之聲也盖其大
小異制然耶箎吹孔如酸棗宋朝箎六孔而横吹下
一穴在底節外次四穴在前一穴在後又一法節外
一為太簇半穴為大吕次上一穴為姑洗半穴為夾
[007-44b]
鐘又次上一穴為㽔賔半竅為仲吕又次上一穴為
林鐘又次上一穴為南吕半竅為夷則七竅全開為
應鐘半竅為無射黄鐘大吕太簇夾鐘哨吹各有清
聲劉熙釋名曰箎啼也聲自孔出如嬰兒啼聲也廣
雅曰箎以竹為之長尺四寸有六孔前一後四頭一
月令仲夏之月調箎善調之使和故也洞冥記所謂
吹霜條之箎亦豈過是東觀漢記明帝幸南陽舊宅
作雅樂奏鹿鳴用塤箎和之以娛嘉賔信乎一時之
[007-45a]
和樂陳氏樂書曰禮言吹箎掌之笙師詩言吹箎主
之仲氏則箎亦笙類而仲氏以况中聲中焉先王之
雅樂也故後世推善吹者前有伍子胥後有朝雲而
已洛陽伽藍記述後魏河間王琛有朝雲者善吹箎
能為團扇歌壠工聲及琛為秦州刺史屢討叛羗不
勝因令朝雲吹之羗人聞者皆感泣而降故秦語曰
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箎信乎樂之感人如此苟以
之移風易俗天下胡為而不寧哉古史考曰古有箎
[007-45b]
尚矣蘇成公善箎而記者因以為作誤也或謂暴辛
公所造亦無據矣舊制以箎為管是不知箎春分之
音而管十二月之音也 容覆巾也長孔在巾外潜伏短孔在巾


  匏 周官笙師掌教吹籥簫箎篴管五者皆出於笙師
所教無非竹音之雅樂也今太常之所謂單簫即
古之籥也所謂排簫即古之䇾簫筊簫也篴即横
笛也管即律吕管也郭璞謂大者長尺四寸二十四
[007-46a]
管無底而善應故謂之䇾小者尺二寸十二管有底
而交鳴故謂之筊盖應十二律正倍之聲也盖簫者
隂氣之管坤以二四為六而地數至十而止故大者
二十四管小者十二管取隂氣自然之數其吹之之
法惟排簫易吹一管一音無事假借而籥箎笛管皆
一孔兼三音其吹之極難分曉全在口唇之俯仰吹
氣之緩急唇仰則清一律唇俯則濁一律仰而急者
則為本律之半聲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則兼大吕仰
[007-46b]
則兼夾鐘仰而急則為太簇之半聲二孔姑洗也仰
則兼仲吕仰而急則為姑洗之半聲三孔林鐘也仰
則兼夷則仰而急則為林鐘之半聲四孔南吕也仰
則兼無射仰而急則為南吕之半聲五孔應鐘也仰
則兼乎黄鐘之半聲故用今之籥箎篴管欲全乎律
吕者其妙處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難非精熟者不能
凡孔止六盖徴可以兼變徴


  爾雅曰笙十九簧曰巢十三簧曰和漢章帝時零陵
[007-47a]
文學奚景於舜祠得笙白玉管後代易之以竹耳釋
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竹母曰匏以匏為之故
曰匏陳氏樂書曰萬物盈乎天地間入乎坎則革而
趨新故其音革而為鼓成乎艮則始作而施生故其
音匏而為笙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汝陽之篠列管
匏中而施簧管端則美在其中鐘而為宫盖所以道
達冲氣律中太簇立春之音也故有長短之制焉有
六合之和焉故五經析疑曰笙者法萬物始生道達
[007-47b]
隂陽之氣故有長短黄鐘為始法象鳳凰盖笙為樂
器其形鳳翼其聲鳳鳴其長四尺大者十九簧謂之
巢以衆管在匏有鳳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管謂之和
以大者倡則小者和也儀禮有之三笙一和而成聲
是也大射儀樂人宿縣于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
鐘盖笙艮音也於方為陽鐘兑音也於方為隂周官
笙師掌教吹笙共其鐘笙之樂以教祴夏書曰笙鏞
以間是鼓應笙之鐘而笙亦應之也眡瞭掌笙磬詩
[007-48a]
曰笙磬同音則磬乾音也與笙同為陽聲是擊應笙
之磬而笙亦應之也笙磬則異器而同音笙鐘則異
音而同樂儀禮有衆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間盖衆
笙所以備和奏洽百禮豈特應鐘磬而已哉鹿鳴所
謂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應琴瑟之笙也賔之初筵曰
籥舞笙鼓應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儀
禮歌魚麗笙由庚笙之類應歌之笙然則笙之為用
豈不備哉此帝舜用之所以鳳儀子晉吹之所以鳳
[007-48b]
鳴也記曰女媧之笙簧世本曰隨作笙簧庸詎知隨
非女媧之臣乎黄帝制律以伶倫造鐘以營援則女
媧作笙竽以隨不足疑矣宋朝李照作巢笙合二十
四聲以應律吕正倍之聲作和笙應笙竽合清濁之
聲又自制大笙上之太樂亦可謂之復古制矣和笙
鳳笙陳氏樂書曰傳曰大笙音聲衆而髙也小者音
相和也斯不然笙大小之辨乎説文曰笙正月之音十
三簧象鳳身盖其簧十二以應十二律也其一以象
[007-49a]
閏也宋朝登歌用和笙取其大者唱則小者和非阮
逸所謂其聲清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所謂十九簧
也巢和若均用十九簧何以辨大小之器哉阮逸謂
竽笙起第四管為黄鐘巢笙起中音管為黄鐘和簧
起平調為黄鐘各十九簧皆有四清聲三濁聲十二
正聲以編鐘四清聲參驗則和聲平調子是黄鐘清
也竽笙第五子是太簇清也中吕管是大吕清也中
音子是夾鐘清也既已謂之竽矣謂之笙矣安得合
[007-49b]
而一之為竽笙耶儀禮所謂三笙一和者不過四人
相為倡和爾孰謂竽和類耶
     大竽小竽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
匏而漆殊愈於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陳氏樂書曰
昔女媧氏使隨裁匏竹以為竽其形參差以象鳥翼
火類也火數二其成數則七焉冬至吹黄鐘之律而
間音以竽冬則水王而竽以之則水器也水數一其
成數以六焉因六而六之則三十六者竽之簧數也
[007-50a]
因七而六之則四十二寸者竽之長數也月令仲夏
調笙竽淮南子謂孟夏吹笙竽盖不知此周官笙師
掌教吹竽笙則竽亦笙類也以笙師教之雖異器同
音皆立春之氣也樂記曰聖人作為鼗鼓椌楬塤箎
然後為之鐘磬竽瑟以和之是樂之倡始者在鼗鼓
椌楬塤箎其所謂鐘磬竽瑟也特其和終者而已韓
非子曰竽者五聲之長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倡則諸
音皆和豈聖人制作之意哉説文曰竽管三十六簧
[007-50b]
象笙以竽宫管在中故也後世所存多二十三管具
二均聲焉


  簧 樂書曰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鐘之宫則樂之有
簧以宫管在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之簧有非笙中之
簧鹿鳴曰吹笙鼔簧莊子言簧鼓笙中之簧也君子
陽陽左執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中之簧也傳稱
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間有鐵葉之簧豈非簧之變
體歟


[007-51a]
  十七管竽宋朝大樂諸工以竽巢和併為一器率取
胡部十七管笙為之所異者特以宫管移之左右而
不中爾雖名為雅樂胡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
二十三管則兼乎四清二變十九管則兼乎十二律
七音要皆非古制也李照雖更制大竽然不能革舊
器而兼用之亦未為深知樂也


  三禮圖有雅簧上下各六聲韻諧律亦一時之制也
樂考曰近代竽笙十九管盖後人象竽倍聲因以名
[007-51b]
之然竽笙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以笙
師焉既謂之竽矣安得又謂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
然矣世人或謂大笙謂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
非笙也


  土 以塤為徳音見於禮如塤如箎見於詩則塤之為器
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虚上鋭如秤錘
然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合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
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黄鐘大吕小者聲合太簇
[007-52a]
夾鐘要在中聲之和而已風俗通謂圍五寸半長一
寸半有四孔其通凡六空也盖取諸此爾雅大塤謂
&KR1127以其六孔交鳴而喧嘩故也譙周曰幽王之時
暴辛公善塤世本曰暴公作塤盖塤之作其來尚矣
謂暴公善塤可也謂之作塤臣未敢信矣塤又作壎
者金方而土圓水平而火鋭一從熏火也其色為黒
則水而已從圓則土之形圓故也或謂塤青之氣陽
氣始起萬物暄動據水土而萌始於十一月成於立
[007-52b]
春象萬物萌出於土中是主土王四季所言非主正
位六月而言亦一説也塤六孔上一前三後二王子
年拾遺記曰春皇庖羲氏灼土為塤禮樂於是興矣
古有雅塤如鴈子頌塤如雞子其聲髙濁合乎雅頌
故也今太常舊器無頌塤至皇祐中聖制頌塤調習
聲韻並合鐘律


  頌塤雅塤對而吹之尤協律清和可謂善矣誠去二
變而合六律庶乎先王之樂也


[007-53a]
  革其用則先歌周禮所謂登歌令奏擊拊是也荀卿曰
架一鐘而尚拊大戴禮曰架一磬而尚拊則拊設於
一鐘一磬之東其衆器之父歟荀卿曰鼓其樂之君
邪然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其衆聲之君歟
樂記曰㑹守拊鼓堂上之樂衆矣所待以作者在拊
堂下之樂衆矣所待以作者在鼓盖堂上則門内之
治以拊為之父堂下則門外之治以鼓為之君


  陳氏樂書曰明堂位曰殷楹鼓以周官考之太僕建
[007-53b]
路鼓於大寢之門外儀禮大射建鼓在阼階西南鼓
則其所建楹也是楹為一楹而四稜也貫鼓於端猶
四植之桓圭也莊子曰負建鼓建鼔可負則以楹貫
而置之矣商頌曰置我鞉鼓是也魏晉以後復商制
而植之亦謂之建鼓隋唐又棲翔鷺於其上國朝因
之其制髙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設重斗方盖蒙以珠
網張以絳紫繡羅四角有六龍竿皆御流蘇辟璜以
五綵羽為飾竿首亦為翔鷺旁又挾鼙應二小鼓而
[007-54a]
左右然詩言應田縣鼓則周制應田在縣鼓之側不
在建鼔旁矣


  陳氏樂書曰又曰禮曰懸鼓在西應鼓在東詩曰應
&KR0615縣鼓則縣鼓周人所造之器始作樂而合乎祖者
也以應鼓為和終之樂則縣鼓其倡始之鼓歟盖宫
縣設之四隅軒縣設之三隅判縣設之東西


  宋仁宗明道時改制大樂直史館宋祁上言縣設建
皷初不考擊又無三鼗且舊用諸鼓率多陋敝於是
[007-54b]
勅元等詳求典故而言曰建鼓四今皆具而不擊别
設四散鼓於縣間擊之以代建鼓乾徳四年秘書監
尹拙上言散鼓不詳所置之由且於古無文去之便
時雖奏可而散鼓于今仍在又雷鼓靈鼓雖擊之皆
不成聲故常賴散鼓以為樂節而雷鼗靈鼗路鼗
闕而未製今既修正雅樂謂宜申飭大匠改作諸鼓
使擊考有聲及創為三鼗如鼓之制使先播之以通
三鼔罷四散鼔如乾徳詔書奏可時有上言以為雷
[007-55a]
八面前世用以迎神不載考擊之法而太樂所製以
柱貫中故擊之無聲更令改造山趺上出雲以承鼓
刻龍以飾柱面各一工擊鼔一工左執鼓以先引凡
圜丘降神六變初八面皆三擊椎而左旋三步則止
三者取陽數也又載擊以為節率以此法至六成靈
鼓路鼓亦如之


  元豐三年詔議樂禮部侍郎范鎮上言太常無靁鼓
靈鼓路鼓而以散鼓代之開元中有以盡鼓獻者一
[007-55b]
鼓而八面六面四面明皇用之國朝郊廟或考或不
考宫架中惟以散鼓代之不應經義安得為樂哉不
報樂書曰雷天聲也靈地徳也路人道也天神之樂
六變而雷鼓雷鼗六面地示之樂八變而靈鼓靈鼗
八面人鬼之樂九變而路鼓路鼗四面者金之為物
能化不能變鬼亦如之金非土不生以土之五加金
之四此其樂所以九變歟


  景祐中太宗詔太常凡祀天神祭地祗享宗廟宫架
[007-56a]
毎奏降神四曲送神一曲先播鼗吹鳴柷次擊散鼓
凡三擊而樂作散鼓隨樂毎間一字二擊之以為樂
節凡樂終即播鼗戛敔散鼓相間三擊而止然以散
鼔代雷靈路用之至於陞降等樂復不用鼗鼔臣恐
未合先王雅樂也且舊制三鼓皆以木交午相貫以
兩端為面故不能聲又竿首為木鳳焉聖朝詔為雷
鼓八角冒革為一面承以槃軼轉以金樞髹朱繪雲
冠柱以陞龍作靁車之象靈鼓六路鼓四飾亦如之
[007-56b]
其所異者竿首作翔鷺趺作猛獸而已其為建鼓一
也隋制路作鷺豈以竿首有翔鷺而遂誤之邪臣嘗
論古者立鼗鼓之制祭祀則先播鼗以兆奏三鼓饗
燕則先擊朔鼙以兆奏建鼓盖未嘗並用也後世祀
天神祭地祗享人鬼並設建鼓鞞應於四隅又設雷
鼓靈鼔於架内道之左右晉鼔於架内道之中間非
先王異祭享别同異之意也


  陳氏樂書曰鼔以節之鼗以兆之作樂之道也兆於
[007-57a]
北方則冬所以兆生物也八音兆於革音則鞉所以
奏鼔也月令修鞀鞞世紀帝嚳命垂作鞀鞞釋名曰
鞞禆也禆助鼓節也盖大者謂之鞞爾雅謂之麻以
其音概而長也小者謂之鞀爾雅謂之料以其音清
而不亂也盖鼓則擊而不播鼗則播而不擊雷鼓雷
鼗六面而工十有二以二人各直一面左播鼗右擊
鼓故也靈鼓靈鼗八面而工十有六路鼓路鼗四面
而工八人亦若是歟商頌言置我鞉鼓則鞉與鼓同
[007-57b]
植非有播擊之異與周制差殊矣鬻子曰禹之治天
下也縣五聲以聴曰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吕氏春
秋曰武王有誡謹之鞀由是觀之欲誡者必播鞀鼔
矣盖鞀兆奏鼓者也作堂下之樂必先鼗鼓者豈非
樂記所謂先鼓以警誡之意歟漢以大鞀施於大儺
亦一時制也後世無聞焉


  樂書曰鼓之小者謂之應大者謂之鼖


  朔皷&KR0615鼓周官小師凡小樂事鼔&KR0615儀禮大射一建
[007-58a]
鼔在其南&KR0615鼔朔鞞在北有瞽詩曰應田縣鼔先儒以
田為&KR0615則朔鼙皆小鼔也以其引鼔故曰&KR0615以其始鼔
故曰朔後世樂府有左鼙右應之鼓設而不擊用四
散鼓在縣四隅掌以為節不合儀禮之制革正之可
&KR0615亦在縣亦名鼙


  應鼔


  陳氏樂書曰禮器曰縣鼓在西應鼓在東詩曰應田
縣鼓爾雅曰小鼓謂之應盖堂下之樂以管為本器
[007-58b]
之尤小者也應之為鼓鼙之尤小者也周官小師大
祭祀下管擊應鼓徹歌大享亦如之是作樂及其小
者乃所以為&KR0640也大師大祭祀擊拊鼓&KR0615亦此意歟
今夫祀天神以雷鼓雷鼗祭地祗以靈鼓靈鼗享人
鬼以路鼔路鼗而又擊應鼓&KR0615者當堂上擊拊之時
則堂下擊應鼓&KR0615以應之然後播鼗而鼓矣應施於
擊拊又施於歌徹其樂之終始歟


  木柷敔不知誰所造樂記曰聖人作為椌楬


[007-59a]
  宗仁宗明道時禮官言柷舊以方畫木為之外圖以
時卉則可矣而中設一色非稱也先儒之説曰有柄
連底挏之鄭康成以為投椎其中撞之今當創法垂
久用明制作之意有所本焉


  陳氏樂書曰周官小師掌教播鼗柷敔周頌有瞽亦
曰鼗磬柷敔盖堂下樂器以竹為本以木為末則管
籥本也柷敔末也柷之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
寸中有椎柄連撞之令左右擊也隂始於二四終於
[007-59b]
八十隂數四八而以陽一主之所以作樂則於衆樂
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此柷所以居宫
縣之東象春物之成始也敔之為器狀類伏虎西方
之隂物也背有二十七齟齬三九之數也櫟之長尺
曰籈十之數也陽成三變於九而以隂十勝之所以
止樂則能以反為用特不至於流而失己亦有足禁
過者焉此敔所以居宫縣之西象秋物之成終也書
曰戛擊禮曰楷擊樂記曰聖人作為椌楬荀卿曰鞉
[007-60a]
柷拊椌楬似萬物盖柷敔以椌楬為體椌楬以戛楷
擊為用也爾雅曰所以鼓敔謂之止所以鼓柷謂之
籈則柷以合樂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於蚤
也敔以節樂而止之必鼔之欲其籈者潔之於後也
然樂之出虚故其作樂虚椌必用空琴必用桐拊必
用糠皆以虚為本也及其止則歸於實焉此敔所以
為伏虎形歟然樂之張陳戛擊必於堂上柷敔必於
堂下何耶曰柷敔器也戛擊所以作器也器則卑而
[007-60b]
在下作器者尊而在上是作樂也在下所以作之者
在上在上命物者也在下受命者也豈非貴賤之等
然邪今夫堂上之樂象廟朝之治堂下之樂象萬物
之治荀卿以拊柷椌楬為似萬物則是以堂上之拊
亦似之誤矣柷敔椌楬皆一物而異名荀卿以柷敔
離而二之亦誤矣桓譚新論謂椌楬不如流鄭之樂
真有意哉宋朝太樂柷為方色以圖瑞物東龍西虎
南鳳北龜而底為神螾敔因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
[007-61a]
析為十二莖樂將終先擊其首次三戛齟齬而止與
柷四面畫山卉用木櫟齟齬者異矣雖曰因時制宜
要之非有意義孰若復古制之為愈哉先儒以柷為
立夏之音又謂乾主立冬隂陽終始故聖人承天以
制柷敔一何踈邪晉宋故事四箱各有柷敔同時戛
作亦非古人之制也隋牛𢎞罷之不亦宜乎


  通論樂考曰律吕之音十二樂器之音惟六各倍其六
則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姑洗可以兼夾
[007-61b]
鐘亦可以兼仲吕林鐘可以兼㽔賔南吕可以兼夷
則應鐘可以兼無射陽方律兼吕隂方吕兼律盖取
其分數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簫笛箎論之第
一孔為黄鐘宫第二孔為太簇商第三孔為姑洗角
第四孔為林鐘徴第五孔為南吕羽第六孔為應鐘
變宫故其次之也閉五孔開第一孔則宫音出焉今
謂之合是矣閉四孔開第二孔則商音出焉今謂之
四是矣閉三開三則角音出焉今謂之一是矣閉二
[007-62a]
開四則徴音出焉今謂之尺是矣閉上一開下五則
羽音出焉今謂之工是矣閉下五孔獨開上一孔則
變宮之音出焉今謂之六是矣六本應鐘之音今作
清黄鐘用之盖黄鐘半律四寸五分應鐘今律四寸
六分有零亦以分數相近之易兼也其兼音之法全
在吹氣之緩急口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則得本音吹
緩唇俯則兼濁吹急唇仰則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
音善聴者一孔知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則用今
[007-62b]
之樂器可以具律吕之全聲惟在習之精通乃有得
焉其於塤也五孔皆閉自上吹之為黄鐘宮少仰則
兼乎大吕也開前中孔為太簇商少仰則兼乎夾鐘
也並左孔為姑洗角少仰則兼乎仲吕也並右孔為
林鐘徴少俯則兼乎㽔賔也並後左則為南吕羽少
俯則兼乎夷則也並後右則為應鐘變宫少俯則兼
乎無射也其於琴也對中暉彈之按第一絃黄鐘上
二寸則大吕按第二絃太簇上二寸則夾鐘按第三
[007-63a]
絃姑洗上寸半則仲吕用濁兼清則進上近岳按第
四絃林鐘下二寸則㽔賔按第五絃南吕下半寸則
夷則按第六絃應鐘下一寸則無射用清兼濁則退
下近焦其於瑟也於二十五絃取中一絃為君不動
以前十二絃為律吕正聲以後十二絃為律吕清聲
彈之之法合正與清而音成焉黄鐘成於前後之一
大吕成於前後之二太簇成於前後之三夾鐘成於
前後之四姑洗成於前後之五仲吕成於前後之六
[007-63b]
㽔賔成於前後之七林鐘成於前後之八夷則成於
前後之九南吕成於前後之十無射成於前後之十
一應鐘成於前後之十二琴之取音也以暉瑟之定
音也以馬近岳以漸清焉近焦以漸濁焉其和之之
法也琴絃急則音在暉下琴絃緩則音在暉上瑟絃
急則安馬必近於焦瑟絃緩則安馬必近於岳其於
笙也管首入匏有内孔以銅蠟㸃處為簧簧之大者
其聲濁小者其聲清清濁多寡由簧之大小亦取於
[007-64a]
管之短長凡簧各有外孔以手按其外孔則内簧之
聲鳴焉吹簫笛之法開其孔則鳴吹笙之法按其孔
則鳴故曰吹笙鼓簧按者鼓也如鼓由擊然後有聲
盖簫笛之聲由外發笙簧之聲由内轉今笙十七管
按第十二第十四之管孔而成黄鐘宫聲按第四第
八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太簇商聲按第三第十之管
孔而成姑洗角聲按第十五第四第十二第八之管
孔而成林鐘徴聲按第七第三第十一之管孔而成
[007-64b]
南吕羽聲按第十四第十三之管孔而成黄鐘清聲
按第二第十三之管孔而成仲吕聲大抵兼數管
而成一律之音者一清一濁也濁者全律清者半律
如合音有大合小合第十四管為大合第十二管為
小合四音為大四小四第四管為大四管八管為小
四第十一管為小清四一音有大一小一第三管為
大一第十管為小一尺音有大尺小尺第十五管為
大尺第十二管為清尺又借大四小四二管凑之共
[007-65a]
成尺音工音有大工小工第七管為大工管一管清
工又借大一凑之共成工音六音有大六小六第十
四管為大六第十管為小六上音有大上小上第二
管為大上第十三管為小上其餘大吕夾鐘㽔賔夷
則無射應鐘則未用焉由此推之若制大笙二十四
管毎二管共成一音則六律六吕之全聲半聲備焉
一清一濁一東一西相對匹配而成音其制甚簡其
吹亦易孰謂古笙之難制而半聲之難備於笙也哉
[007-65b]
今太常譜亦然








  苑洛志樂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