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i0001 皇祐新樂圖記-宋-阮逸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皇祐新樂圖記卷上
             宋阮逸胡瑗撰
律度量衡四圖



總叙詔㫖篇第一


皇上睿敏聰明自天所禀精志典學而大曉雅音景祐
中親製樂章乾安等十曲播于樂府用于郊廟皇祐二
年秋九月大饗明堂復製樂章成安等十有四曲先詔
[001-1b]
太常調習鐘律奏御日上謂侍臣曰鎛鐘特磬未協音
律宜改制之尋敕太常禮樂官及修制官臣保信臣逸
臣昭序及驛召致仕官臣瑗同依詳經典歴代制度用
上黨秬黍制成律吕度量等法物
    臣等䖍奉聖語同詳議修制官二十餘員論議
    二年議定然後聞奏聞奏然後修制以成聖朝
    一代之樂制兼詳考太常寺舊鎛鐘不合古制
    者凡有七舊特磬不合古制者凡有三謹具于
[001-2a]
    左
    一謂舊鎛鐘形制不合古法周禮疏云古者應律之鐘狀如鈴而
    不圜今太常寺鎛鐘狀圜而不如鈴
    二謂舊鎛鐘無鉦周禮鐘體有于鼓鉦舞凡四今太常寺鎛鐘無鉦不合古
    
    三謂舊鎛鐘隧不在鼓間周禮鳬氏云于上之攠謂之隧注云隧在
    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今太常寺鎛鐘隧在鼓外編鐘復無其隧
    四謂舊鎛鐘柄無甬衡周禮鳬氏云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注云甬
[001-2b]
    衡二者鐘柄也今太常寺鎛鐘柄如犂錧無甬衡之制
    五謂舊鎛鐘縣柄無旋蟲周禮云鐘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注云旋
    屬鐘柄所以縣之也謂之旋蟲者旋以蟲為飾後漢時鐘旋有蹲熊盤龍辟邪賈公彥疏云漢
    法鐘旋之上以銅篆作蹲熊及盤龍辟邪今太常寺鐘柄但如犂錧側而縣之並無旋蟲
    六謂舊鎛鐘口不合古法周禮注鐘長十六者口徑十今太常寺鐘
    口或長或短並不合古法
    七謂舊鎛鐘聲不正全失臣民之叙夫鐘聲清濁各有臣
    民之叙今太常寺鎛鐘自黄鐘已上是正聲其應鐘無射南吕三鐘却是倍聲形制大于黄鐘
[001-3a]
    大吕等鐘不唯失臣民之叙且殊不協音律所以聖人詔有司詳議修制以改正前代之失
    一謂舊特磬無倨句之法按周禮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注云必
    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則磬之倨句也今太常寺舊特磬並不依周禮倨句之法
    二謂舊特磬無鎛一股二鼓三之制周禮磬氏云其鎛為
    一股為二鼓為三今太常寺舊特磬並無長短尺寸之法
    三謂舊特磬太厚多無聲韻其聲髙下亦不相
    倫類按周禮云其聲清揚而遠聞則于磬宜今太常寺舊特磬太厚而無聲韻非所謂清
    揚而逺閒也
三年五月十九日垂拱殿進呈上可其奏仍俾鑄造鎛
[001-3b]
鐘特磬遂檢㑹皇祐二年閏詔敕諭文彥
博等朕聞古者作樂本以薦上帝配祖考三五之盛不
相沿襲然必太平始克明備周武受命至成王周公始
大合樂以和邦國漢初亦沿舊制武帝時始定太一后
土樂詩光武中興至明帝始改大予之名損益前後以
制樂節唐髙祖造邦至太宗時孝孫文收始定鐘律明
皇方成唐樂是經啟善述禮樂重事須三四世聲文乃
[001-4a]
定國初亦循用王朴竇儼所定周樂太祖患其聲髙令
和峴減下一律真宗始出聖意大祠用樂随月用律屢
加案覈然念樂經乆墜學者罕專歴古研覃亦未完緒
如其制作益須切當委中書門下集兩制及太常禮樂
官將天地五方神州日月宗廟社稷祭享所用登歌宫
縣當更定奪聲律是非按古今調諧中和揚較議論允
適經乆可用垂信不朽使祖宗功徳發揚無窮神祇感
格善氣來應苟獲至當何憚改為尚頼洽聞共圖盛節
故兹詔示想宜知悉至皇祐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詳
[001-4b]
議大樂局同修制局等官具新鎛鐘特磬進呈上御紫
宸殿觀其制度曰精矣聽其聲音曰和矣遂降付中書
復命樞宻使若訥參知政事適總其事至皇祐五年六
月准監總大樂局奏令阮逸胡瑗于修制局同定模鑄
造鐘磬等兩宫架遂按周禮及歴代史志立議範金比
及樂成考其聲音下太常舊樂一律衆音之器盡合鐘
磬其聲諧和
[001-5a]


皇祐律吕圖第二


臣謹按周禮太師職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注云黄鐘
長九寸其實一龠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大吕長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太簇長八寸
夾鐘長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姑洗長七寸九分寸之一仲吕長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
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蕤賔長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林鐘長六寸夷則長五寸七百二十七分寸
之四百五十一南吕長五寸三分寸之一無射長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應鐘長四
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史記律書云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
禀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律數九九八十一以為
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
[001-5b]
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術
曰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
前漢書律厯志云黄鍾為天統律長九寸林鍾為地統
律長六寸太簇為人統律長八寸始動于子參之于丑
得三又參之于寅得九又參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參之
于辰得八十一又參之于已得二百四十三又參之于
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參之于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
[001-6a]
參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參之于酉得萬九千
六百八十三又參之于戌得五萬九千四十九又參之
于亥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後漢書律厯志云黄
鍾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大吕十六萬五千八百八
十八太簇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夾鍾十四萬七千
四百五十六姑洗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仲吕十三
萬一千七十二蕤賔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林鍾十
一萬八千九十八夷則十一萬五百九十二南吕十萬
四千九百七十六無射九萬八千三百四應鍾九萬三
[001-6b]
千三百一十二已上皆以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法以
除十二管之實各得分寸之數
    臣逸臣瑗謹詳周禮并歴代史書律吕長短之
    法雖立數之等有三一謂起于黄鍾九寸上生者三分益一下生者三分
    減一如周禮太師職晉書律厯志之類是也二謂以一寸為九分如太史公律數淮南子律法
    劉焯律分之類是也三謂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法以除十二管之實數如後漢書律厯志何
    承天律法之類是也其分寸之法則一謂皆以上生益一下生減一而黄鍾
[001-7a]
    得九寸林鍾得六寸太簇得八寸也今以古今律數制成中聲律
    十有二管清聲律四管圖之于左


[001-7b]
[001-8a]
[001-8b]
[001-9a]
右臣逸臣瑗謹按周禮嘉量法并前漢志等計黄鍾之
管積八百一十分容一千二百黍又以九章圜田算法
計之黄鍾管每長一分積九分容十三黍三分黍之一
空徑三分四釐六毫筭法置九分三分益一得十二分以開方除之得空徑之數不盡二
毫八絲四忽仍以度量權衡交相酬驗是以聲制粗合古法
自隋牛弘唐田畸輩執守孤學不知律度量衡四者皆起黄鍾之管而但以尺律二者校定律吕又執空徑三
分之説故歴世論議紛紜無所的從今臣等幸縁經史之制黄鍾積八百十分之説稍合古制以成聖朝之大
典焉
[001-9b]
皇祐黍尺圖第三


臣謹按周禮典瑞職云璧羨以起度注云羨不圜之貌
葢廣徑八寸袤一尺前漢書律厯志云度者本起黄鍾
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一分十分為寸十
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後漢書律厯
志云體有長短檢以度晉書隋書唐志雖尺之長短有
異而其法與前漢志同聖朝天聖令文云諸度以北方
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注一尺二寸為
[001-10a]
大尺一尺十尺為丈


臣逸臣瑗謹詳周禮漢志及歴代尺法制成聖



朝皇祐黍尺一銅尺一謹圖形制于左


[001-10b]
[001-11a]
[001-11b]
[001-12a]
右臣逸臣瑗所制聖朝樂尺皆禀聖㫖用上黨羊頭山
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比于太
府寺見行布帛尺七寸八分六釐與聖朝銅望臬影表
尺符同用九寸裁黄鍾之管下太常寺舊樂一律㝠合
太祖皇帝之聖意何哉臣等嘗竊觀詔敕國初循用王
朴竇儼所定周樂太祖皇帝患其聲髙令和峴減下一
律以今朝皇祐新定尺律校太常寺舊樂猶髙一律茍
非聖人智通神明則何以前聖後聖相去幾百年而聖
意符同若此哉
[001-12b]


皇祐四量圖第四


周禮考工記㮚氏為量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
鬴 注六斗為鬴 前漢書律厯志云量者起于黄鍾之龠用
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合龠
為合十合為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後漢
書律厯志云物有多少受以量晉書隋書唐制並與周
禮前漢志同聖朝天聖令文云諸量以秬黍巾者容一
[001-13a]
千二百黍為龠合龠為合今令文誤作十龠為合十合為升
為斗注三斗為大斗一斗十斗為斛
    臣逸臣瑗謹詳周禮漢志及歴代至聖朝天聖
    令文量法制成皇祐龠合升斗以今太府寺見
    行升斗校之九合一龠弱得太府寺升一
    升以二斗五合得太府寺斗一斗謹圖四
    量形制于左


[001-13b]
[001-14a]
右臣逸臣瑗謹按隋志開皇中以古斗三斗為一斗今
以黍斗校之尚少五合未合三斗者葢自隋開皇至聖
朝五百餘年矣其間制造得無差舛哉


皇祐權衡圖第五


周禮玉人云駔琮五寸宗后以為權注駔讀為組以組繫之因名焉
鄭司農云以為稱錘以起量駔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為權
注云以為權故有鼻也前漢書律厯志云權衡本起于黄鍾之
重一龠容一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重二十四銖二
十四氣之象也為斤重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隂陽變動之象也三十
[001-14b]
斤為鈞重萬一千五百二十銖當萬物之象也四鈞為石而五權謹矣圜
而環之令内倍好者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注謂
為錘之形如環也後漢書律厯志云量有輕重平以權衡晉書
隋書唐制並與前漢志同聖朝天聖令文云諸權衡以
秬黍中者以百黍之重為銖二十四銖為為

    臣逸臣瑗謹詳周禮及歴代至聖朝令文之制
[001-15a]
    定成銖秤一鈞秤一石秤一以大府寺見行秤
    法物校之一斤得太府寺秤七兩二十一銖半
    弱修制所以銅為權以木為衡謹為秤圖于左


[001-15b]
[001-16a]
   
右臣逸臣瑗謹按隋志開皇中以古秤二斤為一斤隋書
[001-16b]
誤作三斤為一斤則今太府寺十五斤秤乃古一鈞之權衡也
然今黍秤比太府寺尚少三銖半强者亦
以年代浸逺而制造有差也
 皇祐新樂圖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