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60 論語稽求篇-清-毛奇齡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語稽求篇卷五
          翰林院檢討毛竒齡撰
徳行節史記弟子列傳于受業身通者七十二人皆異能
 之士下即接德行顔淵至子游子夏三十字則此一
 節本統記七十二人中之最異能者非從陳蔡人也
 從陳蔡一時顛沛焉得竒才異能皆與其閒可以分
 門列部如此况此時伯牛閔騫輩俱不可考即冉求
 一人明明于哀公三年為季康子所召又三年而後
[005-1b]
 及陳蔡之難其時冉求正仕魯至哀公十一年尚為
 季氏帥師戰清見于左傳則此一人顯然不從陳蔡
 者故康成以為此節與前節不連為一章而皇氏亦
 云各為一章所為皇氏者隋周之間江右傳古學者
 有賀循賀瑒崔靈光皇甫侃等唐儒引經多稱皇氏
 此其言必有據者若云曾參有若何以不及則此節
 所記未審為夫子口語與弟子筆記經貴闕疑不必
[005-2a]
 鑿鑿也
 舊本德行上有子曰二字史記冉伯牛傳亦云孔子
 稱之為德行
 桓寛鹽鐵論云七十子有名列于孔子之門皆諸侯
 卿相之才可南面者數人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
 子貢亦以此節為七十子有名之人不屬陳蔡時言
孝哉閔子騫節子騫閔損字夫子似不宜以字呼弟子故近說
 書家有謂孝哉閔子騫一句正是人言而夫子述之
 謂孝哉一言人與其父母昆弟俱無間然初聞之甚
[005-2b]
 以為當且呼字亦有謂但人不間言謂是父母兄弟
 稱其孝友而人無異詞此係朱註新說從來不如此
 以朱子新說而又襲之解首句呼字之意則新之又
 新反于聖經嘉嘆門弟子大㫖涉于佻巧恐未必然
 按不間句有二說後漢陳羣係陳仲弓之孫其釋此
 有云閔子行孝動靜盡善人于其父母昆弟間所言
 無可非間此言閔子言善人自服之此一說也又范
[005-3a]
 升九嵗能通論語其奏記王邑有曰升聞子以人不
 間於其父母兄弟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為忠劉
 昭註此謂閔子行孝父母昆弟皆化之故人無毁言
 此又一說也據韓詩外傳稱閔子後母曾虐視閔子
 父欲出母而閔子留之其于父母昆弟間不無可議
 故舊解如此陳氏數世孝友范升一代儒術其兩說
 雖不盡同然俱有義理不然只一言字亦知其所言
 何事而曰無異詞是必加以稱其孝友四字則又添
 出矣從來人無間言皆作非間解無作間異解者善
[005-3b]
 無異詞惡亦可曰無異詞是必上文先有善惡大意
 而後可以無異承之若空言無間則假如禹無間然
 可曰無異然乎今人熟于朱註急難理辨試平心探
 討未有不呀然驚廢然返者此不可有先見存也故
 細繹集註或庶如俗說以孝哉一句屬之人言則下
 無異詞不必添出特佻巧耳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孔氏謂孔子時為大夫言從大夫後不
[005-4a]
 可徒行謙辭而正義謂孔子五十六為司冦顔淵之
 卒孔子年六十一是時已去位杜預所謂嘗為大夫
 而去故言後是也孔氏注時為大夫不知所據獨先
 仲氏謂從大夫後與為大夫後不同不問在位不在
 位即陳恒弑君章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明明在哀
 公十四年夫子去位之後亦不是為大夫後葢從者
 隨也與為字迥别隨大夫解作做大夫謬矣此因夫
 子謙德不欲明言為大夫故曰曾隨大夫後大夫有
 車則前乘車後徒行不可此與陳恒章曰曾隨大夫
[005-4b]
 後不敢不告統是一義不然哀公三子豈不知子是
 大夫必曰吾曾做大夫耶
 顔淵死時在孔子去位之後此不必言但伯魚之死
 亦有言在顔淵後者據史記顔淵少孔子三十嵗至
 二十九歲髪盡白早死家語亦云顔淵少孔子三十
 嵗二十九嵗而髪白三十一嵗早死舊家語本原是三十一嵗坊本
 訛作二字今俗傳三十二嵗謬也觀索隠史記註夫子六十一嵗顔淵死集解正義亦云顔淵卒時孔子
[005-5a]
 年六十一若三十二嵗則孔子年六十二矣據史記則三十加二十九在
 夫子當五十九嵗據家語則三十加三十一在夫子
 當六十一嵗夫子五十六為司冦行攝相事是年即
 去位則五十九與六十一總在夫子去位之後所云
 不必言者此也獨是伯魚之死據史記當在夫子七
 十嵗時距顔淵之死已九年所矣與論語所記鯉死
 在前不合予嘗參校諸書知其間原有誤者顔淵之
 死斷不在夫子六十一時何也夫子五十六仕魯在
 定公十四年然仕魯去魯亦總在一年之間自此適
[005-5b]
 衛適陳凡兩往返而復至于衞實為哀公之三年是
 年夫子已六十矣明年自陳適蔡為六十一又明年
 自蔡遷葉為六十二又明年去葉返蔡為六十三然
 而是年當陳蔡之厄爾時子路愠見子貢色作匪兕
 之歌獨顔淵能解之則是夫子六十三時顔子依然
 在也即自是以後自楚返衞自衛返魯凡論語所記
 顔子言行可與世家參考者則多在夫子六十以後
[005-6a]
 七十以前豈有其人已死而尚見行事且載其語言
 者嘗考顔淵之死公羊傳及史記世家所載年月則
 實在哀公十四年春狩獲麟之際夫子是時已泣麟
 矣而顔淵子路同時俱死因連呼喪予祝予而有道
 窮之嘆則是顔淵之死在夫子七十一嵗非六十一
 嵗在哀公十四年非四年其間舛錯所爭確確以十
 年為斷則必弟子列傳所云少孔子三十嵗者原是
 四十之誤而史記一傳寫家語又一傳寫遂不能辨
 向使改三為四則顔淵前後蹤蹟俱無所誤而以此
[005-6b]
 考伯魚之死則剛在淵死之前按家語夫子年十九
 娶宋之上官氏又一年而生伯魚則伯魚之生在夫
 子已二十嵗矣史記云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以二
 十加五十正當夫子七十嵗為哀公之十三年是魚
 死在七十嵗淵死在七十一嵗先後相距剛值一年
 鯉死之諭引痛正切如此則論語可讀史記家語諸
 書可據孔氏不必誤王肅不必疑矣若闕里志載孔
[005-7a]
 子六十九嵗伯魚卒時哀公十二年則考究不精誤
 遲一年而明儒薛應旂作甲子㑹記載戊午年孔子
 六十九嵗伯魚卒顔回卒則欲記魚死在回前而無
 所考証妄為溷載且沿闕里志并孔子年譜之誤如
 此又何足記也
屢空數至空匱豈常時不空匱耶空者窮也詩節南山不
 宜空我師作不宜窮我師解古貧窮本二義而時俗
 通語即呼貧為窮此正本空字而兼其義者葢家有
 虧匱身有缺乏歉也亦貧也生計無去路窮也家歉
[005-7b]
 無日贏生計有時絶故曰屢空後漢賈逵傳帝謂馬
 防曰賈逵母病此子無人事於外屢空將從孤竹之
 子于首陽山矣觀其用屢空二字而加無人事于外
 一句正窮之之義子在陳絶糧子路問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窮字正同
克己復禮為仁馬融以約身為克己從來說如此惟劉炫曰克
 者勝也己者身也言勝己之私也此本揚子雲勝己
 之私之謂克語然亦謂勝己之私必于己字下添之
[005-8a]
 私二字未嘗謂己即私也集註以己為身之私欲亦
 不純以己註私而承其弊者溷曰己私致字書註己
 作私引論語克己為証則誣甚矣毋論字義無此即
 以論語言人無二己現有為仁由己己字在下而一
 作身解一作私解其可通乎且克己亦不必是勝己
 私也夫子是語本引成語春秋昭十二年楚靈王聞
 祈招之詩不能自克以及於難夫子聞之嘆曰古也
 有志克己復禮仁也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
 谿據此則克已復禮本屬成語夫子一引之以嘆楚
[005-8b]
 靈一引之以告顔子此間無解而在左傳則明有不
 能自克作克己對解克者約也抑也己者自也何嘗
 有己身私欲重煩戰勝之說故春秋莊八年書師還
 杜預以為善公克己復禮而後漢元和五年平望侯
 劉毅上書云克己引愆顯揚側陋謂能抑己以用人
 即北史稱馮元興卑身克己人無恨者唐韓愈與馮
 宿書故至此以來克己自下直作卑身作自下解若
[005-9a]
 後漢陳仲弓誨盗曰觀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尅己
 反善别以克字作尅字正以掊尅損削皆深自貶抑
 之義故云則是約己自尅不必戰勝况可添私字也
天下歸仁焉歸仁即稱仁與上句為仁為字同若云效甚速
 而至大則嫌于歸來矣禮記哀公問君子也者人之
 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則百姓之歸亦祗是名謂
 之義此真善于釋歸字者先教諭云天下歸仁極其濶大要之只是稱名之意
 漢長安令楊興說史髙將軍誠召置幕府學士歸仁後漢和帝皇太后詔稱太尉鄧彪海内歸仁為羣賢
 首言不亦甚夸大然而不嫌于僭悖者祗稱名也若稱名則并不言效亦得矣
[005-9b]
盍徹乎徹與助無别皆什一法其改名徹者以其通貢助
 而言也朱註通力合作計畝均分八字不知出自何
 書公然註經以行世猶且自為疏曰徹則八家並力
 合作九百畝田收則計畝均分公取其一私取其八
 又曰耕則通力而耕收則各得其畝未可知也此等
 說皆可怪之極按春秋宣十五年傳云榖出不過藉
 所云藉者正是助法杜預所謂借民力以耕公田榖
[005-10a]
 禄所出不踰此數故曰不過此正孟子所云助者藉
 也之藉則徹仍是助故當時亦即以藉名徹即公羊
 榖梁亦俱曰什一而藉並無他義若其名徹之意則
 後漢陸康傳曰徹者通也言其法度可通萬世而行
 也故舊註引鄭康成說亦只云徹通也為天下之通
 法惟周禮匠人註引孟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
 使自賦語謂畿内用夏之貢法邦國用殷之助法又
 云合郊内郊外而通其率為十取其一則徹之為通
 亦只是通貢助通内外與通行天下諸通字立義已
[005-10b]
 耳若通力計畝則公私内外皆可不立夫畝終同皆
 可不設但通九百畝作一區而治之收之可已孟子
 所云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
 田何居豈孟子所言皆商制與且榖梁傳云古者什
 一藉而不稅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
 民所云非者謂責而罪之夫惟公自公私自私不通
 耕作故公稼不善得以罪民私稼不善得以罪吏若
[005-11a]
 通力合作則公私無别既無稼善稼不善之殊而計
 畝而分又安見公仍還公須罪民私仍還私須罪吏
 乎且漢後儒說或涉影響若春秋左氏公榖與孟子
 則皆周人况孟子即經也孟子云春省耕而補不足
 秋省斂而助不給又云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
 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亦惟耕力有不齊
 收獲有差等故以云使通力計畝則耕時何不足收
 時何不給合作則夫無上下均分則食無多寡矣此
 真礙理之甚者若此等雖非杜撰亦不可也趙岐註孟子云
[005-11b]
 民耕五十畝者貢上五畝曰貢耕七十畝者以七畝作助公家之耕曰助耕百畝者徹通十畝以為賦曰
 徹則貢助徹但異名而實則一法此與春秋傳孟子及諸儒之說又不同
樊遲未達至末先教諭曰樊遲未達未達知也謂知當不止知
 人也舉直錯枉能使枉直知人若是其大也毋易視
 也遲向子夏述其語仍疑知也謂知必不止舉錯也
 富哉言乎富者廣也大也仍曰舉錯如是其大也毋
 易視也葢遲本仁知並問而未達以後則專問知故
[005-12a]
 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從無知可妨仁仁足全
 知之說學問多對待總不相妨愛不必礙惡舉不必
 礙錯原未嘗于仁知各見處設調停也若謂不仁者
 逺便是說仁毋論行文偶及不宜錯認九經親親非
 親親為大之親而即以兩賢論一則未達者妨仁也
 忽并己所未達者而亦忘之而單曰問知一則所聞
 者問知也如鬼如神便能知問知之外必不止問知
 而當復有仁一過于㝠頑一過于神靈一則忘己往
 一則識未來恐二賢生質其相去不至如是
[005-12b]
先之勞之章先之先民也勞則勞誰乎先仲氏曰經凡之字
 俱有所指孔安國解此謂先導民以德使民信之夫
 然後從而勞之則兩之字俱屬民解且此是聖門習
 語如夫子贊易曰說以使民民忘其勞子夏曰君子
 信而後勞其民是也若無倦另是一意先勞是不迫
 于始無倦是不懈于終一不銳往一不惰歸一不苛
 于民一不恕于己更不必兩作粘合說亦甚妥但孔
[005-13a]
 氏于無倦節則又屬先勞解謂行此上事無倦則可
 且舊解亦多如此如晉武帝泰始四年下耕藉詔有
 云先之勞之在于不倦可驗
必也正名乎不父其父而禰其祖不知何據竊謂其事可疑
 有未易遽論定者按春秋定十四年為衛靈之三十
 九年衛世子蒯聵得罪南子出奔宋至哀公三年為
 衛靈四十二年衛靈將卒兩命立子郢子郢兩辭之
 及卒而夫人南子仍以公命立子郢郢曰有亡人之
 子輙在因立輒乃輒甫立而晉即納蒯聵于戚戚者
[005-13b]
 衛地而衛人拒之是時夫子適返衞其子弟如子路
 子貢髙柴輩又適俱仕衛衛侯欲得子為政故有此
 問然考其時晉納蒯聵在衞靈告卒之後尚未告塟
 即或夫子至衛時在告塟後然春秋列國例書塟卒
 並無書告袝吿祫及作主入廟諸文其禰靈與否非
 所預聞如謂既塟之後卒哭作主必將遷靈于禰廟
 而奉祀之故不父瞶而禰祖則卒哭作主但袝祖廟
[005-14a]
 必三年吉禘祧髙别寢然後遷新主于禰此時之禰
 猶是靈公所祀之襄公也在靈無禰名其不必正名
 固也且夫不父其父者非謂其繼祖而易以名也從
 來祖孫傳重不礙稱名成湯既崩太丁與弟皆未立
 而死則太甲以孫而為湯後然不為無父周平王太
 子洩父早死則桓王嗣立越洩父而作平王之後然
 不為不子故鄭康成註儀禮有受國于曾祖者謂君
 之子早死或有故不立則孫受國于祖若兩世有故
 不立即受國曾祖是以國君傳重有稱為父後者有
[005-14b]
 稱為祖後者有稱為曾祖後者夫既稱為後則必越
 祖父而直繼之誰謂祖孫相繼便屬非分葢天下有
 一定之名祖孫父子是也有不定之名而仍一定者
 髙曾祖禰是也嘗考周制生倫有世次國語所謂工
 史書世者謂書其世系而次第之祖不得稱父孫不
 得稱子此定名也而至于宗廟之禮則有廟次國語
 所謂宗祝書昭穆者則以天子諸侯立髙曾祖禰四
[005-15a]
 親廟所云顯考皇考王考以及考者大抵祖禰四親
 先有其名以立廟而廟名一定則又隨後君之入而
 隨予以名假如入考廟而為卑者則卑亦名禰魯僖
 嗣閔即禰閔雖兄禰弟勿顧也入考廟而為尊者則
 尊亦名禰桓王嗣平即禰平雖越太子洩父勿忌也
 然且出此名順春秋名從祀反此名逆孔子譏季文子縱逆祀踰乎
 此即名叛公羊名叛祀此豈人之無良忘尊親而廢禮教
 哉以為廟有定名雖欲正之以世次之名而有不可
 也乃以不定之名覈之以一定之實而名仍有定世
[005-15b]
 信以為孫既禰祖即稱祖為父也哉太甲奠殯而即
 位以禰成湯然書稱祗見厥祖其為祖名如故也桓
 王禘平王于廟秉鬯事禰而詩稱桓王之妹為平王
 之孫其為孫之名未嘗亡也是以左傳靈公謂公子
 郢曰余無子是靈不以蒯瞶為子也然而國語稱納
 蒯聵時瞶禱于軍中曰文祖襄公昭考靈公則蒯瞶
 未嘗不父靈也然且哀十六年瞶甫返國即告于周
[005-16a]
 曰蒯聵得罪于君父君母則不特父靈且并南子亦
 母之若聵之子輒則渾良夫謂瞶曰疾與亡君皆君
 之子也是子輒也輒之父瞶則藉圃之難輒將出奔
 時蒯瞶已死拳彌勸輒曰不見先君乎是父瞶也然
 且哀十六年蒯瞶入衞而旋見弑于己氏至般師子
 起兩經篡立夫然後輒復返國謚瞶莊公奉瞶于禰
 廟而祗事之越七八年乃又復出奔而客死于越是
 輒固嘗禰父者其前此禰祖以父未立也父未立則
 父也非禰也名有然也後之禰父以般與起未成君
[005-16b]
 而父成君也父成君則君也禰也而實考也考廟即禰廟父
 死稱考名有然也故輒之得罪在拒父不在禰祖而人
 之罪之當責實不當正名自正名之說起世遂有以
 祖禰為可易者先禰而後祖躋僖而降閔見春秋毛氏傳
 有攙未立之君而入太廟如明世之祀興獻稱睿宗
 者世宗以生父興獻王入廟加廟號見明大禮議此不可不察也正名之說
 起世遂有以父子之名為可易者襄仲之子繼襄仲
[005-17a]
 之長子而稱兄為父稱父為祖東門襄仲死宣公賜氏仲經書仲遂卒于
 垂是也其後季文子逐襄仲子歸父而歸父弟仲嬰齊繼之公羊昧賜氏之故誤謂嬰齊氏仲必稱父為
 祖故以王父字為氏遂致大謬致宋濮王明興獻皆請改皇考之稱
 而稱皇叔父以至大禮決裂千載長夜者見予駮正大禮議
 此不可不察也
 然則正名何居舊註引馬融曰正名者正百事之名
 也考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而漢藝文志
 謂名家者流葢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凡辨名所在不可苟為鈲析且
[005-17b]
 從來有名家書如鄧析尹文子公孫龍毛公諸篇尹
 文子與宋鈃游齊稷下毛公公孫龍同游于趙平原
 君家俱以堅白同異辨名義為辭此則名家之說之
 所由著也若漢後儒者猶尚名說曰名物曰名義曰
 名象而浸尋失真至晉時魯勝註墨辨一書深論名
 理謂名者所以别同異明是非道義之門政化之準
 繩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則事不成墨子著辨
[005-18a]
 經以立名本而荀卿莊周輩皆非之然終不能易其
 論也其序尚存晉史約四五百言極言隠顯虚實同
 異真似之辨毫釐纎悉皆有分剖其文甚著則是稱
 名之名祗是一節而百凡事為無非是名如禮人名
 不以國以國則廢名是名不可言王莽傳云臨有兄
 而稱太子其名不正宣尼公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此
 稱名之名也若百事之名熊氏謂曾子有母之喪水
 漿不入於口者七日是過禮也雖名為孝而不可明
 言以為法故禮不興後漢薛宣子况為博士所毁而
[005-18b]
 廷尉與御史中丞議罪不確有云孔子云必也正名
 名不正則刑罰不中此則事名之見乎禮樂與刑罰
 者况春秋以義正名凡列國興師如討貳服叛收奪
 報怨之事皆須有名故宣二年秦師伐晉報其無名
 之侵僖四年齊侵蔡伐楚當時稱其有名而檀弓吳
 侵陳夫差謂行人儀曰師必有名人之稱斯師也其
 謂之何是兵戎大事其闗于正名者尤急意者夫子
[005-19a]
 返衛則適當衛人拒彼此搆兵之際而按以春秋
 大法正名定義謂之拒父不謂之拒父此固考辨所
 最急者故曰正名若名不正以下則又汎言百事之
 名以折之葢拒父一事第使隠悟不可名言耳
 或謂拒父興師其不正之名顯然在人有何疑議而
 猶待為之正之不知此時拒父實有名言之未易定
 者當哀之二年出公既立而是年是月晉即以趙鞅
 率師納蒯瞶于戚衛人以為蒯瞶不子既得罪先君
 而又乘先君未塟興師入冦義不可納故奮然拒之
[005-19b]
 而春秋書法亦復以為輒不當私順親心納父不拒
 葢古有孫從祖之文且廟制昭自為昭穆自為穆不
 當從父命而廢王父之命故榖梁于蒯瞶納戚傳曰
 納者内勿受也勿受者輒勿受也以輒不受父之命
 受之王父也信父而辭王父則是不尊王父也其勿
 受以尊王父也公羊于齊國夏衛石曼姑圍戚傳曰
 曼姑受命于靈公而立輒以曼姑之義為固可以拒
[005-20a]
 之也蒯瞶無道靈公逐蒯瞶而立輒輒可以立乎曰
 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以王父命辭父命
 是父之行于子也言用祖命拒父正是父道之得行于子處不以家事辭
 王事以王事辭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立君是王事讓父是家事
 為社稷重而拒父正是君之得行于臣處故當時衛人羣然以拒聵為能
 事其拒瞶也并不曰為輒拒父而曰為靈公拒逆雖
 聖門弟子皆以為然子貢使吳子路結纓恬不為怪
 故子路子貢並有為衛君之問惟夫子隠以為非在
 為衛君章風其退讓在此章則示以正名所謂正名
[005-20b]
 者正欲辨其受命之名拒父之名也何也葢輒固未
 嘗受命于靈公者也據春秋靈死之嵗曾謂子郢曰
 將立汝郢不對他日又謂之郢曰郢不足以辱社稷
 君其改圖然其時又曰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
 祗辱此言君立後當以禮與夫人卿士同之今君命
 私命耳祗取辱也是當時立郢之説尚是私命更無
 他命命輒可知及靈卒而夫人曰君命郢為太子郢
[005-21a]
 不受曰君没于吾手若有命郢必聞之是靈雖命郢
 終是私命故郢直得以不聞命辭之既不命郢則更
 無他命又可知于是郢以己意讓瞶子曰且亡人之
 子輒在然後立輒則所謂輒之立受之王父者毋亦
 有未然者耶則所謂輒受王父命不當受父命者毋
 亦有未確者耶則夫為先君拒逆王可廢親國亦可
 廢家者毋亦有可疑而不可盡信者耶夫如是則師
 出以名拒父與其不謂之拒父之師與此皆夫子所
 急欲正之而不敢明言者若夫公羊所云石曼姑受
[005-21b]
 命于靈公而立之則夫人三揖皆未與聞豈有南子
 不受顧而曼姑反受顧者此因春秋記曼姑之名而
 故為飾之非實録也葢衛自哀公二年至十四年蒯
 瞶入戚而衛人拒之其相持之久至十二年所而夫
 子以哀公六年返衛則此時名義未決正須辨定故
 夫子以正名為先誠是要事此則度之時審之勢質
 之義理証之諸經傳而斷斷不爽者若猶未是則請
[005-22a]
 後之好學者併駁正焉
 夫子為衛君章從來亦不得解但以父子爭國與凡
 弟讓國相比較雖常人猶知之何待求賜正以王父
 命與父命比較王事與家事比較則急難明耳葢齊
 受父命輒受王父命輒未嘗異齊也夷遵父命聵不
 遵父命是瞶實異于夷也夷讓齊亦讓是讓當在瞶
 也聵爭輒亦爭是爭不先在輒也況叔齊之讓祗重
 親私衛君之爭實為國事葢親不敵王家不廢國萬
 一夷齊並去而二人相對惟恐國事之或誤而稍有
[005-22b]
 怨心則必為衛君而不謂其並無怨也如此則二賢
 之問耑鋒對而解悟捷主客隠顯極為可思然且二
 賢終不去衛一為之使而一為之殉則當時之為輒
 而拒聵為何如者况衛人也
 集註是時魯哀公之十年孔子自楚反乎衛此是六
 年所云十年亦非是
 論語稽求篇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