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9 榕村四書說-清-李光地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讀論語劄記卷上
            大學士李光地撰
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章
 學字先儒兼知行言愚謂古人所以為學者詩書禮
 樂四術而已詩書未便是目前行處講貫而思維之
 可也若禮樂則親其事習其節日用之間不可斯須
 去者便是踐行處也時習則貫通於心而復體驗於
[004-1b]
 身自然有浹洽之味而日新不已故曰説朋來而樂
 者既樂其相資之益又樂乎斯道之傳也樂與説相
 表裏易所謂入而後説之説而後散之者意極相似
 人不知不必謂與朋來相反人與朋自不同如夫子
 友教英才而所如不合則雖是同道亦可謂之人不
 知矣末段雖言成徳之事而不愠正與説樂相對説
 生意内發似春樂散於外似夏不愠則生意又収斂
[004-2a]
 於内似秋似冬聖人一立言而天理備焉學者自力
 於學問之事而體驗於性情之間則自知其所至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章
 人能孝弟則犯上作亂非其所好而所好者必恭譲
 和順之事矣由犯上作亂而推之不仁之極也而由
 恭譲和順而推之仁之至也仁之道自孝弟始故曰
 孝弟為仁之本也案夫子告曾子以孝為至德要道
 而又釋其意曰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性
 之徳有仁義禮智之常然義禮智皆統於仁仁又始
[004-2b]
 於孝此所以為徳之本而曰至徳也修道謂教有父
 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之倫然義序别信皆根於親
 此所以為教之所生而曰要道也此章言道生即教
 之所由生意言為仁之本即徳之本意道又以徳為
 本故先言道而後歸之德也立論之有淵源如此而
 象山陸氏猶非之不知其何説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章
[004-3a]
 曾子至孝者而此言三省事親從兄皆不與焉不可
 不求其説蓋省者省其所忽略處也於親則竭力勤
 事蓋曾子所念念不㤀者惟為常人謀則或不盡其
 心者有之矣與朋友交未能一一實其言者有之矣
 所傳受於師未能熟復踐行者有之矣此曾子檢察
 之宻所以自覺而自修者雖曰三省異乎後人三㸃
 檢者之說矣然即其省處而深思之則進徳修業之
 道已備焉為人謀而忠則於尊親尚有不忠者乎與
 朋友而信則於尊親尚有不信者乎傳者而習所未
[004-3b]
 傳者有不汲汲孜孜寤寐求之者乎忠信所以進徳
 也講習弗懈所以修業也曽子之為學大畧可見矣
子曰道千乘之國章
 敬則民肅信則民從是率作興行之事節則不傷愛
 則不害是撙節愛養之事末句專就使民一事言然
 實包上兩意如勞農勸耕講射讀法師田行役則以
 敬事而信之心行之民㤀其勞也如三時不害公旬
[004-4a]
 有經宮室臺榭之不煩黷武禽荒之不擾則以節用
 愛人之心行之民安其業也詩云無以太康職思其
 憂是之謂作民忠勤之道以時而使之者也又曰民
 亦勞止汔可小休是之謂使民得其樂生之心非其
 時則不使之者也
子曰弟子入則孝章
 入孝出弟就其良知良能而順養之徳之本也謹行
 信言存其誠也汎愛親仁導其孝弟之推而廣其謹
 信之益也此論幼學故先行後文若博文約禮文行
[004-4b]
 忠信則成人之教法也 人之少也聰明未開然其
 知能之良則可以使之養正於蒙而閑邪於豫他日
 所知亦不過自此而暢茂條達之但先王道藝之遺
 體大義精不可不先肄習以為異日講明之漸自此
 而入大學則遂大求深造之方而日新其固有之徳
 此先聖之教所以同條共貫而施之之序各當其可
 而順其時也周禮鄉三物小學也故先之以徳行後
[004-5a]
 之以道藝至其教國子也則至徳以為道本即六徳
 敏徳以為行本乃六藝孝徳以知逆惡乃六行也大
 司樂亦即國子之教故中和即至徳祗庸即敏徳孝
 友即孝徳惟小學大學皆以徳為本故皆先言徳而
 大學於此三者又皆以徳字貫之若行與道藝則互
 有先後與孔門之教同也至徳曰道本者易所謂成
 性存存道義之門先儒以居敬存誠為窮理之本者
 此也敏徳曰行本者商書所謂遜志時敏厥修乃來
 先儒以勤學好問為力行之本者此也孝徳曰知逆
[004-5b]
 惡者孝經所謂使民親愛莫善於孝使民友譲莫善
 於弟先儒以篤行修身為化民善俗之本者此也小
 學有六徳智仁聖義中和大學以中和括之而統名
 曰至徳小學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大學以祗庸括
 之而統名曰敏徳祗敬也庸用也敬業而常用之則
 敏之謂也小學有六行孝友睦婣任恤大學以孝友
 括之而統名曰孝徳詳畧不同其歸一也子夏篤信
[004-6a]
 謹守者故灑掃應對進退乃小學之法而下重威章
 及修徳講學徙義改過乃大學之正條也周公孔子
 之道程朱之所傳不外於此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章
 重者持敬之效也學謂詩書禮樂所日修之業也主
 忠信者存誠之功也取友改過輔仁克己之事也持
 敬以為講學之基則心不外馳而所學者固矣存誠
 以為遷善改過之本則志有定主而不患乎善之不
 遷過之難改矣誠敬相生知行並進故重威與主忠
[004-6b]
 信實相表裏而所學既固則日進於高明日逺於汚
 下也必矣他日夫子又言徳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所謂修徳即主敬存
 誠之事易言忠信所以進徳是也講學則欲其學之
 固也徙義改不善亦即此取友改過之事也聖人教
 人大端不外乎此數者
子禽問於子貢曰章
[004-7a]
 温良恭儉譲可謂善形容聖人者細别之則天地之
 氣備焉温者和藹春氣也良者明達夏氣也恭者嚴
 肅秋氣也儉者収斂冬氣也譲則盛徳若虛秉心無
 競而行乎温良恭儉之中如土氣之流行於四時也
有子曰禮之用章
 禮之用和為貴以今日用禮者言之必以和行之乃
 可貴也先王之道斯為美以昔日制禮者言之惟其
 和所以為美也然禮中自有和耳如放乎禮法以為
 和則何可行之有觀有子之意似慮乎行禮者之拘
[004-7b]
 苦勢將激為放蕩之行故特設為兩救之論其後莊
 周之徒嗣興大毁周孔名教則有子之言驗矣程朱
 嘗論兩晋風流是東漢名節之所激而變者亦此意
 耳
有子曰信近於義章
 信也恭也與人親也皆世所謂善行也然必裁之以
 義禮之中正要之以道誼之合則言行無尤悔而其
[004-8a]
 與人交也可以乆而相依如賓之有主矣為善行而
 不能終於無弊者不知學而不謹始焉故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章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者志之篤也敏於事而愼於言
 者功之專也然非就正有道則雖堅苦刻勵而學術
 之差至有為害於無窮者聖人之言實萬世學者之
 法
子貢曰貧而無諂章
 無諂無驕在行上作工夫樂好禮在學上作工夫先
[004-8b]
 有所立而後求其自得則樂好禮亦須以無諂無驕
 為基但不可終身誦之耳他日夫子之言自富貴貧
 賤不處不去以至無終食之間違仁亦此意也此是
 論學問進歩不是評兩項人子貢引詩言極切故夫
 子深取之


為政篇


子曰詩三百章
[004-9a]
 集註無與毋通為禁止之辭先儒以禮之毋不敬證
 之其義甚精言詩之教如此也 案詩舊説謂三百
 篇皆賢人所作而可以被之弦歌薦之鬼神用之賓
 客其釋義也非美則刺蓋如風詩鄭衛之國則以其
 淫亂之言為譏他人之作似皆因夫子此章而遷就
 其說者宋呂伯恭實主斯義故謂鄭聲淫者其聲淫
 而非詩淫也雅樂鄭聲以聲樂别而非以詩别也間
 有淫詩譏淫者而非自為淫也朱子以為不然故謂
 雅鄭之别雅即大小雅也鄭即鄭風也詩與樂相為
[004-9b]
 首尾未有詩不淫而聲淫者桑中洧外諸篇自比於
 亂而設淫辭首末無所謂諷一者豈端士正人之所
 屑作夫子所謂思無邪者蓋言詩之為教使人如此
 非必其言粹然一出於正也朱子暮年於易卜筮詩
 雅鄭之說守之益堅二經本指所以復明者厥功大
 矣
子曰道之以政章
[004-10a]
 就本文觀之則似輕政刑而重徳禮然自堯舜以來
 禮樂刑政皆有專官則政刑未嘗廢也但不以是為
 先耳若後世則專務政刑又不但以為先而已也故
 朱子言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徳禮則所以
 出治之本而徳又禮之本可謂反覆詳盡首章言為
 政以徳正此意也 政刑未嘗廢而不以為先者攷
 之周官最分明冡宰輔翊王躬以成君徳故居首其
 所掌者雖多出入起居飲食服御之事然所以調養
 防閑使之正心修身以齊其家而為治平之本者不
[004-10b]
 離乎是司徒掌邦教宗伯掌邦禮則次之司馬掌邦
 政司寇掌邦刑則又次之至治之世至於刑措刑為
 秋官董仲舒所謂隂之用在空而置之不用之處者
 也臯陶言治亦先之以九徳然後及於五典五惇五
 禮有庸五服五章五刑五用本末先後自古然矣帝
 之命曰以弼五教刑期無刑意可見也春秋之世反
 之而禍極於亾秦故夫子言此以警時弊非謂先王
[004-11a]
 之道盡廢政刑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章
 此章雖聖人自言然實萬世學者法則首之以志次
 之以立又次以不惑知命耳順又次以不踰矩先儒
 所謂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窮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踐其實者其次序實與此合也自聖人至於
 學者生安學利困勉其等不同然而為學次第則一
 而已 須知此不是分段做工夫當其為學之初便
 已志氣相持知行並進然語其得效則有先後志不
[004-11b]
 立則無下手處故志之立最先又乆之而後徳性堅
 定又乆之而後義理昭明又乆之而後踐履純熟此
 一節不透則彼一節必有扞格之處彼一節有扞格
 之處便須尋向此一節來大學先後之目由此而生
 非今日持守則廢知明日致知則廢行也近儒不知
 此理故餘姚王氏之議朱子曰必待物格知至而後
 誠意正心則終身無誠意正心之時可謂不深考而
[004-12a]
 易其言者矣 從心所欲不踰矩愚意以為非隨心
 所欲悉合於道之謂蓋凡人見理既明心之所欲如
 此到行事時有㡬㣲未能相應便是未能從心所欲
 而不免於踰矩在聖人固不應有此然其檢察之密
 謙虚之誠必有獨覺而人不及知者雖其辭益卑而
 無害其為聖修之極致也姑記以俟後之君子
孟懿子問孝章
 是時懿子已無父矣故兼葬祭言之
子游問孝章
[004-12b]
 如舊說犬馬能養則引喻失義聖人恐不應作是言
 且能字接犬馬說似非謂人能養犬馬也蓋言禽獸
 亦能相養但無禮耳人養親而不敬何以自别於禽
 獸乎
子夏問孝章
 此與答子游之意同皆不重能養而重愛敬之心也
 色難似亦當兼愛敬言之
[004-13a]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章
 後篇云回也非助我者也正說其不遣處又曰於吾
 言無所不說說則生意充滿如草木之逢時雨萌芽
 甲坼自不能已是其足以發處
子曰温故而知新章
 不温故則所積者薄而不能裕於有本不知新則所
 見者滯而不足應乎無窮
子曰君子不器章
 器者以一能成名之謂如子路之治賦冉有之為宰
[004-13b]
 公西華之治賓客以至子貢之瑚璉皆是也君子之
 學徳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顔子視
 聼言動之間曽子容貌辭氣顔色之際而臯夔稷契
 伊傅周召之功勲徳業在焉此之謂不器若以無所
 不知無所不能為不器是猶未離乎器者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章
 學而加之以思則尋繹而日以親體驗而日以明而
[004-14a]
 其學也益固矣思而加之以學則有所證驗而實有
 所裨助而安而其思也益精矣
子張學干祿章
 不多聞見則無以畜徳不闕疑殆則不能精義不愼
 言行則不能時措之宜三者備而猶恐未免于尤悔
 也亦曰寡而已矣


八佾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章
 若夏殷之禮總無傳者則夫子何由而能言蓋當日
[004-14b]
 遺文軼事猶或流傳但殘缺不完且乆無講論之者
 耳夫子好古敏求又有心通百代之識故或得一而
 能推其餘或見數而能知其義此其所以能言也然
 非有所證據則不但人莫之信而已亦危殆而不安
 魯所備者周禮耳夫子周流列邦庶㡬二王之後修
 其禮物記識舊事之人猶有存者而其道亾文散世
 逺人湮殆無異於他國求若魯之易象春秋周之老
[004-15a]
 聃萇弘可以考而咨者無有焉此其所以不足徵也
 故曰假令文獻而在則雖人亾政息而以吾所心知
 者與其舊典獻民相質必能使二代之規模禹湯之
 精意與昭代並傳而表吾言之不誣矣此章見夫子
 述古之殷蒐采之備黙契神悟之智闕疑存信之心
 此所以為萬世師法也
或問禘之說章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知其理而仁孝足以體之則
 物與民胞皆我度内子孫臣庶呼吸相通而治天下
[004-15b]
 不難矣故中庸又引子之言曰明乎郊社之禮禘嘗
 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此論道之極致而非可易
 為或人言也
王孫賈問曰章
 集註說奥竈之祭自有所考然愚意古五祀皆有祭
 門户行竈不待言矣中霤惟上古穴居野處鑿土通
 明時有之後世聖人易以宫室則中霤之祭當於何
[004-16a]
 所乎室中有奥蓋神道祖考之位生人主者之居是
 一家之最尊者則疑中霤之祭當設於此也五祀之
 中中霤為貴然竈者飲食所從出婦人孺子咸奔趋
 焉故時俗為此語而賈述之禮文殘缺不可考究妄
 意如此未必其是也
子曰闗雎樂而不淫章
 闗雎疑非宫人之詩乃是后妃所自作蓋古者外朝
 宫中皆有職女職如妃嬪世婦御妻之類是也后妃
 思得賢女職以自助而配君子至於形為寤寐反側
[004-16b]
 之憂樂以琴瑟鐘鼓之盛不但無嫉害之心而有愛
 慕之誠非盛徳能若是乎夫求賢以示周行昭徳音
 笙簧琴瑟與嘉賓式燕此小雅所以為周之隆也其
 義正與闗雎相對詩則由内以及外故闗雎為風首
 而小雅鹿鳴次之樂則由後而返本故工歌自鹿鳴
 始而以闗雎為終所以表聖徳之盛推王化之原此
 序詩作樂意也好徳而不好色故樂而不淫誠求而
[004-17a]
 非情感故哀而不傷今誦其詩諷其辭義皆可想見
 至被之弦歌亦必有優柔平中之美故夫子以為洋
 洋盈耳而不可得而聞矣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章
 或人是反覆求器小之說非與夫子辨論儉是器小
 之似固易知至夫子答以非儉又轉為知禮之疑者
 守禮則近於拘迫而似乎器小蓋亦世俗之見也凡
 論語記或人所問夫子多不盡其辭蓋以其人之識
 未足深論然就所謂示諸斯者而思之則禘之說可
[004-17b]
 知就所謂不儉不知禮者而推之則器小之指亦可
 悟此所以為聖人之言也
子語魯大師樂曰章
 樂每闋之中有純乎工歌者有奏笙管者有歌笙迭
 代及合作者然如此章四節則歌奏皆當有之聲相
 應而不相背是翕如乆之則兩聲如一聲是純如細
 辨之條理分明是皦如合聼之一氣相生是繹如也
[004-18a]
 合而分分而合萬事皆然聲音其一端爾


里仁篇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章
 無私心則不牽於情而無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
 之過當理則不動於氣而能使君子小人各得其所
子曰富與貴章
 富貴貧賤取舍之間是立身之大節於此有差則無
 由入於君子之路以其本心既失故也故曰君子去
 仁惡乎成名由此而進之則存省此心與仁相依而
[004-18b]
 無終食之違極至於造次顚沛不以利害安危而奪
 吾本心之徳焉此學之自粗而精自易而難之序也


一說下文只是申明上文意富貴貧賤不能審處


 者由失其本心故有所苟且而就有所逼迫而去也
 君子於本心之徳雖終食之頃不違况去就大節乎
 故富貴之來有不暇審擇者而造次必於是貧賤之
 中可以至於困頓流離而顛沛必於是也 兩不以
[004-19a]
 其道得之似當一例看蓋以為非道得貧賤語終未
 順亦是言不以道得富貴則不去此貧賤也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章
 無以尚之者好之至也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惡之
 深也此如大學之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正是用力處
 似不必以成徳言蓋求必得而後為好之至務决去
 而後為惡之深志氣相生豈有力不足之患或者强
 弱不齊中道而廢者有之然我亦未之見則以真知
 所好惡者少也
[004-19b]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章
 無適無莫而義之與比所謂絶四之後必有事焉者
 大而仕止乆速小而取予辭受皆如此
子曰能以禮譲為國乎何有章
 此章當為虛文具而無實意者發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章
 此章義理至程朱始發明盡致而朱子語類有曰天
[004-20a]
 地生萬物而其所生之物皆物物有一天地之心聖
 人應萬事而其所處之事亦事事有一聖人之心此
 言尤精㣲切當蓋一心之發散為萬用之施而萬事
 之為肖其本心之徳此中心如心之義一以貫之之
 實周子所謂發聖人之藴教萬世無窮者此也 或
 問異氏月落萬川之說與此同乎曰不同彼以心之
 覺性為一吾以心之實理為一也是故彼之喻性之
 寂現也每以虛景言之如所云明鏡者是也明鏡本
 空而萬象之來畢照此於一貫之義似矣然而所成
[004-20b]
 者虛景也至程子乃以穀種喻之種一而已而其所
 成有萬無一不與種相肖者是之謂實迹而非虛景
 吾儒一貫之學也
子曰君子喻於義章
 此章當合程子陸子之言乃備君子志在於義故喻
 義而其好義也不倦小人志在於利故喻利而其好
 利也無厭愚謂至於好義不倦則其徙義也必有不
[004-21a]
 能自已者好利無厭則其徇利也亦將無所不至矣


公冶長篇


子使漆雕開仕章
 註斯指此理而言然即指仕言亦可言未能自信其
 可仕也 夫子所歎為難見者曰隱居以求其志夫
 所志何志也修己以及物之志也何以謂之求其志
 志在是而求所以自信焉爾必隐居以求之者所志
 既大非所養之深未足以充之也觀後篇子路冉有
 公西華言志夫子未有與辭所與者乃在不仕之㸃
[004-21b]
 夫春遊詠歸與夫子酬知之問若不相應然為聖人
 所歎許豈非志其大而不苟自試樂其樂而不屑外
 求者與聖門髙弟如顔曽之徒皆終身不仕易所謂
 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夫子則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知不可而為之以申大義於天下者也顔曽之徒欲
 為聖人而未至其餘則又非所願也此庶㡬夫子所
 謂求其志者外是則曽㸃漆雕開氣象近之故先儒
[004-22a]
 以為己見大意
子曰道不行章
 無所取材是論其素非就此一事而言聞從浮海而
 喜可謂不屑於俗而勇於義故夫子喜而贊之無貶
 辭也好勇過我是贊之無所取材是進之皆因此一
 事而概其平生也
子曰吾未見剛者章
 義理常伸而血氣不用之謂剛苟動於血氣皆慾而
 非剛也世俗以血氣為剛故夫子辨之
[004-22b]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章
 子貢所言自是恕之事未必是以仁自居夫子以為
 非爾所及者蓋其能恕則去仁不逺矣未易能也君
 子之道某未能一者恕也曽子亦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仲弓問仁夫子以此勉之他日子貢問博施
 濟衆問終身可行夫子皆以是進之此之未許亦所
 以進之也
[004-23a]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章
 子貢言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又言宗廟之美百官
 之富皆是有得於夫子之文章者此則又與聞性道
 而歎之之辭也然性道文章初無二理故夫子他日
 告之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曰女以予
 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夫春秋冬夏
 庶物露生無非至教則天載之神在是矣詩書六藝
 一以貫之則性命之精在是矣精粗本末合一之妙
 非深於道者不能契而夫子屢以示子貢焉豈非顔
[004-23b]
 曽之亞與
子在陳曰章
 狂者心追古人而其志可嘉簡者不屑世俗而其風
 可尚二者皆聖人之所取而亦皆有病焉蓋狂而無
 以斂之則蕩簡而無以密之則踈故夫子謂不知所
 以裁之而孟子謂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語類一說
 以狂為斐然成章簡為不知所裁似未當二字皆就
[004-24a]
 狂士言之或曰簡即狷也狷者自守而有所不為故
 曰簡
顔淵季路侍章
 聖門言志有以用世言者子路曽晳冉有公西華侍
 坐是也此章但命言志故所言者皆日用性分之事
 聖賢之分只在安勉子路曰無憾顔淵曰無伐無施
 皆是自覺憾與伐施之不善而願除去之夫子曰安
 之信之懷之是順乎心之自然與以物所應得體味
 三無字三之字則聖賢分量自見無憾比之無伐施
[004-24b]
 又較粗則子路顔子所造之淺深亦見
子曰已矣乎章
 有所感而言者則其發語如此


雍也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章
 答好學之問不言詩書禮樂之術業而以不遷怒不
 貳過兩言盡之此意須識取則知聖門之所以為學
[004-25a]
 矣然又須知不離乎詩書禮樂術業之間博文約禮
 正是視聼言動得力處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章
 此至字與斯仁至矣至字不同彼以仁言此以心言
 也仁人之安宅也不違仁則安居於此日月至則自
 外而來或日一至或月一至焉而已張子内外賓主
 之說亦非為顔子以仁為主其餘以仁為賓乃是以
 家喻仁心常依於此則為主偶然至於此則為賓也
 蓋仁體常在心有存亾出入故爾
[004-25b]
子謂子夏曰章
 子夏亦篤信聖人者此君子小人似未可以為己為
 人斷之此小人猶言硜硜然小人哉褊狹之稱也君
 子之儒見識髙明而規模廣大若不能日進於髙明
 廣大而以所得自安焉則為小人儒
子曰人之生也直章
 直質直也罔欺罔也天地以誠生人故質直者其本
[004-26a]
 也欺罔之人喪其天矣
樊遲問知章
 知者仁者皆急於當務而緩於求報知以所知言故
 不惑而逹於天人之理仁以所存言故無所為而為
 而合乎天地之心程子曰先難克己也此亦就其最
 難者言耳實則先難後獲泛言凡事如事君敬其事
 而後其食憂道不憂貧之類皆是也他日又告之曰
 先事後得非崇徳與亦即此意
子曰知者樂水章
[004-26b]
 山水外物其理有與心相契之處是以樂之也動靜
 者性體能盡其性則其動也不窮而其靜也不遷矣
 樂壽者命也而有可以道致者故知仁之徳君子所
 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者也此章只以其徳言之不
 必定作兩人說如君子道者三三者字只是一君子
 爾與繫傳言見仁見知指各不同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章
[004-27a]
 子貢以仁之用言此必有徳有位者故雖堯舜猶病
 若學者坐而言此郤不是切已功夫故夫子以仁者
 之心求仁之方告之然亦不是全無用處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舉斯心而加彼老者
 安之少者懷之隨其分以及人此自崇髙富貴至士
 庶皆可行者顧不取必於其博與衆耳欲立立人欲
 逹逹人連下能近取譬語氣似是一片細分則上截
 直指仁體故以夫仁者引起下截强恕求仁故以仁
 之方結住朱子說書之宻皆此類也
[004-27b]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章
 述而不作則優柔涵泳於古作者之林而不作聰明
 以亂舊自然與古相契信之深而好之篤矣及其深
 信而篤好也則孜孜於述之不暇又何疑於作二句
 蓋亦反覆相因也又述而後知無所事於作信而後
 不能自已於好述與信最難萬一非所述而述非所
[004-28a]
 信而信則其弊有不勝言者故夫子讚易道以黜八
 索述職方而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刪古詩三
 千而為三百四代禮樂具折其中識其正偽所以能
 善述也闕其疑殆所以能存信也夫子之為萬世師
 者於此兩言見之矣我字似非親之之辭言我竊比
 於老彭倒其文爾
子曰黙而識之章
 此章三句皆就講學一事而言黙而識之者不言而
 存諸心所得之深而所養之厚也學而不厭則所謂
[004-28b]
 日新之功晝有為而宵有得者也非黙識則義理無
 根不能有無窮之味而厭心或生矣非不厭則功夫
 不繼不能有發明之機而所存或薄矣然非誨人不
 倦則無至誠及物之心而所存者可知無與人為善
 之樂而厭心亦竊發三者蓋亦相為表裏始終也說
 命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兹道積于厥
 躬惟斆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徳修罔覺即此三句
[004-29a]
 之事
子曰徳之不修章
 修徳謂忠信篤敬學之本也講學者窮理致知之事
 徙義改過則力行克己之事也學之事惟此四者夫
 子此章言之最全蓋忠信所以進徳敬以直内更無
 他言修業則有講學以下三者業兼知行而為言也
 然徳中誠敬二字又是知行二者之根敬則志氣清
 明培養深厚而其講學也有深造自得之功誠則立
 志真切存心篤實而其力行也有敦行不怠之效此
[004-29b]
 首篇重威一章所以為詳且宻也周子云君子乾乾
 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而後至程子云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朱子云致知以啟其端躬
 行以踐其實而敬者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是皆
 得孔門之傳者然周子中間少郤講學一節程子末
 段未及力行一節言有詳畧散出他見故也惟朱子
 三語則包括為盡
[004-30a]
子曰志於道章
 學以立志為先而知行次之志於道者嚮道而行望
 道而至念念不舍也據於徳者講明行習之所得則
 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也依於仁者心之所存身之所
 處無終食之間違仁也三者蓋志知行之事又曰游
 於藝者凡身心性命之要曰道曰徳曰仁凡名物器
 數為藝六藝皆載道者而有本與末之别如同禮樂
 也莊敬和樂不可斯須去身者本也玉帛籩豆鼓舞
 鏗鏘者末也此所謂藝專以其末者言之雖曰徳成
[004-30b]
 而上藝成而下然又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集註所
 謂博其義理之趣而應務有餘心無所放而動息有
 養者亦兼知行言之而有以為志道據徳依仁之助
 也
子謂顔淵曰章
 用之則其藴素具而沛然於行然不用則不汲汲於
 必行也舍之則所性無傷而浩然於藏然非舍則不
[004-31a]
 硜硜於必藏也道足於身心安所遇二者兼之非同
 立於聖人之域者不能故惟顔子庶㡬焉臨事而懼
 操心危也好謀而成慮事至也成者言其所謀動出
 萬全而誠意周於事後也古人有無事而終日欽欽
 如對大敵者心常懼也臨陣則志氣安閒如不戰者
 謀既成也蓋聖賢之學惟有敬義二者以行三軍言
 之敬則天命是畏國之存亡民之死生不可不謹義
 則人謀既盡成敗利鈍不以動心此事之最大者而
 可以血氣才能當之乎
[004-31b]
子曰富而可求也章
 須看可不可兩字義之意多而命之意少蓋以理而
 論其可不可也執鞭是古者僕御之事以下士為之
 亦非今所謂人役者言使富而為義所可求則雖卑
 賤之事亦所屑就况其尊優焉者豈非所願乎若義
 所不可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也從吾所好而已可
 見聖人非輕富貴也決於義之可不可也此章與下
[004-32a]
 飯疏食章當合看從吾所好即所謂樂在其中者
子在齊聞韶章
 為樂未是指韶斯字乃指韶也蓋曰為樂者多矣不
 意至於斯之盡美又盡善也據春秋傳魯舊有韶舞
 當是其音則傳於齊故曰聞韶觀景公作樂猶有徵
 韶角韶遺音可見
冉有曰夫子為衞君乎章
 周之文勝至於春秋沿禮之末失而不求其本故有
 以衞輒拒父為尊祖者觀子路迂夫子而冉有子貢
[004-32b]
 二子猶疑於非是之間則人倫之不明甚矣伯夷叔
 齊事與輒反賢夷齊則不為輒可知猶有怨乎之問
 者蓋雖矯為高世之行而心未免於怨悔則或未合
 於中道而不可以為訓仁者道之極也言求仁則求
 合於道而非矯言得仁則不違於道而心安由其心
 之無餘憾可以知其事之為至當故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加我數年章
[004-33a]
 易有吉凶悔吝之循環而要以无咎為歸蓋不祈吉
 而謹於悔吝之介以求免於凶焉者易之教也然則
 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亦可一言以蔽之曰善
 補過聖人所以能無過者以其心常恐有過兢兢業
 業以成於性故能動不踰矩焉爾且不敢言無過而
 曰無大過聖人之存心固如此夫子其得易之乾者
 乎顔子其得易之復者乎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章
 此亦因上章答葉公之語而類記之蓋子路高視夫
[004-33b]
 子是有生知在其意中夫子自明其為學數語便是
 寫出好古敏求形容也孟子言周公仰思繼日得之
 待旦亦是如此自古聖賢未有不兢兢業業以存心
 矻矻孜孜而終老者蓋自强不息天道如此聖人之
 心自然與天同運此所以為生知安行也
子以四教章
 四者之序當云忠信文行然忠信者所以成始亦以
[004-34a]
 成終以忠信為本而從事於博文約禮功夫所謂成
 始也修辭立其誠無非忠信之心直貫到底所謂成
 終也故夫子言主忠信徙義又言義以為質信以成
 之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章
 有恒是篤實之人有常心而能乆於事者就其有常
 者而開明之就其能乆者而踐修之則志仁無惡而
 為善人之事矣不篤實則虛夸虛夸之人必不能有
 常心而乆於事易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求深非不
[004-34b]
 善也始而求深在賢者尚有進銳退速之過况其下
 者乎夫子有川上之歎而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為
 其徳至實不舍晝夜盈科後進也故學者始而但求
 小得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如水雖未出中而涓涓不
 息也終則其中未大有若無實若虛如水之既平而
 終不盈也惟其如是是以能常徳行而習教事乆於
 其道而忽不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此夫子之思有
[004-35a]
 恒意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章
 無不知而作則疑於無所不知矣故又言知之次以
 自解多聞多見皆當識之而擇善以從今於多聞言
 擇多見言識者聞主言見主行言則當審其是非故
 曰擇行則善惡既已判然故曰識然亦互文而義可
 相通也
子曰仁遠乎哉章
 仁道之難聖門每重言之此則易言之者仁之為器
[004-35b]
 重其為道逺然其昏明得失則存乎一念之間當其
 欲仁即是仁矣非欲者一物至者又一物也於此識
 取則如百果草木之有根也培養耘治以待其熟而
 已矣象山陸氏嘗論治道曰冬至之日陽氣即應此
 立志之驗也大冬之不能一日而為大夏此漸至之
 驗也學問之求放心也亦然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章
[004-36a]
 博文約禮相須並進文之所得愈深則行之所成愈
 篤世蓋有緩於反已自修之實而徒以聞見之多修
 飾之工為事者故夫子言此以救偏重之病
子温而厲章
 温者春生之氣威者秋肅之氣恭者内温外肅隂陽
 合徳之氣也温而厲則陽中有隂威而不猛則隂中
 有陽合二句只一恭字盡之又推出一安字則見其
 一出於誠而無勉强性之徳固若是也三句就一時
 想像亦可然亦有迭見者蓋喜怒哀樂聖與人同當
[004-36b]
 其喜則温之氣形當其怒則威之氣形及乎喜怒未
 發則恭之意常在也深體而黙識之則知聖人與天
 地相似


泰伯篇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徳也已矣章
 註從史記之說謂太王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從因
 逃去之夫子以是美其譲也揆以時勢情理似未必
[004-37a]
 然當太王時殷道猶盛太王亦賢者安得遂萌不臣
 之心縱有是心將太王自行之乎潔身而去以惡與
 父是未得為至徳也有待於後嗣行之乎不從亂命
 以蓋前人之愆可矣今觀季歴文王再傳將百年猶
 未受命可以白太王之無是心故子孫得以終守臣
 節不以違其父祖之志為嫌也泰伯何為急急去之
 乎蓋其事與伯夷相似所謂譲者譲季歴耳但所譲
 者區區岐陽之國而夫子言天下後學由此生疑析
 之以理蓋周室將興其兆已見泰伯又賢勢可奄大
[004-37b]
 以天下譲云者事後追論之辭若當日蕞然侯邦遽
 曰以天下讓商亦可謂夸而非事實矣况曰三云者
 必也泰伯曽辭避之而太王未之許卒乃託名遯去
 以遂其志故曰三譲也其事與伯夷同然夷譲於父
 没之後則父過既彰而宗社㡬於無主故不如泰伯
 之去於事先而冺其迹其無譲名也乃所以善處父
 子兄弟之間而為徳之至比夷齊之曰賢人者有進
[004-38a]
 焉蘇子由謂司馬遷之書淺陋而不學疎畧而輕信
 則其虛誣者多矣此事尤不可以不辨
曽子有疾孟敬子問之章
 暴與慢鄙與倍皆相對暴戾倍理剛惡也惰慢鄙陋
 柔惡也顔色但云近信云者正字與動出不同已是
 整肅之意曰近信則又見其出於誠然而可親近亦
 是相對說
曽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章
 前文連記曽子數章以盡於此合而觀之以能問於
[004-38b]
 不能一章是弘可以託六尺之孤一章是毅但其根
 本則在戰戰兢兢以存心而用力於容貌顔色辭氣
 之際而已蓋心彌小則徳彌弘行彌謹則守彌固易
 之大過任天下之重者也而以藉用白茅為基大壯
 極君子之剛者也而以非禮弗履自勝故朱子之告
 陳同父曰臨深履薄斂然於規矩凖䋲之中而其自
 任以天下之重者雖賁育不能奪也可謂得曽子之
[004-39a]
 傳者矣
子曰興於詩章
 志於道據於徳依於仁游於藝首一字是用功處興
 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首一字是得效處文雖同而意
 異然二章之理有可相通者感發興起是志道中事
 卓立不惑是據徳中事純粹完成是依仁中事至於
 詩禮樂皆藝也其精者與道徳仁同歸故可以興以
 立以成其粗者為篇章文辭器數聲容之屬亦莫非
 至精之所寓故彼言道徳仁又言藝而此則混而一
[004-39b]
 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章
 服教而明其意者惟士為能百姓則日用而不知然
 性者人所固有故王道之行使之由於斯道之中可
 以移風易俗而徳歸厚若愚者不安於愚而曰予智
 則王澤之竭衰世之事也民字重讀其義自見
子曰三年學章
[004-40a]
 言為學之乆而無求祿之心則其專志於學可望其
 進矣不是謂三年便學成可以仕也
子曰篤信好學章
 篤信好學以所知言守死善道以所行言下文皆守
 死善道之事而自篤信好學中來者蓋所謂守死者
 言安貧賤之節不苟合於當世而已若嬰暴亂之鋒
 以為守死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云云者皆不可通
 矣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猶有邦之可擇也若夫
 天下無邦則惟有隱遯不出而已故又言天下有道
[004-40b]
 則見無道則隱然可以隱則隱矣萬一姓名既著鄉
 國既知舉世混濁莫適之也父母之邦不可去也則
 惟有固守貧賤以終其身而已故又言邦有道貧且
 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反覆說來究歸於
 安守貧賤而止故曰守死善道也三段重疊複說所
 謂邦字天下字皆有意指不然末段郤成贅語
子曰學如不及章
[004-41a]
 及者及前路也失者失當前也與日知其所亡月無
 志其所能相似如字猶恐字則形容其瞻前顧後之
 心也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章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至於民無能名者徳之至也功
 成而萬世永賴文備而天下化成者業之盛也巍巍
 蕩蕩又曰巍巍乎煥乎皆屬堯說首巍巍亦非指天
 也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章
[004-41b]
 此章必夫子因論才難之事而感慨於文王之徳記
 者序列之意乃是欲以文王至徳參於堯舜禹三聖
 之間其首以周才之盛者當日語次因此而起也千
 有餘年賢聖之君迭興而孔門論世所推尊者此四
 君而已故篇端首泰伯而此彚記堯舜文王皆能譲
 者是皆聖人尚論之微指記者序述之深心也禹家
 天下後世有徳衰之疑然其有天下而不與者與舜
[004-42a]
 同故復以聖人之贊其無間然者終之而萬世之論
 定矣
子曰禹吾無閒然矣章
 致孝鬼神與菲飲食相對言犧牲粢盛之豐潔也致
 美黻冕與惡衣服相對盡力溝洫須知亦是與卑宫
 室相對當洪水未平下巢上窟民不得平土而居之
 禹決九川距四海使大水有所歸然經理猶未詳宻
 也乃復濬畎澮距川則小水皆有所入然後四隩既
 宅民得安居是則卑宫室而盡力乎溝洫者居無求
[004-42b]
 安而奠萬姓之居是急也今說此句俱差到為民謀
 食上去田功當日自有后稷專司禹雖則壌成賦暨
 稷奏庶艱食然此章此類文義不是如此


子罕篇


逹巷黨人曰章
 聖人之或黙或語無非教者如此章答語不是姑以
 謙辭塞黨人之言蓋汎濫而不精於一誠是學者大
[004-43a]
 病在聖人雖不然然黨人既有是言則直受之而已
 六藝莫粗於射御而御較射又粗學無精粗而必由
 粗者始人之為學往往馳心高妙而有不屑卑近之
 過此子游所以薄灑掃應對為末節而見譏於子夏
 也聞人言而思所執一則虛受反已二則教弟子守
 約務近非苟為謙而已也
子曰麻冕禮也章
 變禮從俗之事聖人亦偶為之然過禮而不失乎恭
 儉則為之可也過禮而至於干僭則寜違俗而守禮
[004-43b]
 易之小過曰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其義
 與夫子之言同
子絶四章
 我乃私意之根雖不動念而不化者易之艮所謂身
 也有我則不能廓然大公故不能物來順應而有意
 有必有固若物來順應則物未來而私心妄念之不
 生何意之有應物而不累於物何必之有順理以應
[004-44a]
 之而不滯於物何固之有如是則復還於太虛而無
 迹何我之有蓋毋意則所發者皆天地之心元之徳
 也毋必則為不計效施不望報亨之徳也毋固則因
 物付物利之徳也毋我則不言所利貞之徳也三者
 皆歸於無我而行乎無我猶貞之終始萬物也不獲
 其身而不私於已故能不見其人而不繫於物聖人
 之與天地相似者如此
大宰問於子貢曰章
 曰夫子聖者與猶疑夫子之非聖也曰何其多能也
[004-44b]
 將以多能為聖也固天縱之將聖是破其疑非聖之
 心又多能也是破其以多能為聖之見曰自是天縱
 之使之至於聖而又多能也聖固是天縱多能亦是
 天縱子貢此語可謂智足知聖而無改評者故夫子
 舍子貢之言而與太宰相答曰吾之多能太宰知之
 乎由少賤而習於鄙事之故耳君子且不貴况聖人
 乎蓋避聖之號而又示人以學聖之方也然前答黨
[004-45a]
 人則欲專於執御之卑此答太宰又言不貴鄙事意
 似相反而實相貫黨人譽夫子以博學就藝言之故
 夫子因所謂無成名者而審所執蓋克勤小物亦學
 也專精於一而不務博者學之要也太宰因多能而
 譽夫子以聖則不知有徳藝之分故夫子不譲多能
 之名而為之明君子之學大徳不官大道不器務本
 而不急末者尤學之要也聖人之因人答問莫非至
 理固如此
子曰吾有知乎哉章
[004-45b]
 時蓋有因夫子應問不窮而矜其無所不知者故夫
 子解之言我安能有所知識但有至愚者問於我我
 亦必叩其所疑之兩端而為之反覆竭盡耳凡人心
 有兩端故疑而問叩者推究以發其所疑之兩端也
 聖人之言雖是謙辭然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其
 所知者外也聖人貫通萬理而融㑹於一因物以應
 觸事而形區區以聞見之富知識之多求之者末矣
[004-46a]
 記者記此於太宰答問之後亦其㣲言有以相發故
 與
顔淵喟然歎曰章
 仰之彌高四句乃顔子造聖根基如周公之不合仰
 思夫子之發憤忘食皆此意也欲罷不能是承循循
 善誘意既竭吾才是承博文約禮意誘之則有以發
 其志而不能自已博之約之則有所用其力而得以
 自盡因顔子此言而夫子誨人之誠心與其立教之
 成法皆可見矣如有所立卓爾知之明也雖欲從之
[004-46b]
 末由也已行之未熟也蓋夫子之自言曰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踰矩形骸有㡬㣲之未化則不能從心所
 欲而與之相應至於心即體體即心然後能從心所
 欲而不踰矩所謂不言而喻者是也顔子見道之真
 心欲從之而似有未能從心者蓋去道益親而望道
 如未見徳行加修而檢身若不及雖曰未逹一間然
 聖賢日新不已之心固自如此也此章當與吾十有
[004-47a]
 五章合看則孔顔之學可窺周子所謂發聖人之藴
 教萬世無窮者
子曰吾自衞反魯章
 樂正所該者廣凡律吕聲音器數皆是然詩為樂章
 乃樂之本故又以雅頌得所特言之得所亦有二義
 篇什失次釐而定之工歌僭差辨而明之也如文王
 大明綿天子所以享元侯者則叔孫不拜三家雍徹
 而夫子譏之則當日所用僭差可知矣
子曰衣敝緼袍章
[004-47b]
 詩言何用不臧蓋謂有不忮不求之心則自此而用
 之何所不善乎非謂其止於此也故夫子言不忮不
 求道固當爾用之則無不臧豈可以是便為臧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栢之後彫也章
 此章比喻者廣然當亂世而秉禮行義守先王之道
 以待後之學者此等人最相似也詩曰風雨如晦雞
 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又曰蒹葮蒼蒼白露為
[004-48a]
 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參以古今之說皆言賢人君
 子獨善其身雖處淫昬之俗如風雨之晦生悍戾之
 邦如霜露之零而喈喈者不輟其音蒼蒼者不改其
 色秉禮義以終始故詩人願見而思從之也不曰不
 彫而後彫云者蓋松栢未嘗不彫但其彫也後舊葉
 未謝而新枝已繼詩所謂無不爾或承者是也道之
 將廢自聖賢之生不能回天而易命但能守道而不
 與時俗同流則其緒有傳而其風有繼易曰枯楊生
 稊老夫得其女妻蓋有傳有繼之義而先儒以遯世
[004-48b]
 無悶之君子處大過之時者當之也然後知三字泛
 說蓋言遇變亂乃知道之足恃勉人之為松栢云爾
 不在世之知不知上寄慨


鄉黨篇


褻裘長短右袂
 褻裘長則朝祭見賓之裘未必長也蓋行禮之時長
 則慮其躡而顛蹶
[004-49a]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一身有半如舊說恐非便蓋比一身僅半耳此亦常
 服不必齊也凡古書十有一月十有二月之類有與
 又字同言十又加一十又加二也然亦不必拘如三
 分天下有其二則省曰三分有二未嘗不可也禮記
 凡市飾偽之禁在民者十有二云云老子生之徒十
 有三云云說者必欲求十二十三之數而終不可得
 若知通用文法則是飾偽之禁民工商賈於十分之
 中各居其二也生之徒死之徒及出生入死者於十
[004-49b]
 分之中各居其三也蓋十分之中四分之則二而有
 竒三分之則三而有竒舉成數而略其餘爾
狐貉之厚以居
 裘以輕者為貴厚者以居尚儉也若朝祭之類則輕
 者以為華而且便於舉止
色斯舉矣章
 色斯舉矣易退也翔而後集難進也夫子偶見山梁
[004-50a]
 雌雉之如此而歎其得緩速之時也當其集也子路
 拱而望之遂三鳴而起又所謂色斯舉者也孟子以
 仕止乆速言孔子之時記者記此篇終其此意也與
 讀論語劄記卷上
[004-5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