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8 松陽講義-清-陸隴其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松陽講義卷十二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孟子
王者之迹章


這一章因前章歴叙羣聖而繼以孔子亦是示人存㡬
希的様子孔子有舜之生知安行而兼禹湯文武之憂
勤惕勵其一生學問備見論語孝經易詩書禮樂春秋
此獨以春秋言者總註謂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
[013-1b]
言之是矣但要想春秋如何存得這㡬希孟子只說得
一箇義字亦未言其義之如何須玩尹註所謂定天下
之邪正為百王之大法春秋所以存㡬希只是定天下
之邪正而已邪正定而人與禽獸别矣開口說玉者之
迹熄而詩亡者明儒云天下有王者則此義著為王者
之迹而播為詩歌天下無王者則此義紊于霸圗而聖
人因定為筆削說得極明蓋王霸之分即是人禽之辨
[013-2a]
詩春秋之作皆所以使人逺于禽獸雖春秋不但接詩
王者之迹熄亦不但詩亡自王迹熄而易書禮皆亡矣
春秋作而易書禮皆明矣而詩春秋絶續之際尤顯而
易見故就詩言之詩亡所以由王迹之熄者蓋自成康
而下其詩為正雅所以詠歌政教號令之盛詩即王迹
也自厲宣而降其詩為變雅所以感慨政教號令之衰
王迹猶存乎詩也自黍離降為國風以後天子既無命
德討罪之權公卿亦無好善惡惡之實宰咺祭伯之屬
非復曩時吉甫家父之徒能侃侃正論于廟堂之上大
[013-2b]
道晦而人心惑雖草野之中間有公論然緇衣候人之
篇出其間桑中溱洧之篇亦出其間是非混淆無復能
辨王者之迹于是而滅絶矣本因王迹熄而詩亡因詩
亡而愈見王迹之熄此時若無人焉别嫌疑明是非將
邪正之辨正告天下天下將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孔
子有憂之故因魯史舊文而筆削焉因會盟戰伐之事
而寓褒貶予奪之義以禮樂征伐歸天子以三綱五常
[013-3a]
歸人心討其亂臣賊子正其邪說暴行夫然後二百四
十二年之間大義炳如而春秋一書遂為萬古不可易
之經是春秋也孔子作之即舜禹湯文武周公作之也
孔子之心一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心也無論諸子百家
不能窺其精微即如魯史舊文固當時所稱周禮盡在
魯列國之書皆不能及者也然其實與晉乘楚檮杌等
耳雖有髙于晉楚之處然非能大相逺也蓋其事不過
桓文之事非能窺見桓文之隠微也其文不過史之文
非能超出乎史之範圍也桓文非無扶危定傾之事近
[013-3b]
于仁也然特假仁之名耳非真仁也桓文非無正名定
分之事近于義也然特假義之名耳非真義也史之文
筆削非不嚴也然未必盡合萬世之人心史之文褒貶
非不慎也然未必盡協天下之公論是則其事其文雖
非無可取然揆之孔子春秋之義則相去固懸絶矣故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竊取云者雖不敢當作之
名然亦可見其非復魯史之舊矣一筆削之間而變史
[013-4a]
為經變霸為王非作而何哉雖欲辭之而不可得矣未
作之春秋人心道心争勝之書也春秋作而人心皆化
為道心矣未作之春秋天理人欲夾雜之書也春秋作
而人欲皆化為天理矣春秋不必盡删舊史之事惟即
其事而明其義則雖重耳小白之所行而舜禹湯文武
周公之精意曉然可見矣春秋不必盡變舊史之文惟
即其文而著其義則雖董狐倚相之所書而典謨訓誥
雅頌之微言昭然可知矣所謂撥亂世反之正無非指
示人一㸃㡬希之心拔之于禽獸之域而躋之于君子
[013-4b]
之途夫子為東周之志不得行于天下而悉寓之于此
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者悉見
于此自有春秋則詩亡而不亡王迹熄而不熄孟子一
生學術亦俱本于此七篇之中無非春秋之旨今學者
讀春秋不可作故事看了須知其字字指示我人禽闗
頭明白得春秋之義一分方逺得禽獸一分彼以春秋
為斷爛朝報者固不知這箇義即漢儒之附會穿鑿亦
[013-5a]
未深知這箇義惟熟玩胡文定之傳而折衷于程朱之
論方纔知這一書真是萬世帝王聖賢所不能外
 註以詩亡為雅亡是主胡文定說吕成公則云雅亡
 而風未亡清議猶凛凛焉變風終于陳靈而詩遂亡
 是以詩亡為風亡與朱子註不同今當依註大抵周
 之衰也天子之賞罰不足憑而士大夫之清議猶足
 據于是乎有變雅其又衰也士大夫之清議不足憑
 而草野之公論猶可據于是乎有變風其又衰也則
 横議起而草野之議論亦不足據矣此論一代盛衰
[013-5b]
 之勢固然然變風詩人之力量小終不若變雅詩人
 之力量大所以風雖未亡便謂之詩亡至夫子春秋
 之作雖與變風詩人同是庶人之議而力量又大不
 同
 其義蔡氏謂是王者之義存疑謂是春秋之義存疑
 說是蓋雖春秋之義亦即是王者之義但本文所指
 則自有所主也
[013-6a]
 竊取只是謙詞雙峯饒氏謂以匹夫而行天子賞罰
 故曰竊取似非註意


君子之澤章


這一章承上三章是孟子以道統自任之意君子之澤
節引起下節猶云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逺也君子小
人俱指聖賢但以有位無位别言之耳孔子之澤雖百
世不斬此云五世而斬者蓋即以尋常君子小人之澤言
之亦必至五世而斬而天縦之聖可知矣既在五世之
内豈以未曾親炙未得為徒而其道統遂邈乎不可接
[013-6b]
耶雖曰仲尼没而微言絶七十子䘮而大義乖然其流
風餘韻未嘗不存所患者自暴自棄則澤雖存而無益
于吾耳若有孟子私淑之力量則雖處百世之下猶能
興起而况在五世之内乎一章所重全在私淑句最要
看得精實所私淑在何處用何工夫去私淑不可草草
看過了所私淑者只是仁義仁義也者孔子所以接舜
禹湯文武周公之統者也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也君
[013-7a]
子所以異于庶民者也王伯之所自分也吾儒楊墨之
所自辨也一部春秋無非發明此二字親親長長是其
本領井田學校是其作用孟子一生願學孔子學此而
已至論其工夫大綱只是一箇敬字敬即前章註中所
謂憂勤惕勵也其節目則在知言養氣知言即孔門博
文虞書惟精工夫養氣即孔門約禮虞書惟一工夫自
古聖賢只是用此三件工夫去學仁義無他法也看得
私淑二字明則孔孟精微俱在内了這一箇人字註謂
是子思之徒蓋孟子未嘗親受業于子思特聞其道于
[013-7b]
其徒此處尤可見孟子學聖人的力量子思之徒未必
能盡通聖人之道而孟子由其流而遡其源去其疵而
得其醇遂直接孔子之統雖未嘗與顔曾子思同升洙
泗之堂而顔曾子思不能過也雖淵源于子思之徒而
子思之徒不能及也所謂青出于藍而青于藍此是何
等力量說到此便隠然見孔子之道萃在一身舜禹湯
文武周公之道萃在一身其自任之意亦至矣要之孟
[013-8a]
子之所以必欲如孔子者不是要做聖人只是怕做禽
獸天下只有這兩途不是聖人路上人便是禽獸路上
人出此入彼中間更無住足之處今學者見人要他學
聖便以為迂逺不知舍此一途便不得為人在此一途
走雖淺深生熟不同皆人類也不在此一途上走雖聰
明蓋世才力過人皆非人類也可不懼哉可不懼哉繼
孟子而私淑孔子者周程張朱也其自任與孟子同亦只
是要跳出人禽之闗耳並不是好髙學者看書到這等
處要想見聖賢一叚萬不得已之心切不可認作迂濶
[013-8b]
話頭


仁人心也章


這一章是言仁義之切于人而不可不求大抵戰國之
人多將仁義看作没要緊的道理因將聖賢求仁義之
學問看作没要緊的工夫不知若使這箇道理是没要
緊的聖賢亦何苦以此示人若使這箇工夫是没要緊
的聖賢亦何苦以此責人所以孟子指而言之曰這仁
[013-9a]
不是别物就是人的心人但知有知有覺者心不知這
知覺一離乎天理便與禽獸一般如何呌得人心須是
知覺與天理合方可呌做人心故這仁乃人心也此是
指仁為心不是指心為仁這義不是别物就是人的路
人但知走得的便呌路不知若不在正理上走便如行
荆棘一般如何呌得人路須步歩在正理上走方是人
路故這義乃人路也此亦是指義為路不是指路為義
謂之人心人路則是不可須臾離的了而無如世之自
暴自棄者拘于氣禀蔽于物欲有正路而不由反以荆
[013-9b]
棘之路為正路也有本心而不守反以禽獸之心為本
心也存于内者純是一團私意發出來全是一叚邪氣
所以遂成了世衰道微的局靣然這箇局靣不是不可
轉的轉移之機亦在人耳蓋這箇人心人路分言之則
有二合言之總是一箇心義亦是心之所發也使人能
一旦猛省知這箇是吾之心不可須臾離的而奮然求
之何難使己放者復入于内還其仁義之本然哉無如
[013-10a]
視其心曾不若雞犬或溺于功利詞章而不知求或汨
于虚無寂滅而不知求自暴者終于自暴自棄者終于
自棄氣禀之拘日益甚物欲之蔽日益深安于荆棘甘
于禽獸故世之衰者愈衰道之微者愈微江河日下而
不可反也這不是仁義不可求是人自不肯去求耳所
以古之聖賢設為學問之道如大學之格致誠正修以
至齊治平中庸之學問思辨行尊德性而道問學其事
多端這不是好為迂濶强人以煩苦之事只是要人復
其仁義之本心而已人能従這學問上用力則氣質自
[013-10b]
然日變化物欲自然日消磨存于中者皆天理而逺于
禽獸發于外者皆正道而逺于荆棘由淺而深由生而
熟由美大而聖神適還其人心人路之本然程子所謂
志氣清明義理昭著而可以上達也誠反覆此章則従
事學問以求仁義自不容己矣但此章先儒之說多有
異同須要精辨如陸象山以收攝精神為求放心而謂
求放心之外别無學問這便流入于禪其差不待言矣
[013-11a]
即朱子初說謂放心不收則何者為學問思辨存得此心
方可做去將學問求放心分作兩叚亦是未定之論語
類中明明以此說為未是惟大全雙峯饒氏之說曰上
文說仁人心也是把心做義理之心不應下文心字又
别是一意若把求放心做收攝精神不令昏放則只說
従知覺上去恐與仁人心也不相接了曩嘗以此質之
勉齋勉齋云此章首言仁人心是言仁乃人之心次言
放其心而不知求末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言學問之道非止一端如講習討論玩索涵養持守
[013-11b]
踐行擴充克治皆是其所以如此者非有他也不過求
我所失之仁而已此乃學問之道也三箇心字脉絡聨
貫皆是指仁而言今讀者不以仁言心非矣這一條說得
最的確詳盡與語類中所載朱子定論合集註之意亦
是如此講家依勉齋之說者或以集註為誤此亦不是
䝉引謂求放心是下學事義理昭著則說向上達非謂
求放心而後可學問也得集註之意矣究竟辨明先儒
[013-12a]
之異同不難要實下工夫則難學者須將聖賢所謂學
問猛力去做擇善固執静而存養動而省察念念必従
天理上起事事必在天理上行務使仁義之本心一毫
不走失卓然出于氣稟物欲之上方成得箇人若不去
實下工夫總然辨别得先儒的同異只是遥望得一箇
路徑不曾去走也不濟事
 淺說以學問之道對學問之事言謂學問之道是中
 庸尊德性工夫學問之事是中庸道問學工夫此本
 朱子初說而誤看集註意也集註特以事字代道字
[013-12b]
 非以事字與道字對說也學問之道内便兼得尊德
 性道問學
 按仁義禮智各有體用此以對待者言也若以其流
 行者言之仁初發出只是一㸃萌芽及其盛則為禮
 及其成則為義既成而藏則為知故或將仁禮分體
 用或將仁義分體用或將仁知分體用孟子所以指
 仁為人心義為人路其實仁義禮知皆在心皆發出
[013-13a]
 在外


鈞是人也章


這一章論大人之所以為大人在先立其心詞義明白
只是立的工夫孟子不曾明言
 張江陵直解講此章云立本固可以應事而制外亦
 所以養中故必於淫聲美色禁之使不接於耳目庶
 幾外者不入而内者亦固矣此是將無暴其氣意補
 在言外不知先立乎其大者固兼得持志養氣也
[013-13b]
人皆可以為堯舜章


這一章與滕文公為世子章俱是堯舜可為之意而此
章自徐行後長以下俱就孝弟説又是指示為堯舜的
下手處故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是此章最緊要處然
言孝弟却先言徐行後長者葢孝弟二字若廣言之如
孝經所云形乎四海通乎神明亦非學者所易到若徐
行後長及衣服言行之間乃是小學工夫而形四海通
神明者之根基也有子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013-14a]
故先指是言之又是孝弟之下手處其示人之意尤切
學者須先認明此孝弟二字勿泛講了集註解堯舜之
道孝弟而已矣載陳氏楊氏二説陳氏一條即孝經所
言之孝弟也楊氏一條即有子所言之孝弟也陳氏一
條其意濶雖堯之於變時雍舜之四方風動不過是人
人親其親長其長耳只完得孝弟的事孝弟之外别無
道理楊氏一條其意切堯之於變必本于親九族舜之
風動必本於䕫䕫齋栗許多至廣至大至精至微的道
理都從這孝弟始猶云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
[013-14b]
是也二説雖互相發明却㣲不同陳氏一條是賓意楊
氏一條是正意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俱要切
孝弟講堯之服何服也寧朴無華寧平無竒孝弟之服
也一切盛麗之服竒衺之服皆是玷辱父兄之服非堯
之服也堯之言何言也寧拙無巧寧訥無多孝弟之言
也一切虛誕之言躁妄之言皆是玷辱父兄之言非堯
之言也堯之行何行也寧卑無亢寧拘無肆孝弟之行
[013-15a]
也一切矜髙之行誇張之行皆玷辱父兄之行非堯之
行也不必遽學其勲之放不必遽學其光之被只此動
容周旋間履繩蹈矩刻刻是祗父恭兄之念堯以安而
我以勉堯以帝而我以儒雖生熟不同尊卑不同而油
油乎孝弟則同被四表格上下之基本已在是矣不儼
然一堯也哉所謂堯舜可為者亦為之于此而已矣不
然不但不如堯而且入于桀之路堯與桀分途亦只在
此孝弟亦只在此徐行後長之孝弟可不懼哉是又明
其不惟可為且不可不為者也孟子所以諄諄于此者
[013-15b]
大約曹交衣冠言動之間狂妄粗率全無孝弟氣象小
學工夫未嘗下手雖驟告以大學猶無基而厚墉適增
其病痛而已故所以告之如此欲其反而先求之小學
也乃交僅答以假館受業之言曾不自知其病痛所在
無論其志之不篤即使志果篤而為之亦無頭腦孟子
所以又教之曰夫道若大路豈難知哉言道本人性所
固有古今所同然明白易曉講求不難也只是求之有
[013-16a]
序須要従切實處做起人却不知求耳不従切實處求
雖朝夕講貫無益也故不若歸而求之事親敬長之間
衣服言行皆務不離孝弟孝弟之道既盡則其心和順
以和順之心觀天下之理觸處可見不必負笈従師而
無處非師故集註謂此是餘力學文之意猶論語弟子
章先孝弟而後可學文也而擴而充之知行俱造其極
總不外是不待言矣不益信堯舜之可為哉此最可想
見孟子教人循循有序學者讀這章書要知吾人欲為
聖人須従小學做起小學工夫不曾做得則道雖若大
[013-16b]
路然亦體認不出即能窺見一二終不濟事雖日従事
于格致誠正之功不免扞格而不入所以朱子特輯一
部小學書教人先従事于此而後進于大學與孟子告
曹交之意若合符節這箇小學書雖為童䝉而設然若
童䝉時不曾做得這箇工夫雖到白頭仍須後這箇做
起切莫輕忽了
 不勝匹雛舉百鈞舉烏獲之任講家俱云總在一人
[013-17a]
 身上言見只在用力與不用力固是然力不同科如
 何人人能烏獲此還只是借喻世間猶有不盡然者
 若為堯舜則無有不可能者
 明季講家俱云堯舜之道道字不另講下孝弟即是
 道也㸔來道字較濶即本立道生之道孝弟則其本
 也
 講家俱云大道明白現前故下句云豈難知哉純以知
 言與人路路字作共由看者不同此亦似拘白文雖
 以知言似兼得行意致知力行總要従孝弟做起
[013-17b]
 大全朱子講夫道句云道之精微固難知也然自始
 學言之則如是而為孝如是而為弟如是而為不孝
 如是而為不弟其大體向背之間豈不明而易知乎
 淺說云夫道道字說得廣不専指孝弟所謂萬理咸
 備也與朱子不同然集註却似用淺說之意今従之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章


這一章是孟子言仁義非由外鑠言外便有要人盡仁
[013-18a]
義之意蓋孟子當時言仁言義人都道是迂濶只緣不
知仁義是人性所固有道是將外邉的道理勉强他要
他學要他慮所以不肯従故孟子平日拳拳與人言性
善只是要人知善乃人所固有便知是不可須臾離的
至此復就良知良能指㸃之曰聖賢教人學教人慮並
不是勉强人人之本來原有不學而能之良能原有不
慮而能之良知只是囿于氣稟蔽于物欲不學而能者
不復能矣不慮而知者不復知矣故學也者所以復其
不學之體慮也者所以復其不慮之體並不是以人所
[013-18b]
本無者强人這良知良能従何處見得只看孩提之童
無不知愛其親孩提稍長無不知敬其兄這豈待學慮
的豈不是良知良能麽世間不孝不友之人只是喪失
其本心而非本來無此孝友也聖賢教人以孝友者只
是欲復還其本然亦並非强之以所本無也既知孩提
愛敬為良知良能則仁義皆良知良能不必疑矣蓋這
孩提之愛親便是仁之發仁之實可見仁是人所固有
[013-19a]
的仁非由外鑠也這稍長之敬兄便是義之發義之實
可見義是人所固有的義非由外鑠也但謂孩提之愛
親敬長即是仁義這叚緣故人未必曉得疑知能之在
孩提者與仁義無干這也極容易明白的只看這孩提
之愛親敬長不是達之天下無不同之的麽舉天下無
一人不如此豈不是天下的大道理仁義只是由此而
推廣之耳豈能外此仁義既不外此則仁義非外鑠不
必更疑仁義既非外鑠則自當因其端而保守之擴充
之由親親敬長以造乎其極變化其氣質掃除其物欲
[013-19b]
而復還其天命之本然學雖勞慮雖苦有不可已者這
與論性善諸章相為表裡以孩提愛敬驗仁義之固有
就如以乍見入井驗仁以嘑爾蹴爾不屑驗義以平旦
好惡驗仁義都是一様意思自姚江之學興借此章良
知二字作宗旨因借不學不慮字様便欲掃除學慮而
孟子之旨盡晦不知孟子所謂良知是指愛親敬長之
心言陽明所謂良知乃指一㸃昭昭靈靈之心言天淵
[013-20a]
不同孟子言不學不慮只是就人之本心自然發見者
言非以學慮為不好而必欲掃除之也此種議論真是
亂道將程朱之書細細玩味自知其謬今日學者讀這
章書不怕不知仁義吾所固有只怕迷溺于氣稟物欲
中不能拔出因循苟且過了日子辜負孟子一番提醒
須従愛親敬長做起處處要撥去了氣稟物欲専在仁
義上走認得清守得定擴得開方成得箇人
 此章孟子之意是以仁義為良知良能姚江之徒却
 是要尋良知良能來做仁義所以不同明季講家但
[013-20b]
 云此章欲人自識其良心便易墮入那一邉去孟子
 第一節雖未提出仁義然却暗指仁義
 潛室陳氏及存疑俱以親親敬長為仁義之發新安
 陳氏以親親敬長為仁義之實二說似可兼用䝉引
 淺說俱只云親親即是仁敬長即是義似混淺說以
 上二節言愛親敬長人之本然末節言愛親敬長人
 之同然或疑第二節己有同然意然第二節雖有無
[013-21a]
 不知三字只是帶言淺說是也
 達字潛室謂達道達德之達同講家有欲作擴充看
 者大謬


孔子登東山章


這一章集註謂言聖人之道大而有本學之者必以其
漸乃能至也一章大旨已了然但讀者須要細認如何
樣呌做大如何様呌做本如何様是以其漸要一一尋
到實處不要只將註中㡬箇字空空說過了所謂大即
中庸之發育萬物峻極于天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語大
[013-21b]
莫能載語小莫能破者是也道本如是其大聖人適還
其道之大以其體言之則無一理之不具以其用言之
則無一處之不到堯舜文武天時水土俱不能出其範
圍中行狂狷善人君子俱莫能窺其涯涘所以在一國
則髙出于一國在天下則髙出于天下不但諸子百家
難與比擬即亞聖如顔子亦自歎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百世之師如夷恵亦難並其金聲玉振賢于堯舜盛于
[013-22a]
百王在孔子未嘗有蔑視一切之心而據其地位言之
則有不足當其一盻者如此看方是集註一箇大字所
謂本即論語吾道一以貫之之一即中庸所謂溥博淵
泉所謂立大本知化育上節大字兼體用言此節本字
耑以體言是就大字中抽出言之本只是心但是義理
融洽之心一理渾然而萬理畢具者也不是空空一箇
心若空空一箇心則是佛老杳㝠昏黙之心不足以應
萬事不可為本切莫錯看這本既立無處不可貫位天
地育萬物皆従此出猶水之有源猶日月之有明水有
[013-22b]
源而滔滔汨汨其流自不可限量日月有明而旁燭無
疆其光自不可遏抑要如此看方是集註一箇本字然
其所謂大豈一蹴可至乎其所謂本豈一蹴可至乎是
有其序焉故孟子以成章後達言之而朱子以漸字解
之所謂漸者與大學之由誠正修而後齊治平中庸之
行逺自邇登髙自卑不同大學中庸是行道之當以漸
此是進道之當以漸故慶源輔氏曰如自有諸己之謂
[013-23a]
信至于大而化之之謂聖自志學至于從心不踰矩其
間次第皆是足于此而通于彼講成章及註漸字最明
蓋行道之序如讀書者先讀了四書然後讀本經進道
之序如讀書者四書也要讀熟了然後講本經也要讀
熟了然後講雖同為循序漸進然却不同須辨時解有
以從本至大為成章後達者指成章為應觀瀾節指達
為應登東山節此最謬依此說則是行道之漸而非進
道之漸與慶源輔氏之說相矛盾且上節有本已是一
貫地位豈可僅謂之成章至論成章工夫不外中庸尊
[013-23b]
德性道問學而德性問學工夫皆不是一層皆要循序
漸進由小成而大成由希賢而希聖而希天如水之滿
一坎復進一坎節節有成章節節有箇達求道之大處
要如此求道之本處亦要如此前二節歎聖道大而有
本猶顔子歎彌髙彌堅末一節則猶言循循然也此是
自言其願學孔子本領知言養氣四十而不動心便是
成章後達様子學者讀這章書要知天下無不可學之
[013-24a]
聖道亦無可驟學之聖道惟従事于子思孟子尊德性
道問學知言養氣之功而細辨其善信美大聖神之節
候做成了一節又進一節不患不到絶頂地位但有一
說孟子這叚話是為有志聖道而未能循序者言今之
學者病痛不在不能循序漸進在未有學聖道之志束
髪讀書都従名利起見非真欲求升堂入室也故終日
對聖賢書只呌得自暴自棄須先立起了這學聖道的
志然後再論其循序不循序
 此章註中聖人似專指孔子正孟子願學之意䝉引
[013-24b]
 淺說俱云泛說不專指孔子者恐非又章首孔子二
 字顧麟士謂應一讀蓋以登東山泰山原非實事也
 䝉引即作孔子登山說辛復元亦疑其實有此事恐
 皆未是
 䝉引云首節四句通是假借形容話小註謂以登山
 觀海起聖門難為言者非淺說云遊於聖人之門一
 句與上句一例亦是形容說愚謂小註以登山觀海
[013-25a]
 起聖門句固似未妥䝉引淺說謂登東山四句通是
 形容說亦非須依存疑謂登東山二句是形容說意
 在言外觀海句起下聖門句
 䝉引以泛應曲當為聖道之大一理渾然為聖道之
 本愚謂泛應曲當一理渾然皆是聖道之大處有本
 則専指其一理渾然者言之
 註云成章所積者厚而文章外見也䝉引謂所積者厚
 如中庸其次致曲曲能有誠文章外見則如所謂形著
 明也淺說謂成章是下學盡頭處此皆與大全慶源輔
[013-25b]
 氏之說不同邱月林曰成章乃致知力行之事註謂文
 章外見只是先解字靣如此當依存疑為是䝉引便認
 以為形著明則全說效驗而下學逐節工夫俱畧矣况
 成章方是下學便以為有本達正是造到大而有本處
 又只單說箇大此說尤為誤人駁䝉引淺說之非極明
 講家謂成章與論語成章不同狂簡成章尚有病故
 須裁之此成章是成就箇片叚乃中行路上走故能
[013-26a]
 達此分别得是


仁也者人也節


這一章是勉人求仁仁之一字有偏言之者是以愛之
理言當時猶有人知其當重有専言之者是以心之德
言當時莫不以為迂濶而不切于人自仁之一字不明
于天下于是蚩蚩之衆惟知負形秉氣有知有覺之為
人而不復知人之所以為人聰明之士則又各因其所
見自成一道道益紛而天下之人益壞不知天下的人
斷無有舍仁而可以為人者天下的道斷無有不根于
[013-26b]
仁而可以為道者這箇仁不是可有可無的就是天所
賦于吾之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者也以其具于人之心
而非是無以為心則曰仁人心也以其具于人之身而
非是併無以為人則曰仁也者人也故人固必有形氣
使空有形氣無這箇仁可以為人乎人固必有知覺使空
有知覺無這箇仁可以為人乎是有這仁方成得人有
這人即有這仁仁與人原是合一的所謂無極之真二
[013-27a]
五之精妙合而凝者也但就静存之時指其不雜乎氣
質者分而言之則謂之仁就發見之時指其不離乎氣
質者合而言之則謂之道仁即天命之性道即率性之
道也喜怒哀樂人之情也而合于仁則喜怒哀樂即為
道視聽言動人之事也而合于仁則視聽言動即為道
君臣父子人之倫也而合于仁則君臣父子即為道若
舍仁而言道不入于浮薄則入于煩苛不溺于虛無則
遁于寂滅是異端曲學之所謂道非聖賢所謂道也是
則一離乎仁不成其為人亦不成其為道雖侈然泰然
[013-27b]
自號曰人其實只是一團形氣耳何嘗是人雖巍然燦
然自號曰道其實只是一團意見耳何嘗是道所以孟
子當日有時以仁義並言有時以仁禮並言有時以仁
知並言有時以仁義禮知並言總之只是一箇仁至此
専提以示人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此與性善
之論實相表裡性之所以為善者正以性即仁也孟子
一生知言養氣無非所以求此仁故曰學問之道無他
[013-28a]
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即求仁也是即孔門博文約
禮家法也春秋之時人皆知重仁故孔子多言仁之可
求孟子之時人不知重仁故多言仁之不可不求學者
讀這章書要知聖賢教人求仁不是好為迂濶是不得
不然之事誠以非仁無以為人非仁無以為道也若仁
可離得聖賢何苦必以此責人然空言仁之當求亦無
益須實従孔孟下手做工夫處猛力向前自强不息必
求到熟的地位方不負聖賢這等様鞭䇿
 此章有重在仁字者有重在道字者有重在人字者
[013-28b]
 重仁重道則是踐形之意重人則是道不逺人之意
 明季講家大抵皆重在人字䝉引一說重仁一說重
 道存疑兼重仁道重仁道為是而重仁者尤長今從
 之
 仁字道字大全朱子謂仁則性而已道則父子之親
 君臣之分見于人之身而尤著者也䝉引謂仁與道
 是一時事此處不分性道二說似不同只依朱子為
[013-29a]
 是
 䝉引又云仁也者人也全重在人未有合意至下句
 方合之以見道之所以為道處此條亦不是仁也者
 人也便是合矣只是未就其合處言之耳仁也者人
 也是本來合合而言之是責人合䝉引殊混
 朱子謂仁也者人也與中庸仁者人也有切己言統
 言之分此蓋以中庸是偏言之仁孟子是専言之仁
 故爾其以仁責人却一様
 朱子又謂言仁而不言人則不見理之所寓言人而
[013-29b]
 不言仁則人不過是一塊血肉耳須知孟子口氣原
 不如此互說朱子言仁而不言人此一意是賔意不
 是正貼本文
 松陽講義巻十二
[013-3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