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8 松陽講義-清-陸隴其 (master)


[003-1a]
 松陽講義卷二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天命之謂性章


中庸一篇乃是孔門傳授心法這一章又是一篇之體
要中庸所以為心法者以其放之則彌六合所謂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心之用也卷之則退藏於宻所謂寂然
不動心之體也而這章内天命之性喜怒哀樂未發之
中豈不是退蔵於宻的率性之道發而中節之和豈不
[003-1b]
是放之則彌六合的存養工夫只是存養此退藏於密
的省察工夫只是省察此放之彌六合的一心之體用
已備具於其中下三十二章不過反覆發明之耳而篇
名中庸二字又是這一章之骨子葢性道中和統言之
只是一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中這箇中是極平常
的中庸二字括盡這一章之意至言學者用力則又只
是一箇敬字戒懼慎獨皆是主敬工夫能敬則性道中
[003-2a]
和一以貫之矣這章書經濂洛闗閩大儒講得明明
白白只因明季以來陽儒隂釋之學興將性道教戒慎
恐懼已發未發諸字都講亂了今須逐一掃去異説
歸於正義方見子思喫緊為人之意方見程子所謂
其味無窮皆實學也蒙引謂天下有本然之義理有
當然之工夫有自然之效驗性道教三者皆出於天
本然之義理也戒懼以致中謹獨以致和當然之工
夫也天地位萬物育自然之效驗也葢有是義理必
有是工夫以全是義理有是工夫則自有是效驗以
[003-2b]
應是工夫這一條亦括盡此章之意卷之退藏於宻
者有是義理工夫效驗三項放之彌六合者亦有是
義理工夫效驗三項


天命之謂性節


這一書專為中庸二字發開口却不即言中庸乃就
中庸内分别出性道教三項來葢不明性道教則不
知中庸之源委知性然後知中庸所自来知道然後
[003-3a]
知中庸之所在知教然後知中庸所自全但性道
教之名人皆知之却多錯看了氣質之性亦謂之
性記誦詞章功利虚無之道亦謂之道異端曲學
之教亦謂之教講性道教者日紛紛於天下相與
務為髙竒求之粗鄙而中庸之㫖愈晦故子思特
指而明之曰所謂性者不離乎氣質亦不雜乎氣
質即氣質之中而指其不雜乎氣質者葢天之生
人即賦之以仁義禮智信之全理即易所謂繼善
書所謂降衷詩所謂秉彛這箇呌做性所謂道者
[003-3b]
非於吾性之外别有所謂道即我性之所固有而
為吾之所必由者氣禀物欲未用事而自然大中
至正在物為理處物為義皆吾性則皆吾所當循
這個呌做道所謂教者不是於這道之外可用一
毫聰明逞一毫氣力只是因這道不能不壞於氣
禀物欲故為之禮樂刑政以品節之變化其氣禀
驅除其物欲有萬世不易之教三綱五常是也有
[003-4a]
隨時而易之教文質損益是也總要使無過不及
之差這箇呌做教這性道教人與物皆有之然人
者物之主也故子思之意所重在人朱子章句既
兼人物言之復歸重在人


道也者節


上節言性道教此只言道者葢分言之則是三
件合言之則一道而已故新安陳氏曰道字上
包性字下包教字若二十二章之盡性則又是
以性包道古人立言固不拘一法也不可須臾
[003-4b]
離二句提醒人最緊切葢道者日用事物當然
之理乃人所必由之路一事離道這一事便不
成事了一物離道這一物便不成物了如手容
恭足容重道也離了恭重便不成個手足父慈
子孝道也離了慈孝便不成箇父子動時有道
離他不得静時也有道離他不得如世儒之訓
詁詞章管商之權謀功利老佛之清浄寂滅皆
[003-5a]
人力私智之所為是可離也而道不可離道既如是其
不可離此君子存養之功所以無處可以疎得戒慎二
句最易錯看


莫見節


講家皆以戒慎恐懼為静而存養慎獨為動而省察存
疑辨之甚明謂上言道不可須臾離則是無時不當戒
慎恐懼也獨以為静可乎下言謹獨是於隐㣲處致察
未及見顯處也概以為動可乎章句止言存養省察未
嘗言動静也存疑此段最足破講家之惑蓋戒懼是合
[003-5b]
動静工夫慎獨是動静之交不可竟説是動慎獨原即
在戒懼之内特以其工夫緊要故特抽出言之猶之大
學本是禮記中之一篇西銘本是正蒙中之一篇特以
其切於學者故抽出另自為一書也存疑又曰君子自
所睹所聞以至不睹不聞固無所不用其謹矣若夫方
寸之中是為暗處一念之發是為細事是乃不睹不聞
之終所睹所聞之始而理欲初分之時也君子雖云無
[003-6a]
所不用其謹於此若不更加詳慎則前雖有存養之功
未免盡棄後雖欲用存省之功亦無及矣故子思上文
既言戒懼於此復言謹獨又是就其中特掲切要工夫
以示人要不出乎上文戒慎恐懼之外也説得亦極明
三山潘氏曰幽暗之中細微之事是非善惡皆不能逃
乎此心之靈所以當此之時尤為昭灼顯著也若其發
之既逺為之既力則在他人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雖甚
昭灼而在我者心意方注於事為精神方運於酬酢其
是非得失反有不自覺者矣説莫見莫顯與大學十目
[003-6b]
十手不同亦最是


喜怒節


上文三節言義理言工夫已極完備至此將言其效驗
而復從道不可離説起欲學者反諸心而觀之真見其
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也未發已發程朱皆分動静二
時言之自陽明之學興謂未發是發之主宰即發而有
未發者在不可以二時言而以先儒添入己字為非不
[003-7a]
知此乃朱子舊説也朱子舊説曰日用之間凡感之而
通觸之而覺葢有渾然全體應物而不窮者雖一日之
間萬起萬滅而其寂然之本體則未嘗不寂然也是即
陽明無已發未發之説也朱子後覺其非故於章句或
問皆不主其説而陽明猶自謂獨得之見亦誤矣未發
之中明季講家謂是不偏於有不偏於無依朱子止是
不偏於喜怒而非不偏於有無之謂葢未感物時胸中
原有主宰程子所謂静中有物朱子所謂至静之時但
有能知能覺者而無所知所覺不偏於無固不待言但
[003-7b]
如處室中東西南北未有定向止在中間所謂中也發
而中節不但不當喜而喜不足言中節即當喜而喜之
中分數有多寡之差亦是不中節不中節者是從氣禀
物欲上來中節者是從本性發來這個中節即程伯子
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葢隨物應之而已無所與則是
有而未嘗有也葢老莊所謂無情則直是頑然感之而
莫動又或陽怒偽喜貌悲色樂而已并其順萬事者而
[003-8a]
無之矣既言中和又言大本達道所以極形容其妙愈
見其當存養省察也這箇中和這箇大本達道原是人
人共有的然須有戒懼慎獨工夫方能存得故下文又
説箇致字若明季艾千子謂必戒懼而後可曰中和則
是中和二字中已有致字矣下致字不幾蛇足乎此謬
説也


致中和節


這一箇致字不是戒懼慎獨便呌做致要於戒懼慎獨
中做到積累純熟極盡處纔呌做致有多少次第在章
[003-8b]
句云自戒懼而約之自謹獨而精之二句最有斟酌勉
齋黄氏曰無少偏倚無少差謬是横致其守不失無適
不然是直致亦最明然此皆只説得致字大義又要細
看其下手着實處如陽明論致中云今人存心止定得
氣當其寧静時亦止是氣寧静不可以為未發之中必
於静中無事時搜尋好貨好色好名之根而㧞去之使
不復起又云譬之病瘧之人雖有時不發而瘧根原未
[003-9a]
嘗除則亦不得謂之無病之人矣此等議論亦似是然
既云未發如何又云搜尋程子曰既思即是已發搜尋
豈不是已發乎且不知其所謂搜尋者何所指以辨别
是非為搜尋耶則屬格致矣以檢點差失為搜尋耶則
屬省察矣皆非未發也若欲於未發時搜尋不免墜入
禪家玩弄此心之弊故吕氏求中於未發之説伊川深
病其非延平李氏終日危坐以驗夫喜怒哀樂未發前
氣象朱子作延平行狀雖載其説然嘗謂其有病又謂
以伊川之語格之覺其稍偏見於延平問答書中而於
[003-9b]
中庸或問亦止載程吕之説而不及延平之説葢朱子
不敢輕狥其師説也文集中所載觀心説一篇正痛言
此弊又答潘子善云著個戒謹恐懼四字已是壓得重
了要之只是畧綽提撕亦與觀心説相發明夫吕氏李
氏之曰求曰驗程朱猶謂其非而况陽明之所謂搜尋
者乎若欲除去瘧根亦只在動時隨事精察而力行静
時畧綽提撕以存養即所以漸消其根周子所謂主静
[003-10a]
程子所謂静坐皆是此畧綽提撕工夫此是致中下手
著實處也若論致和工夫其要雖在慎獨然大學之八
條目中庸之學問思辨行皆是致和事自一身動處如
足容重手容恭之類以至順父母宜兄弟和妻子推之
至於舜之大孝文王之無憂武周之達孝仲尼之祖述
憲章上律下襲君子之議禮制度考文皆在這致和内


天地位二句


這二句依或問是以事言不是空空有此理人皆疑天
地萬物不因人之中和然後位育不知子思之意不是
[003-10b]
説無中和之人便天翻地覆人消物盡只是日星灾變
山川崩竭人物妖異之事皆由不中不和而生故天地
本位不干其和便是位萬物本育不閉其化便是育這
二句便是洪範雨暘燠寒風應肅乂哲謀聖的道理人
又疑堯湯之水旱孔子之不得位若中和未必能位育
者不知堯湯之水旱氣數非常之變也君子只道其常
孔子之不得位則或問所云天下雖亂而吾身之天地
[003-11a]
萬物不害其為安㤗其説明矣又或疑中和分配位育
不免支離者葢嘗思之天地位只是天下大綱都好了
故致中便能如此萬物育是天下事事都好了須致和
方能如此致中有致中之作用致和有致和之作用分
配位育確不可易非支離也大抵致和比致中較難雖
云體立而後用行然用行更難於體立後面大徳小徳
徳性問學皆當如此看學者讀這章書須想天地位萬
物育是何等氣象却在吾戒懼慎獨可以致之性道中
和是吾所得於天之理吾之所以為人者也非戒懼慎
[003-11b]
獨不能全之可見敬字是中庸之綱領與大學一般但
大學經文未嘗明言敬字惟於各傳中微露其㫖而中
庸則首揭以示學者尤深切著明矣雖後面尚説許多
知仁勇工夫然都從這敬内做出故學者不可須臾離
道便不可須臾離敬
 按此章異説紛紛如姚江之徒合戒懼慎獨為一事
 合已發未發為一時劉蕺山以未發屬動已發屬静
[003-12a]
 艾東鄉謂慎獨後方有中和種種訛謬今一以章句
 或問大全為主如日月出而爝火熄
 講家皆以天命率性分貼中和按朱子文集内胡季
 隨嘗以此為問朱子答曰詳程先生説率性文義恐
 不如此又答黄子耕曰道與性字其實無異但性字
 是渾然全體道字便有條理分别之殊耳依此二條
 則性道不可分貼中和矣然今章句仍分貼愚嘗思
 之未發之時條理未嘗不具於渾然之中而斯時但
 見其渾然而已故亦可以天命之性專屬之已發之
[003-12b]
 時渾然者未嘗不寓於條理之内而斯時但見其條
 理而已故亦可以率性之道專屬之
 第四節雲峰胡氏云上文言君子主敬之功見人心
 之於道不可離此言性情之徳又見道之在人心本
 不可離也今講家多主此説然却未確道在人心本
 不可離論理固然然此節是推原道不可離之故非
 謂道本不離人也
[003-13a]


仲尼曰君子中庸章


這一章見天下人品只在中庸中庸工夫只在一敬子
思於前章發明中和之義這箇中和合言之只是一中
這箇中是極平常的道理故謂之中庸然雖是平常而
君子小人之分全在乎此故復引仲尼之言以明之謂
天下之所共尊者君子而君子無他能體此中庸而已
静焉而無所偏倚也動焉而無過不及也平常之理無
少或虧這便是君子天下之所共惡者小人而小人無
他不能體此中庸而已静焉而不勝偏倚也動焉而不
[003-13b]
勝過不及也平常之理全與相反這便是小人可見這
個中庸闗係人品如此然是中庸也命於天禀於性固
人人所共有亦人人所固有何以君子獨能體之何以
小人則反是此其分塗處在敬肆而已君子之所以中
庸者只是敬葢其静也戒謹不睹恐懼不聞有君子之
徳矣而其動也又兢兢焉惟恐其動而差也必審其時
之所宜而小心出之人見其變通隨時者皆其臨深履
[003-14a]
薄而斟酌焉者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只是肆葢其
静也不知戒慎不知恐懼有小人之心矣而其動也又
昧昧焉不顧其動之乖也一任其心之所欲而放縱出
之人見其揮霍有餘者皆其粗心浮氣所發見者也然
其所以或敬或肆者又有故焉君子惟知此理在我
故能戒懼以存養此中之體而隨時以裁處此中之用
小人惟不知有此理故不能戒謹恐懼而肆欲妄行雖
静亦動也不能隨時審中而無所忌憚動皆亂動也所
以章句又推出兩個知字猶之論語三畏章君子惟知
[003-14b]
天命故畏天命小人惟不知天命所以不畏此知字與
致知力行之知稍異乃是為學之初先知其大槩與大
學知所先後在八條目之先者一例學者讀這章書須
知敬字是一個大闗頭能敬便是君子路上人不敬便
是小人路上人先離了小人的闗然後再去細論知愚
賢不肖過不及的病葢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是在道
中畧差了些子小人之過不及則在道外去逺了
[003-15a]
 小人反中庸不止一様有自以為中庸而居之不疑
 者亦有以中庸為不足學而敢為高論者顯叛陰違
 皆在其中總是無忌憚的人不宜泥定一等人看萬
 厯中管登之曰鄉愿似中行亦似狷而逺於狂本色
 盡掩不似小人之無忌憚無忌憚之小人似時中亦
 似狂而逺於狷本色猶存不似鄉愿之閹然媚世鄉
 愿有忠信廉潔之似而用之以媚世其格局尚小小
 人有時中之似而駕之以應世其格局則大其説亦
 通然愚意無忌憚之小人包得廣鄉愿恐只是無忌
[003-15b]
 憚内之一種
 第二節章句兩箇又字要細看諸家説不同有以平
 時臨事分者謂君子小人平日之氣禀學問既殊而
 臨事之立心制行又别是一説也有以内外分者謂
 君子小人内而存心既有公私之分外而處事又有
 當理不當理之異是又一説也有以動静分者謂君
 子小人方其静時既有能存養不能存養之不同及
[003-16a]
 其動時又有能省察不能省察之不同是又一説也
 此於理皆無背然蒙引淺説皆主動静言今姑從之
 小人之心静而不中猶未有事為而章句謂其肆欲
 妄行者蒙引云小人無静時所謂牿之反覆則其夜
 氣不足以存
 大全蔡氏謂此章上二句孔子之言下四句乃子思
 釋孔子之言今講家則通作孔子之言此本無可考
 但觀首章總註云其下十章葢子思引夫子之言以
 終此章之義則通作夫子之言正朱子之意也
[003-16b]


中庸其至矣乎章


這一章是言中庸之道非特小人反之而衆人亦鮮能
之以起下章之義夫子開口讚歎中庸却只用一至字
見得中庸是個恰好的道理增一分不得減一分不得
的這個是萬世不可移易之理宜常行於天下且又是
人之所固有初非髙逺難行之事但人之生不能無氣
禀物欲之拘蔽惟賴有教以裁其過引其不及然後能
[003-17a]
復歸於中自世教之衰人不知其為性之所固有而氣
禀物欲日益用事初焉拘於氣禀猶覺有不安者久之
且忘乎其為氣禀矣初焉蔽於物欲猶覺有不安者久
之且忘乎其為物欲矣過者不自知其過見有偶蹈夫
中者反以為鈍不及者不自知其不及見有偶企夫中
者反以為迂在上者不能舉之於上而政日乖在下者
不能舉之於下而學日漓葢其所由來者非一朝夕矣
有主持世教之責者可不思所以興起而挽回之使鮮
能者皆可能乎這一節能字與下章鮮能知味不能期
[003-17b]
月守中庸不可能性聖者能之以至果能此道矣至誠
能盡性能經綸大經至聖能聰明睿知諸能字脈絡皆
貫通學者讀這章書須要用力去變化氣質掃除物欲
必求至於中庸而后止不可自謂曾用過幾分敬謹工
夫幸免於小人足矣即稍有過不及亦不妨事吾人學
問過了小人一闗又須要過衆人的闗過得衆人的闗
方成得箇人下文知愚賢不肖皆所謂衆人皆非吾住
[003-18a]
足之處
 按章句世教之教與修道謂教之教皆通上下而言
 民即人也易曰君子辨上下定民志民字亦兼上下
 言


舜其大知也與章


這一章承上章言道必能知而後能行舉大舜正以見
能擇之知問察隠揚則非知者之過執兩用中則非愚
者之不及問察隠揚是不自用而取諸人執兩用中是
在吾之權度精切不差不自用而取諸人與孟子舍己
[003-18b]
從人話頭不同孟子言取善之公此則言擇善之精好
問好察要看得好是由大知而能問察抑由問察而知
益大蒙引曰聖人固無不知然亦有未知者如孔子問
禮問官之類若曰己知而復問則是偽也聖人無偽朱
子曰雖淺近言語莫不有至理寓焉人之所忽而舜好
察之非洞見道體無精粗之别不能然也皆説得極明
隠惡見其廣大揚善見其光明葢聖心有善無惡善與
[003-19a]
善過自不覺其揚善與惡遇自不覺其隠而又知天下
之善鼓舞之而愈出遏抑之而遂阻尤不能不揚天下
之惡其初本善其終可歸於善其一時雖蔽於惡而其
善者未嘗不存於中激之則遂成其為惡隠之則漸復
其舊尤不能不隠此正聖人聰明之用非第可見其心
之純粹忠厚也執兩用中内有孟子若決江河沛然莫
禦氣象兩端謂衆論不同之極致是舉首尾以該其中
間不止兩而已衆論不同皆是善其惡者已隠而不宣
這個兩端是最難擇的各有一種道理各有一種學術
[003-19b]
其是非在毫釐之間其得失在幾微之際舜則洞燭其
所以異同之故雖同在揚之之例而當取則取無一毫
游移當舍則舍無一點含糊斟酌盡善而中見焉如一
論厚薄也極厚之説是則以極厚者為中極薄之説是
則以極薄者為中厚薄之間是則以厚薄之間者為中
如一論大小也極小之説是則以極小者為中極大之
説是則以極大者為中小大之間是則以小大之間者
[003-20a]
為中他可類推或獨用或並用或合用或分用無不適
宜在人發之為邇言在舜用之皆元徳以此治民所以
成四方風動之化然則知者不必求之過也如斯而已
足為舜愚者不可不及也必如斯而後可為舜天下有
大知如舜者而道其行矣夫學者讀這章書要知人之
學問不可不虛心不虛心則自以為是而不能集益又
不可不細心不細心則漫無主張而不能揀擇雖舜之
地位非可驟到苟能虚心細心則聰明日開一日學問
日進一日安在其終不可幾也顔子曰有為者亦若是
[003-20b]
斯言豈欺我哉
 按或問以問察隠揚為非知之過以執兩用中為非
 愚之不及此是論其大綱如此其中又各自有過不
 及今講家便以此議或問則謬矣


回之為人也章


這一章是承上章言道既不明必仁如顔回然後道可
明也在夫子口中擇守並重在子思引來則重在能守
[003-21a]
一邊大抵中庸之理是最難擇的亦是最難守的人稍
有志於學誰不思擇亦誰不思守然氣稟囿於中物欲
擾於外非為所蔽而不見則為所惑而不定故有終身擇
而終身不中庸者矣非牽制之而使不得前則引誘之
而使不能却故有終身守而終身失中庸者矣此人之
所以多或過或不及而道常晦於天下也若回之為人
識足以超出乎氣禀物欲之上力足以戰勝於氣禀物
欲之間其一生工夫只是能擇能守能擇即博文事能
守即約禮事中庸常伏於幾微之間舉世所不能見者
[003-21b]
而回能見中庸常介於疑似之際舉世所不能㫁者而
回能斷有時以無過為中庸者回則知其不可過有時
以無不及為中庸者回則知其不可不及氣禀不得而
蔽物欲不得而惑其能擇乎中庸如此中庸當利害得
失之際人所易屈也而回不屈中庸當紛華盛麗之交
人所易動也而回不動既知無過者為中矣則力抑之
而不使過既知無不及者為中矣則力進之而不使不
[003-22a]
及氣稟不得牽制物欲不得引誘隨擇而隨得者隨得
而隨守其拳拳服膺而弗失有如此此葢夫子教以博
文約禮而見其至明至健實能盡博約之功故深喜而
歎之歟而子思引此則以為道必如是而後可明與前
章之引大舜後章之引子路同一例也學者讀這章書
要知擇守工夫缺一不可後半部中庸言明善誠身言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大學言格致誠正修孟子言
知言養氣都是擇守並言須將這兩件工夫猛力去做
勿為氣禀物欲所阻撓自然其進不可限量今人不如
[003-22b]
顔子不是顔子不可學只是不能如他這様擇守
 此章與舜其大知章相對只重知行之分大全朱子
 以安勉分看雲峰以窮達分看俱是餘意非正講
 雙峰饒氏云每得一善則著之心胸之間而不失不
 是只守一善講一善最明明季講家欲將一字作一
 貫之一看大謬
 擇乎中庸則非知愚之過不及服膺勿失則非賢不
[003-23a]
 肖之過不及或問却以擇乎中庸為非賢者之過服
 膺勿失為非不肖之不及或問是專以行言


天下國家可均也章


這一章大意謂中庸不可能必如後章所言之勇乃能
之耳與前引舜回二章一例不可能不是言道之不可
能乃是歎人之不能此道也中庸非於三者之外别有
一理三者無過不及即是中庸如管仲之一匡天下晨
門荷蕢之果於忘世召忽死子糾之難則非中庸若堯
舜之治泰伯之讓比干之死即中庸也章句云三者亦
[003-23b]
知仁勇之事據大全陳氏之説則可均似知可辭似仁
可蹈似勇據蒙引之説則三者又各自有知仁勇此二
説不相悖葢合言之則三者各有知仁勇分言之則可
均似知可辭似仁可蹈似勇章句又謂非義精仁熟而
無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此即下章所言之勇也無
一毫人欲之私即承義精仁熟而言義不精則將錯認
人欲作天理仁不熟則天理或牽制於人欲下章四個
[003-24a]
强哉矯俱包此意在内學者看此章書必須玩味下章
方知中庸不是真不可能的然所以必先説此章者要
人知中庸是一箇至難的方纔知下章之强必不可少
今且就中庸之難處細細體會假如吾輩遇一件事去
處分不是過便是不及或過於剛或過於柔或過於厚
或過於薄以至豐儉煩簡語默張弛種種易偏如何得
恰好即這件事處得恰好了那一件事來照依這件事
處之又差了即同是這件事今日處分得恰好明日照
依今日處分又差了如夏葛之不可用於冬渴飲之不
[003-24b]
可用於饑不是見不真便是立不定不是囿於氣稟便
是溺於習俗不是蔽於私意便是累於私欲真個是不
可能以顔子之資禀尚且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
在前忽焉在後也只為這個中庸是難能的而况中人
以下乎知道他這様難便當思如何方能見得真如何
方能立得定如何方能不為氣禀習俗做主如何方能
不為私意私欲牽制若非下章之强安能到得所以子
[003-25a]
思緊將夫子告子路之言述於此章之後其指示學者
之意可為深切著明矣更有一説明季講學家惡當時
之多鄉愿往往謂中行不易學恐其流入鄉愿不如且
學狂狷狂狷雖有病痛然却不失聖門氣味是因中庸
不可能便不去求能也此大不然當日聖門狂狷皆是
學中行者也學中行不成仍舊是一狂狷若主意只要
做狂狷其病有不可勝言者矣千古聖學只有求中一

[003-25b]
子路問强章


這一章承上章中庸不可能言必如夫子告子路之强
然後中庸可能中庸之所以不可能者只是不强不强
不但是懦弱有血氣之剛而無徳義之勇便算不得强
子路平日夫子以好勇過我儆之以兼人抑之以不得
其死戒之以暴虎憑河責之其病痛正在血氣用事此
處問强便見其習氣融釋未盡猶然行行氣象也夫子
以三端問之猶之子張問達而先詰之曰何哉爾所謂
[003-26a]
達者南北之强氣質之偏也而强者學問之正所
以變化其氣質也寛柔以教與誨人不倦不同不
報無道與犯而不校不同寛謂不拒人而皆有以
教之故註謂之含容柔謂所教者不强其從故註
謂之巽順此不是中道如夫子不憤不啟不悱不
發而又有不屑之教誨彼皆不管而一於寛柔不
報無道不論當報不當報亦非中道如夫子云以
直報怨禮兄弟之讐不與共國父母之讐不與共
戴天彼皆不管而一於不報此其人皆自以為能忍
[003-26b]
人之所不能忍乃天下之大力量也而不知其囿於
風氣也此君子是泛言與下文和而不流之君子有
别居之是以其强自處非居其地也衽金革之衽是
借用字有習而安之意人以為危者彼以為安也衽
金革不定是用兵乃借以狀其樂禍之情死而不厭
亦非必定死言其雖至死而不悔也如後世游俠刺
客之徒皆是此其人自以為能為人之所不能為乃天
[003-27a]
下之大力量也而不知其囿於風氣也章句於上節則
曰君子之道於此節則曰强者之事有彼善於此之意
然要之皆為風氣所束縛桎梏不能自脱雖自負為强
由成徳之君子觀之則皆天下之至弱者耳非學者所
當强也學者所當强則亦學君子而已君子之强在理
不在氣在以理自勝不在以氣勝人故有時與人同是
謂和和則易流而君子不流此理不可奪也有時與人
異是謂中立中立則易倚而君子不倚此理不可奪也
以至處窮處達境不一而君子之不變則一此理無之
[003-27b]
而可奪也就其知之明則謂之能擇而非如是之强則
不能擇就其行之力則謂之能守而非如是之强則不
能守義至此然後精仁至此然後熟豈南北之强所可
同日而論哉中庸之不可能者必如是而後可能也此
中和與首章中和深淺不同故蒙引云和與中立字輕
與下文國有道國無道一例强處全在四不字上又曰
中立者無依而獨立也此中字淺與中庸之中不同中
[003-28a]
立猶未是强必至於不倚乃為强也又曰和者柔徳也
中立者剛徳也皆説得最明明季講家有謂此中即無
過不及之中者謬矣又有謂和而不流者和而不一於
和同而能異也中立而不倚者中立而不一於中立異而
能同也此説蒙引已辨其非謂其太拘於對偶况朱子
或問講不倚之義専以獨立不仆言與蒙引所謂伯夷
孔子舉世非之而不顧意同又何必立異也不變塞章
句謂塞未達也明季講家有以塞為韜斂晦藏不自表
暴之意者大謬又有以不激不隨為不變未達之所守
[003-28b]
者亦未盡陳幾亭曰不變塞非處通顯之地不改寒素
風也若然一楊綰耳何當於中庸之强哉葢致主匡時
君子塞時之素心其用也必堯舜君民如伊尹之於湯
此之謂不變以幾亭之説推之則不變平生之所守亦
是此堯舜君民之念百折而不磨不但不諂屈己也學
者讀這章書須要辨别血氣之强與徳義之强如南之
以忍勝人北之視死如歸亦能不以富貴貧賤移易其
[003-29a]
心其力量儘好然不得為君子之强者彼所守者氣也
若君子平平常常只是於天理上立得脚定便為成徳
之人繼往開來使中庸之統不絶於當世者必歸此等
人故血氣之强不可有徳義之强不可無
 或疑南方之强是黄老學問此亦不必限定黄老固
 是南方之强而南方之强不必皆黄老黄老以屈為
 伸却有機械只是南强中之一種
 明季講家以和不流為處衆之道中立不倚為持己
 之道大全蒙引俱無此説看來處衆亦有和處有中
[003-29b]
 立處持己亦有和處有中立處不必如此分
 大全朱子以四者為能擇能守後事似與章句不同
 然必能擇能守而後進於强亦必有如是之强而後
 可為真能擇真能守朱子之説固未嘗矛盾也


素隠行怪章


這一章因上數章分言知仁勇以為入道之門至此合
言以結之自民鮮能久矣至此只如一章民鮮能與惟
[003-30a]
聖者能之正相照應前言道之不明不行由知愚賢不
肖之過不及然未詳言賢知之過如何愚不肖之不及
如何此章言素隠行怪便是賢知之過遵道而行半塗
而廢便是愚不肖之不及至舜之知回之仁告子路之
勇合之便是此章之聖大抵道厎於中盡於聖聖只是
中之至夫子雖不敢以聖自居然必揭出一個聖者見
天下只有一條正路猶孟子言法堯舜而已矣素隠朱
子謂如戰國鄒衍推五徳之事後漢讖緯之書便是行
怪三山陳氏謂如於陵仲子申徒狄尾生之類是也此
[003-30b]
隠字是隠僻之隠是常道之外者下章費隠是隠微之
隠乃常道之中者蒙引謂一邪一正字同而義不同最
是言後世有述則當世可知時解謂後世聖逺言湮故
易惑此近鑿這種人能知人所不能知能行人所不能
行似猶愈於半塗而廢者然過猶不及彼所謂人不能
知且行者皆人所不必知不必行者也遵道而行半塗
而廢章句謂此其知雖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大全朱
[003-31a]
子則曰半塗而廢是其知處不親切故守得不安稳互
相發明半塗而廢與孔子所謂畫孟子所謂進鋭退速
其病不同及其歸亦一而已這一種人亦是學問中人
所以謂之君子然究其歸是亦愚不肖也故雲峰胡氏
謂此君子是泛言與下文依乎中庸之君子以成徳言
者不同隠怪是失之過半塗而廢是失之不及各是一
病時説有謂半塗而廢是好竒之心所使終歸於隠怪
者非也若隠怪之中又自有過不及之病如尾生之信
則失之過如黄老之清浄則失之不及然本文之意則
[003-31b]
總謂之過也吾弗為之吾弗能己只是言道之所在吾
弗敢過道之所在吾弗敢不及即學不厭之意至誠無
息是朱子推言之非夫子口氣既言弗為弗己又舉君
子言之者葢言彼一過一不及皆非吾所安吾之所學
者其惟君子乎君子即聖者聖非吾所能及然不敢不
勉這一節雖若歉焉不敢自居實有必欲到此地位之
意猶孟子言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勿竟推開依與遵不
[003-32a]
同存疑謂依是出於自然不着力遵則着力也最明依
乎中庸句依註緊與素隠行怪對照中庸雖兼無過不
及然此却只對過一邊説遯世不必是避世只是與世
相違如天山之相望而不相親不悔不但是不改操亦
不動念又不見有心把持道在我自忘顯晦高中元曰
言遯世又言不見知者葢身遯而名猶彰彼好名者猶
能甘之惟身既遯人又不知乃人所甚不堪者顧涇陽
云不悔與人不知而不愠有辨愠者是已而非人悔者
狥人而忘己不愠自反之至也不悔自信之至也然遯
[003-32b]
世不見知聖人止不悔而已老子謂知我者希則我貴
矣多了我貴一層意思便非皆説得最有味遯世不見
知句依註緊與半塗而廢對照處窮如此則處達可知
時解有謂依中庸句當與素隠遵道二句應遯世句當
與有述半塗二句應其説甚謬與章句相悖雙峰饒氏
又謂依乎中庸未見其為難遯世不見知而不悔方是
難處將二句强分難易蒙引淺説因之遂謂必至遯世
[003-33a]
不悔方是知盡仁至皆非章句意能依自能不悔所謂
既無虛假自無間斷也何難易之可分哉註中知之盡
數句總承上來不專承不悔説唯聖者能之勿説得太
高聖只是盡其性之所固有人自不能如聖耳弗為弗
己求至於是而已學者讀這章書要知天下道理止有
一箇中中到極處便是聖天下更没有兩條路可走只
皆因氣拘物蔽非過則不及遂做成一個世界不但素
隠行怪與半塗而廢互相飛刺就素隠行怪中又自有
許多様不同半塗而廢中又自有許多様不同總之皆
[003-33b]
離乎中而已聖賢千言萬語只是要人尋這個中須是
以戒慎恐懼之心做知仁勇的工夫以聖為中之的求
其必至於是切不可被氣禀物欲做主走到那兩路上

 按末節與弗為弗己對看是安勉之分與隠怪半塗
 對看是中不中之分此章正意重在中不中上


君子之道費而隠章


[003-34a]
這一章言道無不在以申明不可離之意所以歸之君
子者以君子為能不離乎道也其實章内只就道言不
就君子身上言費而隠講家謂子思因素隠之徒求道
於虚無寂滅故特指而言之曰君子之道非徒隠也乃
費而隠也此説似是而非中庸之作為知愚賢不肖之
過不及而作也豈專為素隠一流哉費隠皆就理言不
可認氣為費認理為隠自夫婦之愚以下皆就費言而
隠即在其中夫婦之愚不肖是夫婦中愚者不肖者愚
不肖所知能如事親敬長之類聖人所不知不能朱子
[003-34b]
曰人多以至為道之精微處若精妙處有所不知不能
則與庸人何異至乃是道之盡處不知不能是不緊要
之事又曰夫婦之與知與能是萬分中有一分聖人不
知不能是萬分中欠一分皆説得至妙天地之大以道
言不以形言聖人也盡不得天地也盡不得是語其大
而其大無外莫能載也愚不肖所知所能即是是語其
小而其小無内莫能破也何等様昭著何等様活潑故
[003-35a]
復舉鳶魚之詩申言之鳶魚之飛躍氣也當飛當躍者
道也是隨舉一物皆可見道不可泥在鳶魚上林次崖
嘗推言之曰日月星辰風雨露雷一鳶之飛也水火土
石山川動植一魚之躍也自人言之大而君臣父子小
而起居食息幽而暗室屋漏顯而宗廟朝廷亦一鳶魚
之飛躍也自此章言之夫婦之能知能行此鳶魚也聖
人天地之不知不能此鳶魚也此理流行天地間真隨
處充滿無少欠缺亦無滯礙堯之則天以此則也舜之
無為而治以此治也周公之制禮作樂以此制作也夫
[003-35b]
子之一貫貫此也顔之簞瓢樂此也點之瑟見此也孟
子之必有事程子之主敬所以求乎此也要如此推開
看方妙子思謂之察程子又謂之活者何也使道有一
處不到則微而不著滯而不活矣道則無處不在豈不
察甚豈不活甚潑潑地是贊其活也末節章句謂結上
文造端夫婦結夫婦與知能及語小莫能破察乎天地
結聖人不能知行及語大莫能載而鳶魚一節兼大小
[003-36a]
言者亦總結在内這造字察字都不是用力字講家有
欲將末節作君子體道之功者非也下數章方就君子
所以體道者言之此章則皆就道體言耳今日學者看
這章書總要曉得道無處不在何處可容吾放肆何處
可容吾怠惰真所謂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
爾游衍雖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知其造端夫婦則隠
微之功不可無知其察乎天地則擴充之功不可無須刻
刻體認處處檢點方不負子思一㸃喫緊為人之意
 此章所謂大即後所謂洋洋所謂大徳敦化也即前
[003-36b]
 所謂中所謂天命之性也此章所謂小即後所謂優
 優所謂小徳川流也即前所謂和所謂率性之道也
 大是萬物統體一太極小是萬物各具一太極大處
 有費隠小處亦有費隠大全雲峰胡氏及蒙引皆以
 隠為天命之性費為率性之道此未是存疑不主其
 説朱子語類亦嘗辨之云不當以中為隠以和為費
 又有謂隠即莫見乎隠之隠此與看作索隠之隠者
[003-37a]
 同一謬也莫見乎隠之隠以心言費而隠之隠以道
 言索隠之隠是常道之外者費隠之隠是常道之内
 者何得牽合
 章句謂末節是結上文而或問中所謂夫婦之際隠
 微之間一段又却似就工夫言故時文多淆惑不知
 或問是就言外説不得以此亂章句正㫖


道不逺人章


這一章因上章説道如此其費恐人以濶逺求道故言
道不逺人朱子曰道不逺人三句是一章之綱下三節
[003-37b]
是解此三句然緊要處又在道不逺人一句葢此道常
昭著於日用常行之間初無高逺難行之事若欲離人
事而求之高逺便非所以為道所謂道在邇而求諸逺
也自伐柯以下章句取張子正蒙之言分三節各自一
意近日講家俱謂三節相承重在違道不逺一句而伐
柯一節則為忠恕發端丘未能一節則詳言忠恕之事
此非章句意葢論道理則忠恕子臣弟友皆相貫通但
[003-38a]
夫子立言之意一則以治人言之一則以愛人言之一
則以責己言之每節各言一事不當牽合故大全雲峰
胡氏及淺説皆依章句截然作三事看學者不當從晚
近之説而輕議章句也君子以人治人史氏謂猶云君
子以在己之道自治其身此於理固無礙然治人就教
人言章句甚明不必立異史氏又謂章句之所謂衆人
非庸衆之衆雖堯舜之聖亦衆人中之人耳改非畧改
而不必至於至善之謂若畧改而即止則孝不必十分
孝忠不必十分忠皆可止耶雖堯舜之孝亦不逺人之
[003-38b]
道耳孝未至於堯舜便是為子之道未盡而雲峰胡氏
則曰以衆人望人不敢遽以聖人責人也二説似不同
然雲峰所謂不敢以聖人責人者不敢以聖人之大而
化者責人耳若至善恰好處則是衆人之所能知能行
者豈有不至於此而遽止之理雖曰因上章之言極其
廣大故就篤實處言之而非為拙工改廢繩墨也二家
之説原不相礙改而止亦非止而不教只是至善恰好
[003-39a]
無可增損若提撕警覺則固無止時也論語中庸言忠
恕不同論語是聖人之忠恕中庸是學者之忠恕恕之
熟者方是仁乃張子謂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何也
蒙引曰謂之盡仁者即孟子所謂求仁莫近焉之意施
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止是恕而章句謂是忠恕之
事者朱子曰忠恕二字離不得方忠時未見得恕及至
恕時忠行乎其間子臣弟友大全或問蒙引淺説皆主
夫子自己之子臣弟友言不是汎説葢夫子雖未嘗為
君而有臣然古人君臣字多通用凡卑之於尊僕隷之
[003-39b]
於主皆有臣義自庸徳下有主君子之道言者有謂是
孔子自責自修之事者蒙引云慥慥贊美之詞不應夫
子自言而自贊美今當斷自庸徳之行以下為正言君
子之道謂己之所未能者皆君子所已能而自勉之意
則在言外以子臣弟友之事體之於身者庸徳也庸徳
則行之而踐其實無虚飾也以是道而責之於人者庸
言也庸言則謹之而擇其可無虚詞也庸徳易至不足
[003-40a]
况愈行則愈見不足有不足則不敢不勉庸言易至
有餘况愈謹則愈見有餘有餘則不敢盡謹之至
則是其言也兢兢顧其行而惟恐其不符行之力則
是其行也兢兢顧其言而惟恐其不逮此二句是承
上文意而衍之非又深一層正所謂慥慥也三節各
就一事言不相蒙而皆以見道不逺人之意彼素隠
行怪者不知此而日求之荒唐虚渺則雖曰治人也
適以亂之而已雖曰愛人也適以害之而已雖曰自
責也適以自棄而已即有志於聖人之道而不知於
[003-40b]
庸行之常漸次求之遽希乎聖神之域亦非所以治
人愛人責己也讀這章書可見道不外人倫日用之
間人之所以為人全在乎此不可須臾離今日學者
病痛不在逺人只患在於當知當行之道不肯去篤
實用功全被氣禀物欲做主是將不得為人豈但
逺人而已切宜猛省
 此章以費之小者而言而總註謂丘未能一者聖人
[003-41a]
 所不能此句要看得好此是就小處看亦有聖人所
 不能雖借前章之語而實與前章不同勿泥看


君子之道辟如行逺章


這一章言進道之序自道不逺人章至此乃是一步緊
一步雙峰饒氏謂其迤邐放開者謬葢道不逺人章因
上章説得濶了故特説個人字則已切矣然曰人則見
在未來皆人之所當盡也故又説個位字則益切矣然
曰位則髙卑逺邇皆位之所有也故此章又説個自邇
自卑則愈切矣合諸章看子思一叚喫緊為人之意何
[003-41b]
等細密君子之道道字即道不逺人之道存疑謂是進
為之道與大學之道道字一例看者非行逺自邇登髙
自卑方言進為之道或問甚明髙卑逺邇明季講家俱
云未達即是卑邇既達即是髙逺髙逺即寓於卑邇之
中卑邇之外無行逺登髙之道此説不是依此則似以
髙逺屬隠卑邇屬費玩後章總註云此前三章以其費
之小者言則知此章髙卑逺邇俱當就費上説夫婦所
[003-42a]
與知與能者卑邇也天地聖人所不能盡者髙逺也且
并不必説到天地聖人所不能盡葢此章因上章説個
位字而位之内有髙卑逺邇之不同故又以其序言之
則此髙逺只是位内之髙逺䝉引云自知之始而漸至
於知之盡自行之始而漸至於行之極自戒懼而約之
以至於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自謹獨而精
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又如始於
灑掃應對而終於窮理盡性始於齊家中於治國而終
於平天下皆行逺自邇登髙自卑之類也存疑曰理無
[003-42b]
逺邇髙卑自人之所見而有不同此皆説得極明然則
以兄弟妻子為卑邇父母為髙逺何也葢人子之事父
母固在妻子兄弟之先然使不能聚一家之歡心以事
其親父母如何肻順故以此為行逺自邇登髙自卑之
一事在詩意本云雖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必兄弟既翕
而後和樂且耽則是兄弟真能宜室家樂妻孥者也因
兄弟及妻子子思引來乃以和兄弟宜妻子對言之兄
[003-43a]
弟既翕和樂且耽則是能宜爾室家矣妻子好合如鼓
瑟琴則是能樂爾妻孥矣此斷章取義也和之宜之不
要看粗了修身刑家潛孚黙感非盡格致誠正之功者
難言之暗室屋漏有一愧怍焉不能宜而和也夫順父
母宜兄弟和妻子皆庸徳耳皆素位中所當然耳然髙
卑逺邇之不可紊如此則庸徳之中猶不可不循其序
也況欲求之庸徳之外哉素位之中猶不可不循其序
也況欲求之素位之外哉學者讀這章書要知聖賢學
問最怕是躐等凌節夫子一生自十五志學至從心不
[003-43b]
踰步步有次序教顔子博文約禮必循循善誘天下没
有無次序的學問但有一説髙逺固必自卑邇然卑邇
工夫不是容易做的須時時戒謹恐懼臨深履薄人一
己百人十己千方能得力若少有疎忽便成病痛這卑
邇處便阻住了


鬼神之為徳章


這一章重在誠字自道不逺人以下三章因上言費隠
[003-44a]
而指其切近者以示人恐求道者之鶩於廣大也此章
又因上言費隠而指其真實者以示人恐求道者之飾
於虚偽也故此章誠字乃一篇之歸宿其以鬼神言之
者葢道不離乎形氣前以鳶魚言道即物之形以見道
也此以鬼神言道即物之氣以見道也這鬼神二字與
論語季路問事鬼神之鬼神不同論語鬼神是耑指天
神地祗人鬼言這個鬼神是統言天地間氣之靈處凡
天地之春夏秋冬人身之語黙動靜無非鬼神章句恐
學者求鬼神於杳㝠故引程子之言曰鬼神天地之功
[003-44b]
用而造化之迹也又恐程子之説未見鬼神是隂陽之
二氣故用張子之説繼之又恐張子之説未見二氣之
良能實一氣之屈伸故又以一氣貫之二氣以隂陽之
對待者言一氣以隂陽之流行者言鬼神之為徳猶云
中庸之為徳猶云鬼神之為鬼神侯氏以鬼神為形而
下鬼神之徳為形而上非也盛處在下節體物而不可
遺上或謂必合視不見聴不聞始見其盛非也葢此章
[003-45a]
雖兼費隠然隠字乃帶言之仍重在費大抵費隠二義
在第十二章本竝重自道不逺人以下八章皆重言費
至下半部言天道人道乃漸歸重於隠葢下學上達之
義也體物與生物不同體字該生死隂陽一合而物以
之始始者神之伸也隂陽一散而物以之終終者鬼之
歸也自體物不遺以上所言鬼神甚濶自使天下之人
以下方是就無所不包之鬼神中提出所當祭之鬼神
言之見鬼神隨祭而隨在流動充滿發見昭著所謂體
物而不可遺者可驗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不是恍惚
[003-45b]
無定之意乃是言其無處不是鬼神此鬼神則是季路
所問之鬼神神之格思之神亦是此類之神但不就祭
祀言耳此四節言鬼神之無不在即是言道之無不在
章句雖止就隂陽言而所指則道也末節乃歸結於誠
曰夫鬼神不見不聞微也而乃體物不遺若是其顯而
不可揜何哉葢以其實有此理其來而伸者隂陽之合
也則實有是合特其合也無形與聲耳其往而屈者隂
[003-46a]
陽之散也則實有是散特其散也不可得而見聞耳此
其所以能始乎萬物終乎萬物而不可揜也鬼神體物
誠體鬼神大全䝉引存疑皆言首節鬼神之盛未以誠
言此節乃推原其所以盛明季講家謂首節鬼神之徳
即指誠言此節是申贊其盛不是推原其所以盛此誤
也這誠字是中庸第一個誠字子思既於此發其端至
下半部乃極言之葢非誠則中庸三達徳五達道皆虚
學者讀這章書須省察身心不可使有一毫不實真積
力久到至誠地位則三達德五達道一以貫之矣至誠
[003-46b]
不是一時可到而誠的工夫則今日就要做起所謂七
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畜終身不得矣切宜猛省
 此章鬼神固不耑以人物之魂魄言然人物之魂魄
 亦在其中學者所不可不知程朱之論謂人物氣聚
 而存氣散而死氣之精英為心心亦有散時但纔死
 散未盡所以有祭祀之禮王陽明謂心無生死與程
 朱所見不同髙忠憲甚宗朱子而此説則同陽明謂
[003-47a]
 豈有賢愚善惡同歸於盡者此皆涉於釋氏輪迴之
 説陳幾亭嘗論之曰人死而有不滅者存以為必有
 則古今遞積日増一日矣以為必無則伯有之事甚
 衆葢大徳無聲臭而長存強厲不遽散昏䝉衰朽之
 人應時散耳斯言近似然須知大徳亦非有意長存
 只知有至誠無妄所謂生我順事没吾寧也長存其
 自然之驗耳若冀其長存而求之虚無寂滅即幸而
 存亦與強厲不遽散者等耳非君子正誼明道之學
 也
[003-47b]
 松陽講義卷二